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1

(三)经济运行

(四)招商引资

(五)规划修编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决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虽人员除马龙外,基本配齐,也已授权,但实际工作中难于充分行使职权。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停留在为了项目而建设,没有真正做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先行,园区开发力度能力较弱,只有陆良、罗平、马龙、会泽开展了土地预收储工作。现已开发建设区电力配套没有协调一致,所到县市区多反映现有企业用电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我市工业园区现有具备招商的储备项目95个,再谈项目只有40个,不足储备项目的一半,签约项目只占储备项目的五分之一,而开工建设大项目没有。

(四)经济运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堪忧。曲靖的加工制造业,除烟草外,主要是以重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和我国调控房地产也的影响,我市的煤炭、焦化、钢铁等产业的产能、产量、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市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和投资。从调研的情况和一季度的报表情况分析看,同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是两位数的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3.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大幅降低,减低38.7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除西城、师宗、会泽、罗平没有出现亏损外,其它园区出现亏损。

(五)产品结构单一。我市12个园区的规划布局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围绕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进行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依靠资源,错位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园区还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当前的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缺口较大,各级政府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园区发展那的实际需求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二)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受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货币政策任然偏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大部分中下企业融资尤为困难,资金链绷紧甚至有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

(三)项目支撑不够。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签约率不高,项目落地不多,项目推进不快。总体上看,园区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弱。

(四)用地成本增加。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政策,按照新的土地政策,需要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需增加的用地成本麒麟麻黄达37万元/亩,南海子达28万元/亩,其它地区达18.7万元/亩,用地供给成本大大增加,项目推进、落地更加困难,有一部分再谈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或停止。

四、建议和意见

(一)强化考核。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实施“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行动计划,要对各工业园区实施考核,建议尽快促成市政府出台园区考试实施办法,逐一落实《决定》的有关政策,激发园区活力,掀起园区发展新景象,以工业园区的“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推动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巢引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促使各县(市)区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四)召开园区用电工作协调会。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配套设施的滞后等问题,建议由我委主持,邀请市供电局;县(市)区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工信局分管领导;县供电公司是就园区规划修编后和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电力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等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协调。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二)

一、李庄乡铝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另有已签约落地园区的商丘广源运输有限公司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6亿元的商丘广宇石墨有限公司正在做落地前的各项准工作,投资10亿元的电解铝阴极项目正在洽淡之中。

随着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制定了专门的铝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力争把铝加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园区的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园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种配套设施更加齐备,园区功能更加完善。

二、当前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更加需求旺盛,同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铝行业的进一步限制,使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壮大起来,特别是在广东佛山,短短一年多时间,竞猛增了400多家铝加工企业,**年来,全世界铝材加工总。量为3000万吨,而我国铝产量为13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还多,但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多属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很多高精铝产品仍需进口。同时铝加工企业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出现了局部的产能过剩,真正的高精度铝板带,高强度汽车铝轮,精密铝铸件,泡沫铝、高压电子铝箔,优质彩色涂层板、铝塑复合板管、特种铝型材、微细球型铝粉等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市场缺口仍然很大。

三、铝工业发展趋势:

以美、日、德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世纪已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过程,并成立了跨国集团,进行全球性的选择、生产和经营。其中美铝公司在全世界设有分支、囊括了高精铝加工的全部行业,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吨,在铝加工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对全球铝行业纵向、横向比较,多行业、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总体上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解铝需求不会增长太多,铝加工企业数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铝产品需求将猛增。因此未来的铝加工企业在加工工艺上,应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应向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更加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上发展。

四、金融危机对铝行业的影响:

**年底,**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下滑,电解铝下游行业发展后劲乏力等影响,我国铝加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单就我乡铝工业园区内几家企业来说就损失惨重:神火铝厂的销售严重下滑,库存压力陡增,最后不得不停止过半生产线,直到我省加大战略储备和国家率先实现企稳回升,才使神火铝厂逐步渡过难关;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生的铝板也出现了滞销现象,面对正在建设的冷轧项目,公司高层个别人士基至出现了犹豫思想;商丘东南铝业的客户需求减少80%,使其无法正常生产;河南鑫海铝业公司干脆停产来应对危机。**年底至**年上半年上述四家企业共减少销售收入近60亿元,它们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寒冬。随着**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全球需求开始增长,**年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季度,它们的销售收入分别比09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0%和17%,目前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生产销售水平。

五、当前梁园区铝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铝工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还比较单一。

2、铝工业园区的道路、电力、排水等各种配套设施还需更加完善。

3、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少,个别企业存在高能耗与污染。

4、园区内中小企业多,成规模的大企业少,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更少。

5、园区内企业存在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缺乏竞争力。

六、对策和建议:

1、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铝加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园区规模,健全产品类型。

2、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3、全力以赴搞好园区建设,同时加强对园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力争为落地企业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篇2

集团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典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下属集团机关1个、科研机构1个、9个分厂以及建筑、学校、医院、水厂等一系列配套功能齐全的分支机构,总占地面积13131.11亩,总建筑面积90.2万平方米,除9个分厂中的红阳、集团机关和后勤保障机构在县城边外,其余8个分厂均分布在我县不同乡镇的山沟之中,水、电、讯等设施齐全,工作区、生活区、娱乐区建设规划有序,每个厂都有数量不等的标准化车间和良好的植被环境。

随着集团各分厂的陆续搬迁,年9月县政府与集团共同商定,集团将搬迁后留下的闲置资产委托县政府管理,并原则上按30年期限分别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并由县国资公司牵头接管这些资产。年5月开始,县政府陆续接管了集团16家企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接管土地面积5170.26亩、占总土地的39.37%,有地上建筑物房屋400余栋、建筑面积70多万平米,标准化建设厂房、车间230多栋,其中1000平米以上的标准化厂房70余栋,资产范围内的水、电、讯等设施同时移交。

(二)我县利用存量资产情况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团闲置资产的管护、开发和利用。我县于年5月向市人民政府提交《关于设立工业园的请示》(政文[]35号),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工业园为市级开发区的批复》(宜府文[]51号),赋予工业园以市级开发区的权限,经审核后的工业园批准总面积为400公顷。2004年3月省政府又在清理整顿和检查验收的基础上,了保留工业园等开发区的公告。年4月,工业园通过上级国土部门审核,原规划面积由400公顷核准确定为280公顷。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了年第23号公告,工业园正式被国家发改委确立为省级开发区。此次公告,标志着自年国家对全国各开发区开展的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开发区规划审核和设立审核、落实开发区四至范围等阶段清理整顿工作的结束,为工业园区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县在加大对集团存量资产开发利用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四年多来,工业园在由市级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园区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园区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年,县委以发[]14号文印发了《关于加快工业园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的意见》;年县委又以发[]5号下发《关于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的意见》。根据集团闲置资产的分布和我县产业发展情况,我县将包括集团闲置资产在内的工业园划分为四大产业带和7个功能小区,采取“政府引导、分类入园、业主开发、引资建设”的工作措施,加快了园区资产的利用速度。目前实际利用集团搬迁后的闲置土地面积4188.38亩,闲置土地上的固定资产同时得到有效利用,江苏绿陵、湖北祥云、湖北稻花香、辽宁盼盼、万山轻客等国内一批知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相继落户园区,形成了以利用原集团江北厂为主的磷化工产业区、以万山厂闲置资为依托的机械加工工业集聚区、以集团万里厂和厂以及红峰厂闲置资产为依托的新型建材工业区、以集团机关闲置资产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聚集区。园区内现有企业18家,其中规模内企业13家,占全县规模内企业总数的45%,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3家;引进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6个,引进内资额1.1亿元,其中利用存量资产的企业8家;园区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逐年增长。年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78亿元,三年内年均增长28%;完成工业增加值2.99亿元,三年内年均增长19.78%;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三年内年均增长9.76%;实现税收0.32亿元,三年内年均增长16.72%。可以说,工业园的发展壮大,对我县工业立县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政府高瞻瞩、果断决策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共同奋斗的结果,表现出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二、当前在利用存量资产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集团整体搬迁后留下的大量资产,对我县经济发展而言,既是财富,是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目前工业园在利用存量资产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仍然不高。除红阳、江河两个保留的军工企业外,因种种原因,集团所属红峰厂、万山和集团机关在迁走多年后一直未能移交给我县托管。其中红峰厂交由旅游公司代管,但旅游公司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利用;万山厂虽说与目前的万山轻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除460亩土地被利用外,还有4300余亩的土地及其资产闲置;集团机关目前由红阳厂接管。另一方面,在接管的5170.26亩土地面积上,目前也还有未利用面积981.88亩,其中标准化车间10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江北、万里、红林、计量站的部分区域。

二是入园企业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按照我县对园区划分的四大产业带,机械加工业的现有企业有万山和永安车桥,磷化产业有绿陵、东圣和楚原化工,新型建材有宏业陶瓷、盼盼门、星球和武星公司,农副产业深加工有森源集团。这些企业多为我县的支柱企业,也是支撑园区发展的优势企业,虽然近几年来这些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不同程度地表现也后劲不足的问题。万山轻客一季度生产客车96台,比去年呈下降趋势,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市场价格偏低;宏业陶瓷长期受招工不足的影响,自建厂以来后期投资一直未能跟上,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盼盼门同样遭受员工不稳定的影响,加上原材料需要从外省购进,产品运输成本高,利润率仅能维持在2%左右;绿陵、楚原化工、东圣这些磷化工企业当前或今后可能面临市场冲击的压力较大,星球和武星面临资源短缺的难题。核心企业发展不够,也就形成不了有效的产业集群,影响了园区工业企业下游产品市场的培育、人才和劳动力的富集和整个产业链的形成。

三是存量资产上的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勿容置疑,招商引资是实现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外地很多开发区在招商引资的措施上往往是先完成“四通一平”,再引进企业。而我们所接管的存量资产所面临的情况是:原有电力供应系统年久失修,集团撤走后,电力供应系统基本无法使用;原有供、排水系统建于60~70年代,考虑的供水量及排水量根本满足不了整个园区的要求,且使用年限较长,破坏程度较大,管网系统现基本不能使用,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内也缺少污水处理系统;无与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标准级公路,园区内道路也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无法正常使用,仅有少部分道路经过维修改造后可投入使用;无通讯服务设施,无燃气系统,没有配套的办公及服务设施,基本上就是一个“空壳”。而原有的大多数分厂又都散落在不同的山头和山沟。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对我县是一个工业基础差、底子相对薄弱的山区小县面言,改造起来难度大,投入太,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存量资产的开发利用和招商引资工作。

三、创新思维,加快对存量资产的利用步伐

对存量资产的利用程度,关系我县工业立县战略的实施,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也是开发现有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是一项举足轻重、关系全局的创新工程,需要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根据当前我县利用存量资产的现状,我提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1、加强与集团的协调。集团在存续的三十多年,与之间建立了一种难于割舍的情感,尤其是对很多的中老年同志而言,曾是他们奉献青春的地方。基于这种独特的情感文化,我们可以多方面加强与集团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争取更大程度的支持。一是想办法打破资产的移交方式,变“托管”为“交付”。集团迁走后,之所以将资产交由“托管”,多半是出于对上要有个说法的缘故。这种所谓“说法”的存在,对来说是不公平的,在的三十多年,是人民奉献国防事业的三十多年,既然迁走又抱着不放,不把本属于的土地归还给,致使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利的位置。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奔走呼吁,争取理解,改变目前这种在资产移交方式对己不利的局面。而在移交方式没有突破之前,可以灵活利用这些土地和资产。二是对已经迁走而没有移交的集团分厂,包括红峰厂的665.82亩、万山厂的4763.42亩和基础水厂的83.92亩土地和资产,需要进一步做工作,争取能够尽快移交给我县。三是加强与集团之间在技术、资金、人才之间的合作。集团作为国家大型军工企业,技术和资金雄厚,人才济济,而这三个方面又恰恰是我县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怎样利用这些资源,我认为可以借鉴县内各部门与农村和企业挂点帮扶的形式,通过做工作,让集团各分厂与县内重点企业定点对接,并将这种机制固定下来,使县内企业逐步建立起与集团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甚至于包括市场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取得各方面支持。

篇3

二是“依法治园”的治理理念。探索建立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产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治理体制。园区规划公布后,授权规划师分级治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推行严格的监视机制。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分项治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治理办法、招商投资项目治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治理办法、预算外资金治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治理纳进法治化的轨道。

第三,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各种法规、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职员要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然的园区投资环境,从而使执法主体与投资企业之间形成信任关系。通过依法治园,形成精简、高效、廉洁的园区形象,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的产业集中区将按照这种理念设计治理,实现治理科学化、现代化。

一、创新治理体制

从人文与法治的治理理念出发,确定治理目标,设计治理机构,创新治理形式。实现以下治理目标:做到高出发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品位建设、高效能治理;能够使基础设施共享,公共资源共享,使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还能够使招商引资资源(信息等)得到共享,改变重复招商现象。

一是创新职能定位。产业集中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治理重点在于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工作职责也不同,组织机构也应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在建设初期,产业园区的治理应侧重于园内规划建设、项目立项上,具体包括园内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报批、投资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政策处理以及形成主要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侧重于招商引资、人才的引进与园区治理等。园区成型后,将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保健、娱乐、教育等......我们的产业集中区正介于第一与第二阶段之间,基础设施、招商与治理要一齐上,职能定位要有灵活性。

要有决策、监视、协调、招商的行政职能;由于前期资金匮乏,还应具备融资的功能;要有全方位的服务职能;还应具备治理经营的职能——要根据职能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另外,我们还具有两个产业园区。

二是建立精简精干机构。产业集中区在确定的框架内负责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治理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同一、效能”的原则,机构设置应该精干,不能“大而全”。

成立一部、一公司、一中心,即总部、实业公司、服务中心。成立产业集中区行政总部,负责两园区决策、协调、规划、监视、优惠政策的制定等行政职能。成立实业总公司,负责融资;成立服务中心,负责全方位的服务,如进区企业立项后到投产前的一切审批手续办理,进区企业投产前后的收费工作,以及文印、晒图、后勤保障等工作。

将行政治理、具体服务、市场经营相剥离。对于区内的经营性事项,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治理等,则应推向市场,由开发区市政公司负责,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治理。

二、创新运作机制

促进服务高效廉洁公道顺畅的运作机制,是履行职能到位的有效保证。涉及决策、规定、审批等事项采用行政治理程序,涉及经营活动则采取企业治理方式,协调者、治理者、承办者、经营者、监视者各自到位,分工负责。

一要建立园区自主决策机制,实行封闭式治理,确保治理事项在园区内自行解决。

二要建立园区高效服务机制。采取各种方式开辟办事绿色通道,实行政务公然,推行承诺制,减少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环节,尽可能一个楼层服务,一个图章解决,营造良好的园区投资环境。

三要促成园区间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园区虽实行封闭治理,,但其治理活动是开放的,与职能部分,与乡镇、村,与企业等方方面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产业集中区与政府部分要搞好协商,产业集中区之间要搞好相互协商,产业集中区与乡村也要搞好协商。

这样有利于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公道、协作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促进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形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从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篇4

1.1 指导思想。在充分了解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概况及特征基础上,基于为行业培养技能应用人才,实施了此次人才需求调研。重点调查产业对技能应用人才需求,岗位分布、能力知识要求以及证书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专业调整及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1.2 调研方法。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座谈,个别访谈,文献检索(政府部门统计文件,发展规划),网站(苏州工业园区统计网,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协会网站,圆才网)。

1.3 调研的范围。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的BPO企业,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专业设置情况,调研走访16家代表企业。

2 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人才需求调研

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出现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金融、保险、物流、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美国、西欧、日本等国跨国公司极大推动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根据IDC的数据,信息技术外包(ITO)将以近6%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580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BPO)市场将以10.9%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7100亿美元。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也将把有限资源集中在企业核心业务上,将非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外包。

我国正日益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BPO服务外包国之一。近年来,我国在通讯及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等外包产业发展硬环境方面有很大提高;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开放度不断提高、人力成本具有相对竞争力等服务外包软环境优势突出,BPO服务外包综合实力已成为世界两强之一。越来越多的全球服务发包商愿意将更多业务发包到我国,中国BPO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2 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概况。苏州工业园区是由中国——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园区开发18年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止到2010年,投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已达112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4家落户园区。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的BPO产业也发展迅速,园区是“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到2010年底,园区累计设立企业1100家,其中IAOP评选的全球服务外包百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规模的企业3家,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1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85%。2010年园区承接外包合同签约金额12.09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7.83亿美元。园区BPO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2007年,园区出台了《促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意义及发展的重点和思路。同时园区政府加大了载体建设,扶持企业发展,加大人才引进。苏州工业园区完善的产业配套,为企业的落户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整个BPO产业中,在岸外包的比重比较大,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离岸外包也有了长足发展,正在向纵深发展。

2.3 人才需求分析。

2.3.1 总体概况。BPO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ITO基础之上的,以往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壁垒较高,人员的学历层次也都在本科及以上,工资收入也较高。随着业务的扩大,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在BPO发展延伸的过程中,对一线技能应用性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相应的工资收入也逐渐下降。据BPO业务发展的成熟的印度统计,高,总,低三个层次的人才比例1:4:7。通过此次调研走访企业,我们发现苏州工业园区BPO企业对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量大,未来还将不断增加,而这和我们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据我们调研走访的16家企业反馈,在未来1年内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超过20人以上占62%,10-20人之间占25%。依据16家企业的统计数据,未来1年内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在1000人左右。

2.3.2 高职对应职业岗位分析。BPO产业涉及面很广,BPO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前提,原则上只要可以转化为电子数据的、可以标准化的流程都可以进行外包。在走访的16家企业中,经过整理归纳,我们确定了7个主要的工作岗位,,并分析了主要工作任务及对任职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具体如下:①岗位:业务流程专员。主要工作任务:与客户联络、沟通;进行商务谈判;协助经理拟定外包合同;跟踪外包合同的实施;流程外包业务中相关事项的协调。人员要求:熟悉所有的服务交付方式,比如数据录入,图片处理,文档转换等流程;了解BPO涉及的主要行业和主要BPO类型的基本知识;抗压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②岗位:呼叫中心客服业务代表。主要工作任务:受理业务咨询;解答客户提出的疑难问题;电话查询服务;业务受理;客户建议的录入和提交;挽留用户;参加公司业务培训。人员要求: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好,对数字敏感);良好的倾听和沟通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文字输入技能(40字/分);普通话标准,能听苏州话(方言)更好;能吃苦耐劳,可接受夜班及轮班;抗压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③岗位:呼叫中心客服销售代表。主要工作任务:通过电话向用户营销业务;通过电话实施客户关怀,提高用户满意度;通过电话配合营销策略,完成主动营销项目和服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良好的倾听和沟通能力;掌握关于电话营销以及电话有效销售的最新技巧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文字输入技能(40字/分);普通话标准,能听苏州话(方言)更好;抗压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④岗位:技术支持流程专员。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日常的公司硬件与软件的维护;对业务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及时进行备份;引用一定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远程技术支持服务。人员要求:理解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了解不同类型客户技术支持服务的外包流程;具有通过交谈、邮件、和电话对计算机、软件、电信服务、家用电器等终端用户提供远程帮助和支持服务等能力;了解处理压力,无耐性,心神不定和生气等不良情绪的方式。⑤岗位:BPO质量控制专员。主要工作任务:现场质量管控;质量持续改进;现场人员调配;企业质量内部培训。人员要求:理解管理一个BPO机构中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和产品的质量原则;掌握最先进的质量度量标准;获得处理基层相关的质量问题和挑战的技能;掌握最先进的不断更新的质量改进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通过技术管理质量的方法;懂得如何在整个公司中建立和发展的质量意识。⑥岗位:BPO人力专员。主要工作任务: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培训工作。人员要求:对人力资源各职能模块有深入认识;理解使用绩效原则管理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懂得计划,人员管理,工作流程及业绩之间的关系;具备更新公司中的管理人力、文化、冲突、工作环境、及业绩的知识和技术。⑦岗位:BPO运营主管。主要工作任务:企业现场运营管理;运营一线管理团队建设;处理企业运营过程的突发事件;团队成员考核;与公司其他部门主管协调沟通。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团队领导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日常工作的基础技能;5年以上BPO行业运营经验,50人以上团队管理经验;流畅的日语/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协调能力;有处理基层中复杂的常规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团队事务的迅速反应能力。

2.3.3 职业资格证书分析。调查统计发现,目前企业对资格证书的要求并不统一。一部分企业表示看重资格证书,通过证书的系统培训,可以缩短企业的岗前培训时间。目前认可的证书主要行业协会的认证,例如全球服务外包认证协会(BCI)。也有一部分企业表示因为目前行业内没有统一权威的证书认证,所以招聘时对证书没有要求。

3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是被江苏省商务厅认定的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历教育为第一层次,专业培训机构、社团、企业等非学历教育为第二层次的BPO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虽然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学院的培养模式中实训环节比较少,即使是有实训的,实训效果也不理想,导致专业还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学。

3.2 课程设置老化,与产业需求相脱节。走访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欠缺。而在社会培训方面,苏州国际科技园培训中心表现突出,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BPO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位于园区科技园,具体培训项目包括:英语培训及服务区国家社会文化理解;呼叫中心业务培训;金融数据处理;IT支持服务;BPO服务品质和个人素质培训。基地还与印度Hero Mindmine公司联手,导入国际先进课程,打造“精通外语+掌握专业流程处理技能”的高端BPO人才。在社会培训机构在技能能力培训方面效果明显,但在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训上由于自身的原因存在欠缺。

4 教学改革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教学改革建议:

4.1 依据产业需求,改革现有课程,开发新课程。依据我们对岗位,核心能力,技能与知识要求的调研,建议增加压力应对技巧课的课时,修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新开《计算机在BPO企业中的应用》课程。目前学院虽然开设了压力应对技巧课程,但教学手段还是比较传统,局限于教室上课,借鉴BPO企业员工内训培训成功经验,建议可以将户外拓展等项目纳入到课程中去,效果要比课堂好。学院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行业的针对性,任课老师来自公共学科部,而BPO企业的岗位需求量大,许多员工对这一行业了解甚少,期望很大,进入企业后感到较大的落差,造成员工流动率高。建议邀请企业兼职讲师针对BPO企业开设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一类的课程,让员工事先对BPO行业有所了解,知道进入这一行个人职业成长轨迹会是怎样,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员工盲目求职而导致的频繁跳槽。新开《计算机在BPO企业中的应用》课程,由于BPO是基于在信息化应用为基础,因此开设此课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其拓展职业空间。

4.2 在不断完成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还可以联合苏州工业园区公共实训基地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实训教学。在我们调研中,目前各个学院的实训室建设普遍比较滞后,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共实训基础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实训平台,对各个学院开放。建议学院在正常校内实训的同时,加大校外实训的比重,可以和公共实训基地合作,开展BPO项目的整周或整月实训,进一步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4.3 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师资水平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高职教育要求双师型教师,既懂得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BPO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使其参与企业的项目,同时绝大部分企业实行项目制管理,项目是以信息化应用为基础,可以异地实施,通过系统进行交付,这也为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创造了条件。可以采取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园进行实施,老师利用假期进入企业等方式进行,通过项目实施,提升教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嵚楠.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的SWOT分析[J].世纪桥.2010,17.

[2]祖祎.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0.

篇5

《报告》背后,凝结了测绘地理信息专家、测绘管理层、企业家等数十专业人士的智慧。

企业:潜力巨大的下游产业链

3月19日,调研组来到第一站――位于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电软件园。

长沙中电软件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是从事科技型产业园区综合开发、管理和运营的专业服务商。目前,园区已搭建起产业集聚、央企对接和协同创新3大产业服务平台,引进了以北斗导航与军民融合、移动互联与电子商务、智能机器与工业软件、智慧产业与现代服务为产业方向的企业300余家,形成了产业集群式互动发展的格局。

调研组的目的是了解“北斗导航现状、LBS(基于位置服务)为主的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现状”,一共参观了湖南芯丰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长城信息和北云科技等3家重点企业。

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核心成员都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开发和应用方向都是基于北斗系统的定位、软件和设备终端等应用。

金勇章一边调研一边感叹:“.中电软件园有很好的基础,无论是从园区的领导班子,再到力量的配备,都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完全可以做点对点的合作。”

因此,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希望“(湖南)省第二测绘院除了承担传统的工程测量外,还要大力推进遥感中低空。省测绘科研所要考虑整个北斗导航定位这块如何做大做强。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则要加快推进‘智慧长沙’的建设。”

因为“把北斗导航兼容问题解决了,才能形成产业链”。

调研组成员之一、湖南省第三测绘院副院长汤仲安在考察后认为:“考虑到湖南省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湖南CORS)还不兼容北斗,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加快推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我省北斗高精度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因为我省导航电子地图现势性严重不足,更新严重滞后,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移动位置服务带来不便。因此,推进面向北斗导航应用的地图数据中心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组成员之一、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副院长雷宇斌从事传统测绘多年,此次调研,对他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没想到北斗产业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超乎想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是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一些大公司购得,没有和我们国土资源厅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连接起来。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付出的代价要大很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地理信息下游产业链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说明,潜力很大,我们已经有合作意向了。”

为进一步增进对北斗导航产业的了解,3月26日,调研组来到岳阳。去年10月19日,岳阳获得“北斗城市应用示范”称号,成为继广州、上海之后的第3个城市。

调研组主要考察了岳阳六九零六科技有限公司,在查看了北斗相关软硬件产品后,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北斗导航事业的信心。

事业:加快建设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

3月19日下午,调研组马不停蹄的赶往长沙县暮云经济开发区。此次调研的重点是探讨建设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可行性。

目前,全国已经有黑龙江、湖北、浙江、山东等13个省份建立了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

实际上,暮云经济开发区曾经与湖南科技职院搞了产学研调研,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若要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问题。暮云经济开发区负责人提出了“暮云经济开发区每年只有1000亩的储备用地,甚至去年只有300亩,可见是捉襟见肘”的困境。

但是,此地聚集了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探院、湖南省核工业303队等一大批从事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事业单位,产学研力量雄厚。

金勇章在考察之后,认为“暮云经济开发区初具地理信息产业格局。更加坚定了在这里上打造高端战略性产业基地的信心,共同实现暮云经济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他希望“尽快圈定(地理信息产业)园区范围,理清交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尽快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向长沙市政府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相关报告。”

随后,调研组又远赴浙江、江苏、河北等省份专门考察了其地理信息产业现状及产业园建设经验。

在最后形成的《报告》中,对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有延伸意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的基础条件,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吸引和支持国内外知名地理信息企业在产业园区和基地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地理信息产业园由所在市州或扩权县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按照有关条件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审批。”并提出“重点以长沙暮云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立以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和增值服务为特色的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对于申请入园的测绘地理信息企业,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程序,优先安排用地。”

院校:打造产学研聚集的发展平台

4月11日,调研组来到长沙理工大学,希望打造产学研聚集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利用其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研发优势,为湖南省地理信息事业输送相关人才,因为目前这方面“人才奇缺”,以此促进地理信息的深层次应用。

4月17日,调研组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学校的北斗应用技术研究情况、基于并行计算的大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iGIS)研发和市场化情况调研、学习。

5月5日,调研组带队再次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调研、讨论地理信息产业军民合作项目具体事宜

……

篇6

近年来,铜仁市在抓工业化进程中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规划建设的玉碧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引领全市工业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园区集聚效应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规划建设铜仁市黔东工业集聚区,是市委、市政府基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所作出的策略、力量、重心的调整和转移,是对“玉碧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区域的工业发展资源进行更高层面的统筹、整合、开发、利用。把黔东工业集聚区建设成为铜仁市工业经济发展动力源、主战场、核心圈,成为全市工业发展乃至贵州省东部工业发展的龙头和高低,助推铜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

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铜仁市各县域经济融入玉铜松产业带,是铜仁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如何在全市甚至在省层面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比如如何发展“飞地经济”、如何引导主导产业进入工业园区、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工业等等是此次西边县调研的主要观察点和思考点。

一、本调研报告从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金融发展、职业教育等四个不同的维度对西边县代表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西边县的经济发展情况

石阡、思南、德江同处于铜仁市西部,工业发展比较滞后,所调研的三个县的工业生产总值都低于农业,三次产业发展情况与各县所处环境有关,石阡县和德江县的比例差距不大,思南县的农业比重相对较低。具体情况如下表:

通过三次产业比重可以看出,石阡、思南、德江等三个县的工业产值都不高,都没有达到各县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率,而石阡和德江县的农业产值贡献率远远高于工业产值,这与当前的工业化。

2.西边县的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等西边县的工业基础底子比较薄,工业发展不平衡、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上下游不配套,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离铜仁市的循环经济产业带规划还有所差距,西边县的工业发展刚刚起步,像德江县发展之前规划先行,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公租房等方面都进行在前,规划引进相关产业配套,打造产业一条龙建设。有利于发展规模产业,产业集聚,与铜仁市的产业规划相匹配。具体到各县的工业园区发展如下:

石阡县:紧紧围绕“一园四区一飞地”的发展思路,创新举措,实行“两条腿走路”发展工业,让工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24.2平方公里(其中县内规划为14.2平方公里,大龙“石阡产业园”规划为10平方公里)。

县内围绕“一园四区”总体布局,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模式,切实加快园区基础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型产业集聚。截至目前,县内园区核心区累计完成土地收储3600亩,园区各项基础建设推进顺利,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0个,完成厂房建设2.1万平方米,已入驻企业23家,其中投产企业12家,在建企业11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8亿元。

县外飞地经济,石阡县依托大龙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招商引资。截止到目前,已签约项目13个,签约资金35亿元,已有5家企业入驻,6家企业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思南县:按照建设省级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一区三园”的总体规划。双塘产业园位于县城西面,通过长888米小岩关隧道与县城紧密相连;关中坝产业园位于县城下游东西岸,与县城相邻;灯油坝产业园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规划建设总面积38.18km2,规划工业总产值250亿元,规划就业人数达2.5万人。该县按照“基础先行,整体配套”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园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随着园区道路、场平、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建成园区内10.1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新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多层标准厂房。工业园区签约项目59个,园区入驻企业达到58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18家。园区2012年新开工项目数达23个,园区2012年新投产项目数达13个,园区引资到位资金达54.59万元。

德江县:近年来,德江县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产城一体”目标,加快推进总面积45平方公里的“三大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通过采取融资建设基础设施、异地搬迁扩能技改、以商招商集群发展等措施,着力培育装备制造、孵化动能、产业承接、本地特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6个工业组团,累计已完成投资11.8亿元,建成园区核心示范区4平方公里(“八通一平”)、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多层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5家、建成投产34家、解决就业3000余人,已获省政府批准设立为“贵州德江经济开发区”。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7%。今年元至4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8亿元,增长45%。

3.西边县的金融发展及投融资现状

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等三个西边县的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及银行存贷款余额同样保持高速增长,但存贷比例的不合理,制约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也制约了地方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与当前加大投资发展地方经济不相符。

目前,县级投融资平台主要采用BT融资模式、BOT融资模式、TOT融资模式、IPF投融资模式、ABS融资模式等多种投融资模式,而所调研的三个西边县很多项目采用的是BT模式,只有极少项目采用BOT融资模式,这样就减弱了投融资平台发挥的作用。融资形式单一,银行授信、授权低同样制约了银行给企业、政府的贷款需求,跟不上政府、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制约了地方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

4.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

每一个西边县都有一所中职学校,其中,石阡县投资2.6亿元建立一所240余亩、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校区;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是铜仁市唯一一所跻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集职业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成人学历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通过调研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在快速发展,但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地点都在沿海城市,真正留在本地的毕业生只有汽车维修等少数专业。

二、西边县的共性问题分析

西边县在地理区位、交通环境、投融资平台建设、职业学校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相似的情况,通过此次调研可以发现西边县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亟需解决,存在着一些区域性差异(如飞地经济、政府绩效考核等)需要从市级层面甚至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才能促进铜仁市黔东工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1.“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合理可控的管理机制

现在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只是在一个区县“合作框架协议”下进行的,对落户的企业如何管理、税收征收、民事纠纷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方案和机制,这对“飞地经济”的后期经营管理造成滞后性阻碍。

以石阡县为例,石阡县与大龙经济开发区合作建设的“石阡产业园”,按照开发区规划功能进行分期、分批次、分条块的建设供地政策,给予石阡产业园用地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地块的选择问题,现在石阡产业园的地块分布不是固定的,而是先大龙后石阡的原则,很有可能造成石阡招商引资的企业流产;

(2)用地指标的申报,目前规划的石阡产业园核心区按开发区的用地指标是有条件建设利用区,入驻石阡产业园的企业用地指标应统一纳入开发区的总体指标申报,在用地规模上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不应占石阡的用地指标;

(3)标准化厂房的补助问题,对入驻石阡产业园的企业和石阡县所建的标准化厂房按标准实行补助,有利于调动企业和石阡县的积极性;

(4)税收的征收管理,现在的税收征收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税收分成、产值登记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解决机制;

(5)公租房的建设规划及指标,公租房关系着石阡产业园的工人居住、配套服务,而铜仁市在飞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统一分配公租房的指标。

“飞地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由现有的政策不明朗造成的,应该由市层面统筹,在“飞地经济”的基地规划、税收征收及组织管理等方面都统一部署,要能跨县发展的合作模式会牵涉到市级甚至省级层面,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大面积土地的管理政策。可以通过基地规划、组织管理、税收分配、激励政策等方面,举全市之力共同发展铜仁市的工业产业,共同打造出一个百花齐放的态势,工业园区发展逐步加强。

2.现有的投融资平台建设跟不上实际需要

从石阡、思南、德江等县的存贷款余额的比例可以看出,各县的贷款比例比较低,融资水平都不高,银行的信贷权限不高,现有的融资水平远远不足以支撑各县的规划建设需要。同时,银行贷款审核只支持实体经济,不支持虚拟经济,对技术、预期收益等都没有纳入抵押范围,现在国家政策又在逐步取消县级投融资平台,应从市级层面成立一个投融资平台,以各县的资产打包,统一融资,然后按各县的资产大小,统一把资金分配到各县。

铜仁市应在市级层面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融资模式,努力打造强势平台,进一步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支持和促进全市各县、各工业园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做大做强现有平台。对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划入融资担保,如德江县的保障房建设,把保障房的出租、出售价值作质押,同时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内具备经营条件的资产及项目划入,打造一个集融资、投资、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2)培育搭建新平台。利用现有优良国企资源,依托市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搭建工业资产投融资平台,特别是从市级层面成立一家市级投融资平台,参与国有及集体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

(3)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投融资平台建设要建立落实政府决策管理、企业独立经营、项目市场运作、财政补贴防范、资产良性循环的经营机制。

3.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程度不高

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的工业园区所引进的企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一条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产业互相之间依存度不高,不能形成有效的集群效应,也不能进一步引进关联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价格低廉或规费减免等政策,无序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如石阡的大关酒业、恒源矿业、佛顶山水泥、古耕农牧、盘兴石材等,德江的迪蒙科技、共和水泥、三诺科技等,思南的化工、食品加工、轻纺等,三个县的工业园区都没有比较突出的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关联程度都不高,与市政府的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相背离。

4.职业教育没有和当地企业发展相联系

篇7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

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滚动发展好,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扩大功能完善

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

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委会“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

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

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

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

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

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

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

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

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

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

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二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XX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XX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XX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XX年的3倍;据预测,XX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XX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XX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XX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XX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XX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 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规格;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XX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XX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XX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XX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三

20××年度,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壮大工业总量,加速产业集聚,夯实发展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情况

20××年1-12月份,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同比增长9.3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可比增长7.01%。累计完成出口 交货值2.4亿元,同比增长23.13%。安排劳动就业人员7430人。

2、经济效益情况

1-12月份,园区企业实现利润累计6.66亿元,同比下降3.26%。企业实际上交税金1.65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总额达14.48亿元,同比增长42.89%。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园区围绕生物医药、金属制造、新型纸业和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升级。20××年度,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占园区比重87.84%。

1、生物医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占园区比重17%,同比增长16.8%。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7%,同比增长16.9%;实际上交税收3104万元,同比增长24%。

2、金属制造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1亿元,占园区比重62.8%。实际上交税收1.1亿元,同比增长19.25%。

篇8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篇9

有专家分析认为,南汇并入浦东,直接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产业重新布局。从浦东新区层面,会有些产业向南汇转移或延伸,从而出现产业经济和产业人群,这也是房地产需求增加的重要原因。由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小龙领衔的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组,在其《关于新浦东园区发展与开发运营模式研究的调研报告》(下称报告)中指出,经过近2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已经到了一个土地资源上的“瓶颈期”。很多开发区重点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都面临着土地瓶颈的约束;而原南汇区的规划产业用地高达187平方公里,居全市之首,足以为“大浦东”提供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合并后形成的“大浦东”拥有包括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4个原浦东开发区,以及康桥工业区、南汇工业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临港产业区4个原南汇开发园区,内部将形成企业集聚、生活配套、物流便捷的格局。在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能级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外高桥、金桥、张江、康桥、临港新城,将串起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IT、生物医药、白家电产业;而国家级开发区金桥、张江可以“腾笼换鸟”,将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产业转移至临港新城产业园区,匀出空间来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使浦东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能级的调整。

另一方面,合并让浦东这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区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一倍多,也让浦东享有的诸多优惠政策和制度创新,能够覆盖到更大的范围,包括土地资源统筹规划、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等等,有利于浦东南汇的产业链衔接和发展能级的提升。

南汇航运优势注入大浦东

篇10

1.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壮大“五大产业”

首先,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察右后旗依托以石灰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以牛羊肉、马铃薯等为主的农牧资源,以辉腾锡勒风能为主的风能资源,以铁路、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打造成了乌兰察布市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及农畜产品物流基地、自治区重要的建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杭宁达莱工业园、蒙维新材料产业园、锡勒风电园、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贲红煤炭物流综合服务园、白音察干汽车运输综合服务园七个产业园区。

其次,壮大“五大产业”。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两线四镇”(旗内公路和铁路沿线以及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和贲红镇)为载体,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五个产业。

2.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步伐,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察右后旗抓住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有利契机,依托地区资源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着力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思路,横向抓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规模,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着力提升资源集聚集约经营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以地方矿产资源、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察右后旗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以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开发利用,以优势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强力推进新型产业化经济发展,并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各个功能区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使察右后旗经济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立足地理气候资源,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察右后旗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地理气候条件,结合突出地方农牧业特色优势,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推进地方农牧区经济产业化发展,努力把察右后旗建设成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农牧区经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就要通过推行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把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土地是农牧业之本,能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察右后旗旗委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情况突出的情况,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结合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大户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辐射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

2.突出产品品质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品牌

培育出诸如:“红格尔”牌、“富奇”牌脱毒马铃薯和“草原西冷”牌牛羊肉等一些产业化品牌农畜产品。

3.农牧经济突出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坚持产业化兴农、兴牧,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着力农牧业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科学种养之路。

4.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着力科技兴农、兴牧战略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产业化、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畜牧业,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着力科技兴农、兴牧,采取园区实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打造经济软环境

察右后旗坚持经济产业化与城镇化功能协调发展原则,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旗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三化”进程,完善城镇功能,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着力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突出发展中心城镇(白音察干镇),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把草原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察右后旗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以建筑景观、街区雕塑、城镇亮化美化绿化为载体,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部署,把经营城镇生活休闲环境资源现代城镇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特色文化城镇创新发展。

本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考察察右后旗在树立大资源意识,充分挖潜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此,根据调研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资源观念,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但随着产业园规模和产能扩大,园区污染治理和废料利用处理功能完善被提上日程,产业园区废料循环利用战略将是察右后旗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二)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察右后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形成其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农牧经济的根本出路,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牌经济。提升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打好绿色牌、特色牌,这样,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持续有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气候地理资源和土壤条件,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业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察右后旗转变农牧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战略选择之一。

(三)完善产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培育发展软环境资源

现代经济发展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环境基础,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用的机理。察右后旗拥有杭宁达莱工业园等7个产业园,但园区所在地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有些园区城镇基础设施与其产业规划发展比较,存在严重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与白音察干镇相距较远的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所在地的红格尔图镇和土牧尔台镇。

(四)加强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首先,察右后旗应该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文化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力度,将察哈尔文化融入于企业文化、城镇文明、旅游开发经营、城镇建设和民间工艺等行业。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品牌优势。其次,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察右后旗潜在旅游资源丰富,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察右后旗应该借鉴一些旅游文化培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做法,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潜在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重点突出察右后旗区域民族文化和火山草原自然风光特色。

篇11

工业;韶关;珠三角;创新驱动

一、韶关市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规模偏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韶关市是广东的地级老工业基地,但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工业经济总量与周边的清远、河源、郴州和赣州等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韶关市工业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普遍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2014年全市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13户,超50亿元的仅3户,超100亿元的仅1户。

(二)发展方式粗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韶关市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但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钢铁、电力、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和玩具等传统支柱产业,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低、能耗较高和污染严重等问题,缺乏能够体现韶关特色与优势、具有高成长性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工业经济仍处于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2014年,韶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16%,远低于全省2.40%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重仅为7.5%,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研究机构。

(三)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产业间缺乏协作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产业政策等限制,韶关市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化工等支柱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比较分散,块状经济内同质化现象严重,低价竞争形势严峻。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速度慢,“集”而不“群”问题仍较突出,很多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从有色金属产业来看,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和丹霞冶炼厂等龙头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的开采、冶炼环节,而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制成品以及终端消费品的生产企业很少。从钢铁产业来看,韶钢虽然已开始生产特钢产品、船板、工业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但由于与本地下游产业链企业,如汽车零部件、液压油缸、铸锻件、发配电设备、矿山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协作,以及对下游产业链企业培育不够,造成本地企业对特优钢产品的二次制造需求少。

(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高端项目引进难度大韶关市属于广东的欠发达地区,市、县(区)的财政资金都非常有限,对产业园区投入的建设资金不足,园区道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滞后,同时生产业以及生活配套发展缓慢,导致招商引资的“软硬件”都存在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的引进落地,特别是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目前,韶关市产业园区引进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企业为空白,投资超10亿元项目仅5个。最大的示范性省级产业园———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虽然引进了300多家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7家,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制造业企业;新成立企业260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09家,占投产企业比重不足50%。

二、推动韶关市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融入珠三角经济发展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快融入珠三角发展步伐,重点围绕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特色轻工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到韶关投资,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等资源为韶关工业发展服务。完善投资审批办证制度和重大招商项目“绿色通道”工作机制,落实和完善招商引资和考核奖励的有关政策,使招商引资的政策更加切合实际、举措更加得力、成效更加明显。2.主动配套服务珠三角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充分利用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的战略机遇,加强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与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对接与产业协作,引导一批项目主动配套服务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以此扶持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壮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推动钢铁深加工、有色金属等行业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为珠三角制造业发展提供先进基础材料配套;推动汽车及基础零部件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升产品质量,力争在珠三角汽车制造企业配套合作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粤北汽车基础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液压油缸、大型铸锻件、齿轮传动装置的生产技术优势,开发高端智能产品,拓展配套新领域,力争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提供关键零部件配套。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1.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一批有实力的工业骨干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等重要研发平台。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扶持、行业共建、市场运作”的模式,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扶持机制,积极鼓励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科技资金、科研机构、人才、政策等方面帮扶企业设立各类技术中心,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在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范围内,选择一批在关键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为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2.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合作设立研究中心或创新基地、联办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形式,以及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建立紧密的关系。大力推进与广东省科学院的战略合作,积极发挥华南理工大学韶关技术研究院、暨南大学韶关研究院、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液压机械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的科技创新功能,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努力在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围绕特色园区、特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液压油缸、铝箔、有色金属材料3个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公共研发平台和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仪器共享协作、检验检测等开放。3.大力发展新型企业孵化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孵化器,重点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性前孵化器、大型孵化器,打造“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启动韶关市科技创业园(孵化器)二期项目建设,创新生产领域的孵化器,依托科研机构创建有机材料专业孵化器。鼓励支持大众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面向大众的“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创客中心,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培育创新意识和创业文化,鼓励“草根创新”、微创新、微创业。

(三)力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1.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开发、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以BOT、TOT、PPP及其组合等多种模式,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强主导产品检验检测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专业工人培训、特色功能仓储物流设施、产业特定要求的管网建设等公共服务平台设施建设,以园区特色功能吸引特定产业集聚入园发展。催生和吸引相关配套服务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电子商务和工业设计等,降低企业生产营销成本。2.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向特色园(基地)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各类开发区专业化和特色化,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特色专业园和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推进莞韶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曲江华南特钢深加工科技产业园、新丰稀土特色产业园、韶关市紧固件产业园和曲江食品专业园等特色园建设,积极建设华南120万吨优特钢精品基地、乳源铝箔特色产业基地、韶关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将特色专业园(基地)打造成为全市产业的聚集区、开放的先行区、创新的试验区、城市的新城区、和谐的示范区,成为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3.加强园区功能整合提升按照“规划先行、功能叠加、产业错位、空间整合、城乡统筹”的原则,结合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韶关配套区、广东省生态工业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分阶段有序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的整合提升,通过整合功能雷同、特点互补的产业园区,拓展发展空间,推进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完善,实现园区的错位发展、功能叠加和优势再造。

(四)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按照“固龙头、强龙身、带龙尾”原则,以壮大企业规模、带动中小企业和提升工业经济实力为目标,大力培育与引进一批主业突出、业内领先和潜力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并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1.着力培育和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政策措施,鼓励韶钢、韶关卷烟厂、东阳光、旭日、韶关冶炼厂等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联合、协议转让、参股并购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的原则,密切与国家部委、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内地优势企业、知名民企的联系对接,力争引进1—2家规模大(产值超50亿元)、科技含量高、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2.大力扶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选择若干总部在韶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潜力大和带动性强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引导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辐射、质量保障、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专心做强核心业务,主动调整剥离上下游配套部件生产业务,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形成完善的协作配套生产体系。3.积极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投资,在信贷担保、项目资助、平台建设、政策优惠和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继续建设韶关市科技企业创业园、韶关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仁化县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南雄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指导、管理咨询、培训业务、信贷担保、安全保卫、办理证照等全程服务,并提供厂房租金、水电规费、工商税费、人才优惠等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创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落实韶关市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1]田丰,杨兴锋.“双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实践———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调研报告[J].学术研究,2011(7):15-25.

篇12

2012年以来,中纺联与国际劳工组织、BSCI以及江西省和山西省的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了多次社会责任培训,总计培训参与者超过1000人。4)社会责任跨界行动。这主要包括跨越社会责任体系的体系合作以及跨越行业的社会责任共建行动。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包括BSCI、SA8000、WRAP和Solidaridad等社会责任体系开展了促进体系间合作的多利益相关方咨议项目,以期强化社会责任体系之间的一致性,减少重复工作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社会责任跨行业共建方面,2011年初到2013年初,中纺联不仅帮助电子信息行业建立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机制,还协助其起草完成和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责任指南和《优秀实践案例集》。

“美丽中国正当其时,社会责任各有其所,中国梦想必将实现”。

“纺织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着意开展的一种更加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实践,目的是在更加宏观和超然的层面上为利益相关方提供行业可持续发展信息,以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最终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陈会长指出,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报告能够从产业和区域两个维度上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因此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优势。

首先,产业集群报告能够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信息的覆盖面。其次,产业集群报告充分展现了当地政府主动直面可持续发展挑战,积极接受利益相关方监督和建议的勇气,这将为当地塑造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最后,此次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能够对其它产业集群产生带动作用。此次社会责任的七个集群,仅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产业192家产业集群地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希望其它集群能够积极跟进,共同推进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在2013年8月28日举行的“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上,西樵镇副镇长关海权与众多产业集群代表分享了西樵发挥社会责任的经验。

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有800多家纺织企业,主要生产高档服装面料,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面料生产基地。因为靠近广东省最大的水源地——西江,西樵镇的环保压力特别大。西樵镇副镇长关海权举例:按照我国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城市污水的COD值不得超过100mg/L,但是广东省给西樵的“硬性指标”是不超过60mg/L。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西樵镇在纺织园区内建起了中央污水处理厂,将所有纺织企业的污水统一汇入该厂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厂的效果非常好,”关海权骄傲地说,“一方面,园区内所有的污水排放实现了100%的达标;另一方面,企业的后顾之忧解除了,生产经营的压力减轻了。”

现在不光西樵本地的企业希望推行循环经济、降低能耗,他们的合作方、客户也有类似的要求。“许多国际大客户在合作项目的谈判阶段要求考察工厂的生产环境,或者中方提供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因此,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政府也要积极参与、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履行社会责任。”关海权说。

在社会责任年会上,七家产业集群联合了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福建省石狮市、中国女装名镇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中国面料名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国丝绸名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中国经编名镇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以及中国织造名镇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根据保守估计,这七个产业集群的报告涵盖了4000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业产值,超过18000家纺织服装企业,以及约70万纺织服装行业员工。

多家产业集群地政府人员一致认为,产业集群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反哺当地群众”。

苏州吴江区盛泽镇副书记钟永林从盛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政府应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涉及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土地、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盛泽有40万人口,但本地人口只有13万,其他大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那么政府就要重视这些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要不断建学校,投入教师资源。其他社会管理方面比如公安、城管等也要不断地投入资源,这些都是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对社会做出的承诺。”钟永林说。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范浩毅向参会者分享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积累的做法。“为了让职工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幸福生活,我们园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每年都举办文化节;园区还认真落实平安建设、安全生产,杜绝事故隐患;为了服务新居民,专门开放了一些公共服务的平台。”这些都为营造和谐的园区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在会上,纺织产业集群地政府的代表们互相交流,就集群地政府如何引领行业履行社会责任达成了不少共识。例如,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制定措施,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用地向高层空间发展;为了保护水资源,可以对实行中水再利用的企业进行奖励等等。另外,政府还应该引导企业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重视创新对于产业的促进作用,引导公众舆论加强监督等。

徐莹在爱慕已经工作17年了,这期间,她分别在总经办、行政部、销售部、制造部和采购中心等部门工作,如今,她已经是爱慕采购中心和生产中心的负责人。

“爱慕给我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内部流动平台和广阔的成长空间,让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很荣幸成为爱慕一家人的一份子。” 徐莹口中的“爱慕一家人”,是爱慕人文理念的集中表达。

篇13

(1)完成行业企业前期调研报告32份,行业涉及教育、通信、环保、电子商务、食品、媒体、新材料、工业设计、纺织、LED、物联网等领域。企业包括华源电热、远传通信、舒展科技、数银在线、兰特光学、奇尚标识、方圆塑料机械、宗兴齿轮、远方光电、万隆光电、道明光学、星华反光、东科电子等。

(2)跟随部门调度安排,深入研究并跟踪访谈的企业包括远传通信、舒展科技、奇尚标识、家和智能、道明光学、联丰东进。目前正在参与跟踪的项目包括星华反光、华光焊料。重点项目部分,完成尽职调查主要内容及访谈安排3份,完成尽职调查前期、中期、阶段性问题整理5份,完成行业协会、竞争对手、上下游客户、业内专家访谈以及会议纪要14份,提交阶段性项目进展报告3份,参与联丰磁业投资报告的撰写修订、该项目的总体资料的归档整理以及完成报告后期PPT的制作。

(3)通过参加滨江创投服务中心、无锡物联网传感网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自主接洽了嘉兴普利来、无锡睿网科技、碧诺节能技术、百年树智能教育联盟、奥驰电网等企业,搜集整理了教育、物联网、智能电网等行业的报告、研究了这些行业中若干细分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同时与上海东方汇富、台湾华威国际、江苏华西集团等投资公司一起组成考察学习团,访问调研了无锡物联网产业园区,考察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锡530计划的矽鼎科技、德思普科技等企业,为后期项目的开发和挖掘进行了知识储备、人脉积累。

(4)起草撰写了《省建行与省创投合作平台搭建》、《投资发展部文章递交安排方案》等若干提案,搜集整理了关于组建基金和基金运作模式方面的资料。

工作经验总结:

(1)通过前期大量的行业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业研究方法,在清楚合理的逻辑架构下,行业企业信息的搜集可以快速高效地开展。

(2)通过深度参与重点项目,对项目流程,包括:如何从接触项目->获取对方企业认同->如何开始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前期安排->尽职调查如何开展->如何撰写访谈记录与会议纪要->如何与中介机构合作->如何撰写投资报告->如何修正投资报告->如何做资料的归档整理->如何制作PPT->如何上会有了清晰而直观的认识。

(3)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推敲。比如刚开始接触项目,一般以服务赢得对方的信任,这个服务如何体现,为对方提供的便利如何做到适度,不至于沦为对方的员工,同时又做得专业到位;比如保密协议的签订,是由对方提供保密协议还是我公司提供,是提供简单的还是详细的,这也有学问。再比如为了保证项目结束时资料的完整有序,在开始项目之初就应该统一格式,定期汇总。这需要建立在整个项目组参与人员上传下达,人人知会的基础之上。

其他还有很多小经验、小感悟,在此不一一赘述。做项目需要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又由项目中的经验滋养,项目的经验又由切身体会总结而来。所以平时自己需要多多思考。

后期计划:

(1)继续深入实践项目流程,学习掌握精通各个环节的步骤,摸索品味细节问题,总结经验。

(2)学习财务、法律知识,与工作内容相结合,边学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