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课前学习行为。我校开展的“以学定教生本课堂模式”探索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
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那么,怎样使学生的预习有效呢?我这个学期在班级针对预习出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着力于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我注意到现行三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一、 预习兴趣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里有导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再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预习单时,设计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从家庭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再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 预习内容设计。
(1)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
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2)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预习单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e、 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三、 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解决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过程中,学习到了
“四步”预习法,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又如指导预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这一规律,回想这一规律以前运用过吗?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 预习效果评价。
篇2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如: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配套光盘中的作品或者自己收集的一些更有意思的小程序,并辅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情不自禁想亲自动手制作,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适时地穿插一些与编程有关的趣闻逸事,并且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技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程序的编制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找一些简单小游戏的源代码,让学生自己试着做一些修改,并让他们试试修改后的效果。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他们对游戏程序的运行过程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编程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教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第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截然分开成绩与兴趣是不可取的。由于兴趣进而取得了好成绩,会强化学习兴趣,使兴趣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反过来,如果常常能取得好成绩,也会促进兴趣的产生。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特别是掌握技能比较差的同学时常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每一节课我们都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巡视辅导中,重点辅导、帮助那些程度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被评选上。连续一个月被评上优秀作品的同学,由教师发给电子奖状,一学期结束,获得一定数量
多电子奖状,由教师向家长发送电子贺卡,以示祝贺。这些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带来了希望,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兴趣越来越浓,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二、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学生动手设编制程序前,要将一些基本的语句及编程的基本知识教给他们,然后再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而到了具体的算法设计阶段,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如何设计等问题了。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程序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编程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编程的基本思想,了解编程的基本语句,从而去设计一些简单的程序,完成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算法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学生作品的形式,暗示一下。如:有的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算法,但是却仅仅是教师所讲示例的一个翻版,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他们设计的与你们设计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提示一下:他设计的很有新意,你能不能设计更有新意的呢?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想到可不可以不根据教师的设计思路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这问题解决得更有新意呢?要相信,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间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将进一步提高。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篇3
1、问题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预习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也一样。随着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就上课,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必然会影响听课效率,学生始终不能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如果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听课,课堂效率就不言而谈了。所以预习作为探索性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预习,以生为本,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奏响生本课堂的美妙序曲——预习。
2、现状分析:
(一)学生现状
经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学生在预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更差;学习中,依赖老师父母督促得比较多,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意识不强。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媒介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
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二)教师现状
很多教师忽视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即使有也总是一句带过:“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数学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丰富预习的内容,给与必要的预习指导,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标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教师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为此,我确立了“初中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初步的经验与资料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关预习类的课题在国内已有好多专家学者有研究,如:瞿溪二小、陈 亮的《让数学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新津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李丽的《预习先行,先学后教——浅谈课前预习》……这些研究都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有很多新的理论可以学习,是本课题实施的重要保证。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过程设计
1、研究措施:
(一)明确预习目的,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
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二)设计预习方案,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第一阶段)课堂指导: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预习卡,从而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
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数学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第二阶段)预习卡提示: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区分,不同类型的新知预习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预习提纲。
(第三阶段)个性化预习: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三)关注预习过程,探索学生预习的策略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中年级的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要想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本标记预习法”
数学概念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最基本也是最简易的数学预习方法是课本标记预习法。
具体方法: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本,做些简单的圈点标注。读一读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数学计算——“尝试练习预习法”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计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一般都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具体方法: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在自己重新解答一次;尝试解答“练一练”的题目。通过尝试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公式的推导——“动手操作预习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数学有相当一部分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具体方法:第一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第二要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第三可以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教师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巧用预习评价,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
1、检查督促 ,逐步培养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当代学生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光布置任务,没有严格的检查,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来说,特别是习惯尚未养成之前的绝大多数同学,实验只能是徒劳。所以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检查,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可给出评价“”,再来个集“”比赛,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2、正面评价,顺延学生预习动力
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的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预习的开始过程并不是轻松的也不是学生喜欢的,因为他要调动学生方方面的能力,过程中还要遇到很多难题。学生容易倦怠,觉得很麻烦。因此,在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初期,给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建立能够预习好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预习之星,进步之星,小小老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颗小小的“”,一本方格本值不了几个钱,却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3、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显洋”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在竞赛、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同时还可根据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进行评选“预习能手” “资料小灵通”等活动,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
2、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9.3—2019.5)
(1)制定研究计划,学习初中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相关内容。。
(2)制定研究方案,对学生的预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3)制定数学预习的一套方案,及预习卡的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9.6—2019.12)
(1)方案具体细化,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2)精心设计、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系列化的预习活动,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目标。
(3)及时收集各项活动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20.1—2020.3)
(1)归纳、整理研究资料,继续实施课题。
(2)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四、预期的成果
1、指导学生进行与教材主题相符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多角度预习,拓展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等。
参考文献:
1、《教会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范莲芳
2、《小学数学课预习指导点滴谈》黄爱华
篇4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课前尝试性作业的设计、检查、反馈和评价等方法,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前尝试性作业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前尝试作业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应该采取不同策略设计不同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前尝试性作业的有效性。
1.“数与代数”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这一领域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要重在通过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用多种算法解答所提数学问题,再对比算式发现算式中存在的数学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
2.“空间与图形”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空间与图形”重在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吸引学生眼球。学生在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不断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
3.“统计与概率”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设计这块内容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时,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和整理他们生活中最感兴趣的数据,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如何分析数据。
4.“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布置时,则重点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动手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课前尝试性作业布置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布置在布置时间方面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新课前一天布置,一般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完成;另一种是课堂上布置,当堂完成,即课上先布置5-10分钟的自学,随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穿插使用。在完成方法设置上,我们主要采用教师指导、家长辅导、同伴互助。
三、课前尝试性作业的检查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检查方式一般采用普查和抽查相结合两种方式。普查,即全员检查。一般用在开学初,重在培养认真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习惯;抽查,即随机抽一组检查。不管是哪种方式,课前老师都要提前检查,并在课前2分钟对检查情况做评价。评价主要三看:一看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二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不懂的问题;三看好中差学生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思考。
四、课前尝试性作业的课堂展示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反馈方式,我们根据布置的时间灵活调整。课堂完成的,采用随堂反馈,即组织学生在完成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交流质疑,再在全班交流汇报。课前完成的,采用先检查了解作业中的问题,对照问题对教学预设进行修改,重点针对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交流质疑和教师点拨。
五、课前尝试性作业的评价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是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的活动。在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教师对坚持认真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学生,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作业,在作业上画上激励符号给予肯定,并请这些学生在班级里介绍这些见解,定期评价学生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让课前尝试性作业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作业。
在实现课前尝试性作业有效性的^程中,从作业的设置、检查、反馈到评价,都要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对每位学生每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都要有检查、评价,从制度上保证每次作业的质量。大多数学生通过课前尝试性作业初步探究要学习的新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了积极主动的预习态度,为新授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前尝试行作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学会尝试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J]. 教育探索,2003(6).
[2]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
篇5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篇6
一、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循序渐进
首先应研究中学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数学的运算能力是不错的,但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够科学,他们往往是死套公式,背结论,忽视了每一个定理、公式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些限制,公式就完全不能应用。还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简单的证明题说不清楚,能够简洁扼要叙述的不多。考虑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呈现思维形成的轨迹,才能便于学生操作,引导学生逐渐获取思维的方法,进而实现内化,强调形成性。要掌握一个数学概念本来就不容易,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碰到一个新概念就能深刻理解,可以从初步认识到熟练掌握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多次反复实践,逐步提高。例如高等数学中“导数”这个概念,许多学生在中学已学会了求导,而且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简单的求导运算相当熟练,但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导数”这个概念十分模糊。为了能正确理解导数是什么,在讲概念之前先从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中,例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瞬时速度问题和曲线的切线问题引申出导数的概念,使学生对一个抽象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能对它有个更巩固深刻的理解,在求分段函数的导数时特别强调分段点必须用导数的定义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求分段点的导数是利用导函数的极限去求的,即他们认为limxaf'(x)就是a点的导数。但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设函数为f(x)=x2sin1x,x=00,x=0,用导数定义有,f'(0)limx0x2sin1xx=limx0xsin1x=0得在x=0点可导。但又发现用公式f'(0)=limx0f'(x)=limx02xsin1x-cos1x极限不存在,结论x=0点不可导。从矛盾的结论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再让他们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是:忽视了公式适用的条件,而引起了错误。其实用f'(x)的极限去计算某一点的导数,需要两个条件:其一要求f(x)在a点连续;其二要求limxaf'(x)极限必须存在。当f(x)在a点不连续时,可得f(x)在a点必不可导,而当第二条件不满足,即limxaf'(x)不存在时未必不可导。前面例子就说明这一问题,从中使学生懂得不仅要熟练计算出导数,而且要理解导数的真正含义。
二、明确基本要求,抓重点和难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如第一章中许多概念在中学时已学过,因此课堂上对已掌握的内容可不讲或只是总结一下。对已学过但未能掌握好的内容,讲课时应尽量避免与中学重复,可以从不同方面去阐述,或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把问题讲深讲透,加深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这样教学的效果会好些。如许多学生对极限这个概念只有一个很初步的认识,往往错误地说成:“变量与某一常量之差越来越接近与零,称这常量就是该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极限。”要使学生认识到这句话的错误可举一个例子,如xn=1+(-1)nn,显然有limn∞xn=0。但它没有满足越来越接近于零的要求。又如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越来越接近”和“无限接近”的含义,也可通过例子xn=1n,得limn∞xn=0,但当n+∞时,1n与-1也越来越接近,我们能否说-1是数列1n的极限呢?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要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一定要真正理解极限这个概念所描述的接近程度,使学生对极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再如学生对极限的四则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往往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极限问题,而对于稍复杂点的题目就无从着手。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死套公式,没有真正理解公式所使用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开始时可以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读,怎样的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然后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高等数学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学习几个定义、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就能较快适应强度较大的高等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介绍、定理的分析、典型例题的讲解,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等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为此,在每章结束时,我们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篇7
1初中数学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1.1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学困生的数学知识比较薄弱,这样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相较其他数学基础知识好的学生来讲会比较吃力,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非常不利于他们数学的学习。
1.2学习方法不对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些学生比较沉默寡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交流时也几乎不发言,总是害怕一张嘴就出错,平常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会向其他同学或者是教师请教,这样就导致他们很多的时候对数学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很多的数学题目无法解答,另外,由于缺乏和教师的交流,导致他们并没有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只会死记硬背一些数学公式以及数学概念,并没有系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直线下降[1]。
1.3教师的原因
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更多的会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性提问优等生一些问题,询问他们是否已经理解所教的内容,而对学困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对比较忽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学困生无法解答出来甚至会对学生提出批评,学困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就会导致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会厌倦数学课堂,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关心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的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首先需要教师主动去关心学困生,一些简单的问题他们不懂也不要指责他们,而是要耐心的给他们进行讲解,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的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经常询问学困生是否已经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且鼓励学困生将自己不懂的知识讲出来。另外,教师课下还需要经常性找学困生交流,帮他们分析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对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理问题都进行及时的解决,给予学困生一定的鼓励,激励他们认真的去学习数学。总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和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2]。
2.2注重学困生的课前预习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基础会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注重学困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教师需要严格要求学困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标记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有效的把握住听课的重点,提高听课效率。另外,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由简单到复杂一点一点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有条理的解决数学问题[3]。
2.3创造和谐的上课氛围,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上课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自己去计算三个角相加的度数。
3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数学教师应该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课下经常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困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课上积极的引导学困生学习,尊重并且关心学困生,从而使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兴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简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15.
[2]代晶晶.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5,11:184.
篇8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性数学阅读教学是我们一直探究的一个问题,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关键是将它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其实课本是我们最好的阅读材料。因为课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是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是方法的指导,是无言的教师,因此,把读数学课本变成学生的习惯,以获得牢固的数学知识。一般说来,数学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直观素材――数学概念――结论――应用,阅读时每一个层次都不可忽视,但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重点。不同的阅读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数学阅读可分为:1、阅读概念2、阅读定理家3、阅读公式4、阅读例题5、阅读应用题等。除此之外,还可从其它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下面笔者仅从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在预习中的进行阅读
无论是上课前预习新课,还是在课堂上预习老师指定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迅速找出预习内容涉及哪些旧知识点、引入哪些新知识点;读“引子”,读“为什么”,激发自己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检查那些旧知识点是否掌握,如果自己还未掌握那些知识点,我们就要马上阅读课本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总之,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及时选择简便易行的办法补救。
第三步,读新概念,从字面及字面后的数学含义来理解新知识点,记住新知识点的含义、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后,还要了解新知识点的运用。最后,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明白。
第四步,学会动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通过拼图,形象直观地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几何事实”,还可以启发学生找到证明该定理时作辅助线的方法.
二、在练习中进行阅读
练习中的阅读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认真读题,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例1:我们在学习正方形时,首先要知道将会用到正方形性质(已知)。所证结论“BG=CE”中,两线段BG、CE不仅不在同一三角形中,而且也没有中间量可替换,然后推测是否可以通过证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完成,进而挖掘以上证明的已知条件(EA=BA,AC=AG)和隐含条件(对应边的夹角相等)
如例2:四川地震发生后,幸存的四川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从全国各省调运各种救灾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棉被、矿泉水等。宜昌市也准备了大量救灾物资准备运送到四川省的各县市。现有飞机、火车、汽车三种运输方式,现只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这三种运输方式的参考数据如下表,若这批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50元/小时,宜昌至目的地Xkm
运输工具
途中速度(km/h)
途中费用(元/km)
装卸费用(元)
装卸时间(h)
飞机
200
16
1000
2
火车
100
4
2000
4
汽车
50
篇9
二、提升自身修养,做好学生倾听表率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能否认真倾听和积极思考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要想学生认真倾听和积极思考,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在吃透教材教法,准确确定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基础上增强语言表达魅力,强化对学生的感染力,努力让学生喜欢老师,愿意倾听。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教师的语言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精练、准确,活泼,尽量儿语化和有趣味性,要努力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做好表率。黄爱华老师曾说过,合格的倾听者应具有诚心、专心、耐心、用心、应心。教师就应成为这样的合格倾听者。事实上,课堂上的“听众”不应只是学生,聪明的老师都甘心成为学生的“听众”。小学生天表现,愿意听别人说,更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自觉做好学生的“听众”,给学生做好榜样,让他们愿意学着老师那样倾听。试想,如果学生在发言,教师不仅自己诚心倾听,耐心等着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思,而且还细心地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专心听取他们伙伴表达,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那定会发挥最佳的情感效应,实现最佳的教学实效。再次,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动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倾听内容和要求,要善于聆听学生的需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及时了解学情,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倾听方法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给学生一定的倾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学会认真听
包括聆听老师讲课和倾听同学的发言,要能抓住重点。为了能让学生在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揣摩老师下一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里还有困难,做到胸中有数。学生有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不但能对老师新授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还能自觉地对新授的知识进行尝试练习。在对新知有了充分的预习后,学生带着自己的预习感受坐到新授的课堂上,听课时不仅目标明确,而且信心十足,学生学起来轻松,效果也很好。
2.勇于大胆说
会听的才会说,会说并且说对了,才是认真听了,听进心里去了。小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一个学生如果仅仅满足于倾听老师和同伴的想法,尊重客观事实,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正确引导和调控好教学动态过程,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同时,加强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将在倾听、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所接收到的相关数学信息,通过自己有条理的数学思考,大胆地、比较清楚地向老师和同学们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篇10
一、培养小学生应用题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应用题教学一直都是重难点。应用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量。面对应用题,很多刚刚学习的小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从而产生胆怯退缩心理。长久下去,遇到应用题便因为害怕而不去深入思考,形成恶性循环,将严重影响数学的学习。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会成功;不做准备,就容易失败。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预习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预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遇到的新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新旧知识的种种关联和区别,从而产生疑问,进而产生兴趣。如果小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应用题学习的恐惧心理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习惯和积极性格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制定一个预习检测制度。预习毕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预习的效果也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听话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写完作业就认真预习,完成老师的预习要求;而有些学生则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反正以后老师还会讲,预不预习没关系,就不去做课前预习了。这样,到上课的时候,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有预习的学生和没有预习的学生就会产生很大差距。这个差距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制定一个有效预习的检测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必要。
其次,就是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小学生处于活泼贪玩的年龄阶段,自觉自律性普遍较差。如果能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办法用在预习上,激励学生学前预习的兴趣,对预习效果有很大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检测预习效果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采取口头上的批评或表扬方法,还可以在教室后面开设评比栏,以激励学生好好预习。对积极预习的学生,就会在评比栏中奖励一面小红旗。对没有达到老师预习要求的学生,就会在评比栏中扣掉一支小红旗。学生为了自己的荣誉,都会积极努力争取小红旗。而对一些已处于落后位置仍不积极努力的学生,老师就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提供心理辅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激励机制效果显著:在激励机制实行一个月后,笔者所在班级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课前预习。经过预习,再听老师的课堂讲解,对新知识的接受就变得很容易,并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完成了老师要求的预习内容后,又自觉预习了教材后面的内容,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就应用题的学习来说,解题要做到认真审题,理清题意,再动手操作解题。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充分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经过预习,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对题目中个人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勾画,为后面的解题做准备。对预习内容中的疑点,学生就会圈点,进行思考;当课堂上老师讲到自己疑问的这部分内容时就会加倍认真,经过老师讲解后仍未解答的问题,便可在课堂上举手发问。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正确使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教师必须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自觉认真地思考,自己找到解题的“窍门”,在解疑中获得知识,并享受获得新知识的乐趣。
2.创设新奇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遇见一件新事物、一个不常见或超乎常理的现象时,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住。新异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数学教材进行系统教学。
3.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就应创设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的。通过创设求知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对知识的记忆特别深刻。
4.创设变式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所谓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地变换呈现的形式,使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教学中常用的变式方法有许多,如说话变式、计算方法变式、图形变式、题型变式等。每种变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强化验算
加强验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判断、反思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1.增强“练”的意识。
要把“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认识练的意义,细心设计练的内容,努力做好精讲精练,尽可能使“练”的时间多于“讲”的时间。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练的意识,如在新授课教学中,可进行导入新课铺垫练、学习新知后尝试练、动手操作实践练、巩固新知专项练、反馈以后矫正练等。
2.树立整体观和效益观。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分整体,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训练不到位,都会影响整节课的训练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训练不但要各式各徉,而且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要注意训练的效益,训练的题目要精心选择,努力做到少而精,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懂得应怎样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反馈要及时,矫正要到位.
反馈、矫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提间,学生的板演,课堂练习和质疑问难等形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坚持一个“早”字,努力做到小循环,快反馈,强矫正。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应着重在分析错误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加以矫正;对于反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应尽量做到当堂集体矫正;发现的个性问题,再予以个别辅导矫正。
总之,“解决问题”与“解应用题”有联系更有区别,“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去积累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佳.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J].飞:素质教育版,2014.04.
篇11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10-0085-03
本文阐述了小班信息化条件下数学教学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把不同知识进行组合,将不同课程进行组合,把知识的孤岛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消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信息化进行数学教学,必须用到信息化知识,所以任教者必须了解、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这对任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熟练地掌握信息化手段及其功能特点,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
同时,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数学教学,也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否则信息化教学就无从谈起。在职高的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手段主要包括课件的使用,如幻灯片课件、Flash和VB编写的演示过程等;还包括几何画板、Excel、Word、网络、计算器的使用等知识,以及当今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学生们对于Office软件和即时通讯工具都比较熟悉,但对几何画板则接触较少,因此培训的任务要重一些,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为数学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专业和课程服务的习惯,学会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不喜欢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比较枯燥,过程非常抽象。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有必要。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一是内容丰富,二是给学生以成就感。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功能,它提供了充分的手段帮助教师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利用几何画板,通过一些“数学实验的操作”,就可以画出图案,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摇曳的Pythagorean Tree(毕达哥拉斯树)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作“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性的发现。1988年,劳威尔通过数值研究发现毕达哥拉斯树花是一迭代函数系的J集。
(1)在屏幕上任取两点A和B,作正方形ABCD,以CD为直径作圆O,取半圆弧,在该弧上任取一点E,连接CE,DE。隐藏不必要的对象。
(2)填充四边形ABCD,度量ABCD的面积。选择四边形和度量结果,单击【显示】【颜色】【参数】,则四边形的颜色会随它的面积变化而变化(如图1)。
(3)新建参数n=4,选择A、B和n,作深度迭代,(A,B)(D,E),(E,C)(如图2)。
(4)选择E点,单击【编辑】【操作类按钮】【动画】,E点变动。当E点在弧OCD的中点时,整个树显出对称美(如图3)。
当学生看到如此美丽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的图形时,都惊呆了。原来数学不全是灰色的,不全是抽象的,还可以像做Word和Excel任务一样,根据操作步骤一步步做出来,一种自己想做的欲望油然而生。这种欲望会产生很强大的动力,会激发学生沉睡的学习数学的欲望。
在平时上课时,抽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DIY这些图形。既可以调节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不断地操作学习中,学生无形中加强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思想意识上减轻对数学的抗拒性,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数学。
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前预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是把教材看一看、例题做一做,把一些不懂的地方找出来,在数学课堂上来解决。那么在信息化条件下,课前预习完全可以做得更多。
1.课件的预习
课件展示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执教者的思路。学生在课前预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听课时更具有目的性,因此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2.探索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探索数学知识的来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也加深了学生的数学修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例如,“直线和圆的方程”一课讲到了用代数的手段研究几何问题的解析法,并介绍伟大的数学家――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的故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通过网络重新了解笛卡尔的故事和伟大的创造,了解他的数学思想和他的著作以及对后人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的由来,并对数学家的伟大创造产生敬意,加深数学修养。
课件的有效使用
我校使用的数学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基础模块)教材。教材本身带有多媒体课件,包括Flash演示和EXE文件的演示过程。课件的基本结构都是相似的,包括情境导入、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典型例题;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和目标反思、自我检测;作业布置等环节。这些课件的质量都相当高,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课件,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数字的教学效率,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1.提供素材、强调动手、自主学习
如今教学都用上了多媒体,一般都由老师播放,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操作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充分利用小班每个人都有电脑的有利条件,放手让每名学生都去操作,切实做到“做中学”。实践证明,自己操作和看别人操作,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个人操作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权,积极性自然高了。
对于一些知识内容比较直观、抽象内容相对较少的章节,教师可以把课件和教学资源发到学生的电脑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揣摩、去思考,教师只起到个别辅导、提醒的作用。这样,就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学生也能根据课件的提示进行自学和解答相关的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既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也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
如“集合的运算”这一章节,素材提供了很丰富的实例,这些实例通俗易懂,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集合的概念、分类和操作,习题也大都能够自己完成。“三解函数”这一章,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课件,如角的形成、角的旋转、角的概念等,只要输入相关的数据,就能直接显示结果。这样,通过多动手,就能减轻数学的抽象程度,学习数学像做实验一样,学生也能乐于接受。
课件中的“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和“自我反思、目标检测”栏目内容都是空的。利用这个空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节的内容后把这一部分填上并上交。这样,在给学生一些压力和动力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他们思考的教学效果。
2.对课件进行适当修改,改变上课的方式
有研究者曾经做了一个实验,生产灯泡的工厂效率一直提高不上去,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把厂房的灯的亮度降下来,结果效率提高了。一段时间后,速度又下来了,于是再把灯光再恢复到原来的亮度,工作效率又高了起来。这叫作灯泡效应。上课也一样,尤其是导入,如果一直以配套课件上的问题为主,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的兴奋点下降。在工作中,笔者注意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导入还是视频。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如在讲“角的概念推广”时,用一段优美的芭蕾舞蹈视频导入,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感受舞蹈魅力同时,也看到演员旋转方向的不同和旋转的圈数不止一周,同时也顺势提出“角的概念的推广”。
信息技术的综合使用
每一种技术都各有所长,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根据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多种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讲授“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来推进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师可用计算机自带的计算器计算细胞分裂N次的值,让学生体会指导函数值巨大的变化过程,对不会使用计算机器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但是,计算器的计算结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值,它不能反映一种函数关系,所以教师还要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函数的变化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件,让学生自己输入不同的值,这样就能很直观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曲线变化和过程。为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指数函数,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还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设计一个小程序,展示不同值下的指数函数的图像。这样,学生就完成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如图4、图5)。
本节课的课外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上收集资料,根据假设,重新计算杨白劳与黄世仁之间的通过利滚利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债务,让学生明白杨白劳还不完账的真正原因。
篇12
一、里海大学的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大学兴起的新生教育课程,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新生适应教学向以研讨学科专业内容为主转变。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注重实践和创新,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期望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1]。
里海大学工程学院对一年级新生开办Engineer 5课程,主要目标是让新生对各个工程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在某个工程方面的兴趣,继而为二年级选择专业打下基础。整个课程由Keith Gardine 教授组织和协调,由四个专业教授建设的四个Project组成。Project 1,Larry Snyder 教授的排队理论:通过让学生调查超市、银行等处的顾客排队现象,利用仿真软件Simul8模拟排队现象,根据仿真提出改进的方法。Project 2,Liang Cheng 教授的无线传感网路:通过 Imote2 软件以及Imote2 平台和Imote2 传感器板,构建无线传感网络的概念,理解无线网络中 Channel 和Power 的作用。Project 3,Kristen Jellison 教授的纯净水处理系统:首先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过滤水的效果,说明其评价标准;然后让学生分四组,提供标上价格的不同材料,给每组提供不超过25美元的费用,让每组设计污水过滤器,最后通过同样的污水来测量每组的设计效果。Project 4,Bill Best教授的土壤水分测试仪器:采用Cadence 电路设计软件,了解电阻分压电路,通过仿真了解电阻变化电压的变化情况。利用Labview 仿真实验板,搭建采集电路,通过图形化软件采集电压值。采用Arduino微处理器采集试验板,做简易的土壤水分测试仪。另外,Greg Reihman教授讲授了教学的方法以及Bill Best教授讲授了工程伦理学。四个Project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激发出我们对不同领域学科的兴趣。试想一个新生,一定也会因此对不同的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把他或她引入这一领域。
基于在里海大学学到的新生研讨课开设的经验,我们总结出课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工程基本概念、职业道德培训阶段,这个阶段采用较为传统的单向授课的方式,即利用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专业通识教育、文献检索技巧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科技写作、海报制作和口头汇报等);项目实践阶段,此阶段由教师从各自专业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兴趣,提出一些选题,供学生课题组(学生自由组合,3到5人)选择,并以此为起点开展自主探索式研讨与实践;学术展现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项目结束前提交版式规范的研讨报告和讲演海报,并上讲台做演讲展示。
二、伍斯物理工学院的基于项目式教学
项目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的[2]。
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简称WPI)的研修内容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WPI计划)。WPI计划包括:一年级的大问题研讨课、二年级的人文与艺术、三年级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四年级的专业毕业研究项目。该计划是WPI本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它也无疑是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最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对于一年级而言,大问题研讨课(The Great Problems Seminars)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食物、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一个具体的国家或地区,在有关机构的帮助下,研究方案,尝试解决那里的实际问题。
WPI在第二年的教学中非常强调人文艺术(Humanities & Art),这个教学环节被称为HU&A。在课程设计方面,WPI强调科技与人文的平衡,鼓励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人文艺术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具体包含两个单元(共6课程)+专题研究或实践课。WPI的人文艺术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由,提供了与理工科学生相适应的一揽子人文科目供选修。
跨学科研究项目(The Interactive Qualifying Project, IQP)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学的工程知识与人文课程相结合,并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与社会视角下,将所学应用到某个具体的研究领域。IQP不是仅与一个专业挂钩,学生可以在两位来自不同专业的教授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将不同专业的同学融合到一个项目小组中,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某个特定地区的具体问题。问题往往涉及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文化保护和技术政策等方面,学生完成此项目的成果包括论文报告、团队展示、展板演示等。其中更有将近一半学生团队需要前往海外完成项目。前往海外的项目被称为全球视野项目,由一个专门的机构跨学科与全球研究中心进行协调。WPI的本科生在全美同类理工科院校中拥有最多的前往海外进行研究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在从事跨学科研究项目之外,增加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及全球化视野的养成。
专业毕业研究项目(The Major Qualifying Project, MQP)是在本科生的专业领域所从事研究。学生在这些研究中必须运用自己在专业学科领域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某个专业问题,作为自己专业生涯的一部分。在确定某个具体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时,学生和导师应特别注重由课程、自主学习、预先必修项目以及IQP之间的相互关系。MQP的各项活动包括研究、开发和应用,设计到分析或综合,可以是实验性的或理论性的,强调专业的某个具体子领域或者结合若干子领域的各个方面。
WPI在四年本科生培养计划不仅独具匠心,又是紧扣该校的使命宣言。其使命宣言是:“WPI在工程、科学、管理和人文方面为那些有才华的人们提供教育,使他们有能力通过主动的终生学习,具备职业生涯所需的专业技术、公民责任和领导才能。这一教育过程符合承办者的宗旨,即为了社会的福祉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创造、发现和转化知识。”科技和人文在这样一所规模较小却颇具特色的理工科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二者的相同点
里海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与WPI的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虽然形式上有不同,但是这两种教学方式还是有许多本质上相同之处。
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渗透在美国这两所大学工程教育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环节上,强调教学中突出学生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面向工程实际,不仅融入而且要具有引领工程实践的能力和责任。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教学服务管理上,以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常设专业人员坐在学生可以方便接触的地方,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任何学生入学后,必须接受详细的图书馆使用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研究中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现代网络来搜索和使用学术资料。
二是应用型。与强调“纯科学,无目的的研究和教学”的洪堡教育思想不同,将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摆在第一位,是两所学校在教学理念上共同的核心。以适当的方式将基础性的和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研究的主要领域,特别是WPI计划中,学生解决的是某个特定地区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被当地政府决策层所采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教授知识和强调动手能力的同时,WPI也非常强调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者。
三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热衷课内的小组活动。围绕设定主题,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相互完善,优化结果,由意见纷争到达成共识,再经过小组代表陈述,显现出不同小组的见解质量。同时课程上往往是多个老师同堂参与讨论和讲解,也有优秀学生的献身说法。活动的意义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和责任,更强调成员间彼此赋予信心和力量,通过体验团队的智慧和协作,培养了学生间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是沟通交流。在两种方式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沟通交流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四、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们数学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偏重强调完整性、系统性。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与欧美大学相比均明显偏多。大学数学课除数学类专业外大多是公共基础课,一般采取大课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客观上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受这两所学校接受的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启发,我校在为丁大钧班(30人)开设的“双语高等数学B”的教学中做了如下改革:
1. 合作式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将所有学生分组,每3—4人一组,8 个小组。可以根据角色(特长)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同学要扮演以下几种角色:一个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一个善于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程的主要思想者,一个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并作为本组的发言人,一个善于随着老师的讲解记笔记、收集各种相关学习材料,一个动手能力较强、擅长计算机编程。这样的几类角色可以轮换,以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全面的训练。这种团队式学习的方式将贯彻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渗透到课前预习、课上演讲、课堂听讲、课内讨论、课下作业、课后实验、课外论文等各个环节。在学期末,将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测试,给出学生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建议。
2.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在每次课结束时,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虑,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兴趣,兴趣又源于趣味,我们的模式应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中的趣味点,体味教学中的趣味性。对于大多数同学都能自己看明白的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简单点评,这样在授课时间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将讲课重点放在学生难懂的问题上,方便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的参与课堂教学讨论。
3. 学术性小论文报告(report)
为了使探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我们往往在探究之前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猜想和假设。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了一定的预见性思考,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猜想与假设无论是否被证实,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科学的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其依据就是科学事实或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因此为了防止学生猜想的随意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学生大一时就写一些学术小论文,应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术小论文的选题来源于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如:微积分的创立及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为什么取对数一无理数e为底?举例说明Fibonacci数列的应用。学术小论文选题广泛,有自主性和趣味性,和理工科学生重应用的特点相契合,较传统作业的古板形式更有吸引力。它可以督促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演讲式展现(Presentation)
团队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展示团队的成果和协作能力,为此,我们利用上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各个团队轮流演讲,演讲的主题可以是教师课前预留的思考题、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学术性论文中的选题等等。演讲者可以是团队中的发言人,也可以是团队中的几个人分工合作,有问题的时候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课上演讲也将作为教师给团队打基础分的重要依据。
5. 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Learning by Doing)
这一理念正符合研讨型课程的核心:知行合一。虽然十几年前,我国就提出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在当时的情形下,相应而生的是数学实验这门数学实践课程,可惜到目前来讲,虽然我们东南大学在各个大学数学课程中都融入数学实验,并且每门课程中都有实验的分数,但实际上,并没有给数学课程本身、给学生带来真正的益处。目前使用的英文教材中,特别强调数学软件所起到的直观作用,并有许多从实际问题出发的Project,为数学实验提供了更多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西方取经,用之实践,点滴探索,希望对我之教学有所裨益。
篇13
微课是在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形式,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他将微课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既可用作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资源,又可用作个体课外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微课对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以微课为媒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微课作为一种在线视频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教师可以将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演绎为图文并茂的动画视频,将抽象复杂的实验描述演绎为直观形象的实验展示,将难点问题剖析得细致易懂,将单调的学习任务分解为有趣的闯关游戏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以微课为媒介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微课作为一种在线视频资源,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有明确梯度的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级完成任务,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其中一部分量力而行;微课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以“回头”的可能。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的讲授、PPT的播放都有易消逝的缺陷,微课可以与学生共享并允许学生慢放或者反复播放。这给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复习巩固的机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3.以微课为媒介提升学生的策略使用能力。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方法和技巧、自练自查能力、归纳小结能力等。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通过颜色、图片、声音、游戏等的合理设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解题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并在线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自查自纠。
4.以微课为媒介辅助学生做自我评价。微课作为一种在线教学视频,给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提供了很多便利。不仅可以实现评价学生人数的全覆盖,还给学生评价提供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评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二、提升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微课案例分析
针对微课精湛、短小的特点,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课前预习、新课导入、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复习等;既适用于新授课也适用于复习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1.改变预习方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抛物线的生成及标准方程”这节内容时,我发现抛物线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而课本教材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描述了抛物线的生成方法并配以图形,然而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传统课堂上,我们已经可以用动画软件演示抛物线的生成过程,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新课程倡导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做。而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鉴于以上背景,笔者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能固定一边的白板,图钉、棉线、铅笔等等。之后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拍摄了《抛物线的生成》微视频,并上传至班级QQ群供学生下载。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利用手头的工具在课前完成抛物线的生成过程,并带到课堂上观摩讨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自己动手反复练习画抛物线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画图的技巧及背后的原理,至此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通过这次学习活动,笔者也做了一些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动手做的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画得不够标准,甚至画不起来。但是学生可以通过重复观看视频、反复练习进一步完善,达成学习目标;而学生对问题背后原理的自主讨论和思考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直观化剖析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学习“数列的实际应用”这节内容时,教材重点介绍了数列在银行存、贷款问题中的应用。而存贷问题的核心是单利和复利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将单利问题和复利问题制作成了微视频,通过“分蛋糕”的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单利问题中当月利息不计入下月本金,而复利问题中当月利息计入下月本金。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明确了单利和复利这两种计息方式的差别。在解决相关应用问题的时候能够比较轻松的列出相关方程,提高了学生解题的能力。
3.系统化归纳解题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复习水平。笔者所教班级学生需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针对学生在平时考试过程中选择题得分率不高的情况,我将选择题解题方法做了归纳。一般数学选择题有以下4个策略:(1)需挖掘已知条件和选项中的信息,并作出合适判断,对明显错误的项耍先排除,以缩小范围;(2)若能用特殊值代入判断,就不要用常规的解法;(3)若间接法更简便就不用直接法;(4)若一题有多解,则宜选择最简、运算量最小的解法等。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化掌握解选择题的技巧 ,我结合具体例题详细介绍了上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并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当然学生在做题时除了需要掌握上述的方法、具备上述策略外,更要做到细心、读题、认真分析、精确演算、避免疏漏,最后还要认真检验以确保准确。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