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和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和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和技术论文

篇1

2.1房屋屋面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措施

房屋建筑施工中,房屋屋面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重点关注的是防水层与屋面板间的相关保温材料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要实现屋面工程的节能目标,就要对保温材料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要确保保温材料的强度较高、密度较低,吸水性能、导热性能都相对较弱。目前,这一类型的保温材料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种类也比较多,例如聚苯乙烯板、珍珠岩加水泥胶结料以及水泥沥青珍珠岩板等。在房屋建筑施工的时候,应采用保温层在防水层之上的房屋屋面施工反铺法,这种施工方法相对简单,施工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可以充分借助保温材料来设置房屋屋面结构的隔热层以及反射层,从而保证房屋屋面的隔热效果及保护效果[4]。

2.2房屋外墙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措施

房屋建筑施工的时候,墙体的相关保温水平会受到房屋的保温结构不合理、房屋建筑结构出现裂缝等多种因素的重要影响,所以,在房屋外墙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对这些因素给予重点关注。一般情况下,房屋外墙的保温作用明显比内墙好,但是存在施工材料成本高以及粘结性能较差等问题,如果施工不当甚至会导致脱落及渗水现象的出现。因此,房屋外墙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要从几下两方面进行:(1)房屋建筑外墙施工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施工图纸来砌墙,施工人员要对墙体热阻和裂缝进行全面考虑,并严格按照相关施工工艺采用整砖平齐的方法进行承重墙的砌筑,以提高墙体的总体质量,从而达到工程节能的目的。(2)根据施工实际进行保温材料的有效选择。在市场上,保温材料的种类比较多,只有选择满足自身施工的所需保温材料,才能较好的解决房屋墙体开裂的问题。(3)外墙保温施工的时候,要以相关施工图纸为依据,先将墙体外的杂物清除干净以后,再在墙角处或者墙体两端铺砌5公分厚的水泥砂浆,铺砌工作完成并清除残留物之后,再进行保温及防潮处理,才能实现房屋外墙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目标。

2.3房屋门窗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措施

在进行房屋门窗的工程节能技术管理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施工需求选择适合的房屋门窗材料,以门窗材料的实用性、价格性为准。安装门窗的时候先要对门框角垂直的角度进行详细的检查,还要对门窗抗风压性、雨水的渗漏性以及空气的渗透性实施严格检查,确保其质量达标之后再进行安装。针对需要加大采光面积的房间则需要合理设置墙体及窗体比例、窗户的具置,并以实际需求为依据进行玻璃品种的选择。

篇2

1.2测量放样

在河堤工程的施工中必须依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现场的测量和放样,并且绘制出平面图,依据现场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破堤的范围。

1.3破堤施工工序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依据深入的探析施工地的水文地理条件,河堤位于掉下水位以上,因此不需要考虑地下水降水措施。在河堤的施工前需要先完成河道的围堰工程,并且需要依照围堰施工的专项方案进行,这里不做深入的探讨。通常情况下河堤会在每隔20m设置变形链,在河堤的施工中如果在原变形缝出进行破堤施工,可以降低是成本,确保施工的质量。Wile确保河堤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对河堤物件进行分类管理,也可以进行编号管理,并且需要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在河堤管道的施工中需要分阶段进行放样,在工程的开挖中,在挖至管道埋藏深度大约20cm时,需要采用人工进行清理砂砾石,如果使用机械容易对管道和基地工程造成破坏。依照河堤的设计方案进行沟槽的开挖,并且必须在沟槽施工完成后,需要监理工程师和质量检验部门验收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管道的安装施工。

管道的质量决定着河堤的质量,因此在运送和安装时需要对管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治管道出现破损以及影响到河堤的施工质量。在管道的运送中,需要使用编织袋对钢管进行包裹,使用机械吊装时,尽量减少管道和石块的碰撞,需要在管道吊装到位后,撤出编织袋,并且仔细的检查管道的的防腐情况以及是否有裂缝,一旦发现管道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立即停止施工。在管道的安装进行混凝土的灌注施工中,振捣混凝土时严禁振捣棒接触管道,防止对管道造成伤害。在管道安装完成后,需要对河堤进行回填,在破堤时需要把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放置,这样在河堤中,可以采用反铲挖掘机对材料进行处理,之后使用自卸汽车运送到河堤的位置,采用堆土机对河堤进行碾压路基的施工,采用从四周到中间的碾压路线,重复使用砂砾石推平,可以增加河堤施工的坚固性。在河堤进行恢复时需要注意,迎背水坡需要超填30~50cm,对于河堤的基部需要清除土块、杂草以及树根等,而且河堤基部需要碾压结实。防水墙的埋藏深度需要大于防冲深度,而且做好不要触动砂砾层。

2河堤施工的质量管理

2.1施工中的技术组织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河堤的施工进行全程的跟踪和指导,并且需要对河堤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人员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

2.2安全施工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重视安全施工,严格落实安全施工的责任,让每个施工人员了解安全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并且对应相应的岗位,还需进行细致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了解具体施工岗位的危险源,施工人员必须掌握应急的措施。河堤的施工中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对施工进行巡视,发现安全隐患,应该及时处理,防止安全隐患扩大影响。施工人员需要穿上救生衣,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对于施工的设备每天需要进行检查,确保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性能。另外还需要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和保养,这样才能够减少由于机械设备造成的安全事故。在施工场地中设置安全标语,并且在施工中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施工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施工人员需要佩戴安全帽、防滑鞋。对于施工人员需要持证上岗,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才可以继续进行施工。有些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可能会在夜间施工,但是在夜间施工危险系数高,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配备好充足的照明设备,只有确保充足的照明才能够让机械操作人员合理的操作。如果遇到天气恶劣的天气,应该停止施工,防治发生安全事故。

2.3文明施工

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依照施工的标准,尽量做到规范施工,并且施工的环境需要保持清洁美观。在河堤的施工中需要合理的堆放施工材料,对于临时的施工场地也需要安排的井然有序,对于不同的施工设备需要及时的整理,确保施工场地的干净和整洁。

篇3

2.基本关系。

《工业分析技术》是基础,《流体输送与传热》是强化,《传质与分离技术》是提高,《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主导,《化工工艺》是细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是深入。以此为前提,在制定2013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突显了核心课程的专业地位;综合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与整合了课程体系;考虑课程之间的先后排序,新构了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

二、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

1.工业分析技术。

《工业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上的具体应用,与新时期“双证书”教育这一新的“双证融通”的高职教育模式相对接,[4]与“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衔接,其对化学综合知识(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整体应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第一、二学期已开设过《基础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包含《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前提下,适当加大了实践学时所占的比例,使得实践与理论学时的比例达到2∶1,不断强化学生分析检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同时,在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加强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流体输送与传热。

《流体输送与传热》与《传质与分离技术》本身就是原《化工原理》课程的优化与整合,原《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推导过程繁琐,理论性过强,工程实例不足,经过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之后,整合后的这两门课程均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将原《化工原理》中课堂授课部分和实验部分整合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同时,增加了化工仿真实训,并将原课程设计部分有机地融入其中,用以模拟实际工业生产过程,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引领学生进入生产性实习的环节。《流体输送与传热》在《物理化学》、《化工制图》和《化工机械基础》等前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在第三学期,按照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其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控制在1∶1左右,理论学时稍多,以便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初,充分掌握必要的化工基本原理和主要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构造与操作原理等知识。

3.传质与分离技术。

《传质与分离技术》作为原《化工原理》的下半部分,紧随《流体输送与传热》课程之后,开设在第四学期,以“简单化”(讲清基本原理、避开繁琐的数学推导,简化教学过程)和“具体化”(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有效关联,并与其他核心课程有机融合)为根本宗旨,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5]强调技能的训练,因此,其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控制在1∶2左右,实践学时稍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原则。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也是核心课程群中教学内容整合最大的一门课程。过去以纯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严重脱节,理论讲解抽象,学生学习被动,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后,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行为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施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综合考评方法。通过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仪表自动化”赛项对接的CS2000型过程控制系统设备的全面投入使用,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进行选择与整合,通过对过程控制系统的操作与参数整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能力。

5.化工工艺。

《化工工艺》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群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与其他多门核心课程存在明显的交叉和互通之处,亟须进一步互相优化与整合。其理论知识部分优化的方向在于:通过与《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对接,精简理论知识点,针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重点分析其工艺流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化工工艺仿真软件,细化与整合实践内容,通过对典型工艺过程的分析与工艺参数的整定,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拓展学生的专业适应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全面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作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行业特色鲜明,内容繁杂,知识面宽,要求学生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对化工生产设备、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工艺流程等知识点又有较高的要求。为此,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基础化学》、《化工机械基础》和《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等相关课程的配套与支撑。通过这些课程之间的优化与整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对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为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开放精细化工实训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配套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践与推行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依托中央财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本着贴近生产、淡化理论重实践、绿色环保低碳的建设理念,配套新建了化工仿真实训室和精馏实训室。

1.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

通过化工仿真实训室的建设,满足了大型分析仪器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工艺仿真实训、化工自动化基本控制单元仿真实训,以及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化工仪表自动化等技能大赛仿真操作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本专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

2.对接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与“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的对接,新建了精馏实训室,引进了全套新型精馏操作实训装置。该装置是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最接近化工生产的理想设备,不仅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即可实现流体流动、流体输送和精馏单元操作的实训任务,同时也可用于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考试(实践部分),服务于职业技能大赛,亦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之用。

四、改革成效

1.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下,通过核心课程,以及相互之间的优化与整合,突显了核心课程的专业地位,衔接了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了课程体系。

2.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上,秉承“简单化”、“具体化”的宗旨,淡化理论重实践,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为依据,创新与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工学交替的教学做一体,形成“实训环境职场化,教师学生角色化,实训内容工作过程化,专业技能培养递进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五化”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3.改进教学组织方式,强化工程意识。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取“三个相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常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采用了包括参观企业、企业调研、工厂见习、案例教学、策划方案、开展实训、开放实验室、小组讨论、专业讲座等多种形式作为补充,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

“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那时这个词汇指“管理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1966年,MichaelFair发现了一种新的职位:“设计主管”(DesignManager),其职能是确保整个设计项目顺利进行,并且使得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PeterGorb(1990)定义

“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主管对公司内设计资源的有效部署来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这点:设计既是目的(把设计与企业目标相联系)也是手段(对解决管理问题做出贡献)。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创造价值),也是一种“态度管理”(调整公司的观念)。

设计管理的成功运作有赖于其属性的几个方面即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社会性。通过这四方面和谐使用,达到对设计任务的完美整合。

一、设计管理的科学性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即兴发挥,也不应是设计师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必然造成盲目、低效的设计和没有生命力的产品,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时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而另一方面,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并且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在现代经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了解设计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以及对设计管理的不力,都会造成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不力。

二、设计管理的系统性

为使企业的设计活动能正常进行、设计效率的最大发挥,必须对设计部门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指设计组织的设置管理,还包括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同样,由于企业及其产品自身性质、特点的不同,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从设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看,常见的有领导直属型、矩阵型、分散融合型、直属矩阵型、卫星型等形式。不同的设置形式反映了设计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设计中不同的运作形态。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系统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不同机构人员的协调工作,以及对设计师的管理,如制定奖励政策、竞争机制等,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举例来说,如果有某一个设计项目6月1日必须完成,项目经理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上找3位设计师,要求他们在设计案截止日之前贴出5个设计构想,如果设计师在期限前完成,案子就算结束,如果没有完成,则系统就会自动举发。

三、设计管理的艺术性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而当过程控制达到“美妙”的境界,设计管理就成了一个艺术行为。不管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是客户的角度,对好的设计品质似乎没有争议。作为核心的“人”是设计师,作为中心的“事”是设计,这就是设计管理;文化被作为基础的东西放在了整个系统的最下方,其用意似乎不言而喻。应该说,正是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的市场和客户,进而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包括设计师本身。文化成了系统中最顽固的形态,其特征还表现在它的隐藏性(更多的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被体验)、广泛性(几乎涉及行为的每个部分)、基础性(积淀特征决定的作用体现)。这也成为设计管理指导实践需要完成的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市场和客户位居左右,大概是因为二者也一定程度上“左右”设计管理的缘故吧。

四、设计管理的社会性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对人际关系的整合的过程,设计是以人为本,管理也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理解客户要求,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协调各方面资源,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五、以设计管理的优点作为结语:

1.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企业社团各方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设计制造的敏捷化,推动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有利于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设计针对性产品,由设计改变生活方式,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

2.有利于正确引导资源的利用,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设计制造的虚拟化,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各方面关系,创造出健康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建立一支精干的稳定的设计队伍,解决人员流动过频的弊端;有利于创造清晰、新颖和具备凝聚力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篇5

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应该依据产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按照职业岗位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复合材料企业调研结论,首先对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出岗位职业能力,结合行业标准,构建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围绕着三大职业岗位构建:复合材料成型操作岗位: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为基础,具备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操作能力。复合材料胶接操作能力:以复合材料树脂基体、胶接工艺为基础,具备复合材料连接操作能力。复合材料检测与修补技术能力:以复合材料检测技术、修补技术为基础,具有复合材料检测与修补的能力。

3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施与保障条件

3.1专任教师应具备条件专任专业教师一方面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企业经历,具有“双师”素质;专任实训教师要具备专业高级工以上的资格证书(含高级工)或工程师及其以上职称。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职称应在副高职称以上,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校外兼职教师应具备高级工或工程师以上职称,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其中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3.2实践教学条件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必须满足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热压罐操作及复合材料成品检测的基本实践教学条件,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是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实训基地应该包括小型热压罐、烘箱、清洁操作间、复合材料加工设备、复合材料检测仪器等基本实践教学设备,一方面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又能完全满足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开展材料性能试验、制作试验件。同时高职院校发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还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对口顶岗实习,以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篇6

1、减少有害物的排放

由于沥青含有大量的碳、氮以及硫等元素,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这样以来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调查显示,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时,随着温度的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增加,而温拌沥青混合料不仅可以使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得到有效的降低,还可以使能耗得到一定的降低。对于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来说,当热拌沥青混合料进行生产和施工时,必须要确保较高的温度,并且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根据探究表明,沥青混凝土能够消耗大量的燃油,而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以此能够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改善施工环境

由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施工对温度的要求较低,可以有效地降低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施工的环境,这样以来施工效率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便于施工操作,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同时,温拌沥青混合料易于储存,并且其技术能够使沥青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之间的差距得以减小。因此,公路施工依然能够在较寒冷的季节里进行作业,以此可以降低施工的季节局限性。另外,由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较低,在高温工作环境下,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设备的损耗,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施工成本。除此之外,当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摊铺、压实后,可以减少对公路的限制,有效地缩短了施工工期,以此使施工对交通的干扰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因此,在公路施工中,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不仅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减缓沥青的老化程度,提高公路施工的整体质量。

二、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缺点

1、技术成本较高

由于温拌沥青混合料所需要的温拌剂大部分是国外的产品,且温拌剂的价格较高,导致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使温拌沥青混合料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不断地加强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力度,对其生产成本的降低加以重视提高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实用性,以此使温拌沥青混合料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2、性能不稳定

如果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较低,则温拌沥青混合料中所含的水分就得不到彻底的干燥,在低温环境中,水损害就会越来越严重,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就会得到大大的降低,从而会对公路路面的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作进一步的测试,严格检测已施工的路面,不断地改善施工技术,这样就可以确保公路施工的稳定性,提高公路施工的质量。

3、原料来源狭窄

温拌沥青混合料对原料的要求较为特殊,常采用性能较好的集料,且原料来源较狭窄,难以满足施工的需要。因此,在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应不断地加强对固体废弃材料技术的研发力度,降低天然材料的使用,这样以来不仅使原料的来源得以扩大,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了我国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1、温拌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选择

温拌沥青混合料在生产选择沥青标号的时候,要根据高速公路的设计要求结和温拌沥青供应单位的技术指导合理确定,确定适当的温拌添加剂类型和添加比例。对于集料的选择,要严格的控制集料的含水量。因为温拌沥青的拌和温度较低,要保证集料在预热的过程中水分能够被完全烘干。不同规格和品质的集料要分开堆放,不要混馋。注意集料存放地点的排水处理。在施工之前要对集料的含水量进行复测,以便合理的调整级配,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要选择与沥青裹覆好的集料,最好是碱性集料,保证集料形状规则没有大量的杂物。

2、施工设备

目前我国大豆采用的是间歇式拌和楼,由于温拌技术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有所不同,需要对拌和设备进行适当的改进。如果采用泡沫温拌沥青要添加发泡机。如果添加的是降粘剂,就要在拌和楼添加必要的泵送设备,以保证添加剂能够添加准确的用量。对于乳化沥青和浓缩液需要装置乳化沥青胶体磨和浓缩液的稀释装置。适当调整燃烧器和烘干筒的设置,保证燃油能够充分的雾化燃烧,尽量采用干净的燃油,否则产生的一些杂物会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另外,要结合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和站和施工现场的聚合合理的安排施工车辆的数量。车厢要保持清洁。对温拌沥青混合料要进行适当的遮盖也变保持混合料的温度。

3、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在温拌沥青混合料正式大规模摊铺之前要铺筑200m左右的试验段以便检验生产配合比的实际效果。对拌和站的各项参数进行实际的校正,确定松铺系数。对铺设的试验段进行取芯,检测各项马歇尔指标是否合格。要按照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实际要求,确定合理的加热和拌和温度,要尽可能的选择含水量小的集料。改进烘干筒的加热干燥效果。拌和缸要及时的进行清洁和检测确保拌和能够连续有效的进行。要防止出现花白料,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的查找原因。有条件时要对生产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全过程进行烟尘的检测,为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改进的依据。

4、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

结合温拌技术的类型和温拌沥青的粘温曲线来确定摊铺碾压的温度。在摊铺过程中尽量采用两台以上的摊铺机,采用梯队方式进行同步摊铺。预留一定的宽度作为纵向接缝之间的搭接宽度。要结合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特性合理的确定摊铺的速度。整个过程也是要确保联系有效的进行。要及时的跟进检查摊铺的质量防止出现离析现象。不定时的检查摊铺机的找平装置是否正常的进行工作。另外,为了保证温拌沥青混合料得到较好的效果要及时的在摊铺之后进行碾压。压路机的速度不要过快,并且要保持碾压速度恒定。最终完成初压、复压、终压这三个步骤。纵向和横向的接缝在最后压实之前要涂撒一定量的粘层油。纵向接缝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重叠宽度。

结束语:

总之,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在我国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资源的消耗,还具有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公路施工的质量,实现我国节能减排、建立节约型社会目标,以此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1 项目概况

温州生态园占地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由三湿地和大罗山组成。其中三湿地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小161个岛屿组成,湿地内水网密布,村落沿河布局,民居临水而筑,自然风光秀丽旖旎,有“浙南威尼斯”美誉,是城市中心独一无二的生态宝地。三湿地公园湿地面积比杭州西溪湿地还大。“橘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将是建成后的三湿地公园的生动写照。沙河村景观工程正位于三湿地东北面,沙河村东侧,北临贯穿温州市区的瓯海大道,本工程有三个狭长小岛南北平行排列构成,分为东、中、西三个区,总用地面积5.12万平方米,本景观是三湿地的组成部分。

1.2 对现状生态调查

三个狭长的小岛被河水包围着,河水因电镀企业污染而变黄,三湿地还遭到水葫芦的入侵。水葫芦的大量繁殖,严重威胁三湿地的生态系统,还可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河岸尚未被硬化,小岛上部分是村民的瓯柑园、菜园,其余长尾草、芦苇、更多的是有害藤本植物,爬满废旧的电线杆,还有几株水杉,村民违章建筑、简易工棚,砍伐树木等破坏现象还是触目可及,无纺布企业排放的烟雾仍然弥漫三上空。

调查表明,作为城市自然之肾的三湿地,目前已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原始性,野生鸟类急剧减少,珍贵的黑嘴鸥已难觅踪影,就连白鹭的数量也大幅下降,整体水质处在IV类以下,目前三湿地现实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为理论价值16.4%。目前园区整体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继续加重,导致生态全面自然退化。

1.3 规划意义

1.3.1 在温州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

温州生态园位于我市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由大罗山和三湿地组成,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其中,大罗山117平方公里,位于瓯江和飞云江之间,是我市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有城市 “绿肺”之称;三湿地与大罗山相连,面积为13平方公里,内部水网密布,由161座岛屿组成,自然风光旖旎秀丽,有城市“绿肾”之称,而沙河村景观工程正是连接市区和绿肾的最主要的接口,起到引人入园的作用,主要是市民日常文化交流、游憩交往、健身锻炼、游戏娱乐、观赏为主。

1.3.2 在温州市历史文脉中的地位

明朝朱元璋攻驻温州城后,一日和刘基上吹台山察看地势,偶见鹿城东南一带河流如蛛网,陆地如岛屿,星罗棋布,郁郁葱葱,烟雾蔼蔼,和平清静,赞叹:“鱼米之乡,宛如神仙境地!”刘基对言:“那就称它为南仙吧。”后因方言谐音所致,自清至民国称“南西”。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因三河道阻隔,地势不易遭扰,历来是温州人避乱住所。每年端午节,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会在这里举行划龙舟比赛,是温州市民风俗特色非常浓郁的地方。这里所有的建筑都按照亲水临河的江南水乡风格建筑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而且部分保留完整,是江南水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沙河村景观工程性质定位及设计要求

生态园以优秀的地景、水景、建筑、胜迹和生物景观为景观特色。其中,地、水、建筑、胜迹组成了生态园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演绎了其历史文脉,而生物景观是现代农业的体现,展示了生态园新时期的新景象。

景观特色归纳如下:地旷物博,地形复杂;旷幽兼具,刚柔并济;水乡泽国,诗情画意;源远流长;空气清新、小气候优越。

沙河村景观工程定位为文化休闲性质的生态公园,以文化交流、游憩交往、健身锻炼、游戏娱乐、观赏为主,与市民的室外生活紧密相联。同时协调好景观区和周边环境及建筑的关系,设计中突出湿地绿地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及小品设计。

3 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注重对现有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将景观建设与植被恢复过程相融合,整体景观建设与城市人工环境景观建设相协调,区内人工景观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

景观建设以增强区域景观联接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提升景观质量为主要目标。高度重视现有植物、裸岩、溪流等自然景观与村落民居等人文景观的保护。

三湿地保护游赏区――以湿地景观恢复为重点,通过湿地水城、湿地果林、湿地草丛、水禽栖息地等景点的建设,形成以桔岛水乡为特色的湿地型滨水景观区。

4 园林绿化生态设计

4.1 湿地生态保护建设对策

1.水污染治理:拆除不合法的电镀、无纺布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迁移合法的企业厂房,通过截污、净水、生物吸附水等基本措施,以降低水体污染物输入,改善水质,提高水体透光率。

2.湿地植被建设:拆除违章建筑,还上沃土,选取合适乡土和引入物种,在以木本植物为主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使乔、灌、藤、草相协调,提高初级生产、增强环境效益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3.整体景观建设:结合基质修复和湿地植被恢复工作,进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建设,适度拓展水域面积。

4.亲水岸滩建设:维持现有的天然滨岸外,根据岛屿的功能类型设计相应的滨岸;采用多种护岸形式,在保证滨岸功能的同时,提高景观的多样性。

5.水生植被建设:通过河道绿化,引种、繁育,恢复沙河村湿地特有植物种类;重建湿地植被生长区,恢复湿地植被,拓展湿地区域面积。在适宜区域营建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组成的湿地植被全序列或半序列湿地景观。

6.生态旅游点建设:在沙河村湿地修复后,建设生态旅游的接待设施和相应的娱乐、民俗活动设施。

7.生态人居建设:利用现有旧村,因地制宜,与生态产业建设相协调,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健康”为主题的生态家园。

4.2 绿化设计

4.2.1 东片区绿化设计

东片区是沙河村生态景观的入口,入口中设置了停车场,停车场为草皮砖地面,停车场的中间一排是黄山栾树,起到给车遮阴作用,再大的阳光也给黄山栾树给挡着,车在树下乘凉,形成凉爽的小气候;一进生态园,就是温州本地的瓯柑,保留了温州的特产,实现整个生态园“3月到9月可以观鸟、4月到10月觅蝴蝶听蛙声、5月采摘杨梅、7月到8月逗蜻蜓赏荷花、10月到12月品尝瓯柑……”中的“品尝瓯柑”,突出沙河村生态园的主题作用;在瓯柑边上,还种上了可观赏性的树木如:婴花、鸡爪槭、马褂木、黄山栾树、广玉兰、乐昌含笑、榆树、青冈、红花继木球等,树下草进行混播,他利于生态平衡,季节变化总有绿色,其中有黑麦草、细叶结缕草、石蒜、书带草、灯心草;在生态厕所边上种植了三湿地的水竹、有呼附异味及尘土作用的夹竹桃;河岸为原始河岸,不加砌筑,并在岸边栽上生态园本有的水杉、柳树,亲水处栽植更多水生植物:其中有菖蒲、美人蕉、鸢尾等。

4.2.2 中片区绿化设计

经过温州特有的廊桥或是三岛相联公路,就可进入中片区。中片区以民俗景观为主,绿化加以衬托,在龙舟广场栽植凤尾竹、芭蕉、金丝梅、等低矮植物,只在茶楼这边载植高大点的树木,如浙江樟、银桂、榔榆、石楠、羊蹄甲、皂荚树、花石榴、结香、凤尾兰等。为了增加层次感,树下中间层有各种球形植物,如龙柏球、红花继木球等。树下层混种草,如红花酢浆草,黑麦草、细叶结缕草、千屈菜、白三叶、五节芒等,在中片区的最北面保留了原来的瓯柑园,保持地方特色。

4.2.3 西片区绿化设计

经过曲折式的栈桥或是三岛相联公路,就到了西片区,在中片区和西片区之间的水域面上,就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来增加水的自净能力,改变生态园的水质。栈桥下的河里有规律的种着睡莲、再力花、菖蒲、美人蕉。岸边是千屈菜、五节芒、鸢尾、菖蒲、灯心草,上部树林是水杉、池杉、落羽杉以杉类为主,休现三湿地主要树种的地位。内部树种多样,以杨梅为主,体现“5月采摘杨梅”的主题,其中还穿插着红枫、花石榴、银桂等观赏植物,真是即饱口富,又饱眼富。在民俗楼边上,种上蒲葵,很像南方的海边的椰子树,另有一番海边气息。在这个片区里,还有大量的毛竹,形成竹林,也是最具温州水乡特色的了,树下是黑麦草、细叶结缕草、石蒜的混播,形成自然的生态环境。

5 园林景观设计

在环境景观设计上,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原则,尊重原有地势地貌,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确立项目的布局、主题,充分结合自然条件得用地形,尽可能的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尽量保持地形地貌的原生态,对亲水岸线不作人为的修筑,保持自然界面,适量布置一些,尺度形式,规模和空间环境适宜,协调的建筑。绿化景象充分体现乡土风貌,培育湿地群落,建设都市雨林、小品设施和环境协调,与建筑绿化等共同创建富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湿地景观。

5.1 东片区景观设计

停车场进入后就是生态园的大门,本大门设计和温州的祠堂大门设计相同,门庭屋顶是带翘角飞檐。门和廊连成整体,廊的另一面是带有空花窗的墙,这样把生态园内外分开,又可通过空花窗看到生态园内的景色。

石拱廊是本片区的主景,在解放前,日本军侵略温州,温州市民就去三湿地躲避,三岛屿众多,地形复杂,日寇不熟地形,往往失败告终,为了记念三是温州市民的避风港,设计一个像城门的石拱廊,石拱廊的外表主要装饰是花岗岩,所以又像碉堡。这个石拱廊成半圆形,朝向温州的城区,代表温州市民永远平安,和协发展。石拱廊的中心是个圆形的广场,代表温州人民抗日后的圆满生活。整个石拱廊的设计具有历史意义。

亲水平台离常水位只有36cm,更进一步的伸向水面,在亲水平台上可以得天独厚的看到河面的风光,鱼光点点,只要来这里的人们可以感受一个这里的绿水,亲近大自然,进入深入大自然的怀中一样。

5.2 中片区景观设计

从东片区到中片区,其中相连了一座廊桥,廊桥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处美丽的风光,但今天善存无几,只有在温州的太泰还可见到,而现在在这美丽的水面上,廊桥造得恰当好处。在廊桥上可以看河光山色,廊桥上还有座椅,可供在桥上歇脚、乘凉、观光作用。这水面上高处的廊桥,正和东片区低处水面上的亲水平台遥遥相望,相互呼应。

中片区主要是民俗活动,每年会在这里举行划龙舟、包棕子比赛,所以龙舟广场是这片区的主景,主建筑龙舟长廊从平面上看成正体“山”字形,也表达龙舟比赛的公正、公平。每年端午节来这里参观民俗活动人很多,所以设计龙舟长廊空阔,可作游人活动。另外龙舟上岸后也可作为存放地,龙舟成为艺术品,摆列那给游人各市民观看,学习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

龙舟廊后面就是茶楼,龙舟廊和茶楼就用了一个照壁来隔开,分开一面是热闹龙舟廊,另一面是清静的茶楼,在这个生态环境里,让人放松心情,那就来茶楼品茶吧。茶楼为两座,两座之间用廊相连,茶楼为二层,防民住宅大院式,小青瓦屋顶,带花头翘角,整个茶楼古朴风雅。1号茶楼分内庭,休息厅,2号茶楼主要为展厅。

5.3 西片区景观设计

经过栈桥就到了西片区,栈桥曲折,竖横,布在中片区和西片区之间的水域,在这个栈桥上可观水中的鱼嬉戏,和水生植物,引来的蜻蜓。

西片首先入眼就是很么长的竹廊,你是不是感进入农家园呢,竹廊全部用本地的毛竹做成,屋顶上还盖上了芦苇草。

民俗楼是展示民间艺术的,本地古老的文化,介绍温州的历史,生态园的历史,他的结构和茶楼基本相同,特别的是外廷了廊,廊连接了水榭,水榭为四方形,伸向水中,像是又增加了一个小陆洲,更体现三湿地水多的特点。

6 道路系统

篇8

为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选择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改革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为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特征和土木工程教育特色以及企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工程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够参与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够进行项目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方案比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具有专业软件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营和开拓能力,因此有必要要求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学习,结合工作实践,进行论文选题,完成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及培养体系

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土木工程领域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并熟练使用;熟练掌握专业软件的应用,并初步具有专业软件的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项目规划及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能有效地与人沟通与交流,能够与人协调以及整合可利用资源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开拓国内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应用外语交流,具有良好的国际观,了解国际先进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设计标准,与国际同行业接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勤奋、进取、不断创新,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能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将在学校聘任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设计工程师以及学校指派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工程设计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能够使学生通过工程设计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获得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形式主要是工程设计类、结构分析软件应用类、结构监测和试验类或工程管理类,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中均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部门的专家。

三、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和培养体系,学生论文选题和科研综合训练应直接来源于土木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因此可从大土木工程领域中多方面选取,如:(1)工程结构设计与静动力力学分析;(2)大型构筑物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3)大型构筑物现场监测与试验研究;(4)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如结构抗震与防灾减灾;(5)一个较为完整的土木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6)高层建筑结构或大跨钢结构设计;(7)桥梁设计和施工监测;(8)路基路面设计和施工监管;(9)高边坡与深基坑工程设计;(10)隧道结构分析与工程设计;(11)地铁区间和车站结构设计等。对于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性或研究性论文。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结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等)和致谢等。对于论文的内容可以要求有:(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3)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对于不同领域或形式的工程专业论文应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1)工程结构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基础建设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力学分析数据准确,设计符合土木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结构设计方案能够投入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2)应用基础性研究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3)工程结构力学分析和设计软件应用类的论文,针对实际工程结构应用背景,要求分析合理,总体结构力学建模正确,应用程序编制或工程软件应用正确,文档规范,并通过结构工作状态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4)土木工程和施工技术管理类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结构应用背景,建立项目管理过程和经济概算预测及评估,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5)工程结构施工监测和结构试验类论文,针对实际工程结构施工现场,如桥梁、道路和大型结构物施工过程监测,关键结构的强度和动力学性能试验等。掌握试验和监测设备的使用技术,监测和试验数据可靠、翔实。论文阐明试验结果在具体结构现场的应用和有效建议。

四、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的质量评价体系探讨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和科学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来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多样化考核方式,包括产业界专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理论,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质量管理与监控。然而对学生论文和科研综合训练的质量管理则要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根据论文内容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论文的质量评价与控制,见表1、表2。

五、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改革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协调发展是必要的。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进行整体优化,着重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培养口径与和职业要求等关系,形成有利于培养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与特色,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互动共赢、各负其责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和科研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锐清,曾宝成,刘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7).

[2]张式谷.撰写学位论文琐谈[J].理论前沿,1992,(15).

[3]胡召音,李艳艳,祁石磊.硕士研究生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4]沈红,吴国娟,邓桂馨,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篇9

对学位教育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数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阅,以某个问题的解决为依托,表现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知识、技术和写作表达水平)。一般按所在专业职场选题,以本专业术语、概念、方法陈述问题的解,并论证本解决方案可行和结论的正确。最重要的是突出本文的创新。因为论文是给人看的,是对本论题的新做法、新理解,或新结论。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属作者的知识产权。通篇无创新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自然撰写工程报告型论文居多。本文拟为软件学院作工程型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1工程报告型论文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有理论型、研究型和工程型三种类型。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按现有的培养方案,至少要有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结合工作选作工程型课题是很自然的,但不等于说只限于工程型。比如该企业研究所作一探索型的原型开发,那么就要作研究型的课题。甚至为了原理和方法的完备要作理论型课题。之所以分为三种类型是论文的内容结构形式不一样。

理论型课题在于创新性和严谨性,在设定的前提与假设下证明所提出的原理、方法的正确性。即前提加规则可导出结论,并给出数学或形式证明,或给出实例验证的数据和图表。因数学和形式证明不强调实例的完备性和实用性,故比验证更具普适性。

研究型课题是新原理、新方法的首次应用,以及对实践结果(工程原型)作出评价。只求研究点的完整正确,不求实用,是理论到实践的实施过程,不像理论型只注重结果,而是过程和结果均重要。

工程型论文一般以工程制作(最常见为工程项目)为背景,是已有原理、方法、技术在目标系统上的综合实现。如果是前所未有的综合实现,也属创新。创新可以在实现过程上,也可以在过程某些环节的技术层面上,如同样采用新的调试方法,同样功能设计新算法等。总之,不能和相同类型的论文雷同(因为采用的技术步骤相差无几),要有自己特色。工程型论文要求论文系统完整(在概念上的,而非完整文档,如三个相似模块均要提到,但只详述其中一个),所述的背景项目是可实用的,是本人在工程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论述的重点可以是工程过程改进、工厂技术改进、管理完善、社会效益等,非常重视验证数据和量化指标,如测试用例15组等。

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强调实用型人才,所以论文选题以工程型为主,但不等于只作工程型选题,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在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难题,也因此才有原型研究,才有理论探索,所以在工程型论文中嵌入小型算法推导、部分原型研制也是极其自然的。

2常见的困惑

尽管大家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比较了解,但在实际撰写中经常会碰到许多困惑,归结起来可以分为论文层次、内容、与工作的关系、读者层次把握几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2.1论文是对工作的总结和提高

一年工作下来有许多体会,实际工作有的写了不少代码,有的写了不少文档,有的代码文档都很少,讨论方案、协调需求居多,要写出相对完整的论文不知从何下手。

论文不是工作汇报

论文要讲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一年换了三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是协调别人工作,也编写了不少程序代码――写什么?把你最得意有收获的地方编到一个“故事”中,所以不是干什么,写什么。为了故事的系统性,有些工作就写不进去了,要舍得丢弃。要系统完整则会把别人的工作写进来,那么就得尊重知识产权,交待了原理功能特色之后要声明××地方是别人做的,也不要着力发挥。

论文要反映学术价值,不反映劳动价值

毕业论文属学术论文范畴,你开发数万行代码,加了不少班,在极不理想环境下完成了任务,但原理方法都很一般,说不出什么,怎么写?只谈“功劳”,不谈“苦劳”,最多只能在行文中说明本项目工作量不小,影响或学术成果更高。把重点放在你对问题的分析上,解决同样的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说明你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2.2论文要有中心论点

反问一下,这篇论文到底要突出什么问题?工程报告类论文仍然是论文,因此要有中心论点。在撰写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与工程文档的区别,文档更注重结论的陈述,要求全面翔实。论文强调结论的导出过程,要充分突出“论”字。二是不同于一般的报告,论述、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切忌夸大的商业用语。切忌为了表现水平抄一些与本主题无关的功能、性能和用途。

在说明自己论点正确时,所用术语不能错,要掌握本课题当前发展方向,要站在正确的立场谈过时的技术,因为每种软件技术都只能在限定的条件下起作用。因此,大量抄录,没有观点、论点的论文不是好论文。

论文中应明确表述:在什么背景下,讨论什么问题,范围如何限定。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当前非研究解决不可的理由,国内外解决此问题的途经,本文将采取什么途经?对于首次应用于我国某行业的成熟技术论述的重点在具体实现上,对于非首次实现的技术应该明确给出被采用的理由,如出于成本考虑,或某项性能考虑等。

2.3论文面向的读者是本专业研究生层次

论文强调逻辑性,工程课题强调概念动作要以业务动作导出各项需求,要求什么技术,相互为何关联,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支持,象讲故事一样谈原理和机制。尽量不要指定关键、重点,而是在行文中突出重点,所以每章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不怕重复。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一定知道。论文的读者水平应设定为与你具有同样研究生水平,但不做你这个课题的人,所以有些概念术语要介绍。高水平的几句话就可说明,难度大的要讲详细,切忌忽高忽低。还要避免大段代码、图或表的堆砌问题。

3论文的形式结构

学习过软件工程,软件学院的工程型论文最好写,基本上按背景项目的工程过程写。下面谈谈如何撰写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题的工程报告类论文。这类论文是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建议论文结构包括绪论、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解决方案、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与部署、总结与展望几个部分。

因为是将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考察点,因此在论文的绪论部分,应以最简捷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与本论文主体相关的待建系统所依托公司或组织的背景,说明论文的价值。如果要构建这样一个系统,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在国内外现状分析中,应针对目前国内、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构建这样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要说明尽管市面上有很多(也可能没有)同类产品,但以实用、价廉或知识产权等因素综合考虑后,无法通过商购实现目标,因此做出自己开发的决定的理由。接下来明确系统的建设目标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是交待背景,明确待建系统目标。第二部分则要描述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即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中最好首先对待建系统所承载的业务进行概述,使读者尽快进入业务语境。业务概述中应重点描述当前阻碍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它们也是待建系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分析做铺垫。这部分要把系统的关键需求谈透,以便后续章节可以集中精力论述设计与实现方案的探讨。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系统解决方案。这部分最好从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关键问题入手,逐一探讨对系统影响面大,或技术实现风险大,或涉及用户商业决策等的问题,给出针对本系统的最佳解决策略,然后汇总成系统总体架构,最后给出系统的模块划分。

如果本项目采用的是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或部分新原理,则在需求分析前后,开辟一章介绍这个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新原理,如软件Apach刚出,第一次采用Vista操作系统等,并作为本论文的重要技术内容。

论文第四部分是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论文只谈工程实现中有特点的子系统/模块,如果一点儿特色没有,谁来都会这么干,就笼统论述有多少模块/对象,用什么工具开发,要什么支持,怎样集成的。如果有必要写,则重点讨论某些有代表性的重要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思路。如具体算法复杂,或技术实现难度大、工作量大等,对于实现情况类似的模块则一带而过(这也是文档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第五部分是系统测试与部署。该部分应针对待建系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测试部分需要重点验证与确认的主要需求指标,并选择具体的测试策略和测试过程。讨论系统部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系统的总体评价。在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该部分是对需求分析部分提出的要求回应做得如何的直接体现。因为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做的结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部分,论文的实际意义就不存在了。

论文的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主要是在总结成绩的情况下,谈谈以后如何克服不足。最好首先总结自己的论文工作及后续的改进,然后抒发较理想的结果(从工程技术角度)。

上述论文结构对大家并不陌生,但能写好的关键是在全篇中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源动力,所有技术、方案的优劣都以是否在组织现有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这实质就是在贯彻软件工程的思想。

4结束语

对于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作为基本要求“能干活”,都能达到,但能干活的同时又能写出好论文的学生却相对匮乏,这也是我国软件高层次人才断档的主要原因。能写出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好论文的人,一定工作完成也很好。因为好的实践总结的出炉,不但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同时还必须具备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抽象提炼的良好习惯。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撰写能力的训练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总结与提高的能力,以期在后续工作中能更好地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篇10

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还未形成完整和成熟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选题把关不严,没有真正体现出工程特色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需求或工程实践,通常还要体现一定的职业应用背景。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生的导师既带学术型研究生,也带专业型研究生,由于精力有限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对论文的指导容易偏向于理论性研究,让工程硕士的选题缺乏技术的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初衷。

(二)缺少对中间环节的监管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学生需要到企业去进行工程实践或论文创作,在企业实践期间,学校导师对学生的管理会变得相对困难,无法有效地跟踪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详细情况和指导学位论文的进行,企业导师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方式往往又不够成熟规范。

(三)对学术成果的要求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这能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不高、合格率低下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发表文章上,而没有踏踏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忽略了学位论文本身的创作。

(四)对学位论文的评审要求不够严格

没有建立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论文评审容易被一些非学术的因素干扰;没有建立具体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应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审标准应突出学生的工程能力、技术难度和经济社会效益,弱化理论研究。

二、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措施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借鉴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可采取如下八点措施来保障其论文质量。

(一)严格规范选题和开题,明确开题时间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既要考虑到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要考虑选题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充分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价值、工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学生要提交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明确选题依据、技术路线、研究方案、预期效果、进度安排和参考文献。参加开题报告会的除了本学科的专家以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也必须参加,以论证选题的应用价值、技术难度、工作量和可行性。

(二)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

根据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计划,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汇报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如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遇到了什么困难、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有条件的企业或课题组还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答辩,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三)加强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学校组织导师和专家组进行检查,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方面使学校对学生的论文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在论文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科的专家们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确保学位论文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多样化要求学术成果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要求多样化,而非局限于学术论文的发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可包括学术论文、工作总结、技术报告、结题报告、专利、科技作品或学术竞赛等。学术成果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向实用成果进行转化,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学术成果与学位论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

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他人研究成果,遏制学术腐败,学生在提交学位论文评审前,必须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学位论文的总体复制比在要求的范围内才能送审。

(六)建立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机制

双盲评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评审专家不知道评审的是哪个学生和导师的论文,学生和导师也不知道是哪位专家评审了学位论文。只有三位专家的评审成绩都合格,学生才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若有一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成绩,学生就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学位论文,并重新进行学位论文的送审。双盲评审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排除评审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杜绝暗箱操作,是建立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基础。

(七)建立企业评审专家库,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都要求有企业专家参与

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评审专家,分学科和研究方向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学位论文评阅时,自动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论文评阅。同样,学位论文答辩时,也应该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以企业专家的评判标准进行评判。

(八)打造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完善学位论文过程监控体系

利用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对学位论文的整个流程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从论文开题到毕业答辩,每一个关键节点,学生都要在管理系统中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信息,并在信息化平台进行审核。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的管理,方便学生和导师进行异地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方便管理部门对学位论文过程实施监控,确保各个节点的工作能按时按量地完成。

三、结束语

通过构建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制定统一的流程和规范,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过程监控和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整体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

[2]邱立春,李成华,李永奎,等.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宋如华.从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4]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篇1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

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

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

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

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

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

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

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

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

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

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

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

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

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

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

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

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

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

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

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38

229

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

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

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

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

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

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

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篇12

基于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职称评审在企业人才培养、员工激励、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司的职称评审机构也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严格审查程序等措施,不断加大职称评审的工作,但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学历专业不符合要求、任职年限不符合条件、论文质量差、论文抄袭、论文与个人简历和工作业绩不相符等,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结合职称评审在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有效措施,以期在促进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方面有所贡献。

一、近三年中、高级职称评审情况

2011-2013年,30人参加高级工程师评审,5人未通过,不通过率13%;183人参加工程师评审,22人未通过,未通过率12%。其中因学历问题未通过2人,论文质量差15人,论文抄袭8人,论文与个人从事工作不符2人。

二、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评人员对职称评审不够重视,上报材料不规范

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符合职称参评条件,但本人认为待遇提高不多,参评比较麻烦,以各种理由推辞,放弃参评机会。公司多次催促才草草上报,上报材料不齐全,资料填写不规范,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2、论文水平呈下降趋势

目前优秀的论文越来越少,论文质量差,有些技术人员平时在施工组织中不善于总结,临近职称评审了东拼西凑,照搬工艺和工法,论文质量一般,文不对题,有的在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上出现低级致命错误,甚至个别人员借用、抄袭别人的论文,助长了不良风气。

3、职称与本人业务水平不相符

一部分人凭学历和年限,评聘了职称,职称与本人业务水平不相符,同样级别的职称,水平差别比较大,并且缺少常态化考核。还有部分人员技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表现突出,但由于学历原因,无法晋升高一级职称。

4、部分评委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

公司成立了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初评会前将论文发给各位评委评阅。部分评委投入时间、精力有限,审阅论文时不够认真,有的简单写几句评语了事,甚至连抄袭的论文也未能核实。

二、做好职称评审的主要对策

1、注重提高论文质量,严把抄袭关

在论方写作的内容、格式、技巧方面,要求参评人员加强与现场实际工作的联系,严格按照参评论文格式要求,加强提升论文写作水平,注重提高论文质量。初评会评委对论文提出意见让参评人员修改完善,对部分无工程实例泛泛空谈及大而全的论文或者直接照搬照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技术交底及作业指导书的,初评会评审时不予通过,取消当年评审资格。

在论文抄袭方面,加大对参评论文的审查力度,今后打算各专业由一个评委总负责,避免公司内部之间抄袭。所有参评论文将采取抄袭网上查证,发现抄袭者,一经核实,将取消其后三年度的参评资格。

2、认真落实评审条件、严格审核评审材料和考核工作业绩。

严格按评审条件要求,从学历、任职年限、专业技术成果和工作岗位等方面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评审。对毕业证、资格证书、任职时间、获奖材料进行审核,采用本人档案、历年人力资源部人事文件、网上学历查询系统相结合的办法,对个人上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材料真实准确。

公平公正地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业绩考核,职评前,组织公司的各职能部门中层干部对参评人员的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测评,并要求参评人员所在单位领导对参评人员进行业务水平、能力的鉴定。

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评审前的组织工作。

由于参评人员较多,为促进评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评审前召开会议对评审工作进行布属,提前组织报名、填表工作。对申报人员进行条件、资历、继续教育等情况的评审前把关,对申报人填报的材料逐项进行检查指导;对业绩材料提出具体要求。由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忙,投入较大的精力对参评人员进行逐人指导,到填写规范、上报材料齐全。

4、建立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业绩档案,对因审查不严造成三人次评审重大偏差的委员,将取消初评委资格。对调离技术管理岗位或责任心不强、不称职的评委及时进行调整。

5、积极搭建职称评审交流平台,加强沟通

由于工程分散,导致参评人员很少有机会沟通、交流,建立了员工职称评审QQ交流群、初评会评委交流群,QQ群的建立,方便了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取长补短、齐头并进,共性问题可在群中讨论,也可以及时将公司政策及动态信息传达到施工一线。各位评委有好的建议或者方法,在群中分享,互相学习,极大地方便了职称评审工作。

6、提高有职称人员的待遇,并适当提高技术津贴的标准。

为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参评职称的积极性,在职务晋升、工资待遇、岗位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并提高在施工技术、经营、科技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补贴。

7、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评聘分开,聘约管理。

对评审通过的人员,在聘任前把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提交公司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对待岗超过三个月、擅自离岗、不服从公司安排、违纪或者有异议的员工,不予聘任。按照受聘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从聘任之日起享受相关待遇。

8、大力抓好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考评,强化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篇13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英语、计算机编程和解释软件使用等能力。①查阅文献的指导。论文题目选定之后,学生需要了解相关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在查阅科技文献过程中,教师对相关方向的现状及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讲解和指导。②计算机应用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学习使用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软件的工作量。将这部分内容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编程,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计算机能力弱的学生,则重点学习现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广泛应用的办公软件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比如运用Grapher、Surfer、Excel等的电子表格计算视电阻率等一些简单的处理。③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绘图技术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资料解释和绘制成果图示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指导教师要对这部分进行重点指导。指导学生写出明确的解释依据、解释思路、解释结果,并绘制出规范、符合要求并美观的图件。规范的插图和附图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绘图软件,能够熟练地掌握绘图技巧,做出能为毕业论文提供有效证据和支撑的图件。④论文写作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资料解释部分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不仅要有解释思路、解释依据,解释理论和解释结果的讨论,还要有规范的写作格式、规范用语、规范地引用图件,以明确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