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管理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管理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管理职称论文

篇1

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当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强调以企业内部价值耗费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并且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背景下,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视而不见;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有形的成本动因,忽略了无形的成本动因;传统成本管理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明确自己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所提供的信息不便于进行竞争战略调整;传统成本管理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环境和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只有及时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Simmonds)提出。之后,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JackShank)和戈文德瑞亚(V.Govindarajan)加入麦克尔·波特(porter)的战略观点,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如何利用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降低成本”。不难看出,“降低成本”与“成本优势”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传统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长期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

(二)全局性

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

(三)外延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因此它能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四)竞争性

战略成本管理将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传统成本管理则较少考虑竞争与挑战,仅单纯改善现状。

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大体上由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构成。

(一)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就是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战略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可采取的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有效途径,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以获得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以获得特殊溢价报酬而采取的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是指企业把经营的重点目标放在某一特定购买者集团,或某种特殊用途的产品,或某一特定地区上,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市场地位。目标集聚战略往往采取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这两种变化形式,他主要围绕着一个特定目标服务而建立起来,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全行业内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在下文中暂不讨论这种战略。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采购、生产、储运、营销和计划、财务、人事、研发、设计等,各环节构成整体,连接起来成为企业的价值链条,割裂任何一个环节单独分析都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体现在基本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例如加强仓储与生产车间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缺货成本;行业价值链分析从纵向角度确定企业在整个市场环境中的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协调或优化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或客户的联系,通过整合达到战略联盟,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供应商建立及时运输系统使采购过程流程化,降低双方库存成本。企业与买、卖方关系并非是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而是双方受益;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中处于平行地位。只有通过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找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发成本的因素。传统成本管理中,产量是重要的成本动因。但随着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比重的下降,成本分析的范围从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制造成本要素等拓宽到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战略成本动因可分为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主要考虑如何通过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整合程度、地理位置、技术等。例如产业政策、规模大小、市场定位、工艺技术与产品组合的决策都会长久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而整合程度的提高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时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稳定供求,还能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联系等。通过提高这些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改善企业效率。

战略成本管理的任何步骤都必须将这三个部分贯穿始终,它们也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精髓。

四、现代制造业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步骤

战略成本管理自产生以来并未形成标准的基本程序,借鉴西方的有关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其基本步骤可以分为:

(一)制定行业竞争战略

我们知道企业在全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取得不外乎通过两种途径: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而两种竞争战略都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影响企业在两种竞争战略中选择其一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

1.所处行业环境。任何制造业企业总是处在一定的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行业大环境对企业的战略选择、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企业所处的行业里盛行生产标准化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时,价格竞争就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就应制定成本领先的战略规划;当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多种使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途径,同时奉行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对手又不多时,企业可以尝试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

2.竞争对手情况。企业在获取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后,为了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就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价值链分析法,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确定竞争对手在各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分布,及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关注其成本驱动因素,继而通过把本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价值链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确定自身的成本竞争战略规划。如果企业通过比较,发觉自身已经具备成本领先优势或者目前虽不具备成本领先优势,但当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其作为参照系重新设计自己的价值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运作效率,取得成本领先优势时,就应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相反,如果当竞争对手已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并且对方的价值链已相当优化时,企业就应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在产品标新立异上下功夫。

3.目标顾客的需要。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顾客消费的需要。企业赢得了顾客,也就占领了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因此,顾客的需要,是企业在制定成本战略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立顾客品牌偏好和行为选择的数学模型,以寻求满足顾客群的最佳途径。当多数顾客以相同的方式使用产品,或顾客购物从一个销售商改变为另一个销售商时,不会发生转换成本,因而当特别倾向于购买价格最优惠的产品时,企业就应制定成本领先的战略,努力保持自己的成本优势,进而取得竞争优势。当顾客对产品有不同的使用和需要时,企业就可以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

对于上述三因素,企业应综合考虑,以最终决定采取的竞争战略。

(二)根据制定的行业竞争战略,进行综合成本规划和管理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价值链的分布上可分为5个部分,即研发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不同,对各部分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1.研发成本的管理。研发成本是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等。有资料表明,在产品研究、开发阶段,成本的50%左右已被决定即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了。因此,企业都要对研发阶段采取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为了设计出胜过竞争对手功能的并为顾客接受的产品,以维持竞争优势,企业就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而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控制研发成本呢?笔者认为,在新产品研发阶段,应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强调设计的产品功能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度,尽量消除过剩功能和过剩设计。同时,可通过与一些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避免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当然,实施成本优先战略,并不意味着不要技术创新,而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主要强调过程创新,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采购成本的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将采购看成一种次要职能,在管理方面几乎不予重视,购买部门的内部分析也仅仅集中于采购价格,采购成本也是以主观确定的标准分摊给产品。为降低成本,采购部门往往只是一味选择价格低的供应商,而忽视外购活动和企业其他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损害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战略成本管理认为采购成本应是一个广义成本,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成本管理中不应仅仅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以战略管理方式对采购成本进行加工处理后,使成本管理的外延向前延伸至供应商,有利于企业综合考虑供应商对价值链中其他价值活动成本的影响程度,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企业无论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都应对采购成本足够重视。

3.生产成本的管理。这里所说的生产成本是指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料、工、费等成本。成本领先战略与产品差异化战略在生产成本管理的途径上略有不同。在成本领先战略的指导下,对生产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强化成本动因的途径:如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采用技术革新降低产品单位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等等,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生产过程中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在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指导下,对生产成本的管理是在保证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孤立地进行成本管理,因此不仅要强调生产成本的降低,还要将产品的成本与功能综合考虑,有时企业为满足顾客需求和对不可预测需求做出灵活反映,有可能不惜牺牲规模和低成本。

4.营销成本的管理。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开拓销售渠道,控制销售费用,控制产成品资金占用,减少货运损失,及时回收应收账款。通过对销售环节的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产品销售成本,保证企业最佳成本的实现。另外,企业还应与销售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向后延伸至销售商。值得一提的是,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产品差异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对购买次数不多的商品,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其性能、质量和款式,所以,企业应通过大量的广告、销售宣传、包装吸引力以及公关活动给消费者留下偏好和主观形象,因而促销开支相当高。在开始阶段,由于产品销量小,所得收入不能弥补新产品的推销和促销成本,使得企业产品利润很低,甚至出现亏损。可见,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应把眼光放在今后的长期财务收益上,不能太局限于短期营销成本的高低。

5.售后服务成本的管理。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中,服务已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学者李维特断言:新的市场竞争将主要是服务的竞争。不可否认,企业无论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以产生口碑效应、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不难得出:良好的售后服务一般引致高额的服务成本,因而也应当受到成本降低的关注。既然售后服务具有如上所述的双刃效应,因此如何发挥其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便成为企业的一个战略和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此问题加以考虑:(1)加强质量管理,降低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服务成本。售后服务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使用过程中质量问题倍出。因而售后服务成本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来降低或削减;(2)将顾客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资源加以对待。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充分利用顾客的消费需求信息优势设计和开发产品;在产品的使用阶段,对顾客进行培训,以便于顾客更好地使用企业的产品,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当然培训成本应与售后服务成本相比较,以孰低作为两者取舍的标准。

(三)战略性业绩评价

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要求有配套的业绩评价指标。这里所说的业绩评价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只看“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业绩,不包括非财务业绩,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且容易导致管理层行为短期化;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过程的适时监控评价,目标是引导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如果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目的是促进成本水平的不断降低,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成本控制的结果,即成本标准的执行情况,则评价指标应着重于财务指标,如内部制造效率、成本降低率等等;如果企业采取产品差异战略,评价的领域除成本控制情况外,还包括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因此在指标设计中必须结合并重视相关非财务“业绩动因”,并对它们进行追踪、分析和掌握,如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和智力资本等要素,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篇2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二、成本微观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微观管理即企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在市场上有应变力,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现状,要具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就要求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的算帐报帐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帐,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2、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组织上的保证,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现代化早日实现。

总之,管理思想是灵魂,管理人才是关键,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条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应该配套,并同步进行,才能共同推动成本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三、成本宏观管理要建立间接调控体系

成本宏观管理即成本的国民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对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从宏观上加强调控。

1、要建立成本法规体系,促进成本管理工作规范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2年,财政部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对原来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了部分改革。近年来,又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不少涉及成本管理的内容。现在应该尽快把成本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使今后成本管理有法可依,力求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2、要通过社会审计,纠正成本计算不实和弄虚作假行为。当前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成本计算不实,财经法纪松驰,乱摊乱挤成本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偷税漏税,这就给成本管理增加了很多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要逐步建立财税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和社会审监督三者并立的经济监督体系。注册会计师审计要重点对成本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企业中成本计算不实和乱摊、乱挤成本等违法乱纪现象。

3、要有合理的经济布局,促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我国各地自然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又不平衡,这就要求生产要合理布局,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运输费用,努力节约社会劳动。同时,还要考虑各地区工业生产专业化和各产业综合发展的正确结合。

篇3

一、我国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某些误区

1.重视降低成本求效益,忽视了投入必要的成本求效益。

我国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创新和生产力的转化,忽视企业创造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在依赖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及低廉的人工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降低企业成本不是单纯的减少支出,如果把单纯的减少支出作为企业管理成本的指导思想,那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为害怕研发失败而固守成规,长此以往企业必将失去竞争力。

2.单纯重视控制物质消耗成本,忽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的速度已经远远大于物质消耗成本的速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受工资调整影响,职工工资和福利费逐渐增加;②近几年来物价飞涨,相应的奖金和津贴也相应增加;③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相应职工的费用增加;④某些大型企业甚至还有医院、学校等间接的费用,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要求企业一切用工规范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是增长惊人。但事情又是反面的,如果企业一味地压低企业的人工成本造成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很多企业中一些相对优秀的人才,因为工资相对较低而跳槽转行就是一个例证,这种两难的选择就要求企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以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

3.重视降低消耗成本,忽视降低储备成本。

在生产经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着大量的原材料、半产品、产成品,其储备成本包括:积压存货的资金利息、机物料消耗、保管费等等,这些费用累加起来也很惊人,是企业成本管理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途径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自身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不是单一的产品制造过程成本,我国企业目前多数偏向单一成本控制,针对目前实际情况,企业必需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上下游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企业科学有效地降低成本,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1.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人们在生产中劳动效率高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有以下几方面:

①强化企业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一方面,改进劳动组织,搞好定员管理,压缩非生产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改进生产组织形式,合理使用和调配劳动力,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2.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好坏,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企业生存、市场销售的体现。企业必须狠抓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提高产品合格率。在各生产环节中,严把质量关,执行操作规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产品质量好了,返修率低了,其实也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降低材料消耗。

降低材料消耗,是增加产量的前提和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狠抓原材料、燃料等的材料节约。严格控制材料第一成本关,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作为企业一定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降耗,倡导绿色生产。

4.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产的实践经验,设备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设备在进行综合利用下,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程度,要加强设备的技术改造,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

5.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

企业应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企,反对铺张浪费,尽量降低可控成本三费,压缩非生产费用。尤其是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标准,形成一种“自讨苦吃、自出难题、自加压力、自强不息”精神。

6.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管理。

我们在成本管理时比较重视对成本费用发生的控制,而忽视价值链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发生较直观,而各制造程序、作业程序附加值大小和物流选择对价值变化影响只有通过计算、比较才能发现。事实上,成本费用的发生有很多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制造程序、作业程序以及物流的选择则是我们可优化组合的,它们对成本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因此,企业应对其制造程序附加值大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7.运用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和资源耗费的真正原因。针对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在制造费用上分摊不精确的情况,它采用多重动因二维成本模型分摊方法来计算各种目标的成本,作业成为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作业链分析和价值链分析成为成本管理的基础,这有利于揭示企业各环节上的问题。

作业管理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作业成本效益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

8.寻求企业成本优势的战略途径。

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有两条:A.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诸因素,选择、控制或改变影响它们的结构性因素,来获得成本优势;B.再造原有的价值链,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A.控制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

①选择规模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规模,企业规模又决定成本结构,如苏宁电器将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保持着对连锁经营模式的创新,从“3C”模式到“3C+”模式,从“横向扩张纵向渗透”策略到“旗舰店战略”,从“苏宁海尔经营推进公司”到SSMS经营管理学院,从中国零售业最早上马ERP信息化管理到开发世界零售业最先进的SAP/ERP系统,苏宁始终成为行业经营的创新先锋。目前,苏宁电器已经在全国180多个城市拥有连锁店600多家,去年年销售规模超过600亿元,位列全国连锁二甲。依托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苏宁电器正继续规划每年保持200家店左右的增长速度,争取到2010年踏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为中国连锁业的发展再次起到表率作用。

②控制地理位置的因素。

地理位置因素在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原料和产品运输分配方面将对成本发生较大影响。选择地理位置要考虑:靠近原料产地;能源供应充足;运输成本相对低;人力资源分布;接近消费市场等。

③均衡生产作业和调节市场需求波动。

企业可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予以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均衡和稳定。在销售上,通过策划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需求波动,如把产品拓展到周期性、季节性不明显的产品中去,研究需求量稳定的客户,旺季撤淡季夺,把竞争者挤到需求波动大的细分市场。

篇4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成本效益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完全处于市场机制之中,这就会为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树立正确的战略目标,控制成本从而达到强化竞争力的目的。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成本观念相对落后,成本考核指标也没有得到革新,基本运用传统的产品成本额降低手段来控制成本,为了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企业不得不压缩成本采用质量不高的原材料进行生产,降低了产品成品率以及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企业品牌价值降低,价格下降。此外,我国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普遍存在缺乏全局观念的现象,其成本控制往往是阶段性,无法贯穿产品生产全过程,不注重长远发展,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以及总体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战略成本管理无从谈起。

2.实施主体不明确财务人员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主体,工作中,企业的高层管理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参与较少,一般由财务人员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必要的成本信息,财务人员不具备决策相关的权利,而管理者也只是通过财务人员的成本资料对企业运营做出决策,不参与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使得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出现财务人员不参加决策、管理层不参与成本管理的现象,造成企业成本控制独立于企业管理全局,成本控制效率降低,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主体不明确。

3.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战略成本管理法难以实施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工序多是制造业产品生产的特点,其过程会产生较大成本,因此,做好成本管理必须切实记录好每道工序的成本数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手段依然较为落后,一部分企业甚至沿用着手工设计制图的方式,在对生产工序进行记录的环节中也无法实现精确记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效率,造成了企业成本信息失真,使得战略成本管理法难以运作。此外,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制约着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重要原因。在制造企业中,一些企业在感受到落后的管理手段为企业成本控制带来的弊端之后,花费大量资金引入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信息系统与旧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不兼容的现象,信息系统难以真正实现其功能。例如,就管理模式中,存货盘点一般使用月末盘点、月报结算的形式,而信息系统之中为日清,这就造成了系统与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物流资金流之间的误差。同时,由于一些员工不愿意花费精力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主观上对信息化有抵触情绪,在运用信息化管理时工作方式出现冲突,影响了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率。

三、关于优化制造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

1.革新观念,普及战略成本管理效益观成本观念的强弱对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制造业要强化成本管理,落实战略成本管理策略,就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认识,强化战略成本管理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成本管理体系。实践证明,传统的成本观念无法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对自身的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不能将成本控制片面地放在产品生产控制上,应该将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企业内普及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观,从而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必须首先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强化对成本管理控制的认识,学习现代管理经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企业战略,使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实现。其次,企业应该在内部树立良好的氛围,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良好环境,宏观上,企业要树立市场、竞争、成本效益以及法制等观念,微观上要将成本管理观念从传统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中去,从产品的设计到售后服务,都要纳入成本管控范围,树立全局观、成本效益观,降低企业信息成本、无形资产成本、服务成本等,进而全面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篇5

2.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模型

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指的是港口企业为更好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水平,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变动离职等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的掌控,以及平时为协调人力资源关系而发生的行政管理成本及效用水平进行的掌握、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主要构件,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支成本和使用成本等,这些要件又各包含诸多具体的项目,构成了复杂的成本开支体系,而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需要对这些成本开支进行控制,以保证成本开支的节约和有效。这样,具体的成本开支控制的内容,就包含对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所有开支进行控制。其内容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开支是相对复杂而多样的,并依托于企业的规模、人力资源总额和人才质量好坏、内外部竞争形势等,而体现出发生额度的大小和多寡。为此,必须做好相关人力资本管理成本开支的控制,以节约成本,提高成本绩效。

二、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

从宏观上看,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大体可以引入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但要注意结合港口企业特点,着重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1.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增强港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地节约投资,提高效益。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向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转变。通过目标战略化和配置市场化,体现出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理念的更新,才能有效实现成本压缩,节约开支。目标战略化。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目标,实现港口企业发展,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增强我国港口现代化能力和水平。把实现港口企业现代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开发和成本管理的出发点,追踪国内外先进港口企业发展动态,跟进和引入先进理念和方法,着力于港口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从战略角度组织港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配置市场化。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多渠道配置企业人才资源,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实行人事、人才派遣等人事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人事关系管理和人才使用的“管用分离”,逐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人才使用契约化、服务保障社会化。另外,根据港口企业特点,可以契合港口装卸生产运营、管理实际,采用港口装卸生产整体业务承发包和单项业务承发包模式,构建科学合理、依法合规的承发包管理体系。通过市场有序竞争,获得更好的成本投入回报。

2.建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整体机制

近年来,沿海港口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导致其已经成为企业效益跨越发展的掣肘。调查显示,一些港口企业2009-2013年间平均每年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超过10%,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逐年加大,因此,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已刻不容缓。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机制,是指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整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有机联系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这些因素和关系、方式等,体现其系统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是促进其成本控制及其运作发展变化的内部机能。这一整体机制包括了基本的成本控制思想理念、管理制度、规划计划、领导机构、人员构成、经费投入、硬件软件设置、运作流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整顿、考核等过程内容,还有过程监督、控制反馈和项目整改等,这些诸多因素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对这些因素相互关系的梳理,使之有机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整体机制。表现在港口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可简单概括为建立领先型人工成本目标体系、建立完善的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人工成本预警制度,从简单的控制人工成本的绝对投入向提高人工成本有效性即提高投入回报率转变。配套措施包括保持高效的组织体系、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有效性、针对员工类别通过差别化的激励模式实现激励最大化从而加强员工忠诚度,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等。

3.建立港口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制度

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将组织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决策者,以便更好地实施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的计量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是将人力资源视为一项资产,通过组织管理和资源计量,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管理目标。港口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可以借助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等具体方法,计算人力资源的成本,加上内部竞标、随机报酬、商誉价值等计量方法,准确地计算人力资源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并按会计科目要求,单列人力资源项目,把反映人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组织带来的预测总价值、人力资源权益信息内容、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反映企业为招募、选拔、聘任、录用、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所带来的现金流入等,计算并导出人力资源财务报告,提供给相关管理者参考,这就使港口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规范化,并更趋精细化。

4.借助本量利分析法实施成本控制

篇6

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亦称为规章制度、管理标准,是企业制定的包括规范企业生产、经济、技术等活动的规则、条例、程序的集合。促进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必然的,其主要创新路径如下。1.创新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基础支撑,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物,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息息相关。组织机构的创新可以从对组织机构重组改制入手,实质是对企业制度的创新[2]。在创新企业制度中,组织机构必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全新的委托关系、分权和集权的要求相适应,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2.创新技术管理这是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技术的创新不仅是创新技术问题,还是创新管理问题。技术创新应该从研发入手,逐步形成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广上市。石油工程企业自身特定的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利用新的工艺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技术、资金等生存经营要素能随意转让,但只有人力资源无法自由转让,因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这就决定了石油工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以往的管理体系,将管理系统的核心由传统的财务管理转换成人力资本。

三、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融合的创新

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中形成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位一体”关系。因此,为了促进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将两者有效融合。1.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石油工程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体现,推动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内部和单位之间、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都渗透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不仅是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石油工程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有石油工程色彩的文体活动,这是强化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能帮助企业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培养企业职工之间的情感,是企业柔性管理的重要体现。2.利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性质。可见,只有与石油工程企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促使企业管理制度更具执行力。企业管理只是企业管理者按照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开展的工作协调和合作,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有效的开展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的管理要以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为导向[3]。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会逐步渗透到职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中。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内部积极树立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的发展贡献做大力量。

篇7

②成本控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从深度看,往往只注意节约生产过程,而不是成本、技术、安全;从广度看,成本控制措施缺乏,成本和技术上断开,没有在成本控制中发挥作用的技术工作。

③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市场信息不以科学预测成本管理为基础进行分析和决策。帐户也是不健全的,报表过于形式化,并避免审计法律实践,物理赤字尽可能为隐性成本上升的成本。

2新经济环境与对策下的煤炭成本管理特点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运用高新技术,是对生产与煤炭企业环境运行的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影响成本费用管理。

2.1在煤炭经济运行的新经济特征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煤炭企业也有着深刻的变化,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具有以下特点:

①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煤炭企业在自动化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安全监控技术的投资,广泛用于矿山机械,在生产规模的前提下,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

②产品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化,煤炭生产可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开采后,洗涤,资源配置存储,根据实际情况,最终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配煤技术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煤炭产品的个性化特征明显。

③销售市场的范围越来越广。跨行业,跨区域,扩大销售范围,制定专门的销售策略,根据各种不同的价格和其他市场因素的成本,合理利用成本,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④业务整合的进程越来越快。因为经济资源到某些地区的组合,资源配置不再受系统和区域的限制。使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同样的钱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成本因素得到最佳配置。

⑤管理,信息交流更加方便。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形成有效的信息组,使得通信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及时对生产经营管理作出决策。

2.2煤炭成本管理的对策。

①建立一个技术相结合的经济成本领导小组。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并负责生产技术经济效果;总会计师负责对生产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并负责从资金和物资保障带来的生产技术投资更好的经济效果和生产技术。

②全面实施成本控制,使参与部门的成本控制和员工做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要领导群众,从管理干部到企业技术人员、工人,每个人都参与成本控制。实施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并在每个过程的控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抓好内部经济核算,充分发挥内部会计的作用,在控制成本的内部银行,必须实行成本控制责任制度下的集权的同时,各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的实施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是在相应的水平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应用科学方法和管理手段。绝对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进行回购、储蓄、节流消除浪费的控制方法。而开放源码有积极的相对成本控制节流阀,它是为了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并掌握成本与产量的关系。

③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没有输入,输入需要注意科学合理,可以说,科学合理的投资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种必要手段。为了减少工人成本,就意味着机械设备和必要设施的增加。

篇8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现今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越发重要,基本上分为三点。其一,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成本的降低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盈利。只要能做到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就能在根本上减少支出,增加收入,也因此能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成本的减少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各大企业同步发展也可以促进国家财力的增长,减少下来的成本可以用来增加公司福利以及适时扩大企业面积,实力的增强,也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定性。其二,提高企业综合发展实力。在一个企业的管理部门中,作为与企业效益控制关联最紧密的就是成本管理。只有把企业成本在管理中降到最低,才能同时促进其它管理部门提高效率。其中包括技术管理部门、劳动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质检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由此可见,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开展,可能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水平。其三,提高企业影响力。在现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迫使企业的发展速度必须越来越快,不然极有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企业的成本管理就更要受其重视,因为成本支出越低,企业的发展就越快,那么市场中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经济动荡,都不会受太多影响。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极大推动作用。

二、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停滞不前。所以下面重点分析一下企业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如果要降低企业成本,节约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节约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一味的只以节约为目的,会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反而会减少企业效益。所以要摒弃没有限度与条件的成本节约。现在提倡的是要多运用技术来控制企业成本,多进行技术的分析与创新。只有与时俱进的对其管理方式进行改变,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

(二)成本管理的范围过窄

现今,对成本管理的范围划分一直都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认为只因针对生产成本进行管理,而在销售与供应上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理念是不符合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除生产成本外,还因重视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的环节,包括销售与供应,都应有专业的成本管理制度。只有从成本管理的初衷去看,才能真正了解到成本管理不仅仅只是对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已。

(三)成本管理方式的落后

现在很多企业中成本管理的方式还是运用老套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是很明显,现在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其实,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很多部门都通过网络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构。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仅省时省力,对业务处理的反应能力也会有所增强。可是,现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还没有有效的把计算机系统融入管理方式之内。所以对于成本管理方式,应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跟随时展的脚步,才能思考出最适合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

(四)企业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太薄弱,没有深入的了解到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成本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如果企业资金进出状况不够清晰,就极有可能导致企业产品数据中有所出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及决策。所以企业需要对成本管理引起重视,要明白成本管理的真正目的是降低生产、增加销量以及完善售后服务,对其全过程进行统计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未建立科学的管理控制机制

现在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基本都有了管理的大致框架,但是并没有对应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所以实施效果就不理想。如果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不建立完善的管理控制机构,就很容易出现成本管理失控现象,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一些企业会选择在成本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事后控制,这完全没有使其成本管理达到其管理的初衷。所以,在重视成本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注重管理控制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企业成本管理该如何控制

上述已经深入分析了现今企业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就使其必须要思考解决与控制的方法,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策略。

(一)提升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在成本管理制度上不管多么完善,但是也必须要成本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才能准备实施。在这个层面上,对其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要很高了。企业在招聘成本管理人员的时候,就应全面的进行分析,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另外,在招聘时,要提升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入职门槛,从根本上对其专业能力与实践知识进行判定。再则,要多外派管理工作人员参加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专业与实践知识能得到不断充实。只有提升了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才有利于企业成本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篇9

1.2有利于维护和持续提高企业项目管理的竞争能力

人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首先的就是注重商品的价格,同样也就代表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竞争力的强弱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产品的价格。在产品质量等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产品定价高就不好卖,竞争力差:产品定价低就好销,竞争力就强,企业项目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降低价格。而成本是制定价格的基础,降低价格必须以降低成本为条件,否则企业项目管理将产生亏损。成本控制以谋求成本的降低为主要内容.从而为价格的不断降低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维护和持续提高企业项目管理的竞争能力。

1.3有利于保证企业项目管理未来再生产持续正常的进行

企业项目管理再生产的持续正常进行是企业项目管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项目管理再生产的持续正常进行要以企业项目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的耗费及时足额地得到补偿为条件。在企业项目管理再生产进行过程中,正确的成本是合理补偿生产经营中耗费的尺度,成本补偿不足,企业项目管理的简单再生产规模就会缩减,长期下去,企业项目管理将坐吃山空,严重者导致破产。成本补偿过度,就有损害其他利益主体利益的可能,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成本控制有助于保证企业项目管理在未来的生产经营牛的耗费得到及时足额补偿,从而保证再生产持续正常地进行。

1.4有利于促使企业项目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成本是一项综合指标,它综合反映了企业项目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牛的各种耗费,可以说它是企业项目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综合利用的耗费表现,是企业项目管理供、产、销运动的结果。企业项目管理生产多少、消耗高低、产品质量好坏、费用是否节约、技术是否先进、管理水平等等都可通过成本集中反映出来,企业项目管理一定时期成本的降低就是各方面工作成绩的集中表现。成本控制有助于企业项目管理各部门、各方面加强协作,讲求经济核算,力求增产节约,从而促使综合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2如何加强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2.1建立健全企业项目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和企业项目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又包括企业项目管理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但后者可以是前者的具体化或必要的补充,但不能与前者发生抵触。企业项目管理一般应建立健全有关资金、收入、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执行制度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生产经营中一些特殊情况,应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事求是地合理解决。

2.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以目标性、合理性、完整性、稳健性和责任合理划分为原则,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的精细度,建立的是一种责任、控制和绩效考核并存的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实现的是企业项目管理运营过程中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可预见性,有效地控制了企业项目管理运营成本。在执行过程中,又以贯彻系统性、严肃性、严密性的信息反馈为原则,实行动态考评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原则,以及风险效益原则,有效地抑制了企业项目管理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浪费。因此,它已成为确保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的一种手段,在企业项目管理资产运营成本、资本运营成本、战略实现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国外大中型企业项目管理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2.3企业应定期组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集训等

以确保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还应敢于打破现有制度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限制,注重结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使财会人员为企业内部管理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此外,还应提高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水平,发挥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作用,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定期考核基础工作,并强化他们的诚信意识,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准确、高效。通过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从而在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合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建立贯穿于企业生产整个过程的管理制度,建立投资决策、事中控制、监督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具体建设分为以下两方面:层层分解成本控制指标、明确责任,并细化到单位、部门和个人,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强化成本管理考核,实行层层成本否决,将各单位、部门的成本执行情况与单位、部门的业绩考核挂钩,与员工的薪酬挂钩,以构建薪酬随业绩增减的全动态考核薪酬兑现模式。

篇10

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在生产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物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国企转轨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已逐步被抛弃,新的模式尚未形成,再加上市场很不规范,大量的问题待以解决。

3.1物资管理的形式简单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只注意生产过程的管理,忽视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只注意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只注重节约,忽视质量索赔的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是企业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把物资管理的定位过于局限,以致于不能拓展管理思路,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型。

3.2物资管理水平较低

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失控、统计失真、补偿不足和组织软化等方面,简要的讲就是企业在物资管理中把物资的平均值因管理漏洞造成附加升值,本应平衡在生产总成本的平均值下的物资成本的系数超限所造成的物资失控,并由于管理过于松懈,造成物资统计数据不准,在进料与供应间产生误差,无端造成物资成本的增加。

3.3物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从物资的管理方法来看,事前、事中和事后物资管理相互脱节,许多企业的物资管理只有事后的核算和简单的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物资预测和决策,缺乏严格的事中物资控制和事后考核。从物资管理手段来看,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电算化程度偏低,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的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在物资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4.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建议

4.1加强对物资供方的评价

调查时,调查人员要对物资供应方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供货能力、价格水平、售后服务、企业信誉、产品环保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对长期供货的物流企业要对其营业执照的有效性、经营范围、进货渠道、产品质量、企业信誉、资金状况等进行评价。评价后,参加调查人员应向项目经理或主管领导详细汇报调查情况,最终确定合格供方。

4.2认真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在确定生产项目后,技术部门应根据招投标文件的生产数量清单提出项目物资总需求,总需求须列出物资名称、品种、规格、数量(以初步设计文件为基础招投标的项目提出总需求参考),总需求报项目总工审核后交项目经理批准,由项目经理根据采购权限确定采购方式。

4.3实施阳光采购

采取招标采购和比价采购的方式实施阳光采购。统一招标时,由项目部经理提报需要招标的物资(设备)需求清单。招标工作比照《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程序》实施,招标结束,由项目部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如有特殊要求必须由公司或上级单位签订合同的除外),采购合同签订后报上一级物资部门备案。不适宜进行招标采购时,由项目部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组织比价采购。一次采购总金额超过限额的物资,必须进行比价并遵循“三人同往”的原则,并不得超过市场价,不能三人同往时须经项目经理同意。

4.4引入物流供应链

篇11

(二)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管理与市场脱节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升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这样做的后果其实就是进行成本转移,甚至更严重的是把这些成本寄存在存货中,这样做只会短期的提高企业的利润,不能使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观念陈旧

我我国真正实行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在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他们认为成本控制管理仅仅是表面上的各种开支的节约。虽然这样陈旧的管理方式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可是降低的弹性小,效果不够明显,技术才是科学的第一生产力,用发现的眼睛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这样的成本控制管理才会高效。

二、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

与改革之前的有关成本控制管理的理论研究相比,改革之后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目前的成本控制管理还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差。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控制管理进行研究的,缺少了方法之间的联系研究,未能构成系统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种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应用的缺少联系,我们在引进新成本控制管理方法时就通常导致原有方法大部分失效,使成本控制管理缺少连贯性,同时加大了管理成本。

(二)成本控制管理方法陈旧

当以前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是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不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购买者完全能根据自己需要来要求生产商设计、生产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能取得较高效益,同时保证他们在短时间内得到理想的商品,这时工厂的一条生产线上就可能仅仅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没有完全相同的产品。这种生产方式将适用分批法来计算成本,而我国目前只有5.7%的企业是采用这种分批法来计算成本的,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不够重视,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上也比较简单化。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对策

(一)树立企业管理的系统观念

市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需要树立系统的成本管理观念,把成本控制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注意整体与全局,同时对成本管理的内容、对象、方法等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这样来了解各种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本质及特色,构建出系统的管理方法体系。为了增强企业产品的强大竞争力,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产品生产过程,而应该将视野延伸到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及产品的设计。对这些成本管理的内容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成成本控制方法多种多样,既有通过差异分析进行的传统价值控制方法,又有利用组织结构的协作、技术革新的非价值控制方法。由于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战略选择时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所以必须要根据企业现实基础,考虑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等来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意识到传统的标准成本法、责任成本法、预算控制法等成本控制方法同现代的成本企划法、作业成本控制法等方法并没有完全相互排斥,相反,在一定条件下通常可以融为一体。

篇12

采购部门的工作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汇总各部门所需采购的零部件、物品清单,然后进行汇总,编制总的采购清单;二是根据采购清单进行市场考察,寻求合适的供应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既可以保持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又要防止供应商控制价格,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三是采购之前要做好计划,合理规划采购次数、品种、采购数量,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四是合理安排市场调查、采购等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1.2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主要采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忽视了汽车行业日益盛行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因此,应从精益生产角度对成本管理进行调整,从而满足该行业的发展需要。产品的产生要经过设计和生产环节,不同的设计带来不同的成本,从源头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是产品成本降低的最有效途径。在精益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主要采用目标成本法,其步骤如下:首先,采用倒挤公式来确定目标成本;其次,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形成产品零部件的分成本;再次,对各个分目标成本的实际水平进行预测和分析。在精益制造的过程中,成本管理的方法通常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方法以提高客户价值为目标,通过合理和系统的程序来分配和分析成本,并且通过对成本动因分析,识别增值和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减少非增值作业,以此降低成本。对于精益制造成本的优化,重点在于改善生产和管理技术,而不应一味的引进新的高端的设备等,不仅不符合当前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对销售量无益,对成本控制也没有好处[6]。

1.3存货成本分析

库存涉及产品入库,产品出库的环节,及时性对于降低库存成本来说极为重要,要做到及时性就要统筹好需求量、库存量、生产量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库存的管理跟不上,很容易产生产品闲置的情况,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产品由于库存呆滞造成的产品贬值、报废,损失是非常大的,因此改善库存管理是汽车行业降低成本的一大重要课题。对库存的管理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通常根据销售计划或合同制定生产计划,产品的传递通常依靠物流部门,因此各个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要做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对产品流通等情况透明化,使库存部门能过及时的对产品管理进行调整,降低库存成本;二是加强库存、存储等人员方面的管理,要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发货原则,防止物资的积压贬值,要把责任落实到个人,防止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物件损坏,致使货物积压,另外,还要做好对货物的保管工作,做好防尘、防锈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7]。

1.4销售成本分析

销售部门要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同行业中的产品价格以及产品品质方面的信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使企业的产品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寻求利润最大值,获取竞争优势。同时,销售部门也要根据市场形势调查制定出尽量准确的销售量,及时的传递和反馈给生产、库存、物流等部门。另外,销售部要研究营销手段,利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8]。

2、汽车行业外部价值链优化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行业外部价值链上的节点,在进行外部价值链分析时确定企业在外部价值链上的位置十分重要,以自身企业为核心,寻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从供和销不同的方面分别考虑降低成本。上游价值链上的企业通常包括汽车企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对这部分价值链的优化通常要从供应商的数量、资质入手,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下游价值链通常是指由汽车制造业与销售组成的链条,对下游价值链的优化主要是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降低成本。汽车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如图2所示。

2企业外部价值链图

2.1上游价值链

2.1.1供应商数量

上游供应商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方面本企业在维持供应关系上要进行一定的投资,如果数量过多,成本就会过高;另一方面数量过多也要求本企业相应管理人员增多,成本较高;再者企业采购应尽可能集中,可以节约成本[1]。上游供应商的数量不宜过少。一般企业的供应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是较固定的,通常双方会签订合同,如果只有一个供应商,对供应商而言没有竞争者,供应商容易垄断价格,因此,供应商的数量不宜过少。

2.1.2供应商资质与企业特点

首先,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能在供应量上满足本企业需求,如果供应商的规模较小,有可能达不到本企业的需求,这时可能会造成本企业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持续生产,造成利润下降或给企业到来损失;其次,供应商的质量一定要过关,这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此外,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适合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如果供应商只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本企业生产中低端的产品,那这样的供应商与本企业之间就不匹配。最后,供应商的地理位置也很关键,过大的地理位置,对于长期的供应关系不是很有利,地理位置较远,则采购、物流成本就较高,通常会导致产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9]。

2.1.3与供应商关系

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联系,相互影响对方的利润和成本,建立诚信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共赢。同时,良好的关系可以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

2.2下游价值链

对下游价值链的优化主要是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降低成本,主要从销售渠道集中化、电子商务网络化,以及售后服务的提高几个方面进行。

2.2.1销售渠道

集中化销售部门应对主要地区的市场进行考察,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主要市场,从这些主要市场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汽车销售机构的分散化不会使销售量有显著的提高,反而销售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应走适度集中化的路子。

2.2.2电子商务

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一方面拓宽了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广告提高知名度,使信息传递更快更广更便捷。

2.2.3售后服务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卖出一件商品并不是终点,要使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做的长远,不是只看某一年或某几年的销售量,售后服务的完善与否对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汽车行业来说更是如此。汽车行业虽在售后服务上投入成本,但从整体价值链老说是非常有利的。

篇13

(一)物资管理不规范

在目前大多数的施工现场上,施工所需的物资、材料等大都是随意摆放,管理松懈,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来管理。导致了摆放混乱、丢失甚至被盗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关的材料物资管理人员为了方便省事,没有及时入账,导致了施工账目与实际材料物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小工具、部件等物品,一旦损坏就直接丢弃更换,几乎不进行维修和保养,增加了物资的消耗。甚至还有一些相关人员虚报物资消耗量,将多得的部分进行倒卖,以获得非法收益。

(二)人员管理不科学

很多市政施工企业对于人员的管理十分不科学,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产生。有时基于人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闲置的临时工也留用。而有时又为了加快进度抢工期,安排过多的人员负责某一项工作,导致了人员的闲置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人员管理的成本。还有些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十分消极,整天混日子,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产状况起不到任何帮助,却也能够照常领取工资、奖金、补贴、福利等待遇。这也对企业成本的不必要浪费起到了影响。

(三)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低

在市政设施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施工机械。它不但能够完成单靠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也能够大大提升施工效率。但是当前有很多的市政施工企业,对于机械的管理十分不到位,在出现故障时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故障的成因也不进行仔细分析。操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不重视对机械的保养和维修,降低了机械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同时,很多机械操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对机械的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机械的故障和损坏,大大降低了其运转效率,拖延了工期,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三、市政施工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加强对物资的管理

市政施工企业一定要十分重视对物资的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物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物资、机械等物品的摆放、管理和取用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工具、机械等施工设备,要加强平常的强维修和保养,按照正确的标准进行操作,以减少这方面的成本消耗。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方面的建设和提高,加强员工对企业财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并在日常的企业管理和工程施工管理中贯彻这一思想意识。企业还应当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科学、统一的企业价值观,让员工能够真心实意的为企业着想,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预算机制

市政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应当有专业人员按照成本控制综合分析的策略,根据企业的具体施工任务与现有的施工技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和预算。这样能够使企业更加有效的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投入和消耗,帮助企业取得更好的利益。市政施工企业要做好成本预算,首先应当依据手中的信息和资料,仔细的分析研究,建立和设定成本预算的初始目标。然后,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为成本预算提供可靠的依据。最后,通过企业各方面人员的探讨和分析,选定最好的实施方案,制定最优的目标,为施工合同的签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