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底盘机械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底盘机械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底盘机械实训总结

篇1

【作者简介】1.朱方新,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机械的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技能培训等;2.武德庆,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3.王国贵,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学科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4.乐伟伟,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机保有量大幅增加,农机种类繁多,各种机型的性能及参数都有较大差异。但农机经营者及农民缺乏有效获得农机信息的渠道,对农机具了解甚少,在机器使用中也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造成了现有资源与资金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技能的普及。

一、专业目标与课程设置[1]

(一)专业目标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是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可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可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充实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建议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为: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它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对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有重大影响。本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基础、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本文着重对这五门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共性

1.课程设计

这五门课程都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并规范操作设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

五门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且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思路为: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护、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销售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二)课程特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例)

1.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4]

(1)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先理论后实践,对拖拉机及汽车底盘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如下:底盘总体构造认知、传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行驶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转向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制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拖拉机工作装置构造认知和检修。该课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农机类专业及汽修与农机专业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底盘为汽车与拖拉机的核心零部件,内容围绕底盘的四大组成部分“传动系、转向系、行驶系、制动系”而组织,基本涵盖了该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进行指导性教学,同时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

(2)课程目标

掌握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底盘主要总成部件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底盘常规维护和修理工作;具有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上述课程目标编制依据两方面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制定;针对学生日后工作所要掌握的技能及职业素养制定。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紧扣学生需要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课程任务的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后以故障综合类问题检验学生整门课的学习情况。

2.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5-8]

(1)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在“机械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维护、修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拖拉机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内容分为8个项目:发动机总体构造的认知;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配气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系统构造认知和检修;冷却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发动机的使用及常见故障诊断排除。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把学习内容分为7个较为实用的检修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发动机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只要认真完成这些项目课题,就能对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排除。

(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具备对拖拉机汽车发动机进行常规维护和修理的能力。学生掌握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机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发动机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常规维护和修理;具有自主学习、获取资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课程目标的设置遵循如下原则: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的知识点融入7个较为实用的项目课题中,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在各个模块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不足,及时弥补。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课程的模块化处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理论讲解尽量图文并茂,尤其是专业实物的介绍,须结合现场实物图进行理论教学。如“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配气相位概念、小型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如果没有图示乃至动画来配合文字和实物,单纯依靠文字叙述,老师很难讲清,学生更是无法理解。课程教学环节应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应尽量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用辅助设计软件或仿真教学软件指导课堂教学。例如制图中的CAD、电工电子中的PRO/E、汽车仿真软件等,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软件也是学生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必须熟悉的软件。

(3)教学过程中须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如诊断和排除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排除柴油机燃油供给系常见故障等内容,无论是纯理论讲述还是纯实践都很难达到学习效果,必须坚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复习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应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多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这部分学生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老师多观察走动,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问题,最好能用手机进行拍照记录(在保证学生安全情况下),并相机进行展示总结

【参考文献】

[1]段红.安徽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探析[J].教学新探,2016(2).

[2]高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晓庆.拖拉机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高连兴,吴明.拖拉机汽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关文达.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2

一体化教学指的是采用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它是依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的再整合,其充分体现出了能力本分的特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可以大大提高直观教学,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这种模式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2.一体化教学特点

模块一体化教学体系的特点,首先是模块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并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材料、教具、多媒体、汽车仿真软件和其他手段,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枯燥的,一体化进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实践理论。形成理解、记忆、操作的良性循环,如在对汽车底盘的结构进行解释和维护,拆解底盘,观察底盘,整体了解底盘部件的组成部分。分为几个模块,在排列紧密的作为一个整体,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书籍,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为主导,实践训练为主体,研究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尽快达成教学形式的教学目的,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比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模块一体化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汽车构造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1.讲授必要理论知识和拆装操作技能

课程教学由一般的多媒体教室转移到电气工程培训中心,利用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人工传输组件及其组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工具。另外,因为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在讲解锁环式惯性同步器对象组合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同步过程时,可以采用视多媒体教学资源,对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及他的视频动画等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于机械结构的复杂性有个更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理解抽象原则理论所需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穿插多媒体视频资源和物理资源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的理论教学时间控制为15分钟,其有40分钟左右的理论教学时间,然后来对学生进行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的了解。

2.培?B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一体化教学中,它包含有两层内容,一层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习,二层是学生如何学习。在当中,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主体,其是最重要的条件。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实时同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培训和课堂理论将之一,并为学生做一做学习环境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边学边练,不仅巩固理论知识,也提高专业技能。

3.培训学生的技能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是把重点放在技能训练的需要上,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技能训练的需要决定了教学理论的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完全是在技能训练的服务中,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方法。改变过去讲授完一门或几门专业理论课后再实习的方法,它使原有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被打破。通过在一体化教室开展理论讲授,使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进入到实训课的操作中,这体现出了理论和实践课的空间结合。通过一体化的教学,使技能训练于教学中的地位在真正意义上有所加强。理论教学的课程内容,根据结构和同步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拆装学生立即同步,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采用边实训边发现的方式,从而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三、对汽车底盘的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1.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讲解

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把课堂搬到修理店,让学生有类实际材料可以动手操作,如对于汽车的解释,在汽车底盘上,我将底盘组装成不同类型的平台,包括前桥、后桥、变速器三部分组成,分为三部分教学模块分别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汽车底盘有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的条件,将其分为四个模块,而后在每个模块中又可以分为其他小模块,分别把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及如何进行维修在实践中一一讲给学生听。如在汽车发动机结构和维修曲柄模块教学中,教学模块设置在实训室。根据汽车发动机的特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曲柄的拆卸和装配。首先进行理论解释,然后进行实践,对实践中各成分分析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在这一模块中,首先介绍拆卸的准备,然后介绍拆卸步骤及操作要点,为学生做示范模型在解释教师标准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践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加强对什么是错误的引导,来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应及时记录,并集中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安装失败、错误的原因,以及汽车带来的错误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等到统一好讨论意见后,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并对学生动手排除故障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2.教学中的分部位讲解

篇3

一、重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布局

随着本专业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实验实训条件的不断提高,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和实践论证,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和重组。

1.开设了《汽车概论综合课》。《汽车概论综合课》由原来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汽车概论》理论课和《汽车认识实习》实训课合并而成。整个课程包括四个部分,全课程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课,每班级两周集中授课,实行全年级滚动式教学,设在实训楼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避免了原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弊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改革后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汽车发展历史、汽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著名汽车厂商及品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教师主讲和穿插《汽车百年》大型纪实视频播放,使学生在了解汽车历史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为汽车行驶原理与汽车总体结构。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及时穿插发动机装拆、汽车整车认识实训、底盘四大系统认识实训和汽车电器认识实训,使学生对整车形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和深刻的认识;第三部分为汽车的使用性能、汽车安全驾驶和汽车销售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讲解、汽车试驾操作和校外4S店参观实训穿行,丰富了课堂形式,寓教于乐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第四部分包括汽车运动,汽车展会等汽车边缘性文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讲解和汽车娱乐视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汽车文化知识。

2.开设了学时为三周的《专业岗位认知》实训课,取消原来的《汽车驾驶考证实训》课程。由于各地区对汽车驾照的考试实行了区域性管理,使得原课程体系里的学时为四周的《汽车驾驶考证实训》课程的进行受到限制。并且,驾驶考证在一个月内很难全部通过,这样使得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取消了学生在校考试驾照的课程,让学生寒暑假在家就近考取驾照。

《专业岗位认知》分三个部分:第一周为汽车整车维护和保养,一个班由两个实训老师带,在校内实训车间进行,以全校汽车为服务对象,教师指导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在一周内集中强化学习,进而掌握汽车维护和保养的全程知识和技术;第二周为发动机维护和检修岗位认知实训,第三周为底盘和电器维护和检修岗位认知实训,第二第三周实训课均分别由两位具有多年实训经验的高级技师指导,同年级各班滚动进行。

3.组合开设《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理实一体化课程。由原来《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和《汽车故障诊断仿真实训课》合并组成。《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在二年级第四学期开课,设在实训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发动机电控实训室和汽车故障诊断仿真实训室进行,整个课程学时三周,有主辅两位教师任课,采用任务驱动和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全年级实行滚动式教学。

二、创新课程设计,改进课程教学

1.课程设计体现“三创新”的特点。(1)创新课程设计理念,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和思路进行课程开发。(2)创新学习情境构建,以汽车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3)创新学习情境内涵,充分体现学习情境开放性和灵活性,部分学习情境教学在企业进行。

2.课程教学体现“三为主”的特色。(1)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即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2)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习工作单引导,让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和检查,培养学生独立排除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3)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咨询者、服务者。

三、调整课程内容,夯实学生专业知识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教学目标,重新设置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开发了围绕“汽车构造与原理”为主线的六模块《汽车机械基础》校本教材,整个教材分为“汽车材料、汽车常用构件力学分析、汽车常用零部件、汽车常用机构与传动、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液压和气压传动”六大知识模块,全课程分上下册在一年级全学年开课,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为了较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采用了平时学习考核占10%,实践能力考核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70%的考核模式,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突击过关的现象,同时也起到了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拓宽和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改进教学模式,彰显工学结合教学特色

1.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改为《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这6门(除《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以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前的传统模式,采用边理论边实训练习的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体化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调整综合技能课《汽车中级维修工考证实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对大学三年专业课程的一个全面总结和提高。本实训课程内容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大部分。严格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汽车维修工(中级)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通过汽车维修工考证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达到汽车维修工中级水平,并考取资格证书。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为:理论和实训课时比例为1∶1.5,总学时为4周:前两周在校内实习厂进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汽车各大总成进行系统强化学习;第三周为以进口日本朗逸车整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教学实训为内容进行综合检测技能培训;第四周为校外实习厂实地操作技能培训。

考试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每一部分都必须达到60分。应知部分为理论考试,从国家汽车维修工(中级)题库中随机抽题成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应会部分为实际动手操作考核,由三人以上的具备汽车维修工考评员资格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考生分项进行操作考评。

五、结 语

培养高职高专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注意专业内涵建设,适时改进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丰富、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针对不同课程采取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为社会所需求的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涛.浅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J].辽宁广播大学学报,2010,(4).

篇4

电气设备;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淡化了理论的说教,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实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设计理念

1.1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工程机械产品的使用、维修、安装、调试、管理和销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是工程机械维护、维修、设备管理、销售等,这些岗位都需要具备工程机械发动机、底盘、液压、电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课程设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熟悉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对电气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检修,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二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沟通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个沟通与互动,获得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主体间思想和行为的对话。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电气系统检修、拆装或故障诊断任务,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并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答疑、指导、点评。而不是单纯的示范、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强化过程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从各个项目的完成质量、平时考勤、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促进学生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置依据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典型工作岗位有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员、工程机械营销员、工程机械零部件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等。本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改革思路,以常用工程机械电器系统为载体,以设备维护能力培养为中心,将现代工程机械电器系统分为电源系、起动系、柳工装载机电气系统检修、柳工挖掘机电气系统检修四个模块,最终是学生具备保养和维修工程机械电器系统的能力。本课程模块结合本系实训条件,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模块,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我们设计出的项目情境用以说明本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本项目学生所要达到的实践能力,在知识要求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次项目所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给出参考学时,根据学校学期的整体安排,建议有10%的课时浮动量。

3教学效果总结

3.1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后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贴近工作情景,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采用了多元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每个项目都要考核,每时每刻都有考核,学生一刻都不能懈怠,学习上掉队的少了。还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跟老师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

3.2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课改以来实训室添置了大量的实训器材,聘请了多名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专家作实训教师,教学过程中又采用了分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

3.3课堂纪律好了课改之后,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混文凭,而是学习谋生的技能,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改善,学习认真,积极动手,上课不再开小差,吃零食、玩手机的现象少了,迟到早退的少了。

3.4团队意识增强了每项任务都是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之内又有分工,大家需要团结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先进帮后进,共同进步。本课程设计实施以来,学生对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维护、检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度认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了课程改革的显著效果。

4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的项目课程改革虽然还处于建设阶段,还存在若干问题,但效果是明显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从已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课程的改革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能大大提高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充满信心,也不畏困难,努力地在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同时,不断改进、再改进,争取能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活.高职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3:238.

[2]袁明新,申燚,王琪.工程导向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42-44.

[3]王海花,郑明军,王军.“工程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59-60.

篇5

一、“五环递进”式汽车实训体系设计理念

1.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模块设计

在汽车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根据我院专业培养方向:中、高档轿车的检测与维修,第一职业岗位定位为汽车机电维修工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原则进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2.基于“任务载体”的实训内容教学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各实训教学环节内容的设计均来自于企业真实工作,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

3.体现“课证融合”的实训考核体系实施

“课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从而将职业资格证及学校毕业证“双证”结合,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训课程考核上,以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实现课程成绩与职业资格认证成绩互认,避免了过去对职业技术课程的考核偏向理论化,实训项目考核与企业实际工作脱离的现象。

4.基于“五位一体”的实训教学过程实现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行了讲、演、练、评、整五位一体的“五步”教学法。五步法具体内容:

(1)讲,按照企业工作内容标准讲解进行理论讲解。(2)演,对照标准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演示。(3)练,围绕标准,学生在实训中心进行模拟练习。(4)评,教师围绕任务工单,结合企业标准,进行评价总结。(5)整,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作任务完成后要清理场地、整理工具。

二、“五环递进”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体系构成

1.“五环”对应的技能模块构成

2.“五环”对应的实训课程体系设置

3.“五环递进”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内容

(1)理实一体化的单项技能实训

这一部分主要学习的是汽车各总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的检修,如果将这部分的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一下子接受,将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现在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组合教学,使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职业规范意识。并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及时得到实践,以实践帮助理解记忆理论知识。比如,汽车发动机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在曲柄连杆机构教学过程中,单独拿一个曲轴、活塞连杆、飞轮、缸体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抽象,现在将整个发动机放到理实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动手拆开发动机,找到相应部件。通过观察其结构、安装位置、连接方式,就能很清晰地明白它的功能,了解了这些后再进行具体的检修。掌握这部分内容后再进行其它内容的教学,最后形成发动机的整体结构原理、拆装工艺、维修教学。汽车底盘、电器、车身亦是如此。

(2)工作任务的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训包括金工实训、汽车拆装实训、汽车维护实训、汽车驾驶实训等,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汽车机械系统故障检修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等。其中汽车驾驶实训在假期进行。金工实训主要是钳工技能训练,钳工的基本技能包括划线、锯割、钻孔、攻丝、研磨以及基本测量等技能,首先掌握好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掌握好零件的钳工加工及产品和设备的装配、修理等技能,为之后了解和掌握汽车各零部件的装配与修理打下基础;汽车拆装实训根据汽车的组成部分分成发动机、电器、底盘、车身等四个实训项目。主要通过对整个汽车的拆装,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汽车维护实训主要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汽车的日常维护进行系统训练;汽车驾驶实训主要让学生能掌握汽车的使用技能。

(3)任务驱动的专项技能实训

专项技能实训是课内实践基础之上的专门化训练模块,也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项岗位技能,重在培养学生汽车电控系统检修能力。比如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在发动机实验台架、或是实车上模拟出汽车各种故障现象,根据汽车发动机的实际工作状况(怠速不良、加速不良、不能起动等)进行系统教学。专项技能实训一般是按周进行的模拟仿真训练,时间相对集中,地点多在校内实训车间。车间布置采用实景、实物、突出职业氛围,实训项目全部来自于实际生产任务,体现真题真作。

(4)“双证”融通的综合实训

将汽车检测、维修综合实训与汽车维修工鉴定取证相融合,以汽车维修中级工职业标准作为训练目标,把鉴定的内容分解到各实训项目,并以鉴定成绩作为学生实训成绩,以技能鉴定通过率评价实训效果。“课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从而将职业资格证及学校毕业证“双证”结合,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训课程考核上,以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实现课程成绩与职业资格认证成绩互认,避免了过去对职业技术课程的考核偏向理论化,实训项目考核与企业实际工作脱离的现象。

(5)基于工作岗位的毕业顶岗实习

基于工作岗位的毕业实习即前两年在学校校内完成“五环递进”中前“四环”教学,第三年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学校,对学校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篇6

2.1中国汽车维修市场的情况

中国汽车维修人才短缺现状,许多汽车维修企业并不缺乏简单的工人,他们的技术能力是不够的、水平有限,同时,价格很低,很适合企业。但渐渐地智能车辆维护,维修工日益紧缺,让一些负载能力强,高水平的人才更受欢迎,现在也帮助大学旨在培养要求。

2.2先进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

以前的教学模式仍然在继续使用,过去的一些职业学校学习将使用分割的方式重新部署,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现代中等职业学生,他们需要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的主要内容,慢慢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单独操作能力。

3.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要利用新技术教学设备,特别是对于大容量的知识,就像汽车专业课程需要高技术更新快、实践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体育教学方法等。这样不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觉,降低学习的难度。

3.2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传统的真正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常是单独进行,即发动机的理论研究,然后集中时间拆卸发动机。在理论教学中,老师经常由于缺乏可拆卸模型,一些更复杂的结构原理、设计巧妙的组织很难表达清楚,因此,学生接受能力比较低,可能会造成学生不努力学习,减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分离与理论教学,还需要反复解释理论知识,是在浪费时间,削弱了学习气氛。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练习装置拆卸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他们课堂上学习理论课程,在课堂上或书中找到答案,然后训练装置拆装的内容,巩固他们所学到的。

3.3构建校内实训基地

从学校培训基地,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3.3.1认识观察实训。

认知观察实践主要采用开放或直观的教学方法解剖部分显示学生的设备、设施,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3.3.2演示操作实训。示范操作培训主要是通过相关硬件设备或设备来演示应用程序的技术。如汽车保养,如何检查是否有问题,一部分可以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这个演示操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印象。

4课程改革内容

任务驱动的学习知识,以改变传统的“三步”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主线,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全面集成,强调“理性”的真正一体化建设,构建现代车辆检验、维护、服务和营销课程体系。

4.1多媒体教学

汽车专业课程中,有许多原理和机械结构,只在一些图纸或文本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用多媒体教学,图片可以显示特定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机器零件和其工作原理,通过多媒体展示形式直观明确表示汽车发动机工作状态和每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4.2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一个真正集成的“理性”的培训教室,移动理论多媒体培训室,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物体,触摸实物,并现场拆除实物,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讲活塞连杆机构,安排在培训室教学教师解释的理论知识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的物理知识分解和示范,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知识的理解更容易,也得到锻炼和加强的能力。

4.3基于实际工作的项目制教学

基于项目的实际工作计划的教学,老师将解决实际设置错误的话题,将几章甚至整个书本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等手段获取信息、主题、故障排除掌握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汽车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有以下突破:首先,将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学习小组和教师评价的三维模型评估,应该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努力重点评价;其次,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型和关注学习过程评价模型,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和创新能力等等;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来评估他们的工作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来完成该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值得注意的是,中职院校学生对于这种新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仍然很陌生,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篇7

0引言

2012 年中国国内汽车产销量再次刷新全球纪录,继续蝉联世界第一。但是我国汽车工业更多的是“引进来”,如何“走出去”,确保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成为政府和科研学者关注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汽车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此相适应。

1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入WTO之后,汽车工业高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于汽车的需求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将拥有以及使用汽车。在汽车消费市场慢慢扩大的背景之下,汽车普及程度逐渐提升,社会对于汽车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维修以及检测等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加大,在学校教育上应该为社会和地方企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机械行业之中已经变为名列前五位的支柱产业之一。

2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以研促教,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通过专业建设研究,带动学科的建设研究。在规划本科专业建设时,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该学科的生长点和原有的专业优势,使学校有限的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学科又是专业生长的土壤,学科布局合理,又能为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条件,因此又要以本科学科专业建设为根本。

2.2坚持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目标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错位竞争,拓展专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基于这一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3课程体系设置的革新

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疏理出适应车辆企业的专业技能方向,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分析完成各方向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技能方向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加强车辆基础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与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及车身,直接紧密联系。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开设《汽车概论》课程的汽车结构认识实验,接着配合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整车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工厂实习,进一步接触更多的车型,同时安排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实车的测试、诊断、实物实验台的仿真动态检测及录像影片资料的观摩,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4强化应用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不仅涉及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等传统机车车辆,而且注重高速动车、轻轨、地铁等新领域。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校企联合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最好的途径。校企联合创办的实践基地,既可以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场所,又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确保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2.5建立竞赛型创新团队

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是学生发展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目标”,不断促进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3结语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汽车工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车辆工程专业人员重视对于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从人才的角度入手,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志军,訾琨,朱涛.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

篇8

现在对一体化课程赋予了新的内涵: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内容;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4、校企合作是基础。这种一体化还有类似的叫法比如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课程或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等。

我校汽修专业是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造最早的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我校汽修专业,主要的专业课如发动机、底盘、电器、钣金喷漆等都实现的一体化教学,并且教师对其使用趋于成熟。现将多年总结的一体化课程设置总结如下:

一、一体化课程实施的过程

1、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引入)

我们设置教学内容要突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里我们称为工作任务。每节课要给学生下达工作任务,我们也叫做信息,下达工作任务,如何下达工作任务,的信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这节课怎么开始,是我们要绞尽脑汁要想的问题,它不是一会想出来的,也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与教师相互交流,教师与4S店维修技术主管交流沟通、学习,还有教师要非常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设置出来。比如:我们使用现实的案例法,贴近生活;让学生进行表演法;有的老师还用过更吸引学生的方法动画片法来吸引学生,效果很好;或是有现在的微信等。

只要这一步做好了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这时学生会积极回答老师的复习提问,同时对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开始进行思考发言,从而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如何信息很重要,它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课程引入方法:

1)实物引入 任何实物都可以成为吸引注意的对象。图片:卡通、漫画;实物:工具、蒸汽机。

2)实验引入 展示现象直观体现物理法则唤起学生前期学过的知识,展示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头脑风暴引入 头脑风暴是使用创造性方法。通过自发表达创意,而禁止负面批评。方法可对给定的问题激发并收集到大量创意。

4)猜谜引入 变换课程引入方法,将游戏成分引入到课程中。

5)心智图引入 通过书写和绘画记录思想的方法。该视觉化形式试图将我们脑部过程展示出来。

2、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一体化教学都是分组进行的,我们根据实训设备多少、场地大小、学生的多少进行分组,学生大部分是自由组合的。组合好以后不能在更改。

1)分组讨论

经过信息我们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下达任务,比如,我们要拆装现动机,我们将现代维修手册发到各组,让各组成员翻阅现代维修手册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进行讨论现动机的特点,并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每组推荐一个人进行解释。这过程中以学生自发的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了指导,解决学生疑惑的作用。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安全教育,教师示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安全教育,同时示范工具的使用。仍然以现动机的拆装为例。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安全教育1 拆装发动机时工具的规范使用;2旋转架的正确操作;3安装曲轴缸盖时注意规范操作。增强学生的7S意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

2)任务实施

教师指导、监控整个过程,并解决各组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随机问题,同时抽查监督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在拆装过程中分配合理,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如1号同学拿工具2号同学操作3号同学操作旋转支架4号同学擦干净工具并进行摆放5号同学画图并记录 。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一个组的任务实施 的结果体现了这个组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教师对每组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好的表扬,效果不好的进行激励。

3)知识拓展

任务实施完成后,为了后续课程的开展,我们要进行准备,所以有知识拓展这一环节。还是以发动机拆装为例,结合现代、捷达发动机的特点,通过教师提问对发动机简单机械故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知识面、自信心。为下节课发动机机械故障埋下伏笔。

3、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并留下思考作业题。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布置的问题,各自 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小组组长总结心得体会。教师要留机会给学生去总结,去表达。

二、教师在一体化课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一体化课程承担的主要任务是:1 把学生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2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 3在学生制定计划和作出决策时提供帮助。4监督实施过程。当学生有困难不能继续下去或有较大错误时进行干涉。5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出现在镜头里的永远是演员而不是导演。

三、一体化课程的课堂表现

篇9

1.1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简介

学院校园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投入5700万元。学院建有校内实习实训中心92个,校外实习基地135个;设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的“全国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是重庆农机高端应用人才星火计划培养基地、重庆市三峡库区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和万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万州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

1.2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简介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设立于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机械与车辆工程系,该专业开设时间为2009年,在校学生人数300余人,其中毕业学生人数60人,大三学生人数120人,大二学生人数100人,大一学生人数120人。在校三个年级学生人数基本一致。该专业专业教师人数8人,实训老师1人。本专业学生需修专业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机械制图、CAD制图、互换性测量技术、汽车概论、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美容等。

1.3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合作企业简介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市万州区,万州区作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汽车市场在重庆市万州区分部十分广阔。从进口汽车及合资品牌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雷克萨斯、斯巴鲁、三菱、福特、丰田、本田、铃木、起亚汽车城市展示厅及4S店到国产汽车BYD、长城、华晨汽车、长安汽车、江淮汽车等都在万州落户。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并且作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主要有:重庆帝威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重庆互邦集团(广州本田、一汽丰田)、BYD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中汽西南万州、商社汽贸、中邦汽车(长安汽车)、林海汽车(长城汽车)等企业。

2.往届学生学期中见习模式及该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往届学生学期中见习模式

按照2012年前人才培养计划,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大二上学期)中(11月至12月)将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学期中实习课程。这4周中,所有学生均被同事安排到学校校外实习基地中去。

表1 往届学生实习安排表

2012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学期中实习安排表

班级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 备注

汽检1班 帝威东本(20人)

重庆互邦(15人) 11月5日至12月1日

汽检2班 BYD(15人)

中汽西南(10人)

商社汽贸(12人) 11月5日至12月1日

汽检3班 中邦汽车(20人)

林海汽车(15人) 11月5日至12月1日

2.2 往届学生学期中见习模式的主要问题

参照2012年前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学期中实习过程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欢迎度不高

由于每年11月份至12月份是汽车售后市场较为繁忙的销售、保养、维修等旺季,企业人员特别是维修技师和管理人员都比较忙,学生进入企业后,师傅无暇顾及带学生学习实际接待、保养、维修等。因此,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2)学生进入同一个企业人数过多

学生进入同一企业人数过多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售后接待人员或者一个维修技师最多能够在工作时为2-3位学生演示、讲解。如果人数过多,势必会造成师傅重复讲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3)专业课老师无课可上

按照这种模式实行学期中实习,该专业所有专业教师都会在这4周中没课可上,造成师资浪费情况发生。

3.新学生学期中见习模式探讨

3.1 新模式运作过程

为了避免往届学生学期中实习出现的主要问题,我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同时进入同一个企业带来的问题,如表2。

表2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期中实习安排表

实习时间 汽检1班 实习单位 汽检2班 实习企业 汽检3班 实习企业

9月-10月 实习 分别安排至7个校外实训基地,每一个企业人数约4人 上课 分别安排至7个校外实训基地,每一个企业人数约4人 上课 分别安排至7个校外实训基地,每一个企业人数约4人

10月-11月 上课 实习 上课

11月-12月 上课 上课 实习

12月-1月 上课 上课 上课

3.2 新模式成效总结

新模式创建并实施后,能够较好解决学生进入企业后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首先,进入同一企业的学生人数在4-5人左右,企业师傅在平时工作、作业过程中能够轻松为学生讲解、演示操作过程。第二,这种模式下,进入企业的学生人数分撒,企业容纳学生压力不大,企业欢迎度变高。第三,不会出现专业课教师无课可上的局面,由于这种模式运作后,没门课程的老师可以在同一学期中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上3遍,这有助于专业课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篇10

关键词 :中职;汽修教育;汽车转向系统;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02-03

汽车转向系统检修是汽车维修工在汽修企业需要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汽修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汽车转向系统教学成为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教学任务之一。汽车转向系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汽车转向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转向系统的元件检测以及转向系统的维修作业等项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按照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完成待修车辆转向系统的故障检修,具备独立完成汽车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

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汽车转向系统课程理论知识涉及的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非常广,同时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虽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方法不恰当等原因,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增强汽车转向系统的检修技能。

针对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转向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为适应时代与行业需求,促进该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应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特点与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特点,设置符合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发展方向的汽车转向系统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效;加强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学的推广,通过增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实现培养汽修实用人才的目标。

笔者拟结合多年中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教学经验,针对该门课程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特点,对中职汽修教育中汽车转向系统的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紧随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设置教学内容

汽车转向系统与汽车制动系统、驱动系统一样是汽车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行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设计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汽车操纵稳定性、驾乘舒适性等。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先后出现了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继电子控制技术在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和悬架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之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简称EPS)已部分取代了传统液压动力转向(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HPS),电动助力转向已成为世界汽车技术发展的研究热点。采用电动助力转向能够节约燃料,提高主动安全性,且有利于环保,是一项紧扣现代汽车发展主题的高新技术,所以一经产生就受到了高度重视。中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紧随专业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开展,在汽车转向系统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与汽车转向系统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中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设置中,应加大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知识的比重。随着汽车生产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套转向加力装置,兼顾了驾驶员的体力和发动机动力。在正常的情况下,汽车转向所需的力大部分由发动机通过转向加力装置提供,只有一小部分由驾驶员提供,在动力转向失效时,驾驶员仍能通过机械转向系统实现汽车的转向操纵。随着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转向系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电动助力转向已成为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目标。因此,应及时地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知识引入课堂,尽可能全面地介绍给学生,以满足其未来工作中对主流知识与技术的需求。

在中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设置中,应采用项目课题导入的形式。为更好地满足对口企业的需要并服务于社会,汽车转向系统的教学课题应来自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安排完美结合,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开展“做中学,做中教”,突出汽车转向系统的检修技能训练,充分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变化。

采用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手段

在中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的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严谨的教学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外,更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研究教学手段。如果教学手段运用得当的话,在教学中既能有效地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能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好的教学手段要通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发挥其功效,并通过有效的反馈逐步总结和提高。

在中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述、挂图配合与零件拆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类单一、刻板的教学手段在讲授原有汽车转向系统时还可以,但是当讲授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时,就只能使学生对EPS的构造、工作原理有简单的了解,而对于研究整个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动态工作过程则没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因此,在中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顺利地引进前沿科技知识。有些知识点需要配有图片和动作演示过程,才能够比较生动立体地讲清楚系统的工作过程与结构特点。要想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实现资料信息的快速添加和修改。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还可以展示图片和图表,可以直观地介绍各个系统的部件结构,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通过演示系统动作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对系统的内部工作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并可以通过教师的控制随时暂停,配以详解,反复观看。例如对于电控系统的传动路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过程等教学项目,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板书加挂图教学,则无法达到清晰明了的效果。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大量的知识要点结合图片、图表、文字、动作、语言叙述集中灌输给学生,节约教师在黑板上画部件结构图和板书的时间,极大地提高教学准确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灌输更大量的知识要点。而且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教师也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中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的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优势,结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及时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习。通过与实车的接触,学生在原有知识印象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职业感受体验。

选择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多年来,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三段式的,即先上基础文化课,再上专业基础课,最后上专业课。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则一般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训课,或采用理论与实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与实训课在不同的地点分开上,由此导致教学内容衔接不好,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在汽车转向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使现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汽车转向系统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汽车转向系统教学中应选择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增强学生检修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宗旨。在汽车转向系统一体化教学中,应侧重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安排好实训实践环节,强化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汽车转向系统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指引的作用,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边教、边练、边学,提高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汽车转向系统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多开展下厂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车维修,完善校企合作的建设,围绕着行业发展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

在汽车转向系统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所讲授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可从汽车转向系统功能分析入手开展汽车转向系统结构的教学。在教学中根据该系统在汽车中的作用及汽车对它的要求抽象出其功能,从转向系统的功能出发,先不讲授转向系统总成的具体结构,而是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拓宽思路,摆脱传统构造的旧框框,根据已学过或见过的结构,提出各种可能实现该功能的结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介绍现有构造,对总成构造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按一定的原则对其演化过程进行分类排列,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在于单纯的知识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方案,从而开阔思路,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在汽车转向系统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延展,并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对汽车转向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讲述应深入浅出,以建立学生的知识理论框架为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应紧随科技的发展,尽可能多地介绍涉及转向系统的典型实例和国内外的相关前沿知识,应围绕转向系统的各个主要部件及重要的知识点,结合维修行业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部件与技术开展实训教学,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与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对转向系统进行维修操作的实践技能,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或科目总结,在巩固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经验的交流,提高共同进步的速度,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共同发展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日常中职汽修专业汽车转向系统的教学中,应时刻秉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原则,结合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进程,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汽车转向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真正实现汽修实用人才培养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胡爱军,吕宝占.汽车转向系统发展趋势[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1,2(1).

[2]陈家瑞.汽车构造(第5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余国联.汽车底盘项目化教学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1).

篇11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需要大量从事现场工艺、加工、质量和现场装配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配作业,从事汽车冲压、焊接、喷涂作业,从事汽车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生产现场工艺维护、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整车下线检测和调试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锻炼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2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技能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校内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内容高度融合。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的需要 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专业实训的职业教师。

当今更多的讲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对汽车制造过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车制造厂进行专门的培训,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不能完整地接触汽车制造整个流程。针对汽车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的实验实训将是这部分教师快速熟悉汽车制造流程的一个渠道。

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的氛围 汽车制造厂一般来说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汽车企业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氛围,营造一个真实的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感受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企业管理方法和岗位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服务社会的需要 为了提升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行业内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围绕市场所需、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考虑本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3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汽车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汽车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针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于汽车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含18个学习领域,并将18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钳工实习;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高级模块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4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

通过对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大量调研,同时根据上述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具体要求,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块。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如表1所示。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更多地是借助于实习单位。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校外实习项目如表2所示。

5 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实验实训项目的布置和讲授

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总装技术两门课比较难理解,因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车制造厂才有。这两门课的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非常关键,因为它要模拟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要讲授汽车零件的装配方法、简易工艺的编制和维护、生产中物流和质量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这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在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完成

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训练间(包括螺纹连接训练、油管连接训练、线束连接训练和装配工具使用的训练)和一条车门及附件的拆装生产线,生产线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简易车门线采用悬链的形式来推动,每条线设置10个工位,其中拆卸四个工位,装配四个工位,两个过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个车门及附件。装配线周围布局和生产现场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产管理规程等。

篇12

一、存在的问题

1.一体化教学缺乏配套教材

虽然有些教材标明是一体化教材或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材,但内容相对陈旧,很多已经过时,甚至只是在章节上做了一些“加减”,很多新车型、新技术都没有编进去。另外,教材里面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包括实习程序、实习作业都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存在很大的距离。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如果单纯按教材进行教学,那将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及时适应生产岗位。

2.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年轻教师,很多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教,缺乏汽车维修经验,特别是缺乏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与排除经验。上课时,只能照搬教材,没有生动的维修案例来承载课程内容,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而部分原来的理论课教师由于缺乏汽车维修技术和经验,难以胜任课改后的一体化教学课程。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假期安排教师到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实习,但效果不明显,教师的汽车维修技术和一体化教学水平还是普遍不高。

3.教学设备严重落后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设备都以实训台为主,仿真程度低,整体性差,和“演沙盘”无异。学生实习时,在这些实训台上无法仿真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即使学生在实训台上已经熟练掌握某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一到实车上,还是无法排除最简单的故障,甚至连主要部件的位置也找不到。

4.基础专业课仍然实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机械基础、电工学、机械制图等,仍实行课堂教学模式,而这些课程的教师对汽修专业又不了解,上课内容往往与汽车维修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也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重点教学,与汽修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又占用了不少课时。如电工学中的变压器、电动机、电磁铁等这些内容是与汽修专业密切相关的,是学习汽车电气的基础,但很多基础课老师不了解它的重要性,往往只是简略带过。还有就是基础专业课没有与具体实习结合起来,对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都相比较低的技校学生来说,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渐渐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教材要密切与维修实践相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维修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按照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把过时或不适用的内容剔除出去,增加新车型新技术。同时,在一体化教材中,将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将汽车维修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相关知识、相关能力及能力要求都明确写进教材里,强调对学生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培养,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备课阶段,就把过时和不适用的内容删除出去,并把最新的汽车维修技术和案例加入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掌握最新的汽车维修技术和行业要求。同时,准确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这里的适度是指既不能减免基本的原理,但也不能照本宣科,把复杂的结构原理进行合理而必要的简化,让学生感到不难学、能学会。

2.教师要了解汽车维修的生产实际情况,掌握最新的汽车技术,了解行业的最新需要

笔者通过经常走访汽车维修企业,与往届毕业交谈及帮维修企业解决一些疑难故障和其他生产实际问题,掌握大量的最新维修案例,并把这些案例充实到教学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建议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下厂实习制度,并进行跟踪考核。笔者的一贯观点是:要学生对汽车维修感兴趣,教师自己先要对汽车维修和教学感兴趣。只有这样,整体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

3.教学设备要与维修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把实习课室布置成模拟维修车间,尽量使用仿真程度高的实习设备,并结合实车进行实训,让学生在学校就了解和感受到维修企业的作业气氛,熟悉基本的维修作业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容易实施一体化教学。如进行汽车发动机维修课程实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把发动机从实车上拆下来,再按技术规范进行维修,然后装上实车去进行启动试验。笔者这几年一直按照这个原则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具体环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顶岗实习时就已经熟悉维修企业的作业程序,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4.把基础专业课的内容拆分并融合到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去

目前汽车维修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主要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控系统维修等几大模块。建议把基础专业课的内容根据“适度够用”的原则,分解渗入到汽车维修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中,把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汽车维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学生学习汽车维修专业课时,每当要运用相应的基础专业知识时,立即结合汽车维修专业课进行学习。由于有实物演示相关结构原理,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如原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齿轮传动,学生如果只在课堂上学习,会感到很抽象,既难理解,兴趣也不大。如果在学生学习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中的变速器时,结合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学习齿轮传动,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和枯燥,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总之,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维修企业输送技术人才。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使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使汽车维修专业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满意的专业。

作者:莫德平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13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私人购车的迅猛增加刺激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汽车专业,以培养汽车后市场高级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双师教师培养、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及基础类,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政治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常识、形势与政策以及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发动机机械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等,有一些专业课还在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柴油机电控系统检修等。与第一类课程相比,这些课程具有行动导向性强、对教学环境依赖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由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状况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实际,总结一些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经验,提出汽车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

关于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很多相关文献中都有详细的阐述1]2]3]。笔者在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1.迫切性与工学结合原则。汽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们从50年代末至今已经开发了很多优秀的汽车专业教材。然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汽车行业的发展在不同省市有各自的特点,地方企业需要依据环境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路线。现有的教材能从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原理上指明方向,但很难覆盖到每一种具体的情况。校本教材则能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使教材内容来自生产第一线,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既需要重视实践能力又不能忽视理论基础,现有的教材或强调理论与科学研究,或单独针对实践,这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同时兼顾两方面的要求,而同一门课程使用两本甚至多本教材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给学生带来负担。校本教材则较易做到二者的兼顾,因此为学生与老师所喜爱。第三,各学校具备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尽相同,尤其对于一些国内外的较新设备,往往还没有配套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接受培训并亲手实践,然后通过校本教材这一媒介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有据可依。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这是与专业课程“工学结合”这一特性密不可分的。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4],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紧密围绕着课程来进行。我们在编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时应严格遵循“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内容及结构要反映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需求,反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提倡选用生产一线收集的故障案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所设计的教学工单上应列一些讨论题,但不给标准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打开思路,让校本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时效性与统筹优化原则。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更安全、更便捷、低能耗、无污染、智能化等新的需求更是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校本教材必须有较强的时效性,并经常更新,只有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投入校本教材编写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比较有限,如何组织教师在短时间内编写时效性好的教材是一个挑战。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失为一个良策。在横向上,笔者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组建了不同的教学团队,例如发动机教学团队、底盘教学团队等。教材的编写由各教学团队组织教师进行,每本教材至少由3名教师参与编写。不同团队之间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共享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统一绘制插图等等。在纵向上,一本教材的编写时间一般是一学年,而使用时间一般是2~3年。新教材与旧的相比,在内容上约有20%的更新,这使我们的编者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调研,以及对教材结构的调整方面,保证了快速、高质量的教材编写。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减少那些教学中不涉及而学生又没有兴趣阅读的内容。我们还专门针对课程开发合适的校本教材,做到一本教材对应一门至多门课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一门课程最多使用一本教材,以减小开销并提高使用效率。在实际中,我们编写的《汽车结构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检修》、《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应急维修》等9本校本教材都在使用当中,没有作任何无用的开发。  三、教学场所的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与沟通,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特定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教学场所设施布置合理与否,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可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专业教室中可设置针对全班的理论教学区,并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工位。大的专业教室还可划分为小组工作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专业教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单纯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无法独立承担起专业教室里的教学任务。实践中,在“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师小组承担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室相比,实训车间更强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和生产性。按照功能的多少,可把综合实训车间设计成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实训车间。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教学中,教学场地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几十张桌椅板凳的理论教室,改成了理实一体教室(相当于专业教室),如汽车发动机理实一体教室、汽车底盘理实一体教室等,有的课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应急修理等就直接进入实训车间进行。学生对于这样的设计普遍反映很好。

四、教学的实施

有了教材和教学场所的基础,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呢?我们在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了下面几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多变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独立选择劳动工具、设计工作方法、控制工作过程和保证工作质量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

2.行动导向的教学:通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活动或劳动,同时还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3.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情境和资源条件,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我管理式学习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笔者所在学院已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此外,教师还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最多的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6]。

五、总结

高职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因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在校本教材编写方面,为了更好地为课程和教学目标服务,在编写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普遍原则进行,而应当有侧重地选择指导思想和原则,用工学结合与统筹优化的方法着重解决迫切性与时效性的问题。在教学场所的设计方面,需要根据实践性和生产性的需求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教学的实施方面则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涂永忠.高职教材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9(26):13.

[2]葛力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的三个“切实”[J].职教论坛,2003,(10):25-26.

[3]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44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