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民工培训工作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结合实际,制订原则
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县域大、人口多、劳动力转移任务重的实际,研究确定培训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即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坚持引导性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三是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城乡劳动者教育培训合理的层次结构,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四是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明确目标,确定任务
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培训是实现农业大县农民转移目标的重要手段。20*年,我县确定的培训目标:一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根据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明确了培训目标和计划,实施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培训使百名创业者进入“小老板”行列;县就业训练中心直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社会力量和用工单位共同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达到一万人。整个培训工作做到四个为主:一是培训期限以短期为主;二是培训形式以技能为主;三是培训内容以实用为主;四是培训方向以订单上岗培训为主。
(四)选准基地,形成机制
经省就业局批准,我们确定了以基础较好的县就业训练中心、县希望电脑培训学校、县技能培训学校等民办培训单位作为我县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XX县职教中心作为我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培训基地。县就业局组织的技能培训公共科目均由县职教中心负责实施,在县职教中心尚未配备相应的专业培训器材之前,由就业训练中心负责专业科目培训。
为了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作战优势,我们形成了相应的培训机制。首先,由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各自的工作并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内容的审核和经常性监督管理工作。其次,各乡镇政府负责被培训人员的选送,确保培训对象落实到人,并把这项工作列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县政府各部门形成协调合作机制。如:县农业局负责阳光工程的项目方案拟定和组织实施,建立项目档案;县科技局负责对农民实用性技术培训的指导;县经贸委、建设局、环保局和工业园区办公室负责做好用工单位接收和服务工作,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县就业局负责统筹协调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就业安置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补助资金的筹措和工作经费安排,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并制定资金管理方法;县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县物价部门对培训人员收费实行监督;县就业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就业培训工作统筹安排,建立统一、有序、规范地实施培训计划和工作机制常规动作等。
(五)打造平台,注重实效
一是把培训班搬到农村乡镇。为了就近就地为广大乡村劳动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我们采用把培训班搬到乡镇,通过乡镇劳动保障所把技能送到农民家门口。二是把培训班办到企业中去。为了积极推进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努力为县工业园企业用工提供服务,我县把就业培训工作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与企业联办培训的机制。20*年4月1日,县劳动保障部门组建“企业用工服务办公室”,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订企业招工计划,协助企业招工,协调招工事宜,提供劳动力服务,帮助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等工作,为企业就业、培训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利用园区企业的场地、设备、技能指导师资,与企业联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20*年,我们采用上述办法,有效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
(六)保障经费,规定待遇
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和县本级财政安排的配套经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单位不得收学员的培训费用。所有培训费均从上级专项经费和县财政配备经费中解决。为了巩固我县招商引资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在招商引资中的促进作用,县政府对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后被县内用工单位吸纳的人员,实行下列优惠办法:(1)劳动者全程免费培训和免费介绍职业;(2)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人员培训期满后在本县企业受聘的,前三个月内最低工资每月不得少于350元。并强调提出:用人单位在不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每月不得少于210元。若所发工资低于每月350元底薪者,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3)凡经培训的人员被县内用人单位吸纳后,均给予一年的社保补贴。(4)经县领导小组批准后,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确需开支的其他费用,均由财政负担。
在学员待遇方面,我们规定:所有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县就业局统一发放结业证书,同时,也可参加全国通用技能等级考核,获得全国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发给结业证书;学员结业后,由XX县就业局职业介绍所和县级教中心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就业去向以本县工业园区用人单位为主;学员到县外就业,不受限制,来去自由;本县用人单位招工时凭结业证可优先得到安置和享受政府规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二、我县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的部门和乡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劳务经济观念和劳动力培训社会化服务观念。没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当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资源来开发,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不强;县乡配套投入能力有限,致使基层农民工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二)农民要求培训的积极性还不高、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农民存在着“故土难离,不肯走出去;温饱即满,不愿走出去;没有门路,不会走出去;缺少技能,不敢走出去”的落后思想,甘于贫困,甘于落后,缺乏通过培训走出去打工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培训方面舍不得花时间和金钱。
(三)资金的缺乏仍是阻碍当前我县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因素。我县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从20*年开始启动,当年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资金及培训经费尽管达38万元,但仍明显不足,大部分经费需通过到省就业局投标解决,县、乡两级因财政紧张很难全部落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配套经费。
(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农民工多数是通过亲带亲、邻带邻、友带友的方式到外地务工,有的甚至是个人盲目瞎找,没有经过系统的择业指导、就业培训,不具备针对性、适应性的劳务输出能力。而这些人由于组织松散,很难集中开展培训。
(五)技能性培训师资贫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如制造业、纺织缝纫业、机械电子业、电气电焊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业、养殖畜牲业等方面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本地工业不发达而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创业和参与经济建设,从而给我县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留下不少师资难题。
(六)就业培训的“硬件”建设滞后。我县现有培训农民工的场所小、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很难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的需求,难以发挥“一站式”全方位培训服务功能。
(七)职业教育滞后。目前我县作为一个拥有百余万人口的大县,无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仅一家,职业中学、职教中心等机构,目前从事的教育也都是一些常规性、课本式的教育模式,其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无法承担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三、关于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通过一年多来实践,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必须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满足城市和企业用工需求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格局。
进一步强化领导,推进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量大,行业和工种多,仅仅依靠几个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具体问题,并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加强督促检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作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的质量、上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告舆论,在全社会营造“打工致富”、“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使广大农民切实认识到“外出打工能挣钱,参加培训挣大钱”,从而使农民树立全新的就业、培训观念,对自身参加培训充满热情、兴趣和责任,提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我县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建立以就业培训和公共职业介绍为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相结合的大型培训基地,为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按照“六到位”要求(机构职能、人员编制,经费、场地、工作和制度)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乡镇可在行政村配备劳动就业协管员,以便更有利于摸清我县的劳动力资源情况,逐步形成县、乡、村农民工培训三级网络。
篇2
二、落实培训资金
各单位也相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时也要按规定保证经费用于农民培训。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立培训专项资金,自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
三、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际,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区、农林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对如何制定好2019年全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献言献策,根据收到的各类建议和意见,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四、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和服务指导
一是立足产业发展,分层分类培训。今年开春以来,重点抓了柑桔、茶叶、烟叶和养殖业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到目前为止县乡共举办了130期茶叶培训班,培训人数达6500余人,培训班注重培训实用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培训内容涵盖了有机茶园建设及管理、茶叶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茶叶加工制作及市场营销等知识。柑桔办也成立了多个服务小分队采取分区轮流培训方式,开展了柑橘春季技术培训班140期。全县橘农产销形势得到了解,生产意识加强,目标技术明确,橘农培管氛围较浓,对柑橘冻后恢复充满自信。
二是开展产业扶贫培训,助力脱贫攻坚。今年上半年以来,某某县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强力推进茶叶、柑橘、烟叶、蔬菜、养殖、林业、特种养殖等特色扶贫产业提质升级为主线,各部门认真筹划、认真组织、认真实施,做到了技术培训涵盖各个贫困村,让贫困人口拥有了一技之长,培育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发展动力。
篇3
二、加大调查了解力度,切实掌握就业技能情况
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深、做细,团县委组织志愿者在xx镇、xx镇开展了就业创业情况大调查,共计发送就业创业情况调查表3000余份,针对青年农民的基本情况、目前状态、就业、创业意向、求职渠道、希掌握的就业技能等方面,走村窜户,深入调查,了解和掌握青年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困难,立足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推广下去,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的政策扶持。
三、认清形势,开拓创新,开展市场大调查
由于受到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沿海城市的进出口加工企业受到重创,通过国家各项拉动内需政策,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仍然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增大。为了适应形势,团县委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灾后重建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群团整合资源的优势,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县委、政府分忧解难。一是网络调查和宣传。认真学习了解国家各部委对市场刺激政策,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推进的各项目和产业。建立北川青年就业创业工作qq群,调动各大中企业的积极性,培养其为灾区做实事,帮助灾区群众重拾信心、重建美好家园的思想。二是市场调查。组织发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各自所处的城市做好市场调查,针对市场上最需要的技能进行调查,并由团县委进行汇总分析,寻找适合xx县灾区群众能力和素质的岗位。
四、全面落实政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针对金融危机下,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并且结合xx县灾后重建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农民技能培训,主要开设了羌绣工艺刺绣班,园林园艺裁培,电焊工,建筑施工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保安等工种,并介绍到省内、山东各大企业,签定用工合同就业上岗。经过开班培训,三月份,使200名失地农民工拥有一种或多种技能,大大增加了社会竞争能力,同时缓解了社会稳定压力,推进了加快建设新县城的步伐。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做好xx镇失地青年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篇4
二、加大调查了解力度,切实掌握就业技能情况
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深、做细,团县委组织志愿者在永昌镇、安昌镇开展了就业创业情况大调查,共计发送就业创业情况调查表3000余份,针对青年农民的基本情况、目前状态、就业、创业意向、求职渠道、希掌握的就业技能等方面,走村窜户,深入调查,了解和掌握青年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困难,立足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推广下去,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的政策扶持。
三、认清形势,开拓创新,开展市场大调查
由于受到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沿海城市的进出口加工企业受到重创,通过国家各项拉动内需政策,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仍然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增大。为了适应形势,团县委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灾后重建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群团整合资源的优势,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县委、政府分忧解难。一是网络调查和宣传。认真学习了解国家各部委对市场刺激政策,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推进的各项目和产业。建立北川青年就业创业工作qq群,调动各大中企业的积极性,培养其为灾区做实事,帮助灾区群众重拾信心、重建美好家园的思想。二是市场调查,组织发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各自所处的城市做好市场调查,针对市场上最需要的技能进行调查,并由团县委进行汇总分析,寻找适合北川灾区群众能力和素质的岗位。
四、全面落实政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针对金融危机下,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并且结合北川灾后重建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农民技能培训,主要开设了羌绣工艺刺绣班,园林园艺裁培,电焊工,建筑施工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保安等工种,并介绍到省内、山东各大企业,签定用工合同就业上岗。经过开班培训,三月份,使200名失地农民工拥有一种或多种技能,大大增加了社会竞争能力,同时缓解了社会稳定压力,推进了加快建设新县城的步伐。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做好永昌镇失地青年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继续积极认真的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任务,团县委在将在4月内完成培训500名青年农民工的指标,并介绍就业。
篇5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74-02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寻求就业的弱势群体,受到了政府和群团组织的关注,国家出台了一些以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与职业发展、推动社会融入的培训政策或规定,取得了较大成效。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培训包括职前和职后两大类,职后培训更多的是由用人单位组织,文章所提职业培训主要指入职前的培训。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陷入了高意愿低参与率[1]、高期盼低成效的困局。笔者认为,其破局点是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化。
1 变政府逐级授权管理为授权行业协会统筹管理
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大多采取政府逐级授权的管理模式,即由国家或省级政府出台培训政策,省、市、县级政府的对口部门按层级出台相关规定或实施细则,并由基层政府按授权和管理权限筛选培训机构,由机构实施培训。从管理流程看,这是一个完整而结构严密的链条,但实际上是政府管理职能错位、政权与事权不分的表现,它不但弱化了政府的服务、监督与管理职能,而且行政体制内部逐级授权容易形成垄断,排斥其他非授权机构参与培训,不利于形成广泛的竞争机制,也为权力寻租和放松监管提供了借口。
由政府直接筛选培训机构并予以培训授权,虽然提高了筛选效率和信度,便于直接管理,但也容易造成培训机构“唯上是听”,忽视受训者的核心诉求,降低培训的针对性,影响培训成效的后果。
政府逐级授权的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的行政工作周期相结合,容易错失培训时机。主管部门对下一级部门和培训机构管理的方式往往是3~5年进行一次授权,在授权期限内按年度审批培训计划,审批培训计划要经历机构申报、部门初审、专家论证、发文批复等环节,各机构获得授权与组织培训一般都要在每年5月份以后进行。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周期一般以春节为分界点,正月初七、八左右开始外出求职。这期间,求职者众但岗位供给也相对充裕,新生代农民工们的选择机会和余地也较大,其求职的迫切心情和担心错失选择机会的心态使他们不屑于浪费时间参加常规性的培训。但如果过了正月用人高峰还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往往会降低求职预期,并产生较为强烈的培训需求,这是培训的最佳时机,但由于培训机构还没做好培训准备,容易错失最佳培训时机。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协调、研究等职能[2]。《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强化行业自律,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此举有助于推动行业协会发展并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调整经济秩序和搞好行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培训是行业协会服务职能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可担之责。依托行业协会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助于转变政府在培训政策制定、落实和监管等环节的职能,实现管办分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市场化。行业协会组织是本行业全体企业共同利益的代表,由行业协会担负起培训的统筹协调职能,可以发挥它与企业沟通便利的优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用人需求,选准培训主题,在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环节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生产过程相接近的培训情景,贯彻行动导向的培训理念,实现培训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提高培训成效。
依托行业协会可以建立行业或区域性的培训服务平台,融培训政策解读、培训信息、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效果评价等功能于一体,有助于在用人单位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建立起信息沟通和共享的渠道与平台,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传播渠道,既有助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及时获得培训信息,也有助于培训机构把握培训时机,提高培训效率。
2 变培训的项目化运行机制为基金化运行机制
现行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大多实行项目化管理,即国家制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政策,政府职能部门冠之以“项目”或“工程”的名义,并据此向上一级直至是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到位后上一级政府又以项目或工程的名义向下分配,分配项目的实质就是分配资金。在多年的实践中,基层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对这种中央集权和计划色彩浓厚的项目化运行机制颇多质疑,但因不愿断了资金支持的“财路”而只能默认。在项目分配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均衡或照顾情绪的需要脱离实际,“人情”项目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化管理机制一方面分散了政府的精力和管理资源,使有些行政处(室)变成了“项目处”,整天忙于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另一方面,转移了培训机构的工作重心,由于能否获得项目授权以及获得任务量的大小的决定权在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必然把工作重点放在争项目、争任务上,而少有精力放在培训整体设计与培训创新上,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项目化运行机制得以顺畅的根源在于与财政经费相关联,这既是项目机制的优势,也成为影响项目能否可持续的短板。如果能配套资金,项目就有吸引力,就容易推进,如果不能顺利配套资金,项目就可延迟、延期甚至中断。由于下一个周期能否立项取决于国家政策取向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项目天生具有了阶段性或短期性的特征,管理部门的政策设计、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也必然具有短期性特征,不利于培训的广泛宣传,影响培训相关方系统深入地研究培训,更何谈创新。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融入城镇的任务非常艰巨,还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持续的提升和引领。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化不是要放手不管,不予经费支持,而是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化运行机制弊端的有效途径是实行培训的基金化管理机制,变项目管理为基金化管理,即政府授权第三方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金”,可以将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注入基金作为启动金,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公益性质,后续资金以行业企业资助为主,推动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政府可以制定基金使用条例,确保基金安全和使用效率。
实行基金化管理机制后,一方面要改变拨款机制,由定额培训拨款改为以质定价,实行质量奖励或后期补助政策,其要旨在于鼓励机构培训创新,鼓励机构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保证受训者利益,最大化地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允许培训机构有合理的经济收益,把隐性盈利显性化。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任务性和公益性,政策上不允许盈利。但任何一个培训机构要搞好培训工作就必须有一定的前期投入,要确保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这就使得盈利隐性化。这种隐性的盈利不但侵蚀了受训者的利益,也不利于监管。因此,建议在基金化管理模式下规范机构的盈利模式和盈利幅度,以质量和声誉赢利益,以工作投入赢利润。
3 变工作总结式的培训评价为关注成效的综合评价
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管理的授权模式下,政府在培训过程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更是规则制定者,常常以检查代替评估,以培训机构的年度工作总结代替质量评价,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征机构的工作成效,造成质量评价的错位。如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某培训工程就实施“三堂课制度”,虽然确保了培训按计划执行,防止了培训“缩水”问题,但没有反应出培训的真实成效,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化必须把好评价关,变工作总结式的培训评价为关注成效的综合评价。要按照评价的基本规则和流程开展评价,明确评价主体、确定评价程序、制定评价标准、发挥评价作用。
与授权行业协会管理和建立基金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要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在增强评价客观性的同时,保持培训评价的常态化。从人资角度审视,职业培训的最终受益者是用人单位和受训者,他们对培训成效高低的判断最有发言权。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起由政府管理人员、管理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培训机构代表和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等构成的评价者专家库,共同研究制定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重点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在后续的求职或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和实效,评价指标可以涉及培训定位与培训目标的合理性、培训方案与目标的符合度、培训活动与计划的一致性、培训活动对于目标的有效性、培训结果与目标的符合度等方面[3]。为提高评价效率,可以借助培训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在培训期间或培训结束后的任意时间点进入平台参与评价,网络管理者和培训机构可以随时了解评价者的信息和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评判培训机构工作成效、引领机构推进培训改革的主要依据。行业协会和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培训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推进培训改革,提高培训质量。也可以针对区域内培训机构的整体评价结果做出对机构表彰、督导与惩戒的决定,并据此引导培训机构把注意力集中到培训上来,实现培训由任务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突出“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高意愿低参与率、高期盼低成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今年以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待续稳定增长。
一、我县2006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创收基本情况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6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6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6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篇7
1、调查摸底,掌握情况,为做好转移输出工作打下基础。一方面了解他们一年来在外的工作、生活情况,与他们共同回忆和重温在外务工的感受和体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另一方面,通过与这些务工人员座谈,详实地了解外地用工环境、用工需求等情况,确定劳转部门下一步服务方向,让劳转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进一步提高劳转工作效率和水平。
2、强化宣传,组织推介,为做好转移输出工作营造氛围。县劳转办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宣传周活动。收集了大连东之美服装有限公司、大连实德集团、大连兴和酵母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用工信息,从3月14日开始,利用一周时间分别在县城内生产资料销售大市场、泰来火车站、胜利乡二龙村、克利镇红旗村等村屯先后开展了5次集中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共发放用工信息5000余份、农民工用工手册1000余本,接待农民咨询500多人次。
3、内输外转,兼顾并重,为做好转移输出工作拓展空间。一是加强对外沟通与推介,积极寻找和开辟新的劳转空间。全年新开辟劳动力转移输出点或输出基地19处,实现转移1769人;二是加强与劳务能人的联系,发挥其劳务主战线的优势,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依托劳务中介、劳务协会、劳务经纪人实现转移815人;三是立足招商引资和县内企业发展的平台,搭建或拓展内部转移空间。各乡镇组织农民到县内及招商引资企业务工的共551人。
4、涉农为主,开展培训。主要是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的调查摸底和组织申报工作。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培训农民工的对象和农民拟参加培训的专业,截止目前已完成病虫害专业防治、畜禽养殖等涉农专业培训24个班次,1271人。
5、集中推进,提高完善。为了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化乡镇建设暨资源档案建设的再提高再完善。县劳转办于5月5日开始,对全县推进模式化乡镇建设暨劳动力资源档案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检查,巩固并推进了2006年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管理规范化、推进组织化、服务网络化、培训标准化、运作市场化”劳转工作新模式的再提高再完善。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主要工作任务
1、继续拓展转移就业空间,加大转移就业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500人,计划实现转移收入3.1亿元。劳务人均收入实现7000元。
2、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要按专业搞好2011年的农民工培训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在此基础上搞好培训机构的调整与认定和2012年培训计划的上报工作。2012年计划开展阳光工程培训2200人。
3、抓好劳务对接工作。要在总结今年开辟外埠劳务输出基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2012年开辟外埠劳务输出基地工作计划,确定主攻方向、输出规模、输出对象和培训专业工种等,达到定向有序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2012年巩固和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出点75处。
具体保障措施:
1、 继续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与服务。首先要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机构,认真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问题,建立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工作运行机制。第三,建立完善严格的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指标,把指标和责任落实到人头,形成工作压力,并把完成任务的好坏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兑现奖惩。从而增强各乡镇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尽快把目标定位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要求上来,把行动集中到既定措施上来,全县上下形成 “抓劳转、谋发展,搞劳务、能致富”的局面。
篇8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的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今年我局积极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现将2013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度,全县在建房屋建筑工地47个,总投资23500万元。本年度工程竣工验收12个。重点整治工作内容:1、施工现场外脚手架和“三宝”“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情况;2、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及实施情况;3、钢管扣件的检验情况;4、深基坑、高切坡的施工方案和支护情况;5、施工机械尤其是塔吊,物料提升和施工吊篮装拆和安全使用情况;6、安全教育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7、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8、企业承包、劳务分包行为和分包合同的签订情况。全年年累计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检查4次,涉及到建筑工地25个,施工企业13家,监理企业6家,检查工程单项目 180个,共签发补充材料通知单10份,责成限期整改通知书17份,签发停工限期整改通知书5份。召开例会4次,全县通报批评违章施工企业2家,监理企业1家,处罚施工企业0家。
二、2013年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主要成绩
全年通过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严格把关。使得我县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形势逐步转好。全县监管内的建筑工地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基本做到:一、建筑工程封闭施工率95%以上,材料推放整齐,建筑拉圾搬运、处理井然有序,场地环境卫生进一步好转;二、“三宝、四口”防护方面到位,工人进入施工场地安全帽配带率为100%,高空作业系好安全带率100%,绝大部建筑外脚手架都设置好密目式安全网,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预留口的安全防护比上年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建筑工地深基坑开挖、施工电用管理也基本上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执行;四是所有在建工程均有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基本上能按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五是施工机械尤其是塔吊,物料提升和施工吊篮装拆均有方案且有备案。全年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本局年度安全生产专项工作方案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法规文件要求,全年本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任务清楚。全年建设系统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例,安全投诉案件0例。全县大部分工程已不用木质外脚手架而逐步按规定使用钢管脚手架,外脚手架安全管理得到明显提高。
三、工作中主要存在不足
(一)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从全县看,当前我县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文明施工水平不高,许多建筑工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执行法规标准不到位。目前我县建筑工地大部分施工单位仍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竹外脚手架、物料提升机、井架系统、模板支掌的拆装仍未经过严格的验收程序。施工一线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尚不到位。这些工作是下步专项整治的对象。
(二)部分监理企业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仍有重质量、轻安全的监管方式,没有认真实行监理职责,机构不健全,人员到位率低等。
(三)部分业主依法建设意识差。有些工程无基础勘察就进行设计,未经审图就进行施工,使得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难保证。竣工验收不依法依规进行,或验收后不及时备案等现象仍有发生。
(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有待提高。今年由于我县新建工程较多,覆盖面广,涉及全县多个乡镇。加上质安站监督人员少,力度弱、措施少。建筑工地的质量安全生产管理较被动,没有有效的监督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使得个别责任主体没有认真履行其应有的职责。
四、下步工作
(一)严格建设基本程序,严把建筑市场准入关。加强项目工程报建报监的审查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坚决不发放施工许可证。一是抓好施工图文件的审查监督工作,从源头把好工程质量关。二是严格把好建筑市场准入关,政府工程,私人投资涉及公共利益的工程,新建、扩建、改建的主体工程和装修工程属监管范围都要依法进行监管,坚决查处违法施工行为。
(二)强化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两道关。一是切实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管。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与“安全”有关的质量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施工生产人员和监管人员的素质及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检测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二是切实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监管。进一步明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严格目标管理。落实在建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进一步规范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行为,建立我县建筑施工安全监督长效机制。三是继续开展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创建安全文明工地活动。实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检查要点》,控制事故多发的源头。重点抓好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外脚手架、物料提升机、施工用电、现场环境卫生等专项治理。针对存薄弱环节和危及安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坚持按照“四个放过”的原则,依法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一定要把安全事故控制在目标管理范围内。
(三)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农民工的各项培训工作要落实到位。一是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切实实施意外伤害保险的同时,逐步将建筑农民工纳入社会工伤保险范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程保障制度,坚决制止和查处拖欠农民工资行为。二是坚决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因地制宜搞好农民工培训,实施万名农民工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素质。
篇9
2、认真组织“三支一扶”报名工作。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区拟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40名,其中包括南部新区20名。在5月25-27日共三天的报名时间里,共有316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今年的“三支一扶”招募。笔试时间将在6月18日进行。4、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将确保2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的完成。办理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定工作,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档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好人才的求职登记和用人单位需求登记。
5、认真做好教育系统及其他区直单位人员招聘选调工作的准备工作。协助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和选调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做好为区计生委、区审计局、区人社局、区工业园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就业培训工作扎实进行
1、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再就业,通过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进一步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新机制,使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为我区企业服务,针对杉杉服饰有限公司招工问题,积极行动,制定招工实施方案,抽调专人为企业服务。在电视台、广播、报刊、网络招工信息,采取重点招工方式,联系有关服装学校,牵线搭桥。3、按序时进度一季度完成农民工培训任务1360人,占全年任务的34%,按照规定已向财政部门预拨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50万元,用于农民技能培训的直补。
4、认真做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通过认真的审核,为符合小额贷款发放条件的52户,发放贷款208万元。
三、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一是制定了二0一一年度实施方案;二是制定了宣传方案,并实施宣传月活动,三是做好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前准备工作。
2、认真开展民生工程宣传月活动,根据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包括接受电视采访,设立了宣传台、走流动字幕、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的宣传,使城镇居民医保、农民工技能培训两项工作深入民心,做到家喻户晓。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截至月底完成全年任务70%。生育保险工作完成任务71%。
4、认真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
¦¦¸′⊄¸′⊄á 险。为工业园区、南部新区、“康美药业”项目被征地农民发放养老保险。5月份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41.8万元。
5、认真做好全区企业职工申报退休工作。对申请正常退休的50名人员,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后,上报市局审批。
6、认真做好慢性病鉴定工作。在5月20-25日的几天时间里,为全区申报慢性病的1600多人进行了慢性病鉴定。
篇10
今年以来,我队按照矿区两级领导班子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了管理制度和措施,以安全班组创建活动为突破口,继续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取得了如下成绩:
1、从增强职工的安全基础知识抓起,通过采取“一日一题”、“一周一案”、“一旬一课”、“一月一考”等方式方法,坚持每班班前会上对不同工种人员提问3人次以上、每周进行一次事故案例分析教育学习会、每旬安排一次专业技术讲课、每月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了职工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职工的岗位应知应会能力。
2、 针对我队青工中存在的文化层次差别大、技术水平偏低,部分农民工凑合挣钱的短期思想比较严重等现状,加强了青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师徒帮教、以老带新等方法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帮教,提高了青工的思想认识和技能水平。
3、落实教育培训管理职责,队干部实行教育培训承包制度,制定了《干部结对帮教责任承包管理办法》和《班组教育培训承包管理办法》,逐级传递责任,严格考核落实,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性,形成全队上下合力共管的格局,呈现出“人人爱学,人人要学,人人能学”的浓厚学习氛围,职工的敬业精神、精业程度及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篇11
4.抓好技能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协调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建设系统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点培育规范性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以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为载体,力争让10万农民工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其中参加技能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次。
5.创新方法举措,完成培考任务。积极参与省住建厅统一部署的“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教育;按照省住建厅要求做好教育培训相关新老标准的衔接工作,努力推进全省考核评价工作在我市有序开展;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现代化培训考试新模式。认真组织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员培训考试工作,指导抓好三类人员、特殊工种等职业教育培训,高标准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探索远程教育新模式,逐步实现全市网络培训和无纸化考核的目标。
6.组织技能竞赛,激励人才成才。配合工会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省住建厅组织好第二届全省技能状元大赛装饰镶贴工分赛决赛;开展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同时,努力自主组织多工种的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激励技能人才成长。
篇12
一、2005年阳光工程实施情况
200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狠抓工程监管。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8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0.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6万人;转移就业15124人,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的95%;完成培训补贴性投资450万元;认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45所,较好地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农民务工总收入50亿元,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47%,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为落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强化领导入手,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规范管理。2005年是阳光工程的规范管理年,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了规范管理。一是及时下发了《关于转发《关于在全省开展阳光工程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商阳光办[2005]2号);二是签定目标责任书。为确保任务完成,市政政府与各县(市)区签定了项目管理责任书,将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二是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6月23日,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建设等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联合举办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尔后各县(市)区都相继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和信息监管培训班,对各培训机构负责人和网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各县(市)区共举办培训班16期,培训人员100人次;三是召开专题会议。7月14日我市召开由全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科技、农办,建设等局委负责人参加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省阳光工程座谈会议精神,副市长xxx和市委副书记xxx分别作了重要指示。为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抓规划布局。根据国家六部委《2003至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政府下发了《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2004—2010年商丘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工作标准和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并将各个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进行严格的年度考核。
3、抓宣传引导。为了使“阳光工程”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春节前后务工农民返乡高峰期,市、县、乡三级积极组织人员利用快板、河南坠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集中宣传。此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制作专题片,开辟专栏),出动宣传车、刷写墙标和制挂过街横幅等形式,进行了有深度的和广度的持续宣传。部分县(市)区组织取得突出成绩的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长现身说法,开展巡回演讲。05年7月10日,市阳光办对各县(市)区下发了《xxx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商阳光办[2005]3号),规定活动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至8月1日,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推向了。据统计,2005年,全市共出动宣传车160余辆次,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3000多张(条),制挂过街横幅3600多条,举办各类讲座34期,接待咨询人数2.6万人次,编发简报92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4、抓扶持政策落实。一是各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出台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政策,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采取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补贴,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充分利用商丘农业信息网,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设置农民工培训、就业专栏,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供用人单位从中选择。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逐步建立上下贯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
(二)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
为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促进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市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在商丘日报上公布了培训基地认定的条件。在2004年的基础上对全市132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重新逐一进行摸底登记,通过自愿申报、公开招标和认真审查,认定45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商丘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市政府与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45所培训学校签定了项目合同书。并按统一授牌、统一编号、统一建档进行了规范管理。45家培训机构都严格按照培训任务和审定的收费标准进行了招生培训,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阳光工程学员花名册、培训台帐和转移就业台帐。
(三)强化监管,切实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涉及面宽、工作量大。市农业局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主管部门、牵头单位,为抓好抓实该项民心、德政工程,在政府的统筹下,密切协作各部门,狠抓了阳光工程各项制度管理,保证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向有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严格执行公示制度。以发《通告》的形式,将通过严格审核确定的培训单位、培训计划、培训专业、收费标准及资金补助等情况在各县(市)区的乡、镇、村和车站、商场、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张贴,并在xxx报和xxx农业信息网上公布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监督电话和45个培训基地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2、认真实行“第一节课”制度。在各培训机构开办培训班的第一节课上,要求各县(市)区“阳光办”的同志到培训班给参培学员讲课,让农民学员明白阳光工程涵义、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实施等内容。同时检查培训机构是否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实施招生、培训。
3、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在各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到位后,市财政足额下拨中央、省、市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凭检查验收合格报告,培训转移台帐等材料到,到财政部门报帐。坚决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4、坚持培训月报制度。县(市)区都配备了专职信息统计人员,每月5日前定时向市阳光办、报培训内容、培训人数、结业人数、转移就业人数和就业去向等。每月8号市阳光办向省阳光办报告全市的阳光工程进展情况,较好地完成了信息报送任务。
5、强化系统监管制度。为认真落实今年“阳光工程”学员管理透明化、网络化的要求,市阳光办要求各县(市)区阳光办及属地化管理的各个培训机构都要配备电脑及上网设备,明确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各县(市)区阳光办督促培训机构对已转移学员及时上报转移台帐,做到学员进厂,名单上网。同时各县(市)区也安排专职网络人员,对各培训机构学员上网情况进行定期查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监管功能,提高了商丘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管理网络化水平。
6、强化督导监管制度。一是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县(市)区阳光办和培训基地,检查核实项目落实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各县(市)区阳光工程负责人参加的培训工作督导会,总结、交流培训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2005年共组织专项检查3次,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对弄虚作假、不执行项目有关规定、不按期完成培训任务等各种违纪违规行为,视其情节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二是检查指导承培单位使用微机上网情况,按要求及时把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上网登记、是否有有登记错误的,及时提醒上报更正。三是检查承培单位建立培训台帐及学员转移安置台帐。同时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还不定期对每个县(市)区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电话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抓转移就业,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在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方面,我们首先积极发挥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就业机构的积极性,指导外出务工农民成批结队外出务工,统一联系用人单位,统一时间运送务工人员,使过去“散兵游击”变为“正规部队”,变过去的无序流动为今天的有序转移。据统计,在我市去年输出的148万人次中,政府部门指导性转移输出农民工达17万人次,民间组织就业机构引导性输出达92万人次。如:xx县郭店乡王刘庄村原来有5个人在常熟打工,从事服装加工业,后来发展成为个体私营业主。由于他们的带动,该村有600多人学了技术到常熟务工,年收入达360余万元,劳务输出成为该村一大支柱产业。其次,加强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了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全市各级劳务输出机构及培训基地对50人以上的外出务工群体都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除监督履约情况外,还采取巡回检查和寄慰问信等方式,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并定期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代表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在农忙季节组织互助组,支援务工者家属,帮助他们抢收抢种,扫除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形成了一人带四邻,一户带全村的良好局面,既稳定了输出队伍,又增强了劳务输出的吸引力。
(五)保障农民权益,充分发挥“阳光工程”的最大效益
农民受益是实施“民心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通过保障“四权”,让参训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充分发挥了“阳光工程”的最大效益。
一是保障政策知情权。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明白纸等形式,让广大农民知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宣传表彰“十佳劳务输出能手”和“十佳农村致富能手”,来激发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
二是保障培训选择权。我们重新认定的45所学校承担了个培训工种。我们把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地点、收费标准、财政补助标准、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内容,以《通告》的形式张榜公布,为农民参加培训提供多种选择。
三是保障补助经费使用权。我们采取的培训代金券管理办法,农民培训,政府补贴,让农民用钱不见钱,保证了财政补助资金一分不少地直补到了参培农民身上,05年7月13日市财政局于对各县专门下发了《关于下达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性任务和补助资金的通知》(商财字[2005]208号),确保了农民直接享受政府补贴的实惠,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对承培单位培训和就业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是保障合同就业权。只要学员愿意,入学后均可与学校签订就业安置合同,凡参训合格的农民,培训机构都履行承诺,安排就业,没有安置的退还学员全部学费,并且跟踪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几点体会
(一)提高了我市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市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致使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只能从事建筑、养殖、种植、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仓储、捕捞等工种和行业,工资待遇很低。提高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提高其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选择就业的能力。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二)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阳光工程项目以后,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凡经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都已转移就业,而且比普工工资每月高200-300多元。许多学员和家长反映,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没经过培训的相对来说就业稳定、待遇好、工资高。因此,大批的学员在培训单位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后外出务工,都得到了实惠。如:在xx县中华技校培训后输送到江苏昆山桦晟电子厂的xxx,女,今年20岁,现在每月工资1200多元。在xx县蓝天技校培训后输送到广东深圳佳冠华电子有限公司的xx,女,今年21岁,现在每月工资1300多元。而且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稳定,每次往家寄钱,家长和乡邻都感到十分的欣慰和羡慕。xx县城郊乡李七庄村经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18人,占该村劳动力的60%,2005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508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6%,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就达到100多户。xx县马头镇韩楼村,全村1206人中有500多人经过引导性培训后,在大连搞仓储,收入十分可观。永城市城关镇农民陈加志务工后回乡创办了运输公司、养殖场、养鸡厂,年产值500多万元,培训安置了当地300多名农民就业;酂阳镇孟油坊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农闲外出务工,年增加劳务收入800多万元。目前该村共建起了两层楼房100多间、平房500多间,户均存款万余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20多户,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小康村。外出务工的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三)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更加深入民心。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农民反响非常大,都感到通过学习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感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和支持,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xx县一农民用快板说唱道“各位朋友听我言,过去一年不平凡。皇粮国税成历史,农民种地还奖钱。“阳光工程”送温暧,学习技能前途来。党的政策真是好,幸福生活比蜜甜、比蜜甜!”表达了他对支农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大家普遍反映阳光工程是“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德政工程。
四、今年打算
2006年,我们将认真贯中央、省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本市实际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步伐,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部门协调。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发挥好牵头作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工、青、妇等部门一道,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
二是突出就业主题。把培训机构的就业推介能力、就业培训能力作为项目管理的重点,特别是监督检查、考核验收都要突出转移就业这个主题,把农民是否真正转移就业作为检查考核的重点。如果没有转移就业,即便是培训的时间再长,培训的内容再丰富,也要一票否决。
三是加强监管,注重实效。监管工作突出任务落实、监督实施、资金使用、检查验收等重点环节,做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加强对项目的经常性监督管理,定期对培训机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增强创品牌、树形象的意识,加大对阳光工程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开展宣传报导,优化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
篇13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6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6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6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
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
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
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
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1、整合城乡职业培训资源,加快县域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步伐。我县结合实际,于今年建设“**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该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办公室等22间,已初具规模,年可培训人员3000余人。主要面向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乡失业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的工种有计算机、电工、电焊、服装裁剪、木工、瓦工、烹调、特色餐饮和汽车、拖拉机维修等种类。目前,我县已经投入15万元开始对现有校舍进行必要的建设和维修。并增加必要的培训硬件设施等。
2、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农牧民素质。共举办种类培训班42期,培训11452人。三是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开展就业灵活的行业技能培训,在工程施工中大量招收本地农民工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上半年培训1308人;四是为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掘社会办学力量,指导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举办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等培训班,一季度完成培训49期1688人;五是各涉农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各乡镇全面开展各项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今年各乡镇共培训农牧民3.27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我县与内地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式培训,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培训技能的教师授课,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拟输出人员进行汉语知识、汉语会话和具有民族特色餐饮等实用技能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
3、积极配合地区农办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林果业工作,组织农民和农村科技人员参加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今年选送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一批次9人,选送林果业农民技术员培训三批次79人,选送大棚养鸡农民技术培训一批次10人,县乡财政共补助伙食费3.39万元。
4、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在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凡是涉及培训方面的经费,县财政都给与足额的保障。2006年一季度各类培训,县、乡(镇)财政投入经费72.97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735万元,乡镇财政投入21.24万元。
三、农村劳力重点转移方向的分析
通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应按照“以近期就近就地转移为主,中远期向外地、城市长期转移为辅”原则,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一方面我县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农业生产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创收,增加农民收入。如依其艾日克乡依其力克村农民赛买提,通过参加县、乡举办的烹饪培训班,学习掌握了烹饪技术,在县客运站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红红火火,年收入达3万元;新和镇托克苏村农民哈肉2002年种植了6亩红提葡萄,为使其尽快产生效益,通过镇政府举办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掌握了葡萄生产管理技术,2005年产量达15吨,收入突破2万元。另一方面在做好就近和疆内转移的同时,重点做好向内地长期转移的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我县在外务工人员多,信息灵的优势,鼓励亲戚带亲戚、邻居带邻居、朋友带朋友的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如新和镇尤鲁都斯村的艾尼瓦尔塔西在长沙经营烧烤,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到2004年末已拥有50余万元的家业,他致富不忘家乡,积极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并为愿意外出创业的人员提供帮助,在他的帮助下**县有50多人在他经营的餐馆工作。
四、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财政困难,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各项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各类技术培训经费主要依靠县财政拨付,而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因为经费不足,有些培训还是低层次的,特别是因财政困难,开展高层次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还较困难。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限制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我县农村人口99%以上都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因此能够掌握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限制了他们掌握高技术工种,不能掌握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就业竞争能力差,这就导致务工机会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则更少,阻碍了劳均创收的提高。
3、是部分农民受陈旧劳动观念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商品价值,大多数农民随遇而安的思想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技术缺乏,难以适应人力市场需求。
4、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闭塞,对市场各类用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公布,影响了富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
5、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完全形成规模,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济人工作相对滞后,未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劳务输出网络。
五、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不适应劳动力转移的一切旧观念,树立劳动力资源转换观念和创业致富的新观念,建立农民新型生产生活方式。聘请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行业的土专家,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丰富经验,现身说法教育广大农民,带动农民学经营、创市场。积极利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转移内地等发家致富的典型,引导农民向附加值高的行业转移。
2、以培训促转移。认真实施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突出实用实效,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实践培训,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安排落实项目经费,力争在农民培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4、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疆内向疆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鼓励支持农民实行就地、就近转移,由从事种植业向养殖业、林果业转移;由原来的自发、分散转移向有组织、有规模转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参与县域境内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5、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和乡村就业、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本地农民工、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两个1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岗前技能培训,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网络,并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