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健康教育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健康教育总结

篇1

引言: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农村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对中学生加强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由于生物学科不仅是对自然的一个探究,也是对人体的一个探索,与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同时初中生物教学通过对人体生理上的变化进行叙述人体奥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农村初中生,这种教育是必要的。下文将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初中生的心理为主,探讨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1.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现状

现在对教育的目标已经改变,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优秀,还要从心理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1]。但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基本的教学都是一种困难,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奢望,生物的教学更是注重课本上知识点的疏导,对于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基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从而导致农村学生对健康卫生知识一无所知,并且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因为的他们身体开始二次发育,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物教学中会对青春期过程中人的身体变化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他所教导的对象正是一群面临青春期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着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农村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彻底。

2.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2.1利用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使之相结合

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科学,以医学、卫生与健康为基础进行科学性的研究[2]。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将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发现健康教育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生物生殖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偷偷翻阅过,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他们自身的一个变化也是很关注的,生物生殖知识点主要是对人体的一个发育过程以及生产过程的阐述,笔者联系青春时期,学生会出现的一些身体变化,如女生月经,男生遗精,开始变声等学生所遇到的变化进行生物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他们,这个时期这些变化都代表着他们向大人更进一步,而且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的性意识也开始萌动,性心理上也产生“好奇感”和“神秘感”,只要正视这些就可以避免学生面对这些的时候采取不健康的方式来满足好奇心,也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改变了农村初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一无所知。

2.2把握健康教育渗透时机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无意的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生物教学时,有些时机的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呼吸道方面知识的讲解,笔者以“人类在做什么行为的时候会对呼吸道带来伤害”这一个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呼吸道的思考,同学开始纷纷举手回答,有说,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有同学说,吸毒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也有同学说,吸烟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等等学生回答,这些回答都很有道理,而且也表明了学生对呼吸道有一定的了解,这时,笔者总结,人体的呼吸道是通过对空气中氧气的吸收从而排除身体内的废气,如果人类所在的环境受到污染,必然会对呼吸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并且吸烟、吸毒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对呼吸道造成伤害,吸烟还会对人体肺功能造成损害,吸毒行为更是严重的损害人身体各个器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致命的伤害,通过对这个知识的总结,告诫学生吸烟吸毒有害健康,让学生懂得吸烟吸毒的危害性,利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生行为上进行约束。

2.3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生必城市初中生心灵上更加敏感,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如果强行的灌输一些思想和道德观念,农村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由于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内容的联系,在对生物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这样的思想教育会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讲到《健康地生活》这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堂调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讲评,并且让在座学生也来评判这种生活习惯是好是坏,使得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生活的生活习惯,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最终笔者达到一个对学生进行适当健康教育的目的。

3.结语

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农村学生身体上、心理上健康积极的成长,不仅能够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还能对农村学生精神上、心理上进行辅导教育。

篇2

结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给予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 冠心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6-01

健康教育[1]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教育活动,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并对人们所采取的有利于健康的相关行为进行指导,达到降低或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现代护理理论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患者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和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程度对病情的治疗和好转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我院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5岁至76岁,平均年龄(65.6±10.4)岁;患者的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及高中以上水平8例,初中及初中以下2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53岁至77岁,平均年龄(64.9±11.5)岁;患者的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及高中以上水平5例,初中及初中以下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1.2 方法[2]。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抗冠心病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如下:

治疗前的教育:冠心病患者多为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中老年人群,该人群往往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使得多数患者过为忧虑和担心。医护人员采用图片、录像等方式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较为浅显基础的知识,使患者能够正视疾病,树立起治愈的信心。

治疗过程中的教育: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详细介绍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服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应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切忌擅自更改药量。

出院教育: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即将出院时,向患者讲解可能诱发冠心病的相关因素,对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进行指导,改掉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1.3 效果评价[3]及统计学处理。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情况三个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填写、评分、汇总和归档工作。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问卷得分情况进行记录,并将结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调查问卷得分情况统计如下:

组别护理前护理后

观察组(n=35)22.8±6.461.3±10.8

对照组(n=34)23.6±7.235.9±9.9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前对疾病的认识、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生活习惯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开展健康教育及相关的护理工作后,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体会

近年来我院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赵春梅[4]经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主要存在如下四种心理状况,即焦虑恐惧型、工作狂型、自暴自弃型和顺其自然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整体化护理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态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起健康意识,学会积极主动地维护健康,这些才是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庆超,董晓娟,浅谈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7(中):128-129

篇3

1 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现状

现在对教育的目标已经改变,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优秀,还要从心理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基本的教学都是一种困难,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奢望,生物的教学更是注重课本上知识点的疏导,对于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基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从而导致农村学生对健康卫生知识一无所知,并且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因为的他们身体开始二次发育,进人青春期,初中生物教学中会对青春期过程中人的身体变化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他所教导的对象正是一群面临青春期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着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农村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彻底。

2 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方式

2.1 把握渗透时机,促进健康教育

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选取适当的生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知识,并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将健康教育渗透于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讲解“人体的呼吸”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提出问题“人类的什么行为会对呼吸道产生伤害?”学生在此时陷入深度思考中,有的学生会说吸烟会给人体呼吸道造成严重上盖,也有的说,吸毒会伤害人体呼吸道。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本次生物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并把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告知学生环境污染、吸烟、吸毒等都会伤害人体呼吸道,尤其是吸烟和细度,会严重损伤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器官,让农村初中学生认识到吸烟和吸毒的危害性,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在生物活动中融入健康教育

为改善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并有效的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结合生物教学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学生对健康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比如在《健康地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有关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以及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讲解,告知学生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进而组织生物探索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食物营养成分表,自行制定合理的食谱。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将学生所制定食谱的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农村初中学生到其家庭附近的市场调查食物价格,并进行准确记录,确保自己所制定的食谱价格满足相关要求,尽管这一活动的难度较大,但在实际调查以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有助于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度的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学生受到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与城市初中生相比,心灵更加敏感,个体身心发展比较特殊,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健康教育,转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厌烦情绪,在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易于学生理解和接收,并深化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在《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展开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基本健康情况,简单分析并评价学生的生活习惯,或让同学之间互相分析和评价,促使学生认知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准确把握自己身体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深化农村学生对健康的认知,促进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改善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多得。

2.4 利用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使之相结合

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科学,以医学、卫生与健康为基础进行科学性的研究。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将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发现健康教育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生物生殖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偷偷翻阅过,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他们自身的一个变化也是很关注的,生物生殖知识点主要是对人体的一个发育过程以及生产过程的阐述,笔者联系青春时期,学生会出现的一些身体变化,如女生月经,男生遗精,开始变声等学生所遇到的变化进行生物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他们,这个时期这些变化都代表着他们向大人更进一步,而且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的性意识也开始萌动,性心理上也产生“好奇感”和“神秘感”,只要正视这些就可以避免学生面对这些的时候采取不健康的方式来满足好奇心,也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改变了农村初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一无所知。

结束语

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选取合理方式渗透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知识储备的同时,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辅导,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生物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能,塑造优良的生物教学课堂氛围,从而实现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4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深入人心,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步伐,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针对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而提出的,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需要。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1.转变教师角色,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

健康的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形成的,而是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有较大的畏惧之心,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创建平等、轻松的课堂,构建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以及合作性的教学机制。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教师在一起度过的,因此相互间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成为朋友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与朋友一起学习就会使学生完全放下心理负担,轻松愉悦地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这种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又难以把握,如果关系过于密切,学生眼里就再也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因此对于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呢?教师可以用语言去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用眼神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课后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在学生中的印象较好,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征服学生。

2.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将“一对多”式教学变为“点对点、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郑成功”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史实,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台湾是何时被谁占据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而为何文天祥却不是?历史上还有哪些与郑成功类似的民族英雄?同时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郑成功具备哪些历史条件,讨论结束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学生自主评论,评论结束后,再对问题进行剖析、解答、总结,并讲述自己的思路。通过学生探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步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探讨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摩擦,思想上的碰撞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团结和相互学习,这一连串的步骤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即使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一直保持一成不变,也不可能永远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同一个事物身上,唯一的途径就是每天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个事物。因此要使学生每天都能够认真学习历史,就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灵活变通教学手段。

4.巧妙运用历史教育课本中的素材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层面感知历史、积累史料,更要将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层面,使知识在内心得以升华,因此历史教师应巧妙运用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如:爱迪生经历近三十年终于研制成耐用的钨丝灯泡;居里夫妇在环境简陋的情况下,经过四十多个月的艰苦工作成功提取了0.1克镭;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等品质。历史如浩瀚的大海,精心挖掘历史教材,巧妙地运用历史课本中的素材,使杰出的历史人物再现,用丰富的历史故事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老师应担负起历史使命,深度挖掘历史教育的潜能,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培养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5

(一)检查推动各县(市、区)、市直学校贯彻落实和推广全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即中山会议)及我市的这一会议精神。

1、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广中山市“部门联动,教化育人”的经验、阳山县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的经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2、认真总结我市学习推广中山经验的做法,在全省学习推广中山经验座谈会上作汇报准备。

(二)组织学习和试行实施《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引导学校德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1、组织力量对各地班主任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

2、组织培训市级名班主任培训对象,并对市级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进行阶段性考核,树立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育人效果好的班主任先进典型。

(四)配合省实施“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骨干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从*年起,省用2-3年时间,对全省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主管德育校长和主任进行轮训。轮训形式是采用省集中培训和市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市将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五)推动“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深入开展。

1、督促参与省聚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活动,按时按质选送优秀课例。

2、加强对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六)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今年我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市20周年为主要内容,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充分利用教育部、提供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的资源组织学生上好“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六课,引导中小学生用“小眼睛看大发展”,了解身边的变化、家乡(社区)的变化,共同见证祖国、家乡(社区)、学校、家庭的发展变化,并引导学生为家乡、学校发展提建议、做好事。

2、组织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书信活动。

“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活动,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以书信形式向校长和老师倾诉心声,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感情沟通与交流,实现学生与校长的互动。通过书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感悟、承担责任。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校发展我成长”为题,表达感谢学校之情;二是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为学校发展献计策。

(七)组织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

为配合全省和我市实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开展这项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广大初中生认识到报读高中阶段学校就是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高中阶段学校,引导初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学习,作好人生规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动一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二是由思品和综合实践课教师结合相关课程进行专题教育;三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作宣传引导。活动分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年春季学期为试点阶段,*年秋季学期为推广阶段。省将于*年春季开学后对各市、县(区)政治课教研员和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各市、县(区)负责开展相关教师的全员培训。

(八)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1、抓好四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三预机制。

一是继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今年的C证培训,除市集中培训外,还将实行县组织,省、市派专家指导、授课的模式,加快C证教师培训的步伐,同时争取省的支持,在我市开展一期B证培训;二是抓好省级示范学校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幅射指导,提高实效性;三是抓好“*”第一批实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第二批实验课题能立项;四是配合省的工作,推动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

2、突出重点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培训心理活动课辅导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巡回展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积极推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校园文化。

引导中小学校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总结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评选一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十)加强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

1、与司法部门抓好“法制漫画”的评选和展览工作,推动中小学生学法活动。

2、抓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凤城生态园基地的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利用基地活动抓好普法教育。

(十一)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建立家校合力育人工作机制。

篇6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学生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下面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初中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尊敬。倾听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赞美。所以,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应当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述说。当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学习、交往障碍时;当他人对自己产生误解时,迫切需要向他人述说,而最好的听众就应当是班主任。

二、学会欣赏

每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如果班主任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那么,生命之花就会开放得更加璀璨。

三、学会暗示

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于正面的道德“说教”有明显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比较强,如果班主任把一些道德“说教”由“明示”转变为“暗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会共情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所思所感所为,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能理解、关心他人。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就会“感同身受”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又不忘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会让学生体会尊重别人和做人的尊严,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情宣泄和释放紧张与压力的机会。

五、学会放弃

享受教育意味着一个处在自然自发状态的人,逐渐成为一个在教育上达到自由自觉的人,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育者要学会适当地放弃。当学生因异往过密而焦虑时,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而放弃说教;当学生为了自尊而说谎时,班主任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放弃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因选择而艳丽,会因放弃而精彩。

总之,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是必要和有效的。

篇8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篇9

各个初中校园在专注于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应当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及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以便于避免很多初中生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或者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与探析提供完备的知识及学习储备。因此,在整个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与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及学习成绩上。因此重知识,轻心理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可谓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知识能力素养,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了知识讲解和例题分析上,很少会通过物理知识为学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力较健康指导。在此种教育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其他价值意义。

1.2部分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策略

不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初中家长对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观念和意识也较为淡薄,这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除去要自学校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当关注的是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优化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干涉本身较少,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有限,因此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有部分家长,当其发现自己孩子步入初中阶段处于叛逆期时,便对之以严厉打骂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无疑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抗拒感,增添家庭矛盾,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很大一部分人痛苦的正是完全没想法,很空洞,看别人都有特长而自己却没有,不仅如此,自己也即使有了目标也不知道怎么走。另外,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之前的人生一直都有参考答案,因为其整个学习和生活都是按照家长的引导和布置而完成的,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因此初中后叛逆心理严重,出现了“报复性”逃课、逃学、沉迷游戏等情况,这显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部分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部分初中生由于个性鲜明,争强好胜,性格突出,且爱博人眼球,会选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宣泄愤怒。这不仅会伤害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威胁到周边同学营造不良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氛围。同时,很多初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表示,自己定好的目标不能及时去着手实施,或者制定目标却坚持不下来,对于很多知识感觉记不住,对很多事情保持三分钟热度,但又因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或者生活问题不得不处理,进而产生焦虑、拖拉的情绪,甚至有人呈现逃避型人格。最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很多年轻初中生却沉迷于打游戏、看花边新闻,不珍惜时间,放任自己一直空洞下去。

2基于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分析

首先,基于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手段,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各个物理学家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程度。如此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能够为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例如,面对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平衡性选择,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假如陪伴孩子便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但是忙于工作又会导致自己对子女疏于管教,担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家长对当前状况和可选方案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去调查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协调工作、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协调整理,有所取舍,才可以统筹兼顾,同时做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另外,针对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大家,应当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合理为自己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突出性问题,自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谋求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调节手段。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如下理念和策略:改变是一项投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掌握这单元的物理习题,再掌握下一单元的习题,逐渐建立信心。

3立足教材,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认真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趣味性的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物理知识及心理教育引导教学的多种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用多元化的形式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整体兴趣和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特点,改变过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并且掌握有效的课题教学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蕴含着颇多的德育及心理引导故事和元素,相关物理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启迪。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万有引力”的知识时,教材中便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趣味故事讲解,教师可以自相关内容入手,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视作品还原当时的场景,请学生在动态的欣赏过程中体会牛顿善于思考、积极进行物理生活化学习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激发学生的效仿热情,提升学生物理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4平等教学,温厚待人,鼓励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给予每个学生发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关注关爱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给予同等的帮助和尊重。给予物理学困生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关注其学习心理健康情况,对峙进行良性引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便接触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发言。这时,我注意到班上一名物理学困生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欣慰,于是将其叫起回答相关问题。这名学生大胆发言,阐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将筷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观察到筷子形状变化的现象,认为其现象能够体现出光的折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言语上的肯定和掌声的鼓励,当众赞美其,善于观察,并在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的优良品质。鼓励大家向之学习,同时引导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积极发言,踊跃与大家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课堂发言与表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其物理成绩也有所进步。这名学生也由最初的不善言辞和沉默寡言,逐渐变成了后续性格开朗、主动与学生老师交流请教的良好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吝夸奖,循循善诱,侧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兴趣,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文化进步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5基于小组合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知识文化教育进度下,为学生穿插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念,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另外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和心理健康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相较于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大多数初中学生喜爱进行团体性、小组性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另外,“实践-理论-实践”的行事模式,课前做题-课上听讲-再做题,亲身经历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游戏化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体会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鼓励大家在跳绳的过程中体会身体腾空后所产生的重力感,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互相鼓励,记录跳绳的次数、每个人对重力的感受。在合作跳绳的物理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勇敢坚强的学习与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的积极度,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另外,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也是后期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速度下身体重力的感觉,以及对地面踩踏时回馈的力量感。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思,为其以后的物理探究埋下良好根基。

6案例引导,立足实际,树立榜样,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策略性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可以依据例题分析和知识讲解,挖掘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以案例性、视频性的展示方式,给予学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汽车与高速路上行驶,始终保持速度不变,求解到达目的地最后花费时间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解答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路上真实行驶的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和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同时在学生掌握了物理速度解答及例题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穿插播放一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变速或加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和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今后的驾车行驶时,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前进,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另外,教师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演讲,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心理困惑,表示:“遇到问题,先找到解决办法,告别纷扰,去寻找生活的物理宝藏,留意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带给自己生活的一种舒适感。也可以先定制一个小目标,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告别负能量,每天追求一点进步。最后,可以时常去记录一场生活的变化及进步,诸如又做对了一道物理题、成功背诵了一个物理规律,这些点滴积累都能够让你变得更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逐渐提升!”

篇10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是人生变化最快、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何塑造中学生完美的创造型人格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课题正是以心理健康干预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为研究目的,以2006年9月入学新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调查、测量等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完善的方法。

3.案例分析法:围绕典型活动及经过筛选的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教育活动,对样本开展纵深研究,以寻求有效的对策。

4.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揭示现象的矛盾及规律。对大量零星的、杂乱无章的调查信息进行简缩、概括,使其显现清晰的特征和规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不同年级的城市中学生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或人格缺陷、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2.探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合理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

3.注重教师队伍的心育观念更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之路;

4.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5.建构适合城市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模式。

四、研究过程概述

(一)前期准备(06年3月~06年9月):对取样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并通过调查,分析其心理障碍的成因(学生、教师、家庭三个维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二)实施干预(06年9月~09年4月):矫正研究阶段,通过长达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层面),干预取样学生的人格形成,进行跟踪测评,分析干预效果。

(三)总结阶段(09年4月~09年6月):对取样学生进行最终测评,与入学测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其心理健康成长水平,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构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五、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三维三层三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三维”,指从学生自身、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时,注重三维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所谓“三层”,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关注到学生自身所处的受教育层次,对于初中生而言,可以理解为三个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及解决方式;所谓“三步”,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紧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和时效性,通过“测评筛选―心育干预―跟踪反馈”三个步骤开展研究和教育,力图实现尽早关注学生心理障碍,及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全面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图 1 “三维”释义图

如图1所示,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本课题组成员认为,要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维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责任必须由学校担任。图中①处只有师生两个维度,②处只有学生、家长两个维度,③处只有教师、家长两个维度,④处为三维交叉点。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往往更着眼于①处,随后,才慢慢发展到③处,进而延伸至②处,这一普遍规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一切心理健康干预的手段必须经由教师、家长去共同影响学生,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课题组得出了“三维”教育这一模式,并做了许多具体而有意义的工作。

图 2 “三层”释义图

如图2所示,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发展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差异性,为此,课题组在开展研究之初即确定了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实际年龄,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例如:针对普遍存在的交往问题、入学适应问题等,学校在七年级以“心语社”这一课外学生社团的方式,开展了团体性的心理适应性训练;针对八年级出现的男女生情感问题、学困生挫折、因青春期叛逆产生的家庭问题,采取一对一的面询方式;针对九年级出现的升学压力、职业选择问题,开展了主题研讨会。

图 3 “三步”释义图

如图3所示,“三维”“三层”面向的是大部分学生,而“三步”则是侧重于对经过前期测评后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甚至是人格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这三个步骤的核心步骤是干预。此处的测评筛选一般是指入学检测,也不排除因出现特殊症状而进行的针对性测评。而跟踪反馈是指在经过一段时间(至少3个月至6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以后进行二次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考虑是否中止干预。

(二)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平台,营造和谐的校园心育氛围

1.“心语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合肥市初中率先成立心理咨询室,由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五位心理师和德育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每周一到周五轮流值班接待来访学生,同时接受家长、教师咨询。

2.网上心灵驿站――三维交流的快速通道。在学校的德育在线网站上设立论坛,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网上点对点的直接咨询,网站的留言反馈版块和校讯通平台同时接受家长的咨询。通过这种方式,一些涉及学生隐私的话题能够有效地收集到心理教师处。

3.心语社团――学生喜爱的心灵家园。心语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生力量,它的成立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在此学习初步助人自助的技巧,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将心理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教师心育能力有了可喜的进步

实施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挥出实际效果的三年,也是培养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三年。学校于2007年12月承担了合肥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课题负责人曹秋敏校长作了题为《从“心”沟通、共创和谐》的工作汇报;2008年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修会上,课题负责人曹秋敏校长应邀参加会议,并详尽地介绍了我校自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申报以来,围绕课题工作开展的一些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与会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省级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检查暨成果交流会、省心理学会年会、第三届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等,向大会递交研究论文,多人分获不同等级奖项数次;课题组主要成员杨梅艳老师主讲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安徽省初中的示范课,受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陈虹博士的高度评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刊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安徽专刊中。

六、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干预方式较单一。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测评、筛选、约谈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这一方式的好处是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感到,其实许多心理问题在学生中具有广泛性。下一阶段,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面更广、互动性更强的心理活动课。

篇11

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了制订知识能力目标外,还要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进心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榜样人物、事迹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心理教育,坚持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启发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自信心,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力争做到语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美统一。如九年级上册课本曹文轩作品《孤独之旅》讲述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经历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成长历程。笔者在讲读本课时,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速读课文,梳理情节,通过品析心理变化概括人物形象;二是细读课文,说说“孤独”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读心理,说变化――换人称,话人物――品细节、聊孤独――变形记、聊成长”四个环节来落实目标,通过变读、创读、补读等课堂活动,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了解杜小康从出发到达安顿放鸭的经历并感受他从茫然恐惧孤独成长的心路历程,深刻理解杜小康从一个软弱、恋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但当的心理成熟的小小男子汉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用心理描写的方式,谈谈成长中遇到的孤独或困惑。曹文轩曾经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为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形象地解答了如何面对孤独和如何走出孤独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和辅之以开放式启发式的心理教育更是加深了学生对孤独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是初中语文作文与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建立师生互动的沟通平台。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由于课业紧张,许多初中学生埋头于书山题海,父母包办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致使他们几乎无暇或无意与父母师长同学进行情感交流,可能会出现诸如孤僻、冷漠、抑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让父母感觉孩子没有朋友、无情感不懂事。其实从近几年河南中考作文倾向于学生感悟类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已经反映出这种主动引导的趋向,笔者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类作文情感以及心理的写法,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体会情感,定期开展了诸如《记住这一天》、《温暖其实就在我身边》、《难忘那个》此类题目写作课,许多学生都写到了父母长辈对自己的亲情,同学之间的友情,老师对自己的关切,陌生人对自己的帮助,这让笔者大为感动,感觉学生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感受力有些钝化,需要借助外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学生通过写这类作文,有意识地去体悟和感受每一份关爱每一份情感,捕捉心灵的悸动,以S富情感,陶冶情操,砥砺思想,更好前行,这样就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三是初中语文课外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如搜集格言、警句,组织课前演讲,演改编话剧,召开辩论会、课外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时间上课外活动一类是例行安排,如每周读书笔记摘抄,让学生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家长进行摘抄点评,笔者每周批阅,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情感关注重点,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课外活动另一种是随机安排,及时利用各种机会引导或解决当前社会热点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如一次读书会上有学生对《中国1946》这部著作进行赏析,谈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举国上下高兴得发疯、流泪的情景。笔者就此趁势利导,与学生聊到2016年8月15日这一天许多大型中文网站头条了某艺人离婚事件,而对日本战败纪念日如此重大的事件只字不提。针对此类新闻娱乐化、价值观人生观模糊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枯燥无味的说教远胜于鲜活的现实场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让学生学会选择,避免受不良社会现象或思想的侵袭,逐步形成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判断,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取向。还有2016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后,笔者专门组织学生讨论巴西里约奥约会中国女排夺冠一事,让学生回忆和感悟一个团队逆袭命运、咬牙死磕、绝地反击最终迎来气壮山河般胜利的过程,让学生看到了理想的复苏,看到了奋斗的价值,看到了精神的力量,使学生获得一种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心理暗示,为以后艰苦的学习和面临逆境的成长做好心理准备。

篇12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健康心灵、培育高尚品德的最佳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初中学校心理教育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为了找到初中生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我们先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心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因素的培养与帮助。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德育目标之一,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使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开展的状况

(一)混淆了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

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但并不是某种行为表现就是心理问题,或者就是心理问题。比如李英锋老师接待咨询一位有偷窃行为的初三女生,多人都认为是品德问题吧,但经过咨询发现,有她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品德问题,也有她个人的心理因素.因为她父亲是孤儿,她出生八个月父母去打工,就由太奶奶照顾抚养,太奶奶年老了,过哪里都可以随手拿别人的一些吃的用的,一般不是太值钱,人家都不说她,小重孙女跟在旁边也就“学”到了这种行为,小学五、六年级父母回来了,有父母的监管和教育,她慢慢的改掉了这种行为。但上初中二年级后,心爱的妹妹意外死亡,她的“拿别人东西”的欲望又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但一旦被别人发现她却能很快地承认。我们认为,这种表现主要是心理问题。

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或者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容易把心理问题严重化,比如,2010年9月底,我们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初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一项“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竟然高达37%,居首位,而“学习压力”,“焦虑”两项紧随其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的同时,往往会对课业学习不良影响,二者又互为因果。因为他们才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一个月的时间,要适应新学校、新同学、新环境,还有与小学多得多的学科和不大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内心焦虑。强迫症状是这些焦虑情绪的综合体现,是为缓解内心焦虑而出现的强迫行为。2011年12月中旬,我们对下一届新生做同样的测试,“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从13.3%降到8.1%.这说明,来到新学校差不多一个学期时间,经过月考、段考的磨练,有部分学生已经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因此,焦虑情绪逐步降低。

其实,没有一个学生不看重学习成绩的,当学习压力大,焦虑情绪难于有效排解,也会造成情绪不稳定而做出一些偏离道德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随意杂拼。

目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以健康教育名义所开展的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这不仅仅是心理专业教师缺乏的原因;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三是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

(三)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二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由此可知,虽然,德育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但二者不能相互取代。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育是德育的核心和基础,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德育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而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统一的。如果放松了对初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可能使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也会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把心理教育引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把品德教育与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初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可以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那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尚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育体制的局限。

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校对心理教育已有一定的关注,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中考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分数成了教学质量第一指标。每年考上重点高中人数多的学校,报读者趋之若鹜。心理辅导课成了摆设,是其它学科抢课、填课的目标,心理咨询室工作常常是领导遗忘的角落,没有领导直接分管,没有课时量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以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分数来衡量,德育处多半行纪律训诫、处罚之功能而已。

(二)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局限。

首先,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太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其次,一部分班主任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对班级管理以及集体主义培养的重要性。与其他科任老师比,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角,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大部分是学校管理任务的下达者、监督者,主要体现了管理功能,没有体现德育功能。其实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用心去探索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三)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脱节。

一是以管代导。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不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倾听学生的心声,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割裂开来,工作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没有联系和沟通,结果事倍功半。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第三,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没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而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学校周边各种网吧遍布。所以造成“在校三年教育,出校三天变坏”的现象屡屡发生。

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找到契合点

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等,德育的方法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二是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调查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三是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四是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寓于活动之中、心理咨询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教育法、心理诊断法、心理干预法等。

由此可看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交叉关系 ,开展德育工作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因为(1)二者终极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2)内容互有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有些人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心育德”。突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3)二者开展活动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我们开展具有教育内容主题活动形式时,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规模可大可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团体活动操作过程一般分为:热身——活动——感悟——分享——总结。一个团体活动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大约持续一个半月左右。人员在15位左右、每次时间在60~90分钟为宜,开展活动的频率(时间间隔)为周1~2次,次数为6次左右。当这一模式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时,由于时间比较短,内容可以简化,操作过程也可以简化为:热身——中间过度————总结。

关于开展主题活动形式的内容参考:(1)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如:人际交往方面、培养良好习惯方面、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方面。(2)校级的主题活动,如安全教育方面的、卫生方面的、励志方面的、社会公德方面、爱国主义方面。活动的方式可以采用讲故事、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心理倾诉、行为训练等,还可以根据内容策划成心理小剧(如把内容编成小剧本,排练、拍成DV等)。

我们开展教育活动决不能是昙花一现,要形成学校常规的教育工作内容。那么,如何才能长期有效开展主题活动?

1.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或某专职心理教师就可以完成,需要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有效配合。因此,作为初级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甚至谙熟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在育人工作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师个人的魅力和感召力,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言,行其道”。

2.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掌握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方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联系学生和家长的桥梁,是协调各科教学的中介。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应该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老师缺乏,这是目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基本队伍。

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形成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安排

学校德育工作要确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开展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是否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摒弃一切“以罚代教”的做法。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家校配合,改进家庭的教育模式,形成良性的亲子互动。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就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在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必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学校教育如果能够真正将两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更有利于共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13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至上的情况,所以在中学教育中,更为重视的是知识教育,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相对的单一,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在家长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这个学生就是失败的。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在很多学校,学校领导看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好不好,就看这个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单如何:成绩好,就认识班主任工作做的好;成绩不好,领导就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失败。

这种判断的单一体系,让教师和学生都唯成绩为上,学生只看成绩,班主任成功与否也只看学生成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班主任工作中重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现状造成了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成长中,班主任没有扮演好学生们心理健康导师的重要角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其实是过于注重了学习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却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才成为全面的人才。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让班主任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却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就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采用具体个体具体对待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统一对待方法。比如,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和家境差的学生,其实在青春期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不同的。家境好的孩子自卑的心理没有家境差的孩子严重,可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用同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待他们,工作成效就会不大;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在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同样地有了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但是这一时期的男生和女生所思所想大有迥异,针对不同的性别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些班主任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同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又如何能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总之,家境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学生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当前很多班主任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工作方法,这是不科学的。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方案研究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一)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所偏废。其实,这两者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要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的成绩好的同学在短时间内会产生骄傲情绪,针对这些学生,可以用开打他们视野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笔者是这样做的,如我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成绩很好,我会告诉他们:“在自己所在的班级成绩好不能骄傲,还要看到更大的更远的目标。”我会告诉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这个成绩放在全校、全市,其实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告诉这些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之后,能够有效果的遏制他们的骄傲情绪;相反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会产生自卑情绪,我会反复的激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稳扎稳打的提高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把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同学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的同学,能让优秀的同学更优秀,让落后的同学不放弃提高自己。

(二)具体心理问题具体对待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似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其实成果效果往往不好。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将结合初中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谈一下笔者总结的一些工作方法。

针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方法。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于是家长和学校就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他们,越是这样越造成他们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们这种逆反的心理,笔者采用“以柔克刚”的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先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被倾听的诉求,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得到他们的理解。放下自己班主任老师的架子,试着和孩子们做朋友,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地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在叛逆期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他们往往也能虚心地接受并和教师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针对早恋的一些措施。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发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早熟的现象很普遍。大多的男生在初中的时候有了遗精的生理现象,女生也出现了月经的生理现象。男生平均在14.5岁,女生平均在15.2岁出现了首次性冲动。有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甚至有的大胆的男生女生在这一时期有了所谓的“早恋”。面对孩子的早熟,笔者从来没有粗暴地对待。孩子们在成长中对异性产生了感情,这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学生们的这种情愫,不但不能压抑住,反倒会让早恋走向白热化。笔者会私下里找早恋的男生和女生单独聊天,听听他们的一些心声。在聊天开始,笔者会答应自己的学生会为他们的小秘密保密,不会告诉家长和学校,这样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比如,一个男生就曾告诉笔者,他对某个女同学有好感,因为她很会画画,而自己也很喜欢画画。笔者肯定了这个男生这种美好的情愫,让这个男生可以大胆地和这个女生正常交往,切磋画画的技巧。后来,这名男同学和这名女同学多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艺术院校。其实,在初中生中所谓的早恋,很多的时候和真正的恋爱无关,他们只是对异性的某一个特质产生了爱慕,如学习成绩好、会打球、唱歌好听等特质,都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美好的情愫,针对这些情愫,如果能认真倾听并正确引导,反倒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小结

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有两条经验:一是把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不可一刀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