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习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音乐作为熏陶美感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是提高青少年音乐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家长,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考虑,不但要重视孩子语数外等主课学习,还应重视孩子艺术体育等副课学习,努力为孩子打下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当然,对于音乐的重视并不一定是强令式和压迫式的,笔者多年教学体会是,生硬的报辅导班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反而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此外,对于学校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站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上,重视音乐课程管理。加强对音乐教师培训工作,尽快制定相应绩效考核办法,努力提升音乐课程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从更大的视角审视中学音乐教育,推动音乐教学走出教室,走出课堂。举例来说,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内建立音乐兴趣组,在各种节日上组织音乐活动,推动学生团体以音乐表演的方式进入社区,服务群众。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同其他任课老师沟通,争取其理解,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资金、乐器设备和指导教师上的协助。
三、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衡各科学习,努力做到全面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综合。站在学生自身角度来说,这也对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衡各科学习,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音乐上课时间,积极同老师配合,提高课堂学习热情,以一种愉快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提高上课效率;另一方面,课下学生也要积极走入音乐世界,多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认识音乐的广度,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又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为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师重视音乐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
教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音乐知识输出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想避免中学音乐学习走过场,作为中学音乐教师首先需要重视对音乐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的研究。正如笔者前文所说,时代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接触流行音乐,对于传统古典音乐认知较少,兴趣不足。此外,学生课业繁忙,很难抽出大部头时间和精力进行过分理论性的学习。给予这样的学生特点,音乐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课方法才能在平衡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组织课堂音乐教学,通过现场表演,视频音频欣赏,互动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激发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此外,我们知道对于音乐学习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并结合其音乐特长,扬长避短,多从鼓励角度给予学生帮助和提示,增加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信心。最后,教师可以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些励志流行音乐曲目的鉴赏和学习,降低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理解上的难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够弘扬正气,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篇2
2.1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学生的训练,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被动变成主动的一个过程。在加强训练阶段,首先由教师进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然后进行团体的管理,最后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良好的英语习惯养成是一个从练到熟、从熟到巧的一个过程,将训练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2树立榜样在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模仿性的探知欲,喜欢效仿师长或者崇拜的学生,给学生讲一些关于习惯养成的激励故事,能够对学生起到暗示的作用。在树立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养成英语良好习惯的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好地环境进行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2.3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学生养成英语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长期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这就需要学生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进行习惯的养成。首先,第一次的示范要完美,不能有意外的破坏,其次,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再次,鼓励学生每天对习惯复习,最后,没有都去认真的做,直至养成英语良好习惯。
2.4统筹安排要对上述习惯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先后顺序,有秩序的进行。先由浅到深,再循环渐进。不能有“习惯会在一天内就能形成”的心理状态,要有耐心、有毅力,才能够使学生对英语的良好习惯养成有所收获。
篇3
1.在建设的各个环节明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不仅是开放学习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中心内容。网络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和教育机构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在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设计的开发、发送及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学生主导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网络教育具备更大的开放性、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2.合理设置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内部建立管理网络教学的专门机构,将网络教育的开发与开拓纳入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实践环节,自上而下地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教育政策法规,规范教学工作,加强网络教育教学中的过程管理,确立“质量第一”的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管理。
3.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的管理。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把建设精品课程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放在首位,加快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建设步伐,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社会资源,选择合理的资源建设运作方式。资源建设要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面向企业一线岗位技能标准和实际工作需求,合理设计建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环节。网络学习平台作为开放的系统,在设计与规划上应长远考虑,满足当前社会与企业日益迫切的继续教育需求,着眼于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满足今后一段时间学习提升与系统支持服务的需要。学习内容、形式、手段和教学的交互、信息的反馈等,在时间与空间上开放,构建学历教育(专、本科、硕士)、非学历教育(技能考证培训)等不同形式间的教育“立交桥”。
4.联系行业、企业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和区位技术辐射优势,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前沿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实施员工的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实现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自主化学习,打造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依法设站,合理构建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帮助企业及时更新软硬件设施,条件允许的企业设立专门的教学场所,学校应在人力与技术上予以支持与协助。完善网络教学服务平台,逐步建立科学的校外学习中心评价制度。
篇4
2设计打击乐伴奏促进幼儿学习
教完歌曲的词曲后,我一边让孩子们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这样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不但能主动地去参与音乐实践,去直接感受音乐,并克服了音乐课以唱为主的枯燥乏味,使活动氛围生动活泼;同时也巩固了节奏概念,增进了幼儿对音色的了解,掌握了乐器的使用方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如中班活动《加油干》中,孩子们学完这首歌后,重点让孩子们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合奏这首歌,孩子们兴趣十足,在愉快地劳动中都能较熟练地掌握节奏,并引导幼儿不断地完善创新,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初步感知节奏、音色、情绪的不同变化,进而把这些体验逐步升华并加以理解。幼儿从内心品味着成就感,渐渐对用打击乐来为歌曲伴奏更有兴趣了。
3歌曲表演激发幼儿情感表达、体验
幼儿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如《找小猫》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音乐游戏,在游戏中我扮演“猫妈妈”、孩子们扮演“小猫们”,躲的时候提醒他们可以躲在小椅子后面。而当游戏进行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满足于仅仅藏身于椅子后面,有一部分孩子一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的时候,就已经往边上的小桌下、钢琴后面躲藏了。见此状况,我也未加阻止,依旧扮演妈妈吗“镇定地”去找小猫,而被我摸到头以后,小猫们也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可见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们的兴趣很可能会转移到躲藏的地点上去。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可以适当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让他们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有所创意的游戏。通过有趣的“找小猫”游戏,培养了幼儿听声音迅速躲藏保护自己的能力,幼儿在愉快欢乐的游戏中学习音乐,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
4通过创编歌词激起幼儿创编兴趣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保持和增强幼儿对创造型活动的兴趣方面,如小班音乐《小手爬》里唱“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这首歌曲的音乐以它特有的活泼、轻快的节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玩的形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在我发出“我们还可以把什么变到歌里去?”的问题后,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大胆地创编:“脸蛋、辫子、肩膀、膝盖、小背、小腿”等都跑到我们的歌里来了,孩子们越唱越高兴,都愿意到前面表演给大家看了。这个活动在孩子们愉快的情绪体验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首趣味无穷的歌既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又开阔了幼儿的眼界,还打开了幼儿思维的窗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因此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智力得到了很大地发展。
5音乐在一日活动中的渗透,让幼儿潜移默化受熏陶
篇5
1.2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设计
相对而言,移动学习系统在远程教育的构建中,还应该在系统的功能设计上努力。由于目前的软件发展速度较快,而移动学习系统又是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工作,因此其功能设计,必须符合现实的教学工作,既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在一段时间的应用后,应给人持续应用的动力,而不是用完就丢弃的冲动。文章认为,远程教育体系下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应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的内容版块,但是在开发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入远程教育的简单教务管理、教学支持服务等功能模块,方便教师参与管理和教学辅导。在模块划分上,移动学习系统按用户类别主要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管理员模块。另一方面,由于移动学习系统中的部分功能与基于Web的网络教育平台有重复,在功能版块的设计上应该更注重移动性,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更多地考虑移动通信传输速度的局限性等具体困难,将提交作业、课程学习资源的、论坛交流等数据量较大的业务交由基于Web的网络教育平台来完成。
2移动学习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2.1通过移动学习系统进行选课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时候,很难实现自主选课。由于学校课程的安排相对固定,因此部分偏科的同学,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成绩追上来。为此,移动学习系统在远程教育中应用后,专门为学生设计了选课的功能。第一,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一些终端,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是自己薄弱的课程,根据现有的学习水准,定制相应难度的讲解习题和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在自己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为自己安排相应的课程学习,实现较大的成绩提升和能力进步。第二,通过移动学习系统进行选课的时候,系统可以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信息,包括成绩、爱好、科目等等,为学生推荐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情况和系统的推荐,决定最终的选课,而不是单纯的从主观上选课。
2.2课程学习
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移动学习系统时,必须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创造出较大的积极影响。为此,课程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当下的系统情况,课程学习融入了较多的技术和功能,实现了学习上的更大进步。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课程为例,本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由“课程公告”“课程学习”“我的任务”和“在线提问”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课程公告”主要向学习者告知本课程近期的教学动态信息,方便学生安排学习任务;第二,“课程学习”主要包括本课程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由于流量资费问题,一般建议在WLAN(无线局域网)中浏览音频、视频资源;第三,“我的任务”可以提醒学习者近期(例如一个月内)的学习任务;第四,“在线提问”可以方便学习者及时向任课老师或者同学提问,解答自己的疑问。
2.3课程学习的评价反馈
篇6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篇7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能够独立地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是以媒介对人的影响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对该问题最早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直到现在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交互性与泛在性使民众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当学术界还没有构建起系统的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体构建的交互式泛在化媒介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变革的新要求。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使受众获得这些能力,即受众对于大量的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和评价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同时在掌握以上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信息资源、理解与反思媒介信息资源进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为整个信息化社会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的地位由原来被动的媒介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媒介信息的参与者,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所依赖的理论框架与文化背景已被完全改变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向新媒介素养教育变革,否则教育与现实之间将会产生巨大的错位。
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变革
1.泛在学习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批判媒介素养能力”和“交互媒介素养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框架,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减少媒介信息对受众的负面影响,着重培养受众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批判能力。英国媒介素养专家帕金翰认为这种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现了“保护主义”的传统。直到20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慢慢摆脱了传统的保护主义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束缚,逐渐走向媒介素养教育超保护主义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受众“批判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而构建的,目标是要培养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泛在学习视域下学习者对于泛在学习资源的学习即需要对于媒介文本的理解、判断以及创造能力,同时更需要学习者利用媒介进行与他人和媒介资源进行交互的能力。因为在无线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的网络社区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信息行为,而是一个“集体”的信息交流行为,是一种由许多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社区文化样式。
因此,仅仅对个体的“批判性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媒介素养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开展泛在学习的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围绕着培养受众利用媒介的社会互动技能而构建。在泛在学习视域中的围绕“交互媒介素养能力”而构建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包括: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同其他学习者共享知识、交流思想的能力;评价不同学习者的信息的价值性与可信性的能力;处理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与信息流的能力;搜寻、整合以及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协商的能力,能够无障碍的在不同网络学习社区间交流的能力,具有判断和尊重不同思想观点的意识。“交互媒介素养能力”所包括的每一项能力都在强调学习者与其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每一项都在强调个人与周围媒介环境之间的互动,其核心能力就是在虚拟的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应该具备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与媒介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由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到受众在泛在化媒介环境中的交往能力,传统的媒介素养开始逐渐向新媒介素养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也将发生一次重要的范式转变。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变革的时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抛弃原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而提倡的是在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两者应是相互融合而不应是相互取代。
2.泛在学习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从“个人自我发展”到“媒介资源的生态化”
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受众能够利用媒介进行个人的自我成长。泛在学习的实现与泛在学习资源的构建是分不开的,资源的建设如果是仅仅依靠开发商、专家、教师等个体的力量,资源就会更新缓慢缺乏活力。维基百科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只有调动起来受众的参与性,由使用资源的受众来共同维护和创建,其资源才有生命力。因此,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受众对于媒介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去,而不是一味地利用资源为己所用,积极与其他学习者共同营造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媒介生态。所谓“媒介资源的生态化”是指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媒介学习资源能够及时的按照学习者的各种变化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自身结构和自身内容的调整和完善,从而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资源的生态化”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泛在学习不同于以往的数字化学习,对学习资源的要求更高。泛在学习的学习资源需要满足大众群体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需要学习资源的自动完成动态生成与资源更新,需要及时共享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人际交互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就需要培养参与泛在学习的学习者提供泛在学习资源生态化动力的能力和意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这种对学习者的培养任务。学习者要具备这种能力和意识,首先应该学会利用信息资源制作工具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利用学习资源学习的时候要主动地去修改完善资源,评价资源,从而让资源开发者知道资源的使用率,以便决定该资源是保留、修改还是淘汰,从而建立起媒介资源的生存机制。同时学习者要学会在媒介环境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增加媒介资源生长的动力。泛在学习视域下对于学习者的新的媒介能力的要求无疑推动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否则媒介素养教育就会与真实的新媒介环境脱节。
3.泛在学习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从“灌输式课堂教学”到“真实情景化学习”
纵观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当然,这一看法既是原有的教育思维方式使然,同时也是现阶段中国教育体制与教育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大量的实践证明,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课堂后,教学效果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好。中国原有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无法适应媒介素养教育所要求的对于传媒课题批判性的思考,也不太有兴趣加入有关讨论。“灌输式”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认认真真地听老师的传输内容和记笔记,没有任何机会发表个人意见。长期对学习者进行这种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结果通常演变成学习者不会自我表达,不适应主动思考,不知道怎么对录像片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批判意见,只是记忆了一些有关媒介与媒介信息的结构化的知识。由于大多数“灌输式”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自身就是灌输式教育制度的产物,没有组织互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的经验,有些老师不愿平等地接受学生的个人想法。
虽然一些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不负责任的传媒信息,但是他们并没有教导学生进一步把对媒介信息的看法传达给有关机构,这正是因为这些老师自身缺乏参与媒介的意识与经验,而且政府机构还没有构建完善的能够包容不同看法的媒介环境与机制。如果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不进行全新的变革,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离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主旨会渐行渐远。国内引进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时,中国传媒大学的卜卫教授就已经告诫:“媒介教育者不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不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该与受教育者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受教育者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大众媒介的能力。”[1]从迄今为止的媒介教育实践来看,真正能够做到的很少。课堂灌输式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把学习者局限在教室、课堂或学校这些半封闭的系统中,使学习者学习的媒介素养知识脱离媒介实践,容易产生局部生境的花盆效应[2]。勃朗弗伦纳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并将这种环境分为四种类型:大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和小系统,其中小系统是对人的发展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由每个在家庭、学校或者商店等处的人所经历的日复一日的事件和活动所组成。小系统具有诸如地方、时间、行动、参与者和角色等各种特殊的特征,小系统的活动和事件比任何其他生态系统对人的行为影响都大,也更受人的行为的影响[2]。
篇8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篇9
1.3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过程和学习计划。学习者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从多渠道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2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
2.1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具备较好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他们大多没经过系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在自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严密的计划,学习进度掌握不好,抓不住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回答学习者的各种提问,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帮助等。学习者通过这一体系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教学管理平台等设施,接受各种教学信息服务。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交流意识,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每天固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发表观点、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这种服务体系的创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自主学习会更有效。
篇10
(一)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革新教学理念是整个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根本性影响影响因素。当前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不高最终原因还是教学理念的滞后和不科学引起的。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认为,英语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词汇、语法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因此对这些基础性的内容给与再大的重视和加强也不为过[2]。因此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都用砸这些基础知识的强化过程中。最后使得学生都成为了词汇达人、语法达人,但是仍然听不懂、理解不了,也说不出来。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从基本理念上纠正这种不良倾向,将英语教学的目的和目标放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上来,进而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之间的关系,确保英语教学能够在学生的能力上见到切切实实的效果。
篇11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网络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创设教育情境,提高教育效果。最首要的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只是生活与学习的辅助工具。通过班会、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在学生中展开“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习进步”的大讨论,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与学习。要引导学生自觉抑制网络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拒绝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要加大健康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力度,净化网络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一片纯净的网络教育空间,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健康资源接受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博客,开辟品德教育园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与多向交流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判断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充分运用微信、QQ群、云平台等网络媒体工具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网络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敏感问题,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现的不良现象,都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参与讨论、辨析、辩论,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利用网络,构建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篇12
将调查问卷反向问题进行转化,对学习策略各题目的选项人数比例进行统计,选项为5分值“完全符合”和4分值“基本符合”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2.41%和36.19%,两者相加后高达58.60%,表明高分值选项人数超过了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因此可以说明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运用Excel统计功能,将全部数据进行测算,得出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在学习策略7个维度中,考试策略平均值最高,为4.04,说明远程开放教育时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和三分之一自学、三分之一网络学习、三分之一面授辅导这种“三分天下”的课时安排使得学员很难得到教师考前的大量辅导,迫使学员自己整理复习范围、把握考试重点,强化应试能力,因此学员具备较好的备考与应试的方法和技巧。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平均值最低,反映了由传统全日制教育模式转化到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和沟通大量减少,就学过程中一般学校也很少举办集体活动,学生和学校也处于疏离状态。这些因素使得学员特别是在学习之初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这些负向情绪造成学员的畏难心理和挫败感,使得很多学员没有意志坚持学习,产生弃学现象,这也和远程开放教育学员遗留生比率高的事实相互印证。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平均分值仅仅高于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处于倒数第二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学员自身的特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要求学员进行自主性学习,但是以成人业余学习为主的绝大多数学员存在着较大的“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他们绝大多数时间要履行工作职责和家庭义务,需要在工作、家务和业余学习之间高效平衡时间安排。这就要求远程开放教育学员要从全日制传统学习的时间安排模式上尽快转变过来,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员的这个转变过程很困难,缺乏合理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以及处理工作、家庭和学习三者之间冲突的能力,使得学员整体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水平较低。同时,7个维度策略分值的标准差介于0.52和0.86之间,其中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与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分值的标准差最大,分别是0.76和0.86,表明各个学员间在这两个策略方面的水平差别波动较大。
1.2各因素对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策略的影响
1.2.1性别
在有效接受调查的293名学员中,男学员92人,女学员201人,这也基本符合远程开放教育面授辅导课出勤的性别特点。从表2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学习策略整体和考试策略基本没有影响,对辅助工具策略影响也不大,但对其他策略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男学员的信息素养策略、合作交流策略分值明显高于女学员,而女学员在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方面要明显优于男学员,分值差异都超过了0.1。
1.2.2年龄
在这293名学员中,年龄介于19岁至60岁之间,其中只有1人为60岁,1人为48岁,其他291名学员在19岁到44岁之间,全部学员的平均年龄为27.3岁。以平均年龄为分界点分为两组,27岁及以下为178人,28岁及以上为115人。从表3可知,年龄因素对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辅助工具策略、考试策略方面基本没有影响;在信息素养策略、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方面,28岁及以上学员表现较好,而在反思总结策略和合作交流策略方面,年纪轻的学员掌握的方式方法较多,能够更好地进行自身反思总结,并与其他学员进行合作交流。
1.2.3工作年数
293名学员中只有3名没有参加工作,其他290名学员都有1~35年的工作经验,工作年数为35年的就是年龄为60岁的学员。288名学员参加工作年数为1~25年。以平均工作年数6.6年为界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是7年及以下工作年数的,共有195人;另一组是8年及以上工作年数的,共有98人。从表4可以看出,工作年数除了在反思总结策略、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外,对整体水平和其他维度的策略影响都不大。这次的数据和通常理解不同,反而是工作年数少的学员更善于进行反思总结,工作年数多的学员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水平相对较高。同时,表2和表3的策略整体水平和各维度策略的差异分布比较类似,也印证了年龄和工作年数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测量数据的可信。
1.2.4学历层次
在293名学员中,学历层次为专科的184人,学历层次为本科的109人。从表5可以看出,与其它影响因素不同,学员就读的学历层次对其学习策略整体水平和7个维度的学习策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专科学员在学习策略整体水平、辅助工具策略、信息素养策略、考试策略等方面分值高于本科学员,特别是专科层次学员的反思总结策略和合作交流策略明显优于本科学员。分析这些方面的差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招生特点。由于远程开放教育专科是高中起点进行招生,而本科是专科层次起点进行招生,这使得专科层次的学员受传统全日制教育模式影响时间短,能更好地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但对绝大多数来源于全日制专科教育的本科层次学员来说,由于在高等教育历程上经过了传统全日制高等教育2~3年的培养,在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转换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思维和路径依赖,面临更多困难,不太容易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当然,由于本科层次学员已然接受过了一段时间的高等教育,所以他们整体学识和自身管理素养较高,表现在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方面就明显地好于专科层次的学员。
1.2.5就读时间
虽然远程开放教育在教育管理上实行8年学籍有效,但在293名学员中,绝大多数还是教学计划执行期内的学员,数量为269人,为总人数的91.8%。由于所调查学员教学计划执行期为两年半,可以把1年作为分界线,把就读1年以上的学员分为一组,共171人;就读不满1年的列为另一组,共计122人。表6显示出来的就读时间对学习策略的影响除了在学习策略整体水平和考试策略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外,其他几个方面的影响十分显著,特别是在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方面,就读时间1年以下的新生的分值极度高于就读时间高于1年以上的学生,这与日常理解的情况好像不太符合,也可能是就读时间长的学员面临学习和考试科目内容变难、数量增多、疑难课程补考总是通不过等更大压力,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在辅助工具策略、信息素养策略、反思总结策略和合作交流策略方面,老生要相对好于新生。
2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策略构建的建议
本次调查测算的结果是否适用于不同地区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策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调查得出的结论也有一些片面性和粗浅之处。但是,测算结果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特点以及当前学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了很高的契合度,因此,以此调查测算结果为基础来思考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策略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依据上文测算结果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策略构建、提高学员学习策略水平的总体设想是应该做到“一主、二辅和三贯穿”。
2.1“一主”指的是学员的自主性
学习策略的构建归根到底是学员自己的事情,这是远程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远程开放教育要求学员学习自主,为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使得自己的学习行为更轻松,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习目标。从学习策略的构建过程看,发挥作用主要在于学员自己,这样才能使得构建的学习策略更符合自身学习的需要。学员只有具有自主性,才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才能积极探寻自己学习方式方法以及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对学习媒介的控制力,才能努力通过和他人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2“二辅”指的是教师教学中的辅导和学校教学支持服务的辅助
受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的长期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开始很难转变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更愿意参加面授课、更愿意接受教师对学习任务的指派和面对面的辅导、不排斥但也不主动运用网络学习资源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员转变学习方式,实施适合的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具体步骤是教师可以在了解学员已有学习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新策略的介绍和演示,通过教学过程中类似的学习任务让学员实践新的学习策略并逐步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通过记录策略实施效果、与同学讨论的形式反思新策略的使用情况,达到启发引导学员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学习策略的自我构建。针对远程开放教育学员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水平偏低的实际情况,教学单位需要提供切实解决问题的服务措施,辅助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根据分析,学员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是成人学习中“工学矛盾”、“家学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使学员很难在诸多职能角色中进行科学协调与合理安排。这就需要远程开放教育单位一方面在学员的入学教育中进行教学模式的介绍和学习方式的指导,让学员切实了解此学习方式的方便性和特点,使学员快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换;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发挥成人学员的经验优势,弱理论、重实践,使用模块化教学分解教学任务和目标;在面授课辅导上切实发挥疑难辅导和解惑作用,强化核心教学内容的讲解,避免连篇累牍地进行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从而节省学员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这三方面辅助作用结合起来会促进学员时间的高效利用,也可帮助学员根据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在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方面,除了给学员提供优良的软硬件学习环境外,支持服务还应从扩宽学员交流沟通渠道、专业协助以及发挥优秀骨干学员作用等方面进行努力。除了有限的面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外,建立班级QQ群、专业课程微信群等加强学员之间、学员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是一个便捷的选择;摒弃成人学员不愿意和不适合举办集体活动的陈旧观念,组织一些学员拓展培训、节日主题活动和系列文体比赛是提高学员归属感、促进学员与学校以及学员之间良好互动的有效方法。有的学校为了帮助学员缓解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建立了心理疏导室、一站式服务大厅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了帮助意志不坚强的学员在困难中前行,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骨干作用,带领帮助学力较弱的同学度过难关,坚持下去;一旦坚持下去取得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地激励这些学生对意志力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策略。
篇13
参加短期培训或非学历教育的人主要是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设置相应的标准,将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职在岗期间的职业经历或工作成果经相应标准检测置换成学分后,可免修相关课程。非学历教育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对象针对性、教学方法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实用性的特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的内容免修与职业成果相互代抵扣的做法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升。实施课程豁免和学分信用转换,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和经验价值等同原则,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的价值规律。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顶岗在岗期间取得成果,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同样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智能、体能的综合运用。对此类工作成就的肯定和认可,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技能的应用和知识的升华。
二、“订单”模式“双证”培养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条件
就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说,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比较严峻,另一方面,具备某些专业技能的人才又非常缺乏。面对这样的人才供需结构,高职院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按照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重新规划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容,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为用人单位输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工作人才,还要持续地跟踪每一批量身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听取反馈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谓的“双证书”指的是正式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学历文凭,还要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如电子商务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外语等级证书、数控技术员证书等其他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是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真正体现,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历+技能”的本质。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师”团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前提
培养人才靠教育,强固教育之本靠的是教师。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尤其是专兼职教师、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创新、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培训师队伍,因此,需要定期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聘请专业职业人员和教育专家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和培训的方式,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高校、研究院和相关企业“回炉”“充电”,使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激励和启发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双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