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贫困生帮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家庭贫困影响了贫困生的身体发育
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刻,必要的食物和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良好、体质强壮。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往往使他们没有必要的营养,从而影响到身体发育。
2、家庭贫困对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影响
贫困生强烈的生活体验,常常使他们陷入对物质利益过分早熟和狭隘理解之中,过重地看待自身物质上的贫困,把“金钱”作为主要的价值尺度,“没钱”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可怕的阴影。一些贫困生片面地认为,“钱越多人生的价值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金钱的万能观加剧了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贫困使他们的选择变得急功近利。家庭的贫困使贫困生形成了对金钱的强烈追求,把金钱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或者说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形成拜金主义。
3、家庭贫困使贫困生缺乏社会认同感
一些贫困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贫困会让人低人一等。他们看不到贫困现象产生的复杂原因,过分强调贫困形成的内在的家庭因素,从而对家庭没有温情、对父母缺乏感恩,他们怨恨家庭的贫穷、父母的无能,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尤其是家境殷实的富裕同学,甚至对周围一切产生反感,形成了对社会的逆反心理。
4、家庭贫困对贫困生的心理影响
根据调查与分析,部分贫困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抑郁、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障碍导致贫困生时时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不好,成为“双困生”,这又进一步造成了贫困生的心理阴影。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开展对贫困生的帮扶活动,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
针对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我校开展了广泛帮扶活动,学校以团委为核心创立了“共享阳光基金”,基金来源为学校提供一部分,教师学生捐一部分,社会各界捐一部分。“共享阳光基金”主要为贫困生提供每月的伙食费,争取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三年来,学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几十万基金,帮助上百名贫困生圆了读书梦,有的还考上了大学,05年毕业的一名同学考上湖北美院时,学校为其承担了学费。特别对于发生突发性重大变故的学生家庭,团委更是会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帮助。2009年末,我校高三一位同学父亲患重病生命危险,母亲遭遇车祸截肢,家庭无力承担,他面临休学,学校发出倡议对他们进行救助。短短两天,全校师生共捐款42000多元,使该家庭度过了难关,也同时在全校进行了一次互帮互爱感恩社会的教育。
2、创建良好校园文化,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1)在学生中进行勤俭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治家兴国的根本。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节俭的意识,不少学生根本没有一点节俭意识,不懂得什么是勤俭节约,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穿要名牌,吃要高档,生日派对、同学聚会相互攀比、爱慕虚荣,认为节俭丢人、寒酸,至于珍惜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的节能意识更是无从谈起。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树立节俭意识,重视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形成勤俭品质。
(2)在学生中进行苦难教育。苦难是一所学校,是人生的老师。孟子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当今条件下,现代化虽然能够为学生创造优裕的生活,但是过于优裕的生活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温室里的花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贫困对于弱者而言,是一种劣势,是一种灾难,而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要求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苦难,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为社会尽责任,这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陷入“人穷志短”的苦恼之中;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就会有奋斗目标、有毅力,就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3)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地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养育情,感恩老师教育情,感恩社会关爱情,感恩自然赋予情。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今天我是家长”、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感恩前辈,珍惜今天”的主题教育活动,一点一滴,步步升华,使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充满感恩,他也就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健康发展
(1)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用情感去激励学生,通过学生的内省,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篇2
(二)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求职自信
当前社会难免存在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甚至有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出现“走后门”的现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目看待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心里满腹的不满与无奈会累积出较多的负面情绪,使原本就缺乏自信的他们更加不能坚强的面对求职过程中需要积极克服的问题,甚至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求职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机会,而放弃了一些本该可以把握的就业机会。有的贫困大学生在通过面试后,由于自卑心理作怪,无法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在还没有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前,就完全进行了自我否定,可想而知,他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后,还将需要做出比常人更多克服自卑心理与困难的努力。辅导员应该努力帮助贫困生树立求职自信,帮助开展求职技能辅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三)帮助贫困生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正确面对求职
贫困生多是家里的希望,有些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多少年才出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六七年的努力拼搏,家里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支持,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毕业就职承载着的不仅是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是亲朋好友们的希望与寄托,更有自己对自己这么年来努力拼搏的成果的期待,很多贫困生对求职的期待就可想而知了,辅导员要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从而弄巧成拙,要引导贫困生循序渐进,克服求职中好高骛远的思想,更不可以盲目羡慕他人,跟从他人,为了报答父母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盲目追求高薪,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而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能力。因此很容易出现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甚至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对于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分阶段地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让贫困大学生群体都能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我国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部分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且会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帮助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辅导员可以系统性的给贫困生做职业规划指导讲座,指导他们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向企业展示推销自己,由于贫困生经济条件受到限制,没有更多的经济力量去外地进行求职面试,要指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机会,针对专业背景,寻求相关企业校企合作,为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同时,指导贫困生在网络上合理求职信息,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整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使贫困生能更快更省钱的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一)寻求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扶贫困生就业
可以根据国家、社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相关援助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可以寻求多方援助对贫困生实行就业津贴补助,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和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心理脱贫。[3]落实实际的就业援助,在贫困生自主创业时,可根据他们的经济困难,采取学校支援、社会援助等多方援助,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利用好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帮助贫困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的帮扶贫困生实现快速就业,对于实际困难无法解决的贫困生,可以适当延长关注期,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角色便利,在校园、班级为贫困生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组织,多元化的帮扶贫困生,促进贫困生全面就业,全面发展。
(二)进行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力争得到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援助的同时,辅导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贫困生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不羡慕他人,不盲目攀比。帮助贫困生进行个人的能力优势与缺点的分析,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懂得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积极调整心态,不骄不躁,坦然面对未来,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切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自卑或者自大,帮助贫困生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鼓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优秀学子、成功人士交往,鼓励贫困生向成功人士学习成功经验,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援助,对贫困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让贫困生自己在课程中学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可眼高手低,更不可随意贬低自己,自己给自己打击。鼓励贫困生抓住一切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时刻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服务者
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寻求工作和毕业的同时,辅导员在班级中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指导者和服务者。帮助贫困生解决在临近毕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一)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前的各种问题
有的贫困生临近毕业,很多事物忙,甚至有的贫困生由于欠缴学费的压力太大,严重影响求职心理,针对贫困生经济的紧张,辅导员更是需要给予极力的支持和帮扶,寻求校方对贫困生的学费欠缴开绿灯,帮助贫困生申请延迟缴纳学费,辅导员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其他难题,尤其是大学生是第一次走入社会,经验缺乏,难免不会因为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身份,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援助或法律援助。
(二)帮助贫困生处理毕业事物,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
帮助贫困生简化毕业事宜,积极主动的帮助贫困生落实户口、档案去向问题,减轻他们临近毕业的各种杂事,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有些贫困生临近毕业,情绪会莫名的紧张,甚至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产生毕业焦虑情绪和求职焦虑情绪,因此,辅导员帮助贫困生处理一些毕业杂事,可以适当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和毕业焦虑。
篇3
“心理贫困”是指由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风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使精神资助和物质资助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扶助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的成因探析
高校学生心理贫困表现在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和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等诸多方面,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应试教育导致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
高校的贫困生经历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从中学开始就忽视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从中学到高校的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在贫困生身上体现为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了怯懦和自卑。面对高校各种活动,表现出了恐惧、恐慌及不适应感。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更自卑、自闭、抑郁,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
(二)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贫困家庭不仅是经济贫困,往往还有文化贫困。许多贫困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使用的教育方法简单甚至粗暴,对子女超出他们生活准则的需求一般采取否认、拒绝的态度。生活的重负使他们很难拥有良好的心态,因此,其子女也很难养成具有良好意志的个性品格。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缺失,使贫困生面对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时经常处于焦虑、苦恼、矛盾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之中。
(三)经济困境导致心理落差和自卑感
“人穷志不穷”往往使得贫困生的自尊心比普通人强烈的多。经济上的窘处是他们最不愿意提及的隐痛。而高校中存在着超前消费和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也常常困扰着贫困生,他们对没钱的困窘体验较为强烈,常感觉到低人一等,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形成心理冲突。大学里的贫富差距,使贫困生一进校就有了一种“不平等竞争”的感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很容易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方面出现负面效应。一部分贫困生的内心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处于多疑的状态,对他人具有过于强烈的戒备心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接受他人心理暗示的效果很强烈。贫困生表面缺的是学费和生活费,但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
(四)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经济上的不富足,使得贫困生容易对很多事情产生成见,并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深恶痛绝。一些人贫困生的情感化做法使贫困生把自己的不幸和挫折过多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这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害的。诚如“在贫穷中长大的人,有一些,终究会从灵魂深处渗出一种穷苦的毒汁,对世界隐隐的痛恨,对人深藏的冷漠和敌意”所言,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能够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五)自尊与自卑的交织引发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一些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内心过于敏感,太过于在意周围的环境,因而一部分贫困生无力合群,无心交友,与周围的同学保持着心理距离,一些贫困生以独来独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防御,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紧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在行动上断绝与同学的交往。这种“闭门修行”的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的发展,而且容易引起一连串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很容易出现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成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相应的心理帮扶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经济贫困只是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外在因素,而制约其主体心理素质水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影响因素。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一,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大学生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其二,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贫困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并且已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其三,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劳动等途径是能够改变的。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自觉减轻心理压力;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顺利完成学业。实践证明,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自主地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动排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二)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帮扶队伍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疾患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完与经济并举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单纯的“奖勤助贷”工作队伍和分散的院系操作是无法实现的。要整合力量,形成体系,就必须在领导层面,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统筹整合包括学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院系、后勤等各方力量投入。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要对贫困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适时关注和干预,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案。能够开展全面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采取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注重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贫困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应通过各种教育措施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正视现实,要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实施有效的干预,培养贫困生社会交往能力
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贫困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不愿与同学交流,也不参加集体活动,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隔阂,再加上由于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非常的狭窄,强化了贫困生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应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这不仅可以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可以在广泛的社会活动参与中体验真诚、热情、友好和成功的感受,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方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模式。
(四)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帮助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障碍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贫困生工作,必须改变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工作模式,转而建立以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提升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贫困生的活动,使贫困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使其在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并且锻炼贫困生的个人能力,激励贫困生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从而形成“尊重贫困生人格、维护贫困生权益、关爱贫困生成长”的舆论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班级、宿舍的同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最终使得集体能以开阔的心胸去包容贫困生。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五)培养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贫困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度
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必须在思想修养上时时自省,在人格锻造上不断完善,不仅要摆脱实际上的贫困,更要从根本上实现自身的心理脱贫。为此,应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要引导他们从困境中磨练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肯定自己,振作自己。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现实自我的认识评价过低。所以我们要引导贫困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要盲目的自卑或自大,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及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消极评价与对整体的评价等同起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协调统一。从而保障贫困生处在有生活落差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自我调试的能力,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度。
参考文献
[1]陈立春.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J].教育与职业,2009(24):86-87.
[2]方可,罗贤,杨勋.工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及资助工作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9(9):136.
[3]朱韶晖.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3):58
篇4
一、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逆境成才
由于家庭贫困,部分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造就了坚忍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具有奋发向上的豪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往往不会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基层干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态度积极务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同时在就业中也能调整个人期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在校期间,为改变以后的生活环境,大都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经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工作中更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快上手,融入工作氛围中。
4.忠诚度高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时很少挑三拣四,对工作起点及待遇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在工作中也不怕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强。
(二)劣势
1.心理劣势
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出身贫寒,往往自尊心较强,自卑敏感,心理负担过重,性格内向,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犹豫焦虑,很不自信。一部分贫困生常常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致使在实际的就业中急功近利。
2.综合素质低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无法购买更多参考书籍、复习资料,甚至有人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打工或勤工俭学,学习时间较短,无暇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导致学习成绩差,综合水平弱;由于贫困,他们节约开支,降低伙食标准,致使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另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贫困生来自农村,由于中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文凭弱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低学历,弱文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这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当前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而难以在面试录取阶段了解到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学历和学位的信号显示的作用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
4.“关系社会”的存在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有可能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学生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对那些经济基础差、社会关系弱、个人素质也不拔尖的贫困生容易造成竞争机会的不平等。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中的优劣势,如何发挥贫困生的优势,帮助他们克服劣势。笔者从就业帮扶的角度出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资助模式”,对高职院校贫困生从经济、能力、实践、心理、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进行帮扶,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资助和帮扶体系,全面帮忙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充分吸取养分,以期在毕业时具备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能在就业的大浪潮中处于优势地位,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实现就业的良性循环。
1.加强奖、助、贷的管理
在目前,各种奖助贷的帮扶主要为提供物质帮扶,反而削弱了贫困生的进取心。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普遍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赠与性的直接资助,很可能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每年投人很多钱资助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手持贫困证明,符合认定标准,就能获得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还有其他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各种补助。与那些通过勤奋学习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奖学金的同学相比,在贫困生的资助上反而出现了新的不公平现象。因此,资助的资金不仅仅是为了“扶贫助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成才”。资助更应关注那些积极上进,取得进步的同学。在进行奖助贷的管理时,应将资金适当向成绩优秀、表现积极的同学倾斜,让品学兼优的同学获得更多的资助。让贫困生明白,贫困不是获得资助的全部理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有所成就。
2.加强勤工俭学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大多有限,且一般都是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多贫困生没有机会获得勤工俭学的岗位,无法得到锻炼。勤工俭学的改革应着力于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将校外资源引进来,与未来的招聘单位签订联合协议,对校内的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这样,高职院校贫困生如果能从入校以来就得到勤工助学岗位的锻炼,他们会比其他同学更具备吃苦耐劳、珍惜工作岗位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企业招收新员工最看重的方面之一。这样,对校内勤工俭学的改革将积极推动贫困生的就业,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就业也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加强特殊学生的管理
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尤其是孤儿、单亲以及问题学生,应采取一些特殊困难的补助措施,对其进行有重点关注的帮扶。如减免学费,减免书费,伙食补贴,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等。同时,不止在物质方面,在精神上,也要特别关爱这些学生,如建立特殊贫困学生档案,将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联合,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等。总之,将采取一切形式对他们进行帮助,并将这样的关注持续到就业之后。
4.加强技能培养
可以适当对贫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辅导,如考证辅导班等。或可推出一系列奖励政策,如第一次考证就通过的可获得全部学费减免,第二次通过的可减免一半。并且,在进行宣传时对于学习成绩优秀,顺利考得各项资格证的同学进行宣传和奖励,使其的优秀事迹广泛流传,对其他同学起到良好的榜样影响作用。另外,还可以成立一些技能互助小组,高年级的同学与低年级的同学结对共建,成立互助小组,在考证,就业等方面互相交流,互相指导,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优秀带动一般,以期实现全面进步。
5.加强心理指导
在对贫困生的了解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或者“精神贫困”是由于家庭、社会、自身等各种多方面原因长期造成的,他们希望通过奋发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境遇与现实命运。但由于经济困难,许多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形成了自尊又自卑的性格,寡言内向、精神压力过大,使得他们自惭形秽、封闭自己,逐渐陷入孤独的境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寝室等方式了解贫困生学习、生活情况,初步了解学生的个人思想状况。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情况筛查,并根据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干预和辅导,以降低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园恶性事件频发的现状。同时,可主动开展各种讲座,从被动化为主动,帮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建设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6.加强就业指导
第一,帮助贫困毕业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尤其是衣着、谈吐、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第二,优先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向用人单位推荐面试的机会。同时,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在择业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劣势,以此确定好自己的择业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向贫困生群体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另外,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目前,在我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以较低成本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应考虑适当向贫困生倾斜,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把握机会,寻找合适的项目,在未毕业前就开始创业,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良好的开始。
7.加强毕业后的追踪管理
做好对贫困生的就业追踪调查,使他们能顺利地度过关键的试用期。当顺利度过试用期后,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协调,做好用人单位与贫困生之间的剂,将就业帮扶进行到底。同时,积极为贫困生拓展思路,提升能力,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参与各种职业考试,为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继续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鼓励为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达到百分之百的就业目标。
三、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和贫困生本人等多方面共同做好协调努力。作为高职院校,应建立贫困生档案,在“奖、贷、助、减、补”等经济扶助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以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资助模式”。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极改进。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需要通过多方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琛.影响高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因素的SWOT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89-90.
[2]叶晓静.周建华.创新资助模式,提升帮困育人功能——以海口经济学院调研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63-165
[3]张振华.地方高师院校贫困生“三三一”资助模式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96-99
[4]罗丽琳.高校贫困生多维资助模式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9-11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学生资助工作专项课题重点项目“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由‘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转变的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sfzz001)。
作者简介:
冯婧(1984—),女,广西天等人,助教,现供职于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会计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5
我们局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帮扶4户下岗职工,现均以脱贫。粮食金谷劳动服务公司下岗工人*,家庭人口2人,月收入200元,局长*同志为其购买了价值600元的人力三轮车,现蹬人力三轮车,月收入500—600元,脱贫。**,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200元,推荐其去大庆当保管员,现月收入600元,脱贫。李根喜,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200元,把其介绍到**房屋维修队,现月收入600元,脱贫。**,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300元,把其安排到***做临时工,现家庭月收入700元,脱贫。为了确保贫困户彻底脱贫,我们实行了跟踪问效制度,既每两个月对所帮扶的4户家庭进行一次电话或入户调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随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家庭实际困难。
二、帮扶贫困村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春季造林期间我们无偿支援**村优质杨树苗3万株,价值1万,捐献棉衣50件套,我们机关全体干部捐款4000元,为**社区6户贫困户,第*中学8名贫困生,**村4户贫困生购买大米、白面、豆油、书包、文具等生活和学习用品。我们还要在明年年初为部分贫困学生解决学杂费、书费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篇6
二、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前提条件。
我县教育局领导对“*”对口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局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我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局长亲自挂帅,多次到*与对口支援单位及学校洽谈帮扶的有关事宜,争取帮扶资金、项目。在落实对口帮扶资金、项目的过程中,局领导亲自过问、亲自落实,使帮扶的每项资金,每个项目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保证了“*”对口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教育局领导也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局长、副局长曾亲临我县调研指导,为增强该项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必备保证。
2、内部管理规范是做好*合作项目的基本保证。
我县教育局自得到*市*区人民政府、*区教育局以及*区各校的对口支援项目以来,我局就对贵方给予援助的资金、设备、衣物等进行了分工管理,并把项目款真正用到急需的学校,对口支援学校捐赠的衣物,贫困学生救助资金由专人负责分发到各校,并让各校根据收到情况如实反馈。真正做到规范管理,跟踪调查,使各项合作项目得以落实,使我县大部分学校、学生受益。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与合作
在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区人民政府、*区教育局、对口支援学校的联系,把我县各校目前的情况及变化及时给予反馈,努力做好各项目的实施,不断与区人民政府、教育局、对口支援学校汇报情况,让彼此得到更进一步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我县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需进一步争取扶持的项目
1、教研师训工程。目前,我县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师学历和水平的提高显得刻不容缓,而我县又难以承担教研和师训的各种经费开支,为此,急需解决此方面的资金问题,积极争取援助,创造机会和条件,多形式、多渠道为我们排忧解难。
2、贫困救助工程。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入学率偏低、辍学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贫困。许多家长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根本无力供子女上学,国家的许多优惠政策实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贫困生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县尚有贫困生12000多人,急需给予援助。
篇7
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各高校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不仅给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调整资助结构
学校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奖学金为自己缓解家庭的困难;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要特别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方法,改变了大学生们过去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同时也增强了对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了勤工助学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增加其自信心。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必然导致学生中容易出现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与心理差距。这些差距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思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实现“环境化贫”。
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中,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提供和谐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理解资助育人内涵。注重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具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篇8
我国从1997年全面实行“招生并轨”后,随着高校扩招、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等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在校生一般都在万人以上,且学生素质与家庭背景相差甚远。学生中因家庭贫困而缴不起学费的大有人在,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欠费问题,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贫困生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的20%,个别地区高校的个别院系贫困生比例已达30%,甚至更高。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关爱贫困生,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而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助落实到位、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严抓贫困生认定程序,从源头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
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例。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生申请得到的奖助学金也越来越多。学业成绩排名在全班1/3左右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可能得到万元以上的资助;而对于学业成绩很好、家境不是很好但也不贫困的学生而言,显得有些不公平。故有些学生因利益驱动,想方设法地加入贫困生行列,这就使得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与补助工作变得非常复杂。因此,贫困生的认定程序必须坚持本人申请、班级民主推荐、院系审查建档、学工处审核公示的四个关键程序,从源头上把好贫困生认定关。(1)由学生本人实事求是地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乡、镇或街道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和其他能证明家庭致贫的相关佐证材料。(2)班主任、班委会应结合学生本人在校期间生活实际,根据其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初审,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民主评议。申请学生如对结果有异议,可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诉。班主任、班委会在初步调查、摸底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协助学校做好贫困生档案建立工作,对本班申请学生进行排序和分级,汇总后报所在院系。(3)院系应对贫困生家庭生活状况及在校期间生活水平等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建立贫困生档案并报学工处备案。档案应包含的信息有:姓名、学号、性别、政治面貌、专业年级、班级、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学习成绩、家庭年平均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原因等内容。贫困生档案经院系核实情况并写出审核鉴定,然后,报学工处作进一步审核和认定。(4)学工处根据各系上报的贫困生材料和每名贫困生的综合情况,经过调查了解和审核后,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贫困生候选人名单及等级,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长期公示。
细化贫困生认定标准,动态制定贫困生认定细则
在贫困生认定的四个关键程序中,本人申请的相关材料一般都能做到,学院公示也没问题,而对于班级民主推荐、院系审查建档、学工处审核方面,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细则,各个班级与院系的操作可能各不相同,对于调查贫困生是否家庭贫困、了解本人日常消费情况以及在认定贫困生等级等方面,操作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一)建立贫困生调查制度,动态回访贫困生的家庭情况
必须加强与贫困生的联系,特别是与其家长、家庭所在地居委会、中学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的联系。除了利用电话、信件等进行回访调查外,可以根据贫困生生源地情况,利用本校其他相同生源地的学生建立回访制度,收集家长电话、工作单位、居住区照片等相关信息,以核实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在教师中建立回访抽查制度,对教师公开贫困生的家庭地址,由教师本人自主选择,充分利用出差、招生宣传等一切机会,一年内要求家访1~2名贫困生,并做好详细记录。
建立贫困生回访调查制度,一是可取得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严肃性;二是为认定贫困生的等级及补助级别提供了相关依据;三是在教师中建立“关爱贫困生”的帮扶工作机制,一名教师至少关爱一名贫困生,对贫困生的学习帮扶、心理疏导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好处。
(二)建立贫困生动态进出机制,完善贫困生动态管理
学校应随时接收学生的贫困生认定申请,特别是学生中因家庭突发事件需要重新认定或追加认定为贫困生的,应随时动态关注。
对已经建立的贫困生档案,学校每年要对所有贫困生进行滚动认定,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学生本人的表现进行适度调整。
动态管理能有效解决贫困生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生得不到关爱,也不让一个学生拿到他不应拿到的补助。
(三)细化贫困生认定标准,提高认定的可操作性
申请认定贫困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无父母养育、无经济来源或靠亲友有限资助的孤儿;(2)单亲家庭、且收入无法维持学生本人学习、生活需要的学生;(3)父母年事已高或身体残疾、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贫困家庭子女;(4)家庭成员中无18~5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5)城市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失业,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的家庭的子女;(6)家庭人均月收入城市低于200元,农村低于150元,本人在校消费少于300元/月;(7)来自烈士或优抚家庭的特困子女;(8)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困难程度,将贫困生分为三个等级:极困生、特困生和贫困生。(1)极困生:烈士子女、革命残疾子女、孤儿或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基本无力支付学习期间的全部费用;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父母双方长期病重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学生。(2)特困生:家住贫困地区或父母都失业的学生,学生本人在校消费少于200元/月。(3)贫困生:家庭受灾,家庭成员因疾病或父母因无经济收入等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且无其他经济来源,学生本人在校消费少于300元/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认定为贫困生。即使已取得贫困生资格,也应立即取消,并停止对其的困难补助。(1)触犯国家法律、条例,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2)学习主观不努力,一学期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3)经查实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或本人生活状况者;(4)在校期间抽烟、喝酒、请客或铺张浪费者;(5)购买电脑、CD机或电子词典等高档用品,实际生活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每月300元以上者;(6)未能按学校要求及时注册者;(7)获救助期间家庭经济条件已有改善,有固定生活来源者;(8)家庭因建购房、购车、结婚等消费而欠下巨额债务导致无力供养学生完成学业者。
建立贫困生认定数学模型,通过软件系统来提高认定效率
贫困生一般会占到在校生人数的20%以上,对于万人规模的学校来说,就有2000多名贫困生,对众多的贫困生进行调查、认定、管理、补助,是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采用人工方法认定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由此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与现实反差较大。通过细化一些认定标准,再依据在校学生的最低消费水平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相应的贫困生认定软件系统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且可以减少人力支出,提高认定工作效率。
根据贫困生家庭典型特征(如地处农村、父辈职业地位和收入低、父辈教育水平低、家中教育人口多、且曾遭遇重大致贫事件),我们把贫困生家庭贫困的原因进行细化,分别为:家庭所在地、父母工作类型、父母学历、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口数、家中有重大疾病患者、家中上学人口、遭遇突发事件、是否决定贷款、其他特殊情况。将这些数据输入系统,通过已建数学模型,得出家庭的贫困等级。通过学校已经建立的校园一卡通,建立全校学生消费数据模型,确定学生最低生活标准。通过分析贫困生的在校消费情况,得出该生是否超过学生最低生活标准,以确定该生的日常表现是否与家庭贫困等级一致。通过对特定对象不记名的网上问卷调查,来观察同学对贫困生的反馈情况。通过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对比,得出该生是否为贫困生以及贫困等级,从而确定该生的补助额度。
通过贫困生认定软件还可以进行贫困生管理,如学生回访信息记载,教师“关爱贫困生”信息,同时,通过引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日常表现,可以达到动态管理贫困生的功能。
结语
贫困生的认定与管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学校到社会,都在关爱贫困生。以我院为例,贫困生得到的经济补助多的会达到万元以上,补助学生比例近20%。补助金的发放体现了各方面的关心与爱护,但也会造成一种现象,即“躺在贫困上”。我们除了严格认定贫困生及其等级外,还应思考如果进行贫困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另外,对大学生的资助也应从无偿资助模式,向有偿资助模式变化,获得资助的学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有偿资助强调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它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同时,避免了“等、靠、要”和懒惰、依赖思想的滋生,阻止了侥幸心理的萌生,让学生选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以工代赈、以酬代补,自立自强,变压力为动力,牢记责任和义务,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参考文献:
[1]刘善槐,邬志辉.高校贫困生评价体系与认定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2010,(5):115-117.
[2]毕鹤霞,沈红.中国高校贫困生家庭“因何致贫”――基于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4):16-22.
篇9
淘宝义卖—让爱的智慧在这里生根
淘宝义卖是由学校家委会组织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用过的文具、玩过的玩具,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些既舍不得扔又无处留放的生活用品。鉴于此,家委会向全校学生家长发出倡议,举办淘宝义卖活动,鼓励学生把家中长期闲置的但又具有利用价值的各种物品拿到学校来,以低廉的价格售出。出售物品所得的现金可以自愿捐献给学校的爱心基金会,用于贫困生的救助活动。倡议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部分家长也参与进来。活动当天,现场非常火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活动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旧物流通的平台,有助于帮助孩子和家长逐步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义卖的做法既帮助了困难家庭的学生,也让其他孩子学会了关心、帮助他人。”
活动结束后,家委会成员就如何使用淘来的第一桶爱心基金进行了反复商讨,最后决定把爱心活动进行到底,用爱心基金购置一些学生常用的生活、学习用品,开办爱心超市,以此来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大家纷纷送来书包、练习本、钢笔、牙刷、牙膏、袜子……学校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善行换取爱心超市的购物券,把商品当作奖品送给他们。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又保护了贫困生的自尊心。
实践活动—让爱的心胸走向广阔
爱是快乐的,无论是别人给予你爱,还是你给予别人爱,你都会觉得非常开心。每年清明节,学校家委会都要组织一次外出实践活动,活动地点选在一处古都,实践活动的主题就定为:圆梦之旅—系列古都之行。家委会从路线的设计、资金的筹措、安全措施的保障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着所有的师生。学校从贫困生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快乐,实现他们难以实现的心愿。
结对帮扶—让爱的心灵受到呵护
爱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有时没有发现它。在救助贫困生活动中,学校有将近一半儿教师积极参与贫困生结对之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部分来救助他们,从自己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关心他们。让贫困生得到温暖,教师也收获着快乐。去年中秋节前夕,参与与贫困生结对的教师又精心准备了礼物,让孩子们收获中秋节的喜悦。学校积极联系区新华书店经理到四年级潘同学家家访,并促成了结对帮扶。经理表示愿意资助孩子完成高中学业,每月给其往卡上存200元。
拓宽渠道—让爱的阳光普照每个孩子
篇10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学校除了对贫困生遭受经济困难进行物质资助外,还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进行帮扶。遭受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被称为“双困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心理贫困”比物质贫困的危害性更大,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工作更关注的是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评估与纠正,是贫困生心理发展中消极一面,不利于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帮扶工作被动,难以做到提前预防,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了“病理式”。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Sheldon et al.,2001)。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崭新的一个领域,自1998年马丁・赛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十几年的发展中,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不断扩大,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管理等领域,也给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类美好与积极的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们生命中有高峰和低谷,人们遇见美好、追求卓越,同样人们也遭遇痛苦、疾病,这矛盾的两方面都真实存在。过去的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关注的是人类身上的“问题”,忽视了对人类美好生命的关注与追求,也遗忘了人类潜在的建设性力量,所以积极心理学希望修正心理学的“不平衡”。“积极”二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固有的力量;不仅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愈创伤,也要帮助普通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与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确定了其研究的三个主题:积极的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积极的人格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积极的组织系统(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1]。在这个框架中,积极心理学家们描述了一幅幸福生活的完整画面。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持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断与积极组织系统提供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后,个体会提高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积极的组织系统,为前两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当三者都产生作用,并保持协调一致,就意味着美好、幸福,这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目标。
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让人们关注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尝试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努力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一是针对心理问题;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同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评估和纠正心理问题,也需要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发展。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教育者集中讨论的是贫困生的自卑、焦虑、抑郁、嫉妒、偏执、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这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导向了“病理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修复就可以恢复其健康的心理,这不利于培育和发展贫困生正常的、积极的心理,诸如勤奋、独立、自尊、自律、自强等,这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都走向狭隘化。个体免于心理疾病的困扰只是他走向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心理健康的个体应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认知,热爱生活,发挥自身潜能,成为优秀的人,拥抱幸福的生活。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存在着过于单一、实效小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咨询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实际上,心理咨询室中接待学生的数量不多,到访的学生也大多仅是针对个人困扰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心理教育者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侧重于消除他们的焦虑感,诊断并治疗心理问题,很少挖掘来访者的积极心理品质,不利于提高他们自我治愈、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是以全校公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展开,以介绍性的内容为主,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这种模式几乎很少让学生真正重视心理健康的意义,也很难帮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更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潜能的发挥创造幸福生活。程利娜(2007)通过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贫困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均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困生,而在社会支持方面两者得分不相上下[2]。类似的,邓硕宁等人(2007)的研究从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支持得分的比较中,发现大一新生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贫困生[3]。这两份研究数据显示,高校贫困生在体验到被支持、被理解的主观情感的体验时,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外倾、情绪稳定的学生将容易获得社会支持,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意义上,说明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并非绝对落后于非贫困生,不应当给贫困生贴上“心理困难”的标签,每个个体都具有某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包括发现并发展贫困生的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帮助他们体验积极情绪,这也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重新回归。
(二)提高贫困生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
贫困生常常因家庭经济拮据、物质生活窘迫体验到焦虑、羞愧等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体验常常提醒他们处于劣势环境,促使他们的行动与选择倾向于逃避。而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能够帮助人们扩大选择的范
围。芭芭拉・弗瑞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和建构”理论,认为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个体在认知能力上会发生变化,如注意力的广度变宽,记忆力提高,语言表达变得流畅等。因此增加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他们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能够帮助他们感受到积极力量为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一个能经常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人,其主观幸福感程度较高,不被外在的环境束缚。
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在课堂上尝试了几项训练来帮助学生们获得包括愉悦、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写感谢信并寄出去(对那些帮助了我们的人正式地表达感激之情,并坚持使之成为习惯);三件感恩的事(在每天即将结束时,记录这一天需感恩的三件事,并做简单的解释,为什么需要感恩);娱乐VS善举(花同样时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一件自己选择的慈善活动,并在每一件事完成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反应)[4]。对贫困生来说,学会感激自身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明白接受帮助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怀着感激的心接受帮助、与他人相处,可以改善他们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增加满意度,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鼓励他们做出善意的举动或完成一件慈善活动,让他们从中感受自己也有能力帮助他人,可增强其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些有益的尝试将提高贫困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
(三)发展贫困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24种积极的性格力量或者说人格特质,包括:创造性、好奇、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社会智慧、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宽恕、谦卑、审慎、自我控制、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5]。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以上2―5种积极人格特质,人们需要识别出自身具备的标志性的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发展这种积极人格特质,持续运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能够实现充实而幸福的人生。问卷测试、访谈、自我报告等形式可以找出不同个体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这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以及贫困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实现自身的成长。
(四)高校要为发展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条件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的获得提供了社会支持。学校是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学生产生复杂的影响。首先,高校要加强积极文化的引领。在当今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许多贫困生会受到一种普遍意见的影响,“只要有一副好看的面孔和足够的金钱,就可以拥有好的生活”。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认识所产生的误解,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个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跟职业、收入的关系并不大。高校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各项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尤其是精神文化资源,如校训、校园文化,引导全体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次,高校要提供信任和支持。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具体实用的指导,让他们有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使所有人的积极力量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对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纠正,也需要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发展,这一主题应成为教育者有意关注、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贫困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积极心理品质去获取幸福而充实的人生。虽然积极心理学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创新,但是其所引领的一种新潮流、带来的新视角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⒖嘉南祝
[1][4][5][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徐红译.积极心理学
[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3,21-27,102-105.
[2]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
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篇11
博乐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一中政教处马主任动情地说:
“非常感谢阿拉山口海关长期以来对我们地方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帮助。我校受助的学生段超考入了北京大学,待拿到录取通知书,我们就去海关报喜。”
随后,海关关员们来到少数民族特困生西尔扎提的家里,与他的家人聊起家常。4年前,上初中二年级的西尔扎提开始接受海关资助,现在他已是博乐市第七中学高二的学生了。
篇12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实施了收费制度改革,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呈迅速增长趋势。据统计,全国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5%左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左右,凸显出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贫困生思想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推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校园稳定、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贫困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经济困难的问题,它还包括贫困生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知识技术、社会机构的不足以及与一些人之间的“关系”的弱势地位。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的职位。据了解,中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
强调经济资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长期以来,贫困生思想单纯,家庭成员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使他们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作风,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独立性较强,思想较成熟,“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更加勤奋刻苦。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很多贫困生盲目认为自己考上了大学就已经实现了脱贫的梦想,不同程度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组织纪律性淡薄等不良现象。还有些贫困生功利性强,价值观发生偏差,将国家的帮扶政策视为获取利益的机会而奋力钻营。而当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主要集中在“物质解困”上,使贫困生能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境,但往往却忽视贫困生的“精神脱贫”,使资助真正成为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借贷缴费使贫困大学生陷入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相矛盾的困境,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也是判断一个社会封闭还是开放的标准。当前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是职业,而职业又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农民阶层和城镇普通市民阶层,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识和专业技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予子女身上。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数每年增加几十万,入学率的节节攀升,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收入的家庭省衣节食,想方设法筹钱,送子女上大学,正是改变其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支撑着他们。当子女完成学业将要就业时,这些“穷怕了”的家长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如愿以偿找到一份环境优、薪水高的工作,这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希望所在。
篇13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1、经济压力随着全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也在加大,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各种培训报名费等成为高校学生的大笔支出。作为高校贫困生,多由社会、区域、家庭变故等原因造成,这些原因所导致的经济落后是长期存在、短期内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致使贫困生无力支付昂贵的教育费用,在大学里都会承受着经济压力,有些贫困生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2、心理压力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不足,贫困生在中学期间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不足,学习能力受到阻碍;贫困生跨进高校时承载着家庭的全部期望,目标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况,这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困难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他们除了与同学们在同一竞争环境外,还要面对生计问题,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忧虑的状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由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的一些差异性,有的贫困生缺少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中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3、就业压力据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莫飞平2007)。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在可依靠的“人脉”关系上处于劣势,多数是在外地城市单打独斗,因此,贫困生在就业中也是弱势群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即使有完美的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没有启动资金也只能面临计划“流产”,更何况贫困生由于兼职占用时间过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能力欠缺,贫困生想通过创业来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同时,贫困生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就业过程中没有目标,盲目投递简历,辗转于各大招聘会,应聘成本较高;高昂的培训费用也使贫困生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望而却步;贫困生“就业难”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难题。
二、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1、资助体系存在不足为了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极大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然而这个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高校助学贷款主要以生源地贷款为主,而有些地区没有生源地贷款或者贷款名额有限制,导致一些贫困生入学学费成问题;奖、助学金名额有限,覆盖面较窄;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认定缺乏有力依据;社会资助额度较少,资助形式单一;助学贷款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2、对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度不够近些年,高校贫困生增多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只定位于贫困生认定、奖助贷政策方面,其他的教育管理工作仍是将贫困生纳入所有学生中,没有给予贫困生群体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缺少对贫困生新生适应学习过程、就业择业等的长期跟踪引导,导致贫困生群体频频出现问题:陷入传销、网络贷款、诈骗等,贫困生遭遇经济上损失的同时,心理、精神上也遭受打击,甚至有些失去生命。3、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偏远地区、城镇的低收入家庭,家庭、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导致他们各方面处于劣势,如知识储备、资源拓展、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方面。目前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按照程序、经验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指导的,没有对贫困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以致贫困生在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等方面出现缓慢适应(张红岩2012),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出现明显的滞后。
三、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1、资助管理工作细化在执行“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尽量细化,降低资助体系的不足率。将助学贷款与生源地贷款相结合,没有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可以在入校后申请助学贷款,建立健全家、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定期更新信用档案;提高贫困生资助额度,适当增加奖、助学金名额,在评选的过程中做到向贫困生倾斜,拓宽奖、助学金覆盖面;积极联系社会爱心团队,以奖学金等形式为贫困生提供资助,使资助形式多样化,资助金额增多。将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做到更合理、更有效。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贫困生来说尤为重要。长期面对经济压力,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不正常的心理疾病,因此,对贫困生给予经济帮扶的同时,也要进行精神帮扶,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全的人格。(1)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对自身情况有正确的认知,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正视贫困,实事求是的确定短期、长期目标,并能够坚持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看到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勇敢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2)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贫困生所处的成长环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倾诉的对象,抓住这个突破口,使其能够将心内的压抑释放出来,以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以网络媒介、手机短信、微信、邮箱等方式与贫困生保持联络,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里;充分利用校内的心理咨询室,问题较大的贫困生定期去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缓解压力,激发其自我解困意识,引导其塑造健康的心理。3、个性化引导多数贫困生存在知识储备薄弱、社交能力较差和就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以贫困生群体为主体进行个性化的引导。(1)“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为贫困生提供计算机、英语听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锻炼机会,为其就业做充足的准备,成立针对贫困生的能力培训机构,免费为其提供培训,并组织各类能力竞赛等,扩大参与面,使贫困生能够在竞赛中展现自我,学以致用,同时能达到树立贫困生自信心的作用。(2)引进社会资源并不仅仅是资助资金的引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为贫困生提供技术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生社交能力、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等,而不是局限在小圈子;可以成立由贫困生群体组成的团体,通过成员的互助互利培养贫困生的自助能力,在设计组织活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计划与贫困生的特殊性结合起来,针对性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活动中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岗位,培养贫困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指导的工作中,要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引导,不能一刀切。对贫困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其实际情况、能力水平,为其定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跟踪指导,及时变动适应就业方向;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理念,并在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指导,开展模拟招聘、面试等的专项训练,使贫困生能够尽快适应就业形势,同时将其就业中的不安、焦虑等情绪进行无形的化解。
结语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它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掌握贫困生的特性,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使贫困生在高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能够实现与其他学生的公平、公正竞争。在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张丽,蔡亚峰,朱永华.对高校贫困生“软贫困”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