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形象策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企业形象策划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蓝图。只有把握它的基本特性才能形成企业形象策划思维的基本原则。企业形象管理策划的目标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策划的特性,主要表征在三个方面:
1.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企业形象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自身的规划和传播,同时也离不开公众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从而使形象带有主观性,而企业形象的建立具有客观的基础和内涵,并受到社会公众对企业总体评价和要求的客观制约,从而形象又具备客观性。把握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围绕公司形象主题进行策划的第一个思维原则。
2.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企业形象应该是统一的,讲究整体效果和系列组合,并需要适应公众整体的共同要求,而其自身又必须要有个性特征,对目标公众有鲜明的针对性。
3.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企业形象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对公众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效果,企业形象又不能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主客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作为成都人居环境的创新者,置信集团在经营理念、品牌建设、文化信念等一系列的企业形象策划上追逐主观与客观性的统一,又以“绝对信任,绝对征服”作为企业形象的独特个性魅力,在不断创新之中力求公司形象的恒定性与变通性的统一。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商业形象
一个企业形象的构思与策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公司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如:成都置信集团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赢得了政府、业界及客户的广泛认可,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公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置信集团公司将企业文化作为公司一切管理活动的主宰,这种企业文化包含企业宗旨、信念、伦理、传统作风、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营哲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乃至规章制度等。由此可见置信集团在企业形象策划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尽管企业文化在对其子系统的渗透上依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就整个置信集团来讲,企业形象的有效建立是三方面协调平衡的结果。
三、导入CIS设计产生的商业经济效益
企业通过导入CIS设计,广泛地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走名牌之路。比如:长虹彩电、红塔山香烟、贵州茅台酒、海尔家电、容声冰箱、美的风扇、青岛啤酒、健力宝饮料等等。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企业的牌子如同储蓄的户头,你不断通过广告累积其价值便可尽享其利息。”这是美国万宝路香烟总裁马克斯韦尔对名牌的精辟见解。万宝路的金字招牌每年可以给万宝路企业带来30亿美元的收人,全球销量第一的万宝路牌子其价值已达200亿美元。可见名牌有着沉重的含金量。
商标是商品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而赋予商品的专门标记。这种标记一般可用各种文字或词汇来命名,如洗衣粉中的“碧浪”、“汰渍”、“奥妙”等等。商标还可以用专门的图案形象为特别标志,这样,人们就能够通过商标的名称和图案标志识别商品的不同。由此看来,商标也是区别商品不同的显著特征。
现代社会对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要求很高,而中国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显得更迫切。然而,导入CIS设计和创立名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企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看看世界名牌企业的发家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无一不是长期精心运作的结果,是企业导入CIS设计的结晶。中国企业导入CIS的实践业已证明:名牌后面是文化,名牌后面有CIS设计。中国企业的名牌之路与CIS的导入的成功实践密切相关。由此大大增强了企业家们对CIS战略的认识,他们愈来愈意识到CIS是创立名牌的必由之路,是开拓市场的利剑。在创立名牌、名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驱动下,企业家们开始拿起CIS战略武器,实施CIS战略逐渐成为自发需求。
四、企业导入CIS设计可以推动商业的发展
企业形象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企业为了迎接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如何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新的需求。企业对CIS设计的主、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良好的形象本身就容易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好感。而且,公众对于有计划地实施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CIS战略的企业,更容易产生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吸引人才,提高生产力。企业能否吸引优秀人才,以确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否避免人才频繁流动所造成的工作上的损失,这一切都有赖于良好企业形象的建立。
3.激励士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企业形象好,知名度高,企业的职工就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容易调动职工积极性,再加上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有着完整的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如工作服、办公用品、企业标志等),能给人耳目一新、朝气蓬勃的感觉,自然能够激励职工的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海尔集团导入CIS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海尔企业文化氛围,让海尔员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自豪感,优越感,进而产生强大凝聚力。
4.提高经营业绩。一个企业若知名度不高或形象不好时,销售人员所做的努力势必事倍功半,一旦公司有了知名度,而且是正面的知名度时,客户自然会慕名上门,营业额的提高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5.容易筹集资金。如果企业形象好,一旦企业需要长、短期资金时,许多社会上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都会愿意参与投资经营。而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大企业时,更容易吸引国际性的投资机构。
6.能提高广告效果。企业传递信息,如果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充分,则广告效果必然会提升。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有用工具——CIS战略,不仅可以强化传递信息的频率和强度,更因为可以对广告策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精心制作,而使广告具有倍增的效应。
7.有利于内部管理。一家多种经营的企业,面对与日俱增的产品。在各种应用设计上,需要制作一套良好的操作方便的管理系统。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CIS战略,可以使这一切都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简化了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有利于内部管理。
五、保护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篇2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发生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企业不仅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与企业结成了须臾不离的联系——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过去企业被界定为一个经济组织,经济学把它定义为“有一定的行为特征,即谋求产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单元”。([1].p,2)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企业已从一元定位走向二元定位,即它不仅创造物质产品,同时创造精神价值。企业形象的塑造是经由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的贯彻而达成的。而这正是是企业求真——向善——臻美三个过程的完美统一。
第一:求真。即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进而大胆探求并坚持真理,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和进步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正如科学哲学家劳丹所说:“科学的事业是理性的事业”,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效益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企业也只有不断地探求真理,才能使其产品的品质得以保证。企业也只有本着科学的求真精神进行研究和生产,才能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保持其前进的张力和冷静的头脑。
第二:向善。从哲学上讲,价值观是关于对象有用性的认识。而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全部或多数成员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重视盈利固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企业毕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经营活动,正是同政府、顾客、金融机构、媒体等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因此,企业不能置这些联系于不顾,单纯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与社会各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因此,企业选择向善的价值理念,是基于对自身导向正确认识而做出的,也是与社会文明进步取的一致的方式与手段。向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企业只有明白为谁服务,才能在目标定位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臻美。即臻于美的境界,满足人们对情感的诉求。企业生产过程也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成功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现实的肯定,这也是企业带给员工以审美愉悦的本质所在。企业的美基于对经济规律的自由驾驭,:“不断地实现人的自觉的能动性与经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亦即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规律、从而能在经济生活的必然王国中获得自由。”([2].p,238)当劳动者在生产中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超越时,他将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好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也是一种审美意向。
企业求真、向善、臻美的生产过程带来了企业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完美统一。而这三个方面正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所在。企业通过生产和营销活动,将这种美好形象传播给社会和公众,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企业形象策划战略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和时代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温饱型时代,过渡到富裕型时代,即而进入到表现型时代。表现型时代追求精神消费,即消费者注重产品形象、品牌形象是否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这一时代也称感性消费时代,以此代替原来的理性消费时代。这种消费观念是伴随着对产品高附加值的要求而出现的。首先表现为,购买商品时诉诸于情感的共鸣:消费者不再过多地以经济性、必须性为依据做出理性分析,而是根据自己情感的要求去选购商品。凡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商品,他们甚至可以抛开价格的因素。同时,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优先考虑产品的销售服务、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表现为求异心理,即个性化要求。消费者一改理性消费时代遵循共性的消费心理,开始崇尚个性,通过购买商品,表现出自我独特的内在价值。表现型时代或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企业只有通过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及视觉传达的策划,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美观的产品,打造出企业完美的形象,来适应时展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营销战略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传统推销战略,即以卖方为主的战略,进入营销战略,即按买方要求来调整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进而进入形象战略时代,包括产品的内在品质、外在包装、道德服务等等,也就是说,顾客选择商品是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形象,即产品的有形形象与无形形象。有形形象可以定义为看得到、摸得着的部分,如企业的标识、产品包装、名称、以及售后服务等;无形形象,即企业的价值理念、精神坐标、目标方向、口碑信誉等等。所有这些,所构成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对公众的一种约定和承诺。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化也是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的反映,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消费广告、消费图像、消费品牌,也消费符码。当今世界被称作“符码化的世界”,又称“世界4”。(卡尔.波普尔曾把现实世界分为三个部分:世界1,即客观物理世界;世界2,即主观意识世界;而世界3则是波普尔的理论创造,即客观知识世界。)世界4带来了符码化的生产,符码化的消费,符码化的权利,符码化的生存,这不可避免地诱导了新的需求动机,造成新的利益分配。([3],p.88)
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企业形象策划战略正迎合了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实施人本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形象战略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审美战略,是用审美的眼光和美的规律定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使其在企业中人的形象、物的形象、产品形象、道德形象中得以渗透,从而达到对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把握,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战略称为美学管理(AestheticsManagement)。传统管理理论力图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去策划尽量准确的行动,它仅将人作为劳动要素来对待,忽视了人本质的要求,致使这种管理方式与人的现实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与错位。随着管理方式的进步,人本的因素逐渐渗透至管理中来,可以说,企业管理理论的几个革命均根源于对人本质力量的进一步揭示与张扬。美学管理也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时展的透视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的人本化管理方式,一改物本管理时代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化管理模式,它包括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精神等等。([4].p,47)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荷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人本是走向人性化的途径,是人对“知、情、意”三个层面的认识和肯定。长期以来,人们对“知”和“意”的重视比之“情”要大得多。特别是工业文明时代,工具理性将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种知性的存在,而忽视了情感和审美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而现代社会,随着人文文化的回归,“人类的审美方式不再只是一种认知方式,而中转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超越方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成为生活自下而上的最重要的东西”([5].p,108)审美是人本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它与“知”和“意”一起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企业形象战略也即美学管理战略正是给予企业这样一个实现人本化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企业通过美学的定位和管理,给予企业员工以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把人的生产还原为体现自我的重要活动。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是物种的生产,它是生产生命的活动。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就在于物种的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特征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己的、有意识的。([6].p,10)黑格尔也曾指出,“自由的真正意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这正是人本化管理的重要特征所在。
通过以上对企业形象战略重要意义的分析和阐述,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形象塑造决不仅限于是企业的视觉的传达,更重要的是企业内在文化和精神的凝聚。企业形象战略一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带给社会惟利是图的负面影响,传达出更多的精神文化的特征。企业形象策划不仅是经济范畴,而且是一种美学范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克罗齐将美学与经济学定义为现代“两门卓越的世俗科学”,它们的结合,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趋向。其共同使命是实现“感觉的心灵化”和“心灵的感觉化”。([7].p,32)企业形象战略正是将美学与经济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能否在生产中正确地塑造企业形象,能否将美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是衡量未来企业发展的坐标与尺度。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等: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王进:现代经济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3、孙慕天:论世界4.自然辨证法通讯.2000年第2期.
4、林莹芬:.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篇3
形象是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活动和姿态。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一种看法的认识,就是一个企业通过一系列可视形象,给予人们的印象。成功的多媒体企业形象设计,从视觉上能够打动消费者,沟通感情,取得信任,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扩大企业影响,树立名牌权威,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产品的销售。建立了完整的企业形象体系后,企业的活动将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将产品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商品愈来愈丰富,企业间的竟争也将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扩大影响,促进企业的经营活动,着手进行了多媒体广告设计制作。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只具备一致性,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国外企业形象的设计政策及方法,吸收、借鉴其中有益部分,对逐步完善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广告策划对企业形象营销的重要性
在商品经济发展飞速、信息量增加飞速的情况下,多媒体广告设计已经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同样的商品广告做得好就能更畅销,同样的企业广告做得好,企业就能更好地发展、生存。由此可见多媒体广告设计对企业的重要性:可以传播信息、引导消费主流、教育大众及宣传企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转化企业信用、催化商业市场。一则完整并且成熟的多媒体广告设计需要具备冲击力,有引起注意力的能力;创新,优秀的创意是一个广告的灵魂所在;趣味,让观众愿意继续看下去;信息传达的是否准确是多媒体广告最关键的标准;感染力是一则多媒体广告综合水平的体现,是唤起行动的能力。
电视是现代商业广告的主角,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通过将视听者吸引进画面,移入感情,对商品的理解也就很快,以动感达到注视率高的表现。
网络广告是广告业中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体形式。它可以根据更细微的个人差别将顾客进行分类,分别传递不同的广告信息,而且网络广告是互动的,网上的消费者有反馈的能力,广大消费者渴望及时得到信息。网络广告利用最先进的虚拟现实界面设计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所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会给大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网络广告的用户构成是广告商们愿意投资的因素。
在讲求效率的今天,广告的宣传方式已步入宣传册+多媒体+Internet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式宣传的e时代。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语言(动画、图片、音乐、录像)展示企业理念,特别是较为抽象的商业概念和产品原理、操作方法等,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广告效果。
3.如何策划企业形象广告
3.1广告策划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进行
做广告的目的无非就是促成销售,而销售的终端又是消费者,所以说广告活动又是针对消费者来进行的。第一步要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哪些消费者构成了目标市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谁,企业希望目标市场从广告中获得什么信息,以及应当如何到达目标市场,掌握消费者的大致基本情况。在资料收集好以后,创作人员要对收集来的一大堆无头绪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列出广告商品与同类商品的共同属性,找出广告商品与同类商品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能够带给消费者的种种便利,找出产品或服务最有特色的地方及消费者最关心、最迫切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用量化的指标确定企业的目标消费者,找到产品的特点与消费者需求的切入点。
3.2广告策划方案要选好与之相匹配的媒体
不同的媒体在覆盖范围、收视率、受众特点、权威性、可信度等方面各有特点,评估媒体对企业是否具备广告价值的基本策略可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察。只有选择那些受众与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比较吻合的媒体,才可能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诉求对象。
3.3要紧紧围绕企业的营销战略开展广告创意
广告不是万能的魔杖,广告战略应紧紧围绕企业的营销战略而开展,以营销战略为导向,并为实现营销战略、营销目标服务。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营销计划和与目标,应采用不同的广告投放战略。如在产品推出初期,重点是说服顾客,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有哪些以前任何一种产品都不能提供的功能;产品在推出一段时间后,如果产品较竞争者来说具有独创的特性,而这些差别又不能被竞争者轻易赶上,就可以聚集在这一点上,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利益,集中打动和吸引消费者购买;后期保持阶段又叫提醒阶段,该阶段广告的重要目的在于不断地将产品展示给消费者,不至于被消费者遗忘,巩固现有市场,阻止竞争对手介入。
3.4广告营销要善于打“情感牌”
利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行创意,如今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日益成熟,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商品的性能和特点,还有与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情感相一致的感性消费。若广告创意能注入较浓的情感因素,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然纯真的情感联系,便可以感动人从而影响人。许多成功的广告创意,都是在消费者的情感方面大做文章,从而脱颖而出的。
3.5要做好广告的后续评估与检验
广告效果是广告作品对消费者的影响,概括地说包括:传播效果;即社会公众接受广告的层次和深度;经济效果:即企业在广告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它是广告主做好广告的内在动力,也是良好的广告创意战略的追求和目标;心理效果:即广告对社会公众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影响程度,反映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记忆度、兴趣以及购买意图和行为等方面;社会效果:即广告构思、语言及广告表现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篇4
周龙然
一、策划缘起
金果茶业,生机盎然。
作为崛起于巴山楚水的新兴绿色企业,其年轻的治企团队、创新的开拓精神、睿智的市场意识、明确的发展方向,一路走来都广受业界关注、赢获多方支持。近年以来,在企业以蓬勃态势稳步发展的时日,人们注意到金果企业不断投身公益、回报社会,践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恰恰是一个注定会卓有建树的企业所应该具备的,也自然地为企业文化建设累聚了魅力积分。而企业文化建设,正是金果茶业与壮大企业实力相提并论的长久夙愿。
09年来,企业管理者计划推出阶段性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笔者应邀为金果企业先期创作、制作、推出一首行业歌曲。作为成长于恩施本土的文艺策划人,除了对企业管理团队的治企理念、企业发展的良性势头深为钦佩之外,同时也视宣传推介家乡企业为应尽之责,便欣然应允,萌发了创作激情。
二、主题诠释
综合考量金果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前行步伐,本案将金果茶业之歌仍定位在品牌宣传为主、企业理念为辅的思路上,从金果企业和金果产品的契合入手,使之具有宣传产品和推广企业的双重功效。将歌曲定名为《金果香》,直奔主题地代言“金果”品牌,宣传“金果”企业, 唯美地诠释金果茶业“企业受青睐、产品受欢迎”魅力格局。该作品既是企业形象歌曲,更是产品广告歌曲,这是金果企业现阶段文化包装的最佳定位。
三、风格定位
该作品摒弃落套的口号歌曲创作手法,唯美地、艺术地展现企业的品牌魅力。
歌词仿佛是在写远隔天涯的恋人深切的相思,却句句不离那片茶园,那片山岗。精心描摹的那份思念,那份热爱,何尝不是天下茶友对金果茶香的浓情密意。
考虑后期音乐电视摄制的画面需要,本案歌曲风格定位与著名企业广告歌曲异曲同工,唯美、抒情、曼妙、动人。并不直接歌唱企业产品,却在精美故事的描绘中,呈现出企业、产品醉人之美。文中也巧妙地提及了“家乡茶”、“那片山岗”、“共品尝”、“金果飘香”等词句,是艺术歌曲中的软广告手法。
金果企业目前的发展阶段虽未达到著名企业文化建设的层级,但在企业文化理念的追求上,必须具有前瞻的、高远的视野。
四、词稿曲谱
金果香
周龙然 词曲
花儿开放,鸟儿歌唱
滴绿的季节最惹人思乡
那道小河,那片山岗
梦绕魂牵是谁的模样。
一杯家乡茶
品不够山高水长长
满眼金果香
相思的人儿啊,还在老地方。
走遍天涯,故土难忘
那片山寨就是思念的方向
谁的身影,浮现眼前
像那月儿挂在温馨梦乡
一段故乡谣
唱不够深情有多长
金果飘香时,
醉人的甜美啊,等你共品尝。
五、应用范围
该作品采用分步制作、逐步成型的方式完成,最终成品为企业歌曲音乐电视作品。适用于多种媒体宣传推介之需要。
1、网络:制作歌曲MV的网络视频版,在公司网站长期挂榜推广,于国内网络媒体多方、广泛推介。结合企业形象片、专题片、企业活动视频等,进行动态更新、宣传推广。
2、电视展播:借助企业与本土电视媒体的长期合作关系,作为音乐电视单曲在电视媒体长期展播,或于产品推广重要时段在各级媒体集中推广。亦可作为企业各种专题片、形象片的主题歌,贴片播出。
3、商务推介:可广泛应用于企业商务推介、产品展会等活动中,与企业宣传片一道宣传展播,更可与企业推介片一道制作光碟赠品,面向客户及社会友好人士发放推广。
4、其它方式
该作品也可适用于企业员工学唱、企业文艺活动及地方性文艺汇演等等。
六、推广步骤
该作品推广采取整体策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完成,大致分为音乐制作演唱录音、企业员工推广学唱、网站背景音乐、春节档期演艺推广、音乐电视拍摄制作、完成作品集中推介等6个步骤。分步进程为:
20__年9月至10月,制作歌曲音乐,完成歌手录音及混音制作;同期企业网站提供歌曲试听,启动相关企业文艺新闻宣传;
11月内,进行歌曲MV拍摄细案策划;
12月,歌曲春节档演播策划,于各级电视媒体春节联欢晚会演播。
篇5
1 教学内容设计
1.1 教学内容为本专业核心技能
本课内容来自信息工程系多媒体专业、基础部艺术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静态图形图像处理。本次实践课程所讲授的图层蒙版技能是图形图像无损编辑的核心技术,是平面广告设计、数码图像处理、网页设计行业中一个比较难掌握,但又必须掌握的工具。
1.2 以行业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性、实用性
本次课以广告设计行业中实用性极强的企业形象画册设计项目驱动,通过对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与实现,掌握这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现方法,深层次地理解图层蒙版技能在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中所起的无损编辑、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使用图层蒙版工具,同时具备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能力。
1.3 身边题材,创新设计――挑战性
本次实践课以本学院形象画册设计为实践任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应具有对身边事物的洞察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掌握新技能,并配合原有技能,才能完成本次实践任务。本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既要求学生掌握图层蒙版技能,也强调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性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1.4 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协作
本次课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行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在创意分析中,需要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在样品制作中,需要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组长负责小组交流、协调、组员考核工作。通过小组作品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2 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实践技能课教学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体设计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3.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f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实施过程:本次实践课,教师通过大量课前准备(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资源整理等1,精心创设适于本学院学生特点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以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任务驱动,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团队交流、师生会话,深度挖掘任务解决方案,建构知识意义。
实施目的:通过创设情景、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引导下,师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施效果:有利于教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接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教、学、做”一体化突破教学重点
理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实施过程:本次课以图层蒙版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企业形象画册的制作为实践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中,该教学重点以本学院形象画册样本的实现为案例,通过案例制作展开,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过程中,使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跟随练习,教师“一边教、一边做”,学生“一边做、一边学”,教、学、做同步进行。
实施目的:“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实践合成,适用于制作技能的讲解。
实施效果: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喜爱兴趣学习的年龄特征。
3.4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理论依据: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统一,教学与就业无缝联接。
实施过程:教学以提出工作任务――讨论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样品制作――设计样品评价为主线,完全模拟平面广告设计行业工作流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设计团队工作环境。
实施目标:教学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
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运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与真实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全面接触,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熏陶和养成。
3.5 “双主”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理论依据: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指出,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施过程:在本次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技能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过程的进行,在整个教学中,利用教学艺术调动和组织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最重要的设计方案确定、样品实现、设计作品评价环节中,学生完全充当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协作者,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独立实践等学习过程完成设计作品。
实施目标: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实施效果:“双主模式”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师主导,让学生完全成为教学主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如表2所示。
4.2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
5 结语
本次实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实训设备与平面设计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积极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双主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时代中的传统优势——扩大和占有已经不再是现代企业竞争的独特优势,竞争的焦点已经转移到知识和信息上,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也日益成为对企业起着决定作用的战略资本,尤其是对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来说,以往工业时代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日益壮大的三资企业和逐渐崛起私营企业对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竞争的激烈,都迫使国有企业不得不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转而实施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更能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知识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从更具竞争力和可挖掘性的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有企业知识管理尤其是隐形知识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出其转化所存在的障碍并相对应的提出提高转化度的策略,从而促进国有企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1 隐性知识及其转化
1.1 隐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可以被大致分为两个层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显性知识主要是指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数字、图标、公式等表达出来的,在各成员中交流、共享的那一部分知识,这类知识易于管理,而且管理手段多样;而隐性知识则主要是指不易通过外界方式被表达出来的、难以言明和模仿的、主观性的一部分知识,这类知识很难管理,主要隐藏在个人的头脑中,难以被交流、共享,只有将其先进行显性化才能再利用显性知识管理手段进行管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进行显性化,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诱引手段将其转化。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1.2 隐性知识的转化
如今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手段获取多类、详细的显性知识已易如反掌。因此,对于隐性知识的争夺就成为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早在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M.Polanyi就曾指出“我们知道的要比能够说出的多”。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Ron Yang也提出:“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2]。因此,隐性知识的转化利用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于迫切需要打开市场、扭转衰落局面的国有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隐性知识的转化,各国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其中尤为著名的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所提出的SECI模型。
在SECI模型中,他们主要提出了知识内部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个阶段理论,他们认为,知识经过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和内在化四个过程,两类知识不断的转化,最终形成一个不断发展、连续成长的知识螺旋。具体来说就是已存在的隐性知识通过这四个过程的转化,进而发展出新的隐性知识,周而复始、不断发展。
在这四个过程中,知识的外部化过程是知识创造、转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主要是将隐性知识用一些诱引手段使其显性化,成为能够表达、交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2 国企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分析
在知识转化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加强知识管理、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因素影响着转化的顺利进行。
2.1 组织制度上的障碍
因为我国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还不够深入,这就导致了部分国有企业片面的理解知识管理的重点,想当然的认为知识争夺的重点在于显性知识,忽略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对企业自身所隐含的知识资源进行保留、挖掘,过度重视竞争对手所持有的知识资源优势,造成了在制定企业制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隐性知识转化、利用的重要性,对企业本身所含的大量的隐性知识以及组织成员个体所蕴含的丰富隐性知识造成了流失。
2.2 组织成员心理上的障碍
达文波特在《知识管理的若干原则》中曾经说过:知识的分享和利用是一种不自然的行为。这是组织成员对知识共享上的一种偏颇理解,个体不愿意把自己的隐性知识让他人观察、模仿、共享,害怕对自己的地位、能力产生影响[6],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顺应时展、市场要求所提出的竞争上岗,让成员的危机意识增强,但组织对此没有进行正确的疏导,导致了成员之间互信度[5]的降低,成员处于职业安全考虑,不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进而造成了隐性知识的转化障碍。
同时,除了隐性知识持有人的自保心理,知识接收方的心理障碍也是阻碍隐性知识流转的一个因素。有些员工认为接受来自他人的隐性知识,是对自己能力或者地位的一种侮辱,错误的认为只有自己独立创作的知识才是体现了个人的价值,才能够表现出个人卓越的工作能力,本能的抗拒来自他人的知识交流,这也造成了隐性知识转化的不顺畅。
2.3 组织认识上的障碍
在过去,国有企业引以为荣的传统优势是人力和设备,但现在这些都已经不能成为主导优势,但这种以设备为主的观念,导致了对知识认识的偏颇[3],忽视了现代技术在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转化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对在隐性知识共享起着重要作用的计算机技术存在着很多错误理解,比如错误的将知识管理理解为只是利用office软件进行的非常基础的办公管理,把知识的存储片面的理解为纸质文档的电子化,认为用好一些基础的软件和实现无纸化就是对知识进行了良好管理。这些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做到物尽其用,没有充分理解现代技术和知识管理相结合的真正方法。
2.4 组织变革所带来的后续障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变革[7],组织成员的精简势在必行,但在精简成员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个体所拥有的尚未共享的隐性知识的流失,例如很多拥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技术的熟练工人在离岗的同时也带走了积累多年的隐性知识,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个不小的创伤,要想弥补这些流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3 促进国有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措施`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本质上是对组织成员智慧的挖掘和利用,从而形成企业可以利用并带来效益的知识资源。
3.1 建立能够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机制
要想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良好的流转、共享,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一系列高效的促进机制。需要针对管理层和员工层分别制定不同的机制,从上而下的进行渗透。对于管理层来说,需要有完善的领导机制,能够建立一个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知识主管(CKO)这一职位的设置至关重要。对于组织成员层来说,则需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4]来回报成员对促进隐性知识共享、利用所作出的贡献。激励机制不仅包括薪酬激励,同时也应该有精神激励。合理的薪酬满足了成员的物质需要,这是激励的基础。给予对隐性知识流动做出贡献的成员奖励,这不光增加了成员的工作热情、学习动力,同时也是对成员贡献的一种认可,进而满足了成员一定的心理需要。当然,在满足了成员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之后,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显而易见了。荣誉激励、成就激励、竞争激励、兴趣激励、沟通激励、参与激励、培训进修激励、关怀激励、感情激励、期望激励等都属于精神激励的范畴。
3.2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成员间知识交流
要想加强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的交流,需要企业经常组织一些会议、报告、观摩等可以促进成员之间学习交流的活动,同时也尽量在企业中随处建立一些休息室、茶水间等,鼓励成员之间的会面,这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更加有利于成员的个人隐性知识的互相模拟、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虚拟交流平台,如BBS、聊天室、论坛等,加强网络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信息中心,改变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力量薄弱的现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开发挖掘并留存成员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系统。尤其是现在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在全国、全世界设立分公司,拥有一套全员共享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轻易的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各个分公司、部门之间的知识互动、交流。
3.3 加强组织技术能力,增强科技应用能力
要想企业快速发展,高科技的应用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只有拥有相对前沿的信息技术,才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除了为加强组织成员间交流而利用计算机技术所设立的网络交流系统,如BBS、论坛、聊天室等,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设立系统全面的基础数据库是保留企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预防因人员流动而带来的知识流失现象。除此之外还有知识库、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其他手段[5]。网络和大型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知识管理尤其是难以表述且易于流动的隐形知识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3.4 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才挽留策略及返聘策略
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相应的人才流动率也就大大增加,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除了要吸收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对内部的现有人才采取相应的挽留政策,防止“挖角”的现象发生。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新晋员工,短期激励的作用非常明显,比如薪酬、福利、奖金,但对于加入企业时间较长的员工,可能更需要的是长期激励,比如职位、荣誉等,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策略,这也是对企业薪酬福利体系以及晋升体系的一个考验。同时针对已到退休年龄,但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老员工,必要的返聘策略也很重要,这些年迈的老员工不适合再放到一线岗位上,但一些指导、教授的岗位还是很需要这类人才的。
4 结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必须执行的管理模式之一。国有企业要想适应全球化格局的变化,顺应时展和市场需要,就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措施,把隐性知识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把它作为战略性的竞争要素,广泛的进行挖掘和发展,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有效流动,从而发挥企业优势,形成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概论与实践[M].华艺出版社,2002.
[2]闻曙明,施琴芬.高校科研人员隐性知识的识别与管理评判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3]龙莎.促进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
[4]孙叔翔.知识管理中的“显性知识剥离固化”与“隐性知识激励显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6.
[5]胡秀梅,邓小昭.知识管理中知识类型探讨及其转换研究[J].新世纪图书,2008.
篇7
(1)“营改增”之前,该企业展览工程服务项目2012年1-7月实现营业收入1264749元,交纳营业税63237.45元(1264749×5%),假设2012年1-7月已实行“营改增”,则应交纳增值税额为36837.35元(1264749/1.03×3%),“营改增”能使该项目节税26400.10元(63237.45-36837.35);`
(2)“营改增”之前,该企业设计制作服务项目2012年1×7月实现营业收入616700元,交纳营业税30835.02元(616700×5%),假设2012年1-7月已实行“营改增”,则应交纳增值税额为17962.14元(616700/1.03×3%),“营改增”能使该项目节税12872.88元(30835.0217962.14);`
(3)“营改增”之前,该企业境外参展服务项目2012年1-7月实现营业收入735899.98元,直接成本6 36317.44元,收支差额为99582.52元(735899.98-636317.46),交纳营业税4979.13元(99582,54×5%),假设2012年1-7月已实行“营改增”,则应交纳增值税额为21433.98元(735899.98/1.03×3%),“营改增”能使该项目增加税收成本16454.85元(4979.13-21433.98);`
(4)“营改增”之前,2012年1-7月,该企业展览工程、设计制作、境外参展服务项目共计纳税额为99051.60元,假设2012年1-7月已实行“营改增”,则共计应交纳增值税额为76233.48元,“营改增”能使该企业服务项目共计节税22818.12元(99051.60-76233.48)。`
通过对该企业不同项目在“营改增”之前,实际税收成本与假设实行“营改增”应该缴纳负担的税收成本的分析比较看出,一方面,该企业在营业额不足500万元时,展览搭建项目和多媒体设计制作项目在“营改增”之前是按全部营业额乘以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税率降低为3%,因此净节税3.05%(5%-2%/1.03);而境外参展项目,由于在地方税务局有备案,可直接按营业收入扣除直接成本的差额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若手续齐备、符合国家进出口政策规定并须逐项申请报批后方能实施免征增值税的纳税申报。从目前条件看,该企业境外参展手续无法满足国家进出口政策规定,应全额纳税,虽然税率由5%降低到3%,但营业收入由差额改为全额纳税,故税收成本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营改增”之前,该企业缴纳营业税,无论营业额为多少都按5%的税率纳税;而“营改增”后,营业额超过500万元就要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按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该企业“营改增”后(2012年8月1日-12月31日),5个月营业额以达到343.80万元,该企业2012年1-12月全年营业额为6043427.22元。因此,未来12个月的营业额将超过500万元,成为一般纳税人只是时间问题。`
二、小型现代服务型企业面对“营改增”改革的应对策略`
“营改增”有效避免了重复征税,显然能优化产业分工和协作,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现代服务型企业提供了一次机遇,但在营业税制向增值税制改革的过渡阶段,企业也可能面临税负增加的问题。通过对上述北京地区某小型展览、设计服务型小规模“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税负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小型文化创意服务型企业的应对策略如下:`
(一)企业应在市场开拓、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变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的经营策略的基础上,利用成为一般纳税人身份之前的这几个月的时间,调整企业经营方针,重新建立起一整套顺应形式、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制度,理顺上下游关系,寻找到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合作伙伴,实现最大限度可抵扣的税收成本,通过税收策划和加强经营管理,变“营改增”不利影响为有利影响,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二)企业要在境外展览项目上做足功课,要认真研读国家关于进出口贸易中有关境外举办展览、会议的相关税收政策,要放弃合作参展的旧方案、重新制定一套自主经营办展的新方案,按优惠政策规定的条件逐条落实,保证手续齐全,真正享受到国家给予境外展览、会议项目的免征增值税的税收优惠,确保企业的最大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现代文化创意服务型企业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其税款的计算方法要作相应调整。`
“营改增”之前,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所以,营业额的确认原则是以全部收款金额作为营业收入的入账金额;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应以不含税价格作为营业额入账。现代文化创意服务型企业一般纳税人适用6%的税率,而小规模纳税人,则适用3%的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营业额的计算公式为:营业额一营业收入/(1+3%);增值税额一营业收入/(1+3%)×3%。`
试点纳税人如果连续12个月的营业额一旦达到或超过500万元,必须于当月申请办理由小规模纳税人变更为一般纳税人的手续,并由次月按一般纳税人申报纳税。`
一般纳税人营业额的计算公式为:营业额一营业收入/(1+6%);销项税额一营业额×6%;进项税额一(购进货物、转包工程、服务费等项支出)/(1+6%)×6%;应纳增值税额一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四)“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将可能成为一般纳税人,由于这一身份的改变,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尽快适应这一身份。`
当前,小型展览、设计服务型企业材料采购及转包业务的合作对象大多为小规模纳税人,将来成为一般纳税人后,再将小规模纳税人作为选择对象,税收成本的增加要远远超过所节约的采购成本和转包成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支付货款、转包工程款、服务费、办公费等开支时,只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按发票上所标明的进项税金额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账中,作为应纳增值税的抵减项,以减少增值税纳税额。进项税额越大,应纳增值税越少。`
篇8
2005年7月,我国启动汇率体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央行表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近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展望未来,人民币将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汇率弹性、双向波动将有所增强,中长期升值态势可期。人民币汇率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关系紧密,虽然汇改深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不小,但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机遇也同样十分值得期待。
一、对银行表内业务的影响:短期冲击较大,但也有机遇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汇率变化对本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这种影响兼具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表内与表外的特点。有鉴于此,我们将按照商业银行的不同业务种类分别展开分析,以求全面、深入和清晰。
(一)授信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
人民币升值使国内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景气程度发生变化,从而相应地影响到银行对这些行业信贷资产的质量。从行业整体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可能对三类行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一是出口依存度高且没有定价能力的行业;二是进口替代型的行业,人民币升值使境外进口同类产品的人民币价格更加具有竞争力;三是境外投机资金介入较深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可能使这些行业中的境外投机资金获利了结,导致行业景气程度下降。而以下三类行业则可能因人民币升值而受益:一是产品年内销率高、原材料进口依赖性强的行业;二是外汇负债规模大的行业;三是部分旅游和零售等消费类行业会因人民币升值、国内居民购买力提高而受益。从细分行业来看,人民币升值对钢铁、汽车、纺织、造船、石油化工以及房地产和个人按揭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授信风险不容忽视。但同时,人民币升值对航空、造纸、电力和机械四个行业有正面影响,升值同时也给银行授信业务带来一定发展机遇。
一些潜在授信业务获得发展机遇。本币升值增强了本国企业的资本实力,从而推动本国企业的海外扩张。2005年7月汇改至2008年是人民币升值较快时期,在此期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频繁,海尔、中石油、中海油、京东方、TCL等许多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获得了一定发展机遇,并带动了咨询服务等相关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2009年全年共发放并购贷款200亿元左右,估计2010年可能达到了500亿元的规模,增速超过100%。其中,在人民币升值和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跨境并购贷款业务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此外,在人民币升值和各类促进消费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消费稳步增长也带动了除住房贷款之外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如汽车贷款)的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一直以高于总体贷款的速度增长,2010年以来二者相差在20个-30个百分点。
进一步的实证分析①表明,人民币升值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未来潜在影响需要引起重视。为进一步准确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银行业授信业务的影响,我们对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不明显。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样本期间,无论是金融危机前世界经济增速较快、还是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时期,外部需求因素始终是影响我国出口的最主要因素,在升值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汇率变化对出口行业进而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尚不够显著。但是,从其回归系数符号为负来看,人民币升值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绝对不能因为过去五年来人民币升值并未带来不良贷款大幅增加而忽视未来的可能影响。
(二)资金业务:喜忧参半
外币资金业务挑战和机遇并存。人民币升值给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业务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及进一步升值预期,会导致外汇资金选择结汇,从而对外汇理财和其他外汇衍生业务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压力。2010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近两成,而外汇理财产品发行量同比萎缩近三成。同时,汇率波动幅度扩大会导致日间波动幅度大,市场的活跃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场风险。人民币汇率从钉住美元逐步转为钉住一篮子货币,也要求银行合理摆布外币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
另一方面,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会显著提高,他们将会主动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例如,外贸企业会更积极地采用远期结售汇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那些拥有大量外汇资产的公司的保值和增值的理财需求会更加迫切,这些都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银行扩大非利息收入占比,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目前主要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从2005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有的银行超过30%。除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银行本身加大转型力度外,人民币升值很可能也是重要推动力之一。
利好本币资金业务,但潜在风险需要关注。由于升值预期不断强化,可能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入。为回收市场上多余的流动性,央行需要更多地买入美元,投放本币,由此可能带来更多的货币投放,货币市场利率将在低位徘徊。在债券市场方面,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高企将给债券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债券市场价格可能会上行,利率下滑,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但另一方面,如果境外资金获利后迅速撤出,则可能会造成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货币市场利率骤升,债券价格下降,潜在风险较大。
(三)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使人们持有外汇的意愿进一步下降,美元套利机会使贸易融资和外汇贷款需求激增,这些均加剧了境内外汇资金的短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2007年-2008年上半年和2010年下半年到目前的一段时期,均出现了外汇贷款加速增长、外汇存款增速下降、外汇贷存比上升的情况。2010年以来,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一度超过70%,而外汇存款增速不到10%;截至2011年1月末,外汇贷存比高达206%,银行外汇流动性管理压力日益增大。在贸易融资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客户对进口贸易融资需求增长。这一是因为进口企业考虑升值因素,为即将发生的进口付汇申请贸易融资,到期后购汇偿还银行融资,企业获得汇率升值收益;二是进口企业办理结构性贸易融资,即企业提供人民币保证金,银行为企业发放一年期贸易融资并办理远期结售汇,到期后,企业根据约定汇率购汇归还银行融资。
二、对银行表外业务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长期机遇可期
银行表外业务、特别是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所受影响同样不小。在人民币升值和加速推进国际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资本充足率和上市银行境外上市融资也会带来一定风险。
(一)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结构性影响
出口贸易结算增速下降,进口贸易结算增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将对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产生结构性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产品和劳务的出口量,从而抑制我国出口企业的创汇能力,降低我国企业的收汇量增长,进而影响出口结算业务;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提升我国企业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进而使我国企业对外付汇增加,促进进口贸易结算业务发展。
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自2009年7月试点开始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经过一年的探索逐渐步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初期由于试点范围有限、相关政策不完善、参与企业持观望态度等原因,导致业务意外“遇冷”。2009年人民币结算量累计仅约35.85亿元,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随着出口退税、海关等各项政策逐渐完善,2010年、特别是试点进一步扩大以来业务增长提速,全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4亿元。2011年以来业务增长进一步提速,预计2011年全年累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有望超过1.5万亿。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利用人民币进口保付、人民币进口信用证及跨境人民币结算组合融资等方案,不仅可以为客户规避汇率变动风险,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套利机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二)国际化发展:获得新的战略机遇
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及其国际化进程加快为中资银行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铺平了道路,中资银行面临难得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更多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不仅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跨境财富管理等国际业务的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其他相关业务也存在发展潜力。比如,随着中资企业境外投资增加,国际化步伐加快,其在国外的子公司的融资需求相应增加。特别是香港,因为中资企业通常选择在香港设立子公司,作为业务拓展和收购的操作平台。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或是母公司的资金没有及时到位,这些子公司通常需要在当地进行融资,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内保外贷”业务发展潜力很大。
另一方面,人民币长期走强和加速国际化,创造了巨大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与投资业务需求,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扩展了中资金融机构成长空间,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将逐步进入战略产出期,开拓海外市场的机会更多、空间更大、条件也更有利。事实上,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近年来中资银行努力抢抓机遇,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海外布局进一步加快,海外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比如,工商银行于2011年初宣布,将在比利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五个欧洲国家新建分行,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近年来交通银行各海外分行加快业务发展,资产规模大幅增长,2010年上半年,交行海外分行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逾13%。
(三)其他影响:不容忽视
人民币升值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但幅度有限。人民币升值通过两种渠道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银行净利润有负面影响。这主要来自于货币性资产(不包括可供出售货币性资产中摊余成本之外的其他账面余额部分)与负债净头寸(即期外币敞口)、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不包括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与负债的净头寸及涉及人民币的货币衍生工具(人民币外汇合约)的公允价值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升值直接导致外币资本折算成人民币的数额下降。这主要来自于境外经营机构外币报表的折算差异、外币货币性资产中实质上构成境外投资部分及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股票)和可供出售货币性项目中除摊余成本之外的其他账面余额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具体来看,人民币升值将使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相关外汇股本、资本公积及外汇营运资金在报表折算中减少,从而减少股东权益。但经过测算发现,影响幅度较为有限。
人民币升值给上市银行境外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带来汇率风险。受贷款增长较快和监管部门提高标准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制订了资本补充计划。但目前监管部门对上市银行使用境外募集资金的限制较多。为防止跨境资金流动出现大幅波动,通常不允许上市银行立即将境外募集资金调回国内,一般要有几个季度甚至一年左右的时间跨度。因此,在H股市场与A股市场融资的资金币种不同,且从融资方案确定到融资后使用募集资金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的情况下,募集的外币资金在此期间如未及时结汇或采取避险措施,就要承担汇率不利变化影响的风险。
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化和形成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挑战是短期和暂时性的冲击,一些长期、潜在挑战尽管不容忽视,但往往机遇也蕴藏其中。因此,短期来看是挑战大于机遇,长期则机遇大于挑战。
三、多项措施并举,积极应对挑战,充分把握机遇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和币值出现变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化给银行业带来诸多挑战,但也有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研判形势,充分做好准备,坚持改革创新,多项措施并举,积极应对挑战,合理把握机遇。
(一)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有针对性地优化信贷结构
充分考虑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和区域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授信政策。对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石化、造船、纺织、汽车、钢铁、房地产)采取审慎介入的总体策略,存量客户应加大压缩力度,采取限额管理,密切跟踪企业财务状况,考察企业的应对策略。着重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技术能力强、产品适销对路,价格具备一定刚性,可以予以适度支持,反之则要谨慎对待。对直接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行业(航空、造纸、机械、电力),应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如零售业这样长期受益的行业,应敢于提前介入。但也要结合国家行业政策和行业自身发展态势,比如,造纸行业属两高产业,国家已经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限制,尽管短期受益于人民币升值,但长期发展前景堪忧,还应谨慎支持。区域授信方面,应适当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布局力度,大力承接产业转移,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则以信贷结构调整为主,加强风险管控。
(二)加强业务联动,进一步优化外币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外汇存款。通过产品线完善、系统流程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吸引外汇存款客户,适度提升外币存款利率。二是大力推进境内外分行之间的联动,通过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实现外汇资金在系统内的有效划拨。三是合理摆布外币资产结构,适当压缩外币债券投资,提升高收益的外汇贷款在外币资产中的比重,以提升外币资产的总体收益率。四是优化外币贷款的客户结构。严格外币贷款审批制度,协调控制外汇贷款投放节奏,将有限的外汇资金投放到贷款收益高、综合效益高、战略地位高的项目和客户。
(三)抓住升值机遇,积极拓展业务领域
一是积极审慎推进并购贷款业务,大力拓展相关中间业务。密切关注能源、矿产等重点行业的海外并购动向,在经过仔细论证评估的条件下,选择优势行业稳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逐步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拓展与并购贷款业务相关的投资顾问、并购重组顾问、并购资金结算等中间业务,强化相关投行业务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从融资中介转向服务中介。二是在人民币升值和扩大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增长的情况下,大力拓展个人消费类贷款业务,重点发展汽车消费贷款、无担保小额贷款。三是抓住客户对贸易融资需求加大的机遇,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利用远期结售汇和发票融资等产品帮助出口客户锁定收益。
(四)在有效控制汇兑风险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发展国际结算业务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有利有弊,对出口的影响偏负面,对进口的影响偏正面。同时升值对各行业、各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又不尽相同。因此银行在发展贸易结算业务时,应当考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出口的影响,优化贸易结算业务的进出口结构、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注重通过各类业务联动、境内外联动的方式,挖掘、培育和维护贸易结算业务的基本客户群,为客户提供包括贸易结算业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促进业务快速、全面发展。
(五)大力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共同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试点扩大加上人民币升值使人民币结算需求得到空前释放,继续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对参与银行的国际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媒体报道,2011年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在相关政策不断成熟完善的推动下,未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和范围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展,并有望在相关业务创新、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而且,随着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求进一步上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作用将稳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外商直接投资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等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进一步给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带来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尤其是进口人民币支付结算业务。一是加强政策研判。在产品和客户等方面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二是创新产品和服务,针对客户特点推出专业化的服务方案,并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做出特色;三是认真分析,选择重点,建议以亚太、南美和欧洲等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有较大需求的区域为重点拓展地区;四是加强营销,加大产品推介力度,加强对境内外重点客户的宣传,以路演的形势向客户推进相关产品和服务;五是进一步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特别是要优化境内外分行联动完成业务的奖励力度,加大资源投入。
(六)着力提升外汇资金业务的产品创新能力,优化人民币资金业务的品种结构,大力培养和引进资金业务专业人才
外汇储蓄和外汇理财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更依赖于银行代客外汇资金交易业务的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为扩大外汇资金来源,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需要面向不同类型的目标客户,提升外汇资金交易产品的设计、组合和营销能力。一是多设计开发期限短的品种以规避汇率风险,二是对于期限长的品种,尽可能准确地判断预期收益,提高收益以弥补汇率升值带来的风险。应密切关注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进展情况,认真观察和分析货币篮子中参考货币的种类和权重变化,并据此合理摆布外币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不同外币币种的需求,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认真研究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带来的交易机会,扩大交易频率,进一步提升根据不同的市场供求状况进行报价的能力。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必须要有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薪酬机制改革,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外汇资金交易、风险管理、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既熟悉国际规则和技术、又了解中国国情的专业队伍,大幅度提升外币资金业务的人力资源水平,以尽快适应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带来的挑战,准确把握其中的业务机会。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境外资金流入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增多的情况下,银行本币资金业务面临较为有利的局面。首先有必要继续优化人民币资金业务的结构,大力发展现券交易业务;其次,要考虑汇率调整和国内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因素对利率走势的影响,管理好人民币资金业务的市场风险;第三,对外资金获利后迅速撤出对市场的冲击要保持高度警惕,提前预防并化解潜在风险。
(七)积极稳妥地开展海外并购和增设海外机构,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人民币升值必将推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届时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及时跟进,适时、适度地在海外扩张,为海外的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人民币升值也降低了货币兑换的成本,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当考虑上述长期趋势,根据既定的发展战略,引进和储备熟悉海外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人才,结合亚洲、南美等新兴市场重点发展区域,采取新设和并购等方式积极稳妥地在海外增加机构,进一步培育国际经营能力。同时,密切关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有关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的政策安排,做好充分准备,抓住人民币业务在上述地区扩大的机遇,促进分行业务发展。
(八)努力规避再融资的汇率风险
为避免在融资资金未完全使用期间人民币对港币汇率有明显波动造成的汇率风险,建议一是综合考虑境外发展需要和未来汇率变动风险,合理确定资金在境外的留存时间和规模,尽可能的将这部分资金的汇率风险敞口降到最低;二是可以采取诸如远期、期权、掉期等汇率避险措施。
注:
①我们选取了14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样本范围从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被解释变量,除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还分别选取了银行贷款总额变化量、净资产收益率、贷款/生息资产比率的变化量、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贷款总额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作为解释变量。
参考文献:
1.邓志新.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中的汇率风险[J]. 新金融,2005(12)
2.李刚.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改革[J]. 金融信息参考,2005(09)
3.李文宏,周敏.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4.舒力.汇率弹性与管理弹性――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中国外汇,2008(23)
篇9
虽然我国税收体制在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进行逐步的改进与完善,但在很多具体业务领域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出口退税不仅是税务管理的难点,在企业的税务处理中也往往成为业务重点。当前我国税务机关开展税务管理以及出口型生产企业办理出口退税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征税与退税环节脱节,出口骗税时有发生
我国很多具体税种的改革都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开展,尤其是增值税。但整套征收管理还是不尽健全,表现在出口退税方面就是出口退税与国内征税环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由于增值税范围较宽泛,征收地类型比较多,征税地与出口退税地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且征税地与退税地往往相互独立运作。出口型企业在办理相关税务处理时就需要分别前往办理,在信息需求上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之间缺乏必要沟通,税收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参与较晚,导致目前无法实现全面信息共享,使很多信息在不同的税务部门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办理业务非常复杂。也同时给出口型企业提供了无法乱纪的机会,因为无法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企业就会提供与征税地不同的申报信息,利用虚开购进出口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行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破坏了正常的贸易秩序,也损害了国家利益。
(二)出口退税政策立法体系尚需完善,业务处理缺乏足够的依据
我国1994年制定颁发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后,只是应经济发展要求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通知和规定,对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修改,但关于出口退税的专门法律比较少,而且上升到法律高度能解决现在出口偷税行为的几乎没有。失去了法律制度的支撑,相关的出口退税管理力度明显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经济下出口型生产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调整出口退税率以影响出口贸易的方式本身存在缺陷
我国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一直都是在刺激出口增长与减轻财政压力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当出口贸易不景气时,就上调出口退税率;出口形势良好时,则下调出口退税率。在经济总体形势波动较大时,税率的变动会对企业持续稳定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数是制造类企业,出口产品多为简单加工、低附加值或贴牌生产。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2005-2007年我国调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降低了纺织品等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退税率。但这种调整税率方式的使用需要以出口状况良好为前提。否则出口退税率的降低会导致一批企业成本上升,产能下降,订单减少,甚至倒闭。2008至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又提高很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政策的反复调整一定程度上会扰乱企业经济预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所以,政策本身具有很大局限性,不是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的长久之策。
二、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出口型企业的影响
自1994年税制改革开始,中国经历了数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出口退税税率进行了连续多次的调整,其目的都是通过调整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影响。一般地,出口退税对出口型企业来说数额很大,可以明显地减少税负,能否顺利办理退税对出口型企业影响重大。因此,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会引起该类企业的关注。
(一)出口退税税率直接影响出口型企业成本
出口退税实际上是国家为鼓励企业出口,将生产企业出口商品在国内所缴纳的增值税依照一定比例返还,以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所以,出口退税税率一旦变动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纳税额。如果退税力度减弱,相应的负担就会转嫁到产品上,影响出口产品价格,减弱出口产品竞争力,降低企业经营利润,影响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很多企业被迫退出出口业务领域。经实证分析,预计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下,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总量就会下降4.9个百分点。上述一系列不利影响最终会因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对我国出口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导致行业竞争激烈
因为出口退税政策是作为税收优惠推行的,会不同程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所以对出口退税本身来说,无论是退税率的提高还是降低,都会推动出口型企业对现有的业务进行调整,以实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为调整产业结构,我国自2005年取消或下调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增加了“三高”产品和纺织品等企业生产费用,减少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在应对成本上升的困难中,很多生产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缩小,无法将成本降低到与利润平衡的水平,只有被迫放弃出口业务。这种激烈的市场淘汰机制对出口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是一种考验。从2008年开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出口贸易大幅萎缩,我国政府制定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包括不断调高出口退税税率。这结果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明细的价格优势又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攻击对象。
(三)退税政策改革带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化市场大趋势,这种调整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对出口型生产企业的发展是一种调整产品结构的信号。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调整上有明显的取向,对国家限制类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出口产品逐渐地取消了出口退税优惠;而对国家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产业的出口退税率是调高了出口退税率。这种区别对待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鞭策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发,激发出口型生产企业的技术创造能力,改变产品结构,提高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依靠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国际市场形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规范进出口业务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并非只是出于出口型生产企业的税负调整目的,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另一个角度讲同时也是借非汇率的手段,调整出口产品市场价格,减少与国际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和对我国出口商品反倾销事件的发生,缓解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为出口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出口型企业来说,政策的变化是趋于更加规范化的管理,使企业办理出口退税业务更加顺畅,缓解出口业务方面的资金短缺现象,加快资金的流转速度,保证该类企业开展出口业务的积极性。
三、出口型企业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对策
出口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口型生产企业应该认真解读政策的变化旨意,改善管理方式和业务处理流程,做好出口退税事项。
(一)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价格不是关键的成功因素。产品质量才是决胜因素,所以无论退税率怎么变化,企业都应该坚持质量、技术、服务等非价格因素的强势。首先,企业可以研究政策变化体现出的经济发展导向,尽量避免生产限制类产品,通过改变产品结构获得出口退税优惠;其次,在现有的出口产品中,增加产品功能、保证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创造产品的差异性,培养自己的品牌,减少内部流转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即使在出口税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的环境下,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也可以减轻成本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平衡成本与收益,使企业在出口业务上仍处于主动地位。
(二)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制度,加强出口退税风险管理
出口退税业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生产企业在该业务环节未给予充分的关注,看似可有可无的管理事项。要想正在做好出口退税,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设置专门的岗位人员负责该类事项的税务处理,熟悉出口退税流程,及时获取政策的最新信息,如2012年8月1日的取消纸质核销单的新规定,就应该认真解读政策变化,处理好8月前后出口退税业务的各项工作,保证业务处理的准确性。为将该事项落实到实处,还应该将出口退税职责同样纳入到业绩考核范畴之内,以保证出口退税处理中各种单据的流转和获取,避免在办理出口退税第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影响退税额的申领。另外,出口型企业既然从事有退税优惠的出口业务,并试图申请退税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为避免因处理及管理疏忽给企业经营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应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出口事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及责任追究制度,结合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及时做出反应,增强管理方案和处理方法的实效性,避免信息延误导致的出口骗税问题的发生。
(三)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抓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出口型生产企业在开展出口业务时,必须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认清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形势,分析产品市场定位,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整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不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国际市场。因为企业出口退税实质上仍属于增值税,该项税务事项不是孤立的,涉及国内很多税种和相应的纳税事项。如何处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是企业必须做出规划的重要内容。
(四)提高出口退税经办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退税的顺利完成
出口退税政策及其他相关联的税收政策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企业而言,要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是需要花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从政策的及时获取、分析解读政策导向到制定调整对策,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分析能力。出口退税是税务中比较复杂的业务,要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处理的整体质量,必须选派有足够知识水准和专业技能的员工,并对其不断地进行专业培训,保证责任人员对最新法规政策及处理手段能够做到系统性掌握。人力资源有限的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等的服务,获得专业的指导从而顺利办理出口退税业务,真正将减轻企业税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闫晓萍,董梅.出口退税的政策目标选择及其发展含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晓辉.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内控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2011(6).
篇10
一、增值税转型对化工进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出台对化工进出口企业的直接影响是适应了公平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间接影响是化工生产企业购置生产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增强了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研发投入的动力,化工进出口企业由此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出口货源。
(一)出口产品计税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
目前与我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各国的出口产品都已彻底退回了在国内所缴纳的增值税。我国实施增值税转型,在出口环节体现零税率,商品价格中剔除了设备类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出口产品以免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使出口产品计税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其他国家的出口产品税务成本相比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同时缓解了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与进口产品价格的竞争压力。
(二)货源渠道稳固且可选择余地大
有些化工进出口企业因自身条件需要与许多不同生产、经营模式的化工生产企业合作。化工生产企业有合法的资格,避免了来自外部干预造成的突然变故,化工进出口企业就能与之有机匹配,持续稳定地收购他们生产的产品。根据我国化工生产行政管理法规的有关要求,化工生产企业生产必须具备“两证”,也就是《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化工生产企业要想领证或通过年检,就要购置相关的设备,不断对运行中的设备更新或升级,使排污设施的功能、规模、安全检测装置和各种生产设备使用年限符合规定的要求。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能够促使中小型化工生产企业自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想方设法挤出资金来用到“两证”所需的设备上去。
(三)掌握高新技术化工产品这一市场竞争利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已演化为资本实力的竞争、高新技术实力的竞争。化工进出口企业打开、占领国际市场的关键是提高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走向高端化、高附加值化和品牌化,产品生产技术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被别人掌握。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一般需要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消费型增值税政策有助于化工生产企业狠下决心,用高新技术设备武装自己,建立优质的流水作业生产线,以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满足化工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需求。
(四)培养多种出口竞争优势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化工生产企业的各种设备成龙配套,符合出口产品生产的条件,能够按时按质向化工进出口企业供货,确保其对外履约。同时,化工生产企业的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自动化控制程度高,采用先进的仪器监控,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成品率高,而且各项质量指标值也经得起权威机构的检验和论证,这无疑提高了化工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以绿色生产推动绿色贸易
国际市场上流行绿色贸易的趋势日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国外化工生产商和经销商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能够从维护全球环境利益出发,优先进口生产过程处于绿色状态的化工产品。化工进出口企业为推动贸易增长,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走与化工生产企业共赢的路子,在产品上增加环境保护的亮点。在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化工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在购置和改进相关设备与设施上追加投资,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治理污染,减少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进行实实在在的清洁生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环境(包括空气、水质、噪音)污染。
(六)在世界金融风暴中站稳脚跟
实施增值税转型后将拉动生产企业的设备投资,推动工业基础开始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减少世界金融风暴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作用。化工生产企业抓住这一契机,就能从恶性循环中逐渐解脱出来,使其经营发展出现转机。
二、化工进出口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一)正确认识、应用消费型增值税政策
纳税企业要透彻地了解消费型增值税政策条款,从预期效应出发确定具体做法。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规定购置设备的进项税额当年可以抵扣,纳税企业如果需要当年利润实绩完成较好,设备购置越多抵扣越多,企业利润也就越多。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未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纳税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就必须区分可抵扣的与不可抵扣的固定资产,多购置可抵扣的固定资产,尽量盘活、利用原有的不动产。要懂得抵扣购置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只是减少了计算增值税的税基,同时也就增加了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所以,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税种的影响。
(二)追加自身经营产出和进行投资
化工进出口企业经营需要各式各样的通讯设备、办公设备、交通设备等,有些附属仓库需要装卸设备、运输设备等,都可以适当增加购置。有些化工进出口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简易或中、高标准的实验室,购置相应的化学质检仪器、小型专用设备,以便监测分析产品质量和进行新产品的可行性研发。化工进出口企业可以向独资化工生产企业投资或追加对合资化工生产企业的投资,有计划地增添生产设备,增加其生产功能和扩大再生产能力。
(三)改变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的会计处理方法
化工进出口企业购置新设备后,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财会人员要按照规定在90天内到当地国税机构论证其有效性,由当地国税机构先将通过扫描读取票面上的密文与票面上的数据比对确认一致,再将数据转入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系统比对数据库与销售方抄报税的数据资料比对确认一致。本月论证的设备类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要如实填写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表》的“本月进项税额”项下,以备抵扣。
(四)在提高出口产品加工深度上下功夫
化工进出口企业要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应当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深加工产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使出口创汇的数额与出口产品加工深度形成正比,也就是出口产品生产耗用资源量不变,加工越深,创汇越多。在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以后,因为化工生产企业陆续使用新设备,所以化工进出口企业经营的出口产品可以由化工原料、中间体、初级产品转换为精细化工产品、终端产品。
(五)以贸易为手段促进环境保护
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后,化工生产企业获得了实惠,化工进出口企业也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而不能迁就或默许化工生产企业环保不力的行为。产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不能只是以价格高低为选择的唯一标准。经过对化工生产企业产品的内在分子构成分析,选择自然资源消耗量少、可循环利用、可迅速自然分解,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放弃自然资源消耗量多、不可循环利用、不可迅速自然分解,且污染环境的产品;经过产品生产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选择采用有害物质或污染物排放量少、符合环保规范的工艺流程生产的产品,放弃采用有害物质或污染物排放量多、不符合环保规范的工艺流程生产的产品;经过对产品品质的检验,选择使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放弃使用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在进口产品的安排上,鼓励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进口。
(六)发挥扶持出口产品生产的信息服务优势
处于国际贸易前沿的化工进出口企业相对比较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化工产品、最新的化工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外先进的化工生产工艺、设备的信息。在化工生产企业形成了购置设备的实力和动机以后,化工进出口企业对他们最好的扶持就是提供信息服务,指导和帮助化工生产企业尽快将信息应用于工业生产。化工进出口企业外销人员在与外商面对面的接触中,要敏锐地猎取第一手信息,再进行缜密的判断分析,确保信息具有较高的价值,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化工生产企业,使他们能够超前思考、预见于先、胸有成竹、未雨绸缪,既找准了投资切入点,又减少了投资风险。
篇11
一、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虽然各级在抓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上做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一些单位对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仍然不很到位,工作抓得不深不细,致使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得作用不明显,当前石化企业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是:
(一)从事政治思想工作者对工作的认识和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工作缺乏创新,理念陈旧。造成政治工作者认识、理念滞后的原因,笔者觉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工作者本身学习不够,对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只求过得去,没有创新意识;二是各级组织对政治工作者重视、培养不够,对业务干部、政工干部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三是政工干部升迁的机率远没有业务干部的机率高。
(二)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笔者发现,时下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利益驱动明显,单靠做思想工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不是主动出击,而是问题出现了,找上门来了才去做,而在做经常性思想工作中,拘泥于“我说你听”的单一说教法,照搬照抄以往工作经验,把自己的思想工作方法强加给干部职工,不能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差异加以选择,往往是一刀切,缺乏针对性,不能从实际出发,具体、深入、细致、入情入理地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致使经常性思想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失去了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部分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在开展工作时承诺多、付诸实际的少,缺乏真情。一些政工干部不会做、不愿做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一些经验丰富、有较长石化企业经验的基层领导,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不愿耗费精力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致使经常性思想工作作用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基层干部用虚假的承诺方式和欺骗的手段来稳定干部职工的思想、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对干部职工不讲感情、不负责任的行为,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反而败坏了基层干部乃至整个石化企业在干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
(四)经常性思想工作随意性大,缺乏制度的保障。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规范的制度约束,没有明确的标准,就不能随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及时开展,发挥不了经常性思想工作最为有力的武器。因此,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是想做就做,随意性较大,普遍存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二、加强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基层石化企业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在工作措施上
(一)要合起来,树立齐抓共管的意识。这就要求各部门做到分工不分家,加强对所属单位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把它渗透到完成各项任务之中,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抓,做到安排任务不忘经常性思想工作,分析形势不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讲评不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典型表彰不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在抓经常性管理工作上要形成合力,按照职责和对口分工,加强内部的协调配合,满腔热情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使上下形成互相支持、互相完善、互相补充、共同作用的管理教育制度体系。
(二)基层要动起来,在鼓实劲、使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在基层,只有把基层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抓好经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增大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采取一事一议、典型事例剖析、难题会诊、经验交流、总结讲评和传帮带等方法,广泛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在干部职工中逐步形成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人人做的局面。坚持小中见大抓问题,举一反三做工作。
(三)党支部要统一起来,全员参进来,切实把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摆到位。党支部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核心,必须经常分析和研究经常性管理工作,确保把这项关系队伍建设全局的工作摆上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当作大事来抓,不能由政工干部唱独角戏,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作用,统一思想认识,实行统抓统管。要明确经常性管理工作的责任、目标和任务,做到总体建设有规划,年度工作有部署、阶段工作有安排,一定时间有分析,日常工作有检查,真正使这项重要工作挂上号、摆上位。要建立健全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制,把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做到处处有分工,人人有责任,时时有工作要求,出了问题要把板子打在具体人身上。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一起去做。只有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才能使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四)加强人性化管理,在实字下功夫。应该看到,在石化企业这个庞大的队伍中,效率、统一、严格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队伍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生产力和高昂的士气,不能仅靠纪律和强制来保证,还要靠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来支持,靠尊重、信任和关心爱护来维护。
在工作方法上
篇12
利率市场化是政府或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通过自主定价机制确定资金价格即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由市场竞争关系确定资金价格。利率市场化,不仅可以转变利率定价机制,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盈利是任何企业与公司所追逐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并支付相应利息,通过贷款并收取相应利息,利用存贷款利息收支的差额实现自身盈利。倘若利率一直不变,商业银行可以不断扩充自身的贷款业务,从而获取到更多盈利。现如今,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对传统经营方式下的收益产生较大冲击。2011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农行、交行、中信、民生)收入来源的统计结果表明,除中国银行外,其它银行的主要收入约80%都是来自传统经营下的利息收入,而同期美国FDIC所管辖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仅占据总收入的64%,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受利率影响更大。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存款,我国小型商业银行往往采取利率优惠措施,如湖州银行采取了存款利率上浮10%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收益,商业银行间将围绕诸多优质客户进行激烈竞争,随之而来也会出现贷款利率方面的优惠,实际存贷款的利差将不断缩小。利率市场化以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率价格的竞争,尤其是对于国内诸多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其自我约束力较差、银行的经营管理还不尽规范、监管机制不尽健全,面对这一情况,银行的利率价格竞争将愈发激烈。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环境将对仍以存贷款的利息收入与支出差额作为主要收益的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严峻挑战。
(二)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剧,信用风险随之恶化。金融市场风险围绕着利率风险展开,利率变动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剧。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作为商业银行资金货币的价格,受到资金供求关系影响,它将遵循市场需求状况对自身价格的水平进行不断调整,这就给商业银行日常的稳定经营带来挑战。利率市场化不仅影响着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对其资产、负债、其它金融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能够带动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
任何一项事物的产生都有两面性,利率市场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机遇,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商业银行必须在困境中抓紧机遇,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完善日常经营。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定价与资本结构能够自主调整,银行可以结合市场环境以及自身规模对其资产结构进行科学调整,积极完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提升经营水平,促进银行顾客结构的优化,从中选取更为优质的客户,同时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提升业务的竞争能力,从而不断促进银行利润的提升。
(四)利率市场化能够带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水平的提升
就目前情况而言,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拓展的很少。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银行收入逐渐减少,利润逐渐降低,不能再过多依赖传统存贷业务获利的陈旧经营模式,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资产结构进行调整,降低传统负债业务比例,加速开展其它中间业务,促进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出现,并从中获取利润,完善服务。
三、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探讨
(一)继续保持价格优势,逐步健全存款保险机制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得发展,首先要以充足的资金做为铺垫。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资金比较雄厚,其支付能力深得人们信赖。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人往往会对其支付能力心存顾虑。为了吸收更多资金,城市商业银行可以继续推广利率优惠政策,以存款量来促进收益。此外,为了排除人们对城市商业银行支付能力的担忧,银行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建立及完善存款保险机制。银行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选择一个存款的担保人,从而增加自身的信用值。
(二)加速银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现如今,顾客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更为广泛,传统方式下的存贷业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各层次顾客群体的要求,银行的金融产品亟待创新。同时,受利率市场影响,传统存贷业务的利润在逐步缩水,金融产品创新也是增加银行利润的有效途径。首先,银行在维持基本存贷业务的同时要积极拓宽中间业务。银行间可以更多的投资理财产品,为顾客提供资产管理、投资咨询、资产担保、资金结算等服务,从中收取服务费,逐步提高非利息性收入占据营业收入的比重。其次,要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银行可以大力推广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及购车贷款等业务来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再次,要发展网络银行及电话银行业务,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尤其对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其银行网点的分布并不广泛,网络银行及电话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弥补其不足。
(三)加大金融衍生工具的研发力度,通过金融工具促进利率风险降低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需要市场在不影响资产负债结构时,就产生了能降低利率风险的创新工具——利率衍生工具。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工具主要包含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期权与互换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还不尽健全,在投机获利、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同时,存在的风险也较大。伴随市场市场化的不断推行,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逐渐加大金融衍生工具的研发力度,权衡利弊,科学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利率风险,实现利率风险的组合与分解,在利率变动中找寻最大化收益。
(四)健全与完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内部控制机制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的幅度与频率逐渐提高,会导致利率期限结构日趋复杂,最终可能对商业银行盈利与风险管控能力造成影响。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职的利率监管机构,对利率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进行准确预测,做好利率风险的预警,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其内部控制建设,设立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健全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切实执行到日常实践当中,保障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还可以配套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以期激励作用的较好发挥,同时完善风险管控程序,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五)提升资金定价能力
市场决定利率即为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应该在围绕基准利率,并以其为核心进行自主定价,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的核心就在于存款利率,利率过高会影响银行利润,利率过低又可能造成顾客流失。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已将存款利率设定到浮动利率上限,这并不是治本的方法,商业银行应提升独立判断风险溢价的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定价责任,可考虑采取差别化的价格策略,例如量大优惠、风险收益对称、优质优价等措施,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资金定价机制。
四、结束语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将逐渐替代央行成为对基准利率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稳定存贷利差结构将被打破,这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诸多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实际存贷款的利差将不断缩小,这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对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抵御各种经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强化对金融市场以及顾客的监测,加速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提高资金定价能力,健全与完善好自身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内部控制机制,运用好金融工具来促进利率风险的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营改增”会影响到中石化销售企业的销售收入确认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销售企业在确认收入时的价格是不包含增值税的,如果价格不变,那么销售企业的销售收入就不会有所增加,这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会计利润的下降,对企业的生产运营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营改增”还会对企业的销售税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销售税金的核算主要是由营业税金及附加税来决定的,而销售税金又关系着企业整体的营业利润,所以“营改增”也会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营业利润,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总额。
(二)对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对中石化销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以对购进固定资产的金额进行抵扣。抵扣之后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自然会有所减少,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会直接导致累计折旧的减少,同时,应交营业税也会被消除,从而期末余额也就减少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会不断地扩大,利润也会有所增加,所以企业总体的资产负债肯定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就短期来看,虽然企业的资产负债会有所下降,可是企业的流动比率却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就是说增大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
(三)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营改增”也会对中石化销售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明显的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筹资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将会刺激企业加大融资和投资力度。第二部分是投资活动。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会不时地对企业设备和仪器进行更新,这样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增加企业固定资产。第三部分是经营活动。“营改增”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且避免了企业的重复增税,这样企业的营业税额就得到了的有效减少,企业的现金流也会有所上升。
二、中石化销售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重视税收筹划工作
中石化销售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充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这是企业运营的根本。同时,还要增加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严格监督。首先,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税率进行抵扣;另外,坚决禁止混淆记账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相关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养。同时,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把税务风险放在首位,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把税务风险降至最低。
(二)加强与税务部门的相互沟通,争取最大的税收优惠
“营改增”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负,而中石化销售企业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中石化销售企业依托的运输行业的税负有所增加,从而导致中石化销售企业的税负也增加了。所以,这就要求企业把“营改增”实施后的效果和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税务部门,加强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对财务部门的关于增值税补贴的讯息或者相关政策进行实时关注,确保能够及时处理,不延期、不误期,并且能够时刻做好准备,以期通过争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来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负,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三)营造企业节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