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1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

效果: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效率:时间的利用率高。

关注过程:兴趣、思维、参与。

重视结果:知识、方法、态度。

三.科学预设的宗旨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在这里需要探究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到底取决于教师的什么?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的获得,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教学活动的投入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

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准(基础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

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直接因素)

四.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

(3)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可采用的方式有:

(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

(2)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3)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五.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种能力

教师的倾听能力.

反思能力.

教学效能感。

1.教师的积极倾听能力———有效教学的基本心理能力。实践表明,优秀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不幸的是,许多老师喜欢独占课堂,滔滔不绝讲,很少听听学生的想法。

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进入教室作演讲容易,但要与学生形成高质量的交流却很难。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可见,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个体与全体;结果与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逐渐做到从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对话的关注,正如一句古训所说:“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就像你希望学生倾听你的意见与心声那样。”

2.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有效教学的根本指标

正如我国有的教育学者认为那样,“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

是一种观念,它要求每一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

正像有的学校教师三十年书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三十遍,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教得很好,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教效果不好时,他不怀疑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教学方法,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相信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批判反思的老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们不再仅仅依赖过去教学中用过的好的方法和活动,他们知道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这些学生就会带来新的挑战。

敢于经常反思过程的教师,正是象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了新生的活力。他们有一种兴奋的感受,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有目的的。在参与实验过程中,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了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了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了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反思日记、教学随笔)

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观念,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意识。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指标。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自己对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篇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1.时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课堂教学结果是否有效的前提。为此,我们要把时间要素视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充分开发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使有限的课堂时空生发无限的价值;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和利用,妥善处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活动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疏密有致”、“张弛有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浓缩学生人生精华的时空。

2.科学性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才能做到科学得当。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则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3.整体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非常复杂,它是课堂教学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教学内部各个要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必须以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优化为基础,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化,使各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其作用,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同时,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整体概念,各要素只有综合地发挥作用,才能产生“1+1>2”的效应,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简单地强调各要素的优化,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有效性效果。只有使各要素有机融合,相辅相成,那么即使是个别或局部的不足亦能为整体的优势所弥补,也可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4.适度性

包括适度、适时、适量。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割裂了教学的完整性。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

5.动态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生成过程中充满了变数,预设和结果并不完全能吻合,事前根据课堂教学的输入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并不能必然推导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不仅是师生认知活动的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个性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从而形成各具特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也会衍生新的表现特征,如学生产生的理解行为、想象思维、表现冲动、探索欲望、发现动力和教师产生的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等。这些因素的产生又会进一步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所以,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因素,随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控,才能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三、打造高效课堂的构想

1.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追求高效课堂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显见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敢于创新,并激励每个学生成才。只有不断坚持以自觉学习、校本培训、课题引领的方式强化教师培训,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聚集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就一定要关注课堂、聚集课堂,结合自身学校实际,借鉴成功经验,创新教学模式。针对精品课的标准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索,积极推出“新理念、新模式、新效益”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比赛,引领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探索适合本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3.着眼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益

篇3

二、明确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要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要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线段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情感态度方面要:激发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

教学手段的多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它合理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多种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4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学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否把握了考试的方向,进而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成绩。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呢?

笔者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案例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第三课时。目标语言是继续巩固“Could you…?”和“Could I…?”的用法。本课执教教师只用最简短话语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并进行巩固。

Step1:Introduction

T:Here are some new words. Can you read them?(幻灯片打出Section B1a方框内部分内容,让学生自由朗读并单独检测,解决新词的发音与意义。)

Step 2:Revision

T:I’m your mother now. You’re good boys and girls. How to ask for permission?

T:If I want to ask you to do these things, how can I ask politely?

Step 3: Listening.

1) pre-listening

T(教师出示一张图片):What’s she going to do?(猜测听力内容)

T: Look at this picture. She’s going to invite her friends to her party. She’s preparing for the party. So she lists some things. Let’s read them.(齐读后各个检测)

2) while-listening(2a& 2b)

T: What’s Sandy’s choice? Check it.

T:Maybe Sandy can’t finish these chores alone. She needs some help. Listen and write down.

3) post-listening

T: Look at the conversation. What does”what” for?/ be careful with”mean?(解决听力材料中的难点)

Step 4:consolidation

1) imitation: T: You are Sandy. Your partner is Mom. Do the pairwork. Go.

2)fill in the blanks.

T:Tom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He wants to invite his friends to his party. He’s talking with his mom. Can you finish the conversation?(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could you…?以及could I…?的用法)

3) speaking: T: Imagine you are Tom, your friend is Mom. Go.(学生根据材料练习)

4)T: Imagine you are having a party. Make a list of what to do for your party. And then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 Let’s see whose conversation is more creative?

【分析】由案例1可知,执教教师用了非常简单的教学指示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并巩固本课时目标语言,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去操练目标语言,让学生在体验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学习。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如上面案例里的教师一样,转变观念,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有机会练习,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2、 合理解读教材,适当重整教材

【案例2】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2 What should I do?的第一课时。目标语言是“What’s wrong? My clothes are out of style. What’s the matter? I …What should I do? You could/should …” 。引出生词和句型后,让学生讨论引出的问题是否严重,学生纷纷发言,积极性很高。但是等学生讲完后,老师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听力题。所听内容与以上环节的内容关系很小。在之后的环节里老师也没有再联系到这个活动。老师花了时间,但是没有任何作用,对此笔者很不理解。打开教材一看,原来是教材Section A 1a 询问Are they serious or not? Write them in the appropriate box.

【分析】案例2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就是按照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因此必须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去上。熟不知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认真仔细去分析教学目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而不是毫不思索,照搬教材内容。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为了上好一堂有效的课,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教材。那么该从哪几方面着手解读教材呢?

一方面: 我们应从单元目录入手了解教材编写内容

Unit TitleTopicFunctionsStructuresTarget languageVocabularyRecyclingLearning strategies 首先,我们可从单元目录入手,了解单元话题(Topic)、话题功能(Functions)、话题结构(Structures),以及本单元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目标词汇(Vocabulary)、循环词汇(Recycling)以及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目标语言乃本单元最基础的句型,目标词汇为本单元最基础的词汇,循环词汇为需要复习的已学词汇,而学习策略则让我们了解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教。

其次,从language goals 入手定位总体语用目标。翻开每个单元第一页左上角都会有一个Section A的标志,在其下方或1a图片上方都有一个language goal。比如,人教新目标七下第八单元的language goals为:Order food。因此我们知道本单元的语言目标为学会点餐。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在餐馆点餐而展开。

3)从图片入手挖掘文本蕴含的信息

比如,人教新目标七下第八单元由1a图片可知以下几方面内容:

(1)由两人所在的地点可知,一位顾客正在餐馆里点面条。

(2)从图片上方的三种菜可知,餐馆里有三种特色面条。

(3)从三种特色面条的配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配料为一种肉类和一种蔬菜,因此还渗透着合理搭配饮食的文化意识。

4)从任务指示语入手分析编者意图及相应的技能目标

(1)1a: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foods.可知:编者通过1a 图片,提供餐厅点餐的情景,以及特色菜的图样,呈现本课时重点词汇noodles, beef, mutton, chicken, cabbage, potatoes, tomatoes和核心句型Hi, I'd like some noodles.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Beef and tomato noodles, please.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已有知识背景等,能认读部分食物名称,并理解其含义;并能听懂老师对图片的描述,独立完成1a match的任务。(2)1b: Listen and check the noodles that the person orders.可知:编者借助1b 包含目标语的听力题,希望学生通过听发现该如何在餐厅中,用what kind of ...... would you like? 服务,以及用I'd like some ..... please. 来点食物, 为1c 的输出奠定基础。

在合理解读好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整,删去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可适当调整顺序,增加巩固教学效果的其他环节,为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循序渐进的操练目标语言。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1]。

现在的课堂,教师都会给学生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各种情景下不断去操练目标语言。所谓学生实际是指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了语言学习不仅应关注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学习过程。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这两个特点也就决定了语言学习不应是一个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学习,不应是靠单纯的讲解和记忆进行学习的。

以前的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视语言知识、忽视语言运用的倾向,忽视语言学习对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作用。教学通常采用直接告知、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式。语言知识通常是孤立存在的,缺乏使用的语境和意义的理解,很快就被遗忘了。这样的学习让很多学生失去信心。这样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发展其所应具备的运用语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理解意义、主动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除了必要的讲解和解释外,教师应把课堂更大的学习实践和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基础和学习发展的需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学习机会。 引导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以下几类:呈现型、练习型、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策略发展型、情感型、反馈型和评价型[3]。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有其活动意义。呈现型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语言项目,练习型活动是给学生自主练习、内化新的语言知识的机会,而应用型活动则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3]。那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呢?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形式、活动效果,更应该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广度。要考虑每一步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力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效益最大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越来越为教师所了解和熟悉,并且被广泛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由学生不断操练语言知识的地方。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已被告知的语言知识,而是主动的在教师所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去感知、体验、实践所学知识。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掌握语言知识,实现语言是交际工具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不断努力使课堂变得有效。如果教师关注过程,追求过程之美,那么一路都会有好风景。

参考文献

篇5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思维也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有趣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研究的问题情景。如在学习“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做好课前实验探究,在课后时间分小组对裸地(操场)、草地、灌丛的湿度进行测量,做好数据记录,分析处理所得的数据,算出上述三个场所的空气湿度数值,以备上课时使用。最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在测量出平均值后,各组交流讨论,并在课堂上宣读数值和结论。真实的测量使学生产生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激起深入研究的兴趣,避免单纯听教师枯燥乏味的陈述。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动力。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体现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实践性,引导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

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与制作活动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与制作活动,一方面通过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态、感知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手与脑密切沟通,使整个操作或制作变成“动作的思维”与“思维的动作”,这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有较大的帮助。开展的操作与制作活动应顺应初中学生好奇喜动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教师让学生参与制作鱼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在学习“对生物进行分类时”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对课文中列举的动、植物进行分类。教师开展操作与制作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趣味性。根据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操作与制作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 现实性。初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体会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3) 开放性。创建开放的操作与制作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 自主性。在整个操作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究者。

3 巧置“空白”,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上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留“空白”;提问题后留“空白”;当学生对知识认知模糊时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出现难题时留“空白”。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呈现形式新颖丰富,内容切近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与生活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受教材限制,才能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教师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出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很好的载体,不要轻易否定;“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过程,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后者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

5 要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然后进行总汇,最后再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研究性课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探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中,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6 布置长期专题作业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可以有短期作业和长期专题作业之分。短期作业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有效情感及个性的培养上却显得不足。教师在重视布置短期作业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布置一些以问题为中心的、能充分激发学生聪明才智的、需要花一番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长期作业,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有效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长期专题作业的类型有以下两种。

(1) 资料收集型。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小资料,例如学完“水中生活的动物”以后,让学生做一个小调查:还有哪些水中生物跟人类有较密切的关系。

(2) 知识应用型。将生物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例如在学完“分布广泛的细菌好真菌”后,让学生谈谈应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感染等。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以后,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长期专题作业。

7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研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取得成就感,才能使学生保持足够的研究欲望,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8 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教师不断去完善和提高。尤其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根据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爱好划分探究小组。其次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对待,比如对于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而对于那些性格文静内向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点关爱和鼓励,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维评价的方式来监督各成员的活动实效性和提高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当然,不能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惟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被抛弃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篇6

现象一: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导致学习差异

衡量一堂课教学效率主要看实际的有效教学时间,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知识习得、技能掌握、能力形成及认识提高所占用的实际时间。现代教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差异往往是由于课堂实用时间的差异造成的,课堂教学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体体现。以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我认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不均衡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有差异:能够全程参与分析课文的往往是那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的“优等生”;那些“中等生”只能长期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而那些“学困生”却因理解能力差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现象二:课堂教学密度失衡导致教学质量差

所谓课堂教学密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调查发现,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么考虑面面俱到,补充大量资料,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多,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要么一节课仅抓一两段进行教学,课堂密度小。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们应科学安排教学的疏密度,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

现象三:教师教学水平的低下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水平由低到高发展,表现为三种类型:(1)记忆性水平;(2)理解性水平;(3)思维性水平。以记忆性和理解性课堂教学为例,常常表现为“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等现状,学生的知识学习普遍缺乏一定的迁移性。在思维性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要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较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可是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当前多数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之上,难以达到思维发展性的水平。

现象四:泛化阅读自悟导致教学欲速不达

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扬州有一个技艺非凡的说书艺人,当他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并未像张飞那样大声怒吼,而是张口怒目,以手势加以辅助。然而听众却感觉到了如雷贯耳、身临其境的效果。我认为说书艺人以手势加以辅助代之怒吼的过程,就是留设语言空白,激发学生想象体悟的过程。由此不由想到在当前的某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刚刚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有的学生才粗粗地读了一遍,有的甚至一遍还没有读完,就匆匆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体会交流。殊不知,读书理解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要想真正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着力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分析概括,如此才会形成独特而有见地的感悟。而在如此短的自读时间中,学生又怎么会产生深入文本的体会呢?此时引导学生交流,只会让学生言不及义、人云亦云,所说的内容只能是肤浅片面的空话、套话、白话。如此泛化阅读自悟,必然导致学生悟性、个性、灵性的丧失,导致教学的欲速不达,最终阻滞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现象五:追求课堂教学的“繁荣”导致语文的本质在“演绎”中改姓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张新华同志在《语文课还是要姓“语”》一文中提出,语文应该姓“语”。然而,据我调查发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那些丢弃文本、追求热闹等舍本逐末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语文课成了各学科知识融合的大杂烩,从而导致语文的本质在“演绎”中变“味”改“姓”,让人丝毫感受不到语文的味道。如:一位老师教学《找秋天》一文时,在让学生课前交流有关秋天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美景。华丽的媒体课件展示占用了较长的课堂时间,引得学生阵阵“哇哇大叫”:“哇!秋天真美啊!”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以舞蹈表演、唱歌展示、绘画汇报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如此的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恐龙》一课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几种恐龙特点的理解上,师生互动,依次分析、比较每一种恐龙的特点,还让学生记下有关恐龙的数字。后来,教师又把搜集到的多种恐龙的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恐龙的名字。这样的课似乎成了科学课,又怎么会有语文味呢?《语文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扎根于文本的语言中,才能把文本的语言、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芳. 课堂是生成的[J]. 四川教育, 2004,(Z1).

篇7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自由度。而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五、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篇8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1.注重有效的讲授是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对课堂教学时机的调控。教师讲授的时机应当选择在学生需要从教师这儿得到新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之时,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进程和学情进行充分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协调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遇到的个别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作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和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良好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是学生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阵地,他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实践证明,我们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不搞形式上的合作,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位;不搞没有个体准备而匆忙展开的合作;不搞脱离有效监控和引导的随意性合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我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凭吊战场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嘎唆站在江边的礁石上,亲了又亲,继而又仰天长啸,它在想什么?又在呼唤什么?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学生通过自主处理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三、电化教学手段的巧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篇9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师观念,不断努力学习,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要“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就是为了不教。相比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更注重学法指导,其实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因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法才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

教师的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影响着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阔。因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要从实践出发,主动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只有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传授知识。

二、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吃透课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可以说研究透历史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三、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导入语言需要简洁、有效、贴近学生生活,最好是学生已知而且感兴趣的问题,有效的历史课应该有个精彩的开端。新颖高效的导入教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先声夺人,能抓住学生求知的欲望,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历史。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篇10

作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思考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教学效果,寻求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深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拓展作文教学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爱上写作,掌握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切实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素养是人们得以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写作交际能力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作文教学是完成公民素质培养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努力。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的开始,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往往是学生素质水平的体现。素质教育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独到的见解。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作文素质是作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作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习得必要的有用的写作知识,新课改下的写作课堂必须摒弃单一、枯燥、机械的技巧操练,进行科学思维和生活素材的积累与筛选等的方法指导与点拨,培养学生现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必须以写作知识为先导,写作知识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对写作技能的训练起定向作用,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写作技巧,将受用无穷。根据对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这些问题说明作文课堂教学要务实,要把培养学生具备现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作文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每篇作文的写作过程,抑或是社会、工作、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书面文字,都是作者以自己的思维解决现实情境中的某个问题,都是作者以自己的思维适应新情境的需要,在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作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作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精心创造时机、切实有效的育人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树正气、讲奉献,指导学生对一些沉渣泛起的腐朽思想有正确的认识,把作文过程当做道德情趣高尚化的过程,是灵魂净化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过程。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前承写作知识,后启发展智力。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陶冶,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抒时代之声,吐真情,达到培养人的目的,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作文课堂教学要务实,要把培养学生具有现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作为教学的目标。我们培养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作文课堂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深入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学生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作能力自然提高。一堂作文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在这堂作文课上究竟学会了什么,他们能否运用这一技能表达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观察、体验、感悟。教师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段写作等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中。片段写作是作文训练极其有效的重要途径和科学方法,作文片段训练的目标具有具体、科学、灵巧而实用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留心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材料。片段写作是写好完篇作文便捷而有效的训练手段,运用这种方法,训练内容集中,师生可以根据一定的中心确定写作要求,力求在一点上真正做到有效突破,再者篇幅短,可以有时间和精力逐字逐句地推敲,在写作基本训练上多下工夫,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作文课堂教学理论方面的缺失和实践方面的随意。作文教学,一直没有形成本学科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教师常常过于注重写法指导,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的评估中,不少人引入某些文学创作原理和技法,并固守相对陈旧的文章学、写作学概念,过于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太少,有的甚至不读书,文化积淀不够,语言积淀更差,学生胸无点墨,很难使作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提高。自新时期以来,大批有志之士大胆探索,给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一些教师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从培养兴趣入手,从写日记开始,还作文本来的面目,显作文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点拨,注重阅读课,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基本素养,对于目前作文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作文教学没有唤起学生写作文的主体冲动,没有真正让全体学生掌握表达的基本技巧,人格境界未能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得到充分提升。选材上要选自己熟悉的生活、选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人和事写,在立意上,写自己的认识水平所及的思想、观点。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对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构建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练习,以片段训练引导到完善成篇,提高构篇能力,使学生真正打好写作基本功。让学生自主评改,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作文语评的兴趣,发挥作文评语的功能。

篇11

当前,素质教育已渗入全体国民的意识之中,规范化办学已全方位的推广,如果课堂教学效率、效益不提高,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无法实现,课堂改革仍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减负增效的理想也会最终落空。我们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对传统教学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终极发展。笔者就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坚持人文性,形成师生良性互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良

好的师生关系是人文性课堂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有效性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美国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①所以,学生的学习应当让学生自己来做主,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当然,这并非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于教学中应适量地撒播智慧的种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启他们求知的欲望,诱导他们积极开动思维的器官,自觉地探究,生动、活泼、主动地吮吸知识的养料,锻炼必要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变一言堂为群议堂;学生才能充分参与、兴味盎然、精神昂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才能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着、合作者和能力的促进者。

2 开放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是教师一人主宰着课堂,忽视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不敢大胆地“放”。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中,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荡然无存,大大埋没了学生的潜在智慧和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的终极发展为目标,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要大胆地 “放”,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课堂上放下顾虑,大胆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②因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重建。

如上《最后一课》时,笔者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表演,特别是学生在黑板上用尽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以及表演放学时无声胜有声的 “放学了,你们走吧” 的手势,动作和表情惟妙惟肖,许多同学都落泪了,学生通过表演深刻领会了韩麦尔先生的亡国之痛。他们眼看、耳听、口述、心想,没有了束缚,个个思维活跃,朗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 以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③这些名言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得十分明确。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激疑是较为有效的方法。疑乃思之始,学之端。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问题,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才会有所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教学课堂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于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造让学生质疑、辩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例如,在教《甜甜的泥土》时,在学生理解了“过去的妈妈”对王小亮的至爱至情给他带来的欢喜时,笔者提了一个问题:“当‘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地背了过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当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王小亮平时失去母爱后的艰辛情况,同时也理解了正是因为有老师等人类的爱,才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还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首先,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教师应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如一次写作课,笔者要求学生用白描手法展现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由于学生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人,描述得各各不同且惟妙惟肖。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他们写作难于下笔的问题,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其次,将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看大街小巷的广告用语,看报刊杂志,走亲访友,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等,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再现生活,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

注释:

①转引自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第181页。

②同上第60页。

③转引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186页。

篇12

一、注意技巧教学,增加篮球实践机会

篮球作为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运动,在教学中要重视技术性的教学。掌握技巧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篮球技能,更是为了保证在篮球中的运动安全。如果不掌握技巧,盲目练习,容易出现意外,伤害身体。掌握技巧,是为了更好地练习篮球,更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在初中篮球运动中,不少教师认为重要的是奠定篮球基础,让学生认识篮球,喜爱篮球即可。虽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的,但是教学意义不仅如此。让学生通过有序的训练,可以掌握更多的篮球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篮球水平,成为他们进行篮球运动的最大动力。

当然,技巧的练习离不开实践,如果只是掌握理论,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篮球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在不断的篮球实践中指导学生的理论技巧,从而提高W生的篮球运动水平。例如,在教学高低运球、胯下运球以及体前变向球以及转向球时,要让学生真切去感受每种运球方式的不同,增加球感,在运球方面增加球与手的接触感,能更好地掌握球和手之间的位置和方向,更好地控制球。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加实践练习,并以理论指导的方式多做纠正。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篮球技巧有所突破,使篮球教学的质量提高。

二、注意增加娱乐性,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

游戏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活跃课堂氛围,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因为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篮球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只有单一的技术讲解,或者是单方面的示范、讲解,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无聊,容易走神,更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教学经验也能总结出,学生在老师讲解时很容易感觉到疲惫,也不利于篮球教学的继续进行。在教学中引入游戏,增加篮球教学的娱乐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不仅如此,将零散的篮球知识点或是运动技巧用游戏的方式串联起来,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体前变向运球”时,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在重复性的动作中觉得身心疲惫,教学效果和练习效果不好。加入游戏元素,在运球前进的过程中设置五个左右的障碍,需要从左右方向绕过障碍前进,并且在运球结束时的中点摆个pose,老师可以用手机记录下来,能有效增加运球前进的趣味性。谁最后留下的笑脸照片最多,或者是谁率先完成10张照片,谁就是优胜者。可以是单人运球,也可以是团队传递,能够增加学生的团队精神,对篮球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

三、注意个性化教材,实施因材施教

篮球运动是一项与学生身心素质有关的运动,因此,其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息息相关。为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应当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按照学生的不同体质和心理素质等,开展不一样的篮球技术教学。例如,有的学生篮球运球技术掌握比较好,或者是自身协调性较好,可以重点锻炼他们的进攻;如果学生的个子比较高,或者是本身为耐力型、且能够实现有效防守,可以让其作为防守队员。特别是对女生篮球兴趣的培养,因为其本身对篮球的兴趣比较小,所以可以从篮球的运动史开始培养,或是介绍一些NBA的篮球明星等。对于身体比较弱小的学生,可以降低教学要求,从学习兴趣到基本的动作等进行训练,逐渐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更加适合或是喜爱篮球这项运动。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益处,不仅仅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一项精神、情感和态度于一体的学科,能够让学生从中放松身心,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又能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篇13

针对《图形的旋转》这节教学内容我觉得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借助俄罗斯方块设计一种可以借助平移到位的,一种可以借助翻折到位的,一种可以借助旋转到位的,让学生自然感知初中全等变换的三种形式,回忆出生活中物体在平面内旋转的事例。通过引导,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图形旋转的例子,概括出图形旋转的概念。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反馈方式之一,如何驾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提问运用得好,对检查学生、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在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时,A老师作了这样的设计:作出线段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后教师提问: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学生探索完之后,教师接着提问:我们可以把线段AB旋转当成哪个三角形的旋转? 在未总结图形旋转的性质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无形当中给学生探索、发现结论造成了极大地干扰。

而B老师作了这样的设计: (1)将三角尺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 的位置. 什么发生了改变?还有什么没有改变?(2)除对应边相等外,猜想: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请验证。(3 )除对应角相等外,猜想:还有哪些相等的角?请验证?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我们的发现吗?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追问。不断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先操作再观察、思考从而进一步归纳、概括并表述,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所反应出的突出的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施有效调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教师的输出到学生的有效输入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性如何。要使这一过程处于最优状态,取得最优效果,教师的调控既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1、明确输出信息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显高于无目的的效率。每一堂课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要明确:学生应当从教师输出的丰富的信息中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具有哪些能力。

2、注意输出信息的变式。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培养思维习惯的主渠道。如何改变我们以“量”取胜的传统课堂教法,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B老师选择了孤孤单单的一道例题。如图,E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AEB=135°,BE=3cm,ABE按顺时针旋转一个角度后成为CFB,图中_____是旋转中心,旋转______度,点A与点______是对应点, BEF是_____三角形, ∠CBF=∠____,∠BFC=_____度,BF=_____ cm 。

我觉得可能这样处理比较好:首先,给条件让学生作出CFB;其次,对题目的条件或形式作一定的变式。变式一: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①旋转中心是哪一点?②旋转了多少度?③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变式二:如图, ABC. ADE均 是顶角为42度的等腰三角形,BC和DE分别为底边,图中____与____,可以通过以点___为旋转中心,旋转角度为___度,其中∠BAD=___,CE=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