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固定资产投资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施工项目多,投资规模偏小。县委、县政府制定今年的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多管齐下上项目。通过对接大企业上项目、扩大投入上项目和招商引资上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支撑。1-5月全县固定资产施工项目9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8个。新开工项目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有5个,增加投资1.16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4%。虽然新开工项目比较多,但投资规模不大。新开工的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最大的都只有2.5亿元。
2、城市建设投资迈大步。加快城市建设,既能拉动投资、改善环境、带动产业发展,又能造福市民。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今年以来,城市建设投入之大、项目之多、速度之快、效果之明显前所未有。城市建设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118.5%,城市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6%,今年城市建设投资近乎前五年的总和。
3、工业投资重头戏。1-5月,全县共完成工业投资3.77亿元,同比增长47.3%,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3%。从行业来看主要投向依然是制造业和采矿业,受益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经济回稳,我县采石场、沙场及其他建筑辅助产业遍地开花,铁矿、钨矿开采、采选及技改项目逐步恢复投资与生产。
4、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第一产业增长强劲,1-5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万元,是去年同期的3.75倍,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农林项目投入力度加大;第三产业占比降低,今年占固定资产比重为27.2%,比去年降低了14.6个百分点。
5、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受政策面的影响,全县房地产市场投资减少。1-5月,全县房地产投资完成2918万元,同比下降38.2%,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9%。去年同期房地产投资完成4723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26%。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制约问题进一步突出,物价上涨压力大。由于国家明松暗紧的货币政策,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无论是企业流动资金还是项目建设资金都比较紧张,对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形成较大影响。有的重点项目上级资金到位不及时、地方政府配套自筹资金缺口大、物价持续上涨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对施工带来较大影响,工程进展缓慢。
2、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增长的难度加大。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因之一,因而,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购房者变得更为理性,楼市有价无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速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降低,这种情况是近年来少有的。同时,开发商囤地观望现象严重,14家房产开发企业仅有6个在建项目。1—5月,房屋施工面积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35%;制约了县房产投资增速的继续攀升。
3、一批重点工程已完工,主要建设投资项目进度慢。如g106线改建、淇南电站、湘能扩机工程等重点项目已完工。106桂东开山至段公路改造等项目因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致使工程建设进展缓慢。由于缺乏大型项目的及时跟进,全县投资的快速增长将难以持续。
三、几点建议
篇2
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同期仅低1.6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前高后低”不同是,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9月比增长最慢的2月份仅高出3.1个百分点,增速较快而且平稳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二)结构改善
2005年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1―9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在去年同期增长63.7%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76.8%,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629亿元,增长41.1%,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33亿元,增长2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
(三)能源约束减缓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以煤炭需求为例,上半年除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火电、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增速均有所回落,受此影响,煤炭需求也在回落;受煤炭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煤炭出口也在减少,进口在增加。由于需求回落和净出口减少,煤炭紧张状况总体呈缓解态势,库存水平明显上升,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同样,由于价格上涨和电力供应增加等原因,石油产品需求也出现明显回落。
(四)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
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等原因,今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实际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尽管目前不能准确测算消费率的最终变化,但通过分析,我们预计今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差会有所缩小,二者之间的非均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尽管今年投资从总体上运行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粗放型特征进一步强化;经济增进型项目比重过大,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政府投资调控者与投资者主体双重角色的错位突出。可以说,这两年投资“压”不“下”的重要根源在于这种双重角色关系模糊和定位不清,从而使得相当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2006年投资增长的环境分析与趋势预测
(一)有利因素
一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为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以预见,明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短周期(基钦周期)为3―5年,虽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的峰顶已经越过,但现在还未出现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从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今年投资、消费和外贸三个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增长,因此GDP增长将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初步预计全年增长率在9.4%左右。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看,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物价相伴随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增长与投资相关度很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
三是各地换届效应促进政府主导性投资增加。明年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历史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惟GDP是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此,政府换届效应(政治周期)将对明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消费需求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由于投资和出口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消费拉动型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以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业税减免,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以及即将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和职工住房改革新举措等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明年消费需求的扩大。尽管消费需求较投资后起是经济周期由上升期转向稳定期的重要特征,但是消费高增长对提高投资者信心,提高投资者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资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由于今年经济高增长并未导致物价同时跟进,从而使明年加息预期大大减弱;同业拆借市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比上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从金融机构存贷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为8.4万亿元人民币,高于上年同期2.7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资金供给充裕,利率将走低,有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大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狂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我国经济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速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二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小幅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
三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由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预计2006年我国企业效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这将减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四是基数较高。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长26.1%,在建规模相当大。
(三)趋势预测
2006年,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投资将呈现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既不会出现大起也不会出现大落的局面,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低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在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加的同时,由于政策稳定、基数较低、内在冲动大等原因,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既不会大升也不会骤降,预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4年国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摆脱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老路。投资模式粗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此,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二)加快和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界定与理顺政府作为投资调控者和投资者关系,严格限制政府对社会投资的直接干预
鉴于政府兼有投资活动调控者和参与者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一是应及时出台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的细则。建议下一步加快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资行业目录》,把政府投资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准公共物品)的范围;二是借鉴国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会化,进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事实上,我国对公共物品市场化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还需进一步加快政策。
(三)继续加大新增财政收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多年来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名,增加GDP和政绩为实的经济促进型项目,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异常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尤其是农村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分向少数人和少数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民工荒”与“高失业”并存即是例证),不一而足。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
(四)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测算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0%靠全要素生产率,30%靠能源、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1978―2004年的26年中,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4%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32%,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为68%,而且近几年来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下转第10页)(上接第16页)人才流动秩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篇3
中图分类号:F40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当前政府固定资产的投资分析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政府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引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杠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十一五”时期实施4万亿元投资投资计划使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保持高位运行状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十二五”时期,较“十一五”时期总体上有所放缓,但随着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投资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基本态势,五年平均增速有望达到20%左右。投资调控政策应把握三个基本取向;一是促进投资平稳运行;二是着力推动投资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民生改善;三是积极培育内生自主投资增长动力。
一) 促进投资平稳运行
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十一五”期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未来一段时期的投资政策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从一种应急状态向与经济规模相适应、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常态转变,从“快重准实”向均衡持续投入转变,避免经济因投资的波动造成大的起落,逐步走出行政周期驱动投资周期、投资周期主导经济周期的循环模式,切实促进投资的平稳运行。预计“十二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20%左右。降低投资率是后危机时期顺应经济周期规律、实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了高位运行,2006~2009年平均达到43.7%的高位。长期高投资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能,与社会的消费能力日渐脱离,进而导致总供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外需保持低速发展的条件下,要求投资有所放缓,投资与消费比例向合理的水平回归。另外,我国投资长期保持高增长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为支撑,以“大进大出”为发展模式,形成了大量附加值低、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体系。因此,原有发展模式所支撑的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必须有所降低。但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加速期,每年将新增900万人就业,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区域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等政策措施,都将对投资发挥支撑作用。根据模型测算,到2015年,投资率将由2009年的47.5%下降到45%左右,投资增速将由“十一五”时期平均26.2%左右下降到20%左右。“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危机后经济复苏期,前期由于政策刺激力度逐步减弱导致投资增速下滑较大。随着经济复苏进程推进,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投资将逐步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投资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走势。
二)着力推动投资结构调整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主题之一,投资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必然成为这一时期投资运行的主要特征。
第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格局,2006~2009年的三次产业投资平均结构为1.4∶43.0∶55.6。“十二五”时期,在“三农”政策以及2010年出台的一揽子涉农政策的扶持下,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将稳步提高。随着工业化由规模扩张逐步向质量提高转型,同时在节能减排目标的严格约束下,第二产业投资也将由于高载能行业投资减少不断下降。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下,第三产业投资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模型测算,“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达到1.5∶40.2∶58.3。
第二,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仍是贡献率较大的投资领域。目前,房价与居民收入相比仍然过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模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缺口仍然较大,房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十二五”时期,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坚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投资增长形成阻力,但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房地产需求仍然旺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将部分弥补商品住房投资增长的缺口。根据模型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平均增速将达到20%左右。
第三,民生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将成为投资增长的新亮点。民生领域长期以来,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投资以重工业为主的格局,在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时期如果经济发展的导向仍然是数量和效率而不顾质量和公平,将很有可能走进“低增长陷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因民生领域投资不足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提出针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为重点的相关扶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在新的起点上展开角逐的战略高地,是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也是带动我国投资乃至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关键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投资增长的又一亮点。
二 未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政策建议
政府固定资产未来投资的可行性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加以引导与规范。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规范政府审批,强化投资监管,优化投资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进一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集中抓好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和项目管理。将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从以行政审批为主转到以投资监督管理和为企业服务为主,强化和提高政府的投资规划和信息职能。
二)、切实贯彻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促进投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尽快建立起鼓励民间投资的标准和规范。第二,进一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面,应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银行,同时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业务的融资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应支持中小企业向社会定向募集股份和发行债券,支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第三,统一税法,做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具有相同待遇,坚决打击垄断企业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限制。
三)、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地方政府融资能力
第一,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方针,进一步推进中央、省、市县三级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解决融资平台问题。第二,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缓解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问题。第三,开征房产税,增加地方政府税源,允许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发债权,减小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四),树立科学政绩观,完善投资调控体系
篇4
许多文章文献已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很少论及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但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等为投资主体的格局尚未改变,这样的体制在我国现有国情下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今,又一起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正在蔓延。如何进行投资驱动三驾马车,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投资,正确引导投资,对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缓解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1990、1995、1998、2000―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与第三产业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产值作了描述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
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基本态势
样本区间为1990、1995、1998、2000―2007年,这11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0年的1191.96增加到2007年的72766.67,增加了60倍,第三产业增加了11倍。
(一)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三产业产值的运行态势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这11年中第三产业的均值为51654.15亿元,第三产业固定资产均值为30169.69亿元,其中1990―1995年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由1191.96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6131.88亿元,增加5.14倍,第三产业增加3.4倍,增速较快。从1996―2007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三产业产值运行态势基本一致,绝对值增幅较大,年增长率保持稳定态势并缓慢上升。这段时间尽管有1998年的南方洪灾和2003年的SARS流感,但第三产业和其固定资产投资并为受到很大影响,反而有所稳定上升。
同时,在二者的对比态势中可看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间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扩大,需维持同样的速度所需固定资产投资业越来越大。我们从中可看到,2000年,第三产业和其同定资产投资间距最大,可知这一年第三产业同定资产投资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下降,以后缓慢回升并迅速增加。
(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年度增长率对比
从图2可看出,二者增长率基本一致。从1990―1995年,增长率为最高,以后增幅放缓,到1998年达到最低,以后逐步上升在2000年又出现一个高峰值,到2007年7年间增速降低,呈现平稳状态并有所上升。
(三)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从图3和图4中可看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在不断上升,尤其足本世纪以来,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然而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却在不断下降。除去2000年,第三产业产生一个跳幅,可看出第三产业与其同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基本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这说明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度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
三、第三产业与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间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线性同归分析方法来讨论。下面是第三产业与其同定资产投资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看出二者之间是高度相关的,1统计量值的显著性概率P=0.000<0.05,而且从Spearman相关系数看,二者也王是高度相关的。
下面用如下经济计量模型来对第三产业同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关系作定量分析
第三产业产值:Y=a1+b1FA1+c1……(1)
lnY=a2+b2FAI+c2……(2)
其中(1)和(2)式的a1和a2为常数项,b1和b2为系数,c1和c2为随机扰动项。我们得到(1)的同归结果:
a Predictors:(Constant),固定资产
b Dependent Variable:第三产业
方程(2)的回归结果
从各个表中可看出,上述经济计量模型的各个参数检验值基本符合要求,而且各同归方程的相关系数显著。线形型式的计量模型表明,每增加1亿元同定资产投资,增加1.2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而对数行式的计量模型则从弹性的角度做出解释,即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可以在当年带来0.66%第三产业产值。
四、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宏观分析来看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一)投资的供给效应
投资作为供给主要是从投资作为一种物质基础即资本积累的角度进行分析。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要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必须预先积累资金,而资金的积累亦自然导致劳动生产力的改进”即资本作为一种积累为其以后的经济增长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作为供给的第三产业的投资,由于存在滞后期,通常从当年中难以看出其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从其以后几年或以后几期来考察其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由于第三产业门类繁多,而每一行业的滞后期又不同,所以特选了有一定代表性的第三产业两个部门――运输邮电业和商业,作为对第三产业投资的效果分析。从中可看出作为供给手段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三产业同样存在这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需求的第三产业投资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同时也会由于被扩散而被弱化。这是因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引致第三产业内消费品的需求,并且可引致对工业、农业等一二产业内消费品及投资品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服务需求或对第三产业内需求的转化率将直接影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同时,固定资产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服务消费占人们总消费的比重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投资的需求效应
投资需求主要是指由于投资活动而引致的一系列市场需求,萨缪尔森认为“投资是发号施令的因素投资使收入上升或下降”而凯恩斯的“投资乘数论”的一个创新发现,证明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可发挥数倍于自己即乘数的作用,对经济做出贡献。举个简单例子,即100元的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可能是其10倍、20倍、100倍……的经济增长。
五、启示
通过以上描述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同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因此,扩大同定资产投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投资决策。同时,应该看到扩大投资需求也成为一种扩大内需的主要的政策方式,但也应充分重视投资资金的来源、去向、结构和投资安全性等。对市场失灵的调节,政府应该注意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握投资力度,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切实增进国民财富。要不断强化投资前论证、建设中监管增强透明度、竣工后的运营,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篇5
一、 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
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三、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批准根据的合理合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控制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全面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研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复核净现值。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复核现值指数。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篇6
关键词:税收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格兰杰检验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实施经济建设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陈润华、吕松(2012)指出固定资产投资与税收收入有很强的联动作用,搞好固定资产投资,是增加税收收入的重要途径。固定资产投资与税收收入互动关系的研究为国家制定积极财税政策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固定资产收益提供方向。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国民收入增长这三者及各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均与经济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国民收入增长有利于税收的增加。陈意新(2009)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收入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得出国民收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要大于投资对国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唐雁(2010)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并解释了这些因素和税收收入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其对税收收入影响程度的大小。王悦然(2010)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对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是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外一些学者也分析了不确定的税收政策与投资的关系。Feldstein and Flemming(1971)、Dixit and Pindyck(1994)、Hassett and etcalf(1999)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税收政策对投资价格、投资回报以及投资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Hassett and Hubbard(1998)、Whelan(1999)的一些研究认为税收政策(激励)不仅影响投资量,而且影响资本品的价格。
由上述分析可知,国内学者对税收收入影响因素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较多研究;国外学者对具体税收政策与投资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对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多,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过程及结果
我国自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考虑到政策变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1980-2011年的数据。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总共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的近几年。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税收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对各个阶段并不进行区分。
(一)变量选择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选择税收收入(Y)和固定资产投资额(X)作为变量进行分析。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均是经济变量,可能存在很严重的非平稳性,取对数处理,使数据变得相对平稳,分别为LNY、LNX,以便于建立模型。
(二)建立模型
1.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对税收收入序列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税收收入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知,p值为1.0000,非常大,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检验,不能拒绝原假设,税收收入序列为非平稳的。
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平稳性检验:由表2可知,p值为0.9368,比较大,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检验,也不能拒绝原假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序列为非平稳的。
由上述分析得知税收收入序列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序列均为非平稳的,因此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税收收入一阶差分序列作平稳性检验:由表3可以看出,p值为0.0001,足够小,t统计量值为-5.375868,小于相应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税收收入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的。
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一阶差分序列作平稳性检验:从表4可知,p值为0.0000,比较小,t统计量值为-6.402126,小于相应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是两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因此可用税收收入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作线性回归,并检验其残差序列是否平稳。
首先,以税收收入(LNY)为被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额(LNX)为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
由表5得出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LNYt=0.612096+0.846043LNXt+et
其次,对残差序列作平稳性检验:
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2.656768,小于相应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税收收入(LNY)和固定资产投资额(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税收收入(LNY)和固定资产投资额(LNX)之间存在协整,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均衡误差,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把协整回归中的误差项et看作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税收收入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构如下:
LNYt=α+βLNXt+γet-1+εt
生成税收收入(LNY)和固定资产投资额(LNX)的差分序列:
LNY1t=LNYt=LNYt-LNYt-1
LNX1t=LNXt=LNXt-LNXt-1
以LNY1t作为被解释变量,以LNX1t 和et-1作为解释变量,估计回归模型,如表7所示。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LNY1t=0.098+0.3488LNX1t-0.2949et-1
t=(2.91) (2.49) (-2.25)
R2=0.2492 DW=1.8610
从t值可以可知,模型中各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上述估计结果表明,我国税收收入的变化不仅仅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税收收入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et-1估计的系数为-0.2949,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若上期税收收入高于均衡值,本期的税收收入涨幅会下降;若上期税收收入低于均衡值,本期的税收收入涨幅会上升,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误差项et-1的系数表明29.49%的偏离均衡部分会在一年之内得到调整,调整幅度不算很大。
4.格兰杰检验。格兰杰检验的前提条件是变量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可能出现伪回归,因此选取税收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阶差分序列来作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对税收收入不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0260,在95%的置信水平下,当滞后阶数为7时,税收收入对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显著影响,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格兰杰原因,但78%的P值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不是税收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知,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税收收入对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化有滞后效应。
(三)模型结果解释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有长期均衡关系。从所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短期动态波动中,存在误差修正体制。当税收收入高于均衡水平时,会有一种力量将其本期值往下拉;从模型上看,若税收收入高于均衡水平一个单位,在本期得到下调修正的部分为29.49%。当税收收入低于均衡水平时,会有一种力量将其本期值往上提;从模型上看,若税收收入低于均衡水平一个单位,那么在本期得到上调修正的本分为29.49%。在格兰杰检验中,可以看出税收收入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格兰杰原因,即税收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或减少,直观分析可知,当税收收入减少,即宽松的财政政策,投资环境良好,投资力度便会加大;当税收收入增加,即紧缩的财政政策,由于税收的加重,导致投资热情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额随之下降。这种结果只能作为真正因果关系的一种支持,但不能作为最终根据。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有长期均衡关系。从税收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额长期均衡模型中可以看出,当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一个单位,税收收入增加0.85个单位,足以见得固定资产投资对税收收入的贡献。
2.格兰杰检验结果得知,税收收入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格兰杰原因,即税收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或减少。虽然格兰杰检验只是真正因果关系的一种支持,不能作为最终根据,但检验结果也能为政策提供一定依据。
(二)政策建议
1.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区域发展优势策略,积极推进重点项目投资和建设,重视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管理。
2.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调动税收政策对固定资产的引导作用。依据不同税种,发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不同税种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不同的影响,国家应依据具体的经济形式,适时调整税收政策,积极推动分区域税收政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意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协整分析[J].金融经济,2009(6)
2.唐雁.诠析中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J].企业导报,2010(11)
3.王悦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J].现代商业,2010(9)
4.Feldstein,M. and J.Flemming.Tax Policy,Corporate Saving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in Britai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1,38(4)
5.Dixit,A and R. Pindyck,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66(3)
篇7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近28年里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截至2007年末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4294.5亿元,比1980年增加132倍,年均增长速度19.9%。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增速达23.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在近28年里波动较大,但在2000年以后逐渐平稳。将“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9.9%)之差的绝对值”作为衡量波动程度的指标(定义为波动值),那么在这28年间,只有3年的波动值控制在5%的范围内,平均波动值达到10.7%。进入21世纪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值开始逐步稳定,2001年到2007年的平均波动值为7.8%。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分析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基本趋势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省内投资规模是否过大。具体指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率,二是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
(1)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于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81年到2007年,湖南省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差距在1992年以后尤为突出,1992年至今湖南省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因此,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相比还不是很高。
(2)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渐下降,并于现阶段趋于稳定。上世纪80年代十年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国总量的平均比重为3.3%。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里,该平均比重下降到2.8%,说明在这段时期里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全国的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该占比指标稳步回升,并维持在3%的平均水平。
(二)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稳定。从2004年至今,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投向比重稳定,但也出现了微小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投入最多,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62.6%;第二产业的投入量次之,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36.3%;第一产业的投入量最少,平均不到总量的1%。在投资结构相对稳定的同时,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一方面,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在近期内达到了75%以上,但是由于存量规模太小,不会大幅度改变第一产业占总投入量的比重。另一方面,投向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轻微下降,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中。根据2008年9月末的情况,第三产业的投资量占总投资的比重60%,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量的占比38.9%,上升了2.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从总量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在近期内尤为突出,但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只占全国总量的3%左右,而且固定资产投资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和增速较为合理。从结构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趋势,但是总体上比较稳定,基本上投向于二、三产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效益分析
为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本文运用建模实证。在建模之前,有以下假设前提:一是在样本期内,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没有发生巨大变动。二是在样本期内,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投放结构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动。三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短期内不存在互动效应。为此,选取样本点的时间段较小,为2001年到2007年间湖南省的季度数据。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采集
引入了五个变量,四组方程。五个变量分别为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I),湖南省内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省内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GDP1、GDP2、GDP3)。对五个变量取对数后,分别为LI、LGDP、LGDP1、LGDP2和LGDP3,构建下列四组方程:
LGDP=α+β×LI+E(1)
LGDP1=α+β1×LI+E1(2)
LGDP2=α2+β2×LI+E2(3)
LGDP3=α3+β3×LI+E3(4)
其中:β、β1、β2和β3分别为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α、α1、α2和α3分别为所在方程中的截距;E为对应方程的误差项。样本空间为2001年4季度到2007年4季度。
(二)实证分析
由于使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为防止谬回归,本文使用两变量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测算资本产出弹性,使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法检验(EG检验)。采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3.1。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采用增强的Dickey-Fuller方法(ADF检验)来检验方程中五个变量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五个变量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2.协整分析
在五变量都平稳的条件下,分析LI与LGDP、LGDP1、LGDP2、LGDP3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和(4)回归,结果如下:
LGDP=4.436+0.451×LI+E(5)
(0.0000)(0.0000)
LGDP1=0.882×LI+E1(6)
(0.0000)
LGDP2=3.555+0.445×LI+E2(7)
(0.0000)(0.0000)
LGDP3=4.277+0.329×LI+E3(8)
(0.0000)(0.0028)
其次,检验方程中的误差修正项是否平稳。如果平稳,说明该方程中两变量的协整关系存在。检验结果见表2。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检验形式”中“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4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四组误差项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误差修正项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同为平稳序列。因此,LI与LGDP、LGDP1、LGDP2、LGDP3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分析表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产业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还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根据Eviews 3.1的统计结果,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D(LGDP)=0.388×D(LI)-0.754×E(-1)(9)
(0.0000) (0.0030)
D(LGDP1)=0.599×D(LI)-1.191×E1(-1)(10)
(0.0005) (0.0001)
D(LGDP2)=0.431D(LI)-0.844×E2(-1)(11)
(0.0000) (0.0040)
D(LGDP3)=0.277×D(LI)-0.971×E3(-1)(12)
(0.0007) (0.0010)
其中:D(LI)、D(LGDP)、D(LGDP1)、D(LGDP2)和D(LGDP3)分别为对应变量的差分项;E(-1)、E1(-1)、E2(-1)和E3(-1)分别为协整方程(5)、(6)、(7)和(8)误差修正项的滞后一阶。
(三)结论
根据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四个协整关系来看,即方程(5)到(8),在长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1%,会导致全省经济总量增加0.4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0.882%、第二产业增加0.445%、第三产业增加0.329%。从长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最低。
2.从四个误差修正模型来看,即方程(9)到(12),在短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立即可以使全省经济增长0.38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599%、第二产业增长0.431%、第三产业增长0.277%。从短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低。
3.四个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都比较大,说明在短期内,反向修正机制作用很强,湖南省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在短期内消除。
(四)对结论的解释
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资本投资于湖南省第一产业的效益都远高于二、三产业,主要原因是在湖南省现有的经济结构特点下,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吸纳资本要素的能力较弱、吸纳劳动力要素的能力较强,在生产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中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高、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低。如2007年,湖南省第一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仅为1%左右,但却吸纳了全省50.3%的劳动力人口。
三、政策建议
篇8
2、工业性投资以续建和技改投入为主。上半年累计投入1.25亿元,同比下降13.5%。
3、房地产开发相对稳定,上半年累计投资1.17亿元,同比增长4.5%。今年我县计划实施的房地产项目5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2个。新开工的两个项目因方案调整、设计变更等原因仍处于方案编制、项目审批阶段。
二、主要问题
1、重点工程进度较慢,投资带动力不强。今年我县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4.8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9.8%。上半年,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仅完成年计划的22.88%,重点工程投资没有发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力军和带动作用。
2、新开工项目前期推进不快,多数项目尚未落地。今年我县投资计划盘子中,新开工项目较多,目前,多数项目都处于前期工作推进阶段,多数项目尚未落地,给投资计划完成带来了较多不稳定因素。
3、工业类投资下降明显。原因是往年结转的项目处于扫尾阶段,新开工项目未能动工兴建。
三、下半年投资形势预测
2008年,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将进一步从紧,项目适时供地将面临很大压力,项目融资也比较困难,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县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上半年,投资计划完成情况较差,给全年计划完成带来很大压力和困难。下半年,我们预测投资将会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前期工作完成,项目落地开工。下半年,我县重点工程计划方案中,有多个项目有望在下半年开工建设。
2、项目资金、用地等条件逐步成熟,将有力拉动投资增长。如各乡镇下山脱贫点、文化活动中心、生态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
3、工业性投资将较快增长。就彭月产业基地而言,上半年,处于土地平整阶段的企业有9家,下步,这些企业进入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阶段后,将实现投资较快增长。
4、下半年,气候条件更有利于项目建设,各项目施工组织相比也较为成熟,各乡镇、部门对投资环境的认识也更为深刻等,也是保证投资加快的有利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篇9
2、工业性投资以续建和技改投入为主。上半年累计投入1.25亿元,同比下降13.5%。
3、房地产开发相对稳定,上半年累计投资1.17亿元,同比增长4.5%。今年我县计划实施的房地产项目5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2个。新开工的两个项目因方案调整、设计变更等原因仍处于方案编制、项目审批阶段。
二、主要问题
1、重点工程进度较慢,投资带动力不强。今年我县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4.8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9.8%。上半年,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仅完成年计划的22.88%,重点工程投资没有发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力军和带动作用。
2、新开工项目前期推进不快,多数项目尚未落地。今年我县投资计划盘子中,新开工项目较多,目前,多数项目都处于前期工作推进阶段,多数项目尚未落地,给投资计划完成带来了较多不稳定因素。
3、工业类投资下降明显。原因是往年结转的项目处于扫尾阶段,新开工项目未能动工兴建。
三、下半年投资形势预测
2008年,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将进一步从紧,项目适时供地将面临很大压力,项目融资也比较困难,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县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上半年,投资计划完成情况较差,给全年计划完成带来很大压力和困难。下半年,我们预测投资将会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前期工作完成,项目落地开工。下半年,我县重点工程计划方案中,有多个项目有望在下半年开工建设。
2、项目资金、用地等条件逐步成熟,将有力拉动投资增长。如各乡镇下山脱贫点、文化活动中心、生态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
3、工业性投资将较快增长。就彭月产业基地而言,上半年,处于土地平整阶段的企业有9家,下步,这些企业进入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阶段后,将实现投资较快增长。
4、下半年,气候条件更有利于项目建设,各项目施工组织相比也较为成熟,各乡镇、部门对投资环境的认识也更为深刻等,也是保证投资加快的有利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篇10
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几种主要渠道:国内预算、国家贷款投资、外商投资、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鉴于各地区的自筹以及其他资金来源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以及全文的统一、协调性,本文中我们采用: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额=总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预算额-国家贷款投资额-外商投资额。选取1991年至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年鉴上所选指标值都是用现行价格计算的,本文对各指标数据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依据调整后的可比价格指标考察各投资来源对就业人数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并且使得据以进行的影响分析更加稳健,依此得到的结论更具有参考价值。取对数可减小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且对数回归模型的系数有比较实用的经济意义。所以,本文对经价格指数缩减所得的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另外,本文主要采用了多元分析中的岭回归进行研究。岭回归是针对出现多重共线性时改进OLS估计的方法。因岭参数不是惟一确定的,一般岭回归估计是回归参数的一个估计族。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岭迹图来确定岭参数。本文主要用SAS、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本模型研究的是我国就业人数(rs)与国内预算(ys)、国家贷款投资(dk)、外商投资(wz)、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zc)之间的关系。以就业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余为解释变量,目的是通过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获知国内预算、国家贷款投资、外商投资、自筹和其他资金是不是对能够支持、影响就业人数以及各变量对就业人数的影响程度。观察散点图发现取对数各变量与就业人数近似成线性关系,因此建立方程如下:
就业人数、国内预算、国家贷款投资、外商投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均摘自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1=100)来自2004年年鉴。原始数据先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缩减再取对数。
对模型运用OLS进行参数估计,由输出结果可看到:①从经济意义考虑,国家贷款投资和外商投资与就业人数成负相关关系,不符合实际情况。②四个变量的VIF均大于10,最大为196.28,表明变量间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DW检验合格,模型无序列相关性。③ys、dk、wz在a=0.05的显著水平下对rs的影响均不显著,而回归方程是高度显著的,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影响均被变量间的多重共线藏了。
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岭回归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因此,进行岭回归,由分析数据的岭迹图及输出数据集可看出, ,岭迹曲线趋于稳定。因此本文取k=0.05建立回归方程,输出结果可写出k=0.05时的岭回归方程为:
rs=10.8934+0.0266ys+0.0188dk+0.0088wz+0.028zc
此时所得的回归系数的符号都是有经济意义的,且各个回归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3,说明已消除了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虽然岭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比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均方根误差有所增大,但变化程度不大。从经济意义上分析,根据模型,方程估计系数解释如下:国内预算每增加1%,就业人数约增加2.66%;国内贷款每增加1%,就业人数约增加1.88%;利用外资每增加1%,就业人数约增加0.88%;自筹及其他资金每增加1%,就业人数约增加2.8%。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对就业人数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国内预算、自筹及其他、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此外,根据模型可对就业人数进行估计。就业人数观察值、估计值及误差略。就业人数实际值与估计值曲线图,见图1。可看出,此模型整体有较好的模拟结果,估计曲线拟和优度也较好。
三、各地区资金来源状况分析
篇11
(一)审计规范缺乏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是由审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主管单位共同监管负责。但其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部门较多,每个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掣肘,最终在固定资产监管的实际活动中监督不能、监督混乱的局面时有发生。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作为其中主要的监督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效果,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审计规范约束。顶层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缺少应有的保障,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实际的约束力,降低了审计活动的效果。
(二)审计范围不足
从理论上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的审计,包括项目筹资审计、项目开工前审计、项目建设审计以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四个组成部分。具体到我国现实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由于我国固定资产项目较多、审计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等原因,我国固定资产审计活动偏向于事后的项目真实性和合法合规,对事前的投资活动和事后的质量效益关注较少。也就是说我国固定资产审计工作偏向于纠错防弊,而对项目绩效和项目中间的监督控制监督不足。如此,覆盖面偏窄和审计力度不够的固定资产审计活动降低了审计质量,从而影响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的监督效果。
(三)审计方法有限
在信息化异常兴盛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审计活动也不例外,计算机审计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迅速,目前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活动的重要工具。然而相较于其他审计活动,我国固定资产审计在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审计的内容仍然较少,与之相适应的通用型和实用性审计软件依然匮乏,电算化审计十分滞后,从而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四)审计人才匮乏
审计活动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活动,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审计业务知识还要求其对审计的相关领域有较为熟悉的理解和认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也不例外,其要求从业者既熟悉财务审计业务也要对工程领域有较深的理解。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审计领域严重缺乏知晓工程的业务人员,而在政府组织招聘时由于薪资待遇等问题又很难招到优秀的工程及计算机人员,从而使得工程业务人员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固定资产审计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固定资产审计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增加审计监督的约束力,首要的方法在于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审计责任,使得审计活动有法可依、审计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能够获得有效开展,各级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扩大审计内容,提高审计质量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全过程的审计。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过程中强化对全过程的监督。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将审计监督提前至编制项目设计计算书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之时,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活动的约束力。此外,为了提高审计质量,还需要将效益审计的理念纳入到审计过程中,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效益,保证国有资金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三)??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
篇12
1、 现金流量是企业可动用的实际资金
一项固定资产的投资的维持不是取决于一定区间是否有会计核算的账面盈余,而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在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状况通常比盈亏状况更加重要。未收现的收入不能用于企业的实际支付,而所支出的现金无论是否消耗,都不能再用于其它投资,只有将现金收回,才能用于其它支付。
2、 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利润与现金流量都可以用来评价固定资产投资,然而由于利润的制定依据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则根据收付实现制制定,一般认为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首先,利润在各年的分布受存货计价、折旧计提、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应计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的分布不受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实际的现金流量”,更能保证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评价的客观性。
其次,现金流量有利于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要做到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弄清楚每笔收入与支出款项的具体时间,而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并不考虑资金收付的时间;同样,若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内,各期利润总额与现金净流量总额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所以,现金净流量可以取代利润作为评价净收益的指标,而且现金流量作为评价项目净收益的指标比利润更客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案例来加深理解:
例1:某企业购入设备生产产品,预计设备价款33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设备报废变现净收入50000元,与税法规定的数额一致。该项目配套流动资产投资120000元。设备投产后每年预计实现现金收入240000元,经营期内年付现成本均为115000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则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见表1。
通过该表可以看出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利润总计与现金流量总计均为345000元(税前)或258750元(税后),但每年年末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是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两者并不相等。
二、 现金流量的测算
1、现金流量、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现金流量是指在投资决策中与投资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而相关现金流量又是企业投资某项目的现金流量与不投资该项目的现金流量之差,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增加的数量,是一种增量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算是否合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评价和最终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还应适时注意考虑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并不因投资方案的接受或放弃而改变,因此它不属于增量现金流量从而在投资决策中不应予以考虑,是决策无关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投资决策中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支付,但作为与投资方案相关的潜在成本必须加以考虑。另外,为了使相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具有统一的比较基础,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评价时应当使用税后现金流量指标。
2、 现金流量的构成
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现金流量构成,一般有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
(1) 初始期现金流量
初始期现金流量是指为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而发生的有关现金流量,是项目的投资支出。投资支出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出,常发生在项目前期。较大的项目投资分几年支出。
(2) 经营期现金流量
经营期现金流量是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在整个寿命期内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量。这些现金流量通常是按照会计年度计算的,主要内容包括:a.营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或成本费用的节约额。b.各项付现成本的增量。c.各项税金缴纳的增量。
在生产经营期间,企业要进行产品(劳务)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既有现金流入,又会发生现金流出。因此,可用现金净流量来表示。假设各年的营业收入均为现金收入,则每个经营年度的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所得税
公式二:年所得税=(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用T代表所得税税率,用固定资产年折旧代表年非付现成本,将公式二代入公式一,可得:
公式三: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1―T)―年付现成本*(1―T)+固定资产年折旧* T
可见,因折旧计入成本、减少利润从而可以起到减少所得税税负的作用(每年少缴纳的所得税额为“年折旧*所得税税率”),这种作用称为“折旧税抵”或“税收挡板”。
(3)终结期现金流量
终结期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经济寿命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增量。一般来说,项目的终结期是以该项目的设备到期报废为依据确定的。该期现金流量一般包括两部分:该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和非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前者与经营期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一样,后者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固定资产清理报废的变现净收入。
b. 相关的税收支出。如固定资产报废时残值收入大于税法规定的数额部分应上缴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出),反之抵减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入)。
c. 垫支营运资本的收回。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寿命终结时,在初始期作为现金流出而投入的营运资本会以现金流入的形式收回,而且在终结点一次性回收的流动资金应等于各年垫支的流动资金投资额的合计数,因此,营运资本在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中应当注意分别在项目初始期和终结期对其进行两次考虑,否则会使得投资决策出现错误。该时期的现金流量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入。
3、 现金流量的估算
企业估算现金流量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某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以此进行方案的优选。现金流量的估算方法一般有现金流量的全额法和现金流量的差额法两种。现金流量的全额法是指分别计算出各投资方案项目期内每期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现金流量的差额法是指计算出两个互斥投资项目投资期内各期的差量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显然,该方法运用条件之一是互斥投资项目的投资期要相同。
现举例说明现金流量的计算:
例2:某企业计划进行某项投资活动,需要原始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50万元,无形资产投资50万元,流动资产投资200万元,全部投资的资金来源均为自有资金。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经营期为l0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分2年平均投入,流动资金在项目完工时(第2年年末)投入。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为10年,到期净残值50万元,符合税法规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从投产年份起分10年摊销完毕;流动资金于项日终结时一次收回。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年营业现金收入600万元,年付现成本200万元,所得税税率25%。该方案各期现金流量控全额法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1)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750―50)/10=70(万元);
无形资产年摊销额=50/10=5(万元)
(2)初始期各年的现金流量均为现金流出(以负号表示)
NCF0=― (750十50)/2=―400万元;
NCF1=―400万元;
NCF2=―200(万元)
(3)经营期每年净利润= [600―200―(70十5)] x (1―25%)=243.75(万元)
(4)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均为现金流入NCF3―11=243.75十70十5=318.75(万元)
(5)项目终结期末的现金流入NCF12=318.75十200十50=568.75(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计算过程中常假定投资支出发生在年初,如涉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发生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垫支的流动资金支出发生在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即为投产日,本例中t=0就表示为建设朗的第一年年初,t=2表示为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既是项目完工日又是投产开始日。至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则往往假定发生在每年年末。总之,现金流入的时间为年末而现金流出的时间则为年初。
三、结论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是其基础以及中心环节。相比于利润来说,现金流量在固定资产投资评价中更具合理性,且现金流量是企业可使用的实际资金。现金流量一般由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王芳.现金流量表分析[J].商业会计,2008,(04)
[2]张丽静.通过现金流量透视企业利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1)
篇13
国民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和储备的变动)、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及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共同拉动的。经测算,湖北省“十一五”以来,最终消费过热。而带动最终消费过热的因素主要是政府消费的快速增长。2006―2008年,政府消费平均增长幅度超过居民消费幅度9.6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政府消费已处于偏热的状态,今后增长空间有限。而居民消费需求也将因收入水平不高并且增长速度不快而相对乏力,今后依靠消费拉动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空间极为有限。从出口来看,湖北省地处中部,与港口、与国际市场距离相对较远,经济外向度较弱。“八五”以来,湖北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3.64%,而且今后一段时期这种状况难以迅速扭转。湖北省今后经济的快速增长难以依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和最终消费达到,因此,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投资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913.3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 330.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8%。与11.18%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相对应,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6.91%。这说明湖北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依靠更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撑的。经测算,湖北省1991―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波动幅度(9.53%)显著地高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2.37%)。这说明湖北省投资增长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图1)。今后一段时期,为了避免湖北省投资过热而浪费社会资源或者投资不足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应按照投资效率原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行调整。
一、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基本情况
(一)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情况
从传统的三大产业来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逐年递增,湖北省近年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不断增长,但结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一产业从2006年的107.6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31.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较小但总体呈现缓慢的上涨趋势,从2001年的3.01%增加到2008年的3.99%;第二产业从2006年的1 317.1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 346.32亿元,所占比重居中但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6.87%增长到2008年的40.46%;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自从“九五”以来就一直占有绝对优势,2006―2008年其投资比重虽然从60.12%下降到55.55%,但其绝对值仍从2006年的2 147.93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3 220.99亿元(表1)。
2.国民经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情况
从具体的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逐年递增,湖北省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结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占总投资额比重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6―2008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895.05亿元、1 258.62亿元和1 836.59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5.05%、27.76%、31.67%,无论是投资额度还是投资比重都处于高位状态且呈现递增的态势;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719.29亿元、899.52亿元和1 112.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0.13%、19.84%和19.18%,投资额维持在较高水平,投资比重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606.31亿元、647.86亿元和658.68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6.97%、14.29%和11.36%,投资额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绝对额分别为350.39亿元、359.08亿元和380.39亿元,分别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9.81%、7.92%和6.5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为262.33亿元、436.22亿元和533.3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投资的7.34%、9.62%和9.2%,投资比重逐年递增(表2)。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测度投资效率的常用指标有两个,第一个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即指报告期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该指标近似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变化趋势;第二个指标是经济增长(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表示)的投资弹性,从相对量角度衡量投资效益的大小。弹性系数越大,表示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反应越敏感,也就越富于弹性。本文利用投资弹性对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行分析。
1.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从传统的三大产业投资结构来看,2006-2008年,只有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是递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都是递减的。第三产业2007年投资弹性系数为0.91,2008年投资弹性系数大于1(表3),表明第三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比较显著地引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弹性系数均小于1但是均大于0.68且呈递减的趋势,但其递减的速度明显地慢于第一产业,可见,第二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但小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投资弹性系数有1年是大于1的,而且其弹性系数呈递减之势,可见第一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是逐年递减的。
将表3和表1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湖北省三大传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日趋合理。2006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弹性系数>第三产业弹性系数,但在这一年湖北省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完全没有按照投资效率进行分配,而是将绝大部分投资额投向了效率最低的第三产业,而对于投资效率最高的第一产业却投入最少;但到了2007年和2008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很好地与三大产业投资效率相适应,2007年和2008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弹性系数>第一产业弹性系数,同时期,湖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明湖北省投资政策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原则,正在由粗放式投资增长模式向集约式投资增长模式转变。
虽然湖北省在三大传统产业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还有待改进之处。第一,从表3可以看出,2006―2007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但对该产业投资的比重却呈上升的态势;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递增趋势,而对该产业投资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第二,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的差距远远大于二者投资效率的差距。以2008年为例,第二产业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为0.68单位,第一产业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为0.52单位,二者差距仅为0.16单位,但同期对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却是第一产业投资额的10倍。
2.国民经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2006―2008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分别为0.68、0.84和0.85,整体投资效率是逐步提高的。在国民经济所有行业中,只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房地产业在三年中的投资效率都高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尤其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弹性系数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了7.38和3.31,非常富有弹性,表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程度非常大。而房地产业在2006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富有弹性,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干预,在2007年该弹性系数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但在2008年又上涨到了接近于1的水平,表明一旦国家放松管制,该行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仍将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采矿业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行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效率递增速度非常快,该行业投资弹性系数从2006年的0.36增长到2007年的2.79,然后一跃到了2008年的11.28,其投资效率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表4)。
对比表4和表2,从国民经济行业角度来看,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首先,投资额是随投资效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从2006年的0.68增加到2008年的0.85,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从2006年的3 572.6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 798.56亿元;其次,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同行业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房地产业三年投资效率相对于湖北省全部固定资产效率而言都较高,而对这两个行业的投资比重也较高。另外,对于效率提高较快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第一,投资比重变动方向未能尽快与投资效率变动方向协调一致。如,2006―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效率逐年快速递增,但在该行业的投资比重却呈递减的趋势。第二,部分行业投资比重与投资效率错位。如,2006―2008年,制造业投资效率低于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行业,但该行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却要远远超过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行业的投资比重。
三、优化固定资产产业和行业的投资结构
按照投资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十二五”时期湖北投资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进行优化。
从三大产业来看,“十二五”时期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原则更好地转变投资增长模式,继续遵照按照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原则分配投资资金;鉴于第三产业投资效率较高的现实,应适当增加该产业投资比重而不宜继续下降;鉴于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效率差距与二者投资比重之间的不一致性,今后一段时期应缩小一、二产业之间投资比重差距,进一步增加对第一产业的投入力度。
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优先发展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教育等行业;根据投资效率和湖北省情,今后应对不同行业予以不同的投资政策,应缩减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的投资比重,加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的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 陈立文,孙静.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几个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 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Analysis of 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Hubei based on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WANG Ho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