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时在材料收集及加工方面存在困难
在初中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探究模式,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比一般的讲述式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数学教师在准备阶段需要准备更多的材料,并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初中数学教师日常的工作量很大,为情境教学分散出的精力较少,但是在处理各类材料的时候,数学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导致初中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对于数学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初中数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这一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行教学情境探究的时候,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素质,但是初中数学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采用的依旧是类似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显然与情境教学的模式要求相悖,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进行学习,提高自身对于数学情境教学的认知,从数学教学的细节处入手,抓住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为初中生创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从数学教学的细节入手进行情境教育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更加强化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紧贴初中数学的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将繁琐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为有趣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改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枯燥的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进行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的时候,应当按照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1.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应当采用更多灵活的手段进行情境教学,例如,在初中数学“展开和折叠”的知识教育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使用箱子向学生展示,教师可以使用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使各类型的箱子能够代表初中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之后还可以使用剪刀将箱子剪开,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方体的内部展开图,在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时候,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新奇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初中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初中的数学教师也从数学知识的细节出发,进行了数学知识的引入以及探究,提高了学生对于空间的认知,促进了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率进行。
2.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参与性
初中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情境教学的时候应当提升学生对情境教育的参与,在设计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初中数学的新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方法的交流,或者是学生之间互相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使初中生在互相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另一个角度看,初中数学教师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改善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目的。
3.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时候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当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数学课堂的情境环节,充分地放大数学知识中“细小”的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将丰富多彩的初中数学学习资源展现给学生,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形式,例如,初中的数学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几何图形,尤其是这些几何图形是很难通过动手操作展示出来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几何图形在学生脑海中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在情境探究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知识的时候,不应该忽视几何图形的画法这一细小的知识点,应当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几何图形知识的时候就掌握准确的图形,为之后的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初中的数学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尤其是初中的数学教育处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渡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更多细小的知识点中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数学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积极参与,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更加的灵活,使初中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课堂效益
一、做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准备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强教师对初中数学知识重点与难点的分析,并收集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益,老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分析与把握,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数学教学辅助资源,其中就包括习题材料、视频材料、教学课件材料等教学资源,设计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制定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2.增强对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了解,充分掌握学生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老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以及数学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数学薄弱环节与思维逻辑短板,并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与数学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性与辅导性。
3.拓展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尤其是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教师将这些教学思想与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得数学教学方法是为了数学教学活动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实施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组织形式与教学形式的有效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思维,提前做好学生的数学预习工作。老师应该提前进行预习教学活动,通过安排数学预习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的了解与熟悉,进而找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数学学习困境,为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利用生活案例来进行数学教学情境设计,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比如,老师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鸡兔同笼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知识点地引入,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具体化理解与分析能力。
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逻辑的形象化认知。由于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过程往往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数学教学创新,将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逻辑以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形象化理解。比如,老师在进行《函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函数图像以及运动函数图像的视频(图片)形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形象化认知与掌握。
4.坚持问题导向性的数学教学理念,优化数学问题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是促使学生进行数学思维以及思维拓展的重要形式,因此老师可以主动利用数学问题教学法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情境,实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理解、抽象、解决的数学思维全过程,提高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而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找出数学问题逻辑,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5.使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帮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为了促使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以及相互协作,老师还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以解决问目标而展开相关的讨论与分析,增强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完成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与信息分享,进而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逻辑的多样性。比如,老师在进行《随机事件》的教学时,让学生来对随机事件的相关理论部分进行分解性讨论,实现学生对随机事件模式所需要满足的所有要求进行列举性总结,进而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与掌握。
6.逆用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反向逻辑思维活动。数学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对学生进行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此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以及数学思维引导,将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对此老师应该积极参与逆向数学思的方式来开展反向逻辑思维过程,促使学生与数学思维精准化掌握。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答案来反向推导数学过程或者是数学条件,用逆向思维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质量。
三、结束语
初中数学是初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老师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要以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为教学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数学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林青.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益[J].教育,2016,(11):88.
[2]杨允凤.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初探[J].成功,2013,(23):152.
篇3
1.学习主体
学生无疑是初中数学的学习主体,也是知识的主要接受者。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家庭对于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视,教育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我国接受初中教育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初中数学学习,但是,就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这大量的学生当中,很多学生的初中数学知识都不够扎实,只要面对数学的相关问题就会迷茫不知,更不用说他们的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了。
2.师资队伍
近几年,初中教育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学校数学教师早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在地方的初中学校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流动性不较大,等等,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不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数学老师数量较少,很多学校都是由其他老师来担任并进行教学;数学老师个人知识不牢固;数学老师年龄较大,与学生沟通不足;个别数学老师的职业道德不高,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心缺乏等;数学老师流动性较强,很多老师都不情愿到偏远地区进行教学;教师待遇较差,基本工资没有保障,等等。
3.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上的书本教学为主,比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追求书面知识上的学习,从数学概念、公式到数学定理、几何定理等方面,对学生硬性的灌输,不注重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培训,这不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也影响到学生自我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匮乏。在对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是以数学教师单方面的讲解知识,解答疑惑为主,同时,数学知识的讲解又以反复的学习和大量题目的强度训练方式进行,在这一数学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更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懒惰,缺乏对于数学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发展能力。
二、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就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们分为了几个学习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自学、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相关知识,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探索规律》这一课中,设计如下一个合作课题,关于包装纸与表面积的关系,研究包装中最节省材料的方式。现有6盒磁带,你认为怎样包装好,大约需要多少包装纸?每种包装方法与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哪个样式用的纸最少?具体来说就是:初中数学的合作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引导的作用,鼓励了学生积极交流和讨论。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开始引导小组的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单个磁带盒尺寸各个数据,算出单个的表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和讨论中时,有助于其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环节是课后继续调查和探索,并最后在班级中小组的结论。学生的汇报结果里有9种包装的方式(图1所示)。
整个合作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是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老师只是作为了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们自己发现包装纸包装磁带的问题,自己交流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相互之间得出结论。了解表面积与包装纸的关系:(1)包装过程中重叠面积最多,磁带打包整体的表面积最小,那样节省的包装纸也就最多。(2)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需要有不同的包装方式便于生活。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学生们相互讨论的过程,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老师灌输知识的方式,也不是学生自己想象的结果,而是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结果。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三、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1.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相互学习的意识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被动性地接受数学老师的灌输。长期这样,导致学生们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意识,而在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划分小组,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鼓励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们之间的讨论,营造一个轻松学习的课堂氛围,全面培养学生们思考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们具备了思考数学能力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负责数学课堂上知识的讲解,学生知识被动的听讲和学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合作学习模式是通过学生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相互讨论和交流,最终解决数学问题,老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学生们的作用,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们如何让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参考哪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来分析数学问题,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分解,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得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老师必须发挥其引导学生的作用。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们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对于一些正确性的思考要提出赞许,对于一些不太正确的思考要避免打击,相反要鼓励其思考问题,引导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切入点,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和交流,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3.合理进行合作学习,选择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
合作学习模式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初中数学中所有的数学知识学习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才能够实现,据相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并不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才能实现,学生们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得到实现,在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只是针对初中数学知识中的结构和层次较为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才具有作用。对于这些结构和层次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们自己思考起来比较困难,无法找到争取的思考思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们相互之间交流和学习,相互交换思考方式和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能够有多种思考方式,也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仅使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增强,思维能力拓展,也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为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作为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知识。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总之,在当前发展阶段,只有通过及时地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引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初中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初中数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跨越式发展,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景峰.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1,26(03):126-127.
[2]陈春仙.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3,(3):14-15.
[3]曾期嫣.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17):130-131.
篇4
一、“探究模式”的相关教学理念分析
探究模式作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初中数学教师的广泛应用,其开始在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具体而言,这种探究模式主要是指探究和研究性的学习,教师在符合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中选择适合自己进行教学的知识主题,并在进行教学时围绕着这个主题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研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调查、操作等来收集、处理信息,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交流及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具有情境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征,是学生主导课堂的表现。它是一种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由教师在自身能力可达成的范围内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境可以使学生实现自由、自主、轻松、灵活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学习的情感及正确态度,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师的教学进程得到顺利地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基于“探究模式”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是一件双利的事情。
二、在“探究模式”基础上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途径
探究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地运用这种模式来安排课堂。本文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谈论一下如何实施基于探究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
(一)创设合适学生学习的情境
探究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就是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基于探究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时,其首要任务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首先,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应该遵循启发性、探究性、针对性、趣味性等几个方面的原则。教学情境的设置必须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材料,这种材料还要能够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其产生极为强烈的探究愿望。而且,教学情境的材料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并保证所选择的材料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引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再者,在情境类型的选择上,数学教师可以尝试使用铺垫型、认知冲突型、思维策略型、试误型等几种情境模式。
比如就试误型这种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用学生侥幸用对的错误解题方法来解决另外的问题,然后再帮助学生将错误方法和正确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侥幸心理的不正确,从而掌握正确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
初中数学教师使用探究模式的教学方法,在创设合适的情境过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应该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学生立刻就会针对这种材料产生交流探究的热情。再者,教师还必须找准自己教学的研究点,实现学生在探究中对于关键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对自己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看其是否适合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还应当看准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避免干扰到学生的自主思维,也避免过度引导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比如在学生的探讨脱离了学习目标时、学生陷入思维定势时、学生思维突现灵感时等,教师适当地对其进行点拨,这样的引导会起到恰当好处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
基于探究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可以充分满足初中学生思维感性的需求,使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但是,使用探究模式的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时,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掌握必要知识,却不可以让其仅限于使用特定的情境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情境模式的教学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使用这种特定的情境来解决其他的问题,帮助其使用情境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实际使用。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关键知识以后,再使用这种情境教育学生学习与关键知识相关的其他一些知识。
结语
篇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以上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转而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着眼点,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使得学生在通过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体说来,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实行开放式教学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教师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从而优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开放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对于数学学科教学而言,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并且对行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意义,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服务,切实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2、数学开放式教学要做到全方位的开放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开放”,应该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有限的开放。就数学教学的内容和题材而言,它主要来自教材,但是又不单独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既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甚至可以来自家长等。就数学教学方法方式而言,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式中多运用“探索式”、“研究式”、“分组合作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教学手段而言,不但要善于使用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还要不断开发和丰富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动手设计和制作教学器材,特别是要学会善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新技术产品来为数学教学服务。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数学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开放性以及习题类型的综合开放性等方面上。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而言,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教师既是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进行学习。总之,在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中,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篇6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为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感情,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为此,本文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自己的探索心得和同仁们做――交流。
一、数学知识要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不断寻求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
1、课前深人生活实践,发现数学问题。在上数学课前,教师应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做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的练习,通过做练习,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节课的知识进行了一个综合练习,而且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通过帮助家长购物算账,不但获得了有关“方程”的感性材料,而且学习热情高涨,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方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方程概念的必要性。
2、新课改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去,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自己生活的世界,发现他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作用。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能使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改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接受式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得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由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所构成的有层次、有结构的知识体系。数学教师只有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才能够自觉地、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有效教学。
因此,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实质性关联。例如,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要重视有关内容的几何背景,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有关代数问题;对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要重视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通过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通过样本的有关数据对总体的可能性作出估计等。
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具体的教学中,长期坚持每节一后记、每周一反思、每期一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反思中不但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更注意总结失败的教训,失败也是宝贵的财富。、在自己不断反思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些年,我只注意讲解和训练,学生的成绩往往不理想,后来我提出让学生进行反思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7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实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的如下:
1教学思想守旧,创新不足
俗话说“教无定法”,讲的是教学不能教条主义、循规蹈矩,要突破教学的常规思维,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然而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原有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思维仍然在起作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基本的互动环节,使本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如此的教学情境之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课堂教学方式落后
从教学过程来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现实矛盾仍然存在。新课改倡导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但应对考试压力仍是教学的实际问题。这就导致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定理分析、习题讲解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尽管多媒体教学使课堂面貌得到改观,但大量的习题分析也难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压力。比如初中解析几何中对于抛物线的讲解,教师往往是反复分析习题,使学生掌握不同方向抛物线的求解,至于抛物线的实践应用则涉及不多;几何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部分也都是以习题分析为主。所以很多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很有限。
3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许多初中数学教师自身数学教学能力低下,没有对教学材料进行充分的掌握和合理的拓展。一些教师没有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教材上具有局限性的数学知识,没有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这种只讲不练的数学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惰性,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拓展和应用,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二加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已走过多年的发展历程,教师应总结以往教学中的成果与不足,进而为新一阶段的教学改革工作积蓄力量。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教师首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切实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规划教学工作。
2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笔者认为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学生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可以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和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 ”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摒弃师道为大的旧俗, 和学生建立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走到学生的身旁,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选择、提问,积极参与他们的自由交流;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让学生不再抗拒教师。 如果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就能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内进行与完成。 要想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性的关系, 教师不仅要在备课的时候, 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状况, 还要考虑怎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相关的技能。 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大胆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 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学生成为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实现传道授业的基本功能实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定期定量组织数学教师的培训学习,通过给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可以让教师从根本源头上认清当今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培训学习同时是一种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可以实现新教学方法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数学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
篇8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数学教材综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基本上实施“一纲一本”的策略,“一纲”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教材。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措施。从1993年秋季开始,出现了6种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四年制初中)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内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国家教委“中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写的《三年制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一、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三、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在这种基本理念和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许多省市都编写出版了体现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时,也一定要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各种优秀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
篇9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数学教材综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基本上实施“一纲一本”的策略,“一纲”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教材。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措施。从1993年秋季开始,出现了6种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四年制初中)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内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国家教委“中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写的《三年制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一、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三、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在这种基本理念和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许多省市都编写出版了体现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时,也一定要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各种优秀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
篇10
1 情感教育与初中数学的联系性
初中数学教学和情感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主要表现在:首先,将情感教育融入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加强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互依存和促进,只有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和人格的健全时期,通过融入情感教育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通过情感教育,师生在课堂中能够加强情感交流,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2 情感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由于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教材中获取诸多情感因素,为情感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学校为背景,向学生提问,如“初一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等问题;也可以建筑工程为例,问学生“材料保管员应如何记录每日材料的进出情况”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并对课堂教学新内容有着强烈的渴望。受好奇心的驱使,初中学生求知欲望逐渐强烈,与此同时,教师引入新课,能够将学生饱满的情感释放,是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成功举措。
(二)教师对学生情感意识给予肯定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意识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积极情感不断积累,为未来学习提供充足动力。在某种程度讲,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决定着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使学生积累情感。例如,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学习中,教师首先创设思维情境,鼓励学生对相关统计问题进行思考;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探究而进一步研析问题。基于此,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而且是教师对学生情感意识的最大肯定[2]。
(三)揭示教材中的内在美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在美因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融入情感教育,可进一步揭示教材中的内在美。首先,初中数学教材中具有语言美。概念是数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浓缩,其语言具有精炼、精确、集约等特点,彰显其无可比拟的语言美。其次,初中数学教材中具有数字美,如圆周率π=3.1415926...是无限不循环的数字,彰显数字美。再次,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数与形的结合美,如函数、几何图形等。最后,数学具有对称美,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可深刻体会数学的内在美。对此,通过揭示教材中的内在美,可增强情感教育效果。
(四)情感教育的延伸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好应用情感教育,有必要做好课堂延伸活动。例如,在“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而实施活动课,该课程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在情感教育延伸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引导初中学生开创思维和实现个性化发展,根据实际需求而设计长方体包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陶冶情操,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高效实施有利[3]。
3 结论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且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情感教学的有效应用,教育工作者能够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推动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对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情感意识给予肯定、揭示数学教材中的内在美、实现情感教育的延伸,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篇11
情感是人内在的心理因素,通过生活中与事物的接触,从而表达出一份心理感受。初中数学知识较为枯燥,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先对自身情感因素进行培养,并用正确的方式应用于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主动并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1.“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教学的宗旨
新形势下,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与感受,要求教师必须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对学生进行了解,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保障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2.以情优教可以开发学生潜能
调查数据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学习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在保持积极、愉悦的情感下,对知识的接受度会有效提高,亦会减少学习状态下的疲劳感。而情感与学生的潜能有着紧密的联系,潜能的结构亦包含情感与思维。因此,用情感因素优化教学,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3.情感教育深化中学素质教育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可知,初中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初中是学生提升素质的重点阶段。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皆以应试为目标,导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所需的情感发展。教师亦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в胱鹬兀导致学生感受到压抑,从而出现各种问题。而加强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通过加强初中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4.情感教育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曾有学者针对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科是否感兴趣关系着其学科成绩的高低。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逐渐产生兴趣,并能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将学习作为乐趣而非负担,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二、注重情感因素,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1.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如何将情感因素加以注重,从而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主体性特点进行教学,保持对学生的尊重,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讲课时,运用委婉的语调,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使学生感受到重视,从而有动力学习。并且,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与学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相交和平行现象,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从而真正实现师生的交流与课堂的活跃。教师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完问题时,还需借机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征与性质,让学生拥有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正魅力。
2.构建自主活动化的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教学改革的宗旨,教师需要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组织各类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亦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独立进行实践与探索,教师则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密切交流。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利用情感因素为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保障学生独立实践最后顺利完成。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制作自己眼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结合小组讨论意见,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
3.构建情感化的教学模式
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亦需要营造出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保持尊重,与学生密切交流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自由学习,以此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初中数学的学习。为此,教师需要摒弃原有“师道尊严”的理论,积极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平等、和谐的讨论,使学生明白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是他们的合作者与朋友。教师亦须时常关心学生,利用鼓励、表扬等话语对学生给予肯定。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出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合作、自主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亦可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关系,让学生更喜欢与教师交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心理的正确走向。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情感因素加以关注,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言论,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篇12
(一)简化课堂教学程序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师会尽可能将自身掌握的知识内容以及解题思路等全部传达给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非常详细地写明,担心学生不理解,而学生为了能够记住这些步骤则不停地记笔记。整个课堂看似和谐、全神贯注,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高,学生始终跟随教师的思维在走,自身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锻炼,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养成惰性思维,不会思考。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简化,减少教师的教,多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留空间,实现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可视化思维发展以及题目分析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清晰的思路,不需要教师不停地讲解,而且思路更清晰,有利于学生与自身思路进行对比,并不断发散思维。
(二)促进学生深度交流
数学学习中要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学生间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实现思维的碰撞。从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学方式的陈旧导致学生们的交流存在弊端,大部分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合理的交流时间,即使进行交流,也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没有实现思维模式的展现。而思维可视化方法需要将复杂、抽象的思维展现出来,使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可视化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合理展现教学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流。
二、初中数学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连续思维
想要学生思维得到更好发展,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连续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与之前知识的联结,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这个阶段最忌跳跃性思维,因为这易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不完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为学生构建连续性思维。比如在“特殊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中,共有三个大知识点,分别为菱形、矩形以及正方形三个不同图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三部分内容是独立的,但是又相互联系。菱形、矩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时正方形可以看作特殊的矩形和菱形。因此教师在展示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这三个图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对比及类比展现,使学生能够对三者性质和判定的异同性进行分析,促进学生连续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信息交流,展现学生同步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发展中,需要注重信息交互作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对知识内容的了解有限,无法对整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对知识点总结归纳后向学生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将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反馈给教师,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促进师生思维的同步发展。比如在“三角形”这部分内容中,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有比较多的判断条件,学生在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下极容易导致对这些条件的混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条件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归纳时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首先在思维导图构图的核心用大圈标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外延伸三角形全等的分支条件,包括SSS\SAS\AAS\ASA(S为边,A为角)。明确标明这些判定条件,能够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哪些才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同时还可以用红色墨水的笔将容易出现误判的AAA和SSA标记出来,学生在观看整个思维导图时就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直观的图解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习惯于单向向学生传输知识,还需要以信息交互为基础,加强对学生进行直观知识内容的展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强调作图演示,提升学生形象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包含很多形象思维内容,主要体现在数学知识的表象方面,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通过猜想、观察、类比以及联想等方式进行,通过形象思维材料的加工获得相应的思维体验。大量数学实践教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表象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存在学习知识零散、表象知识内容掌握少以及联想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形成这种学习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不完善,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直观演示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无法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网络。通过形象思维可视化发展能够将语言表述的方式转变为形象的图形展示方式,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二次函数”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直观看到y=ax2+bx+c(a≠0)的二次函数中,随着a的变化,二次函数图象抛物线开口的变化情况。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利用几何画板为全班级学生进行演示,其他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与自身的猜想进行对比,并思考二次函数的不同系数在函数图象上反映的位置等,通过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图象性质。为了保证学生掌握得更扎实,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y=ax2+k,y=a(x+h)2以及y=a(x+h)2+k进行对比,判断三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观察,以数形结合的形式,保证数学形象的生动性和间接性,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思维可视化为手段,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促进师生间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保证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及达成度。同时可视化思维还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促进学生灵活选取合适的方法,优化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思维可视化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童文博.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6):89.
[2]王国强,段志贵.构建初中数学思维可视化课堂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10):59-62.
篇13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