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

篇1

我国科技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其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标志着我国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在推广和普及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网络技术破坏用户的计算机系统,盗取用户重要的数据资料信息,导致其遭受不可估量的經济损失,对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也深感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探究。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实际分析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整体格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也逐步得到了优化。笔者结合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如下分析:首先是当前国内计算机网络的构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资源体系的完整性不高。例如,有效信息资源和无效信息资源混杂于信息网络之中,容易对我们高中生形成误导,从而造成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的现象;其次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很多同学的社交软件如微信、QQ、微博等都曾经出现过被盗或被病毒干扰等情况,这种现象直接体现了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不足;最后是计算机系统资源开发的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很多同学反映,在课后利用计算机网络复习高中知识的过程中,寻找和筛选相关学习资料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这说明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高中知识学习的效率还很低。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框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存在,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完善。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安全防护中的问题

(一)木马程序或病毒对信息管理与安全进行破坏

在我国计算机安全问题中,最常见的威胁源就是木马程序和电脑病毒。这两者都是将具有一定破坏性功能的数据信息隐藏于正常计算机程序中,使计算机用户在安装或使用计算机程序的过程中感染木马和病毒,进而破坏计算机网络,造成数据资料的丢失和损害。除此以外,部分计算机病毒还会造成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二)黑客攻击

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难点就是网络黑客的入侵,来自黑客的攻击往往会对用户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黑客攻击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网络侦查型,这种方式较为隐蔽,不会对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用户很难发现。从而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盗取其计算机中的数据和信息;二是网络攻击型,相比于网络侦查型,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黑客往往会采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盗取和损害用户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信息。除此以外,在对用户计算机入侵的过程中,黑客往往还会通过对一些网络技术的运用,造成用户计算机部分功能或程序异常,无法使用,甚至有可能会破坏计算机主机。

(三)存在网络漏洞以及配置不科学

受技术能力的限制,很多计算机系统在研发和设计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多为存在网络漏洞或配置不协调等问题。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多是由此出现。除此以外,计算机生产和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也会造成文件和服务器的配置不科学的情况[1]。计算机网卡选择的不合理也会对计算机的运行效率造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如果太慢,必然会降低其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导致计算机更加难以抵御网络病毒和木马。

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要不断提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此外,计算机用户平时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要在计算机中安装上杀毒短剑,同时将其更新至最新版本,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二)应用防火墙技术

计算机防火墙技术是由软硬件共同组成,并在网络系统中发挥其监督。控制与保护的作用。应用防火墙技术以后,计算机在接收和传输网络信息的过程中,都要经过防火墙进行,而防火墙则通过分析、限制和分离网络信息这些功能,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2]。防火墙作为一种有效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其作用主要就是阻止未被允许的数据信息在内外网之间的传输,也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访问和存取行为的监控和审核,防止数据信息外泄。应用级防火墙以及过滤型防火墙是目前最常见的两种防火墙类型,其中应用级防火墙通常于特定的信息网络中使用,过滤型防火墙则是主要用于提升信息的透明性,提升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随着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水平的不断提升,应用防火墙的水平也应不断加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三)采用隔离技术

所谓隔离技术,一般包含物理隔离与逻辑隔离两种。物理隔离主要指的是通过物理方式将计算机主机与互联网相隔离,并以单独的形式将加密文件储存与计算机中,同时在处理网络信息时使用其他专属的计算机进行[3]。除此以外,在两台计算机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也应利用专线进行。然而这种物理隔离的方式由于成本较大的原因,普通计算机用户基本难以实现,而且如果传输距离较远时,也容易给非法接入者提供可乘之机。逻辑隔离则主要是利用物理方式在被隔离的两端进行数据通道连线,同时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不存在其他信息通道,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转换、剥离等控制措施。

(四)采用信息加密技术

在网络信息储存与传输的过程中采用科技手段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的方法我们将其成为信息加密技术。通过对信息加密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这也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种主动性的保护方式。信息加密技术采用特定算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运算,并以密文的方式替换掉数据信息资料中的明文,以保证原始信息的安全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计算机网络密码和加密信件等都属于信息加密技术的一种方式,信息加密技术越是复杂,信息的安全性就越有保证。数据加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的信息加密技术,主要是以密钥和密函的方式来完成加密,从而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数据信息形成保护。应用这种加密方式时,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都需要通过密钥或密函老实现。除此以外,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技术,还可以获取客户真实的数据信息,再通过对真实数据信息的利用与网络信息互相联通,以动态化的形式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保护。利用网络信息数据加密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输安全性,并确保网络信息不会泄露,提升互联网信息的整体安全技术与运行稳定性。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我们在探索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同时,还应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促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振兴.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应用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0):147-148 

篇2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众多实践者探索并努力的方向。从效率这一概念出发,它反映的是所取得的成果与花费的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取得越来越高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那么,我们就从教学入手,来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教师的组织很重要。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具有明确且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以及价值观;其次,教师应把握好教学容量,在保证完成教材及大纲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第三点是在综合考虑课时数、教学进度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从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以及教学过程的速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把握。

其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等,使其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的具体信息。

最后,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恰当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双方在尊重、平等、互助、合作、探索中取得教与学的共赢。

基于上述因素及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3

一、分层教学,为高效课堂做准备

要想有一个高效的课堂,课前的准备是必须要做好的。除了备好教案学案,更要备好学情,因材施教。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基础尤其是操作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为此,以往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直是实行分层教学,课堂任务设置不同的难度,但在实行的过程中总感觉课堂效率没有预计中的高。针对本学期高一的信息技术,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进行大胆尝试,我把2011级两个级部20个班中的18个班进行了分组分层,以2个班为一个大教学单元,把2个班整合后分成A、B两层上课,这样,从授课方式、课程进度到课程深度和任务难度上都实现了明确的真正的分层,我们称之为物理分层,每个层内部再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搭配分组。对于两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在各自的教室或微机室,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深度、难度和任务量开展教学。为对比效果,另外2个班还是用原来的班内分层方式,我们称之为虚拟分层。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实质上的单元走班式分层要比虚拟班内分层效率高。本学期学习的两个模块内容,完成了2个主题作品和至少6个练习作品,从完成的质量和数量上看,物理分层的学生,无论是A组还是B组,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和提高。而虚拟分层的班级,A组的学生有一部分会不自觉地降低自我要求和学习目标,B组的学生中会有部分出现以下情形:有的面对A组有压力,有的则会直接放弃,求助于A组同学帮助完成任务。

在上课之前的这项准备工作中,我认为,物理分层对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为“定标自学”所做的必要准备,分层之后,能更有针对性地“定标”,当然也为后面的“精讲点拨”的方式和深度做好了基础。

二、主题探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步五环节”教学注重自主学习,这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中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问题。近几年随着我市初中信息技术中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大力推进,高一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和操作能力一届比一届高,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中的操作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基本掌握,理论内容只需做适当的归纳总结即可,如此一来,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和学习兴趣就难以激发。为此,我跟申丽丽老师进行了多次研讨,想出一个创新的点子:我们把以往高二选修的热点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图像和动画模块提前到本学期来,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以模块主题探究学习的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研究型”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按照要求完成任务,而是要主动规划、严密计划、认真执行、合作交流、用心创作。

三、展示分享,激发学习热情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每位学生要利用所学创作出自己的原创作品,我把学生完成的作品直接展示到局域网的导学资源网站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共享观看到这些作品,“展示分享”的范围就扩大到了整个年级,而到学期末,我们把学生的原创作品汇总,不仅会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体现“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而且在学校的科技艺术节上组织电脑作品比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还可以推荐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电脑作品比赛,这进一步放大了学生作品的展示舞台和分享效果,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同时,每学年把学生的作品结集,电脑艺术设计类作品出本作品集,电脑动画类作品出张光盘,让学生真实地拥有自己的学习成果,更长久地保留“展示分享”带来的鼓励。

篇4

我们通过网络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学生习题更新、掌握高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的物理试题中心、中国园丁网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我们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直观生动、新奇有趣

物理学科比较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利用现代媒体,能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非常浅显易懂,学生更能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一些平时难做或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我们可以用多媒体使情景恢复,很好地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学生很清楚地观察。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完全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根据不同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难为易,操作便捷

利用多媒体能恢复习题情景。以高一物理平抛运动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本节课习题的处理都感到费力,原因是物体的运动要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实验太快,瞬间完成,学生不易观清楚。为了使学生弄懂这一问题,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图、分析、讲解、说明。即使如此,有些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也还是听得似是而非。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即可轻松自如地解决,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再将此过程模拟出来,控制动画的运动速度,使学生非常清晰明了地观察此现象。

5.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尽管有许多不足,但在目前阶段仍旧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这种模式在重新组织提供物理情景,设置物理过程,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有许多优越性。这种教学模式对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也比较适合,并且可以应用于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甚至实验课。

但在应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及教师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弥补如前所述的诸多不足。同时,应主要针对难点、重点的突破,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千万不可滥用或搞形式。例如,因物理学科其自身的特点,物理演示型课件就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就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另外,针对物理学科,建议加强并重视与物理实验教学相互结合渗透,使之相得益彰。

6.学校应加大软件库的建设,加强积件的开发

篇5

1.利于保存和交流

优秀的电子备课是教学中的重要财富,传统的纸和笔形成的备课资料很难长期保存和相互交流。利用计算机把电子备课分类存入硬盘并进行必要的备份,可以使备课资料长期保存。利用网络,依托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上传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共享,同时自己也可以利用网络浏览、下载、收集他人最新的电子备课,从而拓宽教师信息来源的渠道,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实备课资源库,为今后的检索和再现提供条件。

2.利于创建习题库

选择典型的练习题和编制合适的试题也是电子备课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具有信息存储量大和处理信息速度快的特点,建立学科习题库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的需求。习题库的建立可以按照时间、知识点、考核难度层次等指标进行分类存储,在备课时可以快速浏览和选择,从而方便地获取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习题库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校建资源库或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习题来补充。

3.利于教学资源的动态管理与完善

传统的纸质教案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很难把平时获取的各种各样的备课资源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采用电子备课,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教学中获取的相应资源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去,整个系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和升级的动态系统,经过多年的积累后,就是一个十分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可扩展性,当一次建库后,再次进行维护时,只需要把原有的电子备课资源进行修订就可以直接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从根本上减轻了所有教师的备课负担。

4.利于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成长

电子备课中的集体备课将师师互动纳入教学的流程之中,作为前导性因素进行系统运用,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系统的外延,丰富了教学的内涵,这是一种创新。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针对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电子集体备课将合作、竞争和个人单干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和利用,符合课程备课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课程备课的单一“竞争”情境的一大变革,能较好地促进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二、电子备课的弊端

1.电子备课给“拿来主义”提供了条件

有个别教师很懒,用传统的备课时,抄别人的,用电子备课时,直接拷贝别人的,自己不下工夫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课堂教学水平可想而知。有的教师看到别人的课件好,拿来就用,有时与自己的授课内容不一致,纯粹是牵强附会。

2.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

有个别教师逢课必用多媒体课件,至少也放映几张幻灯片,没用就觉着不时髦、不高效,恰恰相反,如果用得不恰当,还不如不用,用了反而会导致缺少与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和现场板书设计等,学生忙于欣赏精美的课件,忙于解答那些教师预定的和课件上展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课件统一,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性,根本谈不上发挥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3.有些电子备课的通用性不好

教师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水平不一样,使用的软件也不同,如处理文本,有的用Word,有的用wps;处理声音,保存了不同的格式,如.wav,.aif,.snd,.voc和.mp3等格式;字体有的用宋体,有的用楷体,有的用仿宋等;标点符号有的用全角,有的用半角等;标题有的用拼音,有的用汉字,有的用数字,表述不一致,表达不清等。这给交流带来了很多弊端。

4.电子备课教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

电子备课教学必须有计算机、投影机等硬件的支撑,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方法,而且必须有电,缺一不可,受限较大。

如果教室内的计算机缺少某个软件,有些素材就无法打开;如果计算机感染病毒,不能短时间内清除,就会影响上课……

三、采取的措施

1.制定电子备课的操作流程

(1)分配任务:利用假期由备课组长把下一学期的教学课时分配给每一位备课成员。备课教师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然后将电子备课发到大家能共享的文件夹中,进行初步讨论分析。

(2)集体备课:各学科利用每周四或五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大家进行讨论,首先由主讲人谈谈所备课的教学设想及教学思路,然后每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对教案、学案和课件进行讨论、修改、评价、补充、完善。

(3)修改完善:主讲人针对讨论时大家提出的意见重新进行修改、完善,使备出来的课更能符合各人的“胃口”,把修改稿上传学校资源库。

(4)个人备课:各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个性与本班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习题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补充,以便因材施教,这样就使教学设计个性与共性相统一,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教学反思:前面的一切工作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有的设计并不一定十分科学,课件也并一定准确无误,这就需要实践来检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大家发现某一处有问题就马上在该资源下的讨论栏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反馈给大家。

2.明确电子备课的备课要求

电子备课包括教案、学案、课件、试题等,对每个项目要有统一要求,如对电子教案首先制作一个固定的表格,把相应的内容填上即可,这样既明白又规范。电子备课命名要统一,标题要体现电子备课的类别、内容、版本、学年和一些其他的信息。如:“2010~2011学年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案”“2011届新课标语文高考第一轮复习学案”等。文件格式尽量做到:课件用.ppt,文本用.doc,声音用.mp3,图像用.jpg,视频用.mpeg等。

3.正确对待电子备课

无论是电子备课还是手工备课,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才是关键和根本,应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电子备课的质量。这其中影响备课质量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境界。手写备课和电子备课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把握、考试方向的判断,这些才是最关键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手写完美地结合后才能产生有效的备课。其中对多媒体课件的定位应该是:适时、适当、适度运用,千万别出现牵强附会、主辅颠倒的现象。

4.采取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措施

我们要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电子备课,乐于献出智慧,愿意分享智慧,教师为建设学科资源库所做出的努力我们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些构想可以通过考评和激励来实现。具体措施有:

(1)开展评比活动。即学校针对课件、教案等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证书,把优秀的作品上传教学资源库,作为免费资源,供全校师生共享。

(2)周考核与月考核结合,由分管领导深入备课组参加电子集体备课,每周定期对备课小组进行考核评价。每月召开备课组长会,小结电子备课开展情况。分管领导深入随堂课,监控备课质量,每月评出优质随堂课。

(3)通过完善资源库管理系统评价功能,由学科站长进行审核,每个电子备课按点数进行等级划分,上传和下载都有相应的点数,然后通过点数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