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

篇1

二、 课中(上课)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在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做到不厌其烦,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课后(辅导)

1、每节课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有代表性的习题,对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好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分类总结,及时进行的评讲,并针对出现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自习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会、记得牢。

四 、期末复习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加强复习的目标性难度梯度由易到难设置,对全册书的复习工作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跟上复习的进度,达到“全面开花”的目的。

五 、反思及改进措施

经过近段时间对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努力:

1、在课堂教学上,还没有做到每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要坚持向其它老师学习,积累经验;

2、对学生,对教学工作要更加用心;不管做任何工作,要坚持认真,踏实;

3、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中;

4、在此基础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加强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1-01

案例是通过一个或一类例子来阐述理论、公式或道理的教学片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物理理论论述较多,我们应充分援引案例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讨论案例教学,促进合作交流

实施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改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实践,在案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创新和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创设“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或“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讨论话题。结合已经学习的物理、生物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展开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相关资料的收集。课上展开辩论比赛,就如何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提出可行性建议。由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到科技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利与弊,提升节能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如何保护环境。

二、观摩案例教学,引导思考分析

观摩案例教学方式是依托一定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理解,以此达到观察与模仿的目的,提升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运用观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流与电路》时,教师选取“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案例展开对串联、并联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深入了解串、并联连接方法的运用。教师运用观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对电流规律的分析,通过猜想构思、连接电路、实验展开、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过程,感受和分析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小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由此分析出节日用彩灯应该串联,而家用电路应该采取并联措施等。

三、模拟案例教学,激励思维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或科学道理用语言阐述比较单调,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又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转变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改变研究内容和主题,展开对相同知识的研究。运用模拟教学案例,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便利化,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关于船漂浮与潜艇上浮、下沉的演示图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利用了什么知识?继而鼓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材料――可变质量的球、盐、醋、水等,展开对比模拟案例的教学。运用同样质量的球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球在醋中沉底,在水中悬浮,在食盐水中漂浮。另外,不同质量的球在水中也可以出现沉底、悬浮、漂浮三种情况。由学生的自主总结过程,得出浮力的基本知识F浮=ρgv排,由此得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潜艇上浮、下沉是改变了自身的质量,而船漂浮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等于船和货物质量的知识。

四、实践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

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传授,需要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与反思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结合实践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探讨得出的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案例的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生好奇、好动,喜欢新鲜生动的事物,如果我们能以“趣”入境,他们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例如教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了《昆虫的多样性》的视频,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集中到昆虫的话题上,然后顺势提出:“美丽的蝴蝶是由肥胖的毛毛虫变来的,你们相信吗?”这个极具冲击力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给同学展示“蝴蝶的一生”,最后教师引导:看了蝴蝶的一生,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神秘的昆虫世界吧,看看它们到底是怎样生殖发育的!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生物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观察,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得丰富的直观的形象,活跃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活动。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鱼的呼吸》这课时,并不是直接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2.鳃为什么会变红?3.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几乎能够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了。这时,我将玻璃缸中的鱼放到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观察水中的金鱼,并说出他们自己看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谁的问题最有价值。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主动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扩展思维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教学中可将一些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既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思路。在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个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巧设提问:1.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体而用显微镜能观察到,为什么?2.显微镜有哪些结构组成和应用?3.你使用和操作过显微镜吗?短短几个问题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致使其做起实验来就格外认真,操作起来就格外认真、仔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在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生物进化历程》这课,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心脏结构,有的同学却标新立异把蚯蚓的心脏拿来比较,并得出动物的心脏是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论,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鼓励这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同学的观点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讨论,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媒体辅助已是当今生物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多媒体技术可以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这课,为了使学生弄清楚血液是怎样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循环流动的,我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CAI课件,并在课堂上演示了它。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激素调节》这课,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更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能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要做到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才是有效的教学,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的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并把这种兴趣和愿望泛化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这样,小小的生物课堂也能妙趣横生,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篇5

四、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模式

(一)概念同化与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同化源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概念图和概念同化都源于奥苏贝尔的理论,因此,概念教学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科学性。概念图将概念之间的隐性关系可视化,是学习概念的可视化工具。图1是笔者根据诺瓦克模型在inspiration软件绘制的概念图模型。诺瓦克(Novak)的概念图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最高级的概念处在顶端,人们可以用适合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不同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体现了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特征。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得到表征,为教师进行动态或静态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如果把 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则学习者在概念的不断同化中,能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7]

(二)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该文所构建的概念教学模式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来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为工具,教学过程是教师采用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概念图进行概念学习,实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最后进行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图2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小结内容概念图,总结了四边形之间的性质与判定关系。

利用概念图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和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图2我们可以得出概念内部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用图示呈现出来,有助于概念间的融会贯通。

下面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内容的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相关性质、判别方法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概念转变,自主体验转变过程,拓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于反思,归纳的好习惯,学会理解事物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装有inspiration软件的计算机。

4.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

5.教学重难点

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共有性质和特殊性质,四边形之间相互转化条件。

6.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四边形概念要求学生利用inspiration软件总结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2)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况做出评价,包括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

7.教学反思

教学结果检测:所学知识测试题和对概念图软件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根据课堂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和测试题及调查问卷探究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是否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五、概念图与概念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文章指出概念图与概念教学的整合是在奥苏贝尔理论的支持下所做的整合,具有理论支撑基础;指出概念同化教学要依照认知同化理论进行概念同化教学,不能只有形式,而脱离同化本质。运用概念图进行概念教学是一种新的媒体学习形式,基于理论层次的研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对于复杂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由于文章没有对概念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支持,以后研究中要重点进行试验研究,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统一。希望此文的研究能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2] 吴甬翔.APOS理论下高职化工专业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7-30.

[3] 赵桂利.国内概念图研究现状分析[J].理工,2010,(10):94-95.[4] 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6.

篇6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篇7

一是开展教材内容主题式综合学习。教师可把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变序或增删,将一个单元的不同内容由一个主题统领,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遵纪守法”教学中,教师对《护佑生命安康》、《筑起防火墙》两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以“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为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调研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然后分小组讨论,提出预防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的有效对策,最后给有关部门、学校、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清是非”教学中,教师对《面对诱惑,学会说“不”》、《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两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以“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研”为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首先调查班级学生上网的时间、地点、内容、对学习的影响等,然后小组讨论未成年人上网的利与弊,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就网络化学习问题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是开展拓展性主题实践活动。在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开展合理的拓展性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培养其自主探索精神,促进其品德发展。譬如,在教完“孝敬父母长辈”后,我开展了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1)搜一搜: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以父母的恩情为内容的歌曲、视频和诗文并进行交流、展示。(2)做调查:父母一天的劳作。(3)听一听:父母的心里话。(4)去实践:学当一天父母。完成如下事情:①买菜;②做饭;③刷锅洗碗;④洗衣服;⑤拖地;⑥交水电费。(5)想一想:当父母的到底累不累?(6)换位想:假设自己当父母,应该给子女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些什么?又如何能保证做到?(7)演一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设计策划剧本,组织编排片段表演、小品表演,通过片断表演和小品表演展示日常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几个场景。(8)说一说:父母是否需要尊敬。(9)写一写:制订“爱心回报”计划书或建议书,或给父母写一封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10)学沟通:收集有关与人(特别是与父母、长辈)交流、打交道的技巧、资料,设计制作成小报进行交流。

二、开放式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具有开放性,因此,可运用开放式整合,将各项实践活动进行统整,从而拓展思想品德教学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空间的开放。要无限延展思想品德教学的空间,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搜集资料、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环境”时,教师通过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垃圾与生活”的系列主题活动(见下图),有效地实现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资源的开放。教科书不是教学的全部,不应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能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因素,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

1.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人人都是学生的指导教师的理念,要充分运用身边的人力资源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七年级《关爱你我生命健康》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火场自救知识和本领,教师邀请身为消防员的学生家长,给学生讲座、指导、示范,并在课堂开展模拟演练活动。

2.思想品德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处、团委、学科教研组等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开展的相关活动,培养、巩固和强化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是以学会休闲、培养高雅情趣为教育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以下两个活动:(1)校园读书节。结合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开展“旧书交易活动”、“相约好书”、“漂书”等活动,让学生读经典,美言行,以文化人;(2)校园艺术节。举办文艺演出,开展“小歌手”“小乐手”等评比活动,让同学们亮歌喉,展才艺,培养高雅情趣,过健康的生活。又如在思想品德《众人划桨开大船》、《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会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体育节,在运动会、团体操、体育游戏等团体赛活动的排练和比赛中,严格要求学生,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福利院、特色景区等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让它们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例如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主题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家乡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等为教学资源,领着学生走进家乡,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思想品德课堂除了可运用探究、体验等活动方式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或动手制作,实现做中学、做中知。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环境》时,为了方便人们生活,减少环境污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创造设计、动手制作新型垃圾桶”的活动。各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合理分工,或观察拍摄,或设计问卷,或出金点子,或准备材料,或动手制作,让每个学生施展各自的长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在今后重视分工合作,找到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位置,增强成长自信。此外,还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例如,某教师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多彩的情绪》、《与快乐相伴》三课教学中,开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学习,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和教学专题网站,将思想品德、生物、心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成果式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都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珍视学生生活的价值。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学生在这两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常见的成果表达方式有调查报告、小论文、多媒体课件、表演、展览、网页(校园网)等。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时,我就安排A小组同学展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成果,他们小组成员各展所长:有《垃圾与生活》的网页课件,设有“垃圾的来源与种类”、“垃圾的危害”、“变废为宝”等专题;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演讲活动;有“我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报告”;有“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回收处理”的电子板报;有“做环保卫士,创绿色学校”的行动宣言;有“精彩环保用语大荟萃”的小展板;也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方案交流;还有“我市环保产业荣誉册和启示录”等精彩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内心充满着责任感。

四、评价式整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可见二者在课程评价的实施上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二者的课程评价相整合,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篇8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促使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信念最有力的武器。教师给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实验环境,对于学生探索生物原本的概念来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生物学研究潜能,让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生物学最好的领路人。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多思考采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具,比如活的生物、生物标本、动物模型、动植物解剖挂图。例如在讲解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生物体的组成”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物体的构造,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台显微镜和一些观察用的树叶,先给同学们示范讲清楚显微镜的用法,告诉学生观察树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教师可以在这期间轮流到学生中间给予指导,及时指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错误用法。然后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研究讨论,把生物体的组成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总结出来并交到教师手中,教师给予评价,从中分析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生总结的生物体组成的内容,引导出正确的生物体组成的概念。

二、采用现代化实验教具,形象化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通常比较抽象,如果能够使用现代化实验教具,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的理解显然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等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地面上的动物”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一种最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并从该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加以介绍,然后问学生“假如让你们把刚才说的所有的动物加以分类,应该怎样分类呢?谁能说说?”学生肯定怎么分类的都有,然后把这些学生分好的动物类别总结一下。最后用幻灯片的形式把教材上正确的动物分类展示给学生。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物分类,教师可以把动物做成小卡片然后用磁铁放到黑板上,在黑板上依次写上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家禽、昆虫这几类,让同学们把动物卡片挪到相应的分类上,教师根据学生分类的结果给予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把这几类动物的区别详细讲解,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动物分类的理解和掌握,既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不会感到生物概念的抽象和枯燥,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潜在的热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探究和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巧妙导入课题,重视实验教学

有些学生可能对于生物学并不是很感兴趣,对于抽象的生物概念就更是一筹莫展了,这时教师可以把其他学科引入到生物课堂上,由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巧妙引出生物概念,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篇9

一、抓住好奇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有些生物学理论知识很抽象,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出现“走神”现象。这时适当巧妙地运用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既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时,我给学生做了相关资料的补充。从互联网上搜索得知,1989年10月5日《法制日报》刊载了一则短文《达尔文的遗憾》:“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生未娶,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也没有抱上娃娃。”听完这则故事,学生们个个求答心切,兴趣大增,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变得十分活跃。从此,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的认识,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违背法律。

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生物学科在初中学校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尤其是农村初中学校,而且大多数地区不作中考科目。基于这种现状,在课堂上我常用一些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遗传规律”时,引用了这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着:“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明,同时又具有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渴求新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新知识。

三、开拓思雄能力,加深理解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选择,有的放矢地运用趣味故事,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昆虫外激素”时,引用了这则故事:楚汉相争,坟下一战,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边,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岸沙滩上有黑压压的蚂蚁群集成“楚霸王死”四个大字。他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说完拔剑自刎。之后便设问:韩信设计谋害项羽,其计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探求问题所在,让学生主动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见解,最后才总结出结论。这样既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了学生普遍反映的生物知识不好记、记不牢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环境污染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生物课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地运用现实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讲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环境保护”时,我给学生介绍1998年我国的抗洪救灾情况,告诉学生我国长江流域等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虽然主要是气候原因在作怪,但是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调,造成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些人为的因素,也增加了洪灾危害的程度,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从事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由此唤醒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合科学成就,进行爱国教育

本世纪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如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介绍基因工程的新成就,“1996年,我国王小军等人采用微粒轰击幼胚将除草剂抗性基因导入小麦,转基因小麦具有溴苯腈抗性,并自交可育”。又如讲“杂交育种”时,介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获得世界金奖,为世界水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及近年来培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10-15%,且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等。然后教育学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需要大批勇于探索的人才。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应该为祖国的腾飞奋发学习、努力探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正确人生观。

总之,在过去的几年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采用故事来开展辅助教学,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不但活跃了所任班级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还激发了所教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启迪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张海珍,许翠霞.尝试新课改激活新课堂——高中生物课堂新教[G].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作者:佚名.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OL].互联网-周南中学.

[3]作者:佚名.中学生物教研工作的困境与对策[OL].互联网-恒谦教育网.

篇10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物理兴趣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目前初中物理实验现状来看,仍存在一定不足,影响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下面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苏教版初中物理着重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总结出有效教学策略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目的实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一、物理实验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如理论课教学,使实验数量以及实验效果通常达不到教学要求。在调查中发现甚至存在教师不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只要掌握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结果即可。在实验中教师通常只进行单一实验方法操作,学生也只是进行模仿,达到规定实验要求。这种情况下对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学习态度都有着负面影响。这种教学现状直接制约物理教学质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要求。因此,加大物理实验探究,完善物理教学策略十分必要。

二、物理实验探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具有生活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物理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兴趣指导下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实验设计贴近生活,能够促进实验探究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能激发内在潜力,提高实验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教学中的“光的反射”实验。通过对光的反射的原理进行了解后,教师提问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现象,并在课堂上进行常见的光反射实验。将教室内的光进行合理遮挡用手电筒照向平面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整手电筒的角度,发现光束变化情况。在这个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同时由于实验的简单性和常见性,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光的反射规律”,达到实验目的。

2.明确设计实验任务,提高实验目的性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为提高实验有效性,要明确实验任务,在任务指引下能够促进实验目的实现。实验设计既要有明确任务目标,也要有规定要求,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善实验各环节,最终达到实验目的。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实验过程中,首先明确实验任务的证明“力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要实验过程可设计为准备两个皮球,在平面上用一个皮球压另一个皮球,发现两个球都发生形变,则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根据实验需求,制定合理实验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需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演示,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演示;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也可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搭配中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浮力”实验中,求证“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是否正确。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学生共同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线、容器、水。学生A对水中铁块进行控制,分别使铁块浸在水中浅、深、更深位置;学生B对不同水中深浅位置弹簧测力计重力数的记录,重力示数G1、G2、G3,同时,也要对铁块在空中的重力G0进行测量。通过两个人的配合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4.注重实验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积累

实验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让学生进行组间评估,要求学生能够吸收其他同学的合理意见,最后再由教师来对每组学生进行评估,教师不仅要对该组实验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估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验现状,进而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加强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同时钻研实验创新,提高实验科学性,以更好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于眉,张锡娟,朱海星.分层多级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应用[J].物理实验,2011,06(20)

篇11

一、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生物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中,不应该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才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并促进学习困难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我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生与生、或生与师的讨论、争论、辩论,或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就会发现学生有很多创新。

如:在七年级"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教中,当学生用笔在幼根尖端向上画4条等距离线不易成功时。教师因势利导,适时设疑。

师:"那么用什么办法解决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生:"用针扎眼作记号"。"不行,损坏幼根"

生:"用荧光笔"。"太粗,不清楚"

生:"用细线轻轻捆扎幼根"。"这个办法好!"

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捆扎会更好?"

生:"活扣"。

在他们情绪高昂时我给以了必要的引导启发和点拨:用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去做。

以合作交流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激发创造力,让创造思维拼出朵朵璀璨的火花。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间接经验,是经过归纳加工的前人经验的总结。这是认识世界的一条捷径,但是间接经验要转化为直接经验才能够运用,才具有实际价值。

在探究过程中,因地区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我所带的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对制定计划还很模糊,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把七年级所做的探究实验回想了一遍,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制定的计划时,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

(1)必须清楚做实验的目的,为此准备相应的材料用具。

(2)确定变量,心中有过程,精心设计对照组与实验组。

(3)注意:在实施过程中,除变量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4)设计相应的表格,观察、测量、如实记录。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由接受式转变为获取式,就要把传授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东西,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要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活跃发展,也就需要思维的训练和强化,即,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

三、精选题例,采用发现式教学突破重难点

发现式教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说:"我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当探究教学与精选典型的题例两者结合时,是以探究性的发现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提问和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理解变量,在反思教学过程后,我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同步密切相关的题例,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在选择了生物学同步训练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检测,16页中的试验分析题,并在每个小题后面,加上变量是什么?创设出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案例:实验分析

下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和实验现象回答:

试管号码ABCDE

加入物质浆糊清水、浆糊唾液浆糊、唾液、盐酸浆糊、唾液浆糊、唾液

温度37・C37・C37・C100・C0・C

时间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变蓝不变蓝变蓝变蓝变蓝

1、实验目的是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若以A和B为一组,则其中A是对照组,B是实验组,变量是唾液。

2、实验目的是:验证盐酸对淀粉的消化影响。

若以B和C为一组则其中_B是对照组,_C是实验组,变量是盐酸。

3、实验目的是验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若以B和D或B和E为一组时,则其中_B是对照组,D、E_是实验组,变量是温度。

4、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消化淀粉。唾液中的淀粉酶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是:适宜的酸度和适宜的温度。

从实验目的中得出的结论:变量就是探究的问题。

教师根据已确认"变量",引导学生集中于变量和实验目的进行重点研究,独立思考,在了解题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现象或问题,集体讨论如何理解变量,经过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寻求理解,解决问题。可见精选题例与发现式教学相结合是课堂中突破重点、难点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演示实验以学生参与为主

只有像孟子说的"自求自得",才能把死知识活化为自己知识的有机部分,成为切实理解和可以运用的知识。让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教学的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篇12

随着江苏省四配套工程的实施、宿城区现代化教育的创建与落实,学校的各个功能室及器材都丰富起来,这给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实验,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然。通过评委会的总结知道,这次竞赛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具体如下。

实验一为动植物器官的解剖。其中心脏的解剖中出现解剖后不能判断出左右心房和心室,更为严重的是切面不准,不能准确完整地体现心脏的四个腔。板栗的解剖切面不典型,不能正确反映出板栗的整体全面的结构,不能准确判断板栗是种子还是果实。

实验二为临时装片的制作。其中数码显微镜的使用不熟练,横切叶片的厚度不均,有的结构不完整,不能熟练指出所观察到的各个组织的名称。

实验三为鉴定天竺葵是否经过暗处理。有的添加的酒精过多,有的添加的水过多而费时间,个别的直接将酒精放在大烧杯中加热脱色,有的没有注意是否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有的脱色过程中不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准确判断出是否脱色到位。

通过以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动手的偏少。2.教师的知识面还不开阔,仅仅停留在所教的教材上。3.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过硬,由于紧张而操作变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端正教师思想、改变懒惰习惯,多动手、多动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实验课比较费事与费时,实验前材料及器材的准备、课堂上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对学生的管理、课后器材的收拾与整理,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学生最后的测试仅仅是在纸面上,做实验不一定比不做实验的考得好,因此部分教师便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实验做不做无所谓,只要讲清楚就行。口头讲实验,又快又省事,应付考试效果也不错。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大力宣传外,首先学校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奖励,实验课不是很费时间吗,一节准备充分的实验课可以算两课时甚至更多,教师及其指导的学生在参加实验的比赛中获奖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奖金的来源不正好有绩效工资吗。其次是改革考试方法,充分发挥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多考实验创新的内容,让背实验者没有市场。从去年开始,我市开始对学生进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但仅仅是考查,在中考中不算成绩,这样我个人认为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验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提高校领导意识,改变不重视小学科思想,加大学科投入

我市生物学科在平时的测试中的分值为50分,中考中仅仅为10分,是名副其实的小学科,而生物实验教学中耗材比较大。如七年级上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七年级下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观察河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八年级上册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观察鸟卵的结构,八年级下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等实验都要耗费大量的材料,费用比较多,不少领导只看费用,不看效果(注:效果不是立刻就能看得出来的),往往因学校经费紧张而导致材料无法准备。现在领导口中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吗:有钱谁都能办成事,没钱办成事才算本领。作为普通的教师来说,哪来这样的本领呢!

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地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这个日新月异、知识膨胀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知识拓展及来源很宽广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全面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上、学科上,要打破学科的限制。不是有这样的一句话吗,“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四、市、县区、校多组织一些各种形式的竞赛、研讨、学习、交流等活动,充分锻炼教师的心理素质及能力

篇13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它与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一起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这一观点。可以说,本章的两节内容紧密联系,在本书乃至整个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学生们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节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由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部分涉及到实验,需要动手操作加以分析,所以可确定它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法分析。为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充分准备各种资料的前提下,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

2.学法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将指导学生采用分析图文资料,分组合作,实验操作与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各种相关资料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蚯蚓翻耕”实验。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授课需一课时。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

(二)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

(三)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

(四)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本节课一开始,首先放映一段有关昆虫“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的特点是生动、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看资料,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教材所写“生物具有自我保护的本领”。教师适时提问:“生物的这种保护本领是如何获得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出答案,从而导入新课――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2.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很多,课本上列举了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和多媒体展示,仔细阅读分析,然后回答两个问题:(1)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与之适应的?(2)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由于课本和多媒体上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图文介绍,学生回答起来难度较小,所以主要针对薄弱层次的学生,希望他们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提升自我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第二个问题相对开放,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对较高层次的学生我会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提高和深化,要求学生不仅举出例子,还要尝试说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例如形态,结构或者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

在学生们解决完以上问题后,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设置环节“想一想”:大熊猫和北极熊分别适应怎样的环境?如果将它们的环境互换一下,可以吗?这说明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们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引导他们回到课本找到理论依据――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而大熊猫和北极熊适应各自的环境,否则,无法生存。

有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最后一个知识点是“耐受范围”问题,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设计给学生出具“青蛙冬天冬眠,夏天繁殖”的资料。然后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的图片,同时布置任务,用“>”和“

这样,有关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到此处理完毕。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本节课的第二大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蚯蚓对土壤的翻耕”。考虑到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教材上讲解详实,所以我大胆设计把这个实验放手给学生。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要求学生记录并拍下实验过程。

这样,本节的重难点问题自然地分流到课下和课上两部分完成。课上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对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交流。同时完成教材上的讨论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等多项能力。

本实验成功的结果是细沙与土的分界不再明显,考虑到学生实验也许会有失败,因而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有正确认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压土力度,水和菜叶的用量,是否留有玻璃缝隙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否放到黑暗环境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认同蚯蚓松土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点,实验展示完毕后,要提醒学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从点滴渗透环保和珍爱生命的教育。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这些微妙的作用使环境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鼓励他们举出自己了解的例子。从而深刻体会教材中提到的:“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这个观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在授课后及时处理。第一、二题比较简单,主要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第三题是开放性题目,相对来说要求更高一些,本题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鼓励较高层次的学生课下整理,开展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生物对每一种生物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活动:蚯蚓多土壤的翻耕

(2)总结: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