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园语言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篇2
⑴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指幼儿生活周围的自然、社会情境,利用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教学,让幼儿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的美好和变化,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⑵模拟情境。模拟情境是指“运用音乐、图画、实物、戏剧、幻灯片、录像、多媒体动画等来创设或再现某一情境。”这种模拟,实际上就是人为优化环境。
⑶虚拟情境。与“模拟情境”相比,“虚拟情境”就不再有客观存在的“道具”和人物。它不再有具体的形象,而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并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的情境。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和三种不同情境的特征灵活使用。无论是哪种情境,都必须满足形象、生动、趣味的要求,要符合幼儿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感知与体验,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情境空间中,要给予幼儿充分表达、交流和交往的机会。
2.创设多元化空间
我国现有的幼儿园大多采取严格的分班管理制度,各司其教,互不往来。在这种制度下,建筑空间组合多是分隔和封闭的。这种保守的教育方式和封闭的建筑模式,实际上限制和束缚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是促使幼儿实现从“生物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园室内空间设计应从幼儿交往的基本需求出发,让幼儿的学前教育更加多元化。其次,幼儿园的学生,由于处在年龄和身体的发育阶段,不同时期身高、体重、以及行动范围、社会性都有很大的差异。把从小空间到大空间的规模相互组合,使玩耍与学习、室内与室外连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并且设置各种各样的空间体验、及一些活动的场所。突破狭小、封闭的活动单元模式,使幼儿能够在层次丰富、功能多样的空间中身心愉悦地进行游戏、活动,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累积,促进身心的发展。
二、体验式教学与室内空间构成
⑴体验式教学下的室内空间布局。在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功能性,合理、有序地组织空间。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室内空间也是幼儿园设计中的亮点。因此,在整个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中,应处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其展示、交流的作用。例如将手作教室安排在离建筑空间入口较近的位置,将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敲打土块、筛细土、和泥巴、做泥工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过程展示出来。让每个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对幼儿园有抵触情绪的小朋友,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幼儿园设计中可以突破现有的平面条块划分的布局形式。既可以采用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突破狭小、封闭的活动单元模式;也可以扩展过去的单一功能的走廊,以走廊为纽带串联起各个班级单元的模式,通过空间可转化为综合性空间。这样首先扩大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使各个公共区域得到了延伸和放大;其次,为幼儿的社交体验提供了场所,增加了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交往需求。
⑵灵活、可变的室内空间环境。在空间的组织与划分方面,多使用轻体墙及灵活隔断划分空间,创设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以一种柔性的、开放的环境来取代那种刚性的、封闭的环境,使设计走向主动。灵活隔断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局部空间的可变性,并且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有很好的装饰作用。根据设计主题的不同可以较为便利地运用隔断围合空间进行情境空间的创造。
三、体验式教学与室内色彩环境
⑴根据设计主题合理使用色彩。在创设情境空间的过程中,总是要围绕某一主题内容进行设计。其中,色彩是最直观和最具有刺激性的表达手法。例如“彩色的非洲”教学活动,通过使用非洲常见的装饰色彩,如明快的红色、绿色、黄色等,作为室内空间环境的局部点缀,在墙面、地面、顶面上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元素加以使用,配合影像播放和教师引导,充分表现出非洲人民热烈奔放的性情和非洲大地原始、野性的美感,让儿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⑵根据幼儿成长需求进行色彩设计。教室空间的色彩是蓝色为主,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梦想,是对刚入园的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好奇心的刺激。橙色为主的室内空间设计,是代表设计者对入园1-2年儿童促进其精神发展和运动刺激的设想。幼儿入园2-3年的空间选择绿色,表示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意愿。虽然儿童喜欢明快和饱和的色彩,但是如大红、橘红等过于饱和艳丽的颜色不适宜在幼儿园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因为它会使儿童过于兴奋。偏向柔和、雅致的颜色,或者反射系数较高的白色或浅色系会令儿童感到情切和放松。
四、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元素的应用
幼儿认识世界从自我开始,会将周边事物简化成为单一符号,逐步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并由此开始对环境、人物、物体产生初步认识。在设计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场地布置丰富多彩的儿童设施,提供多样化的生动形象的塑造物,使儿童的最基本的认识能力得以发展,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能仅以当前的使用需求和设计效果为最终目标,应该为设计留有余地,应该更多地发挥幼儿、老师和家长的主动性。例如在打造体验自然的场景空间时,留有一定的空间,由幼儿提供所需的种子、花卉或苗木,让幼儿在老师及家长的帮助下精心培训,体验发芽、开花、结果的植物生长过程,将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幼儿能够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
篇3
人类与生俱来潜伏着创造的动机,如同播有种子的土地一旦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水分充沛,种子便会生根、开花结果。如何使创造的种子萌动,在幼儿文学创编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编活动,示范讲解中教师对现有的知识应有开放的态度。
如:在仿编散文《美丽的秋天》时,引发幼儿创编的兴趣。如:秋天是金色的,把美丽的秋天叫做什么?金色的秋天枫叶说:“随着秋天到来,树上的叶子有的怎样了?”小柳叶说:“秋风把它送到了农村,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果园里看见了什么?”杨树叶说:“秋风把它送到了大草原,它看见了什么?”小柳叶说:“还有比这更美的呢!”在幼儿文学创编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关注幼儿情绪,从中寻找创造的火花,教师适时的提醒鼓励能激起幼儿创编热情。
在幼儿文学创编教学活动中,教师生动富有情感、具有童趣启发性的语言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根点燃创编的导火线,是创造融入幼儿行为的媒介,是创造不断优化的阶梯。
二、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营造幼儿创编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自由,是促进创造的两个前提条件,幼儿年龄小、身体弱对老师情感上特别的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幼儿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造行为。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亲切、平等、幽默语言,能让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轻松愉快,如沐春风,表达流畅自如。
如:在创编诗歌《山》活动时,为让幼儿理解诗中“花篮”、“金蓝”、“果蓝”、“银蓝”这些意义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我设计了四幅外轮廓是篮子的春、夏、秋、冬的图片,指导幼儿通过观察,将图片内容与季节特征对应和幼儿共同讨论:“为什么把春天的山比成银篮”?“为什么把夏天的山比成金篮”?“为什么把秋天的山比成果篮”?“为什么把冬天的山比成花篮”?其中“花”、“金”、“果”、“银”字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有的幼儿说:“指的是一朵花,一颗金子,一个水果……等”,在共同商讨下终于得出结论这些优美的词句向人们传达的是,春天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是个阳光灿烂的季节,秋天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冬天是个瓜银装素裹的季节。在幼儿文学创编活动中,老师用宽泛之心,去容纳幼儿的不同意见和想法,并不留痕迹加以语言的有效指导。
三、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阐明幼儿创编意图。
我在幼儿文学创编教育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创编意图,使幼儿的创编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世界无限空间之中。
如:《阳光》《美丽的秋天》《春雨》《会变的云》等,当幼儿对散文、诗歌中的人物创编出现踌躇不前时,我设计了游戏情景“大树妈妈,小树娃娃”的活动形式,我和幼儿一起讲讲做小树娃娃的快乐,假设自己做妈妈时的憧憬,边讲边引导幼儿将设想具体为生活情节,并启发他们边讲边用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自发的运用语言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可以说幼儿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进行着创编。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教师具体、形象富有启发、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向幼儿阐明创编的意图、营造创编氛围、激发创编信心、引发创编动机、点拨幼儿的创编困惑。
四、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编信心。
鼓励是用语言或文字来激发幼儿的情绪,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意愿和创造的能力。胆怯的孩子面对老师欲言又止,老师一声:“我知道你也会创编诗歌”。会让孩子心中的压力烟消云散,天资差异的存在,使有的孩子想创编,可结果却和别人一模一样,于是,老师像沙里淘金似的,找出不易为常人所发现的创造金点子,“真不容易,你的句子和小朋友都不同,很有创造性”。有的孩子天生爱创造,善于创造,然而他超出一般的奇特想象创造往往不受同伴老师接纳,有时甚至排斥,我会对他说:“你真棒!真会动脑筋”。这不但增强幼儿的创编反应,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幼儿使他们也乐于表达。我给孩子经常性的鼓励是:下次你能讲的编的更好。事实上,失败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失败也是成功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老师能有包容的态度,并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让幼儿从失败中获得创编经验和学习创编的机会。
《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4
[2]石磊.管旅华《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3]张凉《走进研究――为了儿童与教师的共同成长》[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在营造环境氛围中渗透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J]中国育儿网
篇4
二、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
1.设立特选中小学校
1979年,面对传统华校的转型,新加坡政府设立了9所“特别辅助计划”(SpecialAssistancePlan)中学即“特选中学”,分别是圣公会中学、公教中学、华侨中学、中正中学(总校)、德明政府中学、海星中学、南洋女子中学、立化中学以及圣尼格拉女子学校。这项计划规定,只有小学离校时考试成绩最好的8%的考生(约占及格考生的10%),才可以选择进入这些中学修读英文和华文都属于第一语文的特别课程(SpecialCourse)。制定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保留全国最优秀的华文中学,以使学生能在一个有华校传统的学习环境里学好华文和英文,成为保留华校优良传统的双语人才[4]。1981年,新加坡教育部为鼓励学生进入特选中学,又实施了多项奖励措施,其中包括申请初级学院的两分优待(Concession)以及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权(Priority),万一不能应付时还可以选择考一科第一语文、一科第二语文等[5]。1984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将4所特选中学的附属小学也列为特选学校,继续以华文和英文作为第一语文。截至2011年,新加坡的特选学校已发展到11所特选中学和15所特选小学的规模,在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领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开办官方特色课程
(1)华文语文特选课程(LanguageElectiveProgramme[Chinese])
为了栽培精通双语的人才,新加坡教育部于1990年在他们的两所著名的初级学院——华侨中学(高中部)和淡马锡初级学院开设了“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简称“语特课程”。随后,南洋初级学院、裕廊初级学院、德明政府中学也相继加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最多一届达到225人。对本课程的学习为期两年,剑桥普通教育证书(“O”水准)会考成绩达到高级华文B3(或高级华文B4与中华文学B3)或华文A2两个标准中的一个即可加入。在课程内容方面,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必须修读H2华文与文学科目。自2008年开始,所有语特学生必须多选修一科与华文相关的科目,如H1华文理解与写作、H1中国通识、H2中国通识、H3华文与文学等。语特课程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具有语言天分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他们对中华语言文学的认识与了解,栽培学生使之成为精通双语的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6]。20多年来,语特在培育双语人才方面确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截止2010年,这项课程总共栽培了2328名语特毕业生,其中获得奖学金的725人,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教育、传媒、科技、法律、商业、艺术等诸多领域[7]。
(2)双文化课程(BiculturalStudiesProgramme[Chinese])
随着学生语言背景的改变及中国的迅速崛起,新加坡急需培养一大批有能力和中国及西方国家进行交流的双语双文化人才。正如前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言:“要与中国接轨必须超越华文领域;若要跟随中国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具备‘双文化’能力,了解文化并培养世界观。”[8]由于特选学校具备双语双文化教育的优势,所以新加坡教育部自2005年起,相继在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立化中学等4所特选中学开办了双文化课程,旨在培养一批不但精通双语,而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相当认识的双文化人才。要使他们既能和中国沟通,也能和西方交流。这样的人才可以使新加坡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9]。双文化课程从中三到初院二年级,为期四年。在中三、中四阶段,学生除了可选读高级华文外,也可以选修中华历史和哲学;到了初院一、二年级阶段,学生可以选修华文、中华文学以及中国通识。2009年,第一届双文化课程毕业生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当年10名获得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的学生中就有7名来自双文化课程学校[10]。
3.鼓励校级旗舰计划(FlagshipProgramme)
除却上述官方开办的特色课程以外,新加坡教育部也鼓励其他各类学校自行设置双语双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其中,新加坡福建会馆属下五所小学开设的“双文化华文优选课程”(BiculturalChineseElectiveProgramme)最引人注目。2007年,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崇福学校、南侨小学以及光华学校等率先开设了此课程,每年从现有的小四学生中遴选出一批在课业上表现优异、又对这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为期3年。课程内容除教育部规定的核心及深广课程外,还有专门为此项课程量身定做的四项内容:中华文化、儿童文学赏析与创作、语言训练和中英双语对比分析。此外还有国内外的浸濡活动、美育课程以及以华语的其他非核心科目,如小组作业、美术、音乐和体育等。开设如此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旨在达致3个目标:培养一群精通双语、掌握华文听说读写4大技能,同时也了解华族历史文化的小学生;提升本地小学生的华文文化水平;在小学开设双文化课程,以使将来能与中学及高中的双文化课程接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008年,在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下,所有特选中学和特选小学也都纷纷开设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旗舰课程。如华侨中学的“华中戏剧课程”,公教中学的“深濡文化、驰骋神州”,德明政府中学的“文史华艺鉴赏课程”,南华中学的“文史哲与实用翻译课程”,圣公会中学的“中国通”课程,圣尼各拉女校和中正中学(总校)明年推出以华文授课的“O”水准考试科目“华文媒体”,圣婴小学的“圣婴新语”,宏文学校的“中华文化艺术课程”,以及南华小学的“C无限”等。这些校级旗舰计划的实施,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加坡的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的发展。
此外,没有入选特别辅助计划的特选中小学和初级学院、自主自治学校等也都积极推行了他们的与双语双文化教育有关的旗舰课程。如自主学校莱佛士初级学院2005年起就开设了他们的校级双文化课程(中国),课程内容包括高级华文、深广单元和浸濡计划3个部分,以供他们的学生灵活选择。其中,对华文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高级华文为会考科目;不选华文为会考科目但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则可选修非考试的深广单元。深广单元的主题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与新中关系等领域。另外,所有学生也均可以申请到中国学校或公司浸濡3-4个星期。由此可见,经过3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目前已形成以特选学校为主体平台进而也辐射到其他类型的学校的以官方的特色课程为主要途径进而扩散至校级课程的双语双文化精英培养模式。
三、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1.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的经验
(1)政府积极倡导并提供经费支持
自1956年《新加坡立法议会各党派华文教育委员会报告书》公布以来,新加坡政府多次以报告书甚至是以总理声明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积极倡导双语教育。在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历次的华文检讨和课程改革更是对之关注有加[11],不仅为培育双语双文化精英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显示出新加坡政府对双语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大力倡导双语教育的同时,政府也为之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保障。从新加坡教育部的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新加坡的教育发展支出和日常教育经费支出均是逐年增加的。如2010-2011学年度,政府用于教育发展的费用达到8.79亿新元,相当于10年前的5.5倍;用于日常教育的经费支出达到90.31亿新元,约为10年前的2.1倍[12]。在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充分的经费支持,其中包括设置奖学金和海外游学经费津贴等。如教育部为中学会考成绩优异的语特生每年颁发1000新元奖学金,为期两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同时免缴学费;双文化课程的特别辅助计划奖学金与语特课程大致相同。另外,奖学金获得的海外浸濡活动也能得到教育部的资助。
(2)学校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
学校是新加坡双语教育的主体,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其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就特色课程而言,教育部虽然对于课程架构提出了指导意见,但各个学校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仍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因此,5所语特学校和4所双文化课程学校都结合本校实际采用了极富校本特色的教学策略。比如,德明政府中学的双文化课程的教学,就是由其华文部和英文部组合之双文化学院提供的。所有中1至中4的德明学生除了学习高级华文及英文文艺外,在中3、中4阶段还必须修读本校的双语课程(BilingualProgramme),而中3及中4阶段学业成绩优秀者还可能获选学习教育部的双文化课程,修读“中国通识深广课”,并有机会参加海外浸濡学习。
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在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面广且内容庞杂,所
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拼盘式”或“浮光掠影式”等弊端。有鉴于此,新加坡各级学校均采取了主修课程、副修课程和辅助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此之后,课堂教学可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各校自主开展的辅助教学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中某些要素的理解,进而将之提升为更高层次的毕生爱好或兴趣。当然,这种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会努力营造双语环境
根据2010年教育部母语检讨委员会的调查,新加坡华族学生在家庭里使用英语的频率已从1991年的28%上升到2010年59%[13]。数据表明,在新加坡的华族人中讲英语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利用华语进行交际的在大幅缩减,新加坡的双语环境正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政府正在利用社区、媒体和民间团体等方面的力量,以努力营造和改善双语环境。
首先,在新加坡,上至政府总理、部长和议员,下至租屋咖啡店、菜市场的普通民众,都在竭力学习和使用华语,显示出一种全民营造双语环境的决心。其次,在新加坡的公众场所,不论是学校、商店、街道,还是旅游景点或小贩中心,到处都有双语标记,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接触到双语信息。再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所使用4种官方语言,也为新加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双语环境。此外,一些民间团体如宗乡会馆等也在积极地协助营造这种双语环境。
总的看,虽然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新加坡的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双文化课程发展至初院或高中后,就势必要解决如何与语特课程协调的问题;再比如,由各级学校自行开设的双语双文化课程,其师资素质能不能达到可以培育双语精英人才的水平,等等。
2.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语言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要做到因材施教
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的语文基础教育领域,固有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若干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的母语水平逐渐下滑,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4]。另一方面,在语教育方面则是高投入、低产出,所有适龄儿童从小学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学英语,直至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但培养出来的双语精英却不多。究其原因,“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其中的重要一条,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学生间的在认知上的差异。在这些方面,新加坡的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自教育分流制度实施以后,新加坡的历次华文教育改革都强调,由于学生的家庭语言背景不同,学习双语的能力不同,所以华文教育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施行,而应该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学习能力及不同的性向和兴趣,从而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能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推行特别课程时,新加坡教育部主要是鼓励对学习华文有兴趣且也能够应付学习华文要求的学生进行选修;中小学阶段的华文主修课程也有几种课程类型可供选择。因此,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才有可能培育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双语双文化精英人才。
(2)双语教育要由立法,要在其中注入文化目标
由于中国的双语教育才刚刚起步,所以需要向新加坡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在立法保障方面,新加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双语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他们的双语教育的健康与有序的发展。相较之下,中国的双语教育目前仍属于个别地区和部分学校的自发行为,国家尚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另外,重视双语教育中的文化目标的确立也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单纯的两种语言的习得仅仅是双语教育中的初始目标,通过双语了解和掌握双文化才是双语教育的终级目标所以将多元文化观纳入双语教育目标也是中国未来双语教育努力的方向。
(3)对外汉语教学要注重师资的配置,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在各类高等院校渐次开设,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当下,这个专业大多设在大学中的中文系,也有部分院校设在外语系。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它要求要教师要具有双语双文化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第二语言的教学经验。当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新加坡在其双语双文化教育过程中也遇到过此类问题。除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之外,效仿新加坡某些学校成立双文化学院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这种双文化学院,合理配置中文系和外语系的师资力量,使之能达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另外,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也应该学习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即先在某些师资力量较强的传统名校进行试点,然后再辐射开来,不宜盲目跟风,不能不顾条件轻易地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参考文献:
[1]JamesLynch.TheMulticulturalEducation[M].London:Batsford,1983(1).
[2]谢泽文.新加坡五十年来推行双语教育政策的一些措施[Z].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五集.新加坡:华文研究会,2008.
[3]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华文语文特选课程说明书[Z].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2008.
[4]语文特选课程20周年纪念特刊编委会.荟萃——华文语文特选课程20周年纪念特刊[M].新加坡:教育部,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