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设施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设施设计

篇1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社区等公共空间的基本服务设备,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环境设计产品,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公共设施是给予公众市民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是体现现代城市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尺”,是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好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安全。要求就是在公共设施中的建筑中圆角化为钝角,避免尖锐利角出现在公共设施中。例如作为设置与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进行修改调整,特别是儿童,因为儿童天生爱玩耍嬉戏,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以儿童的身高作为一个尺度,低于此高度的公共设施必须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和形态的安全性。这就是公共设施必须考虑的安全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通常情况下,公共休息区内,或是在公共座椅旁边设置垃圾桶,而垃圾桶的数量应该是和座椅的数量是相对的。垃圾桶太多会造成浪费,太少会造成行人随地乱扔。再比如说健身设施周围应设置相对的照明设施,起到人群使用的作用。因缺乏引导性、安全性和交互性,在晚上的使用率就比较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匹配的关系,而这种匹配的关系就是系统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易用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东西好用,它能明确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原则性问题,例如一个公交车站牌,既要让人们清楚明确的看到是公交站,又要把各路公交路线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加直观的看出来他们应该乘坐哪路公交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就是公共设施设计中的易用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公共设施所设计的不管是造型还是实用方面都有它独特的一面,跟其他设计有所不同,有更先进的地方。例如人的个性化,与大众化的东西不同,但功能大致一样。还有就是应该考虑这所公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对同样的设施提供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使它更好的与环境场所融合。

审美性原则:公共设施设计的审美性是不可小视的,毕竟,一个公园的公共设施齐全美观了,它就会更加好看漂亮,这样不仅可以使使用者增加实用的频率,还能使使用者更加的爱护和珍惜,增强使用者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参与性。文明的公共环境同样也应该是美的公共环境

公平性原则:公共设施强调参与均等和使用公平,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它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家都是公平平等的使用。公平性原则在设计中被表现为普通设计原则和广泛设计原则,在我国则较多表现为无障碍设计。对儿童、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和女性人群有特殊的关照。

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分为功能舒适度和材料合理。功能舒适度是指公共设施单体在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不宜诱使使用者赋予其他功能。材料合理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的造价应与民众的普片收入形成正比,优先考虑实用那些价格低廉、加工比较简单但又耐久实用的材料,避免通过堆积昂贵材料的办法取得炫耀性的视觉效果。这两个方面就总的体现了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母亲地球在一天一天的衰老,保护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以环保也称为每个人心中的理念。在设计中,倡导“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三个原则就是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它所要求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设施结构、生产工艺、设施的实用和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

3 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在公园对公共设施设计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为公共设施设计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同时新产品的发明也带动了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的开发。公共设施设计已从传统意义单一的几种产品向多品种、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每一次的科技技术进步都给世界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设计领域更是如此,公共设施设计也是伴随着一场一场的变革而不断的向前发展的。更加进一步的向智能化迈进,并且技术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变成了现实。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带动了自助系统的兴起。

人性化:以人为本是工业化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不管为人提供设计的出发点。都要考虑以人为本。而人性化的设计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实用安全、功能明确和方便。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提供有效的服务,省时、省力的设计,将是今后公共设施设计发展方向之一,使用者不但可以有效的使用,同时在设计上避免使用者粗心或者是错误操作而受到伤害。

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工业化是工业设计产生和存在发展的必然条件,现代公共设施设计的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趋势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降低成本考虑;生态环保考虑;时代性考虑。

艺术化和景观化:现代公共设施设计不单单只是孤立单一化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融入环境的整体设计之中,越来越重视单一产品设计后的规划与组合,每一件产品设计也不仅限于一种形态与色彩,而是形成一个系列。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公共设施设计不管是在城市中或者是在公园建设中都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一面。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也在不断走向完善,向着多元化、专业化、人性化、环保化、艺术化、景观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公园更加的美丽,使使用者使用的更加舒适安全。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舒适的设备。能使人们放松心情去享受、去感受。它是最贴近社会,方便群众,让广大的群众都能参与进来,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广大人们群众的乐园,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也是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与民,惠及于民,真正实现民有民管民享民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都伟.公共设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

[2] 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

[3] 李明,胡迅.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2

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设备,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它作为现代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建设关系着城市的经济与发展。信阳位列全国十大魅力茶乡,毛尖茶早已成为信阳旅游发展的四大品牌之一,信阳之美,美在山水,美在茶乡[1]。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信阳市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五规合一”的发展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基于城市宏观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传承的需要,茶文化视域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势在必行。

一、信阳市公共设施设计现状

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信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7%,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3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但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信阳与国内、省内多数城市类似,存在严重的城市特色弱化的问题。以公共设施为例,目前,信阳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中功能基本合理、制作相对简单、材料比较单一、外观表现力不足,这种缺乏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在不同的城市间不断地复制,在各地形成了设计风格相对统一的城市印象[2]。考察中发现,在茶产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及周边各县,公共设施的设置也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茶文化符号,个别与茶文化相关的城市小品的设置也只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视觉点缀。

二、茶文化介入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城市环境交互的重要媒介。由于其公共性及历史性的特征,使其承载了传播本土文化的责任,其形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人文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注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规划建设一批主题鲜明、本土风情浓郁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原城镇风貌”。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在提升城市视觉形象、明确城市主题、塑造城市特色、展示城市服务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伴随着信阳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茶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信阳茶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信阳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塑造“山水茶乡、生态信阳”的总体城市形象。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也明确提出,要依托我省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及其他人文资源,开发信阳毛尖等传统茶文化形态,持续提升中原茶文化的影响力。继续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打造系列融合茶等相关文化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由此可见,作为信阳市乃至河南省的一张名片,信阳茶在承载与发扬本土文化方面将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职责。自1992年开始,信阳茶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除了带来喜人的经济效益之外,茶叶节早已成为信阳城市宣传并让信阳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伴随着信阳茶叶节(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信阳打造旅游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信阳市在201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80万人次,旅游产业快速增长。面对这一系列的数据,信阳市提出要突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的发展策略,而城市公共设施正属于城市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信阳市尤其是茶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具有茶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一方面符合了当地政府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推动茶产业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颇有价值。

三、基于信阳茶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设计创新策略

(一)因地制宜,打造公共设施区域化的服务特色

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信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曾连续八年入选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此外,在“美丽信阳.休闲茶都”到“山水信阳,休闲茶都”的系列城市形象宣传片中,茶文化始终作为信阳城市推广的关键要素。基于信阳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形成具有区域服务特色的公共设施设计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生态环境方面:城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所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遵循自然发展的趋势,与自然和谐相处。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使得城市居民有了更强烈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各种资源亦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信阳日照充足,山、水、矿产等资源丰富,太阳能、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生态能源在公共设施中能得以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的新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一方面能大大地减少城市建设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伤害,在城市发展、公共设施建设、自然保护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有效整合,保证了城市、社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②功能形态方面:信阳是岗川相间的阶梯地貌,周边群山环绕。同时地处淮河上游,河流众多,降雨丰沛。季节气候明显,又兼有山地气候特点。因此户外公共设施,尤其是具有遮蔽功能的设施应更多考虑遮阳、挡风、避雨的需求。比如整体结构的遮蔽性要求偏高、顶棚应利于排水、休息设施应选择防潮、防锈、易干的材料等。③色彩方面:众所周知,我国各民族有明确的色彩使用偏爱与禁忌,信阳市常驻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居住,其中以回族人口相对较多,部分片区的少数民族住户相对集中。古人云:“入乡问禁,入境随俗”,在针对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区域的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的色彩选择与搭配是对当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尊重,同时能有效地推动该地区特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使更直观地展示出城市的文化特色。除此之外,在推广信阳茶文化背景下,毛尖绿、信阳红等相关色彩也可以作为公共设施外观色彩设计的视觉要素。

(二)坚持文化传承,在公共设施设计中体现茶文化理念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括茶道、茶德、茶学等文化特征,长久以来中国人以茶代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礼仪[4]。信阳茶亦不例外,信阳茶源于西周,盛于明清,历史悠久。信阳毛尖外观细嫩,叶底嫩绿,汤色明净,外形细、直、圆、光而多毫,极具特色,(如图2)所示。早在1915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就因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等品质,被授予茶叶金质奖章。在信阳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众多的茶文化形态,如有关信阳茶的神话传说、饮茶制茶文化、信阳茶歌、茶社文化等。在信阳毛尖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信阳大力开展旅游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推动信阳的“中国茶都”形象建设、大力弘扬茶文化、规划茶城市,就变得至关重要。基于茶文化理念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对信阳茶文化的进一步渲染,对确立以文化创造价值的茶叶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在产品设计中要把丰富的信阳茶文化形态、视觉符号等翻译成具有现代风格的设计语言,通过观察与描绘、再现与创新、印象与联想等方法,加以设计实践。并从符号经济、符号产品设计战略等方面展开,把握茶文化思想的精髓,把文化元素的视觉化符号运用到公共设施的再设计中来,实现茶文化的良好承传。坚持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是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信阳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中提出了全面开展城市设计,着力构建山水相间、生态宜居、具有文化内涵与品质的空间格局和城市风貌的要求。蕴含着城市人文风貌的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以及营造城市的归属感效果显著,同时也扩大了信阳市茶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着眼全局,塑造区域公共设施的整体形象

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健康、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之一。在特色化街区的形成过程中,公共设施的形象需要与城市、街区的形象规划密切联系起来,形成更具整体形象的城市设计[5]。(图3)所示是开封市内部分街区的公共设施设置,众所周知,开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内公共设施设置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古城的面貌特征。而从工业设计的理念来讲,就要求设计者从产品系统观的角度出发,着眼全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6]。视觉形象方面,需考虑该街区的文化背景、建筑特色、空间划分等特征,将公共设施的设计介入城市、街区整体形态的设计之中。在设计中着眼系统整体,采用从系统到局部再到系统的方法,统一规划,以保证街区视觉形象的整体性;服务功能方面,则需要依据该街区的整体定位、居民活动的特点等因素,在充分的空间分析及用户研究后进行合理的公共设施类的产品设计,并依据街区体量的大小投放合适密度的各类公共设施,如垃圾桶、路灯、休息设施等产品。在保证共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政府投放成本与居民对公共设施满意度之间的平衡,打造更宜居并有温度的街区形象。此外,对地处茶山上或者茶山附近的居民生活区和旅游区的公共设施设计而言,首先应从整体生态环境、视觉环境的全局上考虑公共设施产品的系统设计;其次,在产品种类、数量、功能特征等方面,也应从能提供更专业的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公共设施的设计与设置。信阳文化形态丰富,除了信阳茶文化之外,信阳民歌、潢川皮影、光山花鼓戏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阳及周边地区有较高的影响力,信阳商城的花伞舞也是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在推进旅游升级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是形成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构成城市、街区视觉形象的重要元素,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形象能够显现出该区域的文化特质,亦能体现出该区域的公共服务特色。同时,在塑造具有特色的整体形象过程中,也能够有效避免与其他区域形象的雷同。

四、总结

公共设施是服务于居民在城市生活的功能性产品,同时,作为城市形象中的关键要素公共设施在推动城市文化传承方面有其独到的功能。一直以来,国内各城市之间公共设施的设计具有广泛的同质化现象,但近些年随着地域差异关注度的提高,不同地区的同类公共设施的形态与功能的差异化设计也逐渐体现。以茶文化为特征的信阳市公共设施设计与设置,能够充分体现信阳市茶文化特色,而相关的设计研究对于塑造信阳“山水茶乡”的城市形象价值非凡。在信阳全市尤其是茶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基于茶文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一方面满足了信阳市“十三五”规划中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发展高起点旅游业的要求下,有茶文化内涵的公共设施能积极引导游客关注并深入地了解信阳的茶文化,对信阳茶的品牌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并能进一步扩大信阳市、信阳茶、信阳山水的整体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茹存光.信阳茶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J].农业考古,2013(05):25-27;

[2]方敏.基于本土元素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构建研究[J].设计,2015(9):78-79;

[3]任新宇,关惠元.生态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思考[J].生态经济,2015(10)189-193;

[4]张赟.茶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3):269-270;

篇3

1.设计性要素。设计性要素主要包含了设施的功能,颜色,结构,材质及工艺等多种要素。首要的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决定了设施的实用价值。其次的颜色和结构要素,承载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美术概念。富于艺术感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设施往往更能获人青睐。最后的材质及工艺要素则满足了设施对于安全性,耐用性的要求,同时也对设施的量产化给予了支持。

2.技术性要素。技术性要素是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强大支撑。不同于高校常规设计,农业实验站往往能获得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诸如新能源,新材质,互联网新技术等都比普通高校更加容易导入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例如通过光伏农业一体化供电的技术为农业园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电力支持,既完成了农业项目的研究,又避免了研究成果的浪费,自产自销,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地理环境要素。公共设施设计要因地制宜,这一点在高校农业实验站显得尤为突出。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自然需求,不同的农业技术也有着相应的环境条件。有的要求采光,有的要求风力等等。对此,公共设施设计应从避免对相关农业实验产生影响的方面入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避光避风沙等可能产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考量。

4.其他要素。多为经济及政策方面的要素。公共设施设计不是空想,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条件进行构建。设计师在详细掌握实验站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多方了解政府农业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期在获取最大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为农业实验站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

如果说前文论述的种种设计要素相当于“砖瓦” ,那么若想砌一面墙乃至造一间房,就需要相应的设计理念。遵循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往往有利于设计师裨补阙漏,避免因忽视某些环节而造成设计方案失败的局面。

1.功能性理念。前文所述,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同理,功能性理念也在设计理念中占据着同等地位。功能性是公共设施存在的意义[1],没有功能性的产品也就无从称之为公共设施。实现这一理念,旨在于设施中体现其可识别度及可操作性。比如实用性的椅子,在考虑到美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它的功能,不能因为刻意添加所谓的“艺术设计”而模糊了设施功能性,导致用户的迷茫。另外,在农业科技的引入上也应有所斟酌,即便是融合了高新科技的设施,也应有可被大众接受的可操作性,不然无论构想如何天马行空,没人会用的设施也不过是一堆废品。

2.可行性理念。可行性理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要的是安全性能。保护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设计师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课题,也是可行性理念最重要的部分。不管是材质,尺寸,安置地点还是操作实践,无论哪个环节的安全性无法保障,设计方案的都将被彻底否决。其二是承前文所述的可操作性,使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设施是否可以在大众当中推行,这需要广泛的调研与测试结果作为支撑。最后是实现设计所需的物料条件,考虑到实验站面积往往较大,需要从成本、量产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获得最为经济实用的可行方案。如果要求资源过于脱离实际,难免会沦为空中楼阁。

3.生态性理念。作为农业实验站,同时作为高校的农业人才培育基地,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应该着眼于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在选材,制造过程,投放使用等环节中都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例如选用可降解材料,使用绿色能源,生态废料循环利用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为公共设施采用整套的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艺术风格,使整个园区富于整体性,成为学校,乃至地区的文化名片。

4.艺术性理念。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感、时尚感。这是大部分公共设施设计所遵循的普遍原则。主要通过色彩,明暗的对比以及结构,造型的韵律突出产品的设计感。

三、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未来展望

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水平的进步,公共设施的概念和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2]。限于国情,我国近年来才逐步兴起各种农业园区及实验站,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更多功能。作为高校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比如结合现在已初具规模的农业自动化,高校农业实验站的公共设施必将在未来为农业人才储备提供更多便利的功能。

2.更加生态。生态技术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将促使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向着更加生态的方向前进。智慧环境的建设以及精准化的管理,将使农业实验站更好的转向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引领的资源化能源化发展模式。

篇4

二、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象征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所谓象征性语义,是指产品所表达出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设计师赋予的,也可以是使用者自己定义的,还可以是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到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的关系,并仔细斟酌各个地区文化特色与象征性语义在设计中的共鸣,运用灵活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设计再创造。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不仅是行人和车辆的照明系统,更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唐风”地域特色。其造型可分为三段式,顶部为主要发光的灯具,中部为悬挂广告的灯柱,底部为石材基座。大唐芙蓉园周边的灯具造型在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主要由三盏灯组成,形成稳固的三角式构图。左右两边为稍大一点的灯,其造型模仿宫灯的形状,是在宫灯的基础上经过简化细节、提炼线条变形之后设计出来的。在左右两盏灯的顶部设计了屋檐的符号造型,这一造型是在唐代建筑屋顶设计中发掘出来的,设计者将承载灯具的横梁做成弧度,檐处末端稍微抬高,从力学角度分析,这一设计方便了灯具的悬挂和更换,不至于使横梁容易折断。从视觉上来说,这一设计使得挂上左右两个灯具之后的路灯的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盈,其寓意也非常丰富。在“屋檐”符号造型的横梁下挂上灯具,让人联想到家,使人感觉温馨。曲江池公园的灯具,其顶部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屋顶的符号,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屋顶的形式,屹立在曲江公园大道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这些元素不仅在灯具设计中被大量运用,在雕塑设计上也经常用到。如,大雁塔北广场水景小品之一的《人和》雕塑作品,设计师将浓缩西安历史记忆的古钱通过抽象、变形、提炼等设计手法,使之成为现代广场上具体的可视符号,其外形提取了古钱币铜钱的基础造型,经过提炼和变形重组形成广场雕塑。圆这一造型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美好的期望,如阖家团圆、圆满等,而从哲学思想上来说,则是看待事物应当一分为二,不可片面。

2.文化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多角度融合下的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它表达人的需求,承载人的慰藉和希望,强调尊重人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历代灯具的设计都是当时地域文化元素的载体。我国古代的灯具形态优美,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现代灯具的设计也毫不逊色。大唐芙蓉园的人物造型皮影灯,以陕西凤翔的特色工艺皮影为载体,在其基础上辅以现代科技,皮影灯采用皮影戏中的传统宫廷人物造型,在契合大唐芙蓉园宫廷公园的主题之外,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和材料。这一灯具设计以玻璃作为基础材料,在其上彩绘出唐代宫廷人物造型,有侍女持灯、乐手吹箫、贵人游园等,姿态各异,形态优美。基座上安装大的照明灯,晚上能看到整个人物形象,在彩绘处安装小的彩灯,使夜晚人物形象更加清晰、逼真、生动。这一造型在白天是一组组可供人欣赏的雕塑,而在夜晚则变成具备照明功能的灯具,使人在游览大唐芙蓉园时被这一组组唐代人物环绕,仿若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则更加直观地融合了文化元素。如,主题喷泉两旁休憩区域的灯柱箱上都刻印着唐朝著名的诗词歌句,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设计不但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教育意义,将艺术与教育结合起来。

3.仿生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仿生是把人类或者动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重复、夸张、隐喻等一系列设计法则运用到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设计表现手法。仿生具体可分为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具象仿生是指直接把仿生对象的大部分或者明显特征运用到设计中,而抽象仿生是指把仿生对象的小部分或者提取鲜明的特征运用到设计中。如,大唐芙蓉园长回廊上的莲花灯,其采用了唐朝佛教文化盛行时期的圣物——莲花为基础造型,经过变形重组之后成为现代公园回廊上别具一格的灯具。这一灯具将莲花造型精简,不似之前花瓣重叠的莲花,而是简化为五片花瓣,并且花叶上下相连,似是两朵莲花组合起来一般,其涵义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人们在欣赏或者使用这些富有民族文化、历史特色的公共设施时,就会联想起唐朝盛世的文化景象,深刻体会到十三朝古都浓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二、城市公共设施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三、信息时代对设计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对产品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体验功能就成为未来产品的必要功能。

四、信息时代下公共设施发展趋势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仅仅把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更多注重“软件”的应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中国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在日本,人们可以看广告免费打公用电话,两家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日本全国设置10万部免费公用电话。据了解,在拨打这种免费公用电话时,用户首先拿下话筒拨打电话号码,之后液晶画面上会出现约15秒钟声像并茂的广告,广告结束后电话就会接通。如果你拨打的是固定电话,你可以免费通话9分钟;如果你拨打的是手机,则至多只能免费通话1分钟。这种理念无疑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值得借鉴。

五、结束语

在21世纪,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公共设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体验与互动的要求逐渐增强,设计的趋势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核心,创造有序、和谐、合理、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并且在设计中应用高科技元素,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使公共设施脱离摆设的定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同时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对城市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篇6

高校公共设施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种特殊的校园艺术品。对于宣扬校园文化,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公关设施主要有一下用途。

1.导视作用

以传达视觉信息为主的设施,包括道路标识、建筑物标识。主要形式有路牌、路标、宣传栏、广告招贴栏等。

2.卫生作用

以清洁卫生为目的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垃圾站、卫生间盥洗室等等。

3.休闲作用

以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有公共座椅、台桌、景观小品等。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

1.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

现今高校的校园环境越来越受到师生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校园环境是否协调统一直接影响对整个校园环境的评价。高校公共家具的外观造型设计也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一致,才能满足整体的统一性。虽然公共家具都是单独的个体,在局部环境中各自独立,承担各自的使用功能,但是在整体系统中,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即便单体家具设计构思新颖,创意独到,但如果不能与整体校园环境协调统一的话,依然是不成功的设计。

2.与校园文化发展相吻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校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不同高校推出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建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实习、设计及校园基础物质建设之外的一切校园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校内文体活动、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环境布局、美化等方面。高校公共家具在校园中是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例如宣传招贴栏,路标路牌,另外还有校园内的景观小品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载体,因此在高校公共家具设计时要符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特色。

3.与人性化设计相匹配

为了满足校园公共场所活动的不同需求,在进行设计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师生群体的需要,怎样使他们在使用中感到便利、安全、舒适是设计此类产品必要的考虑因素。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与单体设施的协调统一

整体环境协调与否关系到一个高校校园环境的规划程度水平高低,设计师在设计公共设施的单体时,第一应时刻注意与环境的整体协调性。例如对色彩的选择、材料的运用、纹样的处理等方面。其次设计方案应进行反复的比较推敲,以大环境树立全局观,但同时要注重细节的表达,也不可过于笼统粗糙。第三,在每一个不同的单体设计时都应具有统一表现的元素,即共性表现,以达到统一的目的,使局部的单体与全局的整体环境相融合,实现统一中有变化,个性中体现统一。

2.视觉化效果的协调统一

在现代化的高校校园中,视觉标示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因此在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配色和装饰时,必须注重视觉效果的完整度和统一性。首先,高校的校徽、校旗和校园文化等符号标识,应合理地体现在公共设施之中;其次,色彩是视觉系统中最易显现的元素,在选择配色方案时应尽量选取该校校园内的特相,同时要与周围环境相统一,与该地区地域特色相协调;第三,在设计时应注意将该设施与周围的景观设计风格相统一,不能过分跳跃突出,把握全局效果,这样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衬托校园整体环境。

3.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公共设施的功能与形式两者之间是一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公共设施产品应充分考虑二者之间这一基本关系,并将其充分融合。高校公共设施服务于校内师生,功能性必须得以充分体现,因此设计者在对单体设施或组合设施产品创作时,必须先了解该产品的主要用途和服务对象,在功能需求方面尽可能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体现功能使用的科学性。同时,在外形审美与视觉环境方面,形式美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当代高校对校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单调乏味的功能主义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设计师应尽可能多考虑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整体配色方案等形式美元素,使功能与形式完美协调,和谐统一。

篇7

1.1 地域文化及其符号

文化是指人类行为的模式,以及赋予这些行为意义的象征性结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它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特性, 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地域文化包含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社会层面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物质层面由该地域人们的饮食、建筑、服装、器物等构成,精神层面由该地域人们的风俗、礼仪、法律及宗教等构成,而社会层面的文化则由该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等构成。地域不同,该地域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如南方有南方的文化,北方有北方的文化,甚至在同一省内,不同的市县之间也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地域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的时候被提出来的。文化的地域特征是该文化存在的价值,所以地域性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不同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是与不同空间的地域特征、民族信仰和历史沿革紧密相连的,而不同地域的这些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又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生活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艺术精神和风格。

地域文化符号就是将传统图形、色彩、传统文艺、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这些地域文化现象, 转换成符号的形式作为一种信息传达。

1.2 地域文化对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

文化和设计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对于设计来说,文化上的增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同时设计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才能突显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特性,是公共设施在一个城市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其中一项基本条件。公共设施作为组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伴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城市活动的日益丰富而不断更新、延伸。公交车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面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交车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面的体现。

公共设施的内涵是象征价值,这种象征价值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心理和主观的活动,取决于当地的历史和地域文化。人们通过对公共设施所展现的形象、材料、寓意,感受城市对人文的关怀。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贯穿于其中形成的一条文化脉络,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内涵所在。公共设施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地域性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公交车亭在实现其使用功能和宜人性的基础上,应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其它公共设施一起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最好工具。

1.3 符号基础理论

设计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的使用和创造过程。地域文化的符号化是地域文化转向设计的重要一步,地域文化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在设计中使用。文化符号的选择是否合理和准确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功能语义的传达和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根据符号学相关理论,在设计中,设计符号不是虚幻的代号,而是有它实在的功能体现,设计符号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美学功能。实用功能就是可以利用设计符号来传达产品的文化,美学功能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产生不同于艺术作品的技术美。公交车亭公共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它的设计符号的要素是由形状、材质与色彩组成。而这些元素作为地域文化的外在层次,可以为我们在地域文化在公交车亭中的运用找到对应点。最终公交车亭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主要是如何把地域文化体现在公交车亭的材料构成、色彩运用、造型特征上,如何实现地域文化的转化和运用。

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设计准备工作,通过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恰当地将地域文化内涵表达在产品上。地域文化的运用首先是识别和提炼地域文化元素,然后再从地域文化元素中诠释和转化为文化和设计符号,再将转化出来的文化和设计符号运用到公交车亭的设计中。

二.地域文化在磐安工业园区公交车亭设计中的运用

磐安工业园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作为尖山镇的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内的公交车亭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户外设施,作为该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不仅应该具有其应有的实用功能,体现其工业园区的特征,更应该加强其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体现磐安工业园区的文化。

2.1 地域文化的提炼概括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 创造和演变的结果。磐安工业园区地域文化的提炼,就是识别初始文化对象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同地域文化相关的颜色,材料和形态等外层因素,功能,可用性和安全性等中间层因素,情感,文化意义和故事等内层因素,再从选中的文化对象中获取设计信息。

从浙江磐安工业园区所处的磐安县特别是尖山镇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整理和分析。磐安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它是中国舞龙的发源地,拥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迎龙虎大旗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龙灯,“赶茶场”,又称茶场庙会,是磐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事项(图一 龙虎大旗)。 “龙”的主题在磐安地区各种民俗文化中均有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象征着富贵,中华民族也一直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这种形象在磐安地区的民俗中,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是都反映了磐安地区人对力量的崇拜,和一种对美好的事物,对幸福的一种追求。作为全省最年轻、海拨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园区,磐安工业园区也应该借着“龙”的气势和愿景一飞九天,高速发展。

同时磐安地区存在大量的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玄武岩,而且这种岩土是这个台地的地基,是整个工业园区的基础,工业园区就座落在这2亿年前的玄武岩上。而且这种材料在其它的地方很少见,该地存在着大量的有这种材料搭建而成的民居和田基,该地区的人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一代代繁衍,也形成了一种和这种地质难以分离的文化。对这个地方的崇“龙”文化与地理特质进行提炼,去对它们整体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典型特征和文化符号作为磐安工业园区的地域文化符号。同时,玄武岩可以作为该地区一种独有的文化载体,可以和“龙”这种元素一起来代表磐安地区的文化符号。

2.2 地域文化的符号转化

为便于把代表磐安地域文化的“龙”元素用于公交车亭的设计中,依据磐安地区龙文化中“龙”的形象,结合中国的龙形象,进行整体的分析,获悉从商周开始,龙的形象一直与卷曲状出现。不论是会意古文形体兼象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字中的龙,甚至繁体字“龍”的形体中,都包含有“S”形。磐安地区的龙形象中,龙的形态也具有这种趋势,通过抽象化处理,提炼出其“S”形的形态。

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黑色玄武岩是磐安工业园区这个台地的基底,把玄武岩的色彩作为园区的主要色彩之一,玄武岩以黑色为主,黑色中带黄色,黑色又称玄色,颜师古注:“玄黄,天地色也。”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所以玄武岩的色彩就是玄黄色。磐安工业园区全省最年轻、海拨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园区,用绿色来代表这个特色最恰当。综上所述,磐安工业园区的三种主要颜色应为:玄(黑)、黄、绿。在具体使用时,黑色定位百分之八十的深灰色,同时黄、绿色也做了相应的色调处理。

3.地域文化的符号运用

(1)材料与造型表现

设计符号的实体形态要素,符号要素之一,形态由材料经过一定的造型而成。形状要素的设计简单来说也叫造型设计,造型离不开材料的构成。形态要素是使用者最直接使用和体验到的重要的符号要素。所以要特别注意到此符号要素,即形状受实用价值的制约最大,应当优先考虑实用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语境。

设计的本质就是使造型明确化和实质化,在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过程中,公交车亭的造型成为重要的要素。材料作为形态的载体,没有材料,形态将不复存在,材料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造方式。同一种形状和构成方式,如果材料不一样,最终的形态将不一样。因此,造型时要对公交车亭的材料和形态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形态在传递地域文化特征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公交车亭作为磐安地区的一种较重要的公共设施,承载着磐安的地域文化,要能与磐安工业园区融合在一起,整体风格要反映磐安工业园区的产业特征,它主要用于人们等候公交车时,为人们提供一个遮阳避雨的场所,同时还起着文化宣传和广告宣传的作用。它一般由公交车顶盖,支撑柱子,橱窗以及公共座椅四大构件组成,这些部件中有其固定的相互联系,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要考虑人的相关因素,满足大部分人的使用,特别是像一些与人关系密切的部件,如顶的高度,座椅的形态界面。因此在将磐安地域文化符号运用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及其制造和加工的便利性。在材料使用上,公交车的主体支撑结构选用了槽钢和木材两种材料,槽钢作为一种金属,给人一种科技、现代、寒冷、坚硬、理性、人工等语义特征,代表了磐安工业园区的工业符号,而木材则给人传统、自然、温暖、感性等语义特征,象征这磐安工业园区继承了磐安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传统和现代融合。

同时,公交车亭作为一种户外的公共设施,人们不需要长期使用,设计时应在这个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在语义方面对地域符号进行处理。在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实际设计时,对磐安地域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加以抽象,方便造型和满足结构需求,抽象的符号“龙”的S形被用于公交车亭的主要结构框架,在结构连接中用抽象的框架作为龙的足完善龙的整体形象,整体组合在一起完成了地域文化符号语义的传达,合理的把磐安地域的文化运用到了公交车亭设计当中(图二 公交车亭方案)。

(2)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产品最直接的形象,它和造型一样,都起着传达和承载地域文化的作用,且色彩必须和造型能够匹配,色彩依附于造型,必须通过造型去体现,且一旦和造型结合,遍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磐安工业园区的地域文化色彩符号,承载着该地区的文化,在公交车亭的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将提炼出来三种颜色加以运用,让它们作为公交车亭的主体色彩。因此,实际设计时,公交车亭的主题构架和连接构架我们选用了玄色和黄色两种颜色作为主要色彩。同时,公交车亭作为户外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注意与整个户外空间环境的协调,为了能融于工业园区的整体氛围中,玄色被大面积的运用在公交车亭设计。对与提炼出来的绿色,我们主要在公交车的广告橱窗画面运用,这样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4.总结

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公共设施,如何更好的为当地人服务,同时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公共设施的设计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篇8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于2002年开设公共设施专业,迄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学院一贯秉承“实践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设计任务中积极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成功的将实践成果和经验反馈到教学中。公共设施专业方向最初是由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总结了一套将公共设施设计与景观设计、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晰公共设施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共性与区别

从办学历程来看,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公共设施设计从广义概念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有着产品设计单体所具备的形态特征、使用规律,也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工艺原则。像所有的产品一样,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用户群体有所不同。当代社会绝大部分的产品消费基本遵循“谁购买,谁使用”的原则,即使是赠予性质的产品,也可认为是使用者的消费支出被代为承担了。公共设施的消费者一般是政府或企业,使用群体是广大居民,其范围是从全社会到某些特定人群,使用人数庞大,不存在单独使用的情况。公共设施不仅仅是迎合个人或小群体的审美习惯和使用要求,还要满足更广泛人群。而社会中的使用者本身就具有族群、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等等的区别。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适用环境有所不同。顾名思义,公共设施更多存在于公共空间内,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于周边一切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城市环境、建筑空间、人文背景。同时,公共设施设计要遵循城市建设的一切法规和标准,具有专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要求。

对于普通的产品设计学生,他们的作业往往是单体设计,把效果图表现在一个白色背景中;而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应该在单体设计之外,融入整体概念和规划构想。例如,公共设施的效果图应有环境和光线的补充,在整体设计中考虑空间内的数量和体量,考虑时间上的可更换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既包括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要体现装饰性和意象性。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而且能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城市特征、文化、功能性和装饰性等元素为一体的环境。

景观文化观对公共设施的影响

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和表达.公共设施不是孤立的单体存在,它与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周边环境,以及营造者与欣赏者的内心交流息息相关。作为景观构成的一部分,通过景观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些现象,和创造这种现象的动因。公共设施设计借助景观意识,利用文化符号来表达,不仅能强化设施的文化感,也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艺术化的造物活动,成为文化的手段。绝不能把公共设施设计仅仅当成一种工程活动,使其简单化、孤立化。

景观学课程促进公共设施教学

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材培养需求。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使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产品设计的新领域,是一个全面的设计系统,理解人的行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了解“人――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确定公共设施在使用中的作用。通过整体性的景观意识培养,使学生更自觉的在设计准备阶段明确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环境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人群角度的理解,包括贯彻人性化思想、需求和行为特征、人流分析、无障碍设计理念。

景观学思想对公共设施设计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同时具备美学上的愉悦和环境、经济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内心境界。

篇9

1 衡阳公共设施现存的问题

城市建设的推进必然会带动公共环境质量的提升,但是公共设施的现状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衡阳现有的公共设施跟很多的其他城市一样,衡阳的历史感和地域文化特色并没有体现在城市形象中。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城市形象的千城一面让城市与城市自身的文化脱节,也使得衡阳地域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第二,人是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核心,人性化设计比较缺乏。例如衡阳很多街道没有盲道的设置,也没有无障碍通道的设置。第三,各类现有的公共设施审美性不足。我们城市里的公共设施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出门的指示系统,休闲的座椅,公交站,垃圾箱等等,每一个公共设施都在构成城市风景,但是衡阳目前很多的公共设施造型粗糙而单调,缺乏文化艺术性。所以一方面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需求:休息功能,安全功能,便利功能,遮蔽功能,界定功能;另一方面,公共设施也要满足人们对其精神功能的需求:地域性、美观性、空间可识别性等。

2 衡阳公共设施文化性表达的方法和策略

2.1 视觉表达

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衡阳城市景观特色的基础条件,而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所以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存在。衡阳位于中国湖南省的中南部,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坐落于南岳衡山的南面,因为山南水北被称为“阳”,衡阳因此得名。滨水是衡阳地理优势,湘江蜿蜒将衡阳市区一分为二。衡阳又称雁城,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回雁峰虽然地势不高,却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寿佛源头。在雁峰公园里建有地标性雕塑大雁塔,回雁峰的“雁文化”渊远流长,象征“雁”的建筑随处可见,有雁雕、雁亭、雁廊、雁壁等。例如在进行衡阳公共设施设计的时候可以将水和大雁作为设计元素,应用在其造型表现上。其次各类公共设施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本地的一些材料。衡阳地域内有很多特色材料,如南岳盛产竹子,界牌的瓷器,演陂的瓦罐陶缸,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如果能将这些地域特色或特产材料等应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一方面因地制宜顺应气候,另一方面能够唤起城市中的人们对以往生活体验的熟悉感,彰显地方特色。

2.2 情景表达

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区域城市公共设施的特色,这些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够负担起一定文化传承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衡阳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名人辈出,书香气息浓郁。南岳的寿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衡阳市的湘剧,祁东的渔鼓、祁剧,常宁的雕刻、版画,衡东的花鼓、剪纸,衡山的皮影都是衡阳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也是留在记忆深处的回忆。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这些熟悉的场景,记忆中的风景,本应该与我们的城市发展一同存在,但美如画的雁城八景如今基本无处可寻。在进行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时候,如果既能够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展示衡阳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将极大的发挥公共设施链接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与人之间的作用,也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品牌名片。

2.3 交互式表达

公共设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城市中的家具,给城市中的使用者提供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使用者不单单满足设计者为其提供的已知的便利,也渴望自己去了解,探索,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式表达,就是要让公共设施、使用人群,城市环境三者之间实现信息传达、交流体验感受的双向反馈需求。科技的手段让交互式表达成为可能,让城市文化更加直接的融入到公共设施设计中,也使得城市公共设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市民、构建和谐城市环境的功能。

3 结语

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门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体,透过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能看到城市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的文明,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价值取向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信息时代,衡阳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除了满足其功能性,实用性,美观性,还需要把本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公共设施中,让人感受到衡阳这座城市的个性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张葳,蒋楠楠.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2.10.

[2]魏溪清.城市空间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篇10

城市防灾 城市环境 公共设施 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6-03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生活节奏快,已远非过去可比。近年来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城市中一旦发生灾害便生容易形成连锁反应,灾害本身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城市十分有必要在各层面构建有效的公共安全体系。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户外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每天面对着城市中的诸多隐患。因此设置一系列安全的,有效的,能够为城市公共安全起到保护、支持作用的公共设施,必将成为城市建设需求中的又一目标。

1 我国城市防灾的背景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传统灾害的威胁,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应灾能力,来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在城市防灾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同时各相关领域的发展对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城市已经拥有抗灾减灾的应急意识,建立起了防灾减灾体系、绿地减灾应急系统等,这为城市建立合理健全的防灾型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现状

2.1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新思想

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思想意识的介入,如今的公共设施设计正趋于多样化形式发展,一些功能单一、形式简单、造型单调的公共设施,已经逐渐被新形势所取代。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人机交互”、“城市安全”等全新思想理念也正在不断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科学、高效、便民的设计理念渗透到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每一个角落(图2-1)。

2.2 应对城市防灾方面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不足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第二个关于城市防灾的五年计划,城市防灾理念正在不断地得到重视并正在变得专业、规范。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汶川等城市已经开始结合防灾体系规划设置了系列防灾减灾型的户外公共环境空间(图表2-1),例如城市公共绿地、学校操场或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场所等,并且均有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独立篇章,这些都是我国防灾思想逐步深入的成果。

然而针对城市防灾方面我国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仍存在以下不足:

(1)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能否被有效利用主要是依靠功能,当前我国的应急服务系统规划主要还是在效仿于日本、美国等研究城市防灾理论较早的国家提出的早先思想。这样就使得这些思想在移用至我国防灾思想中时会造成许多环节脱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缺少完整深入的设置规划,推及到各个地方区域则更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地。

(2)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无法做到定期检测。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任何公共设施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因此对于防灾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定期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再结合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许多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发生老化、变形等现象,如不及时检查,很难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应急突发事件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缺乏针对性。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的气候不一,如不因地制宜,统一样式的公共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况,这会使得公共设施的应急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 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通过上文对城市防灾的大环境及防灾理念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所处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设施在城市防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防灾水平迫在眉睫。在此针对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从以下4方面进行总结。

3.1 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

资料显示我国主要的灾害有洪涝、干旱、虫害、地震、啸山等。在城市区域内应主要防护洪涝、地震以及其一旦爆发将会带来的次生灾害,例如火灾、疫情等情况。由于户外空间的场地、环境、物力等实属有限,不可以在场地中随意增添设施,因此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功能配置上要考虑各项灾害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灾害的共通性,结合防灾避险时人们的首要需求,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问题。

3.2 应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

我国各地气候迥异,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南方地区夏季酷暑难耐,这给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带来极大的考验。我国北方寒地城市平均气温低、气候严酷、广泛降雪,恶劣的天气情况导致人们在室外停留时间大幅缩短,且严寒会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在设计寒地地区的户外公共设施时要考虑到气候相关因素,在注意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要兼顾防寒保暖、防滑以及缓解人们生理及心理压力等要素。并且寒地城市冬夏冷热交替明显,许多户外公共服务设施容易产生形变,导致其利用率大幅下降,因此在设置材料和使用形式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冷热的变化。而与之相反的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烈日强烈,在设计考虑时就要想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避暑、降温、遮阴等功能,同时考虑公共设施时间久了是否会产生霉变,另外降雨频繁,公共设施发生潮湿生锈等问题也需要列入考虑范围。总之在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让设施在保护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具有地区针对性。

3.3 结合灾害的不同阶段合理配置

城市公共环境在防灾避险中发挥的作用会因为时间序列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时间的序列可以分为“预防阶段”、“灾害发生阶段”、“发生后立即阶段(发灾后一约3小时时间)”、“紧急阶段(约3小时一3天)”以及“应急阶段”和“复旧、重建阶段”。因此在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城市户外公共设施在设计上也应该结合上述的时间序列,将公共设施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功能,同时在设置的位置上也要结合该区域内整体的防灾救灾规划,均匀合理的分配,以满足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3.4 灾平结合

具有防灾理念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还应考虑平灾结合的理念,设置时要想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公共设施应作为人们日常休息、娱乐、互动的辅助工具,应急防灾功能只在特殊情况下启动,因此不能因为要满足防灾减灾功能的应急需要而忽略了公共设施平日里的正常服务功能属性。

4 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设计实践

4.1 方案定位

建设有应急能力的公共设施是城市防灾体系构建中必要的环节,由于公共设施直接贴近使用人群,其使用功能可在紧要关头直接关联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设计合理、高效的具有城市防灾、安全、卫生主题的公共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方案为《户外应急救护座椅》设计(图4-1)。公共座椅是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中最常见设施之一,而在人们安全一旦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救援时,由于道路狭窄、曲折等原因转移伤员往往成为急救过程中一大难题。设计依据应对灾害的共通性和平灾结合策略,将城市公园、休闲廊道等户外环境中的公共座椅与临时急救担架功能相结合,让原地救护与救护车等转移措施更好结合,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安全保障与方便。

4.2 方案设计

(1)形体与功能

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受用人群定位为在户外场地中发生突发状况需要马上平躺或转移的人群,因此在设计上需要分别满足发病者和救援者两方面的需求,符合相关规范和方便救援成为两大主旨;其次还要考虑由于座椅设置于公共环境中,一旦具有担架功能的部分被移走,那么剩余的部分也一定要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即剩余部分仍还能让人就坐,并且考虑使用部分的不完整性而带来的缺失感可以让担架用完尽快归还(图4-2)。最后就是在整体风格的把控上体现现代户外公共设施的时尚简约特点,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外观的流线美。

(2)使用方式

使用方式可以根据椅背上设置的示意图来操作(图4-3)。首先分别抠动担架和座椅结合部分的凹槽,将两者分离;其次沿轴展开担架,这时即可将需要急救者抬至担架表面平躺,使用者抬动担架侧面的抠手可将病人转移;最后不要忘记将使用后的担架归还原位。

(3)色彩

颜色方面主要考虑到人们的易识别性。由于黄色是最易让人眼识别的颜色,与白色搭配更使得座椅可以在环境中凸显,因此主体色调采用黄白两色。并且需要考虑能够让使用者迅速准确的将担架与座椅分离,因此在两部分的设置上使用两种颜色将其区分。

(4)材质

担架部分材质主要采用PVC发泡板,其特点主要为防腐、防潮、防霉、不吸水,稳定性好且相对轻便,在人们搬移时比较方便,且作为公共设施,耐久度也要相对较好。椅身剩余部分材质为金属喷漆材质,实用性较好。

4.3 方案评价

方案通过将具有应急救护措施的担架和户外公共设施中最普遍的公共座椅相结合,可以达到户外应急防护的目的。这种双向功能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在城市防灾环境下的伤员转移,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发生突发状况的人提供帮助。且由于一般设置公共座椅的位置多为城市中的步行休闲区域,多数车辆很难到达,运用这种形式的担架可以方便的将伤者进行转移,已达到和救护车辆的很好对接。不过方案只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在结合实地区位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材质、使用方式等局部修改。

结论

提升城市应急状况能力是赋予户外公共设施的特殊性质,由于公共设施的自身属性使其具有与人互动、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公共设施所处的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安全因素,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切实的制订出适宜城市建设的公共安全型公共设施设计参考。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可以通过设置系统的防灾型公共设施得到提升。

(2)结合城市防灾视角,文章梳理了目前我国公共设施亟待改善的问题。

篇11

1地域特征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地域性”一词从“地域主义”(Regionalism)演化而来。“地域主义”是建筑领域提出的概念,主要探讨从地区性、地域性乃至地缘性来研究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指某一地区由于其气候、自然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原因而形成的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征。[1]

特征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地方,独有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城市要区别于其它城市靠的就是独特的城市个性。对城市景观的特征表达往往离不开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认为:“人对城市的意象的认知是通过五种元素,即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物。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城市认知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是城市特色的载体。”[2]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空间中那些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的固定设施,它如同城市的家具,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城市公共设施在体量上远比不上城市建筑和景观,但它在形态、材料、色彩上的变化多姿,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和地方魅力。

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相互影响,地域性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特性。丽江古城至1997年12月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旅游业取得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市之首”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城市之一”,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外主推的旅游目的地。然而,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开发与设计是伴随着城市化才刚刚兴起的,从设计到管理等各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往往对隐藏在公共设施中的文化内涵视而不见,片面追求出“新”,其结果是丧失了本土遗留的优秀历史资源。因此,遵从城市的地域文化,从城市设施环境的整体风格定位出发,调整设计的重心,对于改善我们身边的城市设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丽江古城的地域性特征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体现

社会环境的不同是形成地区地域性差异的原因。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经过历史的沉淀,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丽江地理位置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交汇点上,不同的文化、艺术、宗教相互交融和碰撞,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大研镇民族、民居建筑群为依托,融汇了纳西族民俗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多民族区域文化。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历史悠久。神奇的东巴文化、古朴的大研古城和圣洁的玉龙雪山被称为丽江三奇。丽江古城的城市布局有别于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模式,巧妙地把经济和战略地位与独特的地势相结合,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以三山为屏、河水绕城、家家流水、户户杨柳的规划布局形式,形成了建筑物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独特风貌,加上别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造就了丽江古城灵动的城市空间。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一直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丽江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马帮文化不可分割。

公共设施除了本身为城市提供所需服务,它还是城市独特气质的重要体现者,其外观特征应与环境的整体形象相一致,体现一定的场所意义。设计者必须深入到当地的环境实际中去,从中归纳提炼设计元素,传达最鲜明的城市符号。

2.1街区、建筑风格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体现

街区和建筑是反映城市风貌的历史载体,它反映的是城市的过往、历史变迁、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城市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场所。一个城市的街道空间与建筑形式是自然的、生活化的,是普通市民大众文化的体现,是最能展现地域文化的。李国友认为:“在城市纷繁复杂的构成要素中,建筑环境属于显性的文化要素。”[3]

丽江古城是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居住空间的布局、结构和形态方面受当地的具体条件限制和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总体看来,当地传统建筑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散发出纳西族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丽江古城民居建筑是“天人合一”的规划设计理念的典型代表,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率直、兼容的特质,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经济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共设施的设计则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必须考虑与城市的沿街建筑风格和景观效果的处理,从建筑物的地域风格特征中寻找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要素并运用到设计之中,表达地域文化内涵和城市的特色风貌。如丽江古城街道上的售货摊点、厕所、垃圾桶、标识牌、公共汽车站等均沿用了古城民居建筑的常见材料、造型形式与装饰风格,再现了丽江古城建筑文化,显示出浓郁的地域乡土特色。

2.2人文景观环境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体现

人文景观环境是除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之外的另一种概念的环境因素,是人为的、社会的和非自然的,是人们在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一定历史性、文化性特质而构成的。涉及到与公共设施设计有关的广义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民族性、文化内涵、、风俗人情及多种实物形式等。[4]

丽江古城已有800多年的辉煌历史,时至今日,它已然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以及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渗透着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厚重和丰富内容。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又为古城增加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传统文化色彩,成为城市发展的历程见证。尹思瑾指出:“严格地说,每个地区或城市都有自己发展成长的历史,历史再短的城市或地区也随其诞生、发展历程的延续而有文化和历史的沉淀,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成为组成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部分。”[5]

重视城市的人文景观环境对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师应能准确把握城市的人文性格,捕捉城市特色符号,使设施本身既符合人们的审美视觉,感觉亲切,又能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丽江古城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可以采取“主题配套”的方式进行。以城市环境的组块功能和结构细分为不同的景观主题区域,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结合区域的文化特征和设施功能的差异,在形态、色彩、材质等视觉元素上体现出来。例如在古城主要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将茶马古道雕塑艺术与纳西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较好地呈现了丽江五光十色的文化故事。如在特色喷泉、休闲座椅上精致的石雕、木雕艺术再现了丽江纯朴的生活哲学。如在指向标识、灯具的设计上,运用古老的东巴文字作装饰,展示了丽江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还有随处可见的变化多色的地面铺装,蝙蝠、祥云等图案均表达了丽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传统生活方式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体现

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生活方式是指与一定的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及其特征的总和。[6]李国友认为:“如果说建筑环境是文化的静态要素,那么贯穿在文化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就该算是活的要素。”[7]

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表现为不同的生活习惯。公共设施是为人们城市生活提供服务的,自然受到当地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丽江古城作为遗产型旅游城市,休闲、慢节奏的生活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吸引了万千在大城市中紧张繁忙的人们。在这里,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很慢,缓和。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如公共娱乐设施、公共服务性设施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同时,强调细节上的处理,重视休闲特点的设计,是设施的精神功能的良好体现。。

2.4形态、材质、色彩语言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体现

形态主要指事物的造型形状和神态。城市公共设施的外观造型是城市特色文化的良好视觉表达。在丽江城市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中,归纳整理的方法是多方面的,自然形态古朴直观,抽象形态美观雅致,均以突出丽江的特色文化为前提。如在丽江的城市街道上,采用玉龙雪山、民居建筑、纳西民族服饰的形象语言作为造型元素的公共设施,对丽江城市空间环境特点、纳西族主题文化的表达起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有力地提升了丽江古城的品牌形象,如 “披星戴月”的符号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游人所熟知。

丽江古城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区,海拔约2400米,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阳光充足,紫外线强,有干湿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的特点。冬季,气候干燥,风大,最低气温0℃左右;夏季,凉爽,多雨,最高气温26℃左右。气温上,呈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室内室外温差大的特点。

城市公共设施的材料选择必须尊重当地自然条件,天然自在的乡土材料最能被人所接受。在丽江古城公共设施设计材料使用上,根据不同类型的设施特点,结合不同材质的风格,在工艺上较好地表现了传统制作手法,对突出城市特色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目前除了选用木材、石材、砖、瓦等常见材质,还可以根据丽江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采用砌体结构、膜结构方式,合理利用声、光等辅助手段,多方面展示丽江古城的独特文化魅力。

丽江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由于材料上多采用木材、石材这些当地天然的乡土材质,色彩上总体偏向温暖、亮丽。为了更好地结合丽江古城环境特点、突出当地特色文化,还可选择色彩柔和的暖绿、暖灰等。一方面,可以降低高明度色彩在丽江上空蓝天白云映衬下所带来的强视觉对比。另一方面,可以弱化城市空间所带来的冷漠感。

3.总结

不同的文化植根于不同的地域之中,地域性体现了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诸多层面。公共设施是展示城市市政建设水平的重要平台,如果规划设计得当,可以突出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人群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还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产生地域情结。

参考文献:

[1] 谭晓红.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5.

[3][7]李国友,刘大平.叠加、镶嵌、浸润、同化―解读哈尔滨城市文化[J].建筑与文化.2009(Z1).

[4] 张凌浩,陈F瑾.环境中的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5] 尹思瑾.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篇12

绿化带与停车位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竞争并发展着。

首先,新型生态停车位的设计定位是沿着道路两侧的绿色停车带。

为了满足私家车在市区停靠的需求,现有的停车位多数是在原有马路的基础上,在马路沿绿化带一侧绘制一定宽度的停车线,采用沿街泊车的方式停靠。还有一些城市根据新近规划的市政景观设计,采用绿化带局部断开的方式。“挖”空部分区域用于停车。以上两种是现有国内市政道路停车位设计的主要方式。分析这两种停车位的设计源头,主要原因还是中国道路的现状。我国的道路多数是在自行车时代设计出来并沿用至今,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如今巨大的交通流量,更没有考虑到私家车的巨大保有量。随着城市的扩建,老城区的马路从双向车道扩充到四车道,再从四车道扩充到六车道、八车道。绿化带变得越来越窄,停车位也占据了最内侧的道路,这样一来不仅视觉上我们的马路色彩越来越“灰色”,而且带来交通隐患也随之增加。

停车位的设计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低碳”的概念,首先在能源上要考虑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经过对太阳能的吸收、储存、转化、释放,高效的利用清洁环保的太阳能,对停靠在此的电动汽车进行充电。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利用噪音吸收装置,将繁杂的道路噪音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与利用。除此以为,可以通过内置的“管状”水箱,外置的雨水收集装置创造定期喷射“水雾”的效果,以降低温度、控制浮尘、净化空气。其次是从视觉上考虑美化、绿化环境的问题。光秃秃的街道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苍凉、绿化上的缺失,还带来的无法遮蔽噪音、无法产生舒服的阴影降低阳光辐射等一系列负面问题。

第二,新型生态停车位的结构设计从“上下左右”进行深入。

路边停车位要解决绿化与车辆两者对空间需求的矛盾,采用抬升绿化至顶部,底层架空的思路。在停车位的“上下左右”四个方面下功夫。

造型结构的“上”指的是停车位顶部的处理。原有的绿地进行了抬升,已经不适合使用根系相对发达的灌木,灌木依然保留在停车位的侧面。可以采用盆栽的花圃,组团排列在顶部空间,填补绿量的损失。在需要设立太阳能充电车位的场合,顶部还需保留太阳能电板的布置空间,这是需要采用盆栽花卉与太阳能电板间隔排列的方式。考虑到私家车中最高的SUV高度一般都在2米以下,因此停车位高度最低点设计为2.15米。细部结构方面,针对雨雪天气等户外特点,采用镂空构架的方式以降低承重。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适应户外环境,同时也降低了后期维护与保养的费用。常规道路绿化的浇灌车经过简单的出水口改良,就可以适应新型生态停车位中植物养护需要。悠悠的花草、清凉的顶棚、细细的水雾,为行人和私家车带来了丝丝的清爽。

造型结构的“下”指的是停车位地面区域的布置。新型生态停车位既不能全部占用道路面积,也不能完全占据绿化带的空间,应该两者兼而有之。停车位的一部分占据了原有绿化带空间(约0.8-1.5米),一部分占据了道路空间(约1.0-1.5米)。考虑到增加绿量,地面依然采用目前生态停车位中常见的“生态植草砖”,沥青道路(马路)部分的地面不作材质上的处理,仅通过地面划线或者地面色彩的改变来进行区分。

造型结构的“左右”,指的是停车位从地面至顶部的支撑结构。考虑到侧方位停车,车辆进入与离开停车位的实际。“左右”的支撑结构不能够影响到车辆的正常活动,应该采用单侧(绿化带一侧)的支撑结构。安装太阳能电板的停车位,在“左右”侧面的合适区域还需要安装充电、放电装置,以及计时收费装置。

总体来说,新型生态停车位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完全具备的。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顶棚侧面不应延伸出绿化带的范围,即不应该影响到正常的道路行车,应该从道路边缘的正投影线后退0.3米以上,以确保安全。绿化带的乔木间距一般在6-10米,两棵乔木之间可以设置一个停车位。对于新建道路,采用两个停车位之间布置一棵乔木较为适合。停车位的长度一般控制在6米之内。使用材料主要是不同规格的金属材料、太阳能板等。雾化效果的水箱可以设置在内径较大的金属管内,也可以和雨水收集装置一起外置在顶部空间。

第三,新型生态停车位的造型设计从“徽派建筑风格”中吸取。

停车位隶属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范畴,应该符合地域文化的特点。作为安徽省会城市的合肥,正是“徽文化”的代表城市。那么“徽风皖韵”中的哪些元素可以吸收到停车位的设计中呢?“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首先在整体造型上给人“清简静雅”的特点。作为城市景观配景地位的停车位,自然应该采用简单、清新的造型风格,整体造型简单而不单调,色彩内敛而不死板。徽派建筑在细部构件上的精雕细琢,以及很多的设计符号与图案也可以引用在停车位中,例如木雕、砖雕的各种纹样,熟悉的纹样会带来较高的认同感。

第四,新型生态停车位的适用范围。

篇13

1.感性工程学理论概述

感性与理性相对,其指直觉、感觉等对事物的直观形式的认识。与理性通过逻辑来增加理解的方式不同,感性利用带有感情与激情来增加创造力。在艺术设计领域当中,感性是连接艺术与科学、连接人与产品的平衡点,感性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欲望与创作灵感。

2.设计中“感性”问题的工程解决方法

设计活动当中,绝不能够只依靠设计师的天马行空,使用者的偏好以及需求才是决定设计产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优秀的设计方法就如同坐标轴中的一条曲线,无论其形式怎样变化,总是能够找到规律性。

感性工程学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互相统一。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而定量分析则依靠数据建立起模型来分析对象。对设计师而言,感性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就是要将用户脑中的经验进行量化,利用量化来获取有用的设计信息并加以利用。设计的目标为产品,而产品的目的在于人,因而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促进各种因素在设计系统当中良好运行。基于感性工程学的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从人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角度去思考顾客与用户的感觉和需求;定性与定量的层面来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当中分辨出设计的特征;建立起感性工程学的系统模式。

二、运用感性工程学进行公共设施设计的作用与必要性

我国的城市广场以及公园等公共设施设计大多注重对于景观的营造,而忽视了人的机体以及心理的休闲与放松功能。许多设计人员设计时只重视公共设施的本身功能性,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导致许多公共设施造型简单、功能单一、艺术感差。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公共设施特征并无明显区别,各个城市空间设施风格大同小异。如何体现出城市高质量的环境以及城市的风貌特征,就需要在设计上对造型、色彩以及材质等因素花心思。而基于感性工程学的设计则满足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需求。感性工程学旨在探索产品设计的感性同理性之间的关系,以感性作为思考出发点,将人的感性定量化,利用工学的观点与手法进行对设计的探讨,寻找出能够满足用户的感性需求的产品设计最优的组合。

三、应用感性工程学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及评价

1、感性工程学进行公共设施设计

应用感性工程学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应当在满足城市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做到人性化。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需要使公共设施符合城市公共场所的环境特征,同时也要保证城市使用者的感性需求得到满足。城市公共设施外部感性量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以及材质三个因素上,这三个元素给使用者带来内心感受以及感性的认识,利用感性词汇的隶属程度体现出使用者对于公共设施的感受与希望。基于感性工程学的城市公共设计,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实施与完善。

形态是公共艺术设计当中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形态包含了“形”与“态”两个方面的意义,形指的是物体的形式,态则体现出了物体的内在神态。城市公共设施的形态既要满足功能性,更要体现出内涵,可以通过自然仿生的形态或者抽象形态来展示设施的外在美,同时触动人们的内心共鸣。

色彩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其在产品设计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色彩需求,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于色彩的偏爱。在城市公共区域的设施设计中,需要按照设施的功能、不同人流分布情况,合理灵活地利用色彩元素,满足不同受众的色彩需求。

材质是产品构成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材质自身的特性来看,其除了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同时也蕴含着同人们相同的感情因素。例如粗糙的材质给人以自然、朴实之感;精致细腻的材质给人以华丽、高贵之感。应用感性工程学的公共设施设计,应当在保证大众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之下,按照环境的特征,选取既经济实惠,同时又符合特定环境需求的材料,从而设计出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公共设施。

2、公共设施设计的感性评价过程

正交实验法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方法,其通过从全面的实验当中挑选出部分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实验,是一种较为高效与快速的设计方法。本文则具体结合正交实验法加以定量分析,探讨基于感性工程学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方案。

因素:实验研究过程当中的自变量,其是造成实验指标按规律性变化的原因。如形态、色彩等的变化。

水平:又称作等级,具体指实验中因素所处具体状态与情况。例如材质中有木质、不锈钢以及塑料等不同的因素水平。

按照因素数、水平数来确定正交表如下:

如果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产品设计方案,将生成27种方法,工作量较大,因而利用正交实验来选取代表性的样本组合,再结合统计软件分析,获取结果。具体的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极差分析等,例如通过极差分析可得出城市公共设施双核机形态、色彩以及材质对于公众感性意象的影响大小程度,总结出最符合感性意象的适宜组合方法。

结合对大众用户的问卷调查,选取能够描述用户心理需求的意象词汇,研究用户的心理意象同不同的材质、色彩等公共设施构成之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统计,利用相应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价值的结论,找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感性意象同设计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确保利用感性工程学设计出更适合公众、更完善的公共设计。

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其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明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受着环境、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其特殊性,应用感性工程学进行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内涵的意义,注重将人的感性元素作为基础考量,从而使公共设施的设计更体现出人性关怀,更为合理化。(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