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主权基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低压铸造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形式各样。在制造国外的低压机在质量和性能上明显要比国内的低压机更加优越,但是,在某些技术性环节上,国产机的低压铸造技术基本上与国外的同种技术接轨。本文是借鉴在国内众多车圈制造厂以及试制部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参照国外的制造设备及生产工艺,对低压铸造铝合金车圈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一、低压铸造所需基本设备
对于铝合金车圈不同的结构,低压铸造机应该具备能够水平开模的功能。为了使铸件保持持久不变形以及进行开模之后铸件停留在模型上,需要水平芯缸稳定在动型模板上,能够随时在低压机动模板的伴随下一起运动,在开模之后再对其进行抽芯。
(一) 液面可进行加压的装置
从近几年来看,国内的可以进行液面加压的装置有好多种,但主要的问题是在这些多种形式的液面加压装置中被设计者所忽略并且难以解决的,正是对各种加压的安排设计往往只是能够在控制台上体现,压缩的空气被引进到保温炉中就不单单是提前设计好的加压曲线了,铝合金的液体更不能随着原先的计划进行活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稳压阀和大型流量加压阀的流量不够;管路所受的阻碍比较大;保温炉中的容量太大。
设计者曾经运用多家液面加压装置根据不同的保温炉进行现场的研究与测量,观察保温炉内的气压表和记录仪,大多数人对于保温炉内的实际增压的速度太慢这一问题容易忽略。低压铸造件存在太多的缺陷,更有很少的人会顾及到增压不及时这一条件。更加严重的是在车圈竹简上被动的加上冒口等这些问题都和增压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 低压铸造机的保温套与升液管道
最近既便宜又好的升液管应该算球铁升液管,在球铁升液管的内外表面进行染料的喷涂,需要频繁的更换,它的寿命要比钢质的升液管好得多。近几年来先进的复合型陶瓷升液管,升液管的内表面不需要喷涂染料,但是外表面仍旧需要喷料,这已经是目前的一大进步,价格也相对合算。如今,大部分的工厂已经不再使用电阻丝作为保温套的加热部件,变为利用高温的电热管,这样使保温套加热的温度可以稳定在一定的标准上,并且使用时间可以加长。
(三) 低压机保温炉加强密封
近几年,国内有的制造厂利用电炉炉体密封,也有的利用坩埚进行密封。前者因为前一个利用石墨坩埚,能够保护铝合金不至于增铁,并且坩埚不需要对它经常地清理和进行染料喷刷,是这种生产因素达到优化的效果。但是炉内的容量比较大,应该配置相应的液面加压装置,不然在进行铸造时增压时间延长就会不利于铸件的完成。而利用坩埚密封就需要采用铸铁坩埚,较长时间的保温就会导致铝合金增铁。坩埚进行密封的体积较小,增加压力的速度飞快,有助于增加铸件的质量。
二车圈低压铸造的模具设计
(一) 模具的结构要求
在进行对低压铸造铝合金车圈的模具制造所需的零件要求和其技术性的全面分析,需要确定型腔应该采用瓣合结构左右滑块型芯因为抽芯力比较大,所以利用液压缸抽芯结构,同时运用行程控制开关对抽芯和合芯进行自动式控制,以达到增加生产效果的目的。大多数利用型芯成型,型芯要分别装设在定和动抹镶块内部并且要和定动模套板压紧配合。
(二) 模具的冷却系统设计
目前模具的生产量大,散热量也大,因此,模具应该利用水冷却设计,水管的内径取11mm,水道的直径取10mm,定模型芯利用点运水管进行冷却,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对局部产生冷却的效果,必须要对局部进行冷却之后,它的冷却通道才能够使模具实现热平衡。
(三) 溢流系统设计
因为铸件呈现的是环形结构,并且左右滑块型芯利用它进行抽芯,因此,铸件要分为2个分型面,目的是有利于溢流排气,应该在动定模镶块上设计溢流槽,进行环形装置。顾虑到排气槽布置的数量太少,就将溢流槽用截面把溢流口样式的小的溢流槽连通开,共同用同一个排气槽。为了使溢流发挥更好的效果,排气槽应该布置为阶梯状。
三低压铸造铝合金车圈所需工艺
(一) 加压曲线的安排与设计
因为国内的液面加压装置确实不能够保持在1~2s内,如果在保温炉内将压力迅猛增加到保压压力。目前,在液面加压装置上作出调整,从气源处重新开辟出一条通往保温炉内的气道,它主要包括稳压阀管路电磁阀和压力继电器等部件,它们的结合能够迅速增压。
(二) 控制模具的温度和进行喷料
模具的表面温度应该控制在300~350℃,在对它进行铸造之前要实现喷砂清理和喷涂料,并且在一定温度下加热2到3个小时的时间。为了使首件成功完成,要在从烘炉中取出到安装在低压机上铸造第一件这段时间内不得超过30分钟。
(三) 铝合金的使用
近几年来,轮圈大多数都利用ZL101A。合金的规格必须要控制Fe小于0.2%,这样才能够使合金在各种状态下都能够进行延伸。另外要考虑使用多种变质剂对初生相和共晶体进行细化。
结束语:
铝合金铸造是我国拥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铸造工艺,铝合金的车圈的铸造生产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总之,低压铸造铝合金车圈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结合而成的,存在很大的整体难度,需要细致入微的进行实践工作,这样才能能够实现铝合金车圈的设计和生产。在发展低压铸造设备的同时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并且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是我国的铸造技术得到较好的提升。
篇2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主权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转贴于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篇3
2.中间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协定的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1 年底,世贸组织得到通知的区域经济组织有200 多个,其中150 多个组织的协议仍在生效。 几乎所有的WTO 成员都参加了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些WTO 的成员甚至成为10 多个区域一体化协议的成员。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这种约束和限制比经济性世贸组织更强。 3.最低层次的双边组织和协定 对于那些涉及两个国家的国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单独依靠其中一国的调节是不能发挥作用的,需要通过双方的组织(协定)来协调,参加这些双边协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双边协定和组织生效后,就必须遵守有关协议,从而使本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例如,中国加入WTO 之前的中美最惠国待遇协定;2003 年6 月中俄两国签署石油管道的能源利用协定,这些都是裁定协定两国之间分歧、矛盾的准则,使两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及双边性组织(协定)的状况日益增多。这种状况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职能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参与其中的发 展中国家的主权从多方面进行限制,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内外经济职能从多方面有限度地(根据协定)转移到国际性、区域性或双边国际经济组织中。
1.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创建职能 过去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设立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发展中国家把其看作是主权不受侵犯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这种主权职能部分转移到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内经济政策法规、国内的经济体制要同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要执行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甚至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都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例如:加入WTO 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WTO 规则体系,其中包括有《关贸总协定》在内的20 多个具体领域的协定、议定书、决定、谅解等。
WTO 调整的领域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从关税减让发展到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和拆除。发展中国家国内制定的法规政策若与此有抵制的必须限期拆除。 2.监管职能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有关制度的实施都是由本国政府执行的,是本国政府主权范围的事情,包括进出口关税的减让、国内贸易政策的透明化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监管职能转移到国际有关经济组织中去,由这些组织根据有关法则进行监督。例如:在经济方面,GATT、WTO 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实质上侵蚀了一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由于其规则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主权侵害更为严重。[ ZHLzwCom] 3.解决争端职能 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在国家政府间协商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扩大,不同国际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增多,日益复杂化,因此,国家主权范围内调节的局限性突现,国际经济组织开始介入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国际争端,代行某些国家主权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在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中,全面规定了其解决争端的政治方法(包括协调、斡旋和调解)、法律方法(包括专家组审议和上诉)、裁决的执行与监督、救济办法等,还专设了争端解决机构(DSB)。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机制解决上有突出的三点要求:其一,DSB 的裁决具有约束力;其二,有一常设上诉机构,受理关于法律问题的上诉;其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对违犯规则事件在多边争端机制下寻求救济,在裁决不能得到实施时可采取补偿和交叉报复的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该体制所管理的一切协议和决定,没有例外(P150)。 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具有安全、可预见、执法权威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代替了国家主权的经济职能,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国家主权产生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后的前6 年,受理了200 多件贸易纠纷,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既有保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好的结果,也有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不良后果。这些解决争端的机制在区域性经济组织中也存在。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就存在一个受理国家之间争端的制度,而且还平行地设有一个解决投资者和成员国之间争端的制度。在亚洲,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1996 年6 月也成立了一个解决东盟各国内部贸易纠纷的仲裁机构。所有这些解决争端机构的设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发展中国家主权职能的发挥。 三、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二重性目前,对于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认识,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就是意识到了挑战、侵蚀和冲 击等负面作用的严峻性。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主权处于不利地位的事实。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第3页)还有另一面,即积极的一面,由于和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主权增强。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称作二重性。具体来讲: 1.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机之一。
主要表现在:其一,平台作用。一个是国际经济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主权受到伤害时,提供了解决争端的场所。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前,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通过两国政府谈判解决。由于中国是处于弱势的经济实体,结果中国做出的让步很大,有的甚至伤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美国常常以中美经贸关系同中国人权挂钩来威胁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反倾销争端增多,但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内,中国胜诉的次数也不断增多。 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发展中国家贸易争端机制的设立,提高了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减少贸易摩擦,集体行使国家主权的能力,某些国家主权的平等让渡,获得了更大的国家权益,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行使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二,提升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内外职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面,例如,市场经济管理措施的缺陷,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等,影响了国家主权的行使。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后,就必须同国际上先进的市场管理规则接轨,废除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这固然会限制主权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抛弃原来旧的或存在缺陷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接受国际上流行的政策、法规和体制,从而强化国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力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国家主权的行使能力。其三,保护作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利用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基本主权进行限制和侵蚀,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维护主权的斗争及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力量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也有一些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例。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就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和保护弱势产业的条款,发展中国家可以以此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就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对自己的弱势产业进行保护,例如,对汽车工业、农业等就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在实践中,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支持,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发展基金。尤其是作为世界银行“软贷款窗口”的国际开发协会,主要以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为贷款对象,向这些国家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该协会在全球反贫困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GATT、WTO 属下的各项多边协定,也规定了不少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别措施。
篇4
一、 金 融 全球化 的 实质及 国 家金融主权的基本涵义
现 代经济 交往 无不 涉及 金融 问题 。金 融是 国际和国内经济活 动 的核 心 和命脉 ,一 旦金 融 系统 出现 问题会 广泛地 波 及到 国 民经 济各 个部 门 和各个 领域 ,包 括贸易 、生 产 、投 资 和消费 等各 方 面 ,从 而 迅速 地 发展 成整 个 国家 的经济 问题 ,以致 影 响到 国 际金融 和经 济 的发 展 。金融 全球 化是经 济全 球化 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它 的实质 是把 全球作 为一 个统 一 的金融 大市 场 ,在全 球 范围内实 现金融 资源 的有效 配 置 ,Ill从而推 动各 国经济 发展 和改 善人类 的生 活 。这是一 种不 断深 化 的过程 ,是 国际金融 发展 的必 然趋势。但 是我 们也 应该 看 到金融 全球 化 的发展使 得 金融领 域 的 国际竞 争加剧 ,并且 在很大程 度上 克服 了资金 在 国与 国之 间流动 的 障碍,加速了资 本 的 自由流动 ,从 而使世 界局 部金 融 风险 问题会迅 速地 转化 为全球 性 金融 风险 问题 ,使 本没 有危 机 的国家遭 受他 国危机 的影 响 。这就 是 金融 全球 化独 有 的不稳 定性 和联 动效应 ,其 影响之 深 、影 响之 广难 以在 短时间 内消 除 。
经济全 球化 对 发展 中 国家影 响的一 个重 要 方面就是对 国家 经济 主权 的挑 战 。依 据《各 国经济 权利 和义 务 》第 1、2条 规 定 ,国家经 济 主 权 是指 国家 在经 济 上享有 独立 自主的权 利和 不容 剥夺 的权 利 ,即 每个 国家对本国的全部 财 富 、自然 资 源 以及 全部 经 济活 动 ,都享有 并且 可 以 自由行使 完 整 的 、永 久 的 主权 ,包 括 占有 、使 用 和处置的权 利 。 。 国家 金融 主权是一 国经 济主权的核心 组成 部分 ,但 学者 们并 没有把 它作 为 一个 单独的问题 加 以研究 。随 着金 融全球 化 发展 ,国家 金 融主权应作 为一个重要 问题 单独 研究 ,这 是 由它在 经 济主 权中重要 地位 及其 特殊 本 质所决 定 的 ,著名教 授 刘 丰名曾经 指 出 :国际经 济法 的研 究需要将 其重 心转 向加 强国际金融 法 的研究 ,逐步 建立 国际 投 资金融 法 、国际贸易 金融 法 、国际货 币金 融法 “三位 一体 ”体 系 。由此 可见其地位 的非 同寻 常 。笔 者认 为 ,国家金 融 主权 就是 一 国对 内对 外一切 金 融 (货 币资 金融通 )事务 上享 有 独立 自主 的权利 ,即金 融 的 独立 决 策权 、操纵 权 和 控 制权 ,它包括货币 主权 和金 融监管 主权 两个 方 面 。面 对发 达 国家及 其跨 国金 融机 构 的激烈 竞争 和争夺 ,发展 中国家的金 融主 权不 断地 被弱 化并极有可 能 旁落 于发 达 国家及 其跨 国金融 机构 之手 ,导 致发 展 中 国家金融 和 经济的附庸化 和殖 民地 化 。一旦 出现 这些 情况 ,其 国家金融主权及 安全 也就无 从谈 起 了 。因此在 金 融全球 化 过程中 ,各 主权 国家应 采 取积极 而 又谨慎 的 态度来 对 待它既不 能轻 易放弃 国家金融 主权 ,又 不 能不看 到 全球 金融化 的大 趋势 。
二 、金 融全球 化进 程 中发展 中 国家金 融主 权受到的 挑战
(一)美 元 化 。一切 经 济 活 动最 终 都 表现 为 货 币 问题 ,货 币象 征着一 个 国家 的金融 主权 ,在政治 经济 生 活中处 于 十分 重 要 的地 位 。但 在 1999年 1月,阿根 廷 总统梅 内姆宣 布 ,阿政府 认真 考虑 将其 经济 美元 化 ,即让 美元彻 底取 代 阿货 币 比索 ,放弃 国家 的金 融 主权 ,而不 再实行 目前 的 以美元 为储 备 的货 币体制 ,即实 现政 策美元 化 。随后 ,拉美很 多 国家包 括 波多黎各 、厄瓜 多尔 、巴拿 马等都 实 现 了美元 化 。美 元化 是通 过一 种 强 币向若干 国家渗透 并部 分或 全部 排挤 这些 国家 的 弱币所 形 成的金 融 区域 化 的又一 种形 式 。【3】美 元化 的实质 是放 弃 国家货 币金 融主 权 ,即货 币发 行权 和独 立 的货 币政策 以借用 强势 货 币来确保经 济稳 定 的经济 政策 。但 是美 元化 换来 的稳 定 只是暂 时 的 ,美元 化带 来 的后 果是 货 币需 求 的不稳 定 和汇率 波动 ,甚 至产生通货 紧 缩 。2002年阿根 廷再次 暴发 金融 危机 ,这场 金 融危 机令 阿根 廷 银行业 遭受 了灭顶之 灾 ,所 有银 行均 出现 严重 亏损 ,其 中主要 原 因之 一 是 中央银 行监 管 的缺乏 ,国家金 融 主权完 全的丧 失 ,导 致 外资控 制了整个 银行 体 系 ,即阿经 济命 脉 。阿政府 根本 没有 任何 办法 来应 对 这场 危机 。这 种美 元化 金融 体制 短期 效应 是 明显 的 ,但是 长期 风险 是不 可避 免 的。这 种 以牺 牲 国家货 币主权 和金 融主 权 ,即 放 弃用 货 币政策 调控 本 国 、本地 区经济 的手 段行 为,将使 这些 国家 逐渐 成 为美 国经济 的 附庸 。正 因为如 此 ,曾 经 大量 使用 美元 的前 苏联 、东 欧 国家和 埃及 ,在 国 内经济 形 势好转后 ,又 出现 了“反美 元化 ”现 象 ,美 元存 款 在这些 国家 总存 款 中所 占的 比例迅 速下 降。
(二)金 融市场 的过度开放 。发展 中国家为 了充 分加入到 国际 市场 ,以谋 求更 大 的利 益及更 好 地条 件 ,积极投身 到金融全球 化进 程 中,扩 大本 国金 融开放 的程 度和消除 政府 的金融管制 成为 了出发点和 目标 。这就使 得许多发 展 中国家盲 目地 放弃了部分金融 主权 。1997年泰 国过早 地 、过度 地 开放金 融市 场 ,撤 掉 了所 有 自我保 护 的屏障 ,结 果导 致一 场严 重 的金融 危 机 。泰 国金 融危 机很快 发展成 为东南亚 金融危 机 ,接着发 展成 为亚 洲金融 危机 ,进 而导致 俄 罗斯金融 危机 和 巴西金融 危 机 。引发 这些金融 危机 的主要原 因来 自于各 国 内部 ,概 而言之包 括以下 几个 方面 :1.金 融 自由化 的发 展速 度过 快 ,脱离 了本 国实际经济 的发展 ;2.金融资产的增 幅在短期 内增 长过度 、金 融机 构急 剧膨胀 ;3.未对 跨 国金融 交 易和 资本的流 动形成有效 的监 督 ;4.在 国 内初始 条件不完 全具备的情况 下 ,迅 速 开放 国 内金 融机 构 和金融 市场,实 施资本项 目下 的货币 自由兑换 ;5.国家 内部 的金融 法律体 系不适 应 国际金 融市场 的要求 。 这些 国家普 遍忽视 了金融全球 化所需 要的条件和时 间 ,同时也忽 视 了金融 全球化下 金融体 系不能 自动防范 任何风险 的事实 ,特别 是对 于那 些制度 框架差异 很大 的发展 中国家来说 ,将带来不可避 免的金融风 险。
(三)国 际金 融组 织 的干 涉 。随着 金 融全 球 化 的发展 ,各 国在 金融领 域越 来越 依赖 、求 助 于 国际金融 组织的协调 ,这 些组 织利 用其 所具 有 的职权 不 断地对 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 因发 生金 融 危机而需 要援 助 的发展 中国家 )施 加影 响 ,这 在一 定程 度上对 这些 国家 的金融 主权形 成 了冲击和影 响 。IMF—— 国 际货 币 基金 组 织 ,在处 理金 融危 机 的实践 中 ,往 往对 被援 助 的成员 国金融主权 进行 干 涉 ,迫 使 这 些成 员 国放 弃部 分金 融 主 权1997年 l2月 3日IMF与 韩 国签 署援 助 贷 款协 议 时 ,要求韩 国大幅 度开放 其 金融市 场 ,允许 外 国银行 或 非银 行金融机构 大举 进入韩 国市 场 ,在韩 国的外 国银 行或 企业可 以全 面参 与韩 国证 券交 易活 动 ,政府 不得 干 涉 中央银 行工 作 等 。这 些苛刻 的条件 严重 地 限制 和削 弱 了韩 国的金融 主权 ,使 韩 国在 很 大程 度上 丧失 了独 立选择 其 金融体 制 以及对 外开 放进 程 的权利。许 多 国际 金融法 学家认 为 ,这实 际 上是让 韩 国用相 当一 部分 金 融主权 来 换 取贷 款 援助 ,以 摆脱 金 融 危机 。为此 ,韩 国公众把 l2月 3日定 为 “国耻 日”。印 尼 面临 的情况 更 严重IMF与 其签 署 协议 时 ,不 仅要 求 削减 财 政 开支 、紧缩 通货 及进 一步 开放 金融 市场 ,同时还 要求政府 实行 政治体 制改 革 ,这些 要求 最终导 致 了 印,尼社 会大 动荡 直 至苏 哈 托政 权 倒 台 。tSrIMFX~成员 国金 融 主 权 如 此 干 预 , 致 使 很 多 国家 对 IMF采 取 的行 动 产 生 反 感 甚至 对 抗 , 这 对IMF的信誉 及 存 在价 值 带来 灾 难性 的打击 ,有 的 成 员 国或 专 家 甚至提议 立 刻废 除 IMF。确 实 ,当一 国 已 不能 独立地 确 定其金 融政 策 ,独立 地选 择其 金融体 制 , 独立 地操纵 和 控制本 国金融发 展 ,其 国家 金融 主 权将 受 到严重影 响 和 冲击 。
以上所有 挑 战无不 与西 方发 达 国家所 倡 导 的全球化 必然导 致 国家金 融 主权弱 化 的理论 息 息相 关 。这 实 际 上是 以美 国为 主导 的少数 西方 发达 国家金 融 霸权 的 体 现 。他们完全掌 握着 全球 金融 的决 策权 、操 纵权 和 控制 权 ,不 仅是 当今 国际金融 市场 游戏 规则 的制定 者 ,而且还 是 司法者 。他们 剥 削和掠夺发 展 中国家 金融 资 源 , 弱化 发展 中 国家 的金融 主权 。美元 化直 接 受益 者是 美国;金融 市场 过度 开放 引发 的金 融危 机正 是这些倡 导者理 论 导致 的必然 结果 ;东南亚 国家 和韩 国在金 融危机 中不得 不 接 受IMF的援 助 ,IMF趁 此对 这 些 国家 金融主 权进 行干 涉 ,正是美 国等发 达成 员 国以不 予拨 款 及合 作 相威 胁 ,操纵IMF按 他们 意 志行 事 的结 果 ,这 实 际上是 从 发达 国 家 利益 立 场 上提 出的 改革 措施 和进 程 ,在很 大程 度上 会损 害发 展 中国家 的利益 ,也有 损 于发展 中国家 的金 融主权 。所 以 ,在金 融全球 化 过程 中强 化金融 主权观念 ,牢牢 把握 金 融主权 不受 损失 ,是 一个 必须遵 守 的原则 。 以美 国为首 的少 数西 方发 达 国家对 本国的金 融 主权 其 实是 非常重视 和谨慎 的 ,对 此他们 从未 慷慨 过 。在 金 融 主权 上 ,他 们 实 行 “双 重标 准 ”,发展中 国家 必须认 清 这一 点 ,认 清放 弃国家 金融 主权 的严重后果 ,重新树 立新 的金 融主权 观 ,在保 证 国家 金融 主权安 全 的基 础 上 ,谋 求各 国互 利互 惠 ,只有 建 立公正 、合理 的 国际金融 新 秩序 ,才有 可能 实 现真 正 的金融 全球化 。
三 、金 融全球 化进 程 中发展 中 国家金 融 主权的实现
(一 )积 极 参 与金 融 全球 化 进 程 .坚 持和 发 展 国家金 融 主权 。在金 融 全球 化 进 程 中 ,机 遇和挑 战 并存 。如果过 分担 心发 达 国家 的资 本控 制 和 剥 削而 畏 缩不 前就会 痛 失 良机 ,被 金 融 全球 化所 淘 汰 ;然而 ,不根 据本国实际情 况制 定发 展 战略 ,全 面放弃 国家 金融 主 权也必将 陷入 困境 。因此 ,发 展 中 国家 在积 极参 与金 融 全球化 进程 时 ,即要坚持 自己的国 家金融 主权 ,又要 以发 展的观点 实现 国家 金融 主权 。金 融全球 化进 程 中 ,各 国金融 的相 互依 赖 日趋增 大 ,各 国已经、并 将 达成 更 多 的各种调 整 国际经 济关 系 的协 调 制度 ,这 些协调 制 度 的本质就 是要 求各 国遵 守共 同制 定或 承认 的规则 和 法律文件 ,以谋求 更 多的共 同利益 。以这 种协 调制 度 为主导 的国际金融 法律 体 系 ,在一定 程 度上 冲击 了各 国 的金融主 权 ,但 这 种 冲击是 各 国在 平等 互利 原则 基础 上 通过理 性选 择后 自愿 接受 的 ,是有 利 于各 国利益 和发 展 的是 一种 正常 行使 金融 主权 的行 为而不是 对 国家 金融 主权 的放 弃 。
(二 )积 极 参 与 金 融 全 球 化 规 则 和 制 度 的 制 定 .努 力 推动 国 际金 融新 秩序 的建 立 。面对金 融全球 化 带来 的挑战 ,发 展 中国家 首先要 从 国际 金融 制度 上 为 自身 的发展 争取 保 障 ,防止少数 西方 发 达 国家将 一 系列不平等条款 强 加 给 自己 ,并进 而 侵 犯 本 国的 金 融 主权 。 IMF的配额 及投 票决 策 机制 ,使IMF受 到美 国等西 方发达 国家成 员 的控 制 ,发展 中国家成 员 的任何 想 法和 意见均 无法 买现 ,主权 平等原则 失去 任何 意 义 。发 展 中 国 家在 本 国市场 不成 熟 、特别 是在缺 乏对 国际游 资 的协调 和监控 机制 的情 况下 ,开放 金融 资 本市场是 不可 取的 ,过 早 开放 易使 虚 拟 资 本膨 胀 ,引发 金融 危 机 。发 展中 国家 只有参 与 到 金融 全 球 化 “游 戏规 则 ”的制定 中 , 才 有机 会表 达 自己 的意志 ,才有 可能 打 破西方 发 达 国家 对金 融全 球化 主导权 的垄 断 ,而不 至 于被 动 的遵循由西方 发达国家制 定 的规则 ,才能 维护 自身的 国家金融 主权 和经 济 利益 。唯有 如此 ,新 的 公 正 、合理 的 国际金融新 秩序 才有 可能 真正得 以实现。
(三 )加强 南 南 合作 .促 进制 定金 融全 球 化规 则 的力 量对 比的平 衡 。在 金融 全球 化 时代 ,发 展中 国家仍应该加 强联 系 和团结 ,提 高在 金融 全球化 冲击 下 的整 体生 存能 力 ,以集体 的力 量改 善 自己在 国际金融 中的地位 ,逐 步推动公正 、合理 的 国际金 融新 秩序 的建立 。
(四 )加 快 完 善 国 内金 融体 制 .实现 市场 对 生 产要素 的 有 效 配 置 .实 施 有 效 的 金 融 监管 .实 现 金 融 主 权 和保 障金 融 安全 。发展 中 国家必 须加 强金 融法 制建 设 和国家 金融 主权 安全 意识 ,健全 法律 制度 以维护自身 国家金 融 主权 。首先要 重视 金融 高科 技人 才 的培 养和 完善 科技 创 新体 制 。其 次 ,要 充 分 利用 国 内 、国际 两个 市场 ,参与金融 全球 化进 程 ,促 进 国内金融 体制 深 入改革 ,使 本 国金 融体 制 与国 际金融体 制逐 步 接轨 ,更好 地吸收 国际金 融业 的经 营技术和管 理经 验 。最后 ,健 全金融 监 管体制 ,充分 行使 国家 金融 主权 。对 于任 何一 个希望通 过金 融全球 化来 分享 国际经济 增长 利益 的发展 中国家 来说 ,建 立一个 实 质性 的金融 化体 系 是唯 一可 靠的 出路 。为此 ,应 其 采取 渐 进 式 的金 融 自由化方 式 ,在实 施 中把握好 开 放 的 “度 ”,有 关 信 用评 级 、公 司上市证 券业 务 、外 汇 买卖等 业 务 ,不 能完 全掌 握 在外 资手中 ;其 余金 融业 务可在充 分有效 的监管 机制 下逐 步开放 。
总之 ,发 展 中国家 只有适 度 的参 与到 全球金 融化进程 中才 能更 好地 发挥金 融 全球化 正 面效应 ,减少其负 面效应 ,才能 更有 效 的保护 金融 安全 ,真 正实 现 国家金 融主权 ,实 现 国家金融体 系 的可 持续 发展 。
参考文献
[1]秦凤鸣.金融全球化的冲突与矛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l,(8).
[2]陈安.国际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l、
篇5
2.1文献数据的来源
本文基于对相关学术期刊的分析,在相关文献的搜集过程中,主要搜索范围为6种会计类核心期刊及5种经济期刊中的相关文献,检索的时间段为1995—2013年。如下表所示。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表中所示的期刊从1995到2013年进行检索,筛选条件为论文名称中至少有一个词为会计观或经济理论、业主权理论,然后对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30篇在会计观方面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研究文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现阶段的传统会计经济观主要分为业主权理论与经济理论(也称实体会计观)。业主权理论的理论来源是复式记账法,认为企业的唯一主体是企业的所有者,基本原理是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这一原理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理论基础;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与业主是两个独立主体,业主并非唯一的权益持有人,会计信息以企业为中心,基本原理是资产=权益(债权+所有权)。基于相关学术期刊与文献,现作如下分析:
褚洪生、卜华认为这两种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3.1起源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是围绕业主权益展开研究的。业主权益理论最初形成于对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出现的复式记账法的解释,复式记账是从业主立场上看待账户的意义,对复式记账的这种解释标志着业主权益理论的形成;经济理论是围绕经济实体展开研究的,企业主体理论产生较早。
3.2企业目标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分析业主的净财富,主要内容是以业主权益为出发点保持会计记录和编制财务报表;经济理论下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核心思想是净收益归企业所有,而不是业主所有。
3.3主体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下的主体是单个企业家或股东(即业主),他们通过人经营企业;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经济实体,企业单位是经济利益的中心。企业与业主是不同的实体,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实体,在经济上是独立于业主的。
3.4会计等式与会计要素的含义不同
①业主权益理论下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企业主体理论下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②业主权益理论下会计要素的含义。业主权益理论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分析业主的净财富,因此对于要素的解释以业主权益为中心;经济理论下会计要素的解释是以企业实体为中心的。
胡红梅认为,在业主权理论下,债务利息和所得税都代表业主的一项费用,应在决定业主的净收益之前予以扣除。企业某年创造的价值就是收入大于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所得税)形成的净收益,即在宣告红利(股利)前公司的全部净收益都是企业价值的增值;在经济理论下,企业赚取的收益是企业自身的财产。利息、所得税及股利都应视为收益的分配而非费用,即是对各种权益持有人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因此,企业某年创造的价值应视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即在支付利息、所得税及股利前的利润额。
业主权理论是一种净财富概念,即代表所有者(业主)拥有的净财富(净价值)。按照业主权理论,收入即为业主权益的增加,费用为业主权益的减少,收入大于费用而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主权益的增长。发放现金股利应视为业主资本的撤出,留存收益则是业主权益的一部分。股票股利仅表示业主权益之间的内部转移,并不代表股东的收益。然而,债务利息代表业主的一项费用,应在决定业主的净收益之前予以扣除。公司所得税在业主权理论下也应视为一项费用,或者说它是股东应纳的所得税而由企业代为支付而已。
总括收益观是基于业主权理论的,因为这时的净收益包括期间内影响业主权益的全部项目,仅排除股利发放和资本交易。业主权理论特别适用于独资企业组织。
经济理论认为,企业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企业的创立者和业主并非与企业的存在相同。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公司组织。
其理论依据的会计恒等式是:资产=负债+业主权益,即资产=权益(负债+业主权益)。根据主体理论,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
篇6
国际货币体系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国际储备货币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是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是国际金融专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Triffin)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他认为,以一国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和储备资产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其它国家需要通过对该国国际贸易逆差买入该国货币,增加本国的国际储备 (即国际清偿能力),这必将造成该国逆差、货币信用下降,动摇该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基础;反之,该国若要维持本国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币值,其它国家国际储备规模又将受到限制,导致其国际清偿能力不足,影响到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以单一货币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面临清偿能力和货币信用的两难选择。
二、特里芬难题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特里芬难题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出的,但它同样揭示了牙买加体系下隐含的内在矛盾,解释了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牙买加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国际储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美元在各国的储备中所占份额仍是最高的。其他国家储备美元数量越多,美国对外的负债或赤字就越大。国际市场上美元流动性过剩。同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刺激本国经济增长,美联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购房者数量大量增加。众多投资者投资于房地产市场,导致了房价连续上升。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andpoors)的有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1月到2006年6月,美国前10大城市(1O-citycomposite,CSXR)房价指数从100上升到226,上涨了约l26%,在历次上升周期中涨幅最大。高房价带来了高收益,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购入房屋以期升值。这些购房者的购房目的不是个人居住,而是为了出租或出售。房价的大幅上涨和购房投资构成了交互性推动。过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出现泡沫。
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及其自身的通货膨胀,最终导致了美元的贬值和国际地位的下降。为了维护美元汇率的稳定,保持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联储转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连续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试图回收美元流动性。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不断上调,房屋贷款利率也不断升高,到2007年已达6.7%。还款利率上升,还款支出大幅增加,加重了贷款购房者的还款负担。由于次级贷款还款人还款能力有限,还款违约开始增加,到期未付率自2006年二季度起的11%升至2008年一季度的l9%。贷款利率上升,同时也导致购房者大幅减少,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行趋势。2006年6月到2008年7月,房价指数从226下降到l78,下降了约21%。房贷违约率的上升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对金融业和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一系列冲击。美联储在回收流动性的同时,挤破了资产泡沫,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事实证明,依靠单一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人“特里芬难题”,具有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我们认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不是某一个中心国家的货币,而更应当是多个国家的货币所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是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
三、特别提款权作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特别提款权自1970年1月正式开始发行以来,定值方式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初,定值为0.888671克纯金,即当时1美元的价值。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特别提款权开始以一篮子货币定值,篮子货币的组成是过去5年它们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反映。1980年起,特别提款权根据1975年到1979年世界最大的五个商品和劳务出口国的货币定值,并规定每五年调整一次。目前,特别提款权的构成是2006年确定的,篮子货币计价资产是44%的美元、34%的欧元、日元与英镑各11%。特别提款权具有天然的“一篮子”货币的性质,而这正是今后国际储备货币的改革方向。
特别提款权做国际储备货币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信用资产,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拓展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完善特别提款权的货币功能使之成为能直接对外支付的交易媒介。一是减少、取消限制特别提款权使用和交易的规定;二是增强特别提款权的流动性,允许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相互转让特别提款权,鼓励私人部门持有和使用特别提款权,消除流通障碍。特别提款权只有能够在世界贸易中自由广泛使用,才能逐步发展为国际货币,其价值才能由市场来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才能逐步具有世界性中央银行的职能。
其次,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性。二战以后美国一直在国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尽管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逐渐衰落,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提款权的推行和扩大使用,会在根本上动摇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特别提款权作用的进一步扩大,意味着各国,特别是美国,放弃部分货币主权。这需要有相关国家的支持与合作,也同样依赖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世界性中央银行权威地位的确立。
第三,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提款权份额。对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而言,其持有的国际储备除了特别提款权和黄金之外,还有包括其本国货币,储备充足。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则相对紧缺。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提款权份额,有利于增强其国际购买力、提高其筹资能力。这对于预防债务危机,促进国际贸易、深化国际分工,以及稳定国际金融局势都有着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宝兴,从“特里芬难题”看美元扩张及其影响,中国金融,2009年2期。
2、黄泽民,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传导机制及改革的方向,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12期。
3、罗伯特·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
4、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中国货币市场,2009年第1期。
5、李扬,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的机遇,中国金融,2008年第13期。
6、吴剑芸,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作用及其崩溃,经济学家,2OO4年l1月。
篇7
一、 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的内涵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国家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主权这个新概念得到广泛传播,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给予这个问题以高度的重视。在传统的政治安全以外,经济主权的提出表明国际关系的重点开始向经济领域转移,国家经济安全显得日益重要。
经济主权出现以来,对于其体现及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主要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国家经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提法,即经济主权是指“所有公民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的权利”…;另一种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的观点,即经济主权是指“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的自主权”,“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 和处置权在内,并可自由行使此项主权”。二是从经济发展权的角度来认识,认为它是指“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权益”。三是从国家处置内外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主权主要体现的是发钞、征税和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_4 J。四是从保护民族经济能力、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谈经济主权问题,认为“国家经济主权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完整权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自主管理权。比如,如何调适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国家与国际巨型投资之间的诸种关系等,都需要相关法律规范的确立、健全、完整和切实践行”。
以上人们对经济主权的认识,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经济主权的表现及其内涵,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人们对国家主权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更为完善的提法应是,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一国“所有公民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处置他们的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权利”,“它主要体现在发钞征税和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等方面”。笔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思考,也正是以此为基点,着重探讨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主权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是多领域的,最重要的是体现在经济主权方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肯尼亚总统莫伊说:“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 中国家确立宏观经济政策 的自主权。”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影响力上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越来越多地涉足各国国内经济问题,这一切向国家经济主权提出了挑战。例如,一国的发展规划、债务、贫困、资源生态环境等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组织的干预。其次,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限制了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例如由于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绝大多数国家也必须在国内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否则,就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限制和排斥。中国加入 WTO谈判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方 国家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同时,国家在决定本国经济体制时的决策权受到限制,要对同国际体制不相适应的外贸、金融、税收体制进行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再次,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国家就必须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如果投资于土地和资源,就会侵蚀一国的“自由处置他们天然财富和资本”的经济主权。另外,引进的资金技术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力,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宏观决策权力。最后,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无国籍论”,再加上民族国家企业的所有权多元化,使国家经济主权保护本民族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国家经济主权 日益受到新的国际生产和国际分工的潜在威胁。此外,目前世界上大量人口的贫困化大范围的粮食危机,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超出了一个国家或部分国家的能力范围,必须通过所有国家的努力,包括“让渡”“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资源”的绝对经济主权。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的维护
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主权提出的挑战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已成为国家主权的主要内容之一,维护国家主权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首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概念出现于 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经济安全引起全球各国的重视。一般认为“所谓经济安全,指的是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相区别的经济领域 里,各国为实现本国的经济独立、内部发展的可持续 、各个部门的平衡等 目标所确立的保障和过程,涉及金融安全、贸易安全、投资安全,避免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冲击,本国经济开放的速度和范围等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经济安全,国家的经济主权就无从谈起,维护经济安全就成为维护经济主权的重要任务。各国不仅在维护经济主权的考虑中,重视把经济安全战略纳入统一的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之中而且都对经济安全保持了高度的戒备和警惕。越来越多的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本国经济发展处于国际动态环境之中,政府调控难度加大,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深,不注意经济安全,世界经济动荡就会使国家经济陷入混乱。因此,各国都注意采取措施防范经济风险,维护经济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注意防范外国资本投机,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其次,化解外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际资本流动量增大,各国都坚持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外资的大量涌入,为本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往往是一国的经济速度是数量型、粗放型增长,结果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资流入量,宏观经济决策力下降,使本国经济形成虚假泡沫,使国家陷入经济困境。爆发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与外资的流动有关,这个惨重的经验教训,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在引进外资时,要重新审视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措施防止对外贤的依赖,尽量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再次,注意进行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单靠自己一国的努力难以实现。经济安全往往和政治军事安全相互交织,日益成为跨国界的世界性的综合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这就需要通过全世界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共同合作,达成一致共识,共同努力。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密切相关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得不到保障,也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应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机制的重建和改革,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不断提高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的能力。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日益重要,成为各主权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骥,穆书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2]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142.
[3]粱守德.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人权与主权的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1,(1).
[4]姚莉.论资本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 ,2001,(1).
篇8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篇9
信用评级源于美国,20世纪初,约翰·穆迪创办了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经历了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评级机构征服了投资者,从此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中国的资信评估公司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的,1987年成立的吉林省资信评估公司是中国的第一家资信评估公司。1997年有9家公司可以从事企业债券评级——大公、中诚信、北京长城等。1998年,中国的诚信证券评估公司与惠誉国际信贷评级公司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信用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现在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业务日趋复杂,多数公司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选择合作者,因此特别重视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评级的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一个经济体的信心,因此评级结果对经济体至关重要。
二、从两次危机中分析评级机构的角色与作用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简介
1997年危机爆发后,以穆迪公司为代表的国际金融评级机构一直表现活跃,对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97年4月,穆迪降低泰国主权信贷等级后,又降低了泰国三家主要银行的信贷等级,并称此举是泰国经济和金融形势恶化的必然反映。穆迪的降级行动非常引人瞩目,成为投机者攻击泰铢的信号,最终引起了金融危机。其后的一年里,穆迪公司及标准-普尔公司又降低了韩国、日本等国的债信等级,严重损害了东亚金融体系的稳定,打击了经营者和投资者的信心。1998年7月至1998年9月,三大评级机构前后60~70次降级、“观察”或“负面”通告,多次下调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权信贷等级,引起区域性股市震荡有10多次,对具体国家(地区)股、汇市的负面冲击则更为显著,印尼、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国由于多数重要债信指标被降为“垃圾级”,陷入严重信贷危机,进出口受阻,加剧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2.评级机构对东南亚危机的影响
(1)消极方面
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政府都曾表示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评级结果不公正、不客观,指责这些评级机构忽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体制的差异。目前知名国际评级公司均是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等都是西方国家的。它们基本遵循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思路,专注于债权人的风险,强调金融自由化和透明度。有些国家和地区若不照章办理,必然面临被降级的威胁或现实。在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对问题成堆的日本和俄罗斯网开一面,而严密监视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状况,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政治上的目的。即使从技术上看,国际评级机构的结论也往往有失明察。当穆迪宣布将香港的外汇信贷等级列入可能调低评级的观察名单时,遭到激烈评论,最终被迫检讨。东亚一些经济体金融状况的败坏早有征兆,但穆迪等在危机前并未充分重视,却赋予这些经济体较高的债信评级,鼓励了盲目放贷,扩张了金融泡沫。很多亚洲国家却将穆迪公司的信用评估与索罗斯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对各国造成了损失。事实上,不少国家表示在亚洲国家陷入金融危机之际,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批评。
(2)积极方面:
评级机构主要依赖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在当前缺乏统一的金融机构透明度标准,一些经济体严密封锁的情况下,要求评级机构独具慧眼也很难。评级机构的不少降级举措,对一些国家造成较重的现实损害,其出发点和效果值得质疑,政治和道义形象欠佳,但评级公司在危机中作用的发挥,却有符合经济规律的成分,因为评级公司确实承担了强制纠偏的职能。评级机构大多数结论,如实反映了一些经济体的事实经济状况,有利于避免进一步的信贷危机,保证借贷人利益,有助于有关国家和经济体正视问题,加速金融整改。如印度核试验后,穆迪和标准-普尔随即对其主权信用评级进行降级,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我们需要辨证的看待评级机构。
(二)次贷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风暴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其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评级机构也因在次贷相关的结构性融资产品评级中的“次级”表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次贷问题在2006年下半年已经显现,尽管当时三大评级公司也发出了一些警示,但直到2007年7月,三大评级公司才开始调低部分次贷支持证券的评级。银行家们承认,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所投资产品的风险,并且过分相信分析师的推荐。银行盲目贷款是整个危机的源头,但如果贷款没有被重复证券化,风险会保留在银行体系内,正是由于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的介入,风险被引入到资本市场,而且成指数扩大。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中扮演了扩大风险的催化剂角色。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调查,以确定他们是否出现了违背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行为。
1、次贷危机及其影响因素
触动机制:1.利率上升;2.住房价格下降;3.失业
第一层面影响因子:1.大量的次级按揭贷款;2.对住房价格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投机和低贷款信用评分要求;3.缺少有效的监管
第二层影响因子:1.将次级按揭贷款打包成MBS,风险被隐形化;2.信用评级机构的错误评级
第三层影响因子:1.信用评级机构的错误评级;2.互动基金的杠杆投资;3.CDO以及其衍生产品形成较长的信用链
次
篇10
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非常多,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千差万别。当今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共同体,从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演变的角度来研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并找出应对之策,应成为今后我们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和“民工荒”现象都是“开倒车”
20世纪的几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都是西方国家金融政策的失误和金融市场管制的失灵,而发达国家总是试图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欧美国家消费中国产品的能力锐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贸出口。金融危机发生后,南方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大量减少员工雇佣数量。据农业部的统计测算,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约为1.3亿人,2008年,其中约有15.3%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致使大批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农民工不得不从沿海地区返乡。这种农民工返乡的“倒流”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将大大减缓我国正在迅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减缓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而且我们知道,我国政府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使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迅速富裕起来,实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民工返乡的新情况,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重新扩大,使未来的农业规模经营变得很困难。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将给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的阻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这种“开倒车”的形势在短期内将得不到扭转,将给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口形势出现复苏增长的较好局面,然而又出现了新的“民工荒”问题,东南沿海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以用工大省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7月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需求总人数为60.3万人,求职总人数为35.4 万人,用工缺口达25万人!用工需求无法满足使出口企业不得不放弃大量海外订单,企业生产设备大量闲置。“民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沿海地区原来的很多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价值很低,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非常慢,以致工人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小。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减少,加上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民工荒”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并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从宏观经济层面考察,我国现阶段在农村人口比例依然较高的背景下就过早出现了“民工荒”问题,实际上减缓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开倒车”,应引起国家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资本和劳动力要结合起来“走出去”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资金实力的逐步增强,“走出去”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外投资的总量和投资的产业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属于赢利性组织,其投资决策的目标主要还是在国际市场上追逐更高的利润率,因而有可能忽略国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终的情况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将打造更多的中国跨国企业财团,使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同时却又导致大量的工作机会流失到海外,而我国国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居高不下。
资本和劳动力在经济学上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生产要素。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出现了资本过剩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一方面,国内的过剩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大量涌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造成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国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依然较高,“民工荒”现象反映出的不是我国就业机会过多,而是能够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期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并且使得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国际投资战略,也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国内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必须以对外投资为依托,在国内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去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就业市场,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就业市场,为农民工出国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将国内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
三、在“全球化”视野下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若干政策建议
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的若干应对措施来看,主要侧重于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如果从国内层面分析,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我国的出口行业也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我们有必要打开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探讨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球就业问题,让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变得切实可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通过海外直接投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创造机会
当前,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外汇储备资金主要都是通过国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主权财富基金操作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司对美国黑石基金的投资,但投资的效果并没有我们设想的明显,投资的风险却又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国庞大的政府外汇储备主要投资美国国债,虽然能避免较高的投资风险,但这种投资的收益率又比较低。在西方国家资本市场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轻工业、矿产资源开采、服务业等方面的直接投资,这种海外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开辟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新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我国国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
在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必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很大的国际压力。坚持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将有利于降低我国海外投资面临的种种国际政治阻力。例如,我国很多省份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垦系统,都是由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可以考虑将这些机构逐步改制为大型的农业公司或农业投资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来优化资本结构并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然后重点考虑对海外地区进行农业投资,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承租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再招聘国内的农民工去发展规模农业,进而带动我国农民工出国打工、种地、定居、创业。这种投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可以很好地解决深层次的经济体制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国际政治阻力,顺利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帮助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海外就业。而且,这种对农业技术项目的投资,有利于吸引广大农民工在海外长期扎根工作,可避免以往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劳务输出中普遍存在的用工短期化、不稳定、临时性等问题。
(二)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鼓励国内企业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
从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发展路径来看,来自大型企业的国际投资是主体。目前我们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同时对于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其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解决我国国内就业问题方面。因而,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目标定位之一应是为国内失去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开辟一条全球性的就业道路,将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有强烈的海外投资意愿,但在海外投资实施方面又存在种种顾虑,包括不熟悉海外的经济法律制度、缺乏国际投资经验、担心海外投资中遭遇政治障碍等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法律法规制度、金融资本支持、外交外事服务、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支持。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的对外投资应以企业为独立主体,以市场化运营为基本手段,以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为背景,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带动我国的商品、资本、劳动力等同步走向世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这其中,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尤其要关注考虑,为国内出现的农民工返乡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式。
(三)提供培训、外交协调、护照办理等系列服务,切实帮助农民工“走出去”
由于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国际经济政治知识缺乏了解,在出国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信息支持、技术、语言培训等方面的保障工作,为中国劳动力进入世界就业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在海外使馆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解决我国农民工在海外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出得去”,出去后能“站得稳”,并尽快在海外取得较高的预期经济收入。
由于中国现在具有比较充沛的外汇储备、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但这一趋势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现在西方国家在宣传“人权高于主权”等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同时利用签证护照等国家行为限制中国人走向世界,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农民工顺利走向国际劳务市场。为此,国内外交部门应尽量协调解决农民工去非洲、拉美等国家的签证问题,争取更多的非洲、拉美国家给予中国“免签证”政策或“落地签”政策,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也应尽量配合简化农民工的护照办理手续和其他出国手续。
(四)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与保险保障服务,切实支持农民工“走出去”
目前一个农民工要出国就业,办理包括体检、培训、签证、机票等各项手续的费用,至少要花费1-2万元,高的甚至可达3-5万,这笔钱对许多农村劳务工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建议,为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自筹资金不足的出国打工农民工,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财政予以全额贴息,将小额信贷作为出国务工的启动资金,鼓励返乡农民工借助贷款方式“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项鼓励政策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同时在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的同时,还必须向农民工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结合海外劳务输出现状,开发在海外推广适用的保险产品,为外出农民工提供包括意外险、医疗险等在内的综合保险服务。保险服务的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议采取“政府资助引导、商业保险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对出国务工农民购买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让农民工以更少的保费支出获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引导农民工积极购买保险,为农民工“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同时还应鼓励出国务工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对于出国务工期间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返乡后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既然西方国家把金融危机的影响带到了中国,那我们也应该在全球视野下考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减缓我国国内因为农民工返乡问题带来的压力,确保我国国内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不被中断,解决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矛盾,我们必须统筹安排,从战略角度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考察国内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就业市场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工作,将国际投资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结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服务,确保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要“走出去”,在“全球化”视野下解决国内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婧、纪志耿.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民工荒”问题探析——基于小农“生存伦理”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2]简新华,黄锟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篇11
[2]刘峨.论我国海洋环境侵权的法律适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1
[3]聂萼辉.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4]杜文睿.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赵少钦.在昆高校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6]张晓.论我国绿色贸易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D].北京化工大学2011
[7]刘志松.我国国际私法对弱者利益保护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
[8]汪超.外国留学生演唱中文歌曲的问题及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4
[9]李萌.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及人才引进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4
[10]赵瑞.日本第三高等学校中国留日学生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11]张志群.加强闽台合作办学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2]王卓.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culturalSensitivity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BasedonanInvestigationinChineseOverseasStudentsinAustralia[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13]马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部质量保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4]谭舟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立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15]安仲伟.中国主权财富基金(CIC)“去主权化治理”路径探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16]苏晓敏.CAFTA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
[17]张轩.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钟毓卓.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张漾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李勇军.现代公司的本质:营利性、赢利性抑或盈利性--基于词义辨析与营利性内涵的分析[J].北方法学.2010(04)
[4]付树林.非居民税收工作有关问题探讨[J].涉外税务.2010(04)
[5]徐洁.宁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6]税兵.非营利法人概念疏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7]马强等撰,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孔峰,李志文.浅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法律性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9]税兵.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私法破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05)
[10]郭健威.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1]潘起波,范永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法律问题的完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12]王德广.发达国家国际间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3)
[13]张蕾,杨艳,张淑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1(03)
[14]王一兵.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1999(02)
参考文献
[1] 钟毓卓.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 天津大学 2008
[2] 张漾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 李勇军. 现代公司的本质:营利性、赢利性抑或盈利性--基于词义辨析与营利性内涵的分析[J]. 北方法学. 2010(04)
[4] 付树林. 非居民税收工作有关问题探讨[J]. 涉外税务. 2010(04)
[5] 徐洁. 宁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 税兵. 非营利法人概念疏议[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7] 马强等撰,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 孔峰,李志文.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法律性质[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 税兵.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私法破解[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8(05)
[10] 郭健威.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1] 潘起波,范永辉. 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法律问题的完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篇12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1]。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生缴费上学,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更深层的含义。研究生收费必然使学校和国家的权利机制发生变化,这正是现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高等学校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科研的专门机构。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支柱者国家政府与学校双方地位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自筹资金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家对学校拨款的份额在日趋下降。相应地,各高校自主运营决策的权利也在迅速增大,体制在变活。学校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并将逐步演变为独立经营、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实体,而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完全依附国家。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能免除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教育经费的划拨与控制,是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有效手段。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
(一)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是解决现存矛盾的需要
其一,本专科阶段的收费并轨为研究生教育收费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向本专科生收取的费用大体占教育成本的25%,本专科阶段的成本分担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招收自费生开始的, 实践证明,本专科阶段的教育成本分担是完全必要,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心理承受能力。其二,事实上,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已在进行。从1985年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招收定向和委培生,到了1993年,开始招收自费研究生。其方式是,根据国家拨款所覆盖研究生的百分比,自费研究生将纳入学校学籍管理的研究生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的学生免收学费并给予普通奖学金,而计划外(包括定向生、委培生、自费研究生)则须承担一定数额的费用(委培生由委培单位出资,定向生和自费生由学生个人出资)。这种现象说明,研究生教育早已存在收费现象,只不过,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是由部分受教育者来弥补研究生教育总体经费的不足,而没有涵盖所有的研究生。
(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经费总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接受研究生教育能够取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收益,社会成员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强烈愿望。资料显示,1995-2005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由15.5万人扩大到94.5万人,研究生录取人数由4.3万人扩大到27.49万人。“考研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目前还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经济的总体水平比较低,而国家财政投入是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主要渠道。然而,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的教育成本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再寄希望于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扩大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让受教育者来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不仅可以扩大规模,为更多愿意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提供机会,还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进而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借鉴国外的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 实行研究生收费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如果单靠国家财政支撑, 研究生教育必将难以维持下去,而且由于经费问题, 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这不仅限制了学校的招生规模,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与发达国家研究生经费投入相比我国还明显处于劣势。如果国家再像以前一样, 包揽研究生教育经费, 不仅会令我国财政负担雪上加霜, 也会令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体制,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一) 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在国外高校,奖学金是研究生完成学业和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保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丁小浩认为,建立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对公共产品属性强、社会效益好但经费来源有限的学科和专业,如基础学科,学生获得全奖的比例较高;对社会效益不大且市场需求不高的学科和专业,可通过减少学生资助的比例调节招生规模;对市场需求高、个人收益高的学科和专业,基本不给予奖学金,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招生规模。同时,要在普通、优秀奖学金的基础上设专项、定向等奖学金,扩大获奖面,增加奖金额度。另外,还可以积极鼓励一些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学校设立各种奖学金以及让导师参与研究生奖学金的管理。 转贴于
(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贷学金制度
建立合理的贷学金制度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助学贷款主要是设计给那些特殊的群体需要的[3]。在目前制度下,学生的贷款只能是入学后才能申请,也就意味着第一年学费还是靠学生自行筹措。这就无形之中加重了我国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这对研究生要完成科研任务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可以参见是日本所采用的贷学金资助模式,日本采用的贷学金资助模式是以基金会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向贫困学生和需要资助的学生推行政府资助的贷学金,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高等教育的资助模式。因此,依据我国国情, 建议贷学金制度应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后,要充分重视贷学金制度的完善,应通过简化贷款申请程序,延长还款年限,并且提高贷款的比例和额度, 形成多元结构的贷款来源, 使学生贷得到、还得起,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高额学费负担。二是针对银行担心贷款回收难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还贷保障体系,监督和催促学生按期还款。比如,还贷方式多样化,包括分期还贷、按收入比例还贷、用人单位参与还贷和减免贷款等[4]。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收费标准
首先,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看,收费标准应对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阶段区别对待。硕士研究生前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阶段,而第二、三年主要是科研论文的完成阶段。在进行课程学习期间,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阶段,这一阶段使用的费用应主要由研究生本人承担。而在完成学位论文阶段,既是学校和导师对硕士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是为导师和学校的科研工作做出贡献的过程,这一阶段发生的费用应主要由国家和研究生导师主要是通过向国家和企业争取科研经费来完成。博士研究生作为国家主要科研创新人员,主要是进行科研和论文的撰写,进行的是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在学期间基本上不修课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培养费用。因此,博士生不应当收费,并且国家应抽出资金保证博士阶段的各项费用,以确保博士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科研创造。
(四)建立研究生培养科研基金,肯定研究生在科研中劳动成果
有关部门在推行研究生助学贷款的同时,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参照目前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的模式,单列研究生培养的科研项目申报系列,作为研究生助学贷款的必要补充[5]。建立这种以科研项目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使在校的研究生成为参与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主力军。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为划拨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指标的补充依据,适当扩大那些研究生培养基础好、科研力量强、办学条件优良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便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总之,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分析、科学探讨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史万兵.关于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1)。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篇13
【英文摘要】 non-treaty por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ypes of trading ports in modern China.Because of the confusion of the two concepts of"history value"and"history study value"and the influence of"West center theory",either consciously or not,the academic circles put forth efforts on the study of treaty ports but ignore the historical existence of non-treaty ports.Based on an analysis and appraisal of the state of study of the non-treaty ports,stressing the ignored methods of"positivism"and"description",we advance many issues that badly need to be resolved in the study,in the hope of building a frame to normalize the study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s follow with increasing interest.
【关 键 词】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modern China/non-treaty ports/study and comment
【 正 文】
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国对外通商贸易基本上是在西方列强所制定的条约体系(treaty system)的框架内进行。截止1895年,中国的外贸口岸已多达40余处。这些口岸大多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所进行的、经济、军事、外交抗争失败,强弱易势的特殊背景下,清政府慑于坚船利炮的威力,履行条约义务,被迫开放的。依据开放的背景和方式,一般称这类口岸为“条约口岸”(treaty ports)。但是,为了淡化“条约”二字所包含的中西方尚需调整的关系,通常又以包容性更广的“通商口岸”来加以指谓。在中国还没有其他类型的对外贸易埠头的情况下,所谓“通商口岸”也就是“条约口岸”,基本不会产生歧义,引起误解。
之后,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中国面临较战前更加严峻的国家及民族的生存危机。在意识到“兵战”尚力有未逮、难奏肤功的情况下,受方兴未艾的民族主义驱使,由郑观应等思想家于70年代提出的“商战”主张在19世纪即将落下帷幕的1898年开始诉诸实践,由是导致了“自开商埠”的出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口岸,自开商埠虽系后起,但迅速,截止清末,已有36个自开商埠分布中国南北东西;到1924年,更增至52处,其数量几与条约口岸相埒。从清末民初两类口岸开辟的数量上看,前者明显多于后者。事实上,自从实施自开商埠政策之后,条约口岸数量的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民国初年除补开了清季“约定”开放的几个口岸外,所有口岸均系中国政府主动开放。这表明,自开商埠已经取代条约口岸,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实施通商贸易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