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
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
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四年级科学教案2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共同阅读。
(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四年级科学教案3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篇2
实验目的:
1、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
初步感知“质量相同时,大的物体容易上浮,小的容易下沉。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容易上浮”。
3、
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
发展和保持探究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实验难点:分析、解释沉浮的原因。
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水槽、空心乒乓球和装了盐的乒乓球各一个。
学生准备:水槽、水、泡沫、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木块、塑料瓶等。
实验过程:
一、
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
教师手拿两个乒乓球(一个空心,一个里面注满了水)
提问:猜一猜,这两个乒乓球放在装有水的水槽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大胆猜想)
2、教师演示实验。
3、导入新课:看来关于沉浮还有好多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沉浮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实验分析,探究秘密。
师:为了揭开沉浮的秘密,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三个闯关实验,你们有信心闯过关吗?(生答:有)
在闯关之前,老师先提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小组长的指挥,比比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我宣布闯关开始,第一关:我会分类。(课件显示实验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号袋中的物品,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在水里沉还是浮,把沉在水里的分为一类,把浮在水上的分为一类,看哪个小组分的又快又好,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一。)明白要求了吗?好,请小组长打开1号袋,(学生分组活动)
师:同学们的动作真迅速,那你们的这次的猜测又是对还是错呢?下面请同学们把分好的物体一个一个轻轻放进水槽,看看你分对了吗?并继续完成实验记录单一。注意:实验的时候动作要轻,不要把水溅在桌子上了,开始行动。(学生分组实验)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实验,下面请每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要求有学生回答,教师做相应的板书)
师:同学们可真捧,已经顺利闯过第一关,我宣布马上进入第二关:我会思考。(课件显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2号袋里的物体的特点,完成第二关的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二。)请小组长打开2号袋。(学生分组实验)
师:提醒同学们要想顺利闯关,要特别注重物体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做完实验了,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成果吧。(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做相应的板书)
师:通过实验发现,质量相同时,较大的物体容易上浮,较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大小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师:两关同学们都顺利闯过了。现在谁能解释刚才老师用乒乓球做的那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两个乒乓球的质量)。
师:第三关,我有办法。请小组长把3号袋里的橡皮泥拿出来放进水槽,仔细观察,橡皮泥沉还是浮?(生答:沉)请同学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想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师:你的实验成功了吗?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汇报)
师: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有的小组实验没有成功,但是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这样一个个小实验开始研究的。大家今天的表现真棒,为自己鼓掌吧!
二、
联系生活,寻找沉浮现象。
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沉浮的例子,你能说说吗?
三、
篇3
篇4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亲历养蚕的过程。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引入不同卵的异同点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鸡蛋放大镜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学生谈一谈。学生小组对比观察。学生交流反馈。师生对话。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中间部分的话。)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谈一谈。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阅读了解。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⒈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⒉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⒊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建议)学生各抒己见。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交流方案。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学生设计记录表。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
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蚕的模型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教师教习测蚕体长的方法。学生发表想法。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
延伸记录表教师出示一张记录表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可爱的蚕宝宝(共二课时)
魏塘镇第三小学谢小立
教学目标
能将自己对蚕的观察发现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
注重对观察现象的进行思考,并尝试做出解释。
训练学生对蚕进行一些简单的专项探究活动(如:如何吃食物的)。
⒋尝试联系其它动物的特征认识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蚕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进行观察,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难点:对生物的“变态”发育过程尝试进行理解,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
材料准备
蚕、桑叶、二周左右的观察记录、放大镜、有关蚕一生的记录片、一些生物不同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交流各自饲养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学生观察记录蚕宝宝体长变化统计图蚕、桑叶谈话:我们的蚕宝宝出生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说说这两个星期中,你们是怎样照顾它们的?教师对学生辛勤的饲养工作进行肯定,同时设问:在这两个星期中,你以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教师抓住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内容进行着重讨论?⒈两个星期中,⒉你的蚕宝宝长大了多少。出示学生或教师准备的“蚕宝宝体长变化统计图”。适时切入蚁蚕的体色特点,设问:蚕两周中,蚕宝宝的身体颜色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供两周来蚕体色的主要照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的蚕应是在几天左右拍摄的。⒊蚕宝宝每次能吃多少桑叶?它是怎么吃桑叶的?谈一谈自己在蚕宝宝出生后的两周中都作了哪些事情?学生查阅自己的观察记录,向同学交流自己两周来的观察发现。学生交流。阅读统计图,说说蚕的体长变化情况。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认识。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时间允许,让学生给蚕喂一喂桑叶,尝试计算一下。引出教学活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不知不觉的两周中,自己付出了了不起的爱心,还对两周的饲养活动做一个小结。随机抓住学生的交流情况深入探讨蚕的生长发育情况。进一步回忆蚕的生长变化情况。暗示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可以观察的东西很多。
幻灯或小黑板⒊蚕的蜕皮过程。抓住学生的交流,设问:()、你发现蚕蜕了几次皮?()、蜕一次皮用了多少时间?()、蜕皮前蚕有什么反常的情况?()、蜕皮前和蜕皮后的蚕有什么不一样?()、你认为你的蚕还会蜕皮吗?()、你认为蚕为什么要蜕皮呢?出示一段蚕蜕皮的录像。(依据各自学生的交流情况而定)小组依次讨论问题,并交流各自观点。学生观看。对蚕比较独特的生长发育形式有初步的印象。弥补自发观察的不足。
观察蚕宝宝的身体蚕、放大镜谈话:各组细心观察蚕宝宝的身体,先计划一下怎样观察,比比哪组发现得多。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提出一些学生忽视的方面进行再次观察。让学生给自己的蚕宝宝画一张像。学生观察。让一些小组将蚕放在展示仪下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对重要的或独特的发现说说是怎样观察的。学生动手画一画。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的方法观察。通过画对蚕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小结与延伸设问:你认为我们的蚕宝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根据?谈话:时刻注意留心自己有蚕宝宝,有什么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及时与同学交流,看看他们是否和你一样细心。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事物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选择在蚕上山的时期。)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其他动物宝宝是什么模样一些动物的图片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动物?设问:图中哪一种动物与蚕宝宝最相近,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学生比一经这些动物母子之间的相似与不同点。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比一比,说一说。初步感知昆虫的具有“变态”特征。
吐丝前的蚕宝宝快要结茧的蚕宝宝设问:许多同学都认为毛毛虫与蚕很相象,那蚕也会变成像“蝴蝶”一样的动物吗?再设问:蚕宝宝什么时候变成“蝴蝶”一样的动物呢?出示一些蚕,设问:这些蚕什么时候结茧呢?你有什么根据?谈话:每对就快要结茧的蚕宝宝你有什么想法吗?视情况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讨论:()、蚕宝宝的肚子里本来就有丝吗?()、吐丝后的蚕宝宝在茧子里做什么呢?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情况。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蚕会结茧。学生观察手中的蚕,细心的学生可能会从蚕的胸部变透明了,嘴中有少些丝吐出推测出蚕就要结茧了。也有可能学生的个别蚕已经开始结茧了。学生提一提,师生共同讨论。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测。
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录像播放一段蚕农为蚕宝宝上山结茧作准备的录像。学生课外为自己的蚕宝宝结茧做些准备。学生观看。
布置后继观察与研究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蚕是怎样结茧的。
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新世纪学校汤斌
教学目标蚕蛹是蚕的一身中又一种生命形态及其特点。
了解蚕茧是蚕一生变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培养学生对蚕茧的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自己动手抽丝。
重点对蚕蛹的观察和描述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抽丝
教学准备学生:蚕茧、小剪刀、手电筒、竹签
教师:热水、小碗
教学思路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打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应对拉丝方法做适当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入新课(分钟).上节我们学习了“可爱的蚕宝宝”知道蚕前一阶段的生长过程。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当蚕宝宝住进自己的新房以后,.猜测一下蚕宝宝的形状仍是原来的样子还是发生了变化。.既然大家的猜测不.一样,.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来看一看到底蚕宝宝变成什么样。.请大家用剪刀把蚕茧剪开进行观察。.蚕宝宝变样了没有.板书课题.学生思考回答(名学生)(分钟).学生讨论回答(分钟).学生想办法。讨论并回答(分钟).学生用剪刀剪开蚕茧观察(分钟).学生回答(分钟)
二、观察蚕蛹(分钟)既然蚕宝宝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变成了蛹。那请大家想一想这一节课重点研究了什么?板书蚕茧请大家把自己的蚕蛹放在比较安全的位置进行观察,讨论,小组长做好讨论记载准备发言。教师来回巡视做适当指导。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预以评定。请大家想一想蚕蛹和宝宝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蚕茧里面还有什么东西?蚕变成蛹以后是否还会变成其他的形状呢?教师小结。(是否变成其他形状是我们下一节要研究的内容。)请大家画一个蚕蛹。.生答:(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小组长记载。(分钟).学生汇报,并把蚕蛹放在实物投影上予以说明。(分钟).学生思考回答(分钟).学生观察回答(分钟).学生思考后回答(分钟)(分钟)
三、观察蚕茧(分钟).刚才我们对蚕蛹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蚕宝宝的房子我们还研究不.够,.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蚕宝宝的房子——蚕茧。(板书).请同.学们把一个完好的蚕茧放在桌子上进行观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观察,并要求汇报。(教师适当点拨应用眼手耳对于蚕茧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一下。).蚕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选一个蚕茧试把蚕丝抽下来。大家想容易吗?.请大家想办法怎样使蚕茧变得容易抽丝?.指导学生抽丝。(点明蚕丝是极细的纤维容易断,请大家小心地绕在木板上。看谁的断头少。)..学生观察蚕茧。(注意应用各种器官)(分钟).学生交流回答(分钟).思考回答(分钟).生答.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指导。(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抽丝(分钟)
四、拓展延伸(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讨论蚕丝制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学生归纳。.学生讨论。(如有时间请学生回答,.如没有时间做为课外讨论)
小学科学三下年级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四课时蚕的生命周期
陶庄镇中心小学杨玲燕
一、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对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等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用蚕的一生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并且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观察、描述和记录。
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内容
三、材料准备
学生对蚕宝宝一生所作的记录。教学课件。
篇5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单词卡、游戏用的玩偶、介绍朋友的文章(要求学生能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一、教材理解运用的反思
依据本课内容、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学习五个形容词friendly honest hardworking careless 和lazy。
2、运用句型What's she like? She is……
本节课我确定的任务话题是谈论朋友,针对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材料中出现的句子Tell me about your friend. What's her name? Her name is …以及Look, my friend is here .学生以前学习过,这些句子只在谈论朋友的交际中和介绍朋友的小文章中使用,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句型。这样设计的结果是,课堂上出现了三个意想不到的局面;
1、学生在使用这三个句型时候,十分得心应手。
2、这三个句型,没有加重课堂的运行权重,课堂运行自然和谐,时间充分。
3、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是有侧重点,条理清晰。
二、课程理解的反思
课标中提到要整体设计目标,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设计这节课时我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整节课我以成龙为范例,以谈论朋友为主线,通过介绍成龙的名字、外貌和言行,引导学生用What's his name? What's he like? 句型逐步谈论自己朋友的名字、外貌和性格特点,句中学词,由句到篇,由易到难,以旧带新,循序渐进。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重点句型为主线,围绕谈论朋友这一话题进行的,并最终为形成介绍朋友的文章做铺垫。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体验、实践、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反思
对于新词的讲授,我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来设计教法和学法的。让学生通过阅读成龙的语录体会honest的含义,正直,诚实,率真,可敬,然后再去所给的人物中寻找符合honest这一性格的人,最后落实到谈论自己的朋友是否也有honest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感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运用语言,学以致用。而且这种创作性的使用语言要比机械性的重复记忆效果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课上我没有过多地强调重点句型What's he like?的汉意,主要引导孩子在谈论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时运用这个句型。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语言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知道语言的应用性,给这节课也增添了许多活力。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化的活动,考虑到学习者由于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效果,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我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留了两个作业:一个是完成介绍朋友的小短文的书写,一个是运用本课重点句型谈论朋友的个性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喜好任选其一。我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这样每个学生才都会有所收益。
四、整体感悟和领会
虽然课上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可通过这次活动的锻炼和磨砺,我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有了更深入地体会,触摸到了课改的精髓。课堂上老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学会退居幕后,把更多的表演机会留给学生。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高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思维动起来,在实践的撞击中理解和感悟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正所谓“活学活用”。而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这些“导演”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会挑选和任用“演员”。难的问题留给有精力的能力强的学生,简单的任务留给能力稍差的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教材就如同是剧本,“导演”们不仅要理解剧本,用好剧本,更要会改编和创编剧本。
通过这一节课的讲授充分展示了我个人的语言面貌和课堂调控能力,但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如课上训练学生听力的时间少,介绍朋友的例文时如果用听音选词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就更好了。每学完一个新词让学生运用新词来描述自己的朋友时,由于英语沟通的障碍,学生难以理解,不明白老师要求他们干什么,这时正确的示范很重要。授课时如果我能运用好表情、手势、眼神、语言及时给学生做个介绍朋友的范例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五、经验提升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是影响课堂成败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更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熟练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
多媒体技术和探究式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多媒体技术和探究式教学整合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我相信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探究式教学整合的研究,必将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燕 数学教学中如何用好计算机 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第2期
篇6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度较大.
释疑解难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3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为1的情况.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①已知有一角相等时,可选择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②已知有二边对应成比例时,可选择判定定理2与判定定理3;③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时,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判定,如果不能,再考虑用判定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来判定.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作用:①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②间接证明角相等、线段域比例;③间接地为计算线段的长度及角的大小创造条件.
(4)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①平行型:如图1,“A”型即公共角对的边平行,“×”型即对顶角对的边平行,都可推出两个三角形相似;②相交线型:如图2,公共角对的边不平行,即相交或延长线相交或对顶角所对边延长相交.图中几种情况只要配上一对角相等,或夹公共角(或对顶角)的两边成比例,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
[讲解新课]
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
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习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三个公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等于1的情况,教学时可先指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新的命题,如:
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SAS、ASA(AAS)、SSS、HL.
问: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
答:“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
问: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
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强调:(1)学生在回答中,如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启发、引导、纠正.
(2)用类比方法找出的新命题一定要加以证明.
如图5-53,在ABC和中,,.
问:ABC和是否相似?
分析:可采用问答式以启发学生了解证明方法.
问: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答:①三角形的定义,②上一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问:根据本命题条件,探讨时应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答:预备定理,因为用定义条件明显不够.
问: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出怎样的图形?
答:或.
问:应如何添加辅助线,才能构造出上一问的图形?
此问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领学生共同探讨,注意告诉学生作辅助线一定要合理.
(1)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过D作DE∥BC交AC于E.
“作相似.证全等”.
(2)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上,截取,在边AC(或延长线上)截取AE=,连结DE,“作全等,证相似”.
(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或延长线”的情况)
虽然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但通过刚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
∽.
例1已知和中,,,.
求证:∽.
此例题是判定定理的直拉应用,应使学生熟练掌握.
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5-54,在中,CD是斜边上的高.
求证:∽∽.
该例题很重要,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掌握判定定理1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可以直接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教材上排了黑体字,所以可以当作定理直接使用.
即∽∽.
[小结]
1判定定理1的引出及证明思路与方法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辅助线作法的思路.
篇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篇8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篇9
(2)
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对有关信息进行归纳;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鉴别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理解学习化学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对几种常见化肥的签别。
教学难点: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对几种常见化肥的鉴别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演示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
2、实验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反馈
完成下列化学式的书写:
硫酸铵
小苏打
稀硝酸
稀盐酸
硫酸钾
硝酸银
氯化铵
氢氧化钡
氯化钡
氯化钾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不断反复强化,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看到依旧有个别同学书写出现错误。
2、新知学习
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下正常农作物生长的样子,之后呈现生长出现问题的农作物,通过对比,提出问题,对于长势有问题的农作物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
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常见化肥的鉴别方法和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书中80页关于化肥的知识,完成学练卷中的相应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理解主要的化学肥料有氮肥磷肥和钾肥,氮肥就是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磷肥就是含有磷元素的物质,钾肥就是含有钾元素的物质,复合肥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物质,在课堂中进行小试牛刀的检测,给这些物质分类,组内可以相互讨论。
3、实验探究
接下来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向学生出示这样的一张图片,给出这种农作物的症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应肥料的作用,能够说出这种农作物是缺少氮肥,进而向学生介绍氮肥的知识。然后,介绍几种常见的氮肥,请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提出,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叫铵态氮肥,那么铵态氮肥在使用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
1、铵盐化肥不可以暴晒
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氢铵,让学生问一问它的味道,学生能够闻到有一股刺激性气味,通过给碳酸氢铵固体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滴有酚酞的棉花球变红,证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有氨气生成,写出相应的方程式,说明,铵盐暴晒后会有失效。
2、施用铵盐时不要和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向研钵中加入硝酸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进行研磨,学生问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那么这种气体是什么,学生能够猜测出来是氨气,但又不确定,因此,学生开始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气体,由于之前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有所启发,学生最后验证出这种气体就是氨气,完成方程式后,总结出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物质共用,否则会失效。
实验之后,继续出示图片,找出解决农作物生长不好的原因,介绍磷肥和钾肥。最后,根据学生最三种肥料的学习,对这三种肥料进行鉴别。
4、课堂反馈
篇10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水,并解决净水过程中有关的简单化学问题。
2.实验探究:用过滤法净化水的过程。
四、教学工具
烧杯、滤纸、漏斗、铁架台、自来水、污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哪些是天然水?天然水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你随时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的呢?
本节我们一起学习了水的净化方法,它给我们的生活实际带来许多好处,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没有经过净化是不能饮用的。同时,生活中我们也应避免盲目去追求所谓的纯净水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更加科学地、卫生地去饮用水。
二、进入新知
1、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阅读书上图,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
活动与探究
2、观察现象,比较二杯水的清澈程度
现
象
结
论
自
然
水
加明矾静置的水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到底部。
[结论]:明矾具有凝聚作用,加入水中能产生沉淀物Al(OH)3,AI(OH)3是一种胶状物,能够吸附杂质。
净水方法:
1.
沉淀
2.过滤
老师示范:过滤操作,
过滤操作要规范,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折叠的角度与漏斗内壁紧贴,用水润湿不能留有气泡,避免滤液沿缝隙渗入,使过滤不完全。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必须低于漏斗的边缘,避免滤液滥出;
二是倾倒液体时,要注意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避免滤液高出滤纸边缘,使过滤不完全;
三靠:一、是漏斗下端紧碰承接的烧杯内壁,避免液体飞溅;
二、是玻璃棒紧碰滤纸(三层)一边,避免玻璃棒的压力擢破滤纸;
三、是过滤液倾倒时烧杯口紧挨玻棒,液体沿玻棒流下,防止液体飞溅。
视频展示:过滤实验
3、组织讨论:
(1)、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用海绵,纱布等……
(3)、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中,经过了吸附、沉淀、过滤后,浑浊的水变清澈了,但是这澄清的水是纯净水吗?
不是。水中可能溶有一些可溶性杂质。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检验。
硬水: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区别硬水与软水的常用方法:加入肥皂水,起浮渣的为硬水;易起泡沫的为软水。
介绍硬水的使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便与麻烦。
硬水软化的办法:1.生活用:
煮沸
2.实验室:
蒸馏
6、[实验3-4]。
重点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引出简易装置。
[讨论]
为什么在圆底烧瓶中要加碎瓷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净水法是过滤。过滤,不但在水的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它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比如我们需要把可溶性物质与不溶性物质分开等等。
三、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方法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净水的方法一般有吸附、沉淀、过滤及蒸馏等方法。
3.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生浮渣;硬水通过煮沸、蒸馏等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为软水。
4.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但得到的水不是纯水。但可以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四、评估习题
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沉淀法
B.吸附法
C.过滤法
D.蒸馏法
2.在你们“探究活动实验”中,过滤操作时,为什么倾倒液体时,要时时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五、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一般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
篇11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够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也可以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针对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可以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提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数的组成,比如“25是由2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6个十和几个一组成62”等,启发学生思考,再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小熊哥哥摘了多少根玉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你再摘8根就和我一样多了”是什么意思,再独立解答。
四、拓展延伸
小美和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拍了双人照,一共拍了20张,班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0+1=21(个)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一第6、7题。
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复习整理的过程。
教学反思
篇12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一、导入:出示课件,分类。
小明买练习本花了3.2元,小亮买练习本花了0.8元,小明买作业本的钱是小亮的几倍?
3.2÷0.8
如果小明帮班级买了16本作业本,小亮为班级买了64本,小明买作业本是小亮的几分之几?
16/64
小亮买4本,小明买1本,他们买的作业本数之比的比值是几?
4:
1=4/1=4
你用到了什么知识?
二、新授
1、学生回答小数除法,引出商不变性质;学生回答约分,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件。
问题:我们以前学习过: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相当于比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相当于比的.....。,按照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会不会也有一个类似于它们的性质,请同桌讨论猜想一下它的内容。
板书猜想结果和课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验证两个整数比。出示课件
对不对呢?我们需要验证一下。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验证这句话是否正确?我们先从同时乘开始验证。
同时乘的验证:(1)相同的数(2)乘0行不行?(3)还有其它情况吗?
同时除以的验证:(1)相同的数(2)除以0行不行?(3)还有其它情况吗?
学生汇报结论。
我们先来验证:用6:8同时乘相同的数,得到新比。你们认为这个验证完整吗?为什么?对,重点是验证比值变了吗?我们验证了吗?所以这里写等号合适吗?原来比的比值是?新比的比值是?是相等的。我们现在能说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成立吗?
学生补充乘0、乘分数、小数的情况。现在能说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成立吗?总结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按照这种方法,同学们能完整的叙述同时除以的验证过程吗?同组的同学同时除以一个整数、小数或分数、还有0几方面。
比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出示视频,引出问题
3、为什么要化简比
出示课件
(1)、谁能快速找出哪杯柠檬水最酸。
(2)、A杯为什么不能确定?
(3)、换个方式,谁能快速找出哪杯柠檬水最酸
像这样前项、后项都是整数,并且互质的比,叫最简单整数比。
练习:判断三个比是否是最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整数比,最简单整数比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巩固: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巩固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的比
1、如果你让你挑选联合国旗,小的你会选谁?大的呢?为什么?
2、能不能从宽与长的比这个角度发现规律?
3、比不同,旗的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解决单位不同情况下的化简比的方法。
学生分组探究、板书四种化简比的过程。
四、知识延伸:黄金比
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这是我们的国旗。我收集了几种不同场合下国旗的尺寸。它们的比也是2:3。象这样不同情况下化简比的方法是我们下节课的研究重点。实际上,它们在制作时都使用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比。出示课件。
师小结: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在生活中有很多符合黄金比的事物都比较美观。
这辆小轿车的外观有一处就采用了黄金比的概念设计的,你发现了吗?这几张照片里,你找到了黄金比吗?它采用的是九宫格构图法。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就可以了。以后照相,再没有人敢说你是业余水平了。你知道妈妈为什么喜欢穿高更鞋吗?让我们从图中找出答案。你能用黄金比的知识来解释吗?从肚脐到地面的长占身高的三分之二,体型更完美。
五、总结:
关于黄金比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继续收集,交流。
篇13
那么,如何确定小学数学课程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数学思维,如何以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又如何按照教学设计来进行课堂实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本文以小学数学六年级《扇形》一课为例,系统展现了如何明确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思维能力,如何设计与完善教学问题,如何组织教学任务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扇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相关内容的调整,“扇形”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扇形的内容是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基础,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学习的,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学好扇形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节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图1)。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首先呈现了名称中含有“扇”的物体,引出问题:什么是扇形?然后结合图示,以直接介绍的方式,把扇形这个数学名词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台湾部编版的教材则是在介绍“弧”“扇形”“圆心角”等术语的含义以后,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弧长或圆心角的计算。通过对几个版本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考虑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扇形,通过圆和扇形之间的转化关系来促使学生掌握扇形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已经掌握了角的度量,比较熟悉平角、直角等知识。在六年级(上)第五单元里已经认识了圆,学会了用圆规画圆,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图2中涂色的部分,哪些是扇形?
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都了解扇形会有“两条直的边,一条弯的边”,说明学生对于扇形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扇形的认识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极少数学生能感觉到扇形与圆心角和半径相关,而扇形的大小与半径和圆心角怎么相关,学生全然不知。
(三)设计思想
在“扇形”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扇形”的物品,然后直接介绍“扇形”“弧”“圆心角”等术语的含义。《几何原本》中这样定义扇形:由顶点在圆心的角的两条半径和这两条半径所截一段圆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但是如果这样按照定义直接介绍扇形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扇形和所在圆的关系更是难以理解,学生也不知道扇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因此,在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遵循从猜测、探究、验证、结论到应用的规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出扇形的概念与特点,我们设计三步探究活动来突破难点。活动一:通过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关于扇形灌溉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圆规画出扇形,初步感知扇形的特点。活动二:求出扇形相关的面积,理解扇形与所在圆、圆心角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活动三: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扇形的定义和各组成部分。
三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地利用扇形和圆的关系来探究扇形,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扇形的定义,能够计算一些简单的扇形相关的面积。
思维能力:能够利用扇形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够自主探究发现扇形的定义和扇形与所在圆、圆心角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能了解推理问题的一种思路,即猜测、探究、验证、结论、应用;理解“化归”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感悟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计算简单扇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探究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并能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三)教学实施
1.情境引入,问题准备
师: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喷灌装置(如图3)吗?
生:见过。
师: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种喷灌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生:那个喷嘴转的时候,水就浇灌,喷嘴转多少度,水就一直浇灌多少度。喷嘴浇过水的地方应该是个扇形。
师:很好,既然大家都见过类似的喷灌装置,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和喷灌有关的问题。
2.问题探究,自主发现
(1)初步感知扇形
师:某小区有一块草坪(如图4),现在B点处安装一种喷灌装置,喷头可旋转120°,最远喷射距离为10米。哪些地方还需要人工浇灌,请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图中哪些地方是自动浇灌,哪些地方是需要人工浇灌的?
生:喷射距离为10米,就先在将圆规两脚的距离量成AB那么长,然后以B点为圆心画个大圆,图中在圆里的部分是自动浇灌的,剩下的是人工浇灌的,就涂成阴影。
(2)理解扇形与圆的关系
师:你们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赶快把你的思路写下来。
学生交流汇报。
生:阴影部分面积=梯形面积-扇形面积师:你们是怎么求出扇形面积的?
生:扇形这个角是120°,是圆360°的1/3,所以扇形的面积就占所在圆的面积的1/3(如图6)。
师:那大家说说扇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出示半径不同、圆心角相同的扇形和半径相同、圆心角不同的扇形。
学生讨论汇报。
(3)认识扇形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新的图形——扇形。谁来准确描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扇形,或者说扇形有哪些特点?
学生汇报交流,认识各部分名称。
教师板书:扇形、弧、半径、圆心角。
3.观察比较,联系巩固
师:请判断,图7中的阴影部分是不是扇形?
学生汇报总结。
师:求图8扇形的面积。
生:扇形的圆心角是60°,占所在圆的1/6,所以这个扇形的面积是所在圆的1/6,所以扇形的面积=3.14×6×6÷6=18.84。
4.拓展提高,解决问题
师:你能求出图9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生:用大扇形的面积减去小扇形的面积。或者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再除以4。
5.课堂小结,感知收获
师:同学们,这堂课大家觉得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扇形,扇形是由顶点在圆心的角的两条半径和这两条半径所截一段圆弧围成的图形。扇形有半径、圆心角和弧。
生:我们还知道了利用扇形的圆心角占所在大圆的几分之几来求扇形的面积。
师:很好,大家收获了这些知识,还有其他的吗?我们是怎么研究扇形的?
生:我们就是先画图,然后比较扇形和所在圆的圆心角,在求扇形面积的时候,都去找圆心角,看它和所在圆的关系。
师:总结一下同学们刚刚说的,在今天的扇形的研究过程中,动手画图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确实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联系旧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把不会的知识转化成之前学习或研究过的知识。那么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习的开心吗?
生:开心!因为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
师:数学知识很有趣,他们之间的联系很有规律,只要去探究,就会有发现。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落实为依据进行设计和实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探究观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当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正确评价与引导。学生利用圆规画图,找出扇形和所在圆之间的关系。
练习拓展:在学生做练习拓展题目时,巡视指导,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现场生成,捕捉到良好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听取他人意见或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新知进行再思考、再创造。
课后交流: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后交流,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推理、化归等数学思想的体悟和收获。
思维能力教学一学年前后测对比试验结果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四所小学的四个班级参与实验,两个为实验班,两个为对照班。实验班实施为期一年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讲授式进行教学。为排除前测中各班级的瑞文成绩差异性对结果的影响,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前测与后测的瑞文成绩进行处理。首先使用K-S检验验证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的正态分布性,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瑞文成绩的K-S检验结果表明,这四组成绩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性(Sig>0.05),且这四组成绩间没有关系,相互独立,可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瑞文量表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测时,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瑞文成绩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96,Sig>0.05);经过一个学年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瑞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F=2.63,Sig<0.05)。
虽然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在差异,但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排除这种差异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前测两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后测时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且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处理因素(即思维能力教学)的影响,学生的推理能力比常规的讲授式教学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