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心理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心理教育

篇1

2、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此外,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家庭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萌芽期大多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育影响很大。事实证明,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的非常愉快;相反,在一个充满矛盾斗争中的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很容易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心理异常。然而,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下,极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同时,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欠缺,形成比较明显的“代沟”。

从内因上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和依赖型的矛盾,大学生由于受到家长和老师长期管束,他们强烈渴望获得自由,但是他们无法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特别是经济上;二是闭锁性与强烈的交往欲望的矛盾,青年期的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丰富,但他们又不愿意随便向他人吐露,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也使他们和家长、老师、同学产生了距离,陷入“孤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渴望拥有朋友,这构成了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我们提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法:

1、设置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还不能适应目前心理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创造条件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服务,通过设置心理信箱、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利用校园网络咨询等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造成心理障碍的成因,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习调适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心理教师的培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他们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第一战线”的作用。

3、普及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学知识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高校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学知识:一是开设心理学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懂得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二是举办各种讲座。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如对毕业生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讲座;三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心理知识。传播媒介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些媒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用健康有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新媒体的概念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指依托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2.0技术等新技术,以计算机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向大众提供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的新型媒介。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讯无屏障”。相对于报刊、书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广泛的参与性和强大的互动功能。新媒体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舆论的掌控;迅捷隐蔽的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环境变得更加迅捷和复杂;平等自由的传播理念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信息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社会大众享有最充分的话语权,他们不再仅仅充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者,美国《连线》杂志称其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新媒体对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等特点。新媒体的这些特点既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新媒体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有助于增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新媒体资讯传播的“无屏障”增强了心理教育的信息量、时效性和辐射力,拓展了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新空间;二是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环境和虚拟角色,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有助于开辟师生交流新渠道,实现真实心态的交流;三是新媒体打破了信息量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构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四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平等交流,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了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冲击着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对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首先,新媒体信息的丰富性与流速的逐渐加快,已经超出了大学生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许多人来不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也无从选择,从而导致心理焦虑和精神疲惫。其次,新媒体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与现实世界存在极大的反差,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在新媒体世界可以迅速得以掩盖,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梦想也能在此得以实现,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沉醉其中,难以清醒面对现实的人生。再次,新媒体的高度自由与隐蔽性使受众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部分大学生忘掉自己了的军人角色和社会地位,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社会责任感即随之淡化。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已经慢慢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军校大学生获得知识、交流信息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媒介。军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在现代军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军校心理教育的多方面影响,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将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心理教育手段,开拓心理育人新空间,增强新媒体时代军校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1、树立“尊重为本”的教育理念

篇3

1.1客观认识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敢于尝试,勇于验证,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1.2正确对待自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忽视或故意掩藏自身的缺点,当然也要敢于肯定自己,这样才不至于“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

1.3有效管理自我。我们要对自己进行检查、督促。做到自知,自尊,自爱,自勉,自警。在可自控的范围内管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能够运用健康、合理的实践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能在顺境中做到不懈怠,以进取作为向前动力,在逆境中不气馁,把失败作为进步的阶梯。有效的管理自身的心智与情感,有的放矢的调节心理环境。

2、心理辅导也需要有实践的融入

在对一位高校的心理辅导室老师进行采访时,老师提到,我们现在的心理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平面上,我们同学需要的是实践性心理教育,如今的教育往往是不够的。我们也因此第一次萌生了实践教育这个想法。当被问及如今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什么样的缺陷时,老师向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学生自己主动来心理辅导室的频率很小;大学生心理辅导不深入人心,缺乏实践;学校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也屡见不鲜;呼吁心理辅导与实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实际中背道而驰等高校及社会现存问题都亟待解决。其实,经过我们的分析这样的情况还大有存在,所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实践,就是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来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大学生的压力重组,例如:编排心理情景剧,但这往往对于心理教育的效果不那么明显。就拿心理情景剧大赛来说,多数人看重的是其比赛结果或是情景剧的趣味性,心理教育却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人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论明显与实践有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实际开展活动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实际现象,在学术上,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和共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最终必然导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毫无价值,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实践是我们应对问题的唯一答案。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积极倡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理。如今,实践也广泛应用与教学当中。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实践教学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隐蔽性强,不但不易被外界发现而得到合理正确的解决途径,而且容易让大学生自己也深陷其中,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我们提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推广实践教育,发动学生,从根源上缓解如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形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应贯彻于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与健康辅导教育方面中。

3、结论

3.1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该通过发现后觉隐患来寻找因社会、学校和人际关系所引发的大学生心理落差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和自卑心理,用先知杜绝后觉隐患造成的负面影响。

篇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的教育。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关系到能否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能否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完成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1、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是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好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展相一致的良好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敢冒风险、顽强拼搏、自信乐观、能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因此重视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与市场的空前繁荣,同时又带来了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以前更加复杂,给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因素越来越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变快,产生了紧迫感与压力感;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了心理的失衡;个人本位的强化加深了某些人的孤独与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进而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等等。凡此种种,对充满竞争而多变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各种困惑、迷惘与不安,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再加上他的年轻,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与意志各方面都不成熟,出现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更多,有数据表明其机率高达20-30%,且有增无减,表现为焦虑、烦燥、孤独、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均衡与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加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而多种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又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2、重视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这无疑十分重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但是新的形势对人才、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求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而且也要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动机、信念等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心理教育已凸现出来,人们所有精神活动都以心理活动为基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心理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3、增强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学习、工作、交往所必备条件。大学生要有持续有效的智能活动,人格的全面均衡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然而,大学生处在心理上基本成熟,而生理上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经常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求知与辨别能力、竞争与求稳、以及性冲动与情感压抑等方面的冲突一直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重价值观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市场经济负效应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一些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心理陷入空虚、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上,陷入多难的境地。这种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若得不到合理有效地疏导和解决, 长久之后会形成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学一年级刚由高中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胜而来,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都受过家长和老师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依赖性强,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在大学里的学习交友,恋爱等方面的挫折,使一些人难以忍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有的退学、出走、心理扭曲、精神失常、自杀等。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良好的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

心理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心理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其根本出发点还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防治心理疾病,促使人格的完善与平衡发展。

1、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

(1)智能发展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与过程,使学生、家长、教师了解人的身体及智力结构,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及学生自身的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因素,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以及专业活动所需的特殊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浓厚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信念、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其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其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才, 应让大学生们了解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作用,了解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和培养方法,尤其是要注意情绪、情感的变化特点及成熟标志,自觉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经常保持良好而乐观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任何人并非生活于空中楼阁之中,而是生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社交圈中并在其中成长、发展、工作、学习、生活。在当今开放和市场繁荣、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际关系日益扩大,它直接影响了人的思想、行为、情绪、观念。要取得学习与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性化的组织协作能力。我们要教育学生认清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特点,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换位思考,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班风学风建设,主动置身于集体之中,与他人和睦相处,主动关心他人与自己,形成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

(4)适应环境教育。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基本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主要衡量内容。要教育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实事求是地了解社会现状、变化发展规律趋势特点,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方式,鼓励学生关心社会, 接触社会,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修正自己不切实的幻想,以个体适应群体、适应社会和环境,迎接现实的挑战。

(5)健康的人格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各种渠道使学生、家长、教师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准,了解学生自身性格的特点、气质特征,有的放矢地优化学生的气质,培养开朗、活跃、热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品质,克服自卑与孤独,远离偏见狭隘与自私,在学习与生活之中形成自信、自珍、自爱、自尊与自救的健康的人格。

2、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

(1)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卫生是人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手段,是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心理障碍的综合学问。WHO(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不健康不再是身患疾病的人而更主要的是心理的不健康。因此,不健康的群体十分大,多数人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那么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要教育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了解心理卫生与日常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的关系,了解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正确途径,掌握化解心理冲突, 调节心理矛盾,形成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2)挫折教育。挫折是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可能采取不理智的反应,如攻击行为,自毁行为等。要教育学生知道挫折对人辩证的影响,挫折产生的原因,受到挫折后理智地选择解决办法,使得学生懂得人是在战胜自己的挫折中成长的,懂得逆境成才的道理,教会学生喜欢挫折,在挫折中培养出人的耐受力、积累生活经验、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3)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其防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正常与异常的区别,心理异常产生原因,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类型及表现,懂得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心理治疗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学会初步鉴别自身及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主动求助于专业机构和咨询人员,缓解症状,从负面影响中尽快解脱出来,防止恶性循环,学会科学地对待各种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 张伯源等.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因为贫困的事实导致了贫困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缺乏信心,不断给自己内心施加压力,总是认为这种现实是社会的不公造成的,内心变得极度敏感,情绪上缺乏稳定性,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思维容易偏激,造成冲动的行为,而实际上,自己的内心并不强大,脆弱的非常容易受到伤害,长时间如此,极有可能导致一些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行为。

三、自卑

根据心里学家的解释,自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胸怀不够宽广,过分计较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得失成败,并将不好结果的原因归结到个人的能力不足,进而转化对自己进行否定、不满的情绪。贫困学生,在大学之前的中学以及小学生活阶段,因为相对封闭,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来源于学习成绩好坏,经济上的差距还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因此,在那阶段中自己能够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可。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比较开放,大学生能够非常自由的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装扮自己,经济上的差距非常明显体现出来,而学习成绩的好坏已经显得没有中学时那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身无长处,与自己身边经济优越的同学比较,自己简直没有可比之处,自己身上没有闪光的地方。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自我否定情绪的影响之下,不能够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总是选择逃避,生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之处,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为根据马斯洛理论,人都是需要自尊的需求。贫困大学生的敏感内心促使了自尊对自己更加重要,过分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总是逃避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平困大学生的这种经济的匮乏、特殊的心里、环境的反差,非常容易造成他们心里上的不适应,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自卑心里。

篇6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导致心理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大多数高校对于新形势背景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识规律缺乏客观的分析,从而造成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具有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工作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的任务,和他们无关,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授课,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水平不高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也会不断的增多,同时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也会格外的复杂。这就要求高校的心理教育老师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当中,真正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少之又少,同时专业水平也不够高。往往一所高校当中只有几名从事党政教育的教师,不仅数量满足不了要求,专业实际上也不那么对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单纯的进行心理课程的灌输,却完全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相对多元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将心理咨询等同于聊天,并不能够有效的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再愿意向教师倾诉,导致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断加重。

(四)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亟待重视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对学生产生了许多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许多的负面影响都是基于网络而出现的,大学生出现的交往障碍、认知失衡以及畸形的网络应用都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现象。所以这类问题的出现更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开展带来了难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开进行的。可以在高校内开展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实现了双重教育的意义。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不断的提高。

(二)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多元化多渠道,而不是单纯的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还可以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书信咨询、知心姐姐答疑、热线电话等多种心理辅导方式,学生可以针对自己不同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辅导方法,避免了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尴尬或者怕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而选择不去咨询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内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的人数。教师要学会专业的互补,还应该审时度势,依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找到当前形势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影响,所以教师和学校应该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相对和谐的校园文化当中,塑造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参加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名家讲坛,听更多的名家传授自身的成功经验,为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篇7

一、表现艺术治疗的现状

目前,表现艺术治疗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心理康复治疗机构,治疗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除一般患者外,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群体,如儿童、老人、家庭、学习障碍者等。表现艺术治疗兴起于国外,国外对其运用起步较早,运用经验丰富,娜塔莉•罗杰斯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的女儿,同时她也是艺术治疗的代表人物。相较于外国多年的发展和运用而言,国内的运用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表现艺术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举办了三次,但是,表现艺术学科的系统性还不足,技术发展也不全面。表现艺术治疗在心理学领域的使用最为广泛,比如,许多的职场女性可能是女强人,不愿完全信任心理资源师,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强,对心理治疗存在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谈话治疗方式就难以达到效果,但是,表现艺术治疗方法,通过运用绘画、音乐、舞蹈等具有娱乐性并且轻松的方式,就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大学生群体而言,艺术能够明显改观其本身具有的创造力,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大量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因此,表现艺术在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表现艺术治疗的作用

(一)舞蹈和音乐治疗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具有特殊的感情反应,他们熟记歌词和旋律,还能对其实现二度创作,由此可见,音乐疗法行之有效。高校的心理教学往往会加入人际关系教学内容,通过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发挥其治疗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组、分工表演,表演后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表演内容的理解。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表演和演讲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统一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后,一起讨论其思想内涵和演奏使用的乐器。舞蹈治疗通常与音乐治疗相互配合,有些学生的心理困惑也许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心理教师可运用肢体语言代替口语表达,引导学生消除紧张,通过舞蹈发泄不愉快。

(二)视觉艺术治疗的作用

视觉艺术也是表现艺术治疗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视觉艺术治疗通常会通过雕刻、拼接、绘画或是造型艺术等方式起到治疗的效果。其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建立独立的环境,在游戏性的治疗过程中,巩固治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能力。这种治疗方式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心理素质。视觉艺术治疗自20世纪末期开始运用后,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戏剧艺术治疗的作用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各种艺术形式带来的治疗效果不可否认。戏剧治疗在很早以前就被运用于心理调节。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学会了通过动作与其他人沟通,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也学会了通过动作表达情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当中,最早记载了戏剧表演,并肯定了戏剧表演的治疗作用。表现艺术治疗中的戏剧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指的就是通过戏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人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观看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宝贵,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治疗情况较为复杂,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想要充分发挥出表现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就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此外,尤其强调要淡化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解决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从而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黎炳锋.书学之道,修之于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书法治疗”研究之二[J].小说评论,2011(增刊2):114-115.

[2]罗琴.论艺术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5):45-46.

篇8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兴趣和注意力放在了“虚拟世界”,由于虚拟世界的半隐蔽性、便捷性,很多学生更愿意在其中发表感受和观点、看法,忽略了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往,这就使得学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孤僻、不愿意沟通交往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逐渐减少,学生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使得整个心理教育工作开展极不顺利,效果比较差。此外,当前网络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筛选和把关,学生所看到的信息五花八门,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对学生心理成长造成误导,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90后”群体逐渐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群体,这一年龄段学生的“信息接收快”、“更喜欢独立”等等一系列特点逐渐明显。但这一群体学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学生之间缺乏团结、信任与沟通,个性太强,不能妥善处理师生关系、同学之间关系等等,这些都是90后群体的共性问题。然而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整个心理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认知基础上,导致心理教育成效不大。随着教学环境进一步复杂,解决学生心理障碍迫在眉睫,必须立足于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充分做好教育创新与发展工作。

1.1教师“备课”不足———未能清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想要做好心理教育,“备好课”很重要。所谓备好课,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清晰了解,知道学生成长存在什么问题,知道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知道怎么和学生实现高效沟通等等。只有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帮助教师与学生实现高效沟通。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其更需要做的就是怎样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高效沟通、全面信任,通过学生的坦诚布公,让教师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然而当前心理教育开展时,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教师不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这一问题解决不彻底,整个心理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学生心中,效果可想而知。

1.2教学“方法”落后———未能与学生“高效”沟通

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措施。不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高效沟通,及时互动。然而当前心理教育开展的方法极为传统落后,多数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开展心理教育时,教师如同开展文化课教学一样,只是机械地向学生讲解健康心理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时代特点,未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心理教学沟通效率。

1.3教学“形式”单一———未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如今教学活动可以构建“课堂讲述”与“视频宣传资料”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但在心理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素材内容过于单薄,缺乏实践性,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和理解。同时心理教育应该采取的方式是学生问题阐述为主的教学思路,而当前采用的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思路。教师索然无味的理论讲解,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整个心理教学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也无法发挥课程应有的心理疏导作用。可以说,创新形式,改革体系,丰富内容极为重要。

2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开展心理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疏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以及缓解压力。与传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不同的是,心理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学生的终生成长,学生可以不掌握某些理论知识,但不能出现心理问题。

2.1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分析

实际上,当前庞大的高校学生规模群体,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和负担,都让学生有着较大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全面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能培养出具一定心理素养要求、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不只是掌握了丰富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的人才。同时,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心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教育是高校教学的要求。

2.2心理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开展心理教育,极为必要。首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甚至是生命健康。现在高校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相互之间的正常沟通却越来越少,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案等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就是由于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而又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最终酿成悲剧。其次,高校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随后就将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了。可以说对学生的培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从目前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情况看,并不太乐观。不少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挫折后,要么认识不到严重性,要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盲目慌乱,无所适从,实际上这些表现都是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等所造成的。由此可见,大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意识相当重要。最后,开展心理教育是高校教学中必须完成的内容。一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有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化解学生心理障碍的职责和义务;另一方面,心理教学也是实现老师与学生深度沟通、有效交流的必然要求。当前教学活动效率之所以较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并没有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老师不知道学生存在的困难问题,而学生也不知道能否、该如何向老师阐述自己的困难与问题。所以,必须构建一个沟通机制,确保老师与学生之间能有效沟通,从而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2.3心理教育开展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正确开展心理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其次,通过有效开展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障碍化解方法,使学生在遭受成长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实现自我有效修复,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最后,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升华课堂氛围,不仅实现“亦师亦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情感。

3茶话会形式下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思路分析

事实上,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教学创新发展的趋势,都需要我们变革当前大学生心理教学开展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有效创新,更好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引入茶话会形式,无疑是对当前大学生心理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

3.1茶话会形式的定义与内涵分析

茶话会是一种以喝茶谈话为开展形式的活动,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一定有“喝茶”这一环节。所谓喝茶,只是说明这一形式比较轻松自由、风格随意。茶话会与茶会和茶道不同,其形式更自由,不用任何理由和规矩。任何参与者在茶话会中的地位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其发言内容也不受过多要求。可以说,茶话会形式是实现师生、学生间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也是一大创新。这一方式,让学生更能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3.2茶话会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融合思路分析

事实上,当前学生对心理教育认知存在着偏差。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提出心理问题,容易被人嘲笑,或者自己不愿意将自己的秘密与他人分享。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当前心理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内容,自己反映了相应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和妥善处理,所以就干脆不反映。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顺畅,缺乏合理的沟通形式。借助茶话会这一创新平台,更有利于心理教育的开展。心理教育本身所沟通的内容就是带有较为沉重色彩的事物,如果还是以课堂教学、教师讲台讲课的方式开展往往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压抑,即使教师反复咨询学生是否存在问题和障碍,也很少有学生愿意回答和分享。而通过茶话会的开展形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双方可以更自由、更随意地沟通。可以说这一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将自身问题分享给大家。巧借茶话会,也可实现心理教育沟通方式的创新。沟通方式的革新对解决心里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询问,被动讲与主动分享、坦诚陈述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沟通方式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认同观念,借助茶话会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能让学生在更放松的氛围中,丢下手机,将自己的问题及时说出来,从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可以说,使用茶话会开展心理教育,是集体沟通的最佳方式与途径。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学生更愿意将问题和困难诉诸于虚拟世界,这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障碍,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而通过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学生会放下手机,积极参与到心理教学上来,通过使用茶话会形式,能够为学生集体沟通问题,寻找到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4结语

一直以来,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问题。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用“亦师亦友”的理念和态度来对待老师。构建“亦师亦友”的课堂环境,不仅让课堂气氛更加适合学生成长,同时也是教学的极大创新和发展,而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想要看到的状态,创新心理教学开展形式,就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彦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山东教育,2013,1:33-35.

篇9

1.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洪.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篇10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应用于团体情境下,具有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双重功效。以教育、职业辅导、社会交往或个体发展为标准进行划分,不同团体辅导也呈现出不同特征,具有各自不同的工作重心。总体来说,团体辅导强调对个体情感、思维和行动的综合考查,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成员间自由互动交流,鼓励成员自行决定对问题的目标定位和解决方案,无需进行深度重建人格,更加关注与个体毕业相关的自我潜能挖掘,具有发展性。在必要的情境下,团体辅导也会提供必要的援助和共情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信任的氛围环境,让个体通过倾听、交流和合作来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反映”“澄清”“角色扮演”和“解析”,教师在此过程中多以辅助角色出现,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和合作,并能积极有效地付诸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二、应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心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团体辅导与知识讲解完美融合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也导致在广大学生当中流传着一句话:“毕业就是失业。”当然,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部分学生的激情与斗志,以更加激昂的精神状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也会给部分成绩较差、意志较弱的学生带来畏难情绪,甚至会被这种压力所击垮,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心不在焉。针对这一现状,很多大学辅导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充分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将团队辅导引入大学心理课堂教学实践,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实现对现有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度拓展,充塞并活化课堂知识,让学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积极传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正能量。当然,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也应与课堂知识教学相一致,结合后者来设定团体活动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点,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2.团体辅导有助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旺盛斗志与激情的群体,对各类活动的参与热情度高、积极性强,因而有别于传统教学实践的团体辅导活动在形式上也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团体辅导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对新环境的适应与体验,以及在团队活动中的协作交流,都有助于广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在与各类主体相关心理辅导活动中,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个体自身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能帮助他人建立信任感,以团体辅导活动中的“信任背摔”为例,要想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合作伙伴的压力,就要我们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要克服内心的恐惧,保持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再以“同舟共济”为例,每个人都要牢记团队的愿景与目标,在团队利益面前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当进入沼泽地的时候,也必须秉承“一个也不能放弃、一个也不能抛弃”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收获团队协作所带来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3.有助于引导团队成员的自我探索

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在互动交流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的辅助引导角色,学生才是开展团体辅导教学法的主人翁,才是活动的真正参与主体。课堂交流活动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有集体之间的互动,也有个体之间的互动,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开放的互动交流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生活、学习、情感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游戏的形式释放出来,得到身心上的缓解与放松,并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借鉴学习他人的长处,在自我探索中不断完善调整自己的认知,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

与传统的心理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团体辅导教学方式在形式上更为活跃,在寓意上更为新颖深刻,并能引起广大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本文在介绍团体辅导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积极功能,希望借此推进其在大学生心理教学实践中的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1]钱利清.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战线,2011(9):123.

篇1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没有再婚,就形成了逐渐增加的单亲父(母)群体。家庭支离破碎给孩子带来的打击根植于心,时刻影响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特点

笔者通过近三年对在校单亲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比正常学

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存在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做事常常没有信心。当他们做错事受批评时,更没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往往觉得很自卑,他们总是认为没有父亲(母亲)会低人一等。这类孩子往往怯懦悲观,狭隘自私,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总有一种不如人的感觉。

2、情绪敏感多疑。调查研究发现,与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敏感多疑率普遍高5%左右。情绪敏感多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突出表现。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被父母所疏远,容易产生“我是多余的人”等被遗弃感。由于缺乏亲情以及父母双方的疼爱和有效保护,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受到一定打击,使孩子对父母原有的敬佩感、依赖感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引发对家长的不信任甚至厌烦。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不信任感的范围容易扩大到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产生敌视、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缺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3、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孩子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入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安全感,感到焦虑。

4、冲动倾向严重。冲动倾向指遇事不冷静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极端行为。调查发现:冲动倾向较为严重的离异家庭子女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2%。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在调查中,有许多离异家庭予女表示他们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有很多子女曾经有过想离家出走或想死的念头。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积极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父母在孩子生活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难以完善的相互替代的。母亲给了关爱,父亲给了孩子勇气。单亲家庭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一种榜样。离异单亲家庭父(母)不能因为个人矛盾剥夺子女享受另一半家长爱的权利,应该鼓励他们彼此互相接触。

2、建立社会帮助机制。单亲学生社会化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街道、社区可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单亲家庭的思想工作,增强单亲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学校建立父亲类、母亲类关爱教育制度。“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当单亲孩子在家得不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求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幼小心灵。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更渴望教师的爱与理解。因此,对这些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具有热情和同情心,要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

4、监护人承担双重角色教养关怀。单亲监护人在子女面前应该多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及时、并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对他们的所为感兴趣,给他们的努力和成功予赞扬和鼓励,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 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20)2:37;

[3] 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2005,5:42-43;

篇12

1.“三维一线”的评估模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估,不仅要从其多方面的诱因以及发展过程进行纵向评估,还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横向评估。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提供“三维一线”评估模型。模型构建包括时间主轴、症状维度、措施维度和诱因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需要从最初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开始,深入查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包括社会及环境诱因层面、心理学分类层面、医学分类层面等。从不同的层面发现问题,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心理健康程度评估

心理健康干预教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这就使得心理健康程度评估至关重要。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自我痛苦程度以及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身的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因此心理健康程度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估。由于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因子并非定量因子,因此还需要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方法通常采用专家意见法,即德尔菲法。然后对因子的程度进行计算,得出心理健康程度的最终数值。

3.非适应性观念评估

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一般的探查程序为:收集基本资料对收集资料进行关键词提炼参照观念系统对关键词做出界定澄清、核实观念内容并确定非适应性观念。观念提炼过程中常用到的技术包括条件假设法、关注点剖析法、连锁推论法、观念追踪法等。大学生观念的持有程度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也为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和信息处方的拟定提供了依据。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分值从0到10,0表示对某一观念不认可,10表示对某一观念非常认可。这种数字评估法对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适用,其最终分值越高,表明观念持有的程度越强,矫治的难度越大。

三、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程序

1.确定对立观念与选择治疗信息

信息平衡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平衡对等,因此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要确定正确的对立观念,引导其建立平衡的、对等的观念。当学生的观念越趋于偏颇时,由此观念导致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比如“我对你好,你也应同样对我好”的观念,应引导为“我对别人好是我的事,别人对我的态度我左右不了”;“男女交往,女方是吃亏的”,应引导为“男女交往,男方并不沾光”。在信息平衡心理干预教育中,要巧妙地选择治疗信息,可以是视听资料,也可是文献资料和情景资料,关键在于资料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篇13

体验式心理教育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和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最后积累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它由五个密切关联的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学生可以在体验式的互动中达到心理教育和心理预防的目的。

体验式心理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教育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感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处于决定、控制、指导学生的地位,而是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是学生的倾听着和帮助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感悟,在体验中成功。体验式心理教育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

教育专家普遍认为,体验式心理教育是一种与传统式心理教育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传统式心理教育以理论的讲授为主,教师比较主动,而体验式心理教育倡导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习的提供者关键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情景,在这个情景当中,学生能把过去学习工作生活当中的经验焕发出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常识,并在一定层面上得出总结、提升和整合,最终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服务。体验式心理教育不是通过理论灌输的方法,而要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的教育情境意义且优于传统式教学。

二、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的功效

(一)体验式心理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乐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心理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没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缺乏能够让所有学生直接感知体验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厌烦,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很难激发出来。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则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在体验中学、在感悟中学,这样学生上课就愿意并且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二)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有利于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纯粹当“观众、听众”,是一种“师”为教育者,“生”为被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而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体验”共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之中,通常表现出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共享以及沟通、理解、感悟,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新知,一起领悟情感,相互取长补短,这一切都使教学双方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并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魅力,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学友型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三、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应尝试利用体验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们在各种“体验”中获得知识、感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活动情境

体验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活动情境。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体验式心理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上要做到:其一,创设出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在此空间里,人人得到尊重,尽量不进行价值判断,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和疆界才能在亲切、互助、坦诚的氛围中逐步消融,每个学生才会投入进来,用自己的方式坦诚地表达自己。其二,教师要在平等的位置上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居高临下,要以尊重、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学生,在班级形成信任、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展示内心世界,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自助,提高教学效果。

2.情境活动的创设可多种多样。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影视片断,也可以创设一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

第一,以图片、影视片段、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设置教学情境。例如,我们在进行“挫折应对”主题教学时,播放了残疾人舞蹈作品《牵手》,这是讲述两个不幸遭遇肢体残缺的青年相互搀扶、共同奋斗、超越自我,重新找到生命尊严和幸福的故事。通过具体、生动的残疾人舞蹈启发学生思考,并达到情感上的震撼。在“人际交往”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欣赏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并带领他们做手语操,让学生们伴随音乐舞动身体,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让内心充满了感恩、信任,幸福。

第二,创设活动情境。设置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创设活动情境时,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情境活动的设置应与教学目标统一,防止将活动孤立起来,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不能跑题。

教学案例:在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主题教学时,我们让学生采用心理剧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宿舍内的人际交往问题呈现出来,学生可亲自参加演出和扮演,也可作为旁观者去内省问题的根源。例如,现在有些学生晚上睡觉比较晚,有的讲话聊天、有的打电话、有的玩电脑等,影响了其他同学休息,还发生争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找学生做角色扮演,以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大家发现,换位思考是多么重要,同时,情绪表达需要讲究艺术,情绪表达要正确。首先,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其次,情绪表达时,不要埋怨,不要损害对方的人格尊严。最后,要告诉对方你希望对方怎么做,否则只是为争吵而争吵,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

同时也可采用游戏的方式,说明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问题。例如,我们曾经采用“你说我画”游戏:教师让学生自然分组,10个左右一组,让每组的第一个人到讲台前,教师给他们看一幅画一两分钟。然后,让他们回到小组中,要求他们尽量小声(耳语),快速、准确地把他所看到的那幅画的内容讲给各自小组的第二个人,让他根据所听到的画图,第二个又把自己所画的图告诉第三个人,让他来画,依此类推。期间不能有任何交流,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最后,请小组的成员都展示他们所画的画,这时大家发现每个人画的画都大相径庭。教师再将那幅画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经过不同人的传播,画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同时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二)交流分享感受

交流分享感受是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能使学生挖掘到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点,并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别人发现的共同点,大大拓宽了经验。例如,在“我说你画”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中,一位学生感言:我看到大家都画得“离题万里”时,我感到很惊讶。感觉自己说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后面的同学都理解错了呢?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在不准有任何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画图,当然就“千差万别”了。看来,除了自己表达不够清楚外,没有沟通是关键。在交流分享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体验,使感受更清晰,从而强化体验。

体验的分享一般先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一个小组选一位组长来组织本小组的交流分享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认知周围的事物,学会主动探究。

小组分享完后,可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分享,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体验的成果。一般采用学生的自我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教师的评述方式,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述为主。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验内化应用

将体验内化应用是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能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感悟内化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学生可以在“体验—应用”的循环中不断进步。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但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花费时间较多,需要教师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