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篇1

班 级:软 件 1081 学 号: 1081305122

指导教师 :王 娜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1081班学生 宋威海。我承诺:xx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

实践报告正文: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xx年暑假,我步入了淮阴工学院。来到学校后我没有做家教或其他兼职,所以我的社会经验肯定是不如其他同学的。而xx年大二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我不得不去进行社会实践了。这是大学生必修的实践课,所以就同本村好友商量后一起进行了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做这项调查,不仅锻炼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还增加了对当前农村人民生活的了解,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个暑假是充实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篇2

作为高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而对其内涵的研究,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提法。本文仅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大思政”就是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既重视课堂教学,又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大思政的视野下,建构和研究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育人目标、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大学生回归生活实践、回归价值理性、回归社会现实。

一、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的育人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基于“大思政”视野,以“三板块”的设计为依托,以“三协同”为具体的运作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回归”,即“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见图示)。

“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中,“三板块”设计是指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校内实训实践、校外实践三个方面,并将三方面有机结合。其中,思政理论课教学和校内实训实践是由学校作为主导进行的;校外实践是在学校和社会双重主导下,学生由教师带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种实践教学。“三协同”是指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校和社会彼此之间协调互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多种教育环境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二、教育大学生“三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1.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生活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向。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强调了生活实践对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就是从大学生生活实践中提取素材,将思政教育目标分解、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参加具体事务完成真实的生活体验,再通过反思和领悟过程,达到育人效果。例如,开展“我的大学新生活”、“文明修身从小事做起”、“寝连你我・和谐温馨”寝室文化节活动、“我们正青春・梦想正起航”校园文化节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回归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的思政教育就会像断梗浮萍,缺乏根基。

2.教育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价值理性是一定社会关于“应当怎样”的一种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价值理性。但是,受各种西方思潮以及市场经济物质利益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逐渐淡化。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实践育人模式教育当代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坚持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教育,不论是毛概课还是思修课,都要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利用科技手段、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方法。其次,深入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内涵,开展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各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团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将党的教育融入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建立起健康的文化氛围,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回归价值理性。

3.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参与,正确、全面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遇到的问题。例如,精心设计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大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安排带队教师,带领学生走入农村、社区或者企业中去,对新农村人们的生活现状、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样实打实凿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回归到客观现实中来,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真正实现“转识成智”、“转识成德”,实现“知、信、行”相统一。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1.教育资源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课堂上的思想理论教学,还有很多教学实践活动。但长期以来,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低效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受到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闲置与低效使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符合了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将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育人模式的“三板块”设计:一是思政课堂,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思政教育阵地,课堂理论教学也可以包括课内实践,如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组织观看音频视频资料谈感受、针对社会现象正反辩论等;二是校内实践,通过主动介入、自觉牵手的途径整合校内资源,如模拟法庭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大型讲座活动、主题作品创演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三是校外实践,主要依托社会资源,以点面结合、分合相宜的形式开发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如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开展深入社区、企业体验基层生活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内引外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提高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教育环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思政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政教育环境指影响人形成一定品德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从狭义上理解是指,思政教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是发展变化的,且日益多样和复杂。大思政视野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家庭环境和大众媒介环境全方位结合。其中,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和精神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以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和意志心理等形式对思政教育产生实际影响;家庭环境对思政教育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如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此外,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三协同”作为实践育人模式的具体运作手段,实现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实现了多种环境的优势互补,从而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3.教育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开放性。“大思政”教育观不仅在理念上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而且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强调针对性和开放性。传统思政教育因为内容的“假、大、空”而遭人诟病,当代大学生最讨厌干巴巴的说教,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也因为远离时代主题和学生现实生活而难以取得教育成效。曾经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育人模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校内实训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体验式实践和研究型实践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家庭环境和大众媒介环境等思政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最大程度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用人类不断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促进思政教育自身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从而达到育人效果的整体优化。

结语: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政工作面对的是青年学生,他们既渴望人文关怀,又抵制居高临下的说教,他们崇尚独立自主,讲究自由选择,以理解为接受的根本前提,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是“一刀切”的理论灌输式教学,不能把活生生的道德实践转换成教学性的道德规范知识。“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知”“信”相统一,最终落实于“行”,引导大学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参考文献:

篇3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心理品质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尺度,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修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厅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其不断认同、接受并自我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观察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中心,教师围绕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最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和道理,提升他们最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素养,满足他们在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上的需要和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校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采取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并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行修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成效

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体验,内化践行,学以致用。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选择一项实践调研主题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选题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负责评阅调查报告和选优环节给予指导。该实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大学生“能吃苦、讲奉献”的良好作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由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记录片、收听收看各种报告会、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形式。另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分为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考察实习、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社会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义务劳动,社团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科技文化比赛,一帮一责任区、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公民责任感。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原来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和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创设主题教学实践情境、实施情境主题实践教学,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与理论的有效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职责,为学校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制度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教研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思政课专周实训管理办法》和《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共设18学时,1学分,使其享有与理论课相同的地位。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与落实,良好的制度也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员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逐步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思政教研部统一部署,由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部共同组织,由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各级团干部和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参与,明晰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4-17(4).

篇4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篇5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党的十会议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继承和补充、创新和发展,将其与思政课程结合,不仅能够端正大学生认知,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扫清多元化思想冲击的负面影响;还能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与“中国梦”相联系,融会贯通,促使其在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全球化思维融合,形形的外来思想扑面而来,各种观点广泛散布,真假莫辨,极易造成大学生信仰迷失,对周围事物产生怀疑、抗拒态度,以非主流自居。“中国梦”与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则能及时、正确地指导大学生把握国情,准确地理解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感,加深对执政党的认知、信任和理解。

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进国家民族认同感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代,站在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上,只有具有战略思维和眼光,立足中国看世界,透过世界看中国,才能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才能自觉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因而将“中国梦”与思政课交叉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认同国家的改革转型,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国梦”指引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施路径

1.将“中国梦”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工作之一的思政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长期以来,深受我党及政府的重视,并在历年教育改革实践中,反复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中国梦”理念渗入思政课教育,对实现这一目标助益良多。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将“中国梦”思想教育与课程教育统一起来:第一,在思政课教材中填充“中国梦”的内容,加入“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专门章节,将其融入思政课各个方面。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中解析“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中加入“中国梦”的理想信念阐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中引入“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内容发展概述;在“基本原理概论”一课中论述“中国梦”的基本原理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梦”的理念内涵。第二,要积极响应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促其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加强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梦”理念思想的拓展做好外延储备。

2.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为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高校党委和团委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将“中国梦”思想融入校园思政宣传工作中,设计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认同“中国梦”。首先,要汇聚高校各种资源,组织和编写资料,让“中国梦”教育在学校广泛生根,为“中国梦”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协调和发动党支部、工会、团委、社团等各方力量,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具体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学生体会“中国梦”内涵的重要性。比如,可联合党支部、团支部共同组织开展“我的大学与我的中国梦”活动,向大学生宣传“中国梦”的精神与内涵;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组织“我的梦・中国梦”校级宣讲团,按照年级、班级、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宣讲主题,在院系、班级中开展宣讲活动。

三、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各大高校要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并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蘸屠史使命来完成,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中国梦”教育实践和实践教育,促其对中国梦的实践由被动变成主动。

参考文献:

篇6

民主观;教育教学;主导构成

在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教育主导体系”呢?这不是主观臆想的,而由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决定的。“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教育主导体系”又是如何构成的呢?本文试图对这些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因此,进行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是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议题。那么,高校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怎样呢?我们走访中发现:目前,不少高校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基本上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进行,其教学内容也是以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为“蓝本”,没有突出“民主观”进行教育教学。这些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和问题,但略显单薄与不足,可能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成效和弘扬效果。与之相连的一个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主导构成单一,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教育主导构成体系,对“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和把握也不够。对此,应该有所改观。

一、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其中一般会涉及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产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程、创制、改革、创新,等等。可能还有其它方面内容的介绍,因不同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而稍有差异。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都是必要的,有助高校学生具备一些民主知识常识、社会主义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和优势。但自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义民主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因此,进行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等内容的教育教学,就是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重要组成,这无可厚非。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民主相关知识的教育教学,与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还不能完全等同,二者应该是基础与提高、学习与引导、种植与生长的关系。但通常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育教学,不少高校或课程还仅仅局限于一般民主知识和社会主义民主的传授与讲解,而没有突出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引导、意识培育、价值追求和观点生成方面的环节训练,更谈不上实践或践行了。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是民主观教育教学中独有的,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把观点的引导仅仅简化为知识的传授。所不同的是,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教学而言,这方面的不足,尤为明显罢了,以致对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弘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和高度,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和培育。此外,从这一代大学生以前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看,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也有必要。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以前成长的家庭环境中,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一般家庭会有一定的“民主”气息,但离民主观点还较远;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是由祖父母辈带大,虽然谈不上什么“民主”氛围,却多是在娇惯、溺爱中成长,但是也能在农村感受到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过程,而有可能觉得那是“村委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之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中,有关民主内容的教学是有的,但没有多少成份突出观点生成,有的还是以考试为导向;类似于民主的过程和体验的经历多来自班委、学生会和团委的产生与运行,但违反民主规则的事例较多,甚至还有不少贿票、强迫票,这些与民主观的形成与培育更是大相径庭。因此,在大学阶段,有必要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

二、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特点

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但作为一种观点、意识和情怀更强的民主观的教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渗透性。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不排除集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渗透性也非常明显。也就是说,民主观教育教学不是一定要在课堂、讲座、专题中集中专门进行。事实上,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平时交往、班会、其它课程的学习中都可能以一定形式渗透,点滴的介入与零星的过程有时也具有较好的效果,有时甚至好于集中的说教。就是高校广大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能渗透着民主观的教育,比如,学校领导讲话和谈话中的偶尔涉及、班会活动学习中的经常碰及、团课党课中的点滴触及,等等。二是氛围性。很难设想在教学、工作、生活、师生关系、班级活动、学校党务政务等过程中没有宽松、民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氛围,学生会有民主观的认知与生成。如果高校校级领导工作作风不民主、直至一言堂,中层领导模仿之、迎合之,广大教职工满腹怨言并因之抵触、愤慨,民主氛围荡然无存,民主观教学也就没有立足之地。在民主观教育教学中,民主氛围的熏陶与感染,能起到重要的基础性和培育性作用。三是展示性。民主观确实是意识、观点上的,但民主观的形成则需要一定的展示和过程,而不全是理论上的说教与传导。关于民主的理论上之说清、重要意义之阐述、历史发展进程之总结固然必然,但也一定不要少了实际民主程序的展示和现场民主活动的呈现,这里的展示和呈现,既可以是现场的实际过程,也可以是录相视频。无论哪种,都要是真实的民主过程,效果才会更佳。虽然实际现场与录相视频的效果有区别,但因条件有限,也只得替代了。四是体验性。民主观由认知到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过程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时既要润物无声,也要充斥冲击感官。但可能还不够,那就是还要体验体会,甚至是不可或缺。大学生的民主体验,既可以是微型的模拟模仿活动,也可以是关切学生自身的班委、学生会和其它社团的民主选举和运行。二者的形式和效果各有千秋,前者更完备,后者更真实。在实践中,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协调进行。

三、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教育主导构成

做到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仅在具体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方面的改进是不够的,需要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共同支撑,教育主导构成应多样化,不能只有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而应有教育主导的系列构成。根据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教学特点,在教育主导构成上,有负责者、管理者、实施者的系列构成,在实际运行时,还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但通常,一提到“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命题,大家就会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系起来,这是理所当然。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与形式”等内容的教学,藉此,可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还远远不够,原因有二,一是对于观点的培育和生成,相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显得单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民主观也是一样;二是对于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并不等于民主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虽然相关民主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是必要的。仅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也明确要求,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协调校行政负责实施,宣传、人事、教务、研究生院(处)、财务、科研、学生处、团委等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①这可以看出,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不仅仅只是关乎思政课教学机构和思政课教师的事,它是高校多部门、多单位的协调。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思政课当然由思政课教学机构安排、由思政课教师执行,这无可厚非。但也应值得注意的是,到现在,还有不少高校或领导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政课教学机构和思政课教师专门的事。这不能不说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关于民主观的教育教学也是一样,如果不能真正地做到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教育教学主导构成明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效果可能也会打折扣。根据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教学特点,其教育教学的主导构成应该是这样的:学校党委直接领导是当然的,直接参与部门和单位至少有,思政课教学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②直接实施部门和单位至少是,思政课教学机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③直接实施者至少是,专职思政课教师、兼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专题报告主讲者、相关活动主持者。

(一)负责者

高校党委和校行政是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负责者。总体上说,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是方向,校行政负责实施是保障。民主观教育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非其它。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方向就应该由高校党委把握。如何把握?这是总方向的坚持和把握,而不是具体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制定。一般来说,学校党委应该了解近段时间(半学期或一学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计划和方案,或者由宣传部、教务处、思政课教学机构等机构上报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一般的理论的探讨,可以自由些,但涉及到对青年学生的民主观教育教学,如有偏颇,负面影响范围广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教学,有其各自安排的内容,要在其中再穿叉和突出民主观的内容,而且不同课程之间要协调一致,避免重复,需要校行政的保障实施,这其中教务处、思政课教学机构是直接组织者,但如没有校长或分管校长的督促负责,很可能会流于形式,甚至是不了了之。再者,由辅导员、各系副书记、科技处牵头组织有关民主观的教育活动,如果没有校长或分管校长的督促负责,就更难成行了。因为他们会受到诸如时间、课时等其它条件的限制。

(二)管理者

思政课教学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直接参与组织管理和组织实施的部门和单位,是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思政课教学机构是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和实施单位,具体负责教师的选配、民主观教育教学内容的设定和安排(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各个思政课程之间的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等等。不仅如此,而且作为高校“独立设置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与高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政课教学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二级机构,理应对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直接负责。高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意识形态和校园舆论环境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其工作重心之一是组织师生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大学生民主观的教育教学,也一定要在党委宣传部组织和参与下进行。教务处是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一些机动安排,如民主讲座、民主讨论沙龙、相关的实践训练,等等,教务处要给予一定的协调与配合。学生处、(学工部)团委①,是高校学生与之打交道较多的部门或组织。学生处负责学生(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高校团委是学生共青团员的组织、思想阵地,一般是通过开展多彩、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展示青春和培养全面素质提供了空间和舞台。而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或参与、各种丰富活动的开展,正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过程和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

篇7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02年的15%增长到2009年的23.3%,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几年各大高校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据中国教育部学生司信息统计,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2005年突破340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达495万人。[1]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及其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够胜任特定工作岗位、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保持和变换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是“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2]它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大学生受就业取向功利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本着“上大学、拿文凭”的想法,不思进取,在学校“混”日子,没有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人文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几乎没有竞争能力;还有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出现了重分数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校园里“高分低能”、“专而不全”的学生不在少数,直接导致其发展不全面,综合素质不高,竞争优势不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品学兼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受社会功利思想和实用观念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定位不够准确。他们在择业时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过多的考虑个人前途与兴趣,忽视国家的需要和社会价值,出现热点地区、热门行业“扎堆”的现象,就业难上加难。与此同时,有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出现:推荐材料弄虚作假、面试不诚信、故意曲解“双向选择”,玩文字游戏、随意毁约、毕业后拒不还清助学贷款等行为。这些都是诚信缺失、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的表现,往往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成为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不诚信的行为,加大了用人单位的成本,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校以及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不信任,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刻不容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一)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独具的排他性优势,其核心是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在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亲自参与实践相互融合与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引导大学生以国家大局、社会现状和自身发展方向为依据,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快速发展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丰富的知识、较高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投身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推行“大班教学,小班实践”的方式,采取学生讲课、社会调查、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读书研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的热情,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培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行动力,能够自觉地把远大的理想与务实的作风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包括沟通表达、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环境适应等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它是帮助毕业生获取就业资格的最直接的因素。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和活动自身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掌握方法、接触社会、开展实践从而达到培养技能、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教学目的。例如:我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展“明日之星”教学状元评比和社会调查报告评比活动;《基本原理概论》课开展“时事政治进课堂”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倡导校园文明行为”为主题的情景剧,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展现家乡风貌,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采取读书研讨、主题报告、佳片有约等课内实践与社会调查、实地参观考察、参加公益活动等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享、协作的精神,在学生亲力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就业竞争力也随之大大提升。

三、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问题。多年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说教和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几乎没有设置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必须首先冲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束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向育人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转变。为此,要求教师及相关教学部门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工作体制和保障机制,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与教学目标和要求一致的基础上,应尽量保持灵活性、新颖性和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在每学期期末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学生参观九一八纪念馆,观看优秀的革命影视片等实践教学活动。《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了“经济全球化之我见”这一主题,学生自行分组,课下搜集相关素材及热点问题,课上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学校园内不道德行为为主题,学生自编自演校园情景剧,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览。同时可尝试采取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法庭旁听等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采取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加道德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日后求职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三)落实保障机制

严格的管理和建全的制度是确保实践教学进行和落实的有力保障。首先,强有力的领导是关键。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涉及教学安排、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校党委、教务处、思政部及相关部门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齐抓共管,以保证实践教学有效、持续地进行。其次,经费落实是保障。学校应将实践教学经费纳入学校教学经费预算,专项列支的同时也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基金。学校党务、学生工作部门和科研部门要从各自的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基金,为其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再次,实践基地建设是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科实际,遵循“就近不就远”、“节约实效”和“相对稳定”的原则,选择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有历史感的参观基地和农村、工厂、科技产业园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现场,选择实践基地要把握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最后,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管理是核心。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由专人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基地联络等工作,并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篇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永恒主题。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来以后,国内学术界也加大了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原因、解决对策这几方面。

一、相关内涵的厘定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内容体系建构

对于人文关怀的内涵,虽然理论界仍存在较大分歧,但是在较大范围内已有一定共识。多数学者如杨怀中、张弘政、张敏、王欢、刘天宇等认为人文关怀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注重人的价值和主体意识,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等。

学者张敏认为“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其核心是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尊严,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从而推动思想启蒙和人类的共同解放,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学者王欢、刘天宇认为人文关怀的核心应是重视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学者史佩宇提出思政教育意义上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表现为对人的人格尊严及价值需求的一种关心和尊重,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从而使人都能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另外,学者伍揆祁在与上述学者有相似见解的同时对人文关怀还有其独特的看法,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中指出,人文关怀更侧重于实践,是实现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王东莉和伍揆祁,他们二位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后者认为要“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德性伦理、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导引终极关怀”。总之,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应注重个体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突显人的价值,满足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合格的“四有新人”。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多数学者的见解基本一致,认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其现实活动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如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学者林琳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相应的教育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效果相契合的程度”。学者沈壮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坚持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是社会发展和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的本性的需要。哲学认为内因决定外因,“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要注入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求,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培养人成为“四有新人”的教育,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在本质上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泛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只有坚持人文关怀理念,高校思政教育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抓住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实效性,突显自身的价值,才能符合我国发展的要求。学者韩华强调:“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尽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但缺乏人文关怀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基点。”

三是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得知,思政教育理论空洞,忽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导致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将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有利于使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的必要支撑。”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做出了相应的论述,加强人文关怀不仅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的状况下,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人文关怀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应该把人文关怀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理念在绝大多数高校受到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思政教育得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与思政教育者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等。对于存在的不足,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严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部分高校仍未得到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理念重形式轻实践的情况严重等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例如学者李自维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认为在教育思想上,仍然欠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教育目标上,体现“个性发展”的具体要求还严重不够;在教育内容上,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育环境上,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

对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绝大多数学者如林琳、李向军、史佩宇等认为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是由于思政教育的价值定位、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缺乏人文关怀造成的。李向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四、人文关怀理念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增强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措施方面,目前学术界做出了较多研究论述。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居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是大学生的领航员,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全面关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丰富教学内容及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超越灌输式教育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例如学者李向军提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学者杨林指出“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

(四)优化思政教育人文环境

优化思政教育人文环境,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学者王利军提出“大学的人文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最重要的场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得不到的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个性丰满、和谐发展的人”。

(五)拓展管理方式和方法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除了刚性管理之外,必须有柔性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刚柔并济,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制度,坚持“柔性管理和感染熏陶相结合,丰富思政教育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结束语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措施还不尽完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文关怀理念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界,人文关怀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学术界应当结合实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使理论更好地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02).

[5]张敏.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6]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7]宋劲松,王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5).

[8]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2008(06).

[9]王利军.注重人文关怀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10]李自维.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01).

[11]王薇.略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4).

[12]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9).

[13]杨林.人文关怀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社会科学论坛,2010(13).

[14]王欢,刘天宇.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新西部,2011(24).

篇9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

首先,当前社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经济结构体制的深入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行贿、偷税、徇私、金钱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观念。其次,一般大学生都具有守法、爱国、独立等良好的意识,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希望在学校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渴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而有少部分大学生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没有人生奋斗目标,思想意识懈怠,行为涣散,使思政教育增加了困难。最后,当前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宗教意识、种族观念等相互交错、碰撞,使当代大学生面对这样的形势而无所适从。由于大学生对恶意信息不能够进行正确的甄别,很多不良信息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例如欺诈信息、图片或视频、暴力信息等,复杂的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困难[1]。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由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转变为由高校教师、合作企业委派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思政教学教师职务,这就造成高校和企业的思政教师在教育内容、方式方面有很大不同,使学生短时间内不容易适应,内心比较彷徨。其次,以往教学模式中,学生就是单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思政课程学习中,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增加了企业员工这一身份。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造成学生在双重身份之前转换有些混乱,思想言行方面会受到社会负面问题、物质利益的一些影响,使高校展开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再次,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传统思政教学就是以思政教师教授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引导学生展开爱国主义理论学习,展开对道德素养的学习。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高校除了教授给学生思想政治、德育等内容外,还要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新方法,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重点组织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学习、实践,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教育优势资源,让学生全面感受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提升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养。学生在此过程中思想会发生转变,但是转变效果有好有坏,就可能造成思政教育出现问题。最后,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习思政内容,既要在学校里面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又要到合作企业中展开实践学习,两方面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有很大不同,造成学生由高校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企业相对陌生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人际关系、严格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可能会造成心理素质调节不当的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难度有所增加[2]。

3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分析

3.1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和校企合作模式带给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影响,高校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体现,而是将其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利用社团、志愿活动、网络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活动开展思政教学,思政教师应当和社团干部充分合作,形成全面思政教学形势。第二,拓展学生的思政实践教学,可以由学校学生干部、辅导员等人员联系社会志愿组织,开展义务维修、支教,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第三,广泛利用博客、论坛、网评等网络传媒形式以及各种高校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网络传播,使学生感受到正能量。

3.2 充分利用网络展开思政课理论教学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抵消其负面作用,使学生利用喜欢的方式开展学习。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w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利用微博、论坛等的隐蔽性、快捷性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一些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等方式传递给大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载体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很多学生在遇到困惑和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愿意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而是喜欢通过更新空间状态的方式将自己的困难和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渴望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呵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目的性的研究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3.3 加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力度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校园实践的延伸,是高校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前,与社会生活接触的最近距离,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以便学生在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展开实习时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可以引导学生在寒暑假的时间内到社会中寻求兼职机会,锻炼自己。第二,设定社会实践目标,让学生根据专业性质、职业规划、兴趣等方面选择合适的调研项目,展开社会调查、服务等实践活动,并撰写报告由教师评审。第三,构建专门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构建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学习、锻炼,综合提高学生素养[3]。

3.4 构建不同形式的思政教学课堂

篇10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新的高校学科,在内容上、领域上以及指导实践上均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大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进程能够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拓宽其教育视角,对该学科的巩固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2)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与实际结合,这就需要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完善其理论结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对时间的指导作用;(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当代的理论建设方向已经逐渐转变为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即为其中的一个具体展现。努力探索和落实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推进的传播,实现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应用价值

(1)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效果。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中指出,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目前国内高校虽然积极开展了于思政教育的理论课程,但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理论课程不能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作用;(3)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为教师学习和研究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提供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有利于实现师生间更好的交流,消除各种矛盾的出现,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整体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主题内容包括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素质、法制认知和道德伦理观念等,对大学生在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规范和塑造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既能够教学育人,也能够管理育人,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整体性也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涵盖了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得到落实。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多样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又表现为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手段。其中课堂教学手段、娱乐手段以及实践活动等均为常用手段,能够通过不同落实途径给予学生文学方面、心理方面、教育方面、道德以及社会等综合方面多样且立体性渗透,推进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三)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发展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或套路,随着大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生活化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发展的调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不断调整,顺应时展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并不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创造出的应景式教学套路,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形式所需而出现的必然产物。积极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进程,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袁奋光,赵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路径探寻 [J].社科纵横,2013,15(11):27-28.

[2]郭红明.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理论契合及其价值探寻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5-26.

篇11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教学经费落实基本到位,以评促建效果较显著,较好地达到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要求。但思政课实践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百花齐放、良莠不齐、评价体系不一,面临着教学活动难组织;教学模式难创新;学生兴趣难提高;领导重视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不规范;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难题。

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从高职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以改革考核方式为突破口,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拓展教学空间,形成鲜明特色。

(一)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搭建实践教学三个平台,即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校园实践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一优三讲三突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优"即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三讲"即教学过程中讲目标、讲难点、讲思路,"三突出"即突出新、突出活、突出好。

(二)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具体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创新,就必须与时俱进,集实践性、针对性、生动性于一体,注重学以致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社会热点,围绕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系列讲话精神、学习焦裕禄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制作

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培养学生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发动各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手抄报,评选优秀作品全校展出。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赛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理想、诚信、爱国、和谐社会、我心中的伟人、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演讲,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演讲稿,评选出优秀作品代表演讲。

3.开展时事课堂,形成品牌效应

为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高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热点新闻,按自然班分组制作PPT,推荐学生进行5-10分钟汇报,时事课堂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主题演讲、新闻播报、舞台表演等。教师即时点评,每组提交一份PPT。

4.组织模拟法庭,增强法治观念

模拟法庭是指选取典型案例,在仿真的状态下进行模拟开庭审判,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认知、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技术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等。

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

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学生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提交总结报告。

6.社会调研

开展改革开放看我家--民生状况调查,大学生信仰调查,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群众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7."请进来"举办图片展

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党9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为主题的图片展、学习雷锋图片展、党的群众路线图片展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观看,撰写观后感。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学习焦裕禄精神纪录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宣传片等。

8."走出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农讲所、烈士陵园等)进行合作,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代表赴基地参观、学习。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学校、养老院等部门在思政教育方面进行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稳固的平台。

(三)充分利用网络,构筑网络实践教学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和精品课程网站,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其次,构建现代、人性化的师生互动界面,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渠道畅通教师与学生交流。

(四)加大培训,提高思政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素质、高深的知识素养。培训思政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考核等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思政教师要用渊博的学识征服人,用高尚的形象感染人,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实现"说教"与"示范"的有机统一。

篇12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篇13

一、教育质量观在构建“三位一体”长效机制中的作用

1.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困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的运转模式以及事务的结构形态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社会形态,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种可能,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伴随着众多的困境与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应对处理。目前来说,我们要面临的困难主要有: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得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且生源结构多样化,为了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很多大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量。此外,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极大的就业压力。其次,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显示,负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大多数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且流动性强,建设一支高素养、教学理念先进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队伍任重道远。再次,区别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的重视普遍不够,也难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测。最后,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高校学生更加广泛的接触新兴媒体,这些一方面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素材和渠道增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2.为“三位一体”长效机制进行科学指导。首先,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树立科学的培养人才的观念。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以人为本,意为在对当代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培养出不仅知识深厚而且道德过硬,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其次,正确的教育质量理念要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先完善顶层的设计。调查显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一些普遍的弊端,诸如目标空泛不具体,教育表述空洞不接地气等等。根据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的指引,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对教育目标进行高层次系统的规划,同时各高校还应该根据院校的具体特征制定出切实的教育目标,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紧密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次,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要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完善内容体系。目前大多数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求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避免思政教育悬在空中,缺乏可行性。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明确的目的,而且要以此为基础构建教育体系以及设计教育内容,从而使高校学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思政教育所教给他们的知识。最后,正确教育质量观要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形式。为了有效解决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形式化、简单化和强制性的弊端,根据科学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采用开创性的教育形式,从而使得大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进而促使思政教育的效率以及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3.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培养正确的教育质量关。“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培养人才当成主要任务,把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是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我们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以提高其道德素质,培养科学的三观为根本目的的。而教育是面向人的工作,因此只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立场上才能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才能培养正确、科学、严谨的教育质量观,才能使得高校学生获得素质的整体提升。其次,关注顶层设计,科学的制定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前景。思政教育的目标确定应多层次的进行定位,有效的避免思政教育与目标实际生活的脱离。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杜绝出现将理想与现实脱离的情况发生,如果思政教育与现实相脱离,不仅教育内容会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同时教育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只有遵循相对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时展同步。再次,尽量整体发展,正确创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这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思政教育应该跟的上时代潮流,创建拥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不单单包含基础教育知识,而且应该从社会特点、时代要求等角度进行推行与深化,从而突出思政教育的现实针对性。最后,多种特色并存,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式进行创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社会化的教育方法以及综合分化相统一是当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教学趋势,只有符合此发展趋势,对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健全创新才能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实效。

二、“三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方法

1.加强辅导员与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辅导员的个人专长与职业素养的体现,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只有构建一支专业知识强、理论观念深厚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辅导人员必须统一的进行管理,教研室不仅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规范,而且要将专业性的理念传达给辅导人员,让辅导人员提高工作的自觉意识,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其次,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将其工作表现与个人业绩相挂钩,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2.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方就能完成的事情,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在大学校园中,他们的思想在受到高校教育影响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观念以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要切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必须三方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学校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必须承担起包括确立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构建教学系统等要求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工作。其次,学生从步入校园到走向社会会经过不同的阶段,学校应该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例如: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校园比较陌生,还不熟悉大学的生活作息,此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融入到大学校园,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针对大四的学生,他们就要走进社会,在找工作时,所有的学生都存在焦虑,这个时候的思政教育需要向学生们教授找工作和面试的技巧,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只有加强辅导员、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内部的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与共同成长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全面开展感恩与励志教育。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与心理素质的加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发展。可以开展如进行感恩清理卫生活动,树立励志榜样,观看励志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励志与感恩教育活动。4.加强心理指导与社会实践。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与障碍及时进行疏导。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建立稳定的品质。高校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及时进行反馈指导,高校应开展学生心理测试、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和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霾。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对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真实和直接的了解社会现象与社会需求,同时也能体会生活的艰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并且积极寻求让大学生展开社会实践的机会。

作者:王永贵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王敏敏.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