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1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 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73―01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预习,学生往往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接着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鸟的天堂,引发学生的讨论,接下来播放众鸟纷飞的场景。以上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鸟的天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精讲和精练。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上课开始,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教学。2.给予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3.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交流学习情况。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量要精心编制和挑选,增强针对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的不同需求,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

三、课堂练习突破重、难点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本中配有许多练习题,教师应处理好三大关系,使所教的内容很好地被学生掌握。1.量与质的关系。练习要有一定的量,但必须保证质量。2.量与难的关系。设计练习必须根据大纲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3.新与旧的关系。练习设计要新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

四、注意教学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的合作交流方式十分灵活,学生表现个性和差异的机会多,具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动手、多上讲台,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篇3

文本意义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体,是作者、文本、读者多维对话的产物。而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更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等。如果能找到维系两者的最关键、最敏感的话题,从这一话题切入,就能引导学生寻幽探秘,获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义。

我们应充分运用丰富的对话机制,努力使教学充满创意、生机勃勃。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在与作者、学生、同伴的多重对话中努力丰富、创新文本,进行创意解读。

一、在与作者的个性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参对文本的诠释就是权威解读,教师无须对文本进行个人解读,只要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将教参的权威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即可。这种方式限制了教师的解读视野,禁锢了教师的思维,导致了教师个人解读的缺失,使教师沦为文本的奴仆、教参的传声筒,教学毫无创意、活力可言。接受理论和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让教师明白,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对话往往是以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前提的,自己首先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交流应有自己的声音,然后才能汇入学生多声部的合唱中,通过创设多元对话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灵感,挖掘学生的潜能,以自己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启发、带动、引领学生创造性的解读,让课堂奏出有个性色彩的动人交响乐。为此,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中――激活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不仅将文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再现出来,而且要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义,甚至开拓、再构出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和意义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更加生动、丰富。

例如,我在教学《老王》一文时,由于这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因而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深刻体会了老王的不幸遭遇,对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并为作者一家的善良之举所感动,也找到了中心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但是,一个男生竟然高举着手,表示了自己对中心句的怀疑。他的根据是:文中写作者最后一次见到老王的时候,把老王的外貌写得很可笑,说他是僵尸,简直是从棺材里倒出来似的,好像在讽刺他。我一时愕然,乍一听,也觉得学生讲得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我很快否定了那位学生的曲解。我建议学生认真地朗读作者最后见到“老王”时的那几个片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果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指出“我强笑说”“我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我回屋才感到抱歉”这些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当时对老王的担心和内疚之情。还有一名学生更指出了文末的关键句“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就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了有关“僵尸”的那些语句并不是让人觉得可笑,而是形象地表现出老王已经完全失去生命力,突出体现了老王死前可怕的惨状。通过品味语言,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字里行间体现的对善者关爱的真情,并无嘲讽之意。

二、在与学生的互动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动态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把封闭式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讲,老师听”的单向流程,扩展为一个多维立体的动态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话,穿针引线,挑起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再从比学生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预设方案,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当不少学生为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所震撼,为文本状写的形象生动所折服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站了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惯是晨出暮归,天一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早上,怎能看到如此奇异的景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知道小刚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不过马上回答可能答得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办?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认真讨论……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书,再思考,力求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说不定对你们有用,如需要,就请来拿,好吗?

(于是学生再次投入到读书当中。教师也“钻进”学生群里,与学生共同探讨。不一会儿,学生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以及与同桌交流发现,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有很多鸟儿活动、栖息,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需要急着一早飞出去觅食了。

师:有道理。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树大叶茂,食物丰富,所以慕名而来。

师:好一个“慕名而来”,你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

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很强,前文就交代“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师:能联系上下文解读很好!不管是留巢不出的鸟儿,还是“慕名而来”的鸟儿,都在这儿找到了安宁与幸福,享受着自由与快乐,它们怎么舍得离开这“鸟的天堂”呢?

生:(兴奋地接着说)鸟儿每天为大榕树捉虫、施肥、唱歌,不仅给大榕树带来了生机,还增添了欢乐,所以树也离不开鸟。

生:鸟儿离不开树,树离不开鸟儿,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同学们的确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

各抒己见,自由表达;用心聆听,互相启发。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促成了智慧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 “创新文本”的转化。课堂上的多向对话之所以能有如此力度、深度、效度,与教师“平等者中的首席”的正确定位是分不开的。他既是对话的参与者,又是对话情境的设置者、对话资料的提供者、对话方法的指导者、对话深入进行的推动者,在鼓励畅所欲言的同时,又不露痕迹地加以诱导、引导、指导。

三、在与同伴的专业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篇4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丰富孩子们对课文所表述内容产生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形成更深切的感情打下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

2 读与练同行,促进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这样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言语表达的提高。

3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这一教学理念在现代人眼中似乎显得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只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易陷入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应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就尝试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读完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一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很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到底什么意思呢?还是让我们先认真读完课文后再下结论吧。”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变得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些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就找出了答案,有的甚至还提出了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引导他们在组内交流之后再向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4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往往因课堂教学的时间短,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篇5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篇6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篇7

篇8

一、看“面”

就是看老师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上好课就如同写文章,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中心突出,构思新颖,要做到这似简单的几点并不容易,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经过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做长时间的准备。而上好一堂课,教师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认真解读文本,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开发、探究、创新,轻松愉快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得,都有提高。

二、看“线”

1.结构线

就是看课堂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材是教师最为熟悉最为常用的课程资源,所选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亮点、疑点、空白点让我们去挖掘、开发、利用,如何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呢?教师就必须好好钻研,慎重考虑,做到去皮肉而见筋骨。

如一位老师教《西门豹》一课,在提示课题时,从“西门”这个复姓,就联系到了“百家姓”的姓氏趣闻;在介绍“邺”地时,又联系到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划分;最后还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如此做法,显然是在喧宾夺主,他忘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掘因受课堂时空制约和数学目标的定向使然,必须有严格的选择,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偏离了主题。

2.主旨线

就是要准确归纳文章写作的主旨,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做到去其骨而见其魂。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一明一暗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明线就是“好好儿活”,暗线就是在“好好儿活”背后交织着的、浸润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无限的敬意。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好好儿活”这条明线展开,通过理解“好好儿活”,感悟“好好儿活”,内化“好好儿活”,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三个层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思念与敬意,这样文本资源开发的价值才能有效的体现出来。

三、看“点”

1.教学流程简洁流畅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是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那么如何给课堂“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整体架构。就是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比如《鸟的天堂》一课的主线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文中对于大榕树的美丽及到处都是鸟的两部分的描写,体现了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反映出了鸟与树亲密的关系,处理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出了文章的整体架构。

2.教法简要实用

在课改逐步深化的课堂上,其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不能说不多,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实物展示,时尚的“课件”展示,课本剧表演、游戏、画画,还有新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等等。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出“彩”,招儿一会换一个,活动一个接一个,结果有限的四十分钟被挤得满满的,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的课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教学手段,却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原因是教师把握了文体的关键,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次清晰,点拨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抛开了这一点,无异于舍本逐末。

篇9

针对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意识到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借鉴当前流行的“主体性教学”“交往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方向。构建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构通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级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验的基本思路

要进行本实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的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构建“自主、合作、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上活语文课。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变革传统的教师职能观和教育行为模式,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变革传统的学生观和学习行为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作用。

3、改革教学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控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验的基本方法

“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用图式表示:

教师学习指导

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学生群体交往学习

本模式为三大板块整合又各有侧重的“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程式。在教学中,我们在模式的基础上熟悉该程序教学,并善于选用就变式,做到整体设计,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反馈与调控,让“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效能。实验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创设“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自主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发展个性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独立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合作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中,建立科学的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换意见及集体评价,以及学会寻求帮助与帮助,相互的沟通与合作。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创新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操作能力,形成创新性个性品持。

1、启发联想和想象,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

2、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展创新性操作能力。

四、实验实施策略

(一)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是实施“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首要问题。课堂上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在新授课时分成四人小组,在练习(如背诵、默写)时分成两人小组,在表演时灵活分组,但在课外辅导时则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以利于分层辅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模式是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它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被动心理状态——“要我学”引导为主动探索求知识的“我要学”,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充分调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使学生能自主性学习,我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1、引发学习动机,寻找心灵交流点。

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需要的。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教师的喜爱,在于师生间的充分情感交流。因此,我每步入课堂,总以和蔼的微笑,情境唤醒,游戏诱趣,表演添趣,竞赛激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2、创设参与情景,培养自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指导只是手段,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自主参与选择,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测评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时常是通过“导思”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目标问题化。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要是抓好课堂预习,思考本课学什么?课后练习解决了没有?个人还有什么学习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从课题或课文中心句入手,结合课后思考练习或参考语文学习辅导,提出问题化的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策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会学习首先是学会选择学习的策略,这是教师学习指导的重点。如为了教学生理解词语,在平时的教学,我加强了对重点词语的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字义理解词语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方法:举一反三。许多课文中,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教学其中一段渗透学法指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其他段落。如《林海》一课,我首先重点学了“岭”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这一段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林、花”这两部份的内容。

因而,在教学中学法指导不仅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还帮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及自身的条件选择学习策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思考质疑,广泛交流评议。

课堂上,学生不应是“听众”“观众”,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问题化目标进行教学结构设计,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使其学生在学习中悟到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我的战友》一课第八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我的心会绷得紧紧的?”这个中心问题自己阅读思考,然后有意识地安排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接着让同学们对三种不同的回答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评评议议中,学生体会“我”的“担心—不忍心—期望—痛心”这段痛苦、焦急、矛盾的心情,领会的处境及内心感受到他顽强的忍受力及其崇高的思想,使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受到美育教育。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理论特点之一就是吸收了合作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创建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师生、生生、小组间的交往、合作进行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性品质的目标,合作教学理论有其独特的价值。下面是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

1、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首要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其操作程序为:提示学习目标;学生个性独立思考,完成基础作业;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大组思维撞击和集体性评价。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习掌握合作学习、集体思维的方法、技能、态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这方面我的主要做法是:

(1)引导学习学会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尝试学习,培养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反馈学习效果和进行作业的矫正。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中完成探索性的集体作业。

2、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1)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创设开发潜能和表现才能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我不仅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更注重对后进学生的帮助,尤其重视运用集体的力量,发掘每个学生个性中潜在积极力量,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如在复习旧课的练习中,多让后进的学生发言。在课本内较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尽可能让他们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看法。在全班集体教学时,也为他们多创设这样的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组织组内和组际的竞赛,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现代人意识。我采用“小组长轮换制”,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组织管理同学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同时组织组际竞赛,开展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小组集体的凝聚力,又的利于难改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创新性才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改革的必然趋势。下面是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1、在自主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品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它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这种特征是有个性的特点,表现为能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能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平中见奇,能够从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就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与善于质疑,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

(1)预习,课前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A、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对文章题目内容、写作等方面质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B、让学习对如何学好这篇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C、让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的问题自己设疑、自己解题。

(2)课间、课后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课堂上,我喜欢首先让学习质疑,然后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课文,这样学生学起来特别用心、主动性特别高。

2、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常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让学生在相互间交流、碰撞、相互启发,加上老师的引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的思维品质。

(1)引导学生吃透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鸟的天堂》一课,要理解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首先让学生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的乐园,然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有些同学从榕树之大和茂盛说明;有的同学发现那里不许人捕鸟,说明大榕树是鸟儿的安乐窝;还有的同学从鸟儿的欢、多来说明。

(2)教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方法开拓思路。

如《跳水》一课,我提出:船长要救儿子,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纷纷提出许多意见,非常活跃。

篇10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学会学习”成为人类在21世纪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我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文进行了下列尝试:

1.营造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

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营造要做到二点:

1.1 尊重关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亲切礼貌的语言,“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课堂上学生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因为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

1.2 投入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的“倾注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并非指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中常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较踊跃。而独自站立发言的勇气常没有。为什么这样?学生主要是怕说错,被批评被笑话。有些老师碰到这情况,常发脾气。我觉得教师抓住契机,来点幽默,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怯意,让学生爱说,乐说。记得开学初的一节课上,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用不是很自信的眼神望了望我。我幽默地说了一句:“恭喜你,答对了!”这位学生美滋滋地坐下了。可一位调皮的学生插上一句:“恭喜发财!”我趁势一句:“你在恭喜他发知识之才吧!”这样一“恭喜”,学生笑了,害怕的心理一下没了,只见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举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擦出了情感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情趣共济,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生的感情、人格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体现。

2.留足自由独立的学习时空

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而大教学班不利于开展个体活动已是客观现实。为此,有意识地增加预习及自学的时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及查找资料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我在学生自学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为群体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和学困生,给予必要督促与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同学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上形成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气氛。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现列举几种:

3.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学生可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我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小组合作。合作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做到组内互助合作,而全班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一般每组四人,有组长,其余三人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如:教学《小抄写员》一课,笔者在引入课题时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讲小抄写员的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新朋友小抄写员介绍给大家”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介绍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3.3 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分角色朗读及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尤其受学生欢迎。本学期学生曾出过两、三次手抄报。学生自由组合,撰稿的,编辑的,誊写的,插画的各尽其职,他们出的手抄报一次比一次好。又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一环节,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学生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课堂上的表演妙趣横生,甚有意思。在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好处。

3.4 学生当“老师”。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上先在小组里试讲,然后选派同学到班上上课。这样做,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置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如作文评讲课上,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没看到的地方,教师可插一句:“允许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习作,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3.5 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如教学《鸟的天堂》中,可先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老师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6 实践活动。“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实践”二字,必须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研究,去进行各种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搜集春联,办班刊,自编作文选,开朗诵会,搞辩论赛,开展课外阅读比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并学会分析、整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获得自己所没有的知识,获得教师没有办法教给的技能。

学生在自主学文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7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12

篇13

一、注重小学生兴趣与基础知识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当注重小学生兴趣与基础知识的整合。众所周知,机会是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首先使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例如,基本的字、词、句、段、篇,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掌握“创新”的基础。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如果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之中不能够牢牢把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其他学科学习时,则很难理解与领会其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在基于小学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外,还需要基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如何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去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最好的办法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首先提问“大家见到过哪些鸟类呀?可以描绘一下吗?”学生们立刻踊跃的发言。笔者进一步进行提问“如果大家所描绘的这些鸟生活在一起,会出现怎样的景观呢?”通过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往往容易针对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提出质疑,同时,就教师的回答进行再次、多次质疑。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这是学生故意“刁难”,甚至会恼羞成怒。而笔者认为这正是找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在讲授《鸟的天堂》时,笔者在提出“如果大家所描绘的这些鸟生活在一起,会出现怎样的景观呢?”有的学生说出“打成一团!”而笔者顺势提出“如何使这些鸟和谐相处”的话题。通过小学生“莫名其妙”的回答,恰当的进行鼓励、引导,可以大大地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兴趣不仅仅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之一,更加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起点。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之中,无论是对教材的传授、重新加工,抑或复习、考核时,均应当注意到小学生兴趣与基础知识的整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小学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所谓“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新课程改革之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即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构建的教学氛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可以大大的促成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启迪,进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主观能性的发挥具有着一定的盲目性与错误性,即并不是所有小学生所认为的观念均是正确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所接受的知识水平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相同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所在,进而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早期认识到自身认识错误,进而合理避免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误入“歧途”。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自身进步的重要灵魂,并且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整个社会中,创新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伴随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也有了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当在注重培养学生牢牢把握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进而不断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积累与探索,这样才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安丘市邵山镇云家庄子小学 王希桂.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 学知报. 2010-03-02 .

2.付艳娇. 新课改之语文教学略谈[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