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图像优先”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篇2
一、创新型人才
什么才是创新型人才?国内的学者通常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
南国农先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一文中提到:“新人才是创造型人才,非模仿型人才;是智能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2]其中还提到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个性特色、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和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五种基本素质以及全面+个性、人脑+电脑、智商+情商三个基本特征。
二、信息技术教育现存问题
当今院校在教育上都喜欢提倡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是大部分院校都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也存在着很多观念与实践相脱节的地方。
1.创新沦为空口号,在教学方式上仍旧采用传统的面授课堂形式,应试教育的痕迹依旧很明显。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应试教育,也不能忽视院校在尽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仍旧是更重视知识的传递,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具体表现为:
(1)教育目标与时代要求相脱节[3]。教育目标过分重视知识与节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强调一种固定的职业训练,不能综合应对其他方面的工作,知识面窄。
(2)培养的人才与教育教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院校重视“学术性”,轻视“师范性”[4],相对于专业课,教育类的课程比例要小很多。
(3)教学实践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大部分院校为信息技术教育类的学生安排的实习时间比较统一,且时间较短,缺乏校外实践机会,缺乏服务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整合的机会。而且大部分学生只接受了就业前一站式培养,缺乏就业后的职后培训。
3.没有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具体规划,缺乏对学习者创新能力的指导。
4.评价方式方法上片面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徐州师范大学的陈琳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主要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则为‘目标+过程与方式’。”[5]
南京大学的彭洋在论文《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支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中提到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要做到“动脑与动手结合,课程与实验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能力与素质结合,目标与需求结合”[6]八项结合。
结合对文献的整理,最终对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目标首先要具有现代化的国际视野,其次是注重对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培养,再次是满足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最后注意培养的应该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和信息技术教师[7]。
2.构建宽松民主、自由开放,分层次、多模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创业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
3.培养方法即教学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讲授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指导启发式教学,从只有传统面授课堂转变为课上课下、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程、实践平台相结合。
4.课程体系要体现出现代化和综合化,不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习者的实践应用做指导,做到文理融合、学科融合、教学与活动融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8]。可以开发具有丰富交互活动的网络课程,或将潜课程纳入培养方案[9]。
5.构建能够提供学习者更多科学实践机会的多维实践平台,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提供给学习者进行科研实验和训练的机会与指导,使学习者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创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个主体相互间评价及自评,不仅对学习者进行评价,还要求学习者对教学进行评价,做到及时反馈和改进。
四、结束语
时代在改变,科技在进步,教学已不仅仅是培养应试的学生,日后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融合了理论和技术的复杂学科更是如此。所以,对培养信息技术的学习者来说,还是要以日后社会上的岗位和行业标准为目标和指导,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的能力,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8]赵巾帼.任长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倍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1):111-112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4-18
[3]赵巾帼.罗庆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501-502
[4]齐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1):12-15
篇3
信息化浪潮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也越来越迫切地意识到信息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它关系到科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国家安全的全局,其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准。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及时总结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经验对我国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从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信息化是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在推进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顺应世界潮流,在较高的起点向前推动的。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最核心和最根本的特征,它是建立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基础上的,体现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特殊性。从这个特殊性出发,就决定了我国的信息化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而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工业化的发展作为载体和后盾。信息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发应用,要由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获得的资金积累来支持,同时,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发达的制造业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没有发达的工业化作基础,信息化就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信息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工业化的基础,不能盲目跨越工业化这个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
2、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信息化是由国家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从发展趋势看,以市场为主、市场与政府互补进行导向是信息化导向的基本方式,这一基本方式也可以概括成“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和基于长远及全局利益的统筹协调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资金筹集、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中国信息化道路。论文大全。
首先,信息化的发展既提出了加快市场化进程的现实需求,也为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提供了物质手段。市场化的发展也为信息化提供了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活动舞台和发展空间。因为信息化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的脚步,而市场经济是科技进步的土壤和水分,只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才能冲破传统的束缚,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化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我们在强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推进信息化,政府的地位有其特殊性。政府在信息化推进中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主要是因为:①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信息网络普及应用和广泛渗透的过程,但它不仅是技术本身,而是更深刻地涉及到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以至思想观念变革。因此,信息化是一场革命,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国民教育素质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信息化的推动更需要政府高层领导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战略决策。② 推进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组织协调工作不可缺少。
3、以应用需求为主导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自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逐渐成熟,已经成为当今信息化浪潮的驱动力量,但它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和由此引发的变革,取决于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技术是手段,应用才是目的。信息化实质上就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提高了信息资源转化为财富的潜在能力。只有抓住应用环节,才能产生效益。信息化应用发展是由应用需求拉动和信息技术推动两方面来驱动的。论文大全。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为各种业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信息化应用发展又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和更广阔的信息产业市场空间。信息化进程就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进程。
4、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信息化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性,才使其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动力。鼓励技术创新,首先要增加研发的投入。近年来,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支持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研发经费年均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次,还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研发力量。我国的研发力量主要由大学、科研所和企业组成,其中大学和研究所主要从事基础类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研究,企业的研究则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技术力量有了一定的积累。
在信息时代,技术革新的速度远远高于人和组织的转变速度。信息技术的高速更新和广泛应用,对原有结构、业务流程的变革和资源的重新整合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技术创新必须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从静态的观点看,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定了信息化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上限,但实际上能达到多少则是由制度决定的。从动态的观点看,良好的制度能够推动技术可能性边界不断扩大,而不良的制度只能造成技术进步停滞不前。
5、坚持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之本,对其他信息化要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的依托和关键。信息化行业是技术变化快、渗透能力强和国际化特征显著的行业,其中人才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被认为是信息化推进的核心和动力。论文大全。因而,积极推进信息化人才建设,在各行各业实施信息化人才战略,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关系到信息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可以对各类人才发展起到统领作用,而且对推动整个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来说,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反之,错失信息化良机,我们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成为“边缘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信息化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化发展过程,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不断认真总结各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可以避免大的决策失误,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保证我国信息化建设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怀铁铮.信息化――中国的出路和对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篇4
虚拟团队(Virtual Team,VT)是指借助合作型计算机媒介技术将跨组织、跨区域的成员整合起来,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团队Griffith & Sawyer,2003)。随着组织支持系统(Group Support System,GSS)、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等合作型的计算机媒介(Computer-mediated)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团队已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Powell & Piccoli,2004)。虚拟团队改变了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最大限度的整合组织内外资源,逐渐成为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的组织运行模式,传统团队开始向虚拟团队转变。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虚拟团队这样一个新型组织形式不可避免的已渗透到中国企业组织运作中。因此,基于中国文化情境和合作型信息技术条件,研究虚拟团队社会资本、知识整合和创新绩效问题引人关注。与西方文化自我和独立意识不同,中国是典型的儒家关系文化,具有关系取向、和谐导向以及高语境沟通等文化特点,增加了其组织团队的复杂性。部分学者针对中国文化情景下的的传统团队绩效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对中国文化情境和合作型信息技术条件下虚拟团队的研究还非常少,因而难以构建出虚拟团队创新绩效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通过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的相关文献分析,对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的基本属性与结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番梳理,并初步构建中国文化情景下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 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的基本概念
1. 虚拟团队。Lipnack(1997)最早提出了虚拟团队的概念。George(1997)认为,虚拟团队是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与目标,不同时空的、不同知识和专长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工作团队(Lipnack,2002)。与传统的团队相比,虚拟团队虽然不可能时时刻刻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但是能把自己的专长相聚合并发挥最大效益。罗双平(1999)认为,虚拟团队包含人、连结、目标三大构成要素,其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目标”是凝聚成员的要素,“连结”是成员互动关系的集合。龚志周和王重鸣(2004)认为,虚拟团队是指为完成特定任务或共同目标,跨越时空障碍或组织边界,依靠电子信息技术而协同工作的群体。这里的“一起”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特定的空间时间的同步调,而是一种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能有效沟通交流完成既定任务,具有朝同一目标前进的思想进程的一种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罗岭和王娟茹(2013)认为,虚拟团队是由跨地区、跨组织的人力资源组成的,由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有效的信任与协同、适当的人力资源三方面组成的结合体。
2. 创新绩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对虚拟团队的创新绩效的研究也就越显重要。Hamel(2010)认为,管理创新会改变管理者的处事方式,管理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工具创新,其中,组织创新和工具创新更为重要(Hamel,2011)。德鲁克(1993)研究认为创新绩效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综合反应,Tidd(1995)从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衡量创新绩效。Hagedoorn和Cloodt(2003)认为,狭义的创新绩效是指根据企业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测量的结果,广义的创新绩效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引入市场整个轨迹过程所取得的包括发明、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Vincent(2005)等研究认为企业创新绩效是指由于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活动带来的企业绩效提高。
芮明杰(2006)认为管理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全过程管理或局部细节管理的范式创新。许庆瑞(2006)等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IM),指出应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结合实现创新绩效的最佳。周希炯(2009)认为,创新绩效一般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效率和效果的评价。曾明彬和杨建梅(2011)认为,创新绩效是指企业参与联盟经营时的效率和效能的程度,他们根据洪德芬提出的技术绩效指标、市场绩效指标与整体绩效指标建立的量表,考察了社会网络对珠江三角洲咨询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郑晓勇、楼鞅(2009)从对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从创新有效性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来架构。陈璐、赵峥和井润田(2009)认为,知识的多样性对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成员从网络中获取大量非冗余性和异质性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激发虚拟团队创造潜力。宋源(2012)对虚拟团队合作行为、冲突行为、主动行为影响团队创新的实证研究发现,虚拟团队冲突行为与主动行为均正向影响团队创新。
三、 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1. 虚拟团队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国文化情景的研究。社会资本的研究源于1916年有关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研究,而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Loury(1997)最早用社会资本来解释经济活动。Bourdieu(1997)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关系网络获取和占有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Bourdieu(1985)和Baker(1990)将社会资本的范围仅仅限定在关系网络的结构上;而Putnam(1993)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一种结构洞和获取关键知识的机会。Moran(2005)针对管理人员的研究表明,结构嵌入影响其销售绩效,关系嵌入影响其产品和流程创新绩效。林南(1982)认为,社会资源能积极地促进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林南(2001)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摄取嵌入性资源以增强工具性行动或情感性行动中的期望回报而在社会关系上进行的投资。朱国宏(1999)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凭借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而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而柯江林(2007)从团队内部视角定义了团队社会资本。
综观文献,相关的研究大多从西方社会文化情境为背景来研究,而以中国独特的儒家关系文化情境下的虚拟团队研究较少。与西方文化自我和独立意识不同,中国是典型的儒家关系文化,具有关系取向、和谐导向以及高语境沟通等文化特点,增加了其组织团队的复杂性。高闯和郭斌(2010)对中国组织的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及认知维度进行了定义,并以中国独特的“礼”文化为根基、“家”为中心和“己”为中心。杨缨(2011)认为,在中国这种有着和合尚同、崇尚平等传统的文化环境中,才特别容易形成这种道德主义信任。而中国人重情爱亲、追求默契的倾向使得中国人之间的信任具有更大的强度和持续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交往、信任方式与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社会条件相结合,长期以来为中国人积累下了丰厚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奠定了中国长期、不间断地领先于世界的人文。
在整个中国社会中,还“人情债”已经成为了一种义务,欠情是使人羞愧的,人情的交换是建立强连带的最好法则,这种“人情法则”都是依据中国的道德概念“报”的原则进行的。中国文化情境下虚拟团队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中国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并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团队的成员内部关系网中的一种资源交换能力。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人们需要花费一定精力与周围人建立关系,根据合作者与自己的关系来决定对其信任程度,进而决定与其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程度。人们谨言慎行来维持团队内部的人际和谐,使得组织内部人际交往复杂化。中国人在沟通中表现出高语境的特点,要想明白对方的真实意思,需要人们观察环境中的隐性信息,并与显性信息联系起来理解,这也使得人际交往更为复杂。而虚拟团队模糊了组织边界,建立在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上,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偏向于清晰明了、简洁迅速。
2. 知识整合在虚拟团队社会资本--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虚拟团队相比传统团队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知识的共享便捷性,虚拟团队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再造与溢出。Tsai和Ghoshal(1998)认为,社会资本不能直接创新绩效,而是通过企业内不同部门间信息或知识资源的交互整合机制来影响创新绩效。Dhanaraj(2004)和Tsai(2006)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通过知识的吸收能力和获取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对组织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Tsai(2006)认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既对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的影响,也可通过的吸收能力间接产生影响。
Grant(1996)把社会资本看作是知识整合的一个关键的机制。Leana(1999)认为,成员间的信赖关系有助于其知识整合与交换,社会资本网络“粘合”特征是其对知识整合影响的重要基础。Tsai和Ghoshsal(2006)认为社会资本能促进信息与知识交流,进而有助于资源的获取。周小虎,陈传明(2004)则认为,关系性资本(如信任、规范、义务等)能促进行动者产生合作动机,从而有助于知识创造;认知性资本(如共同的语言、符号和共有故事等)能促进彼此协作,从而影响企业整合知识。
四、 研究拓展及虚拟团队创新绩效形成机制模型
成员间的虚拟沟通、沟通暂时性及任务导向是虚拟团队的本质特点,这些特点与儒家关系文化下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是直接矛盾的(Powell & Piccoli,2004)。迄今为止,虚拟团队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已经不断走向深入,为本研究分析儒家文化与信息技术的冲突、选取知识整合作为中间变量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为此,我们建议根据现有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Hofstede(1998)关于国家文化的分析框架(如集体主义、长期导向等),基于中国儒家关系文化与虚拟团队的冲突性,对儒家关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建立虚拟团队社会资本的截面多维结构和剖面立体结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社会资本作为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的前因变量,以虚拟团队创新绩效作为社会资本的结果变量,以知识整合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国文化情境下社会资本、知识整合对虚拟团队创新绩效的基本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五、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虚拟团队创新绩效形成机制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不过,作为组织行为学的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而以社会资本理论开展对虚拟团队的知识整合、创新绩效研究,目前尚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今后研究中需要关注如下问题:
(1)在虚拟团队社会资本对知识整合影响的既有研究中,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既有的社会资本发展问题,而对合作型信息技术支持下团队社会资本发展的研究涉及较少,实际上合作型信息技术本身改变了团队社会资本的发展轨迹。因此,合作型计算机媒介技术对虚拟团队知识整合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内生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这一问题的澄清对于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对于合作型信息技术支持下团队知识整合机理,目前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研究结论,部分研究认为合作型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知识整合,另外部分研究认为合作型信息技术通过影响社会资本进一步影响知识整合。因此,通过这些电子连带所形成的关系网络的分析,检验合作型信息技术、计算机媒介支持下沟通的社会现象,对于理解知识共享行为时至关重要。
(3)现有的虚拟团队知识整合问题研究,通常是将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作为知识整合的研究重点,这是建立在团队成员能够主动的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而对于虚拟团队而言,团队成员是否会主动贡献自己的知识、知识贡献受哪些因素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4)儒家关系文化对虚拟团队社会资本、知识整合以及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但国内有关虚拟团队的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中国式定性研究层次上,从文化方面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因而无法深入分析虚拟团队的运行机制。因此,非常必要有探索如何以中国文化情境下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开展对合作型信息技术支持下虚拟团队知识整合、创新绩效的研究。
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热点包括结合虚拟团队的实证调研,开发出中国儒家文化情境下的社会资本结构量表;进而以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研究基于中国独特文化情境和制度体系下社会资本与虚拟团队创新绩效多个构念间的整合性关系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美)杰西卡・利普耐克.虚拟团队管理:21世纪组织发展新趋势.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10.
2. 罗双平.未来的企业组织:虚拟团队.中国人才,1999,(9):17-18.
3. 龚志周,王重鸣.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心理科学,2004,(2):496-498.
4. 罗岭,王娟茹.基于梯形模糊数和α-截集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现代制造工程,2013,(2):25-31.
5. 芮明杰.再论21世纪企业新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8(2):41-48.
6. 许庆瑞,郑刚,陈劲.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管理学报,2006,(2):135- 142.
7. 周希炯,知识管理中知识转换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9.
8. 曾明彬,杨建梅.社会网络对珠三角管理咨询业创新绩效影响之研究.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1):25- 39.
9. 郑小勇,楼鞅.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27(9):1428-1438.
10. 陈璐,赵峥,井润田.个人人际网络特征对虚拟团队成员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2,(6):1250-1258.
11. 宋源.虚拟团队互动行为与团队创新关系研究――一个基于高科技企业虚拟团队的实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
12. 朱国宏.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3. 柯江林.团队社会资本的维度开发及结构检验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7,(10):935-941.
14. 高闯,郭斌.嵌入“礼”文化思想的中国组织社会资本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82-91.
15. 杨缨.信任视角下社会资本的界定、测度与验证.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15-21.
16. 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4,(5):90-96.
17. 巫景飞.企业战略联盟:动因、治理与绩效.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5.
18. 张荣祥.企业创业社会网络嵌入与绩效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0.
19. 陈立泰.转型时期中国上市公司绩效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学位论文,2005.
篇5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Chuan
(People's Bank of China Publish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ools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mpatible with techn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proposes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query relevance-based retrieval model, and giv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flow. As a example of the management projec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ora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Key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T;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0 引 言
普华永道在一项针对7个国家399家企业财务指标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往往具有更高的业绩增长[1]。当今社会,企业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完成从效率型企业到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直到创新型企业的转变[4]。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上的持久优势,就需要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3]。但目前企业在向创新型企业转变过程中,普遍面临管理瓶颈,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缺乏。
技术创新管理是管理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稀缺、有价值并且不可被模仿与替代的技术资源。但是,由于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现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适应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紧迫需要。要打造现代的创新型企业,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创新管理的信息系统。
我国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涉及决策、活动、要素、组织管理诸多方面,如何梳理管理主线、控制管理节点、划分管理范围是构建管理系统的关键和难点。为此,本文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符合我国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模型,给出了深层提炼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共性规律、要素及方法,并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为例,进行模型、方法和系统的验证。
1 技术创新管理
1.1 技术创新
20世纪初,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论》中第一个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理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5]。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技术创新体系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图1所示是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组织体系、人才体系和制度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两级进行评价[8]。
1.2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7]。
技术创新管理内容包括:
(1)技术创新决策管理,技术创新的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集中且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技术选择;
(2)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管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及技术转移管理。
(3)技术创新要素管理,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各异,其中对我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类别有[6]:
(1)基于战略分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从战略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管理;
(2)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基于资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强调企业通过以利益相关者为资源进行创新。
1.3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及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就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并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和利用,按约定的准则与规范进行创新活动。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水平、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技术创新管理平台,可以支持所有创新相关人员完成创新活动的有序管理,对提升行业研发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创新管理基础模型
2.1 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密切值法、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 [8-12]。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复杂,难以给出评价要素的权重,为此,本文采用单层人工神经网络[13,14]方法来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其具体算法流程如下:
(1)随机使用较小的数初始化权重ω和临界值θ;
(2)对输入样本使用sigmoid函数计算输出值yj,即创新能力评价值:
(3)计算估计误差Δy=y-yi;
(4)使用误差调整权重ω,调整量为:Δωj=ηΔyxj
其中,η为比例系数,这里,我们取0.2。
(5)重复(2)到(4)步,直到所有训练样本训练完毕。
2.2 全文检索模型
自动文本检索和信息检索是进行技术创新支撑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全文检索概念最早出现于文献[4]中,在此之后,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基于查询和文档相关度的模型或算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布尔模型(Boolean Model)[18]、隐含语法索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19]、BM25[20]等。本文采用改进的BM算法,其算法细节如下:
(1)对查询q使用斯坦福分词器进行分词,可得到项t1,…,tM;
(2)对每一个文档的标题和正文分别计算:
其中,,N为文档总数,n(t)为所有项t的总数,TF(ti,d)表示ti在文档d中的出现频率, k1和b是自由参数,LEN(d)表示文档长度,avdl表示平均文档长度。
(3)对步骤(2)中求出的标题和正文的BM25值计算排名得分:
score=p×BM 25title+(1-p)×BM 25content
具体实现中,本设计取p为0.75。
(4)根据步骤(3)计算的score值对所有文档进行排序,并返回检索结果。
3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项目的研发,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业务需求和各类技术规范为基础来介绍其技术解决方案,该方案应用B/S多层软件体系结构,并基于成熟的J2EE技术平台,因而是一种可靠稳定、可维护性好、可扩展性能力强、安全性很高的实用系统。
3.1 系统设计原则
基于对技术创新管理流派和管理内容的分析,结合对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本文总结出符合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该模型包括四类资源、三种机制、两个导向,即“资源+控制=导向”。其具体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中,四类资源由创新资源分解形成,包括科研项目、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系统以科研项目生命周期为管理主线,来同步管理与其对应的其他三类资源。三种机制可以基于创新机制进行分解,包括规划计划管理、绩效考评及激励约束机制,这三套机制可以应用于上述四类资源的计划制定、应用评价及效果激励,从而形成系统中的控制点。两个导向源自创新机构及创新环境,用于体现创新活动中的控制方式及决策依据。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的设计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即在业务方面对科技项目的流程、经费和知识进行管理,在技术层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统一的集成体系。
3.2 系统结构设计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支持科研战略和计划管理、科技项目管理、创新能力管理、标准管理、环保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业务流程,系统包含查询中心和文档库两个数据中心。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关系如图3所示。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要能适应印钞造币行业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变化。基于这一要求,本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3.2.1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包括需求分析库、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和年度项目计划管理三个部分。需求分析从企业质量要求、技术层面、上级机关三方面搜集整理,为科研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主要根据多方面的需求来源制定并,为年度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权威性、指导性的意见;年度项目计划管理将根据战略规划与行业现状相结合,为战略规划的落实与体现提供助力。
3.2.2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包括项目立项申报、项目预研、立项论证、立项批复、合同管理、过程监控、阶段评审、结题管理等系统模块,可以管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的规划、启动、过程、控制和结束。
3.2.3 创新能力管理子系统
创新能力管理包括研发机构管理、创新指标管理、实验仪器信息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科技人才管理和创新能力评价。其中,研发机构管理包括国家级技术中心、直属研发机构、各企业研发机构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管理包括国家、地方科技政策和印制行业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管理包括行业专家人才库、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审委员会、金标委印标分委会、行业科技人才库管理。
3.2.4 标准管理子系统
标准管理包括标准机构管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查询和标准项目管理等。其中,标准项目管理包括计划征集、计划、立项申报、方案批复、征求意见、送审稿管理、审定会管理、报批管理、、修订废止等基本管理内容。
3.2.5 环保管理子系统
环保管理子系统让科研管理部对各企业进行环保监督检查,统计有关环保指标,在企业内征集、、查询企业环保论文,实现快速的电子,为企业员工提供环保项目信息查询,环保法律法规的查询。
3.2.6 知识产权管理子系统
知识产权管理业务包含三个模块:专利管理、版权管理和商标管理,其中专利管理是主要的业务内容。专利管理包含了专利申请的审查、批复、维护及诉讼、同行专利申请以及进出口或招投标专利事务等四块业务内容,其中专利申请业务内容是核心。版权管理包括论文版权、专著版权以及软件版权的管理。重点解决企业中现有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后期企业新的知识产权的增加管理,包括现有的企业已经申请的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实现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管理功能。
3.2.7 数据管理子系统
数据管理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内的流程数据和基础存储数据为基础,可通过工作流平台的报表工具自定义查询报表,通过授权对系统内数据进行综合查询,查询结果可输出电子表格、Excel、PDF等。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专家信息库、科技人才库、评审标准库、项目信息库、专利信息库、标准信息库、商标信息库、文献信息库等。同时,可通过应用集成方式将所需的外部系统数据抓取到系统内,通过报表工具进行查询输出。
3.2.8 文档管理子系统
文档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可控授权的电子文档安全共享管理系统。文档管理是从以文件为中心、以消息为依存的群件系统向以同时、实时和协作通信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企业成功转化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协同工作的关键因素。文档管理子系统包括文档库管理、文档库、文档地图、权限管理。文档库管理模块可使文档管理员方便地对所有文档目录进行设定、维护,使文档体系能够严格遵循公司的文档管理体系,其他用户可经授权后对相应的文档目录进行维护,自主添加和删除文档。文档库实现对文件的收集、展现、评价、订阅、整理和存储等功能。权限管理实现对文件和目录的权限控制。所有的文档和目录后即成为用户可用的文档中心,用户对有访问权限的文档进行查阅,系统提供强大的挖掘工具供用户自定义全文检索方式,可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上。
4 结 语
本文针对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结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完成了如下的创新性工作:
(1)提出了科技创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并提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的设计原则;
(2)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
(3)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集成标准规范,并使用全文检索技术实现检索功能;
(4)给出了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架构,以用于指导该类系统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Tucker , Robert B. 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M] . Berrett -Koehler, 2002.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Joe Tidd, John Bessant, Keith Pavitt.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Kumpe, Ted and Bolwijn, PT . Toward the Innovative Firm -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 [J] .January-February , 1994, 37(1): 38-44.
[5]约瑟夫・ 阿罗斯・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6]陈劲,郑刚.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 2004(1):119-125.
[7]杨建君,李垣. 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36-39.
[8]冯岑明,方德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6(5): 31-33.
[9]Hamel.G C K,Prahalad. Competing for Future[M]. Boston (MA): Harvard Bur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0]Gronhaug, Kjell and Kaufmann. Innovation: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 Oslo(Norway):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1998.
[11]Kohli A K, Jaworski B J. Market Orientation: the Construa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54): 1-18.
[12]李文博,郑文哲.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 57-59.
[13]Zeidenberg, Matthew. Neural Network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Ellis Horwood Limited, 1990.
[14]Hagan, Martin. Neural Network Design[M]. PW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15]Lawrence, Jeanette. Introduction to Neural Networks[M]. California Scientific Software Press, 1994.
[16]鲁松,李晓黎,白硕,等.文档中词语权重计算方法的改进 [J].中文信息学报, 2000(6):9-14 .
[17]Luhn H P.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the mechanized encoding and searching of literary information[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57, 1(4) : 309- 317
篇6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的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高科技的竞争本来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的“胜者通吃”游戏。通吃垄断只是暂时的,一旦有好的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要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厂商必须靠不断创新,来维护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篇7
二、工作目标
1、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常规电教手段为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教师进一步学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
3、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开发;
4、熟练掌握常用的课件制作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做好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资源接收设备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确保设备完好和正常运行。
2、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3.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4、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资源,及时整理分门别类保存,制作光盘,提高光盘利用率。做好资源的备份工作,及时公布远程资源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的播出目录。
5、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镇的现代技术教育。
6、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课件制作、开发,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教研论文的收集整理活动。搞好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制定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
7、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努力让全体老师早日学到相关知识,喜欢进入多媒体教室来上课。根据教育局电教馆的安排,立足本校实际,搞好学校的校本培训、常规电教工作,管好用好常规电教^器木才,使它们能够在教学之中发挥巨大作用。
8、认真做好远程教育的校本再培训,确保“青年教师过硬,中年教师达标,老年教师适应”的总体目标。
9、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活动:
⑴积极组织我镇教师参加教育局电教馆统一安排的评教赛讲活动,在学校评优选先的基础上,评选出我镇的远程教育教学能手。
⑵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类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⑶评选我镇优秀的远程教育应用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案例、反思等文本类作品。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工作计划。
2、进行设备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3、随机教学视导。
三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优课评比活动。
2、抓好信息技术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师综合
素质提高上下功夫。
3、迎接市电教馆的教育视导。
4、随机教学视导。
四月份
1、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
2、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3、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随机教学视导。
五月份
1、开展信息技术优课展示活动,送课下乡。
2、继续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制作与其它学科整合的课件活动。
3、优案征集、论文评比活动。
4、随机教学视导。
篇8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43-02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了能有效地探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策略以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就得先分析研究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提出提升知识与能力的策略来缩短差距,较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国家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关于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中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标准》中关于具体的课程设置,要求在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对在职教师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这两门课程正是对师范教育中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了强制要求。
从以上两点来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在校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现状
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现状 通过相关的问卷及走访调查得知,许多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意识淡薄。有10.17%的师范生对《标准》有所了解且比较关注,9.41%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了解但不关注,50.55%的师范生对此《标准》既不了解也不关注,29.87%的师范生表示不知有此《标准》。
调查还发现:
1)大多数师范生迫切需要多掌握一些信息技术,而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2)对常用的教学软件掌握不熟练,如大多数师范生对PowerPoint等只达到了解的程度,难以达到熟练使用的状态。
同时,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能满足需求。大部分师范生期望能改革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
1)针对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脱节,大多数师范生希望能做到边听课边上机,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2)多数高师院校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公共课开设,师资不足,只能开展大班教学,但是大班授课难于掌控,师范生希望有所改变;
3)针对课程内容单一,目前的师范生一般只会使用PPT进行备课讲课,手段单调,他们希望多学些课件制作方面的软件。
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在问卷中,只有22%的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需要;有74%的学生能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教学中简单地使用信息技术。师范生在校期间能够合理利用资源者占调查人数的不足50%,这50%的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有限地、片面地利用;调查中60%以上的学生并不知道课程整合的真正含义和意义,他们普遍认为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会使用一两个软件就行。
3 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目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探寻相应的提升策略。
改革现有的教育技术相关课程,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意识与知识范围 修改“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职能技能必修课程。由于上述各种问题的存在,要想真正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与知识范围,就得改变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授课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结合起来。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增加实践动手机会,培养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多方位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活动还没有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处于闭门造车阶段,与社会需求脱节。
1)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增强信息技术动手能力。指导学生成立各种项目小组,如动漫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微电影制作等,学生选择的题目可以是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在活动中自编自导自演,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和提高知识和业务水平,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充满了热情。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是观众和评论员,学生是制作者和讲解员。
2)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竞赛,提高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以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为指导,在校内开展大学生课件制作比赛,参赛学生展示作品并作讲解,由学生互评,教师作指导,推荐优秀作品到“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参赛,在校园形成一个课件制作的氛围,以课件制作比赛带动广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参赛前后要做大量资料准备工作,迫使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的资源应用能力。
3)加强见习与实习,增加师范生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当地各所中、小学合作,深入了解各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从实际出发,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做好教学设计,把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知识点用多媒体表现出来,如中学物理中运动的受力分析等,历史课里插播一些历史资料片等。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与制作,提高师范生与各级学校师生的沟通能力,同时增强中小学的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4)加强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组织学生在讲课比赛中运用信息技术,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尤其在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微格教室讲解时使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就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提高,形成一个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意识。
5)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师范生课外自主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个别化的过程,鼓励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成立相关的课外活动小组及学生社团,吸收各学科的学生加入,在课外活动小组和社团中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交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提高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普及不断地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时代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提高信息社会中国家建设人才综合素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益龙.特定信息技术知识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3:76-79.
[2]罗云.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0):23-26.
[3]荆卫星.“1+1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15-17.
[4]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48-52.
[5]邹应贵,黄甫全,邓文杰.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兴起、概念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14(3):33-34.
[6]林众,罗良,王沛.教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0-52.
篇9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篇10
(二)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本质是未来的盈利能力。本文基于资源的视角,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通过对其拥有资源的系统整合和运用,由企业资源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所决定的未来盈利能力。这种盈利能力是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增值潜力的市场预期,企业目前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资源中蕴含着企业未来创造盈利的潜能。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混合数据,分别来自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数据库、巨潮资讯网站以及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盈利预测数据来自巨灵金融数据库中公布的达到市场共识的盈利预测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再计算而形成的。
本文选取了2007年制造业 、信息技术业共1156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截面数据,按照本文的指标设计方案删去ST公司、指标异常数据、净资产为零的数据以及预测数据缺失的数据,最后得到30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之所以选择制造业、信息技术业这两个行业的数据,原因是这两个行业对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的披露较其他行业要全面。
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是2007的数据,企业价值相关变量数据的选择依据是有实际数据的年份,采用公司的实际值替代预测值;没有实际数据的年份,则采用已达成共识的投资机构的预测数据,2009年、2010年的数据是预测数据。2006年是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一年;2006年财政部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实行。因此本文选取了2007年后的数据,数据的规范化程度高,尤其是开发支出与无形资产账面净值的数据披露。研究中剔除了以下数据:数据缺失的公司;每股净资产小于零的公司;数据异常的公司。数据通过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处理。
(二)指标设计与变量说明 本文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遵循普适性、客观性、根本性、重要性的原则,提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根据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将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设计为两大维度:衡量技术创新直接产出效益的维度与衡量技术创新间接效益的维度。衡量技术创新直接产出效益的指标设计为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衡量技术创新间接效益的指标设计为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这两个指标也分别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增加和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当这些直接成果被应用于企业的生产、销售环节,就会表现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营业利润的增长,进而带来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本文采取Ohlson剩余收益(1995)模型,该模型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衡量企业价值的最佳方法。本文采用的企业价值指标为预测期3年的每股企业价值(为了取消量纲的影响,采取每股数)。
EVpst=bvPSt+(1)
公式中,t是企业价值评估的时点,?子是预测期,预测期设定为3年;EVpst代表每股企业价值,bvPS代表每股净资产。
(三)假设提出从宏观、中观领域看, 一个国家或特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从微观领域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的问题。在对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的总体假设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无形资产所占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2:劳动生产率变动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3:营业利润变动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4: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5: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价值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一)模型1回归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构建回归模型1:
EVps=?茁0+?茁1SOA+?茁2API+…+?茁6RCA+?着
模型中的SOA代表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反映企业的规模。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资产规模,而不同资产规模的企业在盈利能力、非财务信息披露程度也不一样。资产规模大的企业相对来说,有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更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反之,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能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无法把握一些投资机会,在信息披露方面也会为了节约披露成本而简单地披露。因此,本文选取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反映公司规模。
模型1显著性检验结果:
R=0.463, R2=0.214,Adjusted R2=0.199, F=13.602, P-value=
0.000,DW=1.900
模型1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2。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见复相关系数是0.463,说明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之间具有较低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拟合优度是0.214,修正后是0.199,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差,但模型显著性检验通过。由表2可见模型中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P值除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小于显著性水平0.1外,其他变量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1,说明企业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
(二)模型2回归分析将企业价值取对数之后与资产规模、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建立回归模型2:
ln(EVps)=?茁0+?茁1SOA+?茁2API+?茁3GRLP+?茁4GROP+?茁5ROE+?茁6RCA
+?着
模型2的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由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见复相关系数是0.757,说明取对数之后的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拟合优度是0.603,修正后是0.56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模型显著性检验通过。由表3可见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 说明企业价值与所有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而且所有这些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也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取对数后的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可以证明本文的研究假设均成立。
模型2显著性检验结果:
R=0.757, R2=0.603,Adjusted R2=0.561, F=39.152, P-value=
0.000,DW=1.861
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各衡量指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根据以上实证分析,验证了有关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五个假设中的四个假设。企业价值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衡量指标存在对数关系。按照标准回归系数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得出各因素对企业价值贡献度的排序,依次是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 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 其中营业利润增长率对企业价值的作用程度几乎为零,这说明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还没有显现,这可能与本文选取截面数据分析有关,也可能与营业利润增长率状况尚未得到企业投资者的重视,这方面的疏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营业利润增长率状况对企业价值实现的效果。而反映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显著,反映技术创新能力间接效应的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对企业价值的作用也显著。而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资本积累率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因此, 技术创新过程中, 无形资产的形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Ohlson James.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1(4): 661-687.
[2]Feltham G. A., J.A.Ohlson.Residual Earnings Valuation With Risk and Stochastic Interest Rat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9, 74(4): 165-183.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杨忠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3期。
[5]焦玉灿、罗亚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6]李向前:《企业价值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7]计军恒:《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价值增长及评估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篇11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开题报告范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篇12
国务院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也是其他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高校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必然要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需求,而信息工程专业的综合改造正是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培养具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1]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对新工作的适应性明显不足,不能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难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无法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单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理论教学没有跟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没有注重“互联网+”思维培养,实践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动手能力培养,没有和企业、产业有效需求相结合所致。
为了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笔者首先确定了以高素质、应用型、新一代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立足于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的“互联网+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通过建立大量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准确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规格,据此重构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引入CDIO、翻转课堂、微课堂等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创新思维和“+互联网”创业能力,实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无缝衔接。
信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IEC-PER教育理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以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要将创新创业活动与产学研活动有机融合来重构教学大纲和实践体系,并涵盖传统信息系统改造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构思和实现的全周期。IEC-PER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创新、系统集成以及服务模式创新为载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传授为“点”,以传统行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模式创新为“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为“面”,通过“点、线、面”一体化的IEC-PER项目贯穿整个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和实习过程,在项目构思和设计阶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实施和运行阶段融入“互联网+”思维和产学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不仅包括个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团队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2]
基于IEC-PER理念的信息工程专业综合改造的关键问题
1.IEC-PER项目选取是重中之重
笔者通过发放社会需求问卷、历届毕业生访谈、和课程组教师头脑风暴的方法,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期规划,根据实验室建设条件,确定了一系列IEC-PER项目作为突破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智能家居(Smart Home)实训系统,如图1所示。
本项目采用Eclipse SmartHome开放源码框架,结合小米、海尔等企业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面向智能硬件制造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软件开发商,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基于Raspberry Pi硬件平台和阿里云服务构建了产学研IEC-PER项目,并与企业共建智能家居研究院,不仅有力支持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而且促进了区域小家电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产学研活动的融合发展。
2.IEC-PER项目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融入
篇13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理念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并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而应把信息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手中的笔和纸,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预习环节,制作了手机APP――“合成氨”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分为五个模块:合成氨工业发展、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自主检测、轻松一刻。每个模块还设置了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网络教室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课前让学生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机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更省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达成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开发优质高效的教学素材或教学课件,为学生创设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化学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显得枯燥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电脑、电子白板、教学辅助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激励学生自主投入,自主学习,自主构建,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具,而且还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视听结合,边看边想,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阅读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同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课前,笔者带领一个兴趣小组走进本市合成氨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了一个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参观的同学介绍情况,把空洞的理论直观形象化,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实际生产过程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化学知识的亲近感。从而在课堂中创造性地调动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有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用内容打动学生,进而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研究,最终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突破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建构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纳入到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之中,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内化为习得的经验。在解决氨气的合成方法后,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教学前,笔者认为高一已学过实验室制法,学生应该对此不陌生,故用常规模式投影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记忆相关知识,可是发现实际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难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使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装置,制作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上台动手组装仪器,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支撑,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学习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善于分析教材,获取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资源,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启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中对教材上的一些难点如果仅用文字去阐释,那么学生很难领会和掌握。因此,笔者引导和培养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习惯转向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例如,课前让学生分工研究,课上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厂的厂长,如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学生在问题驱动导向下,利用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讨论,展开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成果展示资料。然后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其探究结果,之后组织学生对这这些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作品,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做,不仅提高课容量,而且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展示学生的电脑等多媒体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成果,分享喜悦,营造多边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好更有效地突破合成氨的这一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成效。
五、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师生从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实现知识的价值。利用网络教室APP,给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并进行交流,写研究性报告、小论文等,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学生还能通过手机APP的论坛功能与老师沟通,及时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