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草原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_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上教学教案设计材料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2.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碧千里、渲染、明朗、柔美、拘束、羞涩、天涯”等词语。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无比的画卷。今天,我们将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草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二、美读课文,品味佳句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4.此时此刻,老舍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
5.引导在多媒体欣赏中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联欢话别
4.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篇2
《草原》。
三、执教教师
吉林市吉化第一实验小学校滕征。
四、课型
音乐综合课。
五、年级
小学三年级。
六、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
七、教学设计
(一)学生和内容分析
《草原》安排在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二课。本课以“草原”为主题,让学生体会我国蒙古族民间音乐,初步感受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带有浓厚草原风格的儿歌,旋律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情绪热烈、欢快;节奏跳跃性强,具有舞蹈的律动感,表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在歌曲演唱方面,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演唱时注意把握好速度,启发学生唱出自豪、欢快的情绪。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随着音乐唱好歌曲已不是难点。在歌曲的情感表达方面,要以启发为主,多听、多体会,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从内心中流淌出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使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喜欢蒙古族音乐。
2.引导学生用自豪、欢快的情绪,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分别用甜美、活泼的声音演唱《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重点
在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将视觉、听觉、动作与想象有机结合,在互动中享受、在体验中发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钢琴。
八、教学流程
(一)唱草原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二)赏草原
问:你们对草原都有哪些了解?
观赏草原风光的视频。
(三)综合表现
1.问:看到这些画面,你都有哪些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
问:这首歌曲好听吗?小牧民放牧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节奏练习。
(1)跺脚模仿马儿跑的声音。
(2)按要求拍击节奏。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 |
拍手 跺脚
(3)随音乐拍击节奏。
4.再次聆听歌曲。
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草原上的歌曲(学生齐读歌曲名字)。这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在情绪和速度上有什么特点。
5.随着音乐用“Lu”来演唱歌曲的旋律。
6.朗读歌词。
7.轻声随音乐填唱歌词。
8.教唱八分休止符和四分附点音符。
9.慢速随琴演唱歌曲。
10.随伴奏演唱歌曲。
11.歌曲处理。
问:通过演唱歌曲,你认为歌曲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小牧民喜悦的心情?
用什么方法与其他的乐句区分?
12.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感悟体验
1.问:《我是草原小牧民》和《草原上》都是表现“草原”这一主题的歌曲,这两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一样吗?
2.问:对于不同速度、情绪的歌曲,演唱的声音是否一样呢?
3.分组填写答题卡,为两首歌曲选择正确的演唱声音和情绪。
4.运用不同的声音演唱两首歌曲。
(五)拓展升华
学习蒙古族舞蹈动作并进行表演。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上美丽的风光、演唱了草原上的歌曲、表演了草原上的舞蹈。可以说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最后,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草原”为主题,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草原风光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的演唱与舞蹈的表演又让学生用歌声与肢体语言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从内心中流淌出来。通过《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两首歌曲的对比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表达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把听觉、视觉、记忆与情感融为一体,扩大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兴奋点。
在教学中,我把着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舞蹈的律动感上,同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蒙古族舞蹈的常用动作。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简单做了一些准备,查阅了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整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的热情也很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但仍存在几点不足:
1.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中,对学生的组织没有做好,整个程序的进行有些仓促,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把动作做得再整齐规范一些。
篇3
1.3综合案例综合案例法即在每章(或每个单元操作)的结尾,列举出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所学知识,解决该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问题。在传热单元操作讲解的最后一堂课,提出如下生产案例:在某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中,混合液在分解塔中进行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移走,分解塔内温度将继续上升,会产生过量焦油。这不但会使产品质量下降,堵塞管道,甚至造成事故。国内该类生产装置大都采用蒸发冷却的方式转移反应热(即塔内温度靠液体自身蒸发来维持,一般维持在88℃左右)。也有部分工厂采用外循环冷却的方式(将塔内液体用泵抽出,经塔外一双管程换热器用冷却水冷却后循环回分解塔)转移反应热。所用换热器主要参数为:壳径1m,双管程,换热管,换热管根数370根,总传热面积100m2。该厂欲将塔内温度降至60℃,这一改变要求冷却器热负荷增至4×105kJ/h。将此案例加以描述和说明后,让学生对这一案例提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根据班级学生数,将学生按5-7人一组,课堂上用10-15min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阐述解决方案,其它小组可质疑和提问。经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如表2所示的四种方案。经分析可知,得出方案D是可行的。得到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案例分析就结束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从例到理”。此案例表明,考察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不能单纯只考虑其传热面积,传热面积和总传热系数的乘积KA才能真正代表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因为存在如下关系:A—管数或者壳体体积—流速—传热系数。因此,列管换热器的K和A值之间往往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传热面积过大往往由于流体流量的“不匹配”而导致K值降低,换热效果降低了。
2案例教学的启示
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案例一定要源于生产和生活,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案例中既包含对实际问题的描述,又暗含一定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参与分析并解决此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快速巩固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能用案例教学完全替论教学,而应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实施。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最终总结归纳得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做到“从例到理”,使学生明白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又要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工程案例,做到“从理到例”,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篇4
篇5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每当老师读这篇课文,心中会想起一首诗来。诗中作者难以忘怀、不可割舍的地方,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去欣赏的。
2、老师朗诵《敕勒歌》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大草原的美丽和人们的热情?
2、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3、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1、 教师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草原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草原人民哪些风俗民情。
2、 小组之间表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语言环境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真情实感。通过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赏佳句:
1、 逐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 结合有关句子谈自己的见解。
(学生结合书中有关句子谈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说,尽量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塘说、写一些赞美的话……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四、 总结全文。
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阅读文章——想象表演——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篇6
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不重视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导致企业的安全生产不能实现。我国企业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培训效果较低
目前,一些企业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在培训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培训任务,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培训。而培训的内容。通常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临时抽查或者检查。例如,我国技术监督部门和安全生产部门,企业自身的技术监督部门和安全生产部门的检查等。这种培训思想,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等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内容只是被动的接受,在学习的时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正理解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1.2 培训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在安全生产培训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良好的培训效果,专门让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去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保障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质量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培训机构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对企业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之后的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一些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不强,培训课时不符合国家的专业限制标准,而且大部分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之后,都只能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理论测试,而不能实现实际的操作考核。
2、实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
针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例如,企业可以加强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的考核,培训机构应该提高师资素质,对培训的方法进行创新,与时俱进等。
2.1 加强实际操作培训和考核
在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加强培训质量考核,是保证培训质量,实现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例如,企业可以在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管理过程中,应该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某修车厂的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在进行吊运阴极内衬这一项重要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在现场系挂钢丝绳的过程中,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钢丝绳系挂方法错误。在该次实际的特种设备作业过程中,本来应该用4根钢丝绳的时候,却只用了2根钢丝绳。并且这2根钢丝绳之间的夹角过大,应力过于集中,在运作的过程中,钢丝绳突然断裂,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这一事例说明,在特种设备作业设备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让培训学员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知识,保证操作安全。在培训完成之后,企业更应该加强对培训学员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保证培训合格的培训效果。
2.2 提高教学能力
无论是企业中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部门,还是专业的培训机构,在培训的过程中,都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学能力,为培训效果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首先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应该保证培训教室是持证上岗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操作能力。不同作业种类的培训教师,应该先进行试讲,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兴趣,保证培训学员可以掌握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培训内容进行专业的示范操作,以实现教学效果。
2.3 创新培训方法
随着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增加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要求。例如,企业可以在培训的过程中,突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主导地位,让学员一起进行探讨,及时的根据学员的建议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进行调整等。
3、总结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安全事故数量的逐渐增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我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保证培训效果的实现,才能发挥培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篇7
2008年1月,国内某商业银行赵城支行一名副行长芦某被发现自2004年起利用职务之便,以给储户补活期利息,购买基金为幌子,挪用资金1314.2万元,诈骗215万元,作案时间长达四年之久。
1998年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芦某,应聘成为国内某商业银行山西洪洞县赵城支行的临时代办员。他热情周到、腿脚勤快,通常客户的一个电话,芦某很快就上门代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并送达相关手续给客户。他这种“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客户的许多大额现金毫无戒备地送到他手中,由他送交银行办理。芦某为银行招揽的存款蒸蒸日上,他一天内拉到的存款量有时比其他银行人员几个月的任务还要多。
很快芦某得到领导的重用,2006年6月他被聘为赵城支行副行长。然而,正是这位热情的副行长在其任职期间,利用客户对他的信任,许诺客户“存款到他那里,月息二分”,介绍客户购买“高分红”基金。之后又通过补活期利息、基金分红入账等理由,向客户索要存折和密码,开立借条和银行保管书,前后共挪用、诈骗客户资金高达一千五百多万元,用于购买彩票和大肆挥霍。同时他在银行内部运用虚存支取、虚存后冲账、转入资金后更换存单支取等多种手段拆东墙补西墙,按时将利息送给客户,达到长期占用资金的目的。
二 案件涉及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1)内部人员交易犯罪。该案应属于典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员交易犯罪的操作风险案件。犯罪嫌疑人芦某通过伪造“银行保管书”、虚假存单、存折凭证等银行文件;虚存资金取款、冲销等手段进行欺诈银行和客户,非法侵占、挪用客户资金。
(2)业务流程风险,集体违规现象严重。在赵城支行一些基本的操作规范和制度没有有效的发挥,甚至正常的操作流程被破坏。芦某在赵城支行随意存取客户资金。他作为赵城支行的票据交换员到工商银行领取支票,每次用公章都没有记录,赵城行公章保管员张某总是将公章交芦某带走后自行办理,人为地破坏了业务操作流程。另外一些员工对于芦某挪用客户资金不制止、不上报,任由其违规、违法操作。
(3)内控监督不到位。银监会2003年以来构建了监控操作风险的框架,有的银行没有传达或流于形式。赵城支行全行11名员工,除行长为正式员工外,其余10人全为临时工,这种状况长期无人过问。上级分行对赵城支行明显的疑点和隐患缺乏敏感;事后监督人员和上级检查部门对曾经发现的某些客户账户有疑点但却未予以重点关注,使得银行内部控制失效。
三 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这起案件深层次原因在于赵城支行管理混乱、操作风险控制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备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人员管理、监督不力。该支行用人及管理不到位。犯罪嫌疑人芦某在工作期间大量进出现金,大多是当天存入的现金当天就被提出,这样长达四年之久,未引起该行监管部门任何怀疑。芦某痴迷于彩票且伴随着高消费,身边的同事不可能毫不知情,但却无人过问,支行领导及上级分行也没有察觉,对他放弃了教育、监督,使其长期为所欲为。不仅如此,芦某还因揽存业务量大得到几任领导的器重。
第二、合规文化缺失。赵城支行员工普遍存在合规观念淡薄,肆意更改操作规程的情况。芦某可以私自帮储户代存代取,随意使用银行公章,有些储户发觉存单可疑,去该行查询,工作人员竟联合起来进行哄骗。赵城支行工作人员对这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不抵制、不报告,甚至配合作案的做法,致使芦某认为同事不会告发他侵占客户资金行为,这种侥幸心理使他更加肆无忌惮、胆大妄为。
第三、制度和制约机制失效。赵城支行规章制度不落实、违规操作问题严重,为作案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公章保管员张某没有按照正常业务流程办事,导致银行业务公章长期落入芦某手中,他可以以赵城支行名义对客户随意出具借条,开立子虚乌有的“银行保管书”。
第四、内部控制存在诟病。存款业务一直是被该行视为重头戏,在赵城支行违规代保管客户存折、银行卡,代客户办理业务现象较为普遍。这种重业务轻内控氛围中,该行领导、上级主管分行对“揽存高手”芦某的违规操作行为也就听之任之,并且上级分行的业务检查没有深入,致使问题和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和制止,最终酿成大案。
四 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内部人员交易犯罪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件。内部人员交易犯罪风险是危害性最大的操作风险,其根本原因在于涉案人员道德缺失,采用多种形式的违法犯罪手段导致,它的涉案时间长,风险损失大。这类风险防范难点在于作案人员的思想变化把握的难度大,针对此类操作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树立操作风险理念,传导合规经营文化
(1)培育正确的操作风险理念
首先,商业银行要摒弃
“风险就是犯错”的传统想法,树立起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广大员工正确的操作风险意识,让他们知道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产生操作风险是必然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在于消灭风险,而是要主动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些理念必须融入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固化到每一条规章制度中,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环境。
其次,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员工认同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员工仿效的榜样;对违反行为准则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惩罚,甚至免职或解雇;鼓励员工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并建立保护检举人制度,同时处罚那些对违规行为隐瞒或知情不报的人员。
“芦某侵占资金”案中,赵城支行的风险管理环境十分恶劣,员工缺乏合规操作意识,肆意更改操作规程,面对作案出现集体失语的局面。在这种内控环境扭曲的情况下,发生操作风险损失在所难免。
(2)提升员工工作胜任能力,业绩考核多样化
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各银行都将眼光放在揽存款、拉客户、提高市场份额上,忽视了风险管理,致使部分分支机构将违规揽存多的业务员视做骨干,对存款资源丰富的“能人”委以重任,合规经营意识荡然无存。因此,商业银行在业绩考核指标上应该有所改进,改变任“能”为贤的做法,加强员工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违反操作规程或听从他人安排而违反操作规程的违规成本和后果,帮助其树立遵章守纪、合规操作的理念,培育员工正确操作按规章办事的习惯,提高道德素养和合规意识,思想上消除犯罪的念头。
2、实施压迫性合规制,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应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或措施要求,使员工行为规范,从而达到防范操作风险的目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商业银行“规矩”就是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是控制风险,规章制度所要求强制执行的行为才是控制。因
此,建立压迫性合规的方式有助于保证某些制度能够得到遵守。
(1)推进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制度
重要岗位员工每年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脱离工作岗位进行休假,在强制休假期间,员工原有的各项业务权限自动取消,不得从事原岗位工作,也不得干涉所在机构的经营管理工作,期满销假后且离岗检查未发现影响其复岗履职问题的,各项权限自动恢复。所在机构、部门或上级机构应在其休假期间派出人员接手其工作并对他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所在机构或上级人力资源部门将检查结果审核后归入被检查员工的个人合规档案。强制休假可以避免员工形成舞弊意识,并可通过交接工作及时发现差错。因此,推行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制度是能够有效地制止内部员工犯罪的措施之一。
(2)建立员工不良行为失范监察,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部和纪检、监察人员应通过日常监控、员工举报、社会走访等有效途径,对炒股票、炒外汇、沉迷彩票、从事“第二职业”的员工进行监察,善于发现蛛丝马迹。记录员工业余时间赌博、高消费等不良行为的保密档案作为参考;记录那些情节较轻暂时未对社会或单位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员工行为,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诫勉谈话。收集、汇总、分析重要岗位员工的异常行为动态情况,制作针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品质的专项检查。一旦在业务检查中发现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员工有重大违规事实应立即介入调查。
芦某长期痴迷于购买彩票,有高消费等不良行为,但身边同事漠不关心、任其发展,导致他最终走向犯罪。如果上级部门对芦某的不良行为有记录档案,就会对其工作中的异常交易有所警觉。如果上级领导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告诫,也许芦某不会最终走到犯罪这一步。如果上级有关领导与芦某有过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及时制止他痴迷彩票的做法,帮助他做出详细的职业规划,也许就不会有芦某非法侵占客户资金的一幕。
3、实行条线联合检查,排除风险“地雷”
商业银行传统的内控检查是职能部门单线检查,它存在着大量弊端。职能部门检查基本是针对业务进行的,在发现问题后只能从业务部门层面要求基层银行整改,一些基层银行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各种问题边查边看。牵涉其他职能部门业务范围的,单线检查还需要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基层银行也疲于应付各个职能部门的多次多项检查。“整改”多成为一纸空文。针对这些弊端,本文提出条线联合检查方案。
条线联合检查采用人力资源部牵头,操作风险控制人员、合规检查人员以及抽调的各条线业务骨干组成综合性的检查组进行联合作业。针对高风险领域局部清剿,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直接当场严肃处理,如发放过失通知、停职检查、下岗再学习等方式,这样可以给员工带来强烈震撼力,让员工刻骨铭心,形成依法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
检查人员以访谈、现场观察、账务跟踪和调阅业务记录和监控录像资料为主要检查手段,不仅可以发现了大量显而易见、杀伤力较强的违规风险点,还能够挖掘出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同时,这种专家型的检查不止在于查,还在于帮。从查到帮,检查帮扶两不误,帮助基层深入剖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整改意见或者协助整改,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产生,从源头上铲除诱发犯罪的土壤,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篇8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总结了多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内容基本上是可行的,建议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时,条例草案在有些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修改,主要是:
一、关于政府及部门职责
艾滋病防治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同志说过,如果我们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出问题那将是一场国难。艾滋病防治工作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起主导作用和主要作用。同时,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只靠卫生行政部门一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建议条例草案在这方面进一步细化,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增加相应的规定,即各级人民政府如果未履行领导、组织、保障等工作职责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未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能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建议条例第五条第二款中增加计划生育协会,特别是对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生育协会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关于宣传教育
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是我国艾滋病防治的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也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首要环节。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特别是人们对艾滋病认知的程度和社会环境,更加突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国务院《条例》将宣传教育作为第二章作了较全面的规定。条例草案将宣传教育放在总则中,只作了二条六款补充规定。调研中,各地各部门普遍反映不够突出,建议将宣传教育单列一章或与预防控制并为一章。大家认为,地方法规对宣传教育应进一步细化,要结合浙江实情,要有浙江特色。一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宣传教育应当体现针对性、专业性和科学性,要规定宣传、卫生等部门应为其他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广大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是整个预防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草案应增加对农村、进城务工和流动人口加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具体规定。同时,对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等经济主体(包括公共场所),规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职责,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相应的罚则。三是学校是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艾滋病防治工作重在未来,重在年轻一代,条例草案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要明确其职责,学校不但要开设艾滋病防治课程,而且应规定相应的课时。四是条例草案要增加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内容,明确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开设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并向社会公众公布。
三、关于投入和保障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国家和我省近几年来都增加了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但是,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增多、防治工作进一步的拓展及“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实施,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缺口逐年增大。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虽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作了相应的规定,但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内容比较原则,实际操作困难。建议根据浙江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补充相关内容。如,各地各部门均肯定了条例草案第十四条的规定,但同时提出所需经费应由各级人民政府承担,这是花少量的钱办大事,政府应该做,而且能够做。条例草案第三十五条规定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但没有明确相关的减免标准,特别是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减免标准。此外,我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与外省相比人数非常少,且大多是兼职人员。目前,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专职人员107人,兼职人员128人,距国家要求的每个中心5至7人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建议条例草案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确
保艾滋病防治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等内容。同时,明确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四、关于自愿检测和强制检测
艾滋病自愿检测是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条例》在规定了艾滋病自愿检测制度的同时,也授权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目前,卫生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对一些应当检测的情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对监狱、劳教所的羁押、收教人员,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孕产妇等。因此,在地方立法时,要正确处理艾滋病自愿检测和强制检测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充分考虑到艾滋病防治的需要。在规定强制性检测的人员范围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条例》的规定,与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应当检测的范围相一致,不能随意扩大强制检测范围,建议对第二章预防与控制中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完善。对一些艾滋病防治工作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检测情形应及时向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反映。
五、关于艾滋病病人与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检测与确诊后的告知,以及治疗和管理问题。条例草案既应该保护他们的个人权利和隐私,体现政府对他们的帮助,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不歧视,也应该规定他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方面应加强调研、探索,找出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关于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信息告知和公布问题。条例草案应区分政府内部管理与对外公布,不同的层面应作不同的规定要求。建议条例草案第二十七条改为“……告知其本人或监护人,并给予医学指导。卫生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将其有关信息告知民政、教育、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第三十条改为“……不得对外公布其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病史等信息”。
篇9
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也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共识。但是,在新理念、新教法带给课堂教学以活力之外,我们却发现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课堂教学偏离学科属性,语文味淡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自由”了;教师注重横向延伸,脱离文本了;教师执行教案很坚决,忽视课堂生成了等。正视这些现实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直面的课题。
一、戒除虚假繁荣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很多教师意识转变很迅速,在课堂教学中纷纷推出新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合作学习更是搞得轰轰烈烈,不管面对什么问题,教师都会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气氛很热闹。很显然,这样的课堂繁荣景象是虚假的,学生讨论有了,师生互动有了,但学习效果未必呈现正比例增长。这就是典型的“虚假繁荣”。因此,教师要注意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淡化教学形式,从而提升教学覆盖面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中,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设计了一些阅读思考题: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结果怎么样?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有些学生还着手查找资料。也许是教师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浓烈,他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室内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议论纷纷。可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小组只有个别学生在讨论文本问题,很多学生不是说题外话,就是在做小动作。讨论结束后,教师检查讨论情况,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些问题,各个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被渲染到位了,但学生并没有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小组讨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其他学生成为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是“假繁荣”。
二、避免放任自流
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但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对学生不加任何约束的自由学习当然是不可取的,只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混乱。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跟踪引导,要给出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要及时矫正学习方向,并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课堂教学情况瞬息万变,学生学习自然也是呈现个性化,教师引导要恰当,其学习效果才会更显著。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感受文中的激情和朗读技巧,然后让学生自由模仿朗读,可以自己大声读,也可以读给同桌听。课堂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很响亮。整整十分钟,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指导。进行朗读展示,教师指名读、小组集体读、全班齐读,连读了四五遍,课堂教学时间早已过半,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引导和评价。
教师将半节课的时间都放给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由于训练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处于自由状态,教师不给任何引领指导,这样的朗读训练有什么收获呢?强调“书读百遍”没有错,但如果将这种机械朗读也看成是一种有效学习,那就是教师的失职了。
三、警惕过度发挥
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对学生训练进行拓展,这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不管是横向延伸还是纵向拓展,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对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进行过度延伸,必定会出现过度解读的嫌疑。小学生认知面较窄,教师要针对教学文本实际,根据学生思维宽度设计教学进程,紧紧抓住文本内容,对学生展开训练,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高效。
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过度发挥,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关联,想让学生学到更多,这也许是最基本的想法,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在学习《牛郎织女》时,教师由这个神话故事联系到天宫,自然想到玉皇大帝、孙悟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内容,教师讲得很起劲,学生也听得很热闹。下课了,教师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这样的借题发挥似乎偏离了教学主题,学生虽然喜欢听故事,但这不是故事课,学习主题不明确,学习效果自然就虚无。
四、杜绝教条主义
教师执行教案设计无可厚非,但在执行过程出现了不和谐,当然需要及时调整,这就是课堂生成。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新课改有新模式引入,这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经验,都有一个适合度的问题,在人家成功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推广,这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学是动态的个性化的过程,绝对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万能的,在具体教学中要借鉴式学习,而不是照搬照抄。
执行教案是教师施教的基本行为,但课堂随机生成,这也是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师不可视而不见。如在学习《草原》时,教师先用视频导入,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进行感知,提出几个感知思考题: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将你喜欢的描写草原的句子画出来,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在检查初读感知情况时,学生回答不是很顺利,耽误了一些时间,轮到最后一个问题,学生说喜欢描写草原的句子的原因,很多学生都想发言,教师却生硬制止,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学生学习正处于极佳的状态,教师需要进行进一步激发,怎么可以不顾学生学情生硬转移呢?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但随之引发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但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提升学习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但优良传统做法也不可摒弃,推陈出新很有必要,继承发展也不可偏颇。现代语文教师要正视现实问题,矫正教学意识,回归语文的本真;制定整改措施,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完善自我,使课堂教学得到提升。
篇10
在主题开展之前,年级组会结合主题的目标、幼儿的经验、课题组给予大家的课程内容进行主题的演绎。《在农场里》的主题演绎中,我们在课题组提供的活动内容中发现了美术活动"奔马",一时大家都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愿意来研讨这个活动。热情归热情,但美术活动是我们年级组的软肋,特别此活动是欣赏中国画,更是难上加难。在仔细研究了活动的内容后,我们还是决定大胆地尝试,并想通过这次尝试,能给大家创设更多体验不同教学活动的机会。我们经过初步的讨论,决定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与"奔马"及徐悲鸿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并学习一些水墨画的技巧,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一定的依据。
二、设计教案时借助项目组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首次接触中国画,根本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活动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通过活动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并进行初步的尝试也是适合中班幼儿的,因为大班的主题中是需要幼儿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这需要一定的基础。我们还预设了活动的目标,也将兴趣放在首位。为了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我们在预设活动流程时,还结合了二胡名曲《赛马》,通过欣赏乐曲,引出主题;通过观察,发现奔跑的马与休息的马的不同;通过比较,了解绘画工具的不同寻常;通过尝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设计了教案以后,项目组的教师们还提醒我们的组员在学习中国画的一些知识以外,对于毛笔的运笔等还需自己不断尝试,这才能给幼儿正确的技能。
三、教案演绎后制作教学具
有了完整的教案,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是个成熟的课例,我们还需要深刻地理解与深入地尝试。于是我们又坐在了一起,学习起教案,把书面文字变成生动的口头语,特别是在介绍"文房四宝"的时候,因为是幼儿们陌生的事物,因此语言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演绎教案的同时,我们也在商量着教具的制作形式。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作品相当重要,但要找到真实的作品有难度,因此我们考虑图像呈现的方式,这就要借助电脑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收集绘画工具等。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大家分头准备需要的教具。
四、教学实践中强调参与面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案最好的方法,也是推进精品课例的关键步骤,因此我们一改以往的"一课三研"的形式,变通为"一课六研",给所有组员尝试的机会。具体的方法是:每位组员教学时,我们其余的组员都会去观摩,我们还会预先分工,有的关注教师的语言、有的关注幼儿的情况、有的关注教具的效果……每次活动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师的语言、幼儿的兴趣、教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在下一位教师教学中得到落实。这样经过了六次的尝试,我们在活动的导入(以草原背景图片的猜测替换乐曲的导入)、课件的制作(多幅作品同时呈现替换单幅作品呈现方式)、幼儿的尝试(每位幼儿的独立尝试替换部分幼儿的尝试)等多个地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课例日趋完善。
五、教学展示时联合项目组
篇11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四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教师先提问,草原在大家的印象里是怎么样一个景象啊,然后让大家展开想象自己在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骑上那奔驰的骏马,驰骋在茫茫的草原,呼吸草原清新的空气,然后代入本课要学习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听了两遍之后就进行两声部合唱联系,而且是唱谱子的练习。虽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程序背得很熟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自己把歌曲学唱的步骤给流下来了,表面上看教学环节比较紧凑,连贯,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牵着学生走。
(二)问题的提出过于单一,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经常听到有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问题。例如,“这首歌曲好不好听?”“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好不好?”等等,这样低层次的提问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提问,造成课堂时间严重浪费,同时也让学生总是处于低层次的学习之中,缺乏思考,同时也影响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降低了音乐课学习的层次。例如,某教师在教授《故乡》一课时,是这样开课的:学生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中走进教室,渲染课堂气氛,快速是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一对比导入:(1)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示范演唱《故乡》,能说说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板书课题:故乡);(2)同学们你们会唱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视频来一起唱唱。1.能评价一下你们自己的演唱吗?好在哪,那些地方需要完善?2.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师:根据学生的自评总结学生演唱情况,肯定好的方面,并作出唱歌的姿势的要生:“坐姿要直,肩颈放松;两眼平视,面部自然;感情充沛,精神饱满。”
教师在刚开课阶段就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评价,显然是没有成效的提问,因为学生对于歌曲仅仅听了一遍,尚处在陌生的阶段,音乐只有熟悉了才有感情,学生也只有在自己唱熟练的情况下,才能对自己的演唱作针对性的评价。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应更加合理性、体现主体性。
1.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的内容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一般来说,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音乐课堂的全部内容会显得比较死板,不够灵活,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恰当的增加或删选教学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参与体验和创造的空间。体验式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体验是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体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尽量多为学生创设了审美体验的实践的机会。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提问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馈有效的手段。提问要有它的目的性、针对性,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例如:一开始导入部分的提问一般是为引出课题作铺垫,有的问题可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有的问题可与学生的日常习惯相联系。对新授部分的提问,应与所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这就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重点上去,不致于使整节课重点不突出。
篇12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恐龙?”
生踊跃发言,室内异常热闹。(5分钟)
师:大家对恐龙很感兴趣,老师也收集了许多恐龙的资料,想看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学生很快沉浸在画面之中,不时发出惊叹声。(13分钟)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恐龙,读一读书,了解它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向全班介绍。
当学生向全班介绍时,学生的发言零乱无序,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书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老师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阅读入境提供形象,积累素材,但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让学生欣赏比文字本身更具魅力的影像画面,学生失去了更多宝贵的读文、感悟的时间。
这样的例子还有音乐课上的、美术课上的……
不难看出,那些图文花哨、音乐夸张、内容膨胀的资料喧宾夺主,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占据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这些音像的东西在脑海中留下了烙印,而那些主要的学习内容却顾不上了。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点,让媒体真正服务于教学,不再顾此失彼。结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来说明实践活动的认识:如何让媒体真正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篇13
二、课后小结有助于我们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比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时,我采取了分组在图上做图上旅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我是这样做的:在班级中提出倡议:让我们现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从赤道出发,沿东经15度经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动物?然后提出要求:
1、南边同学从赤道向南走,北边同学从赤道向北走,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2、看课本第74―75页相关地图、景观图片和文字;
3、讨论过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所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从而可以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但是在经过热带草原时,所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在图上旅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我想为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空间。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查询、搜集、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经纬网”一节时,在工作之初的几年中,教学就有些不得法之处。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我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全傻眼了。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课后小结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据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这样在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老师可通过小结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小结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四、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地理教师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