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土资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预算合理度存在缺失
多数预算草案在经管理层审批时,预算满意度成为管理层批准草案的重要依据,这导致预算草案存在较大的主观意志,无法客观合理地反映国土资源财政税收的目标和作用。为了保证预算可以真正对战略目标进行细化,预算审批工作需要将重心放在客观实际方面。具体考察预算草案是否符合国土资源的战略举措、预算编制是否完备以及预算的具体指标原则是否与国土资源财政税收的相关制度相符等,从而切实保证预算的合理性,推动预算工作的合理开展进行。
(三)预算过程存在观念缺失
在国土资源财政税收施行预算管理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在管理资金的具体支出中设置了严格的预算控制措施,对费用支出实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导致管理部门以节省成本费用为目的,对必要的活动进行了削减或废除,很大程度上违背了预算管理施行的目的,对国土资源的发展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损害。
二、强化国土资源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各部门需要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预算管理机制的完备和工作的合理开展。预算决策层包括国土资源领导层和各部门资质的相关负责人,其主要针对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和目标进行审议工作。决策层需要针对国土资源各部门的计划目标制定责任书,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程序以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对预算草案根据相关章程和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切实保证其符合国土资源单位发展的预算草案。对财政税收的预算工作需要切实保证预算职能部门的设立,对于规模特殊的单位,可以由财务部门承担职能部门的责任,有财务负责人兼任预算责任人。财务部门需要保证预算岗位的切实设置,将预算管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预算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合格的专业素质,了解预算管理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国土资源方面的工作任务、目标等各项事务;熟悉单位各部门的运行机制和职责;掌握会计业务知识并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等。预算责任部门要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严格依照制定的预算标准进行工作,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相关预算工作,保证预算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责任部门内部设置预算员进行部门内部的预算编制工作并切实做好相关监督工作,保证预算在正确合理的情况下运行。
(二)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执行力度
财务人员在国土资源财政税收预算管理中起着组织运行、汇总信息的关键作用,需要拥有足够的业务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因此,财务人员不仅在技术层次上需要不断强化,同时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标准。实际预算工作中,财务人员需要以企业管理者的姿态进行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运用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最具体的优化统筹工作。并在理念上向事业化方向靠拢,及时更新观念,不断进行事业化方面的知识学习,将市场和利润作为工作指导方向,实现从传统理念向现代化理念的过渡更新。从而突破财务技术的局限性,转变旧有存在的单纯统计数字的传统财务技术,建立新形式的运用具体数据对财政收支状况、预算统计工作进行具体的分析汇总工作,从而实现由罗列数字向利用数字表达意图的方向迈进。预算执行中要强调落实程度和执行力度,预算指标需要严格遵守施行,除发生重大变更事项如经济环境变化,否则需要严格执行,坚持将预算草案的各项工作具体落实,从而杜绝对预算工作进行擅自调整或者将资金移作他用的情况出现。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一旦遭到削弱,就会失去本该具有的权威性,对预算管理工作造成障碍并阻碍预算目标的具体实现,随意而频繁地更改调整预算更加会造成财务管理功能缺失,那么国土资源在绩效考评方面的价值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三)全面增强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水平的增强需要以资金管理作为切入点,并对预算指标的运行过程做全程有效的了解掌握,保证资本预算进行严格的编制和审核工作。成本预算和资金预算需要保证紧密结合,充分保证预算管理发挥最大功用。国土资源财政税收预算需要与国家整体资源规划相符合,但在实际预算工作中,存在机械依据预算目标执行预算管理工作,忽视财政税收在现实中的具体作用和国土资源规划中的合理性。针对这种目标偏转的情况,需要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细化要求,是预算能够更加实际地反映计划的条件,同时,在预算掌控方面进行适当的控制调节,在预算管理中体现一定的灵活特性。预算管理施行期间,一些执行部门认为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对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做出相应的规划细分。这要过于细致的划分会导致各执行部门灵活性的缺失,在执行中缺乏应变能力和管理工作的余地,对财政税收预算工作造成不小的阻力。因此,工作细化方面的程度需要依据国土资源单位实际情况和工作中面临的具体事项进行调节,从而保证财政税收在合理有序的制度下进行。预算在制定过程中,通常会参照历史预算记录作为现在预算工作的参考依据。这种预算工作方式存在严重弊端,职能部门会直接应用历史支出额度当作预算标准,从而扩大预算支出额度,更可以在之后的年度预算中得到更高额度的标准。针对此种现状,需要运用相应的预算控制措施进行规避,通过细化报表内容、完善报表系统等方式,降低认为因素在预算管理中的干预,切实提高预算的科学性。预算执行进程中,执行人员需要切实管理好预算工作,推动预算施行力度,必要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做具体的调整修订工作。尽管预算是对未来财政各方面状况的预见推测,并具有相关措施对突况进行必要的应变处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总会出现无法真正遇见的情况,因此,预算管理需要灵活变通,施行中做好定期的检查工作,在情况发生重要变化时,需要对预算进行相应调整或者重新对预算的某些环节进行更改修订,从而切实完成预期目标。
篇2
结合我们宁夏国土资源管理现状,客观论述了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面临形势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深刻而详实的分析和探讨。并从存在问题入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等手法,阐述了我区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述了在执法监察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对进一步加强全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当前,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既面临着前后未有的好机遇,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新挑战。
一是从案件发生情况看。土地方面,2002年发案362件,比2001年494件减少132件,比2000年742件减少380件,分别减少26.7%和51.2%;矿产方面,2002年违法案件104件,比2001年33件增加71件,比2000年61件增加43件,分别增加21.5%和70.5%,呈上升趋势。
二是从违法案件种类看。在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中,未经批准占地居首,共1073件,占立案总数的67.1%;在查处的矿产违法案件中,违法开采居多,共194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98%,其中无证开采130件,占65.7%。
三是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用地、采矿多于集体和企事业单位,个人违法用地1427件,占89.3%,个人违法采矿156件,占78.8%;企事业单位违法用地97件,占6.1%;县级机关违法用地23件,占1.4%。
四是从违法案件发生的区域看。农村违法占地问题多于城市,但城市个案违法占地面积大大高于农村。
五是以“建设城市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养殖业”、“发展旅游业”为名,无限制的扩大城市外延,大量占用耕地和国有未利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状况,不仅使大量国土资源流失,也给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执法难的集中表现
“执法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一大难题,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五难”:
违法行为发现难。就全区而言,在有限人员编制下,既要监管土地,又要监管矿山,面广量大,加之基本装备缺乏,交通工具等保障条件较差,全覆盖、高频率动态巡查力所不及,致使有些违法案件很难及时发现。
违法行为制止难。表现为土地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占地施工、矿产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开采抢运,制止起来非常困难。
违法案件调查取证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违法者拒不配合,或者借故拖延,而执法人员没有强制调查取证的手段,导致调查工作陷入僵局。
违法案件处理难。由于当前法制环境较差,致使查处案件面临着“严格执法”和“法不责众”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违法案件执行难。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力,实践中种种原因而使案件在执行环节受阻或搁浅。
三、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市(县)领导以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为借口,违法批地、违法用地、非法出让和转让土地,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违法行为不断发生;
二是监察体制不顺。目前这种管理体制,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的“单向”体制,难以形成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三是执法手段不硬。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以必要的查封、扣押、拆除等强制措施的权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制止。
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审批发证,轻监督检查的倾向;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监察不够经常有力。
四、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必须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出发,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宣传法律,使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明白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运用行政的手段,建立一套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运用经济的手段,一方面全面推行“招、拍、挂”等市场化配置方式,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抑制多占、滥用和浪费土地现象。
(二)以贯彻国务院《决定》和《通知》为契机,始终保持执法监察高压氛围
以卫星遥感执法检查为抓手,突出严肃查处新发生违法用地与政府违法用地两个重点,切实解决基层政府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和顶风违法问题;建立健全协作办案制度为契机,借助兄弟部门力量,形成国土资源大执法格局;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查人与处事相结合,继续保持严肃查处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
(三)以切实加强执法巡查为载体,努力把土地违法抑制在萌芽状态
违法者的利益有多大,执法的阻力就有多大。查处违法用地只是手段,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土地动态巡查,进一步狠抓源头防范。构建完整的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要做到防范关口前移、预防重心下移,逐步建立“上有卫星,下有百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防范监管体系,提高案件发现率、制止率和立案率,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篇3
(二)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易变更性特点
国土资源种类繁多,其中地籍方面档案资源就非常容易出现信息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地籍信息经常会出现改变。如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显然会对很多档案资料进行追溯性修改,而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利用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将相关的信息统一搜索出来,并统一进行修改,从而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管理能够轻松应对国土资源信息容易变更的问题。
(三)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完整性特点
国土资源档案是一个系统性的资源集合,很多资源并不是独立信息个体,而是将多种信息资源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性资源,因此如果某一个资源信息出现缺失就容易造成国土资源信息的不完整,从而影响资源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这种完整性特点成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难以解决的难题,一旦出现某一个信息变更,就需要追溯这个资源的所有相关性信息,并对此进行修改。但是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这种相关性的建立已经通过数据库完成,因此很容易轻松调用并进行修改,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推进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管理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方面的适用性,就能够有利于改变相关领导的思想观念,在推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领导进行推动才能够实施,因为国土资源本身的复杂性会涉及到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信息没有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就难以转化成知识库,从而实现高效的系统化管理。所以只有所有领导摒弃门户之见,转变观念,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统一收集被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二)制定实施计划分步实施
首先要明白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相关人才的支持。所以不可能一步完成,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着手。然后再进一步落实资金、实施单位和基础设施构建、人才培训和意识培养等一系列工作。接着当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完成之后,就需要组织相关的人员对传统的国土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录像带资料等进行手工录入和数字化转换,并且在录入数据库系统时,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信息资源没有失真,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的使用效果。
篇4
首先,《规定》规定了一种“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挂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并没有规定这么一种方式,该法第十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规定》所称这种新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方式,“是指出让人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换言之,《规定》想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立法空白,参考了证券连续交易方式,创造出“挂牌”交易方式。但是,由于这种挂牌方式本身存在缺陷-土地使用权的卖方有限,而买方通常也非数量众多,所以其交易价格不会呈上下波动,只能是单向上涨-使其与拍卖无本质区别。《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了挂牌成交的三种情形:1、在挂牌期限内只有一个竞买人报价,且报价高于底价,并符合其他条件的,挂牌成交;2、在挂牌期限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报价的,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报价相同的,先提交报价单者为竞得人,但报价低于底价者除外;3、在挂牌期限截止时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要求报价的,出让人应当对挂牌宗地进行现场竞价,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均为某一高出底价(保留价)的最高价为成交价(第二种情形规定的“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实际上没有意义,因为后出价的竞买人不会出一个比前一个出价低的价)。由此可见,“挂牌”与拍卖并无区别,《规定》的新创举-“挂牌”实无必要。
其次,《规定》第八条-“出让人应当至少在投标、拍卖或者挂牌开始日前20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公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和招标拍卖挂牌的时间、地点”-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招标人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要的合理时间;但是,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初衷是为了体现公开、公平的市场原则。但是,“投标开始日前20日”招标公告并不等于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之间有20日间隔,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拍卖人应当于拍卖日七日前拍卖公告”,因此《规定》第八条关于招标公告、拍卖公告发出时间与法律规定亦不一致。
篇5
2.1国土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在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管理现状问题是多方面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国土资源的垂直管理体制是当前所实行的一种最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在这一管理体制作用下对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不能够有效的得到落实,在人员的管理以及机构的管理上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协调,很难充分的发挥严格土地管理的作用。从国土资源的管理部门来说这一管理制度诱发了违规现象的出现,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会造成乱收费的现象,并且在查处的过程上也比较的复杂。在新的体制下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管理方面又有了一些新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体现的最为显著的就是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以及干部体制两者间的关系没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部门处在两者之间进行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相关的干部在晋升上有着很大的难度,最终使得地方政府和中央在财、物、人等方面的分配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进而就会造成对环境保护有着破坏的现象出现[3]。我国的土地总督察制度并非是长效的土地监管机制,所以在这一方面也进行加强改善。
2.2新体制下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在新的体制背景下,对国土资源管理这一问题要想得到有效的加强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改善措施,要能够进一步的理顺在管理制度中的主从配合问题,还要能够从微观的事务管理向着宏观的综合管理进行发展。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遵循制衡原则以及协调原则和法制原则等重要的原则。要有效的加强对地方性国土资源的管理队伍建设,遇到问题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对于经费及其人员管理实行垂直制度,有效的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相关的法律建设上进行加强完善的步伐,要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还要能够充分的对乡镇管所的作用进行发挥,对于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优先解决,在干部和地方的交流问题上要进行有效的加强,对于国家集体土地所有权保护的宪法精神要最优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在面对中央与地方国土资源收益分配方面矛盾时,采取积极的解决方案。另外,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政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进行全面的谋划,突出重点以及关键。要切实明确管理工作的权限,对国土资源的处置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要向相关的部门进行批准,强化国土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平衡国土资源的供需矛盾。对地方的国土资源管理的队伍建设要进行强化,要能够恰当的征收不动产税,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将相关的基础建设积极的做好完成,从多方面进行管理上的加强,首先要在在我国建设一个中心国土资源所,这样在管理上就比较的方便,对其所有权要进行明确,还要对其相关的办公设施进行有效的改善创造优良的办公环境,并能够对相关的国土资源的保障机制加以完善。例如:在下达一些大型的专项工作任务时要能够对经费问题进行明确,还要把基层的国土资源所建设经费纳入基层的政权建设的范畴当中,从而解决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建设中缺乏的资金。
篇6
1.外文过刊的特点
外文过刊也现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不如现刊那样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其文献价值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外文过刊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1.1资料信息具有权威性
高校图书馆订购的外刊,都是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领先性的资料,其文献价值较高,所有外刊都是在该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料性期刊,并且在所属领域具有一定的尖端性价值,具有国际影响力,高校所征订的期刊一般都在EI或SCI等国际著名检索工具的收录之中,所以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其间所刊登的杂志代表了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于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科技演化发展的回溯,因此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1。
1.2信息含量丰富
学术的世界性,决定了国内的科研水平必须向世界看齐,及时了解国外的科研进程,明确其间的差距,这样才决定了征订外文期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尤其是EI或SCI等国际著名检索工具收录的外文期刊更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这些期刊都以外文的形式发表,所以征订的外文期刊即便过时,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2.外文过刊利用率低的原因
当年的期刊称为现刊,而把以往的期刊称为过刊,过刊一般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和装订,分类进行保管和收藏。过刊文献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入藏时间的长短。由于外文期刊的学术价值,过刊的学术参考价值一般比现刊的参考价值还大,因此需要积极开发过刊的资源利用率。但实际情况却是外文过刊基本闲置,封闭管理的方式,导致过刊基本没有读者,过刊的利用率很低。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过刊,被读者借阅,绝大部分过刊闲置在图书馆中。外文过刊的超低利用率,导致图书馆中大量资源的浪费。过刊丰富的信息与低开发利用是外文阅览室的主要矛盾2。
2.1馆藏情况影响过刊的利用
征订外文期刊的费用较高,并且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期刊价格上涨,这与图书馆资金紧张形成突出矛盾,征订期刊相对减少,过刊收藏也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采购因素,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局限,不能很好的分析和掌握过刊的流通规律,不能及时了解读者的准确需求,反馈给采购人员的信息不准确,导致期刊订阅的盲目性,引发图书馆藏书结构的不科学和不合理。一旦形成过刊,资料的利用率就更低。
2.2图书馆的管理因素
目前,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各高校图书馆已经改变了以往手工管理和检索的陈旧局面,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管理,但是对于外文过刊的管理,微机化和网络化还没有完全普及。这让读者的借阅显得十分不方便,也是造成外文过刊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封闭式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刊的利用。这主要是因为管理方面担心文献的丢失和损坏,对于过刊限制外借,影响了利用率。再有人员少不能很好地进行馆藏文献的开发,现刊下架打包,装订、编目、簦帐、上架、排架、倒架等工作占满了工作人员的时间,没有更多精力进行跟踪学院学科建设及科研课题的研究情况,对文献二次三次开发和报道做的很少。
2.3读者方面的原因
过刊利用率低的原因也与读者的因素有关,由于现代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师生认为资料和文献越新越好,对现刊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对过刊则相对冷淡,对过刊问津的人很少,这也是过刊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外文过刊虽然过时,但那里面各种各样的科技史实、数据、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却不过时,在教学和科研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自身不会利用检索工具进行资料的查询,即便有查询也局限在专业范围内,其它领域的资料很少问津,直接导致高校图书馆过刊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3。
3.提高外文过刊利用率的措施
3.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落后导致资料的利用率低,所以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首先应改变对外文过刊的管理模式。改变封闭式的管理方式,简化借阅手续,实现微机化管理,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图书馆员要转变服务理念,从旧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了解外文过刊的使用规律,一般外文期刊在出版后的5年内是利用率最高的时间段,所以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应在这5年内实行开架或者是半开架的阅读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加方便的阅读机会和环境,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
3.2做好过刊的加工和剔旧
外文过刊保管和收藏的科学性也是提高外文过刊利用率的保证。期刊的阅读过程中,长时间的流通和传阅,使得期刊的外观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破损、丢失等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影响利用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过刊的保管,及时剔旧,维护期刊的外观质量,也是有助于提高外文期刊的利用率的。图书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期刊进行清点,这种清点,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掌握一些资料的信息,总结提高资料利用率的经验;一方面,定期清点期刊,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
3.3完善服务手段
检索工具是提高资料阅读率的保证,而且也是读者与期刊之间的桥梁。实践中我们发现,图书馆的检索工具越先进和科学,过刊的利用率就越高。所以提高检索工具的科学性,完善检索系统,对 于外文过刊的利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跟踪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掌握各种期刊记录的同一专业的科研信息,给读者以指导和帮助,使读者的查阅和检索更加方便和迅捷。如果可能,管理人员可以将丰富的过刊资料编制成信息文摘的册子,分类遴选有价值的信息、成果等科研内容汇编在一起,给读者提供定向交流文摘,为读者查阅资料提高过刊资源利用率,提供最大的方便。
在高校图书馆中,外文过刊成为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外文期刊蕴藏着的情报信息量,往往比现刊更有参考价值,而且外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虽然过时,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是一份可以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也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是图书馆的工作职责,也是为读者服务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精神,推动国土资源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就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冲破当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眼前,轻长远;重建设用地,轻耕地保护;重圈地扩张,轻节约集约利用等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科学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保障与保护、速度与效益、建设与生态的关系,使国土资源各项工作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加快创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新机制,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转型。
就当前土地管理的实际,应着力建立健全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机制。
一是积极有效的土地调控机制。宏观调控主要靠规划、计划、审批和市场等手段来实现。一要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是否符合规划,凡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必须要在严守本地区耕地红线的前提下,突出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科学发展的功能,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紧安排建设用地增量。二要合理分配年度用地计划,发挥计划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当前用地计划普遍比较紧缺,为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要科学编制和使用好有限的用地计划。要在盘活存量用地指标上下功夫,把盘活存量用地列入年度用地计划,不能把存量土地只作临时性调剂使用。三要严格土地审批,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优化供地结构、调节供地节奏、调整用地布局。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依据规划和计划调控建设用地总量、速度和布局,严格执行《禁止项目用地目录》和《限制项目用地目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门槛,优化供地结构。依据定额标准,核减超标准用地,核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加快改进建设用地审批方式,简化程序和环节,为建设项目提供优质、快捷的用地服务。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机关和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部分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健全和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地价监测网络,加强数据分析,科学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二是有保有压的用地供管机制。始终坚持“有保有压”的供地原则,推进以“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居住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耕地向基本农田保护区集中,不合理建设用地要调整使用”为总体思路的土地利用工作,按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优先、基础设施项目优先、主导产业建设项目优先、生态建设项目优先、民生建设项目优先的“五优先”供地制度,妥善解决优势产业开发、重点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项目及解决民生问题的合理用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坚决不予报批。要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加强用地预审管理,落实设计审查,合理核定并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切实改变一味按项目投资者要求供应土地的做法。在用地管理上,要从注重审批向批前介入、批中把关、批后监管并重转变。要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缩短开发建设周期,确保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坚决杜绝一方面争取用地指标,而另一方又将批回和推出的土地闲置浪费。
三是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机制。面对“地根”紧缩,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要狠抓内涵挖潜,拓展用地空间,致力寻求突破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的新办法,开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子,解保护与保障“两难”之困,走“双赢之路”。一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从源头上抓好节约集约。严格规划计划管理,禁止超计划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在标准上,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行业用地定额标准的同时,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特别要对交通、工业、城建等占地量大的行业,细化用地标准和控制措施,严禁超标准批地、用地。在项目上,对国家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要严加控制。在布局上,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以集中促节约。在空间上,适度发展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向天上要高度,向地下要深度,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二要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对城镇建设用地中批而未供、空闲和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建立“可利用土地数据库”,狠抓闲置土地处置 ,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现象,严厉打击炒地行为。对批而未供的土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限期供地,超过规定期限的,宣布文件作废。按照“以用为先”的原则,对批而未建或建设周期过长的,督促企业加快建设进度、收取土地闲置费或依法收回土地;对项目建设单位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有偿调剂给急需用地的项目或坚决收回。促使用地大户开展“零地技改”,原地提升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多余土地和厂房,实行“一厂多企”。坚持“剩余归公”,对党政机关因搬迁、撤并而腾出的空闲土地,由政府统一收回、统一管理和统一重新处置。鼓励公开交易、合理流动,采取灵活的利益分配办法,促进事业单位将老宅院或超规模用地公开出让,支持企业“退二进三”、“退市进郊”。加大“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在城市中心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开发区、城区低效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和再利用,对低效利用土地要限期增加投资、核减用地面积和易主置换,同时建立落后产业退出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腾笼换鸟”。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推进农民有规划的集中成片建房,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三要大力总结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标准和激励政策,探寻因地制宜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思路与新方法。
四是打防结合的执法监管机制。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做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把强化执法监察作为加强监管的一个重要措施来抓。一要完善违法用地防范监管体系。健全市、县、乡三级动态巡查防范机制,落实动态巡查考核监督和登记通报制度,开展上下联动、左右联动的国土资源执法动态巡查,从项目建设初期加强监控,做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制止,把违法用地遏制在萌芽状态。二要强化违法用地案件联合查处机制。加强与监察、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从严从紧管好国土资源,切实加大案件处理力度,公开曝光一些重大、典型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三要实行用地指标分配奖罚挂钩制度。对年度的用地计划指标分配,采取与各地土地管理绩效挂钩制度。对土地管理绩效好、违法用地现象少、用地潜能挖掘多的地区加大计划指标奖励力度;对土地管理绩效差、和违法用地现象高发、发展主要靠粗放式供地的加大惩罚力度,相应扣减当年的用地计划指标;情节特别严重的,采取限供或停供措施。
篇8
作为“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一公共图书馆,应如何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索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形成共赢局面,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共享工程的特点:文化和网络相融。突破图书馆发展瓶颈
20多年的大发展,使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截至2005年,全国每4万人只有一所图书馆,尚有200多县未建图书馆,全国目前人均藏书不足0.3册。
1.1整合文献资源,打开收藏新局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信息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个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收藏力相对低下,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整合各类文献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迎合读者需求.更新服务模式
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占息。用户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工作,使文化与网络相融,突破原有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2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的优势
文化部、财政部文社图发[2002]l4号文件《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据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较其它文化部门,具有以下优势:
2.1阵地设施优势
截至2004年己有近2700所图书馆,其中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70多所,馆舍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另外还有一批正在建设中图书馆的普及,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共享工程”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己在许多公共图书馆实施,形成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2.3专业技术优势
“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它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复盖地域广,各地各单位条件参差不齐。图书馆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项目的含量。
3实现共赢局面的举措
3.1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主体作用
3.1.1科学规划,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作为图书馆应首先把对“共享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要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各种文化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各方面情况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同时,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加强信息反馈力度,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络,共谋发展,为政府决策起到信息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3.1.2完备硬件设施,打好发展基础。硬件建设是“共享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应从全局把握“共享工程”推广节奏,有步骤因地制宜地配置计算机、架设网络、运用各类电子产品,丰富服务方式。对于独立配置硬件有因难的地方,可以采用以县市级支中心配送流动“共享工程专用车”的形式,将共享工程深入农村、社区、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全面达到共享。
3.1.3加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技术保障。队伍建设是保证“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共享工程技术含量高,需要一批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大批既懂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和“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在图书馆培养一支过硬地掌握现代化技术并能从事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开发的技术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人才队伍。
3.1.4立足基层,从“输血”转向“造血”。“共享工程”以“送文化”的形式,突出面向基层和服务农村的特色,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因此图书馆在推进“共享工程”时,应加强对市、县和乡镇基层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对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真正提升基层自办、自主文化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调动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有生命力的基层文化资源共享网络。
3.2精选文化信息,争创特色优势信息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应遵循特色化原则。图书馆应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馆藏资源进行开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凸显地域文化。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自主创建数字化资源库,并提供网上服务。重点抓好特色数库建设,提供专门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建立新型的管理和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数字化需求,提高馆藏的整体利用率。丰富“共享工程”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图书馆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3.3创新“共享工程”,延伸服务职能实施“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网上信息服务。因此,在共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创新“共享工程”,合法利用数字化文献资源模式,使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和知识信息服务,极大地延伸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职能,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3.4加强互通互联,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因此它的实施不能只局限在图书馆、文化馆、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系统的单位,而要采用多种方式,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社区、进入村庄、进入军营、进入校园、进入企业、进入千家万户。目前,网络和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十分普及。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主动协调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政府部门,搞好纵向横向联合。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进行整体化建设应用。
3.5积极探索方向,实现稳步发展“共享工程”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仅仅依靠各级财政单方面拨款无法支撑其稳步、快速的发展,要积极寻求“共享工程”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或合作方式,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篇9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供应的短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华北地区,已经处于危机的地步。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如今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的利用,俨然成为当今我国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面。
一、由水资源引起的主要矛盾冲突体现分析
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是为典型的公共资源,其初始分配及进一步分配都是在自然分布的基础上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来完成的,最终的水的消费价格也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由于管理体制、法制建设不完善及实施上的原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对行政区域间的友好和睦相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秩序甚至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 行政区域间、行政区域和流管会间及水资源消费者之间由于水资源用途等原因矛盾冲突突出
近些年来,这些单位或者消费者围绕用水发展的矛盾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水量分配、径流调蓄及水事活动间的协调方面,甚至演变为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支流和干流、地方行政区和流域管委会间的挣水。例如,每年在黄河水资源问题上年开分水会议商议各省区分水方案时,各方争议严重。出现了有的省区暗地里超量引水、两岸省区各自挖引水渠引水等局面,几度使黄河某些河段濒临断流。在支流水量使用问题上,黄委会和流域各省份间也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很多流域省份对黄委会对该行政区域支流水量开采进行控制的做法相当排斥。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制定《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时,黄委会认为必须要对黄河干流、 支流水量进行统一的规划、分配、调度,但是山西省要求删除汾河、河南省要求删除陆浑水库、但山东省要求删除大汶河和东平湖,意见分歧非常严重,在1999年至2004年间,农民围攻仅河南、山东两局闸管所的次数就达30多次。
2. 水资源匮乏、浪费严重,并且普遍存在用水定额高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我国,农业是水资源的使用与浪费大户,在农业灌溉上普遍使用的是“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在输水时有超过一半的水渗漏损失,利用率不到40%,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一半多。在黄河流域,由于落后的灌溉技术、渠系缺乏防渗措施等原因,农业灌溉的用水率只有30%。西北地区这些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农业灌溉占用水总量的90%,但是用水率平均在30%~40%。
工业领域由于我国现用的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率是55%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75%-85%。
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没有普遍形成节约用水的理念,铺张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北方城市人均用水在130升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几乎没有差别,但是生活水平远远没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高。并且我国城市中所使用的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相对比较落后,仅在这两项上水资源的浪费损失率大约在20%以上。
3. 水资源污染不断加重,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按照水资源质量可将其分为5类。1类:符合饮用及渔业用水,水质良好;2类:污染较轻,符合地质水水质卫生标准;3类、4类、5类分别为较重污染、重污染、严重污染,超过这五类的水是废水。
1987年参与全国水资源评价的河流汇中,有34%的水资源可用于饮用,达到1类标准,89%的水资源可达到2类标准,符合其他几类的水资源综合起来占到6%。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用水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严重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致使水体自净能力不断降低。主要的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从全国范围来看,水资源的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城市向农村、地表向地下进行蔓延扩散。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农业、工业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在加上水资源的过渡开发,流域引水监管乏力,相应利益补偿机制的缺乏等直接加剧了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二、解决我国水资源管理突出问题的对策分析
水资源短缺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了人口数量及气候状况的影响,水资源的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其短缺的主要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水资源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完善水资源法,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将传统的“取水权”改变为“水资源使用权”,虽然“取水权”制度是典型的使用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的方法,但是没有考虑到到水资源经过分配后而出现的生产要素及私人财产属性。所以在对水资源进行分配时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取水权”改变为“水资源使用权”之后,水资源就可称为地区或者用水户财产权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市场进行自由的分割、转让。这种做法的好处的体现是:用水者会自觉加大对用水机制的投入,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同时水资源会自动流向产出效益高的产业和地区最大限度的实现水资源整体配置效益。
其次,大力加强我国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通过加强我国跨行政区水资源立法,可以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协调、处罚、仲裁职能,并且对水资源的一些具体管理工作例如水灾防治、 水量调度等均出台详细的法规。并且要强化行政执法的规范法、法制化。要积极通过宣传营造水资源法制氛围来提高人民水资源法制意识,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水平。同时各省级水利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关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制度。
2.对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要遵循客观规律,统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的前提是对目前的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实现水利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省级到市级水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另外也要打破行政分割局面,积极实现水资源管理各部门的统一管理。通过建立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为辅,多层次协调协商制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起来,对有关区域及利益行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并相互制约,使地方性和行业性法规与国家的相关法规相一致,形成衔接流畅统一的管理模式。
3.完善水环境审查、监督、评价机制,强化政治力度
水体的污染往往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利益的关系,排污企业上缴的税也是地方政府税收非常重要的来源,也包括环保罚款,形成了地方收入。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往往容忍对生态环境破坏。所以为做好水资源防污染工作,要从相关制度上进行安排。
首先要在水利部领导下,强化国内河流流域的监督执法力度,为保护水资源要实施异地审查制度并采取定期、不定期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将水的生态环境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中,这样可以间接把“讲政治、 抓经济、 重生态”的执政理念渗入到领导干部的工作之中。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水质评价排行榜,向全社会公布结果。成熟条件包括科学的评价指标、调查组织及制度化的评价工作。排行榜可以鞭策水质较差的省、市进行改进,也可以使民众及舆论对地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参与监督,敦促地方政府改进水资源管理的工作。
三、结论
总之,水资源管理工作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的保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进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进行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发现新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提出新的解决措施,不断深入水资源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海斌. 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2)
[2] 罗鹏业,刘忠艳. 如何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3)
[3] 史江涛,张爱国,焦丽英. 山西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地下水. 2008(04)
篇10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加强宣传,我国公共部门及公务员对现代人力资源的认识有限,因此要加大宣传,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其次是转变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视为成本的观念,根据组织和员工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开发,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再次,建立完善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实现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提高公务员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人才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对于不同的员工,管理者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激励措施,来促进员工的成长。专业化的人力资源职能专家能促进科学管理,为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咨询和服务,这项功能比以往简单的管理控制更重要,也更复杂。(3)建立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职位分类制度的优点在于可以做到职责分明,淘汰不必要的推诿纠纷,有利于获得职位的最佳人选,提高组织机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不足之处在于职位分类重事不重人,强调“职位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严格限制了每个职位的工作数量、质量、责任,严格规定了人员的升迁调转途径,加拿大政府对公务员制定的“通用分类标准”,该标准按照责任、技能、努力程度、工作条件等四个因素,对职位进行衡量,将所有的公务员职位分为类,这种标准具有简单、通用、公平的特点,使管理更为有效,并为公务员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机会。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结合国情,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公共部门的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4)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第一,明确规定考核标准与考核项目设定原则,重视平时考核,设定平时考核标准,保持档案记录,至少每三个月或每四个月考核一次,及时将考核结果送至部门负责人审核备案。第二,考核主体要多元化。除了上级人事部门之外,同级领导、下属、公众都应该参与其中。第三,考核内容客观、全面。考核内容不能只偏重经济业绩,应该综合考虑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第四,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公开透明。建立正式的申诉渠道和上级人事部门对绩效评估审查的制度。第五,正确处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绩效评价积累再进行奖惩,将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状况结合起来。
参 考 文 献
篇11
主办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070X
国内刊号:11-2514/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12
这一年,他们乘势而上、勇于创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土资源管理所必须应对的现实命题,在没有现成规律可循、没有成熟经验可参照的情形下,通过积极谋划、不断探索,毅然承担起国土资源开拓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并以超常胆识和前瞻理念,使得全区国土管理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在2013年渐行渐远之际,让我们精心遴选出一串数据,从“0”开始,为人们呈现栖霞国土人所度过的务实奋进的一年。
地灾环境治理,全年扬尘防控“0”投诉。
矿山资源管控,全年偷盗采事件“0”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并举,全年汛期“0”伤亡。
国土资源管控,2012年土地卫片问责比首次为“0”,连续五年实现卫片“双零”目标。
涉土维稳,全年实现到省到京“0”上访。全年实现土地“0”督办。
廉政队伍建设,全年新增违法乱纪事件“0”发生。
4
全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险情多起,完成全区4处 0.85 万地质灾害整治任务。全年多方筹措,争取省市地质环境治理补助资金1300万元。
4
深化全人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理论研究和政策应用水平。全年先后在《国土资源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及新闻稿件二十余篇,4个项目获奖并立项。壹篇获省土地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壹篇获法治南京建设优秀论文二等奖,壹篇获江苏建设高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首次成功申报壹个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项目。
4
在全省率先完成京沪高铁沿线废弃露采矿山孟北4个宕口 36.1840万环境治理工程, 被评为优良工程,完成市目标任务,同时被列为全省推广典型。
13
全面开展辖区13宗遗留存量闲置土地处置工作,通过收回、调整盘活方式处置存量闲置土地827.4亩,处置完成率达91.58%。在全市存量闲置土地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
27
全年完成十三个批次27个项目,共计3000亩土地的征地风险评估工作,未有一起因征地风险评估而延误项目报批事件的发生。
36
全力跟踪服务市重大投资项目36个,项目用地得到全线保障,完成市目标任务。
53
全年完成53个市区用地项目批后实施,面积5432.2425亩,批后实施率达94%,超额完成市目标任务。
70
全年完成项目供地70宗,供应土地面积8424亩,超额完成市下达和追加计划量目标任务。
124
全年办结用地预审建设项目124宗,面积909.4公顷,涉及农用地299.4公顷。
130
全年实现辖区土地合同出让金达130亿。
133
积极呼应市局转型创新战略,推进跨地区“拆旧建新”项目试点报批,落实了辖区133亩建新区用地规划编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促进了全市土地指标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353
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353亩项目拆旧区进展顺利,完成市局年初确定的目标,获得市领导好评。
546
推动辖区园区、平台企业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梳理掌握全区546宗,面积22551亩城镇低效用地情况,打好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基础。
2534
全年依法征转用地,全力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地区环境,全年2534名被征地农民已全部纳入社会保障。
3715
全年通过年初计划争取、年内单独选址与点供返还(预借)、协调省市重点支持,以及争创模范奖励等多途径,解决农地转用指标3715亩,满足了市区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5951
全年办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5951本,赋予了农民合法有据权利保障。
篇1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系统、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通过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有效地对国土资源经济信息进行管理和输出,从而达到信息应用的方便、快捷。
2 设计目标
资料和数据的数据库化已经成为当前比较成熟和安全的保存方式,其在资料共享、管理和维护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形成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信息系统信息传输、管理、使用基本框架,为科研提供初步支撑,并对科研管理和宣传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 设计原则
3.1 先进性、成熟性、开放性的原则
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信息系统应适应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在服务器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网络设备配置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采用国际上先进同时又是成熟的技术,并在结构上真正实现开放。
3.2 可扩充性原则
系统需要允许用户对系统功能、数据库结构、程序代码等内容进行扩充。提供数据转换接口,以实现数据与其他系统数据间的交换和共享。
3.3 安全性的原则
必须考虑系统的绝对安全可靠,因此对系统数据必须有备份措施,同时设计了网络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防止“黑客”的侵入。
3.4 经济实用性的原则
不仅要注重技术上的先进性,也要注意系统建设投入规划的实际情况。因此尽量以较低的投入,较少的人员来维护系统的运转,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
4 数据库结构设计
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存储资料类信息,如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这类数据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可以通过题名、关键词、作者等数据项进行检索。同时,数据库又按成果归属分为科研成果和资料两部分,并按学科内容分为几大类,如法律法规、规划计划等。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信息系统数据库结构如图1所示。
该类数据按学科进行划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主要研究方向),分别分为法律法规、规划计划、资产市场、生态环境、产业经济、资源管理、预算定额、标准、土地经济、国民经济、其他共十一类数据。在每一类数据下,又按文献类型分为论文、著作、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申报材料、理论方法、分析成果共八种。每一种文献具有题名、关键词、作者、时间、摘要、全文等统一字段。
为检索的简单统一,数据库数据表设有题名、关键词、作者、时间、摘要、全文等统一数据项,辅助设以编号、版权归属、所属管理单位、所属学科等为数据管理和检索提供标识的辅助数据项。
5 基本功能模块
5.1 用户管理
可以进行新增管理员、删除管理员、修改管理员权限及密码等操作。系统对用户权限进行严格控制。通过权限设置,根据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没有经过系统认证的用户,无法登录系统后台进行数据操作。
5.2 日志管理
主要是记录登录用户名、时间、IP及有关操作,使得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加强用户管理。
5.3 数据录入
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系统,在输入用户名、密码以及临时验证码通过验证的情况下,进入系统后台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录入界面进行数据录入,并可以上传资料文件的全文内容。
5.4 数据维护
用户登录后,便可以进行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修改、数据删除,并可以对所维护数据进行打印。数据管理如图2所示。
5.5 数据检索
数据库可按照题名、关键词、作者、时间、摘要等进行统一检索,也可按学科分类和文献种类进行详细检索,并可进行二次检索,在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可阅读或下载全文。如图3所示。
6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