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导游业务知识点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新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1]。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具体的任务中,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完成任务,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任务型教学法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化到“学生为中心”上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它的实施,主要包含3 个步骤: (1)任务前的准备阶段(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2) 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a.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b.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c.报告( report)――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3) 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 a.分析(analysis)――学生听完报告后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b.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学习难点[2]。
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务教学法”是一种适合《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方法,《导游业务》应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任务驱动法在此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门
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导游业务知识,而应该设立更高的教学目标,即充分发挥该课程涉及面广、时代感强、灵活形象的特点,使之成为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及导游人员综合素质的一条途径”[3],因此,它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与导游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不同岗位的导游工作程序,掌握导游的带团技巧、讲解技巧、导游生活服务等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导游业务》课程的特殊性,使其在教学模式改革中一直倍受关注,尽管很多人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到了重要位置,但不可否认,《导游业务》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即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把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理解、记忆。教学的主体是老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学生的能力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导游业务》课程的很多知识(比如涉及到导游实务操作的知识,这类知识占整门课程的三分之二以上),理论层次要求不深,但知识点琐碎,每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仅仅通过教师枯燥的讲解加简单的示范,实际上是“老师难讲,学生貌似听懂了,一旦具体运用却什么也不会”的两难局面。笔者在进行《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对此深有感触,以讲解地方导游工作程序为例,涉及八个环节,三十五个分环节,八十个知识点,老师在讲解的过
程中多数只能按照教材,逐条讲解,学生觉得听起来枯燥,感觉好像自己看书也能懂,但一旦让学生具体操作,却又无从下手。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导游业务》课程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任务教学法正是将传统的以课本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它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适合在《导游业务》课程中运用。
三、《导游业务》课程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进行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具体包括以下阶段:
第一,任务前的准备阶段。笔者在《导游业务》课程中教学中,在对导游的由来与历史、导游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导游职业道德准则和服务质量标准、导游服务常识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的基础上,将导游实务操作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十个大任务:一、导游服务集体的共事;二、地方导游服务程序;三、全陪导游服务程序;四、领队服务程序;五、景区景点导游服务程序;六、散客导游工作要领;七、旅游接待中突发问题的处理;八、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九、导游的带团技能;十、导游的语言和讲解技能,其中任务七和任务八又分别分为八个和五个小任务,并把这些任务设计在具体的情景中,比如任务二设计的情景是“你是中国旅行社遵义分社的导游,一个来至北京的、由三十人(19男,19女,外加一名全陪)组成的团队要在遵义进行三天的旅游,请你按照地陪导游工作程序组织接待”,为学生完成任务设定具体的情景,以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二,任务循环阶段。第一步,首先向学生介绍采用任务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并将任务展示给学生。其次,结合性别、性格、平时的学习状况等将全班53名同学分成3---6人组成的十个小组,每个小组接受一个具体的任务。再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熟悉教材,把握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组讨论。每组指定一个组长负责统一协调,完成任务的各项重要决策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各小组成员既要明确分工,又必须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组长要定期向老师汇报任务进展情况,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第二步,各组学生结合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情景模拟,将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准备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在这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把它运用到实践中来完成任务,因为是带着具体的任务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积极性也很高。第三步,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各组学生在报告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中,有的采用的是口头汇报的方式,有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尽管每个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参差不齐,但每组同学都经过积极的思考和准备,还考虑到了具体情境中很多额外的因素并准备了应对策略。
第三,任务聚焦阶段。首先,学生听完报告后对其他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判,讨论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再由老师来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老师将原有的任务融入新的情景,特别添加一些学生在执行任务时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让全班同学集体讨论,进一步加强学习难点的掌握,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效果及反思
通过任务教学法的运用尝试,笔者认为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课堂效果来看,把以前由教师讲解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活了,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由于是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知识,所以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牢固和灵活;从学生角度看,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应有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使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课堂中师生角色的转换,使课堂氛围更和谐,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从教师角度看,通过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教师从设计任务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再到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每一
步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会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一种教学尝试,笔者认为《导游业务》课程实施任务教学法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任务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实施任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是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导游业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要考虑任务的可操作性,避免抽象的、理论化的任务出现,还要注意任务设计要难易适度,以免挫伤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三是要构建合理的评价系统,才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充足的动力。在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效果评价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以保持其兴趣,又要让其知道自身的不足以便于改进。
参考文献:
【1】付寅琦.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148―150
篇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是在动态认知过程中无法用言语进行描述、出自主观或个人体验经济基础上的知识。作为高度个人化的知识,隐性知识的存在多依赖于人脑,具有较强的环境依赖性,并与个人的实践活动关联度较大。如一个人的理想、性格、价值观念等,都需要从个人的亲身实践、感知、体验中来获得。旅游类专业是建立在旅游学基础上,以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综合性知识共同构成旅游学科的知识整体。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旅游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性结构,还需要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实际工作领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在这些知识体系中,一部分是由专业知识构成,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等;另一部分是由通用知识组成,如经济学、心理学、美学等;另外是由拓展性知识和素质组成,这些知识多以团队协作、技巧性技能和知识为主体。旅游业作为特殊行业,其知识组织具有较大的隐性特征。从旅游组织来看,在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旅游者的兴趣、爱好、价值、信仰等存在差异性,在对旅游服务的需求上也存在区别,而对于旅游服务者来说,需要从大量的旅游客户交流与分析中,挖掘游客的内在需求,提供满意的旅游服务。如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维力、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交际力、丰富的文化知识结构等等,这些知识大多属于隐性知识,需要从旅游从业者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从与其他部门、其他成员的密切配合中来处理好与游客的关系,来代表企业形象来接人待物,合理组织和优化本职工作。
二、隐性知识在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的作用
学者Cooper提出“隐性知识几乎占据了旅游组织内部的全部知识”,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表现在隐性知识的主动性地位。从知识的获取与应用来说,灵感产生于隐性知识,思维与感悟来源于隐性知识。当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从其个人发现问题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从知识的领悟和感知中来判断,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思考,特别是在与其他主体的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滋生新的知识。隐性知识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但对于隐性知识的运用,反映了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指标。通常情况下,隐性知识分为一般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一般性知识表现在一个人的信仰、精神感知和对问题的分析力等方面;而专业性知识,多与特定的行业相关,需要从专业实践与研究中来获得。如导游的接待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另一方面表现在隐性知识的辅作用。隐性知识本身是基于创新实践基础上,是一个人从实践中获得的具有较高价值的认知或能力。如一个人的创造性,并不能从文字或公式表达中来反映,而是需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解决中来转换。同时,隐性知识的个人性特征成为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不易表达,但其能力不容忽视。对于一个企业,可以从硬件设施来看其显性特征,而对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来说则不易发现,更不易复制。也就是说,对于个体来说,尽管其受教育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经历相似,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解决能力则不同,由此产生的差异性,多与一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相关。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在旅游类课程中的意义
既然隐性知识是与个体相关的感知力,则具有较强的非物质性,也与个体的知识背景相关。在旅游业课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不能依照显性知识的教学方法直接照搬,而是要基于特定的环境,从个体的经历中来传递和渗透隐性知识。旅游类课程实践性强,不仅需要具有旅游专业知识,还要从知识的传播、知识的挖掘上强调对语言的表达。如编写导游词、对景区文化进行描述等等。这些讲解既反映了学生对旅游景观的理解,也能够从文化风情入手,来增强导游者的人文气息。从我国导游人才的职业适应性发展来看,缺乏隐性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突出难题,必然需要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来渗透。另外,针对导游业务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实践课时安排及实践实训教学中,多从理论课堂来导入显性知识,未能将导游业务中的隐性知识渗透作为重要内容,使得学生在导游实施中,缺乏相应的职业认知力、缺乏应有的岗位胜任力。为此,明确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学,从知识划分到课堂传授模式,着力从隐性知识的易接受上来优化教学设计,合理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旅游人才蓬勃发展。
四、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不足因素分析
导游业务本身实践技巧很强,在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实施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能意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但在教学组织和课堂构建上,未能很好的协同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方法。其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导游业务”教学实施上,如何把握理论知识与技巧性知识的灵活运用,必然需要从具体的导游业务实践中来渗透。但对于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多以课堂讲解、课堂模拟等方式为主,未能将课堂搬到景区,深入到景点来优化教学过程,即便是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所占课时较少;理论讲授为主带来的教学方法单一性,使得学生隐性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
(二)教师对隐性知识的获取方式局限
对于隐性知识本身的内隐性,在获取和呈现方式上,很多教师未能从导游业务中进行提炼和挖掘,以致于呈现受限。如多数教师是从他人的带团经验中来总结隐性知识,只有少数教师能够从学科隐性知识梳理中来渗透课堂教学,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在简单的课程归纳上。另外,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可以从导游实践、导游竞赛、经验交流、新老导游传承交流等方式来获得。
(三)其他因素
影响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知识差异性,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通常情况下,隐性知识在运用上,多与具体的导游业务经验相关联,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缺乏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相对滞后,未能与实际行业建立有效关联等因素,也是影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效能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主观上,由于学生缺乏经验交流环境,对隐性知识的认知和学习氛围不够,未能从发挥现有资源效能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隐性知识和能力。
五、构建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拓宽教师对隐性知识的获取
“导游业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技巧性,而隐性知识又与导游的带团经历密切相关。如语言表达、形象设计、对客沟通技巧、与随团司机的协作技巧,与景点人员的交流、协同能力、与酒店的协作沟通能力、突出事件处置能力等。这些知识的获取,一方面需要从旅游管理行业实践中来收集,教师要从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通过理实一体化分析来提炼。由于导游业务自身与隐性知识本身关联度较强,教师就应该从导游业务实践中,结合自身带团经验,梳理与旅行社、与酒店、与景区等不同主体间的合作经验,从而改善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授课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导游业务”综合性强,涉及的学科广泛,在培养学生导游业务能力上,教师应该具有广阔的职业视野,应该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如在专业理论上对知识进行良好把握,形成自我独到见解,与其他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突显“导游业务”与其他学科前言知识、技能的衔接。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进修,从职业培训和项目考查实践中,从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中来收集,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增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
(二)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积累和整合
由于旅游类专业在实施中具有学科复杂性,对本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丰富的导游实践经验等。“导游业务”课程中渗透隐性知识,对教师来说,要从整合能力上,突出语言、情感、操作等技巧的示范,立足导游业务实际,来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做到动口、动手协同发展。如学生应该能讲、能示范,能够从导游现场中发现问题,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比例,让学生能够从导游实践中来运用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多角度展现隐性知识
课堂教学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点。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更多的隐性知识,需要从创新教法上来实现。一是实地考查教学法。结合“导游业务”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从拓宽课堂上深入到景区,并从接团、组团、带团实践中,让学生从中来熟悉基本技能和方法,来运用所需知识弥补自身不足。可以与旅行社合作,结合学生分组来选择带团模式,让学生从实习、实训中积累行业经验。如利用兼职导游、导游助手等方式,参与到实际导游中。还可以与景区景点合作,让学生走近景区,从导游讲解过程中来体验和感知隐性知识,并从自我总结和实践中来内化知识、技能,提升自我导游业务水平。二是微课教学法。借鉴国外网络微课程教学模式,针对“导游业务”课程中众多隐性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以知识点完整呈现为方式,开发网络课堂资源,解决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不足和局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移动终端的普及,对于网络微课的需求越来越大,“导游业务”隐性知识微课教学,能够打破传统课堂学习的时空局限,便于学生从中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三是课堂讨论法。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师本身,更多的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从知识探讨和交流、辩论中来巩固知识,获得知识。“导游业务”本身知识点的分散性,对于问题探讨涉及广泛,可以从争议问题的选择和设置上,鼓励学生从文献查阅、自主探究中,针对自我理解来发表意见,在充分的讨论和分组合作中,激发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创新课堂的小组学习交互教学方式也是课题创新课堂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一个班级的课堂创新教学中可以没有一个固定的小组群,而是根据课程进展和课程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组,比如:年龄分组,随机抽取分组,兴趣爱好分组,动手能力强和动脑能力强分组等方式进行分组学习,这样分组的方式是产生了非常多的可能性,按学习有更多的交叉点来进行创新课堂学习,展示更多的学生更多的隐性知识学习。
课堂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相对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探究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探究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发现的教学方式,学生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发展创造力,提高自学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参与扩大有效的学习渠道,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和潜力。
篇3
旅游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反复训练法,其通常要求学生掌握日语口语表达,了解导游工作所需的专业术语,熟记导游词等范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日语的基本功方面有所发展,但其导游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却相对比较薄弱。此外,虽然传统教学中利用模拟真实场景来训练学生,使学生的日语表达得到锻炼,但多拘泥于日语表达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敬语表达是否到位等,往往忽视了“导游”和“游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这一目的。
那么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在导游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并喜欢日语导游这一职业呢?我认为应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弱化学生对旅游日语的恐惧心理,将知识点通过简要轻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通过趣味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日语导游这一职业,以鼓励他们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
1.导游专业知识趣味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趣味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旅游日语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导游的基本素养等旅游专业知识,正确认识日语导游这一职业,我尝试运用巧解日语单词、字母口诀等趣味教学的方式,让教学变得简单易懂,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学、乐学、好学,从而获得了比传统教学法更好的学习效果。
1.1日语导游基本素质趣解
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旅游日语课程的重点放在日语口语表达上,而关于导游业务理论的讲解时间较短。因此,很多学生对日语导游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的认识比较模糊,未能真正了解“游客至上”的服务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日语导游基本素质的了解,我尝试新解了一个日文单词“あたりまえ(理所当然)”,该单词的每个假名分别代表一个日语单词:あいさつ(敬意)、たのしくさせる(高兴)、りかい(理解)、まごころ(真诚)、えがお(笑脸),其具体的解释如下:
第一,あいさつ(敬意):导游应该尊重游客,在迎接时应该热情地用向游客打招呼,在行程中尽可能关心每一位游客,经常嘘寒问暖,为其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服务。
第二,たのしくさせる(高兴):导游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耐心细致,精神饱满地带领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第三,りかい(理解):导游在接待过程中,要站在游客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尊重、关心对方。导游要发挥自己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及时排除行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在细节方面为游客提供方便。
第四,まごころ(真诚):导游要热爱导游工作,真心诚意地为游客服务,用心地投入到接待工作中。同时必须讲求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第五,えがお(笑脸):导游员在导游讲解和旅游活动服务工作中应该保持微笑,充满朝气,使游客感到亲切、容易交流。尤其在困难面前,更应该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从而鼓舞游客增加克服的勇气。
利用日文单词“あたりまえ”延展出代表日语导游基本素质的五个单词,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作为日语导游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1.2日语导游职业价值趣解
不少学生对日语导游这个职业存在着某种偏见,认为这是一份社会地位低、需看别人脸色、无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导游这一职业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我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和日语导游界朋友的交流,将日语导游职业的三个价值以“3K”进行了趣解。
“3K”,即三个以か行假名开头的单词:かんしゃ(感谢)、かんどう(感动)、きおく(回忆)。首先,かんしゃ(感谢):导游是一份能被游客真心感谢的工作,因为你协助他们完成了一个期待已久的旅程。其次,かんどう(感动):表示导游这份职业能够引导游客通过旅游收获感动,在饱览美景之余也沐浴了心灵。最后,きおく(回忆):表示导游能为游客创造美好回忆,是一份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职业。
通过对“3K”的解释,学生们能很快地认识到日语导游的职业价值,从而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旅游日语这门课程。同时,也对他们以后的职业规划产生一定的帮助。
1.3中日异文化趣解
在旅游日语的教材中,会出现不少中日语言表达方式、生活习惯、节日习俗上的差异,且各个知识点较分散,不便于概括总结。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避免理解错误,但无法一一详细讲解。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鼓励他们主动积累相关的知识呢?我通过同形异义文字这一典型例子入手,让学生巧记中日异文化。
日本游客在中国旅游时,在同中国人的交流过程中,双方经常会借助书写汉字来帮助交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部分中日文字在意思上存在差异,往往会造成一些误会甚至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这些素材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欢笑之后能进一步巩固对中日同形异义文字的记忆,使他们食而化之。比如下面的例子,“老婆”:如果你用这个词来称呼日本人的妻子,对方可能会生气,因为这两个汉字让日本人联想起来的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人”:汉语中的爱人是妻子的意思,但日本人会认为是情人;“娘”:汉语中的娘是妈妈的意思,但在日语中却是女儿的意思。
利用这些同形异义文字,启发学生开动思维,在学过的日语中深入寻找类似的用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日语的动机。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中日的文化差异及日语的一些特征,为以后的实际带团操作积累相关知识。
2.趣味教学效果分析
针对趣味教学的实践效果,我对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有85%的学生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趣味教学可以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导游相关专业知识,并对导游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旅游日语课程中运用趣味教学方法授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导游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比传统教学法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导游业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篇4
旅游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旅游专业必须为旅游行业输送具有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成为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高职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真学习,不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改革,并在校内鼓励专业老师成立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是笔者在参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实习实训教学研究的课题中对实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相关文件《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都在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改革,尤其是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的改革将日渐深入,尽管如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完整的架构体系,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上,甚至被视为辅课程来设置,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虽然明确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但教学内容大多附属在理论教学系统上,缺乏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纵向连贯性和系统性;此外,部分实践教学仅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根据理论教学的需求而设计,从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和环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
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实训,其实训课时在教学计划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偏小,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发率较低。与此同时,高职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前厅、餐饮、客房等几个传统领域,而对于信息技术、财务管理、营养与烹饪操作等较高技术含量和管理层次的训练明显重视不足。此外,在实训课程内容安排上,由于对“满足社会、企业用人需要”的培养目标存在片面化、绝对化的理解,所以导致实训课程内容不够精炼实用、系统性和时效性差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过程
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存在着教师说的多,示范演示少,学生听的多,积极动手操作少,文字图片展示多,多样化实物产品展示少,强调职业能力重要的多,对学生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进行培养的少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再练习”的传统教学流程过于简单。实训过程也过多地强调乏味的技能练习,只重视摆台、铺床等单一技能训练,忽视服务中学生对投诉等突况的应变能力训练,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够。
(四)实践教学考核与反馈
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过于相信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得技能实践考核流于形式。旅游专业技能需要重复练习,但由于高职学生自觉性差,在实训过程中只要老师不严加督促,学生的实训效果将大打折扣。另外为了追求技能考核通过率,教师对学生的技能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往往使考核流于形式。
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考核标准模糊、笼统,缺少精细化和准确性,只有叙述性语言,没有量化性标准等问题。考核方法简单、评估和反馈方式评价片面。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笔试答卷的方法,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的理论考卷得分,缺少对学生的技能、创新等各方面综合评定成绩。考核结果一是过于注重教学结果评价,忽视教学过程评价;二是注重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情况评价,忽视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测评;三是重视可见技能考核结果,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运用的考查。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现代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要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不仅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而且要重新制定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还要严格要求、强化管理、保证质量、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建立起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和毕业实践学习之中,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立体化,形成认知实践学习一课程模拟实践学习一毕业实践学习等全方位学习过程。
首先,认知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旅游专业的认知实训应分阶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如从大一的简单参观、了解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到大三的根据一二年级学习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对所学专业岗位的认知。
其次,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训室,如语音室、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导游模拟实训室等。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践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
最后,有了上述认知实践和模拟实践,毕业实践就有了充分保障。旅游专业毕业实践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实习,能了解旅行社计调、接待、综合业务工作及基本带团规范服务流程等;二是酒店实习,能了解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三是旅游景区实习,能了解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
(二)设置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入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首先在选课程内容时,以基础理论“必须和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其次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思维模式,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职业岗位的实际出发来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和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同时将原分散在理论课中的单项实训和一些分散的实训课程统筹安排,优化整合。比如将客房管理、餐饮、前厅等三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综合为酒店服务技能实训环节.这样不仅使实训学时数有所提高,还将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便于学生对酒店服务技能的系统性学习。
(三)设计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应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和合理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着该指导思想,在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练操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旅游接待活动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把课程的知识点设置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 比如要学会辨认旅游团、学会处理前台突发事件、学会折三十款餐巾花等,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娱乐学习相结合,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演练操作教学法,在课堂中现场示范各种服务技能,在学生掌握了新技能以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能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在操作技能训练的培养中,教师应研究如何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专业技能的思维能力。一般而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是由课前编排、讲解演示、巡回指导,总结与反馈所组成。
首先,落实课前计划编排,结合实训教学大纲确定的实训要求和任务,合理的编排好学生实训课题,制定出合理的实训计划,编写详实的实训方案,做到有组织、有顺序的实训教学及管理,达到预期的技能实训效果。
其次,讲解演示过程中,要做到操作示范动作准确、规范,演示方法要科学严谨,可通过四步教学法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即讲解――示范――练习――跟踪。讲解,即讲解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目标和即将学到的知识;示范,即重复示范操作方法,解释操作标准和操作原因;练习,要求学生反复操作练习,边操作边讲解,考核学生理解程度;跟踪,即检查学生操作,观察学用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激励与指导学生。
再次,加强巡回指导,教师要注重巡查,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操作动作规范,操作程序合理。巡视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维持好实训秩序,注意时刻提醒学生操作,加强实训管理。
最后,总结实际操作经验,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找出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讲解,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实训结果所规定的评估标准,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
(四)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反馈
打破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采取多元化的评分方式,灵活、全面地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情景操作,口试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查和动态管理,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 学生成绩应充分考虑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要考虑实践及评价指标应该是学生必需应掌握或能够操作的、可观察到、可衡量的结果,另一方面要考虑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标准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并能应用于工作实践,因此,教学效果评价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情况评价;其二是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测评。对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讲,职业资格证的取得,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将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与职业技能考证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走一条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刘庆.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大众科技.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