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求实,首先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做好工作的保证。作风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生活小节、工作的细节、思想的枝节和行为的末节。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国外的故事吧。这是一场失败王国的战争故事,这个故事以诗歌的形式被一代代人传唱。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铁蹄;
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小小马钉的疏忽竟然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覆灭。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细节关乎全局,如果没有求实的工作作风,如果没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不重视工作细节,将小事牵连大事,大事招来大祸,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求实敬业,誓言无声。求实,讲究实际推崇实效,刻意实在重在实践,做一个务实的人,一个求实的人,一个踏实的人。求实要求我们:认真地做每一件事,认真地完成每一件工作。求实我们对水人所追求一种作风。不虚无、不缥缈、不浮躁、不虚夸。讲认真、讲实际、讲求是、讲谨慎。求实是事业有成的保证。
求实,不只是在枪林弹雨中的辉煌,不只是在紧急危难时的高扬,它更应该是一种默默的奉献,一种高尚的理念,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有句广告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当我们将求实当作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上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心;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能树立起从事地税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会专心致志地从事地税工作、一丝不苟地对待地税工作、务实创新地做好地税工作,为地税文化建设蓬勃开展,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地税人,我们要时时刻刻将崇德观念铭记于心,并充分运用到共建和谐地税事业当中,我们地税人是为国家、万恶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国之所系、民之所系,长系我心,修养高尚的品德,做一个高尚的地税人,一个纯粹的地税人,一个有道德的地税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地税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地税人是我们每一个地税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崇德就要弃恶。弃恶就要和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气斗,就要和自己身边的不良影响斗,就要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腐败黑暗斗。可以说,“崇德精神”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我们今天讲爱国,讲科学、讲进步,最重要的就是立足本职,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地税事业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到热爱地税、建设地税、振兴地税、发展地税的实际行动中。
为了秉承地税核心价值观,高举“崇德”火炬,作为一名共和国的地税人,弘扬“崇德”精神,做好一名真正的税务人在新时代下显得如此重要。崭新的世纪大门已为我们开启。每个人都渴望祖国建设的步伐不断迈进。做一名真正的地税人,我们就要赤诚。对国家赤诚,对人民赤诚。如果把祖国比作母亲,税收就是母亲身上的血脉。那么我们——共和国的地税人,就是为伟大母亲献血的孩子,我们就要永远对母亲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今天,我们税务人面对着各种以高科技为背景的经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聪慧的大脑、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心灵和火一般的激情去为祖国谱下华彩乐章!真正的税务人,便是那巍巍国魂下永不变心、永不褪色的赤诚!这才是崇德,我们地税人崇尚的“为国聚财、执法为民”的大德!
做为一名真正的税务人,我们还要学会创新。弘扬“地税核心价值观”精神不只是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社会日新月异,不进则退。随着加入WTO后,要求我们掌握更多更新的税务知识。创新就是要我们创新新的地税理念、新的地税举措,创造新的局面新的地税业绩,做一个开拓进取的新地税人;创新要求我们,在观念上创新,在思路上创新,在机制上创新,在体制上创新,在管理上创新,在实践上创新。创新是一种追求,创新是一种美德,创新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种财富,创新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什么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创新。时代在创新中发展,与时代俱进,不创新地税怎能发展?创新就要弃旧。抛弃那些用惯了、使惯了、说惯了、干惯了已被他人证明是落后了的做法与习俗。创新就要接受。接受新的理念、新的体制、新的方法、新的要求。固守镣铐、阳奉阴违、明接暗弃、公然反调是十分错误的。请认真思考:在工作思路上你创新了吗?做一个地税改革者。一个地税创新者,即使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这是这微弱的力量汇聚起来却能成就我们地税辉煌的明天!
“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和谐奉献暧人心,积极奉献干劲增。”和谐是时代的主题,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15年的地税发展过程,回首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曾经艰难跋涉,曾经风雨兼程,奉献国家,回报社会,敬业爱岗,无愧时代地税人始终用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激情忘我工作,用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高歌奉献,用真诚、真心、真情的服务对待每一位群众。用默默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和谐的理念。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氛围叫和谐,有一种主题叫发展。构建和谐地税不仅是地税机关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适应客观形势、打造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构建和谐地税,才能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热爱税收,踏实肯干,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身穿税服,心系税务。前面收税的道路尽管很崎岖,需要在烈日下我们顶着酷暑下乡,需要在暴风雨中我们迎着狂风深入企业。但是,为了共和国的税收,我们无怨无悔。真正的税务人,便是那不怕苦不怕累日益进取的敬业精神。正是有了无数地税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才有了经济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正是有了无数地税人无怨无悔的工作,才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更稳定,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正是有了无数地税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有了地税工作的日新月异。因此,让我们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岗位,每个操作环节做起,确立地税核心价值观。共同倡导和谐的风气,营造和谐的氛围。
2014年,我被一股强大的磁场深深吸引。那是什么呢?那是一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那是一曲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新,高唱改革大发展的地税系统和谐音符!
实践地税核心价值观我深深懂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要当好一名地税人,廉洁无私是树好形象的首要“法宝”。我们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国聚财,为民造福的,而绝不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廉洁问题上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从不含糊马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高筑抵制腐败的防线,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
地税核心价值观,对我们地税事业而言,核心价值观像是一扇屏障,是那些遵纪守法员工的家,他们的利益能在核心价值观的屏障下得到保障;地税核心价值观也像是一条粗大的锁链,它紧紧地锁住违规、违纪的人们,使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中胡作非为。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几年发生在我们地税系统的每一起案件,哪一起不是因缺乏核心价值观造成,又有哪一起不是因违纪而发生的呢?厦门的赖昌星大案、海口的地税腐败、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案件,带给我们的是惨痛的教训,深刻的反思。有些人似乎觉得没有地税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捡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沾沾自喜,钻了违规的空子,其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最终被绳之于法的人,在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抱有侥幸心理,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他们才开始悔恨、自责。现在,他们有的在高墙下,铁窗内默默度日;有的由一名地税员工成为社会上的盲流;有的背着处分受到社会的谴责、人们的唾弃!高墙下、铁窗内,我们看到了他们悔恨的泪水;高墙下,铁窗内,我们听到了他们忏悔的抽泣声;高墙下,铁窗内,我们看到了他们父母那老泪纵横的脸;高墙下,铁窗内,我们看到了他们妻儿老小的无奈,幸福家庭的不再!如果当初他们多一点地税核心价值观意识,少一点违规行为;多一点违规的耻辱感,少一点违规的侥幸心,又何至于此?所以说:逆制度而动,越规范而行,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恰是无知和愚味的表现!
篇2
高职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是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1]。目前,由于受国际环境、国内社会大环境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容乐观。这迫切需要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研究,对高职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本文以不记名问卷调查、座谈方式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的探索,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一、继承我国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借鉴西方价值观教育方法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2]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相契合,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凝练和提出来的。因此,我们应树立辩证历史观,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立场坚定地继承和宣扬我国优良的文化教育传统,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发展模式。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高职学生选择“生活价值时间”,这说明教师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落细、落实,大胆借鉴国外经验,重视教育在生活中的融入,倡导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行为引导与管理,注重社会服务与关爱特殊人群等,以不断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3]。
二、提升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这说明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您认为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取决于”的问卷调查中,高职学生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占51%,选择“父母”的占17%,选择“社会”的占32%,表明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是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关键一环。
学校教学活动是由教育者主导的认识、实践过程,学校要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其重要保障之一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者的素质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效果。因此,应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是保证高职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前提条件。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平常所掌握的理论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切实的生活中,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此外,教育者还应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勇于打破陈规,积极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其学到更多知识。
三、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人的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5]。高职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个体,其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先从意识、情绪、情感等方面产生情绪性认同,随后情绪达到实现情感转移或内化,最后在其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知。因此,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应在关注教育过程中,关注其存在的理性、非理性因素。
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学历变成一块“敲门砖”,能力高低成为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将高职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自我教育习惯,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教育载体是连接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能够影响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程和效果。我们应多渠道开发和建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一)以专业课、党课、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为载体,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其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力支撑。众所周知,美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国素有“民族熔炉”的美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美国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无论是教学材料、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教科书,抑或是师生交流会、专业学术会、教师研讨会等,都可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些领域,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的标题十分醒目,无处不在。此外,教师也应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二)依靠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以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益补充。高职学生虽不能立竿见影地感受具体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会被潜移默化,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运用现代化传播工具――以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为载体
注重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和视听技术,如网络媒体、QQ群、微信、微博等高职学生广泛接触的传播工具,以此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平台,引领舆论导向。坚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实现理论学习有指导、热点问题有引导、先进典型有报道、互动交流有渠道、学习生活有督导,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新兴媒体育人环境。
(四)鼓励社团活动,利用实践活动
高校社团是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高职学生,自愿结成的志愿团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到社团的日常活动中,会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开展实践活动,把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高职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以期有效引导学生确立核心价值观。
五、建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估机制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估机制,是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反馈系统为基础,对高职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效果和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6]。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评估,既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效果的评价,也可以给未来要进行的活动提供相应指导和材料。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能够较好地激励日常的教学工作,及时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传递给教育主体,帮助教育主体发现问题,减少失误降低损失,并快速纠正问题,促进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7]。高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党和民族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进一步对高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其身心健康发展,让我们民族和国家有前进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音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8-10.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刘宏达.论德国的善良教育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5,(2):34-39.
[4]张克荣,郭锐.青年教育观初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31(2):77-80.
篇3
一、积极创设课前生活情境,触感体验
课前生活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
1.现场参观,触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心灵上的共鸣,只有体验是主体的亲临其境、亲身感受才能获取。例如,执教《可爱的家乡》时,我组织学生参观,通过参观开展家乡考察,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再通过课堂教学,更能体会到家乡的变化、领悟到祖国的可爱,从而有效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深入访问,触发行为体验
访问是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学习先进典型、崇高榜样的一种生活体验活动。由于在课前参与生活体验活动,学生有了从生活中得来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度讲得少一些,让学生多交流。学生之间交流多必然会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使主体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会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说感想,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巧妙创设课堂生活情境,引发活动体验
品德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努力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多种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活体验,使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1.在实践的情境中体验生活
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典型的材料。如,执教《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银行的取款机发生了故障,你取100元钱,它吐出了1000元钱,你要不要?”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生活
学生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游戏,学生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品德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在教学中,我经常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学生戴小红花头饰,找自己身边最乐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他(她)。
三、努力创设课外生活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发挥整体功能,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1.创设家庭生活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课内实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实践活动都无法当场在课堂上实施,因此,需要把情境设置延伸到家庭去完成。家庭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所以结合品德课教学内容,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如,执教《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我邀请家长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画爸爸妈妈的手、介绍触摸爸爸妈妈手的感想、和爸爸妈妈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爸爸妈妈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2.创设社会实践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篇4
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1.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讲,就是帮助人培养和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科学理性、政治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怎样强?教育是基石,德育是根本。以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年的拼搏精神、创新理念,道德水平,政治信仰有所提高。但是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表现出它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功利主义观念强。高校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制定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但这个目标限制了获取其他知识,很多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课堂上只学与考试相关的东西,忽视课堂上正在讲授的内容。二是个人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薄弱。这是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基本是独生子女表现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讲话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指示着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新启示。
第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日常喜闻乐见的趣事、言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寻常的理念,也使这种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从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到一处。
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浪潮中,时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变以往教师单独讲教为学生讲。学生对新的理念有他们独有的体会,学生在这个浪潮中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若干板块,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围绕其感兴趣的板块合理分工,课下收集材料、集体讨论、形成结论、制作课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表达该小组同学的观点。
第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内容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当前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合理利用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开发思想政治新领域。建论坛,设讨论组,打造网络课程等,利用这些方式随时讨论,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交流情感,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第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为了实现人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满足状态,是人的精神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理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 法治思维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法意识。
“法治”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的契机。法治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致力于法治建设,培育法治政府、法治公民。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应以法治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尽一份力量。
“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社会的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是每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目标的实现要靠法律来实现并监督。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平等不是唾手可得,都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和保障。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更有助于他们对“自由、平等、公正”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和谐有序美好生活的憧憬。
“法治”是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源泉。只有在处处有法、时时有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创造出一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法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5
1.把握学科特点,适度渗透。
对于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点,新课标着重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言为语,字为文,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体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解读教科书,找准契合点。
挖掘整理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析,选择自己所欣赏、崇敬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足以让学生在万千人物中选择到一个意志坚强、善良诚实、积极乐观的好榜样,进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与人物产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与榜样无限接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都是关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斑羚飞渡》《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责任等,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的材料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再次构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将文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丰富形式,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内容上的渗透,也可以是学习形式上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适时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阅读任务,或是图文赏析,三五成群抒发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中消极的成分进行剔除,帮助其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目观世,积聚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尤其重要。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般地描写、生搬硬套式地叙述。“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师应从正面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信心,努力奋斗。
3.倾注笔端,解放心智。
观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就会引发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会诉诸笔端,此时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也会有荒诞无比的叙述,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约束、打击他们,而应激励、肯定他们。写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尽情释放他们的各种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选准德育要求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现实人手,以时代精神为切人点,尽力使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方式。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仅是在室内的课堂中进行,更可以在校园内、大自然中以及社会中进行。与社会对话,倾听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园生活等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1.经典诵读,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学世界里从不缺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文赋,让学生课前对此类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热情,由衷赞美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出来。
2.汉字书写,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经常开展汉字书法展示和比赛活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自然地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阅读,净化思想心灵。
对于个性化阅读,学生大都有较高的兴趣,也有不少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侦探小说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文章。
为拓宽阅读领域,可以把经典名著纳入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把跨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吸收汲取进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品味,净化心灵。
4.关注时事,引进源头活水。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科书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材料,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围绕“中国梦”这一核心,教师策划了传承民族文化、学习雷锋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题。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思维涌动,自主去畅谈,与伙伴们交流讨论,最后诉诸笔端,写成文章,绘制手抄报……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将个人理想
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捕捉这样的资源,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篇6
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w作用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样教,而且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能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全体学生开展阅读、观察、讨论、辩论、比较、概括、欣赏、表演、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彰显公平,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碰撞思维、启迪智慧、升华品质。本文就以《价值与价值观》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政治课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些做法。
一般来说,活动设计要围绕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资源分析以及教学目标分析等方面进行。本节课学习活动的设计,笔者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公平教学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对内容结构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笔者对生活与哲学中《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分析。
1.从内容结构上看,有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等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方面。
2.从重点、难点上看,有人生价值的含义;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有利于教者理清不同内容在教育教学方面所承载的功能和发挥的效用。此时,上课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必须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积淀融入各种活动之中,从学习的深度、理解的难度和掌握的效度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要避免教与学的人为分离,防止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
二、对学情的分析
公平教学必须尊重学情,因材施教。学情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习兴趣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生活与哲学教材有三个突出特点: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价值”“价值观”又是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碰到但不易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因此他们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价值”的概念时,笔者设计了案例分析――“分享快乐事”,让学生交流进入高中以来感受最深的快乐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开心?”原来,我们的生活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每天都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总会有获得感、满足感,因而感受到开心、快乐甚至幸福,这说明,事物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价值。这一活动设计,先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说起,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寓于具体生活之中,一方面使得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道理。 因为这些事例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七嘴八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情流露。
2.认知水平分析
高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甚至接触到一些有关价值和价值观方面的人和事,比如“扶不扶”“我爸是李刚”“魏泽西”“酒驾”“有钱就任性”“小悦悦”“道德模范”“土豪”“明星吸毒”“感动中国”等等。在当下,不同的价值观念不断碰撞和冲突,青年学生该如何判断和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
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及其评价”内容时,笔者设计了“最美乡村教师”学习探究活动。首先笔者选择了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之所以选择该事迹,一方面是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公民意识,另一方面是想引导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感恩,而这两点正是当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的。为此,笔者将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材料分为两个层面,突出人生价值包含的两个方面。笔者还设计了两个问题:1.概括“最美乡村教师”的主要事迹。2.朱敏才的人生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活动设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事件到抽象道理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为先进人物事迹所感动,被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所感染,育人润物无声,目标水到渠成。
又如,为了强化学生对 “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认同感,澄清学生在贡献大小以及贡献形式上的误区,笔者特地增设了一个互动环节:说说我的价值。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反思和感悟,懂得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给他人多一分理解,自己增一分责任。
3.知识基础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阶段学习过经济生活中“价值”的有关内容,但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社会意识范畴的价值观没有多少了解,对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缺乏足够的认识基础,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同感。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对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①今天你值日,可你生病了,身体不舒服,你怎么办?
②今天天很冷,你想开空调,坐在空调下方的同学极力反对,你会怎么做?
③接送校车来了,本周你是站票,但车上还有空位,你会坐吗?
④适逢期中考试前夕,学校要求你参加校篮球队集训,你会参加吗?
这四个“思想困惑”其实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其实就是“敬业”的表现;顾及他人感受,不开空调就是一个“友善”的问题;即使有空位也不坐那是做人要诚信;为了集体参加训练则是“爱集体、爱校”的体现。从这四个事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其实就是在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公平教学必须合理选择教学资源,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一般来说,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资料(包括课程内容和辅助资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群体、教学技术(教法学技、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等。
设计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笔者选择和利用了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设备、新闻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有些资源还进行了二次利用。例如,“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材料,本节课根据教学的需要就利用了两次。由此P者的感触就是资源的选择要精,不贪多,对它的使用务必要充分。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篇7
方修波,男,湖北省天门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微课(Mini course)的出现,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中学教育中,微课的实践运用成为了教师们探研的热点,引起了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深度改革。特别是生成性理论对微课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反思高效课堂的过度操作及导学案教学机械式使用的再思考。国内外对微课的理论和实践有许多探讨,但很多问题并没有形成定论。本文将从中学思想政治的学科角度,以《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突破的微课教学案例为例,探求在生成性理论指导下,中学微课的内涵、价值及实践的策略问题。
一、生成性微课的内涵界定
目前国内外对微课的内涵界定说法各异。自从可汗学院将微视频网络化呈现后,微讲座立马走红,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各大专院校展开,并向中小学扩展,微课程与学科的融合日渐深化。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这是微课的资源说,类似“微讲座”。同时,汪滢认为,它是微课教学的全过程,它要求提供有效的互动及辅助支持。这是微课的过程说。她还认为,微课是基于微型资源的教学活动,或叫微课教学,主要适用在校学生。也就是说,对在校学生来说,微课是教师针对一个重难点或关键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某个关键环节。
生成性教学是建构主义学说化成的,也是解释学框架下教学过程的一种生成特征。“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感受对自己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持续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差异、关系、创造、发展。
通过如上内容分析,我们取微课的过程说(或教学说),将其置于生成性理论下,注重微课教学生成过程,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给出思想政治课生成性微课的内涵:它是在生成性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微课教学的形式,以达成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目标的基于微型资源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
二、生成性微课的价值诉求
思想政治课生成性微课的价值是由其课程性质来决定的,必然具有立德树人的价值向导。除此外,还有对学生的价值、对教师的价值、对教学课程改革的价值等内容。
首先,微课必须达到生成中的德育价值。在短时的教与学的生成互动中促成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应是微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德性”内涵在缘起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维度的诠释:一是外在身份的表现维度,强调某人或某事物的卓著性表现,以确证本身应有的地位和身份;二是内在道德发展维度,强调道德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微课教学就是要在十分钟时间内,通过典型材料——飞行英雄黄龙飞事例和本校学生汪千里的动人事迹来感染学生,使其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中能表现出崇拜和学习的行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使其内化为责任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达到在生成中立德树人。本微课在预设三维目标中指出,通过英雄学长和身边同学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学子们是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激发学生爱国、敬业、友善、自强不息的情感,进而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对整个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研究,看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展的价值在那里。”叶澜教授直接指出了生成性教学对学科价值的追求。当然,德育价值是思想政治课的最高追求。
其次,微课要形成生成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微课的知识生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过程,通过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生成知识层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微课预设目标中,我们设定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地位、作用;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一知识能力目标,当然这一预设是弹性的。教学后反思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内容,还能从历史角度解读我党在不同时期对这一价值观的完善,并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应是达到了生成的目标。
第三,微课可以内化教师生成能力。从微课本身作用来看,它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增值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在生成中灵动处理生成资源的能力;从生成性教学来看,微课可以检测预设的弹性度,考验教师调控生成的水准,提升处理生成意外能力。当然,它还可以为教学的再生成提供宝贵资源。
除此外,微课教学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强化教学重要环节;可以增强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积累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还可以为理论发展提供实证材料,达到生成性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生成性微课的实践策略
戴维·彭罗期(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建设的五步:罗列核心概念一一提供知识背景——制作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探究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面对中学当前的微课建设,与以上过程还有较大差距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管理而开放的微课系统,加上学校网络发展的不同,导致最后一个环节难以形成。同时绝大多数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网受到限制,加上中学课程的密致性,微课的普遍使用受学习时间制约。我们只能就“微课程”或“微教学”的实践层面,结合我们使用微课的情况来谈谈微课的实践策略。
首先,突破重难点,弹性预设,孵化生成。微课的本质特征是围绕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突破展开的一个环节性教学过程。《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第二目“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本部分的重点,为突破这个重点我们采用了微课教学方式。一个好的预设必然是一个灵动的弹性的预设。我们依据本处教材变动情况,进行了文本解读,设定在教学中运用典型案例来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学,我们选取了天门中学为国捐躯的英雄飞行员黄龙飞学长视频资料,同时也拍摄了高二身残志坚的学生汪千里事迹图片,作为材料使用,使学生能从他们身上找到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中,我们预设了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为教学生成预设的弹性空间。
其次,试用翻转课堂模式,有效互动,促进生成。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的,而知识内化则是在“课中”经过讨论交流来完成,“课后”学生可以完成“探究活动”对认识加以深化、扩展、推移。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不仅作为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学生通过校园网学习了本目内容后,我们在微课堂上组织了学生的充分互动,让学生围绕三个探究问题讨论。讨论一:黄龙飞的行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价值追求?讨论二:汪千里同学的事迹体现了她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梦想?讨论三:两位天中学子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学生的生成过程,大家一致认为:中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用正确价值观引领我们的学习生活;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努力学习知识,坚持追求梦想,用我们的梦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篇8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咨询辅导法和自我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确立受教育者的正确价值观为目标,以语言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事实和科学价值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方法注重向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科学说理,从提高价值认识入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解决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问题时,说理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发扬民主,开展热烈讨论、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者只有以诚恳的态度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有效的理论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实地访问、问卷调查、讨论和谈话,借助耐心的言语引导,认真倾听受教育者的心愿和呼声,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准确判断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及消极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育方案。其次,要重视细致的说理教育。细致的说理教育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的说理教育方案进行的。这种说理教育包括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和通过实践开展说理教育两个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时是两部分互相结合、同步进行,有时是通过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为辅来进行。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的。灌输是说理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常用的侧重理论的说理教育方式有:理论学习、理论培训、讲授讲解、理论研讨和大众宣传等。侧重实践的说理教育方式主要有: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最后,要注重说理教育效果检查。教育者要经常对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情况进行回访,在回访的过程中,检查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情况,深化他们的价值认识。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挖掘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新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发现认识深刻的、教育效果好的要给予表扬,以鼓励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指用典型的人或事来启发、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法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确立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好典型可以引导受教育者,激励和鞭策受教育者努力进取。树榜样、立典型,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榜样的鼓舞和感染下见贤思齐,充分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的典型,既指具体的人和事,也包括文字符号、信息、图像、艺术形象、语言描述等。典型应该具有可学性、易辨识、有吸引力、可信任等基本特征。运用典型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实事求是地选择、宣传典型。典型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往往游离于人们现实生活之外,从思想到行动上很难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同,也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树立和宣传的典型,其事迹一定要先进而又真实,切忌任意拔高和添枝加叶。
其次,要准确把握典型教育的具体形式。典型教育有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两种,进行正面典型教育,应选择能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思想的典型,使人们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感染下受到激励和鼓舞,使人们在自觉地学习和仿效过程中接受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价值标准。运用反面典型开展教育时,要选择那些思想落后、消极影响较大的典型,要让受教育者识别、判断反面典型,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及造成错误的原因,要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反面典型,帮助受教育者自觉抵制反面典型的消极影响,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典型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典型教育应该主动适应这些变化,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操作方式和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介宣传典型,采用多媒体技术塑造、呈现生动的典型形象,强化典型示范的效果。
实践教育法
实践教育法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判断能力的方法。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判断能力。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价值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理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从而提高价值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良好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和巩固,而且它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现。三是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社会实践活动创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条件,受教育者在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把已经形成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推动情感和意志活动,促进知行转化,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运用实践教育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采用适当的实践锻炼方式。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学历、职业、思想特点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来确定实践锻炼的方式。如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来研究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社会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掌握社会价值规范,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组织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其次,实践锻炼要持之以恒。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实践锻炼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才能使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锻炼中提高价值认识,形成价值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教育基地是实践锻炼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能保障实践锻炼的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可以保证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避免实践活动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
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各自的意见和观点都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对这些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引导、开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的教育方法。疏导教育法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是指教育者对人们做深入细致的疏导教育,既不堵塞言路,又能引导他们去解决价值认识中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提高价值观念。疏,即疏通;导,即引导。疏与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引导的基础,没有疏通,人们的认识就不能彻底敞开,就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引导是疏导的目的,不引导,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放任自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所以运用疏导的方法,一是因为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受教育者采取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大多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但是,只有理论灌输还不够,只有做好人的价值认识的疏导工作,才能使受教育者采取积极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理论灌输。二是疏导教育通过循循善诱来展开,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的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情感方面入手来影响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价值观念。
运用疏导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分导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可采用分步而导、分散而导和分头而导的方法。分步而导是教育者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对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分散而导是教育者将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自发群体、落后群体等共同存在的主要价值认识问题进行分散,逐个进行教育引导,集中教育力量突破教育重点,以取得整体教育的效果。分头而导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集中各种教育资源针对受教育者突出而严重的价值认识问题,分别进行教育引导。其次,要做好利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和切实掌握人们价值认识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顺乎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教育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克服不利因素,引导和推动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最后,做好引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该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积极思考,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教育者要提出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问题,启发受教育者运用正确的价值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和辩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咨询辅导法
咨询辅导法,是指教育者运用有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启发、帮助和引导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社会存在形式呈现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色彩更加鲜明。在这种新形势下,人们不但面临着个人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面临着适应社会环境,进行正确人生抉择的困难,还会经常遭受精神苦闷、心理震荡等痛苦,咨询辅导能帮助人们走出困惑、适应社会、顺利发展。咨询辅导法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教育与学习辅导、婚姻家庭问题咨询、人际关系辅导等方面。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要掌握咨询者的材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咨询者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先填表或由咨询人员提问后填表,还要弄清咨询者的心理或思想问题,准确把握咨询者存在问题的症结及前来咨询的目的。其次,系统思考、认真分析。在掌握咨询者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教育者要进行系统思考和详尽分析,提出咨询方案,并根据咨询者的实际情况,对咨询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再次,引导帮助咨询者。咨询辅导方案选定后,教育者要劝导帮助咨询者,科学有效实施方案,向咨询者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使其端正认识,并根据咨询者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校正和引导措施。最后,巩固和扩大咨询成果。咨询者在经过咨询辅导和劝导帮助后,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这并不是咨询过程的终结。教育者要定期检查巩固,以了解咨询的效果,要搞好追踪研究,通过座谈、访问等形式,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巩固并扩大咨询成果。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修养、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念,提高自己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方法。自我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受教育者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教育活动,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自我教育分为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在一个集体内部,通过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人们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方式,其包括讨论会、评比竞赛、辩论会、演讲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它包括反思、自学、反省、自律、自制等形式。运用自我教育法并不是教育者放弃责任,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
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动机源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支配个体行为,只有充分的自我教育的动机,才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教育行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和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帮助其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为自我教育建立不竭的动力源泉。其次,要积极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读书活动、评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要把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注重集体的组织建设和集体凝聚力建设,形成健康、进取、和谐的群体生活氛围,使集体的教育作用不断增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使每个成员在集体活动中受到陶冶、感染。另外,教育者应该注意在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引导个体自我教育,帮助人们在与他人交流互动中明确自我修养的目标与方法,自觉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合乎公众利益和社会普遍规范的价值观念。
篇9
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正确地指导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托马斯・里克纳指出:“学科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1]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理科课程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史故事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运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
1.叙事性方式适合进行价值观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具有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是“给认识提供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化的解释,一种普遍抽象的例证”,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呈现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尽量接近现实,它依赖于具体情境的经验。两种思维模式互相补充,在逻辑、科学方面,例证性思维占绝对优势,但在价值观与道德教育方面,叙事性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年龄越低,叙事性思维的特征越明显。尤其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将价值规范准则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是普遍现象,导致了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叙事性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史故事正符合叙事性教育方式。
2.榜样示范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科学史故事将科学家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能了解美的与丑的、高尚的与卑劣的价值观本身,而且能看到一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与最终获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即具有高尚价值观的人最终获得成功与幸福、得到他人的赞美,具有卑劣价值观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因此,科学史故事为个体的价值观养成提供了一个参照,为学生树立了价值观行为的榜样或警示。科学史故事不是通过对价值准则的说教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或自发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科学家的美德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并为之努力,或检查自己是否也有一些类似的丑陋意识或行为,以后加以改正。价值观教育由“老师告诉我……”“老师规定我做……”变为“我认为……”“我应该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生真正成为了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3.真实的个性化情境易于被学生认同
科学史故事将抽象枯燥的观念原则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干巴巴、冷冰冰的价值观念瞬间具有了魅力和生命力。学生在科学史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化解,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与渴望,领悟隐含其中的经验提示与教育意义。价值观教育由理性、逻辑转向真实、鲜活,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学生更易于认同其中蕴含的价值原则,而不像对灌输式教育那样,采取敷衍甚至拒绝的态度。
二、科学史中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
下面以生物科学史为例,阐述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1.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把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热爱祖国,才能自觉肩负起促进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责任和义务。
生物科学史上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一方面,可介绍中国在生物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我国的中医药学具有无损伤疗法、无副作用、整体论世界观等不同于西医的独特优势,所以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如饥似渴地研究中医药。为找到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从整理历代医书入手,查阅地方药志,走访老中医,在1972年锁定青蒿并制取了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而在此之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为此,屠呦呦于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另一方面,可以介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感染学生。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军侵占了法国大片领土,巴斯德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毅然决然把德国授予他的证书退回。又如,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先驱冯德培说:“中国科学家,英雄用武之地在中国。”他年轻时虽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毅然选择回国创业,为国家效力。
2.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是公民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敬业首先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并且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其次,表现在勤于钻研,乐于奉献,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事业全身心地付出,具有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在遭到挫折时决不放弃。
譬如,巴甫洛夫病重期间,居然把自己当成了实验对象。他向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想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科学数据。当他的崇拜者想敲门进来看他的时候,他立刻大声拒绝: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在他的眼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再如,桑格曾两次获诺贝尔奖,但他在获奖之前却没什么突出的成绩。在胰岛素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失败过许多次,遭遇过很多挫折,他的几位助手为此离他而去。桑格不因为多次失败而放弃,一如既往地沿着既定方向努力。他说:两次得到诺贝尔奖,是令我非常激动的事,但真正的乐趣却蕴含在工作本身之中。
3.诚实守信,历练品德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坦诚、相互信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人拥有诚信会受益终身,而一旦失去诚信,可能一时侥幸得逞,但最终一定会失败,在社会上无法立足、难以成事。
对科学家来说,荣誉固然重要,但是诚信更重要,多数科学家都是以诚信作为自己做人的道德基石。例如,1983年法国的西诺西和蒙塔尼发现艾滋病毒的在《科学》上,1984年美国的盖洛发现艾滋病毒是一种新型HTLV病毒,也发表在《科学》杂志,盖洛还开发了检测艾滋病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蒙塔尼在研究盖洛发表的HTLV病毒资料时,发现盖洛的成果与自己送给盖洛研究室的病毒非常相似,甚至电镜照片也惊人地一致。于是蒙塔尼指责盖洛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闹到法庭上仍然无法判断。一直到1993年谜底才被发现,原来盖洛发现的病毒被蒙塔尼送来的细胞污染了,盖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辛辛苦苦地重复了别人的工作。1994年,盖洛在《自然》杂志上向蒙塔尼公开道歉。蒙塔尼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表示:“我为盖洛感到遗憾,盖洛在证明艾滋病毒导致了艾滋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4.友好协作,与人为善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态度。友善能给别人带来愉悦,使人们彼此产生好感而易于沟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学术上友善还表现在不压制同行,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团结合作。
譬如,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没能将青霉的代谢产物提纯出来。10年后,钱恩和弗洛里成功地分离出青霉素并将之提纯为药剂,比弗莱明当初的青霉素有效率高一千倍,而且没有明显的毒性。弗莱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培养了多年的青霉素产生菌送给了弗洛里。利用这些菌,钱恩等培养出效力更大的青霉素菌株[4],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合作。再如,“心电图之父”威廉・艾因特霍芬,将诺贝尔奖金的一半赠送给已去世的技术员的亲属。他总是把众人的功绩放在第一位,他曾在演讲时提到英国电生理大师Lewis时说:“如果没有他的工作,我坚信我们对心脏电生理工作的兴趣不会像今天这样高涨,我怀疑如果没有他有价值的贡献,我是否有权利站在你们面前演讲!”[5]
压制同行的现象在科学史上也有出现。譬如,威廉・莫顿是世界上最早将麻醉剂乙醚用于外科手术的人,但遗憾的是,莫顿对荣誉过于执着,反而因此失去了很多。他的同事韦尔斯和给他指导的化学家杰克森因嫉妒竞相与他争夺发明专利和奖金,为此三人不和,各不相让。韦尔斯因犯有伤害他人罪入狱;杰克森和莫顿双方诉讼了20年,最后两败俱伤,莫顿因身心交瘁而不名一文地死去,终年49岁;杰克森生命的最后7年都在精神病院度过。如果他们不过于追求名利功绩,而是携手合作继续他们的研究事业,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成就。
三、利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1.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脱离了生活世界的价值观教育只有知性逻辑而缺乏情感体验,只有空洞的形式而缺乏生动的内容,只有僵化的教条而缺乏生命的活力,只能沦为冷冰冰的灌输与说教,从而导致教育的低效。因此,科学史故事中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赋予核心价值观以现实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细碎琐事和思想上存在的焦虑与困惑,如考试作弊、实验数据捏造与篡改、别人遇到困难时漠不关心、争名夺利、个人主义等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与迷惑。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关系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才能让学生认同并进一步效仿科学史中的榜样,最终形成与榜样一样的行为。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与认可,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存在感和自我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积极思考,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2.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不是简单告诉学生哪种价值观是对的或错的,或是让学生知道有哪些价值观信条,而是创设一个价值观形成的具体情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展开个体内在价值观的自我说服过程。因此,在利用科学史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警惕教师预设故事背后的信念和观念,并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得出这个标准答案,而批判或否定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观点,使学生个体的观点立场都失去发声和呈现的机会,价值观教育变得专断和无趣。要营造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对于同一个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通过对话使学生的多元观点相遇、碰撞,在彼此的协商和沟通中感受他人多样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对价值的基本假设进行自我反思,最终达成学生间认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所有人的观点完全一致,消除所有差异,而是通过对话让学生彼此听见与看见,拓展视野,创生出更新异的视角,增长人生的经验。只有在这种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会对价值观进行感知、理解、反思、评价、选择,才会接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生活乃至将来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向导。
3.创新教育方法进行价值引导
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现实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需求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逐渐增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心认可并接受它,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由外在灌输向内在接受的转变。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多种途径与方法。例如,不同内容的科学史资料,其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文字材料、视频、音频或者是口述等;讲述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要以学生为主,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写读后感等形式。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变化迅速的时代,学生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有外来的和本土的、传统的和现代的、集体的和个人的等等,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会出现混乱与困惑。此时,教师虽然不能用价值观的灌输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但可以并应该通过启发、提问帮助学生充分领悟科学史故事中蕴涵的价值信念,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提高学生对各种价值观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引导学生既要认可价值观的多元并存,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2.
[2]任衍钢,白冠军,文艳平.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艾滋病毒的发现[J].生物学通报,2009(5):60-62.
篇10
1.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存在就业主动性差、毕业生离职率高、对用人单位忠诚度、责任心不够、岗位适应能力不佳等问题。《人力资源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稳定性偏低”,“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麦可思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连续三年的毁约率和半年的离职率都在25%左右[1]。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爱岗敬业意识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思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存在盲目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1个人本位倾向明显。
调查表明,当前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和目标是在工作单位有好的待遇、符合个人需求的工作内容和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集体意识淡漠,只关注工作是否有好的地域、待遇、发展前景,而非国家、社会、行业对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甚至出现缓就业、不就业的“啃老”一族,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的倾向。同时,这种有偏差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难以融入工作环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跳槽现象频发。
1.2职业价值评价趋于功利化。
当前部分大学生奉行“实用主义”价值观。一方面这样的价值观的确激发了某些大学生的行动力和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目前的双向选择,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临急速增加的就业压力和物质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易受利益的驱使,在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将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职业价值评价功利化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将收入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不考虑工作内容、特点与个人兴趣特长或专业的匹配,如大量药学类毕业生因为传说中的高薪纷纷选择从事医药代表岗位,不考虑自身能力、性格特质是否适合岗位需要,导致工作后发现不适合而重新转岗;二是急功近利,希望一步到位,择业标准不断提高,既要环境好离家近,又要工资高福利好,还要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缺乏应届毕业生从基层做起的积极心态,导致不就业或缓就业;三是放弃诚信获取录用机会,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诚信行为,如求职材料弄虚作假、自我介绍过于夸张,有的则在找到更好的工作后不与用人单位沟通擅自违约。这种功利至上的职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这些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1.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多元。
大学生身处社会急速变革的时代,对如何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国家、社会、金钱、个人兴趣特长的关系都尚不成熟,往往在贡献与索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上充满矛盾。在职业选择中,一方面他们注重自我的主体地位和物质利益,一方面他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如对到西部和到基层就业,许多学生表示认同,但在实际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的矛盾。在职业评价中,一些人有时很看重个人利益,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由追求社会地位和社会贡献更多地向追求物质利益和发挥个人兴趣特长转变;在职业发展中,既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特点,又有“等、靠、要”的倾向[2]。
1.4职业法治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无讼即德”、“德主刑辅”、“重义轻利”等法治观念的影响,加之某些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和社会法治环境问题,导致部分大W生职业价值观中法治观念淡薄现象突出。如果大学生主体的法治观点、意识、信仰及价值行为追求均不足,那么必然会体现在情感上对法律认同不足、在理性上对法律尊重不足、在信念上对法律信仰不足、在行为上对法律践行不足[3]。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反法律原则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将“拉关系”、“讲背景”的不良社会习惯带入职业发展过程中;在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缺乏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纠纷等状况时有发生;在工作中甚至出现为了谋取利益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2.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对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认为就业工作和职业指导是辅导员、就业工作相关部门的事,仅通过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即便是开设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也更偏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能指导等。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鲜少设计职业价值观教育,比较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引领。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混淆、目标定位的理想化、模糊化和空泛化都直接导致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投入、低产出”[4]。
2.2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研究不足,对于职业价值评价、职业价值目标都缺乏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社会实际的内容。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同时由于我国职业生涯和职业指导的方法理念来自西方国家,其中主要贯穿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由于职业价值观教育国内研究相对薄弱,还远远不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学中。
2.3职业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式仍以课堂教学和辅导员谈心指导为主,且师资普遍缺乏职业价值观教育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对受众(学生)的需求了解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普遍认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用人单位、家庭关系不大,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追本溯源,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方向性作用。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高校应当追本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其根本在于个人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职业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进一步体现为自身的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行业需求的不适应、不协调。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是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指明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向,而且明确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因此,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围绕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目标要求,认真思考和设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和职业发展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5]。
3.2全员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应当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当涵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思政课程的职业发展和价值观教育中、学校开展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均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强调家长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和职场的无缝对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价值观的要求,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偏差;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得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意义,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3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全面提升。
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外在环境共同教育和价值导向的结果,更需要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戎赜诮淌或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主动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逐渐开始开展自主学习,但学生普遍反映自主学习形式单一、学习被动。同时由于对教育效果缺乏评价体系,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
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自行组织、设计和开展健康有益、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和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深入思考、相互交流和亲身实践,提高对社会道德和职业价值的认知能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化于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真正成为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奋斗。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高校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的艰巨任务。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社会发展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把对职业发展和事业的追求转化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为,努力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J].就业指导,2016(16):54-59.
[2]潘莉莉,冯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运用――以安徽省某医科大学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4):65-68.
[3]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2016,2:234-238.
[4]冯瑛,王一帆,史亚丽.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76-78.
篇11
一、主要做法
“微话剧”――《照镜子》经历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与排练。话剧以某220千伏变电站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检修工在进行主变压器的预试、定检,断路器、风机设备的检修、消缺等工作时的违章现象。该剧分为办理工作票、主变试验、主变风机检修消缺、主变保护定检、断路器检修消缺、隔日间断及工作结束等6个场景,剧长约1个小时,其中出现的20多个角色全部由部门一线职工出演。
“微话剧”――《照镜子》通过全员编剧、全员参与、全员传予,以一种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将曾经或可能发生在身边的违章现象展现在全体员工面前,引导广大职工以此为镜“正衣冠”,引以为戒“杜违章”,根除身上的陋习,杜绝身边的隐患,不断强化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使员工强烈认同并广泛参与,在感悟中自觉将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安全生产”实处。
(一)全员编剧,提升安全生产“大素质”
“微话剧”――《照镜子》制作前期,开封公司面向全体员工、尤其是安全生产一线员工征集剧本素材,通过事故快报等安全教育材料收集曾经发生的违章现象,从中选取反面典型70余项,最终确定以220千伏变电站为背景,以办理工作票、主变试验、主变风机检修消缺、主变保护定检、断路器检修消缺、隔日间断及工作结束等6个场景中的违章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剧本题材。
全员参与,使公司广大员工对各类安全事故案例进行了再学习,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再分析,对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及安全工作目标进行了再落实,全面提高了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能力。
(二)踊跃参与,提升安全生产“大意识”
“王旭,你来说一下,现场工作前应将哪些事项告知各类作业人员?”“其作业现场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紧急处理措施。”这是演出排练现场“安全微课堂”互动式提问环节的一幕。虽然公司广大员工积极踊跃要求参与演出,但为了扩大活动效果,开封公司确定由安全生产一线的党员干部及青年骨干主演。尽管这样,每一次“微话剧”――《照镜子》排练现场,都聚集了大量热情的员工帮忙。通过“生产骨干亲自演、一线员工现场看”的形式,辅助于“微课堂”这种教与学、提与问、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方法,从上至下层层传递安全责任,传播安全知识,形成安全“辐射效应”,使广大一线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夯实了安全基础。
(三)全员传予,辐射安全生产“大能量”
为了向社会更好的展示电力企业员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让有一线生产任务、无法到场的员工切实感受“微话剧”――《照镜子》带来的“安全生产”文化洗礼,公司的官方微博平台同步直播了话剧演出内容,对互动交流、员工感受等环节进行了跟踪播报。演出结束后,迅速制作成视频文件,利用公司主页、办公OA等载体大力宣传。开封公司还抓住现代年轻人喜欢使用微信这一特点,截取“微话剧”精彩片段在“开封供电”微信平台广为传播,吸引了大批青年员工加入讨论。
开封公司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引导广大职工们纷纷拿起手机抓拍身边的安全事、安全人,并通过微信等平台进行共享。“微话剧”演出以来,开封公司通过举办“身边的最美”主题摄影活动17期,记录下身边员工敬业奉献的最美瞬间,向社会更好的展示电力企业员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二、主要成效和启示
(一)主要成效
篇1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核’培养目标下校企共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模型和实践模式研究”(编号:GDJG2015251),主持人:李晓堂;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基于‘三核’培养目标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编号:zdzz15019),主持人:李晓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31-05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在大力强化岗位技术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培养与学分的结合途径,大力构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高职学生素养培养学分制的运行机制。在核心价值观、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核”人才培养理念的背景下,本文从素质主体内容着手探讨构建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认定学生素质学分,通过流程环节、操作规则和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学生素质学分有效实施。
一、以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构建“四级”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在道德养成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追求现代技艺中传承优良传统,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求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成为具备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不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需要,还为学生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人民自我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是当代中国每个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1]。高职院校是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融合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理想信念、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艺共生发展,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追求指引,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是他们自身价值和行为举止的本质属性。
(二)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与主要抓手
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指引性、规范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2]。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两个层面的要素,一是显性层面的要素,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3],另一是支撑能力的隐性要素,即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职业心理、身体素质等。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能力,还应包含能力发展的支撑要素。这有利于将能力与能力发展联系起来,能力培养与培养途径联系起来,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形成符合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三)“四级”指标体系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操作指南
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高职教育的实情,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细化内容划分为四个层级的内容体系,第一层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核心能力构成,第二层级是由思想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核心能力显性要素、职业核心能力隐性要素构成,第三层级是由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职业态度、职业责任、适应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心理、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28个要素组织,第四层级则是对第三层级的模块的解释、说明。四个层级构成一个职业教育细化内容体系,不同层级之间不是孤立、分隔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但是前一个层级统领、涵括下一个层级的具体内容。具体见表1所示。
二、以培养指标体系为基础,合理认定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
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高职素质教育学分按照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原则,从认定机构、细化内容、学分设置及达标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和潜能,帮助学生实现政治素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共生发展,最终服务于“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相结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认定中心、认定站、认定小组”构成“三级式”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是校企合作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分支机构,与教务部门共同负责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根据机构内部级别的高低,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分为:认定中心,认定站和认定小组,见图1所示。第一、认定中心,负责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统筹协调,素质教育学分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培训、学分审定、网络平台维护管理及成绩等工作。J定中心办公室设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任认定中心主任,成员由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第二、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站,负责学生的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素质教育活动的计划与组织、违规处理及复核上报等工作。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任认定站主任,成员由学生办负责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代表等组成。第三、素质学分认定小组,负责本班同学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学分申报材料审定、分值认定、成绩公示及录入上报工作,带班辅导员任组长、成员由班团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班委等组成。
(二)理论教育课、实践教育课构成素质学分培养的主要途径
设置素质学分既要基于高职教育现状,又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由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见图2所示,其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素质教育课共8个学分,必须在前两学年内修满。每学年设4个学分,要求学生在本学年内修满必修课《素质理论教育》和《素质实践教育》各2个学分。学生在学年内完成课程所指定的具体项目将获得相应分数,经认定中心认定后,项目累积得分即为课程成绩,成绩最高100分,累计得分超过100分按100分计算。课程成绩达60分者视为课程合格,授予2个学分。未达60分者视为课程不合格,不得授予学分。未达85分者取消本学年相关评优资格。素质教育必修课不纳入奖助学金绩点计算的范围,但毕业前未修满实施方案中规定学分的,不予以毕业。对于尚未完成单项及总分达标要求的学生,学分认定机构将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一是第一学年未达标的,通过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方案引导其修满学分;二是前两学年学习结束后仍未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通过重修、补修的方式,帮助其修满学分。
三、形成流程、规则和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有效实施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规范实施流程、强化实施要领、完善保障制度,实现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衔接,优化育人系统的整体效应,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四大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主要环节
高职素质培养学分的实施流程有利于保证各阶段工作方向的一致性和工作效果的统一性,有利于改进和弥补现有工作的不足,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发展进程,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利用最大化,高效、高质地完成教育目标。实施流程主要有学生申报、小组认定、按院汇总、成绩等四个环节,见图3所示。第一、学生申报,学生填写相关表格,提交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佐证材料,申请认定素质学分。第二、小组认定,素质学分认定小组(班委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核,逐项打分,填写小组审核意见。第三、按院汇总,素质学分认定站审核各班级认定小组上报的素质学分认定申请表,签署认定意见。第四、成绩,素质学分认定中心对各二级学院上报的相关资料汇总复核后,需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集中评议。经评议授权后,认定中心可将学生个人的学分信息上网。学生申报、小组认定、学院汇总、成绩公布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进展状况都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开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素质学分认定的实施。所以,注重实现每个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和顺利完成素质学分认定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时动态监测创新学分制的实施与评价,严防创新学分制度流于形式”[4]。
(二)规则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操作准则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不仅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还要是一个有侧重、有监督的过程。只有在程序化过程中不断强调或者纠正,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全面地实施,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到达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初衷。规则让指导评价者详细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业成果,判断学生自行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其他学业成果的质量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反馈信息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水准[5]。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实施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学分意识、成果统计的规范性、学分认定的严肃性。第一、规范《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学分意识。《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用于每学期登记、考核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学习经历,认定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成绩,强化素质教育学分的影响力。第二、认定成果,合理确定素质学分。同一成果不重复认定,在不同级别中获奖,只能按最高级别分数计算;对于团队成果,团队成员均可以最高级别奖励申请;原则上,实现一学年一认定的规定。第三、建立监督机制,监控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凡是有作弊的行为,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监测、评估、优化实施流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推动素质教育学分的顺利实施。第四、规范用印,确定学分效力,经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议授权后,学分认定中心可用印,同时严禁弄虚作假、,如有违纪行为,按照教学事故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第五、确立反馈与帮扶机制,及时将评议信息送到参评学生,让学生有纠正的机会,实现评定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相结合;深入探究素质学分认定结果,对尚未认定成功的,帮助其分析原因,设计个性化方案,指导学生获得学分。
(三)规章制度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基本保障
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需要合理规范着素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减少教育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发挥各要素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制度保障成为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践行素质教育,使之具有实效性,真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6]。素质教育学分的保障制度不是单一的制度文件,而是多元化的制度系统。有对公共选修课程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实践课程规范的文件;有对教师管理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学生管理规范的文件;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的文件,也有对职业核心能力规范的文件。第一、在课程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公共x修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帮助、指引大学生合理选择适合素质教育的校内、外课程,即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在管理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素质教育制度委员会工作制度》、《行企辅导员管理办法》、《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等,强化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规范各方素质教育的行为举止,使学生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第三、在内容规范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制定各类文件,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生精品社团管理办法》、《心理委员管理办法》等,不断扩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范围,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大范围地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职学生素质培养学分化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有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扎实有效地实施。当前大学生观念更微观、现实和具体,内在矛盾和冲突更为明显和复杂多样[7]。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视角和途径去探索、实践,探寻到可复制、可借鉴的素质教育学分化的机制和模式,以便提高整个高职素质培养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0.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6,65.
[3]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5.
[4]刘山文.挑战与应答:创新学分制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1):57.
篇13
一是对文化公路建设认识不到位。大多数人对文化公路建设的思考和理解不够,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缺乏整体规划和深层次的研究。
二是缺少单位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所有单位目标的先驱,是一切单位目标为之奋斗的基础。目前,大多数人一味的把单位的目标、价值观、使命和经营目的当成单位的核心价值观,盲目的认为核心价值观就是单位的前景。
三是文化公路建设与实际工作脱节。大多数人把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停留在文化公路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没有把文化元素真正融入到工作中,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
二、当前文化公路建设状况
第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形成基本经营理念。各级公路系统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文化和价值观。有的基层单位还形成了“在稳定和成长中求得永久生存与发展,并与客户、职工创造价值,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的经营文化。把追求价值的最终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的幸福”。在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客户的信任,追求与客户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给职工营造自觉自愿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在职期间为单位的发展自觉自愿地付诸行动、贡献力量。不断提高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提升单位工作的价值,为职工创造收益。
第二,发挥文化建设作用,提高单位竞争力。
一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文化。全方位创新管理机制,使管理过程井然有序。首先是管理标准化。将技术、管理、工作、服务纳入标准,充分体现工作的时效性和责权利的统一,使所有工作便于考核,达到统一、规范,以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其次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制订各部门基本制度,编制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使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形象统一化。再次是管理集约化。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整合人力资源、资产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协作配合。最后是管理人本化。坚持管理以人为本,把激励人作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和手段,引导职工在单位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进取的主观潜能,促进管理目标人本化、管理过程和服务方式人性化。
二是质量创新提升服务文化。质量是单位的生命,是服务的基础。各级公路系统应牢固树立“质是根,量是叶”的质量观,坚持质量先行,以优良的质量塑造品牌。借鉴先进单位的质量控制经验,购置高标准化验仪器,严格化验员上岗培训制度,着力抓好沥青质量检验、工程验收等工作。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使公路干部职工中形成“以质量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的质量理念,保证工程建设合格率。
第三,发挥文化保障作用,促进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实现和谐发展。各级公路系统采取集中学习、讲党课、听讲座、看碟片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广泛学习文明礼仪等课程。最大限度的发挥每名干部职工的自身能力,使之形成新的合力。在抓好人文文化的基础上,应在营造环境氛围上下功夫。绿化美化办公环境,设计制作声光自动控制沙盘、产品展示室,组建处文化展厅,结合3D立体技术、全屏触摸、动画等多项技术,集中展示公路发展历程、精神文明创建、安全和廉政理念。搭建全新宣传、交流平台,对外宣传文化建设情况,优化升级OA办公系统,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文化公路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文化公路建设现状,结合公路文化“十二五”规划,在文化公路建设工作上,下一步将主要开展以下二项工作:
一是增强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根据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周五学习时间,坚持“以文化武装头脑”,对干部职工开展文化公路教育。结合教育讲座、网络媒体等宣传方式,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每位职工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使大家能够真正认识到文化对于提高单位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