教育体制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体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体制论文

篇1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将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发展和相应的文化发展,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又有赖于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中枢部位——师范教育体制成为攸关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由于不同的时代对教育和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养成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在这样一个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时期,教师的培养方式即师范教育体制或机构也将做出相应的变革。实际上,国际师范教育体制已经出现了变革的端倪,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本文从教师培养机构和方式的发展阶段认识出发,总结了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趋势。

一、教师培养机构和方式的发展阶段

(一)教师培养机构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师范教育培养机构是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产物,它的整个发展轨迹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师范学校时期,师范(教育)学院时期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时期。最初的师范教育机构发端于教师短训班,只是一种有目的的短期培养,即培养小学教师,它是为了满足早期的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也提出了普及的需求,于是建立师范(教育)学院就成为中等教育师资机构的需要。师范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4年,担负培养中学和小学教师的双重任务。教师培养机构发展到第三阶段是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时期。本世纪中期,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出现,使工业社会开始信息化和智能化,各国对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级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师范学院课程建设、师资条件、经费设备等都不能与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相比,也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于是作为教师培养机构的师范学院自身也就面临如何适应新形势的生存需要的问题,即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历水平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教师培养机构的升级运动,即高等师范学院升格为或归并于综合大学,成为综合大学或综合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普遍要求未来教师先在文理学院接受4年的文化基础教育或科学教育,而后在教育学院进行一年或一年以上的研究生班专业训练,使之达到硕士水平,有志深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后还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的师范学院已经演变为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又相继建立了教育研究生院,培养高级教育专门人才,教育管理人才和教育学科教学和研究人才,并承担在职教师进修和培训的任务。

(二)教师养成方式的三个阶段(注:本观点参考了成有信教授的未刊稿《教师养成方式的演变和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在此表示感谢。)

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即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模仿前辈(师傅)而习得的阶段。这时还没有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第二个阶段是教师职业专门培训阶段,即教师干部训练——师范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主要是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通过师范教育的专门职业训练培养出来的。现代学校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下的普及教育对大量合乎教师职业规范人才的社会需求的产物。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国家的形成是普及教育的社会动力,而普及教育则是师范教育发展的直接社会动力:普及初等教育推动了中等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普及中等教育推动了高等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教师职业证书阶段,这个阶段培养的教师大多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在大学本科阶段,大多是在大学文理学院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后再修习相应的教育课程,习得相应理论的和实践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通过教师职业证书考试,而后成为教师。当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工作已进入或正在进入这个阶段。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这个阶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提高和加深未来教师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二是加强和加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并把这些培训提高到大学后的水平。其基本培养模式是,文理学科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改为主要由大学负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主要由师范学院或大学教育系负责。看来,高师教育机构让出了文理学科的培养职能,退守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养职能以及其他各级教育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职能。学习者在完成这两部分课程的学习之后,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职业证书。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是师范性和学术性从分离走向整合的发展轨迹(注:参阅袁锐锷,《世界师范教育的过去和未来》,《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第10—13页。)

师范教育和学术教育从分离走向整合的起点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产生。这种整合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形式上的,主要体现在师范教育由中等教育升格为高等教育,其原因首先是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及其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教育延长到高中;其次是实行的双轨制教育制度由于民主思潮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人民的斗争开始由单轨制所取代,并轨的趋势使教师的培养有了统一的和更高的要求;再次是由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学的学术地位得到了提高,要求教育必须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育科学进入了学术殿堂,学术性大学纷纷建立教育专业机构,培养合格的教师。实质上的整合始于本世纪中期,原因在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工业社会开始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迅速,对人及其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各国不但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扩充中学后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学改变了过去狭隘的专业训练,要求理工科的学生也要了解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对文科学生则要求他们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即对文理科学生实行综合性的教学,授以广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于是各国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级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育学识与技能,还应有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从上面的发展阶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一)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的国际师范教育改革趋势(注: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有待澄清的一个事实是,是在何种空间下讨论的。因为在综合大学培养师资和在纯粹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资是在不同的培养空间中进行的。在综合大学,本来就是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或教师学院共存的多维空间,它们可以是先后为继的,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容易找到整合的契合点。而在高等师范院校则是一维的培养空间,且文理学院和教育系或教育研究所不是一种前后连接的空间系统,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一维的空间变成多维的空间,或者说使多维空间成为前后相连的统一体。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整合才会有可能。所以,在这里讨论的是在综合大学或大学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空间下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问题。)

目前认识这种趋势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学术性和师范性认识;二是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的认识;三是封闭型和开放型的认识。它们是认识师范教育的基本的两维认识模式。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它有两种整合培养模式,一是像美国要求未来教师先在文理学院进行四年的文化基础教育和科学教育,而后在教育学院进行一年或一年以上的研究生班专业训练,使之达到硕士水平,有志深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后还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联邦德国要求未来教师首先要在大学接受三到四年甚至四年以上的学科教育,第二阶段再到见习院进行一年半到二年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这种模式的师资培训主要依托综合院校和文理学院来实施。

二是采用大学和高师使用的培养方式,大学主要是进行学术科目的培训,高师主要进行教育专业的培训,像法国,未来教育培养的第一阶段是在大学接受两年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的训练,第二阶段由大学和师范学校共同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年的科学和教育的加深培训,未来的高级教师则由大学和师范学校对他们实施更深入的科学和教育训练,最终达到博士水平。

(二)师范教育制度的多层次化趋势

俄罗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原有的单一、僵化的高师教育体制,建立灵活、多层的教育结构,建立多层次高师教育制度:第一层次是招收中学毕业生,修业3年,培养九年制普通学校教师,授予基础教育教师证书;第二层次是在完成第一层次学业基础上继续修业2年,培养高中教师,授予学士学位;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基础上继续学习,修业年限为1—2年,培养高中、中专、古典中学、专业学校教师和大学助教,授予教师——研究者专门技能证书,第三层次的学生还可确定职业及研究方向,进行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这几个层次有机连续又相对独立,这种多层次新的教师培养模式旨在构建合理的学术培养过程,依据各类型教师的具体培养任务,使基础的和专业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奥地利目前各种学校的教师在不同机构接受不同的培训,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也表现出多层次性趋势,它存在八种类型的职前师范教育;培养机构彼此分离(师范学院、职业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培养层次不同(高中层次、中学后层次、高等教育层次);以不同的理论为指导(定向培养、非定向培养)。奥地利的职前师范教育主要在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进行。师范学院主要培养义务教育师资。在综合大学进行文法学校师资和商业技术学校普通学科师资培养采取两阶段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学位教育,它有两个部分,前四学期学习两门学术课程,结束时可参加初级学位考试,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必须参加专门举办的职业定向研讨班;后五个学期的学术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师资培训和学科教学的需要,另外还学习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和进行教学实习。在综合性大学学习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奥地利采取了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把师范学院纳入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并保存其独立地位;增强各培养计划之间及与综合性大学的互通性;课程设置上注重核心素质内容;承担一定的研究和发展项目,承办一定的在职师资培训和教师进修。

(三)师资培养制度的多元化趋势——师资培养渠道的非师范化国际趋势

师资培养渠道的非师范化是指打破原有的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使非师范类院校也能培养师资。即是说,师资培养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而且综合性大学可以设立教育学院、系等师资培养机构,同时还可开设教育讲习班、学位课程等特殊形式的师资培养方式。实际上,师范教育机构和形式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师资培养的非师范化倾向。(注:这种倾向对我国目前单一的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挑战,实际上,国家将允许非师范类院校承担师资培养的任务,因此不久的将来,师资培养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师范院校之间的竞争,而且是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之间的竞争,如何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和进行像非师范类院校在承担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的改革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台湾地区师资培养走向多元化,1994年颁行新的“师范教育法”,即“师资培育法”规定,除原有的师范院校外,其他一般大学均可申请设立教育院、系、所或开设教育学课程,共同参与师资培养工作,从而打破了师资培养由师范院校垄断的情形。目前,台湾共有师资培养机构47所,其中师范院校12所,设有教育院、系、所的大学5所,设有教育学程的大学30所。

(四)师范教育课程的通识化国际趋势

由于受到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的制约,师范教育课程呈现出通识化趋势。俄罗斯多层次的师范教育体制中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均包括三个环节,即一般文化的课程、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和专业课的课程。第一环节是要加深学生对人、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发展学生一般文化的世界观,其中重要的是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历史和哲学学说的历史,这是未来教师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不可缺少的知识结构;第二环节中有心理学、教育学的强化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研究教育的历史和社会教育学的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还有各专业的普通教学法;第三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方向,进一步掌握专门学科的科学体系及教学与研究的工艺特点。台湾的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通识课程、专门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是指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共同的基本素养;专门课程是指师范生未来任教科目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是指担任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

(五)教师资格认可机制的三级制国际趋势

教师资格认可机制涉及到教育聘任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认可;二是对志愿当教师的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的认可。日本教师的聘任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必须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必须参加国家考试并合格者。师范生首先参加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教师聘任选拔考试”,然后接受能力、学业、身体等各方面的审查,才能走上讲台,经过一年的实习试用期被有关行政部门认可之后才能被聘为正式教师。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必须四年毕业并修习规定的课程,经教师资格初检合格后先担任实习教师。实习一年期满,经复检合格者,才能取得合格教师证书。对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认可,日本实行教师检定制度,每年经文部省委托几所大学进行考试,报考小学教师的必须具备短期大学程度或同等学历,报考中学教师则要求具有大学程度,经考试合格,发给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日本提高了教师聘任的学历水平,增设以“硕士”学位为基本资格的资格证,这样把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到硕士程度。

(六)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它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观念上应把教师从一种职业转变为一种专业。1996年世界教育大会上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有一条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它界定为是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美国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等报告中主张尽快形成“教学专业”(teachingprofession),要求高等教育像培养医生、律师、经济学家那样为未来教师提供同样优秀的专业教育。奥地利的师范教育以“求同”战略为指导,以“专业化”思想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综合性大学进行的中学师资培训发展中注入了专业化成分。

教师专业化具有以下特点:系统知识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技能、价值观以及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条件,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僚制度学校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宽松的职业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治权,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为此要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建立教师集体责任制、提供以教师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基础的专业晋升机制,为教师创造能够进行知识结构更新的有效途径,为教师建立能与教育专家及同行经常沟通的联系网,为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源等。

师范院校面对这种教师专业化的趋势显然要进行改革。

(七)大学参与实习试用期培训趋势——实施研究生教育证书和教育硕士证书制度

教育实习是综合大学教育系或师范院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是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实习试用期指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及教育证书之后,在普通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再培训,学生完成培训之后可以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或教育硕士证书。这是国际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重视实习试用期符合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1)美国的芝加哥教师计划和马里兰州实习期师范教育计划:芝加哥教师计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学校挑选、培训、挽留具有一定才能和奉献精神的教师,保证未来的教师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经验及证书。它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水平的教师预备计划,提出申请者至少必须持有学士文凭,并通过严格的面试。其具体过程是:由调查委员会所选择的这些申请者必须在几所相关的合作性的学院或大学中的一所登记注册,在施行教育计划的第一个夏季,选修部分时间制的课程,在完成该课程的论文之后,在公立学校开始为期两年的实习期,他们在有经验的辅导教师指导下工作。在最初两年的实习期及三个连续的暑假里,实习教师要完成教育证书所要求的论文,同时获得教育硕士文凭。

马里兰州实习期师范教育计划是由马里兰学院公园大学和蒙哥马利郡公立学校携手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教师缺乏,吸引某些特殊学生和培养教师文化意识,保证教学效果的问题。参加者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通过该计划的两年师范教育学习,就可获得硕士学位和教学证书。

(2)英国的牛津实习期计划和莱斯特大学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模式:牛津实习期计划是由牛津大学和牛津郡地方教育局和该郡的中学校长联合实施的计划。该计划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课程计划(涉及班级教学的所有方面);其二是普通计划(涉及教学的其它方面,包括个性和社会教育、整个学校的问题和跨课程的问题)。课程计划的开展完全是以学科为基础。在每一个学科领域主要由有经验的教师——导师来负责以学校为基地的工作,每个导师指导两位实习生,以大学为基地的课程研究,是由课程指导教师来负责,他同时协调整个学科课程计划。它是一个大学和学校合作培养的实习计划。

篇2

政治材料的正确运用在政治教学中是一条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学目的达成的良好途径,但是如何才能正确运用,成了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来详细说明合理运用政治材料于政治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治教师在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时,要从教材和学生接受能力两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自己则是课堂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一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政治课程的学习中,而不是自己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要把指导作用发挥到极致,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对政治时事热点的热爱。

2.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不能代表整个教学的成功,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老师讲好课程的基础,开朗乐观的心态、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是老师内在修养的体现,老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3.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来说,其要紧跟时代潮流,因为现今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彻底激发综合能力的教育,这就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抛弃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探究自主性质,关注身边的事情,不仅因为高考而学习,更是因为成才而学习。

三、采取合理的辅助手段,发挥现代教育功能

篇3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 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妒嫉、憎恨、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3.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4. 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教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以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应做到两个字:一个字是细,另一个字是爱。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会让农村来的小学留守儿童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面对留守儿童,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 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 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農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篇4

教育评价的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一)心理测验时期。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80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较为片面地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当时泰勒(Tyler•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

(三)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60年代是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M.)、斯塔克(Stake.R.E.)和开洛洛(Kellogg•T.E.)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学者们把这一年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四)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关注的是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智慧的教育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已成为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检查、监控的作用,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倍受社会关注。但现行的基础教育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改革步伐,制约了素质教育的积极有效推进。

二、影响教育评价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集权的教育体制,强调评价模式的统一性,强化评价的鉴定评比功能;而分权的教育体制容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模式,并把评价的功能主要放在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咨询信息上,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集权化向分权化转化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方面的主动权不大,主要控制在国家及省市等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手中,且教育评价还使用统一的评价方案,从而影响了教育评价的发展。

(二)评价对象窄化评价对象作为评价的内容主体在教育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整个教育评价都是围绕评价对象展开的,不同类别的评价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类评价对象,对应的评价模式都是不同的。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是由上级评价下级,管理者评价被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校长,学校(校长)、教师为恒定的评价主体,而校长、教师、学生分别成了评价的客体,实际的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教师的比例、学校硬件条件几个方面,而把评价的其他内容放在了次要位置。

(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根据评价原则选定的有利于各种评价力量协同工作的一套活动方式和操作程序。它是计划、组织、调控、评价实施活动的技能和手段,以及搜集、整理、优化评价信息资料的知识和经验。我国近几年在评价方法方面投入的力量很多,主要集中在实证主义方法论范畴,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制定指标体系,从而造成目前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教育评价模式,对指标体系能否真正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考虑的不多,用这种单一的方法来评价教育,必然会造成不良的评价后果。

(四)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它们的判别标准。教育评价观是一种关于教育事物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以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的,持不同教育价值观的人对同一教育事物的评价结果必然有差异,而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因各自所从事的实践不同,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主体的发展价值,评价往往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强调其鉴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和发展功能,注重外部目标的实现,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内部需要,忽视了利用评价机制激发主体的内部动机和促进评价对象的主动发展,笼罩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行政管理主义的色彩。

(五)教育评价基础理论薄弱,评写作论文价者素质不高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及实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时间短,评价基础理论薄弱,对教育评价中的有些问题还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如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定的科学依据,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评价者的素质不高,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评价者不但要懂得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及评价学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者才能胜任。

三、提高教育评价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深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基本目的就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证明、改进、决策、定向的作用,因此教育评价不应该是外在的力量强加给学校的一次性管理活动,而应成为学校完整的科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它作为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基础,是学校教育活动实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活力,应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同时必须明确我国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主要依据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也就是说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二)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评价过程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强调的是评价者要对评价对象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评价对象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预测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目标,鼓励学生之间、同行之间互评,评价对象可以自选评价者,或者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自我评价也是当前比较提倡的方法,因为它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受时间和场合的局限,简单易行,并可长时间反复使用。评价方法必须作到四个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有机地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结合。超级秘书网

篇5

1.体育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直接忽视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中学时代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体育学科只能成为其他主学科的附属品,而很多学校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前,会取消体育课。此外,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学科的认识程度也偏低,未将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引入体育课堂,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领导以及教师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对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教师素质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教师素质不仅仅对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直接性影响,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学体育教师,其自身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很多中学体育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不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无法掌握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课堂的方法,不利于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新时期,我国教育部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在此种形势下,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教学目标。

1.加大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无论是中学学校的领导,还是体育教师自身,都应该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作为中学领导,首先,应该认识到开展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其次,从精神与物质方面,加大对校园体育课程的扶持力度,积极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为体育课程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而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就需要树立起科学的体育教学理念,观察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2.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领导要加强对中学体育专业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教师自身也需要积极钻研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努力接收新知识与新教学理念,首先,应该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全面理解;其次,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掌握教学发展趋势,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推动整个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取得更大的成就。

3.建立起健全的中学体育评价体系

篇6

1.2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趟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就需要学生充当着主体作用,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上体育课的思想就直接的会影响到体育课堂的成效,并且学生自身的体质和健康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现在学生大都家庭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一定的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干活,也很少有吃过苦的,所以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较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如“跑步”可以来提高学生的毅力,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面对困难时的毅力与能力,根据研究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的是现在的学生的体质普遍比较差,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的是现在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0%,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所占比例为60%,持着无所谓态度的为10%,这些数据分析可知,现在很多学生在对体育课堂的意识上面就有一定的缺陷,但是现在健康越来越被大家关注,由此务必要提高高职学校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2、中职学校进行活力体育教学的作用

2.1增强来自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这些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身体基础和团队意识,明白个人英雄主义永远都不能取得成功。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将来打算从事网络等行业的就可以在乒乓球,排球等各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多锻炼从事这些运动项目,以锻炼这些项目来增加自己头脑的灵活度等,另外一方面就是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拉绳跑比赛中,为了能取得好的成绩,体质好、能力强的同学必然要帮助体质差的同学,达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2.2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差,常被传统的教学观念视为高考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就业的压力,造成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而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思维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而目前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2.3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毅力与艰苦意识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干活,也很少有吃过苦的,所以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较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如“跑步”可以来提高学生的毅力,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面对困难时的毅力与能力,否则当他们有时遇到生病、与别人相处不融洽等就会觉得像是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平时缺乏锻炼所致,所以进行体育锻炼可以磨砺人的毅力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持力。

3、对于提高高职学校体育素质,打造活力课堂的思考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这里所说的素质里面体育素质是充当重要任务的,务必要有规划、有组织的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的体育素质等各方面都全面发展起来。体育素质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了身体、心理、体育文化以及另外一个就是终身体育的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主要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打造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

3.1提升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是要注重体育课堂上的教学,还要加强教育学生的体育素质等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在现在我国和欧美地区都有专家和学者就体育素质教育等各方面都讲了一些至理名言。一个人从开始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倘若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怎么能够做到服务社会,造福自己,不过现在要想改变自己的体育素质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需要从各方面加强体育素质的锻炼,拥有了一定的体力之后,才能在其它课程上充分的发挥出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动力才能全面的被挖掘出来,从而来提升高职学生的体育素质。

3.2从基本方法着手

很多学校不注重基层教育,反而对高难度的运动项目锻炼教育的比较勤,但是这种做法往往是错误的,体育锻炼要从基层开始,田径运动是集简单基础运动于一体的运动,田径运动主要靠的就是毅力,这是田径运动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只要田径运动的毅力被锻炼起来,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不会很大,只需要腿部的力度和起身时的弹跳速度,肢体的活动程度等方面开始着手培训,倘若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能够按照这些步骤开始教学,那么长时间内势必会达到成效。

3.3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素质健康教育

高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在高考中成绩不太理想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受到过打击,所以带有一些自卑因素,性格比较孤僻,但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人的性格,所以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学生因为先天的一些缺陷或者身体素质差而自卑,加之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都是在青春期,怕取笑、心理负担重,就会导致心理素质差,不能完成课堂任务,老师们应该去激励鼓舞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消除他们的心里障碍,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及承受失败的能力,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让他们觉得在这里同学们都是一家人,不会有人嘲笑或者看不起他们,让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来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只有让他们打开心结融入体育,才能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课堂才能有一定的生动性

3.4注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1.场地固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而相对熟悉的场地环境,有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在经过缜密的分析之后,我把场地的使用方法做了详尽的规划:短跑哪儿是终点、耐久跑在哪儿起跑,包括跳绳、拔河、投球的位置都有明确的确定。上课时只需告诉学生练习的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练习的位置。这样做,既减少了非锻炼的时间,又增加了练习的时间。

2.队形固定。教学队形的变换和运用取决于教学任务的需求。开课之初,我便把各项运动练习时的队形固定了下来。比如开课站4列横队,徒手操呈体操队形,而教蹲踞式起跑和30米直道加速跑,则让学生分布在跑道两侧,采用单或双行站立队形,这样教师在中间讲解示范,学生听得到,看得见。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上课时我只告诉学生练习内容,一个口令,学生就会主动站好队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使练习的内容衔接紧凑,增强了学习效果。

3.器材安放固定。我们上体育课难免有数量多、体积大的器材,器材安放固定可以减少浪费时间,增加学生锻炼的时间。如跳箱、垫子,实心球等摆放的位置不固定,今天上课一个位置,明天一个位置,学生不适应,教师上课时把时间都浪费在调动队列队形上,增加非锻炼的时间。所以器材摆放是否固定,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

二、课的组织新颖多变,保证上课的质量

课的组织新颖多变,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练习欲望强,练习时间就多,保证了上课的质量。一般性的体育教学,一开始往往是队列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单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能不能把音乐、舞蹈、游戏放在课的开始呢?我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如我在四年级体育课时就把音乐、舞蹈(或健身操)安排在课的开始。由于音乐伴奏,学生比平时显得很兴奋,积极性很高,音乐伴奏做操使学生全身心放开了活动,而且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通过实践,我发现只要组织新颖,方法得当,一点点小的改变,就能消除学生课间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使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或如开始部分采用踩人影、挠脚尖等游戏学生分散练习,时间可长可短,也能吸引住学生。还有队列配音乐练习等等。只要组织不拘一格,教法得当就能提高上课的质量。

三、运用“放”和“收”的练习,提高上课积极性,增加练习的时间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分散、自由练习的,这就涉及“放”和“收”的问题。如何“放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动作技能掌握程度,场地、器材、环境等教学因素适合放开时应放开,以充分利用场地及器材的复合、轮流和循环运用,让活动范围放开,练习组合形式放开,个人的练习选择与自由度、情感体验、情绪宣泄放开,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兴趣爱好,培养和发挥特长,充分体现教者与学生之问的互动,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真正确立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去粗取精,为伪存真,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素;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困惑难解指出。

四、一种器材多用,增加练习的密度

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不能单一。过去,一节体育课往往需要准备好几种器材,光是收发这些器材就会占用学生不少时间。为了使课常气氛活跃,减少非锻炼时间,我一直在思索和探究有没有“一种器材,多种用途”的锻炼方法。通过实践,我发现,实心球本是推抛等力量性器材,还可以用来做多种练习。比如,两个学生间相互传递,可做准备活动。等距离排开,可练习腿部力量。此外,传球接力或跨下传球等也是不错竞赛性的游戏。

篇8

问题是要按高职的录取标准,而不是按普通高校的录取标准来招收新生。在文化要求方面,虽低于普通高校,但根据行业、专业要求,对某门文化课可能有所加强。在命题方面,不应强调死记硬背,而应突出应用能力。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都未学过职业技术课程,但可按照行业、专业特点,测定考生适应某一专业的潜在能力,尽可能招收适合于专业基本要求的学生。

在国外,招收普通高中生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一般设在高等本科阶段,或者在专科入学前先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第4层次学习,使之达到高职入学要求。我国当前很难实施以上任何一种方案。必须研究能否通过改革,使现行的高等专科学制有可能养成高级技术型人才。为此,需要研究养成这一层次人才的有效学时要求。

笔者在80年代曾分析比较了5个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类人才的高职教学计划,发现一个重要因素是所学专业技术课程累计的时数要求,因为职业能力和技能是靠这类课程培养的。现作一比较(只列入以年为单位的专业技术课程时数,文化课时数未列入)。

美国普渡大学培养目标为技术员的专科,学制2年,学习专业技术课1.34年;升入培养目标为技术师的本科后再学2年,其中专业技术课1.72年,累计3.06年。

法国教育部制订短期技术学院的2年制教学计划,招收培养目标为技术员的技术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2年中,学习专业技术课程1.51年,连同技术高中阶段所学专业技术课程1.5年,累计3.01年。

英国培养目标为技术员的国家证书,学习专业技术课1.36年,在此基础上再读培养目标为技术工程师的高级国家证书,学习专业技术课1.75年,累计3.11年。

以上三国的学制都设计成两个层次直接衔接。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为工程师,现选择两所学校作比较,康斯坦茨(KONSTANZ)高专四年制,学习专业技术课3.59年,汉堡(HAMBURG)高专三年半制,学习专业技术课2.97年,两者平均为3.28年,尚不包括入学前已学专业技术课程时数。

日本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学习专业技术课278年,培养目标为技术员。

由此可见,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级技术员、技术师)所学专业技术课程时间,至少累计学习3年,日本的五年制,因不满3年,培养目标仍只定为中级人才(技术员),我国台湾地区的五年制及招高中生三年制专科,培养目标均为技术员。

在我国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专科学制中,二年制专科在2年中除学习文化课约0.5年外,专业技术课约占1.5年,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所需时数的一半,显然无法改造为养成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

三年制专科在3年中除去文化课约占0.7年外,专业技术课约占2.3年,也不满3年。但由于这种学制周期较长,有可能通过改革使有效学时再增加0.7年(即增加25—30周),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要求。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

方法之一是高职校与几所高级中学对口,利用高中阶段参加劳动及部分复习时间,改成对口的专业实习或讲授制图、工程力学、电工学、电子技术类技术基础课程,就有可能在基本不变更现有高中课程安排的情况下,增加10周以上有效学时。在三年高中时间内安排30周专业技术课程是完全可能的,这对提高高职质量将起重大作用。

方法之二是在专科阶段适当增加学习强度,将部分实践性课程安排到假期。这种做法在国外是较多的,我国50年代也曾实行过。现在每周上课5天,如将星期六安排为专业实习、实验、实训或课程设计,一年就可增加有效学时8周,三年中增加10周以上是可能的。

方法之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方法之二是在方法之一未完全实现前的临时措施。可以预计,进行上述改革,可使招收普通高中生三年制专科的专业技术课的时数增加三分之一,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技能必将有较大的提高。而且,由于这种学制的文化基础较强,可能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的高职学制。

二、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的高职学制

我国已批准22所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高职。在教学计划中,文化课大体占1.6—1.9年,专业技术课占3.1—3.4年。国际上培训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五年,我国五年制已达到这一要求,所授专业技术课的时数也在3年以上,满足了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试办以来,五年制毕业生供不应求,说明社会上确实需要合格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高职学制中,五年制是最容易办好的学制,因为不需要解决学制衔接问题。缺点是年限过长。

三、招收中专(部分职业高中)毕业生的高职学制

中专及一部分高中学制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员,与高职属同类教育。招收中专毕业生高职学制与ISCDE所提出的“3B直接进入5B”的要求大体一致。因此,这种学制有可能发展成为符合ISCDE标准的高职学制。

但是,目前这种学制的有效学时仍有问题,即使专业对口,但所设课程的方向不一定完全一致。再加上进入高职学习后,如果对中专所学课程不充分利用,存在不应有的重复学习,必将降低有效学时。社会上有“3+2模式”的提法,认为招收三年制中专毕业生的高职学制只需要学习2年,甚至还有人认为招收任何中职校毕业生的高职学制也只需学习2年。其实在这种3+2学制中,学习专业技术课的有效学时很难达到3年。即使是三年制的中专毕业生,三年中学习专业技术课时数约为1.5年,在二年制高职学制中,学习专业技术课时数也约1.5年。因此,只有方向完全一致,即中专的教学计划设计成直接进入高职,并在进入高职后避免任何重复学习的情况下,学习专业技术课的累计有效学时才达3年,而这种情况目前并不存在。因此,当前招收三年制中专毕业生的高职,学习年限一般应高于2年,以保证学习质量。

招收中专(部分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入学考试,必须既考普通文化课,又考理论的和实践的专业技术课,在权重上后者应略高于前者。应当按行业及早制订统一的入学考试大纲。

四、招收其它类中职校毕业生的高职学制

包括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也可统称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制,这两类学校虽然培养人才类型相同,但教学计划有区别。一般职业高中的文化课时数较多,接近中专校课时数;而技工学校所学文化课数不到一半,但在生产实习周数方面远高于职业高中。因此在掌握技能方面,技工学校强于职业高中。由于教育类型不同,方向也不一致,教学计划又没有统一要求,高职与这些学校的衔接问题比较复杂。

技工学校一般安排操作实习60周以上,工科类高职所需操作实习周数一般累计30周左右。但技工学校学生进入高职后,仍要安排约10周以上实习,进行专业范围内各工种的轮换实习和技术员工作性质的生产实习。因此,技工学校毕业生虽已参加实习60周以上,进入高职后所能利用的有效值只有10周左右。在理论方面要求也不同,以制图课为例,培养技能型人才着重识图(阅读能力),而技术型人才不仅要能识图,还要能作图(表达能力),包括计算机绘图。其它课程在深度、广度侧重点方面都存在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从而降低了学时的有效值。

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应当根据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通过1—2年的第4层次学习,使之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

应当尽早公布高职的入学考试大纲,这个大纲一般应与以上入学要求相一致。但在当前多数学生实际水平与要求距离很远的情况下,也可先制订一个临时的,放低要求的入学考试大纲(包括文化课及专业技术课),入学后将学习年限适当延长,可定为3年,第1年补课,第2年学习高职课程。

五、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关于高职学制的建议都要在制订教学计划中得到落实。

1.每个教学计划只能面向一种招生对象,不仅要把普通中学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区别开来,在中职生中,还要把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区别开来。

2.每个教学计划不仅要写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而且还要写明与教学计划衔接的入学要求。

篇9

(一)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来实施于学生。因此,教师就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准则,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且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教师积极的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一般在20-2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社会以及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学生已有思想的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去指引、开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身体特点去安排课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现在的体育课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只以教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组织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培养新时代有能力的接班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新时代的需要。比如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听从老师的管理。但是在大学中,需要做到听从老师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分组的比赛或者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认识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并且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等等,就能适应社会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篇10

二、拓展训练的特点及优势

拓展训练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户外体验式体育训练,指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条件下,借助一些简单又安全环保的器材,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有趣的任务活动来让参与中完成的训练。参与中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因此在完成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磨练个人意志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拓展教育的主要特点有:需要发挥主动性,要求学员积极主动全情投入才能获得最大价值;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的每个项目的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克服心理障碍,挑战心理极限,尽可能地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并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需要自我教育,在训练之前,老师只会把训练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和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主要还是要靠学生个人去感悟和理解掌握。拓展教育的优势有:拓展教育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帮助,对企业文化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拓展教育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训练模式,丰富的训练项目。因此,在当今社会的许多领域,尤其是体育教学中,都可以对拓展教育进行借鉴和运用。

三、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篇11

1.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

思想决定着出路。在现代化的21世纪,教学工作亦是如此。教育理念决定了最终教育的结果和效果,因此,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大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争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其次,要帮助学生以及家长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体育教师也要不断的开阔自己的视野,钻研教学业务,明确体育教育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知识的传输。同时,要注重培养体育课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沟通,实现全面发展。

2.规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进步的时代,课程改革的步伐随之加快,这就要求优秀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片面单一和知识型的教育现状,逐步打造一支有责任,有能力,专业精,会上课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十字队伍。一是制定高标准的招聘制度,在体育教师的选人用人中把好关。对不符合教师资格、不具备体育教学专业素质的一律一票否决,从源头上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二是要健全培训制度。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这样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培训进行规范化。通过培训,接受新的教学知识,经过实践,不断的将专业理论同教学实践能力相转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注重教师结构的优化,在年龄结构上要保证青年中年和老年教师的一定比例,不断扩充新的教师队伍,达到良好的教师结构。

篇12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它要求教育能够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相一致,并能够通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条件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是目前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本文在研究中,结合体育舞蹈,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以周边的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1、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体魄的增强

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在将体育舞蹈和其它的运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运动条件下,学生体能消耗和心率变化的测量发现,体育舞蹈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能。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都处于坐着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在身体与心理上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最终使其很易出现疲惫感,而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一些体育舞蹈活动,他们的肌肉可就能够慢慢放松,逐渐改善他们的血液循环与呼吸循环,使学生大脑的灵敏度及平衡性得到有效改善,以此来使学生们的体质得到增强,以此抵抗病毒的侵袭,保持更加长久的身体健康状态。此外,经常参加体育舞蹈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形体,纠正因为错误的学习姿势而造成的形体扭曲,使得学生们的形态更加匀称与饱满。综上,体育舞蹈可以帮助学生们强生健体,以及保持一个良好的体态。

2、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心理调节

经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会在自身学习压力的影响下而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学校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很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现象。但是,如果学生都能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偏偏起舞,通过舞蹈来缓解学习中的压力,就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够帮助他们忘却平时学习的疲劳,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当中,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因此,体育舞蹈可以缓解因为学习压力而造成的精神极度紧张的状况,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疲劳,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

3、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但是由于其与学生专业脱节,致使学生缺课现象十分严重。而体育舞蹈这种通过跳舞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思想道德教育更能够让学生去接受。首先,学生在参加体育舞蹈这项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陶冶学生们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能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始追求美;其次,体育舞蹈需要男女同学相互配合,这对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次,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可以在逐步的练习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最后,由于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因此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最受纪律、服从管理的思想。

4、体育舞蹈有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社交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交际,渴望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因为体育舞蹈就可以使不同班级、不同思想的同学聚集到一起,组成一个临时的小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同,交往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体育舞蹈实现了个性的基础上交往。在进行体育舞蹈这项运动时,每位学生都需要按照舞蹈的节拍来跳,并充分展现自己的舞技,力争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关乎你的性格开朗还是内向,也不关乎你成绩的好坏;其次,体育舞蹈鼓励新时期的学生能够摆脱“男女授受不亲”传统观念,要求男女同学一起完成同一个舞蹈动作,双方可以通过舞蹈互相了解对方,增进友谊。最后,体育舞蹈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为能够选择合适的舞伴,男生和女生都会十分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及言行举止,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标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奠定了重要的形象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体育舞蹈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

三、体育舞蹈运用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综合上述体育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的研究,我们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体育运动学价值,体育舞蹈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它符合人体运动一般规律,并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人们健身的首选,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二是美学价值,通过参加体育舞蹈中的形体训练,可以改善体形体态,体育舞蹈教育为审美教育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愈加强烈,体育舞蹈更是受到了很多审美追求较高人士的青睐,舞蹈可以通过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来美化自身,升华人格,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自身涵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三是德育教育价值,体育舞蹈中蕴含的除舞蹈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厚重文化,一种人们生活实践过程中长期的积淀的人文伦理道德观念。体育舞蹈对人格及文化素质品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舞蹈可以展现出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不美好的,那么他是不可能跳不出优美的舞蹈来的,所以,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篇13

2提高职业能力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只是需要培养学生必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在培养学生能够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适应职业岗位的前提之上,未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

2.1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需求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势态凶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体育教育的价值理念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目标,因此该如何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改革,使得体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之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同时使得企业拥有更好的人才,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社会来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企业的生产时间管理中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来应对各个岗位上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新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学生们意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也越来越强,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锻炼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项目。将体育教育融入到职业技能之中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还可以让学生能够协调好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在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之上,还有效的将学生的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满足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需求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综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际生产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当今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身体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术操作能力。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与专业身体素质融合的前提上,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重点培养,最终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目标达到其整体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职业体能以及职业素养所需的要求。

3提高职业能力背景下的高职体育的改革

3.1以职业特点为出发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综合性教育也越来越强,设置的专业类型也越来越多,专业之间的特色也各有千秋。为了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从业道路上能够更好的适应自己的职业,就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来说,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每个专业的特色所在,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特色的职业体育教育教学方案。因此,不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生产实际,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3.2以实用性为核心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职业适应性。由于在职业技能操作方面不同的专业的要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之处表现在对体力方面都要求能胜任本职的工作所在,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专业对身体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们把它称谓“特殊身体素质”。不同的职业对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不尽相同,这种特殊身体素质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管理操作中体现出来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职业的特色之处。这种特殊身体素质也是学生胜任所从事工作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特殊身体素质,就要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后从事职业的特色所在,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争取在每一项职业体育教育的项目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培养所需职业的特殊身体素质,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特殊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完成学校设置课程的初衷。

3.3以职业保健为指导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可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工作量大、时间长久且任务繁重,要求的身体素质也相对比较高。长时间的职业劳动可能导致职业病的产生,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定要教授好学生一定的职业保健知识,将体育教育和职业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工作的同时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保健意识,从而能长久健康的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案上一定要细心的规划,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联系各专业实际操作的情况来制定,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矫正学生们在今后的职业操作对身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长期进行计算机工作的专业的人员可能会产生背部、颈椎方面的职业病,因此可以通过头部和腰部的扭转练习加以矫正,对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员,比较容易产生静脉曲张,因此可以通过慢跑和倒立等体育锻炼进行矫正。

3.4以终身体育锻炼为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们将来保持一个健康的职业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之后,由于繁重的劳动工作,导致自身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实际出发,根据各专业特色不同,挑选相应的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培养学生们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以保持良好的职业身体素质来应对本职的工作。至少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一两门与职业特色相关的体育锻炼项目,来矫正由于职业本身带来的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3.5以体育教师队伍改革为先导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在利于学生的同时,也对老师们的体育教育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们在体育运动训练和技巧上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老师们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对于不同专业学生从事的职业特点有熟练的了解,从而能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操作中产生的对身体的不利影响进行矫正补偿,这也就要求体育老师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与学生专业的相关信息。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同时,还要整顿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育老师的的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达到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