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外阅读指导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外阅读指导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外阅读指导课

篇1

二、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教学内容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对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内容特别感兴趣。这些内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

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推荐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阅读与背诵。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地拼读儿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吟诵儿歌童谣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真、善、美;学生愿意写一写儿歌童谣,用特有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一年级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有序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喜欢反复阅读同一个绘本故事,有主动讲述故事的愿望和能力。

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飞跃,我们推荐《小巴掌童话》《冰波童话故事选》《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等书。这些读物分别由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既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图少字多的文本阅读,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纯文本读本的能力和习惯。

三、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过程结构

以变式课型“主题交流课型”为例,简述这一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交流。以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始状态,学生自由式交流近期阅读情况。这个环节便于教师及早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捕捉阅读拓展的方向,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这个环节,营造宽松、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愿意交流,敢于交流。

(二)聚集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集聚提升,抛出共性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发展了阅读思维。

(三)自主展示,语海寻珍。引导学生结合读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自主展示阅读成果。

(四)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当堂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结合自主交流阶段生成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推荐新书目。

四、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教学的注意事项

篇2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言语,提升英语素养的重要方式。但课外阅读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课内英语阅读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只有享受课内阅读的成功体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从不同的课型给予学生不同策略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入门指导课:感知内容,习得方法

课外阅读基础课型针对能力相对薄弱,经验相对匮乏的学生,旨在帮助其整体感知英语文本大意,掌握基本学习方法。下面,以阅读《The Five Little Monkeys Bake a Birthday Cake》为例。

1.“I think”:激发好奇,猜测内容

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文本故事的内容进行大胆猜测,对情节的发展进行预测。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环节中,教师以“What will happen in the story?”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关注聚焦到文本情节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2.“I know”:激活思维,感受价值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基本读懂故事大意,并对前期的猜想预测进行对比验证。这是入门课型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形成初步阅读能力的基础。

英语故事总会围绕一条鲜明的线索和中心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的显性线索,删繁就简感知故事情节。本课教学中,教师就以猴子反复的“Don’t wake up Mana”引导学生贯穿整个教学,并相机渗透相关阅读策略,提升学生英语词汇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强化学生英语阅读人文因素的挖掘,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与故事意蕴形成强烈的情感共振,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以后深入有效地持续性阅读奠定基础。

3.“I hope”:激起想象,创编故事

学生对故事的续写与创编既是对故事阅读的检测,也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延续,更是在创编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设问:“What do you hope will happen tomorrow?”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通过学生的自主创编,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释放,更为之后的阅读埋下了伏笔。

二、问题解决课:收集整合,指导跟踪

当学生的自主阅读已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共性问题,该课型的价值就在于运用学生共同的文本为载体,通过教师教学前后的策略运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自主阅读扫清障碍。

1.指导前置:提炼中凸显共性

教师在确定了阅读书目《Mole and the Baby Bird》后,随机给学生发放了阅读记录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阅读记录卡可以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问题意识。教师定期收集学生的记录卡,然后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提炼出学生共性以及核心价值的问题,为指导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指导过程:释疑中深入理解

在这一课型指导中,教师以学生记录卡中的共性问题为蓝本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这些问题可以涉及英语词汇的认知理解、故事内容情节疏通、英语阅读方法的习得等方面。如:“Does the word ‘cr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different pictures?”教师借助“cry”情境的不同,通过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意思,从而理解“hard”。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深刻把握Mole从发现小鸟,到悉心照顾,再到最终放生环节中的心路历程等,并在最后通过“What do you think of Mole?”引发学生对观点的阐释,激发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批判性思维。

3.指导后续:调研中反思调整

课堂指导之后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责的结束,教师还可以通过访谈表继续对学生阅读进行跟踪调查。这样既可以检测课堂指导效益,随时反思调整自身的指导策略,同时也可以现场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篇3

很多老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以后,基本上不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监控,也不对阅读效果进行必要的考查。因此,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比较认真,有的学生相对马虎。这样一来,其中部分学生不能达到预设的阅读效果。教师也难以知道孩子真实的课外阅读状态。但是,学生对课外阅读过的书,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简单了解中,对课外书中的知识仅仅“理解”,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而这些则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重要标尺。因此,将课外阅读链接到课内阅读,以情节提问、人物点评等练习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且进行关联性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候,提前一段时间,给学生推荐《水浒传》的阅读。对《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特点,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你了解林冲吗?文中有个词语“发配”,什么意思?《水浒传》林冲为什么被发配到沧州?你认为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完了课文的时候,可以问问学生:还有很多的人物没有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你怎么评价他们?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做到评而有据。

二、链接个性评一评

与课内阅读一样,很多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的时候,总是参照“齐步走”的标准,为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要求总是整齐划一,全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习任务的整齐划一的同时,教师往往将对学生课外阅读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置于同一个标尺之下。这样一来,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完成老师的课外阅读任务非常轻松,在他们的心中,只要完成老师的阅读任务就可以了,而对于一些学生,不管老师怎么布置,不管提出多么低的阅读要求,他们依然不想完成,依旧是一有机会不读,就觉得非常快乐。

笔者以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得到教师充分关注,并且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别,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速度才会更快。学生之所以有不一样的表现,缘于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实行个性评价。教师在评价全班课外阅读的时候,关注整体固然重要,但是更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学生不一样的阅读速度,不一样的阅读兴趣,不一样的阅读效果,从知识、能力和语感这几个不同的维度,制定出个性化的分层指标。这样一来,阅读能力相对滞后的学生在课外读物面前不会望而却步。而阅读水平高的学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以分层的弹性评价促使每一个学生收获更好的课外阅读生成。

三、链接发展评一评

篇4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们现在的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编制的,除了选入了各类文体的典范文章外,还设计了课文推荐阅读的名著名篇。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有许多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学生对它们有所了解,稍加引导就可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在读名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更多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为了激励学生产生更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组织像“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课前三分钟演讲”、“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想让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果,还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简单实用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1、教会学生迁移阅读,由课内文章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文章的学习,并学会将两者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结合课文教学选印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同一类型的文章,同一作者的文章,发给学生,对照课文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2、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教给学生阅读中的常规方法:圈点勾画,简单批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自行确定一些标记符号,以便于以后复读反思。

3、教会学生如何精读,如何略读,如何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阅读等等。不同的文章,文体、角度、视野、深度、力度等等都有区别,有些可以泛泛浏览,扩大知识面,有些则须仔细研读,从立意、语言、结构、哲理、文采、细节等各个方面细嚼慢咽,以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教益。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意志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不行的,而课外阅读更需要学生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因此,还需要我们老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意志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指导。

1、制定计划。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学科特点等特征制定好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要求等,让学生有据可依,行之有效。

篇5

二、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课外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开辟“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人人参与捐书,共建精神宝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要求。为了使自己的书成为大家喜欢的书籍,他们会尽其所能,有的精心地在书店里购买书籍,有的从家里认真地挑选适合大家“口味”的书,有的让爸爸妈妈购买自己指定的书籍……捐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爱书的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图书角。民主选举班级图书角管理员、小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讨图书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借书登记、还书记载、护书公约等规范的管理程序。自主管理的模式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在管理过程中,针对一些管理的缺陷,出谋划策,及时调整,使管理最优化。另外,还要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在课余去完成并不合适,因为孩子的课余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因此,除了安排学生利用假日读书外,学校也应在学生在校时间给每个年级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学生可利用早读课,中午和放学后到阅览室看书,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等。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条件,教师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根据各年级读写例话的要求,把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课外书的方法贵在形成习惯,而良好的读书习惯总是在具体的读书活动中,在老师的认真指点、严格督促下渐渐形成的。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⒈一边读一边想。确定读的目标后,应认真读书,一边读一边想,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文章主要写什么?⒉写好读书笔记。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随带笔记本,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结合写日记让学生每读完一本要及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为了避免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不要以作业的形式作硬性要求。⒊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与游览。要引导学生注意书名和书中的目录,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在文章的精彩或感触最深的地方圈点批画。同时又要学会游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四、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查测评

篇6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四种阅读方法:

⑴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⑵精读法。所谓精读法,是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⑶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⑷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篇8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8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至今都是求知成才的方法,也是自我修养的途径。因此,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都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小学生的上课时间短,课堂上除了阅读教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教学,这要求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利用课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阅读。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经过细致观察和总结发现: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并积极把这种欲望付之于实践。就拿阅读来说,如果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捧着书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因此,激发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教师极为迫切和重要的工作之一。

所以,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但要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产生稳定的兴趣,教师不加以引导,目的就无法顺利实现。例如,根据小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讲述他们通过大量阅读而学贯古今、博学多才的事例,如西汉匡衡“凿壁借光”,晋代车胤“囊萤映雪”,韩愈的“口不绝吟”,等等。有趣的名人读书的故事不仅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同时,我还从各渠道搜罗了很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在教室的后面设置了班级图书架,除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外,每周还开设一节读书课,选取学生都阅读过的一本或两本书,让学生畅谈阅读心得或者交流读书收获,并列举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榜样,多他们给予表扬,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从而在班内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进行阅读。如,针对课本内容,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在课后,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或是作者的相关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阅读内容前后相关,能够使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加持久,从而使学生不再苦读书。

对于学生来说,对一个阶段的阅读进行考评,往往能够更加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采用新颖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做出合理的评价。如每个月举行一次阅读评级活动,制定相应的评级标准,从学生中选出评级评委,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由评委给予阅读等级评定,记录在阅读评级表中,下个月对照上个月看是否有进步。通过对学生阅读的评级,有效地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激发了其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进行必要引导,提高阅读能力

盲目阅读,即使阅读量再大,阅读的书籍再多,也不会很快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要想使学生避免盲目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学生阅读初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籍,可以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喜欢的词、句、段等勾画出来;如果是借阅的书籍,可以把喜欢的词、句、段摘抄下来,并注明出处。学生还要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及时向教师请教,或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以解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的成果和体会写下来,积极与同伴分享、讨论,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是思想,提高阅读的能力。

此外,由于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而现在图书市场上的图书质量又良莠不齐,如果放任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很可能使学生选择到不良的读物,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伤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后,可以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并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动向,对学生阅读的书目给予必要的关注,使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三、家长支持配合,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除了学校、教师创造机会外,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小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是在家里,家长除了敦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言语引导,但这种引导方式收效甚微;也可以是身先示范,这种引导方式卓有成效。如晚饭后或双休日,家长不是打开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而是捧一本书在手认真阅读。家长的阅读行为,引起学生的模仿兴趣,也自己找一本书阅读。这是家庭阅读初期的状态。慢慢地,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如此的阅读氛围,想不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都难。

四、明确阅读目的,谨防走入误区

篇9

二、把“因材施教”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向

古人曰:开卷有益。但农村的中学生因受到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市面上一些充满暴力、神怪漫画等不健康的“口袋书”之类的阅读物所吸引而深陷其中,既浪费时间又无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予课外书选择上的指导,使其能有序有理地读书。“新课标”推荐的书目以文学名著为主,教师可再根据学生不同爱好及水平进行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让学生阅读有关修身、治家、齐国方面的书籍,进行文学熏陶。结合教材的编排,我们可以推荐其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爱的教育》等。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可以让他们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哈利波特》或《读者文摘》中的一些时文,有的还可以推荐有关时政、信息、科技、环境问题等类的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积极兴趣”,纠正“消极兴趣”。“你最好选些能震撼你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于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亚瑟・李《高贵的作品激荡心灵》)。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的喜欢科技读物,学生往往从喜欢阅读的读物中,种下某种兴趣的种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某种阅读兴趣也可能随着发展成就他终身的事业。

篇10

首先,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可以在读书中逐步养成。“知书达礼”就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迅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为了学会终身学习,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写作能力,读书是根本、是前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怨写作没有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的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在浩如烟渺的知识海洋中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无疑对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效率,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和略读是两种阅读方式。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书海无涯”,如何从繁杂的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就需要学会略读。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之后,就需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对重点章节,重点段落、精彩词句进行口味、研读。可以边读边思、边读边划、边读边记。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摘录与随感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交际中使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具有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完成阅读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而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好读后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可以从作者介绍、文笔精华、读后感悟等内容对学生提出要求。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交流与讨论相结合。

在学生阅读一定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专门抽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讨论中升华。互相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三、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这句话表明阅读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选择阅读材料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在选择阅读材料上我们可以遵照以下三个原则:

1、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我们课本当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让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阅读场所,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拓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2、优选古今中外名著的原则。

这类作品主要是指新课标推荐的读物。《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内容。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优秀名著都已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学生在视觉审美之后,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学生在一个学期能读一两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3、阅读优秀期刊的原则。

篇11

首先,我将学生推荐的好书汇总,发现他们普遍喜欢读故事。就顺势在7年级上学期重点开展“名著阅读接龙”活动。请每名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把书单张贴在教室后墙。这是一个隐形的班级书库,鼓励相互借阅和交流。既不增加经济负担,又增长了见识。把学生排个序号,依次写作名著的读后感。要求600字以上,后写的人阅读书目不能和前面的重样。读后感统一写在老师提供的一本软面抄上。每周老师回收软面抄一次,详细批改学生的读后感,并扫描作文备用。利用早自习,集中展示并点评一周的写作情况(一般会有三篇)。点评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指导的过程。把这些读后感的照片传上班级博客,既有助于同学们重温,也争取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同学们很享受这段展示时间——自己获得成功总是倍受鼓舞的,别人的成功也是一种激励。在这种交流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悄悄地提高,但却没有受逼迫的痛苦。

其次,渗透考点意识,在7年级下学期全线铺开“阅读反馈”活动。2周一次,利用周记写作“阅读反馈”。要求600字以上,分“内容”、“主题”、“技巧”和“感受”四个栏目来写作。不限于名著。老师批改后,挑出精彩的三篇作品扫描备用。利用语文课集中评讲。以“7下阅读反馈10”的讲评课为例。板书阅读题的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板书阅读反馈的四个板块:内容、主题、技巧、感受。讲解阅读反馈栏目设置的目的。逐一投示精彩的反馈作业,共同做详细的分析。老师给一点指导意见并做升格示范。被展示者现场口头升格自己的反馈。三位同学背向投影,依次口头复述自己的作业(PK一下)。其他同学都改进自己的作业,在组长那里口头复述。把反馈的情况上传到班级博客,用以相互激励和引起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的指导,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幅度较大。7下期中,我校与华一寄宿等六所学校联合考试,我班阅读13~16题的得分率依次为75.53%、64.15%、50.94%、21.38%,而这四道题的难度系数分别是0.64、 0.59、0.5、0.19。7下期末,我校使用洪山区的试题,我班的语文平均分为82.87(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阅读13~16题的得分情况比期中考试更好。

篇12

二、课前准备

给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喜欢的童话故事书。

三、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举行一场智力赛,看谁的知识最丰富,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好吗?(出示10道智力竞赛题,让学生抢答。)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生1:我是听妈妈讲的。

生2:我是从电视上看的。

生3:我是从书中看的。

师:获得知识的方法很多,看书是最好的方法。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书。看,故事中还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我们一看图案就能猜出故事情节。同学们,你们想看吗?

学生纷纷举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智力竞赛告诉学生,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图文并茂的书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佳效果。)

片段二:

师:我知道大家在课外也读了不少书,谁来说说你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

生:我读了《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故事,知道白雪公主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善良,我很喜欢她。

师:真好!谁还想说?

生1:我喜欢《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十分精彩。

生2:老师,我读了《一千零一夜》,里面有阿拉丁和神灯、渔夫和魔鬼、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三个苹果的故事……我从故事中学会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动脑筋,做一个会思考的孩子。

师:说得真棒呀!你不仅知道《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还想做个善于动脑筋的好学生。真棒!

生:我读了《安徒生童话》,这本书里有很多故事,比如:《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故事很好看,我从中懂得了好人有好报,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师: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我们不但要阅读,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我们的阅读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篇13

1.1 故事引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老师每天坚持,这样学生耳濡目染,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这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学生会主动去进行阅读。

1.2 留疑激趣。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得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教师讲《格列佛游记》中一个片段时说:"格列佛游历的那些国家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又如哪一个国家最有趣、最荒诞?哪一个国家你最想去?为什么?) "教师讲到《青铜葵花》,教师说:"青铜和葵花是这本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你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想知道就请到书中寻找吧。"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此时学生能津津有味的品读此书。

1.3 表演生趣。表演是一种当时情景的再现,当学生阅读一些精彩片段。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学生认真阅读书中的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等,学生的表演力和模仿力都非常的强。例如:老师讲《青铜葵花》片段三时,学生们演到"蹲在地上的嘎鱼的爸爸全听到了,但却无动于衷。他不可能想到青铜家要领养葵花:他们家拿什么养活这闺女?大麦地村,谁也没有这个力量与他争。他看也不看青铜一家。嘎鱼瞟了一眼青铜,觉得事情有点儿不妙,就用脚尖踢了踢爸爸的屁股。"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引来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快乐。老师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极大地触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心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先出示醒木和扇子让同学们来猜,然后说(说评书):"今天这回书,说的是北宋年间,内有奸臣当道,外有盗贼横行,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却说那山东境内水泊梁山,……且让我们抬起头,昂起胸,大话水浒,走近英雄!"(拍醒木)在说评书表演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下,给阅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1.4 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好学的结果。

2.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