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自我评价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篇1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二:x中学,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

登上客车,背上行囊,渐渐远离了我的大学,前往一个全新的环境。初来这里,是一个温暖的中午,校园里没有人,很安静,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脱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学校的大门很简单,教学楼有三层,单面带阳台的那种,全篇《弟子规》悬挂于二层阳台上,正中间写着“学知识学做人,做有用之人”。整个教学楼的走廊里,挂满了各种书法作品,有一种很浓的文化气息。当时就像爱玲的小说给我的感觉一样,我惊讶的发现这所学校有一种突兀之美。

食堂楼一共四层,很是宽敞明亮的,一层正在使用,三、四层是男生宿舍。食堂有两个阿姨和一个叔叔做饭,还有一个胖胖的主任。早餐是小米粥、腌青椒加油饼,午饭是馒头白菜炖豆腐,晚饭是小米粥、腌青椒加馒头干,天天如此。宿舍楼一共有三层,有厕所,有网线,有地砖,环境不错,屋里5个上下铺,一个屋子只住四个人,还算宽敞。最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偏僻的乡镇中学里,还有洗澡的地方。

操场不大,只有二百五十米一圈,土质的。东南角有厕所,西南角有活动器材。主席台只是简单的用水泥砌成的台阶,旁边有两排乒乓球台。学校里还有一栋实验楼,楼上有会议室和微机房。院墙东面是一片树林,每天清晨都有金灿灿的太阳光透过树枝,照进校园。

在这里的生活满是艰辛和挑战。这里的生活很艰苦,经常会停水停电,冬天暖气不够热,食堂饭菜单一,自己做饭时间紧而且厨房地方小等等,但于我而言,这整整五个月的顶岗实习生活过得快乐、充实又难忘。

学校安排给我每周4节美术课,8节体育课,还加上3节早自习,每天还要看课间操。我一共教4个班的孩子,总共240人左右。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光里,有快乐也有悲伤,有信心十足也有悲伤绝望。因为他们还小不懂事,做事都不考虑太多总是随心所欲。

农村的孩子不太好管,这里的老师偶尔还会打他们,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总是下不去手。只想他们上课时不再调皮捣蛋,只想他们回家时好好完成作业,只想他们长大后不会后悔,只想他们能对得起爱自己的每一个人。我想在操场上看见天真的微笑,在教室里看见求知的眼神,听见一声声真切的老师好。

有的孩子说我漂亮,有的孩子说我可爱,有的孩子说我严肃,也有的孩子说我幽默,还有孩子说我调皮,像姐姐,上我的课总觉得时间太短。我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优点,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而且我们不但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更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深深的爱着这群可爱的学生,带着这份回忆,相信我们会走得更远,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都说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的确,五个月的顶岗实习生活悄然而去,难忘记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虽然哭过,最艰难的时候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地走完了整个过程。回望整个阶段,我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孩子们可爱的笑脸、纯洁的心灵,我会永远记得。

xx中学,一个熟悉的地方,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学校。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三: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一班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我在备课中,根据大纲要求,从班级的特点出发,着重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创设种种情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务必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大面积铺开,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我赋予教师真诚的爱,暗中给他们鼓励,扬其所长,让他们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结对子”,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他们共同进步,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也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新时期,在不断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以及老师们的肯定。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已担任了九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根据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我努力做到了两个字: “爱” 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要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我想,只要付出努力,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你、信赖你,也就愿意把心事倾诉给你,那样的话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3、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障。

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有着一定的帮助和促进。面对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和家长会积极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使学生、老师、家长这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篇2

年龄因素是衡量青少年发展的基本指标,一般来说,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后,个体随着知识增长、视野的拓展、认知能力的提升、社会活动质量的变化,其思想道德观念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升和提高。个体在青少年时期思想道德观念变化发展的总体情况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情况?如何看待青少年时期个体思想道德发展特点?以及如何评价青少年时期个体思想道德发展情况?等等,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研究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为此,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课题组在湖北省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实证研究。我们将青少年界定为进入到青春期发展阶段,但又没有达到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由于成熟这个概念的多重内涵,我们把青少年年龄上限作了弹性处理,采取“守一望多”的策略,即以11~18岁青少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青少年的多元理解作为补充,对青少年这个概念进行操作定义。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研究时,我们主要侧重分析11~18岁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状况。[1]为了从更大年龄范围探讨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我们在湖北省范围调查中将青少年年龄范围拓展到35岁,探讨11~35岁期间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特点。[2]同时,在本研究中我们把思想道德这个概念按照作用的领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思想道德是包含心理、思想、道德、政治等诸多层面,与科学文化相对应的思想道德概念。狭义的思想道德概念特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应的社会价值观念,我们认为,如果不从广义角度理解思想道德就不能揭示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多样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如果不从狭义的角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探索,难以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多元整合”的策略对思想道德进行操作性界定,从心理、思想、道德、政治等多个层面对思想道德这个概念进行理解,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整合,来从总体上把握思想道德的本质内涵。把思想道德观念具体化为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生活态度、道德观念、现实政治观念、国家观念等具体指标,以此来探讨11~35岁年龄区间内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一、11~18岁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考察青少年年龄变化与其思想道德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对全国青少年调查中青少年年龄进行了分组,以12岁以下青少年为第1组;13~14岁为第2组,15~16岁为第3组;17~18岁为第4组,19岁以上为第5组。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随年龄变化发展特征如下:

1.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年龄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X2(8)=45.0906,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特征,我们以心理健康问题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15~16岁是青少年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转折点,在这个年龄之前,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此转折点之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逐渐趋于平和。可以看出,15~16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时期,应该给予一定的特殊关照。

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10.015,p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年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关系(X2(8)=84.7596,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我们以生活满意度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2。

由表2和图2可以看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F(4)=17.454,P

3.青少年生活态度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态度与年龄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16)=31.3216,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生活态度的年龄特征,我们对生活态度选项按1~5分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不同年龄组在该项目上的平均分,以平均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生活态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3。

由表3和图3,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看出,从图3的形态上来看,15~16岁组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生活态度积极性降低,而转折点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态度变的趋于积极方向,但在17~18岁左右又有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对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其生活态度积极性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3.857,p

4.青少年道德水平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状况与其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16)=219.0287,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青少年道德状况的年龄特征,我们对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选项按1~5分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不同年龄组在该项目上的平均分,以平均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道德状况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4。

由图4可以看出,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状况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道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F(4)=29.448,p

5.青少年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与其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8)=44.1782,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我们以现实政治观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现实政治观随年龄变化发展趋势如图5。

由表5和图5可以看出,15~16岁是青少年现实政治观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此前青少年对现实政治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消极,经过15~16岁转折点之后,青少年现实政治观念向着积极方向转化,但依然没有达到15~16岁以前的水平。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12.805,p

6.青少年国家观念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国家的看法与其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8)=33.1168,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青少年国家观的年龄特征,我们以国家观的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国家观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6。

由表6和图6可以看出,青少年对国家的观念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发展趋势,其中,13~16岁年龄段下降趋势较平缓。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11.426,p

二、11~35岁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从更开阔的年龄阶段进行对比,我们以湖北省调查作为参照,进一步在更开阔年龄范围内探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湖北省青少年调查样本中青少年年龄范围含盖11~35岁,我们将样本在年龄上进行分组:第1组18岁以下(26.1%),第2组19~24岁(45.7%),第3组25~28岁(15.2%),第4组29岁以上(13.0%)。

1.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特征

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长程年龄分析,青少年在更开阔范围年龄段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变化如图7。

由图7可以看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19~24岁组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年龄阶段,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呈逐渐下降趋势。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

根据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长程年龄分析,青少年在更开阔范围年龄段生活满意度的发展变化如图8。

由图8可以看出,青少年25~28岁是生活满意度最低的阶段,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在青少年时期,生活满意度呈持续下降趋势,25~28岁以后,生活满意度开始提升。

3.青少年生活态度的年龄特征

由图9可以看出,青少年生活态度随年龄增长呈现出曲折发展的轨迹,在25~28岁以前,青少年在生活态度上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生活态度呈现出积极增长的趋势。25~28岁是青少年生活态度发展变化的拐点。进一步对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生活态度状况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F(4)=0.402,p=0.807>0.05。表明其在上图曲线中所显示的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4.青少年道德水平的年龄特征

由图10可以看出,青少年对自我道德水平评价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状态,其中25~28岁是青少年道德水平自我评价的最低谷,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迅速提升。从青少年思想道德自我评价总体状况来看,18~24岁的道德自我评价要高于18岁以下青少年和25~28岁青少年。进一步对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道德现状方差分析,发现上图曲线中所显示的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F(3)=1.301,p=0.272>0.05)。

5.青少年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

由图11可以看出,青少年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呈现出U型发展曲线变化,对现实政治观得分最低点为25~28岁年龄组,经过这个低谷以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看法呈上升趋势。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F(3)=27.81,p

6.青少年对国家观的年龄特征

由图12要以看出,青少年国家观呈现V型发展曲线,19~24岁是青少年国家观念最低谷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以后,青少年对国家观念会迅速提升,表现出比其他年龄青少年更高的国家观念。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爱国主义观念存在显著性差异(F(3)=20.261,p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综合青少年在两个不同年龄范围内思想道德基本指标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思想道德基本观念在整个青年和少年时期呈现出V型发展的轨迹。其中,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大多数指标在11~18岁期间处于下降的发展趋势,而经过一定时间的低谷以后,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各方面指标均有提升。说明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时期。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

1.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特征

从调查可以看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波动的发展轨迹,其中15~16岁和19~24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两个高峰期,从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重要生活事件来看,在这两个年龄段正是青少年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及从高中进入大学期间这两个年龄阶段,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变化的年龄特征上看,青少年在初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是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发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

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下降,直到25~28岁跌入生活满意度的最低点,而经过这个最低点后,生活满意度会逐渐稳步提升。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性质来看,青少年对生活不满意主要源自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足,而不是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意,这种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足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积极生活动力的因素。青少年对目前生活不满足,正是激发青少年积极进取动力的积极因素。从青少年25~28岁以后的社会生活事件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正是离开学校生活,初步奠定了职业发展和生活基础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在求学期间会对自己生活状态出现诸多不满足,而一旦进入到社会,奠定一定生活、事业基础后,生活满意度会逐渐提升。

3.青少年生活态度的年龄特征

调查表明,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越来越不如童年期那样积极,选择“消极”和“比较消极”的比例日益提升,在15~16岁出现低点。在17~19岁虽有所提升,但总体依然处于下降的趋势,25~28岁下降到生活态度得分的最低点。而到29岁以后,青年生活态度日益积极。从生活态度的年龄变化特点来看,青少年在生活态度方面呈现出曲折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在童年期间生活态度较为积极明朗,而进入青少年时期后消极成份逐渐增长,在青少年发展期间是个体不断体会“理想”与“现实”矛盾并逐渐实现融合的期间,而这个融合,只有在进入到社会,从事一定具体职业以后,生活态度才积极成份日益增多。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活态度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时期。

4.青少年道德观发展的年龄特征

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自我评价日益下降,到25~28岁进入到自我评价的自低点,而29岁以后,青少年道德水平的自我评价随之上升。调查表明,青少年期间是个体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中25~28岁期间是道德发展的又一个转折时期。这个研究结果似乎与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对道德判断水平的研究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水平是按照和年龄相关的一定顺序发生的,个体在9岁以前,大部分孩子道德水平处于第一个水平;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个体道德水平达到第二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处于第二水平阶段3,同时具有阶段2和4的特点,而进入成年后,开始达到第三水平。[3]个体道德发展与年龄之间是呈线性上升关系,还是呈现曲折变化发展趋势,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青少年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

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评价情况来看,在青少年以前,个体对现实政治评价呈现出高度评价状态,而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评价得分逐年下降,从11~18岁年龄区间来看,青少年对政治的评价15~16岁为第一个低谷,17~18岁略有提升;而从长程的年龄特征来看,在整个青少年期间,个体对现实政治的评价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5~28岁进入到对现实政治问题评价的最低谷,29岁以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评价得分随之上升。

6.青少年国家观的年龄特征

从青少年国家观的得分情况来看,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国家的观念得分日益下降,到19~24岁进入到国家观念的低谷,25岁以后,青少年在国家观念上的得分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国家观念日益增强。而19~24岁正是处于大学期间。而25岁以后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青少年国家观念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生活态度、道德水平、现实政治观念和国家观念等指标随年龄变化发展的特征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思想道德发展观念发展重大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和转折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年龄发展特征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一种客观、自然的发展趋势?还是由于我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着某种局限和问题,使得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曲折发展轨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应如何帮助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而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客观呈现给我们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篇3

1.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安排学生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安排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1.4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聘用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构建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

2.1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设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沟通意识,加强双向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2.2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制

自我教育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性发展。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进行榜样引导;并且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促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2.3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办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人文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增强隐性文化力度,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者的底蕴;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2.4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评价方式采用四

篇4

1.社会意义。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需要。俗话说得好:“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备是正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人的尊严,决定人的价值和成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延续,也将使青少年终身受益。

2.理论意义。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操行、语言交流、感知等活动的发展,也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自治及处事能力,有利于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学生思想道德评价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形式的评价研究活动,促进了德育的社会化。

二、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

1.各科课程配合评价法。主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接纳的气氛,科学地、艺术地应用多种评价方法,适时、有效地评价学生在学科中德育目标达成情况。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局限于独立思考和训练评价阶段,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及评价能有所发展;能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不仅智力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不仅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把评的主动权、创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课堂展示了师生互教互学互评的创造性活动。

2.赞美评价法。要求学生适时评价他人的优点,这不仅能激励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可以使评价者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赞美他人,体验到敬佩和分享的快乐,有利于孕育博爱、宽厚、豁达的心胸。也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变传统的被动的终结评价为积极主动的动态评价,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3.班级成员评价法。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岗、学困生帮扶组、绿色护卫队、卫生值日岗、护学岗、小白鸽使者、广播操、眼保操等日常行为检查小队,从晨检到清校全部由学生组织管理,每周评一次养成教育和卫生流动红旗。学生通过班级小组评价、个人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发挥其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讨论,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评价。

4.自我检查评价法。道德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性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自检法即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的不足,达到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5.成长美德袋评价法。一个人的道德修炼是长期的,从平时的点滴行为做起,才可以累积成性,拘小节方能成大德。对于正在发展规律中的学生,道德成长的轨迹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道德行为构成。提倡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美德袋,珍视和累积自己的美好行为。

三、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方法的现实意义

1.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以“发展”为主线的道德评价,由于评价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评价渗透全部课程,评价信息来源全过程,全方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大力的弘扬,个性得到彰显,潜能得到挖掘。不仅发展了学生综合素质,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开展好道德评价的前提,教师必须在新的质量观、学生观、家长观的指导下,才可能主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平等、融洽、合作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评价,必须学习现代教育学、新的课程理念、心理学、统计学、信息论等有关知识,在评价的时候还要讲究艺术,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让评价评在点子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变了师生关系。整个评价过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充满了民主与温情,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与对话,老师与学生的融融爱心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敬师、亲师、积极进取的心理效应,达到乐学和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

篇5

一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高职学生思想的坚定来源于其理论知识的觉醒,而理论知识的觉醒来源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在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评价中,采用的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式。定量评价以考试的方式展开,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高职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又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定性评价以小论文作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在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时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将考核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政治理论素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政治理论素养是高职学校重要的政治素养之一,与之相关的课程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概论,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的原理以及中国化产生的政治理论,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政治理论的教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立场。这个内容的考核采用的是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以考查教材所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考试时间为一个小时,考核的形式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解答以及论述等多种形式,学生需要在熟读教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考试。开卷考试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内容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通过相关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通过开放性试题设置论述题,考查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了解马克思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历史实践以及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在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形成。

2.思想品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高职学校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体核心道德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法律基础和当代的一些基本政策。对于这一内容的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但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政治学以及教育学专家越来越认识到,思想道德素养的界定通过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也逐渐出现学生理论道德素养很高,而道德实践水平却很低的矛盾,也因此引发了高校对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在高职学生的评价考核中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在比例分配上不同院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试成绩的考核多以闭卷方式展开,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水平进行考评,平时成绩的考核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采用的是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展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和在大学日常生活中道德言语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根据同伴间的日常观察和行为记录,以周为单位进行评价,由学科代表将分数予以记录。但为了避免高职学生互评中的主观性,根据学科课程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设计出加分、减分项目,对学生中发生的严重不良道德行为和随意评价的行为进行减分处理,对良好道德行为(如:学生义务献血、做志愿者、义工等。由班长出示名单,班主任核实签字、系部盖章确认。)和客观评价的行为予以加分处理,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促进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间的转化。

二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评价的困境

1.评价目标笼统,指导性不强

思想政治的评价目标包括宏观方面从国家角度制定的目标和微观方面从学校角度设置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的宏观目标是通过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素质。微观方面的考查以等级的形式展开,一方面及格便为通过的考试评定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基本行得通,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采用的是等级评定,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激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评价方式的改革遇到阻碍。一些学生尝试开展的新的评价方式长时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不到推广,没有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

2.评价范围的狭窄,评价不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大多集中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上,而在课堂教学中又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识记。不可否认,理论知识的识记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识记一方面无法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无法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将理论知识大部分遗忘,也使理论知识的理解处于较低的水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高于基础教育,但对于大多数非政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仍然能够记得和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大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积累。另一方面,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理论的提高绝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在校园活动和暑期实践中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发展基地,评价范围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的实践。

三 建设高职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1.建立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理论知识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行为和政治素养的实践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根本目标。思想政治评价体系作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测评,形成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要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到敬老院、孤儿院、聋哑学校、下乡支教以及见义勇为等行为纳入思想政治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并硬性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评价内容中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化水平可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而高校的理论考试大多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机械化理解的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是渗透在自我建构范围之内的,是渗透在学生的行为水平中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行为是第一知情者,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现也是最熟悉的人,因此,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展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不同知识水平的评价,以及在本学期对自我行为的优点、缺点评价,这是一种自我检测和自我反省的方式,也是督促学生讲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监督方式。

参考文献

篇6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学生“学”的评价上,传统的评价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了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并不是衡量学生德育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必须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表现等),重视质性评价(如品质优良与否),突出表现性评价(如参加各项德育活动加分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

在教师“教”的评价标准上,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传统评价标准主要关注教学基本要素的齐备(如授课计划、教案等的完备),教学环节的齐全(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有无小测、下班辅导、听课、批改作业等);还有的学校将课时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质的评价;有的将教学督导、同行专家评教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只作参考。这种评价仅是一种至上而下的教学监督管理,并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老师,基本素质应该高于一般,停留于基本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偏低。另外,忽视学生评价,这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需要不相符合。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创新思考

1.学生“学”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评价,应强调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德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效果,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结合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采取多样化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改变其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而多样化教学,就必须进行多样化评价。如学生参与课堂讲座、案例探讨会,第二课堂的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社会调查、民族文化活动等多形式教学活动,应该结合其相应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该成为期评成绩的一部分。

(2)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以及开展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在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比较反思自我,促进相互学习,自觉调整自身行为。

(3)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例如,可将学生整个学业成绩细分为:课堂提问占10%;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表现、参与学习的态度等)占20%;平时课后练习作业占10%;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占30%;期末考试占30%。使平时(含课堂表现、作业、实践等)过程性考核比例上升至70%,终结性考核如期末考试等占30%。

(4)建立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形成长效跟踪。德育档案的内容以记录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各项德育活动以及平时的德育表现为主,可以采取积分制,每有一项参与和表现,均获得一定的分值,根据不同的分数评定为不同的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有效的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可成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奖的参考。

(5)设定加分项,鼓励学生创新及积极地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德育科目,而对学生的德育评定不应该拘泥于单纯的一场理论考试。可以在常规考察之外,再拟定加分项,促使学生自发地为自己加分表现。如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突出表现,在家庭评价中表现优异(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老节俭)等等。学生的这些真实表现,是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客观反映,应该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的内容。

2.教师“教”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教师“教”的评价能够促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结合课程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之举措:

(1)注重评价标准中质与量的结合,评价标准内容中既要有对教务管理“规定动作”的评价,又要有对教师“创新动作”的评价。要将教师实践课组织及成效、创新教学方法等纳入评价体系中。

(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评价作为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所占分值和权重,结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的各种评价一起形成最后的综合评价。

(3)由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可鼓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觉进行学历教育、职称提升等的应该给予肯定评价,例如可在综合评分中给予加分。另外,对于老师参加教学比武,组织学生参加对外比赛获得优异表现的,应该给予加分。进行课题、专著、论文等科研活动的,也应该在教师评价中予以加分。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在思想品德方面。我觉得我良好,,清纯活泼是我可爱的内在因素。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劳动积极,对一切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强烈的求知欲为你打开了广阔的知识世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相信我会用理想为舵辛勤做桨,划向成功的彼岸!

思想品德自我评价三:

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篇8

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轻松开放,而当前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风气盛行,一些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群体热衷于奢侈、享乐等生活方式,其不当的言行举止通过互联络大肆传播,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影响很大,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公而私”的精神,对个人利益更加注重;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知之甚少,却热衷于追求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各类优秀楷模式人物缺乏尊重和了解,但对一些娱乐明星却盲目的追捧。这些表现充分说明了当前的五年制大专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缺乏正确的导向,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

2.道德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

当前“90后”的五年制大专生对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应该做到国守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方面,但在践行方面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崇尚奢侈、不劳而获、欺负弱小、考试作弊等不当行为。充分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问题,其道德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

3.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突出

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从小集数名长辈的宠于一身,基本上没遇到过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没有经过劳动的锻炼,这就造成缺乏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少抗压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中、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儿的困难和挫折,便表现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变得消极、阴沉、怨愤,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一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心理障,做出了极端行为,给自己、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危害。

二、五年制大专生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五年制大专生的平均年龄为15、6岁左右,普遍年龄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道德认知和道德习惯正处于一个逐步形成的时期,在沟通交流、接人待物、自主学习和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准备升学考试,忽略了道德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会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庭环境方面因素影响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优良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还是每个人的人生的起点和基础,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有终身性的特点。作为父母,无论其文化水平或素质的高低,都应明确教育子女是权利更是责任的观念。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或愿强加到子女身上,对孩子抱有很大期,一旦其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家长所预设的目标,轻者受到言语上的训斥,重者则会遭致拳脚相加,使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抑制了其自身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部分家长对于子女过分溺,这种溺表现为对子女的各类要求一味的迁就,却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方式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致使子女自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部分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但没有意识到这样将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发挥不出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3.学校的教育引导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培养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在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德育。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意识;(2)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方式方法明显滞后,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3)教师队伍自身道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根本起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正面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校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4.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对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不断涌入,部分报纸、杂志、站等媒体受到利益驱使不良信息,制造了大量的“垃圾文化”,个别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失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1.五年制大专学生加强和改进自身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其相应的德育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辨别何为美丑、真伪和善恶。学生逐步培养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监督自己的能力﹐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通过自我教育,五年制大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评价自我的标准,积极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未来的多元化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五年制大专生的家庭教育的水平

作为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家教理念,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变评价子女的标准,从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给子女展现一个具有高水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象,从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准则传授给子女。

3.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院校应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教授其文化和专业知识,学生的道德素养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担负着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塑造高水准的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将各类课外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9

2、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3、注重教学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内教学和校内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愉快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提升道德情操。在目前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对此,很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很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来弥补学生的道德品质缺陷,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通过应用生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4、灵活运用说理教学法

说理教学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学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会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我邻居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有一次她妈妈带她去看电影,要进去时发现妈妈没给她买票,她怎么也不肯进去,很认真地对妈妈说:“老师说了,看电影要买票,妈妈不给我买票是不对的,我没有票进去看电影的话,我也是不对的。”结果,她妈妈给她买了票,她才肯进去。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培养他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对比,并指导他们做好经常自我监督、检查和总结,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篇10

一、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常规管理之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从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出,每一个人一生中获得教育的四根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我校把它理解为学校教育要力求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育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参与能力,使学生从小就有责任心,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竞争意识和能力等。

(一)发挥家校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种个体自身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自身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在教育刺激下逐步重组的过程。教师和家长的道德品质随时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模范的身教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沃土。我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开展了“人人争做合格公民”活动。根据公民道德法规制定了比赛规则,学生、家长、教师人手一份,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在活动中互相督导监察,每期一次“优秀公民”评比,由学生给教师和家长评分,家长和学生给老师评分,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打分,激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加强道德修养,创设有利于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使学生在直接的道德评价中培养正义感,是非观念,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在这种道德氛围中增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责任感。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内化是学生形成思想道德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化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道德》课,更应精选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密切相关的内容自然结合。如语文课中的《他是我的朋友》、《蓝树叶》让学生受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教育,《丰碑》《珍贵的教科书》教育学生当今学习生活来之不易,大家要好好珍惜……思想品德课中的《讲信用》、《自尊自爱》、《团结力量大》、《勤劳节俭》让学生受到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各方面的教育。课前要求学生投入社会生活实践,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感受到有“德性”的快乐和高尚,没有“德性”的痛苦和耻辱,从而接纳内化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结构。

学生的道德是一个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因此,我们在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法制讲座,道德建设报告会,力求每次报告会讲座的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促使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自我完善

篇1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选择高职学生的时候,首先考核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由于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的树立存在着一些困难。所以,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明确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基础,也是检验高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效果的理论依据。所以,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的新形势,高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确立合理的目标。

1.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教育。所以,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首要任务是提高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在未来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保证学生是国家的优秀的接班人。

2.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宏观目标。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发掘学生中善良的因子,同时能够将这些善良的因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弘扬。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能够对不良的因子进行批判和摒弃。所以,高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辨别人性的真善美。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对其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宏伟目标应该进行正确的确立,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同的理想,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目标。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中华传统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优秀因子。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这些要求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鉴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踏实的处事风格,诚实做人。除此之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上面介绍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来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应该依据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拥有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的精神,同时还包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共同理想和的指导思想。所以高职学校在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坚持以老师的良好示范带动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理想志向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够有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定位对于高职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斗志,朝着预想的目标前进。所以在高职学校内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优势,正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有的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都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因为良好的心理能够保证心境的愉快,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等。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不良的现象。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如果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比较弱。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问题频频出现,这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在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身上学习到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从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并没有树立服务的意识,所以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所以应该树立服务的意识。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处处为学生着想,坚持一些为了学生的工作宗旨。这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服务与关爱并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学校应该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当做自己的服务宗旨。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中所想。然后对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在进行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才是主体。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积极的互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单一,不适合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理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育人的新观念。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一些先进的思想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新形势下,应该进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完善。应该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在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来源于教材,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所有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多安排院的心理健康辅导,兼顾班级辅导。并且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跟进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给出正确的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创建一些绿色的网站或者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互相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形式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由专业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专门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3.拓宽教学方式。虽然,老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形势下,应该拓宽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应该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不能够一味的依赖老师。老师与其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进行自我教育之外,还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组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从而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再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正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2]黄敏侠,公燕燕.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成因透视及对策分析――以西安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5).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

[4]程道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杨婕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问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篇12

一、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理性的基础

解答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要弄清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是要回答能否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以满足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培养、塑造一代新人的需要为存在条件的。正是这样一种特点,构成了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基础。从本质上讲,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判断所从事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是否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

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判断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相关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特征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人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精神因素是不能被直接测量的,但人的思想观念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同时又必然通过其外部言行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并作用于社会和他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考察的。”接着他进一步说,“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因此,以这种精神通过对人的行为和作用的判断,我们就可以评价他们的思想、观念、动机以及精神状态、特征和品质。进一步说,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可以外化为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行动,可以直观表现为人们劳动产品的增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可以表现为社会的稳定,从而最终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所有物质成果都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而这种客观依据又是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客观事实为基础的。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所涉及的对象就是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事实,思想道德教育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事实、包含着价值,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基础上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以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事实判断为依据的,是从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事实判断中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来的。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中,事实判断“命令”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规范”事实判断。一言以蔽之,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完全可以成立。

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理性的证明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证明:一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二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是合情理性。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相对合理性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来说是必然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对象具有价值非中立性,由价值非中立性必然引起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的评价者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思想道德教育和生产力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思想品德及道德等等,则归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解,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其次是上层建筑在被决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不难看出思想道德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他们还主张应该从思想道德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其价值,如有的评价者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促进两个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要靠思想道德教育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加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去保证。有的评价者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创造性技能,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来说,任何一个具体的评价主体都是处在一定的但又不尽相同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不同处境的人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认识、体验和需求不尽相同,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就不同,由此表现出的合理性是相对的合理性。

相对合理性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来说也是必要的。其之所以必要,一个重要的根据就是人们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在事实上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这些不同的评价的再评价、相互评价,以求得对思想道德教育有多样性的又相互补充、比较和谐统一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展开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并保持其继续下去的一个前提条件。人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思想道德教育向人类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人自身也希望通过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种不同评价发展人的个性价值,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不同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视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去获得不同意义的各自相对合理的价值评价。因此,如果否定了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相对合理性,而去追求或者强求那种“整齐划一”的“绝对”合理性,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也是可怕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承认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相对合理性,并非否定其评价标准的绝对性,我们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标准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这样看来,问题不在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是一种相对合理性,而在于不同合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之间,我们根据什么选择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而不选择另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换言之,评价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在什么程度上是合理的?这些问题的解答,都能在实践交往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对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要遵循社会本身的客观尺度,并以此为前提按照主体人的内在尺度来活动,还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理性的肯定总是要比语言交往共同体的肯定权威得多,实践对理论的批判总是要比理论对理论的批判更彻底、更权威。实践活动本身总是在一定的合理性观念的指导下发起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活动。实践批判并不能代替理论的批判,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理性的肯定也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是相对于语言交往活动而言的;二是相对于人类不断对合理性观念的建构而言的。这充分表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理性只能是相对的合理性,我们所能拥有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只能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与绝对主义划清界限。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又不能归结为相对主义。因为,在任何一种现实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尽管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虽然在事实上人和人以及人和人的评价必然要冲突,但是,在目的论上又必然需要这种冲突,各种不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冲突通过各种交往活动的影响、通过评价交换、通过磨合、通过制度的调节,总会产生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话语系统,形成一个一元主导下的多元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格局。不管是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健康运行的需要看,还是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目的看,都是要形成一个既能凝聚人的个体力量、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又能使人的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合理的理想、信念。因此,一个一元主导下的多样性并存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系统既是必然的又是必需的。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是合情理性。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合理,通俗来讲,就是指它合乎理性,合乎情理。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理性的手段规范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其沿着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而且在于通过这种规范也使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按照符合人性要求的方向运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乎理性方面主要表现为合乎评价对象的规律性和评价主体的规律性两个方面。所谓合乎评价对象的规律性,一是指它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本身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反映和把握,即它反映了这一社会存在的发展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需要和利益;二是指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即同历史前进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所谓合乎评价主体的规律性,一是指个体主体在其存在范围内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二是指这个主体在人类主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简言之,就是反映个体主体本身的合理性和对于人类历史的合理性。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情理性是指合乎人性的内容,它主要包括人的情感、个性、兴趣、自尊、身心修养、理想信念等等。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总体上看是一种理性活动。任何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实际上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标准对思想道德教育作出的评价。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从价值目标的选取到评价标准的建构,都或隐或显地有一个逻辑次序,总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次序就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主体追求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理性轨迹。

从历史的发展看,任何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都不可能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并不仅仅是对某个或某几个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体系的建构。人之所以追求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并且在追求中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不断地把对价值的追求、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体系的建构推向前进,说到底是为了把人和人类社会不断推向进步。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活动说到底是人对理性趋从的结果。从现实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活动来看,在任何一种具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活动中,不管有多少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评价,不管是某一个体主体,还是某一群体主体,要想进行孤立的、“独白”式的评价是不可能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的评价“交流”、“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的评价都不能不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各种前提,这些前提对于进行争辩、批评是必然的和普遍有效的,这样一些前提本身就隐含着对普遍化原则的承认,这是其一。其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又毕竟是评价主体对对象的价值评价,它必然会融入评价主体——人的情感、意志、信念、愿望、理想等等。“事实上,世界体系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说到底是人类自我评价的实现形式,因此,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中的那些情感的东西恰恰是人的存在、活动不可或缺的东西,摒弃这些东西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合理”的。然而,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活动中,问题并不在于有没有或者允不允许人的情感的融入,而在于使情感与理智统一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既合情又合理地进行和达成。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唯其合情合理才是合乎理性的,合情合理才是属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真正的合理性。

三、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理性的原则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是以一定的目标为依据,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标准所进行的价值判断。那么,要把握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按照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和社会规范,朝着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将直接影响被评价者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这是评价的根本问题,如果评价标准和根本要求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就会引起错误的导向,就会把评价者的思想品德引入歧途,背离社会发展的期待与要求。坚持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方向性,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标准。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能起到一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导向作用。

第二,全面性原则。从思想道德教育与外部的关系看,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进行评价,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全面性原则,要求评价主体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从事物的整体上去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要善于抓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主要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又各自包括许多具体要素,如教育介体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手段等。因此,我们在评价时,既要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又要突出评价这四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情况,并以整体整合优化的最终结果作为评价的标准,以此发挥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综合作用。总之,把握评价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去了解评价事物的全貌,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去解决评价中的局部问题。

从思想道德教育内部看,评价的对象领域是非常广泛的。而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又很复杂,因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时,只有从评价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评价资料,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如果离开了评价对象领域的整体,离开了评价对象所处的背景、时间和条件,就会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这样的评价,就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

第三,客观性原则。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原则,要求评价主体以真实的资料为基础,对教育成果进行客观的价值判断。追求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既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是进行价值判断的,但价值判断又必须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因此,评价主体必须尽可能客观地了解评价对象,否则,就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判断。

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而主观却要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评价的客观性原则,对评价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评价主体能否客观地进行评价,必然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评价是客观的,就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被评价者的信心倍增,奋发向上。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应该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全面了解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各方面的情况,然后以事实为根据,认真进行评价。这是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前提和关键。另外,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内容、标准要具有客观性。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在认真调查、集体研究、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一经确定就应严格执行,使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坚持客观性原则,还要求克服主观随意性。

第四,教育性原则。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是一种分析信息、得出评价结论的过程,但从实质上看,它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其社会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结论,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教育被评价者,规范和促进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给被评者以不同程度的教育。但是这种评价性的教育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效果主要取决于评价者是否明确评价的意图、所选择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及实施的评价方案是否体现了教育目的。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评价活动中,不能偏离教育性原则。如果在评价中我们没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体现教育性原则,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就有偏离正确方向的危险,使评价工作囿于纯粹的定量评价活动,甚至出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鉴别被评者,改进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教育性原则,正是其评价活动的特殊性和魅力之所在,也正是评价主体的导向性与客体的可塑性互动的产物。

第五,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在这里具有特定的内涵,它是指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者对被评者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出价值判断时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在现代条件下,人们殷切期望思想道德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道德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是不够的。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并过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忽视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不重视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致于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过程中,仅仅注重对教育客体适应社会的规范素质的评价,而忽视对他们主体性方面素质的评价。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思想道德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个体,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使之成为能动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因此,只有认识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性原则,才能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活动充分激励对象自觉的价值追求和创造。这样,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才能真正融入评价活动中。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合理性的原则,一是要求确立价值主体才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存在的目的的理念。在现实中,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全面丰富和无限发展的。需要的全面丰富性,也就是以一种全面发展的人去实现无限丰富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在不断满足主体的这种无限丰富的需要过程中,其价值的存在才能体现终极意义,同时评价的合理性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才是合理的。二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个体社会化,增强自身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一种中介转化地位,通过把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素质,增强其主体意识,发展其主体能力,在此基础上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样,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必然要在其评价的合理性中考虑满足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活动需要的原则和内容。

注释:

篇13

一、自我认同与道德认识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①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即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就逐渐形成了。库利非常形象地把这个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的过程比喻为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库利还注意到“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的研究者指出,镜中自我在自我认知中发挥了“放大镜”的功能,所以他人在场时人们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对他们的行为和自我意象有着极强大的影响。②例如,有的人会对自己的“肥胖”感到焦虑或尴尬。镜中自我包含的是一个主观过程,并不需要与客观事实一致。因此,有些厌食症患者故意让自己挨饿,不断产生自己太胖的心理暗示,否认自己已经很瘦并且患“厌食症”这种疾病的事实。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伦理、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就是通过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理解一定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内容及其正义性和合理性,明确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使他们掌握区分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基本标准和知识,并能运用道德知识和标准,对思想、行为、事件进行善恶判断。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提高识别善恶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增强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因此,提高青年的道德认识,发展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差异。在这一时期青年的成长容易遇到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所扮演的“大学生”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更加突出。自我认同危机假如不能及时化解有可能会导致偏离行为,这也是当前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的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然而当前有不少的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学生道德认识缺乏亲近感。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诱导”作用,要对所接受知识和信息进行甄别,同时还要对个体化和人的主体性有正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个体性道德意识”和“现实的自我个体道德意识”,能够用“理想的自我个体道德意识”作为“现实的自我个体性道德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观看央视纪录片《幼童》,诱导学生在“理想自我个体性道德意识”下形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形象,并以此来比较现实中的自己,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理想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差别越大,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认识也就越清晰,自我道德认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就越快。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影响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它使道德品质具有了社会价值。因此,道德行为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道德行为产生后,道德教育的过程并不能就此结束。因为这种道德行为所反映的道德品质还不是十分稳固的,容易出现反复。只有在道德意志的作用下,经过长期反复的社会实践,变成一种完全自然的、稳定的、无需意志约束和社会监督的行为习惯时,道德品质才真正形成,道德教育的目的才最终实现。同样,在道德教育中仅仅培养一些道德行为还是不够的,必须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③的状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才算实现了。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为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个体化的这种自主机制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推进了现代社会这项人为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同时也塑造出了每一个人的历史。正因如此,马克思主张:“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④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践性非常强,教学中可以寻求多种方式,让学生广泛融入社会生活,尽量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修身导行。例如,走进农村和城市社区,感受社会变化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还可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法律咨询服务,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或文明出行宣传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尤其是道德修养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自主将道德意识化为道德行为,实现德性到德行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