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说课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2.赏析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通过浅显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空隔膜和本诗乡愁的丰富内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通过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竞赛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法
设计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教学主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对比阅读法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诗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体会,遵循精讲巧练的原则。
【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具体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联系旧知,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以“乡愁爱国”为主题的古诗词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朗读品味(6分钟)
第一步,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对朗读情况加以点评;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予以指导;
第三步,小组朗读竞赛,学生互评,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诗歌朗读能力。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意象,读出感情、读出情怀,从而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下面就将进入教学的重点环节。
(三)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有能力层级梯度的教学问题。
1.全诗四个小节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关键词,明确诗歌四小节的顺序,就是感情发展的顺序,不可调换。由课文表面时间的变换线索,上升到对内在层层递进的感情的初步感受。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效果怎样?
提出探究要求:先自主探究,再交流合作。
首先,通过分析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助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意象中寄寓了作者浓浓的思国念乡之情。
其次,并在学生对作者思乡感情有了初步感受的此时,介绍作者余光中的成长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避免了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先入为主的刻板模式,可能会造成的架空文本,肢解分析的现象。
3.本诗用了哪些词来修饰这些意象?有什么效果?
展示更换过修饰词的诗歌,让学生小组讨论评议,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用法之妙。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明确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本诗含蓄的语言中,饱含了深沉厚重的家国之思。通过这三个问题,指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到分析意象,再升华到对情感的理解。在深入理解余光中的家国情怀之后,为了深入理解《乡愁》的文化意蕴,我设计了第四环节:
(四)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会相同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进一步理解乡愁文化这一主题;
其次,介绍琦君的散文,节选精彩片段,让学生从文化意蕴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做相应的点评。
(五)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篇2
二、说课的基本模式
1.说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平台。说教材内容,要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所要求完成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说清楚教材内容,即说教材内容中的主要语言知识、技能要求和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说清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即要简要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课本以及整个学段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教材应紧密联系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分析是说教材的主要内容,也是对教材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说教材不能偏离“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教学的”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在说教材时要防止教师一味地依附教学参考资料或用现成的教案,要充分体现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研究成果。
2.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就是要宋体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总体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要达到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学习策略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等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什么.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说教法是说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说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法分析就是要说明怎样教的问题,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听说法、问答法、演绎法、尝试法、演示法、讲解法、谈话法等等。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训练形式及演、唱、画等教学形式,但教学的方法也变化多端,说课者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的方法。
2.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就是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状况,说出如何让学生理解本节课或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或学会一种或若干种学习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从两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发展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自己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会”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有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对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等多种音像设备)。说教学手段的依据,要联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学校设备条件、主要教具的功能、教学场地等方面做出解释。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材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理念的展示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复习热身、新课导人、课文教学、课文操练、巩固练习、实践运用、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等。要说清教学环节的主要设计,尤其是怎样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说教学评价
篇3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一系列方法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难点:用圆规正确画圆。
这一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圆柱形物体、大小不一的圆形纸片、圆规、直尺、剪刀。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画图、折纸、量度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完成课堂教学。
(2)《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根据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完成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就出示一段“动物运动会”汽车比赛的动画片,让学生观察、猜想:它们谁会赢呢?并让学生说说怎么猜的。学生回答后我就播放了动画片,紧接着我提出了“为什么小灰兔的小汽车跑得又稳又快呢?究竟圆有什么基本特征呢?又是怎么画的?
(抓住小学生喜欢动画片的心理,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的知识。再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设计悬念自然过渡到新知)
2.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组织画圆活动“下面我们开始一个‘闭眼画圆’的活动,要求闭上眼睛,借助桌面的圆柱物体,绕着底部画一个圆,能不能?”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我表扬了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并展示了这些作品,让学生充满了自信。接着我又让学生把圆剪下来。(新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我依据这个理念,设计了‘闭眼画圆’的活动,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知:圆是一个曲线平面图形,更好地理解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又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为下面学习做好了铺垫)
接着开展折、量、填、说活动
①把剪下来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圆心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归纳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让学生把各个名称在圆纸上画下来。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以下表格和问题,并对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要求:1个同学量度,1个同学观察,1个同学记录,1个同学汇报。
(数据允许误差到0.1)
■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对?
A.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有( )条半径,有( )条直径。
B.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所有的半径都( ),所有的直径都( )。
C.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直径等于半径的( )。
在学生完成折、量、填、说这些活动后,我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进行了客观评价。
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互帮互学,自主地探索新知、揭示规律。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是高涨,我只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启发以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俗语。你听说过“无规矩不成方圆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理解呀?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最后我出示了正确的意义,鼓励学生:古代人都能用圆规画圆,你们能不能?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特色,应用到数学课教学,很能刺激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征,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学生回答后,我就介绍了圆规并提出了“怎么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随意画一个圆,学生纷纷动手画圆,这时检查就发现:有的画得比较大,有的比较小,有的画不圆,有的通过转动练习本在画圆、还有的画出了练习本外面等等不规范的操作。我列举了刚才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用圆规画圆的要诀:
A.定点(就是确定圆心的位置)
B.定长(就是半径的距离,也就是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
C.旋转一周
最后再要求学生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方式,经历尝试――领会――掌握――体验成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
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开阔思维,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 基础性练习
①判断
A.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是直径。( )
B.两条半径相连就是直径。( )
C.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②填表
■
(2)发散性练习
想一想,看一看。你想到了什么?
■
四、说板书设计
■
定点
篇4
“肌内注射法”是人卫版《基础护理学》第2版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其内容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了注射原则之后,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性都很强的技术,属于“三基”内容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术。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做事态度,培养学生尊重、关心和体贴患者。
(2)知识目标
掌握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和注射;掌握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技能目标
正确完成肌内注射的操作。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出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
(2)难点
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进针手法。
二、说教法
根据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设计了理论学习和操作练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灵活运用讲授、演示、观察等方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讨论、练习、纠错等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肌内注射的印象。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配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掌握肌内注射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通过《喜剧学院》片段引出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和目标,使学生有心理准备。
2.新内容学习
多媒体课件讲解、示教演示,循序渐进地讲解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
(1)观看操作录像
先观看一遍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完整的操作录像,让学生对肌内注射在脑中有一轮廓性的整体认识,再分步学习。
多媒体课件文本和图片演示,配合清晰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有清晰地认识。采用注射臀实物演示和学生模仿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满足学生好奇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和感性认识,并适时强调学生观察的态度和要点,使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分解动作,放慢速度,结合多媒体多方位观察,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2)练习巩固
采用分组练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完善,但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请一位同学进行示范,其他同学观察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巩固知识。采用老师误做,学生纠错的方法,着重于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的知识巩固,引导学生归纳出肌内注射的注意事项。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纠错时多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3)总结归纳
对照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对不足之处采用适当方法补救,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布置复习题。
篇5
1 情景引入。明确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首先播放几段视频:奥运比赛赛跑、赛车的场景,汽车行驶、飞机起飞、火箭发射的场景。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由此引入课题。
接下来播放百米赛跑视频。第一次在播放过程中当四名运动员跑到中途位置时按下暂停。问学生哪个运动员跑得快?你是如何确定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比较的方法。第二次播放百米赛跑分几组到达终点,显示各组第一名所用的时间。问学生都是第一名,一样快吗?谁快?怎样判断的?同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比较的方法。
2 亲身体验,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教师拿出剪好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问: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哪个下落得较快?引出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1)猜一猜;
(2)做一做;
(3)比一比(比方法);
(4)议一议。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比时间、比路程来比较快慢,那么时间短的一定快吗?路程长的一定快吗?比较时我们要强调什么?需要几个物理量?学生会回答要两个。如果这两个物理量都不一样,怎么比较?如纸锥从不同高度落下如何比较快慢?通过刘翔跑110 m 13 s,王军霞跑10000 m 2000 s,刘翔和王军霞如何比快慢,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的长短,即路程/时间,或者计算出运动相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即时间/路程。但物理学中习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同时说明这个相同的时间我们可以规定为1分钟或1秒钟或1小时等,并称之为单位时间。
3 互动交流,理解速度的概念
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1)意义。(2)定义。(3)公式。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t-时间一秒(s),υ一速度一米/秒(m/s)。
(4)变形公式。
(5)单位
第一个复合单位,读法做规范化训练
(6)物理意义(举课本中各种速度,说人步行速度的物理意义)。
(7)其他单位及换算。
(8)练习巩固单位换算。
4 动手测量。在实践中领悟
利用手边的测量工具,你能测出纸锥下落的速度吗?引出活动。
(1)要测的物理量(哪个物理量难测量,要注意什么?)。
(2)实验器材。
(3)设计表格,测量并记录纸锥下落的速度。
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表格。明确设计表格的要求:表格的物理量栏中要标注单位。
5 例题示范。培养规范意识
视频画面:汽车加速,表盘指针转动,将表盘指针定格,引出课本例题。
通过课本例题,明确解题规范要求。
6 品味奥运,展示中国速度
视频展示:奥运会速度项目中一些中国运动员取得的成绩和录像片段。和学生一起感受奥运精神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7 课堂小结,成果分享
篇6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让学生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2)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歌唱表演。
3)学会改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重难点:
重点:体验四川民歌的风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
二、媒体应用分析
我借助多媒体将有关材料进行编辑、合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改变了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进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以审美为核心、重视情感体验的基本理念”,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韵律节奏法、听唱法、音乐游戏法为辅。
2.学法: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信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用对口令的形式考学生的乘法口诀。(课前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为本课的数蛤蟆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
1.激趣导入。(1)猜谜语。(2)观察、了解蛤蟆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呈现谜底——蛤蟆的动画视频,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并认识蛤蟆。)
2.歌曲范唱。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歌曲动画并创设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在初次感受歌曲时就能很好地感受蛤蟆活蹦乱跳、小朋友数蛤蟆时机智灵敏的形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3.学习歌谱、歌词。(1)大屏幕投影歌片,教师范唱曲谱,请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难唱的地方,让学生自主地学习。(2)理解、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制作“附点小精灵”的声音,介绍附点的含义及作用,以及让学生模仿多媒体播放的步枪的声音节奏,再用对比法、韵律节奏法唱准有关乐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枯燥的乐理知识简单化、趣味化,学生感觉亲切而生动,乐于去学习。(3)大屏幕投影歌词,教师用四川话范读歌词,学生感受节拍、找出歌词的特别之处。(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用一直捧着课本,能脱离课本自由地打节拍,给予学生活动与感受的广阔空间。)
4.学唱歌曲。传统的教唱歌曲无非是跟录音带唱或一句一句跟教师唱,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机械,也很乏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歌曲动画,通过媒体播放歌曲动画,让学生用听唱法轻声练唱,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更利于激感。
5.集体随着多媒体播放的动画歌曲,分蛤蟆、小朋友的角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综合性艺术的表演能力。
(三)数数接龙游戏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为了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和表现能力,设计了数数接龙游戏环节。)
考考学生:两只、三只、或更多只蛤蟆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各小组讨论后由组长带领用小组接龙的形式进行表演唱,然后进行民主评价。(因为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个体差异,为此,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画面,能较好地提高一些学困生数数的效果。)
(四)创编歌词
根据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营造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可以让学生个人、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喜爱的动物改编歌曲,并且借助媒体播放歌曲伴奏及动物的动画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五)思想升华
意图:通过畅谈感受以及收获,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跟着动画歌曲进行集体歌表演,尽情地歌舞,享受音乐的乐趣,将课堂推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体现整合。
篇7
1.教材分析
笔者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版)第35章“狂犬病病毒”的教学设计与分析。该病毒可以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自然感染及其在动物间的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咬伤、抓伤等形式传播给人而引起狂犬病。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目前,世界各地和我国仍有很高的发病率。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病毒的形态结构及治病机制,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医学微生物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①掌握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防治原则;②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培养特性。由于狂犬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关键在于预防,所以我们把防治原则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学生相关免疫学基础知识还未学习等特点,将免疫性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2)能力目标: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②使学生热爱医疗事业,珍惜生命。
3.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全程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及播放动画等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等,并随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鉴于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狂犬病病毒是如何感染的,进而思考感染部位,引起的疾病有哪些临床表现,我们如何来进行防治?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4.教学程序设计
4.1 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个小孩在逗狗玩的过程中,不小心被狗咬伤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对该节课内容的重视。提问:被狗咬伤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为什么这么做呢?答:注射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要对狂犬病病毒及所致的狂犬病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
板书:第35章 狂犬病病毒
4.2 讨论比较,探究新知
首先介绍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展示其形态结构的图片。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比较狂犬病病毒与已学的病毒在生物学方面的异同点,尤其在形态、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方面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与所学内容相关,言之有理,就予以鼓励。在教师引导下,用如下简练、形象的语句点睛,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即狂犬病病毒:(1)狂犬病病毒颗粒呈子弹状,一端钝圆,另一端扁平。(2)狂犬病病毒感染动物的范围广。除了大家所了解的在狗中感染,还可以在狼、狐狸、蝙蝠等野生动物以及猫等家畜中感染与传播。引导学生走出一个误区,不要认为狂犬病病毒只在狗中存在。(3)主要感染神经细胞,在细胞质中形成典型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通过检查动物或人脑组织中的内基小体,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4)抵抗力可以归纳为“弱”,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但在低温下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
板书:狂犬病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有关内容
在介绍致病性时,用多媒体展现感染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总结:(1)狂犬病病毒的感染方式: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物或者人传播;(2)与以往学过的病毒比较,狂犬病病毒主要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图1来讲解致病的过程。
(3)狂犬病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多媒体展示狂犬病人的图片,总结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恐水症。
板书:狂犬病病毒致病性的有关内容
微生物学检测方面,通常根据动物咬伤病史和典型临床症状可以诊断。微生物学检查通常在发病早期或咬伤不明确的可疑患者进行辅助确诊。
狂犬病的防治原则,由于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是100%,所以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多媒体展示伤口处理的视频,指出及时彻底的处理伤口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让学生回忆亲身经历的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程序,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4.3 应用新知,分析案例
死者,女,8岁,学生,于2011年12月被野犬咬伤右下嘴角,伤口呈条状,有出血,较深,当时未接种狂犬病疫苗、抗狂犬病血清,伤口也未进行消毒处理。2012年2月16日开始发热,来院就诊,体温38.3℃,恶心,鼻咽部有脓性分泌物,诊断为鼻咽炎,上感,予以消炎对症处理。但是病人症状未见好转,2日后病人神智朦胧,烦躁不安,流涕,咳嗽呼吸困难,心率110次/分,腱反射(+),脑电图提示重度异常,作为疑似狂犬病病例报告,转往传染病医院,确诊为狂犬病,于2月22日死亡,尸体就地火化。提出问题:1病人怎样感染狂犬病的? 2如何处理咬伤伤口? 3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4.4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并记忆。
4.5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日常生活中被狗、猫或者动物园里的动物咬伤后,如何处理呢?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5.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提纲式板书。具体设计如下:
第35章 狂犬病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子弹状,有包膜的病毒。
培养特性:感染动物范围广,主要在野生动物(如狼、狐狸、蝙蝠等)和家畜(如猫、狗)中自然感染与传播。神经细胞质中形成內基小体,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
变异性:狂犬病病毒可发生毒力变异,可以利用毒力的减弱制备疫苗。
抵抗力:较弱。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物
发病机制:(重点—神经细胞内增殖)
临床表现:特殊的恐水症状
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难点)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与內基小体检查
防治原则
伤口处理:彻底清创
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
6.结语
课程说课是一项阐述课程教什么、怎样教及其教学依据的活动.要突出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也要交代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建设的思路,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研活动。首先,说课教师通过说课方案的精心准备,对课程内容分析更为系统、细致,能够根据学生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有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其次,通过教学内容的“说课”,经过教师同行的分析、讨论,使教学方案达到最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再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 瞿晓林.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说课设计[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07-109.
[2]左利利.对高职“说课”活动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2—123
篇8
1.1教材选用
《无机化学》是医药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学生能牢固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医学院张天蓝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第5版,本教材曾为高等教学医药类专业唯一一套统编教材,后来改为规划教材,具有一流的水平和较高的权威性,在国家高等教育医药类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教材分析
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课排1个课时。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分内容,临床上输液、电解质平衡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的处置均涉及到渗透压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是渗透压的产生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1.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渗透、渗透压的概念,掌握渗透压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能说出医学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富有责任心的良好情操。
2 说学生
无机化学是药学、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开设一门重要基础课。虽然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化学的学习及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和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验等潜在的资源,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说教学方法
3.1说教法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可综合利用情景设置、多媒体动画、PBL问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学阅读、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信息快速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知识积累是有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要学习的知识,掌握渗透的概念及渗透产生的条件,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 说教学程序
4.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设疑:(1)海水鱼和淡水鱼能交换生活环境吗?(2)农作物施肥后为什么要立即浇水?(3)运动员长跑完为什么要补充盐水?(4)淡水中游泳,为什么眼睛会疼痛?通过对生活常识设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2演示实验,启发学习
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将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半透膜中溶液液面上升的原因,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4.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更直观的演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形状的变化,从而讨论溶液的浓度对渗透压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得出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得出Van’t Hoff定律。
4.4课堂讨论,加深理解
通过设疑“为什么通常输液用5%的氯化钠溶液和0.9%的葡萄糖溶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通过讨论得出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至此将整节课推向,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临床上输液的溶液的浓度”,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进而掌握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4.5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认真完成作业是促进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措施。
5 说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板书设计时只需要将本节课的内容纲要给学生列出即可。另外,为了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在黑板的右边简单地写上本节课的作业内容。
总之,通过将学生的生活知识与课堂知识讲授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辉.《二氧化硫》说课稿.科技创新导报,2011,(05):236.
[2]苏育才.《化学工程》绪论的说课设计.科学教育,2011,(02):68-69.
[3]李学燎.浅谈说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探索,2011,(01),151.
篇9
1.1教材分析
本次课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晓松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第二版)第十五章第二节“静脉输血技术”。静脉输血是临床疾病治疗与抢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一名护士,应准确运用有关静脉输血的知识,熟练掌握静脉输血的操作技术,使病人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促进病人康复。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输血前准备;学会间接静脉输血技术
(2)能力目标:能根据病人病情进行静脉输血
(3)情感目标:形成高尚的职业修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1.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输血前准备;间接静脉输血技术
难点:间接静脉输血技术操作
1.4课时安排
2、学时
2、说教法
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课程变得生动、充实、详尽,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实践、乐于进行护理操作。但普遍厌倦枯燥的理论课堂,所学技能不愿多加练习,熟练程度不够,学生学习自觉性欠佳。
学习本次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静脉输液技术,并且进行了真人注射,建立了较强的无菌观念和查对意识,这为学习本节“静脉输血”打下了良好基础。
3.2学习方法
采用任务引领下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4、说教学过程
4.1导入新课
按照内在动机激发论的思想,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渗透护理专业思想。课堂活动开始,PPT图片出示2008年汶川地震时医护人员奋战在抗震第一线及全国人民纷纷献血的场景,配合背景音乐及教师的旁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油生了对医护人员的敬佩及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实现情感目标。
4.2学习新课
教师:展示课前发放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案例,提出问题:(1)为病人输什么血?(2)输血前需做好哪些准备? (3)如何输入?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4.2.1输血前准备(12分钟)
学生:根据发放的输血申请单和取血单对照高仿真自制血制品进行查对,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出“三查八对”的内容及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以发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一起暗藏玄机的真实事故进行“临床真实情境再现”,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哪个环节的错误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使同学们认识到严格、正确查对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4.2.2间接静脉输血技术
(1)流程图分解讲解输血操作。(8分钟)
护理技能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学完静脉输液,流程图的初步归纳讲解使同学们对静脉输血操作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轮廓。
(2)“情境模拟法”完美展现静脉输血操作(15分钟)
准备好高仿真自制血液、输液手臂,学生当病人,背景音乐响起、学生现场配音操作要点,教师与学生配合,将输血前准备和间接静脉输血操作进行完美串接。
学生:观看表演,找出与静脉输液操作的不同之处。
通过“情境模拟”给了学生们全方位立体视听刺激,不知不觉实现知识内化,并加深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美的感悟。
(3)实践探究(40分钟)
根据发放的案例,下达任务,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并给予及时反馈,然后一小组代表反示教,教师、学生点评。
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其有注重沟通和人文关爱意识;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精髓,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4.3达标测评
列出与本次课相关的护士资格证考题,考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4布置作业
(1)发放一组新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做完整记录。
(2)下次课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分组进行静脉输血操作展示。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无偿献血的宣传板报
5.板书设计
第十五章 静脉输血
第二节 静脉输血技术
6.教学反思
本次课教学形式新颖,学生沉浸其中,课程结束时不自觉地纷纷发表感言,希望教师多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笔者对本次课特点总结如下:
(1)首尾呼应,课程开始时通过医护人员奋战在抗震第一线及全国各地群众纷纷献血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情及爱心,结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及无偿献血呼吁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很多学生泪光闪烁,课程结束时掌声雷动,很好地完成情感目标。
(2)对输血操作的学习,摒弃以往看视频的平面、死板、不灵活的缺点,采用“情境模拟”将本次课内容进行了串接,和学生配合,音乐、旁白、现场熟练又完美的操作给学生以全方位立体视听刺激及享受,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输血操作,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做”的一体化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与护考紧密结合,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执业考试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相对接。
篇10
第十八章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与生活联系紧密,二是综合性强。《电能 电功》是本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由电能、电能的计量和电功三部分组成,是前面学习欧姆定律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但是他们课堂气氛沉闷,不爱举手发言,所以我通过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来调动课堂气氛。
三、设计主旨——说理念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堂应融合鲜活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才有体验的情景和乐趣。“教”和“学”是一个过程,是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联系生活实际,争做课堂主人”。
四、结合课标——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掌握电能的计算。
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会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观察家用电能表,学会读数,了解家庭用电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视频播放“1度电的作用”,培养学生节约用电、低碳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
难点:电功的概念
五、结合模式——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综合应用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并辅以教师点拨讲授,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体现“争做课堂主人”的设计理念。
六、结合内容——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课前小测:通过课前小测,达到“回眸教材·温故知”的目的。
2.引入新知:
观看一组图片———美丽的红卫,通过这组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美丽的夜景是离不开电的,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用科学知识建设更美丽的家乡。
3.出示提纲:我出示本节课的学习提纲,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又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条理性。
4.学习新知:我将本节课按照知识点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预习展示——教师点拨——小组pk”的环节组成。
(1)预习展示:展示预习成果。我将每组学生按照成绩由低到高排列为1-5的序号,在这个环节时,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让编号不同的学生完成。我这样的设计,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2)教师点拨:根据“三讲三不讲”原则中的“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在每次的展示之后,我只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进行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争做课堂主人”的设计理念。
(3)小组pk:检测学生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不但有巩固新知的作用,小组间竞争机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第一次小组pk之后,我安排了课堂拓展: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出一度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段视频树立学生节约用电、低碳环保的意识,同时也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设计理念。
第二次小组pk之后,我安排了能力拓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既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再次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评价应改变过去的教师单独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来。所以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机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人,认识自我。
5.中考链接
我出示两道中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中考考察形式,降低学生对中考的畏惧感,树立学生面对中考的信心。
6.课堂总结
在临近课堂尾声,师生共同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设置了由学生出演的情景剧“交电费”,不但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价值,也感受到了物理知识是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技能,又一次的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设计理念。
7.布置作业
必做题注重应用,选做题注重开放,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8.课后小测: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小测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便于对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出新的调整。
9.说板书设计
上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一个大大的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随着课堂的深入,最后完成板书。我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电学虽然越学越难,但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用微笑面对,鼓励学生做一个不畏困难的阳光少年,使得教学过程得以感情升华,为课堂教学增色生辉。
七、说教学预设
电能和电能的计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通过设置习题反复训练来帮助学生突破的,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应该基本都能掌握。
篇11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3-02
说课就是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面对同行或其他听众,就教学课题全面讲述自己对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当前,说课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南宁市卫生学校也曾多次举行说课活动。本文以儿科护理学中“住院患儿护理常规”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从“32说”程序对说课进行探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选用的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叶春香教授主编的中专教材《儿科护理》(第二版)中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实际、实用,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要和执业资格考试,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课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授课内容为住院患儿护理常规,课程安排在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住院患儿护理常规包括入院护理常规、住院护理常规及出院护理常规等,是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重要护理内容。通过本次课学习,学生掌握住院患儿的护理常规,为今后学习各系统疾病息儿的常规护理打下基础。
(三)教材的重组
为了便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患儿住院护理常规,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点,笔者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医生开具的人、出院医嘱单与本教材进行了重组,以入、出院的医嘱单作为主线,通过模拟临床情境让学生执行医嘱并动手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护理工作。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笔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其一,知识目标:掌握患儿入院、住院、出院护理常规;其二,技能目标:掌握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并能把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理念贯穿到各项护理操作中;其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的优质护理服务思想。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难点是如何与患儿进行沟通。
二、说教法
(一)儿科护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紧,实践能力锻炼少等,导致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本次课除了采用启发式讲授法外,还使用了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对比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四种创新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目标教学法:确立好教学目标,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第二,问题讨论法:把对案例及问题的讨论穿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总结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对比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护理学基础中“住院护理常规”的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找出专科(儿科)住院护理常规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专科知识。
第四,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操作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住院护理常规流程,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仿真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临床相一致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角色扮演,检验学习效果。
(二)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中使用启发式讲授法、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课前动脑、课中动手、课后能手脑结合,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初中毕业起点),她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在学习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动手能力,并对护理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劣势是中职学校扩招后,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次课的学法具体如下: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归纳法、任务驱动法。
第一,讨论法及自主探究法: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总结归纳法:将一些易错、易混的难点知识讲给学生,使她们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第三,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动手操作,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能力,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程序按课前准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等4个环节完成教学。本次课用时3个学时。
(一)课前准备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各组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完成任务。
2.案例准备:提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内容为一住院患儿的临床病例及医生开具的医嘱,并提出问题:(1)说出医嘱中属于住院护理常规的内容;(2)结合基础护理学的知识,制定该患儿住院护理常规操作流程图。
3.物品准备:给每组准备病历一份、入院登记本、诊断卡、床头卡、体温计、血压计、时钟、体重秤等。
4.评分表:包括自评、互评及教师总评,目的是通过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篇13
(一)教材及“腹部检查”的定位: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六版(主编:魏武),使用的配套实训教材是《诊断学基础・中医学实训指导》(主编:邵桂敏)。本教材体格检查部分及实训指导的编写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到内,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顺序进行编写,基本符合体格检查的顺序,“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在编写本节教材时,重点叙述了“腹部检查”的检查内容,介绍了腹部检查的检查顺序和腹部检查手法及其注意事项。
(二)课程培养目标
1.技能培养目标:了解“腹部检查”的基本顺序,重点掌握“腹部检查”的手法,尤其是肝脏和脾脏的触诊。
2.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规范、标准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观念,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
(三)“腹部检查”的课时安排。
讲解“腹部检查”的内容、基本顺序和示教基本操作手法以及强调注意事项(2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考核(抽考)、评估(60分钟)。总结(5分钟)。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教学环境:我们是小课堂授课(每次30人)
2.教学思路:在建立解剖学的基础之上,利用人体直观的特点,全面了解体格检查的基本顺序,以此为切入点引导进入本次课,由大课堂的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然后教师通过示教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考核。完成教学内容。
3.主要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是直观、内容繁杂、操作性强的。我们采取了讲解、示教、分组指导、考核(抽考)、课后总结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丰富课下教学:第二课堂能强化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方面积极探索体格检查的临床知识,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
5.自学: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要求同学以宿舍为单位两个同学之间反复练习。也可通过学校视频(电教)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
1.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己动手,在同学之间练习,加深印象。
2.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
3.通过学生积极练习,老师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法,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从而避免临床上因我们医务人员检查手法错误而引起的误诊情况。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临床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实践能力较强,学生绝大多数勤奋好学。
(二)知识储备:已学习过正常人体解剖学,熟知人体各个部位器官的位置。
(三)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启发导入。
1.患者来医院就诊,医生询问完病情后,应当做些什么?
2.右下腹部疼痛的患者医生怎样查看疼痛的部位、性质?
(二)示教操作手法。
教师示教腹部检查的规范操作、检查步骤,强调检查时的注意事项,正确引导,学生观看教师示教,提出问题。提示学生临床上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相应部位、相应手法的体格检查。
(三)分组练习(6个人为一个大组,2个人为一个小组)。
让同学之间互相作为模拟病人和医生,现场进行腹部检查手法的规范性操作。老师进行课堂巡回观看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及相关问题。练习40分钟以后老师采取抽考的形式对学生练习的情况初步评估。
(四)小结。
最后5分钟针对学生练习或考核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示范规范操作,布置作业。
(五)巩固训练。
课时有限,我们要求同学以宿舍为单位两个同学之间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操作、规范操作。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