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实习管理领导小组的组成及职责
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专门成立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建立总经理领导下的各小组负责制,分别由生产副总、质检副总、销售副总任副组长,行政部、生产部、质检部、营销部及库房等职能部门负责实习生的轮岗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循序渐进,规范有序。
3明确带教教师的岗位职责
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由上述各部门组成,每个部门均设置专职实习带教教师,由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加强对带教实习生的管理,要求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加强考勤管理,请假1d内由实习带教教师审批,3d需上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批,5d则上报总经理审批,同意后方可离开,不能擅自调岗或离岗。
4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实施科学带教
根据遵义医学院药学院学生实习的总体要求,结合药厂工作特点,由行政部合理安排实习计划。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合理安排时间及人数,统筹安排轮转岗位,确保每名实习生都有专职教师带教,保证学生实习质量。从生产、质检、仓储、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并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可顺利胜任制药工作。结合早期的学生实习情况,不同岗位的学生在所有岗位轮转完成后(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行政部采用定点培养的方式,即固定工作岗位),每名学生按遵义医学院药学院的毕业实习要求撰写实习专题报告,按照拟定进度表,最后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参加学院的论文答辩工作。近年由该单位带教的多篇专题论文荣获学院优秀论文,并且个别优秀毕业生还被留厂工作。
5加强带教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其带教能力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面都会受到时展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新时期带教工作,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采用推荐中青年专职带教
教师进入高等学校进修、聘请专家、开办不同专业类型的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带教教师的带教能力。同时,通过相应的考核制度筛选合格的带教教师上岗,加强带教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提高其带教能力。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对带教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一旦发现其存在违背公司规章制度和(或)有违学生实习的行为,由组长及2名(含2名)以上副组长讨论决定,若查出情况属实,直接撤销其带教资格,同时取消其带教教师相应的待遇。
6建立及时有效的学生-学校-公司沟通机制
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能力更能为每名学生的后期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更多的机会[4]。因此,现代药学学生的培养工作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实习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条件;公司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及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针对部分学生,有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如考研等。药学专业毕业学生部分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另外一部分由于种种需要向更高层次进行深造,一味要求学生(尤其是实习生)进入生产车间进行生产,或是进入销售部门从事销售实习,由于白天的时间基本被占用,影响学生考试复习,部分考研的学生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若未能及时得到解决,长期压抑的情绪可能体现在工作上而导致实习及复习(功课)也不能做好,这种状况的发生就违背了学生-学校-公司的初衷。因此,及时做好学生-学校-公司的沟通协调工作,可以在学生实习的初期将这种情况扼杀在萌芽阶段,从而避免后期的“费心、费力,却没有达到当初的目的”。
篇2
二、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 2010 年 12 月 22 日起至 20011 年 6 月 10 日止
三、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四、 任务书的内容:
目的: 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2. 培养学生独立检索、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 初步具备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化要求,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4.通过该论文的撰写,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加深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进一步分析。
任务:
1)提出选题《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撰写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6)该文选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作者尽量挖掘已有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需要多阅读有关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期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能对中国电信现行激励机制的现实指导意义作出较有启发的论述。
7)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
(三)撰写步骤与时间安排
1.2011.1.7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对选题进行分析并汇报与选题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 2011.1.8-3.8:完成开题报告,就所选课题明确写作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预期写作进度等。
3. 2011.3.9-3.13:形成毕业论文写作粗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粗纲应反映出论文的基本轮廓、基本观点及写作思路。
4.2011.3.14-3.18: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细纲应能较详细地反映出论题所包含的论点、论据及相关数据资料。
5.2011.3.19-4.6:完成外文文献资料的翻译及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的撰写。
6.2011.3.19-5.6: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1.5.7-5.22: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形成毕业论文正稿,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1.5.23-5.26:定稿并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进行答辩准备工作。
9.2011.5.27-6.10: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导师评语、评审意见、答辩评语及成绩评定、汇总上报等工作。
(四)成果要求
毕业论文要写出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相应的外文摘要,毕业论文全文不得少于6000字。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相关数据和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论文内容组成与打印规范按《集美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执行。
参 考 文 献
1波特, 竞争论(新版),中信出版社, 2009
2陈明哲 ,动态竞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斯,劳斯特 ,22条商规,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黄晓斌,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布里金肖,网络公司价值评估 ,经济管理,2005
6 陈墨,网络营销应该这样做,机械工作出版社,201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篇3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掌握了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阅读专业资料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临床教学医院反馈,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带教老师也加强自我充电,使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1):46-49.
[2]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4-215.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75-77.
[4]欧丽,胡浩.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9-190.
篇4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篇5
③赵春.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70-272.
篇6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还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的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关联理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一.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关言语交际、认知有关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以及教学界等其他领域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对人类语言交际的解释关键在于关联。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即说话人说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更要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过程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的理解是按照相关性的原则进行的,要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先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然后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关联理试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交际双发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答案就是:交际双方说话就是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发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听力理解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言语声波在听者的耳蜗内转变为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听觉神经把讯号传到听觉语言中枢,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和分类。大脑把这些信号转化成有意义的单位,运用已存储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行解释。同时利用一些非语言性知识(背景知识,说话人的语气和语调等等),去思考、假设、预测,并验证和随时修改假设,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准确理解说话话人的意图,成功地进行交际。Rost是最早提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模式的学者之一。他提到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Rost(1990)根据关联理论提出了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并将之归纳为4个重叠且相互依赖的听力理解阶段: (1)听者激活理解话语所需的可能的知识; (2)听者有选择地听话语,同时通过语音、句法、词汇分析揭开话语的命题含义; (3)听者给话语提供一个可能的语用含义; (4)听者把已释义的命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层级表征并把它们存在长时记忆里小论文免费论文下载。从Rost的模式可看出,听力理解是一个既涉及到利用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处理,又涉及到运用背景知识并结合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上而下的处理的认知心理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关联链,揭开话语的语用含义。言语交际基本上是一个涉及明示---推理的合作过程。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这种有选择地听话语,是以最佳关联性为原则的,即选择最相关的语境要素组成语境。完成对话语的解释。所以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的语境要素进行推理的能力对于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联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概括和预测等能力。教师可以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首先.教师应扩大信息输入面,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听到新信息最终都要和头脑里已有知识发生作用,寻找关联性,才能理解。学生知识越丰富,大脑进行推理判断所要的时间越短,判断越准确。如,“Little Mary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 “The Apple of one's eye”的字面意思是“某人眼里的苹果”,在这里,“apple”指的是“瞳孔,眼珠”。瞳孔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失去瞳孔,就变成了瞎子。所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珍贵的东西,它来自《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第32章“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里的瞳人。”但如果不明其摘要特别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课堂上使用的听力材料应与学生有适当程度的相关性。最好是选择真实的视频听力材料。另外,听与说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通的。听力课堂上还应注意加强听说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听与说脱节的情况。老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外面对面的英语听、说练习,使学生的听说技能相互促进。这不仅有助于交际者熟悉各种词、句的不同用途,还有助于提高通过明示行为推理其背后意图的能力。简言之,英语听力实际上是一个根据关联理论,结合语境假设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三. 总结
关联理论指导听力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转变,关联理论能将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理解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Rost.M.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M ]. London: Longman,1990 .[2]Rost M. Introducing Listening [M ]. London: Penguin, 1994.
[3杜福兴.也谈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2005(03).
[4]胡觉明.听力理解中的意图推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5]何自然,等.关联论.语用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受高校扩招及学风浮躁的大环境影响,我国高校有不少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也不例外。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科研没有入门。木匠当学徒时连斧子都没有运用熟练,到出师时让他打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只能是勉为其难。可见,历史专业学生科研入门训练非常重要。本文谈谈此问题。
一、科研没有入门的表现及原因
在实践中,一些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不知该写什么题目,不知该查哪些史料,对史料不知鉴别、考释、取舍,不会写开题报告,不会写学术史,不懂学术规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文科文章就是东抄抄西凑凑,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入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观念上来说,学生由于受到高中阶段“填鸭式”教学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拿学分、考试过关、拿毕业证。学生对平时的课程论文是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这是对这门课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阵地,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观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使命。传授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成为师范院校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在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把东西都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教会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表述观点将更为重要。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原因。现在国家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很重视,许多大学教学管理者也随之重视对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这是应该的。但也可能出现机械化的倾向。对历史学专业来说,许多教师查了很多资料、很会分析和创新,但学生主要是充当听众和记笔记的角色,没时间锻炼科研能力。学生卷面成绩的优秀,有时是记笔记和记忆力能力的优秀,不一定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二、历史专业新生科研入门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入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关,这是大的方面。若从毕业论文的质量这一小的角度看,也可见科研入门的重要性。如果大学生在前三年科研能入门,则在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就不那么吃力,写出的论文也能比较符合毕业论文的基本规范。
一些学生把大学的目标定得很功利,比如考研、考编等。实际上,即便是考研,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在研究生复试阶段无疑更能让专家认识到自己的科研潜质,在考取研究生后往往能比其他同学更快地确定研究内容、发表研究成果。并且,今年不少重点高校历史专业考研均实行自主命题,这种命题的优势是:相比传统的统一命题更能考查考生的研究潜力,尤其是分析、综合、创新等能力,具备较好科研素质的学生对于综合性、创新性强的题目的解答将更有优势。即使是考公务员,《申论》的成绩与考生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观点提炼、文字表达等能力直接相关。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学生无疑会在《申论》的考试中占有优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师院校毕业生都要承担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任。现在中小学历史课的教学,要求培养中小学生学会查阅基本史料、进行乡土资源调查、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补充教学资料、撰写札记和小论文等能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为了弥补教学资料的不足,往往要自己去收集和补充一些历史资料”。[1]试想,若历史专业的师范生自己在大学期间没翻过、没见过一些基本史料,谈何教中小学生收集史料及进行史料鉴别工作。
三、帮助历史专业学生科研入门的途径
(一)为新生开设专题讲座
此专题讲座不应是高深的专业性学术讲座,应该主要用来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学习与中学阶段学习的异同,侧重对学习方法、科研入门的指导。我校近年陆续举办教授、博士论坛,侧重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的指导,对大一新生的帮助很大。许多大一新生由此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题海战有别,认识到大学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了科研入门对后续阶段的学习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无论什么课改,若要真正成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必须向课堂要效益,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这首先需要在课程考核管理上与时俱进。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规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所以在考核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真正得到发挥,教师不能在每学期每节课都自己从头讲到尾。可以创新的方式为,在专业课学习中,可以有一两节课让学生读、评、写。在历史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所授课程,引导学生研读基本史料、经典学术论文,并予以讨论和评价。比如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可以增强分析史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健康成长”。[2]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看法甚至是质疑,教师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强化课程论文的科研入门作用
许多学校课程论文往往是上完课之后再写,教师也只是录入一个成绩就结束,这样难以把学生课程论文写作的不足反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重视必修课的考试,往往会轻视选修课课程论文的撰写。这使得课程论文写作的应有目的大打折扣。其实写好课程论文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基础,不能轻视。可以在一门课的期中阶段即组织学习写课程论文的提纲和初稿,教师对其评阅后再发回给学生修改,这样学生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何处。修改后在期末再交上来作为正式课程论文。此外,课程论文的题目不应限定在一两个题目,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作进一步探索。形式上也可灵活一些,鼓励从小题目做起,从小文章做起,从写札记开始。写得好的札记虽然只有几百字,但对写好历史专业论文很有帮助,“札记―论文―专著,这是一般的史学著述的写作程序”。[3]在做好前期课程论文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和督促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写好本科毕业论文。毕竟,“加强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控,是提高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历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4]
(四)倡导师生互动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什么有些学生科研入门情况相对较好一些?这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平时勤写多练状况的差异外,还有就是多问多请教。学生对于平时学习、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碎片、疑问,要记下来,向对此问题有研究专长的教师请教,在教师的帮助下判断这些思想碎片、疑问的价值,若有价值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作进一步探索。还要鼓励用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科研入门。在历史专业,学生在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同时,表面上看是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实际上学生还是颇有收获的。比如在学生协助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以对一些基本史料进行阅读、分析、整理,这对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形成大有帮助。而且有些史料是本校没有的史料,学生的参与无疑会扩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此外,在师生互动方面,要借鉴已有的一些较好的做法,以提高历史学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比如读书会作为史学界的集体研究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培养研究生。实际上将读书会制度应用在本科生培养领域,也非常必要且有效。[5]此外,还可以设立研究性课群,“研究性课群的设立要依托学科优势,突出专、精,课群内部要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拓展的结合、专业理论与研究需求的结合,有效实现学生的学、思、研、行的联动” 。[6]在读书会和研究性课群的实施中都要强调师生互动,以实现科研传帮带的作用。还可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科研入门,本科生导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除了研读中国的史学经典外,还要研读外国的;除了研读古代的,还要研读现代的”。[7]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保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8.
[2]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14.
[3] 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27.
[4] 王丽英.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与有效监控探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4).
篇8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篇9
一、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1.学生认识不够,投入时间精力不足。
大多数独立学院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也就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这一学期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忙碌的一学期,因为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一些学生不得不利用这一学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考研复试、求职择业、出国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还有课程考核不及格,必须重新复习,补修不及格科目,以免影响毕业和拿学位。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就十分有限了。加之,部分学生到了最后一学期,思想上松懈下来,没有对毕业论文工作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走过场,最终都能顺利过关。因此,出现了马虎应付,甚至抄袭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独立学院正处于办学初期阶段,还未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大多教师资源是与校本部共享的,加之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远远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后,师资不足的问题就更加明显、突出。每个指导教师都要指导8―10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一些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更是多达10人,甚至20人以上。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其它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根本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只能起用一些职称低、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这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及论文指导经验不足,并不具备独立指导毕业论文的资格与能力,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3.管理经验缺乏,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
与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相比,毕业论文的环节复杂,涉及问题多、弹性大、过程长、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而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尤其在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经验十分匮乏,相关的制度尚未健全。比如,大多独立学院没有对毕业论文管理制定具体、详尽的实施细则与管理措施及质量评判标准。许多独立学院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上,除了布置上严格要求外,并没有对选题、开题、论文撰写情况、评阅、抽检等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疏忽了对内容、内涵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4.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建设,对毕业论文所需的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毕业设计场所等都难以满足毕业论文的实际需要,而毕业论文的管理经费,如指导教师的专项培训经费、对学生的一些相关技能培训经费、论文过程关键环节的管理经费更加无从谈起。
二、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综合分析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我认为,目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问题。因此,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我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和措施。
1.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作为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诚信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毕业论文工作,合理安排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等其他工作的关系,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计划。
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不是单纯靠毕业前一个学期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教学上应遵循科学规律,注重学生平时的基础训练,并有步骤地将相关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①开设写作课。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系统辅导和培训,使学生掌握检索资料、选题,确定论点到论文结构、语言表述等写作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本院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规范等。
②改革部分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一些课程不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而采取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论文等形式,侧重对学生写作水平、研究能力的培养。
③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学年论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年论文则作为毕业论文的准备,毕业论文可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毕业前的负担,又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④开设专题讲座课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一些专业性强的专题讲座,由资深教授讲授本专业本领域的最新思想动态、研究成果,使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资讯,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功底。
⑤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一般为12―18周。教学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学生无法合理安排各项工作。要保证毕业论文和学生就业考研互不影响,达到双赢的目的,就只能对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微调。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从第七学期(或提前到第三个暑假)开始,分散安排毕业论文教学,将毕业论文的教学时间拉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在第七学期末完成或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相对延长第八个学期的空闲时间,减缓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考研等其他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只有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过硬,指导起毕业论文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确保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除了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外,还要充分利用校本部的师资力量,与校本部实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挖掘潜力;通过学科建设,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等方式,营造学术氛围,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利用学术团队来指导毕业论文,教师之间定期交流,集思广益,避免指导教师单兵作战;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指导教师的考核与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评先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质量监控。
从毕业论文过程来看,主要有选题、开题、组织、成稿、定稿、答辩、评分等几个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具体措施,使论文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如制定《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等,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规范、质量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作出详细而周全的规定,使毕业论文的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实施监控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由校、院、系部三级共同负责,分初期、中期、后期,对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初期监督主要从选题、论文提纲及指导教师队伍资格审查等环节入手,中期监督主要从教师指导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的抽查等环节入手,后期监督主要从对论文撰写的质量、论文答辩、论文评阅、论文抽查等环节入手,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工作过程,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实施质量监控,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5.加大经费投入,激励学生科研创新。
独立学院应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教学管理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加强学科基本条件建设,培育出优势学科,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和设备,并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核算,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学院出台相应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可以了解到该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动态,接触到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实施毕业论文的评比表彰制度,为毕业论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我院每年都进行毕业论文评比,评选出优秀论文,并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推荐发表,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也予以表彰,充分发挥了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总之,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是独立学院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独立学院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大胆创新和改革,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华.本科毕业论文与教风建设.高教研究,2006,(3).
篇10
一、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99年以来的扩招,使招生人数增加,师资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学校明文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最多指导8个学生,讲师最多指导4个学生,并且要求一人一题,3年不得重复,这足以让很多老师为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毕业课题的现状不容乐观,毕业设计题目结合科研和工程实际的少,虚拟、模拟和陈旧性课题多,体现不出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较强的特色,结果毕业设计成果没有多少参考(或应用)价值。
德国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应用科学大学以实践为导向,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其中一些成熟的运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由政府提供经费并制定法规和优惠企业的政策,支持高校学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设计。学生可从企业的网站或报纸杂志和校内相关部门企业课题信息,找到适合的毕业设计课题。
国内也有这方面的先例,如,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校企联合,配备双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其题目均来自于北京吉普的生产一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受企业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滞后等原因,使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而受惠的学生人数很少,如何构建课题信息平台,以使更多的学生受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改变长年不变的既定题目与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教师将指导书、任务书发给学生,布置任务,老师定期指导,学生闭门造车,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接着就是毕业答辩,结果出来的毕业设计成果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要求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样促进与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毕业生学习的自觉性,密切了毕业设计与生产的联系。明显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真枪实弹”的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指导假拟题目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实实在在地作项目的实际业务能力。以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只有找到问题,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地改进,也会促进教师们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设计教案和投入到校企合作的研修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问题意识会强化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针对毕业论文的设计,提出问题可以让指导老师带着思考和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此外,教师无论是指导毕业论文还是平时的授课,都要事先做好准备,积极查寻资料,正确认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思考去研究、指导,并且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们在“研修―实践―研修”的循环体验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在研讨中,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同时可以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促进自己提升和改进。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增加校企合作,让论文和实际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和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开阔指导教师的眼界,从而可以使危机意识越发强烈,而危机意识正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催化剂。要实现超越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就必须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或指导后要反思
个人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校本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与自身开展的对话,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普通的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阶段的核心因素。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学反思要抓住其四点基本特点:(1)抓住妙点进行反思;(2)抓住疑点进行反思;(3)抓住失败点进行反思;(4)抓住常点进行反思。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中找回自己,重新拾取研究的权杖,通过处理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来走上专家的道路。强调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回顾、观察、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来针对自身的教学概念、行为、艺术等进行思考和改正,将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反思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但是单纯的教学反思不单单只依靠自律,还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促进反思。常用的方法是“事后回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原来打算做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已发生的情况的原因和具体采取的措施。
四、实施方法与措施
需求是推动科学和一切创新的动力,它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向前发展。问题导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活动。以优化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来源、实施、管理与评价方法为内涵,深入企业走访、座谈、比较、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完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阶段的教学工作。
由印刷企业提出(或由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发现)课题,学校组织人力收集、分类,并甄选出符合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并归于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名下,在校园网上课题及指导教师信息,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后,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师)的指导下(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支持)按计划、按要求完成毕业课题,课题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应用于产生,经受生产实践的检验。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一)课题信息收集与
借助校园网,建立校企合作课题信息平台,为印刷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实战课题,解决教师出题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①收集500个以上的课题信息,甄选出300个以上适合作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②建立课题信息库。③建立课题跟踪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反馈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④每年更新20%左右课题信息。
(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学校老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给出相应的成绩(为主),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应成绩(为辅)。从而彻底打破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环境,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力薄弱的现状,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1.拓展了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范围和来源。改变了毕业设计来源于教师科研、虚拟及模拟性课题,缺乏真实性与实用性的现状。
2.开拓了校企产学合作的新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着力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合作,而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服务企业产生需求为目的的合作。
3.创新了校企“互利”与“三赢”的新机制。企业获得了学校技术与理论的支持;学校得到了解企业需求、了解新设备与新技术的机会,也会相应地提高教师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的机会。
4.创新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评价体系,引入了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第四次讲话精神:“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六、结语
通过本研究课题信息平台的建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学生选企业的实际问题做毕业设计课题,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服务,为企业分忧;企业也可从中选聘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学生不仅可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其工作适应期,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
[2]韩丽萍.毕业设计的变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3.
[3]崔正昀,蓝欣,马晓蕾.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4]杨飒,王超.中德技术应用性本科毕业设计问题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张宁生,张建华,等.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6]陈木其.毕业设计中的选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1).
[7]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
[8]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9]李海标,等.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
[10]宋爱军.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互融性的探讨[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
篇1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Ⅲ。研究性学习可以视作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作为一种学科课程,但笔者认为,它更应该视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早在数千年前就初现端倪。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时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学生的“精神产婆”,二者可视为中外研究性学习最早的萌芽。至18世纪初,法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德国的福禄倍尔等人主张教育要顺从儿童的天性和潜能,让其主动地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做中学”等教育理念;20世纪中叶,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又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些可视作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后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创新性人才日显重要,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高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再次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甚至有人把研究性学习视为2l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始于上海。1999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在经过数年试点实践和理论探索后,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并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一年后,教育部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增为必修课,并规定了相应的课时。随后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试点。2001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试行)》,对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和规范,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002年9月,教育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遂由十省市的试点转而遍行全国。
此后,全国各地的高中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相关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成果也日益增多,研究性学习也逐渐突破了高中的范围,也摆脱了作为一门课程的限制,发展成为适用广泛的一种教与学的方法。作为教学方法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后者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主动性、探究性、过程性、交互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方面,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具有更大的优势。在高校历史本科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史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本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1)是传统大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大学历史课堂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记笔记,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这样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2)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历史专业人才的需要。传统的历史本科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史学理论的掌握,而对学生在史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则要求甚低。因此,若一名历史本科生具备了扎实的史学基础、能博闻强识,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历史知识库,就可被视为专业优秀的学生。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历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成为一个小的历史知识库还不够,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突出,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正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见长的。
(3)是提高历史学科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需要。在现行高校教育制度之下,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四年学习过程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毕业论文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及获取学位。然而,从近年来地方性院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论文质量普通较低。部分毕业生甚至对何为论文、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都不甚清楚,对如何搜集、整理、归纳史料,如何论证,如何提炼观点等也感到陌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学生平时缺乏史学研究及论文写作训练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又涉及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问题。至今“史学论文写作”课程尚未列入必修课,有些高校开设,有些则未开设。即便开设了该课程,多数教师也主要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而言仍是纸上谈兵,很少进行实战训练。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并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每个学期进行一两次史学研究的实战训练。这对于将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可能性
(1)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具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条件。本科生是经过高考选的相对优秀的一个群体,经过一、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足以支持其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外,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相对显更为轻松、自由,学生自主的课余时间也较多,学习的自主性也更强。这为大学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大学历史专业教师有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师相比,高校历史专业教师一般具有更高的学历、更多的研究实践和经验、更强的研究能力和更高的学术水平。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完全有能力组织和指导本科生进行史学的研究性学习。
(3)大学里的丰富资源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大学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里上百万册的藏书、数以万计的各种期刊杂志、没有边界的互联网资源、名目繁多的各种研究团体等等。这些资源为本科
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本科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笔者认为,问题教学、课堂讨论、史迹考察、学年论文、课题研究等是高校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几种较为有效的形式。
1.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历史专业课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在备课时,将教学内容归结为若干个问题。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其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参与程度高,既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形式适用于整个本科阶段,也适用于几乎每一门专业课。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题。该论题最好是当前的学术前沿或存在争议的问题(如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教师需向学生强调该问题尚未解决或尚无定论。这样,论题及讨论将更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也就没有顾虑,可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讨论形式(如分组讨论、自由讨论等),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要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课堂讨论也适用于整个本科阶段的每一门专业课程。不过,由于课堂讨论一般费时较长,实行的次数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3.史迹考察
史迹考察,是指教师带领或组织学生对特定的历史遗迹进行考察的一种课堂之外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就历史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史迹考察无疑是研究性学习的好形式。史迹其实就是活着的历史,它比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更形象、更鲜活,也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史迹考察由于在野外举行,它显然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为重要的是,史迹考察可以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将之前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考察的实践当中,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史迹考察还可学到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增长见识。史迹考察对于培养学生的习史兴趣、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对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是指学生在一个学年当中完成一次的学术论文。本科学年论文的对象是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就历史专业而言,学年论文的工作通常由历史系统筹安排,分年级进行。学年论文的题目可由学生自选或由教师提供,一般在学年初期确定。然后系里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为每个学生确定指导教师或由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之下,独立地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论文的写作。到学年末,系里要分年级按专题组织学年论文研讨活动,让学生们彼此分享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写作经验。系里还可以组织教师对学年论文进行评比,评选出部分优秀的论文加以奖励,从而达到鼓励的作用。学年论文由于历时较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且有指导教师的协助,因此对其质量要有较高要求。在形式上,要严格按照史学学术论文的标准进行写作,如摘要、关键词、引文、注释、参考文献、论文结构和格式等都要符合相应的规范;在内容上,务必要有创新之处(观点、研究方法、材料解读等方面的创新)。学年论文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训练学生史学论文的写作,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将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之一。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是: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总结交流。就历史本科专业而言,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所上课程基本上是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该阶段的学习任务也主要是打好专业基础,而不过于强调知识的运用及史学研究。所以,课题研究更适合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课题研究的周期一般较长,所以每年实施的课题以1个为宜。另外,在确定历史课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中,范围较小而具体的问题。通过历史课题研究,学生一方面运用和巩固了已有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又能亲自获得新的历史知识,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能够获得进行历史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懂得历史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日后进行更深入的历史研究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1).
[2]张华,仲建维.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教育科学研究,2004(3).
篇12
历史学基地班开设以来,办学目标非常明确:以国家人文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历史学研究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根据这样一个培养目标,我们从每届新生中选拔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思想素质的同学组成基地班,注重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最后免试推荐其中的品学兼优、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改革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历史学基地班的办学目标,我们对原有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针对培养历史学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专门设置了区别于普通班的基地班培养方案。根据该方案,我们适当地压缩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通史课程的分量,有意识地增加专业选修课程。
原先需要三年学完的通史课程缩短到一年半完成。两门通史课程的教学重心也有所变化:世界古代史突出世界文明的演进,世界近现代史突出现代化历程;中国古代史突出中华文明发展及其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突出社会转型问题。这种变化使原先突出知识传授的基础通史课程成为打开学生宏观历史视野的平台,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由于通史类课程的压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课程。对此,基地班课程体系为学生开设了更多的断代史和专门史选修课。例如,仅中国古代史部分,就开设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等断代史课程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军事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史、楚文化史、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中国老学史、出土文献概况等一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弥补了学生可能因通史类课程压缩而形成的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加大了授课的深度,形成一种研究性氛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研究视野和培养研究意识。
2003年,在上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历史学基地班的课程体系改革继续深化,进一步突显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色彩。具体做法是:第一,强化专业研究的理论和技能培养。除了通史类课程,还将历史科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等课程列入必修范围。第二,根据二级学科设置,实现选修课的模块化运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分别纳入历史文献、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模块。每个模块至少集中15门以上的选修课程,相关选修课程带有较浓的“研究”色彩。例如,中国近代史课程模块就集中了史、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博导讲座)、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研究、中国史研究、思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等20多门课程。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进一步凝练和突出专业方向,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集中选修相关课程。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课程模块为主选方向,其他为辅选方向。以上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研究基础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和研究兴趣结合起来,向某个二级学科倾斜,从而为其日后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其尽快进入研究角色。
二、导师制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制度
自从第一届历史学基地班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实行导师制,即从一年级开始,每一名基地班学生都有指定教师在学业方面给予指导。
我院对基地班导师制采取两步走的做法。第一学年,基地班新生入学后面对的是截然不同于中学学习阶段的陌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所在还有待确定。鉴于这一实际情况,为了尽快使学生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掌握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我们一般安排承担第一学年基地班教学任务的相关老师,分别担任各位同学的导师。采取这种做法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学生尚不熟悉本院老师的相关情况,学习兴趣所在还不明朗,不宜由学生本人选择导师;二是考虑到,由任课老师担任导师便于增加师生接触,增进相互沟通和了解。
基地班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对本专业的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学习兴趣所在初步得到认定,对本院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有鉴于此,在进入第二学年后,我们尊重学生的愿望,通常由学生自己在全院范围内选择导师。当然,为了保证指导质量,每一位老师指导的基地班学生不得超过5名。倘若出现学生选择导师过于集中于某一老师的情况,院里会在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将部分学生分流给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教师指导。当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考虑到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出现一些变化,学生进入第三学年后,仍可根据自己的愿望再次选择指导老师。
事实证明,导师制对于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每一至两周要与所指导学生见面,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读书和学习,向学生介绍专业研究动态和传授研究方法。在这种紧密的师生互动关系下,学生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不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写出了较高质量的专业论文。
三、滚动淘汰制的引入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质量保证
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历史学基地班上的品学兼优学生将免试推荐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基于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引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滚动淘汰机制,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实行优胜劣汰。
通常情况下,每届基地班招收30名学生,到第四学年时只有半数的学生能够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因此,实行淘汰制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滚动淘汰制,基地班实行开放式办班模式,在本科学习期间和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进行两轮竞争淘汰。
本科学习期间,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开学时,基地班学生中将有三至五名学生被淘汰,同时在自愿
报名原则下,从普通班学生中选拔二至三名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基地班学习。滚动淘汰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促进基地班学生的努力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笑到最后。另一方面,滚动淘汰制也给普通班学生提供了进入基地班学习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被淘汰的基地班学生如果各方面表现突出,仍有机会在下一学年被重新选拔进入基地班学习。
到第四学年毕业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基地班仍有20名学生左右,但在差额推荐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学生无法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竞争淘汰也是不可避免的。
滚动淘汰制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在操作过程中,主要参考因素包括:(1)学生的学绩分排名;(2)反映学生专业研究能力的科研和获奖情况,尤其是与本专业有关的研究论文的发表、科研立项情况等;(3)基地班主任和导师对学生科研潜力等的评价;(4)推荐免试研究生时还须经过专家组的严格考核打分。
滚动淘汰制的引入,增强了基地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学生之中因此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许多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广泛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关注专业研究动态,从而为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
为适应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我们除了加大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外,还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初步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讲、读、议相结合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模式,以此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史学概论、明清史等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呈现丰富多样性,既有即兴讨论,又有专题讨论、论辩式讨论,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宋辽金元史课程则采取研讨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了前沿学术动态介绍、选读研究论文、专题讨论、课程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训练学生的学术“嗅觉”,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显然大有裨益。
其次,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不拘一格地推出名家系列讲座课程模式。中国近代史和历史文献学是我院特色优势学科,有一批知名教授、学者。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极为有利的。为此,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推出了中国近代史专题讲座、国学专题讲座等课程。以中国近代史专题讲座为例,该课程由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全体博士生导师承担。每位任课老师向基地班学生介绍相关学术动态,讲授自己的专业研究心得。此外,我们还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巴士蒂、香港著名学者梁元生、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等来我院设立的“历史文化论坛”讲学。这种授课形式不仅使学生们能领略名家的讲课风采,而且使他们能亲身感受学术熏陶,领略最前沿研究动态,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敏锐度和“研究”意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科研立项制等措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加强了历史学基地班学生在专业研究能力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关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篇13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