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历史学毕业论文

篇1

    三、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篇2

2民族史教学对历史学本科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民族史教学是历史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环节,但如何更加清楚看待民族史教学的价值与作用,仍然要放在历史学本科生专业培养与职业选择的这一整体过程中来考察。历史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受这一学科体系特征影响,专业与职业问题,必然会受到目前“‘市场导向’所引发的‘史学危机’,已经深刻体现在高校历史学科的人才培教改教法养上”,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面举两个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案例作进一步分析探讨。从吉林师范大学2001至2010年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流向来看,在中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的67.9%,攻读研究生人数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8.5%,非教育部门就业人数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2.8%。宁夏大学2011年至2013年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30.7%,攻读研究生人数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9.3%,行政部门就业人数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2.3%,其他部门就业的人数占13.2%。这两个学校分别为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数据统计时间上有所差异,但仍能反映一些总体趋势。两校历史学毕业生职业流向中,在中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占有最大的比重;其次是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比较大;在非教育部门就业人数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宁夏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生在行政和其他部门就业人数占有相当的比重。从两校的当年毕业生待就业人数来看,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是历史学本科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每年补充因退休的中初等历史教师的缺口,在数量上,总体呈现一个稳定趋势,同时还有大量的历史学研究生来竞争这一岗位。因此,拓宽历史学本科生就业途径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一些学者以全球视野进行综合考察,如姚霏《公共历史学与高校史学人才的培养》、张倩红《世界著名大学历史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及其导向》等文颇具启发性。姚文列举美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史学人才分为具有学院历史学者和公共历史学者两种职业特征的培养模式:综合国内设有历史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情况来看,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为有关的教学、科研、编辑出版、图书情报、行政、外事、媒体以及文化建设等社会各领域,培养所需的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各院校在具体培养目标设定上,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将“为中小学培养从事历史和历史综合类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作为主要目标;综合类的大学则将培养目标设定的较为宽泛。如果按照美国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来划分,国内各院校培养的历史学本科生大多属于公共历史学人才范畴。因此,本科历史学人才从总体就业分布上看,同社会的接触面更为贴近和广泛,其历史学科素质及其所形成的历史价值观对社会影响也更为直接。所以,培养历史学本科生具有较系统的史学思维、综合分析能力、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等学科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民族史教学对历史学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有着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目前,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大多已被保护和开发,成为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影视商业基地等,并创造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历史学本科生的民族历史文化素养,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拓宽就业口径,可谓一举两得。其二,具有较高民族史素养的历史学人才,具有宣传民族团结的专业岗位优势。无论是历史教师、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工作人员,在同公众“亲密接触”的具体工作中,从专业视角,运用正确的民族观,对人们进行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三,政府、服务管理部门中,具有较高民族史素养的历史学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因其具有较好分析民族历史信息的能力,可以帮助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减少工作偏差。

篇3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篇4

Key words:History; Graduate; Employment quality

作者简介:姚向峰(1981―),男,河南鄢陵人,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自从1999年教育部决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现有的就业率统计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即使局限于就业层面本身,也应当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平行考察,否则,就业率的实际意义就要打折扣。所以,我们研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还必须更加重视就业质量的理论探索,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就业的质量。

二、历史学本科生就业质量状况分析

历史学作为基础性长线学科,其就业前景相对所谓的热门专业来说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下面是一组北京某重点高校历史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06年,历史系共32名毕业生,其中有13名考上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0.62%。签约5人,用人单位证明2人,剩下的12位毕业生户口和档案虽然回到生源地,但大部分仍然留在北京一边寻找工作,一边继续复习,争取来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截至2006年6月28日,共签约5人,单位用人证明2人,回省待就业者12人,就业率为62.5%。

2007年,历史系毕业生共76人,其中继续深造的2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6%,出国的2人,签订就业协议的11人,服务基层的2人,签订劳动合同和用人单位证明的28人。截止2007年8月31日,签订就业协议的11人,签订劳动合同和用人单位证明的28人,就业率为84.21%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貌似就业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实际就业并签约者并不多,多为单位用人证明,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就业质量不高。

三、切实加强历史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

1.历史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不足。

认知能力差。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金钱至上、待遇第一的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很多大学生把能获得多少经济收入作为选择单位的首要标准,片面地认为只要工资水平高、社会福利待遇好就是找到了好的工作。大部分历史学毕业生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将来在哪些领域中发展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不能冷静的分析自身所到之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顾眼前利益,不求将来发展。

动手能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很多历史学毕业生都具有英语、计算机等级证和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有的还是优秀毕业生,学业成绩也都很好,但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太差,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明显。

交际能力差。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加之近年来兴起的考研热潮,更是将即将毕业的学生卷入到茫茫书海,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毕业生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更不可能灵活处理。

表达能力差。部分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控制能力差。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分析。要把学生教育成具有高素质的社会的主人,而不是把人训练成社会的工具,不仅要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且应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八会”,即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会合作、会选择、会适应。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其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因而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应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及校园环境,使其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社会上要营照出一种勇于奉献,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校园里,要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学风,引导学生勤勤恳恳求学、老老实实做人;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政治思想文化,通过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文体活动等方式和途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师德水平、业务能力,树立广大教师尤其是政工队伍的良好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对学生政治思想产生良性影响,以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培养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内容,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服务”为主的“三下乡”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积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明确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的极端重要性,掌握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还应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身心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科学地加强心理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从而笑对人生。

四、开阔思路,转变观念,拓宽就业领域

1.到农村,到基层,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去。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是成长成才的一种正确选择。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热情,但多数人还缺乏基层艰苦生活的锻炼。如果不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就很难担当社会重任。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

2.到企业去,同样发挥自己的才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企业同样也是一片广阔的就业天空。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文笔功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工作踏实努力。而企业最需要这样的毕业生。现如今红色旅游、文化旅游比较流行,而这些历史历史学的毕业生就可以以自己扎实的历史知识,到旅行社、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景区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3.自主创业,打出自己一片天地。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给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一个可以创业的平台。

所谓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指在当今中国大学生真的过剩了,主要问题依然是存在着“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结构性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本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参与。历史学本科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到基层、到西部、到企业,敢于自己创业,才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篇5

1.和中学历史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的地方

通过对目前在中学任教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是目前高师历史专业教学与中学历史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到中学“用不上”或需要的知识没有学到。具体而言,在高师所学的专业课程往往以两大通史为主,限选课或任选课所讲内容大多与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相关,因而专业基础知识在深度方面有余而在广度方面偏差,有些知识到中学根本用不上。现行中学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涵盖了心态、人口、科技、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高师历史专业大多没有开过这些方面的课,所以到中学后毕业生还需要给自己补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教育理论基础薄弱,教育技能训练不足。毕业生们普遍认为,虽然在高师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程,但当时授课时数少,理论性又太强,所以大都没有用心去学。等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匮乏得可怜。在教育技能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课程设置,只是在教学方法课堂上进行过模拟训练和实习期间的短暂接触,教育技能较差。所以只好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自己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掌握一些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教育技能。

第三,对教学研究工作不得门径。一些毕业生反映,到工作单位后,学校领导鼓励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能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形诸文字,总结出来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但由于在高师没有经过这方面的锻炼,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即使在教学中有了一点体会也不知道该如何升华成规律性认识。

2.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近三年内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专业基础知识不系统,理论知识相当薄弱。

大多数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普遍认为,虽然高师院校开设了以两大通史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近年来学时被大量压缩,教师只能宏观上把线索和轮廓讲出来,造成了很多重要的历史内容的空缺。所开设的选修课又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相一致,没有兼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当然也无从弥补通史课程所留下的不足。史学理论方面的课程除了多年开设的史学概论、史学史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课程可供学习,加之对理论书籍阅读的不够,所以在读研期间深感理论方面的薄弱,只好再从头“补课”。

第二,没有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能力方面基本上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在学习方法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以致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看书也不得要领,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上采取“灌鸭式”教学,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以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急剧下降,也没有形成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研究能力,不利于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专业思想不牢固,对基础教育改革情况不甚了解

通过对历史专业在读学生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历史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这些学生最初报考高师时选择的专业基本上都不是历史,而是被调剂过来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历史专业自身内在的问题,没有使他们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另外,由于没有相应课程的设置,教育见习环节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情况了解得不多或基本上不清楚,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动力。

对当下历史专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问卷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不难看出,尽管近几年来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在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似乎忽视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现有历史专业培养方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这也许是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所在。那么为什么会有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呢?笔者在比照分析了一些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大多数历史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实施,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下五对矛盾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1]因而对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通过查阅部分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看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却相对迟缓,表现在课程体系方面主要有:

一是针对性不强,学科体系不完善。目前一些高师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沿袭以往的学科体系,以两大通史为主再辅以一些选修课,教学内容仍以政治、经济和文化史为主,仍然是注重物质的传统历史观。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则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总体研究历史观,强调的是从政治、经济、外交、学习、社会、文化、心态等总体上进行考察。[2]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有些毕业生慨叹有些东西在大学根本就没有学到,到工作岗位后还要从头再来。

二是课程设置仍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对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重视得不够。多数高师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仍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基本上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教育理论课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历史教学论等几门,涉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基本上很少或没有设置。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近些年来实习工作大不如从前,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越来越有少,所以学生临毕业找工作时的教学能力很弱或没有体现出师范院校优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2.课程体系与学生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招生规模,逐步在调整自己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试图向综合类院校靠拢,这在各学科课程体系方面有所体现。就历史专业而言,学生培养目标既要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教学型人才;又鼓励学生考研,培养研究型人才。一个课程体系,一套培养方案,却要培养出两种类型的人才,结果自然是无论在哪一个方面寻求发展的学生都略感不足,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

3.课程体系与教师专业研究之间的矛盾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要由教师作为支撑。目前的问题是,一些历史专业在教学计划里开设了很多课程,但却没有相应的教师来承担。如中外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当中一个重要方面,这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有所体现。但笔者发现,有些高师的历史专业却没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设该课。这对于学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另外,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旨趣爱好开设课程,并不把学生的兴趣或学生将来是否实用作为考虑的条件。这也就是造成了上面谈到的“学到的用不上,需要的没有学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了。

4.课程设置与学分制实施方面的矛盾

学分制是高师院校近几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现在部分院校正在逐步完善或已经基本确立准备实施。由于学分制的不完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历史专业一般都设置了限选课、任选课等选修课,但这两类选修课的学分普遍偏低,又对学生选课做了方向、门类方面的限制,因而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5.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矛盾

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对于指导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纵观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笔者发现,教学改革的研究理论的确出现不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也大量存在,但能结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实际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院校却不多,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脱节的地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改革现行高师历史专业课程体系的初步构想

为了解决上述五对矛盾,进一步推进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试以改革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教育接轨的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高师教育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课程内容要改变 “‘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据此颁行的课程标准和现行历史科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均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就要求高师历史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一贯做法,增加社会史、科技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师范生将来从教时知识储备的需要。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目前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还是两个流向,一是到教学第一线承担教学工作,二是报考硕士研究生。为此,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些调整。在专业基础课修完后,课程可以设置成两大系列,一是教学系列、一是研究系列。围绕着教学系列可以开设一些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专门史选修课,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技能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课程,增加教学实践的环节和时间,突出师范特色,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缩短参加工作以后的适应时间。围绕着研究系列可以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课程,为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两方面兼顾又有所侧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完善学科体系

为了完善学科体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的办法。如可以从别的院校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来从事一些课程的讲授,或者从优秀的中学教师中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能力较强的一线教师来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这既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也增强了和中学历史教育实践的联系,使高师历史教学朝着更符合基础教育需要的方向发展。

3.学分制与导师制并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鲜明

学分制的推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师院校历史专业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实行开放的选课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配合导师制的推行,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选课的任意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既要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要突出其专业优势,培养出既全面发展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

4.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力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进行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为了使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先期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的研究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服务于实践。因而,及时的吸取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并运用于实践,是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高师历史专业要立足于现实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高师历史专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及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篇7

我的设计选题是《一箭双雕》,故事发生于北周时期,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和亲,通过自己高超的武艺赢得了突厥人的尊重,并为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我的论文选题是《试论民族文化在二维动画造型艺术中的体现》,从中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作品及部分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进行阐述,人物造型艺术是与故事所处的时代、地域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

这次毕业设计和论文是一次检验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创作、制作一部动画短片,在此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我希望通过这次设计能达到以下几点:

1.能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制作一部十分钟的动画短片,并使我熟悉动画的制作流程,锻炼自己在各个环节中的控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我了解制作动画片所必需具有的全局观念、生产观念和经济观念,树立专业的设计思维方式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训练自己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4.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如绘图、计算机应用、翻译、查阅文献等)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撰写论文和报告,正确运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5.培养创新意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设计(论文)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

通过设计,我可以从中了解到北周的历史,扩展到大的历史背景来了解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当时的建筑风格,服装特色,文化发展,称谓、语言习惯等等。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了解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今天社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开题报告《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通过论文,我从分析研究中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与了解,对中国各类传统造型艺术作一个归类,并从中吸收营养。通过对国外优秀动画片中造型艺术的分析,总结他们所运用到的民族元素。使我对动画造型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毕业设计和论文是我们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作业,它为我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的机会。毕业设计和论文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等特点,同时也为启发我们的思维以适应新兴动画人才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综合训练和实习机会。

2、设计(论文)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

设计(论文)的任务是:

①前期毕业设计的选题,及毕业论文的选题;

②完成文字剧本、分镜头台本、设计稿

③角色设计、背景设计

④原画、动画;

⑤后期剪辑

⑥加音效对白

⑦片头片尾的制作;

⑧制作展版;

⑨论文打印,最后装订成A4文本。

设计(论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文字剧本的加工创作,需依据历史史实,应有清晰的创作思路,对选题定位、创意特点要充分思考、规划和准备。

分镜头剧本应将故事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来,以整体构思为依据,它是对脚本的再创造。如同未来影片的预览。

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要将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素材加工成为动画形象,它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活中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和提炼加工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根据我选的剧本,我要参考些古代壁画、建筑、服饰及北方的环境特征。

加动画中要考虑力学原理、表情与口型、运动规律等。

片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剧情搜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以便参考筛选。

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是(应具体到哪一周):

第1周: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

第2周:编写剧本,开始文字分镜工作;

第3周:开展角色设计工作,并开始毕业论文选题;

第4-6周:完善角色设计,开始背景设计工作和分镜头台本,并开始毕业论文

的构思及资料收集与准备;

第7周:完成背景设计图稿,开始原画和动画的绘制;

第8-10周:绘制完成原画稿和动画稿,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1-14周:完成后期制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5周:打印和毕业设计展览,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我这段期间所完成的毕业论文

及展版等,准备毕业答辩工作;

篇8

传承载体

彝族文字文化的传承载体有金文、竹、木刻、竹木简、皮书、构皮纸、石刻等。金文目前为止发现3件,其中的“祖祠擂钵”亦称“祭祖擂钵”,经贵州博物馆的有关专家鉴定,系战国至汉代的文物,铸有“祖源手碓是”5个阳文彝字,铸有彝族《祭祖经》故事,再是从贵州流传到云南省昭通市的蛙钮彝文“统管堂郎印”铜印、“夜郎赐印”两件铜印。以竹、木刻、竹木简为载体,见于文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物始纪略》等文献“木刻竹简,堆积如柴薪”或“堆放如柴禾”的记载。木刻有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藏的《摩史苏》1件。皮书即以牛羊皮为载体的彝文文献,在毕节市境内残存有10件左右,其中较完整的是《余吉米体访亲记》1件。明清以来一万部以上的彝文文献都是以构皮纸作载体的。石刻为载体的文献有数千件,绝大部分也形成于明清时期。

汉唐以来,彝族文字文化的传承始见于汉文献中。汉文献中较早记录彝文的是《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宋代范成大著的《桂海虞衡志》也提及彝族罗殿国文字的事:“押马者,称西南谢藩知武州节度使,都大照会罗殿国文字。”

2009年,香港《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评鉴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的评鉴结论是: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

文献价值

彝文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珍稀而可开发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以彝文为载体的古籍,用牛羊皮或麻布做护封,故而俗称“牛皮档案”或“羊皮档案”。它记录的历史年代久远,从哎哺时期至“六祖”时期,尤其是从尼能、什勺、慕靡、举偶到“六祖”分支,直到1664年的近4000年间,近200代父子连名谱牒世系完整相连而不间断。记录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算学、文学、军事、宗教、地理、民族、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彝民族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巩固西南边疆的稳定,维护祖国的统一等情况,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美学、伦理道德学、教育学等学科体系。内容与文字传承互为前提又彼此相互依存,正是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其文字文化的传承的生命力。

《宇宙人文论》、《土鲁窦吉》、《爨文丛刻》(中、下)、《西南彝志》1-4卷、《彝族源流》等文献集中反映了彝族的哲学和天文与历法史观,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献资料;《爨文丛刻》上、《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彝家宗谱》等文献,记录了全国彝族的数百代谱系、分布,回答了彝族的起源问题和彝族在贵州分布与活动的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为贵州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要素;《益那悲歌》、《夜郎史传》、《彝族源流》、《策尼勾则》等文献,记录了古夜郎王族的27代连续的父子连名谱谱系,反映古夜郎在毕节市境内活动六七百年的历史;《支嘎阿鲁王》、《支嘎阿鲁传》、《曲谷走谷选》等文献,记录的彝族史诗,堪与《荷马史诗》和《格萨尔王》等世界著名史诗媲美;《苏巨黎咪》、《海腮耄启》等文献,提供了教育、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财富,值得去研究、继承和弘扬;《估哲数·农事篇》、《物始纪略》等文献,反映了贵州古代农业社会的历史和农业社会的经济,在全国的彝文文献中也具有唯一性。《彝族诗文论》、《彝诗体例》等文献,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早于同是文艺理论著作的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

彝族史料、文献有贵州的彝族历史上形成的远古文化、夜郎文化、民族政权方国文化(如黔西北至黔中的罗氏国文化,安顺至黔西南的罗殿国、毗那自桤国文化)、千年土司文化(水西文化、乌撒文化、普安文化等),神秘文化(如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向天墓葬文化)支撑着,反过来,这些种种文化信息必须靠彝族文献来解读、解答,归纳出其优势所在。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及出版将对贵州、乃至中国的彝族发展史研究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整理现状

篇9

一、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总结出了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在论文方面存在着以下种种问题。

1.有一小部分学生重设计而轻论文。

这与许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观念有关,平时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论文无关紧要,只要设计能过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设计师,不屑于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构思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认为艺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的学生不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不予以理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2.大部分学生文化底子弱、写作功底差。

大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于论文有心无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中属于艺术类考生,总体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侧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理论功底较差。如有一学生论文题为《浅谈中外卡通发展史》的论文,首先这个选题就有假、大、空的潜在问题,中外卡通发展史本身已经是一门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些事实是一些真实性的记录,而不是谈出来的,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国和国外,而国外包括各个大陆上的国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场景、剧本等,题目选题范围太大,自然就难以写得详细,从而产生了空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底差,语言表达不清晰,结果论文颠三倒四、牛头不对马嘴,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对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不能从几个方面分清条理来论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谈“古代龙凤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重点应在“运用”上做文章,但学生却用大半篇幅来解释什么是“龙凤纹”、“龙凤纹的由来和历史”,等等,而对龙凤纹究竟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却聊聊数字,草草结束,还没说到重点就没有下文了。

二、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论文指导探索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1.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点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无所谓这一错误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质量如何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2.加强写作训练。

可以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小论文,重点在于寻找相关资料和建立个人论点,对论文字数和规范性要求不高,但应符合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独立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制作1―2套包装成品;以论文形式完成相应的课程报告。具体报告可能包括“设计背景、设计构想、设计形式、材料应用、后期问题、市场定位等”。通过应用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设计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够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对待设计,对于学生独立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相当有益。另外,文献检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找学术资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级阶段有必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3.实行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让论文内容更充实,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应当实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操作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完成与设计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大篇幅是对自己设计的一个阐述,相当于一个完整版的设计说明。这个设计说明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体要求与普通本科论文要求相同。这种模式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构思和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论文,由于都是自身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此说明详尽、到位,能够很好地阐释设计思想,不仅可以弥补毕业论文无话可说,毕业设计说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提高毕业生论文与设计质量。

4.加强指导环节。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只有在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走弯路。如:选题时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要大小合适,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时主要从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修改文字等方面进行。

总之,民办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作为艺术设计系的教师,我们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其特殊性制订特殊的指导方法。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指导不是一成不变、完全一致的,每个高校需要不断地改革、尝试、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苏凤,王兴亮.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想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

篇10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篇11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6):267-270.

篇12

在告别繁荣第一届迟疑学生时学生在临别的赠言中写到:“我很荣幸成为您的学生,我在您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渊博’”。在告别最后一届初三的学生时(我被专业对口的理由改教历史)学生给我写到:“此时此刻,我喜忧掺半,喜的是我曾经被您教过,忧的是您没有能把我带到毕业......有首歌唱到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我觉得,我能给学生留下如此的感觉,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的收获。

XX年10月份,我通过了全省申请学士学位的俄语四级资格考试,XX年我开始和初一学生一起学习英语,学生们知道我俄语过了四级又学习英语时,脸上充满了敬佩之情,有一名学生还悄悄的对我说:“老师,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学无止境。”

XX年暑期我从语文战线上撤下来,奔赴历史前沿,据说这是教改的结果,专业对口,大势所趋,我不古哦是先行者。(其实我心理明白的很,这是我曾经跟现任的主任在语文试题上较真,让他大失颜面的结果)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历史专业上有了打展身手的天地。我通过精心研究教材,结合一些教改信息尝试了一种独创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历史。目的是让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双重提高,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方面均有收获。我运用探寻式、研讨式和情景再现法与学生一起根据史料追寻历史、研讨历史、感受历史,并运用移时换位法去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借以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情感价值的教育目的。这样,每堂课,同学们都能用心去品味历史的沧桑巨变,无论是哪一类学生都能在态度和思想上有所收获。一学年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在期末的全镇统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有两个班的成绩创造了全优的记录。而且在本学期还成功策划了依次全校的诗歌朗诵会。

我在和孩子们一起研讨历史的同时也在教会孩子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孩子们通过各种文献资料、文物、去探寻分析历史,从而总结经验,结合时事为己所用。培根曾说过:史鉴可以明智。我或古人也说过: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与蒋介时在重庆谈判前偶遇每人手中一本史书就足以说明这点。我要让我的学生走 上社会都能成为人中之杰。

有许多人认为历史是小学科,无关痛痒。我却不敢苟同。我想历史是以其博大精深承载着哺育国民灵魂的精髓。和数理化相比,它也许知识性不强,但其字里行间所显现出来的民族辉煌与自豪及其所激起的爱国热情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我想,这一点从美国人把历史作为中学的中心课本并且外过人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必靠美国历史;日本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撰改历史这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所以我说从教书育人来讲历史同数理化一样是殊途同归的绝无大小之分。

也许有人认为历史这一学科谁都能教,而我去认为恰恰相反。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无论哪一学科都在历史中留有发展的足迹,所以,我说教历史的若不是个专家就必须是个杂家或者说是博学家。很难想象没有一点天文地理知识如何能讲清楚张衡、哥白尼;没有一点文学知识如何能讲清楚苏轼、辛弃疾;没有一点图书知识如何去讲《永乐大典》......以为过去那种在书上画重点然后强行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已无立锥之地了。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永久性学习的人才而非背书虫的高分低能者。

篇13

1.访谈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的2名在职教师、5名大四学生和3名十年内毕业于本院现在中学从教的教师、2名本校毕业的现在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及其导师、2名中学校长为访谈对象。访谈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1)你认为我们学院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2)你认为我们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如何改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面对面访谈法,与每位访谈对象谈话时间为30分钟左右。在访谈中,要做比较详细的谈话记录,并根据谈话情况及时了解谈话对象对我院实践教学的具体看法。然后分类整理,概括归纳。

二、访谈结果

1.教师基本功。教师基本功训练没有上升为学校整体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基本功的核心是“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本校是师范院校,但全校并没有形成经常性、持续性的“三字一话”训练体系,大学语文课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训练。另外,由于学校是全国招生,一些来自青海、甘肃、浙江、福建等地的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也没有得到专门的普通话训练。

2.教法教学。教学实践包括历史教法课程的设置和讲授、历史教学微格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目前历史学院的历史教法课设在大三上学期,且每周四个进度,课时是足够的,并且学院聘用的授课老师都具有中学教学经验。长春师范学院设有微格实验室,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可以在微格实验室进行模拟讲课训练。受访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下做微格训练,提高了学生执掌课堂的能力,为学生走进真正的课堂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3.教育实习。省内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都比较重视,其中长春师范学院更为突出。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以集中实习为主。但在访谈中,多名毕业生谈到,有的单位想留聘学生,但由于学生还没有毕业,无法签合同。相反,南方的某些师范院校则选在大四下学期实习,这样如果实习单位认为实习生比较优秀,就可以直接签订劳动合同。

4.科研实践。中学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师范大学的两位教授谈到:目前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毕业考入到东北师大的研究生,科研方面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独立查阅历史文献方面能力不足,论文撰写能力不强,文笔不够精彩。

5.专业考察。每届历史学院大四的时候,历史学院都要组织学生到历史古迹较多的北京、西安、沈阳等地考察。但学生反映,由于对历史古迹缺乏专业的讲解,因此专业考察基本上成了旅游。

三、研究结论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应该占据整个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学校应该对高师历史学科的实践教学给予通盘考虑。根据访谈结果,笔者以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教师基本功训练日常化。目前,本校的教师基本功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训练的需要。在这个方面,吉林师范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把学生日常的粉笔字训练纳入到学生会工作当中去,要求学生每天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写一副板书,由学生会每天监督,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另外,每节课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这样,经过四年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粉笔字和普通话水平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2.教法教学重在落实。历史学院的教法教学一直强调化繁为简,把教学内容简化为:中学历史基本教学法、如何备课、如何讲课、如何说课、如何评课、如何出历史试题、如何实习、如何管理中学生等问题,做到讲练结合,重在落实。

3.调整实习时间,方便学生就业。目前,教学大纲规定实习时间为八周,远低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实习实践的要求。建议把实习实践设为一个学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这样就能将实习和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同时,把以前的以集中实习为主,改为集中实习八周,分散实习八周,更方便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4.科研水平,重在实践。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应该加大科研实践训练。就历史学院来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尝试搜集历史文献,然后撰写文(下转第78页)(上接第26页)献综述,从大二开始要求学生写学期毕业论文。这样就能逐渐提高学生独立的科研水平。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