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英语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社会全球化发展,中医的影响力也已遍及世界,当前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中医成为外国留学生最热门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研究中医,利用中医治疗患者,甚至一些国外高校还专门开设了中医药专业科学。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他人来了解中医,而是要主动走上国际化道路,积极传播中医的价值与文化,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医,与我们一起研究、传承、发展中医。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我们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医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学好中医英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专门场所,有责任担任中医英语教学这一重大任务。做好中医英语教学工作意义重大,它不仅能让中医走上国际化路线,增添中医的活力,还能起到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作用,更能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因而,无论是顺应全球化浪潮,还是传扬中华文化,中医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当前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病
目前全国的中医药院校已基本普及中医英语教学,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外国语学院也开设了中医英语课,但中医英语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时间短,许多学校还没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还没有认识到中医英语课程的独特性,现有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弊病。
1.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中医英语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为讲授法,特别是在词汇讲解方面,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方法,而是把生涩难懂的单词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学校的中医英语课如同英语阅读课一样,教师找些中医相关的英语文章带着学生阅读,然后翻译。教师主导着课堂的进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许多学校的中医英语课与通用英语教学没什么差别,以听、说、读、写、译为基本的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简单,除了获得学分外,课程结束后学生没有什么收获。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校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有的院校在大三才开始开设中医英语这一专业课,而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最初的专业熏陶而对中医英语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忙于实习、找工作而无暇顾及。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教师和学生把中医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为应付学校的考试,违背了开设中医英语课的最初宗旨。
3.定位存在分歧
中医英语应是中医药学和英语语言学两门学科的交叉结合体,中医院校、外国语学校及一些综合类大学都开设有中医英语课,但各类院校对中医英语课的定位各不相同。中医院校认为中医是该门学科的基础,因此侧重中医学知识的传授,对英语的掌握要求不高;而外国语学校及综合大学则侧重英语教学,把中医作为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之一,在大三或大四才讲授一些中医药方面的知识。究竟中医英语课以中医为主还是英语为主,或者二者同等重要,各学校的看法不一。中医英语课的定位存在分歧导致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也存在分歧。
4.缺乏国际化视野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中医一步步走向世界,且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当前我们的中医英语教学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把促进中医国际化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学校对中医英语的定位视野狭窄,囿于国内的中医研究动态而忽视了国外对中医的需求。因此,许多学校的中医英语课与基础英语课没有多大差别,与国外的交流甚少。一些教师认为中医在国内都还没有发扬传承好,哪来精力走向国际,让学生学好中医才是当务之急;且国外医学界都是西医主导,何必自找没趣。一些学生还认为自己以后又不会到国外从医,学习此门课程完全没有必要。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英语教学模式构想
1.教学模式构建
(1)以ESP教学理论为向导。ESP全称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它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密切相关的英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或从事研究的能力。ESP教学与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不同,它更注重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目标明确。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以来,ESP教学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医领域也不例外。经过多年的发展,ESP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各行英语教学在ESP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未来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也将朝着ESP方向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英语需在ESP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让中医走上国际化道路,并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ESP教学理论虽然能为各领域的英语教学提供指导,但中医英语教学不可照搬理论而陷入僵硬的教学模式中,中医英语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及院校特色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2)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深入。中医英语是中医药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双向交叉结合体,而且中医是中国所特有的学科,国外没有中医英文原创著作,因此学习中医英语的前提是要有较为扎实的中医药知识。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要进行中医英语学习关键是看中医知识的掌握水平。如果连中医的基础理论及中医文化都不了解就开始学习中医英语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学生教授中医英语。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他们刚接触到有关中医的专业知识,对中医还处于了解阶段,理论基础不扎实,这一时期的中医英语教学可由中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渗透,如教师可用英语讲述中医专业名词或重点内容,让学生树立起中医的国际化意识。同时,在大一阶段还可开设相对简单的中医英语课,如中医文化、中医养生、中医英语口语等。大二后,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开始深入学习中医知识,因此这个阶段可加大学生的中医英语学习量,中医教师和中医英语教师可交替渗透中医英语,中医英语课可涉入更多的中医知识,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典籍翻译、中医英语笔译理论与实践等。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已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知识,并且即将进行实践,此阶段学生急需用英语表达所学的中医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医英语应以专业的中医英语教师授课为主,课程内容要为学生的实践服务,又要为以后的职业发展作好铺垫,如可设置问诊对话、学术写作、口译等课程。(3)灵活选择教学形式。如果有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还要灵活选择教学形式来辅助教学,以丰富中医英语教学模式的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项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对于中医这个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更是必不可少。中医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多媒体、医学模型等辅助教学。课堂内,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可采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效的教学不仅在课堂上,也包括课堂外。在课堂外,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中医方面的英语网站,如国外的一些中医院校网站、中医药诊所网站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浏览此类网站,了解中医的发展动向,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此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医方面的英文期刊,如《中医杂志(英文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世界中医杂志(英文版)》。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巩固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配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据了解,当前各学校的中医英语教师存在数量不足、专业不精等问题。要成功实施中医英语教学,必须要有中医知识和英语功底皆深厚的双语教师。因此,加强中医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得以有效推行的保障。各院校应有选聘中医英语教师的标准,对中医英语教师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从入口上把好质量关,保证所选聘的教师能够胜任此项工作。选聘教师结束还要做好教师的岗前培训,让教师了解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该学科的特色、中医文化与传播。教师入职后,要为中医英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定期安排优秀的中医和英语教师与他们进行交流,充分汲取这两个学科教师的经验,更好地将两门学科融合。学校可定期组织中医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竞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另外,选取长期从事中医药涉外教学及翻译的教师为学科带头人,组织教师研究中医英语教学,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除了开展中医英语教学的教师外,学校还可组织校内的其他中医教师进行免费的中医专业英语培训,以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中医英语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选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系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了解外国文化,以促进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2)研发优质教材。没有教材就如无米之炊,优质的教材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中医英语教材的选择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中医在世界各国的推广。而当前各院校所使用的教材缺乏规范,质量良莠不齐,专业术语的翻译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研发优质的中医英语材料势在必行。为统一标准,保证质量,教材的研发工作可由国家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并成立中医英语教材研发工作组。专家组成员应由中医理论功底好、临床实践经验丰富、英语基础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专业人员组成,为保证教材质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有必要邀请国外的同行专家加入教材的编订工作,为工作组提供可参考的建议。(3)建立完善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机制。一个组织要想有效实现目标,必须要有高效的管理团队。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中医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保障。各中医院校应成立中医英语教研组,全面负责中医英语教学工作,如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估。中医英语教研组要对学校的中医英语教学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定位中医英语时应有长远的视野,教研组要注重如何让该学科与国际接轨,创造机会让教师与国际上的医学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并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同时,学校还要成立中医英语教学研究基金,为中医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支持,提升教师参与中医英语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简.莱特,别敦荣,杨华伟,陈艺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2-21.
[2]杨会良,王悦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与中国大学的应对[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1):69-72.
[3]杨颖.国内中医英语教学五年回顾与思考[J].时代文学,2015,(5):181-182.
[4]周跃红.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2):256-258.
[5]史文君.浅谈中医英语教学中的问题[J].才智,2013,(31).
[6]许支祥.中医双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教育ECM,2006,11,(6).
篇2
1以中医技术体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西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接触中医的机会不多,对中医认识不足。学生只有一个学期共几十个课时使用中文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没有见习课。由于课时少,课堂上教师不能对中医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学习热情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不重视中医知识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积极性。建议在开课初期,先让学生参加中医体验课,由专业的中医师、中药师向学生展示具有中医特色的各项技术,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指导学生参观中药房,观摩中药炮制、煎煮过程等。对于某些操作简单但起效快的中医技术,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如学生在观摩针灸的过程中,可以参观针灸人体模型、针灸挂图上的经络走向和各经络上相应的穴位,认识不同规格的针灸针和艾条、艾绒、艾柱等,参观医生如何诊病、辨证、处方、取穴、施针,观察患者施术过程中的反应,了解隔姜灸、隔盐灸,了解针灸治疗后医生的医嘱。学生还可以亲自感受按摩、推拿等中医医技。通过近距离学习,让学生初步领略中医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学好中医知识树立信心。因为学生亲身感受了中医医技,直观了解了中医医技,这为之后的中医英语翻译和中医药国际交流打下了情感基础。
2使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BI)全英讲授中医理论知识
目前,中医英语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流程多是词汇学习、语法学习、阅读中医英文文章、翻译文章练习。教学形式较单一,课堂气氛欠活跃,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乏感,继而对所学知识逐渐失去兴趣,影响知识的输入。建议使用CBI全英讲授中医药理论知识。CBI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被提出,1994年首次在我国出现[1-2]。CBI是将学科学习与语言学习相融合,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或者基于某一学科内容[3-4]。STEPHEN等[5]认为CBI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带来教育理念的变革。狄玲等[6]、XUE等[7]认为CBI使学生有机会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既能学到学科知识,又能提高语言水平,使学生学会研习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改善学生学习焦虑感,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杨丹元[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同采用CBI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并认为CBI满足了其专业研究与语言学习融合、基础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结合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旦侧重学习与训练专业环境中的英语运用,可以增强学生英语+专业的合力作用。范淑娟等[9]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肯定了CBI课程中教师的促进作用,并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CBI课程的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更浓,主题知识的探讨促进了师生间信息双向或多向流动,课堂生态两大主体在动态循环中相互促进。研究发现,CBI课程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获取场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来源,师生之间信息流动双向性推动教师持续学习,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使教与学达到平衡,为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9]。在中医英语教学中可将中医学与英语有机融合,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核心,围绕每一章节(如:中药煎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使用英语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时会把注意力放在整合词汇、语法的语言输入上。学生在知识输入过程中以句子的形式学习了词汇、语法和常用句型,获得的知识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经过组合后出现的,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使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专业英语听力水平。如讲授中药煎煮时,内容不仅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各种煎煮方法的英语词汇等,还包括了使用固定句型、短语陈述整个煎煮过程、煎煮注意事项、特殊煎煮方法、服药时注意事项等。讲授阴阳学说时,不仅涉及阴阳的含义、分类,还包括阴阳学说的内容、各内容的具体内涵和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来逐渐建立中医知识框架,使用英语输出中医知识中的逻辑关系,构建中医思维。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育学生形成中医思维。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逐渐学习使用英语思考中医、使用英语交流中医,运用英语学习中医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及时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动力。
3使用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医药
目前,学生的中医英语学习主要偏重于读和写,对听和说的训练不多。大部分学生反映,将一份中医文章翻译成英文时,往往只是把词汇和语法进行生硬组合,以英语为母语者在看翻译稿会觉得不知所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学生缺乏中医英语语感。建议在整个中医英语教学的最后阶段,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听、说能力,锻炼学生的中医英语输出能力。体验式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勇于实践,促进同学间合作学习,扩充知识面,体验语言带来的乐趣和使用语言的成就感,可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2]。王林等[2]、王林艳[10]认为,体验式教学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学生自我体验、发现、总结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态度和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尤其在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培养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曾婧[11]认为,学生在具体场景的学习中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接触和认识,继而完成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规律,使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情商,让学生成长为素质全面的人才。在开展体验式教学前1周,告诉学生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及课堂操作流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4人,自选主题,确定要介绍的中医知识,然后通过查找资料,制作幻灯片,撰写讲稿等对中医知识进行先期学习。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上台用英语向全班师生介绍中医,限时10~15min。代表发言结束后,组员可补充。小组展示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和班级同学针对介绍的内容发起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整个问答环节同样只能使用英语进行。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各小组使用英语介绍了中医知识,如明代医家李时珍、中医代表著作《本草纲目》、中医切诊、中医针刺、中医艾灸、中医养生、中医手诊、中医雷火灸、中医食疗、中医足疗穴位等,有的小组不只停留在单纯幻灯片展示阶段,还与全班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介绍如何进行切脉等。通过学生课堂展示,可以知道学生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的热情。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式新颖、趣味性强,能提高学习获得感和团队协作的快乐感。学生虽然在前期需要输入的中医英语知识很多,但在知识输出时能明显感到学习的成就感。
4使用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课堂使用英语交流中医的动力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于1967年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12]提出。形成性评价重视教与学中的多层次分析与判断,可为教与学提供针对性、真实性的诊断信息,使师生进一步明确自身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及缺失,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整自身教育、学习模式,进而使形成性评价能有效运用,提升教育、学习的成效[13]。中医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中医英语的学习难度大、记忆困难等而产生畏难情绪。建议在成绩评价中不仅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评价,通过使用形成性评价激励他们在中医英语学习上不断超越自我。不仅要尽可能多地输入中医英语,还要输出中医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课堂使用英语交流中医的动力。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形成性评价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勤情况、课堂知识接受情况、课后文献查阅情况、幻灯片制作质量、中医英语口语交流情况、团队成员对团队学习中的贡献度等纳入评价。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调动了学习热情,激发了竞争意识。为了在课堂能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积极查阅资料、练习听说能力,不仅增强了中医英语学习的信心,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篇3
中医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培养既精通中医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开展中医学英语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医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其中医学英语术语是中医学英语的重要基础。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侧重于中医理论术语翻译的教学,而忽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造成很多中医知识的翻译都是中文式英语,而中医和西医的交流与传播必然首先体现在专业术语上,术语成为概念沟通的唯一途径[1]。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力求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术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一些常用的中医学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中医学英语水平,为国内其他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3级(三年级下学期)中医学专业3个班级(A1班、A2班、A3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71人,其中A1班57人、A2班56人、A3班58人。
1.2教学内容及方法
1.2.1教学内容
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和中医英语理论教学。
1.2.2授课模式
A1班采用模式一:传统只教授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A2班采用模式二:传统只教授医学英语术语的教学模式;A3班采用模式三:医学英语术语与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2.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期末成绩评价方法。按照形成性评价方法,设置平时成绩(30%)和期末卷面成绩(70%)两部分。3个班级同时进行期末理论考试,考试内容相同,按照同一标准,由同一教师批阅同一题型。(2)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认可情况、对医学英语术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建议与需求。共发放问卷171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中医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
2.2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公共英语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增强了学生中医学英语阅读和翻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讨论
中医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全球医学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助于扩大现代中医学在全球的影响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意识到中医学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在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了中医学英语课程。但是,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仍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英语术语学是一门以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法为基础,以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及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英语基础课程[2],是国内外西医院校的基础学科,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医学英语术语学的研究[3]。医学英语术语中,大约70%来源于古希腊语,25%来源于拉丁语[4],现代医学术语受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影响最大,大量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素与英语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术语,使医学英语术语的数量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致有1500多个新的医学英语术语产生,了解掌握这些术语有利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本研究在本校中医学专业3个不同班级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中医学英语教学。研究发现,2013级(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总体上较好,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等西医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西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架,能够很好地理解西医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词汇,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很适合开展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和中医英语理论的教学。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对医学英语术语的语言起源、语言形成、结构调整、语义演变、词素合成、应用方式、认知变异、多语同源和多源同义等方面进行讲解,结合西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按照人体系统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讲授,让学生学习了人体各系统的重要词汇。医学英语术语中大部分词汇较长,构词方法与现代英语不同,词汇量大、复杂,单词记忆困难,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侧重于介绍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方法和词汇归纳记忆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角色扮演、词缀接龙、猜词抢答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中医学英语术语的讲授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学英语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听力和理解能力,为学习中医学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再讲授中医术语英语翻译,让学生熟悉中医术语的英文表达,更好地理解中医英语的翻译方法,尤其在涉及疾病名词的英文翻译时,应用“意译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中医术语的英文表达,还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有关中医翻译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调查结果显示,A3班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A1班和A2班(P<0.05),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医学英语术语教学。
综上所述,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中医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比、分析和了解西医及中医两种术语体系之间的异同点,将传统中医文化、现代医学知识和英语语言相结合,促进中西医文化交流,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培养出勇于创新、精通英语的高质量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作者:杨畅 李雪菲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兰凤利.论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4):368-370.
篇4
合适的生理学英文教材无疑是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的关键。国外医学院校多采用公认的权威原版英文教材,原版教材英文规范、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包含本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进程等优点,因此语言上比较适合海外留学生。但如若完全用原版英文教材,知识容量过大,难度过深,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国内统编英文教材虽然符合国情,但存在英文不够规范,更新速度慢,跟不上学科最新进展等缺点,不是非常适合留学生使用。为此笔者认为应将原版生理学英文教材与国内医学院校统编的英文教材应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构建一套适合我校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生理学教材体系。国外原版教材可借鉴欧美通用教材: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Guyton&Hall),HumanPhysi⁃ology:AnIntegratedApproach(Silverthorn,D.U.)将原版教材中在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校留学生教学大纲的章节应进行删减或修正,将计划讲授的章节重新整理,同时参阅国内医学院校统编的英文教材,加入原版书中没有的章节,通过讲义的方式发给学生,以求体现出生理学课程最精华的部分,篇幅小、内容精练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全英语教材,国外大学也多自行确定实验项目和自编实验指导。我校根据国外医学院校的实验课安排,结合本校留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编写实验讲义,与传统的中文实验教材相比,其特色应体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更具有多样性,在保留了经典的动物实验之外,还增加很多人体机能学实验,如肺功能测试、心电图和脑电图测试等,紧密联系临床,增加学生积极性。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中西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输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笔者认为,西方国家大学培养学生多为启发式的教学理念,与此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交互式、活动式、讨论式为主。而我国传统教育多为输入式的教学理念,与此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满堂灌、教与学互动不足、讨论少、案例少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外国留学生难以适应。在留学生教学中,必须处理好输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倡启发式教学理念,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生理学课程形式有4种:lec⁃ture(面授的理论课)、online(网络自学)、tutoria(l类似PBL的教学模式)和practica(l实验课程)。课堂教学也多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KWL(know/will/learned)教学方法,即根据对学生的知识程度来决定你授课的内容,以及课后了解学生最终掌握的内容;“think,pair,share”教学法,学生先思考后配对讨论以达到信息共享;还有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收集资料讨论,教师抽查学生笔记,安排学生随堂小测验或撰写小文章、教学研讨会议(seminar)等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知识点,充当老师的角色来进行讲解,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最愿意采用的一种形式。注重课堂教学技巧,可将生理学原理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来解释抽象的生理学原理。如:讲细胞跨膜转运时,用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过河方式的例子来说明它们的区别,留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实验课上教师对实验内容简单的讲解和示范操作后,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去操作、观察和探求。实验中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相互合作完成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最后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请教任课教师,这种边学习、边讨论的模式,应是一种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完全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而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留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学习。国外大学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均通过互联网和学校相应的课程网站,了解包括教师的教学安排、课件、布置作业、辅导材料、各项通知以及和学生的互动提问等。对于生理学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原理和现象。例如,呼吸的胸内负压以及肾脏的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等,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困难是教学难点,教师可开动脑筋集思广益,通过动画课件来帮助阐明这些复杂机制的形成过程,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外大学多采用的“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方法,其教学思路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系统总结。虽然PBL教学方式对教学设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要求较高,不一定完全适合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但我们可以适当引用含有PBL元素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比如,教师可提前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出涵盖某个知识点的问题,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查找相关最新的资料和信息,学生可根据查找的资料分组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做出总结,也可要求同学撰写相关小论文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创造一个轻松学习氛围,而这种氛围符合留学生学习习惯,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锻炼学生对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公平、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篇5
《内经》不仅是论生命科学为主体的、具有独特科学内涵的医学经典巨著和医学“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1]。它不仅是研究中医学理论渊源最重要的文献,而且由于它较详尽地记述和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论及古代的天文、气象、物候,所以也是中国哲学、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书籍[2]。因而,在“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内经》的学习有了双重含义,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作为中医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翻译一直以来都是译者们不懈努力的重要领域,《内经》更是如此。目前,有关《内经》翻译研究也从翻译理论(如严复之“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法、彼特.纽马克翻译理论等)拓展至翻译原则、方法等策略研究,从英译史到英译版本对比研究,从整体研究到细致研究(如虚词、反义词、文化负载词、四字格等),从内容研究到译者主体性等等,《内经》翻译研究已经涉及到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因而,学习《内经》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翻译理论及动态,熟悉并逐步掌握各种翻译技巧非常必要。
另外,在功利性学习风气的不良影响下,现在的学生普遍目光短浅,目的性强,一切不能短时间产生效益的学习活动都是不能打动学生的。因而,想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从而感悟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这显然不太现实,那么通过《内经》相关翻译理论及方法技巧等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来继发学生主动学习中医典籍,这不失为双赢。
三.引入《内经》的可行性
篇6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利用课堂组织各种有趣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双人对话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听说交际活动,如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和辩论,运用课文主题进行演讲、游戏、故事改编、短剧表演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英语自主学习活动,利用语音室、校园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强调课外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建设,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和操练英语的场所和机会。同时大外部的英语广播站、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才艺秀、英语主题征文大赛、PPT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应用的环境和实践的舞台。
二、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师生角色
能力本位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组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而担任起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协作活动的参与者、学习问题的解决者、知识结构的建构者等角色。
三、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公共英语评估体系
能力本位教学可采用形成性测评和终结性测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监控,不定期地组织课堂讨论、随堂听说小测验等活动,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等。终结性评估包括期中、期末课程考试和相应的水平考试。这样做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互相信任的气氛中学习。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增强其语言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际过程以及自己的学习表现,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当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学以致用时,他们才能切实感觉到这些语言知识技能的存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7
。其意思是“解释”和“翻译”,由此可见,诠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翻译”这种意义在内,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1]。翻译是古代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即解释”是诠释学一个古老而核心的命题。诠释学认为翻译即解释,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狄尔泰认为对待人文学科必须采取与对待自然学科截然不同的概念,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客体的形式而出现的语言( objectified expression) 来处理人类经验和我们可以理解的内心现实,因此,人文学科必须采用理解和解释这两种手段。伽达默尔认为语言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符号体系,而是我们的世界观,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他把语言推向了诠释学的中心。
“前见”( prejudice) 和“视阈融合”( fusion of horizons) 是诠释学关于解释和翻译的两个重要概念。关于理解,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他不能脱离自己的历史性,因此,任何理解都是理解者带有前理解的理解,他称这种理解为“前见”。
“前见其实就是一种决定某个处境( situation) 的一切要素最终得到考察之前所给予的判断力”[2]。理解不可避免地包含“前见”和“视阈”,在翻译时译者视阈与源语文本视阈各自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对方融为一体,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让自己的视阈和文本视阈融合形成新的视阈,这就是视阈融合,理解是一个视阈融合的过程。
与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不同,诠释学认为由于视阈不断地发生融合,所以无论是现在的视阈还是过去的视阈,也无论是读者的视阈还是解释者的视阈都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因此,翻译具有动态性。
二、诠释学对中医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 一) 中医的诠释特征
中医同诠释的关系源远流长,其表现主要来自两方面:
1. 诠释是中医学研究和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中医自古同诠释就密不可分,中医学的发展与研究从来都是围绕对古籍和经典的理解和诠释而展开。在中医诸多古籍中,《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战国时代) ,也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医学流派,其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对《内经》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千百年来众多医家及有关学科专家对《内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注疏、专论大量问世,当今对《内经》的诠释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使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
2. 诠释是中医语言最为突出的特征。汉字已有6000 年的历史并经历了许多变迁,汉字从夏代之夏文,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和简化字,语言表述从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而中医语言自从它产生以来几乎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中医文献多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写成,词语精练浓缩,内涵丰富深刻,有史以来中医人都是通过对古籍和医学经典的诠释来掌握、整理和学习医学知识的。中医语言特征也使得众多阐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形成了各家学说。由于中医语言从结构到表达形式都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当代学习者必须首先把其“译成”现代语言来加以理解,否则无从掌握,因此,诠释成为中医表述的凸显特征。可以说诠释给中医以生命,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赋予它新的诠释与内涵,中医才得以传承、发展与沿革。
( 二) 文本的开放性与阐释的多样性
由于中医文献大部分是文言文或半文言文写成,语言浓缩精练,因此,中医英语翻译首先涉及对中医文本的认识和解释。与传统的翻译课不同,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把翻译过程看成是动态的,文本作为被解释对象是开放,教师不是文本的唯一解释者,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和解释,文本的“最终”意义是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而达成共识,这不仅符合中医自身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
中医文本解释的多样性是不争事实,从诠释学视角分析,一是译语本身实际是多个前理解变化的结果,每个译者的解释是建立在历史的理解和自己的“前理解”之上,经过一次次查阅和考证得出的结果; 二是同一文本,由于理解的差异,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也就形成了同一文本多种解释的现象。
诠释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认为翻译是视阈融合的过程,因此,它不是简单地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或者用一种符号代替另一种符号的过程。视阈是运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视阈,不同的历史有不同的视阈,因此,翻译或解释是动态的,深受文化背景和个体认知程度的影响,文本只能向读者展现他所能够体验到的意义,其余的就可能处在遮蔽的状态。因此,意义的获取并非建立在纯粹逻辑经验基础上,“而是在人的揭示中,使事物去蔽而按其所是显示其自身意义”[3],这与中医学的特点不谋而合,中医学的研究历来承认文本意义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不同的读者和研究者因为个体生命体验、临床实践、环境、性格、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异,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
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有点过于僵化,追求中医翻译的“统一”和“完美”往往使译者望而生畏,甚至使翻译裹足不前,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由于文本的解释是“唯一的”、“统一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翻译课常常变成了阅读课,课堂教学形式是单一的。诠释学指导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把文本释义的多样性视为中医翻译的基本特征,把翻译植入一个动态活动中,重视翻译的形成过程,译者往往不能直接以自己的视阈去和原文的视阈融合,而是首先诠释文本中的某些字或词的含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但要考察历史的理解,还要以此考察充实自己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的视阈,再回到文本,对文本进行重建,译成新的译文。教师根据这一过程,可以有机地组织课堂教学,使翻译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译文。
( 三) 打破传统的二元论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
传统的课堂是二元论控制下的课堂,二元论( dualism) 的主张就是认为有两种根本上不同而且完全对立的东西存在,在不同的领域二元论有不同的表现,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主客体———师生的疏离,在二元论控制下的课堂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是客体,师生是对立的双方。在传统的中医翻译教学中,由于翻译存在许多难点,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常常以“我”为主体,把自己的理解或翻译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把教材视为被诠释的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解释者,对教师而言,教师是作为文本的诠释者而存在,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文本的意义及文本背后隐含的意义解说出来,教师的存在价值是通过解释而彰显的,通过与文本的视阈交融,实现自我诠释,是向普遍性提升的过程。学生也是文本的诠释者,甚至是诠释的主体,他们通过诠释文本,整理已有的医学知识,积累新知识,从而获得自我反省,自我超越。这样就使对文本的释义由障碍变成了积极因子,在整个英译过程中,师生形成互动、互补效应,教师的视阈与学生的视阈相遇,并相互影响,通过同化将他人的视点变成属于我的东西,但这个同化并非“占有的同化”既不是把自己移入他者中,也不是使他者受制于我的标准,而是相互汲取,共同提升的视阈融合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从来不是把某些体验从这一主体内部输送到那一主体内部这类事情,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是作为“统治知识”强迫学生接受,而是作为“服务知识”取得学生认可[4]h悆 <。此外,文本通过师生的理解、解释而呈现自身意义,由于文本的多义性使自身得到增值,被诠释对于文本来说是一个生成更新的过程。
三、结语
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要求翻译“对等”、“忠实”
等,只是一个理想模式,诠释学翻译观不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翻译的动态性和解释的多样性,使翻译更为开放,为中医翻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诠释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让学生主动思考,使之主动自觉地参与翻译实践,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语言技能、翻译技能、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篇8
2.1改进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这两个阶段不是相互独立的。公共英语作为学生掌握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必修课,是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前的基础[2]。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基本采用大班授课和公共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往往会为了应付期末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听课,没能给中医药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语言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应摆脱以教师单独讲授的“高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网络教学,比如观看医疗题材的美剧如《HouseM.D》、《Coma》、《cis》和《Grey’sAnatomy》等,将医疗专业知识与美国的社会、人文风情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之间的互动式学习;针对性的增加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情景对话与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5]。在情景模式的锻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在情境中遇到的专业术语,在情景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词汇运用能力进行评估,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其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学习,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解决问题的地方。笔者将中医药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归纳于表1。
2.2优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篇9
随着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趋势的不断深化,既精通中医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即从基础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移。在这一转型期,如何培养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医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指在中医药对外翻译与交流过程中英语语言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体系。目前,作为一门课程, 中医英语在我国许多中医院校中已经设置。但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期其语料库的建设却是一个新课题,有待于开展探讨和研究。
一、语料库与中医英语语料库
语料库是为了某种研究目的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收集的语言文集。语料库能准确而全面地代表某一语言或其某一方面的语言特点。通过语料库方法,大量的文本很容易被处理,这样人们就能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语言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为语料库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及科学的技术支持。因此,从现代意义上讲,语料库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储存和使用的语言素材集合。通过语料库,人们对语言素材进行检索、分析及处理,得知语言的特征和规律,以便于语言的应用与教学。
近几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发展飞速,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为前提下,语料库深层次的应用问题得到了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其中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就是典型的一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只有借助英语等国际语言才能进行国际化传播与交流,以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建设中医英语语料库已成为当今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英语语料库主要为了满足中医英语研究和实践的需要,经过计算机处理并存储的中医英语文本库集合。中医英语语料库不仅是中医词汇基础上的简单的检索语料库,还应通过选用中医文化,进而达到对中医词汇英语翻译的检索,及中医学的语篇及语用的分析和总结。
二、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在中医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建设中医英语语料库是现今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既懂中医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成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其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教学、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编写、学习模式及评估与考核。
首先,提高中医英语教学质量。中医英语语料库能提供给中医英语教学丰富多彩的材料。除了对中医英语中的常用语言结构、教学中的语言难点等问题做出客观的判断外,中医英语语料库还能通过语境设计学习任务,组织课堂活动并进行后续学习,从而提高中医英语教学的质量。
其次,促进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通过中医英语语料库的词频查询功能查出中医英语中经常使用的语料,来指导教学大纲的设计,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课程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也能突出重点,抓住中心。
再次,创建人机互动的探索性学习模式。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立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来实现教学。中医英语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外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行启发式探索和分析性学习,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对中医英语学习的兴趣。
此外,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与考核。使用中医英语语料库可以对中医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与考核,从而进一步指导中医英语教学。
三、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
(一)目标兼容性。要建立的中医英语语料库应最大限度地包含与中医相关的各个领域,并同时收录中医英语的中文同步对译的互动性语料库。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立对中医英语翻译和中医英语教学和研究有促进作用。
(二)内容真实性。这是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的根本原则。可以收集来自中医文献和互联网上实际使用中及符合条件的语料,同时选择已发表及国际通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保证语料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三)语料代表性。在建设中医英语语料库时,所收录的语料应最大可能地涵盖建库用途相关的各个方面,此外,还应尽可能地代表语料库设计时需要反映某一语言或者某一领域语言的特点。
(四)结构合理性。这涉及构建语料库纵向的深度。先设定收集某个领域的文本, 注意涵盖面的范围,合理配置不同内容间的语料搭配比例,保证各部分语料都占有一定比例。
(五)采样随机性。这保障了语料库的质量和样本的代表性。要代表一个无限大的总体, 语料库在选取语料时,应严格遵循采样的随机性原则, 根据某一个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检索,并对获取的语料进行排序后加入语料库,避免人工选择的主观干预。
(六)库容动态性。尽管一些经典中医文本译本相对固定,但是语言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语料库的管理者对收集的语料进行筛选、标注,之后才能入库,同时与其它语料库进行对接和交流,这样语料库在使用过程中就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七)方法标准性。选择到的所有语料,必须进行标记并整理以方便检索和使用。我们可以采用“病名标识位+科别位+专科位+病名序号位+序号位+后缀位”汉语中医语料库的标准标记方法,对不同类型之间的语料库进行整合,并且和汉语中医语料库对应使用。此外, 还可以对选定语料的背景信息及重点介绍的词汇要进行不同的标记,以满足翻译、教学和科研的不同需要,。
可见,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时期,中医英语语料库的成功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化,而且能够满足中医英语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进而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闻永毅,樊新荣.浅谈建设中医英语语料库的意义[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5).
[2]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篇10
1.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符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职场的需要。
根据一项对中医药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被访者认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不当,其中多数认为应当增加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和翻译课程方面的比例[1]。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学习英语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通过学习,能够查阅相关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中医药研究发展趋势,用英文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其职场竞争力。由此看来,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努力探索出符合毕业生职场需求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
1.2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应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近几年来,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中医药院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举办,在境外设立中医药教学点,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教育及中医药科技、文化、学术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急需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高层次的研究生责无旁贷将成为这股国际潮流中的生力军,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1.3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改革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仍然采取的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英语教学。以我校为例,目前研究生一年级英语课开设了英语精度、听力和口语课,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热情与主动性,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一议题在我校2013级的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学生普遍希望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专业背景更一致,因此在研究生中集中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
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2.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来源更复杂:有的是应届生,有的是往届生;有的来自农村,还有的来自大城市。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直接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有些学生,尤其是工作多年又重返校园的学生,由于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英语水平已经大大降低[2]。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明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目的。
中医药研究生职场需求的变化及中医药国际化的要求与英语教学现状的矛盾决定了英语教学改革应始终围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这一目标,这也契合了教育部的大纲要求。
3.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研究生群体,实施分级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和层次化,是各个院校普遍推崇的一项改革,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参考其他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建议实施如下分类分级教学:学生入学时,以听说读写水平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级,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以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为主,可选修部分专业英语课程;第二个层次为提高级,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同时,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3.2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宗旨,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部分经过十多年基础和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来说,英文是几乎贯穿始终的一门主课。以我校为例,研究生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多达108学时,平均占各个专业1/3学时。尽管如此,学生依然抱怨还是没能掌握英文这门语言,不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差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加以改革,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方法的指导,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多年学习语言的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第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这项改革应建立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之上。对于英语水平不高,处于基础级的学生,要侧重于强化基础,适当增加听说比例,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加大全外语授课比重,注重听说训练,引入外籍教师授课。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当代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报告,给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并组织学生讨论。第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广播电视资源,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原版电影、电视和广播,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和口语练习范本,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英语角、英语协会等,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3.3实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课程方面,可开设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外文文献检索、科技英语论文写作等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开设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供学生选修。通过这些课程,训练学生专业英语表达、翻译与写作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作用,制作内容充实、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和双语教学网站,作为对教材有益的补充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扩大专业英语阅读量,加强练习。教学中还可引入P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结合临床或科研实践,模拟学术论坛、视频会议等,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学生用口头或书面英语表达专业学科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3.4加快教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
中医药院校推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有配套的教材。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适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建议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组织力量,编写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听说、阅读、写译等系列教材。决定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师资,特别是双语教学队伍的素质。为此,应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开展公开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5充分发挥国际合作资源,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全国中医药院校与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扩大院校的国际国内影响,而且能够为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以我校为例,我校每年接受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短训生,学生临床见习需要配备一批过硬的翻译人员,这些人员大部分来自中医专业研究生,通过实践,学生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与境外院校合作的力度,建立海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借助这些平台,我校将试点在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中组建国际精英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实践,从更高和更广的层次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通过这些举措,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3.6建立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
考试方法不能与教学目标匹配,就会失去其监控作用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从根本上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单纯以四六级“一把尺”考量学生的英语能力显然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应拓宽考核范围,丰富考核形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除期末卷面成绩外,还应结合其平时表现,如课堂演讲、提交论文,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另外,考试中可以减小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摸索中医院校英语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才能抓住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华,宋红波.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探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474-475.
篇11
1 .1经济文化全球化为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传承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关注,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兴趣,中医药热潮正在升温: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用中医药防治疾病;英、美等国逐步认可中医学并着手建立规范性的中医药治疗体系;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务人员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一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广阔空间已经形成。
1.2国际中医药教育迅速发展为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构建了平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开始开办中医药教育。亚洲的日韩、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欧洲的英、法、意、荷;美洲的美、加;澳洲的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开办有中医、针灸等课程,或是通过法案认可和保障中医药合法地位;除此以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还设立了中医药教育专业委员会。
1.3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建立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自1957年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北京中医学院接收第一批学习中医的外国短期进修人员以来,各种“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国际学院”等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专项从事留学生中医药教育:培养的学生来自五大洲众多国家和地区;包括非学历教育到专、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等层次;留学时间长短期灵活;教学手段涵盖面授远程教育等。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及医学模式转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促使更多医学工作者来华学习中医药。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中医药院校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在校留学生5000余人,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留学生人数之首。
2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医院校要解决问题,抓住中医药教育特色,顺应中医药国际化趋势,全方位改革英语教学。
2.1转变理念,迎接挑战
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希望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用更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来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从而让中医药更好地被社会普遍理解、接受,进而满足现实需求、服务整个人类。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中医药教育继承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医药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前一些中医院校过多强调专业教育,忽视英语教育,对英语教学投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不够灵活,再加上掌握好中医药这个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学生面对阴阳五行、数百味重要药方及针灸穴位又长期处于死记硬背状态,无法保证英语学习时间,虽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学生却常常因为英语能力不足而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由于受整个中医界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影响,缺少提高英语能力的动力和机会,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实践的能力普遍欠佳,这些都影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解决这些问题,中医院校就要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重视英语教学,将英语教与学作为服务于人才素质培养、学校持续性发展、中医药事业蓬勃向上的重要任务来抓,迎接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2开辟中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
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使祖国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2 .2.1重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改变大多数中医院校采取的大班授课模式,根据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采取多起点分级教学;改变“拥有专为英语课程而设计的多媒体教室的院校寥寥无几,大部分院校只拥有语音实验室,(参考:1)”教师多数只能播放教学听力录音带、给学生核对听力材料答案的简单的英语教学设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人机交互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从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改变投人少的现状,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硬件配置及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等投人。
2 .2 .2完善专业英语教学
篇12
中医药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广大中医药院校需要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国际型人才。因此,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才能培养出中医药国际化所需要的公管专业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一二。
一、现状思考
目前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适用中医药院校的公管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只有五本,已出版专业英语教材都是针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对于中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专业英语教材由于没有涉及到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管理相关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教学大纲规定不尽合理。在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设课任务、设课目的及要求没有一般性的统一规定及针对特殊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对教授内容、数量、质量、教授方法也没有明确要求,对设课目的是否达到要求也没有衡量标准。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原《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掌握中医药词汇和卫生事业管理词汇,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何种水平和能力,更没有相应的衡量标准。
第三,教学要求不明确且教学时间不足。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英语课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和听说量,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得到较好的训练。对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1500个左右公共管理专业词汇外,还要掌握2000-2500个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类的词汇,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应少于72学时,才能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然而,不少中医药院校给予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规定《公管专业英语》只有12周共36节课的教学时间,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教学方法和内容不当。现有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翻译与理解。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词汇、对课文解释及英译汉这样的浅层次上,教学方法仅停留在黑板、课本、PPT的基本条件下,缺乏音频、视频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解与翻译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英语的作用不应仅停留于此。特别是在目前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除了能阅读、翻译专业文献外,还应能听懂和表达一些基本的专业内容。
二、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教学状况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师往往是公管类专业课教师,虽具备深厚的专业课功底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对语言类教学的特点往往把握不够准确;而外语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知识及公共管理知识又缺乏相应的积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容理解不如专业教师深刻。为此,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专业教师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可以利用集中训练、短期进修等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系统训练,比如近期我校为储备双语师资人才对专业教师开展两期PETS5培训,这大大提高专业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手段。专业英语内容大部分和专业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内容用声音、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生动地接受所学内容,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视频和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身临其境”的专业英语天地,激发学习热情。本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系讲授公管专业英语时就广泛使用中医药类英语新闻、哈佛健康图书馆以及其他网易公开课内容,并就播放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设置专题讨论、布置专业写作、模拟场景练习等,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技巧。
第三,改革专业英语授课形式。在阅读内容方面,根据教材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本人将教材文章分为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几类,以期达到质和量的双重积累。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必要的专题,如:中医药词汇速记、卫生事业管理类英文论文写作等,同时,加强听说与写作训练,布置学生写课文内容摘要,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作业环节,结合学生兴趣及所学专业,限制时间,布置学生翻译世界银行或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研究报告,这样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口语、写作、翻译等产出技能。
第四,成立专业英语研讨组织以定期研讨。专业英语课可由校教务部门牵头或委托外语研室或学校较有威望的科技翻译专家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专业英语课教师碰头会,交流经验,解决疑难,交流资料、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新进教师就成立了一个新教师群,新近教师不少担任专业英语教学,大家在群中互通有无,交流经验,有效促进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13
一、职业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职业专业英语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专业英语这一术语的概念和专业用途的语言教学密切相连,就是说学生要知道如何在他们未来的专业背景中使用所学的语言。因而在这一背景下,职业专业英语教学要强调的是在特定领域中使用的具体的语言特征和教学特点。
职业专业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具体的学术和职业方面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教学法的情景和每一组学习者都各不相同。专业语言课程是基于特定的词汇组合和特有的语言技能之上的,而这二者是和专门领域的学习者密不可分的。没有一个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教学法情景,也没有一个课程和一组活动可以被应用于所有的情景中。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判定教与学的独有特点是十分重要的[1]。
职业专业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达成成功的职业和教育目标,这种形式的教学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论证分析和独特设计的。它涵盖了对技能、话题、内容和功能的精选,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出于这个原因,一开始就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认真切实的分析,而后设计出准备充分的课程计划。通过分析得到兩项重要的信息:第一,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目的及以前的学习方法有关;第二,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关。因此,这些信息对教师能充分地扮演好他的角色有很大的帮助。
二、医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知道医学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专业背景决定了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当今社会,英语是全球医学领域交流的通用语言,它在国际间学术交流、会议和撰写科学论文的过程中被用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也促使医学学科和医学英语的全球普及。医学专业英语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特征并且需要专门的学习,而这一目标只能通过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才能得以实现。
医学专业英语学习要求要从真实情景角度进行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语境定的专业词汇的应用,当然也重视基本英语语法结构的规范性。这样的课程的目标是为医学生的国际进修或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学术研究做准备,使未来的医学专业人士能够自如地用英语交流。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塑造反映真实专业场景的特定情景来达成。这种教学方法将专业医学教程和英语语言课程结合起来,使得医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实处,在以后也能够应用到实处。医学生的教育专业性很强,医学英语的专业性也很强,促使医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理解这一点,将会提高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意大利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医学院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研究,研究者得出结论,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的目标和特定英语语言技能的水平需要得到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时他们也指出各大学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这样可以促进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他们还建议在毕业前学校要进行强制的医学英语语言考试[2]。根据美国学者布朗教授的研究,医学专业英语的课程应该注重如何使医学生在医学教育上,以及以后的医学生涯中获得成功。他同时指出,传统的外语语言学习方法脱离语境并且缺乏在日常真实世界背景需要的语言能力。因而布朗教授最后提出,所有相关学术核心课程应该融入到外语语言课程中,这样才能奠定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坚实基础[3]。
医学英语教育不仅集中于语言词汇习得和文本分析之上,而且应该重视培养医学生在真实环境里语言交流的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职业专业英语教师应该在学生中实施和培养所谓的高阶思考技能,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满足该专业和社会的要求。
三、医学英语教学的客观策略
我们目前普遍认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导向于语言学习个体的实际需求。关于医学用途英语教学,医学院学生的基本需求包括理解有关医学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章和通过角色扮演、结对或团队活动和计划设计来练习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在于习得医学词汇、掌握沟通能力。此外,通过提交病案报告、病案分析和完成医学文章来锻炼写作技能也是很有益处的。另外,医学院学生应该能学习了解一些文学知识,撰写一些研究论文并能参加学生交流和国际学生会议。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和国外的同行们分享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并可以在国际知名的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从而为他们今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位个体学生的小型分组作业,它是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小型化小组作业的好处包括强化学生的需求识别及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展现积极的态度、自信和对学生的尊重,同样也要表达对每个学生不同学习方法的理解。教师不能教授学生思维过程,但是通过所谓的次级技能的练习,使学生们可以增加对自己内在潜力的认识。这些次级能力包括分析性思维、解决问题、推理和想象力的使用。为了提高这些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中采用,参考学生们的原创看法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