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普惠金融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普惠金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普惠金融

篇1

普惠金融是指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它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唯有让每个人均能充分享受金融服务,才有机会使其充分参与我国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门槛将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人纳入到金融服务体系中来,它并非一种单纯的资金转移,而是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实惠且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2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口常游离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去发展及扩大生产,使得这部分人群难以脱贫致富。通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向农村居民提供充分的农村金融服务,是帮助他们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农村地区的人口能够获得平等的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逐步促进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等,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基础。

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多年发展,现阶段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相比,非正规的、以自由借贷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融资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广泛存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还远未实现全面覆盖的发展目标。

4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结合实际调查发现,当前提供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金融机构惜贷,以及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相关服务对象取得金融服务的渠道缺失等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中的中低收入人口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金融需求旺盛,而目前市场实际情况为,种植业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而销售价格过低;养殖业由于受到禽流感等疫情影响,导致养殖成本增加,销售价格虽同步增长,但利润下降严重,甚至于经营亏损无力还贷。农村金融机构对未来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担忧,农村地区服务对象虽然迫切希望扩大再生产规模,但金融机构贷款面临市场风险较其他行业已然偏高。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严重。此外,贷款额度与经营者的期望需求难以充分匹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架设水平较低,也进一步加剧了相关金融服务的不匹配状况。

5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对策

5.1 金融机构方面

5.1.1 坚持“扶农助小”市场定位,打造“阳光信贷”惠民工程

农村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疲弱等不利局面,以坚持“扶农助小”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满足农村市场需求为目标,积极加大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范畴,适度加强农户贷款的投放力度。与此同时,总结并积极探索信贷新模式,打造“阳光信贷”惠民工程,全面公开申贷条件、业务办理、利率执行、办结时限及监督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信贷服务的透明度,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消费资金需求。

5.1.2 实施农村普惠金融工程全覆盖,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切实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便利店”的全覆盖建设工作,结合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分布特点,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架设水平,搭建多层次、差异化、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使得农村地区居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小额现金存取款、转账、查询、存折补登、话费缴纳、电费缴纳等基础金融业务,切实打通了乡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有效促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全覆盖目标的逐步实现。

5.1.3 引进国内外先进贷款技术,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为响应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的整体要求,各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贷款技术,逐步完善信贷产品体系,推陈出新,同时通过优化信贷流程,最大程度地契合市场与客户需求,积极推动微小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5.1.4 完善内控机制,提升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为了积极应对信贷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经营环境、内部流程变化及相关监管要求,全面梳理与修订相关信贷政策及操作规范,健全业务授权机制、分级审批流程,严格审贷分离和前中后台制约制度。强化贷款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资金支付、贷后管理等信贷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制约。同时,通过加强人员岗位培训,明确职责分工,规范贷款操作等措施,防范操作风险,保障业务合规开展,有效提升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5.2 政府方面

为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各地区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与带头作用,积极协助搭建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政府应尝试扩大金融供给主体,引导更多普惠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户贷款需求较大区域,政府提供担保支持;其次,政府应建立利率定价补偿机制或制定贴息政策,在保证金融机构基本收益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地区农户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政府应积极主导创立相应担保机构并注入担保基金,全面覆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风险;最后,政府应加强对于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引导,加快基础设施架设速度与水平。

6 综述

综上所述,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了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通过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架设水平、提升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及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等多措并举,我国农村金融定会得到良好发展,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也定能获得切实改善。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2]茅于轼.兴办小额贷款的几点经验[J].金融经济,2007(5).

[3]韩俊.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9(22).

[4]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5]吴晓灵.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金融时报,2010-08-03.

[6]夏圆圆.普惠金融视角下小额信贷机制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7]蔡彤,唐录天,郭亮.以小额信贷为载体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金融,2010(10).

[8]周兆函.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供给绩效分析――基于普惠金融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9]张平.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开发研究,2011(2).

篇2

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一、引言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1500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6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两个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正在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农村的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路径和监管制度的融合。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首先应利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规范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准入机制,提高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措施。最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管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慧君 胡艳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SKSM201502;2015年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研究”,项目编号:2015KYR11)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篇3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1500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6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两个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正在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农村的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路径和监管制度的融合。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首先应利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规范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准入机制,提高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措施。最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管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2]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

篇4

第一,扩大文明信用工程应用范围。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为农户贷款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降低农户贷款等涉农贷款的违约率。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提高了农户守信意识,切实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

第二,以农业?a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大现代农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农业产业为龙头,发挥龙头辐射带动效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新型“银行-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关系,促进新型农业发展。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有力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立足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拓展信贷支持领域。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种植、养殖效率。

二、创新信贷产品,打造现代农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探索解决普惠金融和服务效率问题,重点解决农民“贷款难”、“找担保难”和“山区百姓取现难”,努力打造“普惠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2]

第一,积极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推广联户联保、一户多保、信用联盟、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贷款品种,扩大客户可抵押、质押品及权利的范围,大力推广大型农机具抵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经营承包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信贷品种。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抵押等贷款方式,进一步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鼓励与符合有关规定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丰富担保方式。

第二,探索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结合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不断探索“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健康发展。对于农户在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农家乐等方面出现的新的资金需求,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满足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的信贷需求。

第三,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贯穿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生产、加工、物资装备以及流通各个环节,并且不断转化成新的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为农业科技开发和创新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建立了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综合运用“信贷+担保”、“信贷+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工具相配合的融资模式,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增信融资,努力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满足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农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三、强化农村金融基础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第一,提高电子机具服务覆盖面。一是大力推广现代化金融服务。以“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为工作目标,稳步推进ATM、POS、农金通等各类电子机具布放,不断丰富银行卡功能,加快银行卡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二是提高电子机具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大金融电子机具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居民广泛使用农金通办理惠农补贴资金支取、新农保资金存取等小额现金存取业务,着力发挥农金通惠农作用。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着力提高电话POS、信息机等电子机具使用效率,依托科技手段更好地配合落实政府各项惠农政策。三是加快推进协理业务转型。以协理员及协理业务转型为契机,切实抓好农村金融社区服务点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工作,尽快实现传统协理员服务方式、服务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转型。四是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适应农村社区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示范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和增强农村金融社区服务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新型的农村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小额存取、支付结算、小额信贷、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第二,加快推进电子银行业务。一是提高电子化支付水平。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上支付,方便农村客户办理购物消费、手机充值、小额转账、贷款查询归还以及各种缴费等便民业务。二是积极开展业务创新。要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工作,依托网银、手机银行等系统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银企直联、代缴费、代收付等业务,为农村客户提供多样化电子银行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三是强化宣传工作。要全面开展电子银行知识普及普教工作,通过开展“送电子银行下乡”、进村入社区等活动,向广大客户讲解电子银行产品知识,扩大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

篇5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含义

普惠金融是一种能够全面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是让利于传统金融之外的农民、小微企业等低收入人群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对普惠金融做出了详细解释,即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1]。吴国华(2013)指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主战场[2];林永福(2014)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的矛盾是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焦瑾璞等(2015)认为,对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基础性金融服务不足,金融服务需要加强[4]。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1.有助于为农村提供便利的基本金融服务

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民办理储蓄、转账、挂失等基本金融服务只能去乡镇或县城,来回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逢除夕等特殊日子都要排长队,办理支付、转账等基础服务非常不方便。发展普惠金融将扩大农村地区基础金融覆盖面,通过指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办惠农支付点、布放ATM机等终端电子服务机器,为农村提供便利的基本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显得非常重要,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却非常不均衡,城乡差距巨大,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农民、弱势产业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金融资源获取非常困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能够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助于完善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3.提高收入,改善农村地区贫困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农业发展最根本的基地,但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得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微薄,加上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农村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金融服务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农业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考虑,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农民提供资金。农村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低收入农民家庭以及弱势产业,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农村低收入人群提高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村改善贫困现状。

4.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金融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遵循行业的“二八定律”,关注的都是高价值客户。市场中存在的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长期被严重忽视,难以享受到正常的金融服务,有效金融供给不足。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占比大,大部分农民都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绝大部分人无法获得包括贷款、结算转账等一系列他们需要的金融产品,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如通过民间借贷等来获取金融服务。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的金融服务通常都代价昂贵且不可持续。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就是小微企业以及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的建设,创新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低收入人群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需求,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阻碍普惠金融发展

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农村的躲债、赖债现象常有发生,大大打击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尚未健全,截至2014年年底,农民信用档案覆盖率仅为44%,缺乏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5],这不仅挫伤了金融机构的惠农积极性,也助长了不良风气,阻碍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民文化程度有限,普惠金融推进存在困难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金融知识了解少,接受能力较差,对金融服务产品操作上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此外,农民的识别能力较差,所以在网络普及和电商涉足的同时也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农民很可能会被虚假信息所欺骗。

(三)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健全

与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样化和经济发展多样化相比,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服务功能都还远远不够。首先,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农业融资面临风险大。其次,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和村镇企业等,由于农民和村镇企业的性质、活动内容以及规模的不同,其金融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不同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和要求不同[6]。最后,我国农业保险覆盖不足,风险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已经覆盖了90%的农村地区,但金融服务力量不够,还未形成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

(四)缺乏激励机制,普惠金融推进缺乏动力

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当前农业保险有效覆盖不足,农业效益较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农业保险和优惠信贷的主动性不足。此外,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一些金融机构甚至产生了惧贷的心理;而国家在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动上,将主要重担放在中小金融机构身上,可能会给中心金融机构带来巨额成本,从而影响其商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促进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一)加大诚信教育,健全征信系统

农村的信用环境一方面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有关。因此,有必要从两方面来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民的诚信教育,同时加大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并将宣传教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以此督促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落实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不够完善的征信系统让一些不诚信的人有机可乘,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若是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阻碍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进工作。

(二)推广移动金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移动金融信息获取快、共享效率高、金融成本低,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3.06亿个,手机普及率达到95.5部/百人,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90.1%。中国发展移动金融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借助推广移动金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健全。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和助农取款服务的发展,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足的问题。二是鼓励信用卡的发放,加大分期付款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满足农民小额贷款的需要。三是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原则,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活发展动力

农村金融缺乏外部激励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缺乏动力。一方面需要加强财政税收和金融监管的政策协调,加大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倾斜,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互联网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增加融资方式以及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进而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激发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动力。

(四)完善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

政府部门应当配套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普惠金融的推动进程,切实为农民等低收入提供有效合理的金融服务。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加大监管力度,维持金融市场秩序,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保障金融安全;另一方面,要配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降低成本。这样,既能让农民等弱势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也能保证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普惠金融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印2020年)的通知[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

[2] 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32-45.

[3] 林永福.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4,(26):238-240.

篇6

金融普惠首先需要有充足的金融资源作支撑,一个金融资源贫乏的地区是很难实现金融普惠。目前,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地域上呈现东部多,中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的不平衡现象。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金融资源很难向农村聚集。

(二)金融服务还很欠缺,影响了金融普惠的成效

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是金融普惠实施的主体,对金融普惠的推行起着重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相当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论思想认识、经营观念、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还是服务创新、机制建设,都难以适应金融普惠的需要。即使是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机构,随着商业化改革成为商业银行后,在“三农”服务上却有所弱化。至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目前虽然在做小额信贷,但这是由其现有规模决定的,一旦规模做上去了,难保它们不会改弦易辙。在这种经营思想指导下,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得不到金融的有效服务,不能体现普惠金融的价值目标。

(三)缺乏一个运转有序、协调有效的联动机制,使金融普惠推行面临较大困难

金融普惠不是金融一家的事,而涉及到多个部门。而目前显然缺乏这样一种机制,外部环境欠佳,一些部门出于利益考虑,往往管理得多而服务少、收费高,司法公正也差强人意,即使政府出台若干优惠政策,一遇到利益问题就大打折扣,政策变了味,使金融机构不敢放心、大胆地支持弱势群体。

(四)有利于金融普惠的法制环境还不宽松,限制了部分主体参与金融普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金融资源供求失调和金融服务不足,刺激了大量的民间融资行为,而政府部门对此却一直态度不明,甚至进行打击,从而限制了部分主体参与金融普惠的积极性。近年来虽新设了较多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将民间融资纳入到正规金融系列,但这还远远不够,只分流了部分的民间资金。

二、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

(一)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应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全面深化内部各项改革,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要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完善其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加大各类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社区性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引导农村信用社朝着更加贴近“三农”的方向发展。必须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

(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应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特别是重点引导各类资本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对依法运作、操作规范的民间借贷,要依法保护借贷双方的权益。对涉嫌非法集资的,要依法处置,坚决打击。

(三)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篇7

一、黑龙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其中,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现在,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近年来一直把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是国家想要为更多农村百姓着想,为他们谋取更多社会福利的重要体现。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只有农村人口真正富裕起来,我省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提高我省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为了响应国家的经济政策,积极为农村人口谋福利,惠普金融的概念被提出,所谓惠普金融,即一个国家在现有经济政策、立法和规章制度的背景下,国家或者一个城市建立的一个可持续的、能够给人们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位公众服务,提出并实行更多的惠民政策,让公民享受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惠普金融这一概念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中践行的。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在惠普金融基础较强的城市大力推行,赢得了社会的信赖。现在,这一政策被迅速引进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省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在农村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位我省的农村居民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惠民金融政策,促进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省农村的惠普金融基础比较薄弱,惠普金融的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在建立惠普金融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包括人民的不同供给与需求、现有的经济政策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我省正在朝着不断完善惠普金融体系的方向前进,已经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会不断提出更多的惠民经济政策,为我省建设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影响黑龙江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因素

1.影响建设的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农村在经济建设,提出了很多为农村人口谋取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想快速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脚步,实现我国快速走向富强的道路的最终发展目标。我省的农村人口比例大,各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差距,且经济政策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标准,使得惠普金融相关政策在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随着我省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逐渐明显,地方居民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需求包括农民生活需求(农民日常消费、临时性消费及子女教育、婚丧嫁娶等的资金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和农村发展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需求)等等方面。另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金融政策的需求日趋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不同地方的金融需求,分析地方的经济特点,根据居民的实际金融需要提供合理的金融政策供给。只有提供科学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才能真正做到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

2.影响建设的市场因素

对于惠普金融来说,除了需要地方提出一系列可行的金融政策以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支撑金融政策的推行,可以说,良好的金融市场是发展相关惠民政策的重要保证。相对其他省来说,我省不能算是一个经济大省,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我省的经济水平只能算是中下等,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尤其是农村的惠普金融基础较差,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金融生态环境来供惠普金融政策的推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发展方向中,我省在不断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的同时,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的步伐,特别是要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现在,我省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混乱已经成为制约建立惠普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影响建设的政策因素

现在,我省一直处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不断有新的惠民政策提出,为促进我省新农村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惠普金融方案提出受到了国家现有经济政策的制约,国家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时候,是从国家的整体发展考虑,政策的推行也是以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为依据,是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但我省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进行惠普金融政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有自己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已然成为发展惠普金融的绊脚石,需要及时清除。因此,地方决策者不能一味遵循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应该结合地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地方惠民经济政策,提供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黑龙江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措施

1.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的机制

为了我省的惠普金融政策能够快速得到推行,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最大化发挥着作用,首先应该建立起一个健全的惠普金融机制。金融机制的建立主要要针对低收入群体,把他们的遗漏的信息纳入现有的征信系统,未来惠普金融政策的推行主要要在低收入人群实行。另外,惠普金融机制的建立要结合当下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把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建立起相关的信息网站,能够快速进行金融信息共享,还要方便居民查询相关金融信息。当然,要提供更多方便的金融产品供公众选择,推广银行卡、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服务等非现金金融工具的应用,加大惠普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黑龙江人民提供更好的惠普金融服务。

2.发展低风险的金融服务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是否选择一个金融产品,除了看其收益以外,主要还是考虑风险因素,若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经济风险,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没有办法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分析,他们可能往往选择放弃此类金融产品。真正能够在农村大力推广的惠普金融产品是必须要具备低风险这一要素。因此,在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及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金融投资风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形成竞争机制,刺激黑龙江的市场经济发展。另外,还要深入农村开展担保业务,采取银行、社会、政府多方合作的形式,降低金融风险,同时简化小额贷款的操作流程,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公众操作,为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3.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务

在提出相关的惠普金融政策或者推广相关的金融产品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到实地进行考察,了解我省农村居民的现实经济需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在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各项金融服务。现在,我省农村金融发展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大家惠普金融也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惠普金融还是要以提供适合农民需求的以简单的存取、汇兑、贷款的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为主。另外,在推行相关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尽量简化操作程序,并坚持小额、微利的原则,为农村人口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建设合理的惠普金融体系方面还做得不够好,这跟惠普金融在黑龙江的农村发展起步晚有一定的关系。实践证明,大力在农村发展惠普金融,对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农村惠普金融的初步阶段有一定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会受到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不断进行惠普金融的发展道路研究,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惠普金融机构,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美玉.张宇青年创业融资困境及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9).

篇8

在国内,普惠金融体系是焦瑾璞首次提出的,它是能够公平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关注目前尚不能为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的低收入及贫困群体,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金融公平的体现,它具有公平性、多元性以及丰富性等特征。针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

1 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普惠金融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蒋子然[1]、钮键军[2]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普惠程度较低、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风险管理与监管方式不得当;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夏慧[3]认为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金融服务的定位不准确;小额信贷目标客户单一,使得小额信贷机构无法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分散风险;风险防范任务艰巨,防范措施不健全;政府准入较高,监管模糊,使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出现瓶颈现象。高彦彬[4]认为,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障碍是:用户缺少贷款抵押品,业务成本较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较窄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落后,法律环境不健全。邹力宏[5]以安乐县为研究对象,认为我国贫困地区实施普惠金融存在着农村信用体系比较滞后,信贷资源严重外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和引导不到位,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认识水平较低,以及农村金融的教育培训机制缺失等主要障碍。从普惠金融框架视角,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处于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面不够广、服务成本比较高的阶段[6]。

对于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许多学者作了相关研究,张炯玮等[7]认为:由于政策、制度的缺乏和信用环境的欠缺,使得金融机构的普惠意愿不足;弱势产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普惠金融的需求者难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普惠金融的发展难以受到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张培英[8]以新疆为例,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存在大型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意愿不足、服务理念欠缺、部分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政府和社会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度和重视不足,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这就影响了普惠业务的拓展。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偏离农村,服务对象也偏离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零增长制约农村金融“普惠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较弱,存在较高风险的困境,影响了减缓农村贫困的效果[9]。

总之,对于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1)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技术落后;(2)普惠金融体系滞后;(3)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意愿不足、服务理念欠缺。

2 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

张世春[10]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在商业性资金运作下是难以实现的,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支持的影响,并从金融供给方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口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规管程度等都是影响金融网点分布的因素。Diniz等[11]通过以巴西为例,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带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它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徐敏[12]认为,农民的人均收入、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存款资源运用的水平、城市化、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村金融普惠性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翟帅[13]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认为产业拉动率、网络普及率、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会影响普惠金融的发展,公路铁路旅程和教育水平与普惠金融指数不存在相关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供给方、需求方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供给方的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以及金融网点布局等;需求方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值等;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信用环境以及财政政策等。

3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与减缓贫困关系的研究

3.1 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机制

对于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村贫困的研究主要通过普惠金融直接影响农村贫困和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间接影响农村贫困两种途径进行。王修华等[14]从金融宽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的门槛效应、减困效应和排斥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机理,又分析了涓滴效应,即通过有效的刺激经济的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机理。崔艳娟[15]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了金融发展影响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从宏观的角度看,良好的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从微观的角度看,金融机构的完善、规模的扩大,不仅改善了融资环境,减少了资金对企业和个人的约束,提高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另外,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金融风险以及与之相伴的经济波动、价格波动都对贫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汪晓文、冯晓锦[16]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农村普惠金融减贫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储蓄存款减缓贫困的效果较小,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应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拉动能给农民带来效益的产业的发展,从而给农民带来财富,帮助他们脱贫。PatriekHonohan[17]认为,金融深化可以使贫困比例下降,可以提高人们的平均收入,从而可以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Adam等[18]通过分析加纳的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影响,发现金融自由化本身并不会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但是配置给私人部门的信贷额越多,穷人的生活水平将会有所提高。Bihari[19]通过分析印度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认为,手机银行已经为大众所接受,能够为贫困人群和非银行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蒋桂容[20]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衡量了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对新疆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农业贷款对新疆农户收入的影响程度更大,通过分析农民家庭性收入构成,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围绕农业展开,则金融应该对农业物流或农业服务方面增加贷款,从而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减缓贫困。江春、赵秋蓉[21]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要使金融发展能更好地减缓农村贫困及改善收入分配,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直接给穷人提供大量的贷款,而应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并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建立支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活动的金融体系,放宽金融管制,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运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加强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3.2 关于普惠金融减贫的环境设施

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还受到普惠金融体系、信用门槛、信贷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网点布局等方面的影响。Demirguc-kunt和Levine[22]指出,金融发展要真正降低全社会的贫困率,真正帮助穷人,则金融发展不应将目光仅仅集中于穷人,真正应该着力的是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提高所有人享有金融服务的水平。Bianchi[23]指出,金融体系应大力支持企业家打破财富的约束,使贫困但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有可能创办企业,这有利于增加一个社会的收入流动性,解决贫困的“代际世袭”问题。谭文培[24]提出,由于普惠金融自身的特性,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强制组建以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成长的效率,而农村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缺陷,因此要较好地为农村贫困和低收入者提高金融产品或服务,必须构建市场、政府和农村社区“三位一体”的能相互弥补缺陷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王宁等[25]通过研究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内在逻辑认为,金融机构较高的信贷门槛、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容易使得未能享受到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掉入“贫困陷阱”,所以应该降低信贷门槛,为贫困人群提高金融服务。刘建伟[26]以新疆石河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认为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健全、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力度也不断扩大,但仍存在普惠金融供求不匹配、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医院欠缺、金融组织的资金来源受限、业务拓展能力较弱以及弱势产业保险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放款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完善利益均衡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弱势产业的保险业务等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信用门槛,从而提高普惠金融对中小型企业、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减少贫困和收入差距。田剑英[27]通过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现状及影响因素认为,应支持民间资本多渠道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提高金融网点的信息服务化水平、扩大网点覆盖面、开展合理化的网点布局,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解决农村经济的缺口,有效增强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信贷需求。

4 发展农村普惠性金融的主要措施

篇9

一、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普惠金融没有更深的服务力度。和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没有平衡的供求,同时也没有较好的金融覆盖面,在供给的深度和规模上要远远比不上城市,所以在农村进行金融竞争的市场局面还没有打开。

(二)普惠金融没有更深的服务广度。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来说,其金融服务可以由银行提供,也可以由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提供。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没有健全的品种,同时层次也不高,对于三农发展所需的金融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金融体系中的保险业和证券等发展相对落后,使得银行业得不到协调的发展。同时,在乡镇等地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它们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不够丰富。[1]

(三)普惠金融没有合理的服务价格。三农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价格较高,这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首先,在非现金的结算收费费用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当前一般都会对非现金结算业务收取费用,并且该费用没有城乡之分,这些收费的项目既包括异地存取款的手续费,也包括一些小额的账户服务费,且这些收费项目价格较高,使得结算的成本在无形中增加,农民在使用中更愿意用现金进行交易,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的非现金结算业务的展开。其次,没有合理的贷款成本,农民进行贷款的利率要远远高于企业进行贷款的利率,2014年农民贷款的平均利率为9.67%,这个结果要远远高于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

(四)普惠金融没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农村的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没有政府的财政作为支持,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农村网点的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对一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没有进行支付系统的加入。农村金融机构在国家的政策方面主要是采用补贴性和奖励性的方式,缺乏进行风险分担的金融服务,而这些风险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受到考核制度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会考核存款余额和基础设施交易,一般会考核每月低于四万的交易额及回收低于八笔的交易数,会拆除交易额低于五万的机具。这些强制的考核制度对农村机具的放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二、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宏观构想

(一)首先要有正确的导向。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资金市场。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当然很重要,它能有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及时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找到发展的平衡点。风险防范的导向必须要正确,金融服务的实施必须建立在进行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及时将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出来。

(二)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结合工作。首先将普惠金融和国家的一些惠民政策相结合,及时协调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利用国家提供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提高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政府职能部门也需要及时参与到普惠金融建设中来,由此来推进我国的惠民政策及自身的业务发展。充分结合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落实需要有信贷资金的支持作为发展的依据,将农民参与金融服务的热情激发出来,通过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三)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及时将工作重点把握好。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将信用建设作为重点,及时将社会的信用体系构建完善,以此来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农村信用社是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点,应不断深化信用建设,建立其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设立账户、结算支付和存款服务等方面都采用科技化的手段,推出一些适合农民工特色的业务。利用当前的一些新型支付手段,不断推广非现金结算,将农村地区网点不多的状况解决掉,从而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三、普惠金融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将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精细化管理,将风险辨别能力和风险计量水平提高。加强全程的风险管理,风险可以通过对管理流程的规范和严谨来进行控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将各个环节的职能和职责分清,及时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可以与村委会合作建立信用评定小组,评定辖区的农民信用,贷款模式可以使用“一经核定,随用随贷”的模式,让农民可以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进行贷款。这种方式能有效对贷款手续进行简化,同时还能免除部分贷款费用。加大科技投入,尽量使用电子化的流程,使得审批的流程更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切实通过科学化的方式提高效率。将贷款的电子信息管理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尽量使用线上评审,将审批的效率进行不断提高,以此来提高各岗位的工作效率。将信贷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建立好,同时建立好进行风险控制的专业人员队伍,将信贷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评价体系建立好,从而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产品的创新力度需要加大。产品要根据需求进行不断的创新,根据区域内居民的日常需求,合理开发出适合居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产品的创新应将方便客户使用作为重点。合理对贷款的比例和使用方向进行控制,以此用贷款联动储蓄。这样能有效避免出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道德风险,提高农民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保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三权贷款试点,在对农户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将相关的配套措施制定好,从而为三权贷款业务的办理建立良好的环境。将普惠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建立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应不仅创新传统的业务,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利用科技进行创新,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3]

(三)将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要将其财务成本核算能力进行不断提升,进行精细成本的核算,将成本核算能力通过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提升。调整资产的负债结构,将资产负债体系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建立好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机制,及时将考核奖励指标体系建立好,细化各项费用性的支出,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有更多的资金来源。

(四)政策的扶持很重要,需要尽量争取。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它所面临的是其他的商业金融机构没有面临过的重要难题。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能更好地服务三农,需要争取到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对一些涉农贷款比例投放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及时提供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让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发展更加稳定,从而实现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小结

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是一个较为漫长和充满艰辛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在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完善,从而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二)传统金融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中的不足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建立为所有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那么人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那些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以外的农村各群体尤其要得到重视。所以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等微型金融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但是传统金融在这个方面却存在先天的不足。

1交易成本高。传统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信息的要求比较高,有严格的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这样交易成本、人工及管理费用比较高。大企业因为管理制服比较完善和规范,因此信用信息比较容易获取,信贷额度大也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所以传统金融机构比较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户等农村各群体信用信息获取比较困难,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所以金融服务成本比较高,这也就使农村各群体会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

2业务品种少。农村的金融需求往往存在多?有裕?这主要是因为农村金融需求在地区、行业、阶段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农村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产品是储蓄存款或者信贷供给,很难满足农村金融的各式各样的需求。另外,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业务品种都有相对严格的贷款条件,而农民和农村涉农企业贷款额度比较下、客户分布比较分散加上符合要求的抵押品比较少,难以获得贷款。所以,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要。最后,在农村金融机构从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硬件设施水平不高,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比较缺乏能力,这使传统金融在发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上打了折扣。

3信用透明度低。农民居住的地区比较分散,信息获取上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进行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没有一定的信用体系建设,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这将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大再加上贷款管理成本高等,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也使金融机构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有一定的阻碍。

二、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新型状态。互联网技术具有处理大量信息数据的能力,这就可以对农村群体进行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大大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在提供小额金融服务时的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共享性及高效率性和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互通的,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

1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下金融服务更多的依赖互联网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减少物理网点,也节约人力物力投入,这就降低了网点建设成本及人工成本。初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搭建的成本比较大,但是建成使用后的边际成本比较低。随着客户群体的扩大,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会不断显现。随着客户认知度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互联网通讯技术获得金融服务,很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都可以得到整合,那么银行就可以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2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传统金融在提供信贷供给时是有门槛的,也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并且提供信贷的模式是固定的,创新的功力也不足。互联网金融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不需要中介,不需要传统金融机构,这就使银行在压力和冲击下进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满足农村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由于盈利性及安全性的考虑,会倾向于高端客户,小额的金融需求一般被排斥。互联网金融自身的草根性使更多的农村群体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也可以运用自身大数据挖掘的技术优势降低寻找其目标客户的成本。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运用数字化信息,增加对客户的了解,针对不同客户类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落地率,这就大大的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缓解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存储功能可以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的信息进行搜集,做到个性需求挖掘、信息高效匹配,也可以实现信用风险评估,信贷流程中的跟踪等,这就使传统中的信用信息不健全,不透明的问题得到缓解。缓解信息不对称可以提升传统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这就降低了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

(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不足

在我国,2013年互联网金融才蓬勃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及发展经验还比较欠缺,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不能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1金融风险高。互联网金融下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信贷平台成立门槛低,本身缺乏风险控制,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2016年数据统计,全国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数量3000多家。其次,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所以网络技术安全问题是核心,根据国家的数据显示,2016年2月,网站感染病毒的有300多个,网络平台数据被篡改的数量有15000多个,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近1000个。最后,我国互联网金融缺乏相关的合规标准,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及法规等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些企业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现象,比如2015年e租宝借贷平台因为逾期无法支付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

2接受度有待提高。农村各群体由于知识观念等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产品应用的活跃度不高,即便有些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比较熟悉,接受度也高,但是依然会比较习惯于应用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所以提升农村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意识及技术接受的熟练程度是农村很多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互补融合

(一)传统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创新了金融业务,但本质上还是金融的属性,所以还是需要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作为坚实的基础。互联网金融如果缺乏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也是泡沫化和虚无化的,会导致金融风险。所以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必须要借助传统金融模式的支持,也要借助传统金融模式的风险防控,强化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开展主要是在农村传统金融机构中,苏北的所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都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微信银行业务,经过调研,运用这些功能获得金融服务的县域的及农村客户占50%以上。

(二)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创新的方向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传统金融需要加速金融改革,适应这样的发展和趋势。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和互联网金融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网络直销银行等一系列产品出现在市场中,满足了农村各群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合作,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广覆盖,也可以控制金融服务的风险,同时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普惠金融共享、有序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

四、促进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互动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很多异于传统金融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与不足,其发展的基础还是传统金融。因此,必须实现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补融合,共同发展,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一)发挥传统金融应有的作用

1引导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普惠。政府对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应该鼓励其支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很多县域金融机构贷款融资脱离农村现象进行引导。必要时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往来资金进行分析,保证农村的存款用在?r村。另外,政府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人民银行可以对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进行再贷款支持;也可以对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准备金的优惠措施,适当提高存款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

2创新传统金融机构适应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传统金融机构就是为资金匮乏的个体提供融资的,那么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加速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竞争化,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根据农村各群体的特点设计和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另外,农村各群体的风险是固然存在的,这是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需要从传统金融机构本身去设计风险防范的体制,改善风险管理的方法,有针对的进行风险管理。在融资的流程和条件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变,在抵押品上可以尝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品,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渠道。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

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基础。需要金融监管体制、理念和方式的与时俱进,风险管理更加复杂,所以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发挥作用需要完善的征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统一社会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还应注重技术的提高,做好安全防护,加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互联网金融的微观主体要增强自身的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对互联网金融用户普及互联网金融方面知识,让农户有理财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及全民金融意识。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优势互补助推农村金融普惠

传统金融在资金方面、合规方面和风险管理方面比较有优势,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优势,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联网金融具有草根性,提供金融服务的门槛比较低,金额小,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传统金融的金融服务门槛高,金额相对比较大,效率不高,所以二者可以效率和安全上寻找平衡点,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传统金融使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转型方向。

(四)加强金融知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宣传

篇11

简而言之,流动式银行就是能够独立的、流动的服务于不固定地点的银行综合营业网点,目前各金融机构的流动式银行的主要形式是流动银行车。

流动银行车可以理解为银行推出的一款服务类金融产品,是现代科技在金融服务上的创新应用。在实践中,将金融服务终端设备安装在特制的汽车上,再运用先进的无线网络技术,同时配备技能强、素质高、形象好的临柜服务人员,可以实现独立、流动地为客户现场提供方便快捷的流动式金融服务。它可以不定期地进村、进企业、进社区开展流动金融服务,如同一个“流动银行”。流动银行车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可以满足存取、款等金融服务业务,具有便捷、灵活等特点。流动银行车的这一特点,使之天然成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盲区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金融工具。

随着银行科技技术的发展,一般来说,流动银行车可以办理大部分的银行业务。一是可以独立地、流动地向广大群众提供实时联网的开户、改密、存取款、转账、结算、业务咨询、小额贷款申请等综合金融服务,在网络条件相对完善的地区,还可以提供个人网银、掌上银行和消息服务等电子银行服务。二是可以向大型企业提供预约上门金融服务。大型企业现金流量大,业务需求多样,流动银行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移动式银行服务,可以提供完善的客户体验,银行推出流动银行车服务,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竞争力。

二、流动式银行的特点

“流动式银行”突破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弥补了传统物理网点固化的局域性,满足了自助银行、电子银行无法实现的人工服务,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渠道。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只需较少投资,便可以方便迅速地实现营业网点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二是可以根据特殊用户的要求,实现真正上门或24小时随叫随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具有明显的广告效益,增加银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增加行业竞争力;四是能在银行网点遇到突发性通讯网络中断时,作为储蓄所、网点的应急备份手段,保证地区业务的继续;五是可灵活配置银行服务项目,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人员配置,提高服务效率等。

三、流动式银行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

篇12

一、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后,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在逐渐加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建设工作。但是,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金融服务较差

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在我国农村建立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高,所以基础金融服务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网点的密度较小,对于很多农村地区,十几公里的范围才有一个或者两个金融相关的网点,为人们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网点密度较少,从而使得人们等待业务处理的流程比较长,影响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第二,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讲,很多相关的金融业务网点并不是统一的,例如:新农合、农业医保、农业补贴等等都不是在同一家金融结构办理业务,所以办理起来并不是特别方便。

(二)扶贫金融发展较为缓慢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需要将部分资金用来进行扶贫金融,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扶贫金融的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扶贫的资金量比较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用来进行扶贫工作,但是扶贫的资金数量依然比较小,主要是因为扶贫工作的流程比较长,对于金融机构的收益比较小,因此很多普惠金融机构不愿意开展相关的扶贫工作;第二,对于扶贫金融来讲,仅仅依靠金融结构是无法开展的,所以还需要社会相关力量的支持,从而能够在各个方面支持扶贫金融的发展,更好地控制相关的风险。

二、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

目前,虽然普惠金融在我国开展以来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政策上的扶持

普惠金融对于我国农村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才能够整体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所以,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体系,从而能够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性,制定适用于农村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扶持农村经济做出贡献;第二,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普惠金融中来,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于参与普惠金融的相关金融机构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通过政策的激励,更好地扩大普惠金融的影响范围,促进金融结构的改革和完善。

(二)完善相关的基础

金融服务基础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与农村和农民相关金融业务直接进行对接的部分。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网点,从而能够及时覆盖相关的服务人群,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相关的金融服务;第二,促进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互通性,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一家基础金融服务网点,可以同时办理多家金融结构的业务,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节约服务时间,进一步提高基础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促进普惠金融多个方面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从多个方面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金融服务与其他农村服务之间的结合,目前虽然普惠金融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金融服务,但是与农村其他服务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与其他农村机构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第二,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相关的金融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各个网点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提高服务的便捷;第三,要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员工的素质,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的业务素质,使得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普惠金融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普惠金融服务中。另外,还需要对工作有一定的热情,能够在业务上不断地突破,在技术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篇13

1.1相关概念

1.1.1普惠金融的理念。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对象是农户、微型企业等相对贫困群体以及产业和地区。普惠金融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在享受金融市场发展成果中的权利。

1.1.2普惠金融体系的三个层次。普惠金融体系分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三个层次。微观层面是这个体系的中枢,可以称为金融服务提供者,贫困人群通过他们获得金融服务,包括一些非正规的借款者、商业银行以及介于他们之间的各种金融机构;中观层面就是一些基础的金融设施和金融服务,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金融服务提供者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程度,比如审计师、评级机构;宏观层面的指导决定着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这里就包括央行、金融机构和相关的政府机构,目前的一系列政策支持都表示国家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农村地区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1.2研究方法。本文拟在大量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及一些统计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多个角度来论证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2国外在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道路上的成功经验

2.1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该模式以社会压力和连带责任为支撑。该模式以有意向改变生活状态的贫困妇女为主要目标客户,并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次只能有一个成员可以获得贷款,并且只有这个成员把借款全部还清下一个成员才有机会获得贷款。赖账就会剥夺小组其他成员获得贷款的机会,会影响她在村里的声誉,这种压力和连带责任会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成为一种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另一个举措是中心经理,他们会定期拜访受助者,了解借款使用情况,组织技能知识讲座,帮助借款者按时还款。

2.2美国社区银行模式。美国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群是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社区银行能够在大银行众多的美国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社区银行定位的存款贷款客户都是很难在大银行获得贷款的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等小客户,虽然利率比大银行高,但是可以满足暂时的融资需求;其次是信息,社区银行的员工来源于社区,因此对目标客户的信息十分了解,这一点对于银行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简便快捷的程序也使社区银行的资金周转速度快于大银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点是地区,社区银行把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再投放到该地区,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社区内形成了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

3我国在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发展道路上的初步探索

3.1小额贷款公司

3.1.1小额贷款公司概念。小额贷款是普惠金融体系的核心,小额贷款的客户中心是农户、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等小客户,贷款额度在1000元以上,2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新的投资方式,规范了民间借贷市场,有效的解决了三农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1.2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是普惠金融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速度不可小觑,也正是因为速度过快,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地域分布不均衡

从图2可以看出仅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重庆市、山东省和内蒙古六个省市,贷款余额就已经占据了全国总额的一半,资源过于集中带来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相应的运营成本就会增加,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对公司的持续性发展不利。

(2)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在“只贷不存”的约束下,小额贷款公司只能靠股东的自有资本放贷,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小额贷款公司就要面临倒闭的困境,有很大的经营风险。

(3)监管体系不严密。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未纳入银监会或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系统,只是依靠地方政府的监管,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小额贷款公司的违规操作,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3.2国有银行的普惠金融之路

3.2.1国有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第一,国有银行的网点优势,农行在全国拥有24000多个营业网点,在四大行中居首位。第二,国有银行具有小额贷款公司无法企及的资金优势。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农民的闲置资金没有其它的投资渠道,一般都是作为存款进行保存,资金来源稳定,抗风险能力更是优于小额贷款公司。第三,人员优势,国有银行的员工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的,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个人素质都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从业人员无法比拟的。

3.2.2国有银行在发展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不足。(1)广度问题,和城市地区相比,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的金融产品创新还不能够满足需求。(2)深度问题,国有银行的服务范围还应该向更加贫困和偏远的地区深入。(3)成本问题,国有银行要让农村地区的业务不再是包袱。

4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建议

4.1宏观层面

4.1.1国家要加大立法完善金融市场法律体系。我国在金融领域的立法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致使民间有许多人钻法律的空子,进行非法集资,比如吴英案,美国有《社区投资法》来规范借贷市场,中国也应该加快完善金融方面的法律体系,保护正规经营。

4.1.2央行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要有政策支持。2014年的两会上,总理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随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普惠金融正式写入了党的执政纲领,国家在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方面的决心很明确,国家可以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调控工具支持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建设。

4.1.3健全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监管。首先,金融机构自身要加强自律性,坚决抵制不合规经营;其次,金融机构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举报,在行业协会的监管下,公平竞争,创建良性的市场环境;再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要加强合作,从各个层面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能够更加地公开透明。

4.2中观层面

4.2.1广大农村地区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类型比较单一,只有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少之又少,银行的营业网点也基本是在乡镇以上级别,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比如银行可以在发展较好的地区增加ATM机的建设,随后再逐步扩大规模。

4.3微观层面

4.3.1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要加大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农村地区的客户层次比较多,不仅仅是贫困农户,也有很多优质客户,金融机构就要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产品创新,不同层次的农户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只有适合农户的产品才能在农村地区有长久的发展。

4.3.2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要深入更加贫困的地区。以河北省为例,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还只限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户,无意中就把一些更需要金融服务的贫困农户排除在外了,这和普惠金融的理念是相悖的,金融服务还应该扩大服务对象。可以在贫困地区建立金融服务试点,国家给予适当的补贴,让真正有需求的人可以获得帮助。

参考文献:

[1] UNDP.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2006.

[2]Tracy Kitten. Reaching from the unbanked. ATM Marketplace News. 2005.

[3] Ndii David.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finance and Savings and Credit Cooperatives in Africa. 2004.

[4]梁明丽.我国普惠性金融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00

[5]张金昌.小额信贷发展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6]刘津.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7]刘晓.微型金融的新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