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企业会计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企业会计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企业会计实训总结

篇1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在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领域如何应用,这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更多的学校还是延续学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及进行课程设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时间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教,做中学”职业教育理念,这给我们如何进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思路。在多年会计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定位已经脱离实际。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会计,课程设置也是以企业会计为主,而由于目前会计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普及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正规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基本没有优势,因而很容易出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局面,即使专业对口就业也多是会计领域的边缘相关岗位,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员等。二是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忽视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由于会计知识的独特专业性,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强,造成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学生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强调注重知识性,而弱化了技能性[1]。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整合现有专业课程,抛却传统学科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形成了新的办学思路。

一、拓宽培养目标,以会计员岗位为本位,向相关岗位辐射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势必将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并重,学生毕业后才能有较宽的就业面。因为高、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考取的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是会计员,但是相关岗位面就较宽了,如收银员、出纳员、储蓄员、保管员等,这些都是和中职生相对应的岗位。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会计员为主,辐射会计相关岗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和中职层次相吻合,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

二、重新构建会计专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

做为专业教师,我们在教学之余,不断深入企业,对本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在通过对若干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总结了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运用工作过程理论对会计岗位群的划分及岗位能力的分析,让我们真正地明确了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做了归纳,如表1所示。这样,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就拓宽了,也具体了,而对于课程的安排,如何能将行动领域职业能力转变为学习领域内容呢?下面是我们研究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归纳出的结果。

三、根据会计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进而设置专业课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精髓,便是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或任务,复制工作过程,归纳总结职业能力,称之为行动领域[3]。所以,我们在分析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后,以企业会计员为例总结了其职业能力为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现金、银行往来业务能力,库存管理能力,会计软件操作能力,固定及无形资产管理能力,纳税申报、财务管理能力,往来账项业务能力,共计七种能力,构成了会计岗位行动领域的主体。这些职业能力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科体制下分别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不过,这些课程设置,侧重的是理论教学,知识性较强,而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是割裂开的,理论课结束后,还需要单拿出若干周的课时进行会计模拟帐套的实习,这样,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知识在实践中也显得不连贯或断档。经过我们的深入调研和不断探索,分析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应关系,摒弃原来课程体系,重新建立学习领域的框架[4],以会计员岗位为例,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针对行动能力进行设置(如表2所示)。这样,在学习领域重置了专业课程,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学习,通过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训结合,就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使教学过程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可以更加具体化[6]。

四、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配置

会计专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校企合作之间的合作切入点只能保持在参观层面,学生们无法在企业实际中实训、实习。这样,就要求学校应配备完善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模拟企业会计岗位,银行柜台办公环境,教师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带领学生分组,学生轮流扮演会计工作角色,模拟会计工作程序进行实践教学,讲多少,做多少,让学生置身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中。这样能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也更能突出中职侧重技能培养的办学模式。运用行动导向理念重新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完全脱离学科教育体制下的束缚,转变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就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让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让教师的课程内容更吸引学生,教学就会开展得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周东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0-94.

[2]韩玉竹,龚利森,杨镇.浅谈会计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J].商,2014(26):117.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6-145.

[4]王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99-100.

篇2

一、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一)进行会计专业调研,确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进行会计专业调研,不仅能掌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还能根据调研资料确定有效的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我院每年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对地方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情况、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等众多问题进行调研。调研获取的大量信息成为调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尤其是调整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可靠依据,并由此形成动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浙江省税务申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及时整合课程,将中国税收分为税法及税务法规与税务会计实务,同时增设了税务会计实训项目,使毕业生的纳税申报能力进一步增强;发现企业需要大量的出纳人员,就将出纳知识单独辟出,专设出纳技能实训项目等。

(二)根据会计岗位分工,设计实训项目

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工作任务逻辑,会计职业是典型的以岗位工作任务逻辑展开的。我院在构建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结合地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情况,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如先进行会计基础技能、出纳技能及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等,然后,展开会计专门化方向训练,如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外贸会计实训、小企业ERP实施实训等训练,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根据会计岗位分工情况,分阶段设计实训项目不仅能培养学生技能,而且能满足企业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需要。具体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

(三)理论课程设置为实践课程体系服务

学院经管系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设置为实践课程体系服务,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为培养会计职业岗位能力服务;理论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提供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系,见下表。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逻辑线索,展开阶梯式实践训练

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能应用。三部分实训内容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简单技能逐渐过渡到复杂技能.呈阶梯式上升,基本技能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门化方向,技能应用是实践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三者相辅相成。

1.基本技能实训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出纳技能实训与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具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的技能。出纳是最基础的财会工作岗位,且实践性较强。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珠算、点钞、票据填开、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计算器应用、真假币鉴别的方法与技巧。学生能形成快速准确地核算企业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出纳相应业务的能力。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是对前面所学技能、知识的系统总结、巩固,让学生体会企业完整的会计核算一般程序和流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能独立地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完成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的工作,能对模拟企业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的能力。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实质上是专门化方向训练,是指学生在学习基本会计技能基础之上,再学习较复杂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电算会计、小企业ERP实施、商业企业会计与外贸会计等。

成本会计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将所学的成本会计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从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人手,训练其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的能力;税务会计实训主要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基础上,学生将所学的税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际经济业务的税务核算中去,锻炼学生从事企业税务核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电算会计实训主要以财务软件为依托,训练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和技巧,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小企业ERP实施实训,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小企业ERP软件实施的相关知识,对小企业销与会计核算进行电算化管理,掌握ERP系统实施的流程、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初步的系统实施能力;商业企业会计实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理解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与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异同,具备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贸会计实训,要求学生理解外贸企业的会计工作特点,掌握出口退税、进口业务、出口业务、外币业务的核算与管理方法.具备从事外贸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

3.技能应用

技能应用就是安排学生进有关公司、企业的财务部门、仓库、车间班组等实际会计工作环境.从最基本的会计岗位做起,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与技能。实习时,要求每一个参加的学生都必须按所在单位会计部门的要求.在各会计岗位以跟随或以助理角色或以正式顶岗等工作方式.完成实习过程;并要求学生以所在单位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及学校所学的理论,遵守操作规程,在所在部门领导或其指定人员的支持、指导下开展工作。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要根据实习过程写出自我评估报告。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能真正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的融合.并具备从事相关领域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学生进企业、公司顶岗实习.使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锻炼.为未来顺利过渡到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会计职业特点,独创“教、把、放”实训方法

我院根据会计职业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独创“教、把、放”实训方法,即: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三阶段实训内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能应用),把实践课程体系分为“教、把、放”三个层次。“教”为第一层次.主要由各课程的实验课组成,体现“验证式”教学的特点,介绍各项技能的原理与方法,多以教师“教”为主;“把”为第二层次,主要由各实训课程组成,强调各种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适当点评,体现学生主导式学习的特点;“放”为第三层次,即经过系统实训后,组织学生去公司、企业顶岗实习,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能运用基本的会计技能,并逐步过渡到分析、处理复杂的会计事务。学生通过亲自体会会计工作的环境和特点,积累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从业能力。

(三)专业实践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近年来,学院经管系积极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使专业实践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证书、电算化证书及初等会计专业技术证书等),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专业实践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见图2。

(四)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校内实训场所与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情况

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个、税务实训室1个,审计实训室1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我院在重视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讯室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专业实验(实训)项目按教学计划安排,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大纲,并制定了严格的课程考核细则。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我院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建设与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经验,为学生进入企业、工厂等真实的会计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加快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加强管理,首先,要对拟建立的实习基地的企业进行考查评估,选择技术构成较高、管理规范的企业。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书,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举行基地的成立挂牌仪式;实习基地成立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正常运行的措施。其次.要重视与实训基地的协调与沟通,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能为学生提供顶岗操作。在技术方面由企业工作人员实地指导,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起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第三,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我们与校外实训基地确立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职工提供多层次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建学校科研与生产联合体,使企业成为学校科技项目的来源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地、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基地,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

(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专业教师素质高低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大力引进高级职称教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选派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派教师进行短期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实现企业与教师及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取得三赢的良好局面。

此外,学院还有一支来源和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均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上职称,主要参与本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由于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学生在接受指导过程中收获很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胜任岗位工作创造了条件。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一)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扎实,满足企业需求

篇3

(一)毕业生状况统计:中小企业成就业主体 收回的129份问卷中,有11.63%毕业生未填写明确就业单位,有的准备继续考研,有的刚辞掉工作准备再换单位,有的毕业生自己创业;114人填写了正在工作的单位,占88.37%。其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中,从事与会计相关工作的占86.84%,认为从事工作与会计不相关的占13.16%。认为目前工作单位是自己目标工作单位(一般不会再更换单位)的有32人,占已工作毕业生114人的28.07%;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的第一就职单位,以后会换单位的82人,占71.93%。其中,在目标单位工作的毕业生32人中,金融业(包括中国银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有23人(与2012年中国储蓄银行新开立大量招收新员工有关),占32人中的71.88%,且是通过各金融机构校园招聘应聘成功的;其余9人分别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务员考试)、其他上市公司(通过校园招聘的笔试面试)、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而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第一就职单位的有82人,全部是在中小企业,其中,有75人在中小型工商业工作,占91.46%,另7人分别在职业培训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小服务业工作。数据分布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看出,会计本科毕业生满意的工作主要是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关。通过与毕业生交流,了解到这些工作单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招收新员工,并且进行员工培训。毕业生在大四时就开始准备这些单位的校园招聘,一般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一、面试二。而更多的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工作,这说明,中小企业成为会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体。

(二)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运用专业的能力 将通过校园招聘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校园招聘类(约占28%),将通过其他途径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其他类(约占72%)。将两类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五种能力统计如下:校园招聘类用人单位主要有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这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较强的团队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运用专业能力(熟悉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熟悉各种财务分析指标;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高级财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阅读、书写能力。由于是校园招聘,会对录用的新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般无特殊要求,会一般的操作即可,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其他类的用人单位多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招聘,这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会计相关工作经验(2-3年),能够熟练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要求有相关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一到两门等);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素质,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熟悉银行结算业务等。其他类中以中小企业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没有培训员工的能力,因此更看重应聘者的实务操作能力、工作经验、证书,而对应聘者的长远发展能力无法顾及。综合上述两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知,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职业道德有所要求,即都看重毕业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专业实训课程 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问题,列有40多个选项,罗列了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要求被调查者选填五项。其中,罗列的40多个选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会计信息化等;第二类是专业理论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金融企业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外语、资产评估、投资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第四类是其他综合性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指导等;第五类为选修课,如美学、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课程为:会计综合实训(115人选择,89.15%),中级财务会计(106人选择,82.17%),会计信息化(97人选择,75.19%),纳税实训(95人选择,73.64%),大学生职业指导(93人选择,72.09%)。这五项课程中专业实训课占到三项,即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很重要。

二、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可发现,中小企业成当前会计毕业生就业主体,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的主体,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结合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因此,地方高校应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数量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性强,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要增加实践课时,一般院校已开设会计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实训课程,效果很好,还可以在理论课基础上将一部分理论课时改为实践课时。如基础会计,拿出一部分课时作实训课时,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更好地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的关系;通过对原始凭证联次、签字的关注,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再如成本会计中结合实训,通过对领料单上使用部门及领料用途的关注、假退料单的使用,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原始凭证对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实训,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实训,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等。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保证。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多的实践课时也难以达到好的实践效果。教高[2012]4号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请进来,走出去”。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为学生举办讲座,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利用假期(或通过有计划的实习)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鼓励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上有所倾斜。

(3)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环境保证。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环境保证。地方高校一般经费紧张,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会计专业的实验室一般有会计核算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网上报税实验室,需要一些教学软件;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也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设,有计划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事务所的简单审计工作,使学生得到专业锻炼,与事务所达到双赢。

(二)拓展专业新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地方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并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会计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课实践课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形势变化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的最新发展。如,可在大四开设专题讲座,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企业涉税会计实务操作》;根据财政部的《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应用的暂行规定》,可开设《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专题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资料、学习网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从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来看,毕业生更希望到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工作,这些单位一般通过校园招聘方式招录新员工,涉及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包括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上述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是独生子女,协调与合作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因此高校应合理设置能培养上述综合能力的课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等课程;除开设经管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关注最新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课程(或讲座专题形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探索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四)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考人数的下降,各高校招生压力已经显现,地方高校更是首当其冲。高校必须改革自身的专业设置、重视教学质量、重视用人单位对输出人才的评价,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应“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继续开展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毕业生在离校前将自己求职中体会到的信息总结出来,说明用人单位有哪些需求,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希望高校开展哪些教学工作,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等,让毕业生开展教育效果评价,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地方高校通过完善并落实毕业生反馈机制,建立数据库,以指导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篇4

一、实习目的

财务会计实训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水平.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做分录,填制凭证到制作账本来巩固我们的技能。通过财务会计实训,使得我们系统地练习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会计培训,提高运用会计基本技能的水平,也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通过实际操作,不仅使得我们每个人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工作技能和方法,而且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实验结论

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现在刚刚起步,往后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况且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有机衔接、紧密配合,才能显著提高我们掌握只是的质量。在课本上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是为我们的实际执业注明框架、指明方向、提供相应的方法论,真正的职业技巧是要我们从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慢慢汲取的。而针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的问题,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不可纯粹地“以本为本”,而应在遵从《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地加以修改。这就将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原则性与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就是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因此我们学校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让我们学习实训课使我们不仅在理论上是强的,在动手能力更是强者。这样我们在三年毕业后走出校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实习内容

我们以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实习资料,运用会计工作中的证、账等对会计核算的各步骤进行系统操作实验,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基础会计之后,我们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对于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有一定难度,不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会做账,如果不能够把发生的业务用账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么就不能算做会计。于是在大一地二个学期我们开了这门会计实训课。

在实训中,我们首先掌握了书写技能,如金额大小写,日期,收付款人等等的填写。接着填写相关的数据资料。再继续审核和填写原始凭证。然后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明细账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有关记账凭及所附原始凭证逐日逐笔的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其他有关明细账;往后我们会编制科目汇总表,进行试算平衡。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并与有关明细账、日记账相核对;最后要编制会计报表;将有关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加封皮并装订成册并写实验报告。

在本次会计实训中,我们实训的内容以一个较大的模拟单位的会计资料为基础,结合专业教材的内容,对会计主体的必要简介,相关资料的提供,有关经济业务的提示和说明等等。在实训中,我们充当单位的记账人员,掌握了应该如何处理具体的会计业务和如何进行相互配合,了解如何纳税,如何处理购销活动、生产经营、往来结算等具体业务流程,弥补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实践知识不足的缺陷,掌握书本中学不到的具体技巧,缩短从会计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的距离,也可通过实训的仿真性,使我们感到实训的真实性,增强积极参与实训的兴趣。

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我们在会计专业学习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然而,会计专业教材是以系统讲解会计理论为主,列举的典型会计业务只是为印证阐述会计理论服务。所以我们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学完以后,进行这次综合模拟实训。实训重在动手去做,把企业发生的业务能够熟练地反映出来,这样才能证明作为一个会计人员的实力然后就要把实训书上各种单子、凭证剪下来附到转账凭证、付款凭证、首款的凭证的后面,方便以后的查看。最后就是装订,小小的装订还有大学问。

篇5

(一)社会需求分析,形成职业岗位调研报告

通过对常州市财政局会计处、农业银行、金蝶财务软件有限公司、天越会计师事务所、金鹰嘉宏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华鼎会计服务有限公司、中信证券、华才劳务派遣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等二十余家单位进行调研,掌握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评价,明确会计专业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调研以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电话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因资本实力不够雄厚、经营规模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往往倾向于招聘大专学历层次毕业生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因此,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出纳、核算、记账、主管会计、资金管理、内部审计、仓库核算及各大事务所的助理工作人员岗位。

(二)职业分析,进行工作分析和专项能力分析

借鉴加拿大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方法,参照财政部颁发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职业资格鉴定等相关部门制订的上岗资格和技能等级要求,完成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工作。

(三)形成目标,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题组在对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开发,构建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应用”逐层递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如图1)。该课程体系环环相扣,以实践为导向,突出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特色,按照“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应用”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突出职业岗位操作技能。

高职会计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应用”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体现“新”“实”“优”三大特点。“新”是指课程设置及时跟踪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精神服务。“实”是指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理论的应用,强调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优”是指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课程设置,淡化课程的学科体系。

图1 高职会计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应用”课程体系示意图

“基本素质”模块由“基础课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三个子模块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和良好的职业态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其中,“基础课程学习”子模块主要学习与职业素养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子模块将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基础业务处理进行结合,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在“基础会计”中增加原始凭证的识别和填制,将会计原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同时增加会计电算化的上机练习,让学生初步接触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为下一轮学习财务会计及财会综合实训夯实基础。在原有金蝶财务软件教学资源基础之上进行用友T3软件的教学,保证技能大赛中反映的行业最新要求在日常专业教学中得以普及;“基本技能训练”子模块根据技能大赛要求,在保证原有技能教学项目实施的基础上,调整了高职一、二年级技能教学项目的实施顺序和考核标准,如将珠算技术、点钞等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各个学期,点钞方法由单指单张增加到多指多张。调整数字录入课程的训练方式和训练场地,由原来在机房的单一训练改为用技能大赛专用设备翰林提训练,并增加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训课时。

“职业能力”模块由“会计岗位项目实训”和“会计应用技术实训”两个子模块构成,是最核心和最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其中,“会计岗位项目实训”子模块以岗位工作实践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依据企业会计实际岗位的设置开展岗位专项实训,如出纳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投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无形资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岗位训练,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会计应用技术实训”子模块主要模拟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进行混岗实践,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企业会计工作循环,掌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相关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ERP沙盘实训是模拟会计行业整体宏观环境,将学生分组,各组学生担任相应管理角色,训练学生的财务决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岗位应用”模块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到企业一线的会计等相关岗位去体验工作、体验社会、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学生的实战演练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实行学校、系部两级管理,由学校招生就业办扎口,教务处、学工处、产培处等部门共同参与实习的宏观管理,系部对学生实习进行直接管理。建立由班主任、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构成的实习辅导员管理队伍,与企业共同开展顶岗实习期间的培训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在课堂层面探索项目教学的实施

职业技能大赛训练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思路,开辟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新路径。这里的课堂是广义的概念,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包括教室、工作室、校内外实验实训场地等。以项目导向的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工作,强调学习内容即工作内容,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表明,职业学校学生的形象思维突出,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接体验和构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项目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采用项目教学更适合会计岗位的细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以“工作小组”学习方式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课程以工作结构为主线,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坚持平衡原则划分工作小组,每组搭配不同能力水平和个性的学生,小组规模根据项目情况和教学要求确定,学生成为实施和完成项目的主体。项目教学一般按照“提出任务目标—制订目标计划—组织项目实施—项目总结评价”四个教学阶段进行。如成本核算岗位中的“成本费用核算”这一内容,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如图2),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自信心,又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图2 “成本费用核算”项目教学实施步骤示意图

(二)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职业能力”考评

项目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打破了“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传统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教师结合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细化会计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明确考核标准,分阶段进行考评,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工作完成、沟通交流、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处理和参与度等方面情况。

学校积极引入教师、学生、职教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形成多元考核主体。在考评过程中,教师注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素质,更多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Z].2013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Z].2008

篇6

出纳会计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是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而这一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该课程群是由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和财务会计的真账实训构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如何整合财务会计课程群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学生的关键。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财务会计课程群采用“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一、《出纳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加强实践性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6:4,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有特色的会计教学体系。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出纳会计实训》的课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训教学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内容。单项实训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综合模拟实训是通过一个企业某月份实际会计业务的模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达到熟悉企业的会计工作,胜任企业会计工作的目的。

(2)突出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打破教材的理论体系,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出纳会计实训》的课程中,建立了出纳、往来结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工资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主管等八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

二、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一个层次,它的发展必须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同时,会计业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这些都呼唤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有新的模式。

(1)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综合实训资料——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和掌握现代财务管理软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2)建立校内记账公司,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无论是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都是校内的模拟实训,要实现零距离就业,需要有紧密型的实践基地的实践。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因此,在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记账公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会计师、会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争取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获得会计业务。记账公司可接纳教师兼职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践,成为能给学生真账实践的基地。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以一家典型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为范例,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

(3)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创造条件使之经常深入实际,提高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大兼职教育的成分,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即能满足中小型企业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又能使学生有发展后劲,逐渐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懂管理,善筹划,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这样一个以质量取胜的年代里,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才是会计教育的目标.实务中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各具特色,会计处理也存在着差异,但基本原理还是相通的。《出纳会计》课是各行业的基本理论课,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对社会上大部分企业的经济业务处理都适用,因此,对《出纳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苏中天.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管见[J].财会月刊,2008(4):36.

篇7

二、基本内容

认知会计科目与账户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能够区分会计科目和账户。

掌握借贷记账方法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方法。

填制原始凭证

为了熟悉经济业务,掌握填制原始凭证的程序、方法和便于审核原始凭证,需要开设填制原始凭证的单项实训。由于原始凭证非常重要,所以添置原始凭证式要特别小心,在实训中我也总结了一些小的要点:

1.按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是填列,不得遗漏。

2.填制在凭证上经济业务要与实际相符,数字要真实可靠。

3.凡填有大写小写金额的凭证,大写小写金额必须相符。

4.填制在凭证中的摘要应简明扼要,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

5.发生销货退回的,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

审核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外来的和自制的原始凭证,一般都符合有关规定,既能证明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又能做到填制手续完备,用以办理有关业务手续。

基本经济业务账务处理

根据提供一套企业经济业务资料,练习掌握记账凭证编制和账簿登记的方法。通过实训,实我们掌握了所涉及的各账户性质和结构,以及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设置登记会计账簿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会计账薄的种类和基本结构,理解会计账薄登记的一般要求,掌握会计账薄启用、设置、登记、对账、结账、错账改正以及会计账簿保管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程序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基本的会计处理程序,理解会计账薄登记的一般要求,掌握会计账薄启用、设置、登记、对账、结账、错账改正以及会计账簿保管的基本操作技能。

篇8

一、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的把握,忽视了学生甄别、运用、创新会计知识能力的培养。

2.顶岗实习机会少

会计专业的实习岗位,对企业的性质、规模、数量及会计核算形式都有特定要求。中小型企业一般只有一个财务科室,甚至不设财务科室,且会计涉及到商业机密,因此一个实习单位一般不可能接收很多学生顶岗实习。

3.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思想缺乏示范性

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包括:模块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但都尚处于试点摸索阶段,尚未产生全面的示范作用。

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1.教学目标设计在“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引导下,培养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学生适合中小企业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职业岗位群。

2.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分析会计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体设计出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形成的串行结构。

3.教学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会计工作分析获得会计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组建工作任务或项目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的多元化实训教学。为了加强学生模拟操作的真实性与可行性,课程组与相关企业的财务专家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撰写实训大纲、实训任务书等,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具体设计

1.构建“三段式”教学模式

把会计专业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是工学交替阶段的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知识会在工学交替阶段中得到巩固、应用、拓展和加深,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在顶岗实习阶段又对前两阶段进行全面总结和提升,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就是在这种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完成。

2.基于工作工程开发课程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需求,组织会计专家、学者,按照会计岗位或任务驱动或工作过程,精心编写出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高职会计教材、习题、单元实训、岗位实训及综合实训题集等,以满足高职会计教育教学需要。

3.以岗定学,教学做一体

结合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参照会计从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发展需要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4.课岗证融合

学生不仅要通过校内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标准设置的考题测试和实践考核,还要接受社会上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并通过企业、事务所、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第三方评价来综合考核、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

5.深化“厂中校”、“校中厂”实训模式

主动适应行业岗位需求,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深化符合会计职业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双线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树立“双元制”教育理念,主动适应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化“厂中校”、“校中厂”实训模式建设,打破会计类专业学生“虚拟实习”的瓶颈,真正的实现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会计学科是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会计理论需要会计实践的支持,同时研究理论又指导会计实践,二者只有有机结合,即会计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全面胜任会计工作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一、会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技能大赛和日常教学脱节

举办会计技能赛项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引导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但现实的情况是,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往往是脱节的。例如,有的参赛院校从会计技能大赛总结出的培训经验模式和日常教学课程体系互不关联,赛前训练总结出来的好方式仅针对参赛选手开展,而未能向所有会计专业学生普及,使参赛学生与不参赛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相差较大。又如,有些应根据大赛情况和社会需求而增减的课程未见改变,有些主次课程应增减课时的也未见调整,大赛还是大赛,教学仍是教学,违背了举办会计技能赛项的初衷。

(二)参赛校遴选选手方式单一

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名额有限,如何从众多学生中挑选出适合参赛的人选是各参赛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有的院校在遴选参赛选手时,仅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或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推荐或指定而直接选择,未组织系统的遴选方式对选手在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全面考核,如此一来既无法将会计技能竞赛的竞技乐趣带入校园惠及更多学生,也容易错失和无法挑选出适合竞赛的会计全能手,参赛校的成绩也无法保证。

(三)参赛校未注重对选手综合能力的培养

会计技能大赛除能检验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外,还考量?⑷?选手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有些选的成绩优异的选手在比赛时并不一定能取得相应的好成绩,而是因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欠缺导致在赛场上发挥失常,主要原因是参赛校不重视对选手自我抗压减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致其在大赛中难以稳定发挥真实水平,较容易出现比赛失常的“克拉克现象”。

二、基于技能大赛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大赛目标,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群的相应能力标准和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针对上述所分析的会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

(一)根据大赛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各技能大赛均考查选手本专业较为全面的知识点,因此可从参赛选手在竞赛各环节的得失分项来反思各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开设得是否全面。如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中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有四项岗位专项技能竞赛,选手在其中的凭证汇总业务中难以取得满分。凭证汇总业务是运用传票翻打技能将单据号和金额录入电脑,再运用珠算进行金额汇总,但部分选手在完成传票翻打后就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内运用珠算进行汇总或尚有时间但由于不会珠算技能而直接放弃。这表明部分院校在开设财经技能相关课程时只注重点钞和传票翻打等技能的讲授,而不开设珠算课程,使得很多财会类学生对珠算技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故应考虑将珠算纳入财经技能相关课程中进行讲授。

同时,各院校反思会计专业课程开设得是否全面,还可以会计技能竞赛规划岗位设计工作任务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包括会计基础、出纳业务操作、企业财务会计、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会计综合实训、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会计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参赛校可根据大赛考查知识范围,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实际情况来增减相关课程。

(二)根据大赛内容调整所开课程课时

除课程设置外,还可从竞赛考查内容反思各院校会计专业部分课程课时是否需要调整。如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中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环节竞赛主要考查会计电算化的财务链和供应链两类业务的处理方法,而部分院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的安排仅为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这一课时量不足以充分讲授财务链和供应链两类业务处理方法,因此应考虑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进行调整。可由原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调整至一个学期每周6个或8个课时,或将电算化课程由原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调整至分上下两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进行,如此一来能使授课教师有充分的课时对该课程所有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讲授,保证课程知识的完整性。

同时还可根据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中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所考查的主要内容,对部分课程在课时上予以增减调整或拆分授课学期,如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和纳税实务等内容较多的课程。

(三)结合大赛内容和职业证书考试大纲调整各学期课程安排

会计技能竞赛规划岗位设计工作任务所涵盖的课程较多,参赛校对选手的培训也主要围绕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来开展,而且这些课程部分与会计行业入职所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内容相同,加之现今社会对会计专业求职者是否拥有相应证书也有要求,故应将仅对几名选的选手的培训扩大至对所有学生的培养,而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应结合会计技能大赛内容和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大纲做出调整。

可以将涉及会计行业入门所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的相关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开设,该学年称之为“会计入门年”,经过该学年学习的学生就掌握了作为一名会计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法规和技能。再将涉及初级会计师考试内容的相关课程集中在第二学年开设,该学年称之为“初级会计年”, 经过该学年学习的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将得以提升,具备报考初级会计师的能力和参加国、区级会计技能大赛的水平。最后将拓展性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集中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而第二学期则进行社会实践,该学年称之为“综合拓展年”,在该学年运用会计技能比赛所用的财会软件和综合实训教材将学生之前所学的分散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凸显岗位技能练习和各岗位间的协作,对会计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

依据会计技能大赛比赛内容、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对会计专业三年的课程安排进行整合,能让教师在授课时较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充分涵盖比赛和考试各知识点,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中均有目标,避免学生单一地认为只要能通过校内各门课程考试就足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使学生学得更有动力。

(四)根据技能大赛对会计岗位的考核要求完善教学

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是依据真实的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职责要求,以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为载体,按照真实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办理会计事务。通过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4个岗位设计,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真实环境和业务处理过程。往年比赛均由参赛院校自行指定安排4名选手分任四岗分工协作完成。但在2016年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中,首次采用四岗随抽的方式决定4名选手的岗位,使得部分参赛队该环节的成绩受到影响。正因部分参赛校在备赛时采用的是定人定岗的专岗训练,选手除掌握自己所练岗位知识技能外,对另外三岗的知识技能仅为了解,无法达到选手对各岗位知识技能融通的要求。在技能大赛采用四岗随抽的方式来确定参赛选手岗位这一方式的引导下,参赛院校应将各会计岗位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

从某些角度上看,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通过对就业环境、岗位需求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分析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会计专业在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群的定位下,可分别设定出纳、薪酬核算会计、往来结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工作岗位,根据各个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任务,分别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业通识课、岗位核心课和专业实训拓展课。在公共课程和专业大类课上,体现各个岗位对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个人人文素质等普适性需求。

(五)根据大赛赛项组织设计校内知识技能竞赛

为了更好地深化“课岗证赛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应适时组织本专业的校内知识技能竞赛。此举既可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园文化生活,巩固其所学知识,运用赛项引导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向,还可通过校内赛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选拔出适合代表学校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的全能手,同时也为学生考取会计职业证书奠定基础。

校内赛赛项设计可借鉴会计技能大赛比赛所设赛项,同时围绕本专业所设课程和学生考证需求。可设财经基本技能竞赛,考核学生点钞、传票翻打和珠算等技能水平,锻炼学生的职业基本功;可运用无纸化系统软件设基础会计知识竞赛和初级会计知识竞赛,高度还原会计证书的无纸化考试环境,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和检验学习情况;可运用现会计技能大赛比赛软件设会计手工实操竞赛和会计电算化竞赛,考核学生对会计岗位技能和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还可设会计征文和财会类创新创意作品展,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1 引 言

“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各领域的变迁,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也需要考虑当前“互联网+”因素做出适当的改革,更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满足未来工作发展需求。会计课程教学旨在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会计专业类人才的教育,基于灵活就业的现代企业一线应用型财会技能人才。

高职会计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社会能力、会计方法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是指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关系能力、执行力、社会责任感等;会计方法能力是指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会计实际业务问题的综合分析解决能力,会计全局统筹能力和会计系统决策能力;会计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核心能力,包括会计管理决策能力、会计信息处理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会计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实用性,从会计课程教育发展历程看,先后经历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历程,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实用型人才需求,缓解了我国会计人才紧缺问题。然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会计人才不能再延续传统流水作业教学现状,应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进行适当改革,注重会计人才实效性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 重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重构,包括会计职业培训课程和会计职业实训模块。

会计职业培训课程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初级会计培训课程和高级会计培训课程三层级。其中,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属于会计基本能力培训课程。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基础会计实务》《公司经营管理》等入门课程,帮助学生知晓公司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熟悉会计工作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掌握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学生奠定基础会计专业能力,利于学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培训课程中设置会计岗位培训课程,包括《出纳实务》《资产会计》《纳税会计》《费用会计》《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会计核算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岗位技能;同时,设置会计选修课程和实际操作课程,培养学生会计方法能力。在此阶段,还可以设置不同行业会计课程,如《服务业会计》《房地产会计》《金融会计》《商业会计》等,以及和会计工作岗位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财经英语》《电子商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文书写作》等,内化学生会计知识,扩展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提升学生会计工作适应度,满足会计工作行业转换需求,继续学生会计学习能力;高级会计培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力,主要设置《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实务》《企业现场实训》等,进一步训练学生会计系统思维,迁移学生会计习得知识,获得会计综合能力。

会计职业实训模块重构以会计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双轨训练线,基于校内会计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会计综合能力。在会计职业实训模块构建中,应结合会计职业培训课程包三层级设置不同层级的会计操作实训模块,如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会计核算工作基本能力、出纳岗位实训、会计岗位实训、财务软件应用实训、电子商务训练、办公自动化操作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最后,学生以顶岗实习身份参与企业现场会计实习,训练学生会计实际工作能力,做好会计实习心理准备和职业准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课改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遵循“简单-复杂”原则,采用三层次“会计基本技能-工作项目训练-产学研”会计教学模式,结合各层次教学目标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3.1 “教学做”一体化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模式

第一层次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基于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专业知识、核心能力及会计工作实践性的特点,训练学生会计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采用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具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模式。

第一,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要求。在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导入阶段,教师结合会计工作要求,为学生说明会计工作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要求。在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导入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会计真实项目工作,并由教师分析会计真实项目工作基本知识点。

第二,学生明确会计工作任务完成步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会计真实工作项目进行完整演示,学生在认真观察的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掌握基本会计工作任务完成步骤,最后可以亲自完成会计工作项目任务。

第三,学生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后,教师予以适当指导修正。在学生亲自完成会计工作项目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指导,并对不足之处进行适当修正,进一步强化学生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灵活创新会计能力。最后,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完成会计真实工作项目进行全面评价,总结学生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3.2 “六步法”工作项目训练会计教学模式

第二层次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基于会计实际工作项目设计的,由学生自行设计会计工作项目,并独立完成和实施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

第一,收集资料。学生结合会计工作项目内容和任务要求,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利用互联网查询会计工作项目相关信息资料。

第二,制定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学生收集会计工作项目资料后,将会计工作项目资料进行整合梳理,结合会计工作项目任务要求,将会计工作项目内容划分为不同会计工作项目内容,确定子会计工作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完成节点,具体细化后的会计工作项目任务及相应考核标准。

第三,确定会计工作子项目完成方案。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学生共同参与会计工作项目的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解答问题,确保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四,实施会计工作项目。在确定会计工作项目方案后,由学生具体实施和执行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教师则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实施会计工作项目,引导、协调、规范学生会计职业素养,提高学生会计综合能力。

第五,检验会计工作项目实施效果。学生具体实施会计工作项目,并结合会计专业知识检验会计工作项目实施是否符合会计工作项目任务要求。

第六,评价会计工作项目。学生完成会计工作项目后,进行自我检验,提交会计工作项目完成成果,并对会计工作项目成果进行展示,教师结合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并进行总结点评,听取学生学习反馈。高职会计课程执行“六步法”会计工作项目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会计工作岗位工作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3.3 “产学研”会计综合训练教学模式

第三层次高职会计课程教学结合会计课程特点,实施产学研会计综合训练教学模式。由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会计课程中需要解决的会计问题,并制定明确的会计工作考核标准,真正践行会计综合训练产学研一体化训练。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构建会计工作小组,让学生参与会计问题的真实情景研究,参与教师会计科研课题,并参加会计相关技能大赛。

4 高职会计课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

4.1 做好会计教学准备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尊重学生个性,基于对学生的个性化了解。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具体调查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家庭背景、职业目标、教育经历等,同时设计会计工作项目或活动,和学生展开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对会计工作项目或问题的观点看法,加深对学生会计学习的全方位了解,做好会计教学准备。

4.2 转变会计教学理念

高职会计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传统会计教学有很大差异,传统会计教学抑或注重会计理论知识讲授,抑或注重会计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与学的学,忽视了会计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目标。高职教师应转变会计教学理念,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为中心,注重“会计基本技能-工作项目训练-产学研”会计综合能力培养,应用科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唤醒学生会计学习兴趣,训练学生会计实践能力,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实行会计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双轨教学制,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建设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践行会计教师灵活创新教学理念。

4.3 加强会计师资力量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需要加强会计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才标准,建设“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加强会计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培训和实践技能、经验的积累,倡导会计教师到企业定岗工作,积累一线工作实践经验。此外,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也可以外聘企业专业人员担任教学导师,并给予会计专业教师以适当的指导,全面提高会计教师教学能力。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企业支持,要基于校企合作视角,建设校外会计实训基地,结合会计课程特点、区域经济特色、企业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在学校、企业、社会之间搭建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培养教师和学生会计岗位技能,锻炼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会计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志容,会计教学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篇11

一、课程教改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学以致用,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教学任务

教材一般以学科体系来组织,学生在学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基本业务会计处理后才会涉及凭证、账簿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对前面一部分内容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热情,而这一部分又非常重要,结果重要的内容学习效果不佳,后部分学习中学生又觉得操作技能简单而掉以轻心,结果可想而知。

企业会计工作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教学内容及顺序安排应该源于会计工作实践,应该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让学生知道所有学习内容均是会计工作所必须的,不是因为教材或学科有这些内容才要去学习。

(二)体现工学结合,设置完整的课程项目载体,通过完成真实业务强化能力培养

考虑企业、学校实际,不可能让学生实际参与一个企业会计工作全过程,可以通过模拟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采取整个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调研企业实际业务,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两套业务项目,将其中一套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最终完成这个完整的实际项目;另一套则由学生分角色独立完成。教、学、做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在任务(项目)完成后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

二、课程教改整体设计

(一)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

《基础会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素养,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完成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二)课程综合项目设计

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完成东方机械有限公司某年12月份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该项目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可行性等特点,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三)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打破学科式体系,课程教学任务设置如表1。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将知识原理有机整合,如复式记账内容,教学中打破原学科知识体系,将借贷记账原理及分录编制安排在“任务二 填制凭证”中介绍,将平行登记在“任务三 登记账簿”中介绍,按照会计工作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做学合一。

课程单项任务是课程综合项目的子任务,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以企业实际工作背景为依据来组织同学分组(3―4人为一组),每人组织做一套账,同时在他人的账务中担任相应角色(设制单、出纳、记账、主管等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集中用十多个课时分角色独立完成另一套中小企业一个月会计业务处理。从尝试的效果看,学生比较欢迎,对会计项目化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好于以前教学方式,实践能力提高较快。

三、单元教改设计

课程的单元教学是课程教改的基础环节,按照项目任务实施的步骤划分为单元,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单元教学设计首先要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这里以凭证填制为例来说明。

凭证填制是会计工作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按原来教学模式,首先介绍凭证的内容、各种分类、填制要求,最后介绍填制方法时才真正涉及凭证的填制实务,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与会计实践直观的联系起来,其后果是学生感性认识差,对知识不理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以东方机械有限公司12月份会计凭证的填制作为项目任务,通过凭证填制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上一单元教学完成时,要求学生课后分别利用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编制1―5日业务记账凭证,并小组讨论凭证填制体会;教学中首先告知本单元教学内容、目的,然后引入任务,接下来请大家交流凭证填制中的收获、问题,接下来展示(课前扫描、拍摄与课堂投影相结合)、分析大家凭证中的共性问题,大家看到自己的错误凭证,感受很深刻;然后指导正确的填制方法,通过现场操练、特殊事项及难点深入分析(学生现场提问与教师事前准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通用凭证、专用凭证填制技能,加深对凭证填制的体会;接着归纳重点知识及能力、素质要求(凭证的填制技能及审核的要求),最后布置课后任务,为下一单元做准备。课程训练环节对会计凭证的填制技能进行巩固、拓展、检验,单元总结中注重素质“渗透”及应用能力提升。

通过课前学生先做、小组讨论总结,课上集体纠正、解决典型问题,集中指导操作技能,个别修改、指导,再反复训练、总结分析。采用讨论式、互动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凭证的填制实训过程,培养凭证的处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快乐、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掌握凭证的填制技能。

四、课程教改创新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说:“文科教育既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更不是功利体系,而是在当今社会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对组织管理的运用发挥着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础会计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以未来职业竞争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培养会计应用能力为根本。会计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应用能力,树立“终生学习”观点;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诚信意识。从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所应具备的素质来考虑,应该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或接受后续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联系学生能够感知的内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以后, 对会计和会计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关于教材

有人认为项目化课程一定要有配套的项目化教材,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教材是一个参考书、工具书,而各个学校项目选择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确定,如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应强求统一;教师组织教学是个重新设计的过程,教材不应该仅是某项目的指导书,学生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将教材做为一个无声的老师,是今后相关工作有效的参考资料。

当然,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应该尽可能提供相关技能操作技巧。近两年,笔者从教材着手,在《基础会计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编写中,做了初步偿试,在每章的开篇安排情景导入,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每章安排一定量的综合实务题目和阅读资料,教材中专门开设一章基础会计实训,分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受到众多院校师生及出版社的认可。

(三)关于课堂教学

一体化课程设计并不排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实践理论一体化;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四)课程考核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突出能力目标,就要研究如何突破知识考核,怎样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本课程侧重项目任务进行考核,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虑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课程考核应采取平时任务(共同完成课程项目)、独立完成综合实训项目、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建议采用3:3:4的比例,前两项全部达到合格方可参加期末考试。

(五)教学环境等

教学环境最好模拟“工作氛围”,将课程在会计仿真实训室进行,模拟若干个单位财务科,要配有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条件许可应考虑基础会计模拟软件;此外,关联课程需要整体协调以很好的衔接,从专业到课程、再到单元,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安排,全部工作推进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需要必要的财力保障、需高效的团员协作。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2

“学习产出”理念注重的是人才培养的结果,主要用来反映学生完成学业后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和人格,即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形成了什么样的人生观;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专业技术水平是否达标,职业发展能力是否具备。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质量。而“学习产出”人才培养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结束后能够真正拥有的能力,并将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学习产出”成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这样,就能直观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培养方案的宗旨和原则。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认证机构都将“学习产出”作为主要的教育认证和评估手段。

“学习产出”理念的优点在于能够直观地反映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主旨和途径。众所周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出这样的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可以凝练成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两个内涵,前者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后者则是前者实践化的反映。因此,将“学习产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有助于确立更科学、更明确、更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会使人才培养方案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可操作、更可评价。

二、依据“学习产出”理念,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评估“学习产出”是该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学习产出”人才培养理念的内涵,进而构建基于“学习产出”理念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一)目标性评价体系。目标性评价体系包括管理者、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教师、校友等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目标的评价。目标性评价通常被认为是整个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最容易被人直观感受的部分。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清晰地表述该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及要达到的水平、所能面向的行业与职业岗位等信息。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自然也同样涉及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等内容。

(二)形成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系是指依据理论课程教学标准、实践环节教学标准以及教学行为规范准则等所制定的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学生在以下几个阶段的质量评价:(1)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阶段;(2)会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阶段;(3)校内模拟实训阶段;(4)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对于学生而言,质量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区别他们学习成绩的高下,而在于促使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各个阶段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获取更多的“学习产出”成果。

(三)总结性评价体系。总结性评价体系是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是否达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能满足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是否形成了应有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换言之,学生通过各个阶段的学习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学习产出”成果,这些成果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是否相吻合,与学校、社会、家长各方所期望的是否一致,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三、依据“学习产出”理念,科学确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许多都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依据“学习产出”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对社会和人才市场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结果,作为高职院校,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来培养会计人才,找准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个切入点,力求使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中小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根据这一观点,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中小企业不同会计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还要参照“学习产出”的相关要求,根据所构建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所表述的各项内容定期进行评价,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应及时更新观念,建立并完善高职会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应依据会计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四、依据“学习产出”理念,合理制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依据“学习产出”理念来描述培养规格可以使这些基本要求变得更明确、更具体、更合理、更可评价。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人才的质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也就是说,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提出高职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税法、经济法、会计学、管理学、审计学以及财政金融与税收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等计算机知识。

(二)专业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操作技能;熟悉会计电算化操作的一般流程和操作要求,熟练掌握通用会计软件的应用技能,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的能力;具备从事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等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胜任中小企业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

(三)专业综合技能。具有调查、研究、分析企业会计工作中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运用会计知识参与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能办理全套纳税业务;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能同与会计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

(四)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礼仪风范;具有诚实守信、廉洁公正、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

引入“学习产出”理念不仅仅是为了更准确、更清晰地阐述人才培养规格,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强调以实现“学习产出”目标为出发点,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最终达到保障和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五、依据“学习产出”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专业层面的“学习产出”最终要落实到各门课程的教与学。教师要按照课程特点,根据“学习产出”的类型,改革和创新会计教学模式,组织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方法。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应提倡探索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情景模拟、小组协作、案例分析、仿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3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化有利于企业运营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其了解会计信息化、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为使高职会计专业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进一步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非常重要。

2 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

2.1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

从管理角度来看,会计专业可分为以核算为基础的课程和以分析、管理、决策支持为基础的课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方面都是以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因此,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任务势在必行。

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必须围绕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来展开,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并将其与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2.2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

大量实践表明,通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非常高,而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较低,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将教育目标在横向方面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而在纵向方面应定为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在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转变以手工制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为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会计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2.3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在科学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

2.3.1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边讲边练、多讲多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2 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项目训练,都应要求学生实施现场案例、演练现场场景,这不仅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条件达到“一人一机”,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网络支持,以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学生按时提交课堂作业。

2.4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服务于企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而存在的,所以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实践教学,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使其能胜任各个会计工作岗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设置实践模块,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模块要包括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纳税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模块等。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建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5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

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时,应着重加强教师参与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实践,将实践结果同教师的考核、职称等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技能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信息化实践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师资水平,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

3 结 语

在会计信息化视角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重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培养出符合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萍.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