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查三比三提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三查三比三提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186-03

胎儿畸形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出现的外形、体内结构发生的异常。胎儿畸形导致胎儿器官、系统改变,影响功能,位置导致死胎等情况。导致胎儿畸形因素较多,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母体因素等。我国缺陷儿出生率高达4%~6%,导致婴儿长期疾病,甚至婴儿夭亡、胎儿死亡等,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围产期保健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在孕期了解胎儿情况,避免缺陷儿的出生。围产期保健目前逐渐在各级医院推广,超声检查是无创的检查方法,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检查方法。目前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在排查胎儿体表及脊柱畸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比较实时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检查对孕中期胎儿体表及脊柱畸形的诊断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孕中期(孕22-26周)行超声检查的产妇918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引产结果及产后结果确诊为胎儿体表畸形和(或)脊柱畸形者55例。

1.2检查方法

采用使用飞利浦IU22高档彩超诊断仪检查。先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顺序检查头、颜面、脊椎、躯干、内脏、四肢及胎盘、脐带、羊水。四肢检查注意区分左侧右侧,自近段向远端扫查。二维超声发现异常者,用三维超声扫查。图像采集时固定探头,疑似异常部位扫查至少3次确诊。胎儿位置影响成像者,孕妇改变,走动、休息等,再进行检查,以便获得满意的图像。重建立体图像。根据引产结果及产后结果,计算诊断符合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9184例产妇中,有55例引产及产后确诊为胎儿畸形,发生率为0.6%,其中颜面、头颅畸形45例,包括颈部水囊瘤、无脑儿、愚型面容、唇腭裂等。脊柱畸形3例,主要是隐性脊柱裂、开放性脊柱裂、脊柱曲度异常;四肢畸形2例,主要是足内翻、短肢体等;5例躯干畸形,主要是裂腹、脐膨出等。二维超声及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对55例胎儿畸形诊断结果见表1。55例胎儿,二维超声检出率为72.7%。实时三维超声检出率92.7%,实时三维超声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x2=6.362,P

3.讨论

篇2

(二)着力整治懒政庸政。敢于动真碰硬,重点查处作风不实、工作不力、少作为、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继续整治“”问题,严肃查处影响工作开展的人和事,形成强大震慑力,着力改变少数人员“在岗不在状态”或“出工不出力”的慵懒现象。

(三)着力提高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三个城管”创争活动,完善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机制,努力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要按照依法行政、公开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不断提升执法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用便捷、高效、透明的服务让基层群众在作风改进中得到实惠。

二、围绕主题主线,强化督查检查

(一)紧扣三大主线,抓好关键督查。紧紧围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个城管’创争活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三大工作任务,开展全程跟踪督查,实行任务倒逼、时间倒排、责任倒查。加大对市循环经济环保科技示范园建设、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城管平台运行及案件处置等重大项目和任务的督办力度,提高督查频次,强势督促整改推进,做到项目不突破、督查不停步,任务不落实、督查不收兵。

(二)突出重点工作,抓好专项督查。以领导交办的重点工作、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为重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常态化检查和集中式整治。强化对便民疏导点环境秩序管理、城区道路保洁服务内包、河道保洁服务外包等工作的专项督查,创新督查方式,对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履职履责情况进行全程督查,做到无缝隙、全覆盖、常态化。

(三)强化执纪问责,肃清队伍风气。进一步加大明查暗访的力度和密度,动真碰硬及时查处反面典型,对违法乱纪、违规违章、野蛮粗暴、吃拿卡要、侵害群众利益以及因麻痹大意或消极怠工影响工作进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各种损害城管形象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及时给予通报、曝光。

三、紧扣目标任务,严格绩效管理

(一)更加注重目标导向。进一步优化完善绩效管理考评方案,使指标体系导向更鲜明、重点更突出、项目更精简、考评更科学。建立健全问题发现机制、矛盾协调机制和督促推进机制,树立更高标杆,量化细化目标,跟踪督办考核,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节点化、节点考核具体化,确保项目不漏、标准不减、进步不缓。

(二)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对各项目标任务推进情况进行全程管理、实时监控、跟踪督办。按月分解任务,每月通报进度,每季度点评,半年小结,差别化打分。对推进缓慢的单位,及时进行提醒,帮助分析原因,落实赶超措施;对推进不力的,点名道姓进行曝光,确保全年目标任务一个一个真正落到实处。

(三)更加注重奖优罚劣。要拉开单位与单位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的考核差距,坚决不打和牌,不和稀泥,形成互压态势。对照考核结果,结合部门单位实际,奖惩手段与经济收入、年终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对影响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或影响城管队伍形象的单位、科室和个人,严格问责,且一票否决;对工作效率高、任务完成出色或为城管部门争得荣誉受到上级表彰的单位、科室和个人,优先倾斜。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机制

(一)健全责任体系。切实加强日常领导,定期研究具体工作,结合工作职能和年度任务,明确目标要求与工作举措,把作风效能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积极探索构建结构合理、设置科学、程序严密、制度有效的作风效能建设制度体系。

篇3

近年来,领导批示件查办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方法举措,形成了一些体会,但是与全市科学发展的大局相比,与领导的要求相比,与批件逐年上升的趋势相比,在制度规范、方法举措、功能效应等方面仍有拓展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加以改进和完善。

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督查工作,特别是批示件查办工作的新要求,结合督查体制调整完善的新形势,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办理领导批示件的总体思路是:以发现和督促问题整改为导向,以提升督查建议参谋水平为重点,以完善制度规范、创新方法举措、拓展功能效应为手段,以提升领导批示件办理质效为目标,深督实查,畅令促行,努力推动领导批示件查办工作跃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篇4

1 基本单位现状

红兴隆管理局第三次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共1272个。

法人单位604个,其中:农业65个,工业143个,建筑业24个,房地产业开发业9个,批发零售业160个,住宿餐饮3个、交通仓储邮政业23个、服务业177个;规模以上各企业单位共29个,其中:工业法人企业20个,有资质内建筑法人企业6个,房地产法人企业3个。

产业活动单位668个,其中:农业90个,工业48个,建筑业9个,批发零售业128个,住宿餐饮业12个,服务业381个。

基本单位构成情况:按产业划分,从事第一产业法人单位65个,产业活动单位90个,分别比重为10.8%、13.5%;第二产业法人单位167个,产业活动单位57个,分别比重为27.6%、8.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372个,产业活动单位521个分别比重为61.4%、78%。

2 基本单位发展变化特征

2.1 基本单位稳步增长,国民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2013年年末该局普查基本单位共计1272个,二经普基本单位830个,五年间该局增加442个,增长53.2%,基本单位的增加推动了该局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13年年末该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6亿元,比2008年年末增长13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23098元增至2013年的58460元。

2.2 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稳步增长

从三次产业分布看,第三次经济普查该局法人单位从事第一产业单位155个,比第二次经济普查多28个,占该局法人单位总比重12.2%,同比增长22.05%,从事第二产业法人单位224个,占该局法人单位总比重17.6%,同比增长20.4%,比第二次经济普查增加38个。从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第三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893个,比第二次经济普查增加376个,占比重70.1%,同比增长72.6%。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发生了变化,2008年年末该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59.8%、17.1%和23.1%;而2013年年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51.0%、25.5%和23.5%。第一产业明显有下降趋势,下降8.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0.4个百分点。

2.3 企业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工业2008年年末工业增加值14.3亿元,2013年工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115.4%,工业法人单位个数只增长了0.7%。

建筑业,二经普时建筑业法人个数8个,三经普建筑业法人24个,增加6个,增长33.3%,2008年年末建筑增加值4亿元,2013年建筑增加值19.3亿元,增长382.5%。

房地产开发业,二经普时法人单位8个,三经普法人单位9个,同比增长12.5%,2008年年末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8773万元,2013年年末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6536万元,增长96.4%。

批发零售餐饮业,二经普法人个数140个,三普法人个数163个,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8年的116906万元,到2013年年末的259544万元,增长122%。

2.4 基本单位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基本单位的总体状况和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从基本单位的地区、行业分布和经济结构的情况看,基本单位数量相对多的地区,其经济总量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基本单位数量相对多的行业,其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也越多。也就是说,基本单位分布与经济结构之间具有极强的相似性。

3 基本单位分布和结构变化存在的问题

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业结构不合理,除常规种植业外,高产出、高效益经济作物比例不高,畜牧业下滑,林业经济比重较低。

结构不平衡。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占基本单位中的比例较大,达23%以上。比重最小的是住宿餐饮业占基本单位总数的0.5%。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有影响、有带动力的法人企业较少。2013年该局规模以上各类企业29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4.8%,规模以下企业仍占较大比重,该局较多企业处在小规模经营状态,缺乏大型支柱产业,市场竞争力就较弱,整体发展也很缓慢。

4 基本单位合理布局,加快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基本单位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该局大力发展基本单位、合理布局生产要素,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把红兴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篇5

在创建活动中,我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争当文明市民、提高质监队伍的素质上下功夫。

持之以恒抓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素质保证。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0__年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和“双思”教育活动,20__年开展了“三观教育”和“三项服务”(向企业学习,为企业发展服务;帮农民所需,为农业生产服务;替下岗职工着想,为再就业提供服务)活动,20__年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和“四学四对比”活动,20__年开展了“为发展添砖加瓦,为企业保驾护航,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三服务活动。20__年推出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品牌活动,将“用心创造质量”这一品牌在全社会叫响,为创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树立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创建文明行业的重头戏来抓,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定期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党纪党规“四个一”教育活动,即集中进行一次党纪条规学习,组织一次观看党纪政纪纪录片,出一期党纪政纪知识宣传橱窗,组织一次党风廉政心得交流。认真贯彻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对违规行为严肃查处。20__年以来,我局共查处一般违纪违规行为14起20人,全市系统未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创建工作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开展了“学习提高、强化服务年”活动,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怎样做一个“新时期质监人”的大讨论,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化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开展了“查思想认识,找问题根源;查行为规范、找违规表现;查制度建设、找薄弱环节”为内容的“三查三找”活动,从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服务、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排找出问题和工作缺陷,对排找出来的问题,发动大家挖根源、议危害、讲收获;开展了“学先进、自觉为质监事业作奉献”活动,通过在干部职工中组织“与先进人物比精神,与劳动模范比贡献,与一线工人比辛苦,与下岗职工比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学先进、四对比”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大讨论,使干部职工受到一次爱岗敬业、自觉奉献的教育;组织开展“文明服务百日竞赛”活动,制订了窗口竞赛百分制考核标准,通过点上抓样板,面上抓达标,组织开展了验收、评比、表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窗口单位的诚信建设,提升了质监形象。

经过三年的努力,4个市(县)局、3个直属事业单位均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全市系统创成江苏省文明行业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文明窗口达标率达100,干部职工参创率达100。

篇6

近几年,伴随着文化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行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北海市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品牌培育成效初显,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及人员构成情况及特点

2013年北海市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891家,从业人员近1.15万人;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文化制造业105家,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下同)11.78%;文化贸易业104家,占11.67%;文化服务业682家,占76.54%。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数远远高于文化制造业和文化贸易业。在文化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文化制造业0.45万人,占39.13%;文化贸易业0.09万人,占7.83%;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0.61万人,占53.04%。文化服务业单位吸纳的就业比重超过一半,文化服务业单位数多,就业空间大,将成为拉动就业增长新一极。

(二)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实现情况及特点

2013年北海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34亿,比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3.38亿增长5倍,年均增长43.2%。大大超过北海经济年均增长25.8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45亿,比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0.96亿增长近15倍,年均增长74.3%;文化贸易业实现增加值0.34亿元,比2008年的0.23亿增长47%,年均增长8.1%;文化服务业4.55亿,比2008年1.75亿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文化制造业实现的增加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贸易和服务业,文化制造业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增长的主因。

(三)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构成情况及特点

2013年北海市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中文化制造业法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5.81亿,占77.73%;文化贸易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0.34亿,占1.67%;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3.2亿, 占15.7%。如下图:

文化制造业单位成为拉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力,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在文化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43亿,所占比重达到76%。意味着北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主要依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拉动。

(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情况及特点

从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北海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前三年线性增长,后两年比重增长保持平稳,整体呈波浪型增长。如图1所示,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7%,比2008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竞争力不强

北海市文化产业增长主要依附于文化制造业,结构单一,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局面。尤其是2013年规模以上文化制造所占比重高达76%,经不起大风大浪,竞争十分脆弱。

(二)重点文化创意业尤为薄弱,文化内内涵欠缺

一方面规模以上文化创意类企业少,在北海市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中只有2家建筑设计企业属于文化创意,而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无一家达到规模。另一方面文化创意类总量低,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贡献少;2013年文化创意业实现的增加值2.2亿,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10.8%,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业增加值仅为0.3亿,文化内涵欠缺。

(三)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力弱

2013年北海市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和重点文化服务业没有一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的文化业态难形成,直接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文化产业的支柱作用不强,横向比较处于弱区

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3%,广西为2.74%。北海市与全国比相差0.86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值仅高0.04个百分点。在全区各市中南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4%、桂林为3.11%、玉林为2.98%,北海市位列第四,在北部湾经济区中低于南宁、玉林排名第三。

三、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北海文化产业有其特殊的发展历史,为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应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需从一下几点考虑:

(一)加强部门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由主管文化的部门牵头,工商、工信、旅游、商贸、财政、土地等部门积极参与配合,成立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在土地、税务、工商、金融等优惠政策上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送上马,扶一程,使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北海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二)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智慧城市为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三)明确发展目标,引领产业发展

利用北海地缘发展优势,依托文化产业创业创意聚集区(基地),发展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育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推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现代文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提高文化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使其文化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和不可复制性,将不断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在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篇7

“管理提升年”活动的总体思路是: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素质为关键,以创新和完善公司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全面贯彻公司的战略构想和基本管理思想,立足本单位工作实际,从管理思想观念的更新、管理制度的健全、管理促使的落实等方面,横向比较,纵向自查,真正找出影响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薄弱环节,持续改进,拓展成果,力求实效,使各方面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管理提升年”活动的目标是:通过“管理提升年”活动的开展,持续巩固、强化、完善公司在安全生产、规范关联交易、现代化管理、营运改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基建管理等方面取得管理成果;使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有明显转变、公司系统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牢固、依法实现fam系统的高效运转、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千万工程”建设的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略,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不断培育和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快速缩小与同类优秀上市公司的差距,巩固和提升公司在全国电力行业的优势和地位。

二、“管理提升年”活动的工作要求与时间安排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是发展之源,观念是成功之因。各单位要结合集团公司和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和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灌输,尽快把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公司巩固管理成果、提升管理层次的决策部署上来。

企业管理面宽、量大、专业性强。开展提升管理年活动,必须把管理定位在目前公司正在推行的各项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举措的落实上。要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深刻的体会,认真地贯彻,坚决地执行。要加大对公司目前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举措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逐步使企业领导班子和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牢固树立起现代企业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生存危机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意识。

时间安排:2月5日~3月31日

本阶段各单位主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加强××集团和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的宣贯和学习,使公司系统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司把巩固管理成果、提升管理层次作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工作主线。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的形式,加强对公司各种管理举措的学习,领会活动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观念上明显转变。

(二)查找不足,明确差距

要从安全生产、经营、基建、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方方面面入手,加强与华电集团系统内部和行业领先管理水平的比较,找出差距和不足。要按照今年行政1号文精神,重点检查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查干部员工思想观念,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并树立起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意识;二是查安全管理,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并举一反三地进行了整改;三是查关联交易,是否按公司要求进行彻底整改,并从制度程序上进行规范,制定了具体措施;四是查全方位营运改善,在安全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是否全面进行了对标和营运改善,与华电集团内部企业相比、与行业内同类型企业相比是否领先;五是查管理现代化的实施,是否从思想上对fam系统有了足够重视和了解,该系统对本单位的各项管理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六是查基本建设,由基建项目的单位在工程管理方面是否存在漏洞,与公司提出的基建目标还有多大差距,等等。

时间安排:4月1日~4月30日

本阶段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检查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结果于4月25日前报公司“管理提升年”活动办公室备案。

(三)制定计划,落实整改

各单位对查出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相关专业和职责分工,提出整改措施,列出详细具体的整改计划,明确完成时间,统一报公司活动办公室。

要坚持边自查、边整改的原则,对本单位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真正整改。整改工作要注重实际、突出效果,努力达到立践立行,立竿见影。

时间安排:5月1日~9月30

本阶段各单位要将“管理提升年”活动与贯彻落实××集团和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公司建设“千万工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fam系统运行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本单位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势主义,切忌走过场,保证活动取得实际效果。真正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公司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持续提升,巩固成果

各单位要按照动态、可持续的原则,积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总结“管理提升年”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按照既定目标,及时“回头看”,力求从理想观念上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制度措施上进一步规范实用,确保管理的长期效益。要增强管理创新意识,紧紧围绕企业低成本运营、管理现代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工作,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勇于尝试,努力培育和形成创新管理体系。公司“管理提升年”活动办公室要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广和提炼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时间安排:10月1日~11月15日

三、“管理提升年”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必须把加强领导贯彻于活动始终,制定详细具体的活动计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管理提升年”活动涉及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单位要切实把活动作为本单位全年工作的主线,根据职责分工,自上而下的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目标,务期必成。

(二)统筹指导协调。要充分发挥公司本部策划、组织、指导、协调的作用,定期研究和部署阶段性工作,搞好策划,严密组织,及时指导,宏观调控,确保“管理提升年”活动的整体推进。公司活动办公室要加强调研和工作协调,深入基层单位加强活动指导,提高活动质量。

(三)注重总结交流。要注意提炼和推广各单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通过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做到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要加大宣传力度,对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先进单位进行大力宣传、翔实报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监督考核。公司活动办公室要根据活动安排,不定期的抽查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年度先进评比的重要内容,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四、“管理提升年”活动组织机构

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活动办公室:

主任:

篇8

目前,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我国已经共有总计31个项目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了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了优秀实践名册,这个总数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新华社

10年一次的全国农业普查已全面启动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现已全面启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唇樯埽每10年依法开展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全面了解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三农”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宁吉此担本次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涉及全国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和300多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普查对象众多、居住分散、流动频繁,还面临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公民和企业更加注重保护隐私和商业秘密等普查难题。广大普查对象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是普查成功的关键。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资料。此前,我国先后于1996年和2006年开展过两次全国农业普查。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现场登记工作将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全国500万普查人员将使用手持移动采集终端,逐村、逐户、逐单位完成基础数据的采集。

――钱江在线

今年起再无93号和97号汽油

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国内将全面供应国Ⅴ标准成品油,升级后的汽油标号由原90号、93号、97号更换为89号、92号、95号,新增98号,柴油标号则保持不变。比原定的全面升级时间(2018年1月1日)提前一年。

此前,北京、上海、广东、杭州等地已陆续由国Ⅳ升级为国Ⅴ标准。

篇9

实行"三心"服务打造最美服务窗口

为进一步提升窗口形象,力求打造"最美服务窗口"。XX公司牢固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实施"三心"服务工程。

一是深化热心服务机制,让司乘感到贴心。要求收费窗口人员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一个追求"、"两个方法"、"三有"、"四比"、"五心"。"一个追求"即司乘满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两个方法"即换位思考法、情绪调控法。"三有"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四必"即对司乘的求助要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难必帮、有求必应。"五心"即是对待司乘要有热心、耐心、细心、诚心、爱心。

二是加强服务团队打造,培养员工责任心。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一班一总结",总结上个班工作中的不足,查漏补缺,布置本次班组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业务技能。积极开展"互比、互学、互帮""活动,树立先进榜样,要求文明服务、诚信服务、廉洁服务、优质服务,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优化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员工进取心。开展服务窗口形象满意度调查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制订奖惩办法,把"想干给舞台,干好给奖励"的工作理念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持续动立,确保"三心"服务工程长期有效的开展。

篇10

运用、使用公共权利的体制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机构编制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执政资源。迫切需要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进行调整和强化。实现公共服务的效率最大化已成为各级编制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这次机构编制核查,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第一。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完成核查工作。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省编办已在松原做了试点,探索了很好的途径、方法和经验。省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省内全面推开,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必需依照省里的统一部署,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由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情况比较复杂,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严格按时间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发展战略,第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广大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是主力军。调动这支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调整机构职能,使编制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是市现行的机构编制的基础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虽经多次调整,但现行的机构设置仍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迫切需要调整完善。二是最主要的矛盾是财政基数小、机构和供养人员多。除吉、长两市外,市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实有人员数量都居其它七个地区之首。据初步统计,事业单位数量比排在市之后的白山市和通化市多出60多个,比最少的松原市多出近200个;全市万人供养人员达到63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95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48人。2010年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为12亿元,财政供养人员为39091人,虽然去年市区财政供养人员津补贴规范人均月提高600元,但与全省其它地区相比,规范依然不高,机构编制已到非抓不可的地步。三是虽然我市机构、人员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缺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亟需的金融、规划、对外贸易、项目包装、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受机构编制“零增长”以及超编、自定编制等因素的困扰临时招不进来。与此同时,一些单位因职能弱化,单位终年放假,人员临时上不了班或不用上班,形成了特有的既多又少”结构性矛盾。解决上述问题,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前提要把机构编制的底数搞清楚,为下步改革发明条件。

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需要。现代管理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第三。着手建立人编对应、信息准确、运转协调、监管有力的编制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需要我摸清底数,掌握现状,找准问题,研究对策。机构编制核查作为基础性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完成机构编制核查任务,抓好关键环节。

科学分类,此次核查的目标是摸清底数。调整机制,发挥作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调动机关、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为发展献计出力。机构编制核查,不针对哪个机构、哪个人,要依照海洋主任提出的消除三个心理因素”抓好五个重点环节”即“怕核查出人员‘水份’影响财政转移支付、怕核查出问题被追究责任、怕核查中清理人员引起不稳定”把做到机构编制底数清、人员编制性质清、财政供养人数清、主管部门归属清、分类管理责任清”作为此次核查的动身点和最终目的

注重效果,第一。抓好培训环节。保证核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培训环节至关重要。要围绕关键问题进行专题培训,确保核查人员熟练掌握政策,熟悉工作方法,把工作搞细、搞准。

注重质量,第二。抓好实施环节。做好规定动作,环节上不能丢,不能落,确保各类信息、基础数据真实、准确、无差错。

积极稳妥,第三。探索研究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渠道。解决问题不能稳扎稳打,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摸清情况和底数。情况摸清后,依照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去合并、归集,并逐步解决。这次核查,不会影响人员的岗位和待遇,更不会追究当时领导的责任。

三、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创新,掌握大局。

也是核查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市编办从2009年成立以来,探索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的新途径。管理创新方面研究探索了很多问题,当前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依照机构编制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该设立的机构要设立、该强化的要强化,对职能弱化,特别是空壳类”机构,该清理的要清理、整合,研究创新机制、竞争机制、学习提高等方面的工作机制,调动一切力量为发展献计出力。探索完善开发区编制管理新机制、机关新进工勤人员实行员额管理等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的使用效益。

篇11

(一)指标值

2013年漳浦法院审判质效指标与2012年相比,在24个可比指标中,除3个持平外,其他均呈向好态势。其中提升幅度较大的为:当庭裁判率94.73%,同比上升42.54%;调解率61.36%,同比上升13.92%;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88.01%,同比上升12.8%。

(二)在全市的排名情况

1、排列全市第一名9项:为一审案件陪审率、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法定期限内立案率、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平均审理时间指数、延长审限未结比、实际执行率、执行标的到位率、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

2、排列全市第二名2项:为平均执行时间指数、结案均衡度。

3、排列全市第四名2项:为撤诉率、裁判自动履行率。

4、排列全市第五名2项:为调解率、再审审查率。

5、排列全市第六名2项:为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当庭裁判率。

6、排列全市第七名1项:为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

7、排列全市第八名1项:为法官年人均结案数。

8、排列全市第九名2项:为法院年人均结案数、投诉率。

9、排列全市第十名2项:为立案变更率、一审服判息诉率。

(三)得分情况

从2013年全市基层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得分情况表看,漳浦法院公正指标得分88.77分,效率指标得分95.46分,效果指标得分96.45分,总得分为93.05分,排名全市第7位,案件质量综合指数得分得到提升。

二、漳浦法院开展审判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严格审判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借助科技手段把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审判工作,对审判活动实施管理的一种手段。2013年漳浦法院更加注重完善案件的审判流程管理,对立案、审判、执行全部诉讼活动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规范。立案庭跟踪整个审理流程,直至案件审理终结。通过对开庭时间、结案日期作出严格规定,有效避免了超审限、久拖不审、久审不决现象的发生,解决承办法官审理案件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疑难案件往往不能按时结案,存案积案多等问题。我们通过网上审判管理平台,整合立案庭、审管办的管理职责,实现了审判流程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二)优化案件运行机制

案件的处理涉及若干个标准流程,通过对每个标准流程的网上管理,规范了整个案件流程运作,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做到办案人员按标准办案,提升了案件周转速度。我们针对过去审判管理侧重审限管理,对案件质量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问题,从工作启动、数据录入、信息采集,到流转衔接、审查审批等环节均设计了标准流程,简易程序适用率、结案率、调解率、结案均衡度等指标均可自动生成,实现了对案件、对办案法官的公正、科学评价。同时,不断完善案件审理程序的动态监督管理,依托信息化技术,抓住审判管理这一主线,通过搭建同步监管平台,将监管关口前移,实现了对办案过程的全程跟踪监管。通过细分考核内容和标准,形成覆盖法院各项工作的全面考核岗位责任指标体系,而且系统即可自动进行同步考核,大大提升了审判、执行案件的质量与效率。

(三)细化质效指标管理

采取“日审查、周督办、月通报、季分析”方式对审判质效各项指标进行精细化、常态化管理。一是每日对结案案件信息录入进行检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退回修改,确保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和完整,避免信息资源浪费,全年共发现问题268个,及时退回修改243个;二是每周对审判质效指标情况进行提醒督促;三是每月初下发结案目标和审判质效指标完成值,每月进行通报和预考评;四是每季度对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态势和审判质效指标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四)开展专项检查评查

一是开展驳回案件专项评查。对本院2010年-2012年审结的45件一审驳回民事案件进行专项评查,对驳回事由及原因进行分析,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求;二是开展执法检查案件评查;三是开展“百件案件大评查”活动;四是开展发改案件质量评查,通过评查分析发改原因并进行反馈,以利于今后提升案件质量;五是定期开展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检查。

(五)规范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制定《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共7章39条,确保审判委员会议案议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制定《2013年评查规划》,确保庭审、裁判文书和案件质量评查有序推进;三是制定简易程序适用率、调解率、撤诉率、结案均衡度、审判质效预考评等计算公式,有利于各业务庭对上述审判质效指标进行自我把握和平衡;四是制定《上诉约谈工作规定》,提升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五是制定《提升案件裁判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升案件裁判质量的若干具体路径建议。

三、漳浦法院开展审判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态势良好。从上述各项审判质效指标看,2013年漳浦法院审判态势运行良好,呈向好趋势,与2012年同比,除3个指标持平外,其他21个指标均呈增益效果。

(二)审判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以制度管案、管事、管人的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实现了对审判质效各项指标的精细化、常态化管理;一线办案法官的案件质量意识和程序意识不断提高,法官驾驭庭审、调解技能、裁判说理等司法能力得到提升,司法行为更加规范;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更加科学有序,民主集中制原则得以大力贯彻推行,案件研究质量不断提高。

四、数据指标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业务庭审判工作发展不平衡

人均结案数部门性差异依然较大,少数业务庭结案数还不高。尽管各部门审判工作都在稳步向前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并未缩小,不平衡性仍然存在。

(二)办案法官司法能力参差不齐

从总体上看,一线办案法官的审限意识、办案速度、调解技能、释法能力及法律适用能力参差不齐,存在很大的差异。全年共上诉227件,上诉案件改判21件,发回重审4件,有2件投诉案件。

(三)案件裁判质量有待提高

2013年漳浦法院公正指标得分为88.77分,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错误)0.33%,位列全市第7名,一审服判息诉率94.89%,立案变更率0.27‰,均位列全市倒数第2名。上述指标说明我院的案件裁判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完善审判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全面提升质效指标

应继续巩固优势指标,提升弱势指标。在均衡结案的基础下,提高办案效率,巩固立案变更率、一审案件陪审率等优势指标,继续优化当庭裁判率、平均审理时间指数等指标。同时,应注意各项指标的平衡协调。

(二)继续重视服判息诉工作

效果指标中,一审服判息诉率、撤诉率、再审审查率、投诉率排名靠后,与其他法院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应继续贯彻执行我院《上诉案件约谈工作规定》,加强判后释法说理力度,让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目标,切实提升一审服判息诉率,有效降低再审审查率和投诉率。

(三)注重提升案件裁判质量

各业务庭的审判人员、庭长及分管院领导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案件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我院《关于提升案件裁判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加大案件质量把关,切实从源头抓起,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案件的裁判质量。

(四)关注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全面、真实

业务庭应加强与审管办的沟通,出现异常数据或可能影响审判质效的案件信息应及时与审管办联系,案件承办人要注意核对并及时录入案件生效时间等相关信息,庭室负责人要加强检查监管。

(五)进一步提升裁判文书质量

篇12

一查制度办法的制订与执行。根据刘总提出的“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健全标准、步步受控,有效监管、考核到位,持续改进、对标创效”工作要求,我们今年共修订25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环保考核制度和安全环保处罚办法等,从用制度约束员工,到员工自律,实现员工在制度保障下安全生产和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二查单位安全环保能力和干部员工安全环保素质。我们对管理人员采取定期参加公司视频培训、外出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升管理人员自身安全素质,鼓励员工积极考取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注册安全工程师执行证书等,打造素质过硬的安全管理队伍。对操作岗员工采取岗位练兵、师带徒和技能大比武等方式,增强其业务能力,提升安全素质。

3、以“演讲活动”为载体

篇13

1张家港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1.12008—2013年张家港市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2008年以来,张家港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二、三产业的GDP比重从2008年的62.62∶36.20调整到2013年的55.6∶43.00,一产比重变动幅度较小且一直保持在1.5以内,二产比重逐年递减,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二、三产业比重此消彼长符合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也是张家港多年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努力结果。

1.22008—2013年张家港市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张家港从业总人数稳步增加。2013年全市二、三产业(包括法人单位和有证照个体户)从业人数为99.31万人,比2008年增加9.79万人,其中二产64.28万人,增加7.27万人,三产35.03万人,增加2.52万人。第一产业由于不属于经济普查范围,根据年度核算数据2008年、2013年分别为5.38万人、4.66万人。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5.67∶60.08∶34.25调整为2013年的4.48∶61.83∶33.69。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在总量和比重上均有所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总量和比重均有所增长,吸纳就业的主力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在总量有所增加的同时比重微降。

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特征

为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动关系,文章引入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考察。结构偏离度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相对劳动生产率用公式表示为:相对劳动生产率=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表示每1%的劳动人口创造出的产值比重。相对劳动生产率越大,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

2.1张家港市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从结构偏离度看(见下表),第一产业呈现连续的结构负偏离,从业人数产业内持续饱和,偏离度绝对值有不断减小趋势,但幅度不大;第二产业在2008年、2009年表现为结构正偏离,偏离度绝对值趋于0,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相对协调。而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期间,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且绝对值逐年增大,产业内从业人数呈现缓慢过剩趋势;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保持正偏离状态,偏离度绝对值逐年增大,侧面反映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减少的同时创造出更大比重的产值。整体上看,第三产业结构的正偏离也说明张家港第三产业仍有接纳第一、第二产业向其转型升级的空间。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看(见下表),整体上,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都明显地呈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说明2008—2013年,张家港市每1%的第三产业人员创造出比二、三产业相应更多的社会财富。从各产业的历史数据还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升,而第二产业却在逐年下降,在经济效益层面上就表现为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处于不断下滑状态。

2.2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偏离度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

为深入对比分析社会经济内部差异,利用2008年和2013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非经普年份缺少分行业从业人数的详细资料)测算三次产业内部分行业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内:工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就业趋于饱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有所下降。2008年以来,随着张家港市工业经济的增长,不断吸纳就业人员,但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慢于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导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第三产业内: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从业人员比2008年激增181.29%,导致结构偏离度由正转负,由于劳动密集型传统物流业态向现代物流业态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大量从业人员的涌入导致相对劳动生产率大幅下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法人单位数增加78家,增长42.2%,法人单位从业人数增加356人,结构偏离度保持相对较高的正偏离,相对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生产业,专业化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快速增长,从业人员增长24.06%,结构偏离度保持正偏离,伴有微弱下降,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于房地产业高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分析

3.1经济结构偏重,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近年来张家港市三次产业发展虽然呈一产、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提高的良好态势,但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结构仍然偏重。偏重的产业结构使得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2013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2008年增长12.76%,高出第三产业5.01个百分点。受2008年年底的国家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以钢铁为代表的张家港市传统重工业产值不断攀升,而规上工业产值利润率从2008年的5.13%下降到2013年的2.34%,其间2012年达到0.19%的最低谷。2012年钢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加剧给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3.2行业间资金或技术壁垒差别大,结构偏离度差异明显

从分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难发现,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其结构偏离度呈高度正偏离,企业经济效益好,从业人员有流入的空间,但新企业要进入这些行业,往往面临较高的资金或技术壁垒,同时劳动力受专业技能限制也很难从其他行业向此类行业自由流动。相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市场进入壁垒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结构偏离度的差距明显拉开。

3.3劳动力素质影响从业人员行业间流动,劳动力水平有待提升

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数据显示,张家港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9.90%,比苏州平均水平低1.57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9.92%,高出5.33个百分点;从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看,张家港市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14.51%,比苏州平均水平低2.79个百分点,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7.24%,高出5.08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对就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影响不言而喻,就业人口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从业人员在行业间的快速流动。

4推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4.1逐步削减产业、行业间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产业转型作用

在当前经济体制下,行政指令对市场运行的过多干预将严重影响市场机制本身的自我调节机能。2008年以来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因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带来的隐忧,但长期来看,它进一步延迟了产业转型时机。

4.2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劳动力向高附加值中小企业转移

从影响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张家港市吸纳就业人口较多的行业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工业或服务业,这些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饱和的从业人员面临向行业外流出的选择。中小企业具有建设周期短、对市场变化反应快等特点,加上经营范围广、行业齐全,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此外,中小企业还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但中小企业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因此政府在税收、融资等环节应给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更多扶持政策,让其在吸纳就业和促进创新上发挥更大优势。

4.3加强就业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源在行业间的流动性

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前提。张家港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调整就业结构,完善就业促进体系,加强城镇职工与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展望未来,政府部门在引进“领军人才”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为劳动力高效、有序流动以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更多努力。

作者:徐春雨 单位:张家港市统计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