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1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篇2

篇3

(一)操作点右移68.32~683.2:扩大点右移68.32~6832:扩大点左移68.32~6.832:缩小点左移68.32~0.6832:缩小

(二)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如此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范围之内,揭示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使学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二、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的思维过渡

电脑课件以其直观、动态的特点,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中通过动画展示小数点移动操作过程,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成果向抽象思维转化。

篇4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很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即使当时学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探索宇宙》一课时,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后又将实验和投影结合,让学生看到“银河系”的状态。笔者在圆形透明的水槽中装了一些水,在水中撒上泡沫代表银河系的星系,把它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从水槽的侧面看水面是平的,屏幕上的正投影也没有形成旋涡。当笔者用玻璃棒绕中心快速搅动水槽中的水时,水中的泡沫一起绕中心快速旋转起来,从水槽侧面看到水面中间向下凹形成锅底状,屏幕上的投影也形成了旋涡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了平常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暗箱”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属于“暗箱”课,如《人的消化系统》《人的血液循环》《植物怎样“喝水”》等。这些课文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知道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理解植物体内的变化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解决“暗箱”课的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一课,是典型的“暗箱”课,学生从外部无法观察到人的血液循环。于是,笔者就借助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的血液循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了“暗箱”中的难题。又如,在《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学生掌握水分代谢的全过程,仅靠做三个实验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空间框架,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暗箱”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的完整过程,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完整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溶解》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先让学生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认识并理解溶解现象。然后,笔者把这个实验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变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槽中的水却慢慢变红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再用投影形式强化认知,大家都能说出什么叫溶解。把一个实验具体到细节的放大,容易使描述更清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结合点

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一个具体事例,甚至可以是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2.体现主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常常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随后,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5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通过动画课件揭示科学规律,实现高效教学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关,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强调,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仪器进行有机整合,或者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动画展示,通过直观信息和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轻松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篇6

小学科学的实验有很多种,同一实验中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与结果。如果把这些实验都一一做出来或者给学生演示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把实验进行录制,再逐一对比。在演示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操作方法,让他们处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还要告诉学生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的分组由学生自己支配,各组自行设计与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记录下自己的过程与结果,并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是不是成功,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哪些,从而设计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最后通过实验自己得出因果关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既存在着不足,也存在着很多闪光点,为了帮助实验结果的分析,把实验过程拍摄下来,等结束之后再进行回放对比,从而找出发生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篇7

一、由浅入深,连贯突破

信息技术课由于受到空间及设备的影响,对于学生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最头疼的是顾此失彼,一些学生的困惑教师仍然无法帮其突破,而是蜻蜓点水式的帮助。最终问题还是问题,或者只是解决了小部分人的问题。因此在上课中,我紧紧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节点,由浅入深,再连贯突破,尽最大限度解决大部分同学的难题,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看图片,输字符》(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文时,其要求学生要会输入:4594+3447= 4174-926= 2402-1914= ……要知道,在电脑中准确、快捷地输入数字及相关符号,是许多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作为小学生,只能学点基础,本节要突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电脑键盘上小键盘区的功能”,第二个问题才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输入数字,而第三个任务则是输入算式。在教学此课时,我先抓住怎么输入数字、算式符号这个关节点,先让学生都在大键盘区输入,当然在大键盘区完成速度较慢,又容易弄错,虽然大家马不停蹄地加速,但事与愿违,不是慢就是错。在这个时候,我亲自在小键盘区演示,全班同学惊讶地发现:在小键盘区操作不但集中的数字键方便了输入,又可提高输入的速度,由于字键少,很快就熟了,多练几遍便可盲打了。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再逐步提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用食指完成4、7键输入,中指完成2、5、8键输入,3、6、9键则由无名指负责,其余以最方便自己操作的手指输入进行即可。这样连贯突破,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良机,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问题处理质量,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中的问题关键。它体现了学生思维出发准确、思维方法的多样,从而催发学生的创造意念,生发创造意识,并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而体验创新乐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课《制作有动画的幻灯片》(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本课学习任务为1. 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2. 设置各对象的放映顺序;3. 合理使用动画效果;4. 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教学时,我以福州三坊七巷的图片素材为例,让学生设置演示文稿的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大家不拘一格,只要自己觉得可以就好,就连放映顺序也由自己制定,这样全班同学各行其是地进行作业,大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创见设想和做法。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良机,鼓励学生敢于在操作中体现自己的见解,发现新的线索,乐于求异、求佳。达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爱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样,在教本册第十课《温馨提示牌》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哪些提示语让人亲切温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内涵丰富。这些词句正如书上所说那样:像无声的老师,在提醒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既然这样,你打算如何来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呢?

所以,操作时我把设计机会留给大家,哪些地方该设计什么,大家动手试一试,做完大家互相比一比、评一评,别人好,好在哪里?自己有哪些不足,该怎样纠正?这样,一张张温馨的提示牌,就如一面面镜子在每个人的身边发出闪闪的亮光,指引着同学们前进的方向。通过本课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引导完成信息技术课任务当中,怎样进行纠错效果好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按要求完成任务时,我往往采用先进行言教,然后俯下身亲自操作给学生看,最后交代学生再按作的方法进行练习,就万事大吉,这样虽有一定效果,但速度慢、效率低。且学生在第二次练习中是否真正掌握,无法跟踪。况且这样操作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来说,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若是接受能力一般、或是接受能力中下的同学,那就麻烦了,他们看完之后往往是即时学,即时又忘了,或者是这节课学,当场会,但下一节课或过段时间又不知其所以然,此类型同学又占相当部分。那么,怎样进行纠错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本人认为:遇到学生不会操作,或是操作错误时,我现在一般采用不再强求及时的纠错,而是启发学生弄清楚任务要求你必须完成什么?分几个步骤完成效果会好一些?需运用哪几个旧知识点?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操作,自由讨论,合作完成,如此运转,拓展了学生间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因为他们在愉快的合作中完成,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即使是大家确实操作不到位,当老师的也只要轻轻地点拨一下,大家便恍然大悟。这样学生记得牢,教师也教得轻松。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许多美德教育代代相传,造就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古有抗金将领岳飞,今有航天英雄杨利伟。是什么动力促使这无数的英雄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那就是这些人从小就有过良好的美德教育,长大才有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所以,我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只要有涉及美德教育的材料,我都毫不吝啬地借此宣扬一番。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打汉字,说说话》(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课时,我十分注重强调文中那句“汉字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也是联合国5种通用文字之一,电脑世界里不能没有汉字”及“……为了能让汉字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许多电脑专家奋起直追,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电脑键盘上,研制出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法”,为今后学生热爱中华、热爱祖国文字、勤劳练本领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样,在教学本册第十二课《夜色朦胧,我来画夜幕下的大楼》一课时,在完成用画图工具完成本课主要学习任务后,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我深情地对学生们说:“画得像你家吗?你家漂亮吧?”“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呢?”等等。短短几句一问一答,勾起学生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心中那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多年来,类似这样的美德教育成了我的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里,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热爱劳动、爱校如家、与同学和睦相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我想这与我的上课付出是离不开的。此外,美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大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1.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几乎一天一个变化,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教材跟不上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能够照本宣科,要与时俱进,根据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课、不断拓宽教材内容。课堂效率的高低,与教师教学思路的清晰与否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在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头脑中的教学思路会逐渐地完整、清晰,这样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2.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够设计出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每节课开始导入至关重要,因为精彩的开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愿意参与到教学之中。学生对电脑操作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配以教师导入的激发,那么学生的参与热情便会更加高涨。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这样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任何一节课,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是其核心,因为只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实现任务驱动,主动去探究教师提出的任务,任务驱动法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率地开展

1.充分利用富于表现的功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对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授,是对课堂教学效率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通过教师的语言进行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效率不高。但是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其将图文、印象以及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从而使表达更加直接和具体,学生通过这种演示便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效率大大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这种方式,将那些枯燥的文字材料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比如把一些文字性的描述用图像的形式进行演示,这在学习信息技术时最为直观,学生理解也容易。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便大大提高了。2.充分利用交互反馈功能,增强师生、生生间的研讨效果。评价一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师生以及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在信息技术课上,一部分教师在进行交流时,还是通过让学生口述的方式进行,而这种互动反馈信息量明显较小,效率较低。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却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具有交互性强、反馈信息量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多媒体的这一特点,将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通过多媒体进行反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思考,从而形成某种观点,在思想意识上达成一致。

3.充分利用信息集成控制的特点,促进教与学效率的提高。信息集成控制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大量获取相应的信息,对于信息复杂度能够进行分解,从而使得信息从形象—抽象—形象的加工过程减少,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多媒体与电视相比操作更加灵活、方便,这也是信息集成控制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其既好看又好用。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多媒体的这一特性对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作为教师,完全可以考虑将课堂与课外形式进行相互的补充,精选课堂内容,补充最新的信息技术,与时俱进,让学生时刻补充“新鲜血液”。多媒体的集成控制特点,使得教材的增删完善可以由教师来自行进行,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而过去那些传统的教学辅助材料,比如录像、幻灯等因为需要专业人士的制作,往往不能够与时代同步。使用多媒体就能够让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克服过去教学中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

4.充分发挥人机相互性强的特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比最突出的优越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比如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实验难度相对较大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进行。发现式教学法是充分发挥人机相互性的一种现代启发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特点来对问题进行设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各种假设,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装入预订的程序中,从而引导学生独立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路。这种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不注重最后的结果。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而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实现的。

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用的展望

1.不断加强学习,树立正确教学观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几乎天天都有新变化,所以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最前沿的资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篇9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能够独立思索、处理、评价、运用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孤立地学习这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完美整合。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小学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加学习信息量。现行教科书由于媒介的局限性,提供的知识信息较少。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融合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知识信息。

4.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学习的互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CAI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

“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1.教学手段的整合

(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给学生,从而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学《春》一课,通过播放课件,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时,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景色,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2.学习工具的整合

(1)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3)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利用计算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完日记后可进行排版设计,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得好的日记,可以打印出来,供同学们交流。

篇10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就像是无缝不入的空气一般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仅改变着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思维成为当代最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改革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更加呈现出其创新性、灵活性的积极属性,让小学语文教师们越发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之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完成所谓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肢体动作和幽默语言等,为了能够上好一堂课,优秀的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备课,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僵局,重新开启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将课堂准备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入PPT课件之中,更加可以灵活动脑,将这些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灵活方式展现出来。这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的以多重感官刺激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产生了既深刻又广泛的积极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尚未完全成熟、完善的理解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巨大门槛,对于很多课文、段落、词句,小学生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积极的语言点拨,而教师的这种点拨正是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的年龄段的理解共性上,这种点拨并不能够以点概面地改善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息技术尤其对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等相关知识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节选自郑振铎《海燕》的课文《燕子》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燕子,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春天里的燕子灵活、可爱的姿态,并不能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的影像,因此也就对于课文中的内容谈不上任何理解了。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燕子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燕子的具体形象和飞行姿态,利用具体、形象的动态图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意义的燕子形象,从而结合课文的语句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类似这种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无法完成形象建构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动态的图像和声音的展示下,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的观察,加快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成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更多的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相一致的氛围当中,感受作者描写的词句,以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设备,一段旋律,一段视频,一组图像,一首歌曲,等等,都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氛围的建构,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教学辅助功能是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教学核心目标,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等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教学形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能够凭借已有经验生成相关的教学框架。但是,在今后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仍然无法忽视这种工具的两面性,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才能够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J].求知导刊,2015,(21).

篇11

在信息技术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体现为: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把班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分为三层,再从高、中、低各层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各类学生合理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异质组协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经评价反馈提高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学方法。

例如,进行打字练习时,由于这项任务比较枯燥单调,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由于学生间的语言更容易贴近,相互间更能沟通,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打字水平进行分组,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组长,巡视检查组内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好,可在组内与组间开展竞赛,使竞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组内的竞争,促使高层次学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以成为组中的“强者”;组间的竞争,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这就使得高层次的学生努力帮助低层次的学生,低层次的学生为了不拉本组的后腿而抓紧训练,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巧妙地利用合作的方式把竞争的压力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优化了竞争意识,这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在上机辅导时的压力。

再如《图画程序绘制图形》一课中,为了达到了解图画程序的基本功能和掌握绘制图形的一般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可依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可以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让基础较好的同学任组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当检查、督促、帮助以及主导小组学习进程的角色。为了完成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地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布置一个小组合作的任务,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色彩精美的由图形构成的画面。如果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有些困难,而小组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先让擅长构思的同学设计主题,后根据所选主题,让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版面设计,余下的学生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小组人员将各自的内容通过网上邻居将它们组合为一张搭配合理的由图形组成的图画,最后大家再提出意见修改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课堂的进程,创设竞争的气氛,最后评比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成就感。

三、小组合作的优点

1、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

可以使学生能够达成较高的认知目标:列入布鲁姆等级内的那些认知技能(如包括分析和评价一定的材料的那些认知技能)和加涅提出的认知策略学习,常常由于采用某种小组讨论方法而获得有效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能在一种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讨论问题和交换意见。

2、增强了能力和竞争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火花碰撞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也不断加强。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各个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也增强了个人的竞争意识。

3、增强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

为了在一个集体或社会环境中有效地进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人际关系技能,利用需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实例说明,学生们在离开中学或大学的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要求他们同其他人紧密合作。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包括领导、行政管理和委派代表方面的一些技能;对其一些人来说,这可能要包括与群众打交道所的社会技能。此外,小组方法还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理想方法,而且采用许许多多的模拟和一些活动都会有助于发展这种人际关系。

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加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上由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往、实践创新等全面素质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不仅需要有理性层面的认识,还要具有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掌握开发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及应对策略。

1、分组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合作学习是针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若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则会使得各小组的人数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很突出,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样的合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是形式上的合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爱好特长、性格、性别、学习快慢程度、能力倾向、学习水平变化等,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2、学生参与态度问题的消极及应对策略

小组学习方法的一个潜在的缺点是要求参加者们积极合作方能成功。然而,有些情况下这种合作可能不会出现。例如:学生们不愿参加,因为他们觉得这会浪费实践或他们怕参加;不愿承担小组学习要求的非常实际的个人义务,因为他们觉得在自己还不具备那些必要的技能,也不想在自己的同学面前“显露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今的时代充满竞争,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将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化成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帮助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增强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给个体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最好机会,以及学习如何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绝好机会,也给个体提供了学习如何利用小组的优势完成自己任务的机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远程合作,使每个成员能够真正从小组学习中得到信任和激励,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李其龙,张可创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篇12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拿着教材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挑选重点文章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背诵,对高考考点更是要求学生熟记笔记,强制背诵,不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太深入的了解,只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类似文章类型,再根据语文教师总结的“定义式”进行“填套式”答题,以保证考试时答案的标准化、准确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师傅带徒弟,不管在哪个行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都需要拜师傅,由师傅带领着工作,而大多数师傅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徒弟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让徒弟强制记下了等熟练以后慢慢理解,以保证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当然教育系统也免不了这一规矩,而且小学教学面临着中国最严格、最残酷的考试-“高考”,小学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谨记师傅的经验与教诲,要求学生熟记高考考点,而小学的语文早读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学生只管认真背诵教师标记的高考考点,并不在意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式”的书呆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概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十年前难以实现的“楼上楼下”早以不能满足人类对科技的需求,因此声控、光控的电灯早已遍布大街小巷,手机、电脑、平板、电话手表等高新科技亦服务着人类生活,而发展高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的教育行业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应用信息技术,让未来时代的领导者的学生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依靠课本、教材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所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了。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通过网络技术搜索优秀文集让学生阅读,增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素养。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教学资源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课文教材的等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及具体措施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势互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大胆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扩宽语文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新课标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信息技术和文本情感的有效整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这就需要利用动画、解说、音乐和文字等多种信息,通过充分利用电脑,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将信息技术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使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看短的学习片段,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分享心得,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将信息技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整合,今后学生可以通过该信息技术这一平台与家长和教师多多交流,将自己的各种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广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13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手机短信、播客、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博客、播客等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能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平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的一个日显突出的重要阵地。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和技术,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宣传理论,对一些学生关注或困惑的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问题,将虚拟与现实、课上与课下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

和书信、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主要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或移动通讯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在传播中普遍拥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依托数字技术急性传播的新媒体没有时间、速度上的限制,不受中间环节制约。

(二)个性化。新媒体用户可以享有私人传播载体,用户可以享受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门户主体对纤细的控制局面被显著性削弱。

(三)虚拟性。从传播内容到传播参与者都存在极大虚拟性。由于人人可能成为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源,因此信息来源的虚拟程度较传统媒体有了极大改变。

(四)交互性。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新媒体技术下信息收发角色可以同时存在,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也都是受众,这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除以上特点外,微信作为“后微薄”时代的领军新媒体,其用户间的社交模式和微博相比有有着显著差异。在微博技术中强媒体、弱关系的社交模式属于“面对背”的社交。而微信技术平台中,双方必须是相互同意才可能建立联络关系,属于强关系的社交模式。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课教学管理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技术都主要依托手机为主要媒介,由于节省流量这一最大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高校学子,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管理提出了全新挑战。

(一)校园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加大

虽然注册用户量激增,但各类新媒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用户准入门槛不高且在注册过程中缺乏严格审核制度,因此在信息中缺乏有力监管,传统网络不良信息在微信平台上找到了新的土壤。思政教育者无法了解学生在个人微博、微信上接受信息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传统网络舆情监管效用的降低,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一定隐患。

(二)引导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难度增大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愿意接受多元化信息,但同时对信息的把控和鉴别能力偏弱。加之新媒体信息图文并茂的生动形态,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甚至操控,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对以引导和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盲点

微信在高校学生间广泛流传的同时,在高校教师及思政课教师范围内却缺乏普遍使用性。具上海某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中的问卷调查显示:开通微信的思政课教师者为8.92%,而这些开通者中,选择为了更好做好大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比例仅为6.83%。可见,微信功能在被大学生喜爱并广泛使用的同时,却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的盲点,思政教师们在努力追上微薄热浪的同时,没能及时应对“后微薄”时代的来临。如何补上这一漏洞,是近一时期思政工作的新重点。

(四)过度依赖易导致大学生社交模式异化

由于新媒体快捷和便利的交流模式,即使离线也可以随时受到消息。这就使得部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90后大学生对社交软件产生过度依赖,随时查看消息,从而减少甚至断绝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社交恐惧或社交能力障碍。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从而挤压现实中的社交空间,容易形成孤独、自闭等社会性格。部分过度依赖新媒体软件的大学生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成为了所谓的“容器人”。

三、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发挥微博宣传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占领思政工作的微信阵地,深入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开展工作。

(一)平台的现状及基本运行模式

目前各高校微信平台基本上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统一管理的实名注册申请,类型多为订阅号。平台现布权限掌握在学校管理员手中,采取学生邮箱投稿,管理员平台整合的运营方式。通常开设以下的版块,如“热点聚焦、时事解读、一周热点、周末声音”等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版块。主要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即时分析和互动,在线开展热点讨论等主体信息征集,与之配套线下开展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具体活动,双线落实思政课的思想教育主阵地的相关工作。

(二)平台统计数据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微信公众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详细的后台数据统计功能,从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等不同途径可以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解读。在运行过程中笔者发现,数据可以体现学生的兴趣领域、关注热点等诸多问题,如能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将对日常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教育导向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学生对发生在其身边各类活动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应更贴近学生生活,多举办多报道符合学生切实需求的相关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占据一线宣传阵地,真正受到学生喜欢的前沿媒体。

11月29日,微信平台“寻梦起航”新生特刊了关于各类英语证书考试介绍的多图文消息,其中分条介绍了雅思考试、托福考试和托业考试三种。托业考试相关页面的阅读人数是55,远远高于雅思考试的37、托福考试的38的阅读量。数据可以反映两方面问题:第一,“寻梦起航”的阅读人群以一年级为主,对于新生而言,对传统雅思、托福的了解程度要高于托业考试;第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而言,对英语专业的需求已不再简单满足于普适性较高的托福和雅思,对应用类的托业考试有着更高的兴趣度。通过以上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适时地为新生开展关于托业考试的相关交流和介绍活动,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以上分析只是在平台运营过程中的初步思考,后台数据的多元化足以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分析和指引,有待我们的进一步开发和思索。

(三)平台运营过程中的思考

微信公众平台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对其的运行,笔者也处于初步的研发和探讨期。平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和强大的第三方接口功能,未来必将能够给高校的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作为思想政治的有力宣传阵地,高校微信平台的运营有别于各类宣传盈利类平台,其所消息的立场与角度应时刻与思政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由于群发消息具有不可逆性,平台的权应掌握在思政工作者手中,这样才能把握一线宣传路径,占据宣传工作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