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管理

篇1

21世纪的技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头脑灵活、个性多样,但也导致他们综合素质较差,再加上青少年特有的逆反心理,使得对中职生进行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如何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共建和谐班级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教育学生的核心问题是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也必须努力学习和应用这门艺术,只有掌握好说理的基本功,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好。下面我就班级管理谈几点体会:

一、说理要平等待人,动之以情。

平等待人就是要爱护、尊重学生。要把自己与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成功教育的基础在于用真情感染学生。情感是通向师生心灵和谐境界的桥梁。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学生教育时说过,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感情投资,善于把情感注入被教育者的心扉,尽量地尊重他们,热爱他们,实现教育目的。

二、榜样示范,导之以行

对学生进行说理,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他们。其中教师,特别是我们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影响最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坚持不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就要首先做到按时上下课。这种无声的“身教”,好比丝丝春雨,“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诱导、教诲,使学生积极上进,改正缺点。

三、强化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提高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竞争心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将竞争引入到班级,在班集体建设中积极开展健康活泼的竞赛活动也是推进班集体目标管理实施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班级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班级应广泛地开展一些大众性的竞赛、评比活动,让全班的同学都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在我管理的班级中,我与任课老师协商,将我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的好生、差生平均分配,让好生带动差生;每一次测验成绩就为本小组的平均分,这样好生就不会只顾自己做,差生也不好意思拖后腿了,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就慢慢好起来了,对于每一次进步的小组,都会有10-15分的奖励分,不管名次,只看进步。现在实施的效果很好,学生的竞争意识慢慢提高了。

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开展系列教育。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以及重大节日, 结合爱国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班会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在校期间,如果条件允许也可组织他们围绕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关心下岗职工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平时我也会让学生把矿泉水瓶、废弃书、纸等积攒起来, 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然后把所得的收入用于班级建设, 既维护了环境卫生, 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是需要注入耐心和道德的过程。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围绕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中心 ,大力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共建和谐班级。

参考文献:

[1 ]魏旭丽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

与实践, 2007(S2)

[2]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毕佐良,王玉香.中学班级管理之我见[J].素质教育论坛

[4] 雷立社.班主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J].班主任在线

[5] 郑志强.做好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

[6 ]王志成 浅谈了解中职学生[J]卫生职业教育, 2011(12 )

篇2

篇3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5-01

作为一名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我刚踏入大学接触它到深入学习两年,从始至终我都带着一丝迷茫和憧憬。迷茫是因为不清楚艺术管理专业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憧憬的正是它那份神秘的色彩感。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学科正在全国高校掀起一阵又一阵狂潮。对于这一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看法,对这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各个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差异颇大,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我们,也陷入一种未知的迷茫,当然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该学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解决方法,相信艺术管理这个学科会蓬勃发展。

对于艺术管理这个学科,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艺术管理学科自在我国创立以来,它的教学模式就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所要学的东西涉及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还有艺术课程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所学者有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管理专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它既属于管理,也属于艺术。虽然有人说如果艺术要强调管理性的话,就很可能对艺术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是需要轻松的氛围和释放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艺术行业进行科学的管理。

下面列举某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公共课:英语、语文、思修、毛概、马哲、体育。专业课: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品拍卖、网络传媒、商务表演与策划、音乐厅管理、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大型演唱会运作、影视艺术等等。

从这个课程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在艺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只是将艺术和管理纯粹的分开,这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是的零散,分散。这样就很难真正培养出艺术管理的人才,而只是对管理和艺术都有一定了解的人而已。我们不否认艺术管理的课程是艺术课程和管理课程的结合,但是我们要的是两者真正的融合贯通,只有这样,艺术管理专业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实践,现在大多高校都没有完全做到恰到好处。现在大部分高校对艺术管理学科的实践就是让学生自行组织策划活动。虽然这样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所以它的实践势必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对艺术进行一定的整合。这就要求学校和外界文化传播公司或者电视台合作,一起来培养艺术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在艺术管理专业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学生的自主摸索探寻十分重要。艺术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管理所能接触的范围也就非常宽泛了。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管理知识,在艺术领域加以实践。或者跟随老师做一些课题调查,和实地调研。以此来丰富艺术管理知识。在艺术管理学生的就业方面,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而不应该盲目的跟随时代的潮流。

篇4

管理好班级需要班主任有勤恳的工作态度、一视同仁的博爱之心和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已是共识。但我认为传统班主任工作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工作模式已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制度管理与传统的说教,在“人”这个复杂多变的对象面前已失去原有的优势。其对学生志趣、信仰、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忽视,对心理因素疏导、心理动因激发及心理健康防治的漠视,均违背了学生主动、协作、自由、活泼的全面发展需要。更有悖于世界各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共同趋势。这个问题理应引起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警觉与重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实施“软管理”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这套不算成熟的做法介绍给同仁,希望能为您所用。

“软管理”的提法是与“硬管理”相对的。在人性的认识问题上,硬管理是建立在共性标准的基础上,把学生视为执行一系列程式化制度的主体,以循规蹈矩为参照准则;而软管理则是建立在社会人与复杂人的个性差异上,重点考虑学生的社会需求与心理因素。从管理重点看,硬管理的重点是事,中心是完成任务,不出问题就行;软管理的重点是人,强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其价值观,以此间接完成任务。从适用对象看,硬管理适用于追求层次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的低年级学生,而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标准已很难量化,尤其是其在主动与创造性地学习时,就需要采用软管理的方式。

1 软管理的实施

1.1 建立软性班级组织

不少班主任强调职能分工与操作程序化,由班主任指派成员任职,而后对学生的言行和时间一统到底,纯粹靠“盯、看、压、盘”来实现管理。这种方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信息反馈不及时、管理死板的缺点。软性班级组织则由竞选者发表竞选演说和施政纲领后由学生选举产生,同时定期换届选举的制度能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作为软管理的保障形式,它要求班干和班委会成员的设置要精简、灵活,讲效率而不注重形式,有分工但不古板。只设立几个必要的班干,其他如组长、科代表则由学生自荐产生。

1.2 引导每位学生参与管理

1.2.1 问卷调查查与咨询

学生可对班干和班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如本人与学生每周就生活、学习、思想上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一次书信式的对话;班会课上由值日班长通报一周各方面的情况;班委接受学生的质询等。这样便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2.2 参与管理

学生有建议权、监督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如“对某某同学的违纪的处理方法”,我是按由本人陈述、室长与班干点评,全体表决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在教育这位学生的同时,也使其他学生学会自省,从而自觉地接受舆论的监督。

1.2.3 自主管理

这是参与管理的高级形式。通过选举成立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其对班级一些明文的制度进行共同商讨后具有完全的定夺权,可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讨论,对学法、班级目标、个人缺陷进行一些交流,以实现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觉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1.3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班级可利用良好的班级形象,如卫生、纪律或大型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催人上进的班级宣言、学习标兵的宣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增强群体的向心力。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在情感上增强了师生、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友谊和合作。

1.4 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口号,对学生进行内化控制

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逐渐增强,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懂得思考生活,从而认清形势,树立远大的志向。如读一本名人传记、制定一个高考目标等。同时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对勤奋、责任心强、上进心足、意志力强的学生典型进行广泛宣扬,使学生自觉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与生活,如若违背了,也会内疚和不安。这是学生自我调适纠正思想和行为偏差的最有效的方式。

2 软管理作为一种特别的管理方式,它的特点是鲜明的

2.1 它是一种潜在的柔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

其有一种双向的作用过程。在班级中,集体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往往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规范性的影响。当制度内化为潜在的需求,便不再成为一种对个性的束缚。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选择,常常会改变自己过去的想法和价值观,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班集体也会通过对当前学生情况实时的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因而,软管理较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价值观的认同和心理调适,体现为一种弹性的柔性的约束与驱动。

2.2 软管理是一种客观、持久的影响力

对学生个人来说,班级的精神环境、集体的舆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它不是完全松散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管理,只不过这种管理是对个人行为的调节要受个人知觉、价值认同等因素的“缓冲”。班级要形成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内聚力,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主要因素,当这种关系协调一致时。软管理就具有持久的、稳定的影响力了。

“软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工作方法,其所主张的是在班级管理中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的理念,从根本上讲是关注人的发展,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针对教师自身的。这是对师生的一种解放。

篇5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和”的这种辩证的观点渗透在中国艺术当中,并被广泛的运用。用笔的“浓淡”“干湿”“轻重”“快慢”“方圆”;经营位置的“疏密”“主次”“聚散”“向背”;处理手法中的“以白计黑”“以小见大”“虚中实”“实中虚”“密中密”等都体现了“和”的辩证思维。“中国画艺术处理讲究火候,对于修养高的作品,常誉为‘炉火纯青’。艺术处理要求恰到好处,过头了则物极必反。”③中医中的“中和”体现为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认识的所谓的“病毒”上,而是宏观地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在中医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医并不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艺术有本质的相似。古老的中医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释:

篇6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和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拟,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熟悉、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摘要:“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希奇,开始他们一个个喜好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忽然领悟摘要: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和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捉,把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喜好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喜好、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喜好。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喜好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马上表现出极大的喜好。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和率达到100%,学生的喜好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假如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异,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出色的价值。

篇7

一、艺术管理属于管理

艺术管理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艺术院校的学者则更多倾向于人文学科,强调该学科的精神性、艺术性,强调艺术的神圣和崇高,仿佛艺术管理如果强调其管理性的话,一不小心便会构成对艺术的巨大伤害。

的确,从字面意思上看,艺术管理首先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落脚点是“管理”,其次才是“艺术”,也就是说它是关于对艺术如何进行管理的学问。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为管理而管理,纯粹为利益最大化而管理,但是它仍然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对艺术行业的最优化组织,否则它的名字就应该是“管理艺术”,或者是“艺术与管理”。艺术管理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卫生管理即使不是平行关系,至少应该是趋向于平行的关系。它是管理学问中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尽管有其专业的某种特殊性,但不能以这种特殊性作为抹杀它与管理的某种血缘关系,不能认为沾上“艺术”二字就显得与众不同。带有“艺术”的学问就真的那么特殊吗?殊不知,其他哪个学科门类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呢?旅游管理在进行常规的项目开发外,不同样也需要思考人文历史因素,难道旅游管理的最终结果也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糟蹋,变成一群唯利是图的“水果贩子”吗?笔者不敢苟同。

艺术本身包含了很强的人文成分,这注定艺术管理比起其他管理学科会带有更多的人文性质,但这也只能表明艺术管理是带有很强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而不能否认其专业属性是社会学科,只不过这种社会学科需要更多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品的审美内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众所周知,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以及精神世界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而社会学科是以人类社会及人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艺术管理自然是研究人在艺术领域里的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它所关心的重点不应该放在艺术家观念、精神世界的层面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艺术学”学科所关心的内容。如果把它看作是人文学科的延续,那么管理者、组织者所需要关心的也就仅仅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创作状态等,而对于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无须理会,这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管理,而是艺术评论、艺术观察,或是其他什么的!艺术管理除了要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的同时,也需要为艺术家寻找合适的项目、资金、资料、作品销路等相关联的其他事项,而后面的事宜似乎更是艺术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看来,涉及到项目、资金、销售、策划等系列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艺术家个体性的创作问题,而是群体性的社会问题了。

因此,艺术管理其归属点最终还是管理。无论是宏观性的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还是微观性的艺术中介管理,管理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

二、艺术管理培养“通才”

如今年代大师缺乏,形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过于功利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学科过分孤立,导致了学生的治学空间狭小。一个只会在自己狭小的专业空间里打转,难以以更广阔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型”大师?如此说来,其他管理也好,艺术管理也好,总局限于具体艺术门类的微观视角,局限于“视觉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或“戏剧艺术管理”的思维,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战略眼光、宏观思考能力的艺术管理人才呢?

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有硕士、博士。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可以在行政部门做宏观的艺术管理,也可以在艺术中介部门做综合性管理。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一种能站在艺术学层面看问题的学识和能力,那就失去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只能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演出部门或者美工部门工作,将来某一天工作环境变换了,便无法开展工作,笔者认为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肯定是非常无益的。如此看来,高等院校也不需要开办“艺术管理”专业,可以直接开办“美术管理”“音乐管理”“戏剧管理”更符合具体需要,这样也会显得更“专”。但是,作为本科层次的教育,这种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殊不知,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就非常重视学科的交叉和交流,注重“通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许多艺术院校也遵循着这一理念。

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也认为:“艺术管理涉及到的学科门类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门类,最核心的东西是应该统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课程,从事艺术管理的教师在学科发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识,对于这个领域的总体理念要一致;每个人必须有一个大的眼光,然后才能由大及小……”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个不同的院校在培养方案上确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个院校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质量上的差别都相当大,都极力强调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这在艺术院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理的截然分科,艺术类与其他文科的过分分离,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素养的贯通性弱,就是连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某种缺失。展望大学教育的发展,未来人才素养的综合性是越来越强,艺术管理专业的定位也将是越来越明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管理是为整个艺术门类服务的。

三、艺术管理也需盈利

艺术管理也需盈利,这是无须争论的一个命题。而部分人士却认为艺术管理会导致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转第18页)(接第6页)最终造成对艺术的践踏。人类文明进程中,历来也都是把艺术与利益相对立,似乎艺术天生就不能与金钱、利益等字眼儿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只能是对艺术的不恭。艺术就真的不能盈利?艺术管理盈利最大化会导致对艺术的践踏?事实上,许多能在利益与艺术两方面都能取得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艺术管理不能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不能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不能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那么我们还需要艺术管理来做什么?艺术管理不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不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吗?否则艺术管理存在的理由何在?虽然,利益追求不是衡量艺术管理作用的唯一标准,但是它至少也应该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很难想象连一点利益价值都不能产生的管理在现代社会算是一种成功的管理。

艺术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服务,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接受。如果艺术管理不把好的艺术宣传出去、营销出去,而只是一味地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共鸣者、交流者,这样的艺术管理就是大大降低了其社会存在的价值。而这些艺术最终也只能成为水晶玻璃盒中做摆设的艺术,成为不能与人共享的“孤独艺术”!纵观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艺术家当中仅少数是富有的,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贫困的,都无法从其创造的作品中去实现利益的回报,这难道仅仅是艺术家的遗憾?或许我们能从艺术历史中悟出些什么。实际上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像散落在乱石沙砾中的珍珠一样,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保护、推广或价值回报,就有可能会消失于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有的甚至最终被毁坏。许多民间艺术的消亡就是最好的明证。如今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现象理应不需继续上演下去,而需要通过艺术管理的途径来把优秀的艺术积极推向大众,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只能是走历史的老路!

有些人担心艺术管理者会把艺术作为牟取暴利的对象,成为艺术的贩子。这种担心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是艺术管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像车祸的出现不能归结为是因为汽车的产生而要求要取消汽车一样。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是艺术管理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艺术管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艺术的贩子。

结语

篇8

第三,要掌握谈话的艺术。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功。谈话是一种双向活动,它不仅需要真诚和信赖,而且需要技巧和机智。一要有充足的准备,要明确谈话的内容、方式、目的:二要拉近距离,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因而谈话时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角色,把学生当做朋友,以自己宽厚的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信服,如此,就像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助你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三要“说服”,不要“压服”,学生有不同的的观点,要耐心分析,谈自己的看法时要婉转,不要用命令的口气。

第四,具备管理艺术。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小学生需要管的地方太多了,大到世界观的形成、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小到坐立行走、穿衣打扮,如果事必躬亲,无所不管,那就成了保姆的角色,容易陷于琐碎,也不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要管大放小,分清主次,学生能干的放手让他们去干,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篇9

二、、民主两手都要抓

班级管理中,与民主两手都要抓。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情上,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尽量形成民主的氛围,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但严师才能出高徒,严格地要求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深知对待学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要做到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比如,最近我班学生反映早晨出门早,早饭吃得少,课间操后就饿,好容易挨到中午,午饭不合口,吃得少,于是下午基本是在饥饿中听课,效果可想而知。考虑到学生反映的也是实情,秉着人性化的原则,我同意了学生携带充饥食物到校的请求,但是随之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攀比现象滋生等,所以就要制定“游戏规则”,于是我让3个班长、加上两个生活委员一起起草。学生起草得像模像样,最终同学们纷纷在“游戏规则”上签字,于是,既解决了学生的需求问题,也解了我的后顾之忧。

三、用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

新时期我们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又有点自我的学生,我们要用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关心学生的学习方面:我经常去教室边巡视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我比较喜欢进班听课,特别是听小学科的课(除了语数外,我班把其他学科统称为小学科),去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待不同学科的态度。我告诉学生每门课都有用处,“存在即合理”,我向学生渗透的是要热爱每门学科,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二是生活方面,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应经常去关心和体贴学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去关爱和照顾他们:如天气突然变冷,提醒学生及时添加衣服以防感冒,雨天提醒同学们放学后不要忘记带走自己的雨伞……使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

四、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树立榜样

班主任管理班级中,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树立榜样。凡事要求太死学生没活力,不立规矩呢,学生又不能明辨是非,所以还是见招拆招,适度原则比较可靠。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上,要本着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帮助他们去改正错误。对屡次犯错误的学生尽量不在班级众人面前点名批评,应多采取正面疏导和说服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班主任自己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建立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班级管理中要懂得抓关键带全局。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显示孩子从同伴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大于从长辈或老师身上学到的。所以,我着重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竞争意识,使成绩相近的同学之间不服输,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于是,我在班里建了小组、引导学生师徒结对。小组组建时我根据我班情况,提了两点要求:第一,我要求学生每组最多3个女生、至少2~3个男生,因为我班有14个男生、18个女生,组成6组的话,会有两组6人,四组5人,为了各个小组男女比例均衡、实力均衡,我做出这点要求;第二,自己先组,组完后我将适当调整。在制定小组细则时,也是涉及常规、学习各个方面。师徒结对时,我是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优等生对中等生、中等生对后进生,管理中我不只是关注成绩前面的学生,而是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使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效果是好则更优,劣能变好。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篇10

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能否充分发挥每一堂课的最大效益,其键就是对课堂实施有效的管理。课堂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的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教学的成败。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干扰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课堂违纪行为。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通常是采用惩罚方式,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课堂的有效管理应该是通过激励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调动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

一次在物理实验课上,几个调皮的学生故意敲击手中的尺子来捣乱课堂纪律,当时我听了就火冒三丈,真想立即“修理”。但我也明白,这些站起来比我高,开水不怕死水淹的人,其实头脑是很聪明的,使他们变成这样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属于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在外,照顾不到只能通过满足孩子;有的是因为迷上了“网络游戏”;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婚无人管的等等。他们的心事都已不放在学习上了,家里也希望混个毕业证书,在校期间能平安无事就行了。怎么办,这个班是我刚接手的,对他们也不了解,不能轻举妄动,眼看他们越来越嚣张,总不能置之不理吧,得想个办法来“治理”他们,收拢他们才行,要想让他们心服口服动粗的肯定不行。想到这我平息了心中的怒火,温柔地对同学们说:“你们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是从哪传出来的呢?”大家齐声答到是尺子发出的声音并涮的一下,一齐朝他们那望去,他们可从没受到过这样的“待遇”,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又接着问,你们是根据哪方面的知识辨别的呢?――“声音”。是的,他们刚才的一敲,其实是在暗示老师上的课不够精彩,同时也敲开了老师的灵感,这样吧,我们今天就满足他们的要求,来一个游戏比赛怎么样?不上课还有游戏玩,每个人都赞同,大家都乐意接受挑战。我说出了游戏的规则:分小组,就用各自身边的塑料尺子来设计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方面的实验,并能当场验证,(辅助器材可以到仪器室借用),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最多的小组有奖励哟!

接下来同生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七嘴八舌,比赛时,有同学主动承担起主持人的角色,各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动手强的来展示他们组的成果,表达好的当解说员,我和其他同学充当大众评委。比赛的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比赛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竟然就是“调皮”的哪小组设计的最多、最有创意,我还亲自为他们颁奖,虽然奖品是每人一张小书签,但他们上台领奖时的深深一鞠躬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就是一把尺子,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够设计出这么多的实验。声方面的:声音的产生――敲击出声,声音的三要素: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把尺子发声――响度;将尺子露出桌面不同长度弹奏――音调;敲击钢尺和塑料尺,辨别是哪种――音色;声音的传播――一同学用尺子在桌子一端敲击,另一同学在另一端听。力方面的:尺摔出去还能继续向前运动――由于惯性;尺落下总是落到地面――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弯曲使尺子发生变形――尺子有弹性,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小刀与尺子相互刻画,尺子上有印痕――小刀的硬度比尺子大。光学方面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出现尺子的影子――光的直线传播;尺子放在水中弯折――光的折射。电学方面: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后能吸引事先准备好的小纸屑――摩擦起电,且能吸引轻小物体;将塑料尺接到原来亮的灯泡电路中灯泡会不亮,用钢尺却继续亮――导体与绝缘体。热学方面:塑料尺和钢尺同时放在一杯热水中,一段时间后,钢尺更烫手――钢的导热性能比塑料快……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是学会了总结,学以致用。我的收获更大,收拢了人心:课后这几个学生主动到我办公室坦白从宽,并下决心认真学习;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变浓了,我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真没想到小小的一堂课能有这么大的改变,退一步有这么大的收获。也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改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对待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势得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中,要分别为他们设置可行的近期目标,激起他们的信心,特别是对后进生,一丝闪光,也应该给予热情肯定,我们能洞察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差中找好”、“错中找对”的辩证艺术,调整他们的心态,排除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变自卑为自信,变落后为先进。

篇11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篇12

艺术歌曲表现的主体性、抒情性、专业创作的技巧性,器乐(钢琴)部分和声乐旋律的互动融合性,表演形式的室内性以及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性是它独特品格的整体联系,是它定型成规的标志。基于此,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由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最后确立的。但艺术歌曲并不是舒伯特凭空创造的,它在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真正确立之前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欧洲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音乐艺术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声乐艺术开始了向近代过渡,产生了各种体裁、不同风格的声乐形式。特别是16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给整个欧洲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诸领域带来了全面的繁荣与进步,同时对音乐形式的发展变化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个人风格和独创性成为音乐创作的首要原则,使彰显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感性自由、富于个性特点的歌曲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德国在宗教改革之前,其音乐只是一个二流的国家,主要模仿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但宗教改革之后,它就逐渐在欧洲音乐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歌曲艺术方面,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几代作曲家的努力后,逐渐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

16世纪末以前,德国的各种歌集大都标明“可唱可奏”,这说明其形式尚未确立。从17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声乐抒情体裁,艺术歌曲的雏形——新“歌体……”(NeueLieder)。就这一体裁的风格来说,曲调大多保留了民间音乐的基本素材,与民歌很接近,伴奏的形式及创作规范也尚未很明确。其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作品有很多,如奥佩茨(M.Opitz.1597—1639)的《德语诗歌集》(BuchvonderDeutschenpoeterey),硕爱因(Schoein1586—1639)的《森林音乐》(Jocusnuptialis),克里格尔(A.Krieger1634—1666)的自度曲《新旋律》(NeueArien)等等。

18世纪中叶,伴随器乐创作的“柏林乐派”的兴起,出现了“第一柏林歌曲乐派”,这一现象标志着德国歌曲走上了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从此欧洲各国的歌曲有了创作方法、美学原则和风格上的鲜明区别。可以说,德国艺术歌曲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首先在于启蒙运动对思想的解放,其直接原因则在于市民阶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与普鲁士弗里德里克大帝对艺术的保护政策息息相关。

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理论奠基人是克劳塞(Chr.G.Krause1719—1770),最主要的作曲家是C.P.E·巴赫,他于1758年出版的《宗教颂歌和歌曲》(GeistlichenOdenandLieder),包括了为诗人盖勒特(Chr.Gellert,莱比锡大学文学教授)的54首诗歌谱曲。这些歌曲内容严肃深刻,富于思想性,代表着当时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阶层的新思维。作品通常较突出歌词的意义,旋律相对处于服从的地位,其中的谱曲大多是分节歌形式的,引人注目的是,大都写出了完整的伴奏。作曲家表示,他不愿意让“呆板的通奏低音演奏者”去任意想象,其中有些作品的伴奏有相当的独立性。

C.P.E·巴赫的歌曲生前共出版约200余首,其创作实践充分表明了当时键盘伴奏歌曲风格崛起的趋势,从而使第一柏林乐派民歌风的、质朴的歌曲添加了专业创作式键盘音乐的典雅精致;与此同时,依然保持抒情的质朴格调。

另一种趋向与第一柏林乐派质朴风格截然不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突出创作歌曲音乐精致,逻辑严密的一面。如内弗(C.G.Neefe1748—1898)引入并发展了带修饰的分节歌,允许曲调和伴奏随歌词的后续段落作适当改变。他的歌集《歌唱与键琴小夜曲》(Serenatenbeimklavierzusingen1777)提供了范例:作曲家配合歌词变化,对分节歌音乐部分的节奏和结构适当调整,同时对伴奏进行相应改变,对伴奏地位充分加以重视,表明了将伴奏视为歌曲内在要素的重要取向。

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后继者被称为“第二柏林歌曲乐派”,崛起于1770年前后,他们的歌曲曲调更为精致、节奏与和声更复杂,键盘乐器伴奏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带修饰的分节歌较之前人更为靠近通谱歌曲(Throughcompose)。其中,三位代表人物是舒尔茨(J.A.P.Schultz1747—1800)、赖夏特(J.F.Reichardt1752—1814)和采尔特(C.H.Zelter1758—1832)。舒尔茨尤其注意采用较为优秀的诗歌为歌词,他的三部歌集都名为《民间音调的歌》(LiederamVolkston),赖夏特出版于1794年的歌集《哥德抒情诗与赖夏特谱曲》在德国颇为流行,其中有著名的《魔王》和《野玫瑰》。采尔特的成就更为突出,他最早的一部歌集是《钢琴伴奏歌曲》(LiederamKlavierzusingen),多数作品调性多样,节拍灵活自由,和声风格多变。他的歌曲对后代作曲家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他曾教过门德尔松和勒威(C.Loewe),在这两位作曲家的歌曲创作中,就有着采尔特风格的鲜明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文学浪漫派的支流——士瓦本派对艺术歌曲的兴起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作曲家楚姆施蒂格(J.K.Zumsteeg1760—1802)的地位尤为重要,他的叙事歌曲创作对舒伯特的早期创作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士瓦本派的一位作曲家和理论家舒巴特(C.F.Schubart1739—1791)也影响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著名的《致琴弦》和《鳟鱼》的歌词即选自舒巴特的诗作)。

与舒伯特相对而言,维也纳乐派的大师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在歌曲创作方面只是偶尔旁涉,并未作为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去对待。但莫扎特为哥德诗谱曲的《紫罗兰》(DasVeilchen,K.476),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繁荣时期的到来。贝多芬的《致远方的爱人》(AndieferneGeliebte,Op.98,6首),属于艺术歌曲套曲,并且对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在德国“利德”(Lieder)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最初在16世纪,兴起过一种复调形式的“利德”。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感性自由的历史潮流,主调音乐逐渐发展并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就出现了“有伴奏的单声歌曲”。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伴奏处于陪衬地位,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断赋予伴奏以重任。18世纪末,德国“利德”歌曲已开始出现浪漫主义迹象,作曲家较注重伴奏声部的写作和设计,这样,钢琴声部(器乐)从单纯的伴奏升级成为人声的伴侣,衬托、说明和加强诗歌的含义,几项任务并重。到19世纪初,“利德”成为了大多数作曲家运用的借以发挥最大才能的工具。舒伯特的天才创造,使“利德”歌曲发展至顶峰。这样艺术歌曲的体裁真正确立下来。从此,这一体裁在以后的音乐历史潮流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在音乐艺术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与奏鸣曲、交响乐一样重要的体裁。

注释:

①艺术歌曲一般都是由钢琴伴奏的,但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以后,很多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伴奏由管弦乐队代替了钢琴,如:、理查·施特劳斯等。

参考文献:

[1]白君汉:《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载《交响》2001年第2—3期

[2]保·朗多尔未:《西方音乐史》,周薇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

[3]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杨燕迪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

[5]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6年

篇13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和”的这种辩证的观点渗透在中国艺术当中,并被广泛的运用。用笔的“浓淡”“干湿”“轻重”“快慢”“方圆”;经营位置的“疏密”“主次”“聚散”“向背”;处理手法中的“以白计黑”“以小见大”“虚中实”“实中虚”“密中密”等都体现了“和”的辩证思维。“中国画艺术处理讲究火候,对于修养高的作品,常誉为‘炉火纯青’。艺术处理要求恰到好处,过头了则物极必反。”③中医中的“中和”体现为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认识的所谓的“病毒”上,而是宏观地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在中医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医并不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艺术有本质的相似。古老的中医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释:

友情链接