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演员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演员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演员职称论文

篇1

我国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而其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更快。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聘用上得以反映,服务行业和工业行业服用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发展较快的地区和中,劳动力很短缺,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结构的急剧变化,与国营企业的改革一起,对劳动力大军的技术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对国家的教育和培训体制提出了要求。中国劳务市场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缺乏竞争力及亏损国营企业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一个高效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系统。

所以,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响应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面向新世纪,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和整合全国教育资源,培养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开始了大范围的远程教育实践,包括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等工作。同时地方上,也通过积极建立职成教网,推动当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

遇到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的还很短,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也是刚刚起步。这种使用新手段、新技术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多优越性,如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增加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等等。但是这种方式也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教育形式,如果没有作指导,非常容易在普及的过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失败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

基于在职成教信息化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我们从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实际工作需求出发,针对其中一些指导性、规范性等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研究,重点突出,在核心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住主要及整个体系,即把握住原创的东西,同时,又做到针对需求对象有的放矢,不做空泛的研究。通过研讨,发现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即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和发展、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资源开发、远程职业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本身专业特点决定的远程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成绩考核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急需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模式,是值得研究的。

研究内容:针对我们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及国内其他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开展经验,并且,关键是从我国职教现状和教育需求出发,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以上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组织,并界定为如下几个研究子课题。①对教育信息化平台行政管理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成网的建设和发展)和远程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的管理研究;②对远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研究③对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开发和管理研究④对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及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⑤国外相关专题的研究。

2.研究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希望通过参加职成教网站、职成教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对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现状考察和研究,为实际的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并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课题成果对我国远程职教工作开展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双重意义。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要通过在国家级网站上实施远程教育,对职业学校校园网环境下进行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验基地,通过试验开展研究,找到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的,积累经验;通过网站远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培训的实施,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下开发的素材库及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归纳出适用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素材库与网络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课程支持系统的使用,研究并提出适合于远程职业教育的网络教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的运行,以及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与公司一起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开发、试用以及改进和推广,由项目办公室组织评估,形成一整套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一套培训远程职业教育师资的体系和管理办法。

在理论方面,基于上述实践内容,利用第一手的数据和经验,结合国际上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研究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大范围实践的环境下,尤其是通过校园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和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摸索出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或培训目标与远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图找出性的东西,归纳出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框架以及系统中主要两大模块学生和课程的构建,还有系统的组织实施方案,即教学系统的设计等子系统的规划,从中概括出几种系统模式,总结其推广的可能性及困难,形成我国远程职教的典型及通用模式和相应的策略。

二、综述

首先来探讨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各国和国际职教界各执己见,有的称职业技术教育,有的称职业教育。狭义来讲,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职业教育被确定为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拓展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两种教育系统,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所以有更大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经济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反过来,职业技术教育又对经济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一支能满足经济发展、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明显的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或滞后,无法及时更新人才结构,提供人才素质,扩大人才种类和数量,满足许多新兴的职业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

其次来看一下成人教育的概念,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为不在正规学校和大学系统学习、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教育计?quot;。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任何专门为满足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而且其主要活动已不再是受教育的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和利益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和计划,其范围包括职业的、非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学习以及带有某种社会目的的教育。

下表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分类:

对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未成年人义务教育/普通初等教育中职高职普高-

成人教育成年人---学历补偿教育面向成人的教育

主管基教司职成司高教司职成司

我们来分析一下职教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背景。第一,经济全球化导致人才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将分别处于半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不同的阶段,由此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从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要做相应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从各方面统计数字看,中等人才仍占大部分比例,对发达国家也一样。第二、知识社会引发的职业资格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把能力看得要高于学历,人们的能力将是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所以职教的培养目标将是既适应市场动态性需求,又满足个人生计发展要求。从以上两点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上都应该做创新性改革。其中的核心,在于专业改革的观念转变和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由此引发的新的思考有,关于职业教育结构的系统化层次定位、关于职业教育管理的服务型职能转变、关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化重组整合、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型体制模式以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在这些新的发展需求的引导下,能否借助远程教育,利用它的开放性、资源多元性、管理灵活性、规模效益等诸多优势,适应职教的改革趋势,开创一种全新的远程职业教育新局面呢?

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做一个了解。远程教育使用的概念在国外和国内都经历了许多演变。

1980年,基更给出远程教育一个描述性定义,远程教育是具有一下特征的教育形态:

(1)教师和学生分离,学校和学生分离;

(2)有教育机构组织实施远程教育,即提供学习计划、学习材料。这种材料应比常规教育的材料准备得更充分;

(3)包括机在内的多类教育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体的作用为:承载教学内容和联系师生;

(4)在师生间提供双向通信交流;

(5)为社交和教学目的,组织必要的会见和讨论。即学生除独立学习外,还应有小组讨论,但以个别化教学为主,小组集合活动为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

(6)工业化的教和学的形式。

1986年,基更在《远程教育基础》中,去掉了最后一个要素。

丁兴富在《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1988年)中给出的远程教育的定义为准,它做了五项描述性定义:

*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

*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自学为主、助学为辅;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

远程教育的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且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那么这背后支撑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有哪些呢,丁兴富提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五原理''''说,由这几个动力,我们可以论证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的必然性和与优势。具体分析来看:第一,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对各级各类大量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的需求构成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力。而最直接培养这些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尤为有必要引入远程教育方式,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印刷术、运输、邮政业的兴起开创了远教的先河,再到电视广播、录像录音等大中媒介的普及掀起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期,直至世纪之交,以微、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交互式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同样,职业教育体系也面临这样的机遇。第三,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化成为各国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并构成发展远程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职业教育也将覆盖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所以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也是教育需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第四,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和构建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的共识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决策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对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教育投资的认识。教育经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于教育投入的不足依然困扰着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传统学校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这就局限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校园教育也难以实施在职成人教育和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矛盾使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增强了优先发展远程教育的共识,优先投资发展远程教育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教育发展决策的战略方向。我国政府教育部职成司也积极发展我国职成教系统的远程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研究项目,以此探索我国的职成教的远程教育发展道路。第五,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也构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为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分析,就构成了职教系统开展远程教育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展远程职成教育,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类型如下表所示: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无无无无

成人教育有有无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远程教育主要分布在学历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大学本专科为主)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依然不发达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穷国办大教育,远程教育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密切关系,更有必要开展远程教育,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体系是一种三重体系;单一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双重模式的普通高校函授高等教育和标准模式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制度。这三种体系均面向成人教育,而只有电大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可以说远程职业教育的专门体系还没有发展和建立起来。而且随着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突破,所以,职业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体系,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新一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探索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建立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是职教领域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定位于需求应用型研究。目的是为推行远程职业教育的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所以主要是从管理的层次,就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按远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各个子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基础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化办公、协作式管理的基础设施;若具体到指导和管理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职成司和地方教育厅职成处就需要建立起本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来指导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基于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首先来探讨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一──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的一种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的有关问题,包括建设规范、功能定位、运营机制,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调,对全国远程职业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实施管理等方面,并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将这个教育信息平台拓展为当地的一个信息资源中心,积极发挥教育对经济的先导作用。因此,这个信息平台就构成研究的起点。同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由校校通工程所带动的一批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也为实施校园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网是建了,可不知道如何利用,所以,为了全国范围内推进职教信息化,为实施远程职教铺路,我们也有必要,就如何规范和指导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如何使用校园网,探讨出多种可行性较好的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满足学校管理、教学、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有了最基本的管理信息平台,我们就从远程职业教育管理层面来探讨有关问题。从丁兴富所著的《远程教育学》中了解到,这个层面内容主要包括:远程教育行政管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管理、远程教育教学管理、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分类框架如下所示:

教育行政管理(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远程教育院校的管理)

远程教育学校管理

(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管理)

学校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决策、控制、评估)

后勤管理

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

人员管理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就放在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远程职教教学开发和管理,远程职教的质量保证体系这几个方面。

第一,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分和学校行政管理部分,前者指国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分权体制和对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主要讨论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等专题;后者依据对世界各地远程教育院校和组织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讨论不同模式院校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划决策和财务管理等主题。从教育部职成司职责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它对规划和管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二,对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在远程教与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对学习资源过程设计和开发,然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并实现了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同时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实现高质量的远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师资培训与管理展开研究。首先要对远程教师的职能和职责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研究培训的目标、方法和考核及管理的办法。通常,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分为两科专家,即所属专业的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专家探讨其培训方案。另外,在世界各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远程教学院校的在编的专职教师和外聘的兼职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管理体制。作为职教领域,传统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就很灵活,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所以,在培养和培训远程职教教师的方式和管理体制上,也就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就成为实施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远程教学管理,这是指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的管理。作为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教和学系统,主要强调的两大功能就是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发送,以及包括双向通信交互在内的对学生远程学习的各类学习支助服务。所以,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教育资源开发与发送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在教学(仅指教)子系统中这部分,结合职成司已经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实践经验,我们主要研究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和发送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规范和管理办法,并协调相关的电信、交通部等部门,为资源的发送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并进行管理。另外,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许多实操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远程手段得以实现,是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尤为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子系统中,主要研究实操能力的培养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第四,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远程教育从其最初的函授教育的边缘地位和质量声誉较差,到20世纪末成为有地位、有声誉的教育大家庭成员,以至到现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的第三代电子远程教育能否保证提供高的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并保持令人信服的地位和声誉呢?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应用技术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念的挑战比应用技术于社会其他领域引发的变革更深刻。其次,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从来不是依靠任何一种技术或媒体自动赐予的,而是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一样,远程教育的质量只能是精心设计、精心计划、专业实施和精细评估的结果。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职成司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通过初步了解,由于各国的远程教育体制不一样,所以质量保证体系也各不相同,但其评估内容却不会脱离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与外部环境等的相关性。

三、框架和研究

具体每个课题的研究都是从、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的。

(一)基于的信息化平台:网站的和管理政府教育网站

理论分析:

1.对教育网站的定义。

2.网站的建设规范

3.网站的功能设计。

4.网站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机制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网站的相关资料

实践研究:

1.调研国内相关网站的设计和运营策略。

2.教育部职成司主办的职成网的设计和发展状况,研究国家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全国整个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如何进行指导。

3.地方省市的职成网建设和经营发展情况,探讨地方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本地区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西部地区,如何利用职教网的建设,建设当地的信息中心,支持当地的发展。

校园网建设

理论分析:

1.校园网的定义

2.校园网的建设规范

3.校园网的建设模式

4.校园网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实践研究:

1.通过全国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实际建设和运作及使用情况,对存在的,比如,如何引入外来资金,并合理利用资金建设校园网,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等进行探讨,形成一套规范的,可借鉴的职业学校校园网运作机制和建设规范。

2.利用校园网的信息、教学、交流等功能,高效、切合实际地将校园网利用起来,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后勤等服务,从而探讨某些可行度较高的校园网使用模式。

(二)远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理论分析:

教师相关素质、专业能力的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职业教师的培训方式、管理方式经验

实践分析:

1.分析远程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

2.结合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建设当地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联合企业、高校和学校的力量,针对当地的职教发展需求,培养和培训发展远程职教的教师。

3.培训资源建设,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来设计和制作远程职教所需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资源。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建立一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

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进行的研究,针对职成教系统的特点,分别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归纳和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远程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一般的分析。即通过对远程教育系统和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教育系统在构成因素、结构和功能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进而讨论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这里的系统设计是指在对环境、市场、教育需求、学生、课程和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远程教育系统。然后讨论远程教育的规划,即在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和决策的基础上具体规划远程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成分,并制定系统开发的组织实施方案。远程教育系统的主要本课题主要对其中的两个核心系统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远程职成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分析

1)设计媒体教学模式(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在远程教育中,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教师课堂联系面授成为远程教与学的主体,媒体教学模式成为远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在远程教与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交互作用关系。在每一代远程教育中,由于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特征的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媒体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模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子系统的设计)

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就在于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突破了原来的教材设计的局限,发展为课程设计并进而发展为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说,教育革新的方向,包括远程教育,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要以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教与学的系统为对象,以资源和学习过程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要将课程和教材(课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之中。

①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

②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③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模式设计和分类

3)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管理

比较研究

主要是国外的资源开发机制、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经验

实践模式

1)通过这次资源建设,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通过教学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践,探讨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2.远程学习系统(远程学习、远程学生和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理论基础

1)远程学习和远程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主要对远程学习的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远程教育学生的分析方法以及远程教育学生的共同特征,来论述远程学生特征信息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的关系。

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总论──以学生为中心和双向通信的概念和原理

对远程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双向通信和人际交互进行考查,并对它们与学生自治和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讨论。

3)远程学习组织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

讨论远程学习的组织模式(个别学习和班组学习)和包括社区学习中心,网络教育环境在内的学习支持体系的技术设施建设,并分类讨论各种类型的学习支持服务。

比较研究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

实践研究

1)通过在远程教学实验基地的试行,总结各种不同远程学习开发模式,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探讨。

2)通过探索不同的管理体制(比如学习中心或社区中心,当地教学站、教学点或教学班,当地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实践效果,来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实施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远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

理论分析

1)远程教学模式分析

2)远程职业教育的优势

3)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实操能力培养问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实操能力培养和远程职业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如何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某些实操能力培养问题。对利用仿真技术实施实践教学的研究。

(五)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理论分析

4)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分类

5)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分析

6)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与管理

比较研究

国外的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践研究

试开发并试点适用于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六)远程教育的学习策略研究(比较研究)

理论分析

1)学习策略理论分析

2)e-learning学习策略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实践研究

根据职成司的目前多个远程职教项目开展情况,从实践上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七)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理论分析

从典型案例入手,经归纳、分析将其中涉及的远程职业教育理论提炼成专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典型案例

实践研究

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或单位的实践情况,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课题组成员

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负责人组长余祖光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副组长王文槿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培俊男教育部职成司学校管理处副处长

包宇宁男教育部职业技术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助研)

罗辉男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

陈东男清华同方网络事业部企业发展部经理

畦平女北京市教委(副处长)

欧阳河男湖南省职教研究所(研究员)

安宝生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晓苓女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于双和男大连海事学院(教授)

张少刚男中央电大(校长助理)

武怀海男北京市教委职成处

薛建国男上海职成教育在线副总经理

殷崇德男宁波市教育科研研究所

刘以群男大连市教委职成处

余中俊男四川省教委《当代职校生》总编、职教网站负责人

廖丽娟女广西易龙信息产业公司董事长、职教网站总策划

王秋生男宁夏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

潘鸣女科利华公司职教所副所长

武马群男北京市机学校校长

邬宪伟男上海化工学校校长

荀莉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五、课题分解

子课题成果形式承担人单位负责人

职教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方案及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陈东

职业教育师资的远程培训与管理文章及方案、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安宝生

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及研究课程案例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包宇宁

现代远程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中央电大张少刚

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案例和论文四川农业大学罗辉

比较研究案例和调查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报告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

六、

专著:

1.《远程教育学》丁兴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祝智庭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黄清云主编2000.4.1

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乌美娜主编2001.1

5.《职业技术教育学》张家祥钱景舫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6.《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黄克孝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7.《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8.《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嘉格伦[美]著

9.《学习策略》蒯超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10.《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顾英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11.《与共振──企业知识经济攻略》郭志强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

12.《e-learning》MarcJ.RosenbergKnowledgeManagementMagazineSeries2001.

13.RuthClark,IntellectualCapital:TheNewWealthoforganizations.NewYork:doubleday,1999,p.165.

14.EducationalTechnology_EducationalTechnologyPublications

论文:

1.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M].《全球教育展望》2001(6)

2.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概览[M].

3.王希文.边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M].《中国高等教育》

4.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M].

5.李士杰.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模式[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6.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M].《教育与职业》

7.孙琳.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M].真源在线

8.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M].中国教育报

9.李建求.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M].中国职业教育网

10.于洪文.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M].《教育与职业》2001(5)

11.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M].

12.陶文庆.简析职教的现状和对社会的特有价值等特点及其发展思路[M].中国教育先锋网

13.科林鲍维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技术[M].中国职业教育网

14.张晓明.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产教结合[M].成都教育信息网

15.苏民.面向21世纪社区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成人教育》2001(7)

16.杨启亮.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M].《职业技术教育》2001(6)

17.许卫.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M].《北京成人教育》

18.[德]VolkerIhde.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M].

19.王兰.英国大学成人教育模式的演变及现状M].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20.MargaretDriscoll,"IndustryRepaot:1999",TrainingMagazine,October1999,p.46

21.1998ASTDStateoftheIndustryReport.

22.GloriaGery,"WhatisYourWeb-BasedLearningStrategy?"LearningCircuits,anASTDWebzineaboutdigitallearning,Feb.2000

23.BrandonHall,OpinionandArtsSection,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Vol.48,Aubust1999,p.B8

24.MarcJ.Rosenberg,E-LearningStrategiesforDeliveringknowledgeintheDigitalAge,McGraw-Hill,2001

25.WilliamHorton,InsideTechnologyTraining,January2000,p.17.

26.RogerSchank,"TheAttackonISD",TrainingMagazine,April2000,p.48

27.OnlineLearning

28.E-Learning_AdvanstarPublications

篇2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篇3

延安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探明煤炭储量44.96亿吨,石油储量51956万吨,天然气储量9.8亿立方米。近年来,受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的影响及国内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影响,延安石油、煤炭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能源工业在延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5年石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4%,拉动经济增长13.2个百分点。2002—2005年石油行业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8%、80%、86%和89%。可以看出,能源产业已成为延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市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延安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对延安银行业来说,银行业的发展同样与石油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在支持石油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其存、贷款相对集中投向石油企业,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石油企业的信赖性增大。2005年底,延安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10.99亿元和177.46亿元,其中石油行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45%以上,在部分县区占到90%以上,同样石油行业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贡献率平均在46%以上。正是这种贷款过分集中石油企业的做法,造成商业银行对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支持力度不够,石油企业的变革对银行业的影响非同寻常,从某种程度上,延安金融是一种能源金融。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过分依赖资源的开发,而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重视程度不够,正是这种能源经济和能源金融的发展思路,导致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的产出。资源型城市中资源性产业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偏低。石油、煤炭工业作为延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延安经济贡献表现的特别突出,2005年延安全市实现GDP达370.6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85.19亿元,占比达76.95%,而一、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低。

(二)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作为资源主导型城市延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近年来延安市政府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但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依然不够,2005年农业生产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6.99%。而小额农户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也仅为5.97%,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相对缓慢。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资源开发型城市大多是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但同时也是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尤其是人文资源较缺乏的地区。而延安恰恰相反,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和人文资源。近年来,延安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但开发深度依然不够,如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等。

(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延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但第三产业发展依然较慢,2005年延安市第二产业增速达18.8%,而第三产业增速为8.5%,比第一产业增速慢1.7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慢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延安市GDP的15.1%。

(五)金融发展环境需待改善。金融业在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壮大中,注入了大量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也获得相应效益。随着陕北石油企业的重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石油企业走向集团化管理,大量归还到期银行贷款,使信贷投放过度集中于石油行业的各商业银行面临存、贷款迅速下降,利润减少的被动局面。各商业银行需重新调整信贷政策,转变经营思路,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较多,但这些企业的财务不够规范,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时,很难客观准确地对企业做出正确评价。

四、金融支持城市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型城市转型,金融必须发挥主要作用,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和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积极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首位,用前瞻性的思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继续扩大能源工业规模的同时,把加快能源深加工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发展延安油煤化工项目,延长能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取得突破。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新兴产业和培育新的骨干企业,努力构建具有延安特色和优势经济的新格局。为此,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转变,支持自主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支持资源深加工产品企业发展;积极扶持高效益、低消耗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延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走多元化经济道路。

延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其中部分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贷款难、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应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建立一套适合其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使真正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得到信贷支持。同时,人民银行应加快对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信息支持,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发展多元化经济,促进延安经济的繁荣。

(三)积极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走城乡共同富裕道路。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金融在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更应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应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支持延安农村经济建设。一是支持延安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二是继续支持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好退耕农民的眼前生计和长远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条件建设,改善农村和农业基础环境,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硬环境。

基础设施的状况与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社会生产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发达的道路、交通、能源、通讯条件,良好的公用基础设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延安地处山区,交通相对落后,因此,金融部门应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延安铁路网络和“四纵五横”公路主骨架及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和提高延安硬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和水平。

篇4

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

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

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

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

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

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

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

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2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而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4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

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3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篇5

以往对组织承诺的研究,主要涉及的结果变量包括员工的离职意向、离职率和求职意向等。也有研究者把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作为组织承诺的结果变量进行了研究。例如,Meyer等人:n认为不同形式的组织承诺对于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他们认为感情承诺、规范承诺(在较低程度上)应该与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而持续承诺则与工作绩效无关或呈负相关。但至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多采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对变量之间的深层次的影响效应关系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况且,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工作行为、离职意向等变量之间除直接的影响外,还存在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建模的方法,将员工的组织承诺、离职意向、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在中国社会背景条件下,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应。

2方法

2.1被试

选择杭州、上海、北京、温州等不同城市的企业,包括金融、房地产、IT、中介等行业。测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5份,有效294份,回收率91.25%,有效率80.55%。有效被试中,男性占57.1%,女性占42.9%;已婚占58.2%,未婚占41.8%;年龄在25岁以下25.9%,45岁以上18.4%,其余比较均匀分布在25一45岁之间;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9%,硕士以上学历占12.9%,其余为大专和本科;职务为一般员工的占71.8%,中层管理人员占27.5%,高层(总经理以上)占0.7%;工作年限1年以下为23.1%,10年以上为17%,其余比较均匀分布在1一10年之间;企业性质为国营企业的占61.6%,民营企业的占25.5%,外资或合资企业的占12.9%。

2.2测量工具

组织承诺分成感情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维度。感情承诺测量使用Mowday等人一zv所开发量表中的9个正向计分项目,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测量采用Meyer和Allen编制的分量表,并根据实测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对分量表中的部分项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总量表的内在一致性cx系数为0.832,解释总方差56.39%。

将工作中的行为分为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内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测量使用樊景立等人一编制的组织公民行为问卷,共巧个项目,分为帮助公司、利他行为、遵守社会规范、人际和谐、维护节约组织资源等5个维度,其实测cx系数在0.82-0.87之间,量表共解释方差71.57%。角色内行为测量采用Williams和Andersonr5''''所编的角色内行为测量问卷,依据实测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对项目作了修改和删改,共5个项目,修改后的量表的实测cx系数为0.817,共解释方差60.20%。

离职意向测量采用Denni。等6对Mowdav所编的离职意向量表进行修订后的离职意向问卷。经实测其cx系数为.94,解释方差57.20%。工作绩效根据Borman和Motowildle的分类法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并根据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理论以及以往所编制的工作绩效量表自编了问卷,共13个项目经实测其cx系数为0.724,解释方差65.430。

以上测试内容均以企业为单位施测,试卷回收后,分别按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离职意向、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内行为、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共8个维度进行汇总,并运用LISREL统计分析软件作进一步的分析。

2.3分析方法

为探索组织承诺、离职意向、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效应关系,我们建立假设模型进行分析。模型1假设组织承诺对离职意向、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均产生直接影响,离职意向对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工作行为对工作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为进一步探索4个变量各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型2即假设组织承诺的3个维度(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分别对离职意向、工作行为的2个维度(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内行为)、工作绩效的2个维度(周边绩效和任务绩效)均产生直接影响;离职意向对工作行为的2个维度和工作绩效的2个维度产生直接影响;工作行为的2个维度也对工作绩效的2个维度分别产生直接影响。

3结果分析

3.1组织承诺、离职意向、工作行为、工作绩效4个变量之间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析

模型1使用LISREL软件和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变量之间的直接影响因子和总影响因子如表1所示。

表1结果表明,组织承诺、离职意向和工作行

为均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此外,组织承诺和离职意向对工作行为也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组织承诺还对离职意向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3.2变量各个维度之间的直接影响分析

模型2同样用LISREL软件和极大似然法进行分析,并将各维度之间影响因子未达到显著水平(t<1.96)的进行剔除,最后可得变量各个维度之间的直接影响因子如表2所示。

表2结果表明,感情承诺和持续承诺对离职意向、角色内行为和周边绩效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对任务绩效均有显著的影响;离职意向对两种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两种工作行为对二种工作绩效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4讨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员工的组织承诺对其离职意向、工作中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均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因子值达一0.691)。这进一步证实组织承诺可以有效地降低员工的离职意向和离职率。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组织承诺类型均对离职意向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其中尤其以持续承诺具有更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是降低员工离职意向和离职率的一项有效措施,而其中经济因素在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向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篇6

一、规范教学过程,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与管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前后相继的一系列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招生、执行教学计划、提供教学资源、辅导答疑、作业、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资格审核及发证等具体的教学与管理活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最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

学习者的素质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素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也比较低,但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利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求学者学习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求学者采取“宽进严出”的入学方式,但在采取“宽进”的同时仍要坚持以学历资格作为最低入学条件,对于高升专的学生,应当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对于专升本的学生应当具有大专学历,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基本条件,保障生源质量,进而保障教学质量。

2.科学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所面对的学习者,大都是在职工作人员,还要照顾家庭,学习时间比较少。为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图书资料、试验设备推出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和内容编排应突出超前性和实用性。在人才方案实施方面,要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实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开课计划,满足学习者在职学习的需要。课程实施计划应从学习者的具体条件出发,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加以启发、引导和培养,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严肃考风考纪,以考促学

严肃考风考纪,由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以考促学。课程考试是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考风考纪不严肃,将严重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办学声誉。因此,试点高校要切实做好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考试规范实施,各个考点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考试的规章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对违反考试制度的作弊行为一律严肃处理。在考试内容方面,试卷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考试内容应着重对学习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考查的方式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4加强毕业环节指导,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

毕业实习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走向社会前的一次综合性的大演练。当前试点高校毕业实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参考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的方法,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完成毕业实习的教学过程。学生毕业论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E-mail、电话或现场的方式,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参与学习者的选题、开题、调研、修改和定稿,通过网上双向视频技术进行答辩,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图书馆、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同学、同事、指导教师沟通、协作的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及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是非常有利的。

5.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保证对教学过程的良好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指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的有关学习方面的一切支持服务。快捷便利的网络能够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尽可能好的支持服务,使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第一,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资源。把专业目录、教学计划、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疑点、重难点、作业布置、期末复习等辅导信息及时在网上,使学习者在学习时能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第二,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指导服务。辅导教师可以通过电话答疑、E-mail.BBS.QQ,MSN讨论等形式,建立教与学的经常性、个别化的互动交流,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专职的辅导教师还可以建立“导学QQ群”、公共邮箱,为学习者提供招生、入学、学籍、教学、成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第三,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场所、设施服务。

试点高校建立的网上电子阅览室、网上图书馆、各种资源和软件下载的F’TP服务器,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方便。

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都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远程网络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远程分散学习的条件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学习者以自学为主,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教育中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建议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1.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规模必须跟卜远程教育规模和办学层次的发展水平。远程教育教学师资具有特殊性,不是要求组建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的教师资源,建设一支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由各个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讲授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给学习者提供最先进的本领域的知识。各个试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相应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教师队伍讲授核心课程,对网络教育学院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水平发挥学科领航和专业把关作用。还要建立试点高校的主讲教师队伍,这类教师以试点高校各学院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组成。试点高校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各专业课程主要设计者、编写者和主讲者,能够对课程进行总体的把握,对于保障远程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兼职网络课堂辅导教师队伍

网络课堂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协助授课教师在网上课堂和交流园地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指导学习者安排学习进度、协助主讲教师从题库中抽题组卷及阅卷、必要时将问题反馈给主讲教师。由于网络学院学习者的人数特点和学习特点,网络课堂辅导教师是网络教学环节中工作量最大的教师。网络课堂辅导教师可以由各个试点高校的年轻教师、在读的博士或硕士组成。这些兼职教师负责平时的网上答疑,网上辅导,QQ群问题的回答,各种学习资料的上传,论文的指导、班级管理等教学辅导丁作,通过网卜的辅导和答疑等活动,兼职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学习中心教师资源

学习中心作为我国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实现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作为连接远程教育学院和学习者的纽带,学习中心构成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学习中心老师直接和学习者接触和联系,可以与学习者面对面地讨论问题,回答学习者提出的有关招生咨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学习中心老师在解决学习者问题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

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新是教育方式,且学习者是以在职学习为主,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因此,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要完成从传统教育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精心准备优秀的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最后,不断跟踪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依托优势学科,打造远程教育品牌专业

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一个学校现实的办学实力,也决定着一个学校长远的发展前景。积极稳妥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造若干优势学科和精品专业,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谋求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试点高校来说,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长,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和师资情况,开设优势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学科和专业,打造远程教育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2.建设精品课程,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各个试点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试点高校优秀的师资、设备和技术等条件,将主要的人力和财力集中于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组织、内容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研制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由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者将会主动地去学习,且非常容易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试点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所开设专业的精品课程,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上海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城市中均属最低水平,1993年起户籍人口整体出现自然负增长(-0.8‰),率先跨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行列,其人口年龄结构如图1所示[4,5]。

注:以上数据以我国人口第四次普查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发展的态势为依据近似估算得到。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发展态势基本相似,但存在着相位差,上海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二、上海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上海从1993年起,抚顺和沈阳从1999年起都已发生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他30多个大城市也将紧接着相继发生类似情况,因而相应的协同不但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更有局部性和全国整体性。因此,有关政策的研究可在上海先行试点,而后逐步推广。

1.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对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影响

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必然导致学龄人口数的峰谷波动。1982年前后,出生人口数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每年出生人口数一般在15~20万人,但近几年出生人口数急剧减少,1995~1999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数只有6.61万人[5,8],形成低谷,对教育冲击极大。这样,1~3岁入托的人数和4~5岁入园的人数也就相应出现峰谷交替,因而原先适应15~20万幼托人数的教育资源严重多余。目前上海市的小学生源急剧减少,约为10万人左右,如图5所示[4]。而原有教育资源却能适应15~20万人的生源,从而也导致了严重的多余。但按照上海人口规模目标的要求,15~20年之后的生源又将逐步回复到15~20万人的等级,因此,对多余的教育资源又不该任意搁置与浪费,应予更加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民办学校,在特殊运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民办学校的意义。要纠正“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即私有学校”等片面观点;(2)民办学校要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3)抓紧政府立法,大力加强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4)政府应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支持、资助和监督[9,10]。

对于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情况更复杂,既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部分,又有教育资源的富裕部分,如何按照非营利性产业的方式特殊运作,相关政策应进行专项的研究。各大城市应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使民办、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合理运作,使其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别强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经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显然,上海市在各大城市中很有超前性,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与试点极具紧迫性。同时,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互有关联,并非孤立,存在着全国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协同研究,对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步伐、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蒋正华.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Z].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3]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内部资料)[C].2000.

[5]刘永良.上海人口负增长与计划生育[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7]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篇8

Keywords: residential projects; Acceptance of the individu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common faults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分户验收是指常见的“一户一验”的方式,它是指当住宅工程在已经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建筑完成,在进行最后的工程竣工验收时,对于每一户的住宅空间及单位工程公共部位都进行独立性分别验收,在分户验收完成且结果合格后,则由验收部门出具包含工程质量竣工的验收记录[1]。本文通过对质量分户验收的必要性、质量分户验收的内容、分户验收常见问题的讨论,分析了分户验收常见病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必要性

1.1 建筑工程质量应确保“零缺陷” 由于住宅工程作为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特殊商品,它具有建设周期长、货值高、生活重要程度高等特点。但由于相对于其它行业,住宅工程的一线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建筑工艺化及自动化的程度不高、建筑用材的涉及种类及型号较多易于混用造假、施工质量受施工环境及条件的影响较大等典型问题。

1.2 抽检方案往往不具备全面性 按照我国的建筑业特点,国家对于产品的检验批质量检验方案是抽样检验,依照 GB/T2828 国家标准进行检验方案的制定。对于生产者风险以及使用者风险的控制一般是按照小于 5%和 10%分别管控,但判定为合格批次的也会存在不合格户型被合格验收的情况。这些虽然在统计学中属于可接受的风险,但对于具体到使用者来说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损失。

1.3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是有效解决现行问题的手段 分户验收工作的开展以及落实,可以有效加强工程质量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提升工程质量水平,提高住户对住宅工程质量的满意度。

二.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主要内容

2.1 室内空间高度、构件尺寸;房屋的地面、墙面以及顶棚面层质量;门窗的安装质量;房屋防水工程的质量:房屋通风、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房屋给排水系统安装质量;室内电气工程安装质量以及其它可能产生质量缺陷或需要分户检查的内容。

2.2 住宅工程所有房间的室内净高、室内净开间、外窗台高度、外窗及窗扇安装质量、栏杆(板)的高度、厨房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的地面应全数进行渗水检查。

2.3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将加强对分户验收的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将随机抽取分户验收资料进行核查,并在竣工验收监督检查时对部分验收项目进行抽查。

2.4 商品住宅工程交付使用时,应将《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结果表》作为《住宅质量保证书》的必要附件一同交给业主。对于未经核查或核查结果不符合要求的住房,则应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对于批次中不合格房间较多或者不合格情节较为严重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重新组织进行分户验收。住宅工程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房屋存在建筑质量缺陷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质量保修等责任。

2.5 对于分户验收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户型,建筑方应对不合格部位及时标注并进行整改,待整改符合要求后再重新进行验收。对于分户验收中通过弄虚作假、降低验收标准等影响合格判定的行为,监管部门应对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责任单位进行行政处罚。

三.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于住宅工程的分户验收,常常依照如下国家标准以及法律:《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9、《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建筑法》等规范标准。

3.1建筑方等相关方对于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对验收工作的配合上并不十分积极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于建筑方认为该项目已经按照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了检验批以及分项分部的验收,没有必要再进行分户质量验收。同时由于进行分户验收的人员并未经过系统专业的训,导致了现场检查测量的效果与效率受到了一定影响。

3.2 房间室内空间尤其是净高的尺寸不符合要求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时不注意弹线的使用造成墙体的位置不够准确。对于这一问题,则可以在砌筑墙体前预先弹线定位以确保墙置;同时对于梁、板、柱等可能超标的几何尺寸在修凿后再行粉刷而非直接批腻子;对于室内净高值的推算则应综合考虑地坪厚度以及天棚批灰厚度再估算净高是否符合要求。

3.3 楼梯的扶手在安装后导致净宽不够且楼梯平台的净宽难以达到要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时未充分考虑粉刷厚度问题,且后期在施工过程中导致了粉刷厚度超标。

3.4楼地面、墙面、天棚空鼓、裂缝、脱层和爆灰问题 主要原因有结构构件(柱、梁、板)与砌块间的连接、填塞要求不明确,没有适当的加强构造措施;因钢筋混凝土与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温、湿度变形不一致而造成开裂;建筑物立面设计未能考虑适应温度应力变化,如外墙粉饰未设分格缝,或分格缝间距过大。

由于房间墙面粉刷开裂以及空鼓的现象经常存在,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对砌块质量、砌块与墙体衔接处的质量控制、抹灰砂浆选择等要求的提高来解决。

四.建筑屋面及塑钢窗渗漏问题的防治措施

4.1 屋面渗漏

4.1.1 设计单位在进行坡屋面设计时,要依据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防水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要求。檐沟、檐口、泛水、出屋面排期汽口等易渗漏关键部位应有节点大样图以便于施工。

4.1.2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屋面工程施工,对容易产生渗漏的部位应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

4.2 塑钢窗渗漏问题

4.2.1 严格按标准规范施工,确保塑钢窗框、扇牢固焊接及注胶的施工质量。并按有关规定合理设置排水孔,确保塑钢窗排水系统的畅通。

4.2.2在窗框与墙的缝隙处充填聚苯乙烯发泡剂或闭孔泡沫塑料等弹性材料,填塞不易过紧,由室内向室外窗框槽内注入,直至槽内饱满,外口基本平整。其洞口内侧与窗框之间应采用水泥砂浆填实抹平;当外侧抹灰时,应采用片材将抹灰层与窗框临时隔开,其厚度宜为5mm,抹灰面应超出窗框,其厚度以不影响扇的开启为限。待外抹灰层硬化后,应撤出片材,并将嵌缝膏挤入抹灰层与窗框缝隙内。保温、隔声等级要求较高的工程,洞口内侧与窗框之间也应采用嵌缝膏密封。

五.讨论

本文根据验收的实际情况与经验,主要对建筑方等相关方对于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不够配合、房间室内空间尤其是净高的尺寸不符合要求、楼梯的扶手在安装后导致净宽不够且楼梯平台的净宽难以达到要求、阳台止水槛达不到10cm高度且阳台部位外墙易渗水、楼地面、墙面、天棚空鼓、裂缝、脱层和爆灰问题、铝合金门窗的渗水问题以及后期保护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的讨论。除了解决上述具体问题外,还应通过修订完善《规则》并上升为省地方标准、建立完善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政府指导和监督力度等方面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

1、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通信网络系统………………………………………………………………

1.2、办公自动化系统……………………………………………………………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5、安全防范系统……………………………………………………………

1.6、住宅智能化系统………………………………………………………

2、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方法……………………………………………

1.1、通信网络系统检测方法…………………………………………………

1.2、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方法……………………………………………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方法………………………………

1.5、安全防范系统检测方法……………………………………………………

1.6、综合布线系统检测方法…………………………………………………

1.7、智能化集成系统检测方法…………………………………………………

1.8、住宅智能化系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完全按新编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宗旨编写。它加强了工程的质量检测和质量验收的内容,对质量的定义,按照国际惯例,应包括其功能、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等,重点强调内在需要能力的特性;将工程检测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的手段;对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的结论不分等级,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即通过或不通过质量检测和验收;同时强调了完善工程的检测手段,通过合理有效的检测手段,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进行质量合格判定;提出了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思想,并贯穿“验收规范”的始终;工程最终检测是在企业自行检测、检查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参与工程各方都对工程质量负责和都对工程质量的确认负责的原则。

1、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通信网络系统

它是楼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设施,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畅通。

1.2、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图像和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

1.4、火灾自动化系统

由火灾探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及自动灭火系统等部套组成,实现建筑物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本规范所用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此条通用。

1.5、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建筑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监控技术和各种现代安全防范技术构成的先进、可靠、经济、配套且具有纵深防卫功能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1.6、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以住宅小区为平台,兼备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等以及这些系统的集成系统,具有集建筑系统、服务和管理于一体,向用户提供节能、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人居环境等特点的智能化系统。

2、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方法

1.1、通信网络系统检测方法

①.系统检查测试系统检查测试有硬件加电检查测试和系统功能测试2种。

②.初验测试初验测试具有可靠性和接通率2种特性。它的基本功能有电信系统的业务呼叫与接续、计费、信令、系统负荷能力、传输指标、维护管理、故障诊断、环境条件适应能力等。

③.试运转验收测试

智能建筑的宽带接入方式包括铜缆接入(XDSL)、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ATM)、以太网、混合光纤同轴网(HFC)、光纤接入(FTTX)及无线接入系统等,其功能和接口的测试应参考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现行标准。

1.2、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

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有6种方法。如:1.功能测试2.性能测试3.文档测试4.回归测试5.可靠性测试6.互连测试

网络安全系统的验收应该从网络系统安全性、操作系统安全性、物理系统安全性、应用系统安全性四方面进行验收。办公自动化系统竣工验收是在网络系统检测、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检测、网络安全系统检测均合格后进行,应对整个系统检测,检测合格则通过竣工验收;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应解决所发现的缺陷和错误,经复验合格后可视为验收合格。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方法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以系统功能检测为主,同时进行现场安装质量检查、设备性能检测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检测前应编制系统检测大纲。

(1)空调与通风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模拟测控点数值或状态改变,或人为改变测控点状态时,记录被控设备动作情况和响应时间;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改变时间设定表,记录被控设备启停情况;在工作站模拟空气环境工况的改变,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变化,也可根据历史记录和试运行记录对节能优化控制做出判定。

(2)变配电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检测时,应利用工作站数据读取和现场测量的方法对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用电量等各项参数的测量和记录进行准确性和真实性检查,显示电力负荷及上述各参数的动态图形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参数变化情况,并对报警信号进行验证。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在90%以上时为检测合格。对高低压配电柜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电力变压器的温度,应急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储油罐的液位及蓄电池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时,应为全部检测,合格率为100%时为检测合格。

(3)照明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

(4)给排水系统功能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

(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功能检测方式是:通过工作站对热源和热交换设备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与参数控制情况。

(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功能检测方法: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冷水机组、冷冻冷却水系统进行系统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进行检测,通过工作站对冷冻、冷却水系统设备控制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查设备运行的联动情况。

(7)对冷冻水系统能耗计量与统计进行核实的检验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

(8)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功能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

(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检测方式: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功能,检测时应以中央管理工作站为主,对操作分站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权限以及数据与中央管理工作站的一致性。

在检查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测试:(1)现场设备性能测试(2)实时性能测试(3)维护功能检测(4)可靠性测试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方法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建设方对智能建筑各子系统集成的不同需要,在具体工程中出现了与楼宇自控、保安监控等系统的联动,因这些联动超出了GB50166的规定范围,所以在本条中提出了“……检测按相应法规或由系统集成商制定的检测验收大纲进行”的概念,“相应法规”是指最新颁布的其他法规或规范,“系统集成商制定的检测验收大纲”是指本规范3.3.1和3.3.9中要求由系统集成商制定的各子分部工程、整个分部工程的检测验收大纲,以及接口测试大纲。

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方案越来越要求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向建筑设备集成系统上传有关信息,所以要求信息的一致性。新型消防设施不断投入使用,并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但在以前的规范中没有涉及,因此在本章中作为检测项目。

1.5、安全防范系统检测方法

(1)、电视监控系统的检测方法:系统功能检测采用主观评价法。检测结果按《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7401中的五级损伤制评定,主观评价应不低于四级。若清晰度、灰度在客观测试中已检测为合乎规定,可对噪声及各种干扰信号进行主观评价。

(2)系统整体功能检测方法:电视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现场设备的接入率及完好率;开通稳定运行时间;矩阵监控主机的切换、遥控、编程、巡检、记录等功能;系统的跟踪性能等。对数字视频录像式监控系统还应检测主机宕机的记录、图像显示和记录速度、图像质量、对前端设备的控制功能、以及通信接口功能、远端联网功能等;对数字硬盘录像监控系统除检测其记录速度外,还应检测记录的检索、查找等功能。

(3)系统联动功能检测方法:对电视监控系统与安全防范系统其他子系统的联动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出入口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等的联动控制功能。

2.摄像机抽检的数量应不低于10%,摄像机数量少于10台时全部检测。被抽检设备的合格率为90%时为合格。系统功能和联动功能全部检测,合格率为100%时为合格。

1.6、综合布线系统检测方法

1.首先必须检查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一、相关专业验收完毕;二、系统工程施工单位应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随工检验的详细记录和各种技术资料准备充分,并在竣工验收前移交给建设单位。

2.对布线系统性能进行检测验收:验收机构进行竣工检测并做出评价,各项测试和评价应有详细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并作为判定系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竣工检测合格判据包括单项合格判据和综合合格判据。

1)单项合格判据如下:

a)对绞电缆布线某一个信息端口及其水平布线电缆(信息点)按GB/T50312中附录B指标要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该信息点判为不合格;垂直布线电缆某线对按连通性、长度要求、衰减和串扰等进行验收,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判该线对不合格;

b)光缆布线测试结果不满足GB/T50312中附录B指标要求,则该光纤链路判不合格;

c)允许未通过检测的信息点、线对、光纤链路经修复后复验一次。

2)综合合格判据如下:

a)光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b)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无法修复的信息点或线对数目中有一项超过不合格信息点或线对数目总数的1%,则判为不合格;

c)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必须予以修复并复验。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超过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如果不合格比例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的要求进行判定;

d)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合格;全部检测的结论为不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不合格。

1.7智能化集成系统检测方法

集成系统检测时应提供以下过程质量记录:

1.硬件和软件进场检验记录;

2.系统测试记录;

3.系统试运行记录。

集成系统的检测应包括接口检测、功能检测、性能检测和安全检测。

1.8、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检测方法

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方法有:

1.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参照本规范第8章执行。

2.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参照本规范第7章执行。

3.信息网络系统设备安装参照本规范第4章、第5章和第9章执行。

4.设备管理系统设备安装参照本规范第5章、第6章有关章节执行。

检测方法为抽检,以各分(子)系统为基础,按设备总数的10%抽检,且不得少于10台,设备总数不足10台的全部检测。

参考文献

[1]姜文潭.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智能建筑》,2008年第12期

篇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而现有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常常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苦于找不到中意的单位和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频繁奔走于各类招聘市场,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人才供需双方不对接的现状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之一。

能力是就业的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导向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考核指标,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职业能力大体上可以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层面。通用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职业态度、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自行安排吃穿住行)以及正确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它是一个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某个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如会计必须能够做账、用账,记者应该知道如何采写新闻,秘书应该能够从事办公室事务管理,具有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等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进行的技能训练,大都针对的是特殊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通用能力也许更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频繁跳槽或失去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而是缺乏通用能力:或者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工作散漫,得过且过,等等。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路径上的最大不同。因此,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2.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然是一种就业导向教育,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如何,怎样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2008年第4期公布了一个针对大学毕业入职新员工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分析的调查报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新员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入职新员工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分析的调查研究》。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按照“非常重要”选择比例排序(%)为: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倾向(77.4)、勤恳踏实、敬业奉献精神(70.8)、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61.9)、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61.7)、心理素质(60.1)、创新意识和能力(55.3)、团队合作能力(52.0)、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47.6)、动手操作能力(46.0)、文明礼貌,亲和力强(39.9)、人际交往能力(37.3)、身体素质(36.7)、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35.3)、组织管理能力(27.1)。[1]

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因素而外化的适应和满足社会的质量。企业管理者看重的员工素质包括:文明礼貌、尊敬师长、谦虚自省、勤恳踏实,能够经受挫折和压力,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企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要求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反对随意毁约、违背诚信,反对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反对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不能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要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能力是一个人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企业管理者所看重的员工能力,依次是:获取知识的持续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麦可思公司的《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中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分析表明: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积极聆听和有效的口头沟通这两项能力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帮助;而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应该改进的地方为“实习或实践环节不够”(41%),其次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15%)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14%)。[2]

肖云等人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7.9%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而大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不高,学生认为最欠缺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另外,61.5%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40.7%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他们建议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3]

上述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合格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内涵。

3.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活动的主体(师生员工)在校园内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教育导向功能,它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品德、情感信仰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为深入了解当代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我们于2008年11月至12月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有关“对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75.35%的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很有必要”,61.51%的同学表示对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很感兴趣”。在“最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位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显示出当代高职学生对实践性、创新性、主动体验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所偏好。对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收获,67.42%的同学认为最大收获是“提高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能力”,24.03%的同学认为是“认识了新朋友”,“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开阔了眼界”。

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是维系全体师生员工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加强人际沟通、完善人格塑造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学生自愿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区分,是社会分工条件下学科专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的专业教育始终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但第二课堂在内容的丰富性、时空的自由性、参与的主动性、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科技创新、文艺体育、技能竞赛、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等等,都是第一课堂无法完全涵盖的。这些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很多与课堂中的专业学习没有必然或直接的联系,但是有助于学生促进个性发展、丰富个人阅历、增强组织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改善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塑造,这些综合素质是学生就业和日后发展所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既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课堂的锻炼。因此,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第二课堂也是课堂的思想观念,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3.1把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三大功能。长期以来,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是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堂或实验室被当作人才培养的唯一教学场所,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被当作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被当作学生能力考核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教师只把教学和科研作为自己的本分,而把参加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看作是份外之事。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仅仅被当作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缺乏科学规划,缺乏专业指导。学生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全凭自己的兴趣,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收效甚微。

当前,各高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传统教学计划的翻版。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分解、主干课程介绍、教学实践安排、教学计划进度,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必选内容。而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的必然产物。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把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轨道上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就是要彰显“第二课堂”教育功能,把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必须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至少参加哪些校园文化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在何时进行、怎样进行、由谁组织,如何评价,以保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合理衔接。

3.2建立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热情的激励机制

在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很少或者从不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古代书院,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业导师,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行为导师,这个优良传统随着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和精细化而早已被抛弃,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被严格地区分开来,教师对参与学生文化活动完全失去兴趣与热情。加之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和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更应该把第二课堂看作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因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而应该在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而这一切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文化活动的热情,使教师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科研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此,必须保证教师对专业性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能够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必须保证教师对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等同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计算。

3.3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在人格塑造和技能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令人担忧。11.41%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无所事事,经常在寝室睡觉或上网,觉得生活很无聊”,21.59%的学生的业余时间是在“谈恋爱、娱乐、逛街”中度过的。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36.25%的同学表示“兴趣一般”,2.23%的同学“没有兴趣”。在“你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必要性”问题上,22.20%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还有2.4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即使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有少数人是为了交朋友或纯粹跟风。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因此,改革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使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必由之路。

为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以及奖学金的评定提供依据,有必要建立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把德育、智育和综合素质发展作为考核项,对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以及道德修养、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绩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

3.4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002年3月25日,、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文(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提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认证工作,以用于记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课堂教学成绩之外的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要反映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加强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要反映学生组织和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主要反映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主要反映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要反映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技能培训及其它”主要反映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

素质拓展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营造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明确每一项活动的目标与类别,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同需求,确定每届学生在不同学期的工作重点,科学规划并合理安排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期有所侧重地参与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提升综合素质,稳固职业能力。

3.5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开发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高级形式,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拓展与深化。其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青年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使其最终走上创业之路。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应该由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构成:开设“创业论坛”以激发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开展“创业培训”以培养创业技能,分享创业经验;参加“创业竞赛”以鼓励创业实践,展示创业成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完善学生创业孵化园,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4.结语

基于我们对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延伸培育过程中的意义、途径和方法的认识与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第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把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作为培育目标,因此,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更应强调人才的“实用价值”,更应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不可能完全依靠第一课堂来解决,它既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课堂的培养。

第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第二课堂也是课堂的思想观念,把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第三,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延伸培育的基本路径,一是把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二是建立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热情的激励机制,三是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四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五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性。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快成才的必由之路。

附注:

[1]http:///article/200804/200804290226.shtml。

[2]《麦可思研究》2010年9月下旬刊(第55期)

篇11

1、 高职教育的特点

1・1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

社会需求决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分支的高职教育,担当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针对职业岗位来确定.只有针对社会的职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当他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才能够成为一个岗位需要的有用之才。

1・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决定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依据,突出实践知识的传授,兼顾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1・3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把握市场的需求性、专业的超前性和可行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开设和知识结构要突出职业性质,首先要针对社会的某个职业岗位,然后明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规范,以此来确定知识结构.在确定知识结构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2、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

与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一样,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以正确反映高职教育特点为标准,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为基本教学原则[1],相应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的需要为依据,要求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讲求实效.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2・1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力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性的内容可以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做到适度即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解决计算机故障的能力、网络维护能力和一线的计算机开发和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从具体的实践和实训中获得,因此在授课内容上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另外,授课教师在期末还应该为学生安排综合实践任务,以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完整性、联系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实践课程由学院内部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电脑公司的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工作实践。

2・2加强与“专升本”课程的衔接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都选择“专升本”这一途径,以增加自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高职院校应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深造的平台,为学生顺利考入上级院校提供知识上的支持,这是广大高职学生的迫切要求。

2・3提供灵活的选课制度

选课制度符合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教学原则,代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2].选课制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从而使知识的接受效果达到最好,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是,课程的选择不是无原则的,它是以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因此要提供灵活、科学的选课内容,教学单位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课程分为几个子方向,每个子方向对应培养社会上的一个职业,例如将课程分为软件开发、网站及平面设计、计算机及网络维护三个子方向.其中,软件开发方向以编程语言、数据库等为主导课,主要培养一线的软件蓝领;网站及平面设计方向以网页制作软件、Photoshop、AutoCAD、Flash等为主导课,主要培养网站设计人员、广告设计人员;计算机及网络维护方向,以网络组建和维护、计算机维修等为主导课,主要培养计算机和网络维护人员。

3、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实践中,而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物质、设备支持。

3・1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与普通高校相比,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本专业的工程师和技师.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要经常到企事业单位、电脑公司和网络公司去,参与软件研发和系统设计,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2课程改革对学校的要求

首先,学校需加大计算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学历层次.计算机学科是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如果不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他们的知识水平就会裹足不前,进而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其次,要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提高学校的研发水平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最后,要及时投资、更新教学设备,建立网络实验室、微机维护实验室和软件开发实验室等实训基地,使学院的计算机设备基本上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4、结语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改革,只有改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才能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更符合社会的要求.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用科学的态度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就能够形成合理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设置,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稳定、健康地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12

关 键 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 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 、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二】舞蹈艺术方面的论文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理由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舞蹈艺术方面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glww.net提供,转载请保留 .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对的很大一个理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对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转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篇13

《奔跑吧兄弟》是继《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节目之后,我国内地电视台又一次引进韩国的电视节目。与韩国版《Running Man》相比,《奔跑吧兄弟》在保留原节目固定游戏环节的同时也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在其中,比如《白蛇传》等故事情节。节目从开播起便引起高度关注,至2015年1月16日第一季收官,连续15周拿下周五综艺节目收视第一的宝座。

一、《奔跑吧兄弟》的传播特性

1、创意独特,故事性强

《奔跑吧兄弟》改变了以往中国户外节目惯有的闯关形式,每期以不同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分小组进行比赛,获胜一方获得宝物或奖品。节目中的撕名牌环节是其标志性项目,节目播出后广受欢迎,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被模仿。《奔跑吧兄弟》冒险与益智相结合,整个节目几乎没有完整的台本,每一集只有一个整体的构思,是在半策划半发挥地进行,这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即使是导演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随机性很大,这也是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所在。在整个节目中笑料百出,嘉宾也毫不避讳在镜头面前暴露自己的丑态,还原了一个个更亲民、更接地气的明星形象。这种真实的表现手法最近几年在电视屏幕中大获成功,例如《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等,原因在于,相比较以往明星“修饰”过的形象,观众更愿意看到一个去掉光环的、真实的明星呈现在自己面前。可以说《奔跑吧兄弟》颠覆了观众对传统户外竞技综艺节目的印象。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整个节目随处都在设置悬念,改变了娱乐节目只为博观众一笑的目的,而是在讲述故事,吊足观众胃口的同时,将观众引入到故事情节中来,让观众一起参与到剧情中。嘉宾在节目中的比赛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而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一期节目大约90分钟,也就是一部普通电影的时长,在整部“电影”中有竞争,有悬念,有猜疑,有励志,有笑点,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最后的结局。再加上后期制作中音效、字幕、镜头剪辑的处理,使整个“故事”紧凑、搞笑,具有故事性和悬疑性,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望。节目中心策划推广部主任王征宇说:“全片采用了大量的电影、电视剧的剪辑手法,通过各种倒叙和插叙的表现,悬念感和逻辑性会更强。这也是韩国版《Running Man》节目的精髓,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在之前的国内综艺节目中是前所未有的。”①

2、成员特点鲜明,吸引观众眼球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邓超的数学陈赫的腰,祖蓝的大笑baby的娇,少林宝强会功夫,黑牛李晨体格好,郑恺一屁全撂倒。”在这个段子里传神地描绘了七名成员的特征以及在节目里给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可以说,节目组选取明星时也煞费苦心,每个成员都有自身的特点,或幽默搞笑,或百变卖萌,或力大如牛,或娇柔可爱,所有成员在节目中都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与特点,随着节目的进行,七名成员的特点也越发鲜明,例如王宝强招牌表情“傻笑”,陈赫被封“撒娇王”,Angelababy的女神形象等等。有了鲜明特点,在节目前期宣传中便可以“大做文章”,播出后期可跟进宣传,吸引观众眼球,聚集更多粉丝观看。

作为真人秀节目,看点就在于将明星安置在陌生的环境中,让其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看明星的真实表现。不仅考验明星的体格,也在考验明星在游戏中的情商和智商,要求明星在节目中能够放得开,大胆玩。可以说,《奔跑吧兄弟》完美的消费了明星,也将明星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观众眼前。不矫情、不做作,告别刻意煽情,突破宣传个人魅力的无底线“秀”的怪圈,注重明星在竞技中的真实表现,让观众眼前一亮。比如一向以女神形象出镜的Angelababy在节目中素颜亮相,一时在网上大获好评,拉近了明星与观众的距离。作为娱乐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搞笑,而这一点,《奔跑吧兄弟》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后期的搞笑字幕之外,演员的出色表现功不可没。表情夸张,语言诙谐,各种搞笑动作贯穿其中,观众在看节目时笑声不断。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电视节目的功能之一是心绪转换功能,《奔跑吧兄弟》正是在观众结束一周工作后的周五晚上播出,轻松搞笑的娱乐风格深得人心。

3、大制作、高投入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与韩国SBS团队联合制作,韩国版《Running Man》本身就是高投入的节目,在韩国颇具人气,远赴北京、香港、泰国等地,在设施及布置上也是“毫不吝啬”。在制作与投入上,中国版《奔跑吧兄弟》比韩国版《Running Man》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节目组介绍,中国版《奔跑吧兄弟》特地邀请了两位韩国“大拿”加盟节目,其中一位是红遍亚洲的《来自星星的你》的主编剧。韩国团队在前五期尽全力为《奔跑吧兄弟》保驾护航,不仅全员参与前期节目录制,并在后期制作中把关,首期节目便是由韩国导演曹孝镇亲自剪辑的。除了导演、编剧,韩国版《Running Man》的七位明星也加入其中,在节目中与中国“跑男”展开激烈的撕名牌项目,赚足了中韩观众的眼球。

后期制作的精良也是《奔跑吧兄弟》走红的一大原因。紧凑的剪辑技巧,悬念的设置,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某种程度上说,《奔跑吧兄弟》是在用做电影的技术和思维做一档娱乐节目。

二、《奔跑吧兄弟》的营销策略

1、跨屏营销

《奔跑吧兄弟》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节目的成功也使七位固定成员的身价迅速飙升。四小花旦之一的Angelababy成为全民女神,更是接到了羊年春晚的邀请函,受欢迎程度 可见一斑;队长邓超受到关爱,以至于一条简单的关于其妻子、儿子的微博便能引来上万的关注;王祖蓝更是在节目期间求婚成功,与女友的最萌身高差也引来无数关注和祝福;郑恺因在第三期节目中放了一个“屁”,娱乐了观众,郑恺本人也在微博里自黑到底,人气爆棚,粉丝数量一夜间增至8万。

在节目播出的四个月里,“跑男”们不仅穿梭于各个城市,更是从电视屏幕跑到了电影院。由陈赫和Angelababy主演的《微爱》以及由陈赫、郑恺主演的《匆匆那年》都是在《奔跑吧兄弟》播出期间上映。趁着三位明星的“跑男”热,两部电影均取得不错的票房。《微爱》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达到3600万元,上映三天票房过亿元,《匆匆那年》总票房近五亿元。李晨与范冰冰绯闻不断,带动了《武媚娘传奇》的热播,邓超微博活跃,发孙俪剧照成功宣传《芈月传》。“跑男”成员借助高人气成功进行粉丝变现,实现了跨屏互动,带来了丰硕成果。

2、粉丝效应

“粉丝”是“对某事物之狂热者,迷”,常用来指代流行文化现象的积极参与者与狂热者。②随着媒介的发展以及大众娱乐节目的多样化,粉丝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他们疯狂而执着地追逐自己喜爱的明星,利用一切传播工具展开追星活动,粉丝一族已然成为了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

粉丝们为追逐明星,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移动媒体的发展为粉丝们的狂热追星提供了便利条件,贴吧、论坛、微博,无处不存在粉丝们的身影。粉丝具有一个鲜明特性便是参与性,著名学者詹金斯指出,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③如今,无论我们是在刷微博还是在逛论坛,由粉丝创建的内容比比皆是,媒体已经不再被专业媒体人垄断,粉丝逐渐参与到明星话题的制造中来。

作为真人秀节目,选择具有较高人气的嘉宾参与节目是节目组必须要慎重考虑的,《奔跑吧兄弟》中的七位固定成员中除了郑恺名气稍逊于其他明星之外,其他成员几乎在参加节目前便已经具有了较高人气,这便给节目带来了一定数量的观众基础,试想,喜欢女神Angelababy的粉丝怎么会错过这样一档尽显女神动人可爱的节目?在节目播出期间,成员微博与粉丝互动,发表观看节目后的感言,拉近了明星与观众间的距离,同时也带动了粉丝继续观看节目的积极性。

3、延伸大银幕

《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刚刚结束,同名大电影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趁着余热,大电影已经于1月30日上映,这不禁让依旧沉浸在“跑男”中的粉丝们欢欣鼓舞。继《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喜获成功之后,《奔跑吧兄弟》又抢在今年贺岁档走进电影院,可以说是电视节目成功跨屏的两个典型案例。《奔跑吧兄弟》之所以可以走向大银幕与之本身具备的故事剧情不无关系。摆脱以往综艺节目主持人讲话,嘉宾做游戏的呆板格局,《奔跑吧兄弟》更具有戏剧性,从开始到结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这个“故事”讲述的真实,结局不可预估,这才是观众愿意买票走进电影院看一档电视节目的原因。

对于电视节目走向大银幕,自《爸爸去哪儿》开始评论便是两级分化,有叫好者,也有吐槽者。《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宣传阵势已经展开,有关的微博、新闻层出不穷,无论是拍手叫好,还是嗤之以鼻,都在无形中让“跑男”们加速度“跑”进了电影院。当然,票房如何,还要看观众是否买账。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①杨雯,《〈奔跑吧兄弟〉:比快乐更比励志》[J].《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1-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