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工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工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工专业论文

篇1

2.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学校投入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专业实验室承担科研科科技创新实验的能力。同时按照某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来组织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实验内容涵盖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原理、工业药物分析等核心课程,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型、设计创新型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使毕业生能够从事新药研发、药品管理、生产、检验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用工程的观念去分析判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达到能够精通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某一领域的实验技术问题。

3.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化工类制药相关的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实习基地通过对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实习基地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陶冶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体制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有序、高效、高质量进行的保障。我们在参考同类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了具有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48-0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质量不高、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创新性缺乏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立适合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机制,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提高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论文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正确格式进行撰写,如字体、行距、图表等。二是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论文抄袭文字比多达60%,甚至直接把他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的数据。三是文章缺乏创新性,没有特色、风采。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往往与参考文献相类似,缺乏创新点。四是字数太少,太简单,有的论文字数不到1000。五是条理不清,遣词造句,自相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没有高度重视或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有些还是因为高考失利未能考上本科院校而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状态也随之带到高职教育的学习中来。在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常常置指导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对毕业论文(设计)不予重视,敷衍了事。

第二,一些学生自身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另外,高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较差,如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指导教师资格把关不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工作责任心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把关不严,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为了把毕业论文(设计)分配下去,往往把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让单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20篇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这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质量的提高。另外,有些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修改、完善、定稿等环节缺乏耐心的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上存在不足。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比较单一,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选题与实践结合不密切,校企分离,缺乏创新性。

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之探讨

(一)实现选题方式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因人而异,贴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内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类的课题,而应该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合作,到生产一线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下面提供几种选题思路作为参考: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产学研课题拟定几个子课题与学生协商安排题目;二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熟悉领域,拟定几个选题任学生选择;三是学生根据实习实践或者未来工作方向、个人兴趣选题;四是其他形式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以上第一、第二条思路可供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兴趣高、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其论文实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些基础相对薄弱,主动要求去签约单位毕业实习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可以选择第三条思路,它与学生的实习岗位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衡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应当注重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学生被动按照要求收集资料和做实验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应当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分析综合归纳、论文初稿撰写到论文修改定稿的每一个环节,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努力实现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可以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及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如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产、学习、研究的毕业实践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因此,在整个毕业实践教学环境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力量,可以由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四)加强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先进的实验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它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数据及检测方法都在实验室进行。为了确保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一批实用且性能优越的仪器和设备,如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以为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作好保障。

(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要根据化工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

(六)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许多高职院校明文规定,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相当于2课时,而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的实际工作量却远远大于2课时,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的马虎与不负责任等问题。学校应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指导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同时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需要的问题。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

篇3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结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知识综合解决化工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成,杜金艳.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61-162.

[2]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113-115.

篇4

2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联盟——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是集人才培养、产学交流、展示评比、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联盟,体现出以创意转化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特点,是一个面向工业设计(生活消费品等)为主线的以创意转化为主导的创意设计教学和研发机构。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具体由教学平台、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组成。

2.1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整合高校资源来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多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是它的主要特色,可以提升创意设计的内涵,实现创意设计的商品化。创意转化的切入点聚焦在创意产品设计及专利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上。创意过程中分为二个层次:①发散创意思维,是“量”的体现;②深化创意设计,是“质”的飞跃。在第一层次,以集聚各高校为主参与和搭建各类设计竞赛活动。依托上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海工业博览会打造上海工业设计领域具有权威、价值、产业形态的国际化设计展示、评比的交流赛事,即设立“上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大赛”,使其成为国内外工业设计领域学术和设计作品交流的国际舞台,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规模化、产业化并在设计界、产业界具有盛誉的赛事活动,成为上海海纳百川创意都市的名片。在第二层次,以提升产品的创意设计核心竞争力为主,以取得设计发明专利为目的。集聚高校资源,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高校多学科优势,设立多学科协作的毕业设计联动机制,联合成立由多校专家和业内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赛获奖作品的二次开发,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选题,各相关学科都可根据本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展开课题研究,这种并非虚拟的毕业设计研究课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多学科的互补与碰撞,非常容易产生创意灵感的火花,一些概念性设计也可在多学科协同开发下实现其功能,经过整合就极有可能诞生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意设计专利产品。

2.2研发平台主要体现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成行业资源,开展创意产品的研发,提升创意设计的价值与作用,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平台将借鉴发达国家在功能技术产业服务上的建设经验,协调整合上海科技资源,积极展示和提供包括设计、工艺、产品、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功能技术产业服务,将平台打造成为各具行业特色的工艺技术检测中心、产品设计论证中心、设计功能体验中心、创意设计展示中心,使其成为技术研发机构、设计机构、设计师、产业管理者、产品制造企业、技术需求企业、产业园区、创意集聚区以及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一平台既可服务于高校的实践教学又可服务于广大的社会生产企业,尤其是改变目前中小企业重模仿、轻研发的现状,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经营内涵,形成系统化的产业服务功能,服务于上海、长三角和全国的产业发展。

2.3产业化平台主要体现在与企业、行业和产业园对接,促使技术转移和创意产品的直接转化。通过成果和展示,向地区辐射。根据上海各高校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定位,先行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服饰、会展、包装设计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品牌和优势的高校为核心,对接一批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平台将建立工业设计工艺技术检测资源数据库,鼓励设计机构和制造企业提供设计产品、建立检测目录。依托张江科技园区和高校联合成立创意产业技术应用中心,参与建立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标准,引领上海各具行业特色的创意产业技术应用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依托上海图书馆建立上海工业设计大型数据存储托管平台;依托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原创设计交易平台。结合高校文化创意产学发展需求,探索提供网络数据检索的服务。扩大与兄弟省市产业集群的战略合作,集中区域产业资源优势、高校人才优势、行业引领优势、大师工作室品牌优势,为促进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结合、功能技术与设计服务水平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提供一个技术特色明显、辐射效应显著的产业服务平台。

篇5

因为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使自己脱颖而出的一利器。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势必会落得一无所有。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规划就踏入社会,那又怎能占有一席之位?因此,我为自己撰写了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五年规划了一番,有了规划,才会有目标,而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才会实现我自己的价值。

二、自我分析

(一)兴趣爱好

个人比较喜欢玩游戏、听音乐、阅读,有时候也会适当锻炼一下,给自己减减脂。

(二)学习态度

在学习方面,我感觉我还是可以的,我就是那种学不会就算查遍资料、刷遍浏览器也会找到答案的人,我不比大多数人聪明,但我绝对比大多数人努力,我自认为是这样。但我也有一点马虎和不认真,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慢慢改掉这些毛病。

(三)性格特征

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在做事方面通常都是很认真但有时又不那么想去做一件事情,存在一定的惰性,做事情是有理智也有盲目。对我自己熟悉的人,例如朋友、家人,我可以做我最真实的自己,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是对于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人,我通常都不会和他们有过多的交谈,感觉放不开自己。我一直以为自己身上没有什么优点,但是通过MBTI性格测试,我发现我还是有自己性格上的优点的,开朗、重情、友好、率真,也确实,我对待朋友和家人也确实是这样,只不过我平常不注意罢了。

(四)职业倾向

根据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我了解到自己的职业性更倾向于社会型、实际型和艺术型这三类。因为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实际存在的东西,从实际出发才是成功最根本的。其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适应社会才能融入社会。当然,生活中也需要一些艺术性的东西来装衬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我心目中也有一个职业,那就是教师,但现在所学专业却和教师不挂钩,但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我能在我喜欢的职业上工作。

三、专业分析及外部环境分析

(一)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1]。该专业要求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二)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经济一般,父母工作养活我和我弟弟妹妹三个孩子,父母都希望我学这个专业,然后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高薪工作,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三)学校环境分析

我院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学院推荐”的择业方式。根据国家就业政策,毕业生可在全国各行各业自主择业。学院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3]

(四)社会环境分析

近两年,随着5G技术等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成为一个热门词汇,物联网工程作为新专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五)行业环境分析

以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产值规模在2015年时就已经达到了将近7500亿元。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的预测,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会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加,到2020年,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上万亿的产业。并且物联网的可应用范围极广,如交通、物流、电力、医疗等等。市场规模大,行业市场广阔。薪资起步高,发展空间也大,就业范围广阔。[4]

四、职业定位

(一)优势

1.做事比较认真、脚踏实地,不懂的或是不会的问题会去请教他人或查阅资料。

2开朗活泼,乐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比较独立,一般情况下自己能做的事不会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4.关心他人,能为他人着想,人缘也是比较好的,可以和他人友好相处,待人真诚不做作,乐于帮助他人。

5.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适应性较强。

(二)劣势

1.有一点怕生,对不熟悉的人比较拘谨,说话放不开,有一点内向,且异性朋友较少,只和熟悉的人放得开。

2.专业知识不够牢固,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够透彻,知识面窄。

3.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如果在公共场合或是较严肃的场合发言的话会感到紧张,应该说是比较胆小。

4.有时候会不经意间的伤害到他人,对自己不喜欢的非常反感。

5.不经常参与学校或班级举行的一些活动,缺乏相关经验和阅历。

6.学习上有时候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并且学习也不够主动。

(三)机遇

1.大学是一个拥有良好师资、物资和财力的地方,图书资源丰富,学习环境和氛围都很好。

2.学校和学院每学期都会举办许多活动,给我们一个平台去展示和锻炼自己。

3.现在的社会处于信息化社会,网络和电子技术发达,我们能够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并提升自我。

(四)威胁

1.就业形势严峻,市场竞争激烈。

2.大学人才资源丰富,企业门槛高,要求严格,而且企业也看中应届毕业生的发展前景。

3.社会十分复杂,有很多的诱惑,容易迷失自我。

4.和自己同一个专业的人很多,竞争大。

五、行动计划及目标实现策略

我最终的目标是能够从事程序设计之类的职业,当然,光说是没用的,需要自己去行动,用行动证明自己。所以我制定了适合我自己的行动计划及目标实现策略。

首先,大学第一年,是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一年,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大一不好好学,那以后步入社会只能说是越走越艰难。所以我会花大量时间去搞好专业知识,遇到不懂的、不会的,能够查阅资料搞懂的就自己弄懂,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实在搞不懂的再去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

其次,在大二,这时就可以考英语四六级了,因为本身英语就不错,所以争取大二可以过英语四级,能不拖就不拖,空余出来的时间可以去花在自己的短板上。

整体来说,大一和大二就是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慌。

而到了大三,如果不是打算去考研的话就要多去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在企业招聘中略占优势;而相反,如果打算考研,就要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备战中,不能有一丝松懈。

到了大四,考研的话就能考场中见真章了,如果不考研,那也能去准备参加工作了,毕竟最后一年了,多去积累经验也是有好处的。

毕业后一年,如果继续深造,那就已经是研究生了,毕竟学历对以后的职业招聘也是有好处的,那如果已经参加了工作,那就要努力提升自身价值,防止在职业竞争中被刷下来,毕竟学历是本科毕业生,稍不努力,自己机会被其他人代替。

总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六、评估与调整

(一)评估内容

1.自我认知的评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知道了自己是一个开朗活泼、重情义的人,但是我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有一点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所以这就需要我在大学四年里努力去改变自己,继续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做一个自律的人才能在步入社会后不会被淘汰。

2.职业目标评估:

如果一直无法取得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或是取得职位后一直无法被重用,那就要考虑从事其他职业如教师、摄影师等或继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使自己有价值,这样才能被看重。

3.职业路径评估:

如果自己被公司开除,那就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去考取更高的学历,去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

4.实施策略评估:

实施行动和计划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去落实,不做口头上的巨人。也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放弃,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坚持下去。

(二)评估时间

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和原因,我计划定期一年评估规划。

(三)评估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调整修正

1.当在大学期间突发重大疾病或灾难时而耽误了目标行动计划的进行,可以适当修改计划执行时间和方式。

2.当因为疫情而导致在家学习时不能查阅更多的资料,可以暂缓一些学习进度,保证基础牢固,并进行其他小计划。

3.当出现就业前景渺茫时,就可以适当更改规划书。

4.当实习或就业单位可能出现重大变故时可以调整规划。

5.当目前从事的职业对自己不再有意义时可以调整规划。

6.当发现自己有更好的机会时可以调整规划。

(四)备选方案

1.在校期间的规划方案与主方案所规划的一致。

2.毕业后可考取教师资格证,往教育行业发展。

(五)规划调整原则

1.尊重个性和风格。

2.实施多元选择。

3.综合分析与评估。

4.以长远职业发展为出发点。

5.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篇6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实验室开放不但能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熟悉仪器操作规范,规划实验的操作,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自主实验及独立学习的要求比较高,在实践中需要结合教材知识,重新审视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以下将对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进行系统的分析。

1.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为了满足教学机制的需要,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计划。必要时可以和化工类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学生系统掌握化工专业实验的基本知识。在离心泵性能测试的学习中,可以将其和管道流体阻力及传热系数结合在一起,将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将3套装置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工艺流程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泵的启动、流量调节、管道阻塞及温度控制等方面,需要操作者掌握操作系数的调控方式,对仪表、阀门及管件的应用原理进行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制定实际操作步骤确定下一步计划,加深单元操作在实际学习中地位作用的认识,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和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改革。各项教学体系的制定,都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基本,构建以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在实验中学到《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需要提前制定综合性方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映条件,在固体和固体反应时,需要及时进行加热。当固体和液体发生反应时,需要在常温情况下。收集装置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让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环节,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理解实验教学的目的,自主进行设计,通过创新性训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水平。

3.建立客观公正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老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总结。结合实验结果和学生操作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估。在《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胶塞塞住干燥的雏形瓶的瓶口,在胶塞上做记号,称取重量后做好标记。将启普发生器导出的CO2装入锥形瓶的瓶底。待满后,缓慢的取出导气管。用胶塞做好标记,进行称量。此时体积公式为G2=容器质量+mco2,其次往锥形瓶中加满水,塞好瓶塞,记下温度T和大气压力值p。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当的表扬。实验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环节,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获得所学的实验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证明每个实验项目都要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实验课很难通过课程结束后的一次考试得出结果,需要多进行实验探究,建立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指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指标管理体系进行操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内容的了解度进行充分的概括。

篇7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从新闻1.0时代(传统媒体或者说是旧媒体)到2.0时代(新媒体或者叫跨媒体)到现在的新闻3.0时代(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公民新闻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一种颠覆。而之前的“国家主义新闻话语”一语独大的新闻语境也逐渐的部分的向“百姓主义新闻话语”语境过渡。在新媒体、自媒体的新态势下,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语境更加多元,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更大挑战。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它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等四大特点。

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管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它所倡导强调的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公正和平衡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新闻事业。新闻报道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把新闻当成专业追求,用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来衡量、考量、制作、播(刊)出新闻是许多专业的新闻记者所崇尚的。但是在公民新闻时代,这种新闻专业主义有了变化。

一、从事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身份结构变化

在新闻1.0时代即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是由专门机构、单位采制刊播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专门机构、单位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所聘用的人员也基本上是正式聘用的。他(她)们是一群有着正式身份的人。他(她)们或毕业于正规院校的新闻及相关专业,或毕业于其他院校接受过相关培训,或从事新闻报道有着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实践经验。他(她)们的新闻报道从业人员的身份是正式的。他(她)们拥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颁发的记者证,拥有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拥有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而媒体外联的通讯员也是经过本媒体认可的,他(她)们从事新闻报道也是得到本媒体许可的。可以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一群专业人士在从事着新闻报道。即便他(她)们原本所学的并非是新闻专业知识,但他(她)们的身份都毋庸置疑,那就是他(她)们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群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她)们是专业的新闻报道从业人员,是把从事新闻报道当做职业的“新闻记者”。

而在新闻2.0时代即新媒体时代或跨媒体时代尤其是现在的新闻3.0时代即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时代或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除了上述正规队伍的专业人士外,还涌现出了庞大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人群。这些非专业新闻报道人群被称作为“公民记者”。正是这些“公民记者”成就了许多“公民新闻”,创造了“公民新闻”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是一个信息的者,一条新闻的报道者。每个公民既可以是信息、新闻的源头,同时又是信息、新闻的接收终端。他(她)们的身份可以是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干部、自由职业者等等。他(她)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DV、数码相机、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时迅速的报道。他(她)们不必通过专门的专业培训、教育、实践,几个字、一、二十个字,一条微博就是一条新闻消息。2010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大约为6311万人。公民新闻时代,信息、新闻的者有着一群日益庞大的非专业新闻传播者,“公民记者”日渐增多。

二、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在公民新闻时代实际操作中的变化

公民新闻时代从事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身份结构变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在新闻报道的实际操作中也有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公民新闻,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那么,这些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即“公民记者”及他(她)们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的新闻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新闻专业主义有四大特点即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客观性、真实性和独立性、自由性构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一)客观性新闻学

新闻的客观性原理,从西方新闻价值观来看,它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性原则。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新闻报道要客观,要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要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的偏见。客观性是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全面、准确的前提条件。新闻报道只有坚持客观性,才能接近并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传统媒体时代,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有着较为完善的新闻采编管理制度,如对拟聘人员进行全面考查,严格审查其从业经历;制定采编人员从事采编活动的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转载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要建立健全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等等。种种措施都在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向专业从业人员不断教授、传递、灌输、要求着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的警钟一直长鸣着。专业从业人员在这种氛围下,“把关人”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深化。尽管舆论统一、内容重复或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有虚假报道的存在,但是新闻报道从专业从业人员的报道理念到报道的实际采写再到最后的刊(发)播,中间有着层层的审核、把关,包括必要的惩处、约束。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从制度上保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而公民新闻时代,“公民记者”少了相关的条条框框,采写发表更自由,报道可以更客观,也能更真实。但是,缺乏了专业制度的熏陶和保障,没有了专业从业人员那么多的刚性的职业操守要求,从公民的角度看,也许报道多样化了、客观了,但是也容易滋生片面的、不够客观的甚至是虚假的报道。传播学认为,新闻首发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后很难改变。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要花费7倍的功率。所以,在公民新闻时代,维护、主张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减少、杜绝虚假新闻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而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性则强调新闻媒介必须摆脱外界干涉,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限制,服务于公众利益。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地位是独立的,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它主张新闻工作者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

篇8

1.2公司常用采购方式一级物资采购:GW公司总部制定了一级采购管理目录,由总部授权所属单位集中采购管理小组实施采购。年度框架协议采购:GW公司总部一级物资(及以下)的物资,参照一级物资采购办法按年度进行招标或谈判签订年度框架协议的采购。其它常用方式采购:询比价采购、招投标采购、单一来源(谈判)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代储代销采购、网上超市采购、运输服务采购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维修、租赁类采购等。

1.3常用的物资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GW公司总部投入使用的在线价格查询、订单审批、入库和出库等业务物流数据系统。PS(PeopleSoft)系统:由GW公司投资开发使用的网页式物流软件。境外项目部通过网络PS系统向国内总部提报采购计划,国内业务与ERP系统切换,执行完后再集港发运,并通过PS该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各境外项目部。GW公司总部合同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合同在线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物采平台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物资采购方案审批、寻源采购及信息同步与共享业务等在线系统。公司价格审批系统:公司对常用物资低于招标额度而投入使用的价格审批系统。公文网络平台:公司还利用公文办公平台传递与审批业务文件,包括供应商管理、考评、招投标方案审批和招标结果上报备案等。

2公司物资供应链及管理系统

2.1供应链与全球采购供应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些相互合作的企业所构成的整体,这些企业通过合作事先战略定位,增加运作效率。全球采购:全球采购是一种方法,他要求采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组成部件、服务以及最终产品的潜在来源。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进入新市场,或者获得同一个供应商的帮助使全球企业更具竞争力。尽管有局限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既是一个市场又是一个供给源。

2.2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系统GW为钻修井、测录试和井下作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型石油钻探型企业,其供应链管理及相关核算系统具有典型的施工企业特点。

(1)计划立项系统:GW各项目部根据作业队伍物资需求信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配件类由物管中心审批,固定资产及长摊类由规划计划处审批。

(2)采购系统:公司采购业务部门根据计划指令需求的规格及数量,以优质低成本完成的物资采购。公司负责GW境内外的装备类和二级(及以下)统购物资采购与运输;GW二级单位和境外项目部根据自主采购权限和范围行使补充采购职能。

(3)运输系统:公司运输保障部根据运输计划将物资及时发运到境内外各项目部。主要委托货运或货运公司操作;境外项目部配合目的港货物清关及之后的内陆运输,GW生产协调处是运输管理职能部门。

(4)仓储系统:公司仓储站负责妥善保管物资,正确及时完成入库、出库并形成相应记录。该部分由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组成,境内仓库主要为境内作业队而临时储存的周转仓库,境外为当地仓库,包括项目部仓库和作业队仓库。

(5)生产协调系统:GW生产协调处牵头并由物资的需求单位和各境内外项目部组成,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中心和生产协调指挥中心。

(6)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供应链管理各环节财务信息、材料核算与资金流动,是反映公司物资的周转和消耗等状态的系统,主要由GW财务资产处、二级单位财务科和项目部财务部组成。

3、管理模式优化

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析人员管理和计划管理欠完善,尤其是供应保障管理模式问题最为突出。

3.1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模式

物资保障管理模式优化前,境内外共设立了9个专业化大类采购部门(见表1),分别负责相应的大类物资的采购。

3.1.1境内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内项目部由于供应商、物资业务人员和作业现场人员相对来说距离近,沟通方便。在作业现场遇到任何问题,从技术、人力、库存备货、设备回厂返修及各种应急设备和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利于快速处理。对于供应商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其数量是规模化和大批量,更便于他们组织提供售后服务。

3.1.2境外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外项目部则不具备以上优势,且还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到港物资清关、项目成本结转等多个复杂环节。境外物资需求弱化了专业化采购的规模批量优势,反而凸显个性化、区域化、紧急化与整体化等特点。由于境外后勤保障人员少,物资到货时间则越短越好,批次越少越有利清关和内陆运输。针对每个订单的包装、交货期和国家不同等差异性需求较大,专业化采购会由于各部门业务量、办事效率和业务人员不同,而容易产生很多物流环节上的瓶颈问题,再加上物资到货、验收和出入库以及运输集港、装船等业务与运输保障部人员的衔接等,更会直接降低物流时效,有些问题的滞后解决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对境外项目来说,一体化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3.2采购计划和运输计划

3.2.1采购计划信息不全面境外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物资计划提报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化工类和测录试两类物资采购计划,境外项目部一直按大类提报且比较专业。主要是这两个专业涉及的物料种类较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所用物资的熟知程度较高。相对钻探类物资而言,物资种类庞杂,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大都是机械师或电气师兼职,对所有跨大类物资属性并不一定全部熟悉,物资采购计划型号、技术规格及物资编码等会产生一些误差。采购过程中,有些物资信息需要反复确认,会使采购周期延长。还有作业现场人员对物资消耗无准确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分析判断,未能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采购计划管理。

3.2.2运输计划信息不准确运输计划是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的唯一依据,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反映计划提报质量的关键。计划提报不及时将给运输货物的箱单发票制作、实物包装、数量核对、询船、定舱、报关、报检、运输全程监控和定险定损等工作带来很多隐患,也会导致货物无法报关或清关或不能及时到达等问题。公司对提交运输计划的要求,成套设备应在预计起运35天前,配件和材料应在预计起运25天前。突出问题是为了市场开发需求,成套设备运输和公司统购物资运输计划,基本上都是刚采购完或在采购过程中就提交了信息不完整的运输计划,物资合同号、金额、包装、重量、尺寸等信息误差较大,给后续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3物资库存及周转方面

3.3.1境内物资仓储管理水平一般公司境内现场物资仓储功能主要由境内仓储站和临时库房来完成,各境内仓储站的布局需要根据项目和井队移动作业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境内需求物资采购后,先送达公司境内各地仓储站,再由需求单位自提或提交运输申请后由公司安排二次倒运到作业现场。由于二次短倒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所承运车辆吨位与所承载货物量不匹配,时有车辆亏载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3.3.2境外需求物资国内周转库效率不高境外需求物资周转库收货是按照国内厂家货到后验收入库,其计划性不强。出库物资也是根据项目紧急程度来安排装箱和提交运输计划,缺乏全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货物动态的计划性和高效性,时有装好了货物又掏箱的现象发生。由于整个过程有物资入库、开箱查验、入出库、包装、分类装箱、提交运输计划、集箱与集港等多个环节,导致采购和运输部门无法准确掌控实时动态的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了货物的整个发运效率。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延迟收发货、货差或发错货物等现象;有些向境外周转的测录试临时储备物资和一些装备,无法及时核准到具体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和在途物资。

3.3.3境外项目部库存管理有待提高境外作业现场物资管理由项目部及作业队负责,库存周转率较低原因:

(1)物资种类繁多。主机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型号,相应所需零配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均不同,各种常用物资达4-5万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作业地点分散,办理入出库耗时费力,运输距离长,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还有对库存管理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手段不强等因素。

3.4供应商管理不尽科学

目前公司入网供应商800余家,其中生产型的企业不足一半。按照目前GW境内外的工作量,供应商总数削减一半即可满足整个GW的生产需要。因大量低水平小生产商和中间商的介入,不但造成整个供应商管理工作量的增加,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逐年增高。

3.5质量管理措施滞后

公司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中心,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货物的质量抽捡,合格率很低。公司无专业检测设施和手段,到货验收只通过目测检查进行质量把关,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化工类物资批批检验,配件类是箱箱打开逐个查验,在流转繁琐的程序中,经常遇到项目紧急需求物资,只能空运进行补救,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3.6物流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依据近期的调查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未设立专职物资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有些海外项目虽有物资管理专职机构,在专职人员定编配置上严重不足,也是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培训、配置和储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是供应链所有程序能否规范运行的关键。

4、优化后的机构、业务流程设置及优势

4.1业务部门设置

2013年公司实施采购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优化策略,境内业务保留了原专业化采购的9个采购部门(详见表1)。境外业务按照区域新增设了四个区域保障部(化工、测录试保留境内外专业化采购),境外保障部实行采购、运输、退税和结算业务一体化,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个业务人员从头至尾做下来,避免了中间环节因工作交接出现误差。国际贸易部负责保障业务以外的所有贸易类业务,运输保障部按照区域分设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化运输业务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大型装备运输和设备回运等运输保障业务及结算等工作。

4.2管理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4.2.1供应链整体优化方面综合分析GW供应链管理现状,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础管理薄弱,尤其是过时的保障管理模式和流程是导致保障效率不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技术管理部(编码科)职能,增加编码管理、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建立成套设备台账和配套清单,落实原配套厂家相关信息等。

(2)整合生产经营部,使其负责计划、仓储、生产协调和经营管理。

(3)加强国际贸易部的采购职能,将一类集中采购物资、集团电子商务采购物资和第三国采购物资纳入国际贸易部业务范围。结合国际贸易采购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其专业化采购和国际采购能力。

4.2.2物资保障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优势互补物资供应链业务流应该是融合专业化标的物与通过公司供应链全流程的优化,质量控制、结算办理和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效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4.3采购计划管理方面

为了解决部分不具备条件的项目部未能通过ERP系统提报准确的采购计划,避免计划提报不及时、规格型号和物资编码不齐全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反复确认和数据重复录入,简化审批流程等工作,公司在采购计划管理上下功夫,从部门设置的源头上优化设置,且不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4.4采购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各专业采购部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供应商管理,接受公司采购计划指令,按要求完成各项采购任务。境内保留专业化采购模式,境外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力争同一批次采购需求计划按照统一的流转时间进行供应,避免了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替,使海外项目物资的信息跟踪、出口退税和境外成本核算得以顺利进行。

4.5运输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仓储管理站和运输保障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指令接收采购物资,负责物资的验收及库存管理,根据运输计划组织物资发运。通过统筹安排,加强各仓储站虚拟入出库的管理(直达料),靠前管控,最终提高了所需物资发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6生产经营协调体系

该体系主要负责完成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和流转,下达采购及运输指令,协调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等各个环节。GW层面主要由物管中心和生产协调处组成。公司整合了生产经营部,作为公司的物资调剂、采购、仓储、计划和生产保障协调体系核心。

4.7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质量和仓储管理体系

4.7.1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严把供应商和服务商准入关,定期开展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评审和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加强了供应商考察和资质认证工作,由境外项目或境内作业单位根据现场装备、配件及化工品的使用情况,推荐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结合资质认证和使用单位质量反馈,将供应商数量逐步控制在200-300家以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

4.7.2质量管理、管控前移组织同类产品成本对标分析,确定合理价格,同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高质量保证金比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加大处罚力度。不定期对供应商和服务商进行产品和服务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使供应商和服务商最终能够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至由供应商自己来管控。

4.7.3技术体系管理对所有境内外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和配套清单(含配套供应商),规范技术、技术协议、质量和检测标准库。建立物资生命周期表,完善物资编码库、合同价格库、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库,不断更新各仓储站的实际库存数据,强制执行单证备案和档案管理程序,以满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技术信息需求。

4.7.4物流过程控制管理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完成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认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加大年度框架协议组织实施力度,缩短组织周期,优化结算程序,大大提高了框架协议物资的保障效率。如境外需求的化工品,通过框架协议减少了合同签订量,缩短并统一了各供应商的框架协议下物资的生产周期、质量和运输包装要求,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库存。

4.7.5扩大可行的虚拟入出库比例境内物资在具备直达施工现场的条件下,由公司国内仓储站人员到项目需求目的地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并办理虚拟入出库,即提高了运送效率又节余了大量的周转时间和倒运成本。境外项目在保证公司统购物资和合理物资库存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直达料的比例。业务员在给厂家下达订单时即可将包装要求和运装要求等一次性详细的规范下达,具备发运条件后即可直接将货物运抵提前确定好的货代堆

4.8利用信息化,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4.8.1完善物资编码管理公司组织人员按照“唯一和通用”的原则,对公司生产作业涉及的各种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物资中外文名称,大大减少了由于名称不一致而造成编码不准确或一物多码的情况。

4.8.2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推广在物资计划及采购环节中获取了以下良好的效果:

(1)物资需求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需经过多种传递路径和审批手续,实现了实时记录,便于信息使用部门及时掌握物资计划完成的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不及时、不准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后只能存储在本部门的问题,冲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3)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简化了单据传递及会计核算流程。

4.9国际化物流供应体系的建立

公司在境外建立了两个子公司,全球物流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在全球其他合适的地区增设3-5处境外物流采购供应基地,实现物流的当地采购,就近供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借鉴国际成熟企业经验,制定规范的物流基地管理标准,保证了公司国际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应、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依据经济效益原则,明确各境外物流基地的物资采购供应目录,规定并规范了各业务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范围。

4.10发展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顺畅促进国际贸易,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GW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将大大拉动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既是日常生产物资保障的补充,也是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篇9

保险机构是指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取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根据保险公司的委托,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手续费,在保险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专门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

一、保险机构发展现状

1.保险机构是保险中介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保险机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2001年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批准成立的保险机构121家,截至2008年3月31日,保险机构已经达到1752家,占到保险中介市场的74.71%。

2.保险机构连续几年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05年,全国保险机构累计全年亏损3572万元。2006年,全年亏损2361万元;2007年,全年亏损4830.08万元(图1)。

3.保险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初步建立。截至到2008年1季度末,保险专业机构共设立2105家,退出353家,进入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7家,退出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8家。

二、保险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比例较低。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保险机构是与保险市场同时产生、共同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我国保险机构规模小、效益差,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保险市场和快速发展的保费收入,保险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寿险市场,保险机构实现的保费收入占比较低。

2.保险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尚不规范。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一些保险机构缺乏成熟的经营理念,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而是放在不正当的经营手段上,市场调研、客户分析、内部制度建设、人员选聘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

3.保险机构专业化优势不明显。《保险机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可以经营的保险业务。《二八年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08年3月底,我国保险机构持证率为76.35%,虽然高于全国保险中介机构平均71.96%的持证率,但仍然和专业化服务的要求不符。

三、我国保险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保险机构的发展,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作效率,促进了保险产品的销售,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需求,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及时解决和完善,为保险机构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1.加强监管,营造保险机构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底子薄固然是事实,但是可以不断借鉴国外市场成熟发展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保险制度,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监管部门进一步促进保险相关法则和政策的完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股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确保保险机构的规范运作,对保险机构的经营进行严格监控,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扩大保险机构市场准入,推进市场竞争。

篇10

1.2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2.2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篇11

1.3合同履约不严现象严重违反建设程序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单位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4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单位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单位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76-03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重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对毕业生进行职前考量和选才测评时,其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适应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因素。引导大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他们适应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将企业文化嫁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探索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嫁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将企业文化嫁接到就业指导中,就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理念嫁接到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职业理念的培养,有效提升个人职业修养,不但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而且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提升提供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资源,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将这样的资源引进到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中,能够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

(二)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文化合作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企业文化教育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职业院校深挖校企合作深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企业文化融合,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准备

对于未来就业行业的良好认知,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文化灌输和领会。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和品质、道德价值理念等,都能够让高职高专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前预知,这是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选择一份有发展并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随着当代就业观念的转变,企业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重点,所以企业文化的嫁接,能够为大学生择业做好参考准备。

(四)有助于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一些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理念等表现出了不适应,磨合期很长,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所影响下的工作环境进行详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企业文化的提前嫁接,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快地融入企业氛围、成为企业合格的一员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融进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能够使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即“上手快、好用、实用”,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提高毕业生社会满意度和院校美誉度

企业文化对大学生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注入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追求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拥有较好的价值体系、信念和行为规范,有效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同时,因为校企文化合作的良性发展、毕业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展现,也使得职业院校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嫁接的关注点和原则

(一)嫁接的关注点: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且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在实现企业文化嫁接时,需关注此内涵,才能真正给受众学生职业化的体验和感染。

1.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管理者深层挖掘提炼而总结确立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力量,将成为学生们职业起步发展的坐标和指路灯。

2.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将为即将进入行业的学生们起到约束和规范意识的培养作用。

3.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特有文化,它是企业经营理念、精神文化、人员关系等的生动呈现,也反映出企业的特质,将为学生们提供行为模式的参照。

4.企业的物质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是通过产品开发、服务质量、产品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体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这一文化的关注和嫁接,将为高职高专培养的一线技术人才提供企业职业实践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嫁接的原则

1.目的性——行业贴近,针对性强。这里的目的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企业文化自身的定位和方向;二是关注企业文化与院校就业行业的贴合度。不同的行业拥有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行业的特征及自身的特点甄选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将国际品牌专业酒店的企业文化融会贯通,打造酒店人特有的气质和内涵,达到学生毕业就业时定位准确、准备充分的目的。

2.开放性——去粗留精,灵活性强。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嫁接的模式建设必须要联接企业,服务学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须充分与外界接触,甄选有品质、有文化内蕴、正能量的企业文化,摒弃粗俗、低劣、刻板,灵活运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就业指导增添内涵和外延。

3.创新性——注重效果、新颖生动。教育是不断进步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那么要企业文化嫁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必须不断发展创新。很多院校也找了一些企业文化,挂在墙上、写在手册里,大会小会的讲,但流于形式,大多数都成了“墙上文化”、“表面文化”。企业文化嫁接必须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新颖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企业高管访谈会,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沟通,远比口号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再如与时俱进的如联想体现其创业精神“只要你想”的企业文化宣传语,简单四个字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激情。

4.参与性——以人为本,校企互动。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用于职业生涯的,所以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这与院校“以生为本”的理念高度融合,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的嫁接就在于关注学生这一未来职场人的潜质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够契合企业文化的需求。 同时,强调企业的参与性,嫁接不是单方面的行为,需要校企互动信息沟通,共同参与不断完善,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将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嫁接的具体方式

(一)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植入职业元素

1.就业指导课程开辟企业文化空间。企业文化的理论章节部分重在突出应用性、指导性强的基本知识,并加强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现状,提高自己的素养,不但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而且为进入管理层后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动力。同时,制定一整套从大一开始的融入企业文化的职素教育课程,内容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到职业道德与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等,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

2.企业高管、名企总监进校。就业指导采取课堂教学、讲座、访谈、沟通交流会等形式,聘请一些企业精英,运用他们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加速了学生的职业化培养。同时,丰富的案例、实战经验、创业经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职业道德修养。

3.“双师型”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就业指导团队工作关系着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支队伍中,融入曾经在企业管理中有过经验或者是有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资质的教师,就业指导就会融入企业文化和行业经验,就业指导就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日常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潜移默化地用企业文化影响着学生。

4.企业化培训。通过采取校企互动的形式,通过企业参观等方式将企业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文化、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搬”进校园,并与企业方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采用互动式教学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将优秀企业文化思想进行渗透,植入行业化元素。

(二)用企业文化精神感染学生,熏陶职业特质

1.校企互动式文化活动。举办如“求职之星”大赛、“模拟招聘会”、“职场面对面”等校企互动的文化活动,企业人在人才招聘、职场分析、求职技巧等方面给学生立体丰富的指导和教育,企业文化通过活动渗透给学生。同时在一些细节如说行业规范用语、佩带工作牌、考勤制度等,活动过程按照企业规范要求和执行,为学生行业特质的熏陶打造起到积极作用。

2.优秀企业宣讲招聘会。优秀企业的宣讲招聘会,其实更是一场优秀企业文化的视听盛宴,同时是一种行业标杆和行业示范,企业人的言行举止、内涵素养以及企业文化传播,都会给众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传递职场前沿信息,增加学生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一些企业先进、科学、程序严谨的招聘流程和丰富形式,也成为可以让学生们自省的企业文化展示过程。

3.企业优秀校友回校互动。每个院校都有在企业茁壮成长并取得丰硕业绩的优秀毕业生,把优秀校友请回学校进行互动,作用力不容小觑。同样的成长背景和学历,校友的身份会让在校学生更易悦纳企业文化和精神,领悟企业文化具体于自己校友身上的细节和成熟,点滴之间感染影响着学生。

(三)认真践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做好职业准备

1.企业化管理训练营。企业化管理训练营,采取短训形式,小班训练。从企业文化研讨、职业意识培养、行为规范训练、素质拓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讨论、头脑风暴、游戏模块、演讲、角色扮演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引领学生在这一生动的过程中激发潜能,培养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养成和自我工作的意识,做好职业准备。

2.实训实践。首先,在校园内积极创造高度仿真的实训教学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管理模式组织实践体验。其次,甄选管理规范成熟的企业与之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整体职业素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把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中等,促使毕业生认真理解践行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选择,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李坚强.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篇13

邮政地市分公司作为邮政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和创新必须以集团公司文化管控为基础和前提。2016年8月,《中国邮政企业文化手册》正式颁布实施,一个理念系统(“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企业使命; “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愿景; “用户至上、员工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创新、协同、诚信、担当”的企业精神; “人民邮政为人民”等服务宗旨等)组织、领导者、员工三个行为模型;静态视觉模块、动态试听模块、文化活动模块、邮政榜样模块和环境建设模块五大传播模块构成了文化建设体系,这是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要将邮政文化体系贯彻落实,首先是以集团“八统一”(使命、愿景、形象标识、发展战略、企业精神、企业核心经营理念、企业经营价值观、职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本架构。中国邮政有着百年历史,在长期坚持普遍服务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职业道德和文化底蕴,这是打造邮政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财富。

根深叶茂,基业长青。无论邮政企业怎样改革发展,地市分公司要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不能变、普遍服务的职责不能变、国企姓党的信念不能变、以企业文化为统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集团公司保持高度一致。

12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是以邮政文化为主导的分支文化

邮政企业文化以基层建设为落脚点,从上到下,从集团分解到地市、部门,践行到岗位,每一部分都在集团文化管控的统一领导下,结合企业实际,以《中国邮政企业文化手册》为统领,加强文化管理,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近些年,集团公司对企业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多次强调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并将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实践与效果成为集团上下共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2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

21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211继承传统,凸显行业化、地域化

邮政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根基和开放意识的企业。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作为邮政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或亚文化,深厚的邮政行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关东文化、草原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等)的滋养,中西方融合的现代管理理念,为地方邮政建设企业文化奠定了传承性与延续性的格局,为企业走向未来积淀了不可估量的软实力。

建设先进的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必须遵循邮政行业规则与企业发展规律,传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建设先进的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影响,处理好邮政集团文化与下属分公司企业文化的关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凸显干部员工的智慧和创造性,形成富有行业特征、业务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

212培育人才,凸显专业化、职业化

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奇缺是制约是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一门系统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科学,由于地市邮政企业自觉建设企业文化的时间还不长,导致专业人才的短缺,急需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力度。一些由党务宣传政工岗位转而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员,整体素质虽然较好,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必要的素养,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企业文化管理人员既要使用更要培养,既要有适度的轮岗更要保持相对稳定,必须有计划地培训企业骨干,培育企业文化管理师和企业文化内训师,主要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班组长等,他们本身就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积极推行者,在文化战略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要编制规划、印制手册文本、建设平台网络,但先进文化的落地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管理师和广大企业骨干去宣传去实践,人格化地带动和影响全体员工。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在有资质和专业经验的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由地市局邮政企业高层主管亲自负责,立足于企业战略,把外部专家咨询和内部企业文化人员的智慧结合起来,提炼融合,实施“并行工程”。聘请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机构富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指导,给企业提供咨询建议和协助,可以使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少走弯路。

213把握规律,凸显精细化、实战化

精细化和实战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建设要从细微处入手,选准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建立精细化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包括企理念体系、规范体系、形象体系、企业文化的论证体系、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和企业文化的跟进体系。整合企业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建立严密的全员、全方位的工作标准和员工行为规范,促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员工都能以合规文化理念统领,确保工作质量和效能,从而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优化。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主要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是?u价体系的运用,评价体系更能凸显企业文化建设精细化实战化。加强对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实践的统一;基本方法是管理科学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形成文化建设“可实施、可控制、可检测、可改进的良性循环”;衡量标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过程是全程动态跟踪、评价目标与过程控制结合,评价与改进的结合。

22邮政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的着力点

221传承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以责任中心的伦理文化体系

邮政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首先要着眼于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企业使命和“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服务网络需要每一个分公司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担当。新修订的《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已于2016年12月26日由国家邮政局,从2017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地市局分公司要做好新标准的宣贯落实,要以全面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带动整体服务升级,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行业改革发展成果;要高举邮政普遍服务的旗帜,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

222追求卓越,全员参与,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文化体系

2016年3月20日,中国邮政迎来开办12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企业精神历久弥新,百年辉煌再续新篇,中国邮政不仅需要业务网络信息化的“四肢发达”,还需要通过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构建百年企业尊贵、聪慧、高尚的内在之魂。王顺友、尼玛拉木等代表着中国邮政行业的形象。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劳模就是一座丰碑,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全员参与,补齐短板。加强对企业文化成果的展示、宣传、交流、传播,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员工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建设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