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综合实践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

篇1

2009年1月6日教育部教职成〔2009〕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明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原则上自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届时,2000年实施的大纲停止使用。

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与2000年实施的大纲有明显的区别,尤其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首次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中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内容。新大纲的出台,引发新一轮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改的热潮。

在实际的操作中,一线教师往往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者的概念及内涵搞不清,甚至混淆。有的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混为一谈,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有的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截然不同。对于这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此文就以此二者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不同

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新课程方案,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探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自2001年《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逐渐纳入各中小学的课程结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是继承了新课改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功能和印迹而形成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到了语文这一单独的学科之中,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而不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更是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被教育界认为是一个难点。自2001年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遇到的困难依然很多: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能力有限,家长和社会不支持,上级领导不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以来始终没有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要实现的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评价等重要有如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文件,更没有教材可以使用,学校和老师就只能去探索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就要求学校架设校园网络,要有公共计算机房,教室拥有多媒体,而这些在一些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教师水平的高低,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成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组建一支专职的教师队伍,作为原先均是学科专业教师,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知识范围的广度,很多老师均发现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胜任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范围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基本上可以在高年级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而初中面临中考的压力,有些家长甚至学生怕影响中考分数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领导也因为抓升学率并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初见成效,但是接下来任重道远。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课改以来一直未纳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很长时间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显示语文综合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体现全新语文课程形态等方面是一致性的,但是它们在产生背景,意域指向和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在一般情况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得以落实的最好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直接面向就业,需要学生在学校就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鉴于此,2009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就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教学内容之中。这使得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纲可循,由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真正实施开展遇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直接借鉴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多年来的经验,从专门的综合性课程转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门教师的矛盾,也大大推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内容和形式的异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因为缺乏课程指导性文件,这些内容如何体现在课程中,各个学校的理解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不同,实施的过程也有差异:有的学校是只开设其中的信息教育技术或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的学校四部分整合在一起。

认真研读《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四个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不可能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操作,但是单独分开开设就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只能作为工具或者技术手段来使用,而研究性学习只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指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场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由于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学科在整个过程中就起到了工具的作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以其活动也就限制在了语文的范围之内。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个学科,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综合,其中口语包括“听”和“说”,“听”是聆听他人的口语表达,“说”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书面语包括“读”和“写”,“读”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写”是对文本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

在形式上,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都包括确立主题 ,制定方案,实践体验,交流评价四个部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指导和引导,活动中主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实践体验均以学生为主体,交流评价的主体坚持多元性的原则,在评价的标准上坚持成长性评价,强化自我参照。

篇2

也不例外,说到:“我喜欢看〈〈购物街〉〉,那里面的许多活动也很有趣,赢了还能拿大奖,特别是

什么“妙手推推推”和“卡片总动员”,看的我也想去试试了,捧个大奖回来。”叽叽喳喳的声音响个

不停。终于,老师让我们终止了讨论,开始点名上来演讲。一个个将的有头有尾,有些人讲了他们喜欢

的节目是恐怖片,于是他们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听得我们一些人心惊胆战的,鸡皮疙瘩都要出来了

,有些人听得入迷了,都在张大了嘴巴,还有些人在一边吃手指,一边听,津津有味的。老师还叫了几

篇3

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与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划分

(一)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主题的确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主题下的小课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如开展实践活动《法在身边》时,在师生共同讨论下,确定了以下三个子课题:a.守法违法行为大观园;b.法律常识大比拼;c.学法用法大宣传。然后,各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实践活动计划,一般是每个小组选定2名小组长,便于进行组织和管理。

(二)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步: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在生活大环境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如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搜集资料、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不同方式进行,做好活动记录。如我校启动了以“热爱我们的海洋”为主题的海洋环保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调查海边漂浮物、分析近海海水的现状及污染源、调查近海生物种类等,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学生分工明确,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步:小组内进行汇报整理。学生在分组活动中,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修订充实提炼后,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精彩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要进行有效调研和指导,达到去伪存精的目的。

(三)活动总结阶段

1.展示成果作品

可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集中展示。每个小组进行调查结果汇报,展示方式丰富多彩: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小品、情景剧、手抄报、谜语、录像、小记者采访等。各个小组要进行个性化展示,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样,每搞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的水平会不断提升。

2.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要教给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让学生撰写的报告比较完整、具体。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课题――背景分析――活动时间――活动人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活动收获和体会。

3.活动评价

评价重视自我评价,突出主体性;重视同伴评价,突出激励性;重视形成性评价,突出发展性。

三、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

1.有针对性地选题,让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更具实效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把握了课标,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每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认识什么,达到哪些成长目标,在此基础上,老师来进行针对性的选题。如在学到“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课题,我结合教材内容,将同学、家人或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为主题开展一次小调查,既了解了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引导拓展,注意归纳与提升,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及时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不让这些认识只停留在所学知识的层面,而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综合和拓展,理解和运用。

篇4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要“丰满”。

第一阶段,选题阶段,培养学生制定选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针对课题,学生首先可以初步搜集素材,学习从中发现问题。面对丰富的资料,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他们会提出很多感兴趣的,想要研究的问题,但这还不是课题,接下来要学习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可以在此时教授学生相关的问题处理知识。接下来学生切身体验选题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最终根据小组兴趣确定子课题。研究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体验方法。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可以不将需要注意的问题事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在不断修正选题的同时,亲自经历由问题形成课题的过程,让他们体验确定课题的常用方法与技巧,使他们初步具备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小组内对课题达成一致后,要在小组之间进行可行性评价。实现小组间互助。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体验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和访问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提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此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肯定非常多,教师适时指导,并设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小组会渴望与别人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有的小组遇到困难,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教师要适时举行阶段交流活动。各个小组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及初步设想,其他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此阶段学生切身体验,学生动手参与,学生遇到难题设法解决,等等。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学生体验了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与访问、观察与实验 、设计与制作 、参与与服务,提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相信如此实践,学生会拥有终身难忘的学习经验,这是课堂教学所做不到的。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丰富的成果展示形式,成果汇报会、海报、学校展览、社区宣传、辩论会,等等。

最后要对学生活动给予评价,如何评价?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探究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去进行研究。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再加以整理分析,使我们对原本不太熟悉的东西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体验、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对于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一个提高。而学生提出的创新设想,可能并不成熟完善,有的离转化为实际产品还有一定距离,但综合实践课程重在过程,学生经历的实践研究活动,就是创新思维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高。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而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在研究与创新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科学精神,使之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作者单位:河北衡水中学)

篇5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2、多角度

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3、系列化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做法,由此体现课题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形成一个序列,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教师选聘、培训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因此,我们把教师竞聘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力求通过竞聘,择优录取优秀教师,在培训方面,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每人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听评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具体做法是: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4、阶段性总结制度: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阶段性案例: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们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对这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阶段性反思: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典型问题校课题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教学实录:我们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

指导手记: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指导工作,抓好教师指导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指导手记,记录个人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点滴收获、经验教训等,边活动边总结边提高。

5、评价制度:

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四、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篇6

二、活动计划制定的有序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计划的制定有助于学生全程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分工合作,逐层深入,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先做什么,该怎么做,接着做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特别是某些细节,需要制定更详细的计划,这就需要老师细心的指导,比如学生计划去采访某个人,师应提醒学生采访前要先把准备采访的时间,采访的问题预设好。

三、活动过程开展的灵活性

篇7

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指导学生准备必要的工具。

2活动实施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指导学生展开活动过程;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注意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总结交流阶段

篇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几年来,很多教师都能够与学生一起践行课程的理念,体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感受课程具有的魅力。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所以我认为要想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基本教育目标,是每个3~6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而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校本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

2.从两者追求的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课外、校外活动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的,是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的。

3.从课程的类型及开发的内容来看。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以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二者内容有交叉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还包括班团体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而课外、校外活动的很多内容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开展的。

4.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采用长短课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有些内容还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校外时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要保证有3课时;而课外、校外活动的时间也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的,占用的都是课外和校外时间。

二、合理确定指导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或者专兼职相结合。

1.从学校教师中选拔。在学科教师自由报名的基础上,挑选出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教师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同时,挑选出那些对某个领域有过钻研或精通某门学问、某种技能的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顾问教师。

2.设置教师指导小组。所谓教师指导小组,即学校在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将不同学科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建成若干个教师指定小组,并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分配给各个教师指导小组,实行教师指导小组班级负责制,每个指导小组设置一个组长,实行组长轮流负责制。

3.从社会上聘请。这门课程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实施乃至管理和评价上都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与社会密不可分,又因为它常常以社会问题作为主题而面向社会现实,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而广阔的社会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开发,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会力量支持,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社会中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与传统的学科相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教师的引导与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活动的前提。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

2.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从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同步的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的组织;从活动形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也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协调;从活动过程来看,不同小组的活动时间、活动空间需要教师的指导;另外,学生不是永远在教室里进行活动的,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调查、采访、观察、劳动、服务等,就涉及联系、安排、安全等问题,更需要教师的组织;从活动的评价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倡导学生、教师(包括所有指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方面评价的综合权衡与认定,也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3.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由于教师的信息储备、人生阅历、思维能力总体上比学生强,加上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还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并进行合作研究,教师要参与进去。

篇9

1.1 给予学生创造发现、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们一起谈论研究问题,教师的课堂角色在转变,教学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习活动以个体思维为主,以集体学习探讨的方式展开。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研究式学习活动“逼”着学生进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挤兑”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多向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又是接受、消纳场。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真活跃的境界。

1.2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学生学习自信心得以增强

许多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找回了自信,各方面表现有了明显进步。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表示活动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自己胆小,不敢跨出走向社会、走向与社会人流的第一步,表现了我们的社会大环境还远未形成大教育的格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类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社会资源的课程还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课程体系里成长着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太弱,特别是对与各种人往缺乏信心。值得庆幸的是,所有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大多闯过了这一关。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调整自己,征服了困难,建立了自信。

1.3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科学研究需要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于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强化了过程管理,而且从一开始就在教师别强调重视过程,淡化结果,避免了活动过程中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在教师的帮助下都大多被学生克服了,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得到了锻炼。

1.4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很大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形成,教师之间合作精神得到发展,教师的主体意识会得到增强;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得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老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中职校在综合活动课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在由理论上的课程和官方文本性的课程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还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和倾向。

2、中职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内容与形式存在随意性倾向

一些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随意。

2.2 活动内容开发存在学科化倾向

目前综合活动在教学载体、师资配备、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综合实践活动都呈现出学科化的倾向,各学科实践活动缺乏协调与整合。综合实践活动难就难在综合上,它强调多学科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如何有机的把这些综合综合起来,这对老师来说本是一个难题。目前职业学校的综合活动,往往固守课堂教学而使其学科化,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老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老师对其他学科不精通、不了解,在教学中力不从心,生怕出知识性错误。缩手缩脚,放不开,这也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之一。

2.3 活动过程存在教师“包办”的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而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出现了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主题的情况,如果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2.4 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许多学校努力选取外地的现成资源,把外来的当做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3、实践活动完善措施与解决办法

3.1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

通过制度的建设,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卓有实效地实施,就必须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建立可靠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家庭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认识,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职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另外,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检查和评价工作,从而使该课程进入规范化和日常化的轨道。

3.2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不以具有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为内容,不是以知识专题来设计,而应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经过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领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重组、提升、应用于实践,将各学科中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组合,统筹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做到一个活动多方的收获,有效的整合避免学科化倾向。

3.3 基于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

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课题,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有利空问。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选择;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地生活;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把活动的自交给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4 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要立足以校为本的课程内容开发,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主题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开发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从地方课程发掘课题资源,挖掘校外课程资源,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也是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中、社区中。整合校内校外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全新的课程领域,其实施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在实践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从探究中发现、总结、提高,一定会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策略,积累经验,在问题中求发展,在探究中求进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卓有成效地开展。

篇10

例如在“尝尝我的手艺”这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当时我的活动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制作一个冷盘,一个炒菜和一个汤,而这一些我感觉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做的,因为冷盘即使再不会做也可以做一个黄瓜类的冷盘吧,炒菜就是一个西红柿炒鸡蛋总可以吧,就是因为我的选题小,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家中完成一道或者两道的菜肴来。当我让他们把在家做菜的活动体会说给大家听的时候,我发现每一位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快乐的表情。这就说明我的这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达到了应有的目的,

二、活动内容要精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覆盖的内容非常广,它既有思想品德教育,又有生活技能的培训,既有社会交往的知识,又有家庭方面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它包含的内容非常杂,就造成我们在教学这一方面的内容时把握不住重点,总是想把所有东西都让学生练习,结果造成了学生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时间长了,学生由于没有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造成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慢慢失去兴趣。所以,我们的活动内容要精,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来增强他们探究的意识,学会正确的活动方法,发展他们综合素质。由于我们利用的是学生身边的资源来组织活动,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以活动起来也能顺利完成。

例如在组织学生关于“安全使用家电”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当时放弃了对“触电急救处理”方面的活动,只是让学生了解这方面和知识与技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使用家用电器方面的实践,先让学生上网或走访电工,来让学生了解关于安全使用家用电器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家电使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所看、所感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最后让学生交流在使用家电方面由于不规范的操作所带来的后果。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访问与观察,知道了自己家中哪些错误的家电使用方法,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行为。这一些都是学生亲力所为的事情,选择的内容也比较精,都是学生完全可以做到的行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就好得多。

三、活动手段要细

篇11

1.2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人为增加不必要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过于探究,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培养自身整合性能力。

1.3在学习中,学生轻视活动实践,死记硬背知识,不能理解,不会联系自身生活,活动中走马观花,形成了比葫芦画瓢,试图走捷径。

2.关于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2.1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围饶这些知识、技能,而归纳总结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包括创新、创作、绘画、艺术、折纸、科学六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判断、分析、综合、表达与应用,艺术鉴赏能力等人文科技综合性素质。但部分学生,却错误地把该学科当作一种负担,他们认为仅语、数、外、音、体、美就难以学好,现在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有违减负之思想,学生只是硬着头皮去学,显然是一种错误观点,我仅举一个例子予以反驳,在该学科的基能中我们学到了一些图标,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安全行走,这些路标,路牌,红、绿灯标志对学生出行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些知识点在文化课程中不会学到。

篇12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组长:徐耀良

副组长:陈黎明

成员:吴根元(小)、叶建新、金美媛、周秋英、李刚、

许晓红、吴文喜、及各涉及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名单:

二年级组负责人:金美媛

成员:程大妹、贾静燕、王怡、姚金妹、顾菊芳、龚杏芬

三年级负责人:陈燕红

成员:魏萍、严凤、蔡秋兰、胡静芬、陶妹金、陶亮

四年级组负责人:周秋英

成员:徐艳、毛进兴、唐铁君、徐洪、吴根元(大)、孙文霞

五年级组负责人:吴根元(小)

成员:许晓红、邹雪英、胡建刚、张红艳、孙丽娟、龚燕

六年级组负责人:夏雪明

成员:马蕙珍、朱叶、邹国芬、邬旭霞、吴茜、平建国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13

如,我校开展的食堂体验活动,通过一个学期的体验,学生对食堂体验的兴趣度下降,做起食堂体验工作也大不如前了。分析原因,已经熟知熟练的活动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需求感,就不可能有研究意识,更不可能有研究能力的提升。寻找开辟新的食堂体验之路的问题摆在眼前,不能放弃不做,做就要找到“走心”的新问题。我校五(6)班开辟了食堂体验研究新问题――雨天就餐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实践,虽然研究最终没有一个定果,但活动的资源从学生生活中而来,学生能踏踏实实地浸入这资源的研究中去,研究的意识、能力必然如春雨般无声地增长着。

二、过程“走心”――用学生的“期待”持续

上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都知道,有了一个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始容易,持续难。笔者思考为什么难持续呢?(1)分组了,组多,教师的精力够不上;(2)各组的研究需要技术、智力支持;(3)组长能力不强,个别组员懈怠。那么教师只有一个,分身乏术,如何督促小队主动研究、主动寻求帮助呢?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个“阅读期待”,学生在“阅读期待”的心理下,会持续阅读,以至知道情节结果。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指导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期待”心理,促使学生不断研究,以至活动结束。开展活动时,寻找什么来促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呢?一种,当然是研究产生的问题,学生会在解决问题的需求下产生一种对结果的期待心理;另外一种,动手制作、品尝类活动往往对那些不善研究、懈怠研究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引发“期待”心理的导火线。

如,“桂花”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摇桂花、研究桂花、制作桂花糕。研究桂花的问题是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学生研究的兴趣和解决需求由内而自发的,在这种“期待”中,学生有了主动研究的状态。同时,制作桂花糕活动的期待感始终维持着学生的兴趣点。如此一来,活动的过程也就“走心”了!

三、评价“走心”――以学生的“视角”评价

1.评价专注,阶梯突破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评价“走心”就是不对学生一次活动提多方面的要求,而是就某一两方面进行详细具体的评价。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评价中,逐步明确参与活动的各方面要求。这样逐一、专一的评价,不会给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以负担,同时也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提出十分详细具体的要求,学生也能深入了解,记忆深刻。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与众不同,评价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依据学生的情况,制订台阶式的评价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目标,进一步发展自我。

2.自我评价,反思成长

由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调节自己的探究活动,积极地把评价要素纳入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逐步形成和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有效的自评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达到自评中反思,反思中收获,收获中成长,成长中再反思、再提高的理想效果。

3.团体竞赛,组内互评

评价是一个教育过程,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评价同学,既是由于同学间平等的地位,使得评议的结果较易被评议者接受。又是因为学生互评,它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之长处和自己之短处,学会在活动中辨别是非,进行自我完善,促使他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