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论文实用13篇

金融统计论文

篇1

一、货币与金融统计的相关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MFS中,将货币与金融统计划分为货币统计和金融统计。 

货币统计是统计货币的总量、构成、结构及形成,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统计,是对金融性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统计,其中货币供应量主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和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构成。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构成其负债,各项存款是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构成其负债,这样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负债便构成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货币统计就是统计金融机构的负债;而金融统计是对整个经济体中非金融性公司、金融性公司、政府、住户、为住户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等部门之间以及这些部门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所有金融流量和存量的统计; 

货币统计与金融统计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点,货币统计是针对金融性公司的统计,金融统计是针对经济中所有部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统计,货币统计是金融统计的基础,是部分金融统计数据推断的依据,同时通过金融统计可以发现货币计量范围的准确与否,指导货币统计的不断完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二、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我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52至1984为第一阶段,采用MPS体系,这个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照搬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的金融统计内容主要是中央银行开展的信贷计划服务;1985至1992为第二阶段,采用MPS和SNA体系结合的方式,这个阶段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中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着巨大的变革,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存的金融体系。1993年至2000年为第三个阶段,1993以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金融统计体系也由MPS变为SNA。200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在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MFS,而在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发布了新的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CGMFS2008),这为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标准和指南。 

建国初,我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只是进行简单的信贷收支统计,而现在我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资金流量统计、现金收支统计、信贷收支统计、国际收支统计、货币和银行概览、债券和外汇统计在内的多方面的统计体系,建立了多项调查制度,如物价调查、银行和储蓄调查等,同时还形成了以货币银行为中心,金融市场统计和多项调查制度给予辅助的货币与金融体系;在部门建设体系方面,我国建立了以央行的货币银行统计为中心,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统计和证监会金融市场统计为辅助的,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统计部门为补充的统计部门体系;在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法制建设方面,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规范其发展,为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近些年,我国加大对货币与金融统计人才的培养,使货币与金融统计部门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的比较 

篇2

二、针对当前我国统计工作职业道德产生的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统计工作涉及面广,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高,它要求相关业务人员不仅懂得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求相关业务人员掌握一定的财务、审计、经济、统计分析等一定理论知识,并且还特别强调了统计人员应该加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永远是统计人员的最起码要求,也是有效地避免统计风险的基本前提,所以统计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如参加各种统计相关的考试、学习辅导班以及业务比赛活动,使他们融入当今社会潮流之中,这样可以增强统计人员的自我提升、自我风险保护意识,这也是抵制社会上统计工作不正之风最有效的措施。

(二)政府及主管领导要用正确的发展观去指导统计工作我们大家都知道统计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这是国家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微观调控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理念指导下,统计需要减少政府的干涉,甚至消除人为干预,这样才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所以各级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态度,从而合理地引导各级主管领导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进而正确指导统计工作,引导宽松的统计工作环境,使统计工作者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放下包袱,努力工作,为国家制定合理有效的重大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从而真实地反映国家的宏观目标,这样更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的安全、社会的和谐。

(三)加强统计数据的监督反映统计数据失真给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隐患,其最大原因就是统计数据缺乏像会计工作那样的监督机构,另外统计数据的公布也非常笼统化,不如财务指标那样详细,计算方法与方式也不像会计那样进行详细地披露。所以国家应该尽早地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让统计部门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如时间间隔应该缩短,披露的数据来源、方法、处理的过程等统计信息应该详细,让数据的使用者与监督者能够很好地分析数据的真实可靠程度,这样不仅增强了统计的公众监督力度,又有利于公众对统计的了解与认可,进而也让统计工作者工作起来有的放矢,避免了其左右为难的工作情绪,更避免了统计工作的重大隐患风险的存在。

(四)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统计规章制度目前国家对会计、经济等各种法律法规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与调整,此种方式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反映,如偷税漏税逐步减少,行贿受贿、大吃大喝公款的现象极度收敛,这样不仅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与好评。那么如果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大力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对那些原来不合理、不完善、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删除或者合理的更新,并加以完善和必要的补充,如加大对政府与部门人为反方向干扰统计工作的监督与惩罚,加大胁迫统计工作者编制虚假数据而承担的法律后果,以及统计工作者在此过程中给予抵制而受到的奖励制度和听之任之、同流合污而承担的法律后果等等规定。这样统计工作者才能坚定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勇敢地面对不法分子坚持真理,永不胆怯。因为谁也不能拿自己的一生和终身的家产去赌注,迫使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这是杜绝统计工作职业道德风险,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最有效的措施。

篇3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篇4

1.引言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起着重要的“杠杆效应”和“中枢效应”。而金融市场量的扩张和质的改善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支持,所以,金融生态就成为金融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西部地区而言,金融生态的改善不仅可以优化西部金融体系的筹资用资功能、资产流动与重组功能、企业融资的风险约束功能[1],而且可以很好地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缓解西部地区发展的资金约束,改善西部产业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西部企业在规模经济、产业结构、技术层次、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本文首先拟对金融生态水平的衡量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对1997~2005年西部十二省区的金融生态状况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最后对西部地区金融生态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文献回顾和研究目的

金融生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来自于金融现实的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货币金融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日益关注,在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

2.1 西方学者对金融生态理论形成的贡献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概念,它的理论来源是生态经济学。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生态系统学,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Mekenzie首次把首次把植物生态的概念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Boulding在其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2]。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Ronal McKinnon和Edward S・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3],其主导思想是取消政府对金融系统的一切干预和管制,让货币金融系统按照市场机制自发运行。金融深化理论纠正了传统经济理论中对货币金融因素的忽视,更加注重金融系统的内在机制运行,从而形成了金融生态学的萌芽。

20世纪末, 演化经济学获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演化经济学把经济系统的演化看作一个渐进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认为选择机制是演化机制的一个关键性部分[4]。金融体系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优化的演进过程。不断深化的生态经济学为我们从生态角度透视金融环境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国内学者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

胡章宏(1998)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将金融体系视为有机系统, 提出了金融质性发展和良性发展的概念。这些观点跳出了传统经济学对金融内生发展研究的理论范式, 开始用系统学的观点审视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注意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而为金融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引。白钦先教授(2001)较早注意到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发展的约束作用, 首先提出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当时所刻画的金融生态环境, 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 “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会产生的约束性影响。兰州大学高新才教授(2004)针对西部落后地区如何谋求经济发展,如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的问题,提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5]。

2004年11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博士在经济学50 人论坛上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6]。随后,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苏宁(2005)研究认为, 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 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 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 来比喻金融业运部环境。韩平(2005)认为, 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徐诺金(2005)把金融生态概括为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通过比较以上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差异和所考察对象空间纬度和时间跨度的不同,其对金融生态的研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目前的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还有以下三点不足之处:一是缺乏对金融生态水平的评估指标的研究;二是对金融生态的定量化实证研究不足;三是对金融生态的作进一步的区域化考察较少。正是本着弥补上述不足,本文试图结合西部十二省区的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金融生态水平进行定量化的实证研究。

3.金融生态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均从不同方面对金融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产生影响。一般而言,这些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孕育水平、法制健全水平、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市场服务和监管水平等五大部分。

为了方便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我们将本着数据的可得性、易量化性和简洁性等原则来选取相关的评估指标。本文中,笔者选取金融生态系统内的五大部分共16个评估指标来衡量某一区域的金融生态水平。具体指标如下:

3.1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①GDP增长率

②金融业投资比例=金融业投资额/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3.2 金融市场孕育水平指标

①经济的货币化程度=M2/GDP

②金融业内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

③金融从业率=金融业从业人数/全部就业人数

④本地金融机构资金流入与流出状况

3.3 法制健全水平指标

①金融案件结案率=金融案件结案数量/金融案件案发数量

②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数量

③金融交易规范化程度

3.4 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指标

①金融市场交易主体诚信意识、诚信文化的文明程度

②本地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例=本地不良贷款额/全国不良贷款总额

③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④本地间接融资比例=本地贷款总额/全国国内贷款总额

3.5 市场服务和监管水平指标

①金融中介总数量(包括会计和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机构)

②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效率和监管效率

③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的完善

当然,经济体系内还有其他指标对金融生态系统起着作用,但是考虑到建立模型的需要和指标的重要程度,其他因素不予考察。尽管上述各项指标可以很好的在总体上反映某一区域的金融生态水平,但是对其中的一些难以量化但是对金融生态有着重要影响的指标,如金融交易规范化程度、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效率和监管效率等,我们在建立模型时对其进行虚拟变量的等级量化。还有一些可以量化但是数据却很难获得的指标,如金融案件结案率、金融中介总数量等,我们将其进行剔除。这不会对整个评估体系产生根本上的影响。简化后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修正后的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

4.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我们对西部金融生态的研究使之所以选用Panel Data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因为影响金融生态的因素非常多,再加上数据的限制,我们无法将有关变量纳入到计量经济模型中来,而Panel Data可以很好的避免造成遗漏变量所导致的误差(omitted variable bias)[7]。

在模型中,我们把西部金融生态的状况作为模型的因变量,用Y表示,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较差、一般和良好。同样,我们也把法制健全水平和市场服务监管水平两个虚拟变量指标划分为上面的三个等级。金融生态的各个评估指标:GDP增长率、金融业投资比、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从业率法制健全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本地市场主体间接融资比、市场服务监管水平等分别用GDP、INVEST、MONEY、JOB、LAW、DEBT、LOAN、SERVICE来表示。从而,根据经济理论和Panel Data的分析方法,我们建立如下的初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Y、LAW、SERVICE都是虚拟变量,它们的取值如下:

Y、LAW、SERVICE = 1 较差2 一般3良好

4.2 模型框架的说明和数据的来源

模型(1)中μit表示随时间变化,不可观测到的因素对金融生态水平的影响,也即随即扰动项。αi 则表示在时间上恒定的条件下,不可观测到的因素对金融生态水平的影响。根据Panel Data的相关理论,αi假设的不同,初始模型(1)又可分为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三种情况。如果各个截面的αi 都相等为α0,模型(1)为混合估计模型;如果αi 与其他自变量存在相关性,即Cov(Xitj, αi )≠0,t=1,2,...T,j=1,2,...K。则模型(1)为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如果αi 与其他自变量不存在相关性,模型则为随机效应模型。由于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估计方法和估计值,我们首先应用统计结果作Hausman检验,来确定应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然后,再应用相关的F统计量检验,来分析混合估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8]。

数据来源:根据1997~2005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测算得出。部分数据根据各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测算得出。

注:MONEY=M2/GDP指标中的各省份的M2数据较难获得,这里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代替。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JOB指标中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用各年末金融业从业职工数量来表示。同时为了更好地衡量各地的信用状况,DEBT指标用“三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表示。

为了使模型更具一般性和代表性,也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在选取西部十二省数据的基础上,又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金融生态较好的东部地区作为样本数据。本文所选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为了保证各年省级层面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我们对相关指标数据作了变通处理,但这并不影响对评估指标的解释能力。对于模型中虚拟变量具体值的选取,我们是根据相关材料和各省份具体的经济表现而确定的。表1提供了样本中各省份的自变量平均值(mean)的时序变动情况。

4.3 估计结果和模型检验

我们对模型(1)分别进行了混合估计模型估计;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具体估计结果见表2.

针对上表中的三个模型的分析结果,我们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利用Eviews5.1可以直接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Hausman统计量H=34.758364 >x20.01(8)=20.09。所以模型存在固定效应,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其实在Panel data分析中,随机效应模型是针对当个体成员单位是随机地抽自一个很大的总体时来考察总体的情况而设立的,由于本文是考察全部西部十二省的金融生态状况,所以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再来比较混合估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情况。我们根据F统计量的取值来分析:

F=[(SSEr-SSEu)/(T+k-2)]/[ SSEu/(NT-T-k)] (2)

其中,SSEr,SSEu分别表示混合估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um squared resid)。N为截面数,T为年数,K为解释变量。根据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知:SSEr=14.0057,SSEu=3.142874,带入(2)式可得,统计量F=27.18983725 >F0.01(8,118)=2.66。所以拒绝原假设,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们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为我们分析的依据,着重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测度西部各省份的金融生态水平。

5.西部地区金融生态水平的评估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西部各省区的金融生态水平到底在什么样的水平上?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建设的差距又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可以得出西部地区未来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水平建设的着力点。本文将根据前文中论述的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西部各省区在1998~2006年的评估指标的平均值来,测度各省区的金融生态水平,然后我们再进行各省区的比较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的金融生态水平Y值介于2和3之间,说明这三个省份的金融生态状况比较良好。2007年第三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将西安评价为西部金融生态城市高速发展的引擎[9]。另外,2007年重庆市政府提出要用13年时间把重庆打造成西部金融中心[10]。本文的数据比较好的支持了这两种观点。甘肃、内蒙古、广西、新疆的金融生态水平Y介于1和2之间,但接近于2,说明金融生态状况正由一般向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而宁夏、云南、贵州、青海、几省的金融生态指标值Y较接近于1。这些省份的金融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必须予以重视,应大力加强金融生态水平的构建与优化。从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值和西部金融生态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金融生态水平建设应该从以下两点加以考虑:一是要大力强化法制健全水平的建设,因为法制水平的作用在模型中表现特别突出,同时也是西部金融生态水平的软肋。二是要优化本地区的信用体系水平,加强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建设,以吸引金融人才和金融资本的大量进入。三是要着力培育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深化度,特别是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注意用金融的杠杆作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丽霜.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18.

[2]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N].上海证券报,2005-10-11.

[3]张莉萍,衣长军.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7-8.

[4]代金奎,腾春强.金融生态问题研究综述[J].济南金融,2007,(2):11-16.

[5]张新记.构建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理性分析[J].社科纵横,2007,(2):4-5.

[6]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EB/OL]. pbc.省略/detail.asp?col=5110&ID=46.

[7]Irvine.Eviews 5 User Guide、Version、Quantitative Microsoftware[M].california.USA.2004:46.

[8] Aazrul Islam.Growth Empirics:A Panel Data Approac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Vol.110:1127-1170.

[9]中国金融大典[EB/OL]. news.省略/zhuanti/2007032201.

[10]重庆金融宏图:13年建成西部金融中心[N].第一财经日报,2007.4.9.

[作者简介]宁文娟(1982- ),女,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现代西方金融发展理论、西方金融结构理论。

篇5

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实体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金融中介及其代表的融资方式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行业增长。本文通过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和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对我国工业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初步证明了金融结构对工业增长的重要性。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作用,需要通过它是否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来判断。当行业的产业规模结构与本国的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其产品竞争力较高,如果要更好地发挥资源禀赋这一比较优势,还需要更有效的融资渠道。由于不同的产业企业在规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不同的金融机构和中介在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上各具比较优势,因此,相对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就会形成不同的金融结构。

Demirguc-Kunt、Feyan和Levine(2011)运用了大规模的跨国界样本数据,探索金融结构与最优金融结构的偏离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每年每个国家的最优金融结构和“金融结构缺口”,即实际金融结构和最优金融结构之差的绝对值的自然对数。并发现,在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即使在设置了包括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的一些控制变量之后,金融结构缺口与经济活动仍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另外,偏离最优金融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很重要,偏离一个标准差将使经济产出下降6%。

根据上述观点,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1:若我国工业以大型工业为主(行业平均规模较大),则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更有利于行业增长。反之,若我国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则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更有利于该行业的增长。

假设H2:金融结构缺口(实际金融结构和最优金融结构之差的绝对值的自然对数,反映了实际金融结构和最优金融结构偏离程度)与工业增长负相关。

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1990―2010年金融结构和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检验上述理论假设。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检验假设H1的计量模型为:

(1)

检验假设H2的计量模型为:

(2)

其中,αi γi是截距,βj ηj为待估计系数,αit ωit为误差项。下标i代表省市,t代表时间。模型中,Industry为1999―2010年各省市工业总产值,Finstr为由Levine(2000)定义的金融结构,即融资结构(股票市场总市值和银行各项贷款总额之比)。Strls为金融结构指标Finstr与工业企业平均规模LS的交叉乘积项。以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代表工业企业平均规模的大小。Finstrgap为Demirguc-Kunt、Feyan和Levine(2011)定义的金融结构缺口,反映了实际金融结构和最优金融结构偏离程度。

需要关注的是β1、β2、η1的估计符号和统计显著性。如果假设H1是正确的,那么β2的符号应该为正且在统计上显著。Finstr反映的是金融结构对工业的影响。按照银行主导论,它的符号β1应该为负;按照市场主导论,它的符号应该为正;而金融服务论和法律金融论预期它的估计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Finstrgap的系数η1反映的是金融结构缺口对工业增长的影响,如果假设H2是正确的,η1的符号应该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Control为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其他一系列可能会对工业增长产生影响的变量,包括TA:工业企业资产总额;TD:工业企业负债总额。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泰安数据库。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所有数据(包括控制变量)均以1999年为基期,通过各省市CPI将价值型变量转化为实际型变量。表1列出了对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省市的金融结构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这可顺利地考察金融结构对工业增长的影响。

2.单位根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综合了来自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信息,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回归模型极有可能产生“伪回归”问题。因此,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前,需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单位根检验选用LLC和PP?Fisher这两种方法来判断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3.协整检验

本文使用Pedroni协整检验方法对方程(1)和方程(2)进行协整检验。表3中对方程(1)协整检验的7个统计量中有4个拒绝原假设,对方程(2)协整检验的7个统计量中也有4个拒绝原假设,表明Industry和Finstr Strls TA TD之间存在协整关系,Industry和Finstrgap TA TD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在原计量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

4.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1)中列出了对方程(1)基本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Finstr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符合银行主导论的观点。同时Strls的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初步验证了假设1。回归结果(2)为方程(1)加入了控制变量TA和TD后的估计结果,Finstr的系数仍然显著为负,同时Strls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另外,资产总额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较高的资产总额对工业增长有明显的正面的影响,负债总额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较高的负债总额对工业增长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回归结果(3)列出了对方程(2)基本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Finstrga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与假设2不符合。回归结果(4)是方程(2)加入控制变量后的估计结果,Finstrga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验证了假设2,同时符合Levine(2011)的观点,即金融结构缺口与经济活动显著负相关。

篇6

经济货币化、经济金融化导致了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当今时代,离开了金融的经济,不再是现实的经济;离开了经济的金融,也不再是现实的金融。金融经济即金融成为运行核心的经济。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可以配置其他资源的核心资源,而金融配置则成为了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既决定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也决定着产业发展方向与速度,影响一国科技创新的能力,进而决定着整个经济效率的高低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本文就海南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试图寻找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可能的影响关系。

二、指标的设定与样本数据的采取

1.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的设定

鉴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性,本文仅选取了FCR(金融贡献率)、FAE(金融中介效率)对海南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作一个简单的考量。

(1)金融贡献率(FCR)

本文仿照戈式指标,把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行业的融资总额统称为金融贡献额,将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定义为金融贡献率FCR,用这一指标来刻画金融发展规模和地区金融深化程度,反映金融增长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根据金融贡献率的内涵,可得:

FCR=[股票筹资额+金融机构信贷余额+保费支出额]/国内生产总值

(2)金融中介效率(FAE)

国外学者主要用非国有经济的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来衡量金融中介效率,而国内学者则认为国有经济在我国地位较为特殊,以存贷款比来反映金融中介效率似乎更为合理。通过对上述国内外观点的综合和分析,本文将金融中介效率指标设定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其存款余额之比。

2.经济增长指标的设定

本文依照大多数学者的做法,将人均GDP作为考量海南省经济增长的指标。

3.样本数据的采取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海南省统计年鉴》、中宏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样本数据年限为1991年―2012年,数据来源:笔者依据《海南省统计年鉴》、中宏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资料整理所得。

三、实证分析过程

1.模型简介

本文的分析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VAR模型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为依据,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经济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结构性经典计量模型存在不少问题,VAR模型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非结构性方法建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是当今世界上的主流模型之一。

VAR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和分析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冲击的大小、IH负及持续的时间。可以用来描述若干变量间互相影响与作用的关系,从而将单方程模型加以改进、推广为由多方程的自回归模型。

2.实证结论分析

受篇幅限制,本文仅将实证结果展示如下,实证分析包括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的分析及后续的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单位根检验,变量原始序列都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但经一次差分后可都转化平稳序列具备了协整性检验条件。

第二,协整性检验证明,海南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一结论充分揭示了未来海南省金融资源配置工作中所具有的潜力,相信一定可以为维护海南省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海南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程度较为微弱,仅在滞后二期起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杨涤.金融资源配置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篇7

一、金融数学的基本信息

从广义分析视角阐述,金融数学是运用数学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金融事业基本运行发展规律研究工作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而从狭义分析视角阐述,金融数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非确定性金融市场活动实践过程中的证券组合选择理论,以及资产定价理论,这些理论中最主要的内容表现在“套利”、“最优解”以及“均衡”三个街边金融学研究范畴。

金融数学的基本研究工作路径是:从某一具体的经济学或者是金融学假设条件出发,应用抽象化和逻辑化的数学学科知识方法,建构充分遵照金融理论发展机理的数理模型。

金融数学知识体系的主要组成内容是基础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来自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但是能够为解决现代金融学中的数理问题,提供辅助条件的应用性数学处理技巧。将金融数学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引入并应用于现代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应用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借助是数学逻辑语言的表达、演绎,以及确证,为现代金融学基本原理的验证以及基本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支持条件。

金融数学系现代金融学理论学科体系中的新兴边缘性分支,所以金融数学基本理论的主要背景是现代金融学基本理论,尽管金融数学学科具备上述的理论背景属性,但是却并未要求所有实际从事金融数学研究工作的都必须严格经历过现代金融学领域严格且正规的学术训练。尽管现代金融学凭借其在基本理论层次的专有特性而逐渐从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脱离,并凭借自身特色鲜明的理论内容发展演进路径而获取了独立化的学术地位,但是金融学的本质还是经济学的分支,有鉴于此,金融数学在充分包含现代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也必然要充分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金融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学基本原理为金融数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学理基础,而现代数学和统计学理论,则为金融数学基本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建构数理模型和解决具体数学分析问题的应用方法。

数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应用与金融学研究活动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学统计建模,其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从复杂化和动态化的金融事业运作环境中,筛选并确定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同时区分出所有金融事业运行活动中的相关因素、无关因素,以及随机自由因子,之后基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提出并建构形成解决具体金融学问题的假设体系,运用基本数学运算处理分析方法,或者是借助以E views和Spss等为代表的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得到针对具体金融学问题的学理建模结果或者是计量统计分析结论,实现金融数学学科的最佳预期应用状态。金融数学学科具备着及其鲜明的应用性学科属性。

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金融数学作为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新兴边缘学科,本身承载着金融学科和数理分析学的双重属性。金融数学最鲜明的学科特征就是应用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内容,完成发掘和描述金融经济运行规律的任务。

从具体涉及的知识内容对象角度分析,金融数学学科在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引入并运用了随机分析、随机控制、数学规划、微分对策、非线性分析、数理统计、泛函分析、鞅理论、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分形几何等现代数学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性处理方法。

而金融数学研究工作涉及的主要问题则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具体方面:

第一,如何借助投资证券的最佳组合而最佳投资活动收益,并同时降低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风险强度。

第二,非完备性金融市场有价证券(形如期货、期权等衍生性金融交易工具等)的资本性资产定价模型的建构,以及最优投资与消费行为理论。

第三,利率的期限结构问题,以及利率衍生产品的市场定价理论。

第四,非完备性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以及控制理论。

根据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金融数学研究文献展开系统的阅读归纳,我国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金融领域学者在开展证券市场交易价格理论分析活动的过程中引入并应用了现代数学理论中新经济发展产生的非线性分析工具和理论,形如分形几何、混沌学、小波分析,以及模式识别等。在开展证券选择问题以及股票种类属性预测处理活动的过程中,有学者引入并应用了神经网络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而在开展针对期货市场创新活动的仿真研究过程中,也有学者应用了模拟退火法以及遗传算法,这些在方法应用层次的扩展和探索活动,有效改善和提升了我国金融数学理论在实际应用层次的广度特征。

三、数学方法在金融投资活动风险和收益问题中的应用

金融投资活动中的风险,通常被认为是源于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水平,以及股票市场交易价格水平的波动现象所引致的,实际投资活动经济收益水平偏离期望收益值或者是平均收益值的可能性。有鉴于此,风险度量工作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从现有的理论发展阶段性特征角度展开分析,可以将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划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非确定性方法两个基本类型。

(一)确定性数学方法

这种方法借助对影响金融投资活动风险表现状态的各类构成因素,以及评估指标的系统归类分析,将上述因素和指标对象抽象处理成能够进行数理分析和计算处理的数学变量,并借助基础数学的分析处理方法定义,或者是描述上述数学变量之间的数学计算处理公式,函数表达式,或者是其他的数理分析模型,并借助数学公式、数学函数表达式,以及金融数理分析模型的计算分析处理,实际获取针对特定投资活动实践环境的风险计算度量结果,指导金融投资活动实施者,根据计算分析活动过程中获取到的数据结果,针对正在实施的以及将要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展开针对性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抵御和防范金融投资风险的实践目的。

债券收益率、债券价格、股票价格以及股票指数是开展投资风险分析工作过程中的常见影响指标,这里笔者系统给出针对上述参数对象指标的常规性计算处理方法:

第一,设新发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指标是S,债券票面约定的年收益利率水平是r,债券票面面额是M,债券发行价格是N,债券的返还期限是T,则新发型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解疑应用如下公式计算获取:

通过针对上述影响金融投资活动风险状态的数学指标展开计算分析,金融学研究人员能够实现对常见金融活动风险因素的准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针对正在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交易活动开展状态的准确认知,为制定形成针对现有金融活动实践行为的改良方案,选取和实施将要进行的金融投资组合,提供充足的前提准备条件。

(二)非确定性数学方法

从金融投资活动风险的定义界定表述可知,金融投资活动风险的主要引致原因在于各类不确定性因素的形成以及动态变化,有鉴于此,单纯运用确定性数学方法,往往不能实现对金融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非确定性因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效应的精确描述与分析。在这样的研究工作背景下,非确定性数学方法,形如概率论、数理统计,以及随机过程等数学理论应用项目,必然被引入和应用于金融投资活动风险的研究和防范工作过程中,并通过对这些数学学科理论知识内容的引入和运用,促进我国金融投资活动风险问题研究与应用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非确定性数学理论应用于控制金融投资活动风险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将投资人在实际开展金融投资活动过程中可能遭致的经济资金损失,以及收益率转化为随机数学变量,之后借助数理统计学科体系中的数学期望、方差,以及标准差等统计数据计算处理方法完成具体的数据对象计算分析处理过程。在金融投资活动一次涉及两项或者是多项投资产品对象的条件下,分析人员往往还需要引入和应用随机向量、协方差,以及相关系数等统计数学处理工具展开具体的数据度量处理活动。

四、结语

针对数学知识在若干金融问题中的应用,本文在梳理金融数学基本理论及其框架的基础基础上,重点针对数学方法在金融投资活动风险和收益问题中的应用展开了简要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第三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陈栩茜,何本炫,张积家.加法运算中数学知识和语义知识的整合[J].心理学报,2012(06).

[2] 孙蓓.数学知识在若干金融问题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3] 谢霖铨,吴克晴.关于金融数学教学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06).

[4] 董玉龙.数学知识在畜牧业中的若干应用[J].饲料广角,2011(18).

[5] 何树红,李凯敏,李志勇,许萌.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理论,2011(27).

篇8

所谓宏观审慎诉求主要讲的是宏观金融风险的概念,总所周知,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给美国的经济乃至全球的经济给以了重击,我们应该对那次金融危机的有清醒的认识。金融危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可能进一步诱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货币和金融统计制度的缺陷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漏洞,针对货币和金融统计制度的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马上做出反映,国际国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7月正式推出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2008)》。

现在国内已经有了08MFS和00MFS的比较说明的权威文章,鉴于此,我试图借鉴类似文章就变化中的宏观审慎诉求以MFS的变化比较为视角来展开分析。

二、总体框架的比较

00MFS由八章构成,其中“机构单位和部门”,“金融资产的分类”,“存量,流量和会计规则”组成货币与金融统计的一般原则;“货币,信贷和债务”,“货币统计框架”和“金融统计”构成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

08MFS在保持00MFS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对章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且增加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数据来源”一章。在节的设置上,变化主要集中在“货币,信贷和债务”,“货币统计框架”和“金融统计”三章,所以相对于00MFS,08MFS更具有操作性,更详细也更系统。

三、基于宏观金融危机的主要内容的比较。

08MFS新增章节“货币与金融统计来源数据”,作为对00MFS的进一步补充,08MFS在内容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来源数据”一章。它主要讨论会计数据和报送个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者的数据之间的衔接问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本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概述,权责发生制,持续经营等六个方面讨论了国家财务报告标准和货币与金融统计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则是对存流量数据的复式记账原则给予关注。第三部分在数据来源的覆盖范围讨论上引出:成本和收益视角,并给出该原则的进行的一般步骤。最后本章对数据确认和可信检验的两个递进过程进行讨论。从整个这一张可以看出,新的MFS在统计数据来源的要求上更加严格,做到了会计报表和货币与金融统计数据的积极衔接,使得数据的真实度有所提高,给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了更可信的结论,降低了宏观金融风险。同时在与其他章节的衔接上也做的比00MFS要好,将各章中的内容上的交叉性问题在这一章单独进行连贯性的梳理,有助于把握数据来源的各个方面,也增强了各国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方便了各国的货币和金融统计工作,同样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宏观金融风险。

四、MFS与中国货币金融统计的宏观审慎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步推行宏观经济统计的国际接轨。但是,目前我国的货币和金融统计方面,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现行的金融统计对内不能适应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发展的要求,对外不能满足国际组织编报统计数据和国际对比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与金融统计对象限制了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

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统计要求和新的统计部门的出现,如中央银行统计,商业银行统计,保险统计以及对外金融统计等以及各种业务统计等。但是这些统计子体系之间的衔接不紧密,缺乏结构性和协调性,容易引起统计信息误解,限制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

(二)货币金融统计指标中与国际上存在差距,不能正常进行国际间的比较。

就货币总量统计而言,在货币层次和各个层次的统计上与国际准则差异明显,国际标准建议核算“可转让存款”,可在中国货币统计却没有相应的统计指标;在存款的分类指标上也存在差异。金融统计的国际接轨是未来中国金融统计发展的趋势,而金融统计指标国际接轨能力差,无疑将会限制这一进程。

五、总结

通过对08MFS和00MFS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08MFS将货币金融统计的主题划分的更加详细。宏观金融风险的产生往往基于政府对于小型企业或者其他金融性公司部分的数据来源不够准确和及时,导致政府不能及时的在危机有苗头的时候出手相助,而金融的风险是具有连带性的,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发生风险,问题将会波及整个金融市场,这个时候市场再作出反应,会有一定作用,但损失会很惨重。所以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币货币基金组织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这一套货币和金融统计手册,意在真正制定一个适合各国的一致性约定。

六、建议

要做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有效的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构建合适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优化形成了08MFS。

“宏观审慎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体系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情况,从而更有效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事实上,如何有效的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监管层的决心和目标同样应该明确和坚定。在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真实性,整体性和洁净转让原则,确保货币金融统计的最终结果能玩政府的宏观决策所用。

篇9

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各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进行比较与分析,探寻各金融理论的适用范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认知金融系统的演化规律,探寻促进金融系统稳定有序发展的方法,最终实现对金融系统的优化和控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不断革新,深受心理学、物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科学的影响。从当前金融理论研究范式来看,现代金融理论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资产组合理论等假设基础上的,然而对金融系统的实证检验证明,其假设基础具有局限性,不能对如日历效应、新股谜团等“异常”金融现象作有效解释[1]。此后,行为金融理论借助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研究范式,对“理性人”假设作了有条件的放松,并解释了部分“异常”金融现象,但这一研究范式也存在缺陷(如运用心理偏差过于随意等),受到现代金融理论支持者的质疑。实际上,这两种金融理论研究范式都已经不足以解决金融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始,相关系统科学理论逐步应用于金融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动态性问题等问题的研究中,并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他们以实现对金融系统的认知、优化和控制为研究任务,是一种全新的金融理论研究范式,代表未来金融理论研究创新的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统科学范式下金融理论与应用”(项目批准号:11BJY14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A901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049023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R2009HL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超(1969-),男,北京大学研究员,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系统科学、制度经济学。孟涛、刘丽,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梳理系统科学应用于金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科学金融理论(简称系统金融理论)框架,阐明了其理论基础、核心思想观点和体系结构,并将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与系统金融理论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系统金融理论的优越性。

二、系统科学应用于金融研究的文献梳理

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的一般属性和运动规律,研究系统的演化、转化、协同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动力学性,系统间复杂关系的形成法则,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序和无序状态的形成规律等。系统科学不仅将揭示这些规律作为其基本任务,还要以揭示的系统规律认识系统,并在认识系统的基础上控制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分析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因而属于一种方法论学科,可以作为新的金融理论研究范式,提供金融理论研究技术、方法。

通过对当前系统科学理论的梳理和综合,可以依据相关理论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当前系统科学理论划分为非线性科学(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分形理论、混沌论、突变论、协同论等)、复杂性科学(包括CAS理论等)系统动力学等三大组成部分[2]。为清晰的了解当前系统科学在金融研究中的进展情况,下面将按照上述理论体系,进行简要文献梳理。

(一)非线性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理论、混沌学以及分形理论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复杂事物的规律性,采取的方法是非线性的,因此将这些学科统称非线性科学,是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应用到金融研究中。

1. 耗散结构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主要有:George C.Philippatos和Charles J.Wilson(1972)最早将熵作为风险的度量。他们用熵函数代替方差,来计算最优投资组合系数,建立了对非正态的概率分布同样适用的均值一熵模型代替均值一方差模型。Gulko L.(2002)将最大熵原理和无套利资产的定价相结合,分析了熵在资本定价市场中的经济学意义[3]。

国内主要有:雷华(1996)从系统科学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系统现状,指出宏观调控手段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负熵流的输入和涨落机制的作用,改善系统自组织功能,从而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李华、何东华、李兴斯(2003)等则改进了马可维茨的证券投资组合模型,提出用熵作为风险的度量方法,建立了新的证券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张世晓,王国华(2010)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运用“金融熵”指标建立区域金融集聚系统运行方向判别模型,分析了武汉市金融集聚系统的演化趋势及演化机制[4]。

2.分形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主要有:Peters(1991)运用R/S分析方法检验了以美国为主的外国资本市场的分形特征[5]。Ghashghaie等(1996)对美元/马克的汇率数据的标度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汇率变化的概率密度与两点间的空间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认为在外汇市场中也存在信息级联,必须用多重分形理论来研究汇率的变化。Lux和Marches(1999)、Ausloos(2000)则利用DFA方法分别研究了金融市场和外汇、证券市场的标度不变性,证实了分型特征在当今金融市场的存在性。

国内主要有:胡雪明、宋学峰和王新宇(2003)利用DFA方法计算了沪深股市收益率的标度指数,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标度区域,上证指数标度指数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深成指标度指数的变化幅度沪深股指在中短期显示出状态持续性,长期表现出状态反持续性。曹广喜(2007)利用R/S分析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上证指数和深成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均证明了我国股市的长期记忆性的存在。徐文坤,张卫国(2011)进行了金融时间序列分形维参数方法估计方法的比较,认为Whittle算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并对沪深市场的发展状态进行了实证应用。

3.混沌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主要有:Day R.(1983)认为,货币政策传导具有混沌性,单一的货币政策非一般或非正常操作能够导致整个系统行为产生巨大的、不可预知的复杂变化和整体涌现性。M.A.Torkamani(2007)研究表明:可以用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利率、进出口等经济变量来描绘汇率时间序列,认为某些非线性因素导致汇率运动对初始条件和特定参数的取值敏感,从而导致混沌现象的产生,在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汇率的巨大波动[6]。

国内主要有:李玉锁,齐中英(2006)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Kolmogorov熵值,认为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混沌特性,从而不可能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做出长期预测[7]。唐雨丁(2010)运用混沌理论和分形市场理论,探讨了汇率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汇率波动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一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汇率的记忆性以及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4.突变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主要有:Perron(1989) 把突变点作为外生给定,运用结构性突变单位根检验, 对美国经济变量作结构性突变的单位根检验,发现美国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大部分为结构突变趋势稳定。Oskooee、BrookS(2006)使用结构突变技术考查了二十个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平价。发现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满足传统购买力平价。

国内主要有:南旭光,罗慧英(2006)根据金融体系的非线性及出现的突变现象,将突变理论应用到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和评价中,并且构筑了金融体系脆弱性综合评价突变模型,定义了金融脆弱度。刘磊(2009)采用突变级数法对贵州省遵义市14个县级行政区域进行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得出了经济较差的农村生态环境水平普遍较低,但经济好的地区不一定高且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马太效应。贺凤羊,刘建平(2010)从结构突变的视角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CPI涨跌序列进行了内生结构变动的单位根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金融危机前后我国CPI涨跌序列的数据生成为两次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而非一阶单整过程[8]。

5.协同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主要有:Fields等人(2007)研究了美国等几个国家银行保险业并购中的协同效应,并且认为这种效应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并购双方的地理位置显著相关[9]。Chakraborty等人(2008)应用协同理论研究了并购中反收购、金色降落伞和讨价还价问题,认为目标公司股东实施反收购行为不一定总是最优行为。

国内主要有:鲍丹(2008)分析了金融创新的要素协同机制,分析了金融创新的序参量。罗嘉(2010)将协同学引入金融监管的研究中,运用开放系统分析法和协同分析法系统分析我国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发现我国金融监管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我国的金融监管在宏观上处于相对无序的发展状态[10]。黄先可,张伟(2011)运用协同学理论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认为应当创造条件使系统进行协同运动,及时、有效地引导序参量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金融创新。

(二)复杂性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是研究复杂性与复杂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所涌现出复杂行为、特性与规律的科学。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外学者逐渐将复杂性理论应用到金融研究中。

国外主要有:1993年,圣菲研究所的阿瑟、霍兰、勒巴伦、帕默和泰勒等人建立了人工股票市场模型研究,它不但可以产生满足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预期均衡的结果,包容经典理论,而且也能够显现出主体与系统的协同进化及复杂度加深等复杂适应系统的性质, 结果也表现出与真实数据相似的统计特征,这种方法逐渐发展为基于主体的计算金融学。Tesaftsion(1998,2001)建立了一个多主体的劳动力市场模型用于分析市场结构、雇佣关系、工作行为和福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内主要有:刘洪(2004)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中部分绩优公司与停牌或已经退市公司在管理活动、R&D、市场营销、融资渠道、资源配置和企业形象6个方面的多样性、自发性、融合性、适应性、超越性和变形性6个复杂性指标的分析与比较,验证了公司成长与复杂性之间的正向关系和沿着复杂性增长路径发展的复杂性理论观点。应尚军等(2005)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股票巾场仿真模型,运用分形结构特征变量和稳定性变量来刻画股票巾场的复杂性特征,考察了投资者从众行为这一投资心理与巾场复杂性特征变量的相关关系 [11]。石丹(2008)指出金融创新系统具有聚集(aggregation)特性,系统的主体通过相互作用而组成的聚集体可以形成更高一级的主体,比如涉及多个创新领域的金融集团,比如金融中介与研究机构联盟,比如拥有固定客户群体的创新网络联盟等。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SD)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通过结构—功能分析,研究解决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问题的仿真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金融研究中。

国外主要有:De Long等人(1990)明确提出了正反馈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由理易者、理性投机交易者和正反馈交易者这三类交易者在证券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博弈模型。Ozdenoren和Yuan(2008) 从正反馈交易行为影响资产价格,资产价格来影响公司现金流的角度研究正反馈交易对资产均衡价格的影响,结论是强烈的正反馈交易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12]。Alessandro Vaglio(2010)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复杂性以及人口“成熟”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表示为一种过程,外生地产生技术创新,从而增加了劳动分工并使社会机构更复杂[13]。

国内主要有:巴曙松与栾雪剑(2009)应用系统动力学工具,建立模拟模型,对不同货币和财政政策组合下的经济周期发展进行模拟,得出了对比数据,得出了一些对政策组合效果的评价结论,并据此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14]。罗天勇(2009)把经济运行系统作为货币动力学系统来研究,通过定义货币流通速度,推导出货币运动的数学物理模型。据此提出应控制货币总量,确保货币供给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一国经济的稳定高能运行,达到国家输出价值观的目标。李敏(2010)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应用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复杂性[15]。

(四)文献述评

国外学者较早的应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金融问题,注重进行数量技术层面的实证分析,但他们大多将自己的研究范式看做是物理学、统计学以及热力学等其他具体科学研究范式。因此,这种研究存在范式归属上的混乱,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是不自觉的应用了系统科学理论。

由于我国较早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思想理论,因而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优越性,认识到混沌、分形、协同等理论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但总体上,国内学者大多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具体的角度来研究一个具体的金融问题,在范式归属上也同国外学者一样,往往将自己的理论归于物理学、信息论的研究范式。

综上,国内外已经开始将系统科学应用于金融理论研究,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还不系统,理论范式归属还不清晰,因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此,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金融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系统科学金融理论的概念的界定

构建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体系,首先要对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体系的概念予以界定。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以下简称系统金融理论)以系统科学研究范式为指导,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手段,结合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揭示金融系统的演化、转化、协同、优化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研究金融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金融系统与金融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形成法则,金融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系统动力学性以及金融有序与无序状态的形成规律等问题,通过对金融系统的实证/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对金融系统的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复杂性建模和仿真,深刻认识金融系统的运作规律,并据此提出预测与防范金融风险、进行金融创新、设计和实施金融管理政策等优化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力求达到对金融系统的全面认知、优化与控制。

(二)系统金融理论的研究对象

系统金融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金融系统。金融系统是指所有金融要素围绕着资金的流动、集中和分配聚集而成的具有跨时期资源配置功能的整体,包括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一系列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

(三)系统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系统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多层次的非线性复杂动力学系统,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系统动力学性。因此,应当将金融问题放回到复杂的金融系统及其环境中,应用非线性、复杂性、系统动力学等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其核心观点有:

1.金融系统具有耗散结构、混沌、分形、协同、突变等非线性机制。金融系统的耗散活动是其有序运作的基础,也是其演化的动力源泉;金融系统的相体积在耗散因素的作用下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的收缩,产生混沌吸引子,并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的依赖性,呈现出混沌状态;耗散性破坏了宏观运动规律的时间反演不变性,导致无规则运动的混沌吸引子产生,因而具有相空间的分形结构;金融系统以混沌和分形的方式不断演化,在吸收足够多的负熵流后,就到达系统宏观状态发生质的改变的转折点附近,必然通过协同作用走向高级有序态;而金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态走向高级有序态,主要是通过突变的形式实现。

2.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多样性、非线性、流、聚集、标识、内部模型、积木等特性和机制,系统组分、子系统具有自适应性,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金融系统的演化。基于自适应主体(Agent)的复杂系统建模技术,可以研究金融系统从微观行为到宏观行为的演进规律

3.金融系统具有多重反馈特性、时滞性等系统动力学特性,是动力学系统。金融系统的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正负反馈作用。金融系统的金融监管、金融政策、金融参与者等各系统或要素之间存在不同的因果反馈环路。

(四)系统金融理论的框架体系及主要内容

依据当前系统科学的发展以及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划分的,与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相对应,可以将系统金融理论体系划分为非线性金融理论、复杂性金融理论、系统动力学金融理论三大部分[16][17]。

1.非线性金融理论主要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来研究金融系统的的耗散、混沌、分形、协同等非线性特征,并研究如何应用非线性建模仿真技术对多目标交互行为进行优化、控制,主要内容包括:

(1)耗散结构金融理论主要研究金融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与金融熵运动的规律。金融系统耗散活动是其有序运作的基础,因此要:分析系统的开放性及其与环境的熵流交换;分析金融信息交互过程中的熵值耗散;建立金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研究、评价系统,进而实现对相关参数的调控。

(2)混沌金融理论主要研究金融系统的混沌性与混沌仿真与控制。金融系统的相体积在耗散因素的作用下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的收缩,产生混沌吸引子,呈现出混沌状态,因此要:研究金融系统发展对金融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计算其李雅普诺夫指数、关联维等,研究金融系统走向复杂性的时间演化的非周期性等特征;应用混沌模糊逻辑控制方法(T-S模型)对金融系统进行建模、仿真与控制。

(3)分形金融理论主要研究金融系统的分形特征与基于分形测度金融系统控制策略。耗散性破坏了宏观运动规律的时间反演不变性,导致无规则运动的混沌吸引子产生,即相空间的分形结构。因此要:研究金融系统的空间分形结构;研究金融系统中金融信息传导的时滞性,对相关指标进行R/S分析;应用相空间重构技术重构系统相空间,研究金融系统的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采用基于分形测度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切换控制策略对金融系统实施控制。

(4)协同金融理论主要研究金融系统的协同性与协同仿真与控制。金融系统以混沌和分形的方式不断演化,在吸收足够多的负熵流后,就到达系统宏观状态发生质的改变的转折点附近,此时可以用协同金融理论来研究支配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原理。因此要:研究不同开放条件下的各子系统间的协同度;研究金融系统的序参量的产生条件及作用;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金融系统的控制参数与控制系数。

(5)突变金融理论主要研究金融系统的突变与突变控制策略。金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态走向高级有序态,主要是通过突变的形式实现,可以用突变金融理论研究金融系统的突变行为,因此要:研究金融系统产生突变的条件和基础;研究金融系统突变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模拟,找到相关控制参量。

2.复杂性金融理论主要包括:复杂适应系统金融理论,非线性自组织金融理论(该理论在非线性金融理论部分进行研究)、复杂网络金融理论、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金融理论和综合集成金融理论等。主要研究金融系统复杂性特性及机制(包括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运用模糊认知图、复杂适应性系统的MAS建模仿真和复杂网络建模仿真等复杂性技术手段构建多Agent模型,采用Swarm等复杂性仿真平台研究各子系统间的交互协调机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金融系统的多样性、聚集、流、标识、内部模型、积木等特征和机制;分析系统的层次性,识别系统中各类自适应主体Agent,从而达到对金融系统的复杂性认知。

(2)研究构建金融系统多Agent交互仿真模型。研究金融系统的消费类、投资类、监管类、决策类、金融类等Agent主体的Agent属性集、Agent货币政策交互事件表、Agent货币策交互规则库;应用Multi-Agent建模技术(简称MAS建模技术)、模糊认知图(Fuzzy Cognitive Map ,FCM)、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建模仿真原理构建金融系统多Agent交互系统仿真模型。应用大型复杂仿真系统的VV&A技术(Verification 、Validation &Accreditation 仿真监控技术)体系优化仿真模型,调整各Agent主体交互规则,研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优化措施。

(3)采用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使金融系统多目标协调运作的控制环路。金融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时变性的双重特性,会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应当运用复杂适应性理论构建Agent模型,采用基于复杂性理论技术的协调控制策略,对金融系统进行有效的研究。

3.系统动力学金融理论的主要包括:系统反馈金融理论和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金融理论。主要采用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金融系统中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分析研究金融系统的正负反馈、作用平台和关键点,探寻金融系统的演化规律,并通过仿真预测来预测金融系统未来的演化方向[18]。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金融系统的结构,划分子系统;深入研究系统的构成因素,并对变量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研究反馈回路的正负极性。

(2)研究金融系统的多重反馈特性、时滞性等系统动力学特性,建立金融系统的相关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建立金融系统的流图以及流图中各变量间的方程;应用Vensim仿真平台对金融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交互行为进行仿真和预测。

(3)研究相关参数的调节和控制,分析金融系统对不同参数(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的敏感度;研究最优的参数调控(包括参数的选取和数值确定),最终实现金融系统的优化和控制。

综上,系统金融理论的三大部分,虽然所研究领域和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但彼此间有着相互联系,见图2:

因此,应用系统金融理论研究金融问题时, 不仅仅要注重某一理论的应用,还应当看到各理论方法的优势和适用研究范围,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将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综合集成。因此,系统金融理论本身也是系统的,也强调理论应用的系统性,注重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究。

(五)系统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

1.强调采用系统科学综合集成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综合以及不同理论方法研究的集成。当前金融理论过于偏重于定量研究,而系统金融理论认为,对金融系统的定量研究固然重要,但也不应忽视对金融系统的定性研究。系统科学理论采用定量研究技术(R/S检验、复杂性建模仿真、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也注重以定性研究方法研究金融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动力学行为,认为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对金融系统的正确而全面的认知。

2.采用系统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非线性理论认为系统具有耗散性、混沌性、分形、协同、突变等特性,因此可以应用混沌系统的模糊逻辑控制、基于分形测度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切换控制策略等仿真控制方法对金融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复杂性理论认为系统具有多样性、聚集、流等特性,因此可以设计金融系统的Agent模型,应用MAS建模技术,建立MAS复杂系统仿真模型,借助Swarm等仿真平台进行主体模拟仿真等;系统动力学着重分析系统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并进行仿真预测,因而主要通过Vensim等系统动力学软件构建金融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反馈模型和结构流图进行实证研究[19]。

四、金融理论的演化路径及各金融理论的比较

金融系统是不断发展和演化着的,并且越来越强烈的显现出其非线性、复杂性。从现代金融理论到行为金融理论再到系统金融理论,其演化是有路径可循的,符合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如图3所示:

可见,系统金融理论可以成为未来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它提供了认知金融系统规律的全新思维方式,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揭示金融市场的演化规律,是实现对金融系统认知、优化和控制的有力工具。它与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如表2所示。系统金融理论完全摆脱了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假设基础,具有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其结论的可靠性更高,主要表现在:

1.系统金融理论直接采用非线性、复杂性和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研究金融系统问题,承认金融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动力学性等行为,研究基础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其结论也就更有意义。

2.系统金融理论以金融系统为研究对象,注重运用非线性理论技术研究金融系统的的非线,而不简单地做非线性问题线性化处理,能够更彻底和有效的处理非线性问题。

3.系统金融理论充分揭示了金融市场的演化运行机制,能够达到对金融系统的认知、优化与控制。系统金融理论完全以金融系统的实际运行为基础,不进行特别的假设安排,提出了对金融系统的认知、优化与控制的科学研究范式,这是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所不能触及的。

4.系统金融理论强调采用系统科学综合集成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综合以及不同理论方法研究的集成,致力于实现建模人员、决策者和专家群体的融合,能更全面、深入的解决问题。

5.系统金融理论借助系统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直接以现实金融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无需做任何线性化、无摩擦化假设,因而研究结论更为可靠。

综上,系统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相比具有很高的优越性,更趋近于现实,必然会使其成为未来金融理论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黄少军. 现代金融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37-177.

[2] 李士勇.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3-8.

[3] Gulko L.The entropy theory of bond option pric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inance,2002,5(4):355-384.

[4] 张世晓,王国华.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金融集聚演化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2):76-78

[5] Peters E. Chaos and Order in the Capital Market [M].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91.(03):112-113.

[6] E.Panas.Long memory and chaotic models of prices on the London Medal Exchange[J].Resources Policy,2001(27):235-246.

[7] 李玉锁,齐中英.基于相空间重构的同业拆借利率混沌特性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6):140-143.

[8] 贺凤羊,刘建平. 金融危机前后我国CP I涨跌的路径分析一基于结构突变理论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0(01):106-113.

[9] Jan Frederik Slijkerman,Dirk Schoenmaker. Risk diver sification by Europea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EB/OL]. ,2005.

[10] 郑宝安.重新审视混业经营风险及其监管模式——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分析[J].新金融.2008(12):40-43.

[11] 应尚军,魏一鸣,范英,汪秉宏.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股票市场复杂性研究一投资者心理与市场行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2):18-24.

[12] Emre Ozdenoren, KathyYuan. Feedback Effects and Asset Prices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4: 1939-1963.

[13] Koutmos, Saidi R. Positive Feedback Trading i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11): 291-297.

[14] 巴曙松,栾雪剑. 经济周期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系统工程,2009,(11):14-19

[15] 李敏. 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系统动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16] 刘超.系统科学范式下的金融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8,24 (10).

篇10

会计档案管理系统是通过扫描仪的扫描,将纸质的会计档案转化成电子式的会计档案,然后再用OCR技术将会计档案的电子化影像建立精确的索引,实现档案的电子化,最后采用容量大的存储设备对会计电子档案进行长久的保存。

借助现代的网络技术,可以将会计档案的信息进行分享,提高会计档案保管与其他环节的工作效率。比如,会计档案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提取相关的管理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关管理信息。

二、会计档案管理系统中与金融系统有关的两个特点

2.1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是要取得凭证的。会计人员在接到原始凭证的时候,要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并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在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来登记账簿,接着是根据账簿来定期地在销存软件中形成了有机整体,所以说,会计档案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的严密的,会计档案管理系严密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一般的管理系统。

2.2记载事物的连续性强

资金的运转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她的具体的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会计为了完整地反映和监督资金的运转全貌,必须系统、连续地予以记录、计算、分析和评价。所以,会计工作中所产生的会计档案本身就具有连续性,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进销软件中的财务报表,时间上依次连接,内容上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

三、什么是金融系统

金融管理系统是关于资金流动、集中和分配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一个由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一起构成的有机体。广泛被家庭、公司、政府为了执行金融决策而使用的机构,囊括了股票、证券和债券的市场,当然还涵盖了保险公司和金融中介机构。金融系统的资金是通过金融系统从资金盈余者流向资金短缺者的。

四、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

(1)在金融系统建设中,要形成的文件数量是很多的,而且系统建设必备文件又不是同于一般的技术文件。在系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为了总结和协调的需要,要产生很多详细的技术文件,而且还得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总结系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的必备文件。(2)着眼于成本差异分析的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环境,金融系统决策者所要考虑的不仅是数据化的指标核定,更加需要着眼于成本的分析与执行者行为的结合。金融系统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盈利性的系统,通过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型的三者结合,实现净利润的最大化。膨胀不断的经济使业务和会计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变成了金融系统内部管理机制首要选择。(3)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具有用户管理的功能,可以实现对系统管理用户的维护,比如说是新增系统用户,对系统用户信息进行修改过着删除,这些都是可以用在金融系统上面的,金融系统是一个中介机构,里面有证券、债券、保险等的市场,设计道德用户也是很多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利用会计档案系统的用户管理功能可以对金融系统里面的大批量的用户信息进行保护。(4)机构维护也是会计档案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让用户按照ABIS中的机构隶属关系,从而来进行增加机构的操作,或者是用于机构信息的修改以及机构撤并后机构的删除和隶属关系变更后的维护。(5)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提供一定的统计功能,便于管理。用户可以根据范围、档案的种类或者是保管的状态对会计档案进行统计,计算出档案的记录数。而金融系统里面是有资金盈余者的资金流向资金短缺者的一方,中途肯定时候金额的交易,那么利用窥觊档案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可以更为清楚地记载交易的数量和情况。

五、结语

本文大概讲述了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只有将会计档案好、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优点真正运用到金融系统当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在西方的理财实践中,有很多人认为财务和金融是一个词,用英文表示都是FINANCE,因此对财务工程和金融工程的理解和应用也陷入了误区,在本文中,笔者对二者概念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区别与联系。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企业的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也对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工程的思想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即在企业内部构建一种以价值为导向,以现有的财务管理技术为基础,以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循环为主体,有效融合多种管理技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的财务管理运作平台。

金融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其在风险管理和资金运动等方面的有效运用,使得其在金融业的发展甚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二、工程的定义

要充分理解财务工程和金融工程,就先要理解什么叫做“工程”,“工程”即“系统工程”,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系统科学的实际应用,可以用于很多有着庞大系统的方面,比如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现象、组织管理等,它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一种理论与方法。而财务工程和金融工程则分别是系统工程在财务领域和金融领域的细致应用。

三、财务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概念辨析

“财务工程”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已经很久了,但直到21世纪以后财务工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我国学者认为财务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包括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活动、一切价值管理活动。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财务工程=金融工程”,如张求真(1996)发表的《现代企业再生的新途径——“财务工程”》,及蒋屏(1999)发表的《财务工程理论对企业融资工具定价的作用》,都是认为财务工程即为金融工程。

冯巧根在其《21世纪财务管理的新发展》中,将财务工程定义为“以价值工程思想为核心,结合金融工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财务管理新技术或新方法”。冯巧根认为财务工程是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新技术或新方法,它属于财务管理范畴。这个定义概括了财务工程的核心思想、运用的管理工具,即以创造价值为核心,通过借助于金融工程、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工具,创新性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技术方法。

目前,对财务工程定义比较明确的是吴江龙,吴江龙认为:财务工程是指运用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组织行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管理科学等基础理论、方法、技术与工具,以目标集聚战略为指引,以优秀核心经营循环业务程序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合理的财务组织结构、特有素质的财务经营者及团队为基本保证,以预算技术、业绩评价,风险评估、信息技术和内部审计为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在企业集团创新搭建一种有效融合多种管理技术,确保企业战略实现的一种经济循环战略财务系统的理论实践。在吴江龙对于财务工程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财务工程是对企业的统合管理,这种统合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统合,更重要的是加入了人的因素,如组织机构、财务经营者及团队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工具,如预算管理、业绩评价、风险评估、信息技术和内部审计,最终达到信息流、价值流、物流和会计流的统一。

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的新的金融产品。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它将复杂的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系统工程等全方位导入金融领域,使金融乃至整个经济领域出现了更广阔的外延与内涵。它将现代工程方法和高新技术引入金融领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的、信息的方法,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操作,从而实现规避风险、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各类金融问题。

所以,从一定层面上讲,金融工程的内容大部都是财务工程的内容,金融工程是包含于财务工程中的。

四、金融工程在财务工程中的运用

根据冯巧根对财务工程的定义,我们可以认识到财务工程的主要任务是:①研究企业内部的现金流动和资金运筹;②如何适应国家金融形势的变化,搞好财务与金融的协调与配合,使企业效率达到最大化。冯巧根认为财务工程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资金筹集工程、资金运用工程和资金调控工程。从这个角度讲,金融工程发挥了其在财务工程中的核心作用,在资金筹集工程、资金运用工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一)资金筹集工程

资金筹集主要应以金融工程技术方法为支柱,分为内、外两项具体工作,就外部而言,资金筹集工程是依据金融工程思想而展开的一系列工作:

一是围绕金融工程创新,运用新型的金融工具。目前,基于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已有数百种,从远期利率协定、指数期货直到合成证券等都属此列。

二是配合金融工程,努力寻求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筹资渠道和方式。企业通过对资本成本的加权对比分析,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以提高财务运作效率,并且利用有限资金寻求新的利润资源。

(二)资金运用工程

金融工程在资金运用工程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恰当投资,有效利用财务资源。投资的目的是选取并运作合适的投资策略以达到利用闲散资金,使得自身收益最大化。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程,将自身持有的股票、基金、债券、优先股等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最大化的整体收益,这样,使得企业的资金得到最合理的利用,这也是实施财务工程的目的。

五、总结

笔者认为财务工程与金融工程是有联系与共通之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区别,因此我们不能将财务工程和金融工程等同看待。从微观上来说,金融工程是包含在财务工程中的,财务工程可以利用金融工程为企业服务,特别是有关筹资、融资的部分是以金融工程思想为依据的,但两者在其它诸如资金的运用、调控、效益等方面,两者又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1 陈宏.财务工程与统合管理.经济与管理.2004年(9)

2 范长缨、苏英民.公司理财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彭莉.企业财务工程与财务管理创新.财会月刊.2003 (7)

4 万正晓.财务工程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2003(3)

5 周立.论财务工程的发展条件与障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8)

篇12

    当前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开展金融统计课程大多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进行的比较少,而发展成熟的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寥寥无几。大多金融统计实践教学还只是流于形式。因为实验和实践性的操作随意性都很大,更多的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实践考核而实践,所以,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设置明显不足。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而言,由于缺乏有序的、系统的实践设计安排,并且对于学生的管理大多都是松散式的管理模式,在校外实践的内容上也是规定不明确,导致校外实践的专业性不明确,实践效果不理想。

    2、实践教学的条件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以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为保证的。由于各大学的办学时间、办学质量还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大多数的院校存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是对于理论教学团队建设而言,总体的教师水平都比较薄弱。通过走访调查,在各大院校中的金融统计专业中,具有高学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开展的不太顺利。二是实验室资源有限,教学软件的研发和使用滞后,尤其是金融统计的实验软件研制滞后。

    3、缺少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

    目前,各大学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设置实践课程、建立实践组织、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是却忽略了对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的监控。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主要使用的依然是理论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这种考核办法不能对千差万别的实践教学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金融统计创新实践教学的目的

    1、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系统的新变化与金融市场的新发展

    在过去20年里,金融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创新步伐的急剧加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国际金融体系。由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金融创新最终都可以落实到金融工具的创新上。金融统计工作应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国情和专业背景的了解,才能拓宽视野,为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是能否培养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关键,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并且按照金融行业的用人标准来构建金融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在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以求适应市场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以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金融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把基础理论、统计方法和分析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相关金融知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金融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统一。

    三、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途径及措施

    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整体。大学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为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也是为了使得金融统计学科自身不断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不仅要考虑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而且不能脱离实践教学活动,又因为金融统计是应用性课程, 金融统计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注重实践的特性,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完善金融相关理论。因此本科院校应针对金融统计学科的这一特点,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金融统计是融金融理论、金融数据、金融现实问题、金融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清楚我国现行金融市场的数量特征,而且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对一些金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经常引进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大胆吸收外国优秀教材的优点,适当增加应用前景良好的统计方法,结合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并给出相应的数据,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我国的真实数据作为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金融统计学应将国际统计标准规则和中国实务相结合,以分析研究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主要内容,因此,教学素材要定期更新,足够丰富,以满足学科教学需要;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科研型实践模式,即通过专题调研、论文写作、课堂讨论等实践教学形式,将课堂理论教学、金融业务实践、课外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对金融现实问题的了解。

    2、改进实践教学的条件

篇13

一、免疫系统论下的政府审计本质与目标

(一)政府审计功能的拓展

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功能。政府审计具有“保护”和“监督”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从本质上讲,是国家《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法定监督;从体系上来看,是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职权监督;从监督的主体上看,是国家审计机关。其监督和服务内涵是维护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运行。政府审计的服务监督作用和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具有相同的内涵。

2.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清除功能。政府审计主要是对被审机构及其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揭露财经工作中的不真实、不合法以及弄虚作假、损失浪费、舞弊腐败等问题。政府审计“清除”影响国家民主和法制进程中不民主、不合法的因素,“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不合理的成分,让审计工作服务和监督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系的完善。

3.免疫系统的最后防线:修补功能。政府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仅仅是审计之后发现问题的“小修小补”,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以及填补相关制度的“空白”,让政府审计更好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审必严”,进一步增强政府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塑造政府审计形象,同时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二)政府审计作用的新变化

传统意义上审计的作用主要是监督约束作用、查错纠弊和批判揭露。“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除了这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以下4个作用:一是全局性作用,即用全局和宏观统揽审计工作,在全局上、整体上和宏观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对国家经济、社会存在的宏观性、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调查,提出建议;二是服务性作用,即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跳出局部和具体的审计项目,服务改革和建设的大局,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三是建设性作用,在查错纠弊、揭示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苗头的同时,提出对策建议,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推进地区、部门和单位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加强内控、规范管理;四是前瞻性作用,关注已经存在和潜在的经济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防止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侵袭。

(三)政府审计范围的延展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将审计范围由“经济活动运行”扩展为“经济社会运行”。单纯的把审计定位为经济工作,或只看到审计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而没有把审计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联系起来,这是对审计的不全面、不完整的理解。审计作用的发挥是与经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审计的经济功能,但是随着审计作用的日益强化、审计方法的逐步改进、审计角度的不断调整,审计越来越表现出宏观性和全局性,国家审计早就超越了经济范畴,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政府审计目标的转变

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从政府审计的最高目标来讲,审计工作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历史使命,也才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审计免疫系统除了财政财务审计之外,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这个机体的安全与健康,不只是关注财产、资金的安全,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安全;要更多的关注行政管理、政府职能转化以及审计管辖领域的事业发展问题。在做好一般性财务资金审计的同时,探索资源环保审计;在关注资金运行的同时,探索对审计对象业务运行的审计;在进行传统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探索效益审计。审计免疫系统要预防、揭示、抵御一切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各种病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复审计”导致审计效率低下

一是政府金融审计有“越俎代庖”之嫌,“监管误区”和“监管盲区”同时并存。在现有的金融监管部门中,财政部负责中央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金融监督部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金融风险的监督,央行负责金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审计可以全面检查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既查财务,也查风险,这就有“越俎代庖”之嫌。另外,金融监管又存在“盲区”,政府金融审计和其他监管机构都很少检查中小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证券公司、各种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不用说国家审计部门对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情况进行再监管了。

二是“群龙治水、重复监管”。政府金融审计与其他金融监督部门缺乏相互间权责的明确界定和职能的严格定位。而就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而言,也存在着“重复审计”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者在方法和程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因此难免存在着“重复审计”。

(二)“审计不足”导致审计监督作用弱化

首先,审计不足使得监管信息更加不对称,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增大。由于审计力量单薄,监管当局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所难免,被监管者利用信息优势进行败德行为的概率增大。

其次,审计不足使得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间“合谋”的可能性增大。这种合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监管的作用,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再次,过于频繁的现场检查凸显监管资源稀缺。审计的不足致使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始终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被监管者不愿意将经营管理信息全面真实地传递给监管者,监管者也难以完全相信被监管者报送信息的真实性。在没有其他信息渠道情况下,监管者为了准确了解被监管者风险控制程度,更多的会通过现场检查方式掌握真实和全面信息,由于信息变化太快以及要了解的信息太多,频繁的现场检查又进一步加剧了监管资源的稀缺。

三、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完善与金融危机防范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

完善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警兆,可以预知金融危机,进而规避或延缓危机的发生。利用经济、金融、财会等理论知识,采用比例分析、趋势分析、模型分析等手段,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能够发现金融业存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因素,并向经营管理者预先提示,提前采取降低或分担风险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警情的发生。

1.更新审计模式,以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为目标,引入并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显著的特点是: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审计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突出审计重点,抓住高风险区域,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等的审计预警。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是新生事物,风险系数更大,往往是金融风险高发领域,也是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的薄弱环节。在对传统金融业务审计预警的同时,要对新生业务的警源进行重点审计,以更好地发挥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清查系统

通过政府金融审计,可以检查资产质量,揭露掩盖不良资产的手段,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可以监督业务经营合规性,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重点揭露和纠正违反规程放贷、诈骗资金等行为;也可以检查盈亏的真实性,发现并查处是否存在截留转移收入、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还可以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

加强对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的持续完善,有利于保证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清查功能的发挥,对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总体功效起到保障作用。一要建立健全政府金融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目前,开展政府金融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审计还没有建立起像社会审计所拥有的成熟的道德准则、执业准则和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准则体系。二要加强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建设。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评估其健全性和科学性,找出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中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缺陷,促进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的完善,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充分发挥与完善,对处于国家经济中枢地位的金融体系安全的保障作用越来越大,通过严格有效的政府金融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防范、化解和控制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将对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常迎迎.关注国家金融安全,提高国家金融审计服务水平.审计与理财,2009(4).

[2]陈文夏.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启示――基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审计研究,2009(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