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呆板封闭的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我们应把这些单
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又能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图形交互操作界面,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友好界面,能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丰富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促进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网络服务器装有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信息,选取学习的路径和起点,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计算机及时反馈和评价,这种学习形式明显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功能,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和学习,让学生领会和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计算机可以反复观察一些课堂上无法演示,靠挂图和解说又很难说清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可以展现普通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或微观世界,反映其动态的变化规律,如显示天体运动情况,显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可以模拟核裂变的情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空间变大或缩小,时间可以拉长或缩短,可以将一瞬即过的变化过程定格停留,以便仔细观察和分析。有些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使学生掌握实验要领,熟悉操作步骤,理解实验过程,重点和难点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单是“承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知识”的过程。
篇2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信息化进入万兆互联时代
小学生礼仪教育空间创建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学生学习建设小学科学特色空间
初升暖阳助力农村孩子的电视梦
浦江县开展教育技术志愿服务活动
创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微电影课程群建设实践
教育技术装备亟需关注“配置绩效”
电子班牌与教育教学管理的融合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助力高效数学课堂
我省召开普通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培训会
我省举办第四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
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
第28届江浙两省七市勤工俭学协作会议在宁波举行
构筑“小数之家”特色空间促进资源共享
诸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云”全覆盖
论信息生态系统视野下的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
技术支持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基于“SDC社区”的小班学习方式变革微探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巧用网络为听障学生打开英语阅读的另一扇窗
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调研组到我省调研
区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实践
协作研发深挖资源构建海洋特色基地课程
智慧教育环境下智慧课堂理念之浙江实践探路
探看美国2016教育技术规划——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
2015年度浙江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分析
“学为中心”理念下科学探究课课堂评价量表的设计
例谈在“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浅谈互动式电子白板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小实验大作用——利用小实验突破科学教学的难点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学自助诊疗系统构建与应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点总结会召开
颠覆传统班级创新教学模式——“智慧云班级”的应用实践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智慧课堂”的特色空间建设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的若干思考
我省建成28所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示范学校
把好微课程教学的几个“度”——以浙摄版《网络音乐厅》为例
体验式礼仪教育在小学特色场馆建设中的构建
我们的近超乎你想象——运用掌上APP优化家园合作共育
2016年省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图书采购和选书工作顺利完成
“互联网+”型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我省启动“十三五”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研修项目
篇3
一 技术系统论
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埃吕尔认为,现代社会已变为一个技术社会。埃吕尔通过分析贝尔的“后工业社会”、麦克卢汉的“大众媒介社会”、布热津斯基的“电子社会”,发现他们所描述的社会中的核心因素是技术。埃吕尔由此认为现代社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社会。埃吕尔把技术看成是以设计为中心的控制事物和人的方法,认为技术和整个人类的活动有关。他用效率来定义技术:“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指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效率的方法的总体。”[1]
埃吕尔在《技术系统》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技术系统论。埃吕尔认为各种技术从工业革命开始就相互连接起来,“所有技术都是互相作用的,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为条件,如果没有高速交通,城市化、工业增长、大众消费都将不可能” [2]。这意味着获得一项技术需要一定数量的另外的技术,技术进步的最大问题是技术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交互。埃吕尔强调计算机在形成现代技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数据处理器是一个连接因素,协调巨量的技术,正如它自己是巨量技术的产物。这样人们有了技术的新概念,即作为环境的技术和作为系统的技术。”埃吕尔把技术系统看成是客观普遍的,认为人们现在无论在何处都会碰到相同的技术,而且技术系统已扩展到所有领域和所有国家。
技术系统本身是由现存的技术现象和技术进步所形成而非完成的。技术系统包含大量的机会和可能性。预言技术创新有很大难度,因为这只能在对整个技术系统做出研究的基础上来进行,而对整个技术系统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技术系统比具有重复性的物理系统和生态系统更复杂。“工业系统是封闭的、重复的世界,以线性增长,而技术系统是不可避免地开放、不重复,以多元方式进化的”[3]。
二 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
从技术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整个社会是一个大技术系统。大技术系统是社会地建构成的,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技术系统具有层次性,大技术系统由各个子技术系统构成。教育技术是教育中的技术体系,对整个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技术这样一种技术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教育技术系统的特征:要素组成、目标控制、环境影响、输入和输出[4]。
教育技术系统包含的要素很多,可以分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教育技术系统的客体要素包括两种:一种是物理人工制品,如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等;另一种是非物理人工制品,如学校、图书馆、教育培训公司、研究室等社会组织。知识要素也属于非物理人工制品,如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等教育技术产品,科研、教育等教育技术产生传播活动等。教育技术系统的主体要素是指在教育技术系统中承担设计、发明、开发、革新、组织、决策、生产等活动的发明者、教学设计专家、教育软件开发工程师、教育技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这些个人和群体并不是由教育技术系统建造者创造的,因而他们有着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所没有的自由。教育技术系统中主体要素的职能除了在发明、设计和开发教育技术系统时起到明显的作用外,还要矫正教育技术系统运作的错误来实现教育技术系统运作与教育技术系统目标之间的反馈环节,以使教育技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此外,教育技术系统是一种等级结构,它往往包含多个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教育技术系统的目标是促进学习,为此需要通过设计或使系统运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把技术定义为使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适用“持存物”的世界调整,同时把人在借助调整世界以展示其本质时所遭受的挑战称为“座架”。他认为座架即一种限定的集合,它不仅限制人,也挑战人,从而以调整的形式将自然展现成“持存物”。除了要解决的问题,教育技术系统还要受到其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的操纵者的控制。
教育技术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这种环境是不受系统管理者控制因素构成的。任何技术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它有两种环境:一种是依赖系统的环境;另一种是被系统依赖的环境。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系统和环境之间都是双向的影响。教育技术系统在其扩张过程中会把许多的环境因素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进而纳入其中成为系统要素。没有环境的封闭系统是系统控制的一种理想情景,是不可能得到扩张的。
教育技术系统既要从环境中输入物质、能量、信息,也要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信息。同时,在教育技术系统内,各个亚系统又是通过其内在的输入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而相互连接的,工程师们称此为“对接结合”。教育技术系统正是在与环境或其内部的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中得到发展的。
三 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组成与发展规律
教育技术系统从其自身来看,目前可以认为由五大技术组成:教学设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它综合多种学术理论自成体系,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是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运用与评价的基础。从第一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经过第二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再到后面的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其中有很多的教学设计技术,如学习者特征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技术、ST学习内容分析技术、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技术等。教学设计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核心技术部件。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纳西认为教学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复合体,教学系统可以区分为以下由高到低的几个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5]。针对教学系统的这四个层次,可以对教学设计技术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机构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管理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教学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以及学习层次的教学设计技术。
软件开发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部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的加工、传递、交流变得极为重要。而软件技术为信息的存储交换提供了便利。软件开发技术为教育技术软件资源的供给提供了保障。目前教育技术以计算机的教育应用为发展的突破口,而计算机的教育应用必须使用软件开发技术,这要求教育技术系统中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技术。目前软件开发技术分为两大方向:MICROSOFT公司的.NET方向以及SUN公司的JAVA方向。.NET和JAVA是应用软件开发的首选的两种技术方向。对于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掌握其中之一是必要的。这将使教育技术工作者能以反映时代的技术语言来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软件,拓宽开放式教学,加强师生的交互能力,为创新型教学做开拓性探索做出贡献。
网络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网络资源并按需要获取信息。网络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网络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能同时调动数百万台计算机完成某一个复杂计算任务,能汇集数千科学家之力共同完成同一项科学实验,还可以让分布在各地的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实现面对面交流。教育技术系统中的网络技术部件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所应用的网络技术的总和。无论是办公室网络还是校园网甚至还有全国性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都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密不可分。远程教育同样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为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为师生之间的远程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部件。计算机行业里的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二是指存贮信息的载体,如磁带、磁盘、CD-ROM、U盘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指的是前者,即传播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计算机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认知方式。教育技术系统的主体拥有多媒体技术后,能够设计和开发大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多媒体学习资源将图片、FLASH、音乐、文字等有效结合起来,能丰富学习者的感知方式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摄影摄像技术能够为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帮助。当需要图片、影像来丰富学习者的直观认识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使用摄影摄像技术来取得素材。摄影摄像技术可以分为摄影技术和摄像技术。摄影技术是指拍摄照片,这包括前期的拍摄、后期的洗照片等一系列技术环节。摄像技术是指拍摄影像,这与摄影技术有一定的联系,如焦距的调整、光线的配置等。摄像技术还有自身独特的环节,如分镜头稿本的编写、后期的剪辑和配音等。摄影摄像技术在教育技术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电视教材的摄制、网络课堂的开展、多媒体学习资源库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摄影摄像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休斯认为,技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其内部各技术部件的成长速度并不一致,即系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如图1所示情形[6]:
图1 休斯的技术系统进化机制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突出部分a1。a1部分的技术群簇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与系统内部其他技术产生落差。休斯将这种落差其定义为“退却突出部”(reverse salient)。休斯认为,使用系统退却突出部概念,要比描述动态系统的其他概念如拉动、内在限制、摩擦、系统潜能概念更为适宜,这个概念表明:技术系统中有部分潜能技术脱离了整体中的其他技术的发展。“退却突出部”概念是借用军事上的术语来形象地表示当系统中有部门技术成长过快,而产生技术瓶颈时,系统应采取的对策。休斯认为,对于突出部的处理,技术共同体人员一旦意识到,会按照类似于军事上对战线突出部的处理方式,将图示中的b线段尽量拉平。拉平技术发展的弧形这样能降低技术突出部进一步发展的成本,如果技术系统由于解决b线段所遇到的困难太多,特别是带来了更高的投入成本,则系统在下一步的进化发展中有两种方向:一是选择退出这一突出部,转而向其他技术方向的进化;二是放弃旧技术系统,转而投向新的具有竞争性的技术系统。休斯认为,当退却突出部不能与已有的技术系统发展相适应时,存在的这一问题将会上升为首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将会带来一个新的具有竞争性的技术系统。
利用休斯的基于“退却突出部”概念的技术系统进步机制理论来分析教育技术系统的进步机制,可以从两个阶段来看。一个阶段是教育技术系统以迅速发展的视听传播技术为中心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以当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阶段。二战期间,美国花了很大力气培训士兵,主要方法是采用视听传播技术,如照片、电影、电视、广播等等。这大大促进了视听传播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系统在此阶段的“突出部”是视听传播技术,由于不能拉平b线段,最后造成了新的教育技术系统的出现。这样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系统,我国学者称之为“电化教育”。在第二阶段,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系统又出现了“突出部”,教育技术系统也在试图拉平b线段,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系统。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从这两个阶段来看,可以发现教育技术系统的进步机制有一个规律:当有一种新的技术部件进入系统时,教育技术系统将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新系统。其原因在于,对教育技术系统来说,抢占每一个新的“突出部”得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太大,但是由于教育领域的重要性而不能放弃对新技术的追逐,所以不得不放弃旧技术系统,转而进入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系统。这就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
小结
本文从介绍埃吕尔的技术系统论入手,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技术系统,并且是整个人类社会大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随后分析了教育技术系统的特征,认为这些特征决定了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系统,然后介绍了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组成,认为教育技术系统由五大技术组成,最后从休斯的技术系统进步机制出发认为这五大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技术系统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Trans,John Wilkinson,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4,XXV、159.
[2][3] 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Trans,Jouchim Neugroschel,New York:Continuun,1980,4-159.
[4] 李三虎.大技术系统的社会运行[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4,(4):29-34.
[5] 何克抗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 郑雨.休斯的技术系统观评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8,(11):28-32.
[7] 狄仁昆,曹观法.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Exami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System
TAN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篇4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具体应用,而教师的行动是受其本身教育思想和理念支配着的。因此,我们认为,搞好教育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要重视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唯此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建议:
首先,要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机制,明确教育技术在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其次,加强教学设计的培训,能够让广大教师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技术手段。
尤其重要的是,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跳出教育技术的圈子来评价教育技术的应用,要坚持从构建学生主体性课堂的角度,从有效性的角度评价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技术是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利器”,愿广大教育工作者利器在手,共同开创一方教育探索研究新领域。
提高教师技术能力的四种形式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中----符礼科
教师教育技术的提高,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除了教师个体的学习外,学校领导引导组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的作用也非常必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受资金、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教育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应以形式丰富性和多样化进行。
传递式。所谓传递式是指由少数教师先行培训,待其掌握后再在学校组织其余教师培训。如远程教育的开发和利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可由微机教师先学习,之后进行统一培训和辅导,先过基础关。思想和理论学习,选准骨干教师专门培训,学成返校之后,成立攻关小组,定时安排理论学习,分别指导教师实践。这样做既节约了学校经费,又能指导全体教师长期学习,在解答教师学习过程的疑惑方面也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
互助式。所谓互助式是指教师之间利用自己掌握的教育技术去帮助别的教师,同时向别人学习,做到取长补短。一是“老带新”,老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可以带领新教师迅速成长,重点掌握教材的挖掘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思路的设计等,讲清道理,讨论问题,打好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二是“新帮老”,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对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发展感觉敏锐,对微机及多媒体操作掌握得快,可以用“新”技术和老教师交流。以在多媒体教室中使用为例,利用信息资源,设计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促使其一同提高。三是相互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最大程度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
检验式。所谓检验式是指从理论到实践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进行检查和验收。一方面让教师通过一些“正规”的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证明能力等级。一方面在校内组织各种教学比赛,如集体备课,开展独立设计教案、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教师明确,必须使自己具备应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才符合时展的需要,才不至于“落伍”。
展示式。每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才艺方面,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优势,让其展示出来,看到自身的价值。如通过观摩课、主持专题活动等,展示教师所拥有的不同教育技术。学校还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的一切教育技术比赛活动,学校要拿出实在的态度来,帮助教师解决比赛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力争拿到好成绩。通过这样的支持,让教师们看到学校对教育技术是很重视的,起到学校的导向作用,树立学校教育技术提高的风气。
用好微格教学法
河北省大名教师进修学校----康素芹
教师的教育技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教育技能十分必要。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使用微格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提升了培训质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微格教学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D.Allen和他的同事A.Eve在教学实践中开创,经过数十年世界各国师范院校的使用改进,已发展成为一个稳定完善的教学系统。微格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技术,实施小班化教学,利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训练某一、二种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是一种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教学行为,重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利用微格教学法培训教师,我们学校的做法是,首先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把受训者分为刚入职的新教师、工作一年的教师、工作两年的教师、新任班主任等不同群体;然后把每个群体的受训教师按10人一组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受训者在学习小组内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计划提出自己的问题,列出需要训练的教学技能,并将其具体化,再列出更详细的学习目标。
培训者根据这些具体化了的学习目标,和受训者一起制定培训方案。在正式训练之前,为了使受训者了解规范的教学行为,明确目的和要求,通常要以观摩录象或现场听课的方式提供示范。
根据培训方案,把技能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子项目标,比如把一节语文课堂教学,分解成“如何向学生提问题----找话题”等子目标。然后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设计教案,确保受训者有效地掌握技能目标。
接下来由受训者和指导老师以及摄像人员组成微型课堂,受训者针对一段教学内容,实践一两项教学技能。利用视听设备把教学实践过程记录下来。教学活动结束后重放录象,小组成员一起观看。之后受训者进行自我评价,检查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家进行讨论评价,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
受训者根据自我评价和讨论评价的结果,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重新编写教学方案,使教学技能的运用不断提高和完善。已经达到基本要求的受训者可以进入另一教学技能的学习,未达到要求的受训者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经过修改和补充,进行第二次教学技能练习。
全面、清晰的教学过程与及时的反馈功能是微型教学的一大优势。运用摄像机的暂停、慢放、重放等功能,可以细致观察和分析受训者的教学情况与受训者同学的反应,便于作出客观评价。受训者自己可以作为第三者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收到旁观者的客观效果。微格教学的反馈和分析----肯定优点----找出差距----修改教案----再循环模式,也为受训者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因此,微格教学的培训效果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校长带头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江苏省高邮市城南小学----薛梅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大多是在职后得到的,所以它与学校校长的管理和领导有很大的关系。
校长严抓教学过程,真心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术能力的实践中,很多校长重视检查教师的备课资料这一环节。笔者认为,写教后记和教学随笔的作用非常大,校长不妨把重点放到检查教后记和教学随笔上,并且定期举办教学沙龙进行交流。校长还要做有心人,鼓励教师把自己的随笔进行整理,向报刊投稿。对的教师要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激发教师们钻研教育技术的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长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放在首位,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便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
校长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带头做好服务。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从众多的教育技术知识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营养”,了解精华生动的经验为我所学,才能使教育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因此,校长要给教师多订阅有关教育专业方面的报刊,并带头阅读。校长要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时间,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好的学习场所,与教师互帮互学,引领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得到专业的成功。
五项措施并举
安徽省凤阳师范学校副校长----陈立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新世纪教师必备的素养。掌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备应用操作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实践中,采取“激发----培训----展示----保障----激励”五项措施并举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激发学科带头人带头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专题讲座研讨和对比教学等方式,让教师直观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直观性和感染力的巨大作用,并以此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门“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内容由浅入深,主要为常见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学习,从powerpoint、Authorware到flash。学校领导也要身先士卒,与教师们一同学习,完成设计与应用。
展示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或制作的课件中选择优秀者,进行展示、观摩,让全体教师参观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逐项点评分析是关键。学校可对优秀项目者发放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并邀请其畅谈网络教研的收获与体会,引导大家开展网络交流与研究。展示,既让优秀者得到肯定,树立自信,也让其他人看到差距和不足,激发学习的行动。
篇5
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表明:一项技术(或者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而不是技术本身。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也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于全球。直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风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有效,人们开始反思学习理论与技术应用方式,试图用B-Learning来实行“回归”,即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学与教的观念在变,学与教的环境与方式也在变,教师从为课堂教学“备课”,到为学生“自学”而“备资源”,再到运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教学”,这虽然不是一种必然变化路径,但也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额外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那么,能否利用新技术来(部分)支持教师的“额外工作”呢?更进一步说,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否(显著)提高其效果、效益或效率呢?
本文将介绍与此相关的四个关键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教学自动测评技术与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前三种技术主要关注教育的微观层面,即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前期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互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后者关注教育的宏观层面:把教育看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研究,从数量与模型角度研究和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随着知识科学领域的兴起与知识工程等的进一步发展,这四项关键技术可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为广大教师与教育研究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技术学区别于教育学领域中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设计仍然是少数教学设计专家的“专利”,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应用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首先教学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比较复杂、“通用”模式在各种教学情况下的不适应等;其次“设计”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如内容分析阶段的ABCD方法就是一项复杂的“机械”劳动),尤其是在新的知识观背景下,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若能让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机械劳动”,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学与教的过程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自动化”(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或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AID)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5]。“教学设计自动化”更为贴切的提法应该是“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设计”(ComputerAid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CAID)。
从1984年梅瑞尔首次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吸引了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5],如:Tennyson、Spector等,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从1984年到9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自动化发展十分迅速,并产生了大量著作和产品原型,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大多以别的面貌出现,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5][6][7][8][9]:(1)提供集成写作工具。如WebCT、WebCL等各大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都集成了写作工具,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简化了过程。(2)提供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例如,梅瑞尔等人研究与开发的IDExpert就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提出关于课程组织、内容结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建议。(3)提供教学设计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辟了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但是却抑制了教学设计开发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咨询系统更注重发挥教学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Duchastel提出的教学设计咨询系统原型IDAW-InstructionalDesignAdvancedWorkbench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基础开发平台,支持不限制设计者情况下的认知任务的教学设计。(4)提供教学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学习研究协会(InstituteforResearchonLearning)开发的IDE(InstructionalDesignEnvironment)系统。(5)提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如Paquetteetal(1994)在Duchastel的Workbench基础上推出的名为AGD的绩校支持系统,DesignersEdge(Chapman,1995)和tructionalDesignWare等。另外,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一个最直接的应用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模板。WebQue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供了多套方便适用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只需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生成WebQuest教学网站,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的难度。
教学设计自动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要求它具备更高的“自动化”,这需要积极借助自然语言理解和信息检索领域的成果。例如,我们有理由要求教学设计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抽取文章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成一定的可视化图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并在人工校对后,生成可用的演示文稿。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抽取领域的实体抽取技术和关系抽取技术。
三、教学互动分析技术
教学的互动本质说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界很早就关注到:应从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入手解析教育教学现象,探讨互动与学生发展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11],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FIAS)为代表[12]。该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仅用于言语交互,不包括非言语交互)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在远程教育领域,由于教学互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成为远程环境下学与教再度整合的关键,因此教学互动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应用互动分析的相关技术,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技术环境的交互性、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行为、社会性互动对远程学习的影响等系列研究问题,从而为远程环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互动的重视,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认为互动是协同建构意义的形式,尤其注重言语所扮演的“社会情境角色”[13]。
目前在CSCL领域中,互动分析技术主要集中在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2)小组内社交关系网络(SocialNetwork)的形成;(3)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互动结构;(4)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水平和认知加工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智能交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高质量的意义协商、相互教导和小组协作。
目前教学互动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交互言语的分析,即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或discourseanalysis)。许多与语言相关的理论成为互动分析的基础,其中尤以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作用最为显著。
虽然会话分析技术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会话分析,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情境中应用会话分析,却是一类较新的研究领域。面对面的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包括身体姿势、语调、表情等)均可被录像保存供分析者作反复而细致的分析。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记录(包括文本信息、语音信息、与系统软件的交互行为序列)也可被保存。这些交互数据的分析可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包括德国Altasti公司产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格式的定性内容分析)、澳大利亚QSR公司产品NUD*IST、CATPAC(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文本中词句的关联性)、Transana(方便标注视频录像信息,建立解释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关联)、希腊的Agna(社交网络分析软件)等。
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编码后的交互信息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互动分析工具。如:日本OsakaUniversity的AkikoInaba等人开发了专门支持CSCL中互动模式(比如认知学徒模式)辨识的分析工具;美国匹兹堡大学AmySoller等人利用结构化的句首自动识别聊天室内的互动文本,并利用互动模型的匹配来判断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学自动测评技术
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简称CAA)是一个应用面比较普及的领域。教学自动测评是CAA的核心内容和研究前沿之一,其基本流程是:把问题和任务通过计算机终端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将问题的答案输入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或半自动判断答案并记录分数。CAA可在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等三类评价中均可得到有效应用;既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4]。CAA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题库与组卷;(2)测试环境与自动阅卷;(3)测评数据的统计分析:负责管理测评结果,按要求生成各种报表以及对题目进行分析。
目前,CAA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5]:(1)客观测试:测试题的答案从预先定义好的有限个问题答案中选择或比较,计算机对考题答案的评分不需要任何的主观因素参与,客观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为主的课程;(2)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精选试题组成的题库支持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并根据被试的反应选取试题,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3)基于Internet的远程考试与评价。客观测试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的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相当成熟,能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层面的评价问题。其热点及前沿课题主要有两方面:(1)主观题的测评问题及其自动化,例如,对自由文本答案的计算机测评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2)技能性非客观题的测评。
五、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建模与仿真,是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16]。仿真技术有各类不同的方向和分支,如虚拟仿真技术、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三维仿真技术、三维实体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在人文社会领域,仿真技术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如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港口工程、制造过程管理、物资供应等系统中已经开始应用仿真技术。经济、交通、地理信息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也纷纷应用仿真技术来促进本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复杂系统、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成为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研究的热点。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是建模与仿真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学术界正试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校验、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Accreditation,VV&A)技术理论体系。复杂系统可以定义为是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系统。复杂系统涉及到耗散结构、涨落、熵、灰箱、混沌、自组织、非平衡、非线性、开放、有序等许多概念,它们对研究复杂系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育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松散结合性、非线性与非均衡性等特征。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甚至是一个课堂也可视作复杂系统,另外,也存在多种维度和多种粒度上的教育复杂系统,比如,有人就讨论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17]。从复杂系统视野对教育系统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也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而使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索的几乎还是空白。
运用复杂科学的管理熵与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揭示复杂的教育组织结构演化以及管理决策临界点的内在矛盾运动和规律;运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指导教育组织系统的科学组织与决策,建立科学的教育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再造和提高教育组织效能[18]。
六、结语
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最快的时期。首先,除师范院校外,大批的理工类院校也开始开设教育技术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其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在不同程度的加盟到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第三,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得到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同行的认同,实践领域在日益拓广,应用效果明显提高。
篇6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篇7
但是,电教媒体并不是万能的,例如用电教媒体演示学生的实验的操作,的确生动形象,所以个别教师干脆用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样就剥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已经走向了一个误区,因为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光凭电教媒体的演示,只能削弱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植物嫁接技术”、“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解剖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如果用观看屏幕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无疑是削弱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观察电教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等)可以代替对实物或标本等的观察
直观性原则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确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的,因此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这样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但是有些情况就不同了,如录像、幻灯和投影,虽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多种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因为录像等材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有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实物的放大或缩小,它不可能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这就是它的局限性。如果让学生单独看录像,不看实物,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必然会降低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不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如果在看录像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情况就会大有改观,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完整的知识。如观察叶的形态时,让学生观察实物就比看录像好得多;又如蚯蚓体表的刚毛和黏液,只有亲自动手摸一摸,才体会到粗糙的刚毛和湿润的体表;苔藓植物的大小,要亲手量一量,苔藓植物叶子的形态结构,要用显微镜观察,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要到实地看一看,才能得到真正的结论。有关资料调查证实,86%的学生认为,单独看录像想象不出苔藓植物是那么细小的。还有一些动植物的特殊气味和味道,需要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答案。另外,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因此在有实物或实验可以操作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不能完全用媒体演示替代。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让学生亲身处于大自然中,多观察自然界的生物现象,才能领略到自然界的奥秘。
三、电教媒体在提高知识含量的同时可以忽视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篇8
篇9
目前,初中的教学在科目重点上,比较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对地理等课程重视程度较低。在教学方式上,地理教师也主要使用简单的讲授方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用文字、图形等多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但是,目前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1.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趣味性很强,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由于涉及的知识较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新的形式来进行讲解,这样便于通过丰富多彩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风光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当地图片、地方节日的视频、代表性的歌曲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1.2 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地图的动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较为基础的工具,其中蕴藏着强大的知识和人的想象能力。地理教学中,依靠传统的地图图片介绍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出一些需要讲解的重点知识,充分发挥出动态地图的优势。例如,地理教师根据需要讲述的内容,可以将图像大小、颜色、虚实等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动态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有助于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巩固学生记忆,达到教学目标。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球空间上的一些知识。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前提是具备空间概念,对地理事物的布局结构等有一定的掌握。地理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这也是课程的一大作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进行一些天体运动的知识时,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其运动状态进行实证模拟,课堂上展示相关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1.4 有利于掌握课程重点,提高讲课效率
课程重点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师需要着重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讲解,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然而,一些重点知识通过简单地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此时,需要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等,通过具体的动态模拟与讲解,学生较容易理解,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当前地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没有结合课程特点,忽略课程重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教师很少考虑地理课程的特点,一般只是简单应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导致了缺少课程的实质,教学目的不明确。
2.2 技术应用情况不佳,有待提高覆盖率
目前地理教学中,仍旧有一些教师很少甚至是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通过简单讲解形式进行课程讲述,只有在对外讲课的时候才会应用现代技术,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应该注重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覆盖率。
3 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教师认识,提高思想意识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工具。并且,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应用中,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本质,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完善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3.2 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程的覆盖率,需要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掌握相关技术,才能更加充分地使用技术设备。因此,需要组织相关培训,让教师对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进一步了解,掌握相关技术,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3 提高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水平,完善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因此,现在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需要一定的前期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投入,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实施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引入方法和应用情况上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本文建议应该注重提高教师认识,提高思想意识,需要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需要提高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
(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参考文献:
篇10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生化。教育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资源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实现教育民主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设计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能够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学生能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教师很难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因此,传统的教育教难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技术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和学习资源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三)能够丰富教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
首先,教育技术打破了教材的单一形式,使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者视频等。这将改善以往僵硬的教材形式,提高教材的表现力。其次,教育技术有助于突破预先确定、固定不变、封闭的传统教材体系。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不再局限于使用某一种信息或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
篇11
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传授知识过渡到主向能力培养的转变,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应试教育”本质上是客体教育观的体现,把考试视为最终的目标,应试教育的误区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素质教育”则以主体教育观为主,把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整体,使之最大程度上促进学习者的发展。“素质教育”中包含“考试”,但“考试”是手段,是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中有“素质”发展,但这是选拔的需要和“副产品”。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使教育以人的素质智能培养为目的,知识技术的传授是基础,重在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科素质和研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全面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主体教育两者的密切关系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学习、研究、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宽的多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出主体教育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正朝着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培养与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由此建构有效体现主体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培养与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借助书本教材和其他媒体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就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对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传统教育模式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极大的阻碍了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且自主性和积极性很差,显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出极大的改变了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性能的培养。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绕着学生转。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方式,非线性地组织教学信息,这和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相符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学信息非线性化的特点自由联想和选择不一样的路径,完成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多样化学习方式是培养与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保证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量投入,使教学不再受到地域和时域等因素的限制,这样使学者在学习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性格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学习时间、学习地点都可以自由安排。有利于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目标。目前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采用的是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网络技术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有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学生不再是受控制的对象,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控制者,有效的发挥了师生的主体性作用。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喝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小到家庭、个人。因此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课堂上或者是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的巧妙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课程整合中,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分析信息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12
1.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 正在推动着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诞生, 不仅只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也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催生下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体现、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正因为如此,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逐步推广与应用, 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实践与传播。"[1]现代教育技术在其自身推广应用的同时, 也在成功地实践和传播着崭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革新,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 并使我们真正树立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的教育观念。[2]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学生身上潜在的个性以及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全面的释放和充分的发挥,主体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先进的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最精彩的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增强信息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为他们在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是通过一定得教育模式得到体现,因此,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能够帮助教育模式的革新。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改进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改变了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快了学校的教育改革。教育技术帮助的教育模式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从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播、学生接收,转变为双向的教与学信息互通。另一方面是教育活动从"垄断式"封闭教学转向为开放式跨时空的资源共享式教学。[3] 教学模式的更新,可以帮助学生们合理选择自己方便的教育教学资源,促使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有所突破,才能适应新形势,使教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对教与学方式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必然会加速学习方式的革新。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背景下,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黑板、课本等教学载体。随着教学形态和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所固有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则相应地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最充分地占有资料,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也可以与同伴相互协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者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习的效果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都会相对过去发生显著的、积极的变化。
4.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影响到教学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提供教育可行的、需求甚大的工具,它不但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还改变着学习内容和手段的性质。教学内容的更新,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重要的不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而是为学生揭示知识的结构。由于信息资源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有以课本为载体的信息,视频、音频、图像(立体化教材)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将作为教学内容被引入课堂。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必将极大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接受的不再是单一知识,更多是各学科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更多地是"授之以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中心,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最新知识。
5.对测评手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测评手段的更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立各门功课的作业及试题的题库。教师也可以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辅导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考试的试卷也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检测到自身的不足。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在网上学生直接对话,实现作业与试卷的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消化接收。许多实践环节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做模拟实验。运用仿真技术,可以设置教学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虚拟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超越时空限制之中。这样必能大大丰富和加深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参考文献:
篇13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
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