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77;F4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1-03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

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篇2

在[1]中,作者将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分为三种: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型课题、工程实践型课题和常规模拟题。事实上,这说的是一个选题深度的问题。这里说的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选题的深度可概况为研究型题型、应用型题型。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设计宜选用应用型题型。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创造环节,并不要求论文非要有创见性、有发明或发现不可,因此,毕业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理论的应用问题。对于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问题,现有的工程管理规范和很多专业书籍都提供了程序化的工程思路、管理工具与技术,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PMBOK指南》等,如果学生毕业设计是参考上述资料,结合四年来所学的相关理论,再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计算、分析,较高质量地完成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是不成问题的。

三、选题工作量的定位

很多大学或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字数给出一个下限限制,其出发点是以一定的字数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也容易造成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字数越多,质量越高,盲目追求论文字数而忽略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导致设计论文冗长,篇幅过大,无效的内容和相关性不强的东西太多。工作量与选题内容范围、选题深度关联密切,选题范围大,工作量必然大;选题深度深,工作量也会增加。因此,对毕业设计规定一个字数的限值是缺乏依据的。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应以设计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准,而不是字数。要控制学生设计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设计论文内容的层次构架,内容层次构架至少要有二级及以上的分解目录。也就是在定题的基础上,学生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论述思路和工作思路。以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程的进度管理计划”为例,该论文内容的一级分解可以是: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进度控制等;其中“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子项目进度目标、年度目标等;“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工作分解、工作顺序排序、工作量估算、资源需求估算、工作时间估算、绘制网络计划图或横道图、编制资源需要量及供应平衡表等;“进度控制”的二级分解可以是:进度检查计划、偏差分析与纠偏措施、计划调整措施、进度报表等,如下图。通过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层次构架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能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外,教师通过指导与审定学生的论文构架,以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准则,学生论文的工作量也就基本定型了。要做好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必要的环节是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通过编写开题报告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地层次构架,通过这种层次构架形成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骨架。

篇3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2.学校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

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篇4

摘要:文章以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探讨了符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措施,简要介绍了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教育;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770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以此为导向和契机,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土木工程管理人才。

中国1998年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是由工程技术专业与管理专业交叉复合而成的新兴专业,它覆盖了原有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宽的专业覆盖面[2]。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了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大平台的课程,其中工程施工是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科学组织与管理方法、手段,具备发现并有效处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性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根据主客观实际情况优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以及有效组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该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实践“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一、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如在传统板书教学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改变考试方式等[3-5]。然而,由于该课程学时少等客观原因,目前的教学效果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对行业新技术体现得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材在章节内容及知识覆盖范围等方面均比以往教材有显著增加。但增加的多是传统施工工艺,对已过时或被淘汰的工艺并没有作太多删减。尽管新工艺、新技术在新教材中亦有体现,但仍显不足,即使目前最新的施工教材有关“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也很少,有的甚至还包含某些当时很“新”而实际上已经落后的技术;一些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未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边晶梅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 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该课程大量的施工工艺和实践知识等仍由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尽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也尽量采用了投影、幻灯片、视频等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学生只听教师讲解而不到施工现场实际观摩体会,就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未开设专门的施工实习,只有短期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而且与施工课程不同步,还主要以现场参观形式实习,学生只能看到工程施工片断,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三) 学时少,任务重,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施工理论课时往往

偏少,一般为32学时或48学时,要讲清楚各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感到时间有限,内容太多,教学上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二是课程内容原本就抽象繁杂,再加快课堂节奏,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将工程施工内容讲解透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难度很大,或者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且,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 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这是很多高校工程管理及土木工程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施工相关的实习往往集中安排在某一时段,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一般较长,学生只能观摩到个别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观摩到施工全过程,更无法从总体上了解整个在建项目的全部工序。目前,实习单位一般是依靠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企业常以实习会带来管理上和生产上的不便或安全问题,明示或暗示学生少进工地,很少主动安排学生亲自操作。愿意接受实习的施工单位也越来越少,联系实习日益困难。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而且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也不易保持,企业参与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程度远远不够,教学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二、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教学目标 “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完善工程施工教学模式等系列改革措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夯实工程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安全责任意识、节约环保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工程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学方法的调整是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如开展团组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应尽量以身边工程为实例,学生有机会到现场实地参观,更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此外,考核方式也应从单一的分数考核调整为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核。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卓越计划”三层次人才培养标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讲授内容为: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道路施工、桥梁结构工程施工等。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施工知识,还应增加有关建筑物从动工到竣工的完整施工过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工程的整体认识。

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是现实中应用较多的施工知识,要做到详略得当,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将最有用的知识讲解透彻。同时,要特别注意跟踪施工前沿信息,随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如今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努力实现课堂学习和施工实践的接轨,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基本信息资料库。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收集和整理有关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包括重大工程、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网络资讯,建立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资料库,制作内容丰富、高效实用的信息化电子教案,努力缩小理论学习与施工实践之间的差距,以避免现场实习的不完整和不系统。沈阳化工大学自2011年起搜集了大量资料,经整理后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三)加强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开设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是与工程施工相配套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具备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此项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建筑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

制程序,熟悉编制内容,掌握编制方法,并进行土石方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常用专项方案的编制,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综合应用所学施工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施工单位从事施工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工作,都会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有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的也不在少数,施工方案设计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有应用需求。

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10级开始,开设了32学时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教学,强化和延伸课堂理论知识。成绩考核采用分组进行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2.完善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往往以论文为主,选择做工程设计的学生极少,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逐步提高了工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最终实现学生实践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的目标。与此同时,全面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2010年毕业的0701班有9人选择毕业设计,内容涉及住宅及公路工程项目工程量的计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毕业论文涉及房地产开发、造价控制、招投标研究、工程索赔、绿色施工与管理、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经过这一改革,在毕业实践环节选择工程设计的人数增加较多(见图1),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图1毕业实践环节工程设计类选题人数变化趋势

3.重视企业学习经历

“统筹安排,分阶段培养”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分为三段制:本科、硕士、博士。“3+1”为本科培养阶段的运行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企业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5]。

为了强化学生的企业学习,学校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和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全天到企业进行中短期专业学习或工程实践,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运作过程和企业工作流程、企业文化。实习之后组织学生座谈,总结实习心得,交流经验。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07级开始,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逐年增加。实践表明,凡是有过企业实习经历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就业优势也非常明显。

4.加强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基本要求有:(1)基本素质: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3)学习能力: 具有获取信息和谋求职业发展的能力。(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 并具有维护能力。(5)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6)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这种非专业能力已成为优秀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社会对工程师提出的更高要求[6]。 沈阳化工大学将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的教育贯穿在工程施工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的全过程,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2010年第七届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2010年第十届辽宁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5.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的联系

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在内的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的资格考试及认证管理制度等已比较成熟。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国家一级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的考试。教学中要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要求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认证考试的准备,为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文章探讨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分析

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对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以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2011.

[2]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s].1999.

[3]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9-10.

[4]杜德权.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80-83.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0-36.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1-29.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based on a pla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eeminent engineers

bian jing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p. r. china)

篇5

1.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获得工程管理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机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领从事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招投标文件编制、施工管理、工程决策及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1]

1.2培养要求[2]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与相关的法律、法规;2.具备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从事国内、国际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4.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6.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建设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理论知识 。

1.3主干学科和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主干课程:工程图学、工程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

主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材料、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信息管理。

学制:四年。

2.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编制认知

2.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本专业是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依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而设置的。[4]在专业设置上,工程管理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兼顾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进行了充分论证,保证了学科优化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统一。

2.2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土木工程、经济学为支撑,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以服务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与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准入相结合的特色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紧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方案把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教学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和四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模块、土木工程技术模块、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及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模块)教学模块。

2.3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了各种课程与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合理的时间分配比例。本专业制定有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实纲,实习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制定有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编写有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等;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足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4%左右;学生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不低于9分,满足学生多向发展需要。

重视网络课程和主干课程建设,目前建设有4门院级网络课程,学院重点建设主干课程3门。

鼓励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80%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选用方面,根据人才培养定位,注重选用应用性较强的教材。

2.4实验教学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项目近15项,实验开出率100%,为学生提供课余实训。

2.5实习实训 。工程管理专业在第2学期、第4学期和第8学期分别安排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3周和毕业实习8周,共 12周,此外还安排1周社会实践时间。

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分散实习学生占40%;集中实习学生占60%。分散实习的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承担实习单位的技术或管理工作,并且带薪实习,责任心强,实习效果很好,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集中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和教研室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和实习工地,统一安排。在施工岗位、监理岗位或咨询公司等承担一些具体的技术或管理工作,得到一些工作的训练。

学生实习期间,均为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获得了实践经验,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实习开始,系部和教研室集中进行实习动员,讲解实习计划,基本要求,强调实习安全。

在实习的过程中,系加强管理,动态跟踪,指导教师每周考勤,填写实习指导记录,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实习安全顺利完成。

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提交实习鉴定,实习单位反馈意见表,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进行反馈。每位教师及时批改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打出实习成绩,写出实习评语,及时对实习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2.6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分为五个环节:选题、开题、写作、指导教师认可和答辩,在上一环节完成之前,学生不得进入下一环节。论文严格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出现论文质量问题由指导教师负完全责任。实行校内外专家指导下的选题制度和教研室集体开题制度,组织专业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提纲进行集体研讨,鼓励选择应用性强的设计类题目,减少理论性论文类题目。做到了每人一题,设计类选题占82%左右;来源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的题目达70%以上。[3]

3.河南地区建筑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3.1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晁鲁先生介绍:“目前本公司对工程管理专业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学历层次有所提高,针对建筑工程专业本身特点而言性别主要以男性为主。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决定,本专业毕业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应力求有专业特色。目前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我集团公司每年都会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一些从事施工组织设计、造价文件编制的大学生用于市场部从事投标工作,也会招聘懂一些施工技术、测量的大学生做为管理人员,也就是技术员,如果按在校学习时间测算,就业前应有至少一年的实践实践经验。”

3.2河南技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技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先生提出:希望本专业学生在学校要加大施工文件编制,譬如应具有投标文件编制和可行性报告编制(自建自用房)的能力,要普及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再加上实践上的指导,基本就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了。

4.2015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4.1修订原则 。在修订工程中,严格按照洛阳理工学院十三五规划要求,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根本宗旨,结合2009版、2011版、2013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出2015版培养方案。

4.2修订思路 。为了提高社会适应率,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拟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中的比重。另外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使任课老师能够发挥专长,授课更加专业,拟采用土木技术类课程由土木工程学院承担,基础类课程部分由机械和材料学院承担,纯财务课程由会计学院承担。工程管理系仅根据专业特点承担专业课和部分技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天津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10);

篇6

为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选择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改革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为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特征和土木工程教育特色以及企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工程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够参与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够进行项目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方案比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具有专业软件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营和开拓能力,因此有必要要求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学习,结合工作实践,进行论文选题,完成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及培养体系

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土木工程领域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并熟练使用;熟练掌握专业软件的应用,并初步具有专业软件的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项目规划及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能有效地与人沟通与交流,能够与人协调以及整合可利用资源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开拓国内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应用外语交流,具有良好的国际观,了解国际先进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设计标准,与国际同行业接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勤奋、进取、不断创新,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能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将在学校聘任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设计工程师以及学校指派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工程设计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能够使学生通过工程设计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获得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形式主要是工程设计类、结构分析软件应用类、结构监测和试验类或工程管理类,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中均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部门的专家。

三、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和培养体系,学生论文选题和科研综合训练应直接来源于土木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因此可从大土木工程领域中多方面选取,如:(1)工程结构设计与静动力力学分析;(2)大型构筑物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3)大型构筑物现场监测与试验研究;(4)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如结构抗震与防灾减灾;(5)一个较为完整的土木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6)高层建筑结构或大跨钢结构设计;(7)桥梁设计和施工监测;(8)路基路面设计和施工监管;(9)高边坡与深基坑工程设计;(10)隧道结构分析与工程设计;(11)地铁区间和车站结构设计等。对于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性或研究性论文。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结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等)和致谢等。对于论文的内容可以要求有:(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3)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对于不同领域或形式的工程专业论文应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1)工程结构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基础建设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力学分析数据准确,设计符合土木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结构设计方案能够投入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2)应用基础性研究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3)工程结构力学分析和设计软件应用类的论文,针对实际工程结构应用背景,要求分析合理,总体结构力学建模正确,应用程序编制或工程软件应用正确,文档规范,并通过结构工作状态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4)土木工程和施工技术管理类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结构应用背景,建立项目管理过程和经济概算预测及评估,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5)工程结构施工监测和结构试验类论文,针对实际工程结构施工现场,如桥梁、道路和大型结构物施工过程监测,关键结构的强度和动力学性能试验等。掌握试验和监测设备的使用技术,监测和试验数据可靠、翔实。论文阐明试验结果在具体结构现场的应用和有效建议。

四、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的质量评价体系探讨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和科学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来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多样化考核方式,包括产业界专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理论,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质量管理与监控。然而对学生论文和科研综合训练的质量管理则要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根据论文内容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论文的质量评价与控制,见表1、表2。

五、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改革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协调发展是必要的。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进行整体优化,着重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培养口径与和职业要求等关系,形成有利于培养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与特色,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互动共赢、各负其责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和科研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锐清,曾宝成,刘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7).

[2]张式谷.撰写学位论文琐谈[J].理论前沿,1992,(15).

[3]胡召音,李艳艳,祁石磊.硕士研究生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4]沈红,吴国娟,邓桂馨,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篇7

商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发挥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学科优势,与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达成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领会“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落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目标,响应 “互联网+”行动计划,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服务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根据“现状问题对策措施效果”的思路,展开研究。

一、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1]。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3)强调人才培养特色;(4)完善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夹层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就读+1年工程实习+1年在校就读[2]。其优势在于:专业选修课范围广、科目多,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英国高等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共同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终身培养体系[2]。总体上,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目标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强调与行业协会、企业、项目单位合作。

(二)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能力培养、培养特色、培养认证上。培养模式上:孙春玲等(2005、2008)探讨了专业协会介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的机制[3];任宏(2007、2009)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平台”人才培养体系[4];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尹贻林等(2013)借鉴英国皇家工料测量师学会的经验,设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陈健等(2013)借鉴游戏的成就系统理念,创新工程管理人才教育模式[6];袁竞峰等(2014)创建“一体两翼”型核心能力结构,并提出人才培养途径[7]。能力培养上:方德斌等(2010)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8]; 王学通、杨秋波等(2011、2013)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育人体系[9-10];刘颖等(2013)探讨了地方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创新[11];严玲等(2014)构建了国内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模型,提出工作坊实践教学建议[12]。培养特色上:王雪青等(2011)比较了教育部工程管理特色专业,提出应采用CDIO 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企业参与和教育国际化[13]。培养认证上:严玲等(2012)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认证制度的作用机理与导入机制[14]。与国外比较,我国商科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差距: (1)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2)人才智能结构不够系统;(3)与企业、行业协会对接不够顺畅;(4)没有较好反映时代诉求。

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智能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关注政策导向、院校特色、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一是,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落实“互联网+”,校企应满足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要求。二是,商科院校主要培养高级财政管理人才,应重视大商科背景下财务、项目等管理能力的养成。三是,人才培养主要以“就好业、创成业”为出路,应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加适应转型升级的三型人才。四是,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基本素养支撑,核心理念引领,关键能力导向”的思路。因此,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呈现“兴”型结构(如图1所示)。“兴”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素养支撑层

人才素养是人才的内在品质,有人才支撑作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要反映“依法治国”、“互联网+”的时代诉求,也要满足“法治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法律素养与信息素养。

1.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即认识和运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知识、意识、观念及信仰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合同法》《物业法》《招标投标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房地产估价规范》《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法律法规。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认识传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运用它们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及利用等。《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可行性研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合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能实现决策过程、施工过程、运维过程等方面的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了解建筑产业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

(二)理念引领层

人才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宏观要求,有人才培养引领作用。本层主要包括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等。

1.系统思维

对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整体、全局观念,考虑各部分间的联系与作用,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与外部环境间的物质、能源、信息等交换活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运用全局、关系、反馈等思维方法重点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各指标、工程造价各部分、工程施工管理各环节以及物业管理各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具备与管理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的沟通技能。

2.工程方法

以系统、集成的观点为统领,从建筑工程管理的宏观现象出发,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操作,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预测、设计、实施和评估。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系统工程分析、数理统计预测、工程经济分析、管理运筹控制等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程式化、规范化、数量化、制度化。

3.创新精神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制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新企业创建过程的商业模式、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行业新发展。

4.团队意识

在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策划与实施中,懂得识别团队目标、定位团队角色、调整团队关系及促成团队任务。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项目的复杂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开放发展”的合作框架中,重点掌握团队组建、团队沟通、团队激励的本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程管理目标。

5.实践能力

掌握图纸分析、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运营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法、工具、技术。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以解决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重点掌握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能力导向层

人才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有人才培养导向作用。本层主要包括识图绘图能力、算量计价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等。后两项能力是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体现。

1.识图绘图能力

认识、理解、绘制各种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包括掌握图纸的设计原理、构成元素、绘制手段等。建筑工程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点、线、面、结构与材质的综合体,可通过一套纸质或电子的图纸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呈现。“看得懂图、绘得出图”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专业基础能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注重培养图形识别、分析能力。

2.算量计价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量计算和价格概预算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组成结构复杂,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与分项工程等。建筑工程造价构成项目繁多,分为人工、机械、主材、辅材等。同时,各地区技术规范标准存在差异,算量计价方法也有不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算量计价的能力,尤其应培养图形、清单等算量计价能力。

3.项目管理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目标纷繁、人员众多、过程复杂、环境多变等特点,建设方、施工方与监理方需要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效管理工程项目,从而保障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目标的达成。计划、生产、验收、图档、合约、质量、安全等管理是重要内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管控投资、进度的能力。

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根据 “兴”型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通过目标、课程、内容、方法、考核、基地等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的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该培养体系,具有理论传授、技能锻炼、素养提升、思维训练、就业导向、创新强化、团队建设等职能。

(一)调整培养目标

“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强调团队合作,能适应建筑工程管理行业中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会算账,善管理,懂法律,有技术”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

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加入公共基础课,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管理运筹学、审计学加入学科共同课,增加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课的学时,设置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沙盘模拟等独立实验环节,进行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估价、BIM认识与应用等课程设计,增加校企合作指导分量。

(三)改革教学内容

开设“名企名家”管理、技术类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管理、技术、行业等方面的发展和趋势。增加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聘请企业一线人员进入第一课堂开展答疑解惑,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和工地现场观摩、学习、交流。

(四)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建立专业教育“双导师”制,从校企选拔一批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理论知识丰富且专业技能高超的人员充实导师队伍。校企协作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共用、数据共通。

(五)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课程论文、实施方案等进行考核。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授课教师考核学生理论知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考核学生专业技能部分,侧重考核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

(六)加强基地建设

校企双向互动,以提效率、增效益、出效果为导向,在人员、资金、设备、设施、制度等方面共同投入,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建设。同时,注意两者功能定位,校内实训基地侧重单项专业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侧重综合专业技能提升,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工程造价事务所、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房地产经营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工程审计事务所等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措施

以 “兴”型人才智能结构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为行动指南,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一)素养培养措施

法律素养培养措施:(1) 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协会的行政主管介绍建筑工程法律法规。(2) 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工程造价师、建造师、物业管理师讲解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典型案例。(3) 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审计师介绍在行政诉讼、纠纷化解以及标准订立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信息素养培养措施:(1)信息技术行业协会、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相关协会、学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典型应用。(3)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所在企业推进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和教训。

以上两个方面的素养可以采用课程模块、专题讲座、观摩交流等形式培养。

(二)理念培养措施

系统思维培养措施:(1)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建筑工地观摩,并与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岗位人员交流。(2)在专业实习环节,企业负责人、岗位导师、专业导师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企业观摩,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实务。(3)在毕业设计环节,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介绍工程管理实务。

工程方法培养措施:(1)校企分别抽调人员,共同出资开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精品案例库,将其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掌握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和在线研讨等介绍工程管理的方法和技术。(3)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进行工程技术中心申报、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核心教材编写、软件技能认证、职业发展讲座、骨干师资培训等。

创新精神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校企交流等介绍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机遇和挑战。(2)成立教师工作室,在智慧工程管理、工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工程投融资、工程风险评价与控制等方面申报与承担校企合作科研课题、工程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对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计入相应学分。(3)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大赛。

团队意识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宣讲激励团队合作的制度和措施。(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优秀管理或技术团队通过研讨会介绍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教训。(3)利用暑假组建学生夏令营,深入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团队工作一线观摩学习,并开展正反辩论、素质拓展和集体游戏等活动。

实践能力培养措施:(1)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申报技能实验室、综合实训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实验操作、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2)组织学生到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进行跟班作业和顶岗实习,根据学生表现推荐就业岗位。(3)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攻关,确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题目。

(三)能力培养措施

识图绘图能力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通过专题讲座进行技能传授与案例分析。(2)校企分别抽调专业骨干教师、工程管理核心人员,共同出资设计与开发建筑工程图纸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实际工程图纸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3)校企联合建设建筑手绘、建筑CAD等实验室,配置好绘图软件,邀请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制图课程设计。

算量计价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算量计价。(2)事务所、企业的工程造价师通过专题讲座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各级各类《工程预算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并剖析典型案例。(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算量与计价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企业的工程造价师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项目估价课程设计。

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项目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项目管理。(2)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里,利用BIM、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管理的思考和实践。(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与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和“互联网+”工程管理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BIM认识与应用课程设计。

五、培养成效

湖南商学院于2009年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上述人才培养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成功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成功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50%以上获得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1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工程管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为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已建立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等4个高标准专业实验实训室,获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互联网+”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平台,与广联达、斯维尔、鲁班软件等知名企业形成密切合作,建立6个校外实习基地,并联合开展横向研究,编制1项省级工法。三届毕业生中,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90人通过培训获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40%以上进入中国建筑、中核建、中铁建等知名企业就业,就业相关度80%以上。

六、结语

文章针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兴”型人才智能结构,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对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

,突显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经管特色,强调基本素养、核心理念、关键能力的系统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促进学生、学校、企业的联动和共赢。

参考文献:

[1]王雪青,杨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36-39.

[2]刘贵文,彭瑶,吴博.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9-51.

[3]孙春玲,尹贻林.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1-144.

[4]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0-83.

[5]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89,119-123.

[6]陈健,孙雷,徐进英,陈天衡.借鉴成就系统理念的工程管理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3):117-119.

[7]袁竞峰,李启明,杜静.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

[8]方德斌,黄本笑,殷永飞.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能力培养教学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5-140.

[9]王学通,庞永师,禹奇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7-79.

[10]杨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556-561.

[11]刘颖,刘亚臣,宋洁然,朱丹.“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篇8

本文将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等衔接方面展开探讨.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

2.1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笔者通过对2所中高职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测量、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若是针对零起点中学生源,课程可以重复,教学内容层次上应有递进扩展.但实际情况是,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差无几.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招收中职毕业生,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中职生源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

2.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课程设置,确定课程内容.因此,制定方向一致、梯度合理的中职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基础.

中职和高职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有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协助进行施工技术和生产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建设工程监理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经济与法律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报价、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上述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突出人才的层次性,即以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应比中职教育具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拥有更高更新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具备广泛的建设行业适应性,强调高级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2.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衔接在明确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衔接应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应坚持方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升学和就业,强调夯实专业基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于高职教育课程而言,必定会有与中职教育重复设置的课程.对于此类课程,高职教育所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高于中职教育.只要把握中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各自的教育目标,就能在看似重复的课程学习中,使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扩展.

中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内容按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模块化教学.中高职学校应共同开发、协商一致、整体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哪部分课程内容由中职教学完成,哪部分课程内容由高职教学完成.做到中高职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既不重复,也无缺漏.同时,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能力上既有层次上的提升,也有项目上的拓展.

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中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基本构造,初步学会识读建筑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选择材料及做法,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鉴于以上不同要求,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知识.高职教育阶段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影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内容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能力,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一系列难度递进的专业实训实践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变所需为所学,将所学变所用,实现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由此可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重点不在 于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在于知识层次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2.2.3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衔接在实践教学方面,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如材料实验实训、测量技能实训、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等.高职教育阶段除了以上的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中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工种为主,如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测量工等高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管理员为主,如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对比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等级层次上体现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要求

2.2.4教学评价体系衔接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

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5],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对于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不理想的生源要延长学程.若其文化基础达到标准,专业知识又很扎实,其学程可以相对短一些.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鉴于中职和普高生源文化及专业课程起点不同,在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上有较大差异,建议针对中职生源应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学习.普高生源应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生应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分别教学,弥补各自缺陷,缩小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差距,达到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平衡,以提高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效率.

中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很多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就无法进行切实高效的人才培养.为此,学校应采取定期轮岗,将专业课教师送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可通过人才引进和外聘兼职教师等途径,打造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化的要求

4结语

篇9

一、土木建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精细化管理成为工程建设企业管理今后管理的主要目标,精细化管理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一,精细化管理强调数据化、精确性,要求企业在每个执行的细节上都能够做到数据化和精细化,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其二,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在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流程体系应是一项提供工程,所以要充分考虑精细化管理各流程点的配合,实现各块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三,精细化管理强调持续不断地改进,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现的。精细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的是企业从自身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在精细化管理的推进过程中,企业领导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推动精细化管理持续发展。其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精细化是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思想和管理作风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精细化管理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其一,精细化的管理操作、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核算以及精细化的分析和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操作是指企业活动中每个行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运作更加标准化,更加规范化。其二,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控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精细化控制要求企业运作是一个有计划、有审核、有执行和有回顾的过程,企业管理中控制好过程就能增强参与人员的责任感,减少企业业务运作失误,杜绝出现管理漏洞。其三,精细化的核算,要求企业要对经营活动进行精细化的核算,这是管理者认识自己经营状况的主要手段,通过精细化的核算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企业利润的流失。其四,精细化的分析,主要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展现经营中的问题,这是企业进行精细化规划的前提和依据,也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其五,精细化的规划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但却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问题。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相应计划。精细化规划要求企业所有的目标和计划都应该使科学的、合理的、可检查的、可操作的等。

二、当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素质普遍较低,施工单位培训投入少,培训不到位,新人较多,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较差。部分施工单位人员不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不能按照施工操作和施工流程进行,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建筑施工管难以有序进行。其次,国内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监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缺乏专业的监理单位和人员进行现代化的、立体化的、全过程的监理,施工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所以也无法迅速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再次,土木建筑具体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缺乏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为其提供支撑。在土木建筑工程的前期设计、资金预算以及竣工验收阶段都缺乏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技术支持。施工设计方案只有通过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才能够变为现实建筑物,否则都只是一堆文字和材料,所以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1.做好建筑材料精细化管理

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材料管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精细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做好材料的采购管理。依据项目合同、设计图纸的要求制定采购管理计划,确定购买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采购控制目标和措施。做好市场调研、合理选择,考察材料生产单位手续是否齐全,调查生产单位的规模、诚信、销售等情况;考察材料生产单位是否具有国家及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综合评审采购的报价等。做好材料价格的控制工作,通过市场调研或者咨询相关单位,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材料购买。对所购买的材料应进行进场检验,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其次,做好材料的现场管理,主要是指材料存料存放要防潮、防湿,材料发放要坚持“先进先出、推陈出新”的原则,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人员签限额领料单。再次,施工过程中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完善相应的控制制度,建立限额领料制度和预料回收奖励制度。做好材料限量控制工作,施工人员只能在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材料,如果材料使用超过预期,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2.土木建筑施工人力资源精细化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土木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建立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为土木建筑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根据企业员工所处的层次和编制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培训要有针对性,培训方式应具有多样化特点,一定要根据建筑企业特点制定灵活的培训体系。其次,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统一规范员工的行为,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活动。再次,加强员工长信激励强度。将规范化和创新性相结合,使用各种方法来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力和长处。

3.做好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在企业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降低施工成本,进行成本预算,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是建立土木工程目标成本责任制度,根据各个分项目成本预算进行成本计划分解,确定不同时段的成本目标。其次,根据工程项目构成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然后依据管理岗位细则,将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再次,一定要做好施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成本控制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关键环节,一旦成本失控就会影响到整个成本管理的运行,成本控制中一定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标准,有效衡量成本控制绩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正偏差。

参考文献

[1]乐勋.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2012.

[2]赵素桥,牛淑金,李爱华.推行工程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整体水平[J].海河水利,2011.

篇10

摘 要:本文基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建

>> 以毕业论文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浅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汽车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公路养护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建设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影视广告专业课程体系 论以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报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商务韩语专业课程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写在中国加入WTO之际(一)[J].外语界,2001,(5).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4]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M].NY:Basic BooksInc.,1983:22.

篇11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当前,建筑行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随着各大建筑企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增快,建筑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格外突出,建筑经济的利润也受到了压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正确的解决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现阶段建筑行业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1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普及力度有待增强

目前,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知识并没有在行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不仅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大限制,而且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稳步发展,也就致使着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可有可无的。但事实上,一个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有利地位,熟练的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建筑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工作理论,它不但是推动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也是建筑行业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普及工作至关重要。

1.2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相关实际操作经验,还需要在积累好相关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对建筑经济管理领域、建筑经济法律领域和涉及到其他相关领域中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简单来说,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现阶段,在建筑行业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组成种类较为复杂,不仅有普通的专职专科、建筑设计学院中的人才,还有从事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已退休的人员,以及大学实习生。由此可知,大部分的成员并没有足够的有关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必须要了解的建筑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而这些知识内容的缺失让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很难承担起建筑行业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很难带动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的发展与进步。

1.3其他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在我国,尽管建筑经济管理这一理念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它在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增快的同时,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和管理部门。对此,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已无法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健全与完善。同时,在建筑经济管理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其也暴露出一系列管理上的漏洞,也就造成了其他辅助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不合理性以及管理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甚至导致着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与性能不达标现象的出现。但总的来说,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相关辅助管理的完善工作,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令其更好的适应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步伐。

1.4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的建筑企业虽然注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并没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动态的管理意识。现阶段,存在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目光较为短浅,他们只注重对现阶段出现的现象进行管理和分析,并没有随着建筑施工的开展而对建筑经济进行动态管理,这一管理理念的存在就致使着建筑经济管理成本与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小部分管理者缺乏全面性的管理观念。在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时,一些建筑企业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制造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进行管理,并不注重由于工程返工和设计变化而引起的隐形成本的管理。他们只注重当前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建筑经济管理的范畴。

2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在建筑行业中增强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建筑企业领导者对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当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领域中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促进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提高。为此,我们首先可以采取教育培训的方式,通过对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来增强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让领导者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力度的增强。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公司网站等一系列新媒体的使用,来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工作,让企业工作人员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可以查看到关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让工作人员从主观上重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理论有效运用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2.2加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

做好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不仅能够对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做到充分运用,还能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为此,建筑企业要想有效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注重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在招聘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时,需加强对应聘者的考核力度,并在招聘初期,对招聘进来的新员工进行实时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应当注重现有管理者与新来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让新来管理者学习现有管理者的工作经验之外,加强他们管理能力的培训,从而促进管理者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在休息之余主动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3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组织的保障工作,通过建立专门建筑经济管理部门,明确建筑企业各个管理者的管理职责,做好权责分工、奖罚分明,以此来促进建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同时,我们应当完善成本核算的监督体系,在明确监督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监督方法的使用,来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与全面性,从而保证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2.4促进管理理念的更新

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应当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施工、竣工、收尾、检查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在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中始终贯彻好经济成本预算,让建筑经济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建筑工程的动态发展中,以便于工程建设中所存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我们应当树立全局意识,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显性成本以及隐形成本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来推动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做好统筹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加强建筑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还能够将建筑施工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领域中,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是优化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建筑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现阶段,在建筑经济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和处理。为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中的宣传力度,加快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在健全与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促进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通过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推动建筑行业获得健康稳步发展,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鲍家美.刍议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7).

[2]杨小宁.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中的突出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篇12

1.工程的理解

人们对“工程”一词的理解有泛化的趋势,比如211工程、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希望工程等。归结起来,一般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将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活动;第二种含义是上述活动的结果,例如长江大桥、青藏铁路等;第三种含义是从上述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吸收有关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学科———工程学科。中国工程院目前包含的工程种类有17种:机械工程、运载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农业工程、轻纺工程、环境工程、医药工程、卫生工程。

2.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只有共同劳动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共同劳动是一种多人之间的协作行为,多人之间的共同劳动就可以进行分工,从而发挥各个个体的比较优势,这种多人之间的群体协作需要协调与指挥———即是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多人的共同劳动就具备了单个个体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共同劳动的效率与效益取决于管理,管理是多人多种生产要素能否具备规模经济的关键。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大强度的管理。管理是个多维的复合体,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经历了经验管理与管理理论萌芽、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异常活跃,众多的学者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各树一帜,建立了许多管理理论学派,形成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分散化。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和奥唐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带的丛林”。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主要包括以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或称管理程序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交流中心学派等。在实践领域中,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管理实践的不同认识。比如海尔响亮地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联想提出“世界的联想”,TCL要做“世界级的企业”,而诺基亚则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3.工程管理的理解

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管理,而建设工程的业务主要是以项目的方式展开的,所以有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工程管理专业改称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包括建设前的项目策划等前期的管理和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等管理以及建成后对工程实体的维护运营等的物业或设施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是指建设工程全寿命的管理,包括前期的策划与管理、实施期的管理和使用期的管理。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管理使项目增值,包括为工程建设增值和为工程使用增值。建设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建设工程的实践活动一般是一次性的活动,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多种学科多个领域的专门知识,涉及众多人的利益,现代建设工程项目正在向高、大、精、深方向发展。

4.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解

工程管理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既掌握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程管理教育不是简单的工程教育加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有了工科教育背景,再单独学一些管理学课程并不等于工程管理教育。只有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发挥1+1>2的效应。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要同时具备实施工程技术项目和进行专业化管理的能力,并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和物业管理方向等五个方向。从单个工程项目的实践来看,工程实践可以分为核心的形成工程产品的过程,为核心过程提供服务的辅工作过程以及在前两者之上的管理过程。作为工程管理者要取得1+1+1+1>4的效果,必须将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更应该要求教师有广阔的视野,要求教师首先融会贯通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囿于自己的狭窄领域。

三、对工程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1.SWOT分析框架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可以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2.SW分析

从上述[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培养结构体系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strength)在于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知识领域宽广,视野广。工程管理专业的劣势(weakness)在于博而不精,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我校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还不知道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总觉得工程管理专业不如土木工程、给水排水等专业目标明确。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有工程技术作为依托,背靠建设类的专门院校,各个工程技术专业我校基本齐全,有可以利用的工程技术资源。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还为北京市建设领域培育了成千上万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目前正活跃于北京市建设领域,也为我校人才的培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系资本,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和平台。但是,资源只是潜在的优势,潜在的资源能否转化为效益,主要依靠能力的发挥,资源需要通过能力去实现增值,能力只有通过使用资源创造价值才能体现。

3.OT分析

由于我国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在我国工程实践活动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尤其是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极为匮乏。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结果,认为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组成结构失衡和专业失衡同时存在。组成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而掌握先进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专业结构失衡则表现在当前工程管理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相对充足,而另一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基本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属于较为充足的行业。尽管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工程技术、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计算机应用和工程法律法规等领域的工作都是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承担,如工程技术、估价师、律师、合同工程师等,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交叉,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所以,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交叉和多样化,即项目管理者必须对各种职能工作有很深的了解,而各职能人员或参与项目的各种技术人员也必须了解项目管理,不能“隔行如隔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上互相参透,能力上互相补充的管理群体。这就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四、实践教学不足及其对策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突出的问题。学生在未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入学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各门课程的大作业、毕业论文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从教学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之间确实脱节,对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缺乏。

2.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

对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创立和总结的教学经验。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创立了“三明治”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认为,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才能获得。基于这种认识,以齐宝库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大胆尝试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教学资源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五个学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之后,到工程项目工地实践一个学期,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其余专业课和做毕业设计(论文)。“三明治”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以项目经理助理或工程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管理工作。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回学校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使学生在就业前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高等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工程制图、工程设计、施工测量、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2)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学生们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既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要参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这样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工程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充分发挥了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行“三明治”教学模式后,学生有机会深入到有关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使企业认识到培养人才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就调动了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了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弥补了学校办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为对“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改进,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配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实习加以指导。

五、新型工业化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1.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由于IT技术的迅速发展,IT技术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已经形成相应的产业,目前IT技术正在深刻地改造发达国家的传统行业。由于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目前又面临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可以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筑业和基本建设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其主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应用的观念上,也反映在有关知识管理以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由于建筑业的特性,目前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较差,使建筑业相对其他产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2.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

建设工程信息化是指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建设工程信息化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化,为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建设工程信息化包括软件、硬件、组织件和教育件四个要素,其中软件和硬件由信息产业提供,组织件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互动,而教育件作用的发挥则依靠教育部门。

(1)建设工程信息化要求人才具备信息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教授认为,人的因素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认为“充分理解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和物资、能源一样当做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这种认识和自觉性可以称为信息意识。现代化的人必须具备信息意识,它是人的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乌家培教授认为“管理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再生过程,它从管理主体收集信息开始,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储和传递,产生信息的决策信息,施效于管理客体,又得到反馈信息而汇集于另一轮收集的信息中,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管理和信息化密切相关。

(2)建设工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变

篇13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使工程建设行业不断前进,建筑物的功能也日新月异,不断增加。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工程,参建单位的工作质量同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息息相关。主体责任单位就是在工程项目中参与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近年国际上通用,接近我国目前推行的工程管理模式:一是PM(Project Management),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服务,这主要是指业主委托某一个工程咨询或管理公司代表其对工程项目从招标开始到竣工验收期间进行的质量、进度、费用、合同等全过程控制与管理服务;二是CM(Construction Management),是由业主直接对承包商进行工程建造阶段的施工总承包的项目管理;三是DM(Development Management),是指业主或投资者、开发商从建设工程项目策划、征地开始到包括筹集资金、建筑(方案)设计、采购、组织施工,直到进行竣工验收和使用试运行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四是FM(Facility Management)即物业项目管理,是指物业公司从项目策划设计到施工阶段就要进行参与并考虑工程项目完成后的物业管理,包括开发、建设、使用和维修服务等管理;五是BOT项目管理模式(Build Operate Transfer),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BOT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1]。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或运营阶段)[2],从项目管理的整个动态过程来看,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甲方在项目管理中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文章主要对甲方在甲方在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的问题进行探究,从控制、管理等方面提出有效的策略,确保甲方在项目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工程的质量。

1. 存在的问题研究

由于业主方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总集成者――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的集成,业主方也是建设工程项目生产过程的总组织者,因此对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而言,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往往是该项目的项目管理的核心。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控、三管、一协调”:安全管理、投资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和协调,从业主方利益出发,其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投资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 三者互为一体却又相互影响和制约,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目前,甲方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项目决策阶段,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符合客观实际。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情况是,项目初始,建设方委托设计院或专业咨询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而设计院或咨询单位出于自身利益及下一步工作,往往会人为掺“水”,例如:有的有意压低设备价格和建筑安装费用,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抬高产品售价,满负荷生产,无库存积压,抬高经济效益;有的对各种风险分析则轻描淡写,有意降低项目风险等等;把“可行性”编制成“可批性”,甚至编制成“可骗性”,最终导致项目概算超标、项目亏损等。

第二,设计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工程项目设计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对工程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论证,设计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工艺是否先进、经济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等,都将决定工程项目建成后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以及工程实体的质量。设计阶段由于甲方自身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能力等方面,未能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进而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工程设计质量差,许多设计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必须对设计进行补充变更,造成施工单位停工等设计图,对工期以及项目造价带来很大影响[3]。

第三,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特殊性,对于其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目前甲方主要是从事生产的企业或者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缺乏综合技术能力,这将对施工过程中的工期、安全、费用等方面带来负面作用;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之间还有距离,尤其缺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具有战略眼光的复合性管理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降低工程损失、提高工程效益就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4]。

第四,监理工作不规范导致现场管理存在漏洞。工程监理单位是建筑市场的主体之一,他是一种高智能的有偿技术服务,我国的工程监理属于国际上业主方项目管理的范畴;从事工程监理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标准,遵循守法、诚信、公平、科学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理职责。目前我国采用的两种监理方式为“大业主、小监理”、“小业主、大监理”,“大业主、小监理”要求业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需要业主投入较多的管理资源,业主为项目投入的人员规模较大,监理职责一般仅局限在对施工阶段的质量、安全的检查与控制,而对工程的进度管理和投资管理权限很少,且业主与监理权责交叉重叠;而在“小业主、大监理”模式下,通过业主充分授权,监理职能可以向前延伸,使监理在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提前介入,更好地了解业主的建设意图和要求,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并且,根据业主的需要和进一步授权,这种模式甚至可以进一步延伸,向“代建制”过渡,从而形成代建――监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种模式都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大业主、小监理”模式下由于业主较为强势,监理容易退缩,施工管理过程中会推卸责任,加大业主方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专业作用;“小业主、大监理”模式下出现过监理方利用手里的职权,不能按照公平性,以法律和有关合同为准绳,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时,不损害承包商的合法权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不合格监理人员,损害了业主与施工双方的利益。

合同管理:合同是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及核心的一步,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合同展开,合同管理不止是针对施工方,更要加强对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详细的管理。合同中要写清楚对施工队伍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奖罚条款,还要指派专人跟踪、检查,在监理管理上,合同中对其工作标准、服务承诺、工作的内容等要详细的约定,规范其工作,合同中还要规定在项目监理的管理考核也应当纳入到项目管理中,这样通过加强合同的管理,从合同上约束监理单位的责任才能确保施工监理工作质量的根本。通过合同可以将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等一系列工作纳入合同考核范围内,根据项目特效采取总价或者单价合同,也可以增加许多奖励条款等,激发各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进行项目管理。一份合同的签署需要技术、管理等部门一起协作完成,如此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的结算作为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建筑工程竣工的时候要确保相关的技术资料准确而且完整。建筑工程的竣工图和施工资料作为评定工程技术档案的内容是后期进行维修的依据。资料管理工作不能只能留在项目结束后进行,而应穿插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资料来检查规范过程施工管理,一份好的资料可以反映出施工的所有环境,所以过程中的资料检查是必不可免的,这样对监理的工作态度得以监督和提升,有助于项目建设。

2.3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甲方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重要做好技术协调工作,对一个建设工程而言,业主方往往是建设工程的总组织者和总集成者。作为一个项目信息的主持者,甲方的技术协调工作应当从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制约机制等方面进行。做好技术协调工作就应当制定严格的协调程序,基于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首先,做好法律和经济制约机制的协调管理,这也是甲方做好技术协调工作的关键。另外,制定严格的协调管理程序,这是甲方做好技术协调工作条件,而好的技术和信息协调也应该依赖于科学严密的协调程序,对于各个环节都应该客观的分析,多方面的控制[6]。

为了保障信息能够准确而又顺畅的在参与工程建设的系统间流动,甲方要能促使自己成为一个高效的信息中心。建立以甲方和监理为主的机构,通过专人的指挥解决施工中单位直接的协调问题。

对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要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体制,从技术和制度上使得每个部分的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协调彼此间的关系,能及时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

3.结论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求施工中的各项工作都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有效的项目管理也是保障建筑物质量、安全以及社会效益的一个关键,伴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提高甲方项目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应当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监理设计单位的服务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

【参考文献】

[1]逄振辉.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4。

[2]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3]刘继鹏,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郭蕾.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