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以下用长、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篇2
2、不仅电流能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亦能产生磁场;
二、对麦氏理论的理解
1、稳恒的电场周围没有磁场;
2、稳恒的磁场周围没有电场
3、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恒的磁场;
4、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恒的电场;
5、非均匀变化的电场、磁场可以相互转化;
三、电磁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
四、电磁波: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1、有效向外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频率;
(2)电场、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开放电路)
2、电磁场的性质:
(1)电磁波是横波;
篇3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篇4
(2)、波峰与波峰重叠、波谷与波谷重叠振动加强;波峰与波谷重叠振动减弱;
(3)、振动加强的区域的振动位移并不是一致;
2、衍射:波绕过障碍物,传到障碍物后方的现象,叫波的衍射;(隔墙有耳)
能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
3、衍射和干涉是波的特性,只有某物资具有这两种性质时,才能说该物资是波;
二、光的电磁说:
1、光是电磁波: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2)、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光能发生衍射、干涉现象;
2、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
(1)从左向右,频率逐渐变大,波长逐渐减小;
(2)从左到右,衍射现象逐渐减弱;
(3)红外线:热效应强,可加热,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
(4)、紫外线:有荧光效应、化学效应能,能辨比细小差别,消毒杀菌;
3、光的衍射:特例:萡松亮斑;
4、光的干涉:
(1)双缝(双孔)干涉:波长越长、双孔距离越小、光屏间距离越大,相邻亮条纹间的距离越大;
(2)薄膜干涉:特例: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检测工件的平整性,夏天油路上油滴成彩色;
三、光电效效应: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向外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1、现象:
(1)、任何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光,只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照射在金属上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2、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光子;光子的能量:E=hγ(光的频率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
3、光电效应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4、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四、激光具有:相干性(作为干涉光源);平行度好(作光盘、测量);亮度高(加热、光刀)
篇5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篇6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教学优势
学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只须记录关键词,将要点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必一行一行地记大段文字,这样可以节省50%~90%的时间。在复习思维导图笔记时,学生只须读相关的关键词,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笔记使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更容易被大脑接受和记忆,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图1(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虽然文字不多,但涵盖了大量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浏览知识要点,然后回忆每个要点下包含的知识。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的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涵盖了考试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所有与会考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安排会考复习计划时,应该认真研读会考考试大纲,逐条对照其中所列的知识条目,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依照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来组织复习教学,指导学生备考。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将目标、要求与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的知识条目完整、清晰、一目了然。以地理1为例,如图2所示。
2.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过的知识点,较容易遗忘,尤其是比较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知识只是零散地存储在大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在复习中将某一节、某一章或某一模块的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将有助于系统储存和快速提取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众多的地理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图画,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用图示表征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组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课程章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必修1第二章为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较多,用思维导图制作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如图3所示)。
■
图3
3.运用思维导图总结章节知识
教师在章节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各知识点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师如果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归纳和迁移。在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章节内容特点,教会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对已学知识作全章的概括总结,将章节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准确表达基础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体现(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章节知识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那些记忆困难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的符号作出标记,然后查看教材,对标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所学过的知识,形成本章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4.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解题
思维导图突出了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分析理解问题。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依据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更好地理清思路。下面以2011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第28题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
■
(1)在①②③处,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_____
_______,该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处地质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题目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的过程。先找出中心主题,确定关键词,再展开联想,找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先找出这道题目的中心主题“地质构造”,确定关键词“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等,展开联想,绘制如下思维导图(图4),将题目与所学的有关“地质构造”知识建立联系,根据题目要求,理清解题思路,进行作答。
■
[参 考 文 献]
篇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地理基础知识较差,识图能力不强,逻辑分析能力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科目与语数外科目相比并不是十分重要,因此对学习地理不够重视,再加上要面临高考的压力,更加没有时间来学习地理。另一方面原因是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很多学生都觉得地理课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复习课之前应明确学生的思维特点,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复习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复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本内容
高中地理复习虽然重要,但教师也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关键还是靠学生自己来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分析课本内容,使学生明确复习的目标,并大体确定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学生在明确复习目标后,自然而然也就明确了复习思路,并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梳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教学学生充分挖掘知识的外延与内涵,能够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出更多的知识,并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准问题解决的重点。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善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和理解自己没有掌握到的地方。由此看出,教师在课堂上逐句的讲解知识点,不如将有效的复习方法教授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复习中才能够真正提高高中地理复习效率。
二、.精心帮助学生编制自学提纲
虽然明确了复习目标和复习思路,但是自学提纲作为复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复习环节。因此,在地理复习课堂中,教师要精心帮助学生编制自学提纲,这样不但能够巩固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自测对地理的复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地理复习课中要精心准备,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复习方向,虽然学生能够完成自主复习,但毕竟能力有限,对于地理重点知识的理解也不如教师掌握的全面,所以无法为自己制定出合适的自学提纲。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地理掌握的情况,对于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重点复习,并结合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为学生提供建议和意见。
三、认真批阅学生的自学提纲,找出问题所在
在学生准备完自学提纲后,教师要认真审阅,了解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后再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复习地理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认真对待复习课,学生才能受到感染,并积极投入到复习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问题情况进行备课时,要选择多数学生都比较生疏的问题进行备课,而个别少见的问题教师可以私下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很多学生对板块构造、火山地震、气候类型等方面的问题理解不透彻,或者经常记错了方向和区域,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并从强化基础知识做起,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学生的记忆。
四、聚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点拨
首先,教师要明确复习的重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结束后对学生错误的分析结果进行纠正。不仅如此,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适时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以及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地理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以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难解的问题时能够冷静下来独立思考,并最终找出答案。由于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分析解决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满足感,并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复习中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做好记录,并耐心的分析和解释,对于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要加以提醒,并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举出丰富的地理例子,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
最后,教师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通过观察两条河流的流量图来比较,这是在近几年的高考地理中经常出现的题型之一。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两图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以及明显的差异性,在复习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两图差异性的分析和理解,找出差异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彻底掌握地理的重点和难点。还有一些高考题型虽然看起来难度很大,但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如“下图中哪个地点可以建设滑雪比赛场地?”,在分析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滑雪”这个重点词汇进行分析,并考虑图中哪个地方有适合的温度和坡度条件,从而选出最符合的答案。
篇8
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和引导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地理教材指的是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本(教科书)。地理教学大纲一般指出了在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内容和基本技能,多以条目形式进行规定。而教科书是将基本内容具体细化,详细阐明,对于教学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工具。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结构性衔接
1.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衔接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而普通高中地理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重要原则,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
二者对比,我们可看出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发展性、主动性,侧重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教师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和技术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激励性评价,适应了学生12-15岁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变化,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兴趣,积极探究,培养自信。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适应了高中生(15-18岁)正值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探索能力增强,对地理问题理解更为深刻,并能尝试用课本上传达的理念,分析解决某些地理问题,形成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2.地理教材的内在联系
一是知识脉络联系。按照地理学科的性质,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脉络基本相同,均是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先总后分的知识脉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架构,并逐步认识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和相互关系(见表1)。但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差异也较大,对于同一地理内容,初中教材注重地理事实知识,即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景观等;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于对地理概念的分析、地理特征的总结、地理规律的掌握、地理成因和原理的探究、地理意义的运用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系统知识。
二是知识类型联系。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使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循序渐进,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事物。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总论、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的顺序,先外后中,略外详中,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地理教材则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又要引导他们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高一的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文地理则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高二的区域地理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深刻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教材结构系统联系。初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册的结构编排几乎相同。地理课文内容,均根据每个学期学时的要求进行编写,每本教材均为4~5个单元(即章),每章题目,以粗体字配以彩色背景为标题,背景一般为照片,能反映该章主要内容,非常直观;“章”以下又分为若干节(一般3~4个),“节”以内设2~3个标题,有时下面还设小标题,每个标题下又有若干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从一个方面说明、解释标题内容。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又互相补充。
四是图像系统联系。地图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在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地理事物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地图数量众多,约有150~200幅,种类多样,功用不同。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在地理能力的培养上,均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那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高中生还要求树立人地关系的理念,培养解决问题的地理视角,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照片数量比初中教材少,但示意图、统计图、流程图的比重增加。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示意图增加,高中人文地理中统计图、流程图增加,说明对同一地理现象,初中注重静态的结果,高中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
二、初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
1.统一思想,构建全局观、整体观
当前许多完全制中学被分割成初中和高中两校,初高中分离,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仅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强调识记知识和掌握结论,没有全面认识到高中教材对同一内容的深化、细化与过程化;而某些高中教师则认为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忽视了其基础性,因此造成双方对各自教学的误解,一旦把这种思想带入教学,易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结构性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建立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全局观和整体观,认识到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连贯性和承接性,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在编写中思想高度的一致性,初中为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将初中地理内容进一步升华,即内容的承前启后,结构的统一,语言的规范等。
2.精细备课,体现衔接联系
把对教材的认识、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首先就从备课开始。当前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不备课甚至连书都可以不要,也可以上好一堂课”。但事实上,备课环节恰恰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备课:(1)备教师。教师应对同一内容进行初高中对比,分析难度、广度、能力层次要求、教学内容的穿插,运用何种教学方式;(2)备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由基础到能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3)备教学方法。对初高中生而言,均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但初中更侧重于对“表象”的认识归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较为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结论或能根据分析得出较为浅显的结论;而高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同时他们带有独立性、批判性的眼光使他们对事物本质认识更加深刻,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观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要根据各自心理发展的差异,有侧重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关注细节,有针对性地教学
篇9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篇10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笔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发现用案例教学法来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会考,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地位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地理高考考纲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例如,2010年聊城质检就有一题,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这道试题就明确提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拟考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考查,多数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三、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块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其他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学,教师通常先对课本的图片进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的教学思路逐一呈现知识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思路思维的清晰度不够。这是因为学生对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另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区位条件分析。而且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区位条件分析,而忽略了农业地域的分布,因此,导致农业地域类型这一模块的学习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为此,笔者从农业区位的概念出发,对原来的教学思路稍做调整,教学思路如下图:
这个教学思路是先进行农业地域的生产特点分析,之后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这样就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出了前后顺序。由于对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分开呈现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能快速掌握知识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了。
经过这样的教学思路调整,明确了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并且在教学中应首先呈现,它也是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成败的重要基础。为了讲好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笔者通过阅读多个版本的教材、参考多位同行的设计和课件,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讲好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首选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应用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一般有三个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个地理问题;(2)用案例印证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种地理规律。下面用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施教案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
在进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时,笔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以下就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说明。
1.使用文字案例与图片案例相结合的实例分析
(1)施教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图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现的是图片案例――“水稻的种植过程”共15张图片,分别展示了泡种、育秧、犁地、插秧、田间管理等,在展示过程中还对照图片特别讲解了地少人多的特点、地块小的原因、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点。由于图片展示直观性强,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风水田农业投入劳动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现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种植简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②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用0.1公顷田种单季稻,用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0.1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0.5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通过对文字案例的解读,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出季风水田的特点。对照①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小农经营,地少人多;对照②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对照③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单位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顾之前的图片,可知季风水田农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首先选取呈现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图,指图对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与我国乡间常见的牧草,学生能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结论。接着从图上看到放牧牛羊众多,学生可以基本获得一个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之后呈现两个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东部,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
通过对文字案例1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其中一个特点:生产规模大;通过对文字案例2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另外两个特点: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2.仅使用图片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一幅广阔的麦田图片,在金色的麦浪中,零星分布着两三台收割机,图片上的情景已经强烈地表达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多幅图片案例,首先是各种奶制品的图片,以此说明乳畜业生产特点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现的图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动机器人转台挤奶系统,由此说明乳畜业的其他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深深体会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施教过程中的强大魅力。
篇11
但是许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是副科。刚上初中的学生也就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甚至认为教地理的老师也是次等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认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打心眼里爱上这一科,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从小都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的可能,教师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让学生知道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意义
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地理知识,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及学习内容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前页的彩色图片和彩色地图册,让他们看到各色各样的地理事物,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再举例说明:“日月星辰为什么每天都东升西落?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原,有的地方是平原?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少,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方经济落后?等等。要想懂得这些地理内容和人地关系,就要好好学地理知识。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利用不当时,就会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的现状。所以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最起码的要求,它能使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我们的胸怀。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目的和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过去只用升学来诱发学习目的和动机,这是很片面的。要对学生说:“将来大多数学生都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无论干哪一行,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把它重视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不盲目地生存,将来经商的时候才能知道哪里出产什么,有利于商业活动。只有了解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将来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自然界才能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三.要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
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对好中差不同的学生也要保持平等的关系,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态,和脑子里丰富的知识,以及和蔼可亲的口语来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四.教师要用恰当的教法
地理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地理教师应该具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要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讲新课时,应该用教学挂图,把它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思维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边看书上图,再对照前边教师的大挂图对比着学习,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来记忆,这样很直观,很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
其次,在讲完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草图变相出题型,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如果画图的水平不高,不太象也没关系,只要能把关键的地理事物和名称表现出来就行。
比如画中国地图时,必须画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师上课不拿地图,也不画版图,画图了也太简单过分了,那样会让学生有错觉,记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比如讲中国的主要铁路,不画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广州的位置。
再次,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会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问题不是背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改变了那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这是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地理科也是理性知识,有很多学生和老师以及校长都认为地理是属于死记硬背的,这是一种错误想法。
五.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经常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导,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等,举行基础知识竞赛,填图竞赛等都能丰富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现象的兴趣。
总之,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12
新课程改革以后,历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考试说明》均特别强调四种能力的考查,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必需的主观条件,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孟昭兰,1994)。
地理思维能力则是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规律、原理的认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概括、抽象、推理、论证等能力。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完成一定量的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典型、优秀的试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必要途径。本文将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出发,进一步分析地理试题命制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二、试题命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1.试题情境的创设和选择
(1)真实性和生活性。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命制试题时,情境设置应新颖独特,试题应围绕现实生活或生产问题而展开,并且可以结合时下热点问题设置,例如地震、洪灾,等等。这些热点问题都是发生在社会和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也可能是学生今后会遇到和面对的,因而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在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同时,积极思考并深入探究地理问题和规律。
(2)针对性。区域背景材料的选择应有针对性。难度高、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应该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区域,而难度低、已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则可以选择相对不熟悉的区域。
例1:(2010年福建高中地理会考纲要 必修二第三章第24题试题材料)
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东经115°50′~120°47′,北纬23°30′~28°19′。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大部分为山地、丘陵,仅东南沿海漳、厦、莆仙一带为平原。大部分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的四季区分,春秋相连,夏季长达6~10个月。1月平均气温为7~13℃,7月平均气温为28~30℃,年均降水量1200~2200毫米。5~11月有台风登陆。耕地总面积为118.85万hm2,人均耕地面积只有360m2,不足全国人均耕地的一半且土壤多为红壤。
例2:(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综卷第37题试题材料)
下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
例题1中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浅显易懂;例题2则选取了学生比较陌生的南美洲北部地区的背景材料。在对“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时,由于例题1材料为学生所处地理环境的实际描述,学生对这一地理景观有深刻、直观的理解,因而这类试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的内在联系,掌握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适用于新课学习时的巩固练习。而在已经充分理解区位因素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例题2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可多用于综合性强化训练。同时,如果盲目地将例题2这类情境材料应用到基础训练中,反而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完成对地理知识和规律的认知。反之,不合理的情境创设,会增加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规律的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供信息,提升解读信息和思维拓展能力
(1)多样性。试题信息的提供是试题命制中的第一个环节。在试题命制中,存在反复使用教材信息的现象,这种命题方式会导致学生利用大量的练习和重复记忆来提高地理成绩,而忽视思维拓展能力的提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命题者应尽可能使用教材以外的信息。多样化的信息可以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真正体现考查内容的价值。
(2)图表性。命题中的信息应多用图表信息表达,少量使用文字信息。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学科语言,相对于文字信息,以图表形式提供的地理信息量更大,更加便于阅读。另外,通过对图表材料信息的提取,可以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3)简练、完整、有效性。命题中提供的信息应是简练、完整的,但可以是隐含的信息,须避免无效的信息出现。一线地理教师在对地理试题设问进行修改的同时,经常忽视题干信息的整合,尤其是无效信息的删除。繁冗无效的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误导,而简练的信息可以避免学生因阅读量过大而出现的影响,同时隐含的信息可以考查学生抽象推理的能力,将原本试题中不完整的信息补充完整。
3.合理设问
合理设问的目的是逐步提出问题,利用题干赋予一定的信息,以某一思路为线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逐渐探究完成。
(1)关联性。每个问题的提出应紧扣题干和相关图例的信息,问题之间也必须有一定的关联性。没有关联性的设问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无法找到充分的信息和规律去解释问题中的现象。
(2)规律性。每个问题的设置都应符合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现象到本质。
例3:(英国资格评估与认证联合会举办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补充水平考试)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下图是2004年夏天英国南部定点测算的24小时内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
(a)(i)描述图中氮氧化物污染的分布特点。(2分)
(ii)试述影响上述氮氧化物分布的自然因素。(3分)
(b)结合你所学知识,简述某个或多个城市所采用的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5分)
(c)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你所居住城市气候的影响(不包括城市空气质量)。(10分)
■
这一组试题依次考查了学生阅读地图、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更是考查了问题探究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试题设问由浅入深、由单一性问题过渡到综合性问题的本质特征,体现诸如“说出、说明、分析”等考查的层次性。这种设问符合心理学中对认知规律的理解,即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到想象一系列过程。随着设问难度的逐渐提高,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呈现上升的变化,这对其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4.参考答案的编写
对于命制的试题,学生需要通过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对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作为检测学生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准确性的标准,参考答案的提供就成为试题命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1)合理性。参考答案必须是合理的。答案往往是学生根据题目设置经过一定的分析过程而获得的,不完全来自教材,因此其设计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合理的答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偏差。
(2)逻辑性。参考答案必须观点明确、用词清晰、逻辑严密。每个学科除了通用的语言之外,还有自己特殊的学科术语。观点明确、用词清晰的答案将能提高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这项能力也可以归为语言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综合的体现。逻辑严密的答案为学生进行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的过程提供了参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试题命制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的试题,会带给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观点,从而无法掌握和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情境真实、信息多样有效、设问合理、参考答案有逻辑性的试题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引导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张亚南.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0,(04).
篇1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头看,作为苏州市平江中学课改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在通过对上节课或前个阶段学习内容的回头复习,让学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同时,形成对知识的系统认知;让学生在强化旧知识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的同时,建立新知识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基本学习技能。
回头看,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温故而知新,它可以是五分钟的习题训练,也可以是一串精心设计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其回头看的形式和要求各有不同。我校地理教研组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选择“小抄”作为回头看的一个重要载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地理小抄的由来
在一次地理教学研讨会上,一位高中地理教师抱怨:现在的初中生地理基础太差,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都会搞错,连英国首都伦敦都找不到。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很委屈:我们教得都很认真,说得都很清楚,学生忘了,我们也没有办法。
根据苏州现行的考试模式,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学生、家长都很不重视,甚至一些教师都将其视作可有可无的副科,于是期末考前,划重点、印提纲成为主流的复习方式。枯燥的学习、机械的记忆使学生索然无味,提纲考过即丢,知识考过即忘。再加上初三年级没有地理课,这一年的断档使原本薄弱的地理基础更加雪上加霜。
面对这样的局面,哀叹、抱屈都是不足取的。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教师提出:地理虽然是非中考科目,得不到重视,但从另一个层面考虑,没了中考框框的束缚,地理教师有了更广阔的课改空间、更灵动的自主选择;地理虽然是小学科,但同样可以有大作为,关键是地理教师自己不能将地理学科边缘化。对于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材选择,虽然基层地理教师没有话语权,但可以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于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研的主题。小抄,作为课改的实践,作为回头看的载体,走进了地理课堂,带进了地理考场。
二、地理小抄的操作
在以往的地理考前复习时,许多学校的教师往往先划重点、印提纲,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被动记忆、囫囵吞枣的复习方式,只能带来短时效益,而且学生背得很辛苦、很无奈。况且,这两年苏州市对初二年级进行的地理会考,采用开卷的形式,允许带各种资料进考场,考题更注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更注重对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填充题等形式。于是,一种作为闭卷和开卷之间的过渡,可以带着自己制作的小抄进入考场的半开卷考试形式在我校开始了尝试。在考前的三节复习课上,教师统一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纸,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要点,不得抄袭他人,必须自己归纳、梳理。考试的时候,教材、图册、参考书等都不能带,但每人可以带上自己的小抄,作为参考的依据。考试结束,小抄随试卷一起上交,根据其重点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等第,纳入考核成绩。
由于免去了机械记忆的苦恼,学生喜欢、家长欢迎,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字写得很小,抄了满满一整张纸,但因未抓住重点,许多内容白抄了;一些学生缺乏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考试的时候找不到需要的内容。如何抄?抄什么?当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时,苏州市高考状元梁嘉莉的笔记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将知识要点进行了条分缕析,受到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热捧,报社免费派送的有关她笔记复印件被一抢而空。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我们不主张原样拷贝她的笔记,但却推崇她以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于是地理教研组的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学完一个章节后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整理,还起了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名称――红绿灯知识树,即用红色、绿色、黄色三色笔,在思维导图上将涉及注意点、疑难点、易错点的关键词圈出。在考前复习时,教师将学生平时绘制的小抄发下,让学生再次回头看,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对小抄查漏补缺,随后带入考场作为备查资料。
除了围绕教材内容的小抄,为了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我们利用课堂的前五分钟,安排学生交流抄录的时事地理或趣味地理,并根据以往所学的地理知识,对摘抄的材料进行解析或点评。这样的小抄既便于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能力,从另一个层面以地理小抄进行了回头看。
三、地理小抄的收获
1.由机械记忆转为快乐创造。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认为:人的大脑好比是一台具有无限联想力和想象力的机器,而我们对它的使用还不到5%,思维导图恰如一把“削灵”大脑的瑞士军刀,能有效地激发创造力。借助思维导图的小抄,使单一、枯燥、呆板的传统笔记有了色彩,有了维度,有了景象,有了视觉节奏,有了更强有力的语言方式。每一个关键词或者每一幅图像引发众多创造性的思想组合,轻松、有趣的创造取代了厌烦、疲倦的记忆。“想象力、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借助思维导图的小抄,使学生更易把握重点,内化所学,打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全市地理会考中,我校学生取得了超过市平均分十多分的好成绩。
2.由只顾向前转为不断回头。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学习是一个大脑相关区域神经联系建立的过程,要巩固这种联系,就需要对大脑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进行反复刺激,形成动力定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如不及时进行复习,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所遗忘。从认知学的角度看,学习知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多次反复,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利用小抄回头复习,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和巩固,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3.由考试紧张转为考试淡定。以往考前,主要由教师划出重点或统一印制提纲,然后由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两语一数的作业已让学生应付不暇,哪有时间再来背所谓的副科知识,于是许多背得不熟的学生忐忑地走进考场。现在,学生带着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己需要的个性化小抄走入考场,尽管有些学生通过做小抄已将知识点梳理了一遍,重点难点了然于胸,考试时未必真的需要看小抄,但心理上起到了减压作用,考试时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许多学生表示:“这种考试模式,让我有一种新奇感,多一份快乐心情”;“有了小抄,不必死记硬背了,考试时信心满满的”。学生们都喜欢这种可以带着小抄的考试方式。
4.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趋向,当得知可以带着小抄进考场时,他们会在这种积极心理的驱动下,自觉地整理小抄,自觉地将学过的知识梳理一遍。这样的小抄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各有不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整理小抄,在提高学习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反思、自主管理的能力。现在,不仅仅是地理学科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已迁移到了生物、政治、物理等其他学科。
华罗庚曾提出:学习和做学问,都要“从薄到厚,从厚到薄”。学生了解、吸收、积累知识是一个从薄到厚的过程,学生整理小抄,是一个内化知识、提炼精华、从厚到薄的过程。以地理小抄回头看,让学生体验到了有趣又有效的复习过程,体验到了自主又快乐的个性化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