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工作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师工作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师工作论文

篇1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挥德育教育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

三、分析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强化意识理论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浅析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时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性格和素质成长时期,班主任工作则是小学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特殊教师群体,除了日常要担负起孩子们的主科(语文或数学、英语)教学以外,还要对班级进行全面管理和学生德育培养负责。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小学生整体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班级管理探讨分析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德育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有效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天天按照规章制度逐一进行管理并指导和检查,凭借多年的任劳任怨工作,风风雨雨也无法阻挡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将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制定了学生教学财产管理制度、学生教学设施维修管理等重要的安全大事,确保学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努力工作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兼小学教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重要意义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等,班主任仔细观察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采用因地制宜地班级管理教育方法理念,不断创新开展小学生的思想德育和人文关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班主任要经常鼓励小学班学生开展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小学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小学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科学合理方法管理班级日常教学质量为基本前提。

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认真思考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之间的沟通缺少交流现象,班主任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及想法制定班级管理工作任务,认真考虑到学生心声及真实想法,从源头改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问题对策。小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表现作为重要管理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要采用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确保小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与服从班级管理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使学生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班主任教师应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合理管理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兼顾不同差异化的学生应采取不同优势的管理方法特点,小学班主任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服从管理。

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模式引导过程,班主任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精进小学教学知识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正能量精神,构建开放式新理念教学新范式。不断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操作,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逐步完善小学教学水平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意识,从而完成小学教学的学习任务。

二、小学班主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首先小学教师要身正为范教会学生如何学做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才能坚定正确选择学习方法的目的和途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人格标准行为上都是优秀的,品学兼优的。但是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格特别不容易掌握和控制,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灵活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缺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的单独辅导和管理,从而使班集体学生整体素质及德育表现达到优秀的水平。

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依照校委会及政教处的安排,负责分管的领导一周内除日常督查外,至少要对男女生教学进行一次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签阅教学管理人员上交的各种表册,包括“男女生教学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通风情况记载表”、“教学室内地面、桌面消毒记载表”、“教学内外空气消毒记载表”、“教学室内外安全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监控情况记载表”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

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国内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究其是把德育教育工作变成日常工作融入到班集体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效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了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实践教育对策及作用。依据小学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培养计划开展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通过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与“学”为目的进行整体教育目标的德育工作基础。

总之,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学生特征制定出具体实施的德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小学生德育主题班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凝聚力与学习氛围。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好小学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性,从而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不同因素环境的影响,小学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差异,抓住学生最佳的德育时机,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遇到的学习和生活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随着高等职业类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小学班级教学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下发现,前提是小学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要想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加强,随着职业院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改革,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实践实习操作演习等形式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检验。小学生正走向成熟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他们渴望教师更加公正地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必须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贴近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确保班主任管理方法能够得到运用。既能满足了学生的期望,而且还能有效地履行了自己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的职责任务。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师生考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小学班级的技能实用性与学生就业选择标准进行直接挂钩,使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从理论上达到标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过程,打好小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基础。全面熟悉小学教育教材的课本知识,进行操作性的创新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准备好实习前的所有工作。小学班级的学生应以学习为榜样,以技能高超的学生为典范,共同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时刻激励小学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教育精神,让小学班级的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风气。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及时端正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小学班主任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教与学认同感和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有效的艺术交流技巧语言,无论是暗示性语言、批判性语言还是鼓励性语言因结合学生实际个性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对策措施。

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级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抓住学生最佳的时机,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疏导的培养目标工作。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解决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行动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公式及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微课的新颖特点,提高和展现辅助教学课程的全方位角度应用能力,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在小学班主任的带动鼓励下,结合本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效果来提升小学师生共同提高素质品质修养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教育实践高效目标。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随着微课的形式步入教学研究的现状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着“微课”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步促进了小学教学水平的质量。引领小学教育教学课程运用先进的“微课”教学平台达到小学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微课”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观摩中,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课程设计的意识,从而达到小学教学的高效效果。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完成普通话水平培训及测验达到国家测试水平二级甲等水平以上,针对招收的个地区的学生而言,结合工作实际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才能使语言培训得以提高。在小学班级集中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思想等行为自觉约束。小学班主任通过探讨学生的心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时,积极发现并鼓励小学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习,让小学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高职院校结合了当地方言实际矫正的教学方法,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培养小学教师实际表达表现能力提高的具体教学方法,结合各地区的学生进行矫正表达基础练习,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德育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德育疏导的德育培养目标工作。

总之,针对小学班级的班风建设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建设,班主任通过小学教育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全面体现系统化的教育学习管理目标计划模式,最后通过成绩和班级管理效果来检验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及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实效。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整体核心目标,通过耐心的德育工作疏导,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到日常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沟通,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多采用互动类型的德育交流形式,要多了解、关心班级中每位学生,通过沟通理解帮助,充分发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信任和依赖班主任的同时,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只有搭配课下精心设计符合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内容,才能在课上讲授并指导、指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牢牢记住了所学的知识内容,打破了教师只讲而忽视了学生听不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灵活的教学方法搬进课堂,搬进家庭养成终身自学、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其培养目标是兼顾小学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安排,结合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综合性的班级管理实施计划,该计划是结合不同的学生而度身订造,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小学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品质,从而提升和注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有效性。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鉴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班主任则是小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特殊教师群体,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注重德育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小学班主任应把德育班级管理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小学整体教育工作推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分析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理念与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挑战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57+40.

[2]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26-28.

[3]黄颖娟.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西部皮革.2017(10):162页.

篇2

语言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毕业班语文课。临近毕业,工作重点放在升学总复习。同时要面对升学考试,时间短,任务重。

为了使复习系统化,一般应该采用先分类后综合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把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分成三大类;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1 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1.1 汉语拼音。这部分的复习要求是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会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熟练掌握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能给拼音注上汉字,能准确熟练地拼读、书写音节。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学习普通话。

1.2 汉字。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过的字要懂意思,大部分会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形近字和同音字,防止出现错别字。能熟练的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在训练中,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许多的错别字,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到黑板上听写,再让其他同学改正错别字。对于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如:游泳的“游”,今天的“今”,要进行强化训练。

1.3 词语。词语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学过的词语,并能正确读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用词造句,正确搭配词语,选词填空,进行词语归类。能正确辨析和运用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和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彩。能掌握结构助词“的”、“地”“得”和时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注意积累词语。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归类不准确,原因在于知识面太窄,理解能力差。在选词填空中由于对词的理解不深,经常选错词,在补充成语部分经常出现错别字。

1.4 句子。对句子的复习要求是,能运用语言学的语法规则认识常见的几种句式。理解句子的结构关系,能辨析和修改病句。学会分析句子,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在复习修改病句时,学生常常误改病句。这项内容是对句子的综合考察。通过判断句子正误修改病句,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分析判断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有:①成分残缺。可以添加。②罗嗦重复。可删除。③用词不当。可修改。④搭配不当。可以换。⑤误用关联词。可替换。⑥词序颠倒。可转换。改成转述句这部分内容也常常出错,需多加练习。

2 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能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分辨事物和联想,动态和静态。注意文章的细节,了解事物的联系与变化,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理清文章的条理。这部分的训练形式是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这里的“短文”是指句群以上(段、篇)的语言单位。回答问题有:①给难字注音,词语解释,理解句子含义,修辞手法。②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④回答有关文章内容和 写法上的一些问题。其中,②、③ 、④是阅读考查的重点。

3 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把语言转化成书面语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对字、词、句、篇的综合考查。要求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学会常用的标点符号。具体要求是能按要求叙事、记人、写景、状物,做到认真观察事物,内容具体真实,有条理,重点突出,抓住特点。掌握命题作文的一般步骤,审题立意,选材编写提纲和修改作文。会写一般书信,读书笔记,通知等常用应用文。会扩写、缩写、改写和续写。

作文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 审题: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意思,明确写作要求、重点和范围,写出的作文才符合题意。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写作对象。弄清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状物。②明确题目重点。重点指题眼和作文的中心,只有抓住题眼才能做到突出中心。③明确写作范围。题目一般在对象、时间、地点、数量、领属等 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我爱我的老师》对象是“老师”而不是同学,是“我的”而不是别人的老师。而《我们班里的活雷锋》,对象则不限一个,可以写两三个。

3.2 确定中心:写作文有明确的意图,也就是要有明确的中心。拿到一个题目,怎样迅速而准确的确定中心呢?①把握题目要求。②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中心。以感受最深的一点确定中心。如:《童年趣事》可抓住两方面确定中心。一是“童年”,只有“童年”才会有许许多多难忘的“趣事”。二是“趣事”只有趣才能至今难忘,这是童年生活的特点。

3.3 选择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具体的事实来实现的,这些具体事实就是文章的材料。因此,中心确定后,就要认真选择材料。材料选得好,就能有力地表现中心。选择材料要做到:①围绕中心。②新鲜典型。③真实有意义。材料只有真实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使人受到深刻地教育。

3.4 组织材料和编写提纲:有了好的材料并不等于有好文章,还得把这些材料巧妙的加以安排使之顺理成章。安排材料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使文章“言之有序”;二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做到中心突出。

3.5 写作、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根据作文提纲的顺序进行创作,写完后要反复修改才能完稿。

篇3

泰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指出,文化管理不仅是管理领域的一种理念及思想,是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学说,还是含有企业管理的组织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文化管理主要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文化管理系统理论与组织管理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是软管理与硬管理的相互对立与统一。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文化管理理论的具体实践

1.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树立

文化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以人为本的本质,将人发展的全面性作为终极目标,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人、关心人、完善人与满足人。培育具有共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实现全体成的全部身心与系统的充分融合,改变被动管理的模式,实施自我约束,在社会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价值最大化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文化气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应用的柔性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是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对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从思想上给予充分认识。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学会自我管理,对自己行为活动负责,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论视角下,管理者面临者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管理者应当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生步入人生正确道路的引领者,其自身形象以及素质非常重要,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体,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帮助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在工作管理中,应对学生和管理者关系进行新的定位,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的提升,使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文化因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

自我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文化管理具有对人的生理、心理、现实与历史覆盖的特点,全面展示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文化是整合由集成共享理想、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形成的集体接受个人行为能力的共同规范、标准以及模式。所以文化管理应将各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培养为核心。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应当营造一定氛围。这种环境下,会使学生接受感染与熏陶。长此以往,会使外在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价值观念,成为是非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3.凝练高校文化,扩大文化影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强大的内在企业文化为驱动力。该动力实则为核心价值观念,良好、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念将对企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更多??质生源的获得、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文化。高校文化是其思想、精神、制度方面的营造的一种氛围,是高校教育中人格的唤醒、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蒙凝集结果。高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并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是同高校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发展目标等一致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当融入文化管理理论,加大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师生正确、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校精神与良好的学校风气,利于高尚学校文化的形成。高校文化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建的文化,是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工作作风共同培养与遵守的总和。人格受文化影响,行为被人格左右。文化管理理念应对高校文化进行凝练,为学生营造和谐、高尚的学校文化情境,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4.强化软、硬管理有机融合

篇4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 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 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

篇5

记者于健

本报11月4日讯 教师评职称,从重科研转为重教学,今年起,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指挥棒”将改变方向,说课评估的比重增加,论文获奖不再成为评审依据。教师评职称今后将不用再花钱花精力。

4日,记者从青岛市教育局了解到,本月起,2009年青岛市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正式启动。今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做出调整,论文在职称评审中所占比重将降低,不再把论文获奖等作为评审依据,也不再受理申报人员提交的各种论文获奖证书。对于参评人员提交的发表的论文、著作,也需交由相应专业的专家评委认真审阅、考察,将专家做出的评鉴意见作为评审依据之一。教师职称评审将注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表现,说课评估的评价比重将增加。凡申报晋升高、中级教师职称的人员都需要参加由青岛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说课评估,说课评估的意见将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引导中小学教师全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青岛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解释说,青岛市中小学共有在职教师7万余人,职称评审历来都是全市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往年,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做点科研工作,获奖论文一直是评审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从实际参评情况来看,论文的奖项太多太滥。而为了能在论文上争取更多的职称加分,不少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对促进教学没有什么意义。在中小学阶段,课堂教学是一项传统的技术工作,更应该加强教研,而不是科研。这次调整,主要是倡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中,放到关心爱护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学生成长上,也是给教师减负。

职称评审“指挥棒”调整方向,班主任的评价比重也要提高。今年,青岛市教师职称评审要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倾斜力度,优先推荐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晋升职称,从而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任务,积极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

篇6

1.I调查对象

课题组成员对浙江省湖州市城区的龙泉、飞英、爱山等六所小学的200名小学教师就教育科研素质等相关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向爱山、湖师附小(简称:湖师)等六所小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采用SPSS I 2.0.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是小学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创造性、应用性的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课题组对小学教师科研课题申报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参见表1.

其中龙泉小学有92%的教师是“在主管部门要求下参与科研”,远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调查“有申报课题意向”、“参与过课题研究”的项目中,各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爱山小学教师均为100%,明显高于其它小学。

课题组为深人了解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小学教师选题来源与级别进行调查,在“论文选题来源”的调查结果中,爱山小学教师有53.3%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教学问题”,其它几所小学也无显著差异。在“申报科研课题级别”的调查中,多数小学教师的科研选题来源本系统或本校,其中爱山小学教师有33.3%的省级课题,远远高于其它几所小学。调查结果显示:龙泉、飞英、新风小学有近50%的教师“申报课题时常遇到选题的困难”;大多数小学有近50%教师认为“缺乏申报课题知识”,其中爱山小学教师为65.2%,有较强获取科研知识的需求。有关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调查,参见表2.

六所小学有近80%教师在“进行科研查找、收集文献信息困难否”调查项目中,选择了“较困难”。在“进行过科研方法或信息检索知识教育”调查项目中,龙泉、飞英、爱山小学教师分别有88% , 83.3% , 87%选择“经常有”,几所小学无显著差异。在“能否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检索、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调查项目中,爱山小学教师有60.9%的选择“经常能”,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备课时能及时检索、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信息资源”方面,仅有湖师为67.4%选择“经常能”,其它几所小学差异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飞英、爱山、湖师小学教师分别为75% ,82.6% ,79.1 %“撰写过教育教学论文”,与其它几所小学有差异;爱山小学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仅为4.3%,与其它小学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有记教学读书笔记的习惯”和“在论文写作中产生的困难有哪些”调查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无”记教学读书笔记习惯为16%,与其选择“写作能力不强”的25.8%成正比。其中爱山小学教师认为“理论根底不深”为14.8%,明显低于其它小学平均的41%。

爱山小学教师在“常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书籍”的调查项目中,选择“有”的为91.3%,其中龙泉、新风小学教师选择“没有”均为44%。在“经常阅读哪些类型文献”调查项目中,飞英、爱山小学教师选择“期刊”的分别为72%和87%;其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图书”为30.8%,高于其它几所小学,经常阅读“期刊”仅为42.3%,低于其它几所小学。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构建教研服务平台

3.3.1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

课题组走访了六所小学图书室(馆),发现其人力、信息资源的匾乏与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的科研意识、科研参与的积极性对信息的需求不相适应,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小学领导要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依托本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如: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传授信息检索技能、教育科研知识等),为实现小学图书室(馆)与大学图书馆、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教育信息调研人员的多方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人力资源的指导和信息资源的保障。

3.3.2构建小学教师教研训机制

构建起以网络为载体的小学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教研组为主体,小学教师为核心,以教学中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利用校园网设立教研专栏,开展课题讨论,及时报道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教学试验或应用情况,及时采纳教师提出的建议,并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作专业性点评,及时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为教师搭建教研训机制的服务平台,提供师资、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篇7

开展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必然需要投身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理论研究和学校教育实践主体的二元背离在现实中却是屡见不鲜。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一谈到教育科研就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认为这是专家、教授的“专利”,从而游离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之外;而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专家、学者,他们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不能够完全理解现实课堂教学的原始状态,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研究的肤浅化、形式化,从而出现一些教育科研理念高高在上,而实际操作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新课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草根化、大众化应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教书匠”,同时还要加入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中去,成为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参与者”,要培养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活动自己的“土专家”,真正实现学校“常态化”教育实践和“草根化”教育科研的结合。

2.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目的的草根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些声音:“搞教育科研是专家、教授的事情”,“我们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写论文有什么用?”,“写论文就是东抄西抄,拼拼凑凑”,“反正评不上奖,还是不要写了……”等等。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疏于教育科研的理由大多是:平时课堂教学、管理学生任务重或不会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其实,参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并不在于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问题。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了积累评优选先、评聘职称和定岗定薪的考核条件,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东拼西凑、抄袭或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写作目的无异于杀鸡取卵,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有效开展是万万要不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课堂给自己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农村中小学教师肩负启迪学生智慧,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每天从事着关系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也为了赢得同行的尊重,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让我们尽快走上农村学校教育科研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吧!

3.农村学校教育科研选题的草根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开展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来说,好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成功的基础,可见,课题的选择是参加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课题是指教师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的切入点或话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一拿起笔就两眼发直、头脑变大,不知如何下手,殊不知,鲜活的话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一节节生动的课堂,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偶发的、情境的、特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对象,同样也具有深刻价值的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独特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教学理论或模式,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草根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在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把握和判断以及独具匠心的解决策略和教学智慧,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从自己熟悉的课堂教学、课余活动出发,以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定会找到好的课题。当然,也可以阅读有些教育杂志中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育随笔”、“点点新意”、“案例评析” 等话题,这类文章不仅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与我们身边课堂教学实际比较贴近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本身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

4.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方法的草根化

篇8

近年来,我校领导教研意识强,带头参加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校长李少宝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cn刊物上发表,《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刊登在《滁州日报》上。副校长童春迎论文《“听”同样重要—一节阅读课引起的思考》获安徽省教学论文二等奖。在领导的带动下,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广大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了大量的教学随感、案例分析。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市、区级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并获奖,有20篇教师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

四、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我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2006年9月启动《农村小学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专题研究工作。中心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具体做法是:

1.明确研究内容:

我校确定课题内容是:将从改变农村学生作文与生活相脱离的现状为主,探索如何挖掘农村习作资源,从而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充实其语言储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采取有效措施:

⑴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作文教学的书籍,加强理论基础。

⑵学校购置教学设备,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⑶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充分了解我校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

做到研究有的放矢。

⑷组织力量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习作资源。

⑸进行师资培训,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向科研型转变。

⑹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老师座谈的形式,明确研究的具体

内容,写出分析报告。

篇9

但同行评价在现阶段也存在问题。最近媒体报道,国外学术期刊撤销了数十篇国内学者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价造假。这种情况,在国内发表期刊论文、进行学术评价时,就更普遍,这为学术同行评价的推行制造阴影,如何杜绝同行评价中的弄虚作假,在人情、关系盛行的中国,是一大挑战。

篇10

尽管当前中小学教师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但我们在基层教育科研管理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疏于研究或研究不深入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究其原因,这固然受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更与他们在研究心理上的偏差直接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几种典型的消极研究心理的描述和案例剖析,提出一些矫正方法,借此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研究的价值、特点、方法、成效、精神等方面作一些诠释。

一、怠惰心理

教师囿于自己的经验与惯性进行教育教学,面对新的问题不求甚解、更不想通过探索和创新改变工作现状,追求卓越,对科研工作没有热情,甚至漠视。如余老师,工作10年,为评职称,偶有县级教学比赛获奖,主持县级课题已结题,县级论文也有获奖。但是,前后跨度几年的课题和论文都是同类内容,且同一主题前后两篇论文,无论新度、广度、深度都无太大差别,获奖等次不高。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怠惰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还未达到把自己作为教育实践研究主体的境界,对研究的价值没有深刻的认识。在中小学教师研究意识上,普遍存在3种偏差:①唯功利性。如余老师为了比赛和评职称而申报课题,一旦课题结题,论文过关,对研究就开始产生惰性,思维定式,陷入“被动研究”的泥潭。②成果意识错位。把课题、论文的获奖当作科研的唯一成果,而忽视了研究主要成果――教师实践行动的改善及在研究过程中的专业成长。③研教不相融。如余老师满足于凭借积累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却不能直面自身工作的新问题而开展能动研究。即使有研究,也只是在同类内容、同一水平上打转,难以产生好的实践成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会越来越缺乏研究的动力。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怠惰心理呢?

(1)教师要激活从事实践研究的主体意识。爱因斯坦说:“全部的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提炼。”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研究对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于教育生活的意义,使自己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单纯教学中日渐懈怠。实际上,只要在教学的同时坚持研究,就会明白“我要研”的真正意义。表面上看过程很辛苦,实际上享受了思考的乐趣、成功的愉悦,还有那种油然而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工作激情。这与职称、荣誉无关,而是教师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这种释放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研究获得成果时,则超越了外部物质奖励,得到了精神激励(效能感和成就感),这恰是人的高层次需要。

(2)要拟订循序渐进的长期科研规划,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于科研工作。在研究中,教师修炼自己的研究能力,从而为创新工作、提高教学效益和实现自身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恐惧心理

教师把科研神秘化,对完成研究工作表现出畏难情绪;或者对于自己、他人的点滴成果不屑一顾,盲目攀高,眼高手低,导致研究的自信心不足。如新手教师毛老师,刚毕业三年,热情、开朗、深得学生喜欢。但如果让他申报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他会说:“课题啊,这么难,那是专家学者们所做的事。”跟他同一办公室的李老师也会说“我都教了很多年了,还没有做过一个课题研究,要做就做个像模像样的,过几年再说吧。”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恐惧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在入职起始阶段,对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具体表现为:①无科研入门动机。如毛老师毕业头三年忙着“适应”教育教学生活,也缺乏科研操作的基本知识,说是做课题研究与己无关,其实是心里胆怯。他若让这种畏难情绪蔓延下去,必定会影响其专业成长。②科研意识偏颇。在新手教师看来,科研是高大上的。课题研究要经过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成果提炼、结题鉴定等环节,整个是“像模像样”的,而自己所做的日常工作则极其普通,跟研究划不起等号,于是自然地把教学与研究割裂成两张皮。若不从日常实际教学生活入手,而想以凭空臆想的研究改变教学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对科研的偏见必然会影响研究工作的自信心。这样,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很难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恐惧心理呢?

(1)教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研究特点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布克汉姆说:“教育工作是一门研究和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化程度很高的作业。”教师基于对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的观察、思考、探究和改进,生成教育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既是一种工作,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师的研究不仅能深化教育教学,还能增强自信和力量,并且教师对自身的研究实践具有独特的优势。知道这一点,教师就不会排斥研究,也不会把研究神秘化。

(2)要努力提高自己会“成为一个研究者”的信心。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达成“教”与“研”的融合:一是学中做。教师研究除做课题外,还包括诸如理论学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等)、经验交流、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教育论坛、成果展示、文集编印等,每一次完成“作业”,都可看作是教师的实践研究过程。而教师最主要的研究应是课堂研究,如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某一教育理论、反思内化,并将其运用于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收集反映有关教学效果的数据,与以往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等。这一过程把教学和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做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的《帕夫雷什中学》被世人奉为教学的经典之作,而他称该书是“根据我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确实,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早上花3个小时,记录平时点点滴滴体会的结果。事实上,研究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可以在做中研。只要教师真正行动起来,养成一种事事观察、思考、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他就是一个研究者。

三、盲从心理

教师未能把教育理论本土化、个性化处理,只是照本宣科、依样画瓢地进行研究,导致研究与实践对接不上,收效甚微。如擅长声乐的黄老师,自己及所带的合唱团曾在省市许多歌唱比赛中获奖。当她得知她在外省的一位同学做了一个关于校园舞台剧的课题,曾获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时,她想,自己与这位同学水平不相上下,同学能做好的事自己也能做好。于是,借鉴同学的研究课题,她也去申报校园舞台剧的研究课题,结果没有立项。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盲从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科研方法素养的欠缺。如黄老师对她的同学校园舞台剧研究课题获大奖比较迷信,且归因单一。其实这一课题获奖肯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与她的同学的素质特点(擅长舞蹈)和良好的研究品质直接相关,而且与其所在学校浓厚的舞台剧研究氛围和组建的研究团队等因素分不开。黄老师认为同学在做课题,她也要做一个,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直接进行“借鉴研究”,申报了课题,这样生搬硬套,只能是“形”似“神”伤。做课题研究不仅需要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和方法。黄老师若能借鉴她同学校园舞台剧研究的成功经验,然后再在自己擅长的合唱团建设问题上展开研究,那是可取的。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盲从心理呢?

(1)教师在实践研究中要有所突破,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可能做好的研究主题,不盲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之高,需要更广阔的思考,不能局限于狭隘。研究,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背景分析和自身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切口,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在研究实施中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直至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认真、谦逊和独立思考都是必需的,不应采取简单化的态度。

(2)重视掌握、运用科研方法。适合教师实践研究的常用方法有经验总结、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观察、访谈、叙事等是常用手段。重要的是,各种方法运用要适宜。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使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学生身上,其处理方法也会不一样。作为一种实践研究,必须以实践为导向,要选择适合研究主题又适合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在研究中若发现方法选择不当,要及时调整,在失败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方法论素养,最终实现教育研究的个性化。

四、敷衍心理

教师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对于研究任务,应付了事。甚至有时为了粉饰,投机取巧,将他人的研究成果挪为己用。如有这样一些老师,从教多年,教学成绩还不错,但搞起研究,就是藏着力气使不出。还有一些老师,虽然教学成绩平平,在课题申报时,却未见用力就拿出“漂亮”的研究方案。一问,是“借”的,只是稍稍改动了其中几个字而已。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敷衍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对研究的任务和功效没有强烈的认同,还没有把研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求。客观上看,大致有3种情况:①研究任务与工作时间相矛盾。一线教师,工作具体繁杂,不愿花更多的时间搞“耗时巨大”的研究,能应付即是。②研究任务与工作实际脱钩。有时学校为了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要求教师参与研究,而非教师实际所需,教师往往是被动应付。③研究任务与现成资料相重合。偶尔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现成资料有较高的一致性,有时就虚化研究过程、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当然,“外向型”任务强制教师研究已经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应予以纠正。但从主观上看,教师还没有感受到研究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和力量,缺乏研究所需的内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抄袭则暴露了某些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敷衍心理呢?

(1)教师要增强“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的认同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应借助研究力量推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性探索,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书育人的高度、思路和方法。“高瞻”才能“远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是长流水”。同时,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在忙碌中拥有这份高远,永葆教育教学的热情,享受学生成长和智慧传递的幸福。

(2)学校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推进器”。科研兴校,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在把科研作为教师任务规定下来的同时,还要注重科研的专业引领。树立科研典型,培养科研骨干,引领教师找到研究的正确方向。合理安排教师的研训工作,不做伪培训、伪研修、伪学习。建立科研诚信责任制,以避免教师胡乱应付、投机抄袭等不良行为,增强科研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五、浮躁心理

教师想研究,会研究,但不能静心,缺乏毅力,对研究或浅尝辄止,或在“瓶颈”前泄气,或在“高原”中倦怠,最终不能形成好的成果。如时常可见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有能力,但研究水平起伏很大。有时选题精准,但缺乏事实分析;有时数据充足,但缺乏严密逻辑;有时方案堪称完美,但操作不够详实;有时成果有特色,但统而概之、人云亦云。很少做到真问题,真研究,真问题,深研究。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浮躁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偏低和对实践研究缺乏钻研精神。没有高远的目标追求,成就水平偏低,在研究上就会缺乏“挖深井”的韧性,也很难有所建树。实践研究如西天取经,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教师可能面临的困难有:①缺一双“火眼金睛”。“跟风”选题,缺乏个性,跟着感觉走,也鲜有科学性。②缺一场“面壁参禅”。教师不能静心潜沉下来,阅读源头性书籍和材料,从大量源头信息中分析、筛选、厘清问题,从表面深入到本质,悟出禅意。③缺一副“三头六臂”。因大量的繁杂事务需要处理,对研究实施过程中的观察调查、个案收集、数据整理、改进讨论等各个环节难以顾全。④缺一次“打坐诵经”。清静内心,将研究手稿中浅层经验、个案特色进行理性提升,提炼成可诵读可推广的“经文”。研究缺少以上任何一项磨难,哪怕你是“科研骨干”,也只能草就成果,难得“真经”。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浮躁心理呢?

(1)教师要从不辱育人使命的高度提升精神气质,使自己保持激情不老的心态。教育是一种慢的生活,教育研究更是一种慢的艺术。开展实践研究,应有长远的眼界,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找自己在实践中有深刻体悟的专题突破,做到从真问题出发、长期性跟踪、严谨性收集、规律性探索,取得成果必定是水到渠成。有人说:能够在一个行业做出点名堂的人,往往不是什么特别聪明的人,而是能够坚持不懈做下去的人。只有树立教育研究有所作为的境界,才能摒弃浮躁。

(2)加入到科研团队中去。同伴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有利于开拓研究的信息源,更新理念,打破思维“瓶颈”;也有利于共享研究智慧和乐趣,形成“共振”效应,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瑛.教师排斥课题研究的原因分析[J].宁夏教育,2014,(2).

[2] 戴建国.理性看待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倦怠症”[J].校长参考,2014,(2).

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7月对江苏省宿迁市所辖4县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4份,有效率为83.8%。其中男教师441人,女教师313人;25岁以下37人,25~3O岁167人,31~35岁62人,36~40岁78人,41~45岁105人,46~50岁156人,50岁以上149人;低年级141人,中年级232人,高年级381人;大专以下199人,大专385人,本科170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使用张忠山编制的《小学教师工作满意量表》,共39条项目,5个维度,包括工作本身、领导、同事、晋升认可和收入,问卷采用5点式记分法,5,4,3,2,1分别代表“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一般”、“不赞同”、“非常不赞同”。在满意度问卷调查中,有8道题目是关于教师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进行的评价,取其平均值,即为整体工作满意度。

1.2.2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质量审核,然后用SPSS15.0进行数据的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多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均数间多比较用Duncan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篇12

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小学教育也是民族的奠基工程。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它对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水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然而,现状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还比较欠缺。我曾就“农村小学教师素质问题“对我市“东三乡镇”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三个乡镇的村小教师不具备教育研究能力者高达49.7%。湖南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就“小学一级教师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小学一级教师中,城镇教师欠缺教育研究能力者占37.5%,农村教师占45.16%。这种情况,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构成

对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这一能力在结构上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般教研能力。如:运用教育理论改进班主任工作的能力;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教研活动的能力;归纳总结教研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层次:较深的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力。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能力;创造性地选用某种教学模式的能力;有效地移植教科研成果的能力;将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并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性结论的能力;推介自己优秀经验的能力等。

第三层次: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并提出课题的能力;拟定个案研究、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等研究方案的能力;分析、评价、处理教育研究材料及得出正确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措施或建议的能力;撰写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的能力。

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是逐步发展并培养起来的。只有具备一般的教研能力,才能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最后达到专题研究的高度。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可根据教师职级而定,如对小学二、三级教师主要应增强教研意识,培养一般的教研能力;对小学一级教师,应着重提高总结推广经验和成果的能力;对小学高级教师,应培养和提高他们课题研究能力。各层级的教师,应根据各层次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师训部门也可分层次、分目标地进行培训,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具体实践中,个层级教师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一个层次、两个层次或全部层次,作为提高自己研究的发展目标,教研部门和师训中心也应从实际出发,提出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培训方案。

三、怎样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机构和教师自身都应进一步树立教研意识,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从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来说,要让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打好基础。教育研究能力是动脑和动手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为:在动脑的前提下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脑和动手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首先,师范学校应开设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育学科的各门课程是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必设的基础课程。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在开好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设现代教育理论。重点选讲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小学教学动态以及现代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使小学教师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国内外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懂得并发现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教育研究中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验证明四个阶段的构成程序;熟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如: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论文)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方法。

篇13

[3] 孙远路.西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4] 马岳勇.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

[5]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