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应战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应战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应战书

篇1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自古不变是竞争,3班学友打马过来发挑战! 寒窗五月悠悠过,期末夺冠,踏花归去,马踏飘香,谁能?(众:我能) 磨剑数日路漫漫,仰天长笑,长挂云帆,直达彼岸,谁能?(众:我能) 狼烟起,号角鸣,三军挺进,我们高一(1)班何惧竞争?(众:不惧) 书山巍,人心齐,我们高一(1)班何惧挑战?(众:不惧)

脚踏实地海让路,锲而不舍山移位。

篇2

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是数字音频广播的一种,它是卫星技术与数字音频技术的一种完美结合,具有数字音频广播的所有优点:一是音质纯净,如同激光唱盘一样;二是抗干扰能力强,在移动接收中也没有杂音和干扰;三是每个电台所使用的频带非常窄,从而能够增加可利用的频率数量;四是能够提供传送数据等多种业务,广播功能大大扩展。如不仅可以听收音机,还可以“看”收音机,要想知道正收听的歌曲出自哪一张光盘,只需按一下相关键,就能在显示屏上看到这张光盘的背景资料。它同时还具备存储资料的功能,可同时提供如交通状况、公交乘车指南、广播节目时间表、新闻短讯、股市行情甚至市场分析等信息。还可与因特网相连,实现互动功能。

目前美国世广卫星集团正在实施一项卫星数字音频广播计划,计划发射3颗地球同步卫星,向全球直接播放数字音频广播。位于世广卫星系统服务区中的任何人,无须巨大的碟状天线,只需一个小巧的接收机,就可以直接从地球同步卫星上接收信号,可以收听到世界顶尖广播电台的节目而不必放弃本地的电台。这种卫星广播超大的覆盖率可以帮助区域性电台或节目供应商拓展自身业务。借助卫星技术,中国广播可以传播得更远更广。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有珠江广播电台,这个位于珠江三角洲不大的电台,在广播改革中始终能走到前列,除了得益于很强的改革意识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广播新技术的利用。早在1988年国内大多数电台仍然局限于调幅广播时,珠江台就率先推出“调频立体声广播”;在1996年又在亚洲首先实现了数字音频广播(DAB)。珠江台正是在广播技术方面的“先声夺人”使得它始终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挺立潮头。

二、调频副载波数据广播

调频副载波技术是利用调频广播的闲置资源进行电台广播、数据传输、信息交换等。调频副载波的市场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在广播电台,高端频带属闲置资源,对它的开发利用不需增加任何投入,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又使被闲置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全国10KW的调频台约有1 000多个,其中高山台占1/10。使用副载波技术可以把已有的空中覆盖面利用起来,再把各个基站联网,将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数据广播网。再次,该系统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传输个人信息,而且可以传输其他广播方式的任何信息,如新闻信息、股票行情、电子邮件、图片等,而这些信息只是信息源的不同,没有其他传输的技术障碍。广播在技术方面抢占“制高点”,可以利用国外现有的已搭建好的平台,如世广卫星广播系统,将自己的节目数字化、国际化、民族化处理之后,利用他人的平台输送出去,这样既经济、又迅速。

篇3

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车陂南站~万胜围 站 区 间 盾 构 始 发 井 起 止 里 程 为YDK13+840.147~YDK13+890.147,南接万胜围站,北接车~万盾构区间,全长5 0 . 0 米,长×宽(5 0 × 2 4 . 6 m ),呈南北向布置。始发井主体结构形式为两层和横向两跨闭合框架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结构最大埋深约 1 8 . 7 m ,顶板上履土厚约 4~4.5m。结构外皮净间距为 50m,南侧宽约23.60m,北侧宽(盾构竖井段)24.6m ,建筑总面积为 2446.4m2 。整个结构共分两层,地下负二层层高 8 . 4 2 m ,其中盾构竖井段层高为 9.17m,地下负一层层高6 m ;轨排井底板厚度为 1 8 0 0 m m ,而盾构吊装井底板厚度为 2010mm,先后分两次浇筑,其中 9 0 0 m m 厚随主体施作,待盾构隧道完成后再进行 1110mm 厚砼浇筑回填。底板顶面由南向北按 0.3% 的坡率下降,中板厚 400mm,中板结构面由北向南按 0.3% 的坡率上升,顶板厚度 700mm;底板、中板、顶板纵梁最大断面尺寸为 1000 × 3050mm,底板、中板、顶板环框梁最大断面尺寸为1550 × 1200mm。盾构井段侧墙厚 800mm,端墙厚 800mm,中柱为 600 × 1200mm,轨排井段地下负一层侧墙厚 1200mm,地下负二层侧墙厚 1 8 0 0 m m ,端墙厚 8 0 0 m m ,中柱为 600 × 1200mm。结构顶板、底板及侧墙均采用标号为 C30 、S 8 防水砼,结构中板采用 C30 砼,结构中柱采用 C40 砼。

2 支撑体系实施部署

根据本工程基坑围护结构形式、主体结构为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及设计图纸的要求,主体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将主体结构分为Ⅰ、Ⅱ、Ⅲ、Ⅳ四个施工段进行施工,分段长度分别为 1 3 m 、1 1 m 、1 1 m 、1 5 m ,随着施工段的划分,每一施工段均采用满堂红脚手架支撑体系施作结构侧墙、板,单层间支撑体系自成一体。

2.1 侧墙单侧支模主要材料

外侧墙模板采用 22 厚建筑胶合板、80 ×100mm 及 100 × 100mm 的木方及钢管组合成模板体系。竖向用间距 300mm 的 80 × 100(m m )木枋作内楞,木枋严格挑选木枋,以保证模板的平整,紧贴。用铁钉将木枋在夹板上定位。竖向木枋接头处要用小木枋连接,并在已浇底板上安装地脚铁件与侧模底排钢管拉结,以防止侧模上移。水平压檩为2 条 48 号钢管,用 8 号铁丝内外拉结作为临时固定,待满堂脚手架搭设好后,节点处由脚手架承担荷载,竖向间距 6 0 0 m m 。满堂红脚手架体系立杆间距为 600mm,横杆水平步距为 6 0 0 m m 。

外侧墙模板施工在墙体钢筋施工完毕,经监理等相关部门验收完毕后进行。外侧墙模板因不能采用穿墙螺栓,模板固定需要梁板满堂红脚手架支撑体系横杆支撑作对撑,并在底板混凝土中预埋钢筋地锚以加斜撑加固,在墙的内部设内撑控制侧墙断面尺寸。

2.2 梁、板模板的安装与拆除

结构板采用 180mm 厚建筑胶合板,由于楼层高(净空最大 4.96~8.05m),故此,为确保安全,板的模板安装以顶板为最不利因素进行考虑。

①梁、板施工工艺

②模板及支撑材料

a.梁板上、下两面预埋件的设置、预留洞位置,必须经监理检查验收无误后,方可浇注顶板及梁混凝土。

b.为保证下部建筑限界,沉降后净空仍能满足要求,板底标高应考滤支架、搭板沉降及施工误差。拆模时间应在顶板达到拆模强度后进行,不得过早拆模而发生下垂、开裂等现象 。

c.浇筑混凝土必须做好标高控制桩,并严格按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③梁、板模板及支撑

a . 本始发井主体楼板有多根 1 0 0 0 ×2300mm,而最大断面尺寸为1000 × 3050mm的钢筋混凝土纵向大梁。

b.材料

模板:厚度 1 8 m m 聚酯胶合板及 2 2 m m厚的聚酯胶合板

木方:方木 8 0 × 1 0 0 m m 。

钢管:顺直无缺陷。

扣件:保养良好,符合要求。

2.3 模板支撑验算

2.3.1 模板支架计算(取 600 × 1000 ×6800mm 最大梁 ZZL 梁为计算对象)

(1)模板支架立杆轴向力 N。

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l30—2001

N=1.2 ∑ NGK+0.85 × 1.4 ∑ NQK

∑ N G K ——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砼自重与钢筋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模板、木枋取:1000N/m2,总重量为1000 × 0.6 × 6.8=4080 N

新浇砼自重:0.6 × 1.0 × 6.8 × 2.5 ×104=1.02 × 105 (N)

钢筋自重按每立方米钢筋含量为 150kg计算 1500N / m3

即 4.08m3 × 1500N / m3=6120 (N)

∑ NGK=4080+1.02 × 105+6120=112200(N)

∑ NQK ——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标准值,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施工荷载标准值取 1000N / m2

振捣砼产生的荷载取 2000N / m2

输送管倾倒砼时产生的荷载取 2000N /m 2

∑ NQK=(1000+2000+2000) × 0.6 × 6.8=20400 (N)

整条梁模板支架立杆轴向 N 总

N 总=1.2×112200+0.85×1.4×20400=158916 (N)

立杆布置为梁两侧各一排,杆距 0.6m,每排 12 根,共 24 根

每根立杆承受轴向力 N = N 总/ 2 4 =158916/24=6621.5 (N)

(2)模板支架立杆的计算长度

支架立杆排距和行距为 0.6m,所以计算长度lo=0.6 m

(3)立杆采用48 × 3.5 钢管,查表得:

Q235 钢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f=205N / mm2:

截面积 A=489mm2

截面模量 W=5.08cm3

回转半径I=1.58cm

每米长质量:3.84kg=38.4N

(4)计算长细比,查表取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ψ

长细比λ= lo/I=60/1.58=38

ψ =0.906

由于支架设置在基坑内,基本不存在风荷载影响,所以不考虑风荷载所产生的附加弯矩 M W ,M W = 0

2.3.2 侧墙模板计算:(取负二层侧墙 1800 厚、墙高 6.32m)

(1)荷载计算

1) 恒载

根据现浇砼侧压力的有关计算公式,当采用内部振捣时,新浇砼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标准值,按下列二式确定,并取其中较小值:

F=0.22 γ to β 1 β 2 ν 1/2

F = γ H

式中:F -新浇筑砼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 N / m 2 )

γ-砼重力密度(k N / m 3 )

ν-砼的浇筑速度(m / h )(在本工程中取每小时浇注 0.5~1m 砼计算)

to -砼的初凝时间(h)=200/(T+15),(T 为混凝土的温度25)

β 1 -外加剂影响系数,本工程砼不掺外加剂取 1.0

β 2 -砼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当坍落度小于 30mm 时,取 0.85;坍落度为 50~90mm 时,取 1.0;坍落度为 110~150mm时,取 1 . 1 5 ;

H -砼的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砼顶面的总高度(m m )。本工程保守考虑按最大值取。

计算结果:F=0.22 γ to β 1 β 2 ν 1/2

=0.22 × 25 ×[200/(25+15)]× 1 ×1.15 × 11/2=31.63kN/m2

F= γ H=25 × 6.32=158 kN/m2

取小值 31.63 kN/m2。

有效压头高度为:h = F / γ = 3 1 . 6 3 /25=1.27m

2)活载

根据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拟采用泵送砼浇注,活载为 2 k N / m 2,不考虑风荷载。

3)荷载设计值

F 恒= 1.2 × 31.63 = 37.96 kN/m2

F 活= 1.4 × 2 = 2.8 kN/m2

荷载组合:F=37.96+2.8 = 40.76 kN/m 2

(2)模板选用

采用聚酯胶合模板,规格为1220×2440× 22 计算,内木楞竖向间距为 0.3m,外钢楞水平间距为 0.6m。

模板参数如下:

抗弯强度设计值 f 模 = 1 5 M P a = 1 5 N /m m 2

弹性模量E 模 =6.0 × 103 MPa=6.0 ×103N/mm2

木楞参数如下:

抗弯强度设计值 f 木 = 1 7 M P a = 1 7 N /m m 2

在既定的时间内,科学、合理组织好主体侧墙防水、侧墙钢筋、围护结构钢支撑拆除等各交叉工序的流水作业及平行施工,是本工程施工组织的重点。而满堂红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工艺的应用,加快了工程的整体进度,保证了主体结构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创造了广州地铁车站建设史上之最。

3 结语

满堂红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工艺在地铁车站施工中的应用,克服了厚墙体(厚度大于 1 0 0 0 m m )、大体积砼、高支模等施工技术问题,加快了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编.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003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0.

篇4

1高喷防渗墙技术

高喷防渗墙技术,即通过钻孔中喷出的高压喷射流,来对土体进行切割破坏。在喷射流喷射过程中,一些混合泥浆能够与之混合在一起,并随着钻孔喷嘴运动而进行混合,最终凝固成为防渗凝固体,用在水利水电设施的建设中,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防渗效果。在使用高喷防渗墙技术进行施工时,首先要进行场地与临时设施的设置,清除场内杂物,布置集中制浆站等临时施工设施;其次要进行钻孔工作,按照实际工程图纸进行性放线定位;再次进行制浆,按照工程需要选择搅拌机等设备和材料,并等到钻孔到一定深度后,拔出钻杆,放到喷射管中,对喷嘴等设备进行检查;最后进行高压喷射注浆。高压喷射注浆时必须要严格控制浆、气等的压力和流量,并要控制旋喷的速度、摆速、提升速度等。喷射注浆必须要连续进行,如果在喷浆过程中,压力突然发生升高或降低,孔口的冒浆量突然增加或减小,必须要立刻停止喷浆。如果停止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就必须要对泵体以及输浆管路等进行清洗,然后才能够继续喷射。在高喷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内容:

1.1高喷之前要对设备与管路等进行仔细的检查,保证压力、流量等都能够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同时保证灌浆管和喷嘴中是清洁、没有杂物的,软管接头部位的密封效果也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1.2在垂直施工时,要注意钻孔的偏斜率,一般在0.5%-1.5%之间;

1.3在插管和高喷时,要注意防止喷嘴出现堵塞,水、气、浆的压力、流量也必须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1.4喷管的旋转和提升必须要连续进行,拆卸和安装浆管要尽量减少时间;1.5在深层高喷施工时,要先喷浆然后再旋转或提升;

1.6在搅拌水泥时,要保证水灰比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并要保证贮存、运输时水泥不会发生沉淀;

1.7高喷作业时,必须要对压力、流量、冒浆量等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同时进行记录。

2高喷防渗墙技术在某泵站施工中的应用

2.1工程概述

某泵站工程上游与两侧有河道通过,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为了保证坑基开挖及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利用高喷防渗墙技术进行围封。此泵站工程中高喷防渗墙共为1000m,防渗墙的面积约为1.2万㎡,高喷防渗墙的厚度为150mm,孔间距为150cm,夹角为25°,高喷段地质主要为含泥质中细砂、含泥质粉细砂、砾石沙层等。

2.2施工准备

首先,要进行高喷试验,虽然高喷防渗墙属于临时工程,但是防渗墙施工质量与效果,对整个工程质量和后续基坑开挖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施工之前,必须要进行高喷试验,通过试验能够得到相关数据,详见表1。

通过高喷试验、开挖检查与地质勘察之后,便能够初步了解施工地点相关情况。

2.3施工方法与过程

本泵站高喷防渗墙施工采用三重管法进行,水灰比为1:1,水压力为35,浆压力为0.6,空气压力为0.4—0.8,摆角为15°,提升速度为8cm/min。施工过程按照前文高喷防渗墙技术的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即钻机—插管—喷射—冲洗管路。根据此工程的实际要求与设计要求,首先将钻机安放在设计孔位中,将钻机对准孔位,孔位的确定按照国家相关规范的精度要求,通过专业测量人员的测量之后,进行定位控制,保证施工时桩位偏差

3高喷防渗墙技术在泵站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在施工准备时期,项目的管理人员必须要编写出合理的、科学的、完整的控制方案,对机具、设备、钻机等进行测试,对孔位和中心线的误差进行控制,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并备案,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和实验。

其次,由于泵站施工完成之后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容易对性能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钻孔与喷浆两方面上。

3.1钻孔:钻孔能够直接关系到泵站的防身情况,因此要对钻孔给予充分重视。钻孔使用的泥浆不仅能够,同时还能够清洁污垢,更加能够保护钻头,因此要对泥浆进行控制,泥浆的粘度应当在17-20s之间,主要成为为优质硼润土,辅料是粘土,二者比重应为1.2-1.3,胶体率必须高于90%,砂含量要≥4%。在钻孔过程中,钻机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钻头必须要对准孔位圆心,误差不能高于2cm,钻机放置必须要平稳,钻杆要垂直放置。

3.2喷浆:在喷浆时重点控制项目为材料和制浆,水泥是浆体的主要成分,水泥必须要随用随配,并且严格控制比例,使用之前要先将水泥过筛,并用高速搅拌机进行超过30秒的搅拌。

最后,施工结束之后的质量控制要点主要为对施工质量的检查,先要考虑可能存在质量缺陷的部位,然后进行开挖检查,如果发现表面均匀平整,搭接轮廓分明,那么便可以视为合格。

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高喷防渗墙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也逐渐普遍起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基坑、坝基等都通过高喷灌浆的方式进行防渗处理。本文主要针对高喷防渗墙在泵站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方面的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高喷防渗墙在泵站施工中的应用、控制措施等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泽刚.高喷防渗墙在莲湖泵站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9.

篇5

1 前言

水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很多国家以水稻作为主要粮食,尤其是在中国。稻米分为籼米、粳米、糯米、糙米等。米制品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米制产品。在我国,米制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糍粑、年糕等,这些传统的米制品生产工艺已趋于成熟,各大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逐渐向稻米的深加工、综合利用以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转变。

2 米制品生产的技术

2.1 超高压技术

超高压技术(UHP)也称为超高静压技术,是指在100-1000MPa的压力,在室温或温和加热的条件下处理食品,以达到杀死部分或全部微生物,钝化酶活性,从而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的方法[1]。近几年,超高压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在米制品加工中,Kato,T[2]等研究发现利用超高压技术处理精大米可以去除过敏性蛋白质,将精大米放入蒸馏水中并用400Mpa左右的压力处理,可以降低大米的抗原含量;用于生产方便粥,方便粥在200MPa的压力下处理5min,可以缓解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回生程度,研究表现在降低米粒的硬度、胶着度及粘性[3];陈粮米饭在压力为300MPa~400MPa,温度为50℃,保压15~20min的条件处理,可以提高陈粮米饭黏着性,增强淀粉的糊化度,抑制直链淀粉的重结晶过程,延缓部分的回生,改善陈米的口感和香味,使其接近新米,提高经济效应[4];朱转[5]等研究表明将米饭浸入水和0.4%的柠檬酸溶液在200Mpa~600Mpa条件高压下处理,能够提高中快速消化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的含量,减少抗性淀粉含量,改善米饭的消化率。

2.2 挤压膨化技术

挤压膨化技术是集混合、搅拌、破碎、加热、蒸煮、杀菌、膨化及成型为一体,能够实现工业化连续性生产的一种高新技术[6]。挤压膨化技术加工成本低,能量利用率高,生产能力高,营养损失少等特点,使其在米制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挤压膨化技术在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有如下几个方面:利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米制休闲食品,如雪米糕、米饼、爆米花等;研究挤压法制备大米抗性淀粉的加工工艺及最佳工艺参数,但是目前生产效率相低下,需要进一步提高挤压法制备大米抗性淀粉的生产效率,增加大米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7];利用挤压技术生产营养强化米,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很受消费者欢迎[8];挤压膨化设备加工参数的优化。

2.3 发酵技术和酶技术

食品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发酵过程并能够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我国传统的发酵米制品有米酒、米醋、红曲米等。我国发酵技术在米制品研究中主要体现在发酵型米粉,主要集中在发酵工艺研究,对发酵米粉的功能性成分变化研究较少。近年来,我国对米发糕的研究越来越多,如米发糕的专用粉、发酵剂、蒸煮工艺、发酵工艺时间、抗老化和贮藏保存的研究等[9]。杨韵[10]等通过实验得出米发糕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米浆添加5%的发酵剂,并在32℃的条件下发酵6h。刘婷婷[11]等以黑米为原料, 糖化酶用量为600U/g,料水比1∶4进行糖化,温度60℃,时间48h,冷却到32℃,初糖度控制在11°Bx进行酒精发酵3d,之后加入10%的醋酸菌进行发酵3d,即可得到总酸含量达2.0g/100mL以上的黑米醋。目前国内应用发酵技术生产的米饮料有:大米乳酸饮料、大米百合发酵型乳酸饮料、大米大豆发酵饮料、大米山药等复合发酵饮料、糙米酒和大米莲子清酒[12]。

2.4 微波技术

食品微波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它的热效应。微波加热的特点有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节能高效、易于控制、低温杀菌和安全无害,从而使微波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在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有:微波干燥、微波膨化、微波消解、微波烘焙、微波杀菌、微波萃取、微波提取等。稻谷通常采用热风干燥,易产生裂纹,影响品质,而采用微波干燥,可以降低干燥时间,降低爆腰率,同时还可进行杀菌,延长稻谷贮藏期[8]。测定大米中铬的含量,通常采用高压消解法、干式灰化或湿式消解,易导致被测组分损失,而采用微波消解处理大米样品,可以减少试剂用量,达到快速消解的目的[13]。大米利用脉冲微波处理,可以达到杀虫防霉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微波技术辅助降解黄曲霉毒素;可以利用微波提取碎米中的蛋白质,提高碎米的综合利用。

2.5 超微粉碎技术

超微粉碎技术是一种对物料加工的高新技术,超微粉碎对物料进行冲击、碾磨、剪切和分散等作用,从而达到物料破碎的单元操作[14]。常用的超微粉碎设备有:机械冲击式粉碎机、气流粉碎机、普通球磨机、振动磨和搅拌磨[8]。利用超微技术生产速溶脱脂米糠粉冲剂,能够显著提高膳食纤维的口感和吸收性[15];大米淀粉经过超微粉碎技术后用于代替脂肪品[16]。

3 总结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传统的米制品加工技术不断更新,米制品的深加工利用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也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王永涛,李仁杰等. 我国食品超高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5,05:157-165.

[2]Kato T, Katayama E, Matsubara S, et al. Release of allergic proteins from rice grains induced by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0(48): 3124- 3126.

[3]丁亚西. 保健方便粥的超高压生产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徐金凤. 超高压对陈粮米饭食味的改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5]朱转,侯磊,沈群等. 浸泡和超高压预处理对米饭中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13,11:85-87.

[6]叶琼娟,杨公明等. 挤压膨化技术及其最新应用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05:1329-1334.

[7]李俊伟. 挤压法制备大米抗性淀粉的工艺及其性质研究[D].暨南大学,2008.

[8]袁美兰,赵利,苏伟等. 米制品研究现状[J].粮油加工,2010,12:73-76.

[9]杨韵,吴卫国,李敏等. 米发糕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03:42-45.

[10]周秀琴. 日韩开发大米新制品[J]. 粮食与油脂,2004,03:19.

[11]刘婷婷,宿居强,周文飞. 黑米醋及其饮料的研制与开发[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1,11:30-35.

[12]高琦,褚中秋,段华妮等. 大米饮料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4,05:30-33.

[13]李占红,修其华,韩秀枝.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米中镉的含量[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17:108-111.

篇6

第二,终身学习是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适应终身发展要求的教学形态是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载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构建一套比较完善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对职业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构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要求的教学形态,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主战场,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内容。

二校企共同体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态

校企共同体是高职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的实体,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切入,以师资共建为核心,以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具有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征。[1]

第一,校企共同体促成高职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校企共同体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共同愿景,即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变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二,校企共同体拥有共享式的学习资源。校企共同体依托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突破条块限制,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在校企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师资、共同开发技术、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在学校可以学,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就业仍可以利用校企共同体的学习资源继续学习。这是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物质条件。

第三,校企共同体具有开放式的学习体制。校企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因要考虑企业生产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冲突与否而统筹安排,传统课堂的教学制度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校企共同体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开放式的学习体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选课、选教师,无论在职前还是在职后,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目标。这是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制度保证。

三构建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形态

依托校企共同体,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两方面的积极性,构建“职前-职后”全程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职前以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切入,以师资共建为核心,以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重点培养在校生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职后以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再教育为主线,校企双方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共同为企业员工开展在职学历教育、企业通用能力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共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展在线远程教育培训。

构建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形态,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导向。学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客户。[2]要构建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形态,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宗旨。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从完成职业任务需要出发,强调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服从与接受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我管理、自我调节。树立“试误”理念[3],强调经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强化,进而转化成学生个体的内在本领。

第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场所。真实职业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催化剂”。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职业情境保持一致,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能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学习活动,才更能激发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校企共同体的教学形态是在以实训基地为主的校园形态中建构起来的,把校内以学为主的“工”和校外以工为主的“学”结合起来,打破空间限制,使课堂设在真实职业情境中。校内实训基地除了具有一般技能训练的功能外,还承载着融入企业文化,对接区域产业,把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验三者相结合的重要功能,成为与真实的工作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即“教学工厂”[4]。

第三,灵活弹性的教学时间。为满足学生在职前和职后的学习需求,校企共同体的教学形态必须突破时间限制。职前,学生在车间受教于企业师傅时,必须配合师傅的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职后,学生来校参加继续教育,也必须利用自己的工余时间。此外,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的实践活动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而必须采取小班化教学。还有些专业(如旅游管理专业)还要根据相应行业的旺季和淡季来安排实习实训,突破教学时间所限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实验、实训、实习需要,可突破传统的学年学期制度,突破寒暑假期制度,突破双休日及晚上的休息制度,更可以突破一节课45分钟的课时制度。传统的以学期和班级为单位的课表,可根据需要更改为以小组乃至个人为单位的月课表、周课表、日课表或项目课表。

第四,专兼结合的教学师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服务体系的重要人力资源。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习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由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专职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同体在师资培养方面能利用校企双方优势,实现专兼教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专职教师多下企业,直接接触实际岗位,了解现有岗位信息、行业信息,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授课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知识的最新发展,实现与专职教师的深度合作。学校要定期开展专兼职教师交流培训,帮助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将中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发展。[5]

第五,技能本位的教学内容。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必胜法宝。职前的专业课教学应侧重于技能实践的教学,让学生会应用操作、能完成生产任务;职后的技术培训应针对学员需求,在生产实践中缺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因此要依托校企共同体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施行技能本位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以讲授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知识为主,即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有哪些、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为什么、如何改、相关流派的争论”等应少讲甚至不讲。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当前地方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以“真实需求”重构课堂教学的内容,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确定的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能力训练,力争做到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与企业要求同步。

第六,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传递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惟有融“教、学、做”于一体,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谓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教学场所,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将某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工作过程安排进度,并最终完成这项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不再被动地学习理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于一体,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七,注重学力的教学评价。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评价应以职业能力体系为评价标准。评价时只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能力标准相对照,而不与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最终只是对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做出判断,而不是由评价人员给定一个百分等级分数。依托校企共同体让企业参与评价,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测验、操作、作品展示、项目设计、论文答辩、自评与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完成学业后不仅取得体现学历的毕业证书或体现上岗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校方还颁发给学生体现职业技能习得水平的“学力证书”。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周小海.试论“校企共同体”的共同因素及其特征[J].学术交流,2010(3).

[2]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2-13.

篇7

中国工程院院士兼曙光公司总裁李国杰先生讲过,“简单地讲,网格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型超级计算机,实现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方面共享。当然,我们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格,甚至家庭和个人网格。”

我们目前所熟悉的Internet技术和Web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与网页的连通,而网格技术将有效地、安全地管理和共享连接到Internet上的各种资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实现资源层面的全面共享,只是信息的传输,所以属于网络技术而非网格技术。互联网新一次浪潮的实质就是要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升华为网格(Great Global Grid),即实现WWW到GGG的变革。

二、网格技术的现实意义

大家知道,目前所有机构或个人使用的计算机都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工作的,这些计算机都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它们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大型主机有40%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UNIX服务器只有少于10%的时间在真正“执行”任务,几乎所有的PC每天有95%的时间什么也没做。使用网格技术,将使这些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得到应用,从而提高网中节点计算机的功能,使其作为一个大型或巨型计算机进行工作。

网格作为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能够吸引各种计算资源,将它们转化为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且相对经济的计算能力,其吸收的计算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能力、数据资料、仪器设备甚至有操作能力的人等各种相关资源。

网格是借鉴电力网的概念提出的,网格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用户在使用网格计算能力解决问题时象使用电力一样方便,用户不用去考虑得到的服务来自于哪个地理位置,由什么样的计算设施提供。也就是说,网格给最终的使用者提供的是一种通用的计算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脱离网格而难以实现的。换句话说,最终用户使用普通计算机接入网格,将可获得一台巨型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三、网格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展望前,网格技术还在深入研究之中,国内外科学家、学者都在从各自的角度对网格技术进行研究。在我国,中科院计算所网格小组在知识网格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同行中处于领先行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格技术将成为现实,网格技术的应用将如网格技术一样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各种领域。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网格技术也必将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应用的前景如何呢?

1、网格资源全面共享

网格中的资源全面共享,这是网格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共同特征。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所有“节点”共同完成的,使现有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① 远程教育。人们可以不到教室,而是在家中即可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而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完成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② 校园网络。校园网实现了信息共享及信息的高速传输。师生可通过校园网共享接入Internet,从Internet上获取海量信息;可通过校园网信息,收集学生对各学科的反馈意见及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拓展了师生的勾通渠道,提高了教学质量。③各类实训网络。如: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信息系统实训室、财务会计实训室等等,各类实训室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软件及硬件资源的部分共享并相互通信。

但是,在这些应用中,计算机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校园网中的计算机即使是全部开机,在某一时刻,也有大量的计算机处于“待机”状态。而在工作的计算机只是孤立地使用本地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在处理较大程序完成的工作时,大家的直接感觉是自己的计算机速度太慢。若能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某人使用的节点计算机将会充分利用网格中的空闲资源,使自己使用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大幅提高,那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网格中,教育资源的利用也相对充分。在远程教育中,将有可能开发更完善的课件,真正解决网络速度瓶颈的问题,使处于网格中的计算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资源)”。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网格技术的应用前景

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因而,在网格技术的应用上也将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在网格技术的应用上,更有自己的特色。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现今我国的高速公路覆盖达到了30多个省份,为公路的网络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一直常说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当然我们确实看到了公路的建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的巨大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告诉公路的建设形成了四大优势:

     整个行业相对垄断但是竞争压力非常小,我国的公路建设都是由政府进行管理,而且高速公路的发展背景就是在铁路,水路的运输方式发展已经相对充分的情况下建设起来的,所以竞争的压力相对较小,而由于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进行管理,所以整个行业是出于垄断之下。

在跨国经济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和航空行业相比,在运输高速公路具有价格优势,所以在对外发展经济上,高速公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价格相对低廉,方便快捷,很多跨国贸易的运输方式中都会有公路运输这一环节。

收益的风险相对小。和其他行业相比高速公路最大的优势就是风险较小,因为公路运输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收入稳定,不会因为突发事件暂停公路的使用等问题的发生,这使得每年我国在高速公路的管理上产生收益是十分可观的。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交通事故有很大一部分就发生在高速公路上,因为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速快,极容易发生危险,而且一旦发生危险通常就是大的事故,这时,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事故发生后,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会像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发回事故现场的图像,视频以及即时路况等信息,而根据这些返回的信息,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要迅速有所行动,赶赴现场,保护好现场等待后续的处理,但是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在通信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2.现代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分析

传统钓高速公路的管理大多限于收费,监控,通信三大系统,我国的大多数公路都实现了监控,通信系统的完成。但是从今天来看,我们的高速公路的发展已经远远赶不上实际所要求,突出表现在高速公路的管理方面,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在管理的智能化和现代化上还有待提高。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可以将监控,管理更好的结合,使得高速公路成网络化分布,将各省的高速公路的网络集群,构成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处理紧急情况时,不仅能够快速有效的处理,同时在整个高速公路网络上都有显示,可以对其他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起到告诉的作用,达到了智能化的监管效果。A

3.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路中的应用

在应用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

(1)卫星定位技术。提起这个技术大家应该不陌生,卫星定位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例如,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时,对于野外勘探,桥梁的定点或者是对汽车的监控等用到了卫星定位技术,可以说,卫星定位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是很广泛的。

(2)致地圈与coo技术。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数字地图,在这个数字时代,大量的现代化的处理方式都与数字有关,可以说,数字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在这一点上,我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史不同的,因为在国外,数字地图已经非常完善,而且形成全国的网络式的分布,对于在高速公路上的人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性,相反,在国内,我们的数字地图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字地图,大多是个人的自主研发,生产,相较于国外,数字地图的指向性功能就大大减弱了。

(3)公路数据库与技术。在我国公路数据库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公路实际上的发展的需求,我们通常说的GIS通信技术是适用于地理空间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中,而我国的高速公路具有线性的地理特征,这一点使得GIS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ITS技术。这一技术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中已得到应用,主要表现在实行联网收费,我想这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就是建立更加完善具有指向性的汽车导航系统,这一点应该是从事运输工作的人最想看到的,因为,良好的导航系统不仅能够解决在高速公路上的认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良好的导航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大大提高运输的效率,从而得到经济上的实惠。

(5)枢纽站得休息和服务技术。在这项技术上,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我们的高速公路系统虽然建成了很多的枢纽站,但是仅仅是建成,相关的服务体系还没建成,在这一点上同样重要,因为,现代的发展更加的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所以,建立枢纽站,可以大大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为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6)物流技术的应用。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捷,相应的,物流行业开始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崭露头角,物流技术是指将货物的仓储,发送,分拣,配送等环节融为一体的货物的管理技术,为客户实现高效率的货物运送。可以说物流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速公路的建设,而高速公路的建设更是使得物流技术更加成熟。

4.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发展

在未来的的发展中,我们希望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可以使高速公路的建设更加完善,例如,实现不停车收费,我国的高速公路线采用的是半自动的收费方式,从时间的浪费角度来看,这种收费方式的弊端就是浪费时间,结合我国的实际,在节假日,外出的人非常多,对于近距离的目的地,人们大多会选择坐汽车的方式,因此,在一些车辆多的高速公路上,我们经常会看见堵车的现象,而且一堵就是几个小时,浪费了人们的时间不说,让人们出行游玩的好性情也大打折扣。当然从现今我国的情况来看,在这项技术的推广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我们的监控技术是不是能够应付得来高速公路上的大量的车流,还有现实的许多因素也阻碍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实践。虽然 还没实现,但是我们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梦想成真,真正地体会到高速的便捷。

完善的事故预防和处理技术。作为短距离的运输方式之一,高速公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每年我国的交通事故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高速公路,这也让人们更加关注高速公路的管理和应急能力。从事故的原因分析,一部分事故的原因是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的通知,警示不到位,致使很多惨剧的发生,因为不同地区的高速公路的建设一定定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在我国很多的高速公路的路段都是需要小心谨慎的,那么一旦相关部门的高速不及时,就很有可能发生危险。另一方面,在高速公路中紧急事故的处理也考验着相关管理部门的反应能力和处理水平,在高速公路上发生重大事故后,监督和管理部门要立即出动,赶赴现场处理,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反应,更重要的是要求通信技术能够更加的完善,因为先进的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事故处理的时间,使得高速公路的应急能力得到提高。

篇9

发展经济学课程体系庞大、理论丰富、学派林立,表现为海量的、模糊的、随机的信息。如何在教学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以便对教学质量监测系统更加科学、客观的设计、控制和评价,实观对教学质量监测系统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发展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由于教材、开设时间、教授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发展经济学教学一度停留在“浅显易懂”的范围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发展经济学教师是在其所学经济学相关课程,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以及经济思想史等的基础上开始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所以未经过发展经济学系统学习和训练。其次,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高校的发展经济学课程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也有少数教师采取专题讲座和案例讨论方式的,教学中,教师把备课、教学的重点及主要精力用在了概念的界定、逻辑推理和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上,而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1.2 学生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再加上大班化授课,人数多,间接带来学生上课纪律不好,存在迟到早退乃至旷课现象,不认真听课及做作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就学生的专业基础而言,大学四年级是最佳学习时机。但是,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安排充裕的时间,而大学四年级的课程安排一般很少,专业课程的教学已经结束,其原因在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寻找工作单位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些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在这一阶段还有发展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便出现了学生专业基础与发展经济学教学时间安排上的矛盾。

1.3 教材方面

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发展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多年不变,有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政策己与当代先进的理论、政策明显不符,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不合。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经济实践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教材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步伐。

2 在提高发展经济学教学质量中的数据挖掘

本文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提高发展经济学教学质量途径。数据挖掘流程可分为四个模块:数据收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挖掘模块和数据表示应用模块[1]。如图1所示:

2.1 数据收集模块

在学校的各部门中积累了大量的影响发展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各个部门除了利用这些已有数据,还必须把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包括:(1)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2)教师的学历、职称、培训经历、现代教育观和信息意识等。

2.2 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处理的信息包括:解决语义模糊性,数据库按照元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清理、集成和变换,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将数据整合成能被采掘算法利用的数据,最后存入数据采样库。

2.3 数据挖掘模块

数据挖掘模块:在友好的导航界面引导下,使用合适的算法通过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和序列模式分析对经过处理、转化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得出结果并输出给数据表示与应用模块。

2.3.1 教师信息的挖掘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进行挖掘:(1)课堂教学信息挖掘:通过对教师、学生的分类分析、关联分析找出数据间中隐藏的关联网。根据教师、学生的行为占有率、行为转换率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图。(2)对教师教学风格、特点的信息挖掘:包括对教师语言特点、提问的比率、提问的开放性程度、与学生的互动能力等主观性因素进行量化,可视化。

2.3.2 学生信息的挖掘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挖掘:(1)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对教师的提问,提示信息作出积极的反馈;学生是否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见解。(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2.4 数据表达和应用模块

2.4.1 数据表达。挖掘发现的知识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如树、表、规则、图表、交叉表、矩阵或曲线等多种形式表示,使内容易于理解能够直接被人们使用。

2.4.2 数据应用。数据挖掘在教学质量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学习。1)学习者特征的可知性分析。根据学生的注册信息和需求纪录,系统可以向学生显示那此可能引起学生特殊兴趣的新知识。2)分析需求趋势。分析每个学习者的访问模式,通过挖掘对应的访问历史记录,系统向不同的学生提供符合其访问习惯的页面信息,预测学习需求。(2)自动答疑系统。系统解答与对学生提交的问题是同步并发的过程,用户在页面输入提出的问题,提交给计算机处理,系统对输入的问题进行分词和提取关键字的预处理。(3)教学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都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实现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J.Han and M .Kamber 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10

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减灾抗洪以及人民生活用水而建设的,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水电站的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保证水电站具有防渗功能,往往会开挖基坑以作围堰,尤其是在众多大中型水电站工程中,围堰的施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施工人员必须要对其认真施工,使其具有防渗作用,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稳定性。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型水电站被开发与建设,防渗技术必须要有所提高,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水电站施工的需要,这也就促使了高喷注浆技术的发展。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有些地区的土壤不能够直接进行施工,这就需要采用高喷注浆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过去,高喷注浆技术只是运用在一些松散的细砂土层结构中;而如今,施工技术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随之不断完善,高喷注浆技术也得到的相应的发展。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喷注浆技术具有施工简便、防渗性能好、易拆除等特点,在水电站工程中运用越来越广泛。

1.高喷注浆机理

高喷注浆技术是工程中一项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人员必须采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方法来对工程进行施工,其施工方法一般都是采用置换灌浆,主要措施是:采用相关带有钻头的喷射机将水泥等固化功能较好的材料灌注到泥土当中,此时,土层当中就会形成水泥砂浆柱,再采用搅拌机等机械设备对土层结构进行搅拌,从而使土层结构改变,使其具有强度大、稳定性高、抗渗能力好、承载力高等特点,从而满足工程的施工。在当前的水利工程施工中,高喷注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高喷注浆技术的施工也就是通过气流将水泥浆液喷射入泥土当中,使泥土与水泥浆液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有利于施工人员控制该图层结构,便于后期工程的施工,降低了施工的难度,改善了周边恶劣的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一般都会将高喷灌浆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进行综合分析,下面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施工机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1冲切掺搅作用

在高喷注浆技术的施工中,一般都会将浆液直接喷射到土层结构当中,通过冲力将土层结构切割,使原有的土层结构发生改变。在灌注泥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的是:(1)必须要对被切割的土层结构进行严格的处理;(2)使土体的原有结构形式发生变化,使其与水泥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个高强度的凝结体;(3)在搅拌土体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施工人员对其搅拌均匀,另一方面需要对土体结构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设计要求。

1.2升扬置换作用

事实上,在采用高喷注浆技术对土体进行冲切的过程中,水泥浆会沿着孔壁射入,从而产生升扬置换作用,这种升扬置换作用主要是对泥浆进行喷射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对土体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以气泡的形式将土体孔壁上的泥土升扬到孔口,从而使一部分的土体结构发生升扬置换作用,使被灌入浆液的土层发生结构的变化。

1.3充填挤压作用

射流束末端,能量衰减,虽不能冲切土体,但对土体产生挤压力,同时喷射结束后,静压灌浆作用仍在进行,对周围土体和浆液不断产生挤压作用,促使凝结体与周围土体结合更为紧密。

1.4渗透凝结作用

喷射灌浆过程中除在冲切范围内形成凝结体外,还可以向冲切范围外的土体产生浆液渗透作用,形成渗透凝结层,其厚度与地层的级配及渗透性有关。

2.施工设备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喷注浆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也就是单管法、双管法以及三管法。随着我国高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喷注浆技术也随之不断得到完善,这就使得高喷注浆的三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三管法在目前的水利工程施工应用中较为广泛,是结合控制处理方式逐步完善控制措施。所谓新三管法是以水、气、浆为介质喷射的工法,是在原来的三管方法的施工工艺上进行高进和提高形成的一种新型施工方式,这种施工方式的应用为水电工程施工效率的提高奠定了有力的基础。目前的新三管法的工艺特点和应用的管理控制措施是要求利用高压水切割原理来对原始土层和地表进行冲击和处理,然后再使用高压喷浆技术对地表和土壤进行二次切割,在二次切割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土壤成分形成有效合理的均匀状液体,这些液体的存在为混凝土技术的提高应用奠定了基础,不仅增大了喷射半径,同时也提高了凝结体解释速度以及强度。

2.1钻孔设备高喷注浆中主要采用三种类型的钻机:地质回转钻机、改进型工程钻机、套管跟进钻机

由于国产回转钻机来源广,操作简单,在处理深度不大,地质条件不特别复杂的工程中回转钻机被广泛采用。根据我们的经验,钻机应不小于300型,并针对地质情况采用合金钻头、钢粒钻头、金刚石钻头。

2.2高压水泵

高压水泵是产生高压水射流的装置。高压水射流切割掺搅地层,要求水喷嘴有较高的出口流速,因此这就要求选择压力尽可能高的高压泵。目前多采用3D2/S型高压柱塞泵,其额定排出压力为50或70Mpa,流量75L炖min或50L炖min。

3.高喷灌浆施工工艺

在高喷注浆施工中,使用单向喷嘴和双向(90°~180°夹角)喷嘴,分别或组合采用旋喷、定喷和摆喷工艺,可以形成符合设计要求几何尺寸和性状的桩、板、墙及组合形式的高喷凝结体,达到防渗加固的目的。针对某些地层我们也采用了二次喷射的全置换灌浆工艺,即先以水、气、水喷射,将被冲切的土体掺搅、升扬到地面;再以水、气和水泥砂浆同轴喷射,进行第二次置换灌浆。

4.结语

在水利工程中,水电站的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施工环节。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喷注浆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水电站围堰施工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在采用高喷注浆技术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科学合理的选择施工设备以及参数,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其在市场中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篇11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第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第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第四,教师

篇12

1、SAR在种植业领域的应用

1.1保水剂

在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SAR产品,因其自身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且所吸收水分的释放是比较缓慢的,在外力作用下也可以有效的保持,故可以使土壤的水分含量增加,有效防止由于土壤表面蒸发而造成的土壤水分损失,从而延长土壤的保水时间,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须的水分。

1.2花卉苗木移植的蘸根剂

在苗木花卉的移植过程中,由于根部水分的丢失,常造成成活率低。将SAR产品浸泡于水中,也可以配合适量的泥浆使用,将移植的苗木根部浸润即可,也可以将SAR产品、泥土、肥料等与水充分混合后,喷洒在移植的苗木根部。使用SAR后,可使植物根部保持充足的水分,苗木移植成活率可大大提高。

1.3种子包衣剂

干旱等恶劣环境使得种子难以发芽,使用种子包衣剂,形成以种子为中心的微环境,这种环境为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初期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条件,可以耐受恶劣的外环境,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使用种子包衣剂后,种子被包裹并增重,特别有利播造林。

1.4喷播用保水剂

山区高速公路陡峭的边坡上,人工难以播种;而湿式喷播技术以水为载体,把种子与肥料、覆盖料、胶黏剂和SAR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高压设备喷播到到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速公路边坡上,解决了陡峭山坡上种植的难题。同时喷播技术以水为载体,播种、施肥、覆盖在一次操作中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是一种快速建立植被群落的先进技术。喷播材料中混有的SAR和肥料,可以保证种子在坡面上前期发芽和生长的需要。

1.5水晶泥

水晶泥掀起了一场室内种花养草的革命。过去室内种花养草需要泥土,经常会把居室、办公室、会议室弄脏,而水晶泥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水晶泥晶莹剔透、颜色光彩照人,你只需将自己喜爱的花草种植在一个盛有水晶泥的花盆中,加入配制的花卉生长液,然后就可以长期摆放在家居、办公室、会议室等处,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水晶泥无毒无味、清洁环保、可循环使用,用水晶泥种植的植物,及时长时间不浇水,也能确保安然无恙。

2、种植业用SAR的研究趋势

作为一种在种植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树脂,SAR研究开发一直是热点。挺高SAR的综合性能、降低SAR生产成本、合成可以降解或易降解的绿色SAR,是目前种植业用SAR研究的焦点。

2.1提高SAR的综合性能

对于SAR,比较重要的几个性能指标是:吸水率、吸水速率、保水率等。吸水率是指1g SAR所能吸收水的质量(或体积),也叫吸水倍率。吸水速率是指1g SAR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水的质量(或体积)。保水率是指SAR吸水饱和并在一定条件下蒸发掉部分水分后,仍保有的水分占原吸收水分的比例。由于土壤溶液中往往不同程度的含有电解质离子,而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是影响SAR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SAR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综合性能,才能使其在种植业领域发挥更广阔的作用。

2.2降低SAR的生产成本

由于目前SAR售价较高,极大的限制了其在种植业等低端市场的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比较可行的措施有:①采用新的生产工艺,缩短反应时间,简化反应条件;②使用廉价原料,如将农林业废弃秸秆进行接枝改性制备SAR;③加强复合工艺研究,生产多功能SAR。例如将某种或者某些微量元素引入到SAR中,当其施用到土壤中时,这些微量元素可以缓慢释放,有效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

2.3合成可以降解或易降解的绿色SAR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开发可生物降解的、环境相容性好绿色SAR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可再生天然资源化学改性制备SAR方面,如天然多糖(淀粉、纤维素、壳聚糖等)基SAR、蛋白质基SAR、腐植酸基SAR等。

3、结束语

种植业用SAR在国内已经开发出多种类型产品。西北师范大学研制开发的“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剂”同时具有吸水、保水、减少蒸发、促进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等多种功能。南京工业大学开发研制的生物聚合高效吸水材料γ-PGA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成本低,吸水性能好;二是可降解性好,可避免环境污染。吉林工学院研制的PPAC-超强吸水剂,不仅具有优良的吸水保水、抗旱和调节耕层土壤水分供应的作用,还具有独特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生产的辐射高分子超强吸水材料SP能保水、保肥,提供作物前期生长发育必须的水分和营养,有利于早生快发,群体生长旺盛。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籼稻专用型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旱育保姆”包衣稻种,出苗整齐,秧苗素质好,增产显著。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品种更多、性能更优的同类产品问世,SAR在种植业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作者简介

篇13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通过计算机、图形工作站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生成逼真的三维的多感官的环境,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让参与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而且能对参与者的运动和操作做出实时准确的响应。概括地说,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虚拟现实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1]

一、虚拟现实的基本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包含: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2]沉浸感指参与者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包含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官感觉。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参与者难以分辨真假,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投入到三维虚拟环境中。交互性指参与者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这里也包括实时性(实时交互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很多情况下受设备以及网络传输的限制,会有一定的延时)。构想性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是对环境的特定反映,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学习,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动机、情感和社会生活相互作用时,学习才能发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完成。[3]因此,通过VR技术建立教学虚拟环境可以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经验背景,以便于学习者借助这一平台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知识和意义的建构。使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习者通过自身与虚拟环境的交互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面主要有:

1.虚拟演示教学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和老师创造逼真的虚拟演示环境以辅助教学,特别是一些教学艰涩难懂或演示成本高昂的学科,VR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如Lofin等人在1993年建立了一个“虚拟物理定律演示系统”,用于解释某些物理概念,如位置与速度,力量与位移[4]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沉浸感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不但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逼真的多感官冲击,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还可以很方便地对模型和材质进行修改,如改变建筑高度,改变建筑外立面的材质、颜色,改变绿化密度,从而进行比较分析。

2.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虚拟实验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平台仿真)之上,而注重的是实验操作的交互性和实验结果的仿真性。

如医学院校的学生可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解剖和各种手术练习。用这项技术,由于不受标本、场地等的限制,其优越性和效果是不可估量和不可比拟的。例如,导管插入动脉的模拟器,可以使学生反复实践导管插入动脉时的操作;眼睛手术模拟器,根据人眼的前眼结构创造出三维立体图像,并带有实时的触觉反馈,学生利用它可以观察模拟移去晶状体的全过程,并观察到眼睛前部结构的血管、虹膜和巩膜组织及角膜的透明度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会比单纯的说教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交互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校来讲,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在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教学成本大规模的降低。

虚拟实验室不仅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在经费、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普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而且开展网上虚拟实验教学能够突破传统实验对时、空的限制。在远程教学中,教学实验往往无法进行,而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获取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此外,虚拟实验室还可以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操作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如化学实验中,可能带来危险的燃烧、爆炸等。

3.虚拟可视化

虚拟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科学计算过程中或者是计算结果的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式处理的技术或方法。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如生物教学中复杂的分子结构、火灾中的三维体数据以及地震科学中繁杂的地震数据等,传统的图像分析技术和二维表现方法很难对其进行识别和度量;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将计算过程以动态、立体的形式来表现,结果形象生动,用户可以沉浸在虚拟环境之中,使用自然直观的方式与虚拟的科学世界交互,大大提高数据解释水平和推测准确性,加深对科学数据的理解。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高教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深度,但目前尚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硬件需要大量相关的虚拟设备,如头盔、数据手套、传感器等,并且有些价格不菲,高昂的成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走向平民化。

第二,实现实时和逼真的虚拟环境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而国内除了少数虚拟现实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外,这方面技术的普及率不高。

第三,图形渲染硬件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硬件的水平飞速发展,GPU可编程流水管线以及CUDA多核架构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图形处理的能力,但还是不能满足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硬件,尤其是图像渲染这方面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硬件技术、图形渲染技术以及信息社会需求等的快速发展,再加上一些公司的推动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它已经应用在教育、娱乐、军事、房地产、工业设计和制造等行业和领域中。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虚拟演示教学、虚拟教学实验、虚拟可视化、虚拟设计、教育与艺术、教育与娱乐等。

参考文献:

[1]魏迎梅.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