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法用法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要进一步提升学法用法思想理念。首先,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其次,学法、守法是自身建设的需求。
篇2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一、进一步提升学法用法思想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务员学法用法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其次是本职工作的需要。农业农村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各个部门诸多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服务好本职工作。三是自身建设的需求。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工作的形象。同时,公务员队伍积极地学法用法对整个社会引领作用也显而易见,如对巩固执政基础、规范社会秩序、培育公民品格、促进文化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四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通过多年来法制教育,广大群众要求社会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学好用好法律不单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与法治国家的实现紧密相联。
二、进一步确保学法成效。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公务员系统普法宣传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机关特别是在基层,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弄不懂、学不深现象还比较突出,并直接消极地作用在实际工作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一些地方公务员学法环节存在形式主义不无关系。在因制度弱化导致的上无压力下无动力的情况下,部分公务员提不起学法的精神和用法的自觉性。这就导致部分公务员法律素质不高,行政活动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合法性。因此,在将来的学法用法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形式、充实内容、健全机制、强化培训、严肃考核,真正提高广大公务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当前上访案件和呈急剧上升态势,分化了政府在发展经济为主线上的大量精力。以上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没有严格执法或者依法行政造成的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严格依法行政,就有可能累积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给接下来的工作增加阻力,从而阻碍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现在,依法治国观念深入人心的局面来之不易,公务员队伍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主力军,更应把依法行政这根弦绷得更紧一些,时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尤其要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体现法制宣传为人民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一旦“法治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被破坏,就很难修复。另外,我们也要在制度上完善,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制,实行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了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篇3
行政执法是我们计生行政机关最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它关系到日常的活动是否能有秩序的正常运转,关系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行政执法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使计生行政执法活动合法、有效、准确、高效、合法。合法要求我们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必须注意五个环节。首先自身必须合法,即主体资格合法,必须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的行政机关;第二,我们的行政执法行为必须合法,必须严格按法律规定办事,任何人都无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第三,行政执法的对象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第四,行政执法活动的依据必须合法,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并须事先公布;第五,行政执法的程序必须合法,手续必须完备,不能随心所欲。
合理。合理性是计生行政执法必不可少的补充。首先,行政执法行为必须统一,在适用法律、法规上人人平等,不能忽松忽严,畸轻畸重;第二,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公正,不能受不相干的因素影响;第三,行政执法决定必须尊重事实,不能作出无法执行的行政行为;第四,在坚持合法性的原则下应当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意志,使多数管理对象能够接受、理解和支持。
准确。准确是确保案件正确的关键。首先是适用法律必须准确,不能张冠李戴;第二,认定事实必须准确,证据必须确凿,不能有任何脱节、含糊之处;第三,行政执法文书的叙述必须准确,必须能真实地表述计生行政机关的意图,要明确易懂,不能产生歧义。
高效。计生行政执法工作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严格依法行政的同时,还必须健全以行政执法责任为核心的监督检查体系。没有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作保证,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则难以实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相对人采取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行为。这种行政行为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是行政机关对自身内部。为了确保行政执法行为有准则,好坏有奖惩,在严格执法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两个方面起到保障作用,必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起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执法责任体系,并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计生行政机关内部各执法单位各层级和各个执法人员岗位,明确责任范围、职责、权限、执法目标,制定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将考核的结果与执法人员的任用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是行政机关内部对执法活动的直接监督检查,是关系行政执法责任制能否得到全面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立足本职工作,想育龄群众之所想,急育龄群众所急,不断学习,不懈追求,发扬“创新、求实、无私、奉献”的人口计生精神,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4
目前,农村金融正迎来全面开放性竞争和电子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日臻完善的制度体系,快进发展的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无不考验信用社从业人员的能力。我觉得,今年省联社组织的业务学练兵活动,既实现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也提升了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现科学发展增强管理意识
众所周知,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首先应该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其次应该有科学、有秩序、有效率的管理;再次应建立强而有力的激励和控制约束机制,促使管理行为更具有组织力和推动力。
三、实现持续发展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目前,我们金融业竞争十分激烈,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要想参与竞争,必须不断拓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对于我们员工来说,必须拿出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来,在发展中求生存。
四、实现全面发展增强执行意识
要想全面发展信用社,必须制定全面的制度,要涵盖纪律、业务等各个方面,而员工对于领导的正确决策、指令和规章制度,应自觉的执行,用心去做,讲究速度、细节,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想事、谋事、做事的践行者。:
篇5
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我简单谈及个人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见解:
1. 改变传统的师本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时候都是老师给出一个范例,由老师先示范操作,然后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尝试练习。老师给出一个范例本身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切都在老师的计划内,即便是有点新鲜的东西出现,同学们也会觉得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看似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练习,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整个学习的过程并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然而结合生本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舞台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把有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来解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学们分组讨论切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思维碰撞产生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进一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这样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转化成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适可而止的提示,要能引导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体会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整个教学中体现了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的方法。
2. 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重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也要重视信息情感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就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在学习copy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它的利与弊,不法之徒通过网络抄袭他人成果属于违法行为。在上完课后有些学生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损坏设备等小毛病,这时候要组内同学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另外,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3. 生本与信息技术要完美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设计思路,结合生本教育 “课前早准备,上课早交流”理念,探索生本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 前置性研究。
前置性研究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与我们常说的预习功能相似。但前置性研究更具目的性。前置性研究应该由老师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可以精心设计一个与生活的紧密相联的,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开放性、趣味性而难度适中的问题,以“前置性研究”设计作为课前的研究作业,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前置任务。这样的课前研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对课堂充满信心,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进一步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低入”与“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教学理念。
3.2 明确目标,分组交流。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为了避免学生盲目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直接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驱动机制,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与合作探究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共享学习的乐趣,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3.3 研究探讨。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在学习小组中,每一个任务都可能被激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习小组明确探究的任务,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解答他人的疑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从他人的优点与知识中充实自己,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小组内相互质疑,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多方进行交流,共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探究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提高。
3.4 交流评价。
生本教育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了学生自学的空间,又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客观进行评价,并组织与带动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3.5 总结提高。
课堂交流是学生的思想表达与技术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总结,以实现知识的清晰化、条理化与体系化,形成理性认识。因而在讨论交流后,有必要设置小结环节,师生共同总结与提高,完善知识体系,交流学习心得。
3.6 拓展研究。
篇6
操作方法:准备一次性注射器(根据所需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次性5号头皮针、治疗盘、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无菌棉签、无菌棉球、胶布、污物盘、试管若干等。患儿仰卧,上肢外展,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示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仰伸约30°~45°,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动脉的搏动点,并体会桡动脉的走行、波动感、位置的深浅和动脉的粗细,新生儿动脉搏动较薄弱,也可根据解剖定位(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2];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号头皮针(连接好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约20°~30°),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约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适当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加压止血5~10分。可用胶布压住无菌棉球并绕腕部螺旋式1周按压,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注意事项
新生儿皮肤毛细血管丰富,角质层较薄,消毒不严易感染而致败血症,严格无菌操作,局部必须严格消毒。
选用较小的针头,尽量减少血管壁损伤,5号的头皮针较适宜。穿刺时尽量减少反复进针,以免造成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
首次穿刺失败需重新穿刺时,应更换针头,重新消毒。拔针时倒转注射器,用拇示指抽住注射器使其保持一定的负压后再拔针,可减少血液滴出。
因动脉压力较高,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拔针后,应延长局部压迫时间至10分钟。
穿刺后应按压穿刺点5~10分,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如要抽血气分析可先抽出血气分析的血后再换下注射器抽其他血(此时要两人配合)。血气抽好后要以最快的速度接上胶塞,塞胶塞时要注意预防针刺伤。
讨 论
新生儿桡动脉抽血方便可行,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四肢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外周静脉采血,由于出血慢,抽血时间长,血标本容易出现凝血和溶血现象,影响检验结果,难以抽取足够的血量,需重复抽血,且容易破坏静脉血管,影响静脉输液,增加患儿的痛苦;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也易被患儿大小便所污染;而桡动脉采血根据解剖位置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进针进行采血即可。
穿刺成功主要取决于操作者左手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示指托于腕关节处,不可托起关节上的肌肉,以免影响位置的判断。定位不准确,穿刺失败。其次,穿刺点尽量选择在第一与第三条横纹之间,此处桡动脉位置表浅、固定、走向较直、易暴露。穿刺点越近心端动脉走行越深,不易固定,穿刺难度较大。
由于动脉血从主动脉到末梢循环都是一致的,不受肢体局部代谢状态的影响,指标更能真实反映肺的气体交换,全身酸碱平衡状态和代谢状态,检验结果可靠;采血时可直接用头皮针向动脉处进行穿刺,成功率高,采血量不受血管充盈程度的限制、创伤小;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尤其是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及哭闹不合作的新生儿更为实用,不会因为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导致穿刺失败;护士可一个人操作,无需人协助,减少了人力消耗,同时也减少了新生儿着凉及减少感染的机率。因此桡动脉穿刺采血逐渐取代了以前广泛采用的外周静脉或股静脉穿刺采血。但值得指出的是,对需频繁采血的新生儿,如对同一部位的动脉反复穿刺抽血易造成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如瘀斑、血肿等,因此在实践中要勤学苦练,不断提高穿刺技巧,选择最佳穿刺点及方法,并采用轮流穿刺表浅桡动脉采血,尽可能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桡动脉穿刺法操作手法易掌握,采血操作简单、方便、易暴露,抽血后便于观察,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尤其适合NICU临床工作需要。
篇7
年年春运,铁路一票难求的现象今年仍在继续,身为一名铁路员工,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也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反思,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正确的分析与看待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这个客观事实,才能真正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个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
首先,把握国情是前提;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中大国,这个国情就是每个中国人乘坐一次火车,就得有十三亿的运量。世界上象我们这样的国家并不多,在这方面学习欧美国家的铁路市场化经验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印度是一个与我国国情比较接近的国家,至少在制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以学习。
其次,正确定位是基础;中国铁路的关键问题还是体制问题,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关春运铁路一票难求、黄牛党猖獗的情况都是表面现象。政企不分就中国铁路最大的特点,很多经济学界的人士都认为铁路一分就灵,只要实现了铁路的市场化经营,中国铁路一票难求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其实不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人民长期还要依赖铁路做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铁路应做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加以扶持和保护,而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
再次,政府支持是保障;近年来,铁路投入巨大,在发挥国民经济运输市场上的作用不容置疑,但中央与地方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仅限于政策性和引导性,巨额资金的投入全是市场化的运作,并不符合铁路做为重要基础产业的地位。对铁路投资应列入政府财政开支,并严格审计,铁路的投入是特殊的产业投入,应象社会公共事业一样,不能简单的用市场行为来衡量其投入产出。
最后,社会关注是关键;近年来,一到春运。铁路系统就成了众矢之的,在社会上遭遇一片骂声,平时也时有各类与铁路打官司的事件发生,从宣传的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的情况并不了解,只知道铁路服务不好,经常晚点。有了各种风雪灾害,别的交通工具如民航、高速公路关闭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而铁路在以保障安全前提下的晚点就不能获得认可,原因就是社会大众对铁路运行方式的情况不了解,而服务质量也不是简单的改进和提高的问题,这里存在着体制方面的复杂原因,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铁路部门的发展。才有助于铁路的长远建设。
篇8
任务教学法是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语言和学习理论。它强调动态发展的学习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过程和习得过程为重心,学习过程充满反思、顿悟、自省等心理活动[1]。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兴起于英语教学,但是适用范围却十分广泛。笔者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此法,深得
其益。
1 概述
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流程是:提示工作任务-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提出问题-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回归工作任务[2]。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具有3个显著特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教材为中心为以任务为中心,变以学生课堂接受为中心为以实际工作体验为中心[1-3]。
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鉴于医学知识的复杂性,笔者会提前至少一天向学生下达所学知识的相关任务。以心绞痛为例,它是一种常见病,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所耳闻。笔者在课前会给出一个病例患者,女40岁,发作性胸前区疼痛1年。患者1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心前区疼痛,活动时明显,疼痛向左肩部放射,持续数分钟,休息后或服用硝酸甘油可缓解。患病以来睡眠差,二便正常,无消瘦。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年,少量饮酒。通过该病例提出任务:身边是否见过相应的疾病,病人的表现如何;疾病影响的是什么组织器官;该组织器官的生理解剖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有哪些预防和护理措施等等。接下来就让学生以任务为单位分组去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或利用书籍,或询问相关病人,不限方法不限途径。在课堂上我们回归工作任务,首先笔者会让学生自行讲解他所解决的任务,针对出现的不足和错误,再由笔者详细教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保持着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气氛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令人十分满意。
2 优点
2.1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是等着老师来告诉问题的答案。任务教学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主动地收集资料和分析实例的过程中,每解决一个问题,同学们心理上比较有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2.2 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学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同学们听课的心理感觉不同于听老师讲解,只是一味的认可或者服从,而是带着挑剔和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过程往往充满反思、顿悟、自省等心理活动。有激烈的讨论,有恍悟的兴奋,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传统的模式是分门别类地介绍医学知识,学科界限分明,基础与临床脱节,各临床专科也失去有机的联系。而笔者运用任务教学法时往往会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逐步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所要求具有的比较全面贯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思维的素质。
2.4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学们领到一个问题任务后,往往会分头到图书馆和因特网上查阅有关的参考书和文献,当他们再次碰头时,各自将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补充。这样节约时间和精力,使枯燥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
2.5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
任务教学法极大的考验了教师对任务层次和难度的把握,也极大的考验了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能力。要想完美的实施一次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确实可以锻炼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育能力。
3 实施的难度
3.1 没有完整的实施体系
中国现阶段教育模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和学生都已熟悉并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任务教学方法虽然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因为没有广泛开展,运用此方法的教育机构或者个人少之又少,所以绝大多数专业根本就没有一套完整的属于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就让对这种教学法有兴趣的教育机构或者个人“无法可依,无法可循”,从而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同时很多专业针对这种教学方法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因此无法合理的对其运用后的收效程度进行评价。
3.2 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性首先体现在要合理的提出任务,他必须把握任务的层次性和难易度,如果把握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其次体现在课堂过程中,他必须要善于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课堂内容合理的朝教学目标进行。学生想体现主体性就必须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敢说话,敢质疑。这就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想完美的实施任务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
说通俗点儿,就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原来被动的学习变成“我要学,我去学,我乐意学”。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读史使人明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中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历史,才能通晓中外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才能形成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有两点值得注意:
1.教学中力求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历史教学必须坚持时代性,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历史贴近现实。要密切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提倡教学中运用新材料丰富历史学习内容,引用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现实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如在学到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一课中英国侵占我国香港的内容时,结合香港的现情,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从而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2.教学中注重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高中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教学目标转为学生学习目标;使他们自觉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角度回答开放性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情感投入程度,通过交流、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式,使教学立体化,如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渗透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等;结合教学媒体来整合教学内容,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
二、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要学生会学
篇10
一、对传统美术欣赏课的研究
传统美术欣赏课比较注重课堂教学,这样就无法去拓展空间及时间,在实施教学时过于传统,多半在给学生传授与美术相关的信息,会依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主题内容、时代背景及艺术特色,此教学模式太过理性化,教学的形式太过僵硬,好像是在为学生灌输或填补美术知识一样,致使学生不能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关键性,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在此教学模式下,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缺乏对美术学习的研究。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的去应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不一样的课题要求之下,也将多种教学方式应用到一个课题中去,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具有灵活性的,并不需要进行明为规定,在分析具体情况的过程中,表明充分且又实际的要求。可是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去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在通常情况下,会有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1.解说法:教师对美术欣赏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说明及讲解。
美术欣赏教学中解说型是其中最常见方法。如果只是教师在讲解,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容易灌输对知识的理解。可是,若能从欣赏话题上做出努力,选择好作品,然后培养出较高的解说技巧,就能够避免灌输教学的缺点。
2.问答法:教师要以欣赏作品原理及知识进行提问,然后要学生做出回答。
问答型教学方法重视在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上,并通过思考,整理出相关要点及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在学生的回答上,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要有相应的表示,是为了鼓励他们打开思路,大胆的做出回答,即使是回答错了也不要做出过多批评。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讨论活动,然后通过教师帮助完成讨论活动。
讨论型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下运用较为常见的学习模式,此模式十分的活泼,可以有效的培养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设计好讨论的主题,还要掌握好讨论时机,有效的控制讨论的环节,结合灵活的讨论方式来实施讨论活动。
三、阐述如何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学生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就必须在美术欣赏课上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当作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评估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意识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效率。
我们以中国传统古代山水画欣赏课的教学作为例子,教师要指引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独特的意境,这同时也是难度最大且最关键的。山水画的意境和面貌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面貌更容易被人感受,而对于这些现代意识及自我意识较好的中学生来说不同的意境很难让他们体会、理解到。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为此设计好一些策略,也就是说领悟古诗的意境是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美术课的前提条件,去领悟具有独特意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并设置一些相应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去学习,还可以创设一些具有引导力的情景让学生对此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使学生认真的去考虑所制定的问题。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下进行思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其次,由于“美术”和“音乐”具有一种相通性,此时我们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一些与之相关的音乐来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够活跃教学的气氛,也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去理解美术作品。如,以画家夏加尔的油画作品《散步》为例,在欣赏此作品时,我们可以播放《费加罗的婚礼》,让学生去追寻音乐与画之间的奥妙,并开拓学生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空间想象力,然后将各自的感受用语言陈述出来。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才能迅速的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各种线条的交错以及优美色彩下的韵味,充分的体验到该美术作品中男子和妻子手牵着手就像漂浮在空中的风筝一样美好,同时也体现出画家对婚姻的美好憧憬。在此也就帮助学生很好理解了绘画内涵和意境。
在理解绘画的意境时,我们还要为学生介绍画家本人及该画家的个人经历,由于绘画作品总是与人有着密切联系的,一幅画能够诠释出画家个性、在面对事物时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在介绍画家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画家传记、画家生平故事,此时不单单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画家的性格品质,使学生受到更深层次的影响。从而才能很好的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愿,最终才能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
若要说综上表达的是教师通过采取引导性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此时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要通过欣赏评述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的。如,在欣赏课上主要采用的观察方法有:选取独特视角观察法、深入细节观察法、整体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然后通过分析解释法,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绘画作品展开分析和描述,使学生明白如何对绘画进行评价才能凸显出绘画的价值。可是这种自主评价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还要通过训练积累到更多的专业术语。
最后,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达环境。因为在美术欣赏课中采用的作品都是大师作品以及著名画家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都会存在一些明确的评价术语,也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尽量的不要告诉学生着是著名画家及大师的作品,让学生对此产生较为明显仰视感。只有让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绘画作品,才能让他们发表出属于自己的观念。这样就能有利于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美术教学并不是要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今后的艺术家,它是一种艺术性的修养活动,是为了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从而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其任务不单单是在美术欣赏课上感受一些工艺品或一幅画,而是要积极的去鼓励学生自主的去感受美,通过享受美来迎接新的观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敖高娃.通过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11
一、主体性在文学欣赏中的体现
首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欣赏者因主观条件的不同,审美也不同,甚至同一个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也会有变化,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差异性;欣赏主体年龄、时代、思想、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主体欣赏活动差异性的产生。不同的欣赏主体受特定的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的影响制约,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认识、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最后,欣赏主体个性特征、欣赏趣味的不同,都会使得欣赏者带有一些偏爱的特点,不同的读者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质接受作品的影响。有时,欣赏主体会随心境、环境的变化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文学欣赏教学的现状
1. 忽略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但由于多种因素,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仍然还较差,很多学校的教育出现一面倒的现象。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剥夺学生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理解与运用趋于机械化,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本源。
2. 教学欣赏形式机械化。
当前语文教学中文学欣赏的形式还比较表面化,格式化,而不是真正做到去发现文学的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由一系列的模式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从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到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显得过于机械、呆板、单一,失去了对语言、内涵的反复品味,阻碍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
3.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真正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脱离,语文课堂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语言文学统一化。实际的语文教学将知识灌输为学习目标、内容较为狭隘、将机械的总结代替学生自身的感悟,学生的被动接受,逐渐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现象实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教师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不能很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
1. 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灌输法的教学模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却也只是表面化的,实则还是对所教知识的主动吸收,并不是学生的真实内心表达。因此,教师需要端正态度,从根本上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和感受作品的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具体的,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享受。
2. 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氛围民主化。
广泛的兴趣是个性和谐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展开自由的交流,以此发表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形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语文课的文学欣赏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师生之间民主互动,思想产生共鸣,学生各抒己见,在相互的讨论下,自身的思考和认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会如何去进行文学欣赏,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水平。
3. 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要学会审视自己的不足,学会完善自身存在的细节问题,注重自身的人格;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懈的追求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学生一道求知求真;最后,教师要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文学欣赏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从态度上、观念上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引导、带领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见解,并予以支持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
篇12
比如,在讲到“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这节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材料“金属铝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的实例”,从包装药片用到的铝箔,到电线电缆,再到厨房炊具中的各种铝制品,最后到天上飞行的飞机和宇宙飞船,让学生感受到铝制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如今看来如此普通的金属铝在19世纪由于难以冶炼,还是非常昂贵的。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文字材料:“据说在一次宴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独自用铝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用银制的餐具;泰国当时的国王曾用过铝制的表链;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小块铝,标签上写着‘来自粘土的白银’,并将它放在最珍贵的珠宝旁边。直到1889年,伦敦化学会还把铝和金制的花瓶和杯子作为贵重的礼物送给门捷列夫。”这个时候,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当初铝难以提炼,如今又用什么方法冶炼金属铝?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迅速激发出来,师生顺利地开展下面的教学内容。
再比如,学到“氯气的性质”一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2004年4月18日发生在我国重庆的氯气泄露事件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氯气的性质和预防措施。这些视听材料让学生获得的震撼要远远超过简单的教师讲授,同时省去了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化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
化学中有很多微观粒子的活动抽象难懂,单凭教师讲授不易被学生接受,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时,笔者借助制作好的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把电子形象比喻成有腿有脚会走路会说话的小人偶。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从还原剂这边“走”到氧化剂那边,嘴里还叨咕着:“失去我就是发生了氧化反应。”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记忆也很深刻。
2)在讲到原电池和电解池时,笔者借助课件把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形象比喻成可爱的卡通人物,清晰地呈现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了两种电池的工作原理。
3)在学习硫酸的工业制法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硫酸工业制法中涉及的三种设备: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展示剖面图,也可以把局部放大,还能通过动画模拟仿真,将孤立的设备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生产过程,完整地表示出来,整个工艺流程看得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4)在学到有机化学时,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原子放大,可以反复演示在有机反应中原子或者原子团之间的拆分与组合,增强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理解,也加强了对有机反应中断键、成键等反应原理的深刻理解。
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带领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再从微观走向宏观,通过化学学科的神秘来吸引学生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3 模拟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离不开实验,有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有进实验室完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的目的多是为了探寻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原理。有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但也有的实验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或者由于物质有毒有害不便演示或学生操作,还有一些工业生产的实验在课堂上难以呈现,即便做了实验也不能有很好的实验效果。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模拟实验来克服实际操作上的各种困难,达到实验目的。
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涉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一般这个实验都是在烧杯中演示完成,但钠只有豆粒大小,而且与水反应迅速,往往后面的学生还没有看见什么,这个实验就结束了。为了增强实验效果,笔者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这个实验,把以前用的烧杯换成培养皿,放到投影仪上,利用实物投影把实验现象投放到电子白板上,所有的实验现象变得一目了然: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中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的液体滴入酚酞后变成红色。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又满足了全部学生的好奇心。
再如在学习甲烷时,笔者通过播放一些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利用视频材料,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出甲烷的存在和性质。这些材料既对课本实验进行了补充,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同时通过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
4 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教学改变
篇13
一、从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入手,着力打造高品德的职工队伍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同职工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职工思想认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有些可能会引起职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因此,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就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职工思想素质的政治工作。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研究职工所关心的问题,要在分析职工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企业科学发展,通过文化整合、自我调控、环境影响、舆论引导、真情感动等措施,使职工排除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平衡。运用专题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学习,带领广大职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与企业共渡难关。
1、注重文化整合。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职工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从而使职工开阔视野、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
2、注重自我调控。职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思想反映,都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中找到依据。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性,引导职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主要是把握思想脉博及时抑制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保持职工对工作的兴趣,让职工循序渐进地工作。
3、优化企业环境。职工心理不仅会受信仰、信念、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职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企业环境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企业通过正确的舆论、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
4、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势必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发生思想上的混乱。而正确健康的舆论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职工群众当中,对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职工存在的热点、疑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解难释疑,从而为职工创造一种理通气顺的外部环境。
5、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把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人、关心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对职工因利益受损和生活困难时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更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要特别重视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工作,形成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一时帮扶和经常帮扶共济,工会帮扶和社会帮扶结合的全方位送温暖工作的格局。
二、从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入手,积极胜任本职工作
当前,科学文化素质是衡量人素质高低的基本尺度,只有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才有资格成为现代企业的主力军。因此,必须一方面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培养一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能力和管理人才。
1、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以提高职工素质为主线,发挥职工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2、创建“职工书屋”。加大工会文化事业投入,办好工会图书室与阅览室,推进“职工书屋”建设。积极组织指导各基层分会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文化活动。
3、开展技术培训练兵比武活动。注重培养一线所需人才,开展多形式、多门类、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组织职工学习先进技术,挖掘企业潜力,积极开展“咱们工会有作为、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竞赛活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从提高职工培训工作入手,最大限度发挥职工内存潜力
职工培训是工会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职工培训如何创造积极明显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培训的理念、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1、职工培训的观念要创新。必须转变职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而要树立起职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
2、职工培训的方式要创新。必须改变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传统培训模式。这种老化的方式导致参加培训的职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职工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要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职工接受。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
3、职工培训计划要有创新。在注重针对性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职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要根据企业现状及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体现不同的深度。制定涵盖企业所有职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