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篇1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篇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xx》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

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

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篇3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篇4

1.就你的了解,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初期月薪是多少()

A. 1000以下; B.1000-1500; C.1500-3000; D.3000以上;

2.现在大学毕业生很多,他们会不会对你们的工作形成压力()

A. 很大压力; B.一般; C.不会有压力;

3.很多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能力方面要比一般大学学生强一点,你觉得这种说法对么()

A. 正确; B.不对 ; C.难说

就下面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1).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社会总就业群体种地为如何?有没有优势,如果有在什么地方?

2).现在大学生手头的一些证书对他们的就业带来多少便利?你对大学生中证书越多越能找到好工作这一观点赞同么?为什么?

3).简谈一下你的就业经历,你是如何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

问卷2

叔叔、阿姨:

你们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近些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以便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情如实填写。

1.你们希望自己儿女以后毕业参加工作初期月薪多少()

A. 1000以下 ; B.1000-1500 ; C.1500-3000 ;D.3000以上

2.子女毕业后是希望他们()

A. 出国深造 ; B.国内就业

3.你们是怎样看待自己儿女日后就业的()

A. 全力帮助他们直到他们自己满意为止 ;B.由他们自己的个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 ;C.给他们指路然后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

4.你们希望自己儿女以后在社么地方工作()

A. 本地 ; B.外地

5.你们支持儿女投身西部开发么()

A. 支持 ; B.不支持

就下面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何感想

1).望自己的儿女以后干怎样的工作?

2).怎样看待现在走高的跳槽率,你们支持这样的现象么?

问卷3

同学:

你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近些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以便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情如实填写。

1.认为现在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D.不了解

2.你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吗?()A.是 ;B.否 ;C.一般

3.你学习是么专业______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 较有前途 C. 无所谓 D. 较无前途 E. 很无前途

4.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

A.很好 ;B.强 ;C.一般 ;D.较弱 ;E.很弱

5.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 专业 ;B.学校 ;C.个人能力 ;D.其它_________

6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

A. 是 ;B.否 ;C.不知道

7.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作,你最想做什么职业___________

8.如果专业不对口,你会选择跳槽吗?()

A. 会 ;B.不会;C.不知道

9.你有选择第二专业吗?你认为重要吗?()

A. 有,非常重要 ;B.有,但不怎么重要 ;C.没有,重要 ;D.没有,不重要

10.你想过自主创业吗?()

A.是 ;B.否

11.如果是自主创业,你认为你最需要的是()

A. 资金;B.政策支持 ;C.技术 ;D.其它_________

12.你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发展吗?()

A.是;B.否

篇5

1、 调查内容: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 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

(3) 大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2、 调查方式:

(1) 查阅相关书籍

(2) 登陆网站搜索

(3) 对教师进行访问

3、 调查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登陆网站搜索对教师进行访问等方式,我了解到,随着社会进步,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当今社会的岗位数远远少于大学的人数,因此多数教师认为,应该控制大学生的人数,提高大学生的质量,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关于创业国家就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开拓市场,而高校也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当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手段,引导和扶持大学进行创业。

4、 经验体会

篇6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要在充分掌握目前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观的基础上,了解其对于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态度与接受情况作为样本,从而评估开设相关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调查对象涉及到了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等几个专业的同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229份,收回有效问卷208份,无废卷,有效回收率近91%。

2 问卷调查表数据分析

2.1 文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男女平等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及社会上某些招聘单位用人观念的偏差,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受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很深,具体情况综下所述。

2.1.1 文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根据文科女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校园环境,结合其自身特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方面了解其价值观对择业观的影响情况。调查中,约40%的同学没有认真分析过自身的价值观取向,这势必会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产生一定的阻碍,75%的同学认为自身价值的实现跟自身的努力工作有关系,认为自身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以后的努力工作。仍有80%以上的同学表示职业价值是对社会的奉献和自身价值观的实现。

2.1.2 文科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基本择业观问题的选择中,74%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这其中也有时代和环境的影响。56%的女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这跟女生的性格和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关系。有92%的同学认为工作对女生十分重要。也有10%的同学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

结论:文科女大学生大部分都有一个正确的取向,权衡工作与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少部分同学对就业缺乏热情,或者以不合理的标准来衡量就业。

2.2 文学与传媒学院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图1 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图2 主要就业渠道

图3 求职障碍

图4 求职优势

由图1我们得出文学与传媒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时约45%的同学认为兴趣是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少数同学也认为是工作环境,约20%的同学觉得工资待遇是重要标准。而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科女大学生多通过学习实践来获得工作,但是也有3%的同学把家庭背景作为求职砝码。图3主要反映了文科女大学生在就业途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是自身实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图4反映了文科女大学生就业时的优势,主要优势是专业优势,其次是性格方面的优势。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文科女大学生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高校相关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2.3 大学生对于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接受情况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从问卷中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接受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于高校相关课程的接受状况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超过半数的同学(约67%)认为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意义,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希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辅导中心。

2.4 高校相关课程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选择合适的职业,对以后的人生具有引导作用。调查中56%的同学认为相关课程的开设的发展前景较好,也有21%的同学认为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关于课程选择的过程中,54%的同学支持书法课程,8%的同学选择逻辑学,也有9%的同学希望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要求我们也要不断的更新教育和教学。高等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逐渐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双向择业,给当代女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开设的相关选修课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此类课程对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政府对女性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挑战带来的女性就业优势日益明显,而当代女大学生自身宿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在不断增加自身的砝码。为了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更好的指导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建议如下:

3.1 了解文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通过对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尚有少数同学还处在迷茫状态。宿州学院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需要以学生为本,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建立相关辅导机制,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环境。

3.2 扬长避短,全力发展高校相关课程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上极具有波动性的群体,高校要关注文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女性生存教育。针对女大学生落后保守的就业观念,以及消极的就业心理,学校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使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择业和就业[2]。文科女大学生性格的细致缜密等性格特质是其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但不够理性,心理素质相对较弱、抗压能力差是其在就业方面的劣势,通过就业相关课程的开设,扬长避短,使文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更加顺畅。

3.3 实践为主,高度重视高校相关课程的发展机遇

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研究,同时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引导,进一步深入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岗位特点、能力结构特点和性别心理特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女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与活力的一个群体,培养她们正确的就业观,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性人才资源的利用,对社会发展有深远意义。我们仍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观取向,全力发展高校相关课程建设,高度重视高校相关课程的发展机遇,紧随时代潮流,发展高校相关课程的建设,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时代个性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黄岭峻,汪琴.武汉市文科女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状况相关度实证分析[J].长江论坛,2005(4)

篇7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为例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篇8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显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

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由于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

据推算,如果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在对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主要通过询问“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2.3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如图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2.4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

在被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2.5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

3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3.2分层分类对大学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3.3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

3.5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

篇9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

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槔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

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篇10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如何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就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类高校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三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2002年,中国在读大学生已经占到同龄(18至22岁)人口的14%。2003年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340多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611万。这种逐年增加的毕业人数,给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分析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该报告是基于麦可思2010年初完成的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撰写,抽样达到约50万人,回收问卷24.5万份,有效问卷22万份,主要内容包括就业与月薪,去向分布,失业与预警分析,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职业任务,求职分析,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专升本,高考志愿填报,满意度分析,就业弱势群体分析,振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分析。这是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借助于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全新报告,也是一个结果导向的评价系统。图1是该报告中对2006~2009年三年的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状况的资料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中,受雇全职工作的就业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分别比2008、2009届毕业生分别高出了2.7、5.2个百分点,2009届毕业生出现了一个新的就业现象,就是半职工作。这种就业形势无疑给高校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参考,使整个社会都要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进一步研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二、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根据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还是以趋向于全职工作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情况中,以继续深造为主,自主创业为次,在2009年毕业生就业中,则出现了半全职工作的现象,说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是基本稳定的,在稳定中也有新变化。

而在由英才网联所作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中,则显示出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的基本情况。

图2显示,目前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单位的去向依然以稳定的政府单位、国企和收入较高的外企单位为主,这是中国传统就业观念和目前我国社会基本职业状况的反应,说明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依然把工作的稳定、收入的高低作为首选目标。其次,也说明了中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愿望比较小,这在麦可思的调查报告中也能看出,在2006~2009年三年的毕业人数中,自主创业的人数的比例基本变化不大,维持在1%~1.2%上。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对自主创业的愿望较小。这一方面说明,大学毕业生对自主创业的准备不足,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上缺乏对自主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更加充分的引导和支持。

在英才网联的调查还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的区域趋向也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成为大学生的就业区域的主要目的地,这一方面说明了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对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的影响力大,职业前途相对来说要比其他区域要更广阔些,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依然受着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对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认识不足,这需要学校、社会的引导和宣传,是大学生能够对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就业前景有更好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职业区域的去向上更趋合理。

在就业的行业选择中,大学毕业生首选的是IT、电子、互联网;其次是金融和教育,建筑地产行业也是较为热门的选择。这说明,大学生就业的行业选择主要针对于当今热门行业和社会需求较大的行业,这些行业有的收人较高(如IT、电子、互联网、金融、房产),有的较为稳定(如教育、医疗卫生),有的相对较有挑战性(如传媒),而对一些技术含量低,收入不太高的行业,则较为淡漠。但在行业选择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专业背景估计不足,往往只看行业的前景,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缺乏,在选择行业上具有盲目性。

三、当前拓展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做法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和各地高校的实际经验,当前,除了传统的就业模式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随着我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小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基层对人才的需求激增,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继续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的参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在相关专业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措施上,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以使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在工作和生活上有足够的保障,能够提供毕业生发挥专业特长和未来发展的工作机会,使得毕业生到基层后,在研究生招考和事业单位的选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优先考虑。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从英才网联的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所首选的依然是大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和民办企业的就业愿望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就业制度中许多不完善的因素造成的,包括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的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人为的因素,特别是民办企业的就业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使得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和民办企业的认识不足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够。这就需要各地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和

民办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办理、职称评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给就业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力主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和各种科研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高校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大学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能够比较顺利地成为各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的骨干人才。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应该大力吸收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能够发挥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储备。而对进入这些企业和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应该在户口、档案管理、工龄计算和养老金缴纳上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照顾。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麦可思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愿望并不强烈,2007~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2、1.0、1.2。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愿望不强,其中的原因一是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的模式使得用人制度上存在着重国家分配,轻个人创业,重国家企事业单位,轻中小型企业和民办企业,对于个人创业,许多人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二是中国的创业环境亟待改善,个人创业面临诸多问题,资金的来源问题、厂地的选择问题、工商税务等一些程序,都给自主创业增添了许多麻烦;三是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自主创业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针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应该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尽早熟悉创业的程序,在心理上做好准备,而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简化审批手续,在资金的筹措上也要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综合性难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好地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必须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传统的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需求,改变办学模式,发挥各校的优势,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落实到实处,各级政府也应该拓展门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减少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中的阻碍,形成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就业的局面。

篇11

一、现状分析

1.就业率低

2009年,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建超同志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在其调查的1000名大学毕业生中(600名女生,400名男生),在毕业时仅有24.3%的女生落实到了就业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屈朝霞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剖析》一文中指出,在其调查的394名毕业生中,男生签约有40%多,女生不到20%,另男生有保底单位的有20%,而女生仅仅为10%,也就是说,在这近四百的毕业生中,有将近70%的女生还在为工作而奔忙,而同时相对应的,只有30%的男生在找工作;据麦可思-腾讯在2009年11月26日至2010年2月25日关于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发现,截止2月底,2010届女大学毕业生签约率(21%)明显低于男生(29.5%)。

2.就业质量不高

据北京大学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的起薪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为1507元,两者相差124元。与2003年相比,男性的起薪上升,而女性的起薪下降”;据麦可思-腾讯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2010届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男女生的平均签约月薪最大差距为563元。

总之,与男毕业生相比来看,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原因探索

导致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经济的,有来自社会传统理念的,当然也有来自女大学生自身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性别歧视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男性普遍认为,女性的主要精力应该是在家庭方面而不是工作,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工作者,特别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更加偏向于男生,源于女性的雇佣资本往往高于男性,因为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们对家庭投入的精力较多,这势必将造成用人单位用人成本的提高。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愿意要各方面表现平平的男生,也不愿意录用品学兼优的女大学毕业生。

2.自身原因

首先,受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等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我认识偏高,在择业时,偏好于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等效益好而舒适的岗位工作,如工作稳定且收入颇丰的行政事业单位,而不愿到边远和艰苦地区就业,从而失去很多本来合适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其顺利就业。其次,女生在体力或耐力方面存在生理上的弱势,这就和某些行业的要求就不相符合,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中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对策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营造平等社会环境

首先,督促用人单位学习与遵守《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所规定的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出台关于反对“就业歧视”的专项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明确界定性别歧视的构成要件及免责条件,为法官断案提供可供操作的判断标准。

其次,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快建立和完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女性生育成本由国家、社会、用人单位、本人及其家庭共同承担的运行机制,以减轻企业负担,消除企业对女性生育期高劳动成本的顾虑,创造女大学生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首先,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使女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而依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改变教学内容,适量增加选修课;另外,高校应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女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女大学生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适应就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学校应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方式,如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为女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她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3.完善就业帮助体系,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学校应成立女大学生的就业互助组织,给学生一个可以倾诉和分享经验的地方,并及时获得心理支持,因为,来自学校的就业指导信息比较合理,且在学生看来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一方面,强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明确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所在,做好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让用人单位清楚女毕业生的优点所在;其次,学校要帮助女大学生弄清就业形式,正确了解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选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避免求职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篇12

近年来,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90后大学生的普遍出现不合理就业心理问题将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困境和难题。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普遍缺乏职业理想和责任感。更多地体现在择业过程中的趋向,它主要体现在,大多追求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待遇问题,而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能力的发挥等,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还呈现出择业意愿上的矛盾。一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前往大城市、沿海城市等行业发展前途广阔的地域发展,另一方面又局限于家庭的地域因素,不愿远离家乡,形成择业的心理矛盾。

最后,个别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缺乏诚信意识。很多大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机关事业单位,不愿从事生产制造行业类企业,惧怕职业风险和压力,不敢承担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压力。在应聘材料上也有作假的个例,不敢如实表现自己的性格、爱好、缺点等信息,这些求职行为直接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不信任。[1]

2.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误区成为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固然有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急功近利的原因,但也和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息息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引导毕业生求职趋向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企业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虽然私有企业有所增多,但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需求逐年减小,另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更加公平和透明,需求量更加寥寥有限,导致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的办学模式趋同,专业往往相近,大多都瞄准热门行业和热门专业,而社会和企业的对口需求量是较小的,往往导致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供远大于求,而其他一些专业毕业生数量却供不应求,形成毕业生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途径

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整个大学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态和观念进行引导性教育,帮助学生澄清观念上的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2]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理念教育,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诚信缺乏导致竞争力的缺失,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 坦诚对待用人单位和求职市场。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展工作模式,增强引导性教育实效。事实上,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拓展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针对大学生就业求职主要青睐于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的现状,主要应该从学生毕业时的心理状态入手,减轻学生害怕独立和承担风险的恐惧心理。应多宣传和鼓励正面成功的范例,还应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优惠政策。

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篇13

2013年因为创纪录的699万毕业生而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达到727万之多,再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以及大量的海归生,今年的就业人数可能突破800万。此次《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共有9659人参与此项调查,最终保留了8193份有效问卷,并通过分析、调查形成该报告。

调查显示,2013年求职者的压力感受是近几年最高的,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6.91,但略低于2009年的就业压力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作为江西省重点大学,拥有23个学院,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每年毕业生人数高达7000多人。每到毕业季,大四同学不仅要忙着毕业,还要忙着找工作就业。部分学生,为了毕业设计焦头烂额,无暇估计工作问题;部分同学在找工作中,旅遭遇失败,不知道如何面试,不知道如何应考;还有部分同学在准备出国、还是考研、还是考公时犹豫不决,不能很好的作出自己的毕业去向。为了减少毕业生大四学业压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有效资源,是高校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高校应该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帮助学生就业。

一 完善团队、建立信息网络

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网络资源,积极创建毕业生网上就业信息搜集和工作;指派专人在网上搜寻就业信息,并上传至招生就业网;在招生就业网上开通政策法规、就业指导、素质测评等栏目,积极帮助同学们提高就业技能。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向毕业生传达就业信息的工作体系;通过“校-院-班”三级联动,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同时运用QQ群、飞信、校友录等渠道网上同步就业信息,使每位同学都能及时获得用人信息。各班级成立了就业工作联络小组,及时把就业信息传达到每个学生。

各院系可以制定院领导联系毕业班级制及就业导师制;每个院领导负责联系一个毕业班,每周定期与辅导员及班干进行联系、对话,及时掌握班级就业动态。并安排专业教师按照毕业设计指导分组担任学生的就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二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举办定期就业讲座,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对社会和自己估计不足,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或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技巧,对国家的有关就业的政策不了解等问题。学院大力开展就业形势宣传讲座,学习国家和学院的政策和就业的基本知识,帮助毕业生在了解形势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善于把握就业机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定位,最大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高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为就业提供更多条件;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可以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同时让外界媒体、公司更充分了解学生,高校发展情况。借此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将能同学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继续大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经过近两年的就业市场调研,发现大部分用人企业对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学生较为满意,在企业的发展也较好。为吸引更多用人单位选聘高校毕业生,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力度,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三 加强市场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高校要加强与各大企业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校企市场。可以通过印制了一批精美的彩色高校、专业介绍,向有关用人单位寄送,同时开通就业工作专用电子邮箱,开设专门的就业咨询电话,方便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鼓励各院系献计献策,帮助毕业生联系单位,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为学生就业收集相关信息、广开门路。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邀请多家企业来院举办招聘会;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大型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便利。要保持与校企间长期的友好合作,同时做好学生就业后的信息跟踪,这样不仅能保障校企间合作的双赢利益,效果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和好评。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的学校的地理优势,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对离就业市场进的单位,今后要继续加强主动外出联系就业单位,加强毕业跟踪调查和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加强与大型软件企业与实训企业的合作,扩大我院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四 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式势下,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活动。为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培养学生创业技能,激发青年学生创业热情,促进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院系应该通过开展创业实践培训,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品质,启发、诱导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并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五 引导学生升学、考公务员

高校就业工作中,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支持学生升学深造、考研考公务员;针对院系情况,相应的加大毕业生考研工作的宣传鼓励力度。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学院可以有针对性的积极鼓励有意向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并请有关老师和优秀学生就考研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等问题给同学做了专题报告。积极动员和鼓励有意参加考研的同学参加学校举办的免费考研辅导班。同时可以通过学校的出国项目,或者保研外送等,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利益和实惠,努力为学生的深造培养创造最为优渥的条件。

六 结语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工作,将会为毕业生在毕业、就业的路上提供巨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在就业期间,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