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装实习工作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我在制板企划部学到的是绘制原型样板需要的基本知识,原来原型是用于描述基本的上身衣片、裙片和袖片结构的最流行的术语,所有的设计可以通过它得到。原型也被称为基本样板、原型样板或基础样板。制成的原型样板通常不加缝份,因为缝份有时会影响比例,妨碍设计变化的展开。原型样板也可以用来作为纸样。如果采用,就必须加上缝份和贴边。在学习绘制原型样板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让我懂得了绘制原型样板与纸样的一些术语和步骤,例如什么是闭合省道,什么是对位、刀眼等等,实践使我对这些专业名词的理解和实际的运用。
还有,实践使我懂得,在检验原型与纸样的平纹细布的准备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例如用平纹细布检验原型样板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将所用织物熨烫定型,使织物的经纬纱线彼此间互成直角。若织物的上边没有沿丝缕裁剪,则通过撕布调整,或是先抽出一根纱线,再沿着抽出的纱线裁剪。织物的经纬纱如果歪斜了,平纹细布必须经熨烫定型,以使经纱与纬纱彼此完全垂直。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测量人体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因为人体测量是针对特定的造型或者个体,由于人体上的线条没有人台上的那么清楚,在人体上测量就显得更加困难。而且,人体是有弹性的,尺寸还会随着人的呼吸变化而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下了很大的工夫和汗水才把握了其中的要点,之前在书本中略有所知,但实际操作情况却更加困难。重要要把握好前颈点、后颈点、侧颈点和肩点,在这些部位放置小块有色胶布,把握好腰节线等等,这些都是测量人体的准确度的基本要素。
在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绘制原型样板知识和测量人体的技巧之后,上司杨小姐开始让我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使我后来知道,一套准确的基本原型,对于制作辅助样板和纸样来说是必须的。一套基本原型包括:合身袖片原型样板、直身袖片原型样板、带肩省和腰省的前后片上身原型、带腰省的前片上身原型、带领省和腰省的后片上身原型、单省前后裙片原型、带两个省的前后裙片原型、带省的前后合体上衣原型、无省的前后片上衣原型、前后裤片原型、连衣裤原型、合体连衣裙原型、公主线连衣裙原型、长衣身原型、帐逢式长衣身原型、披肩式长衣身原型、卡夫坦式长衣身原型,其中卡夫坦式长衣身原型还分为有肩省和无肩省两中形式。但实际上,不同的服装企业甚至同一企业,采用的原型都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某一指定的规格,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会采用相同的尺寸;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台制造的差异,使得坚持对指定规格采用同一尺寸的公司亦有不同。但绘制基本原型样板的原理并不受测量值差异的影响。得到基本原型样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标准人台或人体测量值在纸上绘制原型样板,二是将立体裁剪得到的平纹细布转移到纸张上来。不论使用哪一种绘制原型的方法,所有的原型样板均需要平纹细布试穿检验,以保证缝线的准确性、平衡性以及良好的合体性。平纹细布上所做的修正必须更改到样板上。
在短短的差不多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使我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实践的证明和经验的直觉同样重要。
可以这么说,工作和做人是同一个道理,通过实习让我更加直接地了解社会、了解我的这一专业的特定性,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更加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弥补的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同时也认识到工作中要细心对待每件事,无论大小事都应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篇2
目的:
视觉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目标顾客、扩大市场影响和突出品牌形象,因此,绝不能只满足于热热闹闹的促销宣传和心血来潮的煽情手段。同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一样,视觉营销也必须坚持既定的理念和一贯的策略,并且在设计上予以充分体现。
意义:
视觉营销并不是新的武器,而是一门被我们遗忘了的武器。作为一种直观的营销手段,它其实一直默默呆在每个终端的幕后台角,人们对它的作用了解甚少,如同一个被雪藏的歌手。近几年当我们重新审视和了解它的作用后,视觉营销就开始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而其更大的意义是:商家们已经开始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掘它的潜在威力,同时在终端中进行系统的运用。
课题的主要任务;研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主要任务:
论述服装视觉营销的含义和范畴。
针对一个服装店而言,在色彩、造型、声音这些相关的影响视觉注意力方面进行分析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可能遇到的问题:
对现在服装卖场中的视觉营销的应用与服装本身认识不足。
视觉营销的应用于卖场销售是否成功
WiseMedia
解决方法及措施:
积极到阅览室,图书馆等有价值的位置查阅;学习研究,向指导老师请教;从自己实习单位的情况为起点,然后再到各大中小型服装卖场中更好的了解服装视觉营销对服装服装卖场的影响状态,从实际出发,慢慢学习服装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作用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完善课题。
论文大纲摘要
众所周知,人们所感受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传达到人们心智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工作报告。也就是说,视觉使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现代营销知识告诉我们,视觉营销是作好营销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从服装卖场角度来阐述服装视觉营销的作用和影响。
abstract
asweallknow,peoplefeelthe83%ofexternalinformationthroughvisualcommunicationtothepeople'smind.inotherwords,sothatvisualaccesstoinformationoutsideofthemostimportantandthemostimportantchannel.modernmarketingknowledgetellsusthatthevisualmarketingisessentialtopreparemarketingofoneofthemeansofmarketing.
thepurposeofthispaperfromtheclothingstoreclothingvisualperspectiveontheroleandimpactofmarketing.
keywordsvisualmerchandising;visualimpactcreatevalue;silentsalesman
正文:
引言服装视觉营销概论
服装视觉营销的概念
服装视觉营销的范畴
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店铺的整体色彩应用技巧
服装卖场的陈列设计
服装视觉营销塑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视觉营销的一些实例分析
zara店铺的空间设计与陈列形态
森马
jackjones
视觉营销迎来了春天
视觉陈列专家韩阳与《卖场陈列设计》
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马赛.工业设计与展示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毛春义.服装展示.湖北美术出版社,XX
[3]杜异,傅祎.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设计,岭南美术出版社,XX
[4]王春杰.世界展览新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XX
[5]赖涛.服装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韩阳.卖场陈列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XX
[7]许亮.展示设计.湖南美术出版社,XX
[8]陆华祥等.最新展馆展台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XX
毕业设计主要工作的进度安排
周毕业作品服装效果图的设计、毕业作品结构图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二)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视觉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目标顾客、扩大市场影响和突出品牌形象,因此,绝不能只满足于热热闹闹的促销宣传和心血来潮的煽情手段。同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一样,视觉营销也必须坚持既定的理念和一贯的策略,并且在设计上予以充分体现。
意义:
视觉营销并不是新的武器,而是一门被我们遗忘了的武器。作为一种直观的营销手段,它其实一直默默呆在每个终端的幕后台角,人们对它的作用了解甚少,如同一个被雪藏的歌手。近几年当我们重新审视和了解它的作用后,视觉营销就开始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而其更大的意义是:商家们已经开始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掘它的潜在威力,同时在终端中进行#from
课题的主要任务;研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主要任务:
论述服装视觉营销的含义和范畴。
针对一个服装店而言,在色彩、造型、声音这些相关的影响视觉注意力方面进行分析
服装视觉营销塑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可能遇到的问题:
对现在服装卖场中的视觉营销的应用与服装本身认识不足。
视觉营销的应用于卖场销售是否成功
WiseMedia
解决方法及措施:
积极到阅览室,图书馆等有价值的位置查阅;学习研究,向指导老师请教;从自己实习单位的情况为起点,然后再到各大中小型服装卖场中更好的了解服装视觉营销对服装服装卖场的影响状态,从实际出发,慢慢学习服装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作用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完善课题。
论文大纲摘要
众所周知,人们所感受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传达到人们心智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工作报告。也就是说,视觉使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现代营销知识告诉我们,视觉营销是作好营销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从服装卖场角度来阐述服装视觉营销的作用和影响。
abstract
asweallknow,peoplefeelthe83%ofexternalinformationthroughvisualcommunicationtothepeople'smind.inotherwords,sothatvisualaccesstoinformationoutsideofthemostimportantandthemostimportantchannel.modernmarketingknowledgetellsusthatthevisualmarketingisessentialtopreparemarketingofoneofthemeansofmarketing.
thepurposeofthispaperfromtheclothingstoreclothingvisualperspectiveontheroleandimpactofmarketing.
keywordsvisualmerchandising;visualimpactcreatevalue;silentsalesman
正文:
引言服装视觉营销概论
服装视觉营销的概念
服装视觉营销的范畴
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店铺的整体色彩应用技巧
服装卖场的陈列设计
服装视觉营销塑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视觉营销的一些实例分析
zara店铺的空间设计与陈列形态
森马
jackjones
视觉营销迎来了春天
视觉陈列专家韩阳与《卖场陈列设计》
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马赛.工业设计与展示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毛春义.服装展示.湖北美术出版社,XX
[3]杜异,傅祎.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设计,岭南美术出版社,XX
[4]王春杰.世界展览新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XX
[5]赖涛.服装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韩阳.卖场陈列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XX
[7]许亮.展示设计.湖南美术出版社,XX
[8]陆华祥等.最新展馆展台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XX
毕业设计主要工作的进度安排
周毕业作品服装效果图的设计、毕业作品结构图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三)
篇3
一、传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高校中,尽管也提倡创新创业,或者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但是目标不明确、组织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这些高校中的工作人员会下意识地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或者为自主创业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另外,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没有建立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传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往往是依据单一学科的教学发展需要而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实践环境相对封闭,实验教学目的单一,各相关学科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十分有限,资源分散,相关学科资源不能共享,各专业方向间的实验教学不能融合贯通与渗透,出现高投入,低效能的现象,抑制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缺陷,导致学生一直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中成长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死板,学生极其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虽然教育部门针对以上问题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了一些活动,包括各种创新大赛、科技竞赛、创业大赛、才艺大赛等,期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由于这些赛事类的激励措施并不系统,只重视学生短期创造思维开发,很难改变学生在长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养成的单向被动接收知识和死板记忆的习惯。这些活动的结果往往只是在当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无法给学生带来持续的创新创业热情,更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创新和创业相关理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一大关键点是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多为在校教师或辅导员。这些教师自身不具备丰富的创新或创业经验,有些教师甚至从没踏出过校门半步,缺少社会和企业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的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方式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尽管有些高校偶尔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或管理人员为学生进行讲座,但是仍然无法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拟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力求加强学科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建立全新的“关系形态模式”,力图加强教学体系与应用体系的有机组合、互动发展和能动自组。“关系体系”是一种动态的有机型结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自我互动平衡型结构模式。主要具有交互性、就业性思考的特征。“交互性”,专业系统各部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是一种良性的结构方式,互相连结、互相支撑;“就业性”,关系系统就是与内部外部各要素相互“对话”交流能量、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体系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结构模式,在交互的平衡当中,发展自我,达到关系体系的互赢。
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愈来愈多的创新实践活动仅靠独立的学科体系很难完成,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配合,这就要求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团队,因此结合学校其他院系组成实践教学的“内部生态圈”和企业、实践基地结合的“外部生态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按照校企双赢的思路,通过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依据优势的互补性找到学校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有效结合点,真正做到校企双赢。
3.校内实习基地在艺术馆三楼的服装制板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和服装制作工艺实验室、机织物设计实验室、针织物设计实验室,目前随着对于学科投入的增加,还有望在特殊功能服装材料方面开拓研究范围,加强科技含量。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沈阳5305服装与服饰公司、沈阳中沈服装有限公司、海城南台东越制衣有限公司等5个实习基地,目前正在联系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达到确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满足服装专业学生实习课程的需要。依据校企双赢的思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将部分课程的课堂直接设置在企业的工作室或车间。通过教学基地的实践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实战演练并有效地提高技能,达到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4.同时,借助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和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我专业积极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倡导企业建立行业岗位人才标准,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使我院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解决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教育部的这个工程会采用不同的模式,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以从中选择符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形成系统性、多样性、渐进性、贯穿性四个特性,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使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成果丰厚。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到校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现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面。
5.目前国内高校综合学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做得较好的有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等高校。国际方面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虽然教学体系、模式不尽相同,但宗旨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目标,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经验开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模式建立,构建并完善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生长性、动态平衡性和交互共享性,强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内部与外部形成有机互动,校内与校外相关产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效调整,可实现设备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明显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校企双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教育的能动性,使企业从被动接收学生实习转化为主动邀请,有效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明显地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琳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82~86
篇4
1.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
高职院校建立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规定,学生校内实践主要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学生实习的经验,按照本专业狭义的体系设置校内实践基地,它主要体现在从单个专业本身,即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阐明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岗位与课程的结合、仿真模拟等形式体现。
2.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技能素质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矛盾。一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素质不可能做好某一岗位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没有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又不可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各方面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是全面素质的显著特征和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不可偏废。
(2)在实训的安排上,存在着集中实训教学与分散实训教学的矛盾。分散实训虽然能与实训平台保持合理的组合,却又给实训师资、实训组织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也给班级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混乱。
(3)在实训教学的功能上,存在着实训学习功能与经营管理功能的矛盾。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犹如工科学生的实验活动,有一个让学生熟悉、适应、参与的过程,自然存在时间、机械设备和资源的开支与损耗过程,学生设计制造出某种成功的产品是其实践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实训的唯一目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可以作为评定检测学生的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其唯一的依据,因为挫折和失败对实训者来说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收获成果形式不同罢了而已。
(4)在实训教学的方式上,存在着课堂模拟实训与社会实战之间的矛盾。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收到不是实战胜似实战的效果。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实训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充分认可与肯定,特别是在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更加广泛地使用。
二、专业链主导范式运作的理论基础
“专业链”,指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链条式”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专业设置模式。专业链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必须依托优势转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链和专业链平台,以此对接地方(区域)经济产业链;第二层次,是在相关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科学打造专业链,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专业链的研究和实施,国内高校并不是很多。目前只有少数职业院校有所探讨,主要存在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以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学生就业无缝对接,学校专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并适当进行调整。第二种类型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奉化职中为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信息产业链,宁波奉化职中形成了“服装设计、服装财会、服装外贸、服装工艺和服装模特”链条式的专业格局。这两所学校主要探索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
三、专业链主导范式的构建
1.以温州名购网为平台,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链
早在2009年上半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温州市政府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温州名品购物中心”目标的号召,在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温州名购网”,中文版网址为。经过近2年的运营,市场反映良好。
2.以学生技能竞赛为核心,推进专业核心技能向外延伸
从2008年开始,我院多次组织各教研室教师调研讨论,在不断变革的经济体系中如何提高经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决定在学生中以各类技能竞赛为核心开展提升综合素质。在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既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增量变化,又体现专业群内所需要的专业核心外延技能的增量变化。
3.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实现专业群内顶岗与就业无缝对接
一方面,对于企业不需求,暂停或取消合作;对于开明企业主有需求的,且能够按照导师制提供学生顶岗的,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条件如协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到相关行业协会了解行业会员企业的近期动态,重点开拓有联合培养学生经验的企业作为作对象,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共赢。
4.以学生自主创业为补充,推进专业间核心技能互补与优化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态势,我院主动抓住这一机遇,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2009年开始,每年邀请淘宝网专家到学院为学生提高理论讲解,学生受益匪浅。
四、结论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专业链思想,以某一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重点专业上游职业技能到下游职业技能的链条,形成循环回路,依此带动辐射整个专业群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在开放的状态下,学生整合各种资源,按专业链技能要求参与、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真实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迁移能力、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专业链”:奉化职业中心服装专业设置新格局.奉化教育网,2007-9-6.
篇5
二、师资队伍
要加强师德管理,教师要爱岗敬业,要多渠道、多层次提高自身知识结构,要多走出去、请进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之更快成长为务实的“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又能操作,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流的学生。学生在校能学到较多的真才实学,就读职中的积极性才会提高。目前职校现有教职工65人,在校生453人,其中普高223,职高230人。从专业学校毕业的专业课教师4人,在职专业培训的专业课教师6人,工勤人员5人,文化课教师50人。目前专业课教师严重缺编,主要原因是在每年大中专生毕业分配时都是师范类毕业生才能到教育部门,非师范类的都不能到教育部门。建议政府在教师的配备上,职校可从其他专业院校进行招录,以充实职校的专业课教师。
三、招生就业
丹寨县每年的初三毕业生在2 200~2 500人左右,普高招生情况为:去年民中招1 000人,去凯里等其他学校就读的近200人,还剩近1 000人。去年丹寨县发行面额为200元的职业教育券400张,一年制的学生每学期交200元学费、三年制的交300元学费,但去年学校只招生161人(州划的任务是570人)。去年中央、省财政又分别按人头划拨1 000元及500元的助学金给学生,职校有200多人共获得16.55万元助学金,可以说在职校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没交学费。2007年3月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经调查了解,学生不愿到职校就读有以下原因及对策。
1.没有明确读书目的
读书是为什么?读书是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有不少人似乎弄不明这一目的,把读书理解为单纯的考试,升学、就业。于是考不好试就不读书了,升学无望也不读书了。自然考普通高考无望,考大学就更无望,那还读什么书?不知道多读书与少读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是不一样的。如果认识到自己哪怕成绩再差,只要相信付出努力就一定有进步,只要不断的进步,就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学生读书就会有动力,父母送子女入学读书就有激情,考不取普通高中读职中也能发展、也会大有前途的观念就会形成。
2.就业观念
现在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只有“吃皇粮”(领国家工资)才是最好的就业,其他的哪怕待遇如何的好,也只算是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自然就不是最好的就业。事实证明,就业的道路很宽广,只要能生存、能发展、有出路,就是很好的就业。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各行各业都必须实行强制养老保险制度,人们晚年有可靠的养老保险金生活,而不是仅靠单一的退休金生活,这样,人们自然不会认为只有“吃皇粮”才有养老保证,才是最好的就业了。当人们的就业思想正确,就业思路拓宽,也就认识到读职中,只要好好学习,有一技之长,同样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同样能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同样在工作中找到光荣和自豪感,这样,支持子女就读职中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初级中学办学思路
现在各初级中学老师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以读完初中上高中直至上大学这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办学观念,贯穿始终。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学生仅在理论上有所收获,而忽视了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性,思维创新薄弱,动手能力差,出现“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了。因此,首先要从社会大气候着手,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入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只有思想认识统一了,才能上升到自觉行动,积极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中职,以确保中职的生源和生源质量。
篇6
接下来的几天我就一直在卡单部实习,每天每天要背卡单产品的信息,哪家保险公司有哪些产品,保障额度多少,适合哪些职业种类,适合那些人群,有哪些是拒保的职业…...一下子记这么多东西,感觉头都有点大,但是要接待客户的话,必须要记住,所以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加油!这时明白了要永远对自己有信心!
在卡单最紧张的一天是第一次坐到前台正式接待客户,登帐、填单子、收费每一步都要认真细致,但是当天客户来的非常多,对还不熟练的我来说,简直有点力不从心,虽然很认真的去做,还是出了好多错误,幸亏有师傅帮忙善后,才不致于有太大损失,这一天让我深刻的感觉到业务熟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稳重的重要性从这里开始发掘!
每一天都在接触着形形的客户,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热情而且宽容的,但是也有一些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客户,他们要求特别苛刻,一不小心就把他们的得罪了,这些人真是让人疲于应付,但是你还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继续为他们耐心服务,这种情况还是为我们上了实实在在的一堂余人交流课!交流真的是一门艺术,幸亏自己明白的不是太晚!
再后来到车险部进行实习,幸运的是刚好赶上公司培训新的员工,我就跟他们一起学起了车险算费,这里的学习不像在学校里的学习一样理论性那么强,这里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这里面有很多都是公司的老员工通过长期工作总结下来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因此感觉特别宝贵!等我们“黄浦三期”学员毕业时,公司朱总专门给我们讲了一下午的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公司准则和公司的未来发展等,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既不至于太盲目,也不至于没有动力!
公司现在与中国石化合作在很多加油站点开了一些车险的直销网点,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创新,而且在公司良好的管理方式的运作下,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让人感觉到创新的力量!真的非常佩服老总的头脑!这在我们以前接触保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的事情,想不到竟然在市场上悄然萌发,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是震撼在以后的学习中告诉自己一定要懂得活学活用,读死书,死读书竟会变得没有未来!
自己在世纪联众的每一天更多的是在发现自己,加速自己的成长,但是这种锻炼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自己每天早上挤公交从武昌到汉口,下午在从武昌到汉口,每天这么轮回!搞到自己现在看到汽车都有点晕,好在还知道坚持!坚持去发现美好的东西,学习有用的知识,虽然有点苦,但是痛并快乐着!
暑期的实习心得体会220xx年夏天,我的大一暑假,我如愿的参加了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校对每年的假期实践都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并为我们保驾护航,期待着我们能从中得到锻炼,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热心的态度,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
我们队的实践课题为许昌推进区土地利用调查。队员共有九人,并有三名指导老师。十几天的调查我们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农村,吃了很多苦,但更多的是收获。
我们此行,既进入政府机关与相关领导交谈,又深入农村与平常百姓畅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我们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但无论与谁,最重要的都是礼貌,以我们的真诚与笑容去和他们交流。同时,我们明白了要想获得相关信息,自己要有清晰的目标与要求,别人方能理解你,帮助你,满足你。
在推进区内的农村走访时,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民生”这一词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我们明白了国家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民收入的必要性。我们也体会到了农民经营生计的困难,而我们也大都是从农村来的孩子,更是由此想到了父母的艰辛,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奋斗,为父母分担家庭责任。
而我,作为这次实践队的队长,这项活动亦给了我更多的责任与挑战,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的能力与认识。从课题选定的一开始到组建好我们的团队再到队员一起为活动奔赴往返,到最终完成我们的成果,一步步一天天,我与它同在,牵挂着它,与它一起成长。我明白了要带领大家去做成一件事,首先自己要成竹在胸,有比较成型完整的想法,并且要有一定的自信,这样队员们才有可能信服你,与你一起完成任务。同时,沟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我们要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合作氛围,大家各抒己见,不时的改善我们的活动,使我们的行动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点,自己做的就不很好了,没能把男生女生带活跃起来。另外,作为队长,还需要协调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带领队员适应不同的新形势。
虽然在活动进行时,不可预见的辛劳与看不到的成果让我的一些队员退出了,但我看着我的其他队员,他们依然能不惧艰辛,他们和我一样,不甘放弃,这已是责任,背在肩上,我们年轻,我们不怕输。我们倔强的相信我们能坚持到最后,我们能做出一份成果,这就是回报。
在炎炎夏日,我和我的队员们穿着志愿者服装奔走在大街小巷,一起用汗水浇灌青春,用笑容同阳光比灿烂。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回忆,我们的暑假因为有它而没有虚度,我们的阅历因为有它而更加丰富!
暑期的实习心得体会320xx年暑假期间,在校团委的号召下,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我到秦皇岛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实习的项目是作为科普试验班的老师给三十几个小学生讲课,讲课期间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将实习期间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我是七月十五号去的,到八月六号结束,期间我一共讲了十五节课,讲课的内容是电子积木、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天文世界,共四门课程。而我是个文科生,对这几门课程早已忘的精光,更不用说给别人讲了,为了把握这次难得实践机会,我便一边自学,一边讲课,虽然是累了一些,但是感觉挺充实,尤其是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瞪着眼睛问我问题的时候,我感觉特别的欣慰,毕竟这也是一份体验,一种为人师的体验,也许以后自己并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回忆起来,也是自己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讲课期间,我跟许多孩子的家长交流过,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是多么强烈,更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分无私的爱,想起自己在家辛苦忙碌的父母,不禁油然产生一种敬意,在跟家长交流期间,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跟我谈了许多,她说把孩子就交给我了,使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师,既然为人师,就应该对学生负责,虽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更确切说还是一名大学生,但早晚也要走向社会,现在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任,才能对自己几年之后真正踏出校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七月十五号下午三点,我第一次蹬上讲台,那天是讲生物世界,刚走上讲台是,望台下扫视一下,那么多眼睛在看着自己,感觉真有点紧张,事前背好的“台词”全都忘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上家教的时候自己那么有感觉,为什么一上大课,自己竟不知所措了呢?这样跟学生“对峙”了几分钟,心想自己既然走到了这个位置,就临场发挥吧,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我就清了一下嗓门,开始讲课,也不知怎么的,一讲课,仿佛感觉又回到了我身上,也许是没有什么思想包袱的缘故吧,那节课结束后,我得到了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试讲顺利过关,事后我都觉的不可思议,心想自己身上还有不少潜力可以挖掘呢,不禁会心的笑了。
之后的日子,讲课慢慢步入正规,再没有第一次蹬上讲台的拘谨,也敢于放开讲了,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比较真诚的友谊。
最后一节课,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那些小学生天真的脸庞,及家长们满意的笑容,我感觉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因为我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没有什么比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最让人高兴的,我坚信这一点,我也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做的更好。
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五、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7
一、企业文化
网站是企业的窗口,企业需要通过这个窗口展示自己、拓展业务。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首先要找准定位———面向中小型企业初级编程和管理人员。我们要尊重现实,不能好高骛远。中小型企业的文化就是中职学校要引入校园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制度方面:让员工有稳定收入保障,长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归属感。其次是精神层面:包括价值观念、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第三是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包括企业LOGO、宣传语、广告语、统一服装或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没有统一标准,适合的企业文化让企业走得长远,由小到大,有弱变强。
二、企业文化进校园
(一)从环境陶冶开始。在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悬挂知名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的寄语,如马云、马化腾等说过的良言善语,本校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范例,这些都是对学生的精神激励。在校园楼道、墙壁建设“企业文化长廊”,着重宣传企业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标准等,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按照企业环境“包装”机房、实训室,使学生踏进机房、实训室就仿佛置身于公司办公室之中。(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教育。教师教学时,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把企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而更好的方式是让企业人走进校园讲解自己的文化,效果会更好更接地气。重庆旅游学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生科普企业文化知识,指导专业学习。该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准备。(三)尝试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济南长清职业中专利用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与企业联姻,一方面从企业引进技师、工程师作为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设计,并学习企业管理模式。该校在班级管理上尝试教师与工程师协同管理,取长补短,取得了很好效果。
三、校企合作,深入对接
本人对内蒙古、山东、重庆和湖南各地区中职学校进行了深入调研,就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与企业需求差异大;中职教师普遍缺乏项目经验,没有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不够规范,定岗实习机会不多等问题。当然,在调研中有一部分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办得很好,在重庆旅游学校,学校与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与多家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软件公司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在山东长清职业中专,学校大胆创新,与企业合作建立股份制经济实体,成立“长清工业培训中心”,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培训中心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该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前已为十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和外包服务,不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战”机会。这几所学校的成功激活了课题组成员的思路,“解铃还须系铃人”,中职学生目标是学得一技之长,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而中小企业也需要合格的员工,可以通过校企深入对接加快教学改革,达到学校教改目的。从调研中我们总结两点:
(一)选择本地规范
企业中职学生服务于本地,更多地选择本地企业是务实的策略。在重庆、济南等大城市会有一些大企业,但是这些大企业对学历要求较高,大学本科毕业是基本要求,而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本地没有较大的企业,所以中职学生更多地走向中小企业。选择的公司可大可小,但要签订相关合作协议,用法律保护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重庆旅游学校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深入对接方式
在长沙财经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多样,有“订单”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教学见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2+1模式)等。在长清职业中专,推行“螺旋提升”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能力培养计划,科学规划理论知识、模拟实训、社会实践三大课堂。三大课堂时间比例为2:2:1,学生每学期有1个月时间放在企业,这三大课堂在6个学期中不断循环运行,学生职业能力呈螺旋式提升,到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学生已经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了。
四、对接企业需求,促进人才目标培养
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为目的,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达到企业要求,则企业会毫不客气的辞退员工,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员工,从目前中职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来看,需要从如下几方面提升水平:
(一)从教师培养角度
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先后与10多家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分批分期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3个月或一个学期,让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熟练掌握网站开发项目。几年来,大部分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轮岗实习,提升了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与实际开发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角度
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课程设置陈旧、不合理。调研中发现个别学校一直开设ASP课程,而公司都在用,这就需要学校按照企业需要设置课程,要让课程适应公司需求,所学既所用,与公司无缝对接。
(三)从课堂教学角度
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项目实训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设计真实、典型的案例,精讲多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整个课程教学要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基础,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难度适中,甚至要尽量简单,这样才能建立学生自信,调动学习兴趣。
五、结语
结合目前社会发展及对同类学校进行调研,本文针对中职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与企业对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文化对接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入实践教学对接,提出了一些改善性的方案,希望能对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2、职业基本技能(1)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会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2)能通过网络进行商务信息的搜寻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信息过滤、整理、分析能力;(3)能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处理英文商务资料;(4)会应用经济管理与经济法知识处理日常事务;(5)会运用英语进行接单、制单、跟单等业务处理;(6)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同谈判能力;(7)能借助第三方网络商务平台进行网上店铺的开设、运营与管理;(8)能进行网站 规划与静态网页的制作;(9)能独立进行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篇9
1.2调查对象和方法
在针对会计人才需求方面的调查中,对揭阳地区105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其中83家企业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17家企业通过电话调查方式,还有5家在揭阳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揭阳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会议进行面谈,并发放并填写调查问卷。最后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1份,回收率为96%。在针对会计人才的供求方面的调查中,一方面,通过揭阳财政局会计人才管理系统查找2014年会计人才数量、职称等相关最新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揭阳工商局查找2014年企业数量等相关最新数据;最后,对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求职、就业等反馈回来的相关问题。
1.3被调查单位情况
从调查数据可知,在被调查的101家企业中,比例最高的是民营企业,比例达到84%。同时对应了从整个揭阳地区来看,民营企业的数量也占到所有企业数量的70%以上。另一方面,被调查单位中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重33%,服务业企业占31%,商业企业占比重21%,其他行业的占比重15%。
2.会计人才供求现状及矛盾分析
2.1会计人才数量现状及矛盾
目前所调查的101家企业中,每个企业会计人员需求量按比例加权以后计算的结果为:3(157%+423%+710%+1110%=3)。即,我们可以推测揭阳地区每个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概为3名。企业的总数量为16841家(预测需要会计人员数量为:168413=50523)。截止2014年4月,揭阳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有39848人。最后,可以知道揭阳地区会计人员数量的缺口为10675名。(缺口:50523-39848=10675)。因此,揭阳地区会计人才从数量上来看非常紧缺。
2.2会计人才学历现状及矛盾
目前揭阳市会计人才学历严重偏低,其中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比例仅仅占总人数的4.2%,而大专的比例也只占总人数的22%,而其余的73.8%均为中专及高中以下。而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揭阳地区单位中有40%的单位倾向于选择大专,15%的单位倾向于选择本科。因此,揭阳地区目前的会计人员学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3会计人才职称现状及矛盾
占有最大比重的是没有会计职称的会计人员,比重达到91%。在被调查的单位中,有42%选择了会计人员最好有初级职称。因此,揭阳市的会计人员职称严重偏低,远远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2.4会计人才能力现状及矛盾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首先,排名最前的是会计手工操作能力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分别是87%和82%,这个在意料之中。其次,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例也很高,比例也达到70%。反映了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不再局限于仅仅把账做好即可,而是需要综合能力。也可以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综合能力对于开展会计工作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从对会计人才能力的现状来看,比较欠缺的就是税务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会计人员的相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5会计人才经验现状及矛盾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有85%的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至少得有会计实习经历。而有59%比例的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至少得有1年以上的会计工作经验。而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最欠缺的就是没有会计工作经验,再加上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很好地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会计实习也比较困难。因此,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经验不足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
3.区域高职会计教育的创新体系
3.1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基础,开设区域特色的选修课
一方面,揭阳地区的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制药等一直是揭阳的支柱产业。同时,2005年4月,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了揭阳市为“亚洲玉都”的称号。另一方面,揭阳地区有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潮汕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两所院校的学生90%以上都是揭阳本地的学生,因此每年毕业生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会选择留在揭阳本地。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从事某行业的会计工作,如果对该行业或产品情况比较熟悉,则更有利于开展会计工作。比如,在产品成本核算中必然需要了解该产品的生产流程,才能计算出相关产品的成本。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具有揭阳地区经济特色的选修课,显得很有必要。当然选修课最基本的还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开设的选修课可以选择如《宝石鉴赏》、《食品营养与安全》、《汽车文化》等趣味性比较强的课程。
3.2从提高能力方面出发,创新区域高职会计课程体系
目前,全国高职会计的基本课程是一致的,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等课程。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如何创新的关键点在于,设计课程体系时,除了要考虑课程本身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本区域经济的特点。大部分情况下,高职院校受招生影响,本地生源都会远远高于外地生源,就业时留在本地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因此,结合本区域情况,创新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揭阳地区会计人才供求现状的矛盾来看,会计人员的协调沟通、团结协作和语言交流等能力欠缺。因此,高职会计课程里可以开设如《与人合作》、《沙盘实训》和《创业设计》等课程。
3.3以学校记账机构为依托,解决学生的经验不足问题
学校记账机构,即:以学校的名义申请成立独立的记账公司,以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公司的具体管理,同时,组织相关优秀的学生对承接的业务进行记账、登帐、报表以及报税等具体处理的记账机构。以学校记账机构为依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并参与到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一方面有利于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该记账机构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组成并进行管理及操作的,如何让社会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将相关业务交付给其进行处理是最关键的问题。从成功的经验来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学校必须作为该机构的坚强后盾,提供资金、场地、人脉资源及矛盾处理方面的强力支持。其次,教师作为会计工作的引导者。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深入到企业、事务所等单位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最后,学生作为具体会计工作的操作者。在工作中必须严谨、细致,保证会计工作能按时、保质完成,特别是必须做好企业特别重视的计税、报税工作。
3.4以证书作为就业敲门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取得的证书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进入会计工作的门槛;其次,最基本的资格证书是初级会计证;最基本的能力证书是英语证、计算机证和涉外会计证。高职学生在应聘时,学历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在对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在这些证书中,对应聘会计工作作用最大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证;其次是计算机证(包括财务软件方面的证书)、涉外会计和英语证也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应聘进出口企业的学生来说,涉外会计证在就业时就增加了比较大的砝码。因此,我们可以说“证书很重要,应聘就知道”,证书就是就业的很好的敲门砖。
篇1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规划即将成为山东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点,为更好的把握两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切实做好市场调研,结合滨州市乃至山东省未来建设计划,做好学院专业调整和布局,使学院“与市场共舞”培育雁型人才落到实处,使学院做到既对接两区发展,还要融入两区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和山东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也纷纷出台。滨州市拟争取的循环经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都已纳入国家规划。国家将在黄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重点建设滨州等四个港口、完善水利设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发展升级各开发区、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扩大对外开放……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
滨州市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滨发[2010]2号《关于实施“1010”工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指出,2010年全市重点项目安排主要分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三农”、基础设施、城市建设、节能减排、文化旅游、民生工程、展会活动10类,每类10个项目,共100项(简称“1010”工程)。其中支柱产业项目主要有宏诚家纺高档家纺织物生产线、愉悦家纺永久抗菌银丝棉项目、滨阳燃化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中海沥青含酸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等10个项目;新兴产业项目有长星集团年产量500台2MW风力发电设备项目、千山药业项目、西港园区造船项目等10个项目;服务业项目有中聚能源物流项目、京博物流迁扩建项目、黄河三角洲(铁路)物流园等10个项目;“三农”项目有沾化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华特希尔育种公司续建项目、滨城休闲观光农业、山东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10个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有滨州港2X3万吨级码头及方波堤一期工程等10个项目;城市建设项目有旧村改造等10个项目;民生工程有医疗卫生保障工程等10个项目;其它还有节能减排工程、文化旅游项目和展会活动三个大类。
“1010”工程的全力推进,如上所述,给作为滨州市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其他为高级技工学校)———滨州职业学院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只有尽快对接区域经济,调整好专业布局,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机制,滨州职业学院才能在两区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谋取与两区发展“共赢”局面。
2学院专业建设现状
2.1数量与质量
建院以来,在山东省、滨州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院师生艰苦创业,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在专业数量上从建院初的6个大类10个专业,发展到12个门类52个专业,占全国专业大类总数的3/4,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类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质量上看,新增数量下降而改造和停招专业逐年增加,说明办学综合效益和专业内涵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具体数据见图1。
图1滨州职业学院近10年专业发展统计图
2.2人才培养与专业布局
10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共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13034人。在专业布局上,涵盖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艺术设计传媒等12专业门类,其中医药、财经、制造、电子、土建专业群优势日渐突出,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日益提高。具体数据见图2。
2.3专业建设成果
几年来,学院共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主体专业2个、院级重点专业10个,专业整体布局与结构趋于优化,实训基地和精品课程建设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理工为主、文理兼容、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从校内看,共取得省级及以上各类专业建设成果29项,生化药品、医药卫生、财经、电子信息和制造分列前5位。
从全省看,专业建设相关成果总数量排名第6;但按国家级获奖数排名,同类院校中内涵建设成果综合排名第5位。具体数据见表1。
3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3.1专业布局与区域结构不匹配
从源头上倾听产业的呼声,通过我们的教育把专业办成让学生好就业、能胜任、受欢迎的专业,首先需要的就是市场调研,这是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
但在实际工作中,学院许多专业设置时并没有对拟新上专业的可行性、必要性、社会需求情况、省内外本专业设置和发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调研,没有经过实质性的市场分析,也没有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其后果导致学院新增专业无毕业生即暂停招生数高达60%,近3年改造专业0个、近2去年无一个新上专业,现专业布局与“黄蓝经济”产业布局欠吻合,不匹配。
还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稳定性与职业需求变动性之间存在矛盾。我们设置的专业是希望可以稳定十年、二十年,如果是这样,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形成,教师的专业水平才可以提高。但是社会需要人才不是这样的,我们十年以前需要的很多专业现在都消失掉了。产业发展变动非常快,新的产业在不断地产生,老的在不断衰退。
另外,学院有些问题还需要研究,诸如:哪些专业更适合高职教育?各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规格上如何突出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专业性?如何搞好适应生源多样性的教学观念更新?
3.2专业建设缺乏有力地校企合作支撑平台
2004年1号文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06年16号文进一步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全方位合作。
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存在合作目的异化的趋向(用工和就业),学院也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具体体现就是重理性研究总结,轻实践尝试探索。另外,区域内对学院专业建设产生影响的规模企业数量不够,对学院专业建设的参与度也不够,不能对相应专业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各专业与企业之间没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社会和学院也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专业建设缺乏有效地校企合作支撑平台。
3.3内涵建设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解读与问答》指出“专业特色是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这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内涵建设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课程建设存在目的异化现象,具体体现在重申报,轻建设、轻应用,精品课程及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上应用很少。
资源建设短缺仍是制约教学质量,制约“教学做一体化”的瓶颈。曾经出现的“黑板上开机床,课本上种庄稼”现象仍在很多领域继续延续。
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中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比例很低,参加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也很少。教师中曾下厂实践的比例不少,但有实质性锻炼的比较少,双师培养呈形式化倾向。这一状况影响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由于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就很难得到有效地落实。这里面不仅有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问题,也有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在下厂实践,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问题。课堂教学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学的内容无法迅速应用于社会”,“高职教学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处理有待完善”,“如何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实践,仍然认识不很清楚”,“课程安排不合理”,“实训教学力度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师资力量跟不上”等现象,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有待于提升,教学质量亟需提高。
4完善学院专业建设机制对策和建议
4.1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区域经济发展
4.1.1产业背景调研专业设置要有良好的产业背
景,要积极地做好各级各类有关黄蓝经济规划和方案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滨州市中长期建设规划等调研工作,做好当前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对接“两区经济”建设所涉及的主导产业及可能的新兴产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滨州市“1010工程”,学院应重点建设以下专业:纺织专业和化工专业———支柱产业项目,航海类相关专业和制药业———新兴产业项目,物流专业———服务业项目,农林牧渔业———“三农”项目,医疗卫生业———基础设施项目,还有制造、财经、电子和土建等类专业。
4.1.2人才需求调研
专业设置要有人才需求的数量支撑,要在区域内按规模(销售额)、按性质(国企、民企、私企等)调研企业的就业岗位、培养目标、企业要求、毕业生建议、岗位工作细目等,做好黄蓝经济的前瞻性预测,合理设置新上专业,调整改造现有专业,科学设置专业规模,进行中长期规划和布局,构建3-5个重点或优势专业群,打造一批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4.1.3竞争对手调研
对区域内高职院校及其专业规模进行全面调研和系统分析,调研竞争对手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危机,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4.2创设企业背景,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4.2.1对接区域内主导产业发展的规模企业活动
旨在创设企业背景,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同时,提出并践行“就业前置”理念,让用人单位提前并深度参与专业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环节教学。重点专业、新上专业和潜力强势专业必须有具体的对接企业。在推动机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做政策性要求,纳入考核,但最终要落实到机制上。4.2.2强化就业前置理念对接区域内主导产业发展的规模企业,深入搞好职业岗位分析,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用人单位深度参与专业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环节教学。
4.3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4.3.1增强政策导向,加强双师素质培养
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总体抓手,做好培训及测评活动,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顶岗实习探索,使教师带着任务、项目或技术难题去,带着实习已经完成或解决问题的成果回,避免形式;提倡“三三制”教师培养路径,即同一门课程至少3名教师能够开课,同一教师至少能开出3门前后续课程,并有考核;以系部为主,开展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为主)为载体的进展汇报、展示、公开课等系列活动;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要初步形成以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或课程带头人为首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梯队。
4.3.2改善实训条件,突破实训实习瓶颈
(1)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一批专业对口企业建立一批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教学和育人功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借助企业资源和增加专项投入,建立几个支撑重点专业群建设的、现代化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2)校外各专业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为毕业生今后胜任工作或就业奠定可靠基础。(3)校内要加大投入,能够完成顶岗实习的前导课程———综合课程的实训项目、生产性实训等。
4.3.3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专业内涵特色
(1)在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要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逐步打破必修(公共基础、专业基础)、选修(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程管理体系,代之以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拓展、就业竞争力等课程管理体系。(2)规范和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证代考、以证代学分等落实到专业教学标准之中,公示于学生,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或订单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并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型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或能工巧匠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满意率高。(3)深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机制、目标、内容(三类课程及其教学资料的开发、应用)。(4)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行融课堂与实习地点为一体的教学,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形成稳定衔接,形成“走岗、贴岗、顶岗”实习实训三段教学法,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行“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仿真模拟、项目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提供真学真做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行“产学互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变原来消耗性实习实训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取得实习厂增效、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收入增加的多种实效。
篇11
一、印度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一)智力开发的经验
1.实施扫盲计划。印度政府通过向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提供黑板、地图、图表等基本教学工具的“黑板行动”开展扫盲运动,还动员社会上层的志愿者帮助那些没有机会入学的人扫盲。随着“黑板行动”的展开,印度国民的识字率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到2004年为止,全国已有四分之三的男性人口和一半以上的女性人口能够识文断字,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此外,印度的扫盲计划还包括“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等。
2.普及初等教育。主要包括:普及教育设施,即为所有6至14岁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设施,使学校与家庭住所的距离保持在初小(1至5年)步行1公里之内、高小(6至8年)步行3公里之内;普及入学率,使所有6至14岁的儿童全部入学;普及保持率,使所有学生从1年级起就按部就班地完成小学8年学业;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大纲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对所有的学校从1至5年级全部实行免费教育,除北方邦之外,其它所有小学中的6至8年级也是免费教育;为在学儿童免费提供午餐、校服、课本、文具以及为女生提供出勤奖学金;通过大力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活动和编制出高质量的《十年制学校课程大纲》的方法来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
3.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印度高等教育的规模一直在稳步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2%,其中有两点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实行低收费政策发展高等教育。印度把高等教育视作社会福利事业,因此印度的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收费标准上调幅度很小,有的学校则几十年没有调整标准。以尼赫鲁大学为例,2006-2007学年,尼赫鲁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年学费仅为216卢比(约合37.24元人民币)、杂费114.5卢比(约合19.74元人民币)①;印度理学院2006-2007学年硕士生年学费为4000卢比(约合689.66元人民币),但该校每个学生每月都享受5000-10000卢比(约合862.07-1724.14元人民币)的奖学金,所以缴费也只是象征意义的了②。(2)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完成学业。其一,专门为弱势群体学生保留了较大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如印度中央所属高校52.5%的大学入学名额都保留给弱势群体学生了;其二,免除学杂费和住宿费;其三,发放教育贷款。
(二)生存和劳动能力开发的经验
1.普通教育职业化。为了使普通教育与学生日后的两种需要(继续深造和直接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印度政府在1978年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是着重帮助学生准备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相关课程,另一套则是帮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以便顺利实现就业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以及实际需要自主进行选择。
2.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印度政府非常注重通过多种专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如工业职业培训学校招收受过8年教育或11年教育的学生,在学校进行工程和非工程专业的脱产训练,工程专业学制为2~4年,非工程专业的学制为1年,主要培养技术工人以及各种水平的手工艺工人和工匠。技术高中或多科技术学校招收学完两年普通初中的学生,修业3年,培养手工艺工人,发给技术员证书。在高中顺利完成工业科目的职业科学生也可以提前毕业,直接进多科技术学校的最后学年学习。
3.推行学徒培训制。适应印度上个世纪60年代工业迅速发展、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制定了《学徒法》并在大中型企业中执行。该法规定:在140个专业中必须实行学徒制;学徒期限一般为1~3年;不同的工种,技术工人带培学徒的比例不同,如机械工要求10名技术工人带1名学徒,工具模工和餐饮服务业每2名技术工人带1名学徒③。
4.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的目的是培养从事高等和尖端技术的技术员和高级技工。印度政府先是在马德拉斯创立了高级职业培训学院,随后各地纷纷建立了上百个高级职业培训机构从事培养技术员和高级技工的工作。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主要是指专门针对妇女和残疾人提供的职业培训。印度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为妇女提供高级技术培训,各邦政府还有专门面向妇女推行的123项工业培训计划,培训的专业主要是服装、缝纫、刺绣、针织、秘书和电子操作等。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由政府机构、私人团体和企业各自筹办。
(三)其他相关经验
1.注重师资培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期限一般是两年,受培训的小学教师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学习的课程包括教育理论、与社区共同工作、教育内容与方法及教学实践;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在教育或师范学院修满一年师范课程并取得教育学士或教育硕士后方能担任中学教师,这一年师范课程的内容包括教育学理论、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参与社区教育工作;职业技术教师资格由全印度职业技术教育理事会规定,地区性的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多科技术学校教师,中央训练学院培养工业训练学校和艺徒训练学校教师,还有一所中央教育培训与研究院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培训教师。印度还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各地的教育学院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都承担对教师进行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任务。
2.把培养软件人才当成国策。印度软件业的成就举世瞩目,其IT领域创造的辉煌首先应归功于被誉为“计算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他于1984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正确思想的引导下,从1998年起,印度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下大力量培养软件人才的政策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制订了加速培训和吸引软件人才回国的具体政策、从儿童开始普及计算机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软件应用人才、通过高等学校培养出类拔萃的软件工程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等。
二、印度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智力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有效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各国的基础教育既有普遍适用的相同之处,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别之点,而正是这些差别之点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印度下大力量实施扫盲计划,其“黑板行动”和从“普及教育设施、普及入学率、普及保持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四个方面普及基础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世界各国均把“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目标。印度实行低收费政策发展高等教育和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完成学业的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虽然我国在发放教育贷款方面已经做了多年的尝试,但在专门为贫困群体学生保留较大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和免除学杂费、住宿费方面尚未起步。
(二)生存和劳动能力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印度的普通教育职业化,使得初中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以及实际需要,自主选择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这一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出现中国这种“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现象的发生;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推行学徒培训制和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可以有效解决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严重缺乏的状况,这对解决我国面临的相关问题至关重要;实施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可以有力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顺利实现,从而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三)其他相关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师资培养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力保障。印度为了加强对师资的在职培训和保证培训质量,全国师范教育委员会提出,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应保持一贯性,职前教育的目标和奖励办法在在职培训计划中应有所反映,凡经过学习又获得证书者,其证书需经过邦政府或雇佣单位认可方能有效。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印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为印度进行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2.法律支持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适应工业迅速发展和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制定了《学徒法》并在大中型企业中执行,此举有效地培养了大批适应印度实际需要的合格技术工人。《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规定,享受政府拨款的大学不得超标准和超范围收费。为规范私立院校和不享受政府拨款学校的收费行为,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和技术教育包括管理教育的私立和不享受拨款的教育机构收费标准的规定》。这些法律和规定为印度有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晓梧、张小建、陈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第555页.
[2]李建忠:《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2日.
[3]王鑫、吴先球:《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7日,第四版.
注 释:
篇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致力于满足国内、国际的社会需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这在鼓钇笠底呦蚴澜绲耐时,也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民办本科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民办高校如何在众多历史悠久的公立高校中站稳脚跟并与之竞争,从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安徽三联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获批的第一个本科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到现已有三届毕业生(2016)。
为专业建设实施来看,从2009开设至今,该专业为紧跟经济社会和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真实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识别学院学生的能力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该专业不间断地进行高校、企业和行业三方调研,同时积极开展教科研申报,全方位铺开整个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思路与模式
2009~201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思路以铺设基本专业基础,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为导向。在“三大能力”的培养上,对国贸专业理论多强调以适用为主,更多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经济贸易现象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则基本铺设“课程+软件”的主要训练模式。
从2012年至2016年,鉴于学校本科合格评估与其他单位专业建设的交流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该专业在原有应用能力培养之外,开始补充与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合作。先后开展了各项与专业有关的见习活动、校企专家交流活动、企业特色班建设。
2.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目标上,由“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向“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专业服务面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显细化。
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时下降的前提下,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文理交融特色及实践教育模块、新增创新创业平台。与安徽省主要产业对应,将汽车类、服装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3.师资建设方面
从师资数量上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由2009年的7人,上升到2016年14人。职称结构上,2009年“哑铃型”结构突出,特别是体现在中青年讲师数量上,2016年此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双能型教师均有覆盖。同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
4.专业实践教学方面
2010~2012年,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课内实践+课程软件”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则以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为主。
2012~2016年,基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实践形式日趋多样化,并新增实验室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已基本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全覆盖。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虽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制度与保障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教学师资、办学经费、学生的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国内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其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1.专业建设成效与学生能力对应程度不够高
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民办高校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应和充实“三大能力”,以期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与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笔者通过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观测发现,学生欠缺自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表现是: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度偏大;实验室模拟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以完成实验课程流程为基本目标,实验室实验深度有待提高;不断线、全过程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不够高
民办高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专业教师队伍业已克服了初始办专业时较为畸形的师资结构,但仍然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教师数量偏少,青年教师的比重过高等。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对专业发展的宏观把握程度不够好,前瞻性把握不足,教师队伍普遍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师资参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较低。
3.校企合作开展尚待深度开发
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集中在企业专家讲学、专业见习、特色班建设上,但是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还相去甚远,部分高校甚至仅仅流于形式。
四、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新思考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为主动应对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挑战,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战略和政策主张。
作为民办高校,必须要主动从供给方主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补缺补差,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时刻强调社会需求,在遵照各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由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解构能力元素,充实到现有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中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实施高校专家与企业专家双导师配置,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上,发挥学校、院系和企业三方评价作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效果,注重全过程监控。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民办高校必须要强化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支持优秀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造各类型平台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邀有专业背景的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支持学院教师参与到企业、其他高校的各类项目中去。大力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突出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兼顾课程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同时,推行模块化、项目和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实际,课程建设上秉持文理交融的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也应吸收学校其他专业的优秀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加大对高校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教辅的鼓励力度,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动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4.继续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
首先,在大力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根据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能力结构,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类专业竞赛。继续参与各级各类校外专业比赛活动。
其次,深度开发校企合作基地。从学生角度看,这有利于尽可能缩短其适应未来职位的时间。从专业发展角度看,利于跟踪企业真实需求,利于专业建设各个方面。
最后,逐步构建由模拟实践向现实实践的转变,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引进中小企业具体贸易平台的客户端,优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外贸业务的真实实践,争取一定的业务量和经济效益;孵化引入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国际B2B与B2C平台,形成真实小微企业,实现在线网络贸易,形成实际经济效益,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苏 曼.新形势下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商贸,2014(9).
[2]竺杏月,周敏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文 珍.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以琼州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2(10).
[4]王国庆.以校企合作为突破,促进专业建设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5(S2).
[5]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篇13
收稿日期:2011-11-2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09SJB880061)
作者简介:郝其宏(1968-),男,江苏新沂人,副教授,博士,硕导,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高校创业文化指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由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表现为高校师生积极创业的价值理念、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加强对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使其更好地发挥导向、引领、凝聚作用,能够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兴起
(一)中国民众自主创业蓬勃发展是高校创业文化兴起的社会基础
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作为社会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结果”[1]。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儒家学说占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统治地位,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关系,重视抽象的道德道义,忽视现实的经济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众不敢大胆地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社会文化整体层面缺少创新创业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创业的力度逐步加大,人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认可创业、尊重创业的价值观念普遍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民众自主创业的实践不断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局面。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至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中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40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经济总量已超过200,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是我国吸纳扩大社会成员就业的主要渠道[2]。
高校创业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民众自主创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兴起的社会基础。
(二)硅谷创业文化辐射效应是兴起的现实诱因
硅谷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为依托,以高技术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应用为一体,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全球前100家大的高科技公司,有20%在这里落脚,全美三分之一风险资金倾注于硅谷。2010年,硅谷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占全美的6%,相当于中国的四分之一。
其实,论人才和科技实力,硅谷不如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论资金,不如华尔街所在的纽约;论学科水平,不如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匹兹堡。但硅谷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这三者,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硅谷快速发展的原因,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探询目光。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令硅谷与众不同的不是这里发明的技术,而是以创业为核心的硅谷文化,包括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理念,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良好的游戏规则,高质量的流动劳动力。”[3]
硅谷的创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创业文化对国家振兴、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兴起的现实诱因。
(三)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兴起的外在压力
就业乃民生之本,发展之源,稳定之基。让有工作意愿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充分就业、获取报酬是民众安居乐业的基本前提,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机制健全的基本体现。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化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政府和高校逐步加大了创业文化建设的力度,鼓励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开拓创业,希冀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成为新岗位的开拓者,而不仅仅是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成为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的人,而不仅仅是需要就业机会的人。
二、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创业文化建设进步明显,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1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国第一个引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文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这两份报告从更高层面提升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系统阐述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创业扶持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截至2010年,各级政府为大学生设立创业资金达16亿元,建成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2000多个,面积330万平方米[4]。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致力于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平台,给予创业者优惠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目标是每年培育15万名大学生作为引领计划的种子,三年之内在全国引领45万名毕业生创业,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帮扶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如辽宁省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导计划”,争取在4年的时间里,建成省、市、县三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0个,孵化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总数不低于2000个,获得资金扶持和小额贷款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不少于3000个[5]。
3高校创业教育持续推进
1999年以来,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高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仅2010年,各地高校就举办了创业大赛、论坛等活动2万多场,参加学生超过300万人[4]。据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的《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年参与KAB项目的高校新增了250多所,达到850所,开设基础课程的高校达600多所,成立KAB创业俱乐部的高校达到100所,累计有20万大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近百万大学生参加了活动[6]。
4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长
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上升趋势。麦克斯公司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总计达到109万人,比例为15%,比2009届的12%高出了03个百分点,比2008届的10%高出了05个百分点[7]。
(二)创业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差距诸多
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只经历了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创业文化的理念在高校缺乏普遍的价值认同。一些高校认为,创业文化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背离了学术高地的本质,有将大学教育庸俗化的嫌疑;还有些高校认为,创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只要能保证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创业文化建设就不需要从根本上予以重视。就学生而言,不少学生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忽视了创业对学业的带动作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一项针对北京市12所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表明:在1 318份有效问卷中,有402名学生考虑过创业,占样本比例的305%;真正落实创业的为10人,仅占样本总数的076%;还有257%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愿意创业[8]。
2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师资建设、创业实践展开,目前这几方面都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还没有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和完善;其次,在师资队伍上,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经历,没有经过专门的创业培训,甚至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只能讲授理论知识,无法进行实战指导;再次,在创业实践上,高校开展的活动往往集中在创业计划比赛和创业论坛方面,参加的是少数学生,没有覆盖到大多数学生,而参加人员也是以纸上谈兵为主,创业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大学生创业效果不显著
首先,创业人数少。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与美国大学毕业生20%至30%创业率相比差距巨大。其次,创业成功率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不仅远低于西方国家,而且低于国内普通人群的创业成功率。再次,创业层次低。大学生创业往往选择启动资金少、项目风险小、容易操作的行业,如复印社、服装店、小吃店等,没有体现出知识和智能的优势。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分布最多的三个行业依次是:零售业(192%)、教育培训业(136%)、制造业(101%),而在金融、法律、信息产业的比例相加起来不足11%[7]。
三、深化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们认为,先进的高校创业文化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在精神层面,高校师生的创业意识普遍提升,社会民众对创业的行为认可尊重;在行为层面,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日益普及;在内容层面,知识智能在创业中的价值地位凸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创业的主要领域;在制度层面,自主创业的保障扶持体系健全完善。为了把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引向深入,需要政府、高校和师生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建设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引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
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为代表的创业型大学,它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致力于和政府、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确保大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经济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创业型的发展模式为大学带来了丰厚回报,这些高校通过知识的商业化创造、积累了财富,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增强了基础研究实力,提升了学校的地位。而学校地位的攀升,又成为吸引优秀生源、联邦拨款和社会捐助的重要筹码。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它过去在美国只是一所很普通的私立大学,现在该校的医学、法学、工程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已经稳居美国前五位,学校的综合排名也位于全球高校排行榜的前列。1991年,斯坦福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更是创造了收到捐赠12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文化的发展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建设。培植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对于加强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创建世界一流高校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建议政府从重塑大学文化入手,以激励评价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大学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一方面要强化高校师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使之成为普遍的有意识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把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开展情况纳入评价高校的指标体系,促进高校创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以创业为重要特征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无意识体现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广大师生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行为追求。校园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它的形成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校园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和时代结合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以创业为重要特征的校园精神。
1.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
通过举办创业论坛、树立创业典型、制作创业标志、传唱创业歌曲等活动,打造创业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校园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感召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强劲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加入创业阵营。
2.建立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普及基本知识;面向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管理、小企业创建学、网络创业指导、新产品开发、公司法、证券投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财务分析、市场营销学、项目管理、风险投资运作等选修课,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的专项知识;面向准备创业的学生,开设SYB、KAB等实战课程,同时通过WKB团队训练、沙盘模拟训练的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必要的创业技能。
3.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师队伍
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4.加强创业文化的理论研究
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经验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归纳、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措施、文化。
(三)学生要提升主体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成功,既需要外部环境的帮助,也需要自身具备优良的素质。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创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